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

忠纯贤相

李泌。为相。帝曰。谁与卿有恩。朕能报之。泌曰。曩为元载所疾。谪江西。路嗣恭与善。臣常畏之。会其子应并驱。马啮其胫。臣惶恐不自安。应閟不言。勉起见父。臣常愧其长者。思有以报。即日加应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帝尝言。人谓卢杞奸邪。朕殊不觉。泌曰。此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上曰。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传。及通鉴纪事本末。)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字长源,幼年时就以文才敏捷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闻,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善长作文作诗,又爱好修学仙家之道。肃宗时,参与谋划议定国事,深受亲信器重,后因被李辅国所忌,而隐居深山。代宗时,征召授官为秘书监,当时元载为相,专权用事,排斥忠良,李泌遭受妒恨,而贬谪江西。德宗时朱泌作乱,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为相,李泌处事专心,运用机谋,挽救时弊,后来以有功,受封邺侯。

德宗召李泌为相时,对李泌说:“谁有恩德于卿,朕当为卿代为报答。”李泌回答说:“从前臣为元载所忌恨,被贬谪江西,当时路嗣恭亲近附和元载,臣常畏惧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应,正巧与臣并行骑马奔走,马咬伤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惧不安,不料路应却忍痛隐密不说,勉强起身见其父亲,臣感念路应确实是位谨慎忠厚的长者,而深自惭愧,常想有以报答。”德宗当日就加封路应为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的官位。

德宗曾经对李泌说:“朕见卢杞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说他奸邪,朕至今尚未发觉究竟奸在何处?邪在何处?”李泌回答说:“这就是卢杞所以为奸邪的缘故?假使陛下知道卢杞奸邪,卢杞便不成为奸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觉悟,何至于有建中祸乱发生呢?幸亏陛下后来贬逐卢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则祸乱且将接连发生。” 德宗说:“建中祸乱是术士占验都中有变,预先奏请奔往奉天城,这是天命,并非尽关人事,亦非卢杞所致。”李泌又说:“陛下以为这是命数注定么?其实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国君和宰相却不应挂口,因为国君与宰相有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与常人不同,假若国君宰相讲命数,那么礼乐政刑,便统统可以不用了,古来暴君例如桀纣,都说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数,自我解释,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路应是奸党之子,却能隐藏自己的伤痛不说,消除灾祸于无形,以免贤者遭受危害,用心确实难能可贵,终于得受美报。

至于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论,足以作为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君相造就国家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如此?人的命运虽有前定,但是人定胜天,命运是好是坏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说过“贤、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这个道理。

宽宏度量

钱徽。为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并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请。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贬江州刺史。或劝徽出文昌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后拜吏部尚书。年七十五。子孙皆贵显。(钱徽传)

钱徽唐朝吴兴(今浙江省嘉兴县西)人,字蔚章,进士及第,官任礼部侍郎,掌管科举会试事宜。

当时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都写信推荐自己所亲善的应考士子,请托钱徽帮忙科第中式。钱徽职责在身,秉持公道,以才录取,对于二人的请托,未能如愿。宰相段文昌,记恨在心,便上奏说钱徽会试取士,全凭私心,于是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有人劝钱徽说:“何不拿出文昌所写的书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钱徽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问心无愧,何用辨白求证呢?”随即命令子弟将书信烧掉。

州内备有辅导农作金钱百万,历来刺史都充作聚会宴饮之用。钱徽到任后说:“这笔钱是备用于农田耕种的资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于是命令将这笔钱济助贫民租田耕种,由此改善了州内贫困农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后来唐文宗闻知钱徽的贤明德政,于是提升任用他为吏部尚书官职。钱徽享年七十五岁,子孙都很显贵。

※受人诬告而不自辨白,更进一步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宽宏度量,伟大人格,岂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这一类的人,真该惭愧至极了。至于废除宴饮费用,以代贫民租田耕种,改善生活,处理至为允当,如此德量,应该享受富贵寿考,福泽遗留子孙。

德修命转

裴度。奉使蔡州行营。宣谕诸军。还奏攻取状。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剑击度。初断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会戴毡帽。故疮不至深。贼追度。度从人王义。持贼而呼。贼反刃断义手。度乃得去。堕沟中。贼谓度已死。舍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为淮西招讨使。遂平淮西。封晋国公。时奉使绝域者。四夷君长。必问度之年龄状貌。其为华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子五人。识锡爵。(裴度传)

裴度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中立,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宪宗时位登宰相,封晋国公。

裴度少年时代,在功名场中,屡次未能得志,洛阳有名相士,说他形相不入贵格,会遭饿死之命,裴度闻知,并不介意,仍然胸怀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览,见一位妇人在寺内拜佛祈祷,而后匆匆离去,遗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赶不及,只有等待来取,直到傍晚,还不见前来,才携带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来守候,见妇人匆匆忙忙跑来,边找边哭说他老父,无罪被系在狱中,昨天向人借来玉带二条,犀带一条,价值千余缗,要用以请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遗失在此,可怜我父从此难以脱免了,说罢泪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开包裹查看,果然不错,于是全数送还,妇人拜谢,愿留一条赠送裴度,度笑说:“我若贪图此物,何必今天再来守候呢?”妇人再拜而去。后来相士又见裴度,惊奇地说:“你必有阴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万里,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举进士,累官显要。

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问诸部军将,并察用兵形势,还朝上奏攻取情状。吴元济党羽王承宗,李师道计谋缓和蔡州的急迫,于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师,刺杀朝廷用事大臣,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剑击杀裴度,一剑斩断了鞋带,第二剑砍中背部,割破单衣,又砍一剑微伤头颅,幸好裴度头戴毡帽,因此伤势不到深处,贼追赶裴度,裴度侍从王义,抱住贼大呼,度才得脱离,贼反刃砍断王义手臂,还要追前杀度,度堕入沟中,贼以为度已死,才舍离而去。宪宗感叹说:“度得以保全性命这是天意”,于是命他为淮西招讨使,终于平定淮西,封晋国公。

当时凡是奉使前往边塞区域的使者,四夷君长见了面,必定问候裴度的年龄状貌,足见裴度受华夷敬畏感服如此。

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无不言,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堕,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按”君子小人的分别,只在“贪”字一念,裴公可说贪欲清净,不但对别人遗物不动于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广大,福德也广大,所谓修心可以补相,所以能转短命为寿考,改贫贱为富贵。假若真以拾遗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会这样优厚了。

至于遇贼身挨三剑,击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护,恐怕难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从此更得皇上倚重。

远大见识

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子幼。母自教之。宅后墙因雨隤陷。得钱盈船。母焚香祝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让等虽老。犹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召让庭责曰。汝轻用刑。岂特上负天子。亦使老母衔羞泉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列女传。及通鉴。)

