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1783
反击右派历史学.丑陋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6:22 +0800 CST  
最近手机充电好慢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08:27:43 +0800 CST  
网传老。。。。。。。。。。。。。。。。。。。。。。。。。。团集体。。。。。。。。。。。。。。。幼儿园孩子,烽火特意找了军队朋友,军队朋友告诉我,纯属放屁,真当我们没见识啊!

烽火我也不信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19:15:11 +0800 CST  
对许多武侠小说读者来说,这个世界并不陌生。在他们心中,笔名为金庸的路易斯 · 查(金庸原名为查良镛)是华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魅力非凡,不亚于英国作家 J · R · R · 托尔金的幻想世界。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创意、广度和深度上不分伯仲。然而,由于语言的鸿沟,金庸在英语国家不太知名。现在,金庸最受欢迎的作品——《射雕》三部曲,在他 93 岁高龄之际,终于被翻译成了英文。这部小说首次出版可是在 1957 年。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19:45:44 +0800 CST  
老师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到你们家里面,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能知道。

真是好文艺的话。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19:47:07 +0800 CST  


每当发生了群情激愤的社会事件,最直接做法就是严厉处理,绝不宽待,平息众怒大快人心为第一要件(这几年外加删帖),最末新华社评论一句加强监管,然后事情就结束了,更好的情况是冒出个更大的事件,群众马上就忘了上个事件,于是每次社会事件都象是偶然,冒出一个解决一个,结案,等着下一次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前几年贵州毕节连续发生几次留守儿童的悲剧,就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更深的结构性问题;而在城市里,保姆或幼师虐待儿童,也早就不是新闻,时常在发生,这回要不是一个月内接连在中国最发达的上海北京(中间还有个南京串场),而且是还不错的幼儿园里发生虐待事件,而且还有些比较有话语权的中产父母,社会反应不那么强烈。

这几年幼教井喷式出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阶段,您内个啥就别装外宾谈啥职业道德了,这就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幼师素质良莠不齐这是公认,但从来也没人觉得这是事;一提到师专业,给人印象就是混文凭,也不一定是真爱小孩,毕业工作后,薪水不高又累,优秀的人才留不住,差的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能继续待着,日子久了难免心态扭曲。

如果用道德规劝不了,就要用规则约束,但看看携程幼儿园事件闹那么大,除了处理当事人外,有什么针对监管失职的跟进处理,或着出台什么保护儿童的方案吗?如果会有,以前发生过那么多次虐童事件就早有了,正是因为从下到上每次都把它当作个别事件,高唱道德结束,所以才像打地鼠游戏一样,冒出一个打掉一个;都有意忘记它只是冰山一角。

当你坐在高档写字楼看到农民工子女小学被关闭,你可能会扬起一丝优越感:早该清退这些低端人口;当你看到别人家小孩被虐待,留守儿童被冻死的新闻,也可能只是一句”噢!好可怕”,然后就忘了,你从来不觉得这些事会发生在你身上,可是当你把小孩送进大公司的幼儿园;花了钱把小孩送进国际幼儿园,以为下一代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小结交人脉,继续往上流社会发展,没想到孩子换来的是一辈子都无法抹灭的身心创伤

今天看到一句话:每一个中产的焦虑都对应着一个底层的问题,以前很多事我们都认为只有在底层会发生;中国人是越来越有钱了没错,很多社会问题也逐渐往上延烧到中产阶级,当威胁还离你很远的时候,你不当一回事;甚至还落井下石群嘲一把,当威胁已经到你身边了,已经没有人能救你,逃不了了。

这是个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的社会,每个人都和你我一样有血有泪,有喜怒哀乐,有各种生活压力,都努力想要给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人人都是我们的同胞;大家都是只能随波逐流的,浮萍只有厚薄之分,浮萍就请试着理解另一瓣浮萍吧!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19:47:38 +0800 CST  
1784
星光伴我X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19:48:34 +0800 CST  
长话短说,阿姨抱拳,六点半我正在阳台远眺,大家都知道我住3000平米大平层。
天气很好,通透,远处天际线飞机忙忙碌碌,金星闪烁,四环堵的一塌糊涂,两条线,一红一黄,由于led大灯流行,黄色列亮度很高,很白,这样看起来像是一红一白,

