Tony的读书分享——看大千世界(持续更新...)

〈0~6岁的关键期〉
好多青少年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表现为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且软硬不吃,讲道理根本不听,动手打又有诸多的顾忌(不是好方法,其实打也没用,只能产生更不好的结果,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也更愿意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怕孩子玩儿个离家出走啥的就更麻烦了。这样基本上在孩子上初中后就完全管不了了(真的管不了了,后面会解释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当然主要在父母,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里要引入一个“抚养人”的概念,这个“抚养人”一般来说是母亲,当然有可能是长辈、保姆或者奶妈(皇帝就都是奶妈带)。妈妈在孩子0~3岁时提供给孩子吃喝拉撒的一切需求,孩子在这一时期对妈妈的气味、声音甚至是心跳的节奏都无比的熟悉且依赖,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情感——依恋。这种依恋的情感会延续到孩子6岁左右,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内,抚养人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身份,对孩子进行影响和控制。也就是说,在孩子离不开抚养人,且非常依赖抚养人的情况下,去规范孩子的行为,通常的情况下不需要讲道理,就只需要在孩子做出或者试图做出不当行为时说“不”即可。孩子一般三岁后就能够说话,到六岁就能熟练地掌握语言,三岁到六岁的抚养人角色有时候会变化,但是同样的道理,这时候孩子对抚养人也是无法离开和反抗的。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所以抚养人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教育”,但也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方式,同样可以不必是“道理”,只是更加明确地规定他(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即可。所以,从0岁到6岁期间“抚养人”就可以(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规范孩子的言行(至少朝着温良恭俭让的方向),通俗地讲就是在他(她)翅膀儿还没硬前就“管”好他(她),如果在这一时期一味地纵容、溺爱,过了6岁就晚了,并不是到初中才管不了的。

爱新觉罗·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段故事,大概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想要捉弄手下的太监,就让他们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太监们哪敢不吃。他这样胡闹,连皇帝(已经退位了)的老师也束手无策,最后请来了皇帝的奶妈(嬷嬷),奶妈把皇帝抱在怀中,溥仪说自己好久没有感觉到那种温暖和踏实的感觉,奶妈说:“皇上,你是不是想我了?”,溥仪说:“是的”,奶妈说:“那你以后不能让下人去吃地上的东西了,好吗?我就经常来看你”,溥仪立马就回答:“好的,嬷嬷,我听你的”。这就是“抚养人”的力量,还是不需要讲道理,就这样轻描淡写地管住了皇上。上世纪震惊全国的白宝山系列抢劫杀人案中,北京警方最后得知白宝山已返回北京后,于当天晚上就找到了白宝山的家,当时去了四位民警,说是白宝山你的户口下来了,去派出所取一下吧,就这样“和平”地将这个杀人魔鬼绳之以法了。事后,据白宝山交待,他当时一看见民警就知道是来抓自己的,因为办户口这种事儿根本不需要晚上到家里来通知,再说即便是非要来通知,也不需要来四位民警。另外,他看到民警后说好的,我穿件外套就出来,在衣柜里还藏有最后一把已经上了膛的枪,只是在最后的时刻,白宝山的母亲闻声从屋里出来了,白宝山后来说自己不想在母亲面前杀人,不然几个警察根本挡不住他(他杀过武警抢过枪),白宝山母亲的适时出现也间接地救了几位民警的命。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08 10:50:25 +0800 CST  
<关于双11我们还可以聊什么>
双11原本在中国的日历上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辈”,农历上没有任何的节日与其对应,新中国后使用的现代历法中也完全没有它的位置,但是应该说是网络时代改变了它的命运,如果要在一年的365天中评选一个近十年中屌丝逆袭的代表,那么非双11莫属,如今的“双11”是除了除夕夜之外,唯一一个能够让相当多的中国人心甘情愿地为其“守岁”的“重要”的日子。当然,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电商企业的一次成功的企划,但是其结果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用某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单日销量来做一个换算,双11当天的每一秒钟确实实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不如寸光阴的奇迹。