李景让唐朝人,字后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遗,淮南节度史。宣宗时,累官太子少保,爱好奖励提拔人才,个性简约朴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门无杂宾,事奉母亲至孝,一生成就得力于贤明的母教。去世后谥号“孝”。

李景让母亲郑氏,个性严明,识见高远,早年守寡,家境贫穷,儿子年幼,含辛茹苦,亲自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

有一次,她家屋宅后面围墙,由于下雨,崩倒陷落,发现埋藏许多银子,李母郑氏焚香对天祝祷说:“我曾听说:『不费劳力的收获,会招来身家的灾祸』,上天必然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予赏赐这些钱财,济助教养,既然如此,但愿上苍保佑这几个儿子,学问成就,将来出人头地,我就感激万分,这些不劳而获的财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动用。”于是随即将它掩埋原处,修建围墙。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于这位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景让兄弟三人虽然年老,犯有过错,还要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也就欣慰欢喜如常。

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于是军心怀抱不平,将要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在大庭面前怒责说:“你轻用刑罚,岂只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对众人?”说罢举起革鞭要抽打景让,将吏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劝止谢罪,一队军心,就此安定。

※卓哉!李母郑氏,临当夫死子幼,处境艰难困窘之际,发现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惟愿儿子学问有成,其存养之高洁,见识之远大,诚然难能可贵。世风浇薄,人的心理总想“不劳而获”于今尤甚,所以受贿、贪污、掠夺、抢劫之风,遍于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劳而获为身灾”之见识与怀抱,社会风气,何患不归于淳厚?

至于教子严明,子虽贵且老,有过尚且严加训斥,不稍宽恕,不姑息、不遗误,此等大慈尤为天下后世伟大母教之典范。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0 19:40:04 +0800 CST  
忠纯贤相

李泌。为相。帝曰。谁与卿有恩。朕能报之。泌曰。曩为元载所疾。谪江西。路嗣恭与善。臣常畏之。会其子应并驱。马啮其胫。臣惶恐不自安。应閟不言。勉起见父。臣常愧其长者。思有以报。即日加应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帝尝言。人谓卢杞奸邪。朕殊不觉。泌曰。此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上曰。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传。及通鉴纪事本末。)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字长源,幼年时就以文才敏捷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闻,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善长作文作诗,又爱好修学仙家之道。肃宗时,参与谋划议定国事,深受亲信器重,后因被李辅国所忌,而隐居深山。代宗时,征召授官为秘书监,当时元载为相,专权用事,排斥忠良,李泌遭受妒恨,而贬谪江西。德宗时朱泌作乱,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为相,李泌处事专心,运用机谋,挽救时弊,后来以有功,受封邺侯。

德宗召李泌为相时,对李泌说:“谁有恩德于卿,朕当为卿代为报答。”李泌回答说:“从前臣为元载所忌恨,被贬谪江西,当时路嗣恭亲近附和元载,臣常畏惧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应,正巧与臣并行骑马奔走,马咬伤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惧不安,不料路应却忍痛隐密不说,勉强起身见其父亲,臣感念路应确实是位谨慎忠厚的长者,而深自惭愧,常想有以报答。”德宗当日就加封路应为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的官位。

德宗曾经对李泌说:“朕见卢杞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说他奸邪,朕至今尚未发觉究竟奸在何处?邪在何处?”李泌回答说:“这就是卢杞所以为奸邪的缘故?假使陛下知道卢杞奸邪,卢杞便不成为奸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觉悟,何至于有建中祸乱发生呢?幸亏陛下后来贬逐卢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则祸乱且将接连发生。” 德宗说:“建中祸乱是术士占验都中有变,预先奏请奔往奉天城,这是天命,并非尽关人事,亦非卢杞所致。”李泌又说:“陛下以为这是命数注定么?其实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国君和宰相却不应挂口,因为国君与宰相有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与常人不同,假若国君宰相讲命数,那么礼乐政刑,便统统可以不用了,古来暴君例如桀纣,都说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数,自我解释,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路应是奸党之子,却能隐藏自己的伤痛不说,消除灾祸于无形,以免贤者遭受危害,用心确实难能可贵,终于得受美报。

至于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论,足以作为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君相造就国家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如此?人的命运虽有前定,但是人定胜天,命运是好是坏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说过“贤、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这个道理。

宽宏度量

钱徽。为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并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请。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贬江州刺史。或劝徽出文昌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后拜吏部尚书。年七十五。子孙皆贵显。(钱徽传)

钱徽唐朝吴兴(今浙江省嘉兴县西)人,字蔚章,进士及第,官任礼部侍郎,掌管科举会试事宜。

当时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都写信推荐自己所亲善的应考士子,请托钱徽帮忙科第中式。钱徽职责在身,秉持公道,以才录取,对于二人的请托,未能如愿。宰相段文昌,记恨在心,便上奏说钱徽会试取士,全凭私心,于是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有人劝钱徽说:“何不拿出文昌所写的书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钱徽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问心无愧,何用辨白求证呢?”随即命令子弟将书信烧掉。

州内备有辅导农作金钱百万,历来刺史都充作聚会宴饮之用。钱徽到任后说:“这笔钱是备用于农田耕种的资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于是命令将这笔钱济助贫民租田耕种,由此改善了州内贫困农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后来唐文宗闻知钱徽的贤明德政,于是提升任用他为吏部尚书官职。钱徽享年七十五岁,子孙都很显贵。

※受人诬告而不自辨白,更进一步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宽宏度量,伟大人格,岂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这一类的人,真该惭愧至极了。至于废除宴饮费用,以代贫民租田耕种,改善生活,处理至为允当,如此德量,应该享受富贵寿考,福泽遗留子孙。

德修命转

裴度。奉使蔡州行营。宣谕诸军。还奏攻取状。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剑击度。初断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会戴毡帽。故疮不至深。贼追度。度从人王义。持贼而呼。贼反刃断义手。度乃得去。堕沟中。贼谓度已死。舍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为淮西招讨使。遂平淮西。封晋国公。时奉使绝域者。四夷君长。必问度之年龄状貌。其为华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子五人。识锡爵。(裴度传)

裴度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中立,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宪宗时位登宰相,封晋国公。

裴度少年时代,在功名场中,屡次未能得志,洛阳有名相士,说他形相不入贵格,会遭饿死之命,裴度闻知,并不介意,仍然胸怀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览,见一位妇人在寺内拜佛祈祷,而后匆匆离去,遗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赶不及,只有等待来取,直到傍晚,还不见前来,才携带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来守候,见妇人匆匆忙忙跑来,边找边哭说他老父,无罪被系在狱中,昨天向人借来玉带二条,犀带一条,价值千余缗,要用以请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遗失在此,可怜我父从此难以脱免了,说罢泪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开包裹查看,果然不错,于是全数送还,妇人拜谢,愿留一条赠送裴度,度笑说:“我若贪图此物,何必今天再来守候呢?”妇人再拜而去。后来相士又见裴度,惊奇地说:“你必有阴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万里,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举进士,累官显要。

