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而忧伤,废名笔下的田园世界————读废名



宁静而忧伤,废名笔下的田园世界

我读过的民国小说中,废名的小说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味道。在我的印象中,民国大师们比较接近《红楼梦》似的叙述风格的,有这样几位:张恨水、废名、张爱玲,张恨水是继承了《红楼梦》里写大场景,大家族的风格,而废名和张爱玲,则各侧重一个人物,如果说张爱玲刻划的女性大多很像林黛玉的话,则废名笔下的男孩就很像贾宝玉。废名就很像贾宝玉一样,呵护他笔下的每一个女孩,他笔下那位有街有园有乡村,有山有河有菱荡的世界,就很有些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09:26:31 +0800 CST  
这本代表作里,收入了他以下小说:

短篇小说
柚子
浣衣母
我的邻舍
初恋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桃园
菱荡
毛儿的爸爸
四火
文公庙


工作
长篇小说

莫须有先生传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09:29:48 +0800 CST  
个人感觉他收在《竹林的故事》和《桃园》这两个集子中的要好一些,至于后面的《枣》这个集子,倒有些乏善可陈。而长篇小说《桥》,感觉倒有些短篇集成的味道,几乎可以涵盖前面《竹林的故事》和《桃园》这两个集子的内容和场景。

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走进一座小城。是怎样一座小城呢?靠近城门边必然有一个桃园,那是王阿毛家的。王阿毛的父亲独自打理着这个靠近县衙的桃园,与一个女儿相依为命。收入微薄,而城墙上游玩的人们,却常常会很随手顺走触手可及的果子。这让阿毛的爸爸很恼火。但阿毛的爸爸又是很爱女儿的,在一次女儿生病之后,已经过了出桃的季节,却想要吃桃,爸爸为此去给她买了一个玻璃的桃子,却被顽皮的孩子们撞碎在回家的路上。玻璃虽碎,父爱永存。(《桃园》)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09:38:14 +0800 CST  
桃园与城墙,分隔开的是城外和城内两个世界。

在城门边,定然有一条河,有一座桥,桥的旁边有一株柳树,玩木头戏的陈老爹的茅草屋就座落在附近。然而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也在禁止之例,于是陈老爹等于是失业了,终日借酒浇愁,每天晚上归家的时候,在柳树上会有人挂上一盏灯笼,为他照亮,以免他掉到桥下去。(《河上柳》)个人以为,《河上柳》是废名写得最好的几个短篇之一,这篇可与老舍的《断魂枪》比美,都是写一种失去本业后的落没情怀。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09:50:28 +0800 CST  
李妈的茅草房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浣衣母》)

由此可见,洗衣婆子李妈,也是住在这城边的,挨着河,好做她的营生。他有两儿一女,现在相依为命的,是一个驼子姑娘,在《河上柳》中提到的驼子的妈妈,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指这个李妈,50岁的年纪,曾经是大家庭的女人,大概是家道中落,搬到了这里,娘儿俩相依为命,就靠给城里人洗衣服维生。除了在《河上柳》中提到的给陈老爹点灯笼外,她还做了很多好事,与城里城外众多人们保持着很友善的关系,大家也多帮助她。但最后,一个跟她多年友善的邻居王妈,嚼了她的舌头,大概是因为李妈门前长期有一个青年摆摊,还长期帮她干这干那的,李妈感叹像自己儿子。王妈觉得他们有暖昧,从此大家对李妈以道路以目了。(《浣衣母》)。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1:13:54 +0800 CST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竹林的故事》)

可见,城外稍远一点,便有祠堂,有竹林,还有菜园。同名的集子里的这篇,便是以菜园程家的一个姑娘的待字闺中,到最后结婚的生活,一系列的变故,倒很有些鲁迅《故乡》中闺土的味道。可怜的三姑娘,不知她到底寻到一个好姑爷了没有呢?“我”是否是对她曾经有过一番情意的呢?(《竹林的故事》)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3:33:42 +0800 CST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
陶家村门口的田十年九不收谷的,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菱荡》)

菱荡是属于陶家村的,可见是在城外又稍远一点的地方了。但这也是从乡村通往城里的道路,所以也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这里有一个比较老实本分的人——陈聋子,其实不是聋子,只是可能平时太沉默寡言,人们便把他视为聋子了。小说描写了一个小片断,是写一个热天,两三个妇女躲在菱荡中歇凉,其中一个因为太热而索性裸了上身,结果被陈聋子撞到。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

“嗳呀——”

“哈哈哈,张大嫂好大奶!”

