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贴

“当多巴胺水平偏低的时候,人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当多巴胺水平更低,就会陷入抑郁情绪”。

有没有多巴胺注射剂之类的东西?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08 21:33:15 +0800 CST  
母亲节写给自己

儿子小时候喜欢仪式,最重视各种节日,小孩子谁又不喜欢圣诞礼物和红包呢?也喜欢给,我的生日,妇女节,教师节,情人节都收到过他的礼物,尤其是母亲节,因此积攒了一堆他的手工和画作。
从去年开始,不知是因为他的世界变大了,还是他的自我膨胀,没有多少余地关注他人,我就收不到礼物了。
奇怪的事情是,我却越来越有了做母亲的自觉意识,发现这个变化,没有委屈,也不是自豪,而是有种解脱。
母亲去世十年了,她是世上最好的母亲,不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母亲,也是成人后听惯了别人成长中所受的种种伤害和委屈,比较得出的感受。因为她太好太能干,甚至我的孩子也成了她的责任,让我享受了太久的小女孩的生活,所以,她走后我成长的痛苦也就越多。这很矛盾和讽刺。
母亲走后很长的一段光阴中,我整天整天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好像怎么也想不通:你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要把我孤单留在世上做妈妈,为什么我不能永远是你的小孩?我在内心深处,是如此拒绝成为一个单一的角色——不是女儿只是妈妈。因为我的不能放下,母亲一次也没进入我的梦境。
从儿子小学二年级开始,以培养他的独立性为由,我没接送过,没给他做过早餐,还经常要求他为我做点吃的,做些家务,这些都有科学育儿的依据,但事实上,未必没有我也想做个跟他平等的小孩的隐秘心理。
从上个月开始我终于做早餐了,同时也尽量早睡早起,也就是说,我开始更负责任地生活了,终于当自己是个成年人了,也更关心他,从生活到学习到情感,这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我更依赖亲情吗,说不清楚,总之,我付出什么也不那么委屈了,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也渐渐放下,而以前总是升起不胜任感,会内疚。
这个春天经历了好多鲜花盛开,妈妈,你带给我生命,才会让我经历一个个崭新的一日。终于,妈妈,我放你离去。妈妈,我放你在我身上了。妈妈,我是妈妈。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2 10:35:17 +0800 CST  
母爱并非本能