在北美,11.11也是个节日,而且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一战终战日即国殇日(在美国也叫老兵日)。这一天对北美人,尤其是对加拿大人而言十分重要,人们要戴上血色的虞美人花,参加各种纪念烈士的活动。在加拿大尤其郑重,因为戴虞美人花的习俗,源自1915年的佛兰德斯战役(法国和比利时交界处),这一战加拿大军队死伤6000多人,是迄今为止加拿大士兵一次死伤人数最多的战役,阵亡士兵的墓地上开满了血红色的虞美人花,前来凭吊战友的军医约翰·麦克莱茵中校为此赋诗,即著名的《在佛兰德斯战场》并传诵至今,国殇日也成为北美,尤其是加拿大唯一“不宜欢乐”的节日,所以有涉外交往的小伙伴,切忌在北美朋友面前很High地聊天朝的“双11”。

那么北美有疯狂的“双11”么?万恶的资本主义怎能没有,咱们的企划也是和人家学得。在美国一年一次的疯狂购物节叫做“黑色星期五”,没错就是和那首臭名昭著的催死神曲同命,时间是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五(感恩节的第二天),由于是在感恩节假期,所以大部分人都有时间,并且美国商家喜欢搞实体店促销,所以当天的0:00前各大商场门口就挤满了准备冲进来抢购的顾客,真的是“冲进来”,也真的是“抢”购,有一些商家在“黑色星期五”一天的销售额顶得上半年多的,身体足够好的小伙伴可以考虑去美帝凑凑热闹。




PS:还有的小伙伴表示,11.11还是德艺双馨的苍老湿的生日。这个我只能说,嗯~这个嘛~基本上,你是一个有情怀的骚年~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14 08:53:20 +0800 CST  
〈B级片〉

提到B级片,大家会想到什么呢?瞬间想到A片(Adult Video)的小伙伴请自觉面壁五分钟。与B级片对应的叫做A级片,是诞生于好莱坞黄金年代(大制片厂时期,制片厂负责拍片,组织演员,经营院线,就是把导演、制片人、演员经纪和发行的活儿都干了)的一种两片连放的放映方式,即先放映一部“大制作”的“高大上”的影片,随后再放映一部相对制作粗糙、内容低俗的影片,一般都是以色情和暴力为主题。这是因为当时一般大制片厂在拍摄一部正片的时候,觉得反正演员都来了,群众演员也雇了,布景也搭了,只拍一部片子太浪费了,就索性用拍正片的“边角料”,就是用在片场闲着没事儿的演员(主要是群众演员和不入流的小演员们)和已经用过的布景,“凑合”着拍一部内容低俗、剧本简单、粗制滥造的影片,曾经有一位巨牛的B级片导演,竟然只用片场里减下来不用的素材“拼凑”了一部电影(也就是一个镜头都不拍,只用人家别人不用的素材),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可没有料到,制片方发现这样粗制滥造的B级片却大受欢迎。渐渐的一些大城市的小院线和二、三线城市的院线越来越多地只放映B级片(主要是A级片买不起),B级片由此渐渐地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类型片,摆脱了A级别附庸的地位。


这种拍片模式产生的作品,我们大陆观众最熟悉的要数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和刘镇伟导演的[东成西就]这两部影片。当时就是因为王导演拍得实在是太慢了(以后也一样慢),制片方是越来越担心这样下去会赔钱,演员也都来了,干脆让他们在王导那面没戏的时候,在刘导这面再拍一没脑子的喜剧,不增加多少成本,如果王导的艺术片赔了,用这个戏剧片往回赚点钱。[东成西就]就是一个B级片(这里指的是这种模式,论内容[东成西就]远达不到B级片的恶俗)。