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问诸部军将,并察用兵形势,还朝上奏攻取情状。吴元济党羽王承宗,李师道计谋缓和蔡州的急迫,于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师,刺杀朝廷用事大臣,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剑击杀裴度,一剑斩断了鞋带,第二剑砍中背部,割破单衣,又砍一剑微伤头颅,幸好裴度头戴毡帽,因此伤势不到深处,贼追赶裴度,裴度侍从王义,抱住贼大呼,度才得脱离,贼反刃砍断王义手臂,还要追前杀度,度堕入沟中,贼以为度已死,才舍离而去。宪宗感叹说:“度得以保全性命这是天意”,于是命他为淮西招讨使,终于平定淮西,封晋国公。

当时凡是奉使前往边塞区域的使者,四夷君长见了面,必定问候裴度的年龄状貌,足见裴度受华夷敬畏感服如此。

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无不言,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堕,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按”君子小人的分别,只在“贪”字一念,裴公可说贪欲清净,不但对别人遗物不动于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广大,福德也广大,所谓修心可以补相,所以能转短命为寿考,改贫贱为富贵。假若真以拾遗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会这样优厚了。

至于遇贼身挨三剑,击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护,恐怕难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从此更得皇上倚重。

远大见识

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子幼。母自教之。宅后墙因雨隤陷。得钱盈船。母焚香祝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让等虽老。犹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召让庭责曰。汝轻用刑。岂特上负天子。亦使老母衔羞泉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列女传。及通鉴。)

李景让唐朝人,字后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遗,淮南节度史。宣宗时,累官太子少保,爱好奖励提拔人才,个性简约朴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门无杂宾,事奉母亲至孝,一生成就得力于贤明的母教。去世后谥号“孝”。

李景让母亲郑氏,个性严明,识见高远,早年守寡,家境贫穷,儿子年幼,含辛茹苦,亲自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

有一次,她家屋宅后面围墙,由于下雨,崩倒陷落,发现埋藏许多银子,李母郑氏焚香对天祝祷说:“我曾听说:『不费劳力的收获,会招来身家的灾祸』,上天必然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予赏赐这些钱财,济助教养,既然如此,但愿上苍保佑这几个儿子,学问成就,将来出人头地,我就感激万分,这些不劳而获的财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动用。”于是随即将它掩埋原处,修建围墙。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于这位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景让兄弟三人虽然年老,犯有过错,还要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也就欣慰欢喜如常。

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于是军心怀抱不平,将要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在大庭面前怒责说:“你轻用刑罚,岂只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对众人?”说罢举起革鞭要抽打景让,将吏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劝止谢罪,一队军心,就此安定。

※卓哉!李母郑氏,临当夫死子幼,处境艰难困窘之际,发现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惟愿儿子学问有成,其存养之高洁,见识之远大,诚然难能可贵。世风浇薄,人的心理总想“不劳而获”于今尤甚,所以受贿、贪污、掠夺、抢劫之风,遍于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劳而获为身灾”之见识与怀抱,社会风气,何患不归于淳厚?

至于教子严明,子虽贵且老,有过尚且严加训斥,不稍宽恕,不姑息、不遗误,此等大慈尤为天下后世伟大母教之典范。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1 07:02:04 +0800 CST  
忠纯贤相

李泌。为相。帝曰。谁与卿有恩。朕能报之。泌曰。曩为元载所疾。谪江西。路嗣恭与善。臣常畏之。会其子应并驱。马啮其胫。臣惶恐不自安。应閟不言。勉起见父。臣常愧其长者。思有以报。即日加应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帝尝言。人谓卢杞奸邪。朕殊不觉。泌曰。此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上曰。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传。及通鉴纪事本末。)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字长源,幼年时就以文才敏捷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闻,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善长作文作诗,又爱好修学仙家之道。肃宗时,参与谋划议定国事,深受亲信器重,后因被李辅国所忌,而隐居深山。代宗时,征召授官为秘书监,当时元载为相,专权用事,排斥忠良,李泌遭受妒恨,而贬谪江西。德宗时朱泌作乱,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为相,李泌处事专心,运用机谋,挽救时弊,后来以有功,受封邺侯。

德宗召李泌为相时,对李泌说:“谁有恩德于卿,朕当为卿代为报答。”李泌回答说:“从前臣为元载所忌恨,被贬谪江西,当时路嗣恭亲近附和元载,臣常畏惧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应,正巧与臣并行骑马奔走,马咬伤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惧不安,不料路应却忍痛隐密不说,勉强起身见其父亲,臣感念路应确实是位谨慎忠厚的长者,而深自惭愧,常想有以报答。”德宗当日就加封路应为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的官位。

德宗曾经对李泌说:“朕见卢杞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说他奸邪,朕至今尚未发觉究竟奸在何处?邪在何处?”李泌回答说:“这就是卢杞所以为奸邪的缘故?假使陛下知道卢杞奸邪,卢杞便不成为奸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觉悟,何至于有建中祸乱发生呢?幸亏陛下后来贬逐卢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则祸乱且将接连发生。” 德宗说:“建中祸乱是术士占验都中有变,预先奏请奔往奉天城,这是天命,并非尽关人事,亦非卢杞所致。”李泌又说:“陛下以为这是命数注定么?其实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国君和宰相却不应挂口,因为国君与宰相有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与常人不同,假若国君宰相讲命数,那么礼乐政刑,便统统可以不用了,古来暴君例如桀纣,都说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数,自我解释,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路应是奸党之子,却能隐藏自己的伤痛不说,消除灾祸于无形,以免贤者遭受危害,用心确实难能可贵,终于得受美报。

至于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论,足以作为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君相造就国家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如此?人的命运虽有前定,但是人定胜天,命运是好是坏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说过“贤、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这个道理。

宽宏度量

钱徽。为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并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请。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贬江州刺史。或劝徽出文昌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后拜吏部尚书。年七十五。子孙皆贵显。(钱徽传)

钱徽唐朝吴兴(今浙江省嘉兴县西)人,字蔚章,进士及第,官任礼部侍郎,掌管科举会试事宜。

当时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都写信推荐自己所亲善的应考士子,请托钱徽帮忙科第中式。钱徽职责在身,秉持公道,以才录取,对于二人的请托,未能如愿。宰相段文昌,记恨在心,便上奏说钱徽会试取士,全凭私心,于是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有人劝钱徽说:“何不拿出文昌所写的书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钱徽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问心无愧,何用辨白求证呢?”随即命令子弟将书信烧掉。

州内备有辅导农作金钱百万,历来刺史都充作聚会宴饮之用。钱徽到任后说:“这笔钱是备用于农田耕种的资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于是命令将这笔钱济助贫民租田耕种,由此改善了州内贫困农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后来唐文宗闻知钱徽的贤明德政,于是提升任用他为吏部尚书官职。钱徽享年七十五岁,子孙都很显贵。