有一本书,名字叫《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作者是伊基·弗洛伊德,是个女心理学家,她发现一些女人生孩子后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产后抑郁,受那个男弗洛伊德影响,她选择用厄勒克特拉来作为母女之间复杂关系的象征,以期帮助女性心理健康。
其中有一章《母爱的起源》,观点是:
做母亲并非是女人的天性。如果母爱是自发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要求母亲们爱孩子呢?将“爱孩子”的要求施加给母亲们开始于启蒙运动。很显然,时代需要这些新的道德规则,因为当时人们普遍都对孩子不感兴趣而忽视他们。很多孩子小时候就死亡了。这对当时的经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于工业革命的来临,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只管生不管养,跟他们合作生下孩子的母亲想来也不会太拿孩子当回事,或者遗弃,或者对死亡没有太过伤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时代和地点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受宗教文化,社会阶层或种族人群的影响,而是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在过去两个世纪内,西北欧和美国的社会心理变化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大。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事实上,尽管新时代首先是中产阶级受益,其他人群并没有一开始就能享受更好的环境,但是人们的思想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孩子的日常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就连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提高。1900年后,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领域,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母爱这种被公众追求的最高价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伦理标准。
没提中国。中国的情况更复杂,我们一直宣传母爱,但目的却是反哺的孝道,以及伦理秩序的稳定。现代教育开始重视亲子关系是近二三十年左右的事吧,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更与时代的发展相关。
去年看这本书后有种很颠覆的感觉,它告诉我,即使有时候觉得自己没那么爱孩子,也不必心怀愧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不胜任感,跟做人一样,做某人的母亲是头一遭,而且是不可重复的过程,放松点,爱才能流动。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2 11:01:01 +0800 CST  
走了一万八千四百零二步。
去校医院开了点清咽药,课并不多却每次使用太狠。青海商行买一大块牛肉,七斤,不分开卖,囤着吧,给小冬煮咖喱吃,这两周每晚都有讨论会,晩饭成问题,一次多做些。有馍卖,挺新鲜的样子,一袋10个,半袋不卖,希望能吃完别坏掉,尝了半个,还挺好吃的。
走热的缘故吧,进了那家店喘口气,试了一条背带连衣裙,一条半身短裙,被另一个试衣的妇女夸赞,买下了。为衣柜难过,前些日子夏装已购过几件了。
每买一次东西只有当时快乐,过后都有负罪感,好吃的,不胜重负,好看的,占用空间,填塞胸臆。
赶去开家长会,学霸们台上侃侃而谈,小冬台下一直闷头看小说。回来路上跟我讲孙犁不错的,不土,挺高级的,美,好。原来看的是白洋淀纪事。老师跟我说等阅读比赛结束就要收拾他。
今晚的慕课讨论会效果比预期的好,因为不允许重复前面说过的观点,一路挖下去,本以为在用一根针挖井,没想到这拨孩子很不错,最后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洞。散时既满足又怅惘。
回来坐过了站,绕了好远才回来。小猫饭碗空的,向我要吃的,瘦咪咪的可怜样儿,小冬却胖胖的在吃署片,好不令人失望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3 23:59:25 +0800 CST  
狐狸精两个
(一)
