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感悟杂谈


关于杂念的产生与克服

杂念是指在当前心意状态下自然的、合适的意念、意境之外的杂乱的心思和念头,它对当前良好的或期望达到的良好的功境产生干扰、牵制、冲击,使人达不到较好的功态。其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措施简述如下:
(1)功中意志力不强,定不住正念而生杂念。正面的力量需要心志的坚持才能树立起来;就是对杂念的克服措施也是需要相当的意志力的支持为基础来实施的。所以,功中只要是合适的意念就要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坚持一下,以抵制、击退、中和妄心的干扰、牵扯、束缚。真妄相攻时,需要人的意志力的支持来去妄存真。
(2)由于紧张、忙碌、思多、外扰等致使气血上涌、心意兴奋、纷乱、缠绵,信息杂陈,而生杂念。此时需放松自己,避免紧张,回收、下放气血与心意,做到镇静、冷静、平静,使心意和气血平和。仍然思多者,可意注视觉调用木性力量,以梳理、克制脾土之思,通达心意。
(3)由于体内火大,尤其是心、肝、脾胃中火大、阴虚阳亢,致使心意浮躁不安而生杂念。此时意念可侧重守上、守外,感受环境中的清凉气息和广阔、空达意境。功外可服用清热解毒或滋阴润燥药物。
(4)由于脾虚日久,湿热内困,肝木受制,脾思缠绵艰涩,神思不通达,致使能量、信息淤塞泛滥而多生杂念。此时需服用清热除湿、疏肝理气药物,再补脾益气。服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修炼有辅助作用,但如不方便或拿不准,可只靠功中意注“视觉”强化木性力量,再运用木土生克意念、意境等。
(5)为入静而入静,不知平衡、转化杂念,不去畅通意识流,只知遏制和围堵,使杂念更多。或者所采用的意念与身心现状和需求有所不合,存在一定冲突。应根据当前心意状况选用合适的意念、意境。
(6)由于存在外在信息干扰,心神不安而杂念多。平时与人为善,尽量避免与人的冲突,或者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和无用功式的忙碌,保持纯净、平和心态,以减少信息干扰。要立志、发愿,以获得良好的信息赞助,平衡信息冲突。
其实,杂念多的根本原因是身心潜力不活跃,其五行要素不能协调、平衡,反而有冲突;同时,潜意识不强大,不能从意识的根源上对杂念进行釜底抽薪,意识、心念的根在潜意识身上;也不能以潜意识的力量去调整、控制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杂念的直接制造者。所以,从根本上说,克服杂念就要真正强化潜在意识的力量,而不要自始至终执着于克服杂念本身上,等潜意识强大了,人心则不求静而自静,杂念自会消失。
当然,杂念的产生原因是比较多的,功初有些杂念也属正常,不必过分关心,一心放在正念、正觉上即可,功中心意深处的沉渣泛起也可不予理睬,保持已有的良好感觉和意境即可。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01 14:44:06 +0800 CST  
@大风车行
关于功中走神的产生与克服

走神比杂念更为严重,它是心念的完全失去,心神意念完全被妄心牵制、迁移,心猿意马,远离正念良境十万八千里了。其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措施简述如下:
(1)功中所用意念完全不符合身心素质和现状,遭到潜意识排斥、反弹出来而走神。练功不能脱离身心特点和状态而乱用意念,乱追求不且实际的目标,追求心不要太强,要顺其自然,以潜意识和身心的感觉、需要为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意念、意境。
另外,像功中死守一点,只守身内或小的局部等也是不好的,因为生命运动是循环、平衡的,是升降出入并存的,潜意识的沟通渠道和范围也是很多、很广的,要多用五行相生、相克意念,多方面兼顾一下。
(2)功中用意过重、过急,对身心潜意识造成压迫招致反抗而走神。用意需循序渐进,力度要适中。
(3)身心疲惫,神困欲眠,潜意识不想练功而走神。此时最好先睡觉,养足精神再练。如觉得可以坚持,需在意念、意境中添加较多些的睡意和相应感觉。
(4)潜意识不想于此时此地练功,或忙于他务,或对环境与场地反感,于是心神不安,频频走神。应换个时间、地点再练。有时潜意识不想在室内练,不想一味静坐,要换个姿势,可到室外,或站或行,即可。
(5)遭受干扰也是走神的原因,身心内外信息杂乱,妄心过重,正念无力改变局面。此时无需再坚持,可先调养性情、心境。
当然,有时所谓的走神其实是潜意识对不适当的主观念头的修改或功境的自然跃升、转化所致,此时应顺其自然。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05 18:53:00 +0800 CST  
一点探索,心得体会,发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见、指点。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05 18:58:00 +0800 CST  