※受人诬告而不自辨白,更进一步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宽宏度量,伟大人格,岂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这一类的人,真该惭愧至极了。至于废除宴饮费用,以代贫民租田耕种,改善生活,处理至为允当,如此德量,应该享受富贵寿考,福泽遗留子孙。

德修命转

裴度。奉使蔡州行营。宣谕诸军。还奏攻取状。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剑击度。初断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会戴毡帽。故疮不至深。贼追度。度从人王义。持贼而呼。贼反刃断义手。度乃得去。堕沟中。贼谓度已死。舍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为淮西招讨使。遂平淮西。封晋国公。时奉使绝域者。四夷君长。必问度之年龄状貌。其为华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子五人。识锡爵。(裴度传)

裴度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中立,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宪宗时位登宰相,封晋国公。

裴度少年时代,在功名场中,屡次未能得志,洛阳有名相士,说他形相不入贵格,会遭饿死之命,裴度闻知,并不介意,仍然胸怀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览,见一位妇人在寺内拜佛祈祷,而后匆匆离去,遗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赶不及,只有等待来取,直到傍晚,还不见前来,才携带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来守候,见妇人匆匆忙忙跑来,边找边哭说他老父,无罪被系在狱中,昨天向人借来玉带二条,犀带一条,价值千余缗,要用以请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遗失在此,可怜我父从此难以脱免了,说罢泪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开包裹查看,果然不错,于是全数送还,妇人拜谢,愿留一条赠送裴度,度笑说:“我若贪图此物,何必今天再来守候呢?”妇人再拜而去。后来相士又见裴度,惊奇地说:“你必有阴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万里,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举进士,累官显要。

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问诸部军将,并察用兵形势,还朝上奏攻取情状。吴元济党羽王承宗,李师道计谋缓和蔡州的急迫,于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师,刺杀朝廷用事大臣,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剑击杀裴度,一剑斩断了鞋带,第二剑砍中背部,割破单衣,又砍一剑微伤头颅,幸好裴度头戴毡帽,因此伤势不到深处,贼追赶裴度,裴度侍从王义,抱住贼大呼,度才得脱离,贼反刃砍断王义手臂,还要追前杀度,度堕入沟中,贼以为度已死,才舍离而去。宪宗感叹说:“度得以保全性命这是天意”,于是命他为淮西招讨使,终于平定淮西,封晋国公。

当时凡是奉使前往边塞区域的使者,四夷君长见了面,必定问候裴度的年龄状貌,足见裴度受华夷敬畏感服如此。

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无不言,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堕,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按”君子小人的分别,只在“贪”字一念,裴公可说贪欲清净,不但对别人遗物不动于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广大,福德也广大,所谓修心可以补相,所以能转短命为寿考,改贫贱为富贵。假若真以拾遗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会这样优厚了。

至于遇贼身挨三剑,击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护,恐怕难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从此更得皇上倚重。

远大见识

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子幼。母自教之。宅后墙因雨隤陷。得钱盈船。母焚香祝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让等虽老。犹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召让庭责曰。汝轻用刑。岂特上负天子。亦使老母衔羞泉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列女传。及通鉴。)

李景让唐朝人,字后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遗,淮南节度史。宣宗时,累官太子少保,爱好奖励提拔人才,个性简约朴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门无杂宾,事奉母亲至孝,一生成就得力于贤明的母教。去世后谥号“孝”。

李景让母亲郑氏,个性严明,识见高远,早年守寡,家境贫穷,儿子年幼,含辛茹苦,亲自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

有一次,她家屋宅后面围墙,由于下雨,崩倒陷落,发现埋藏许多银子,李母郑氏焚香对天祝祷说:“我曾听说:『不费劳力的收获,会招来身家的灾祸』,上天必然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予赏赐这些钱财,济助教养,既然如此,但愿上苍保佑这几个儿子,学问成就,将来出人头地,我就感激万分,这些不劳而获的财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动用。”于是随即将它掩埋原处,修建围墙。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于这位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景让兄弟三人虽然年老,犯有过错,还要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也就欣慰欢喜如常。

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于是军心怀抱不平,将要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在大庭面前怒责说:“你轻用刑罚,岂只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对众人?”说罢举起革鞭要抽打景让,将吏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劝止谢罪,一队军心,就此安定。

※卓哉!李母郑氏,临当夫死子幼,处境艰难困窘之际,发现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惟愿儿子学问有成,其存养之高洁,见识之远大,诚然难能可贵。世风浇薄,人的心理总想“不劳而获”于今尤甚,所以受贿、贪污、掠夺、抢劫之风,遍于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劳而获为身灾”之见识与怀抱,社会风气,何患不归于淳厚?

至于教子严明,子虽贵且老,有过尚且严加训斥,不稍宽恕,不姑息、不遗误,此等大慈尤为天下后世伟大母教之典范。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2 09:50:43 +0800 CST  
卖友负国

宋申锡。为相。谋诛宦官。引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璠反以告王守澄党郑注。以求迁进。守澄因诬告申锡。贬谪而卒。及甘露之变。王涯诬称与李训谋逆。璠归私第。以兵自防。神策将至门。呼曰。王涯谋反。欲起尚书为相。璠喜出见。知见绐。涕泣至左军。见涯。恚曰。公何见引。涯曰。公昔漏宋丞相谋于守澄。今焉逃死。璠俯首不答。遂受腰斩。亲族皆死。(唐纪事)

王璠唐朝人,字鲁玉,元和年间进士,官拜弘词科,历河南尹,再迁任京兆尹,后来官任尚书。

唐文宗时,宦官(太监)王守澄,内揽大权,势焰高张,与其心腹郑注,狼狈为奸,文宗想消除他的权势,当时朝臣宋申锡,为人沉厚忠谨,不依附宦官,所以文宗特别提拔他为宰相,申锡以致力升平为己任,时常被召入宫,谋划消除宦官党羽。当时郑注行为放纵,擅作威柄,奸状显露。于是宋申锡便引用王璠为京兆尹,示以皇上密旨,命他暗察郑注不法罪证,将他除掉,以绝后患。不料王璠以郑注为中贵王守澄亲信,竟将申锡密谋泄露转告郑注。

王守澄便与郑注计议,伪构罪状,诬称宋申锡要图谋扶立文宗弟漳王,并构成漳王凑的冤狱,申锡无端被贬谪开州司马,一片忠诚,被诬以罪名,由是忧愤成疾,病殁贬所。

太平九年春天,有一天申锡夫人在堂前假睡,梦见申锡进入堂内,以手招夫人说:“有件事,要让你瞧瞧!”说罢,便引夫人出城到数里外偏僻废墟间,有一大坑,坑边有数枚竹笼板匣,上面有封记,申锡提起其中一笼给夫人看,说:“这是那个贼。”夫人问是谁?申锡回答说:“就是王璠,我已请于天帝,他将遭此下场。”夫人醒后,非常惊奇,遍告家人,并将所梦,笔记下来。

