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争取每天更新)

《笑林广记》是清代笑话集,署名“游戏主人”。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


里面的笑话几乎都饱含辛辣的讽刺,看后让人直呼过瘾。但也有不少笑话讽刺得很隐秘,如果不作解析,怕是不容易看出笑点在哪里。我初次读的时候就对其中很多的讽刺段子莫名其妙,后来再读时才领会其意,余味无穷,因此萌生了对《笑林广记》进行翻译和解析的想法。
我打算按照书中顺序,每次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笑话进行译析,并顺带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能分享一些知识。可以说,里面的许多笑话要比《欢乐喜剧人》的一些尴尬的段子要有趣得多。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显然的荤段子,也有一些是对穷苦人或残疾人的恶意嘲讽,尽显一些文人的恶趣味,这是其不足之处。不过,这毕竟只是古人的笑话,仅博一乐而已,莫要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苛责它们罢。
这篇文字就姑且作为接下来要写的系列文章的序吧。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07 22:00:26 +0800 CST  




这是我的微信公众号,如果喜欢请关注。谢谢。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07 22:03:01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一)

我今天要介绍的是《笑林广记•古艳部》的第一个笑话,以后我会按照书中顺序依次介绍,并作出评论。“古艳部”多是讽刺官僚的笑话,但是部名“古艳”究竟和官员官职之类有什么关联,我至今不甚明白。也许两者并没有什么联系,仅是因为该部荤段子较多才取这个名字吧。这“古艳部”第一个笑话《升官》就是个黄色笑话。原文照录如下,以下内容可能引起不适,未成年人及对性强烈敏感者请勿观看。



翻译一下:一个官员升迁了,他告诉老婆说:“我的官职比以前更大了。”老婆问:“官变大了,不知道你那根东西也会变大么?”官员说:“当然会变大了。”等到他们俩行夫妻之事时,他老婆看到他的鸡鸡跟以前一样又短又小,觉得奇怪,官员说:“大了很多啊,你没有发现而已。”他老婆问:“什么叫没有发现?”官员说:“难道我升了官,你还照旧不成?当然是我下面的变大了,你下面的洞也跟着变大了!”
这个笑话至少有三层讥讽意思。一个是拐着弯骂当官的,嘲笑他们“又短又小”。这是明面上的。在国人语境里,说某男性生殖器“又粗又长”暗含着有“男子气概、很厉害”的意味,而说他“又短又小”则暗示其性无能,甚至有暗指为“太监”的意思。这在我们的骂人文化中属于骂的很厉害的了。因此,嘲笑他短小,就是在骂他无能。
还有是暗指官员器量狭小。“器”在古汉语中也有指代男性生殖器的意思。讽刺官员器小,可以引申为骂他“器量小”。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记小人过”,从常识上讲当官的一般素质都比较高,应该是很有器量、不计小过的。然而事实是他们大都很小气,讲究细节。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看到过或经历过有高一级官员下去视察,下级政府人员满大街搞卫生、捡垃圾的事吧。据说是因为下级“怕”上级看到“不干净”,担心印象不好挨批评所以才这样做的。那是不是下级管辖的地面平时都没人清扫呢?当然不是,有那个城市是没有环卫工人每天辛勤劳作的?那怎么会怕不干净呢?只能解释为上级官员很多比较小气,看到街面上有点灰尘有几张纸屑都会很不高兴,认为是下级不尊重他。古代官员出巡,鸣锣开道有之,洒扫郊迎则一般是国家大吏或皇族到来才做的。现在一些地方一个县长之类的(相当于古代七品官)芝麻绿豆经过下辖乡镇路面,沿途下级都提前集中力量搞街道卫生呢。
再比如,一般人去见官办事,多少都有些战战兢兢的,生怕会说错什么做错什么。可怕什么来什么,你说错一个字,站错一个位,搞不好轻则被摆脸色,重则遭到挥斥。若真的不拘小节,能这样么?
这是我亲眼多次所见,不敢妄语。凡此种种,例子许多,不一一列举了。可见现在官员之器小,较前人更甚了。
再有就是暗指官变大了,官架子也大了。我是客家人,在客家话里“老卵”是指“摆臭架子”。“卵”在古代白话里也有表示男性生殖器的意思。《笑林广记》后面的一些笑话中也有以“卵”指代鸡鸡的用法。“老”解为大,卵变大则向上而立,类比为人神气起来鼻孔朝天下巴抬起腰杆上挺像变高了一样。《升官》中官员升迁了,当然就更“老卵”了;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老爷更老卵了,官太太当然就更加牛逼了。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07 22:05:08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二)

今天要介绍的笑话是《比职》,原文如下:



我聊试翻译:甲乙两人同一年考中进士,甲被点为翰林(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秘书),乙则外放为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兼县长)。一天,甲向乙炫耀说:“我是中央官员,在朝廷上班,跟兄弟你当地方官的比起来,身份悬殊。别的不说,就从我拜访用的名片来看,用的都是大张字贴,我们的身份地位可谓天差地别!”乙说:“你名片上能写几个字?难道不知道我贴的政府告示上的字,比你的大更多?通告全县,老百姓没有敢不严格遵守的,老兄你的名片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甲说:“然而我出门时有人举金瓜引路,坐着尊贵的黄色顶盖的轿子,高贵无比、奢侈华丽,你有吗?”乙说:“小弟我出行时前面有人举着号牌、拎着棍棒清道开路,手下衙役军士布满街道,比你的物件、人数何止多了几倍。”甲说:“我的签名印章,盖在中央文件上面,你能不羡慕吗?”乙说:“小弟我有朝廷发的官印,百姓的生杀大权全在我的掌握之中,而老兄你在清水衙门上班,签名图章都是自己私人刻制,谁会怕你的签章?”这时甲不觉词穷,就硬着头皮说:“总之,翰林身份地位价值千金。”乙笑着回答说:“我升堂时,老百姓一个劲地叫我青天大老爷,又怎是区区千金能比的?”
《比职》是两个级别相同的官员在比谁的官当得更大。一个是中央政府上班的官员,一个是地方的一把手。在古代,士人当官大多以留在朝廷为荣耀,外放地方做官比之为劣,甚至有人引以为耻。因为古代读书人均认为位列朝廷参加政府高层决策是才得所用,在地方治民属于“吏”做的事,不是“官”。比如唐宋时中央官员犯了错,被放到地方当官,是一种处罚,叫贬谪。在《比职》里自然不是说乙是受处罚,而是暗示他的水平也许不如甲,因此朝廷将他外放做官,由此引出两人的争论来。所以甲选为翰林,就得意洋洋,认为自己能力强地位高,心里看不起在地方当官的乙,于是向他炫耀,想揶揄他。没想到乙摆事实讲道理,把他驳得哑口无言。
当然,这只是段子。翰林是中央政府的储备干部,是将要授以要职的人,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前途肯定比翰林暗淡。一般的地方官员谁敢这样顶撞中央官员?虽说现官不如现管,中央的翰林一时要作弄一个县令是不容易的,但是这会给自己留下不尊敬上级领导的名声;而且保不准他奈何不了你,就去奈何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让他们来奈何你,你的仕途就完蛋了。这些人好比灶王爷,“上天言好事,需用蜜封嘴”,让你好未必帮得上忙,叫你倒霉有万千手段。所以地方官对于上面下来的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科长,也毕恭毕敬,当作祖宗来供奉。
这笑话原意是为讽刺那些京官妄自尊大,瞧不起地方官员,实现的是封建文人们的“正义”,呼吁京官和地方官地位应平等。但按照今人的目光看,可以看作是讽刺官员们心中只有官位权势,私下里比的是谁当的官大,谁的待遇好,谁的排场铺张,谁的权力更高,但就没人比政绩、比官声。现在的官员许多如此。他们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让人们服务”。当了点小官,就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牛得不要不要的。做事必“亲自”,讲话皆“重要”,饭要人盛,门要人开,行必乘车,止必簇拥。所谓有官样没人样,说官话没人话,有官性没有人性,做官事不干人事。假若这种人当大了,少不得要弄权营私,蠹国害民。诗曰:一朝做官便成神,意为万物赖我生。有权在手今且用,谁顾来日叹牵黄。然而不这样,有几个能当上官,当了官能当得下去?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08 10:21:10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三)

今天要说的是“古艳部”的《发利市》。惯例先发原文:



翻译如下:一个官员新上任,在官署仪门前举行祭门仪式完毕后,他看到地上有还没有烧完的纸钱,立即拿了其中一个锡纸做的银锭藏在身上。旁边的差役很奇怪,禀问他说:“老爷,这是纸钱啊,要它做什么用?”官员说:“我知道,我就发个利市看看。”
这篇《发利市》是在讽刺官员们贪得无厌。这个官员新上任,也许当地的官吏商人等“意识”不够,没有闻风提前行贿,让他上任了这么多个小时都没半分钱进账,十分窝火,所以才做出这种行为艺术,连给鬼神的纸钱也不放过,先拿他一锭放身上,学那商家“发利市”,做好第一笔买卖,赢个彩头。同时也告诉别人,老爷我是会收钱的,哪怕纸钱也不忌讳,还会怕收你们的现钞?
这种人现实当中是不少的。所谓“千里做官只为钱”,一些人汲汲于买官跑官要官,就是奔钱去的。这个“钱”,除了钞票,还包括一系列的特权,比如公款承担其吃喝住行、玩乐消费等。假如捞不到钱,没有这些个利益,怕是拿枪指着他,他也不愿当这官。这些人信奉的是“为官一任,大赚一番”,要把自己权力所辖当成是公司企业经营的。你在他属下,就要为他贡献价值;找他办事,就要给他创造利润。要是哪位没有眼力劲,以为他是来开慈善行的,一文不给,他就当你作寇仇。试想,你在公司工作,不能给老板赚钱;进去商店,只看不买,这不是去给人家捣乱吗?要是人人都学你这样,这公司岂不是要倒闭?那人家下这么大的本钱开这家公司干嘛?因此,别看笑话里的官员拿纸钱“发利市”很好笑。要是你看不懂他的用意,不积极主动与他“沟通”,怕是会免费赠送你小鞋无数双。那时节,你还笑得出来吗?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09 12:04:17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四)
今天再讲一个笑话《种茄》。原文如下:



例行翻译:有个农夫种茄子总种不活,就去请教老菜农。老菜农说:“这不难,每株茄子树下埋一文钱,包活。”农夫问这是何道理,老菜农回答说:“有钱的就活命,没钱的就会死。”
这是讽刺官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段子。古代的地方官主要负责几件事:赋税、治安、断案,也就是收税、维稳、审理民事刑事案件并且执行。官员捞钱,除了贪污国库银子和胡乱摊派外,就要数审理案件来钱快了。所谓钱可通天,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花钱打点,重罪死罪也能断成无罪轻罪;没钱贿赂,无罪轻罪也会变重罪死罪。《水浒传》里有很多这类生动的故事,比如西门庆杀武大、宋江杀阎婆惜、卢俊义被冤坐牢等等,都有“上下打点”的影子。
说到花钱买命,现在的公检法腐败程度如何我不清楚,不作妄评,但是在某些判决惯例上却是有这种倾向的。在现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罪犯积极赔偿并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往往就能获得减刑。所谓积极赔偿,不是说法院准备判赔多少就积极履行,而是法院没有判决前尽量多给。假如被害人或其家属不要多赔不谅解呢?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罪犯因得不到谅解而按照常规判刑,则其刑事附带民事的赔偿金额普遍是不多的,一般就几万块。那摆在受害人或家属面前的选择就很明显了:不谅解,就得不到巨额赔偿,还不一定能保证对方受到自己设想的刑罚;谅解了,罪犯虽然减了刑,但补偿多了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一般人会经不住对方的威逼利诱而最终同意谅解的。可是这样公平吗?当然不公平。能够做到积极赔偿是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的,若是罪犯一穷二白,他就算想多赔也无法做到。这算是另一种“有钱者生,无钱者死”了。方舟子先生对这种现象评论说:“花钱就能买来减刑的话,岂不是富人在法律上高人一等,可以多一重保护?怎么判跟受害者家属没有关系。如果获得家属谅解就能减刑,要是家属跟受害者关系不好,很高兴他死了,罪犯是不是还得判无罪? ”可谓一针见血。如果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这种判决惯例就至少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了。这可不可以看成是鼓励富人犯罪呢?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0 12:26:21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五)
今天要讲的是《有理》,原文照录:


这是翻译:一个官员最贪,一天他拘传案件双方到公堂对质,原告向他行贿50两银子,被告听说后,加倍行贿,给了100两。到庭审时,官员不问青红皂白,抽出签牌就要打原告。原告伸手张开五指提示说:“小的是有理(礼)的。”官员也伸手做同样的手势说:“奴才,你虽然有理(礼)。”又伸出一只手仰了仰说:“他比你更有理(礼)哩!”
这个笑话巧用谐音,将贪官污吏的无耻嘴脸刻画得十分传神。理、礼音同义异,明面上原告是说自己这方是有理的,实际上是暗示自己送了礼。官员也不说破,就这他的意思告诉他,对方比你的礼多一倍。
要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礼”了。所谓“礼”多人不怪、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诗经上也说“人而无‘礼’,何不遄死”。笑话中的原告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觉悟还不够,认识不彻底,没有充分领会到“礼”的重要性,因此官员用实际行动为他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课,让他清楚“礼”数不足的危害性。
而官员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没有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既然已经收了原告的礼,就应该讲信用,“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不该再去收被告的礼;即使按照“吃了原告吃被告”的原则收了被告的礼,也应坚持原告被告地位平等的原则,不能因为被告礼更多就偏袒他。在讲《发利市》时我已提过这些官员是将权力所及领域当成企业来开办的,这个官员的行为是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应当严厉批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后结案,如此才算明镜高悬,裁判得有“礼”有据。
什么?讲了“礼”就不能坚持法律原则?怎么会!要知道法律原则的基础是法理(礼)啊!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1 11:56:11 +0800 CST  
@云石胶 2018-03-11 13:41:37
有趣!希望楼主坚持下去![d:赞][d:赞][d:赞]
-----------------------------
好的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1 16:00:10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六)

今天的笑话是《取金》,原文如下:



这是翻译:一个县官签发了一张传票,让金铺送两个金锭过来,金铺老板送来后,在堂上等着收金子的钱。县官问:“多少钱啊?”店家说:“平时应该若干元,现在既然是老爷要买,只要半价就行了。”县官对左右随从说:“这样的话,给回一锭给他。”随从把一锭金子给回店家后,店家仍然等着要金子的钱。县官说:“钱已经给了啊。”店家说:“您没有付呀。”县官生气道:“刁奴才,你说只要半价,所以给回一锭你,抵了这一半的价钱。本县又没有亏欠你,为什么在这里胡搅蛮缠?来人,快把他赶出去!”
这个笑话是在讽刺官员们巧取豪夺。金锭本来就是金铺的,店家已看在是本地一把手照顾生意的份上给出了五折的亏本价,县官非但没有付账,却把人家的金子还回一半去,就当作付账了,可谓“空手套白狼”。可怜店家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反而挨了官员一顿训后就被稀里糊涂地赶出去了。
所以说,只要贪官墨吏手上握有无人制衡的权力,他们就什么疯狂的事都做得出来。县官之所以敢运用这种强盗逻辑,是因为在他眼里,他是“人民父母”,县里所有人、物都是他家的“产业”,金锭原本就是他的东西,店家竟然要他结账,在他的观念里是不可思议的。但他还是“宽宏大量”地发还一锭金子充作金价,奈何店家仍是不识趣,还继续要钱,自然就变成了刁奴才被赶走了。
这个虽是段子,但说的事却毫不夸张,现实中是存在这种事情的。我有幸亲自见识过这种官员。那位领导非但把公家的钱当成自己的,将单位正常运转的支出看成是花他家的钱,整天把“哼,想用我的钱”这句话挂在嘴边,还把手伸向老百姓的口袋,将本该发给数十户农民的扶贫资金的三分之二共数十万元取出来给其儿子买婚房用,只付三分之一给农户。有人找他询问钱为什么这么少,他答复说按政策就拨的这么多,并且还训诫他们要知道感恩(暗示要对他感恩),就把人打发走了。此人虽然后来事发坐牢,但是当时的情景实在叫人毕生难忘。幸而现在的官员没有像封建时代一样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否则乱棍将来人打出去也是不稀奇的。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2 13:01:50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七)

《糊涂》是讽刺官员自以为是,处事糊涂的段子。原文如下:



先翻译一下,下文再解析:一个青盲病人涉及一场官司,他自称自己眼瞎。县官说:“你明明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为什么谎称瞎眼?”那人回答说:“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十分糊涂。”
这个段子巧妙运用“双关”,借青盲人之口对糊涂官进行嘲讽。青盲病是一种中医概括的眼病,因为中医不懂科学,只能通过症状来概括一类疾病,具体是指什么病不甚明了。我猜测大约不是视神经萎缩,就是夜盲、白内障、高度近视之类的眼病。“清白”既是指青盲人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又指县官看东西很清楚;“糊涂”既指青盲人看人不清楚,又是说县官人很糊涂。
这个官员看人做事只看表面,认为只要是盲人就一定是闭眼或全白的,从外观看眼球完好的就不是盲人。如果他断案时稍作询问,就能知道这是个青盲病人。现实中糊涂官是不少的。他们做事从不深入调查,拍脑袋决策,而且说一不二,谁敢反对就整谁;一旦出了差错,要么坚持错误一错到底,要么就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一个人权力太大且不受制约,就会容不下别人半句批评。笑话里这个青盲人虽然暗笑县官糊涂,也是冒着大风险过过嘴瘾,万一官老爷发威,他的下场怕是不太好;平头百姓再不满意,也只能暗讽一下,县官是“笑骂任由你,好官我自为”,他只需对上级负责就行了,群众的口碑之类的,于他不过是鸡肋而已。
呵呵。

(新浪博客无缘无故把这篇给删了,希望在天涯能无恙。)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3 20:48:12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八)

《不明》是用打油诗的形式对庸官进行嘲讽。原文是:



我先简单翻译,诗文暂存,等会儿解释:一个官员(应该是指县官)断案糊涂,只喜欢喝酒,懒理政务,又很贪婪,对人民刑罚严酷,百姓都很恨他,于是有人编了首诗来讥讽他说:“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粉墙画白虎,黄纸写乌龙。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唯知钱与酒,不管正和公。”
“黑漆皮灯笼,半天萤火虫”意思是“用黑漆涂染的皮质灯笼,中午飞着的萤火虫”,两件都是本该发亮却让人看不见有光的,隐含“不明”二字。“粉墙画白虎,黄纸写乌龙”意为“在粉刷的墙上画白老虎,在暗黄的纸上画乌灰色的龙”,两样都是颜色相近而不明显,也是隐着“不明”之意。“茄子敲泥磬,冬瓜撞木钟”是说“用茄子敲泥制的磬,用冬瓜去撞木做的钟”,这都是不响的,让人听不分明,也是暗指“不明”。“唯知钱与酒,不管正和公”是说那个官员只知道花天酒地和贪污纳贿,哪去理什么公平正义。
全诗用的比兴手法,用六种不同事物去类比官员贪墨不明。当然,现实中的贪官污吏大多是这幅德性。他们只知道公款吃喝,追求声色犬马,施政则乱来一气,甚至有内心极阴暗的,好事坚决不做,坏事行之若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呢?我分析是因为宦途无望,就心生不满,除了胡吃海喝和贪污受贿外,还把气撒在工作上,故意胡乱行政,意图给上级制造麻烦,也乐于看群众被刁难的苦闷情形,满足其畸形的报复快感。这是心理扭曲的表现。一般人如此只能害家人邻里,但为官者这样就会祸害一方。但官员考绩是由上级,百姓即使怨声载道,也未必能传到他们耳朵里,或是早有耳闻而听之任之。在《不明》里,百姓的讽刺诗估计早流传开了,但大约是没有下文的;我们看新闻也常常看到报道某处官员老百姓给他起某绰号叫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当地妇孺皆知,可上级就是毫无听闻。如果某贪官庸吏害民须受惩罚,那么提拔举荐他的人难道就没有责任?我国古代很多封建王朝都有举荐连坐的规定,推荐某人任某职位,那人不称职则荐举人也要受到处罚。据说现在如果某单位出现官员违法违纪,会强调追究同级党委的主体责任,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对该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鲜有上升到党纪行政处罚的。甚至有某官在原单位犯案,调到现单位后被抓,主体责任追究到现单位身上的事。而如果单位一把手违法犯罪,他的上级单位或提拔举荐他的人很少听说会追究他们责任的。这样真的对正确选人用人有帮助吗?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4 20:58:20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九)

《启奏》是嘲讽“惧内”之人的。原文如下:



翻译是:一个官员被其妻子一脚踩烂了乌纱帽。他愤而上书皇帝说:“臣启奏陛下,臣妻子老是寻事吵闹,昨天和臣争吵,把臣的乌纱帽踩坏了。”皇上派人传达旨意说:“卿家必须忍耐,皇后有些泼辣,和朕一言不合,把朕的平天冠都打得粉碎。你的乌纱帽只能算个卵袋。”(卵袋就是男性睾丸,第一篇笑话讲过“卵”在古白话里是有男性生殖器的意思,则卵袋按形状看就是指睾丸了。我家乡的客家话里就有“卵袋”这个词,也是作此解释。)
看来这个官员真的很怕老婆,乌纱帽都被妻子打坏了,却毫无办法,竟然异想天开地上书皇帝,向天子告御状,希望借助天子之威惩治悍妇。没想到皇帝也是同病相怜,反而传旨告诉他,让他忍耐,你个小小官员算什么,连皇帝也怕老婆呢。
这个笑话虽是段子,但在历史上可是有其原型的。那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可是少有的惧内皇帝之一(印象中还有唐高宗李治和唐中宗李显)。杨坚能当上皇帝,其皇后独孤氏及其家族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他对这个发妻又爱又怕。而独孤皇后是嫉妒专宠的人,不许丈夫碰别的女人,哪怕他是皇帝。一天杨坚因为美女的事和独孤皇后翻脸了,这位天子气得没办法,竟然一个人跑到荒郊野外生闷气,最后是群臣死磨硬泡才把他劝回来了。
其实,“怕老婆”未必就是坏事,大多数人怕老婆不是真怕,而是因为爱,因为爱自己的妻子才选择忍让。所以,广大男同胞们不要以此为耻,适当地怕一怕老婆是有助于维系感情和保持家庭和谐的。同时也奉劝各位女同胞要正确认识丈夫的“怕”,明白他是因为爱才生惧,而不是因惧而惧,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要恃宠生骄,偶尔耍耍小脾气是可以的,但不能随意越过对方的底线。只有互相尊敬互相爱护,才算琴瑟和谐的好夫妻。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5 14:20:07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

这次要介绍的是《偷牛》。先发原文:



这个笑话是讽刺糊涂蛋的。这是翻译:有个人牛丢失了便去报官,县官问:“什么时候被偷的?”那人回答:“老爷,是明天没有的。”在旁边的小吏听后不觉失笑。县官发怒说:“想来就是你偷了。”小吏挥了挥两袖说:“任凭老爷来搜。”
这活脱脱地是一场闹剧。哪有人明天丢了牛的?还敢跑去报官。官员竟然还相信了他的鬼话,看到小吏在旁边偷笑,就妄下断语说是他所偷。小吏笑别人傻,自己也不聪明,被县官怀疑自己是小偷时,为证清白竟让人搜身拿赃。可以说,官民上下都是糊涂蛋。
你以为这段子已足够荒谬?然而现实远比段子要精彩,真人真事之荒唐是超乎段子手想象的。不信?你看这个:



这个谢某提的要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会信他,然而却能多次跑到首都反映。更可笑的是地方政府竟然拿他没辙,还能被他“强索”近6万元。虽然最后他已受刑罚,但从2011年到2015年这么多年,他明显的违法行为为什么非但得不到制止并受到法律惩罚,基层政府官吏们反而会被他所讹诈钱财?难道他们真的相信他可以被封为“华夏护国大元帅、一字并肩王”而屈服于他的权威?
信访制度只是国家为了解基层民意、听取人民呼声的工具,它不能成为目的,违法信访应该及时制止。对于那些假借反映问题而做出违法行为的人,为什么基层政府不敢在他的行为没有升级前依法阻止或惩戒他?一定要把人“惯”到可以套上《刑法》时才去打击么?所谓“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这是陷人于罪。为政之昏,比那判偷牛的县官要严重多了。而那发布这新闻的媒体,连这种已经判刑的罪犯的名讳都不敢公布,可谓“为刑者讳”。看来人不犯罪名字倒可以登载见报,人一犯罪,姓氏就成了隐私,需要得到媒体的格外保护了。这大概不只是蠢,还是坏吧。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6 21:51:21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一)

今天讲《避暑》。先发原文:



例行翻译:一个县官在夏天想找一个避暑的去处。同僚们纷纷提出建议,有人说,某山很幽静雅致。有人说,某寺庙清净凉快。一个老人走进来说:“山谷寺庙虽然好,都不如这座公堂,这里最为凉快。”县官问:“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别的地方都能晒到很多太阳,唯独这里有天无日。”
《避暑》运用双关,对官府黑暗进行讽刺。笑话从官员们暑日商量避暑的去处,引出老人进来插话说公堂凉快。明面上是说公堂跟山谷寺庙不同晒不到太阳,其实是暗指此处暗无天日。
这些官员在盛夏时不是考虑牛喘之事,而是商量着去哪里消暑,可见其对民生从来漠不关心,只想着自己安乐享受。老人闯进来暗骂他们执政黑暗,也不过是图一时口快,不能伤其分毫。好官人人欢迎,坏官人人厌恶,但很多时候其政绩好坏并不由群众说了算,边腐边升者常见报端。如果官员任职后,其考绩如何能由辖下人民决定,估计那些庸官劣吏将无法滥竽素餐,其位置将让给有才有德之人,庶几政治会日渐清明了。然而……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7 09:32:30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二)




今天要介绍的笑话是《强盗脚》,原文如下:
先翻译:有个乡下人第一次进城,看见有木桶悬挂在城墙上,就问人说:“那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那人回答:“强盗的头。”等走到县衙前,他看见有无数个木匣子钉挂在望楼上面,都是前面离任官员临行前所留下的“遗爱靴”。乡下人不知道有这传统,就不问自明地点头说:“城上挂的是强盗头,这里的一定是强盗脚了。”
关于“遗爱靴”,有个典故:唐代崔戎离任华州刺史时,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不愿他调走,就集体跑去挽留他。当然是留不住了,众人攀车卧辙时只将他的一只鞋给挤掉了。当地老百姓就把这只鞋叫作“遗爱靴”。自此后世的官员离任时,往往就要学那崔戎,把鞋子一脱,留在故任所,让人用盒子装起来挂在城里望楼上,以示其政声卓绝,百姓不舍。《强盗脚》就是嘲讽这些官员欺世盗名的效颦之举。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清正为民的好官。“遗爱靴”不过是官员们玩的种种把戏中的一种。许多人明明贪污害民、坏事做绝,但还要为自己贴金,表演一些“留名青史”的好戏。这些人只要一天还是官员,手握权力,即使离任,余威尚在,可以组织人们去“挽留”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主动把鞋脱下来,人们就要挂起来以示“纪念”。然而官声不好的,这样做和城墙上示众的强盗头有何区别?不过是一只只“强盗脚”罢了。 联想到现在一些官员,在任上时喜欢到处题辞,受题者无论欢迎与否,总不敢驳长官面子,只得毕恭毕敬由他挥毫。但是总有好景不长的,那位题辞的东窗事发,受题辞的自然觉得照旧的话脸上不好看,于是谦逊些的只销去题辞人的名讳,大胆点的干脆全部撤下,再等哪位仍在位的依样画葫芦,玩这纡尊赐字的游戏。这好算是“强盗名”了。
为什么官员们热衷于博此虚名呢?除了挣点好名声有现实的好处,能助他继续官运亨通外,还能极大地满足其个人的虚荣心。试想,官员们手握大权,坐拥富贵,享尽声色,生已无他求,只少身后名了,如何会不幻想着留名青史,万世流芳呢?不用日夜勤政受尽廉苦,只需做做姿态,就能换来这廉价的美名,不管别人信不信,他自己信了就可以了啊。何况还能顺便抵消掉他作恶时的惴惴之心呢。何乐而不为?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8 09:22:35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三)

今天要介绍的笑话是《属牛》。原文如下:



例行翻译:一个官员生日,属下的官吏们听说他属鼠,就凑钱买黄金铸造了一只老鼠送给他作为寿礼。官员很高兴,说:“你们知不知道我的夫人生日也快到了呀?”下属们说:“不知道啊,请问她属什么的呀?”官员说:“比我小一岁,牛年出生的。”
这个笑话是讽刺官员贪得无厌的。关于贪官污吏,之前我已多做评论,再说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了,那么我就聊聊有关行贿者的吧。行贿的人肯定是为了得到一些可预期的好处才去送礼的,但是目的却不尽相同。有些人有直接的目的,比如求官员帮忙办事,或者下属想提拔或要求担任有油水的职位,或者为获得官员的特殊照顾等。但也有一些人未必是有直接目的,甚至并不想送,只是现在的风气如此,人人都送礼,自己不送难免内不自安,担心被官员记恨和被他人排挤,于是跟风而行。我奉劝送礼者:行贿送礼是种违法败德的行为,切不可为。特别是那些内心不情愿的,更不可沾。要知道,行贿送礼就如拜神。要么你笃信无疑,长期供奉,得神保佑;要么你无此信仰,从来不敬神佛,除非遭遇凶神恶煞,如西天路上的妖怪,强行要你奉献,一般虽不得庇佑,鬼神们也会和你相安无事。要是你抱着一次性交易的想法想着干一次就全身而退,就会惹祸的。试想,你初一烧了香,十五能错过?十五也烧香,那过年过节你敢漏掉?其余如菩萨生日、佛祖生日、王母娘娘生日等乃至七仙女生日、猪八戒生日之类的,你就要照旧。万一有疏忽或厌倦,神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时节就会前功尽弃,反添罪孽,不如一开始就不信奉了。如《属牛》里的情景,吏典们送了金鼠,并不能万事大吉,奶奶是属牛的呢。假若舍不得送金牛,怕是连金鼠的情分也没了,还得罪长官哩。
不过,巴不得神仙多受些香火,甚至抢烧头香的大有人在吧,我的建议许是要被他们讥为腐儒之见呢。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19 11:45:12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四)

《同僚》纯属荤段子,少儿不宜。原文是:



这是译文:有个人的正妻和妾分开居住,一天,妾想去拜访正妻,跟她丈夫商量说:“该怎样写名帖?”丈夫说:“应该自称‘寅弟’二字。”妾问为什么这样写,丈夫回答说:“同僚之间写名帖,都是用这个称呼,按照官府的惯例而已。”妾说:“我们并没有官职,为什么也这样写帖?”丈夫说:“官职虽然没有,同僚(屪)总是一样的。”
古人去别人家拜访,往往会写名帖用于通传。名帖和现在的名片类似,上面写着本人姓名、身份等,看门人拿了客人的名帖报给主人,由其决定是否接见。“寅弟”是谦辞,“寅”是“同僚、同事”的意思,“弟”是自谦年幼或地位较低。“寅兄”、“寅弟”是古时官府人员之间的敬称,好比现在公务员之间称呼“同志”(现在中央有文件规定,公务员之间不称官职,一律叫“同志”)。
为什么丈夫会叫妾按照官府人员的称呼方式向其妻写名帖呢?因为他说的这个“同僚”是谐音“同”“屪”。“同”是共同、一同的意思。“屪”则是指男性外生殖器(就是小鸡鸡),见《康熙字典》“屪”字:“音聊。男阴。”这是丈夫在调侃妻妾,说她们是“共用同一小鸡鸡”的“同屪”。如果不知道“僚”“屪”谐音,搞不好会过分解读以为是在讽刺普通老百姓沾染了官场排资论辈的习气呢。
这个笑话只是尽显古代文人的恶趣味而已。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20 20:09:36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五)

今天要介绍的是《州同》,原文如下:


这是译文:一个人最喜欢收藏古董。有人拿着周文王时的鼎找他要卖给他,他用一百两银子买下了。又有一个人拿着一个夜壶前来,铜的颜色纷繁珣丽,说是周武王时的东西,也要高价出售。喜欢古董的人说:“铜的颜色虽然好,但是肚子里面太臭了。”卖的人回答说:“肚子里虽然臭,但难道不是“周铜”(谐音“州同”,指州官的副手)。
这是用谐音暗骂“州同”的。清朝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直辖州)或县级市(散州),州同是知州(州的一把手)的佐官(从六品),相当于现在市委书记的副手。为什么要骂州同呢?我猜测大概是作者认为副手普遍都很坏吧。
当副手的,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往往未必是依其职务的,而是看他和一把手的关系。一把手看好他,认为他行,那么他就行,哪怕他胸无点墨,只会惹祸,照样委以重任;若是一把手看副手不顺眼,那他就算有齐天大圣的本领,孔夫子的学问,张良陈平的智谋,长官照样认为他会有两件事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干什么事都只有挨批的份。
所以有些副手会为了赢得主官的好感而舍弃节操,溜须拍马者有之,行贿送礼者有之,杀良冒功者有之,推卸责任者有之,各显神通。这类人又偏偏多是些不学无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庸才,若论逢迎赔笑、吃喝玩乐、偷懒取巧、谗言拨弄倒是才干有余,而干正事,或束手无策,或胡乱指挥,或推诿扯皮,总之难成一件。
才德兼备的副手本就较少,而且主官也须防着他们,怕他们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往往掣肘,甚或冷落,因此这些人不会太显眼。而那些庸才,虽然办事不行,但没有威胁,而且“听话”,他们颇受器重,在群众视野里较为突出,这便会给人一种印象,“州同”都是“肚里臭甚”。
但是,即使是个尿壶,腹中虽臭,也是“周铜”啊,依然价值千金,你奈他何?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21 21:08:25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六)