心识演化、调节、境界 概念类比 表


阴<------------------>阳
潜意识<---------->主观意识
心神<-->右脑<-->左脑
灵<-->慧<-->智
哲学
概念: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心理: 感觉 意 象 念

中医
概念: 心(灵)意 志 思 、 虑

调节
技巧: 心意 意境 意象 意念 思 悟

正修
标准: 正觉(守心体意,心意为一) 正境(本性、本心境界的投射)
正念(念与意合,意从心来) 正悟(思悟合理、合道)

心识
境界: 无住 无象(相) 无念 一念代万念

感悟: 心识执着皆为相,对境无心便是禅,无心无住合自然。

总结: 一切皆为心意的演化,性灵的游戏。

(本表格的框格发不上来,只有文字,感兴趣的朋友可到 旷野青风的博客 去看)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08 20:10:00 +0800 CST  
王绍璠 谈 明心见性(节选)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安心法门。如不明心,就是心外求法,佛法也是外道。

心性不明,你就是学几世佛,从一辈子禅,也还是无明一团,到头来也还是依然故我,与智慧了不相应。

如何明心呢?不是没有烦恼妄念,那形同断灭。只是将烦恼妄念转化成心平气和,也就不起分别心,保任于平常心。

本来我们身心,整日都在无明之中,无明就是污染,就是客尘,就是烦恼,就是没有智慧。先使身心转除污染客尘,得到轻安,然后见地功夫才能上路。不然身心不调,终日与客尘烦恼共起共灭,自性光明、本地风光就很难显露。

所谓无心就是无妄心,无妄心不是空无断灭,而是无妄心之相,不执着妄心,才是无心。因此打坐之时,不要怕起妄念,应知禅宗所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圆觉经》说,觉妄即真。当我们觉知妄念无住,即是知幻,一旦知幻,自然就是离幻,自然就是觉妄,还有什么渐次阶梯可言呢?

妄心即是真心,妄念即是真如。因此不要在妄念外另找觉性,另找真知觉性也就成了妄心,因为那是了不可行的。《证道歌》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任何法门对众生而言,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所求法,也就是有局限性,相对性。只有借假修真,从有为反过来到无为,才是究竟。

古人说:学佛学道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学佛学道首先要降服自己,降服自己就是降服其心。任何降服其心呢?《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服其心。那么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就是要持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自在法门,分别心则是生死根本,颠倒梦想。换句话说,佛法就是世法的升华,要如火中莲花。

宗门所谓的悟,就是明心见性的另称;所谓明心见性,并非真有心性可明可见,那只是宗师对悟境所作一期方便的譬喻之辞,所悟大小,亦非实境,乃以所具机用而有所不同,并非单纯所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属。

当人悟时,身心皆有反应。妄心分别暂伏不起现行,心体空性自然显明,即如百丈恒禅师所说:心空即见性。

依事而论,此时心空并非断灭,不是空无所有,只是不起妄尘分别,自性了然,正如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旦人明心见性,即如执明灯入暗道,方如照见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方始知悉眼前脚下危难遍处万里险滩横亘未来。方始知悉如何修行。

古人所谓: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当人一旦明心见性,则客尘不犯,四境清安,野老讴歌,此为悟道之机境。

宋代高丽普照禅师说:“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性。心外佛,波波浪走。忽然被善知识指个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

另外,明心见性是有其客观指标可资验证的,绝非自由心证。见性之后气质一定会发生变化,使懦者强,顽者立,贪者廉。自我检讨意识自然增强,智慧自然生出,粗重习气自然转化。

约真而言,明心见性,即如如佛,证法身佛。于圆满报身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决不能等同释迦之证悟。

是知明心见性,只是开始真正学佛修行之起点,只是一了,而后尚有百了,并非究竟。直趋觉行圆满,方始成就。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3 16:11:00 +0800 CST  

再谈 明心见性

在“明心见性”中,“心”者凡心,“性”者真性,佛性,“明心”是心识的明澈了悟,而“见性”中,“见”应该(主要)是“现”字的通假字,见性即真心、本性的“显现”。

凡心为主观意识,其位在上,在外,为阳;真性为潜意识,其位在下,在内,为阴。日常中,由于主观识心对潜在真心、本性的束缚、掩盖,使其不得显现,更不活跃,但只要人觉悟了,让步、和谐于潜意识了,它就会渐渐显现、强大起来,“心死神活”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时候,人们把“明心见性”之“见”理解为“看见”,认为只有眼见才为实,但这种理解似乎有 “着相”之嫌(可能一些特殊之处的特殊需要除外)。