那么,论内容我们熟悉的B级片有哪些呢?老港片只有[力王]和[伊波拉病毒]两部够得上,好莱坞方面的代表是[低俗小说]、[杀出个黎明]、[恐怖星球]、[群尸玩过界](彼得·杰克逊导演,催吐片)、[电锯系列]等。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15 03:18:19 +0800 CST  
<今日NBA之变化>
我们这代人比较早接触NBA的大多是从90年代初开始看球的,回望这将近30年的NBA发展历程,尤其是到了近几年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迹象,那就是"大个子球员"(传统的中锋球员)正在渐渐地被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所边缘化,并且这一次地被边缘化极有可能是永久性的,从此之后的篮球比赛中"传统中锋"很可能只能作为外线超级明星们的配角而甘当绿叶,干一些抢篮板和防守的"苦差事"。在关键比赛或者比赛中的关键时间段中,中锋球员甚至可能完全不会被主教练派上场,只有看的份儿。例如今年的总决赛中,就出现过大量的场上只有一位3号位球员(还是替补上场的巴恩斯,3号位就是小前锋),其他全是4号位和5号位球员(就是后卫球员或者说外线球员)的"壮观景象"。今天的NBA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外线球员变得"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准"。接下来,笔者试着回溯一下这近30年NBA走过的发展历程,看看这一切是如何悄悄发生的。


90年代初开始看球的球迷无疑是幸福的,因为这出大戏一开场就是"高潮",并且带来NBA今天这种巨大变化的"种子"也正是在90年代期间被种下的。可以说整个90年代都属于"飞人"乔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王朝(两次三连冠,六次总冠军),乔丹的横空出世其实已经宣告了一种崭新的篮球哲学的开始。人们看到一支球队仅凭着外线球员也可以打出赏心悦目的篮球,并且无法战胜。在之前的80年代,NBA其实已经出现了非常优秀的非传统球员,例如拉里伯德,魔术师约翰逊和以赛亚托马斯,但是这几位天才都没能达到乔丹的高度。同样是在90年代,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除了乔丹统治的六年之外,最终夺冠的火箭队(大梦奥拉朱旺)、马刺队(邓肯)和湖人队(奥尼尔)都是以内线球员为主的球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没能夺得总冠军的超级中锋也都是各支球队的核心例如纽约尼克斯的帕特里克尤因,在运动生涯晚期来到NBA波特兰开拓者队的萨博尼斯,2003年才随队夺冠的大卫罗宾逊等等,那是一个中锋的美好时代),湖人队甚至也看似也开启了一个"王朝"夺得了三连冠。这时的联盟无疑是认为乔丹是天才,除了这样的天才其他球队还是得踏踏实实地以内线"超级中锋"为基础打造球队,但这一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看着乔丹打球的那帮熊孩子们长大了。这里要稍作停留解释一下,正是因为曾经的乔丹吸引了大量的球迷,同时也带给了千千万万"普通"的打篮球的孩子们以希望(乔丹1米98,在NBA球员中并不算高),这些孩子他们可能不会长到2米15以上,但是他们觉得只要能够像乔丹那样跑、跳、投篮也可以成为篮球巨星,这种影响之大甚至在后来出现了很多普通人身高的NBA球员(博伊金斯1米65,内特-罗宾逊1米75,艾佛森1米83,现役球员中克里斯保罗1米83,小伊塞亚托马斯1米75)。这些被乔丹激励起来的球员中,目前看来最靠近他的是已经退役的科比布莱恩特。果然湖人队在2003年之后夺得的两个冠军都是以外线球员科比为核心,其实从2003年马刺队夺冠后一直到今天的14年中,联盟再也没有出现过以中锋为核心建立的球队能够染指总冠军的,姚明和穆大叔不行,霍华德也不行,"大中锋"就此渐渐地成为了鸡肋。马刺队是联盟中坚持传统整体篮球最坚定的代表,打造了以邓肯为核心内外结合的"GDP"组合,波波维奇主教练的执教水平在全联盟都可以说是最高的,他的球队在这十几年中实际上是一直在以传统篮球对抗这股新的变革,这些年其实马刺队也做了很大的改变,核心也已经换成了攻守兼备的外线球员莱昂纳德,但仍然配有优秀的内线球员阿尔德里奇和大加索尔,球队既可以打快速篮球也可以稳稳地阵地进攻,如此全面平稳的"整体篮球"是许多老球迷的最爱。但是,在整个2000年之后,联盟出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出现了"跑轰篮球",其典型代表是05~06赛季的太阳队(之前的国王队也是这种水银泻地般的篮球风格),当时的太阳队用身体素质极佳的斯塔德迈尔做中锋,后场由天才的斯蒂夫纳什掌控,主教练德丹东尼更是提出了离经叛道的"7秒或更短"的篮球战术,这种"跑轰篮球"根本不会采用后卫运球到前场,再在对方半场跑战术寻找投篮机会的方式,而是采用所有球员快速推进到前场,分散开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投篮机会进行投篮,表现为更多的快攻得分,三分球得分和高速行进中的扣篮,小斯和纳什的挡拆也运用的非常多。其结果是比赛的回合大大地增多,观赏性也大大地增强,球队获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联盟也通过转播太阳队的比赛赚到了更多的钱。当然,这种"跑轰篮球"也存在疏于防守,失误多等种种问题,所以热热闹闹的"跑轰篮球"并没有能够在季后赛中取得太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的NBA球队所学习,整个联盟都在变得"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准",尤其是金州勇士队。2010年后的7年中,最成功的NBA球员无疑是勒布朗詹姆斯,无论他在热火队还是骑士队,都出现在了总决赛的赛场上,这一成就就着实了不起,这一成绩的背后就更加肯定了勒布朗詹姆斯作为后场球员的核心地位,中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最成功的球队无疑是金州勇士队,他们坚持这种不靠谱的"跑轰篮球"的打法,"越来越快"结合"越来越准",库里和汤普森甚至经常在离三分线还有两三米远的地方就出手投篮,既打出了赏心悦目的篮球也补强了这种打法的种种不足,三年两夺冠军,中锋起到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经常出现脸大前锋都没有的"五小"阵容。最现象级的球员是凯文杜兰特,这位身高2米11的小前锋拥有后卫般的控球技术,稳定的三分能力,超强的身体素质,实在是篮球运动员中的另类,当然杜兰特也一样会影响未来更多的大个子球员像他那样去打球,成为一个2米10以上的外线球员。



