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本我读过的书


氡是一种天然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室内环境中都可能发现氡。
氡是造成肺癌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
氡造成的肺癌估计占总数的3%-14%,具体取决于该国氡的平均水平以及吸烟率。
室内氡浓度越低,肺癌风险越小,目前尚不知不产生风险的氡接触最低限值。
有经过充分检验、耐用且节约的方法,可以防止新建房屋中的氡和减少已有建筑中的氡。
氡是什么?
氡是一种天然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它无嗅,无色,无味。氡在铀的天然放射性衰变中产生,所有石头和土壤中都有氡。水中也可以发现氡。

氡很容易脱离地面进入空气,在空气中衰变并放出放射性颗粒。当我们呼吸时,这些颗粒沉积在呼吸道壁层的细胞上,可以在那里破坏脱氧核糖核酸(DNA),并有可能导致肺癌。

在室外,氡可以迅速稀释到很低的浓度,因而一般不存在问题。室外氡浓度平均值1 在5-15Bq/m3之间不等。但在室内,氡浓度更高,已经发现矿山、岩洞和水处理设施这些地方的浓度最高。在建筑内(诸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氡浓度处于10Bq/m3 以下至超过10000Bq/m3 的区间内,也曾发现过更高水平。

氡对健康的影响
氡是造成肺癌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吸烟。氡造成的肺癌估计占总数的3%-14%,具体取决于该国氡的平均水平以及吸烟率。

肺癌患病比例升高最初见于接触高浓度氡的铀矿工中。不仅如此,欧洲、北美和中国的研究已经确认,即便是低浓度的氡——如在住房内发现的浓度水平,也具有健康风险,而且是世界范围内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长时间内的氡浓度平均值每上升100 Bq/m3,肺癌风险就增加16%。它们的含量-反应关系呈线性,即,肺癌风险的增加与氡接触的增多呈正比。

氡使吸烟者罹患肺癌的几率增大。事实上,吸烟者因氡导致的肺癌风险估计比非吸烟者高出25倍。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其它的癌症风险。

住房内的氡
对大多数人而言,与氡最多的接触发生在住房内。住房内的氡浓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地下石头和土壤中的铀浓度;
氡从土壤进入住房内可能的路径;
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速度,这取决于房屋构造、居住者的通风习惯以及建筑的气密性。
氡通过地面或地墙连接处的缝隙、水管或缆线周围的缺空、空心砖墙中的小孔、或者污水池或下水道进入住房内。地下室、地窖或其它接触土壤的建筑区域通常氡浓度较高。

相邻房屋的氡浓度可能不同,而且同一房屋内每天和每小时的情况也都不同。可以通过经济简单的方式测量住房内的氡浓度。由于存在浮动变化,估算室内空气的氡浓度年平均值最好以至少3个月的测量值为准。但是,测量须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以确保一致性和决策的可靠性。

减少住房内的氡
有经过充分检验、耐用且节约的方法,可以防止新建房屋中的氡和减少已有建筑中的氡。建新房时应考虑氡预防问题,在易产生氡气的地区尤其如此。在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在新建筑中加入氡预防保护措施已成为一种常规性做法。在一些国家,它已成为一种强制性程序。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住房内的氡浓度:

增加地面以下的通风措施;
在地下室或坚实地面下安装氡存贮系统;
阻断氡从地下室进入住房内的通道;
做好地面和墙壁的密封工作;
改善房屋的通风环境。
非能动减缓系统已显示,能将室内的氡浓度降低50%以上。如果加装氡换气扇,还能进一步降低氡浓度。

饮用水中的氡
在许多国家,饮用水取自泉水、井水和钻井水等地下水源。这些水源的氡浓度通常高于来自水库、河流或湖泊的地表水。

迄今为止,流行病学研究尚未发现饮用含氡饮用水与胃癌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关联。溶于饮用水的氡可释放到室内空气中。通常,吸入的氡含量要高于饮水摄入的量。

世卫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2011年)建议,以空气中的氡浓度国家参考水平为基础,确定饮用水的氡筛查水平。在预计饮用水含氡较高的情况下,谨慎的做法是测量氡浓度。通过通风或使用颗粒活性炭过滤器这些直接有效的技术,可以降低饮用水中的氡浓度。

饮用水水质准则 - 英文
第四版
世卫组织的应对
2009年,世卫组织发布了《世卫组织室内氡防护手册:公共卫生角度》,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以减少住房内的氡带来的健康危险:

进行有关室内氡浓度及其相关健康危险的信息宣传;
实施国家氡预防规划,以降低居住在高氡浓度环境中整体人群风险和个体风险;
设立100 Bq/m3 的氡浓度年平均值国家参考水平,但如果按某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达不到这一标准,则参考水平不应超过300 Bq/m3。
在建筑规范中实施氡预防措施,以降低在建住房的氡浓度,并实施氡预防规划,以确保在建住房的氡浓度低于国家参考水平;
制定氡测量方案,以确保氡检测的质量和一致性。
这些建议与《国际基本安全标准》(2014年)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氡安全指南》(2014年)保持一致,后两项都有世卫组织共同主持。

世卫组织室内氡防护手册:公共卫生角度 - 英文
国际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 - 英文
1放射性的测量单位是贝可(Bq)。1贝可相当于1个原子核每秒的转变(分解)量。空气中的氡浓度以1立方米空气中每秒发生的转变量(Bq/m3))来测量。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1 19:59:11 +0800 CST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这里跳下去了,五楼。 那个人一路砸断了无数晾衣杆! 还顺手牵羊了一条床单一条被罩以及三件女士内衣! 最后凌乱不堪地砸穿了一楼小卖店的雨搭子! 掉进小卖店老板摆在门口的货摊上…… 虽然没少缓冲,但还是造成了四处骨折。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1 20:01:57 +0800 CST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这里跳下去了,五楼。 那个人一路砸断了无数晾衣杆! 还顺手牵羊了一条床单一条被罩以及三件女士内衣! 最后凌乱不堪地砸穿了一楼小卖店的雨搭子! 掉进小卖店老板摆在门口的货摊上…… 虽然没少缓冲,但还是造成了四处骨折。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1 20:03:39 +0800 CST  
作为加班拍档、创业伴侣、春运神器,曾几何时,方便面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 " 朋友 ",然而这种景象却在近 5 年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统计显示,2011 年之前,方便面销量在中国连续 18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 年的年销量更是创下 462 亿包的辉煌战绩;但 2013 年以来,方便面销量却连续 3 年下跌,只剩 380 亿包。

难道昔日的 " 明星产品 " 已经遭遇市场饱和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实际上,中国的方便面人均消费量远达不到韩日等国水平,甚至不到韩国人均消费量一半。那么,方便面销量遭遇滑铁卢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的消费业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大量数据的梳理,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夜幕降临,烧一壶开水,就着升腾的热气和香味吃下一碗方便面,这曾经是加班的你、偷懒的你亦或赶火车的你经常遇到的场景。

世界方便面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3 年以前的中国,这种场景平均每年约发生 400 亿次,国人吃掉的方便面相当于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生活渐渐淡出了你的视野。人们手边的方便面被各种外卖所代替,曾经的战绩辉煌不再。" 是谁导演这场戏?" 且让记者为你揭开面纱 ……

中国方便面销量遭遇滑铁卢,谁之过?

近 5 年来,我国方便面行业经历了一次 " 过山车 "。

世界方便面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2013 年,中国方便面年销量从 424.7 亿包增长至 462.2 亿包;从增速来看,2011 年国内方便面销量同比上升 0.4%;2012 年同比增长 3.7%;2013 年同比增长 4.97%。无论是销量还是增速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然而,这种持续、稳步攀升的趋势却在 2013 年之后出现了转折。

2013~2016 年,中国方便面年销量从 462.2 亿包跌至 385.2 亿包,跌幅高达 16.66%。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曾公开表示,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板块,全国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增长率低于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行业发展陷入困境。

这种由盛及衰倒 "V" 字型的发展历程在国内主要方便面企业也有更加直观的体现。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康师傅。

康师傅方便面作为国内方便面行业的佼佼者,它的变化趋势几乎成为整个方便面行业的 " 晴雨表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康师傅品牌方便面一直占据着国内市场半壁江山。2011 年至 2015 年,康师傅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 55% 以上,2016 年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为 51.9%。

该公司年报显示,2006~2013 年,康师傅方便面板块营收从 10.52 亿美元增长至 43.32 亿美元。2013 年 ~2016 年,该板块营收又下滑至 32.39 亿美元。

不仅如此,整个方便面上下游日子都不好过。有方便面经销商透露,一箱 24 包的康师傅袋装面,从康师傅厂家拿货在 46.5 元 ~47.5 元,折算下来每包 1.98 元,商超卖场终端销售价为 2.5 元 / 包。" 一包方便面只能赚 4 毛钱,销量上不去,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会赔钱。"

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则表示,方便面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 与最初‘吃饱’的观念相比较,当前,消费者需要的是健康营养的膳食。"

种种现象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 2013 年成为国内方便面销量由升到降的重要拐点?国内方便面企业似乎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就遭遇了严酷的 " 寒冬 "。方便面销量滑铁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诚然,方便面被网络 " 污名化 "、交通工具的极大快捷和便利,都可能会对方便面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显然都不是关键因素。

只有当方便面方便、快捷、廉价等诸多核心优势被另一种商业模式取代时,其市场地位才会遭到显性冲击。

这 " 另一种商业模式 ",就是恰好在 2013 年前后迅速崛起的外卖行业。

网络订餐规模 6 年涨 8 倍,为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机对身边的 10 位朋友做了一次调查,其中,50% 的受访者表示超过 1 年未吃过方便面;70% 的受访者认为方便面并非健康食品;而 90% 的受访者有过网络订餐的经历。

相较于方便面,网络订餐成为大家更加青睐的消费选择。近 6 年来,网络订餐市场规模的 " 井喷式 " 增长,也充分反映了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当方便面销量开始遭遇滑铁卢时,正是国内在线订餐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

艾媒咨询公布的《2016~2017 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1~2016 年,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由 216.8 亿元增长至 1662.4 亿元,6 年间增长了近 8 倍。而根据该机构的预测,2017 年在线订餐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大关。

从增速来看,2012 年以来,网络订餐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平均增速 50% 左右。其中,2012 年在线订餐市场规模比 2011 年增长 54.8%,达到 335.5 亿元;2013 年比 2012 年增长 49.8%,达到 502.6 亿元;2014 年比 2013 年增长 71.3%,涨幅一举突破 50%,规模也攀升至 860.8 亿元。

这与国内方便面行业 2013 年出现的由盛及衰的世纪拐点形成鲜明对照。2013~2016 年,方便面销量连续 3 年下滑,3 年跌去将近 80 亿包。

2015 年以来,在线餐饮市场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规模已经破千亿,达到 1250.3 亿元。2016 年市场规模为 1662.4 亿元,仍然较上一年增长达 33%。

百度外卖前副总裁王耀弘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 年之前,国内虽然也有网络订餐平台,但发展较为缓慢。2014 年成为在线订餐市场规模急剧扩张的年份。" 因为在 2013 年之后,国内出现了若干个规模较大的网络订餐平台,形成了规模效应,并影响到人们的消费选择。"

王耀弘认为,网络订餐规模的迅速扩大无疑对方便面行业形成了跨界打击。" 无论是方便面还是外卖,其功能属性高度相似。但网络订餐模式不仅比方便面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口味更加多元化。方便面的核心优势几乎被完全取代。"

新商业模式威力大,大在哪?