狐狸精迷了路,又累又饿,昏倒在城市。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舒适的大床上,一个小男孩儿在床边望着她,见她醒了,问她:“你是电池没电了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就把她的尾巴拉开,“插头在这里吗?”她吓得跳起来,四脚落地滚了一圈变回了美人。她对他睐睐眼睛:你为何救我?是前世有恩,还是今生有缘,还是有所求?小男孩儿说:“不为什么呀。”
(二)
书生迷恋这女鬼半年了,还是看不够。女鬼第一次进这个房间时问他:为什么这房子里没人?他说这是书房。女鬼不认识字,觉得很无聊,就拆下来脚上绑的红绳,玩起了翻花绳,玩几天玩够了,又趁书生睡着了把他脚上的红绳也解下来,编了个蝴蝶形的中国结。结完了,她就飞了。
(2014年)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4 14:57:24 +0800 CST  
《嘿,有意思!》(命题作文)
我有两只猫,它们常常让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从小我就喜欢猫,但是我妈总是说:“你还没有能力为小猫负责。”在我上六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妈说:“你可以养猫了,但你要对它们不离不弃。”
妈打开一个纸箱,有两只瑟瑟发抖的小猫向外张望,可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可爱的样子,一点也不萌,也不像宠物,它们又脏又丑。我觉得这是一个误会,我必须和这两个小东西在有生之年不离不弃!我请求了好多年要养一只猫,妈却弄来两只流浪猫,如今它们放在我面前了,我别无选择只能感激涕零,我有猫了。
一只白的,我们叫它“馒头”,一只黑白花儿的,我们就叫它“杂酱面”了。最开始它们很害怕,到处藏,后来又很吵,整天叫唤,再后来它们越来越少叫了,熟悉了这个家。据说猫叫是给人听的,它们彼此交流不需要语言。有时候我想,人类在语言发明之前,就无语着,靠心灵来沟通,其实什么都明白。
其实猫的长相和性格有很大差别。馒头很温驯,皮毛和性格都很柔软,人人都喜欢,人人不把它当回事;炸酱面则有点爆脾气,硬硬鼓鼓的小身子总在三米之外,一旦得以亲近,就让人相当感激。养猫没有想象的容易,首先沙发就成了它们的专属地;摊开的书本会迅速变成猫坐垫;花也就不是用来看的了,成了它们的零食;妈妈的那些瓶瓶罐罐就成了有毒的危险品了,要防止它们的接触。而家里几乎所有的物品都被小猫开发出了新的功能,一切能动的都成了玩具。因为猫,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家里的一切。
不时,小猫总是会做出一些惹人发笑的事情。有一天,馒头迈着小碎步来我面前求助,“喵喵”地叫,我一看,它的胡子上正粘着一张不知从哪撕下的条形码,它想方设法弄掉那东西,可是那张条形码却死死地贴在它的胡子上,气急败坏的馒头原地打转,可无济于事,它的嘴巴仿佛在说:“你太cheap,标不了我的价!”而炸酱面高高地站在书架上,酷酷地冷眼旁观,仿佛在嘲笑馒头尴尬的处境。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个时候,我再也不在乎它们不是“布偶猫”,不是“英短”,不是“加菲”,它们的确不是宠物,但它们是我的伙伴、家人,甚至挚友。
就这样,这两年也好,未来的一些年头,我们会抛开物种上和观念上的种种差异,有生之年,友好相处。有了馒头和炸酱面,我常常脱口而出:“嘿,有意思! ”但会不会它们背地里也会在一起吐槽:那个人类,他可真有意思!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5 13:38:59 +0800 CST  
剔牙
有个人因为讲卫生,不允许牙齿缝里有半点东西,就养成了剔牙的习惯,缝隙就越来越大,有时候风在里面旋转,使得他很空虚,吃饱的时候,又有严重的堵塞感。牙缝令他的存在感很频繁,也是不坏。他购置了各种剔牙工具。拈着一根牙签在嘴里捅着,几乎是横着走的感觉,很有大佬阵势,牙线就有点女气,绷紧的线切进缝里,越是细软越令人胆战。最近他迷上了水牙线,那种隐秘的变态的快感不可言表,不管牙刷得多干净,总能冲出星星点点,从不让人失望,每次冲完,都忍不住用舌头在牙齿牙龈上来来回回检阅那种洁净感。
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有了好事总想分享,尤其是他喜欢的人。但她听了表情却似脏了耳朵,说这比“扪虱而谈”更不可原谅,内外有别,牙缝在身体里,虱子是附属品,我们要不羁外物,但要弊帚自珍。
他倒吸了一口凉气,觉得人生真无趣啊。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5 16:06:50 +0800 CST  
啊,是夏天啊,是我最喜欢的夏天来了。想冲出去对着云、树、花、太阳、商场里的连衣裙、小区里的流浪猫、和行色匆匆的疲惫路人大喊:这个夏天我一定会好好过的!!! ​​​