无疑今天NBA的比赛变得更加精彩了,但"传统中锋"成为了这一变化的牺牲品,未来会有改变么?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21 06:42:41 +0800 CST  
〈V字仇杀队背后的故事〉
400多年前,狂热的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在英国议会大厦的地下通道里埋下了36桶火药,预谋将举行国会开幕典礼的国王詹姆斯一世与新教贵族连同大厦一起炸飞。而他本人在这桩日后被命名为“火药阴谋”的计划实施的前夜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英国历史上为此留下以盖伊·福克斯命名的庆祝日,人们在那一夜燃起篝火,烟花,纪念的不是他的杀身成仁,而是国王的幸免于难。

在2005年上映的电影[V字仇杀队]中(由娜塔丽·波特曼和雨果·维文主演,这位整部影片都没有露脸的演技派大神就是著名影片[黑客帝国]中的特工史密斯),V戴着盖伊·福克斯的面具登场,自始至终未曾摘下,这一代表追求自由的反叛者的符号,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令人无法忽视,在影片中女主角向V质疑其炸掉议会大厦的意义时,V给出了一段非常具有深意的回答,他说无论是议会大厦还是炸掉议会大厦的举动都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符号的力量和意义是人们自己主观赋予的。作为事物和行为的符号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当其被各取所需地征用时,方展现出人们希望其具有的含义,它们往往成为公正、民主、自由等等这些足够崇高又趋于价值虚无的概念可以利用的外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阴谋”事件基于宗教冲突的狂热背景被逐渐淡忘,盖伊·福克斯试图引爆藏于地下的火药(象征着人民深藏于内心的熊熊怒火),来炸毁当权政府的做法,无疑充满了反抗暴政的象征性意味和浪漫的仪式化意象(近年来盖伊·福克斯的笑脸面具的风头甚至有盖过切·格瓦拉T恤的势头,其中有微妙的差别,切·格瓦拉代表的是普遍性的赶走殖民者的革命,其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民族解放的愿望,而盖伊·福克斯则代表的是对本国统治阶级暴政的反抗)。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频繁地看到被不断浪漫化的盖伊·福克斯的面具出现在委内瑞拉、中东、泰国、波兰、印度、巴西、加拿大和纽约等地的抗议示威活动中,成为反抗集权和暴力统治的象征符号。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22 12:37:23 +0800 CST  
〈项羽火烧阿房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项:长城、始皇陵和阿房宫。长城万里今犹在(北京附近的是明长城),始皇陵也是未被人打扰过的神秘所在。而唯独阿房宫因战火的焚毁,永远的消失了。