《2016 国民外卖账单》显示,2016 年,国人点了 33 亿单外卖,外卖配送员的足迹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 8 万圈。

无论是方便面还是外卖,其基本功能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在时间不够充裕的状态下,快速解决吃饭的问题。然而,作为后起之秀,外卖优势又体现在什么地方?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人士,逐一剖析外卖崛起的背后原因。

1、被动消费与主动选择

" 过去购买方便面是为了充饥,属于被动消费。但是,我们打开外卖 APP,会有丰富的选择。"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外卖平台通过技术措施能够让消费者形成参与式或者体验式消费。

这点在北京工作 5 年的李昊深有体会。他是一个写字楼白领,曾经也是个 " 深度方便面用户 "。但他告诉记者,以前吃方便面是因为实在懒得下楼。

2、食品安全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2017 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用户选择在线外卖平台考虑因素调查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食品安全、送餐速度和优惠活动。

从食品安全来看,方便面长期以来被贴上不健康食品的标签,而外卖可以通过留言、评价、晒图等渠道提前形成判断。

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表示,虽然网络上对 " 方便面有毒、致癌 " 的传言辟了谣,但人们对方便面的食品安全依然存疑。" 这些不确定性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进而影响产品销量。"

在外卖行业,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同样存在。不过,王耀弘表示,现在平台和实体店是绑定在一起的。食品安全出问题,平台和线下实体店都需要承担责任。

3、方便程度与速度

饿了么公关人员海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外卖配送速度是影响用户就餐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饿了么平台为例,有超时赔付、投诉处理、用户评价定位服务、智能派单等来保证送餐质量和效率。"

方便面虽然不存在配送时间,但需要基本加工的过程;外卖不可避免存在配送时间,但签收即可食用。

4、价格

毫无疑问,与外卖相比,方便面的价格更加低廉。但有专家表示,随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方便面继续走低价路线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表示,方便面虽然价格便宜,近 5 年来几乎没有涨价,但在有些人看来,却成了 " 垃圾食品 " 的代名词。" 为方便面正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王耀弘表示,中国的人力成本和骑手的覆盖率正处于一个非常匹配的阶段,加上各种减免活动,消费者在线购买一份外卖甚至比在实体店还要便宜。" 这种输血式的营销模式虽然也存在弊端,但至少在当前体现出了明显的价格优势。"

结束语

1958 年,方便面问世后,迅速风靡亚洲,成为速食界当之无愧的王者。方便面高速发展阶段又与中国改革开放相重叠,方便面普及度越来越高,销量不断上扬,中国几乎每个 70 后、80 后都有关于方便面的独家记忆。行业内,仅在中国,康师傅、统一、今麦郎、南街村 …… 众多方便面品牌推新品,做促销,搞联合,演绎了一段跨度长达几十年的商战故事。

然而,2013 年之后,风云突变,整个方便面行业受到立体打击,销量遭遇滑铁卢,行业巨头如康师傅,也还手乏力,原因就在于入侵者并非同一赛道的老对手,网络订餐方兴未艾,巧妙将新兴科技和中国劳动力价格仍旧偏低相衔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更好满足了用户就餐质量和速度的需求痛点。

在新科技浪潮下,很多传统行业如果圈绕于旧思维之中,难免会被新商业模式一通猛击,招架无力,以难以预测的速度迅速凋零。在此角度来看,方便面行业的遭遇绝非孤例。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1 20:04:22 +0800 CST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当所有人将自己的权利转交给一个人或一组人并签订了社会契约之后,国家便诞生了。霍布斯其实更主张的是一个人掌权,因为这更有效率,并且多人掌权可能导致权利在这组人内分布不均。这个人即是利维坦,"Mortal God", 即人类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是由人类构成的。这个人有许多权力,目的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但其不能违背与人民签订的契约,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 那么利维坦这个“人造的神”对应的是与理性同在的上帝,还是有着莫测意志的上帝呢?我认为是后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利维坦国家”是依照主权者的意志行动的,而不是依照某一套理性的规则行动的。至于主权者的意志是来源于一个人(比如国王)还是多个人(比如某种民主制度),我觉得霍布斯并不是特别在意。但重点是,一旦这种意志形成了,那么这种意志就是一个国家之内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存在,而且可以覆盖一个国家的所有方面(包括精神和道德领域)。对于臣民来说,面对利维坦的意志,只有乖乖遵守的份。如果有臣民问:“为什么利维坦会这样行事呢?”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就像基督徒质疑上帝的意志是没意义的。那么这种意志是不是会失控呢?当然有可能失控,但在霍布斯看来可能失控的利维坦仍然强于没有利维坦的状态。 霍布斯的国家理论和道德理论完全分离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但这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人思想作用的可能性。相反,我的理解是,这意味着霍布斯给出了一种和传统观念相当不同的新思路。霍布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价值的时代,相应的也是价值之间相互冲突最惨烈的时代,17世纪上半页在欧洲大陆和英格兰都爆发了极为剧烈的宗教战争。所以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下的战争,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物质资源引发的战争,也包含了因为价值观念分歧而引发的战争。

处理价值之争最朴素直接的一种思路是,论证某一种价值观念是天然正义的,利用国家扶持和保护这种价值观念,并且压制其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思路中,价值观念的正义性/合法性来源来自于国家之外的宗教启示、习俗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而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则提出了一种相当不同的思路:在利维坦建立之前,所有已经存在的价值都无所谓正义还是不正义,利维坦自行规定一种价值是否正义,也可以说利维坦自己成了正义性/合法性的来源。这种霸道的理论看起来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现代国家的实际情况其实可以看做这个理论的高度温和版本。现代国家中的不同人群之间同样难以对基本善/正义的问题达成普遍的共识,国家也不刻意扶持某一个人群赞同的特定价值观念,而是以国家的名义自行制定一套更为形式化、价值相对中立的规则,从而对所有的价值观念统一加以规范。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柯林伍德指出,西方自然观念有三次巨变,古希腊人视自然为有机体,自身具有灵魂或生命理性的能动存在,世界规则、秩序的根源正是自然的心灵。现代早期的自然观念则将自然看成一台必须由理性推动的机器,这是笛卡尔第一个开始的。现代后期的自然观念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拒绝自然恒常的概念,认为自然永远在运动当中。 霍布斯其实并不觉得自己的自然状态是历史事实,尽管在《利维坦》书中霍布斯也从历史中例举了三个栗子。现今的学者更倾向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其实只是他的一种修辞术,或者说思想实验。政治哲学与其他哲学不同,政治哲学的意义在于用,就算指出理论的非历史性,也不能抹杀问题的存在,霍布斯大讲特讲自然状态其实是为了凸显失去秩序的社会到底能有多可怕。借着自然状态这种“无知之幕”/“平等之幕”的思想假设,霍布斯剔除了现实社会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差别,以死亡之间的无差别平等摆在众生面前,与罗尔斯道德上的平等相比,其实更有理论的说服力与实现的可能性。 由于缺乏秩序的保障,自然状态其实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状态,每个人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所有权,但正因为所有人都有自然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不具有,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资源以供生存,但资源是稀缺的。每个人随时都面临因争夺资源而引起的暴死的可能,被抛入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也就陷入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泥潭之中。因为杀人技术的平等生活在一种不确定性之中,因而整日卑怯、苟活、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何时会面临灭顶之灾。但在公民社会里,由于利维坦垄断了暴力使用的条件,其实质上也就垄断了恐惧,人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确定安稳的环境里。 建立国家固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困境,然而自然状态普遍化的全面恐惧毕竟得以消弭,公民放弃了自然之人的恐惧与焦灼,换取了一种非常特定化的恐惧——即对主权者法律的恐惧。但是在公民社会,法律普遍具有公开性是确定的,正如麦克里兰所言,恐惧从此具备了明确的形状与方向,使人们知所趋避,从而可以谋求规律的、社会化的生活。“一种针对一切人的恐惧,非常普遍的恐惧,换成盖过一切的、对主权者的恐惧。社会生活之所以可能,即拜此所赐。” 我们不妨把问题再推进一步:如果推翻查理一世的不是克伦威尔,而是外国的某位国君呢?如果推翻查理一世的战争既不是反叛,也不是起义,更不是革命,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呢?无论如何,霍布斯的回答都不会有任何改变:谁赢了,谁当政,谁就是主权者,我们就应该服从他。文天祥一定会质问霍布斯:“你还要点脸不?你这是赤裸裸的汉奸理论!”霍布斯一脸无所谓:“意识形态就是脸上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变了,脸当然也就跟着变了。”
霍布斯的“胶原蛋白”就是《利维坦》当中一个最令人不爽的结论:不仅契约可以创造主权,征服也一样可以创造主权。这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无论你含羞带臊还是义愤填膺,只要你本着最基本的理性,循着最严格的推理,就必然走到这个终点。当然,文天祥依旧可以舍生取义,霍布斯绝对不会拦着。 回顾国王和议会的内战,本质上说,这是两个主权者在自然状态下的交锋。既然是在自然状态里,那么大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充分行使上帝赋予的自然权利。也就是说,一个主权者完全拥有杀死另一个主权者的权利,这就像在今天的世界上,战争当中的杀人不算犯罪一样。所以根据《利维坦》的逻辑,既然活捉了查理一世,直接杀了他就对,别搞什么起诉、审判之类的闹剧。坐在审判席上的查理一世如果听到这个理论,不知道会不会感到一点宽慰呢? 霍布斯可以放下武器,整理好军装。到敌军那投降并要求士兵人身安全,或者再加上一句:有什么可以效劳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啊
关于这点,议会刚开始和国王作对时,命令都是用查理一世的名义下的。这就是主权实体及其代理人的矛盾的具现。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2 18:57:33 +0800 CST  