要回老家了,抱歉!阿姨颔首,接下来的职责不能履行,万分抱歉,说完阿姨土下座了,我说,怎么讲,说说,
回老家了,房子不让住了,阿姨说,找不到住的地方,
原来是这样!我说,那也没有办法,没住的地方确实只好回老家了一刚,我说,回去好好建设家乡,记得一定要买房,没自己的房,家就像浮萍一样,说散就散
老家有房子的呀,阿姨说,还是想呆在北京,儿子工作这下也完蛋了,孙子还想在北京上学,现在看也不行了,只好去别处看看,老家总归不能回的,先去南京看看吧,上南师大也是好的
想多了!我说,南师大想上就上吗,哈刚把刚,阿姨突然站起来!走到阳台上远眺,阿姨说,你看,这城市璀璨,远处是北方,多少高楼大厦,一颗一颗窗户,忽明忽暗,城市的眼睛啊,现在逐渐都闭上了,你看四环,川流不息,像动脉,我从老家来,想要添砖加瓦,现在要回去
回去也不错,我说,走到哪里都需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币服务,呵呵,劳动永远最光荣,劳动人永远最光荣,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说
再见!阿姨抱拳,走了,桌上留下门禁,钥匙,各种卡,我走到阳台,远处灯火辉煌,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红色横幅不断,无数的住宅楼窗户忽明忽暗,又怎样,不是你亮就是我亮,不是东方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能见度很好,看见国贸,三里屯盈通,四环川流不息,这时想起的歌曲是美空川の流れのように,崔健,荣光或是什么,流弹打中胸膛,最后,刹那,又在想,什么是永远,我宁愿你冷酷到底,羽泉,打开窗,地暖热的要死,右手从秋裤上方伸进去,握住几把,几把冰凉。想起微博上看见人们吵吵,人民,什么的,后来又说,同胞,什么的,突然想起来,现在什么样算是同胞,我们的同胞又是什么人,有没有同胞,昨天半夜刷微博突然看见某狗逼落马的消息,先是高兴,后来又萎了,突然想起来,阳痿十几年,都忘了吃药这件事,右手从秋裤裆部开口伸进去,永远是冰凉冰凉的一团,分不清哪是龟头哪是卵泡,冰凉一片。2008年初,长桥,电视塔下,藏书羊肉还没开店,大家都知道火车站要拆了,盖高铁站,伟大的工程要建三百年,却不知道一场大雪就要来

没看懂。。。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4 20:20:57 +0800 CST  

豫章书院让那么多的孩子从伤心到绝望,“磁暴步兵”杨永信还是逍遥法外;

徐X冬打假的拳头伸了出去,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

杭州的林爸爸还在苦苦思念着死去的妻儿。

刘国梁被卸任后下海经商。他联手王楠夫妇进军体育行业,同时无缘今年的国际乒联最佳教练提名。他的身后,曾让全世界闻风丧胆的中国军团,在德国公开赛上遭遇惨败。


携程幼儿园的妈妈们撕心裂肺泣不成声,江歌的妈妈还在为已故的江歌讨回一句道歉四处奔波。

童养媳马泮艳的消息我们已经听不到了,北电侯亮平还在角落里无力的发声,认真的赵先森还在寻求公平的路上行走......而今天,三原色又成了孩子们的噩梦。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1:11 +0800 CST  
知识能解决“中产焦虑”吗?



中产焦虑不是无解的,只不过当你把外在环境的一切看作是不可能改变时,由此所带来的必然性当然就是不可抗拒的了。




我们一直对知识有着严重功利化的认知。历史上,老百姓向来尊敬读书人,甚至连读书的工具也连带地尊敬起来,“敬惜字纸”说的是,写了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隆重地烧掉。


但究其原因,人们尊敬的并不是读书人,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因为读书人有做官的机会。“学而优则仕”的体制,使一个读书的农民子弟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读书人的敬意,不过是权力崇拜的延伸罢了。


不过,这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如果有一天,读书不能使人做官,人们还会尊敬读书人,还会像“敬惜字纸”那般尊重知识吗?