相传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后,看到阿房宫如此之奢华,联想到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一怒之下将阿房宫及其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大火三月不熄。唐代的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也写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一幕并没有真的发生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层台基上并没有被火烧火的痕迹,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有的瓦当及瓦当的残片。

最后专家得出结论:阿房宫在当时只建成了有东、西、北三面墙的夯土台基(就是说刚弄了个地基,上面的都还没有盖),三墙所围的范围内并没有任何建筑,关于阿房宫如何雄伟壮丽(《阿房宫赋》中也有描写)都是后世文人想象出来的。

结合史料的记载,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的时间是公元前212年,而他本人死于公元前209年,为了尽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工阿房宫工程,先来抢修秦始皇陵。至于项羽烧的,那应该是咸阳的秦宫殿,而不是地处渭水之南上林苑中的阿房宫。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28 12:53:49 +0800 CST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这个词我们大家一定不陌生,凡是在和清朝尤其是清后期有关的文艺作品中经常能够听到这个词。有一种说法,满清是"成也八旗,败也八旗",这其中有些什么历史信息值得我们了解呢?

首先,八旗是一种满洲在入关前所采取的准军事制度。分为牛录、甲喇和固山等几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军事长官,每个级别所拥有的人数也不同,这些被编入八旗的满洲青年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非常类似于历史上在很多朝代都存在过的屯边军事组织(屯边和戍边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屯边就是即守卫边疆又从事农业生产,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好像我们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戍边则比较少从事生产活动,在营房院子里种点儿蔬菜不能算)。也可以理解为满洲当时采用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这个军事组织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八旗。