看书名,是沉闷的专业书;但论题材,其实相当八卦。
我说的是么书仪先生新刊的《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试看里面的篇目:《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晚清优伶社会地位的变化》、《晚清的观剧指南与戏曲广告》、《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娱乐圈》……仅由这些题目看,已可略见此书突破了一般演员加曲目的纯戏曲史俗套,实为以京剧为中心的近世娱乐史、风尚史乃至大众精神史,力图复原晚清民初“娱乐圈”的现场及其语境。事实上,也只有从这一视角,只有超出京剧表演之外,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近世戏曲史的风气变迁,才能明白旦角表演的繁盛一时,也才能理解梅兰芳的独领风骚。因为一卷梨园繁盛录,从来就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艺术的历史,而是充斥着欲望与商业计算的享乐的历史。
其中似尤以《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一篇最有价值,揭示“戏曲史上的盲点”,破除了民国以来对晚清京剧面目的讳饰,挖掘材料也可称详实、细致,为戏曲史学不可无之作。
在晚清以至民初的北京城,大人先生们最流行的娱乐消费活动叫“打茶围”,主要是“以歌侑酒”,即由戏班妙龄男艺员(尤其是男旦)在演戏之余,从事陪酒、陪聊甚至陪睡等服务,“以媚人为生活,效私娼之行为”。此类男优伶,人称“相公”,又作“像姑”或“歌郎”;营业地点则多在优伶居处,称“堂子”或“相公堂子”。故“堂子”既是演艺班,又是风月场;用现在的话说,“堂子”乃唱片公司兼夜总会,签约卖身的新人一面从师学艺,一面接客吸金——吸引有断袖倾向的顾客。晚清京剧明星大都出身于这类“堂子”,包括一代伶界盟主梅兰芳。
清人蒋心余《戏旦》诗云:“朝为俳优暮狎客,行酒钉筵逞颜色。士夫嗜好诚未知,风气妖邪此为极。古之嬖幸今主宾,风流相尚如情亲。人前狎昵千万状,一客自持众客嗔。……不道衣冠乐贵游,官妓居然是男子。”梁绍壬《燕台小乐府 ·梨花伶》也形容:“软红十丈春尘酣,不重美女重美男。宛转歌喉袅金缕,美男妆成如美女。”(以上两诗据黄裳《春明琐忆》转引,收入《来燕榭集外文钞》,作家出版社,2006)又署名高阳酒徒的《怀诸郎绝句》有云:“盈盈十四妙年华,一缕春烟隔绛纱。如此娇憨谁得似,前身合是女儿花。”(载蜀西樵也《燕台花事录》,收入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凡此都可见当时士大夫狎玩男优的风气之一斑。
不过,自庚子(1900)事变以后,歌郎三陪之风已渐趋消歇;待到民国元年(1912)北京警方查禁“堂子”,风流遂被雨打风吹去,此后艺、妓分流,戏曲从良,从业者遂讳言其“堂子”出身,亦如今日之明星讳言早年拍三级片的历史耳。
晚清前后的京剧舞台,仍以老生表演为主流,而男旦本来只处于附庸地位;可是风水轮流转,到了民国初年,男旦以柔克刚,后来居上,以梅兰芳为标志的男旦时代一举取代了以谭鑫培为标志的老生时代。此一情势逆转,与其说出于戏剧表演自身的进步,不如说出于外部审美风尚的异化———我想,不妨简单化地说,男旦表演的勃兴,在相当程度上是狎玩男优风气的延伸和变形;“堂子”里的男色已人去楼空,舞台上的男色遂物以稀为贵,反倒更赢得万千宠爱。京剧旦角之于近代士大夫,亦如“王的男人”之于古代 宫廷;不过“王的男人”只是国王一个人的男宠,而旦角却是整个士大夫阶级的男宠。当时所谓“四大名旦”,可称民初娱乐圈的F4———区别在于,今天迷恋F4的多是文化水准有限的师奶,当年迷恋“四大名旦”的则多是有品味的麻甩佬;今天叫“追星”,当年则叫“捧角”,如此而已。
梅兰芳的迅速窜红,正是这种男色风尚的产物;就是说,他的成功,并不单纯是表演艺术本身的成功。早年的梅郎形象,并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纯粹的“表演艺术家”,而是当时颠倒众生的“超级男声”中的一位。但他在盛名之下,不以大众断臂对象自限,通过文人参与、走向国际而完成艺术转型,遂能在后来的戏曲史编纂中一枝独秀;而与他同时代争光斗艳的花样美男们,则多已湮没在文化史的尘埃之中了。
梅兰芳自幼在“云和堂”学艺,是歌郎中的新星;14岁时附学于“喜连成”戏班,认识了他平生最大的贵人冯耿光(字幼薇,又作幼伟)。关于这段掌故,么先生在《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中列举了两则早期记载:一是穆辰公的《伶史》(1917):……诸名流以其为巧玲孙,特垂青焉,幼薇尤重兰芳。为营住宅,卜居于芦草园。幼薇性固豪,挥金如土。兰芳以初起,凡百设施,皆赖以维持。而幼薇亦以其贫,资其所用,略无吝。以故兰芳益德之。尝曰:“他人爱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冯侯乎?”二是日本人波多野乾一原著的《京剧二百年历史》(1926):樊增祥、易顺鼎、罗瘿公、召南、冯耿光诸氏,谓兰芳为巧玲之孙,极力捧场。幼薇尤其尽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凡有利于兰芳者,挥金如土,不少吝惜……
除此之外,我近时偶有所知见,姑抄出以作《晚清戏曲的变革》的补充,并供谈助:
其一,名士易顺鼎诗中多有涉及梅氏。在咏另一位歌郎贾璧云的《贾郎曲》中有云:“京师我见梅兰芳,娇嫩真如好女郎。珠喉宛转绕梁曲,玉貌娉婷绝世妆。谁知艳质争娇宠,贾郎似蜀梅郎陇。尤物同销万古魂,天公不断多情种。”可见当日之梅兰芳,亦与不知所终的贾璧云一般,不过是“娇嫩真如好女郎”的美少年之一耳。《万古愁曲为歌郎梅兰芳作》更对梅氏作了无以复加的礼赞:“此时观者台下百千万,我能知其心中十八九。男子皆欲娶兰芳以为妻,女子皆欲嫁兰芳以为妇。本来尤物能移人,何止寰中叹希有。正如唐殿之莲花,又似汉宫之人柳。宜为则天充面首,莫教攀折他人手。吁嗟乎!谓天地而无情兮,何以使尔如此美且妍;谓天地而有情兮,何以使我如此老且丑。……兰芳兰芳兮,尔不合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秋。尔不合使天下二分明月皆在尔之眉头,尔不合使天下四大海水皆在尔之双眸。尔不合使西子、王嫱、文君、息妫皆在尔之玉貌,尔不合使韩娥、秦青、謇姐、车子皆在尔之珠喉。”竟说梅兰芳“宜为则天充面首,莫教攀折他人手”,这算什么话?疯言至此,比之今日之粉丝真有过之而无不及矣。此外另有《梅郎为余置酒冯幼薇宅中赏芍药。留连竟日,因赋〈国花行〉赠之,并索同坐瘿公、秋岳和》、《梅魂歌(瘿公和余〈国花行〉云“梅魂已属冯家有。”既非事实,论者多以为不然,瘿公亦自悔之。余乃戏作此篇,浮瘿公一大白也。)》、《观梅兰芳演〈雁门关〉剧》等篇,都特别强调梅氏与冯耿光的特殊关系,并将梅氏比拟为“国花”,文繁兹不具引(以上皆见王飚校点《琴志楼诗集》卷十七、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其二,近人荣孟枚《延春室诗话》(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二年〈1945〉版)有数节忆述梅氏,其书罕僻,节录如下:
一则云:“光绪甲辰,余与王希哲学日本语文于北京东文学社。时吉林朱星梧先生(奎章),官刑部郎中;于君厚先生(翰笃),官户部郎中。……朱、于二公,喜狎像姑,即堂子之相公是也。时梅兰芳年十七岁,方在云和小班为子弟,君厚眷之,每招之侑觞。兰芳演戏于第一楼,余等往观剧,下装后必来温座(相公到场招待客人谓之温座)。不意其蜚声之有如今日也!星梧赠梅诗云:‘貌如好女真怜汝,歌每称儿是解人。’一时传诵之。”可见梅郎早岁以色事人的生涯片断。
又云:“梅郎成名,由于其客财阀冯耿光,出气力以援助之;亦由一时之文人学士,与为狎游,沾溉绪论,自然出众。游日、美后,闻于世界,遂为伶人之冠。然而文学家之赠兰芳诗歌者,则未有足以传兰芳者。所以者何?其老辈讳言其相公历史,病在失实;其后辈震于兰芳之盛名,以党魁王冠加之,媚而誉之,病在过情也。”以亲历者的资格,直言后来梅兰芳形象的粉饰,正可为《晚清戏曲的变革》一书作证。
又云:“当奉天军阀最盛时,正梅郎极红时代,歌喉舞袖,倾靡一时。而张作霖独不喜之,以曾见张定武(勋)狎兰芳于北京三元店,故呼之曰兔小子;梅郎亦以是不愿至奉天演唱。……及直、奉再战,冯玉祥受贿倒戈,吴佩孚败绩,奉派势力,伸入南北京。值张作霖寿辰,安福派之叶恭绰、张志潭等,乃专车携梅郎至奉天,为张祝嘏,演《麻姑献寿》,及《霸王别姬》以媚张。张独喜《霸王别姬》,赏赉极丰。时余在吉林孙赞尧督军幕府,得以入座观剧,为赋《梅郎曲》一篇。……”所谓“兔小子”,俗指男同性恋者。此述梅兰芳为张作霖演戏祝寿事,亦罕见秘闻,即有妄言,亦不妨姑妄听之。
又云:“《梅郎曲》中有叙述余在清季官部曹时,与梅郎接近一段云:‘……解佩俊游刚北里,分桃佳话又南城。梅家的的珍珠颗,云和堂里藏娇娜。歌席常徵水调头,诗坛漫笑风怀左。’友人潘声航君(复),与梅郎最厚,见此欲余删去之。余曰此诗史也,笔不可曲,岂可删乎!呜呼,贞元朝士,今已无多,曾见梅畹华梳长辫穿快靴,应徵侑酒,作像姑时,其人物与笔墨,固不可贵耶?”“分桃”系古人指代同性恋的习见典故,故此处“分桃佳话又南城”云云,明白点出梅郎的断臂往事。作者以诗史笔法写梅兰芳,价值自非易顺鼎那样的献媚之作所能及,可惜《延春室诗话》中的《梅郎曲》仅系断章。
其三,任友安(任援道)《鹧鸪忆旧词》(香港天文台报社,1990)也是僻书,其中《记所识靠拢分子由柳弃疾到陈明仁一大群》之十《梅兰芳》云:“梅兰芳者,四十余年来京剧界之名旦也。……以色艺称于时,报章杂志纪述其人者,多偏重于其艺事之成就,而不详其友朋间缱绻之情,此岂有所讳言耶?实越不足绎世人疑窦。……京师好事者,往往称优伶之为旦者曰‘相公’,或谓之‘像姑’,谓其男子而貌似娘儿也。兰芳登台奏艺之初,即以此姿态,为一时贵显所赏识。入民国,金融界首热烈捧兰芳,兰芳艺遂益进。……(冯)耿光、(许)葆英捧兰芳尤力,兰芳艺事进度与生活琐碎,皆为耿光等所爱护与拘束,兰芳后为中国银行大股东,其渊源即在此。……为兰芳编辑《舞台生活》之许姬传,字闻武,乃葆英堂弟……”任氏谓“兰芳登台奏艺之初,即以此(相公)姿态,为一时贵显所赏识”,已扼要指明梅氏成名的男色因素;又指后来对梅氏的评论“多偏重于其艺事之成就”而有所讳饰,亦与上述荣孟枚的评论相印证。
据此,则梅兰芳在民国年间的文化形象,可以得其近似矣。
此非专为发其私隐,不过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但求其是而已。更何况当今之世,同志已成时尚,梅兰芳即使春光乍泄,又何曾是多么羞耻的经历呢?
明末名妓柳如是有一篇《男洛神赋》,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以为,系柳氏为其情人陈子龙而作,并信笔开玩笑道:“自河东君当日出此戏言之后,历三百年,迄于今日,戏剧电影中乃有‘雪北香南’之‘男洛神’,亦可谓预言竟验矣。呵呵!”陈氏所说戏剧电影中的“男洛神”,即指梅兰芳,盖梅氏曾有《洛神》剧目,并在1956年摄录成电影也。
到了我们的时代,寒柳堂心目中的“男洛神”早已玉殒香销,我辈惟有在电影《霸王别姬》的程蝶衣身上,才能依稀看到那一片梅魂芳影了。
等到张国荣自危楼纵身跃下,魂飞魄灭,清末以来梅畹华一脉的绝代风华,一时间在神州禹域顿成绝响。反倒是在“韩流”的电光幻影之中,“男洛神”的流风余韵不绝如缕:从自宫的河莉秀,到未自宫的李俊基,一笑百媚,乍阴乍阳,倾国倾城,想来他们的声光容色,已胜过当年的敷粉梅郎。
论培养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我们这些泥做的骨肉,哪及得上天生丽质的高丽种?我们惟有多捧红些像男人一样的女人了。



梅兰芳的早年形象,并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纯粹“表演艺术家”,而是当时颠倒众生的“超级男声”中的一位。从这张他中年的照片上,犹可见当年的风采。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2 18:58:17 +0800 CST  
成都一男子持续数月向女同事水杯中投放雄性激素,获刑一年】成都一男子在办公室多次向女同事的水和食物中投放含有甲睾酮(一种雄性激素)的物质,时间长达数月,对其身体造成损害。经查,被害人林某在周川杰投放药物之初,发现杯中的水有苦味,她一直以为杯子问题。数月后,林某发现自己体毛变密,声音男性化,月经数月未至,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体内雄性激素偏高。经单位同事提醒,林某查看监控,发现周川杰多次趁她不在时,向其饭菜、水杯中注射不明液体。周川杰称是想和林某开玩笑,注射的也是对身体无任何影响的口服药。林某报警。经鉴定,林某身体异常是长期服用含有甲睾酮的物质所致,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今年5月,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周川杰有期徒刑一年。11月17日,该案二审审结,维持原判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2 18:59:07 +0800 CST  

Sayings:

我找了三对有房、没房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些人相互之间是朋友、同事,只不过一方是家里有房的北京人,另一方是来北京打拼的外地人。

这是迄今为止他们之间最坦诚的一次对话。爱情、工作和人生选择,他们第一次和对方聊了聊房子对这些人生大事的影响。

房子,是公共讨论里的长期热点。但这几对朋友都惊异地发现,有意或无意,他们从没跟彼此好好谈论过这件事。

而谈论的结果是:差异,比想象中还大。

这种交流不同于公共讨论,是具体的人在谈论具体的生活。

我的确在其中看到了残忍的部分——房产造成的巨大差异是大都市年轻人不得不面对、消化的事实。

但在聊完之后,他们反倒跟我说:心里没那么焦虑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不需要比较,这种比较毫无意义。一些出生就有依靠的人,也有自己真实的烦恼;而那些仍然苦哈哈坚持在大城市的人,辛苦但永远有不走的理由。

北京有房和无房的年轻人对谈录

自述:新世相的朋友们



Q:如果我有房,还需要拼命工作吗?

@王伟:即便我家没有这么多套房子,我还会选择自由摄影师这样的生活。我 2011 年刚毕业就想明白了,我不上班,爷只干自己的事儿,绝不伺候人。

@张迅:北漂时我打着一份工,用业余时间做摄影师,等于在用一份工作养我的理想。也许我全心全意做摄影师会干得更好,可是我没这个资本。

@王伟:我没太关注过北漂的生活,都是从电视剧上看的。我是这么想的,你干嘛非得来北京啊,北京有什么好的啊。

当然我说的这个话,肯定有人不爱听,以我的观念,你干嘛非得去相对发达的地方,一些二三线城市也挺好。

如果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你在哪儿都能干。

@张迅:哈哈哈哈,真不是有自己的想法,在哪儿都能干。但是我能理解北京人会这么想,因为没亲身体会。这是经历在限制你的想象力。比如美术设计,在很多北方城市是没有生存机会的。比如说大庆,城市本身更注重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很少。

“从零开始”,是需要土壤的。

@王伟:如果现实情况就是这样。那北漂就得承受这样的东西,承受不了就别来。

如果真的要来北京实现理想,非来不可,就确实得承受这样的压力,理想本来就很贵。

在中国,人最大的不平等,就是出生地的不平等。只能通过后天改变。

@张迅:所以我27、8岁时,工作和摄影起色都不大,父母给了我一个台阶下,强迫我回家。

我相当于卡在那儿了,就顺着那个台阶走下来了。

后来想想,其实北京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你只要不想买房,还是能活得相对愉快的城市。

Q:所以,在北京有房子重要吗?