这当然不是我,北方的姑娘真幸福。
我在南方的沸水中漫漫熬…成小米粥,凉了吃掉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7 14:53:29 +0800 CST  
我们的生活狗皮倒灶

Z说“狗皮倒灶”这个词原本应是“够壁倒灶”,说有个人家墙倒了,砖不够,就拆灶来砌墙。

小猫真好
这周累惨了。都不着家了。天热喉咙又痛。很恨自己把事情集中一段时间来干。昨晚开门馒头就在门口等我了,再跟我一起坐沙发上,再趴到我旁边睡好,很热情的。炸酱面这个作精又生气了,骂我,就在我旁边一直对着我叫,我去摸它,它用力蹭脸蹭了两下又要啃我手,一会儿又不让我摸了,伸手打我,然后又不停地叫,我哄啊哄啊,它一直作了一个小时,算作好了,终于过来,三个人咕噜咕噜黏在一起了。

小冬不好
夏天看到一个胖孩子很难过的。何况他一点都不热情,一脸你不在我更好的样子。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7 15:27:28 +0800 CST  
撞虫记(去年发表的小说中的一段,是根据在闲闲的参赛小说《我们去哪儿啊》改的,也是个交待)
临近黄昏的山间公路上,车辆出奇的稀少,罗维把车开得飞快。车内却安静了下来,孩子们或许是累了,两个女人默契地沉默着,似乎在享受这种氛围,只在密闭的车中散发着各自的气味。罗维觉得有些闷,想打开车窗,外面却毫无征兆地下起了雨。
哔哔剥剥……挡风玻璃变得模糊。罗维启动雨刷,却几乎毫无效果——那不是雨,而是数不尽的飞虫。它们在赶赴某地的途中,被他飞驰的车成批地撞成了肉泥,均匀地遮盖了他的前路。罗维不得不放慢了车速,缓缓把车停在路边。
“怎么了?”珠妈问。
“玻璃被虫子糊住了,看不见路,我要去处理一下。”
“外面有那么多虫子,怎么下去?”菲妈说。
“其实不会太多,它们分布在很长一段区域,我们的车速快,一下子兜了这么多。”
珠妈贡献了一个塑料袋,菲妈递过来一个包装盒的硬纸板。两人看着肇事司机罗维,都没有下车的意思。
罗维下了车。并没有扑面的虫群,空气微凉,带着山间的清香,他深呼了几口,觉得把肺里车中混合的气味排空得一干二净。他把塑料袋套在手上,涂抹车窗上厚厚的虫尸,那些浆液异常粘腻,在玻璃上打着滑,好似油画颜料扭曲了车里女人的脸 。他又用硬纸板刮,却像泥瓦匠抹腻子的刮刀,彻底遮盖了车内的一切。把塑料袋和纸板摔到了路旁,他开始用手清理那些恶心的浆汁——出奇的有效,车里两个女人的神情渐渐清晰,她们的表情让罗维莫名的烦躁,她们说着什么,他听不见,他不清楚那些表情是针对他还是针对他正在为她们清理的虫尸。
儿子开门拿下来一瓶矿泉水,帮他浇点水收拾彻底,又在路边给他倒水洗手。洗完手,儿子小声说:“我知道你为什么离开了。”他再看儿子,儿子已经上了车。
“你为什么不用塑料袋(硬纸板)?”两个女人同时问。罗维没回答,他觉得车里现在充满了汗味。
车速慢了,再无虫子撞死在玻璃上。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7 22:57:52 +0800 CST  
趋光性

昨天在独兄的木棉贴里看到大家说虫子,今天又看到西辞唱诗也说路有虫子排队过,然后今晚课室里飞来好多虫子,大约是白蚁,不确定,带翅膀,热烈地在教室里扑腾,学生汇报时我总担心它们去撞进嘴里。可能跟季节或天气有关吧,闷热潮湿得很。
为什么昆虫趋光呢?送死也要爱?却完全不是乐观热情的模样,像一群醉汉似的。如果有这个特性又为什么不齐刷刷地奔向太阳?在大自然里这个特性是为什么发展出来的?
度一下。
原来根本不是因为爱。
人家夜晚活动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的,自从人类开始了“要有光”才麻烦起来,火啊,灯啊,开始干扰了虫子的判断力,迷航了!这也是它们一直在灯下绕圈圈而不是直奔而去的原因。
好冤枉。
昆虫的导航都是按自然界来的,人类太短,昆虫太长。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7 23:23:59 +0800 CST  
君不见

你没有看见吗?
翻唐诗,顾况三首《行路难》,皆以“君不见”开头,特别刺心。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想来人生,每天干的都是“担雪塞井”,“炊砂作饭”的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始于鲍照,李白大发扬,这三个字是古诗高频词,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全唐诗》,“君不见”句式凡出现162次之多。
“君不见”多用于开头提醒呼告与反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来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君不见山高海深人不测,古往今来转青碧。
还可以用来铺排起兴物是人非之叹:
君不见柏梁台。。。君不见阿房宫。。。君不见河边草。。。君不见城上日。。。
不一定非得在开头,还可以结尾: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结尾还可以是不总结,只叹息:
君不见,月如水。

除了“君不见”,还有“君不闻”: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还有“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又不见”,“君不闻,又不闻”,然后还有“君当见”,“君当闻”。
不断加强语气,加强警醒。
诗人这么想唤醒世人么?与其说在叫醒别人,不如说在表达众人独醉我独醒。

最喜的还是苏轼的君不见: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饮酒赋诗本是图个酒后狂言痛快,写出了诗文不过在造口业,早晚都要还债。)