只寥寥几笔,几句对话,便风趣盎然。让你并不觉得陈聋子下作,反而是激荡着乡野自然的趣味。颇有海明威叙事的风度。(《菱荡》)

再远处,便是史家村,便是长篇小说《桥》的场景了,不过方位大概跟这个陶家村不在一个方面,陶家村是西门外,史家村应该在北门外。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3:42:51 +0800 CST  
看这些场景,我们感觉是看到《红楼梦》里大观园外的世界。那么,城里又是怎样的呢?

城里也要分前街后街,闹市城角。像《桃园》,王老大之所以能得到一片桃园地,是因为那是杀头的地方,一般人忌讳,不愿意要,所以他捡了个便宜。然后再往里靠一点,便是有两座庙,有座叫“文公庙”,有座叫”火神庙“,估计还有一座叫“吕祖庙”,在《文公庙》里提到过的,但废名似乎没有单独写这个“吕祖庙”吧。

先说《文公庙》,文公庙里只有一个和尚。门外荒凉,是人们牧猪的地方,猪的主人赶着猪捡猪粪,说是可以拿去买钱,怕别人捡了去。“文公庙”还寄住着一个先生——张七先生,在这里开馆教学生。后来大概是因为说不清楚的茅厕里粪缸上面的粪,被和尚踩了一脚的粪。

“先生,今天粪缸上的粪,我看不像小孩子的粪——这可应了一句俗言:‘夫妻两个来尿,不是你也是我。’”说着盯了七先生看,也笑。

大概就是这样一件事,被赶走了。(《文公庙》)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3:51:16 +0800 CST  
赶到哪里去了?“火神庙”里。

火神庙大概是跟这个文公庙隔得很远的,另一个地方的一座庙,里面有菜园,也只有一个和尚。这个和尚是曾经在街上王四爹门前被狗咬了一口的金喜。王四爹可怜他,把他荐到这座庙里当徒弟,现在六十多岁了,而王四爹当然更老,已经老到眼睛到看不清楚了。二人形同父子,火神庙也是一种营生,有点像一份小生意,金喜就靠香火和瓜果之类的收入度日,每每去街上买猪肉,是为了拿去孝敬王四爹。当他老了的时候,王四爹给他荐了张先生来这里,说是给他伴老的。不然一个人如果孤零零的死去都没有人传消息。

然后这个张先生很懒,然后特别是写了一个中秋节的前夜,金喜让张先生留意菜园,防人来“摸秋”,“摸秋”大概要算湖北黄梅的一种风俗,意即中秋前夜来偷瓜菜之类的,是不算偷的。结果这一晚就丢了好几个大葫芦。然后张先生也就为此丢了饭碗,而金喜的故事,似乎也结束在这个葫芦里。

金喜抬上了床,王四爹看不清瞳子的眼睛里掉出许多眼泪。金喜的嘴还在微微的动,仿佛是说:“孩儿能够报答爹爹的,爹爹也给了孩儿。”

仿佛偈语一般。写得较隐晦,估计是临终之言吧。(《火神庙的和尚》)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4:07:09 +0800 CST  
最像大观园的,是炎哥哥和他的美女们的故事,这个炎哥哥有点像宝玉,而柚子呢,也是他表妹,有些像黛玉,一样的娇弱,但似乎并不如黛玉那种偏激泼辣。(《柚子》、《鹧鸪》),有银姐、萍姐,竹林里的“三姑娘”,史家庄的“史家妹妹”……,读这些篇章的时候,仿佛把我们带到贾宝玉身边,带到《红楼梦》里的世界里去了。而每个故事,总带着淡淡的哀伤,不说也罢。

(完)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7-08-21 14:16:35 +0800 CST  
看群里有人写废名,提一篇旧帖,凑个热闹。
楼主 千秋悠客2017  发布于 2018-02-08 08:34:52 +0800 CST  

楼主:千秋悠客2017

字数:2373

发表时间:2017-08-21 17:26:3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0 19:54:30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