满清最后能够在明末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成功地夺取天下和训练有素、组织有序的八旗军有很大的关系。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自从清朝入关定鼎后直到宣统退位,老一辈八旗军的后人们,即"八旗子弟"们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始终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不管是在"康雍乾盛世"时期还是在"同光宣"的衰落时期。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清朝对待"旗人"的制度有关,清朝对"旗人"有着种种特殊的安排,例如:除了做官不可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不农、不工、不商(除了士农工商,其他的行业都是下九流,旗人可以喜欢但不能从事,例如唱戏)。在京城有固定的地方居住(每个旗都有固定的地方居住,分布在北京内城的东南西北四城;在其他城市分布着驻防八旗,也住在其他城市中的"满城"中),且不准离开京城,有许多旗人家庭几辈人都没有出过二环。这些"八旗子弟"们不工作(国家不让工作,只能提笼架鸟、游手好闲),还要过奢侈的生活(这只是美好愿望,怎么可能),就需要国家财政的支出(旗人有一定的土地可以收到地租,但远远不够),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这给清朝的财政也带来了越来越重的负担。"旗人"与"民人"(就是非旗人)不得通婚,旗人家的女儿也不得随意出嫁,要等皇帝选过一轮后,落选了才可以在旗人中找夫婿,清朝的皇帝是只在"旗人"中挑选女性入宫的,当然不光是有满八旗还有汉八旗(甄嬛就是汉八旗家的女儿)和蒙八旗。旗人还拥有一套独立的司法体系也与其他民众分开来执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龙入关的 "旗人"是清朝的一个特权阶层,且是一个封闭的板结化了的特权阶级,这个阶级不事生产但需要国家奉养。到了宣统年间,在北京的"八旗子弟"约有一百万人,他们的生计就变得非常糟糕了,这沉重的"旗人"负担也成为了最终压垮大清的一个重要砝码。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0-29 11:06:35 +0800 CST  
〈我等草民和银行〉
话题太大,尽量简单点儿说。
当我们把钱存进银行时,或者说我们的钱在银行卡里时(这几乎是肯定的,这一点在中国来说是银行业潜移默化地非常成功的,当然也确实方便,和相对的安全),我们和银行间究竟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银行替我们保管钱,安全。在现实中人的心理层面也确实是如此感觉,当你有一笔现金暂时不需要使用时,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银行把钱存起来(贪官污吏除外)。但是,如果真的是银行替你保管钱,并且提供很多的网点和ATM供你使用的话,那么银行应该收费,不应该给你利息。所以,当你把钱存进银行时(主动或被动),是你把钱借给了银行,你的存折和银行卡里的数字就是银行开给你的白条(钱也是一种白条,是中国人民银行开给你的),活期或者定期存款的利息就是银行承诺给你的借款回报。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把钱借给银行呢?当然,我们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不是因为微不足道的利息(当然最保守的投资人也认同银行给出的利息收益),这是因为银行是有信用的,银行的信用是哪来的呢?因为银行有的是钱?对,但不全对。银行自己是没有钱的,刚才说过了,银行的钱都是借来的。银行通过自己的经营(非贷款业务收入)就有了收入(银行在中国是很赚钱的,但这不是我要说的关键),这个收入就是银行的信用保证?不是的,这些收入还不够银行自己人分的和建网点的。在这些银行背后还有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俗话说得央行),这个银行即是货币发行行,也实际上在为所有银行做担保(抵押物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税收,当然如果政府不存在了,政府给你的白条就是钱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与此同时央行还要给金融机构设定一个存款准备金率(经常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这是一个什么东东呢?简单来说,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为15%,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借到(就是我们的存款)100元,就必须在央行的账户上存15元,这15元一是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放贷比例,二是为了准备给一旦需要挤兑的存户提款,当然这样的挤兑如果一旦发生,这点儿钱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待续~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04 21:36:46 +0800 CST  
<世界读书日>
1995.10.25~11.16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其宗旨是推动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书籍传播知识、表达观念、交流信息的作用,促进全社会的阅读。

说起“世界读书日”,它的来历不仅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还有着深厚的人文背景。“4.23”图书节源自西班牙,原来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巴萨就是该地区的球队)的一个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勇士乔治为了拯救美丽的公主,持剑与恶龙展开英勇的搏斗,最终屠龙救美,并得到了公主表示感谢的礼物:一本象征着知识和力量的书(不晓得乔治如果知道救了公主只能得到一本书,而不是把公主娶回家,会不会大呼上当,俺要是个喜欢读书的主儿,哪来这一身本领救你~)。

于是,每年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妇女们就会向丈夫或男友赠送书籍,而收到书的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支玫瑰,4.23也是当地的情人节。1926年2月,西班牙政府颁布法令,将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的诞辰日10月7日定为“全国读书日”,后又在1930年改为4月23日,这一天正是塞万提斯的逝世日,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逝世日。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11 08:40:24 +0800 CST  
<古巴的雪茄>

雪茄可以说是古巴最著名的商品,“哈瓦那”和“雪茄”这两个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划等号。一支手工制作的古巴雪茄在上市之前,从播种到制成成品至少需要经过多达200多道工序。工人们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不仅会大大影响雪茄的最终外观,也会影响它燃烧的状况和口感风味。