今天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今天的学习虽然不能使人做官,却会带来财富。不要说职场上收入和学历从来都是成正比的,就说这几年风口创业的成功者,大多数也都有高学历背景。


马云虽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但一大批阿里系的管理层富豪,多是名校毕业。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宣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年代。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这知识既不能带来权力,也不能带来财富,还会有人爱知识吗?


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为知识还可以治疗恐慌。





在去年一轮知识变现的风口上,罗振宇和吴晓波成功地把“中产焦虑”转化为“知识恐慌”,让中产阶级相信,知识仍然可以维系住他们的地位,从而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在这里,知识解决焦虑的原理,并不在于知识有什么用,而是把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中产地位脆弱)转化成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强化学习),从而把不可解的忧虑转化为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恐慌。


而且最重要的也不是学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填满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感到充实,就没有时间去恐慌。


不过,知识按摩的方法虽然有效却并不厚道:把中产焦虑转化为知识恐慌,其背后的含义是,通过自我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只要不断学习,假装自己有收获,心理上就会得到安慰。


但问题是,真实的中产焦虑很难通过自我努力来解决。知识的力量有时而穷。知识的力量是有边界的。







根源来自外界,并非自己不努力

不同的中产有不同的焦虑。按照导致焦虑的压力来源和性质,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类:政策性焦虑、职业性焦虑、经济性焦虑、亲密关系焦虑。


通过自我奋斗而上升到一定地位的中产,其实向下滑落特别容易。中国社会有一个“上车”论,也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比如分房,十几年前分房的人就算是上了车,没分房的人就沦入另一个阶层;比如评职称,早早评上教授的就上了车,新人则面临着更苛刻的条件或者根本就没有位置;


再比如买房、编制、养老、医保、教育,都存在上车的情况。我们知道,这些政策影响的对象就是体制内中产。所以这个阶层很容易形成一种政策性焦虑。永远不知道车来了没有,一旦错过就沦入比自己差的阶层。


至于体制外中产,也受到政策性焦虑的影响,如买房也是一种“上车”,当初政策宽松的时候买了房的人,面对各种限购无法出手的人群还是有相当的“优越感”。


不过,体制外的中产感受更多的则是职业性焦虑。职场如战场,不进则退,不能升职或离职的压力始终存在。


传统的中产劳动岗位现在受到资本投向、新人技能、人工智能等各方面的冲击,金融领域的许多岗位甚至已经消失或被人工智能取代。许多职场人士不断学习充电,正是感受到了这种危机的存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根据对3万多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个“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


压力排行榜是这样的:管理中层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中产阶层都在高分区。至于非中产阶层的人士,如下岗人员为68分;矿工为60分;一般工人为59分,都普遍比中产压力更小。


这是因为中层的职位压力更大,而可替代性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而且职位也意味着一种人生价值评定。在一个等级观念严重的社会里,职业性焦虑不但会被竞争压力所刺激,也被对未来的期待所放大。







亲密关系的焦虑不比经济压力小

另外一重焦虑则是经济上的。中产的标配生活有四大成本是绕不过的: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


现代人普遍感受经济压力在最近几年突然增大,是因为大势已经改变了,财富分配方式从生产劳动分配为主,变成了按资本分配,而脑力劳动的报酬相对增长不快。


房价猛涨远超工资水平、资本大鳄进军制造企业,都是这种分配方式变化的体现。


中产中不少已经步入中年,还负担家庭的各种开支,花钱的项目与日俱增。除了房价呈几何级数攀升外,各种商品的价格均有不小的涨幅。


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医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是为了让子女的地位不向下滑落。


只不过这种努力有时会变成一种嘲讽:中产最看重学位房,是因为这能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现实是,清华北大毕业生也可能买不起学位房。


同时,中产的财富保持体系也具有相当的脆弱性,面对财富的缩水,比起被拆迁的农民,也未见得有更好的办法。财富获得不易、开支不易、失去却更易,这不能不让财富的所有者焦虑万分。


但最容易让中产陷入沮丧的,恐怕还是亲密关系领域的变化。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变幻太快,情感也随之脆弱而易变。


都市中成功男性和职业女性的离婚率上升,家庭关系冷漠也不鲜见。本该由家庭承担的缓解压力的角色,现在无人承担。亲密关系无法提供给焦虑的人生以必要的情感支持,反过来又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我的前半生》剧照


我们目睹了在这个时代无数亲密关系的解体。


前两天上海金融圈又出事了(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同济大学教授、业内美女精英都被卷入绯闻。就当事人的学历来看,当年高考成绩都是顶尖的。这不能不让人慨叹,就连学霸的家庭也解体了—我们还要学习吗?