到了是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等,计谋诛杀宦官,不料事迹泄露,演变成甘露之变,反被宦官仇士良等诬称李训、王涯等要谋行大逆,训、涯被捕,挨受杖刑诬服,王涯并指王璠参与谋逆。

王璠回归私第,闭门自固,用兵防卫,神策将叩门不应,便假装呼叫道:“王涯等谋反,主上要召尚书入朝为相,请尚书开门,幸勿自误!”王璠信以为真,心中欢喜,急忙开门出见,神策请他上马,将近左军时,才将他抓下加上铁炼,王璠才知受骗,涕泣进入左军,见到王涯,愤怒地说:“王公自己谋反,为何将我引入呢?”王涯回答说:“老弟从前为京兆尹,如果不将宋宰相密谋,向王守澄漏言,何至于有今日呢?如今你怎能逃死呢?”王璠俯首无言以对,终于被腰斩于市,亲属不论亲疏,全被抄杀。应验了宋公神灵托梦夫人,确实不虚。

※王璠为一己之迁进,不惜卖友负国,害死忠良,自以为可以长保富贵,岂料几年之间,身死族灭,报应捷如影响,反覆小人,可怜又复可叹!

苛刻聚敛 暗丛众怨

王涯。为政刻急。嗜权固位。偷合李训等。训谋诛宦官不克死。涯并遇害。其第中赀货钜万。悉为兵掠。三子仕于朝皆死。涯女以痼疾免。家人绐告涯当贬。忽梦涯自提首。告曰。族灭矣。惟若存。岁时幸无忘我。女惊号堕地。乃以实告。(王涯传)

王涯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县)字广津,贞元中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文帝即位时,授官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持盐铁转运使,办理政务,苛刻急切,又建议实施榷茶法,专力课征重税,搜括百姓财利,不曾体恤民间疾苦,百姓深受困扰,怨恨日深。

王涯贪好权势,巩固地位,和李训等茍且附和,同流合污。后来李训谋划诛杀宦官,事迹泄露被杀,王涯也牵连被擒,带上脚镣手铐,并挨受杖刑,涯忍受不起,只好诬服,自写供状,说与李训谋行大逆,因而被处死刑。百姓见他处刑,都引为快意,死后还被人乱投瓦砾,边投边骂,以发泄心中积久的怨恨。

王涯宅第中,赀财多达数百万万,全被掠取,三个儿子,在朝为官,也都处死,亲族无论亲疏大小,全都不留,只有王涯的女儿,因身患痼疾,经久不愈,得以脱免,仆人惟恐她受不起打击,欺骗她说:“你父亲有罪,当被贬谪。”不料夜睌,忽然梦见王涯,自己手提着砍下来的人头,告诉女儿说:“我们的家族全灭了,只有留存你一人,逢年过节,但愿不要忘记我!”此女惊恐呼号,堕落地上,仆人才将实情相告。

※嗟呼!在生之日,贪权固位,逞其私智,增长罪愆,造成民怨沸腾,众人厌恶。将死之时,遭受官刑横祸,家族且受牵连,当其提头惊梦之时,更觉凄凉无限,令人慨叹!

世态炯戒

王涯有从弟沐。家于江南。闻涯为相。诣之。留长安二岁余。始得一见。涯待之殊落莫。久之。因嬖奴道所欲。涯许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门以俟命。及涯被收。沐适在其第。与涯俱腰斩。(通鉴纪事本末)

王沐唐朝人,是文帝时权臣王涯的堂弟,家住江南,年老又贫困,闻知王涯在朝,位居宰相,便骑驴入京,前来拜访。不料留住长安,整整等待两年多,才得机会见面,王涯待他非常冷漠,但是王沐却不死心,没有骨气。又过了很久,想尽办法,奔走攀附王涯的宠幸家奴,从中代为进言疏通,王涯这才答应给他一微小官职。从此王沐便日夜前往涯门造访,等候王涯发下命令。

不料甘露之变发生,王涯被诬入罪收押,这时王沐正在王涯家中,因而无辜遭受牵连,与王涯同被斩杀丧命。

※以堂兄弟之亲密关系,竟然等候两年,才得一见,既然遭人白眼,还要卑躬屈节,巴结人家宠奴关说,才得道出所愿。王涯之无情无义,王沐之低鄙无耻,历历如画。结果偏小官职尚未到手,大祸先已临头。世之趋炎附势,热中利禄之辈,诚当醒悟,引以为警戒!

注:王涯事迹请见“苛刻聚敛,暗丛众怨”篇。

奖进人才

杨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雅爱项斯诗。所至称之。由是擢上第。敬之官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杨敬之传)

杨敬之唐朝人,字茂孝,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为人公正无私,喜爱才华卓越之士,每得一篇好文章,便孜孜不倦地玩味讽诵。

当时江南才士项斯,尚未闻名,杨敬之特别欣赏他的诗,便到处称扬赞叹。后来项斯进见杨敬之,言谈之下,更加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作诗赠送,这首诗内容是:

“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的名气,由此扬闻天下,终于被朝廷执政官长所认识,因而被提拔高列科第。

后来杨敬之累官国子祭酒(掌教化及仪节),兼任太常少卿(掌宗庙礼仪),就在这天,其子杨戎、杨戴两人,同时科举登第,时人称扬赞美,号称“杨家三喜”。

※ 杨公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就是孔子所谓“乐道人之善”,达人君子之心,公正无私,以己感受,体念他人,故能见人之善,乐成人美,不但心生欢喜,进而多方提携,赞扬奖励,助他成就,使后进学人得到莫大的鼓舞。此等推诚服善的伟大胸怀,即是圣贤之心量。宜乎杨公福泽远大,绵延子孙,显扬当世。

忠孝义烈

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为皇嗣。有诬其异谋者。诏来俊臣问状。金藏呼曰。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肠出而仆。武后舆至禁中医治。阅夕而苏。后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诏停狱。睿宗乃安。金藏。爵代国公。子承恩。庐州长史。(安金藏传)

安金藏唐朝长安人,为人孝义忠烈。去世后谥号“忠”。

安金藏事亲至孝,其母去世时,筑茅庐于墓侧,哀思守丧,亲自为母建造石坟石塔,日夜不息,墓地附近,本来无水,由于孝心感应,忽然涌泉出水,墓侧李树,也在寒冬开花,朝廷闻知,特赐匾额表扬他的孝行。