据说枯燥的卷烟工序很容易使卷烟工人疲倦,为了保证雪茄的质量,工厂里专门安排有人阅读报纸和杂志给卷烟工人解闷儿,这个古老的风俗到今天依然得以保留。根据不同的口味,古巴雪茄最外层的烟叶的颜色也不相同,一般有四种:浅棕色、深棕色、棕色和黑色。此外,古巴雪茄收藏时间越长,风味越佳,刚制成的雪茄烟味较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味将变得香醇。雪茄通常需要经历5~7年时间的发酵过程才得以完成,是为最佳的享用时间,当然烟味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满满变淡,但那得是15年后的事了。目前,出售的古巴雪茄,一般为出厂约两年的产品,据说资深的哈瓦那雪茄烟民,只在嘴里品尝雪茄烟的美味,而并不把烟吞入肚子里。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12 10:18:51 +0800 CST  
<美国两位总统的巧合人生>


亚伯拉罕·林肯和约翰·肯尼迪两位总统被刺事件常常被拿来相提并论,因为这两位总统的被刺有一系列惊人的巧合。亚伯拉罕·林肯于1846年进入国会,约翰·肯尼迪于1946年进入国会,相隔整100年。林肯于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相隔整100年。两个人的姓都是7个字母,且都对公民权有浓厚的兴趣;两人被刺杀的日子都是星期五;两人都是头部中弹;两名凶手都是南方人;两位总统的继任者都是南方人,都叫Johnson,继任林肯的安德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继任肯尼迪的林登·约翰逊生于1908年,相隔整100年;刺杀林肯的凶手布思生于1839年,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奥斯华德生于1939年,相隔整100年;刺杀林肯的凶手从一间戏院跑出,在一间仓库被捕,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则是从一间仓库跑出,在一间戏院被捕;最后,两个凶手都是在审判尚未开始前遭人枪杀。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18 06:12:27 +0800 CST  
<日美两国的中小学生午餐计划>