别讲什么道理
米沃什曾经写过一首诗《与珍妮的谈话》:“我们别谈哲学,抛开它,珍妮/语词如此众多,篇幅如此浩繁,谁能够忍受/我告诉你那远去的自我的真相/我已经不再为我不完整的生活担忧/它不比通常的人间悲剧更好,也不更坏。。。我不知道怎样去关心我灵魂的拯救/我接受它,那些降临到我身上的是正确的/我不会有意否认曾有过智慧的时代/不可言喻的是,我选择在如今,在这个世界的事物之中安置我的家,它们存在并因此而令我们快乐”。
唠叨不休的争论哲理,不如以此时此身为家,欣赏眼前的一棵树,嗅一嗅那木质的芳气,听一听风起时银质枝叶拂动声,也许有更好更正确的生活,但既然只能如此,便当幸福如此,这才是好的动物在过的生活。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9 16:30:35 +0800 CST  
君不见

妈妈给儿子讲睡前童话,从前哪,有个国王,他很爱喝粥粥,可是一不小心他流了一滴鼻涕到碗里去了,好吧,没办法,他只能再重新做一碗粥粥了,我们的故事也要重新讲啦。。。。从前哪,有个国王,他很爱喝粥粥。。。
儿子嘴里咕哝着:粥粥,鼻涕,睡觉觉了。
爸爸回来了。妈妈对爸爸说:你还知道回家?家是旅馆哪?
爸爸阴着脸回道:别提了,都饿死我了,陪酒连饭都吃不上。
那,喝粥粥!睡觉觉!妈妈笑着给他盛了一碗。爸爸像国王一样喝粥粥,妈妈笑着看他喝。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19 16:40:54 +0800 CST  
就在意大利那种地方能看到基里科的光,在广州就看不到…… ​​​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0 14:06:56 +0800 CST  
莫兰迪的灰可以自己造。单音节的往复,视觉维度的禅静。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0 14:22:40 +0800 CST  
大王巡山

两天暴雨两天小雨两天闷湿又两天烈日之后,再上山,那些蕨菜弯弯的小逗号,成了威风凛凛地笔直指向天空的绿色长矛,当然,有些枪尖还没撸直,像愤怒的问号。浅桃色的野牡丹,正当风韵犹存之际,遭遇摧折,残花遍地,过路的君子、妇孺、变态,凡有心肝者,无不为之饮泣。三角梅前些日子开得很猛,如今青春已逝,闷闷不乐。至于预期可以开出5000朵的凤凰花,言而有信,果然开出了5000朵,妖冶浓艳,还有100多个骨朵等着开。至于那块山坡,擅长长出薛定谔的蘑菇,由于从不期待,所以也许长出蘑菇,也许不长。今天没长。那丛龙葵,果子终于变黑了,三颗,我吃了,有两个挖耳勺那么多的果汁。
林业保安的院子里有些好看的东西。那三棵木瓜树能生能养,没羞没臊,是木瓜中的木瓜猪,可惜被圈起来了。每次隔着栏杆我心里都对那颗饱满如梦露的喊:你都熟成那样了赶紧掉下来吧,来呀乖乖,咕咚一下,吓小兔子一跳,给山里制造点恐慌。木瓜一言不发,烂熟了也要烂给主人。
木瓜还有伴儿,其一是喇叭花,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律兀自运行,用蓝色的花朵攀满了铁栅栏。你能听到它的花语:去你妈的,我就开花。
另一个伴儿是两墩子香蕉树,硕大的绿叶没见一根香蕉,得道高僧一般,打定了主意啥也不干,每当萌生让它结果的期望,我自己都感到惭愧。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0 17:01:13 +0800 CST  
《弄错的车站》钟立风词曲,大飞编曲,何明圣MV导演。拍摄于佛罗伦萨、安科纳,2003年。
MV尽现基里科和莫兰迪的色彩。
滴滴答答,时间忧伤而欢畅……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1 08:01:33 +0800 CST  
春江沐雨