@王伟:我土生土长北京人。家有四套房,草桥一套是我妈单位分的,紫竹院一套是我爸单位分的,德胜门一平房是我姥姥留下的,上庄有一套是这两年买的。

听说德胜门那套小平房要拆,十几平米乘以系数能有上千万,但是听说了十来年了,没见动静。

@张迅:我没有。我也没法想象如果我像王伟一样在北京有四套房会怎么过。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你已经被限制了的时候,你确实是想不到土豪们的创意和生活的。

@王伟:为什么把房看得这么重呢?我就不明白了,这些年房子这个事儿被弄的特别不健康,原来这都是不太贵的东西。北京人就是在这生活。

@张迅:不过,如果现在,我在北京有一套没贷款的房子,我会马上到移居到南方的某个城市去。再在南方的城市做自己想做的事。

@王伟:我妈前一阵特逗,说想在廊坊再买一套,我就说:“你有病吧?买那么多套房你熬着吃啊?”

我觉得特别没意义。



Q:报一下你的家底儿吧?

@郭静:家里算上国庆节刚买的那套,一共 6 套。

我们自己住一套 180 平的房子,在北四环。还有一套差不多大的在出租。有两套 200 平的小联排别墅。海南还有两套房。

我爸是国企的,我妈一直做会计。他们结婚时买了个农村的院子,花了大概2000 元,2000 年左右拆迁,给了两套回龙观的房子。后来整合了整合,就成了现在这样。

@王林夏:我不是北京人,去年在北京买了房,小户型,每月房贷不到 6000 。我爸是国企的,妈妈做金融相关的工作。家里还有两套房,但并不是特别值钱。

Q: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郭静:我刚分手。他是外地人,薪水不错,月薪 2-3 万。可他还是觉得我这种女孩太贵了,他说想要给我更好的生活,压力太大。

其实我这种真的一点儿都不贵,我都自带房车了,哪儿贵?我不在乎房子,我想找爱情。

@王林夏:小时候谈过很多有情饮水饱的恋爱了,发现这件事不 work 呀,爱敌不过现实的。自带好几套房的,我要是你那样,我也希望能只找爱情,不考虑面包。

@郭静:我之前谈过的北京男友都在北京没房。这个真的太能理解了,北京的房子毕竟太贵了,不是谁都买得起。

我觉得如果能给我爱的人提供住所,我很乐意啊。

@王林夏:我对伴侣的要求:至少要跟我家差不多,不能更差。不然以后万一在北京生活了,孩子、老人怎么养。生活成本太高了。

@郭静:最近相的亲都好奇怪,对方都想把我当饭票。相亲吃饭我付钱,怪怪的。

@王林夏:我的状态也很奇葩,我一直想找旗鼓相当的,找来的老是经济条件不佳的。

这事儿本身就很矛盾吧。

Q:你们俩互相怎么看?

@郭静:我身边的北漂都是同事,其他时间,没什么机会接触北漂。他们看起来跟我差不太多,都是上班坐班车,吃食堂。

@王林夏:我有一些北京有房的土著朋友。这是他们的老家啊,在这里活得舒服点儿,不正常吗?我老说也应该把北京还给北京人。

要是回去也能找到这么满意的工作,谁不想回家?

@郭静:我的北漂同事目前还没有贷款买房的,租房的不少。而且工作四五年了,还在合租。结婚了也还在合租。

我主要觉得合租挺没有隐私的,她们会说一些生活上的不方便,比如早上起来洗手间不够用,得排队。

@王林夏:

其实大部分北京人,不理解外地人的辛苦吧。比如我在跟我北京闺蜜吐槽工作时,她就会劝我先辞职歇歇,歇三五个月再说。

我是需要歇歇,可是我更需要还房贷。

@郭静:但合租看着挺开心啊。他们晚上会很多朋友一起做饭吃,有点像我原来留学的时候。都是同事,可以一起下班,有同事买了车,就开车一群人一起回家了,感觉挺有集体生活的。

@王林夏:你看,你就只能看到北漂租房的乐趣。这跟留学能一样么?那时只要学习就行啊,学费生活费都有人给你。

现在的合租,那后面,还拖着一大堆问题,结婚、生子、养老。因为没钱而合租的人,绝没有过家家的乐趣。

@郭静:年轻就该奋斗啊,我觉得他们五年后怎么也会单独住了吧?不管是公租房还是买小产权或者偏远一些的房子。合租反而会成为很好的奋斗记忆,真没觉得不好。

@王林夏:我现在买了房,心理压力更大了。大概是责任感,我开始思考结婚生子和为父母养老的问题。打车会更少,出去吃饭也少了。

我的北京朋友不太理解,因为有房子,没贷款,他们还能活得比较理想化,也比较乐观。

经常叫我一起去国外旅行,我也想去,但我首先得考虑怎么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活下去。



Q:报一下你的家底儿吧

@Mandy:北漂三年租房住,搬了 4 次家,现暂住在一个半地下室。无房无车。

男朋友博士没毕业也没工资。本来存了些钱,去年家里出了点事,拿了 5 万给我妈救急。买房的事儿不敢想,存款只够首付的十分之一。

@小魔仙:我们家在北京有3 套房,两套老房子是爸妈单位分的,一套是 2003 年买的。

刚开始都是三四千一平,现在大概涨到一两万了吧。

@Mandy:啥?一两万?你不知道北京的房价?

@小魔仙:我还真不知道。我去查查……



Q:钱主要花在哪儿?

@小魔仙:旅游。一有假期就去日本,最近一年去了三四趟,一次大概 2 万吧,不包括机票和酒店。

@Mandy:每个月房租 2800,生活费大概 3500 ,经常超支,忍不住出去吃饭。今年我稍微收敛了一点,不怎么出去吃饭看电影了,周末买菜做饭,拿电脑看电影。

上一次旅行是两年前了。第一次换工作,休息了一周去大连,花了不到 2000 。

@小魔仙:我跟我老公真的控制不住。今年我们俩想独立点,自己攒钱,但还是忍不住想旅行。工作这么累,长假不能浪费。

@Mandy:其实我可以旅游,休假,也不会活不下去,但存款不够就会焦虑。男朋友说我是压力太大导致心态有问题,生活幸福感很低。

Q:能接受多大的工作压力?

@小魔仙: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我真的不开心。你为什么让我一个北京人还要加班加到那么晚?

我不愿受累,或者说我可以加班,但也要有个度啊。我也不愿意节假日加班。

@Mandy:对我来说这都很正常,我已经这样两年了。

@小魔仙:对,我就觉得你们太拼了,真的是太拼了。

那会公司里就我和 XX 是北京人,我们俩是最先辞职的。可能真是因为家里有“靠山”,我们才敢不那么拼吧。

你们真是拼了老命在干活啊,身体会出问题,心理压力也大,不开心,你们可能就抱怨几句,第二天起来继续。

我要是失眠、心情不好,可能两三天就受不了了,立刻辞职。我也不会管老板说你再延一个月,我不会,我立刻走。

Q:会裸辞吗?

@小魔仙:会啊。我的每个工作差不多都是裸辞的。第一次裸辞后休息了两个月,当时算了下,卡里大概有七八千就够我活了。

那时候男朋友每天催我找工作,但失业几个月又不会死。

@Mandy:我不敢。压力最大时天天崩溃到哭我都不敢裸辞。辞了下个月的房租怎么交?没安全感。

我现在卡上有三四万也不敢去玩。

我就跟自己说,忍一忍,再撑一段时间可能就出头了。

@小魔仙:我有个朋友,工作得很不开心,给钱也开心不起来那种,很变态。我说你为什么不辞?没存款吗?她说有,大概 5、6 万。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敢辞?她说会焦虑。

天呐,我真的不能理解,卡上有五六万,换我就直接甩个辞职信在老板脸上,直接走啊。

Q:跟北京人恋爱结婚能脱贫?

@小魔仙:如果你还是单身,会想找北京人吗?

@Mandy:哈哈哈哈哈哈哈……之前跟一个北京男生暧昧过,当时喜欢他有才华,他家也不是几套房那种。结果他拒绝我了,理由是“家里人不同意”。

如果一个人以你的出生地来判断要不要在一起,那还谈个啥?

@小魔仙:我老公是外地人,北漂十年都没买房。他跟我在一起后,有朋友问:你爸妈不反对你们吗?我说没反对啊,他说那你爸妈真挺开明的。

我之前的男朋友是个富二代,被家里从小宠到大,不知天高地厚那种。我一出国我们就分了。

Q:你们如何看待彼此的生活?

@小魔仙:我爸妈全是从国企出来的,工作是演出,连坐班都无所谓,不用担心收入问题,或家庭成本问题。

我是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真是没概念。所以我以前会觉得,工作只是赚个零花钱,这些钱拿来去玩而已。

@Mandy:我有个同学是北京人。也没很多房,但生活特悠闲。工作不喜欢就辞。

他有段时间不工作,不知道在干啥,无法理解他怎么那么淡定。

我有点羡慕,他自在一点,赚钱不多也没关系。我办不到,没那个资本。

但就算有房,我也不会轻易离开一份工作,没有哪个工作是绝对理想的。哪怕是你自己喜欢的工作中,也有很多需要忍受的东西。

而且,我虽然羡慕,但想想,我不是为了房子来北京的呀。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2 19:00:01 +0800 CST  
1782
妈的智障,哈哈哈哈好甜 好甜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2 19:00:54 +0800 CST  
最近天寒,一心阅读网文垃圾。。。转而追基番。。。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12:46:18 +0800 CST  
我想吐槽这个梗很久很久很久了! 记得当年看一部电视剧,里面女主要做快餐给一家公司送去,可是盐用完了,于是满厨房找盐,最后找到一袋没有标签的粉末状东西,不确定是不是盐最后就放进去了,后来吃快餐的人嘴里吐了泡泡才知道 她放的是洗衣粉…… 还有一些电视剧主人公,把菜弄糊了、调料放多了甚至毁厨房什么的都能忍啊,新手谁不是这样过的,可是分不清调料乱放调料什么的……沾一点尝尝又不会有毒!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15:18:28 +0800 CST  
追完了15集伪基番。。。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19:59:59 +0800 CST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 Fore 部落,也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他们就是要吃掉很多死去的人,当地很多人就得了库鲁病,澳大利亚政府在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去调查,发现当地部落160个村子,有35000多人有明显的症状,然后估算下来的结果是,患病的和潜在的感染者大约占了整个部落的80%的人口。后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下,终于禁止了这个部落吃人的陋习,之后发病率才直线地下降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1:08 +0800 CST  
周鸿祎是有机会当上中国首富的。2003年下半年,杭州的马云提议,以6000万美元的报价收购3721。这么多钱马云是拿不出来的,收购方案是换股,换股后,周鸿祎就成了阿里巴巴不的大股东。周鸿祎跑到杭州看了一圈,回来评价,阿里巴巴根本就是一个销售公司,谈不上什么技术,他个人不看好阿里巴巴。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1:31 +0800 CST  
所謂“四渡赤水”,乃是毛澤東的敗筆而非什麼 “平生得意之筆”。他始終認識不到,為中央軍跟追並為地方軍 閥堵截的客軍,根本就沒有可能立定腳跟,卻始終幻想與敵決 戰,開創新根據地。先在黔北試,碰壁後改了主意,試圖過長江 入川,與四方面軍會合創建川西根據地。土城戰敗後被迫逃過赤 水,逃到扎西後覺得渡江無望,只好二渡赤水,重佔遵義,再度 試圖“赤化貴州”。等到魯班場再吃敗仗,又毫無必要地三渡赤 水,企圖再過長江,剛渡過去又發現不妙,馬上再渡回來。兩個 多月的時間就浪費在這往返盲動裡。回到赤水以東後,毛仍然幻 想在黔西南創建根據地,不行只好進入雲南,又想在滇東北建立 根據地,再度發現不行,最後只好聽取林彪建議北上渡過金沙 江。 紅軍完全成了個小姑娘,把赤水河當成了猴皮 筋,在上面跳來跳去,而這種無頭蒼蠅亂撞的盲動,竟然也就被 無恥文人美化為什麼神機妙算! 因此,這整個過程乃是個不斷的試錯過程,一試再試,一錯 再錯。不但原來的設想統統落空,還將部隊“肥的拖瘦,瘦的拖 死”,造成大量減員。楊尚昆說:“四渡赤水,是紅軍在長征中 走得最頻繁的時候,不僅白天走,晚上也走,天又接連下雨,部 隊非常疲勞。”40 李德也說:“病號和累垮的人多於死傷者,損 失與日俱增。雖然,自年初以來,我軍在貴州招募了幾千名志願 兵,但許多師團還是明顯地縮减了。”41 紅軍一佔遵義時有 3.7 萬人,與四方面軍會合時只剩下 1.5-1.8 萬人 42, 減員約 2 萬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1:59 +0800 CST  
恒河附近的阿果里人
在二零零几年还专门有摄影师去印度的东北部,考察了恒河附近的那部分土著。那个部落叫做阿果里人,是专门从恒河里捞已经去世的人吃。但是阿果里人的穿戴、谈吐和印度的现代社会差别不是特别大,有些人还听得懂英语,但很可能就是饿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2:26 +0800 CST  