唐睿宗李旦为太子时,安金藏当太常乐工(掌宗庙礼仪的乐工)。当时武后(武则天)临朝执政,武承嗣妄想非分夺取太子位,屡次进谗诬告太子李旦在外图谋反叛,武后即命御史中丞来俊臣,查问推治。来俊臣将太子平时左右侍者,都拘捕到案,用重刑拷打,再三迫令供认,众人因忍受不起痛楚,将要诬招之际,安金藏突然挺身冲入法庭,大声呼叫道:“冤枉!天大的冤枉!这样重刑交加之下,何愁不能诬枉招供?皇太子根本没有谋反,奈何硬要加他罪名?我是乐工,虽然事不关我,但是关系国家社稷,不能不辨,我愿剖心,为皇太子证明冤诬。”说罢,解衣露出胸腹,取出利刃,向胸前腹部,猛力刺划,顿时鲜血直喷,内脏露出,仆倒僵卧在血泊中,人事不省,一时法庭震动,消息传入宫中,武后料想案情重大,即刻下令将安金藏用舆抬入宫内,这时来俊臣才将全案人犯暂时押入狱中,停止审判。

武后亲自验看,果然伤势严重,即刻传召御医救治,终一日一夜才渐渐苏醒,性命侥幸保住。武后又亲临询问他姓氏籍贯,这时安金藏已少微有所知觉,强撑应声说道:“臣是太常乐工,长安人安金藏……”说罢泣下如雨,武后见状,也不觉悲感叹息道:“我有子不能自我表明,累你这样受苦,你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啊!” 于是命御医将他医治痊愈,并派人悉心服侍,让他好好静养。同时传谕来俊臣停止刑狱,将太子左右侍者,一律释放。一场大狱,终得消释,睿宗才得平安,脱免劫难。

后来安金藏受封代国公爵位,其子安承恩官任庐州长史。

按:安金藏只是一位乐工,竟能激发大义血忱,不惜身命,用其热血,写下了一页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事迹。此等忘我忘身,壮烈舍己救人的行为,是我民族精神,菩萨心肠的一种高度表现。同时也由此足证古人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果然不虚。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2 17:50:07 +0800 CST  
不修善积德,命中的福禄,寿命都成定数!



学佛就要改变业力,但如何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有道友问,算命说她会离婚,其实她还没结婚,她就很担心。要怎么办?

命也是一种业力。算命就是根据你的生辰八字,加上你的相。生辰八字也是生命科学,人在出生时是受到了宇宙能量的影响。其实中医讲,人在投胎时,三个魂进入时间不同,最后一个魂,就是在婴儿出生啼哭时进入。这个到在佛教的许多故事中有提到。虚云年谱中也有记载,有个家族乐善好施,常供养一个修道人,后来他家族在一个男婴出生时,就看到修道人进入他房间,男婴就诞生了,而这个修道人也刚好圆寂,就是修道人来投胎了。

人在出生时,最后一个魂进入,同时他也伴随着宇宙能量的气场,进入胎儿的身体。这时你会发现,人们算生辰八字都是算出生时,没有算什么时候受精时。那有修行的人,在要投胎时,他选的日子都是不一般的,这就是他有本事选日子。凡夫一般是没有,都是业力牵引了。

中医讲,两精相搏谓之神,精子和卵子结合就有神,跟着神的,就有一个魂了。这个魂和另一个最后出生时的魂,又是不一样的魂。因为人有三魂。婴儿出生后,他的长相每天都在改变,是为什么?就是那个最后的魂进去后,他带着他的业力,在转他的相。

为什么说你命中福禄,寿命,只要不修行,他都有一定的定数呢?这不是迷信,因为根据人的生理结构和骨骼来决定的。你的习气,就是过去生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影响你的生理结构和骨骼。这就牵扯到你如何改变命运了。

你要改命,就要有三昧力,就是定力。记得,不管是福报,功德,智慧,他在起作用时,都要依靠三昧力。你要是没有三昧力,你有福德,但没有福德力;有智慧,但没有智慧力。你要改变命运,也需要一定的定功。你去看世间的那些家,搞艺术创作的,甚至搞机器维修,他要做好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定功,就是三昧力。

改命其实很简单,你先发现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最怕的是你不承认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出自己缺点,那就糟糕了。你有缺点,你不承认,你身体内形成缺点的这股能量就一直在成长。如果你承认了缺点,把缺点暴露出来,忏悔掉,这个能量就缺少了营养,它慢慢的就死了。

这不是比喻,你身体内的任何一股能量,都需要你去营养他,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你一直给它营养,它就一直在,你的命运就无法改变,业力无法转。就像为什么会离婚?因为你生命中带着缺欠,性格上你就要自己去改变,改了命运自然能改。

大家再去看,我们有几个缺点,体内有几股恶的能量。这个能量就形成你业力的流转。许多人都知道改业力,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是从你身体内的能量源下手。这就需要三昧力了,你要去觉知他。

所以你每天要给自己功课,起码几个小时,在念经时,或者拜佛上,你要有定量,这样才能形成一股三昧力。你要是没有力量,你怎么转化这个身心和业力?你有三昧力,自然有智慧去转化这个业,不然业障一现前,你就垮掉了。地藏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这就是三昧力。你要是三昧力不够,建议你多念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有空多念《地藏经》,让地藏菩萨加持你。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4 10:27:24 +0800 CST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5 11:36:4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5 22:27:20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6 11:36:06 +0800 CST  
精诚感格

朱寿昌。知岳州。善治水盗。旁郡取以为法。旋知阆。治狱如神。父巽。守京兆。母刘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剌血书佛经。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返矣。遂得之于同州。刘年七十余矣。迎以归。事闻。诏还就官。王安石。苏轼等。争为诗美之。数年母卒。既葬。有白乌集墓上。累官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孝义传)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省)人,字康叔。任岳州知官时,善于治理水盗,邻近州郡也学用其法。又历任阆州知官,治理讼狱,办案如神,政绩卓著。

其父朱巽,官任京兆太守,其母刘氏,是朱巽小妾,出身微贱,刚怀孕寿昌时,就被休离,出嫁于民间,寿昌出生三岁后,才回到父家,从此母子分离,经过五十年,全无音讯,寿昌思念母亲,从未间断。到了其父去世后,哀慕之情,更加殷切。

当寿昌任各州知官时,常委托吏役,探听其母消息,又常写信委托同僚,代为访问其母刘氏下落,可是毫无消息。于是用佛家忏法,在背、顶上燃香,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及水忏,日夜受持诵念,誓愿早日找到慈母。

宋神宗熙宁初年,有一天叹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尚且未能尽到,如何谈到“忠﹂呢?我宁可舍弃官职,一心寻找母亲……。”于是辞去官职,并向家人辞别说:“我此去,如果不得见到母亲,我也不回来了。”于是跋山涉水,历经寒热,不辞辛苦,一村挨过一村,沿途探问,后来到了同州,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忽然会遇了离别五十年的慈亲,母子抱头大哭,感动路人。于是迎接老母回归孝养,由此以孝传闻天下。朝廷以其孝行可嘉,又起用他为司农少卿。当时苏轼及朝中士大夫等,都为他作诗歌咏称赞他孝行卓绝。

数年后其母去世,寿昌哀伤哭泣,过于常情,安葬后,有白鸟集在墓上,时人以为孝思所感。

寿昌累官中散大夫,享年七十岁去世。

※母子离别五十年,毫无音讯,当时又无户籍可以查讯,天下之大,何处寻觅?而寿昌竟能为母燃香,刺血书写经忏,精诚所感,终得会遇,其至诚孝德,真是可歌可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由朱寿昌事迹,可以体悟我辈生死凡夫,修净土法门,忆佛念佛,果能如同孝子思念慈母这样志切精诚,何患现前当来不能面见慈尊呢?