跑到春江沐雨大姐的贴子里,看了半天她的日常,突然间觉得,真好啊。怎么好?我觉得就是表现与生命相关的难以言喻的事物。她的文字就属于这种。至少某些段落,我看完之后心里就想,这老太太在想什么呢?我好像可以隐约地把自己的意识与她的衔接到一起,却无法透彻地加以了解,她的感受似乎比我的更强烈,也更平稳,更幸福,也更凄凉,更苍老,也更天真。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与我有着相似的心灵但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验的人的文字。
大姐的这种感受力,也就是导致人类文明中美好的那一面产生的那种感受力,简单说,她的文明是与乡野,生活,情感,磨难,轮回连接在一起的那种文明,况且,不只是感受力,还是承接力。这与优美,流畅,哲理,构思全不相关,甚至用恬退隐忍,豁达明理,等等美德来概括也嫌轻飘。
前几天小冬去比赛说,伸头缩头都是一刀。事实上我觉得,没有缩头的可能,如果感到自己是缩头的,就是与鲜活的事物隔离了,那也就拒绝了一切,包括一直想要的好的方面。我当然有缩头的时候,但总是很快遭到惩罚,没人惩罚我,就是生命停滞感。
大姐说她的老妈妈总是坐着坐着就出溜下去了,歪歪斜斜。如果人生是游戏,那主题就是走路,没有输赢,就是渴望走稳,走稳了,或者起码坐稳了,就看别人玩儿了。
我想,或希望的当然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睡的甜美,吃能吃出滋味,爱能爱的持久和毫无保留,活能活的舒舒服服的,这是内心所真喜欢的。有人对我说,这是可能的,我相信。还有人说,这其实是人最自然的样子,我很感激。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2 16:11:04 +0800 CST  
@夏螳螂: 举报 2019-05-22 15:40:07 评论
评论 ty_郭小米215:你那个帖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片段(小故事)、速写,文字上很有趣味,读着能乐起来的趣味。我有个奇怪的感觉,上次读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词“得道高人”啊。不是世外高人那种意思,是世内的~就是那种趣味:)
把我感受到的再说说,指你的那些速写片段的风格。打个比喻,像那种成熟的果实,里面静悄悄地发酵。静悄悄可能是指带有点轻松的意思,发酵可能是指......我有点说不清楚,但是在读村上春树的一些文字时有类似的感觉,也不完全是......就不知道是否是你自己有意识地找到的某种东西。
————
谢谢螳螂说的这些。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有意识地找,其实我自己当然并不自知有没有风格,或者对自己的趣味在文字中能呈现几分,也没有把握。直觉吧,感觉那么写比较有意思,不太傻,有点嚼头,有点发现,就跟时时勤拂拭似的:)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2 23:56:02 +0800 CST  
昨晚特别生气,气得都睡不着了。晚上讨论课时来了个教学督导,讨论结束他找上我,先是跟我说为了听课在外面吃的晚饭,没跟夫人报备被批了,我说您辛苦了。然后他继续说了些不知所云的话,接着忽然下定决心了似的,说你不应该在课堂上讨论宗教。我说并不是宗教,这门课是《文化地理》,里面有一章是宗教与地理,而且完全无关教义。这门课是北大的慕课,我跟着一起学习,只不过组织学生讨论而已。他还是坚持不能提宗教,因为即使不是迷信,也是哲学,而我们有了马哲。他还问我:你会给你孩子看这种书吗?反正我绝不会让我女儿看的。我说我儿子小时候就开始看了。他很激动,仿佛我做了伤天害理之事,体内有邪灵,打量我的眼光都变了,说起话来咬牙切齿,说你这是害孩子,还误人子弟,扰乱人的思想,使他们的学习成本增加。我说我保留意见。他被彻底激怒,说绝不允许这样,这门课他要建议取消。我说事实上这也是最后一次了,本来学校也要自建慕课,不想花钱买课了,哪怕是再精华的课。
生气自己干嘛这么有礼貌,生气怎么会跟三季人说了这么多,如果是为了保留这门课受点屈辱也罢了,问题还保不住。
他其实并不代表某种威权,是个退休的老师吧,散发着过时难闻的老人味儿。杀人诛心已无力参与,于是以他针尖一样的责任心抵抗着完整人格的可能性。人真的很容易坏,想到《荒原》里引用《神曲》的句子:“我没想到死亡竟毁坏了这么多人”,为了免于肉体的死,许多人竟然宁愿灵魂早早地夭折,真是可怕。
楼主 ty_郭小米215  发布于 2019-05-23 07:18:54 +0800 CST  

楼主:ty_郭小米215

字数:164129

发表时间:2018-04-03 08:00:3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4 18:53:32 +0800 CST

评论数:22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