一个人越是处于忘我的境界,他所听来的东西就越能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



本雅明丨讲故事的人






虽然这一称谓我们可能还熟悉,但活生生的、其声可闻、其容可睹的讲故事的人无论如何是踪影难觅了。他早已成为某种离我们遥远——而且是越来越远的东西了。说列斯科夫是讲故事的人并不意味着把他拉近,相反,是把他推远了。隔着一定距离望去,你会看到,那讲故事的人所特有的非凡而质朴的轮廓在他身上凸显出来,或者毋宁说是他所具有的这样的轮廓显现出来,就好比从一特定距离、特定角度看,一块岩石上会显出一个人头或动物的身躯一样。这样的距离、这样的角度,在几乎每日每时的经验中我们都会遇到。它告诉我们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想碰到一个能很精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平常又平常的倒是,当有人提出谁给大家讲个故事的时候,满座面面相觑,一片尴尬。就仿佛是与我们不可分割的某种东西,我们的某种最可放心的财产被夺走了;这东西、这财产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


这一现象有一个明显的原因:经验贬值了。而且看来它还在贬,在朝着一个无底洞贬下去。无论何时,你只要扫一眼报纸,就会发现它又创了新低,你都会发现,不仅外部世界的图景,而且精神世界的图景也是一样,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我们从来以为不可能的变化。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个过程越来越明显化了。而且自那时以来这一过程还不曾止歇过。战争结束后从战场归来的人们变得少言寡语了——可言说的经验不是变得丰富了,而是变得贫乏了。这难道不是随处可见的吗?十年后战争书籍如潮涌水泻一般被抛了出来,但其中所讲的绝不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那种经验。这毫不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任何经验遇到过如此根本性的挑战:战略经验遇到战术性战争的挑战;经济经验遇到通货膨胀的挑战;道德经验遇到当权者的挑战。幼时乘马拉街车上学的一代人,此时站在乡间辽阔的天空下;除了天空的云,其余一切都不是旧日的模样了;在云的下面,在毁灭性的洪流横冲直撞、毁灭性的爆炸彼伏此起的原野上,是渺小、脆弱的人的身影。





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的人都要汲取养分的源泉。在那些用纸笔录下原有故事的人当中,谁的笔头文字同众多无名的讲故事的人的口头表述区别最小,谁就是了不起的。附带说一句,以上所说的众多无名的讲故事的人又有两种类型,而这两种类型实际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只有对那些能够把这两种类型都描绘出来的人来说,讲故事的人的形象才是具体可感的。德国有句话:“远行者必会讲故事。”在人们的想象中,讲故事的人就是从远方归来的人。但他们同样喜欢听守在家里、安安分分过日子,了解当地掌故传说的人讲故事。如果要通过他们在旧日的典型来刻画这两种类型,那么一个可由作为当地住户的农夫代表,另一个则是商船上的水手。实际上,可以说每一个生活圈子都会产生其讲故事的人的群体。在几个世纪之后,每一个这样的群体都会保存一些其自身的特色。如此说来,在十九世纪的德国的讲故事的人当中,诸如黑贝尔和戈特赫尔夫等作家当属第一个群体,而诸如赛尔斯菲尔德和格斯戴克等作家则属于第二个群体。然而,如上所述,这两个群体只是其基本类型。不深入打通这两个古老的类型,就无法想象——着眼于整个历史广度——讲故事艺术王国所达到的实际疆域。在中世纪通过其贸易结构真正实现了这种打通。当时,本地的工匠师傅和外地雇工在同一房间里干活;而每一个工匠在家乡或别处定居之前都曾做过雇工。如果说农民和水手是过去讲故事的好手,那么,学徒班就是其大学。在这里,那种见多识广的人带回的远方的传说和那种当地人了解最深的过去的传说融汇到一起。





列斯科夫无论是在遥远的时代还是在遥远的地方都安然自在。他是希腊东正教徒,对宗教有真正的兴趣。然而,他也是对教会的官僚体系同样真诚的反对者。他与世俗的政客们一样也合不来,因此他担任的官职都不长久。不过,他曾长期担任一家英国大公司驻俄罗斯的代表。这一职务是他所担任过的所有职务中对他的写作最有用的。在服务于这家公司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俄罗斯。这样的旅行,既大大增进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状况的了解,也大大丰富了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识。这使他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构成情况。这在他的小说作品中留下了烙印。列斯科夫在俄罗斯传说中看到了他同东正教官僚体系进行斗争的同盟军。他有几篇传说故事,故事写一个好人,通常是积极进取的、明显地以世上再自然不过的方式成为一个圣徒的质朴的人。他很少写禁欲主义者。神秘的幡然自新不是列斯科夫之所长。尽管他偶尔也沉醉于对神迹的探讨,但他还是喜欢坚持一种脚踏实地的特性。他把那种找到世间生活的道路但又不深深陷入其间的人看做楷模。


他对世间事物也表现出相应的态度。他在29岁的大龄才开始写作正是与此相一致的。那是他在商务旅行之后,他的第一部印行的书叫《为什么基辅书贵?》,在他的小说作品之前是一些关于工人阶级、酗酒、法医、失业推销人等其他作品。





实用关怀是天才的讲故事的人所特有的倾向。例如,戈特赫尔夫向农民提供农业建议,与列斯科夫相比,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到这种特性;诺迪埃(法国作家,1780-1844)表现出对煤气灯的危险的担忧,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一点;黑贝尔则在《莱因家庭之友小宝盒》中为读者夹带了点点滴滴的科学知识,他擅长此道。所有这些都指示出每一篇真正故事的性质,或明或暗地,它都会包含某种有用的东西。这有三种情况:第一,有用性可能寓于一种伦理观念;第二,可能寓于某种实用建议;第三,可能寓于一条谚语或警句。在每一种情况中,讲故事的人都向读提出了忠告。但如果说,在今天“提出忠告”已经有点过时的话,那是因为经验的可交流性降低了。其结果是,我们既无法对自己提出忠告,也无法向别人提出忠告,而忠告终究不是回答一个问题,而是关于一个刚刚展开的故事如何继续的建议。要求这样的忠告,作家必须首先学会讲故事。(这里说的并不仅是一个人颇能接受忠告,他能依情况而行事。)编织到实际生活中的忠告就是智慧。智慧是真理的一个壮丽侧面。由于智慧渐趋式微,讲故事的艺术便将终结了。不过,这是一个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过程了。但把它简单地看作一种“衰败的征候”,甚至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征候,却是愚蠢至极的。其实这只是历史的世俗性生产力的伴随征候,它作为历史的世俗性生产力的伴随物,逐渐把叙事能力逐出日常语言的王国,与此同时,又使我们得以在渐渐消亡的东西中看到一种新的美。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讲故事艺术的衰落。它的最早的征候是近代之初小说的兴起。小说区别于故事(在狭义上区别于史诗)的是它对书本的严重依赖。只是随着印刷的发明,小说的传播才成为可能。能口口相传是史诗的财富,它迥异于小说的路数。使小说不同于散文文学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如童话、传说、甚至通俗小说——是它既不是来自口头传说,也不会汇入口头传说,这使它尤其不同于讲故事。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亲身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他又使之成为听他的故事的人的经验。小说家把自己孤立于别人。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是不再能举几例自己所最关心的事情,告诉别人自己所经验的,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忠告,也不能向别人提出忠告的孤独的个人。写一部小说的意思就是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把其深度和广度不可量度的带向极致。小说在生活的丰富性中,通过表现这种丰富性,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甚至这一体裁的第一部杰作《堂·吉诃德》,所讲述的也不外是堂·吉诃德这一极高尚的人的精神的伟大、勇敢和扶危济困,是怎样全无方寸,全无一丁点的智慧。在它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假如有人偶尔试图把教育意义植入小说——也许《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是最有效的尝试了,其结果总是导致小说形式的改变。相反,教育小说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偏离小说的基本结构,它把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它赋予决定它的规则是最苍白的证明(辩护)。它所提供的合法性与现实是截然对立的,尤其是教育小说,他所实现的正是这种缺陷。





在人们的想象中,史诗的形式变迁一定是以和千百年间地壳的变化相仿的一个周期过程。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的人类交流形式的成型过程是如此缓慢,消亡过程也是如此缓慢的。小说的雏形可以上溯到古代,但它却是经过几百年之后,才在兴起的中产阶级那里遇到有利于它繁荣的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出现,讲故事缓缓地隐退,变成某种古代遗风;的确,它获得了新的材料,但它实际上并不是由材料决定的。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一种新的交流形式诞生了,这种新的交流性就是新闻报道,它完全控制在中产阶级手里。在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业是它最重要的工具。不论新闻报道的源头是多么久远,在此之前,它从来不曾对史诗的形式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但现在它却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影响。事实表明,它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费加罗报》的创始人维尔梅桑用一句名言概括出新闻报道的特性。他曾说:“对我的读者来说,拉丁区阁楼里生个火比在马德里爆发一场革命更重要。”这句话异常清楚地表明,公众最愿听的已不再是来自远方的消息,而是使人得以把握身边的事情的信息。来自远方的消息,无论是来自异国他乡的空间上的远方,还是来自传统的时间上的远方,都具有一种为之提供可信性的权威。即使它是不可证实的也是如此,却自诩可以当场证实,它的首要条件是“自圆其说”。有时,它并不比几个世纪前的消息更准确,然而,相比之下,后者往往借助于奇迹,而让人听着可信却是信息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这一点,其结果是,它与讲故事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说讲故事的艺术已变得鲜为人知,那么信息的传播在其中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每天早晨,我们都会听到发生在全球的新闻,然而我们所拥有的值得一听的故事却少得可怜。这是因为我们所获知的事件,无不是早已被各种解释所穿透。换言之,到如今,发生的任何事情,几乎没有一件是有利于讲故事艺术的存在,而几乎每一件都有利于信息的发展。事实上,讲故事艺术有一半的秘诀就在于,当一个人复述故事时,无须解释。列斯科夫是此中高手。(试比较《骗局》和《白鹰》等篇什)最特殊的事情,最离奇的事情,都讲得极精确,但事件之间的心理联系却没有强加给读者。读者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对事情作出解释,这样,叙事作品就获得了新闻报道所缺少的丰富性。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3:43 +0800 CST  





列斯科夫是植根于古典作品的。在希腊人中,希罗多德是讲故事的第一人。在他的《历史》第三卷第十四章讲了一则故事,从中我们可以获益很多。故事讲的是萨米尼忒斯(即萨姆提克三世,古埃及法老)。


埃及国王萨米尼忒斯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击败并俘获。冈比西斯决心羞辱他的俘虏。他下令把萨米尼忒斯安置在波斯大军凯旋庆典的队伍要经过的路边。他还布置让萨米尼忒斯已沦为女仆的女儿提水罐去井边打水,好让成为俘虏的父亲看见。所有的埃及人都为这一耻辱的场面哀叹恸哭,但萨米尼忒斯一人立在那里,眼睛盯着地,一动不动,一声不吭。不多时,他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被押在庆典的队伍中,要去处决。他依旧不为所动。可后来,当他在俘虏的队列中认出他的一个仆人、一个年老贫穷的仆人的时候,他才双拳捶着头,充分表现出最深切的哀伤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讲故事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新闻报道的价值无法超越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那一刻。它只存在于那一刻;它完全屈服于那一刻,即刻向它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故事就不同了。它是耗不尽的。它保留集中起自己的力量,即便在漫长的时间之后还能释放出来。因此,蒙田谈到这个埃及国王的时候问自己,他为什么只在看到自己的仆人的时候才伤心起来呢?蒙田的回答是:“他早已是满腹悲苦,再加上一分就会决堤而出的。”这是蒙田的解释。我们还可以说:国王不为皇室成员的命运所动,因为这也是自己的命运。或者:有很多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感动我们的东西搬到舞台上就会让我们感动;对国王来说,这个仆人只是一个演员。或者:大悲大喜都是闷在肚子里,情绪有所松弛时才会爆发出来。看到这个仆人就是情绪的放松。希罗多德没有做任何解释。他的叙述是极干巴的。这就是这个古埃及的故事所以在数千年之后还能震撼人心、发人思索的原因。这就好比金字塔中的种子,陈放在塔中密不透气的墓室里,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依旧能发芽生长。