这次要介绍的笑话是《衙官隐语》。原文是:



先翻译:县衙里官员聚会,互相问所担任的职务。一个官员说:“随时都有茶饭端上来,取其义为现成(县丞)。”另一个官员说:“把文书下在沸水锅里,是煮簿(主簿)。”又有一个官员说:“乡下的粗人出租粪窖。”问他官职的人都猜不出他的职务,他回答说:“典屎(典史)啊。”
这个笑话是文人文字游戏,把官职了编成谜语。“现成”谐音“县丞”(县令的佐官,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的副手);“煮簿”谐音“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党政办主任、秘书);典屎,典意为“卖”,将粪窖出租出去,当然就是“典屎”了,谐音为“典史”(明清时是知县的佐官,主管监狱、缉捕等,大致可认为是现在政法委副书记兼司法局长)。
县丞和主簿都直接把谜底说出来,而典史则卖了一个关子。而且他的隐语多了“乡下蛮子”这个与谜底无关的主语,起了迷惑作用,而且意思也绕了些弯,其他人就一时猜不上来了。
这就是个灯谜段子,没有讽刺的意思,可不能过度解析哦。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22 20:50:21 +0800 CST  
故纸堆里的“欢乐喜剧人”——《笑林广记》(十七)

今天的笑话是《太监观风》。先发原文:



简单翻译一下,稍后详解:“镇守太监到学校视察学风,出‘后生可畏焉’为题,众人都掩口而笑,太监问陪同人员大家都在笑的原因,学校的官员报告说:“各位学生认为题目太难了,求您减去一个字比较好。”太监笑道:“既然如此,就去掉‘后’字,只用‘生可谓焉’作为题目吧。”
我第一次看这个笑话时,因为不知典故,看不出笑点在哪儿,后来书读多了,才明白这个笑话和“《霍光传》不可不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讽刺之意令人捧腹。容我慢慢解析:
这个笑话应该是明朝时编的。有明一代,重用宦官,各地方都设立有“镇守太监”,主要掌管军事,但也监察、干涉地方官员施政,权力很大。这位太监就把手伸到本与他职责无关的教育领域,要去学校视察,观察学风。视察也就算了,还要出题目考学生们,但他只是稍识之无,连基本的断句也不会。他出的题目“后生可畏焉”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孔子劝勉年轻人要学习奋进的话,意思是“年轻人努力学习而成为才德兼备的人,是很让人敬畏的,谁能说以后他们的道德学问就会不如现在的我呢?”古代的书一般没有标点符号,如果不会断句,就会像这个镇守太监一样,把第二句的焉放到第一句里,闹了笑话。可见这位太监不学无术,却自以为是,要出题目靠学生,结果露出了马脚。但他位高权重,下级官员不敢明言其错,怕得罪他,就委婉地提醒他说,多了一个字,学生们做不出来。但他完全没有想到是自己弄错了,反倒信为实言,很大度地表示可以减掉前面的“后”字。这样估计下面的学生更是忍俊不禁了。
这个笑话骂太监骂得厉害,除了讽刺他们弄权耍横胸无点墨外,还借太监之口说“除了后”,这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了。太监没有生育能力,可不就是“除后”么?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编这个段子的人专揭太监心头伤疤,实在毒舌。
联想到现在一些官员,明明没啥文化,是标准文傻。一朝当了点芝麻绿豆,就自以为文曲附体,偏要附庸风雅舞文弄墨。自己写些狗屁不通的文章自娱自乐,受帮忙帮闲们吹捧一下倒也罢了,还要去指导别人写作。他人辛辛苦苦写下的通畅文章,经他斧正后惨不忍睹,优美文字在他笔下变成注水猪肉,然后还要受他指责,说写文者没有文化云云。这是权力作祟,与那镇守太监一般,而已。
呵呵。
楼主 勇者莱恩  发布于 2018-03-23 22:52:54 +0800 CST  

楼主:勇者莱恩

字数:365

发表时间:2018-03-08 06:00:2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1 08:25:01 +0800 CST

评论数: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