无论是政策性焦虑、职业性焦虑、经济性焦虑,还是亲密关系焦虑,都是因应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既然中产焦虑的真正根源在于外界,而不是内心,那么解决中产焦虑的良方就应该是改变这个外在环境。但恰恰是在这个方向上,现实中的中产却缺乏改变现实环境的勇气、耐心和想象力,只好缩回到“改变自己”的龟壳中。


当然,“改变自己”也还是有用的。记得伊索的那篇寓言吗?两个同伴谈论如何躲避熊的追击,一个人说自己在练习跑步,另一个人很奇怪:你跑得再快还能有熊快吗?结果前一个人回答说,我不必比熊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在这个意义上,“罗胖们”的工作其实还是有用的:在一个大家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注定受损的环境中,你的自我提升虽然不可能改变环境,但你真的不必比熊跑得快,只要比你的同伴跑得快就行了。


在压力固化的体系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不再是改变世界,而是让你能够跑赢同伴。在这种“鸡贼”的想法下,人们认为自己为改变环境也做了很多,但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







走出中产自恋

实际上,类似的中产焦虑在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


19世纪末,美国中产阶级经历了南北战争后40多年“镀金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但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垄断阶层出现爆发式增长,让中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下降,其财富也受到威胁。


1899年,全国制造业资本的1/3被185个垄断组织掌控。全国铁路网在1901年已被六大垄断公司控制。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大批中小企业被吞并或破产。


当然,中产阶级的家庭焦虑也不遑多让,离婚率急剧上升,核心家庭大批解体。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发出哀叹,“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年代。”



不过,美国中产阶级自救的方式不是学习知识超越同伴,而是眼光向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这就是进步主义运动的来源。亨利·乔治在1879年出版《进步与贫困》,讨伐工业主义。杜威把实用主义发展成官方哲学,并身体力行地投入社会改革运动。劳诶德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一个巨型垄断的故事》,揭露垄断危害。


1903 年《麦克卢尔》杂志发表的三篇文章,发起“黑幕揭发运动”。20多年进步主义运动导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出台,一大批垄断组织被肢解,包括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


此外,保护环境、消除腐败、劳工平权、妇女平权—这些进步主义的成就终于让社会变得更有安全感,缓解了中产焦虑,并且带来中产阶级的爆发式增长,直到占这个社会80%左右的人都成了中产阶级。


美国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引领改变社会的浪潮。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只会制造“中产恐慌”来赚一些口水钱。







要学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能够解决中产焦虑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依法治国,强化对公民权利和财产的法律保护;国家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增强社会的安全感;政府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不将教育成本过多转移给家庭;规范市场经济规则,对中小民营企业松绑;


完善社会治安体系,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在大街上被拐走;打击不良商贩,让消费者不必担心入口的每一根菜都是致命毒药;对个体来说,亲密关系的背叛也不能摧毁你对生活的信念。等等。


所以,中产焦虑不是无解的,只不过当你把外在环境的一切看作是不可能改变时,由此所带来的必然性当然就是不可抗拒的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就不可能通过记忆死板的知识、甚至专业领域学习来实现了。何况现在流行的“学习”不过是“把信息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储存当作掌握”。


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其思想动力直接来自于进步主义教育改革,它把激发个体思维和责任感的贵族博雅教育,变成平民教育,让普通的中产阶层子弟都能够接触到。


当这些子弟在课堂上通过辩论、讨论、展示、研究等形式去探讨那些慈善、竞争、公平、正义等话题时,不但把固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认知,也是在为未来的社会定调。