日本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不仅推广学生营养餐计划,还同时对学生进行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培训和习惯养成,是为“食育”。早在1954年,日本就颁布了《学校午餐法》,明确了实施营养午餐的目的是“全面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改善国民的饮食生活”,“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努力实施学校营养午餐。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国民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饮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方面,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基本法特别强调了早餐的重要性,指出工作“脑力”取决于早餐,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倡导“国民的健康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对国家和民族应负的责任”。在日本,中、小学营养午餐的普及率高达82.2%和99.4%。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人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的程度也是全球第一。美国依据有关法令,在农业部统一部署和各州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大力开展国家学校午餐计划、学校早餐计划、课余加餐计划、夏季供餐计划、专项牛奶计划和妇女儿童与婴儿计划。这六项计划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了庞大的供餐体系。美国学校的膳食计划,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当时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政府买单,帮助农民处理他们过剩的农产品;二是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儿童,保证他们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全国学校午餐法案》,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这项针对学龄儿童的无偿援助计划。杜鲁门认为:“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什么能和拥有更健康的孩子和更多富裕的农民相比。”为了实施国家学校午餐计划,政府不断增加投入,民主、共和两党均大力支持该计划。1947年投入仅为0.7亿美金,1970年增至5.65亿美金,1990年达到37亿美金,2001年为64亿美金,2008年高达93亿美金;今天,美国政府每年花在这项计划上的美元超过100亿。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19 08:54:01 +0800 CST  
<国学的三个层面>
国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国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国学是一种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作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所以,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也是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25 13:04:31 +0800 CST  
<改革开放之初专家考察美国教育>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派出了一个赴美教育考察团,前往美国调查学校的初级教育。考察团回来后提交了一份长达3万字的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昂;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们谈天说地。调查团最后在结论部分这样写道: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非常肯定地预言,再用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1-26 07:00:54 +0800 CST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逐渐熟悉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对“小兄妹”。1998年的大洪水是“厄尔尼诺”现象,2000年的大沙尘暴则是“拉尼娜”的威力。“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太平洋智利洋面的水温异常偏高,而“拉尼娜”则是与其相反的现象。位于东太平洋的秘鲁,由于处于太平洋海岸,因此有不少国民都依靠渔业为生。但渔民们发现每隔大概三至七年,原来丰富的鱼获就会大大减少,由于这一现象通常出现在圣诞节期间,因此,深受宗教思想熏陶的秘鲁渔民相信这是一个神迹,他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圣婴”现象,El Nino(厄尔尼诺)一词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小孩子耶稣基督,Christ Child);La nina(拉尼娜)则是“小女孩”的意思。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02 09:25:54 +0800 CST  
<样式雷家族>
17世纪末年,一个叫雷发达的南方匠人由江宁来到北京,参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宫殿营造工程,由于他技艺高超,不久就被提升担任主持设计的工作。从雷发达开始,他的子子孙孙共七代人,直到清朝末年,都担任了中国最主要的皇室建筑的设计工作,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世人称为“样式雷”。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河北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清东陵和清西陵等清代皇家建筑均来自“样式雷”家族之手。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03 11:43:02 +0800 CST  
<土豆小史>
在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雕像,这是哥德堡的一处名胜,俗称吃土豆者雕像。雕像塑造的人是约纳斯·阿尔斯特鲁玛,1724年,他食用了自己种植的土豆,成为瑞典吃土豆的第一人。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被引种到英国,1785年才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作为奇花异草观赏,甚至因为法国王后将其花朵戴在头上做装饰而使得当时的法国将其作为时髦高贵的象征。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09 09:28:56 +0800 CST  
<日俄战争中的中国因素>
1904年10月9日(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向关东马贼发出了如下告示:1.凡生擒俄兵者赏银40元,抓获军官者加倍。2.凡击毙俄兵缴获其肩章、军帽或刀剑者赏银15元,击毙军官者加倍。3.凡缴获俄军良马者赏银30元。4.战斗中负伤者赏银50元,战死者加倍。5.凡勇敢善战建功者,给予破格奖赏。除了上述赏金之外,日本还负责向关东马贼供应武器弹药,发放军饷,承诺战后安排工作。结果,数以千计的关东马贼多次与俄军战斗,切断俄军的电话线,充当日军的向导和侦察兵,甚至直接冲锋陷阵;在日俄战争中,关东马贼为日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10 09:58:54 +0800 CST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南朝刘宋时期的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写入史书,留下个人传记的画家。《女史箴图》中的“女史”指的是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惠帝时,贾后专权,极为妒忌且擅行权术、荒淫后宫。于是,司空张华便以历代贤妇圣女的事迹撰文《女史箴》,来歌颂古代宫廷妇女“忠、孝、节、义”的言行,宣传儒家的“女德”。顾恺之则将此名篇分为12段,为每段文字分别配图,并将箴文题写于画侧。于是,中国画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就此问世。即便没有学习过绘画的人也知道,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而白描则是中国画的基础,“白描”这种不施色彩的画风被独立视为一个画种,正是源于顾恺之的这种绘画方式,其代表作就是这幅《女史箴图》。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这幅名作流失海外,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15 21:46:39 +0800 CST  
<西红柿小史>
西红柿原产于南美秘鲁的森林中,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认为它是有毒的,只能欣赏其美丽而不敢吃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带回一株西红柿苗,献给他的情人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西红柿便落地欧洲,但仍然没有人敢吃它。1830年,美国人罗伯特从欧洲带回几株西红柿苗,种在他的家乡新泽西州萨伦镇的土地上。西红柿成熟之后,罗伯特大胆地向全镇人宣布:他将当众吃下10个西红柿,看看它究竟是不是有毒。一个医生预言:罗伯特必死无疑。最后的结果是罗伯特不但没事儿,还发现西红柿甜美可口。直到今天,西红柿成为了西方国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和配料。
楼主 彭二胖与张小猫  发布于 2017-12-16 06:47:54 +0800 CST  

楼主:彭二胖与张小猫

字数:18792

发表时间:2017-10-08 18:50: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6 19:33:07 +0800 CST

评论数: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