吉人天相

刘安世。从学于司马光。光教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除谏官。正色立朝。面折廷争。人目之为殿上虎。章惇怨安世。必欲置诸死地。徙梅州。惇令使者胁安世自裁。使者不忍而止。惇又令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谈笑自若。判官未至梅三十里。呕血而死。遂免。(刘安世传。并纪事本末)

刘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随司马光求学,司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诚”立身处世,要做到“诚”字,当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中举进士,累升为谏议大夫,本着严正的态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评论政事,刚正忠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往往当面折服,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惧,称他为“殿上虎”。

曾经屡次上疏论奏章惇品性不端,不能任用,那时章惇得宠,势力很大,大家都替他担心。不久章惇掌握了大权,怨恨安世,为报旧怨,必定要置安世于死地,安世就被放逐到远处边地。当时宋朝贬官流放的地方,以两奥一带,最为荒凉危险,人们常说:“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雷、廉、化说着就怕。”而这八个州县,安世经过七州,虽逢盛暑炎炎,泛海冒险,但是监视安世的人,一刻也不放松,人们都以为安世必死无疑,然而他却逃过了这些灾祸危险,安然无恙。

朝中的章惇得知,忧闷不乐,又命使者逼迫安世自杀,但是使者不忍下手。有个买官的土豪揣知章惇要杀安世,便来自荐,章惇就提拔他为转运判官,命他杀安世,这判官快马驰向贬所,梅州太守,得知消息,派人来告知安世要设法防备,安世却谈笑自如,不忧不惧。判官行了二十里,留宿在驿站中,计划次日去杀安世,随从左右的人,畏惧势力,不敢如何。谁知半夜忽闻钟响声,这个买官的人,突然好像被物击中一样,大叫一声,吐血而死。安世安然免除了这场灾难。

章惇见事又败,报复心切,又捏造事实,诬告重罪,要陷安世于死。奏疏未发而章惇所作罪迹,已被发觉,皇上想到以前安世谏正之言,立刻诏回朝廷任职,后来升为平章国事。到了八十岁高龄未曾一日生病,以福寿而善终。

※试观刘安世正直忠良,一生人敬天佑,虽遭小人陷害,都得化险为夷,消灾解厄,而以福禄康宁寿考,终其一生。

至于恶人,用尽奸心诡计,陷害忠良,不但空劳心机而且罪孽日深,结果人怨天怒,只有自促其死而已。

修道有得

赵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知越州。吴越大饥。抃尽救荒之术。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学道有得。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谥清献。(赵抃传)

赵抃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字阅道,宋仁宗时中举进士,累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清廉刚正,立于朝廷,检举不法官吏,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声誉远播,令人敬畏。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其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辞官修道。去世后赐谥号清献。

抃为人忠诚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齐,焚香对天禀告,凡是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出任成都知县官时,常以一琴一鹤随从身边,办理政事,简易不繁,政绩显著,民心归向。

当越州太守时,正值吴越地区大饥荒,民生困苦,抃想尽办法救济饥荒。下令修筑城垣,发给工资,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养家活口。

任虔州知县官时,见当时在领外的兵士官吏去世,大多无法运回家乡,抃便制造船只百艘,转告各州郡说:“士族官吏家,如有不能回乡的,我设法帮助他。”于是相继前来请求的,都给他船只,并送他路费。

当赵抃赴任青州知县官时,正值旱蝗侵扰边境,突然遇到一阵大风,蝗虫往后退飞,全部落水而死。

抃四十多岁以后,就屏去声色,居家蔬食,研究佛理参究心宗,与慧来禅师交游。当抃在青州时,有一次在静坐中,听到一声雷震,恍然悟道。

抃辞官后,一心向道,受持清净斋戒,不再与家人接近,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一位守戒净人,服侍在旁,净人每天清晨,一闻鸡啼,便起身整理佛堂,焚香击磬,抃便起身拜佛,诵经,直到辰时。虽在严寒冬天,也每天礼佛百拜,未曾间断。学佛深入有得,曾经写信劝富郑公说:“公在世间,富贵已达极点,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来一大事(生死大事)因缘而已,但愿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郑公感悟,便到净慈寺,归投子颙大师,极力参叩,颇有省悟。

赵抃到了七十八岁时,自知世寿已尽,一一辞别亲友,其子问他后事如何办理,抃大声呵斥。遗留一封信给慧来禅师说:“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师谆谆警惕训诲的话,到此临终时刻,必不能得力了。……”命将终时,言辞不乱,端正趺坐,安详去世。

※试观赵抃,一生攸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越上天。又能参究心宗,礼佛诵经,数十年,精进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临终舍报,安详自在,真是不虚此生了。

考终之报

陆九渊。知荆门军。严保伍之法。盗贼屏。每旱。祷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一日谓僚属。某将告终。会祷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卒。尝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传。并纪事本末)

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东)人,字子静,为南宋大儒。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国子正教,后来奉诏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还乡居住在贵溪的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时,九渊任荆门军知官,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每当久不下雨,九渊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经过一年,政绩便相当可观,民心向善,风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显著。

九渊常与当时名儒朱熹,在鹅湖聚会,互相谈论所学,彼此宗旨见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问学,九渊注重尊重德性。又常为明辨无极而太极,与朱熹书信往来,辩论不止,所以宋朝理学,有朱陆两家不同学派。

九渊常在鹅湖讲学,曾对学徒演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甚至感动得泪下,朱熹也佩服,叹为名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曾经告诉学者说:“求学如果真正体悟『道』,那么六经都是我的注解了。”

晚年,有一天,对同僚属官说:“我将要和各位告别了。”当时正在为地方祷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于是九渊沐浴更衣,衣冠整齐,俨然端坐,经过两天,安详去逝。

※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综观象山,以德化民,政绩卓著,祈雨得雨,祷雪下雪,讲学感动学徒泪下,乃至“六经皆成注脚﹂临终自知时至,安详善终。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迹,为学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6 18:26:23 +0800 CST  
宅心仁厚

彭思永。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钏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钏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坠其一于袖间。众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坠于地。众服其量。后举进士。累官户部侍郎。(彭思永传)