这样看来,学习还真是解开中产焦虑的钥匙,不是从情绪上缓解,而是真正的改变焦虑之源。


不过,具有改变力的学习,不是肤浅的知识存储,而是认知能力(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以及更重要的,由认知和行为的对接所产生的行为意志。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帮助中产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也只有在一个被中产意志所改变的世界里,“中产焦虑”才会彻底消失。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2:12 +0800 CST  
罪恶一旦有了沃土,能繁衍出来的必定是巨浪滔天,超越所有人的想象。 ​​​人性在扭曲中支离破碎,正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平衡。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2:48 +0800 CST  
前些日子军委要求试行一个科普讲座,虽然各军校都推行下去了,可是进部队的阻力太大,各部队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你看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带个头?! 所以,我能让人到你们大队去开艾滋病预防讲座吗?”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3:13 +0800 CST  
给孩子们挑选幼儿园的时候要把老师的学历和收入当作最重要的考察指标,虽说高工资的不一定是好老师,但低工资根本不可能留住有素质的教师。 ​​​ 不知道这次家长们能坚持到哪一步,希望最终大家的结论不会是“还是得多挣钱去国际幼儿园”、“给老师发点红包可能就好了”以及“算了吧,还好孩子也没什么大事”。前两年通州的非京籍家长为了孩子入学问题有很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好几个家长被判刑,最后也没什么用,就像那个三聚氰胺受害孩子的爸爸,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刑五年,坐满刑期,最近才又改判无罪,妻子和他离婚,他为之反抗的女儿,已经不怎么认得他,一切看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但如果连孩子都不能激发我们最后的血性,那就像赵越胜所说,“依照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中国人是否完整意义上的人,还大可讨论”。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4:30 +0800 CST  
刚才又看了一段“限期清退”视频。一间集体宿舍里,大概有十几张上下架子床,拥挤杂乱。警察反复说:“必须得走,你跟我说没用”,一位坐在床上的东北老哥反复说:“我们明天走可以,今天晚上走,我们20多个人去哪儿啊?”。视频最后老哥说:“你们告诉我咋办,我们来北京,不也是为北京服务的吗?” ​​​

祖国强大了,就没有人敢来救我们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5:03 +0800 CST  
如果这么说,那敢情食人族是西方文明为了自己搞奴隶贸易找的一个借口吧?食人族是不是真的就不存在了呢?
如果真的去抠字眼的话,食人族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长期以人为食的民族,这就很不合理了,因为相比其他的动物来说,对付人的难度是最大的,危险是最高的,远比对付其他大型的食肉动物更危险。
你看,自从人类祖先6万年前走出非洲之后,世界各地的大型动物就纷纷消失了,每个大陆上大型的动物绝灭的时间都和人类第一次到达那个新大陆的时间吻合得非常好,基本就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体重超过2吨的大家伙都被人类干掉了。
所以人才是战斗力最高的,武力值最强的,所以吃人的成本特别高。在还有其他食物可吃的情况下,首先选择吃人,这种基因是会首先被淘汰掉的,这是吃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部落长期习惯的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吃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这就不存在他们反抗的风险了。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5:46 +0800 CST  
1785
网恋对象是个神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5 18:36:26 +0800 CST  
我因为英吉利语总考不过级,被迫暑假里留校补课,除我之外还有另外两人。我们仨搬进同一个寝室,没有网线,没有电视,终日清谈,后来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一副麻将,生活才有了些许的意义。 可是如上所述,我们只有三个人。 后来的数天内我一人分饰两角,左手扔了,给右手碰,右手扔了,左手起杠。再后来他们就不肯跟我玩了,说我老是诈和,而且能看两家的牌——这不是废话么。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6 08:53:42 +0800 CST  
镇上组织我们一对一给孤寡老人扫雪。我的帮助对象是个85岁的老太太,土耳其移民。房子是一幢两套的那种,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
老公5年前去世了,死前住了18个月的养老院积蓄全花了。12年前我知道养老院自付的价格就是180美元一天,现在更不得了,国内有一天可能也会这样。
老太太可以继续在养老院住下去,但是就必须卖房子付钱,等自己所有的钱都用完后,国家给付钱,所以真正的穷人也不用担心。
老太舍不得自家的房子,从养老院搬出来自己住。她有一儿一女,儿子永远在换工作,自身难保。女儿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但是去年61岁的女儿脑溢血去世了,老太太失去了照顾的人。年轻时厨艺好,但现在不会做饭了,每天吃奶酪和面包过活,政府派人每周给她买点菜。
我说你不如住养老院去,房子对你来说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好好活几年。她说不行,想保住房产,留给女儿的孩子们。
我刚和她说过话,她过两个小时打回来:请问你是谁?我在电话机上看到这个陌生的号码打回来问一问。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6 18:53:21 +0800 CST  
我一个兄弟也举家迁徙到京都,住的比较近,基本算是邻居。