没有任何东西比不掺杂心理分析的简洁细密的叙述风格能更有效地使故事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讲故事的人借以排斥心理分析的阴暗色彩的处理手段越是自然,故事在听众的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就越大,故事能越加彻底地融入听众自己的经验,听众就越想有朝一日把它转述给别人。这一吸收过程在内心深处,他需要一种松弛状态,而这种松弛状态却是越来越难以求得了。如果说睡眠是躯体松弛的顶点,那么,厌倦则是精神松弛的顶点。厌倦是孵化经验之蛋的幻象之鸟。风吹树叶的飒飒微响便会把它惊跑。它的栖息地是与厌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城市早已灭绝,在乡村也行将消亡。与此同时,听故事的才能消失了,听众群体不复存在。因为讲故事往往就是复述故事的艺术,而当故事不再能保存下来的时候,这一艺术便消失了。它之所以消失是因为人们一边听故事,一边纺线织布的情况不复存在了。一个人越是处于忘我的境界,他所听来的东西就越能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在一举一动都融入工作的节奏的时候听故事,脑子里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复述故事的天赋。因此,就是这样的环境培养了讲故事的天赋。千百年前在最古老的手工生产的氛围中编织起来的讲故事的艺术到如今渐渐经散纬脱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可以说,在劳动——乡村的劳动、海上的劳动和城市的劳动——中长期性兴盛的讲故事,其自身也是一种手工形式的交流活动。它不像新闻报道,不以传达事情的纯粹的精神实质为目的,而是先把事情浸润到讲故事的人的生活中,然后再从他那里取出来。这样,就如同陶瓷艺人的手绘图案印在陶丕上一样,讲故事的人的种种生活痕迹也会印在故事中。讲故事的人往往要么先交代一下要讲的故事是他们在什么场合听来的,要么干脆就把故事说成是自己的经历。在《骗局》中,列斯科夫开头先讲了自己在一列火车上的旅行,照他说,以下叙述的故事就是他在旅途上从一位同行的旅客那里听来的;在《关于克莱采的奏鸣曲》中,他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葬礼,他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在葬礼上认识的;在《有趣的人们》中,他描述了一个读书社的一次聚会,故事是有人在这次聚会上讲的,不过是为他们复述一遍而已。这样,他自己时而作为亲历者,时而作为转述者,其生活痕迹不时地在他的叙述中暴露出来。


事实上列斯科夫本人把讲故事这门技艺看作是一门手艺。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在我看来,写作绝不属于人文艺术,而是一门手艺。”他感到自己同手工技艺联系在一起,但面对工业技术却形同陌路,这是毫不奇怪的。这一点托尔斯泰一定是理解的。他曾称他为“指出经济的发展也有弊病”的第一人;还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这是令人费解的……我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没有人读列斯科夫。他的作品是真实的。”这触及到了列斯科夫讲故事天才的难解之谜。列斯科夫的《钢雕跳蚤》是一篇介于传奇和滑稽故事之间的活泼的匠心独具的小说。小说通过图拉的银匠赞颂了当地的手工技艺。银匠们的代表作品,一只钢雕跳蚤被呈送到彼得大帝面前,(这件作品使他相信)彼得大帝看后深信俄罗斯人不必在英国人面前感到羞愧。


讲故事的人有赖于手工技艺的氛围。或许任何人都不曾像瓦莱里这样鲜明地描绘出这种氛围的精髓。他说:“手工技艺讲述的是无暇的珍珠、浓烈醇厚的美酒和真正充分发育的生物等自然界的完美的东西,并把它们称之为‘一大串彼此原因相似的珍贵的产物’。”这些原因的积累过程没有时限,达到极致才告完成。瓦莱里接着说:“自然的这一不急不慢的过程,人曾经模仿过。精细到尽善尽美程度的微型画和牙雕、精磨细刻的宝石、一系列透明的薄漆层层相罩的漆器或绘画作品,所有这些不惜心血的持久劳作才能做出的产品都逐渐消失了。时间不足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人不再干不可缩略的事情了。”


实际上,现代人已经将故事缩略了。我们已经目睹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历程,最准确地描绘出由不同人的复述层层相叠而构成的那种完美的叙述;但短篇小说已经脱离了口述传统,已经不再容许这样的过程了。





瓦莱里在这段话的最后说:“几乎可以说,永恒这一观念的日渐没落和持久的劳作的日益失宠是同时发生的。”死亡从来就是永恒这一观念的最强大的源泉。如果说这一观念没落了,那么我们有理由说,死亡的面貌也一定发生了改变。事实表明,这种改变同使得经验难以交流,从而使得讲故事艺术沦落的改变是一回事。


几个世纪以来,不难察觉,死亡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已不再是那么无处不在,不再是那么生动可感的了。近来,这种变化的进程愈益加快了。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养老院,有保健性的,有社会福利性的,有公立的,有私立的,这些设施带来一个附带结果——这也许是潜意识中的主要目的,这就是使人们有可能躲开死亡的场面。死亡曾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公开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谕导生者的过程;不妨想想中世纪的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死亡场面:临终者的睡榻变成了国王的宝座,房屋门户敞开,人们纷纷涌入,趋前晋谒。进入现代以后,死亡被越来越远地赶出了生者的感觉世界。在过去常常没有一座房子——甚至没有一间屋子——没有死过人。[伊维萨岛的一座日冕上刻着这样几个字:“Ultima Multis(这是许多人的最后一日)”,这体现了中世纪人们的心理状态。其实,在他们看来,这句题词不仅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空间上的意义。]今天,人们居住在煤油从未沾染过死亡的房间里,从来不接触死亡,当他们末日临近时,他们的后人便打发他们寄居在疗养院或医院。然而通常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不仅一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而且连他全部的真实生活——而这正是构成故事的材料——才首次呈现出可传达的形式。在一个人的生命行将结束,一系列的画面在他内心活动起来——展开他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遭遇自己时的一幅幅图景——的时候,突然间,那难忘的一切带着他的音容笑貌出现了,赋予和他有关的一切以权威,而这权威是每个人在死的时候都对他周围的人拥有的,就连最不幸的可怜虫也不例外。这种权威就是故事的真正源泉。


十一


死亡赋予讲故事的人所能讲述的任何东西以神圣的特性。讲故事的人的权威来自死亡。换言之,他的故事所讲的是自然历史。这一点在黑贝尔的一篇无与伦比的小说中得到了典范的体现。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美的小说之一。小说的题目是《意外的重逢》,收在《莱因家庭之友小宝盒》中。小说从法伦煤矿的一个年轻矿工的订婚讲起,婚礼前夕,矿工被砸死在坑道深处。他死后,新娘忠贞不贰,多年以后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有一天,从废弃的坑道里挖出一具死尸;由于浸泡在硫酸铁液体中,死尸没有腐烂。老妇人认出这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此次重逢后,她也被死神唤走了。在小说中,黑贝尔遇到一个难题,他必须把这一段漫长的岁月写得生动。他是这样写的:“与此同时,里斯本被一场地震夷为平地,七年战争爆发又结束了,法王弗朗西斯一世死了,耶稣会被取缔,波兰被瓜分,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死了,施特鲁恩泽也被处死了。美国获得独立,法国和西班牙联军没能攻下直布罗陀。土耳其人把施坦因将军关在了匈牙利的维特拉纳洞穴,约瑟夫皇帝也死了。瑞典的古斯塔夫国王征服了俄国占领的芬兰,法国大革命和随后长期的战争开始了,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也进了坟墓。拿破仑攻占普鲁士,英国人轰炸了哥本哈根,农民种了收,收了种。磨工磨面,工匠们挥锤打造,矿工们在地下挖掘,寻找矿脉。可是,突然间,在1809年,法伦的矿工们……”


从来不曾有哪个讲故事的人像黑贝尔在这段大事记式的故事里所做到的那样,把自己的叙述深深镶嵌在自然历史中。仔细读一读。死亡是按着一定的周期出现的,这周期和正午时分环绕在大教堂钟楼的行列仪式上扮成割草人的死神出现的周期是一样的。


十二


对某一特定史诗形式的人和考察都是考察这种形式和史料记录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不妨再往前迈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史料记录不就是构成所有形式的史诗的共同基础吗?这样,文学历史之于史诗形式就如同白光之于光谱上的各种色彩,是同样的关系。然而,不论结论是什么,在史诗的所有形式中,流水账史诗肯定是来自文字历史那纯净无色之光的。流水账史诗的宽大的谱系是由讲故事的各种方式组成的,就像同一种颜色的不同色调一样,次递排列。流水账史诗的作者就是讲历史的人。我们再回到黑贝尔的那段小说。小说从头到尾透着流水账史诗的调子。我们稍作思考,就会毫不费力地看出写历史的史学家和讲历史的流水账史诗作者之间的差别。史学家必须或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他所处理的历史事件;他永远不会满足于罗列事件,说这就是世界演进过程的模式。然而,这正是流水账史诗作者所做的,尤其是其经典代表——今天的史学家的先驱、中世纪的流水账史诗作者——更是如此。他们把历史故事放在灵魂的救赎这一神圣的层面上——一个不可验证的神秘层面上,从一开始就把解释的重负从肩头卸了下来,不为故事提供任何可验证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解析:而所谓解析不是把事件准确地串联起来,而是提供把事件镶嵌到世界的神秘大进程的一种方式。


至于这一进程是一个受世界末日控制的过程,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则无关紧要。流水账史诗作者是以改变的形式——不妨说是以世俗化了的方式——在讲故事的人身上保留下来的。部分讲故事的人的作品特别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点,列斯科夫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既表现出末日倾向的流水账史诗作者的痕迹,也表现出持世俗世界观的讲故事的人的痕迹,而这交汇于一起,乃至于对于他的若干作品来说,很难断定它们是栖息在用宗教观念看待事情进程的金色丝网上,还是用世俗观念看待事情进程的杂色丝网上。


来看看小说《变石》。这篇作品把读者带到“那过去的年代,那时候,大地腹中的宝石和九霄天的星星还关系到人的命运,不像今天,无论天上还是地下,一切都变得对这些凡夫俗子的命运漠不关心了,不再有任何声音从任何堤防传来和他们说话,更不用说听他们的驱使了,任何一颗尚未发现的星星不再关系凶吉,大量新的宝石被开采出来,全都测了大小,称了重量,验了密度,但它们不再向我们昭示任何东西,也不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它们与人对话的时代过去了。”


很明显,要列斯科夫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世界进程给以毫不含糊的界说几乎不可能。这是一个受世界末日控制的过程,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唯一肯定的是,就兴致而言,它无疑是一切真正的历史范畴都不能涵盖的。列斯科夫告诉我们,人类认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席勒把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代称之为素朴的诗歌时期。讲故事的人忠实于这一时代,他的目光一刻不离万物不断从其那面队列走过的日晷,而在这一队列中,死亡依照情况的不同,时而走在最前面,时而可怜巴巴地落在最后面。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4:21 +0800 CST  



十三


很少有人意识到,听故事的人对于讲故事的人的那种不加判断,听什么就信什么的关系,起决定因素在于他全神贯注把所听来的东西记在心里。对于没有经验的听故事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明白,故事是可以复述的。记忆是典型的说唱史诗必备的禀赋。只有依靠广博的记忆,史诗作品才能一方面把事件的发生过程吸收进来;另一方面随着事件发生过程的延续,与死亡的力量相安无事。无怪乎列斯科夫笔下的一个俄国粗人有感于沙皇——这一他小说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首领——的博闻强记,说:“我们的皇帝,还有他的全家人,记忆力实在是惊人得很哪。”


在希腊人心目中,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是掌管叙事艺术的缪斯。这个名字把我们带回到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十字路口。因为如果说保存在记忆中的史料——即史料记录——构成孕育各种叙事形式的母体(正如杰出的散文是孕育各种韵文形式的母体),那么它最古老的形式——史诗(它已成为某种共用的的名称)就包括故事和小说。当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史诗的腹腔产生出来的时候,小说中源自缪斯——即记忆——的叙事精神的因素却以与故事中的表现方式大异其趣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记忆造就了把事件代代相传的传说的链条。这是史诗一书中广义的源自缪斯的因素,存在于它的各种衍生形式中。这其中首先是讲故事的人所从事的行当。由所有故事最终一起完成的丝网就是从这里开始编织的。像那些杰出的讲故事的人——尤其是东方的讲故事的人——往往显示出的那样,故事接着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山鲁佐德,每当一个故事结束时,就会又想出一个故事。这是史诗式记忆,是叙事艺术中缪斯激发的因素。但这种因素应当和另一种原则对比来看。这一原则也是源自缪斯,是狭义的源自缪斯的因素,它作为小说的因素,在其最早的形式——即史诗——中隐而不显,与来源近似的故事的因素还没有区分开来。无论如何,在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的一些庄严时刻,如史诗开头向缪斯乞求灵感的断片——中还是偶尔看得出来。在这些断片中所显现出来的是与讲故事的人的短时的回忆恰成对照的小说家的永恒的记忆。前者所记的是一个英雄、一场冒险经历、一次战斗;后者所记的是许多芜蔓的事件。换句话说,是作为小说的源自缪斯的因素的记忆,再加上故事的相应因素回忆,它们在记忆中的一致的来源早已使史诗衰落而消失了。