明心见性,“性”是本性之特性、状态、规律,而不仅仅是其形象、相状。执迷于眼见为实,但“人心 唯危”,看见了可能更容易造成干扰。一般情况下,守住真意即可。对于功象,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看不见,更好,否则容易“着相”。

本性显现,为身心共觉,其影响是真实不虚的,明显异于常态,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必强求眼见为实。

相反,人被自己的眼睛所骗的事还少吗,幻觉就是其一,人的潜意识会被自己的妄心所扰,而假造出虚幻的影像。

人的灵性,原本清虚,虽主宰身心却令“百姓日用而不知”,于无形自然中发挥着作用、发生着变化。 况且,虚灵本性,人于恍惚虚阔境中去把握为最好,执着于“音”“象”之相,反容易对它造成束缚、干扰。所以,能见之亦为好,不见也不要挂心,其实皆是各人心性素质、功修情况所需、所定,顺其自然可也。(转自新书《正念的力量》)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5 15:14:00 +0800 CST  


直入空性当然好 一步登天难做到 禅宗顿悟境界高 理虽顿悟事渐修

意、念其实是工具 借假修真权宜计 真妄相争需出手 作壁上观丧真机

无念不是念全无 无住才是高境界 心识执着皆为相 不染不著合自然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5 16:04:00 +0800 CST  

多谢道友参与意见,我说的肯定有疏漏,也有很多迷惑之处,肯请大家指点。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5 16:16:00 +0800 CST  

所谓注意力“放在视觉上” ,是指寻求到一种“目视”的感觉,为看而看,而不去注重看到什么。具体可稍侧重一下眼部和视觉中枢(脑后下部)的感觉。
当我们不去注重具体的物件和景象时,我们的意识便会发现这背后的气息和整个环境的气氛,这会被我们的心灵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受到。视觉能量能直接强化肝魂木潜力。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5 17:52:00 +0800 CST  

客气了,欢迎交流。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5 18:00:00 +0800 CST  


关于无念、无相、无住

禅宗六祖惠能提出调心所达到的良好境界是: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是没有杂念,有念头也不执着于念头;

无相者,面对内外各种相状而不见;

无住者,一切念头、相状若有若无,都是性灵运化所致,是现象而非本质,皆不留恋,生灭不上心,只守住本性,甚至合于本体,顺其自然,动静皆然。

可见,无念、无相、无住是调心的三种境界,一步步深入本质,无念、无相还处于念、相的有无、破否的境界,无住时才算触及性灵,抓住本体,心灵才真正去掉束缚,调心才算悟入本质,达高境界。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17 15:22:00 +0800 CST  

修炼方法境界浅论

自古以来,修炼界里,各门各派,各种修炼观点、方法,可谓浩如烟海,据说单道家就有三千六百法门,而佛家则有八万四千法门。至于境界,道家有人元、地元、天元之分,佛家有小乘、中乘、大乘之别。但是,不管什么法门、境界,都是要面对人的身心性、精气神的,这其中每一方面又都是有阴阳五行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这就是人的生命的客观性,所以,能否全面把握之,能否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其存在、发展特点和规律,是验证修炼方法的境界高低的标准所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所指明的“道法自然”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应该作为修炼的根本来把握。

《道德经》把修炼方法的境界层次作了如下划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上一等的修身之法,相对于人身这个大国来说,要无为自化,百脉自动,五藏互生,自然而然,等到功成事遂,“百姓们”(人的潜意识)会说这是很自然的事嘛,他们不知在被有为强制下的人民所受的苦;

次一等的修身之法或只强调清静身心,一味求空求静,或只注重通达悦心,一味追求好的感觉,搞心理享受,但就总体而言,却达不到自然而然、道性循环无碍的境界;

再次一等者以戒为尊,长期执着,有为强制,致国无宁日,人民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人却还以修炼就要吃苦自慰;

最差一等,人抱着良好的目的,采用的却是完全错误的方法,导致君民对立,人民起义,以下犯上,身心混乱、颓废、痛苦,修炼不能进行下去。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26 14:48:00 +0800 CST  

多谢信任,有两个建议供参考:

其一:

人的性欲和性快感,其本质上是由阴阳之气不平衡而阳气偏盛尤其是肝肾阳盛火大造成的。
先以他事转移注意力,防止心理上的思念和强化;
多在清凉、空阔环境散心,平时保持轻松自然心态;
饮食上多吃一些清凉食物如:绿豆、苦瓜、西瓜、鸭肉、芹菜、黄瓜、梨、等,少吃热性食物如:生姜、大葱、香菜、辣椒、酒、鸡肉、鱼肉等。

当出现性欲后,可意念上行,意守上体、头部和四周天空,体会空间空阔感、清凉感等即可缓解。

其二:

人的潜在身心习惯是一种生理、心理上的程序链接,要改变它就要从打破潜意识深处其相应的习惯程序、断掉其感觉点的链接做起。

首先,当某种不良感觉刚出现的时候,就要调用怒气(甚至是平生最大的怒气)和胆气去猛力冲击这个感觉和随即要出现的习惯行为的感觉和冲动,打断其程序链接。

在人的身心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在其作用下,不良的心意链接程序就会被攻破。在很多心理疾病中,不良的、不可思议的心理因素的链接是主因,打断这个链接,就成为治疗心理疾病的关键。

其次,将怒气和残存的一点不良感觉和冲动全部转移到另一件自己平时喜欢做的事情的良好的感觉和冲动上,全身心地投入到体会做此事时的兴趣感上来。

再次,回顾自己的志向和心愿、理想,将身心感觉沉浸在自己最大的志愿的感受中。

当然,这个做法和相应感觉、程序最好提前去做,多练习几次,以形成一个新的潜在习惯程序,更能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临机甚至能自动发挥作用,就像电脑自动启用了杀毒程序一样。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2-28 15:09:00 +0800 CST  

修炼方法境界浅论(二)

这里,我们以道家丹道修炼的方法为例来具体说明修炼方法境界之高低。

道家丹道修炼认为,丹法有上品丹法、中品丹法、下品丹法之不同:

上品丹法以天地为炉鼎,以精神、魂魄、意为药,以行、立、坐、卧为火候,以身为铅、心为汞、身心结合为炼丹,以定为水,以慧为火,清静自然为运用;

中品丹法以心身为炉鼎,以心、肝、脾、肺、肾为药,以、年、月、日、时为火候,讲周天但无卦爻、斤两等,以气为铅、神为汞、神气结合为丹,以午为火、子为水,抱元守一为运用;

下品丹法以精为铅、血为汞,有火候、度数、卦爻、斤两等,以肾为水、心为火、精血髓气液为药、闭咽搐摩为火候、存思升降为运用。

可以看出,上品丹法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发展本身要素及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因素的调动和利用是最全面、到位的,注重本质,境地广阔,不作限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尊重其特性和规律,自然无为,没有造作。

上品丹法所体现出的修炼的立足点和志向、追求是不同平常的,其扎根天地、融于自然、志意高远的特点能很好地符合人的本性及天地宇宙这个巨大的能量信息系统的特性、规律,从而能最大限度感格、激发、调动身心内外的各种力量为修炼助力。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04 19:16:00 +0800 CST  
修炼方法境界浅论(三)


实际上,潜意识之修才是丹修之根本,修炼之法与这个“根本”的契合程度决定着修炼成果的高低。古来丹经所论本质上是讲给潜意识听的,因为只有潜意识才是实际的操作者,主观意识只是配合而已,并不需要其越俎代庖,其过多的参与、事必躬亲,只能干扰潜意识的运作而降低修炼成效。因此,潜意识的自由、活跃程度以及主观意识的参与的恰当程度是很需要重视的。

所以,修炼也可以有广义修炼和狭义修炼之分。

狭义修炼,修炼者只在自身精气神上(甚至只是精气能量)用功,闭门自修,手段超常,不大注重精神、心性、意识、智慧上的收获,甚至把修炼同日常生活对立起来。

广义修炼,修炼者立足身心生命的系统性、统一性、全面性、整体性,注重精神、意识、智慧的提升,注重与众生同修共进,注重借助天地自然、众生的生存、发展的力量和智慧来丰富、提高自己,注重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状态为基础,以人的身心的基本特点、规律为修炼技术手段的原则,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大修炼,时时事事都在修炼中,众生都在进化中。

广义修炼认为,真正高境界的修炼要做到日常化,动静结合,功态、常态结合。当年,佛界隐侠维摩诘曾点化佛家弟子勿一味静坐。修炼不但与生活、工作、学习并不矛盾,且能在很多环节、层面上相生、相促。生活是修炼的一部分,修炼是对生活的本来意义和应有方式的回归。