今天一家三口晚上过来吃饭,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日本这边的一个学校上课几个月了。

两口子是普通人,卖了北京的房子移居过来的,孩子也上的就是家附近普通的日本学校。

问孩子在日本适应么?孩子特开心,说是学校其他孩子对他很好,而且很好奇,总是跑过来看他,有个小姑娘还专门学了几句中文跟他说话。

这孩子比较白净,在日本的孩子里算个另类,这边孩子常年外面活动,小时候细皮嫩肉的不多,经常有小姑娘忍不住摸他的脸。

不会日语咋办?当地区政府有专人一周三次帮着过来补习日语,完全免费的。

饮食上几个月就习惯了,很喜欢学校提供的饭,自己老爹做的中国北方风味觉得调味太重了,但我做的红烧肉还是给面子吃了不少。

孩子容易适应新的生活。

写这个没啥其它意思,也算是记录一下二等公民的日常吧。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6 18:53:45 +0800 CST  

大学时候晚上都有卧谈会,男生么,精力完全用不完,熄灯后睡不着,东扯西扯的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有个舍友讲了一个他身边的故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舍友说他小时候住村里,村里有个特立独行的女生,长得很成熟,跑起步来胸一颤一颤的,而且特别“媚骚”和强势,初中的时候就是女生中的大姐大,抽烟打架脏话样样不差,欺负人就不说了,反正班里没有没被她欺负过的女生。

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其他辍学的小女生要么在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要么出去打工,她没有,整天穿一条短裤在村里瞎晃荡,两条大白腿在街上晃着每一个男人的心。

再后来,在亲戚的推荐下,去了县城的一个饭店当服务员,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不入流的痞子,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对人说是跟黑社会老大在一起了。现在看,这算哪跟哪啊,不就是个小混混么?可那个手机都没普及的时代里,我舍友可把县城当成首都一样的存在,一年也就去个三两次,神圣的不行。 因为小混混的存在,那女生在村里的地位积极上升,见谁不顺眼就一句:你信不信我叫人打你?没有人再敢跟她对撕。

小混混么,哪有钱养家糊口,每天坑蒙拐骗偷的不够网费和吃饭的,所以她也经常问家里要钱。 开始还威胁她爸拿钱,后来她爸被惹急了,放出话来说,人家的闺女出去打工都给家里送钱,你不但不送钱还问家里要钱,要钱也就算了,自己白养大的闺女让人睡,自己还没睡呢。 这个女生不以为然的说,你想睡就给你睡呗。。。说完把自己的牛仔裤脱了下来。。

后来,她再回家要钱就心照不宣的跟她爸睡一觉,再后来这事就被全村人都知道了,那时候她也不过才十八九岁。。 村里人指指点点,说她名声臭了,这辈子嫁不出去了。她爸时常不好意思,时常炫耀般在酒桌上栩栩如生的描述跟他女儿的做爱过程,惊起桌上一片咽口水的声音。有时候喝酒晚了,他女儿来接他回去,扶着他走的时候,他直接把手伸了女儿的内衣里,他女儿也不避讳,直接用手抓一把抓一把他的档。

那段时间,只要她回家,去他家吃饭的男人明显增多了,吃饭的空眼睛一直在她两条大白腿上晃来晃去。

再后来,她出嫁了,新郎当然不是那个小混混。是一个看的出来的老实人,还给她爸一份不错的彩礼,买了村里第一辆面包车,所有人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结婚当晚,她爸握着新郎的手,很真诚的说:我把闺女交给你了,从小到大,没舍得碰她一下,你要好好对她。。。

说完,他竟然流下了眼泪。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6 18:58:19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