十四


帕斯卡曾说过:“一个人再穷,死的时候也总会留下些什么。”无疑,记忆也是这样——只是记忆并不总能找到一个继承人。处理这一遗产的是小说家,而小说家在处理这一遗产的过程中很少不是满腹失意的。因为贝内特对他的一部小说中一个死去的妇人的描述——说她几乎没有过任何真实的生活——通常也就是对小说家所处理的财产总和的真实描述。他不把它看作一种“超验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形式”。卢卡奇认为,小说同时也是把时间作为其基本原则之一的唯一一种艺术形式。


他(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提道:“只有当超验意义上的家园失去联系的时候,时间才能是基本的。只有在小说中,意义和生活才是割裂的,从而根本的和暂时的也才是割裂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部小说的全部内部情节不外就是同时间力量的抗争……由此产生了对时间的真正的史诗性的体验:希望和记忆……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把目标固定下来加以改造的创造性记忆……‘只有’当主体从过去的生活之流中看到他的统一的整个生活的时候,内心和外部世界的二重性才能得到消除……这种捕捉到这一统一体的洞察力就成为对于那不可获得的因而也就是不可表述的生活的意义的预感—直觉式的把握。”


这“生活的意义”的确就是小说活动的中心。但从小说中追寻“生活的意义”的过程,不过就是读者在目睹自己过着这书中生活时初步感受困惑的过程。这边是“生活的意义”,那边是“故事得到的教益”:小说和故事就是打着这样的旗号彼此对抗;从这样的旗号,我们或许可以辨别清楚这些作为截然不同的历史等同物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堂·吉诃德》是小说最早的完美范本,那么《情感教育》(福楼拜)或许就是其最新的楷模了。


在上述第二部小说结尾的文字中,资产阶级在它开始衰落之时从自身行为中所发现的意义像沉积物一样,在生活的杯子里沉淀下来。弗雷德里克和德洛里埃从小就是好朋友。两人回忆少年时期的友谊。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两人腼腆地偷偷来到家乡的妓院,来的目的只是要把一束从自家花园里采来鲜花送给妓院的老鸨。“三年后他们还要谈起这个故事。此时,他们相互讲述着种种细节。一同回忆,相互补充。临了,弗雷德里克说:‘这大概是我们生活中最美的一件事了。’‘是,你可能说对了。’德洛里埃说,‘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中最美的一件事了。’”


小说写到这样的感悟便结尾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结尾对小说是合适的,但对任何故事都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故事来说,如何发展都是合理的。而小说家就不同了。写到“结尾”,把读者带到对生活的意义的某种预感式的意识,就不应再越过雷池,向前迈一分一毫了。


十五


听故事的人是由讲故事的人和他做伴的;即使读故事的人也是有人陪伴的。然而,小说读者却是与世隔绝的,而且比其他艺术形式的读者与世隔绝更深。(因为即使读诗的人都随时愿意读出声来给听的人听)在这种孤寂之中,小说读者比任何人都更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的材料。他时刻都想要把材料化为他自己的东西——可以说是时刻想要把它吞进肚子里。确切地说,他是在破坏,他吞下去材料就像壁炉里的火吞噬木柴一样。贯穿小说的悬念很像壁炉里抽得火焰熊熊燃烧、摇曳升腾的风。


读者的兴趣如火,而火须借干柴才能燃烧。海曼曾说过:“一个35岁就死的人,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是一个35岁就死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极其含糊的,不过之所以含糊,唯一的原因是句中的时态用错了。这句话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一个35岁死去的人,在他的生命的每一时刻似乎都将像一个35岁就死的人一样回忆。换言之,在实际生活中毫无意义的话在回忆中的生活中就会是无可争议的。有句话说明人物的生活意义只在他的死亡中显现出来。这句话最好地展示了小说中的人物的性质。但是,小说读者实际上是在寻找他可以从其身上演绎出“生活的意义”的人类形象。因此,他无论如何必须事先知道,他将和他们一同体验他们的死亡经验:如果需要,体验他们的象征意义上的死亡——即小说的结束,但最好是实际的死亡。人物如何让他明白死亡早已在等待着他们——在一个确然的地方的确然的死亡?正是这个问题在滋养着读者对小说的兴趣之火。(如果说读者对小说的兴趣是火的话,那么这一问题就是提供了燃料。)


因此,小说不是因为为我们展现了别人的命运——而是可能是说教式地展现——而有意义,而是因为这陌生人的命运燃烧的火焰为我们提供了我们从自身的命运所从来汲取不到的热量。小说吸引读者的是借他所读到的一次死亡来温暖冷得发抖的生活的希望。


十六


高尔基写道:“列斯科夫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的作家,他全然没有受外国影响的沾染。”一个讲故事的人总是扎根于人民的,而且首先是扎根于工匠们当中。而正由于这一称谓包括在乡下的、海上的和城市的工匠在其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许多个阶段的许多因素,工匠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而不同的层次给我们传下来的是不同的经验蕴涵。(更不用说商人对于讲故事艺术所做的绝非可有可无的贡献;他们的任务不是增加道德教益的内容,而是改进故事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手段。《在天方夜谭》中那环环相扣的故事中就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印迹。)简单地说,尽管讲故事在人类家庭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人们借以把产生的故事收集归类的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列斯科夫的故事中可以方便地赋予宗教意义的东西,在黑贝尔作品中几乎自然而然地与里面的启蒙运动教育观相吻合,在爱伦·坡的作品中呈现为神秘传说,最后又能在吉卜林作品中在英帝国水手和派驻殖民地的士兵的生活中找到栖息的地方。所有杰出的讲故事的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都能像在一架梯子上一样在经验的梯子上自由地上下运动。梯子的一端伸入地下,一端直插云霄,这个形象恰当地表现了一种集体经验,对这种经验来说,个人经验中最大的打击——即死亡——不会成为任何妨害或障碍。


童话总是这样说:“从此他们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童话总是暗暗存在于故事之中。第一个真正的讲故事的人是讲童话的人,将来也依旧是。无论何时,童话总能给我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这种需要是神话带来的需要。童话为我们讲述的是人类为摆脱神话压在他胸口上的梦魇而警醒的最早的安排。童话通过傻瓜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人类是怎样笨头笨脑地对待神话的;通过小弟弟的形象使我们看到,随着原始神话时代渐渐成为过去,人的机会是怎样逐渐增多的;通过外出的人的形象,我们看到我们所害怕的事物是可以识破其本来面目的;通过自作聪明的人的形象,使我们看到神话所提出的问题就像斯芬克斯的谜语一样,并不复杂;通过帮助孩子的动物的形象,使我们看到,自然臣服于神话,但更愿意和人结盟。童话在过去这样教导人类,直到今日还这样教导孩子们,面对神话世界的各种力量,最聪明的做法是要机警,要开朗乐观。[这就是童话把Mut(勇气)划分为两个方面,把它辩证地分成机警(Untermut)和(Ubermut)的原因。]在童话中随意应用的巫术是一种解放力量,但巫术没有使得自然以神话的方式运作,而是指示出她与获得解放的人的险恶联系。成年人只是偶尔——在快乐的时候——才感受到这种阴暗联系:而孩子最初在童话中见到这种联系,并为之感到快乐。


十七


很少有讲故事的人像列斯科夫那样,体现出同童话精神如此深切的亲缘关系。这其中包括一些希腊东正教所倡导的意旨。众所周知,在这些教理中,奥利金关于apokatastasis(所有灵魂同入天堂)——这是罗马天主教所不同意的——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列斯科夫深受奥利金的影响,曾计划翻译其著作《首要原则论》。在奥利金看来,耶稣的复活不只是变形,更是摆脱了魔术的羁绊,这与俄罗斯民间观点相一致,在一定意义上与童话相接近。奥利金这样的诠释构成了《着魔的朝圣徒》的基础。在这里,同在列斯科夫的许多其他小说中一样,涉及一个半童话半传奇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布洛克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使用我们关于神话和童话的区分时所提到的混合物不无相似之处。


他说:“半童话半传说的混合物包含了神话的形象因素。这种因素无疑是迷人的、静态的、但不是独立于人的身外。传奇中有道教式形象,尤其是老人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这一意义上是神话性质的。菲勒蒙和包喀斯这对老夫妇就是一个例子:在宁静自然中实现神话的逃脱。无疑,在戈特赫尔夫作品中的道教氛围中也存在类似的童话和神话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停留在一个低得多的层次上。在某些地方,它把传说从魔力中剥离出来,保护了生命的火焰——人所特有的从里到外、静静燃烧的生活的火焰。”


“实现神奇的逃脱的人们”——那些好人——是率领列斯科夫所塑造出的人物行列的人。巴甫林、费古拉、假发设计师、养熊人、热心的卫兵,他们全都是智慧和善良的化身。他们给世界以安慰。他们簇拥着讲故事的人、毫无疑义,他们身上都融入了他们母亲的愿望。


列斯科夫是这样描绘她的:“她的善良是完全彻底的善良,她不会伤害任何人,甚至不会伤害一只动物。她可怜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吃肉,也不吃鱼,以前我父亲为这事儿责怨她。可她回答说:‘这些小动物是我自己养大的,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吃自己的孩子,对吧?’她到了邻居家也不吃肉。她会说:‘它们活着的时候我见过它们,它们是我的相识。我不能吃我的相识,对吧?’”


好人是世上万物的辩护人,同时也是它们的最高形式的化身。列斯科夫的作品有一种母性的笔触,这种母性的笔触时而会升华为神话的笔触。(当然,这样一来,就伤及到了童话的纯洁性)就这一点来说,他的小说《供养者科廷和普拉东尼达》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典型性。这个人物,一个叫皮松斯基的农民,是一个两性人。在12年的时间里,他的母亲一直把他作为一个女孩抚养。他的男性器官和女性器官同时成熟起来,他的两性状况“成为一个象征,象征上帝的化身”。


在列斯科夫看来,宇宙万物的最高境界就这样达到了,与此同时,他或许把这看作是连接现世和来世的一座桥梁。因为这些一再体现出列斯科夫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的高超技巧的人物,这些脚踏实地、生龙活虎、带着母性的温柔的男性人物,在身强体壮的英年远避性冲动的驱使。不过,他们所体现的并不是一种禁欲者的典范;相反,这些好人的自制能力很少有强制的成分,它变成了讲故事的人在《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所体现的无度的淫欲的基本平衡物。如果说从巴甫林到商人的妻子的整个范围涵盖了大千世界的广度,那么列斯科夫也通过他笔下人物的等级体系探查了大千世界的深度。


十八


大千世界是一个等级体系,最高一层是好人,往下则是经过许多层次直抵无生物的深渊。在这个自上而下的链条中,有一个环节值得注意。整个大千世界主要不是用人的声音说话,而是用列斯科夫所说的“自然的声音”说话的。他的一篇极重要的小说的题目就是《自然的声音》。


小说讲的是一个名叫菲利普·菲利波维奇的小官员。他使尽了一切招数,想把一个打他所居住的小城路过的陆军元帅请到家里做客。他最终如愿以偿。客人起先对小官儿的强邀感到不解,继而逐渐认定此人是他以前见过的一个什么人。可他是谁呢?他想不起来了。奇怪的是,东道主本人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相反,他一天捱一天,不告诉这位大人物,只是说有朝一日“自然的声音”定会给他讲个一清二楚的。就这样,时间一日日过去,直到有一天客人该上路了,在临行前,东道主在众人面前恳求客人允许让“自然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时,东道主的妻子离去了。她“返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大大的、铜制的、擦得锃亮的猎人号角。她把号角递给丈夫。他接了过来,把它放在嘴上。顷刻间,他好像变了个人。他刚一鼓起两腮,吹出一个激越如滚滚雷声的音符,陆军元帅立刻叫道:‘快放下,兄弟,我想起来了。这我就一下子认出你来了!你是步枪团的号手。当时看你老实可靠,我就派你去留心看着点那个营私舞弊的军需官。’‘正是如此,阁下,’东道主回答说。‘我不想自己开口提醒您,我想让自然的声音来说话。’”