当然,广义修炼也包括狭义修炼在内,把狭义修炼看作是对身心生命的某个方面的重点强化,是修炼的阶段性的必要的过程。比如,在修炼中,我们是要把日常化的身心调节作为常态内容,但也离不了专门的功态下的深入地重点地强化;像上面次等的修炼方法也正是修炼中某些时候、阶段所需要的,即使最差一等的方法中的情况,在广义修炼中,人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无意地那样去做了,因为主观意识和潜意识间的相互磨炼在某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所以,不同境界、层次的修炼方法都是有用的,修炼者的素质特点千差万别,各人修炼的起点、进程和所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因而其所采取的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适用即可,有利身心即可,不能执着、留恋于某一境界的方法,这也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原则的。

其实,以潜意识主持下的丹修,客观上无需有上、中、下三乘之分,唯有适时、适度灵活选用适合之法而已,这些是主观意识所无力把握的,只能接受潜意识的暗示,在关键之处,主观意识能做到不去干扰而只给以意境和信心等方面的支持、配合就足够了;当然,这些在主观上就被看作是上乘无为大法,所以,所谓方法上的境界之分是对主观意识的认识、需要、做法来说的。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04 19:20:00 +0800 CST  

修炼方法境界浅论(四)


炼丹之要在于炼心。尚真人论炼丹说:“今之炼丹,亦炼各方之心,亦即静各方之心。心静则灵自凝,灵能自凝,则气自充。灵凝气充,则丹自能结成。丹之结成,即各各灵凝气充之所结成也。各方可知坐功,即是炼心。炼心即能结丹,炼丹亦即炼心也。”

张三丰祖师于《了道歌》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末修大药先修心,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自然药苗生。”炼丹需心先清静,浊乱之心怎可,但真正的身心清静是以身心潜意识的活跃、成长为基础和支撑的。无此,易入玩空,水火煮空铛。

长春真人说:“欲念除尽,方离欲界;尘情了尽,方出色界。心不着于虚,即超无色矣。八十一般魔障灭尽……金丹入腹,大道自然可成也。”

故日常生活、工作等也是修炼的机会,是提升精神、智慧境界的重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先贤提倡“游于艺”,因为艺中亦有修炼的道场。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11 10:07:00 +0800 CST  


单纯的定力和定境不是高境界,不是圆满(圆融)境界。

在人的身心潜力和意境中,静力和静境为“基”,定力和定境为“体”。它们皆属阴(或相对属阴),为支撑、敛取、镇守、凝聚。

另一方面,灵力、慧力等为“用”,灵、慧之境为阳,其功用为运化、交流、升华。
修炼中的高境界应该是阴、阳等境界的完美融合、自然演化。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17 16:44:00 +0800 CST  
实践中,执着于清静空寂者,往往落于阴盛;迷于机动用心者,所得则易偏于阳性。此两者皆非佛道本意。

事实上,性体虽清虚,其用却灵动不昧,若体用相生,不执一端,则不仅灵性日显,道力也会大增。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17 16:47:00 +0800 CST  
没人仅靠一种境界就能达到身心性灵的圆满,尽管是较高境界。从道法自然的角度看,也无所谓境界之高低,阴阳五行缺一不可,皆是大道运化的必要环节之一。注重阳性境界者,不知阴性境界为基础;一味沉浸于清静的阴性境界者,容易错失阳性境界的生机、活力;执着于“空”境者,不知超脱于“不空”、“不有”的绝对、统一境界;而拘泥于绝对、统一境界者,又不知圆融、自然境界之妙。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23 11:54:00 +0800 CST  

意念、意境的阴阳之别

不同的意念、意境有不同的身心效应,阴阳五行各有相应。

侧重于阴性的意念、意境因素为:轻淡的、持续不断的、守一不移的、清虚的、清静的、清凉的、肃降的、收敛的、潜藏的、维持的、凝聚的、自然放松的、内向的、下部的、全体的、全面的、本体的、模糊的、身心上的等。

侧重于阳性的意念、意境因素为:强烈些的、断续的、有所变动的、充实的、生动的、温热的、生发的、展放的、萌动的、改造的、提炼的、郑重强调的、外向的、上部的、局部的、片面的、点线的、功用的、清晰的、智慧上的等。
楼主 大风车行  发布于 2015-03-28 08:47:00 +0800 CST  

楼主:大风车行

字数:88958

发表时间:2015-02-01 22:44: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4-13 20:58:41 +0800 CST

评论数:2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