这篇小说的深意藏在表面的愚蠢之下,传达出了列斯科夫非凡的幽默。这种幽默在同一篇小说中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得到强化。我们已知道,这位官员由于老实可靠,被委派去监督一个营私舞弊的军需官。这我们是在最后,在认出号手的那一幕才知道的。然而在小说一开始,对东道主我们却获得了这样的了解:“住在城里的所有人都认识这个人。他们知道他职位不高,既不是国家正式官员,也没有军职,他掌管的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军需库。他守着这座军需库,和耗子一起啃国家的面包干和国家的军靴底子,啃来啃去,居然给自己啃出一座漂亮的小木屋来。”显然,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是讲故事的人所怀有对恶棍、骗子的传统的同情。整个滑稽文学都证明了这一点。最高境界的艺术作品也不排斥这样的同情;在黑贝尔笔下所有人物当中,布拉森海姆的磨坊主、廷德·弗里德和雷德·狄特都是他的忠实的伙伴。不过,对黑贝尔来说,好人同样是theatrum mundi(世界舞台)上的主角。然而,由于没有谁能真正担当得起这个角色,所以扮演这一角色德恩不停滴换来换去。时而是一个流浪汉,时而是一个斤斤计较的犹太商贩,时而又是一个智力有限的人登台来演这一角色。每一种情况都是客串表演,都是道德上的临时拼凑。黑贝尔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不会在任何事情上坚持原则,但也不会排斥任何原则。因为任何原则在一定的时候都可能成为好人的工具。把这一态度同列斯科夫做一对比。他在小说《关于克莱采的奏鸣曲》中写道:“我发现,我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一种现实的生活观上,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哲学或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我还是习惯思考——按我自己的方式思考。”的确,出现在列斯科夫的的世界中的道德灾难之于出现在黑贝尔作品中的道德事件,就如同无声的滚滚流淌的伏尔加河之于潺潺奔流的小溪。在列斯科夫的几篇历史小说中,激情如阿喀琉斯的狂怒或哈根的仇恨一样,发挥了破坏性的作用。在这位作家看来,世界可以是那样的黑暗,邪恶可以那样威风凛凛地举起它的权柄,读来让人吃惊。列斯科夫显然有过这样的心境。此时,他所持的几乎是唯信仰论道德观——这可能是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少有的几点共同处之一。在《往昔的故事》中,人的原始天性汪洋恣肆,达到了极点。但神秘主义者恰恰把这一点视为从彻底的堕落向至圣至洁转变的转折点。


十九


列斯科夫在大千世界的阶梯上越往下深入,他看待事物的方法就越明显地接近于神秘主义的方法。事实上,如以下所示,有大量证据表明,这其中所显现的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个内在特征。的确,闯入自然世界无生物的底层的人寥寥无几;而在现代文学中,像列斯科夫的小说《变石》那样清晰地回响着先于一切文学而存在的无名讲故事的人的声音的,已是不可多得。故事讲的是一块金绿宝石,一种二流宝石。矿物在大千世界的谱系中处于最低一层。但对讲故事的人来说,它直接与最顶层相联系。他获准从这块宝石中看到一个自然预言——一个关于他本人生活于其中的历史世界的如化石般死寂的性质。这个世界是亚历山大二世的世界。讲故事的人——或者毋宁说是给予讲故事的人以知识的人——是一个叫温泽尔的宝石雕刻师,他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可以把他和图拉的银匠列在一起,按列斯科夫的意思说,登峰造极的工匠可以直抵大千世界王国的深宫密室。它是虔诚的化身。故事告诉我们,宝石雕刻师“突然抓住我的手,我的手上戴着一枚变石戒指,变石在人工光照下会闪出红光。他抓住我的手,大呼道:‘快看哪,那枚能预示未来的俄罗斯宝石,它在这儿!多狡猾的西伯利亚人!它通常是绿莹莹的,像希望,只是到了傍晚时分,才会是血色一片。自打开天辟地它就是这个样子,可它很长时间埋在地底下,隐藏起来,只是到了沙皇亚历山大已届成年的消息诏谕天下的那一天,一个法师——一个巫师——前去西伯利亚寻找它的时候,它才现身的……’‘你胡诌什么呀’,我打断他说,‘发现这块宝石的根本不是一个巫师,而是一位名叫诺登舍尔德的学者!’‘是一个巫师,没错,是一个巫师!’温泽尔高声尖叫道。‘看哪,多么神奇的一块宝石啊!里面有绿色的早晨,又有血色的黄昏……这就是命运,这就是高贵的沙皇亚历山大的命运!’说着,老温泽尔背过身去,面朝墙,胳膊肘支着脑袋,……抽噎起来。”


瓦莱里在一个与此毫不相关的场合说的一段话为我们恰如其分地揭示出这篇小说的意义。他在分析一位搞刺绣的女艺术家的时候说道:“艺术观察能达到几乎是神秘的深度。被观察的客体失去了名称。光和影会形成极其特殊的体系,会呈现极其独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依赖于任何知识,也不是来自任何实践,其存在与价值只源于某个人的灵魂、眼睛和手的某种协调统一,而这个人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感受这样的存在和价值,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把它们呈现出来。”


这段话把灵魂、眼睛和手联系起来。它们相互作用,一起决定着一种实践。对这种实践我们已经不熟悉了。手在生产中的作用已变得卑微,它在讲故事中原本占据的位置现在已是虚设。(毕竟,就其感性方面而言,讲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件说话就办得了的事。相反,在地道的讲故事中,手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以工作中训练出的手势以及变种方式帮助表达所讲述的内容。)瓦莱里的话中提到的灵魂、眼睛和手的相互协调,是我们在任何讲故事艺术还根深蒂固的地方都能看到的工匠的心、眼、手的协调。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接着问这样的问题:难道讲故事的人同他的材料即人类生活的联系,其本身不正是手艺人同他的材料之间关系吗?难道他的工作不正是把他本人或别人的生活的原材料加工成某种结实、有用、独特的样子吗?如果我们把一则谚语看作一个故事的表意符号,那么谚语也许是最为充分地体现了这样一种过程。我们不妨说,一则谚语是一个古老故事残存的废墟;在废墟中,一条道德教训缠绕着一个事件,就好比常春藤在墙上攀援一样。


这样看,讲故事的人就加入了教师和智者的行列。他给人以忠告——不像谚语,只适合于个别场合;而像是智者,普遍适用。因为他有权从整整一辈子的生活中去汲取教益。(顺便说一句,他的一辈子不仅包括他个人的经验,也包括不少别人的经验;讲故事的人把间接听来的传闻加到自己的知识中。)讲述自己的生活的能力就是他的天赋;讲出他的全部的生活就是他的荣誉。讲故事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可以让他的故事的爝火把他的生活的灯芯燃尽。这是讲故事的人环绕讲故事的人的无与伦比的光环的基础,无论在列斯科夫的身上还是在豪夫的身上,无论在坡身上还是在史蒂文森身上,都是如此。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人的身上,好人看到了他自己。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4:58 +0800 CST  

商店好比剧场,而零售就是演出的戏剧。直到现在仍是这样,零售业就是一种免费形式的娱乐。


——维密CEO Leslie Wexner



“如果你在维密舞台上摔跤怎么办?”
“退休吧。”

这是某期综艺上嘉宾和超模奚梦瑶的对话

昨晚在上海开幕的“2017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场上

奚梦瑶还真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





走秀到中途时

奚梦瑶踩到了自己的裙子并被绊倒在地

但她很快半跪起身子

扶正身后的鲜花翅膀

和后一位模特微笑示意继续走完了这场秀





这一摔直接把奚梦瑶送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吃瓜网友对此纷纷表达了看法

“真正的维密天使,摔倒也会微笑”

“在秀台摔倒就是工作失误,下场好好反思吧”

“重大事故,心疼维密主办方……”


事后,奚梦瑶发微博表示道歉和感谢

截止小巴发稿前她已收获了75万点赞和18万留言

有明星好友的鼓励也有普通网友的支持




那么回到大家最想知道的

这一摔真的会断送她的职业生涯吗?

主办方会受到不良影响吗?

维密秀背后都有哪些商业秘密?

故事还要从维密的第一场秀讲起






1995年8月1日

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

在纽约举行了首场内衣秀

这是一个略带迷茫的开始

主办方也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


初衷只是为了展示下一季的新品

于是仅仅花了12万美元

没有钻石内衣、没有花哨的演出服

更没有浮夸的天使翅膀

模特们穿着睡衣和内衣

职业而机械地完成了走秀

但正是这场 “美感失败”的表演

却意外地赢得了“世纪内衣秀”的称号





到2016年,维密秀投入已高达2000多万美元

比21年前涨了100多倍

但此时人们最关注的

早已不仅仅是什么内衣新品

“谁能获得Fantasy Bra的佩戴权”

“谁有资格和体能驾驭千奇百怪的翅膀”

“又是哪位当红巨星的加盟助阵”

甚至连赞助的品牌都成了人们的饭后谈资


历时22年的打磨

维密秀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现象级“春晚”

借此,它也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品牌

变成了集娱乐和时尚为一体的大IP

占据35%的市场份额稳居美国内衣品牌第一





但从本质上而言

维密秀依旧是一个广告、一场发布会

无论多华丽,营销才是维密的最大利器

自2001年开始

维密的演出时间就从8月改为情人节

最终固定在11月

目的就是为每年12月的购买季造势

而除了华丽的秀场

社交媒体也是维密“戏精”的舞台

为了增加曝光度

模特在秀前、秀中、秀后的一举一动

都不时被维密官方“心机”发布

恰当好处地引诱着吃瓜群众的八卦心





近年来维密的日子并不好过

于是它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毕竟到2020年

中国内衣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30亿美元

未来5年或让维密收入翻倍

这样的新大陆如何不让人动心


于是维密在模特构成上大打亲华牌

2009年引入亚裔模特

刘雯、何穗、奚梦瑶三位中国超模先后加入

官方还不失时机地po出她们的合照






而今年主办方更是直接将大秀地点搬到了中国

为了给这次维密秀提前造势

主办方还联合爱奇艺

打造真人秀《天使之路》

选秀冠军将直接登上维密舞台

上线一周播放量、微博话题阅读量双双破亿


奚梦瑶这一摔

对于擅长营销和造势的维密秀来说

理应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几分钟就被吃瓜群众捧上微博热搜第一

“打败”维密刻意邀请的一溜儿明星

这样的曝光量可谓千金难求

还转移了大家对于“维密秀组织混乱”的关注


也许对奚梦瑶是一次不小的职场打击

但对于初体验中国的维密而言

这或许是又一次“世纪”机遇









其实不单是维多利亚的秘密

还有不少企业通过意外的“危机”事件

收获了一次次自带流量的品牌宣传

让大家 “路人转粉”



例如前段时间麦当劳改名“金拱门”

品牌方并没有故意挑起话题

甚至想低调处理此事

但却迎来了全民调侃和转发






网友们给各种品牌起新名字

还为了蹭热点专门去吃一顿

吃M记居然都发朋友圈啊!

快餐店何时有过这等待遇?

麦当劳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自然飙升






只花了工商变更登记的钱

却得到了百万元级的宣传效果

真是让不少品牌眼红

甚至跟风营销了一波



还有奥迪,德系三大豪华车之一

以车灯酷炫闻名于世

因此被网友戏称为“知名灯厂”

说“别家都是为车装灯,奥迪是为灯装车”



若换作别家车企,尤其是主打豪车的品牌

多半不喜欢这种形容

但奥迪却没有端着架子

反而由此介绍并安利了自家车灯





当然此中高手,首推美国总统特朗普

在他还是商人时,就非常欢迎各种免费宣传

某次他拆除旧楼时被媒体怼“不尊重艺术”

但新闻的开篇大都是“为了建造豪华大厦”

特朗普一看笑了:这不是帮我推销?






报道或许是负面的

但起到的作用却不一定全是消极

直到大选时特朗普仍然奉行这一原则

于是节省了数十亿美元的宣传费用






其实,同样是“公关危机”

却应区分有没有伤害公众的利益和感情

如果无人受到伤害

那网友的调侃也大多是善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和个人抱着坦率、开放的心态

或老实介绍原委,或自嘲当成娱乐

反而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好机会



君不见,微博上动辄有网友留言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XX”“再给我来一打”

而此刻的维密官方

也一定偷着乐呢





诚然,对于奚梦瑶个人而言

这绝对是她职业生涯必须反思的重大失误

但是对维密主办方来说

超模摔跤,焉知非福?


所以我们仍然有理由

期待中国超模奚梦瑶

明年还可以美美地出现在维密舞台上

楼主 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发布于 2017-11-23 20:05:36 +0800 CST  

楼主:烽火戏诸侯陈烽火

字数:1060067

发表时间:2014-05-25 18: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7 15:49:10 +0800 CST

评论数:57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