彭思永宋朝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西)人,字季长,为人正直忠厚,为宋朝名臣。

当思永年幼时,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学,在门外捡到一只金钏,他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候失主来认领,不一会,那丢掉金钏的人,果然回来寻找,经过审察确定是这个人遗失的,思永便将金钏还给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钱来要答谢思永,思永笑着说:“如果我要钱的话,我就把金钏藏起来了,何必等待你回来寻找呢?”于是这件事便传遍了乡里,大家都称赞他的诚实。

后来思永参加科举应考,初次出门远行,身上带了几只手镯做路费,以备随时急用之需,同来应考的考生,到思永这里,取出思永所带的手镯来玩赏,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时,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里,有人发觉,当面说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这种场面,若无其事说:“我的手镯全数只有这几个而已,并没有遗失啊!”难堪的场面才平息下来。等到大家要离开时,彼此互相举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镯,从那人的袖里掉落下来,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都叹服思永宽厚的雅量。

宋仁宗天圣年间,思永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户部侍郎,成为宋朝名臣。

※试观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纪就具有廉洁不贪的美德。又因不忍他人在大众面前羞愧难堪,而宁愿损失自己,原谅别人,进而为对方设想,其宽仁大度,实在希有难得,值得法。

以德教化

王昭素。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以国子博士致仕。年八十九卒。每市物。随所言而还直。未尝论高下。县人相告。王先生市物。无得高取其价。治所居室。有椽木积门中。夜有盗。抉门将入。昭素觉之。掷椽于外。盗而去。由是里中无盗。(儒林传)

王昭素宋朝酸枣(河南省延津县北)人,为人好学,博通九经,学问渊博,同时研究庄老学说,尤其对诗经、易经特别专精深入。居家不做官,有高超卓绝行谊,深受乡里人士称赞和尊敬,常聚集四方学子,亲自教授,自给一切生活所需,而不仰赖他人。

昭素每次购买物品,都随卖主所说价格如数付钱,从未与人讲价还价,也不论说价格高下,全县人民都互相告诉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不要向他取得高价????。”

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用有香气可供玩赏的橼木堆积在门中。有一天夜晚,有一盗贼挑门将要进入,昭素发觉,并不作声,且将橼木丢到门外,盗贼见此情景,感到惭愧而离去,从此乡里不再出现盗贼。

每当乡人彼此之间,有争端发生,不肯相让时,他们不到官府去打官司,都到王昭素家,请求评理裁决,经王昭素谆谆开导,双方都口服心服,彼此和平化解。

宋太祖时任用昭素为国子博士,后来告老归乡,安享高寿八十九岁去世。

※综观王昭素虽然居家不为官,而能以道德教化陶冶人民,而且本身与物无竞,崇高德行之感化力量,使境内人民自我尊严觉醒,不用刑名法律,自然知耻而守法,民情风俗因而趋于敦厚。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是也。

善愿成就

蔡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召为翰林学士。卒谥忠惠。(蔡襄传)

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县西)人,字君谟,为人忠实耿直,擅长诗文、书法,通明史事,有办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又曾历任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官。

当时洛阳江靠近海边,设有船只往来渡江,但常遇风浪,旅客惨遭翻船溺死者,不计其数。宋真宗大中年间,有一船只,也遇到风浪,当船将要翻覆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不要伤害蔡学士!不要伤害蔡学士!”风浪竟然顿时平息,事后询问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怀有身孕,大家认为这胎儿一定是个贵子,妇人便对天发誓说:“如果我腹中儿子,将来能当学士,必定造一座长桥,帮助便利往来行人,以免后人受此惊险恐怖。????﹂

后来妇人所生儿子就是蔡襄,仁宗天圣年间,果然高中状元,当他任泉州知官时,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阳长桥,以偿誓愿。距离泉州二十里地处万安渡,行人往来非常惊险,蔡襄想到水深不可测度,海水浪潮又时常涌来,怎能兴动工程,于是写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醋”字,“醋”析字成“廿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命我廿一日酉时兴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拥积一丈多高,连续八天,海潮不来,蔡襄督导兴工,立起石梁,种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稳坚固,于是长三百六十丈的长桥,果然顺利完成,这座桥因而名叫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迄今仍然存在,便利行人。蔡襄又种植松树七百里,广为庇荫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颂德,于是建立石碑,留传后世,永远纪念蔡襄的大恩大德。

后来朝廷召蔡襄为翰林学士,去世后赐谥号忠惠。

※试观蔡母,自己遭到惊险危难,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发大善愿,建筑长桥,造福世人。此事若非有福德之人,何能如此?有福德之母,必有福德之子,蔡襄禀承慈母之誓愿,一心要建造一座万民受益之长桥,工程虽然艰钜,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格吉神帮助,善愿果然成就。

无疾而终

文同。操韵高洁。善诗文书画。知湖州一年。寻至陈州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同为馆职。见同京南。将别。曰。明日复来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顾。恐有听者。乃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乃悟所见非生者。(文苑传)

文同,宋朝梓潼(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字与可,品德高洁,志节清高。专长作文作诗,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又擅长竹和山水类绘画。宋仁宗皇祐年间进士,累次升迁,官任太常博士,曾经出任湖州太守,因此又称文湖州。

文同在湖州居官一年,便离开前往陈州,到了宛邱驿站时,忽然停留下来,不再前行,自己沐浴更衣,衣冠整整齐齐,端正静坐,无病安然去世。

当时有位朝臣崔公度,曾经与文同在翰林馆任职。有一天,崔公度忽然在京南偶然遇见文同,两人谈了话,将要分开时,文同问崔公度说:“明天再来此地吗?” 第二天崔公度又去会晤文同,文同看看左右四周,好像惟恐别人听见一样小声地说:“我听说不说妄语的人,舌头可以超过鼻端。”说罢便伸出舌头让崔公度看看,他的舌形状像饼,引伸竟然到达两眉之间,公度看了,非常惊奇。

不久崔公度来到京中,才听到传说文同已经去世了,这才感悟,原来那天所见的文同,是已经去世而有意现身来告知崔公度的。

※ 人生最大之福报是考终命,无疾而终,这种福报必由修德而来,经上云“三世不打妄语,口业清净之人,舌可以长过鼻尖”。有诸外,必有诸内,诚于中,必形于外,一个人能修口业四德,其人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必然比常人轻微,意业也必然比常人清净。观文同无疾而终,死后现身舌过眉际,可想而知其修持之功夫矣。

天乐来迎

耶律制心。迁南院大王。或劝奉佛。曰。吾虽不知佛法。惟心无私则近之。一日沐浴更衣而卧。家人闻丝竹之声。怪而入视。则已逝矣。追封陈王。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耶律制心传)

耶律制心,宋朝时代辽人,辽圣宗开泰年间,官任上京留守,又受封为漆水郡王,其后升迁为南院大王。为人仁厚,居官勤政爱民,深得人民敬爱尊崇,当时有人劝他信奉佛法,耶律制心回答说:“我虽然不知佛法,但是我心无私,这就与佛法相近了。”

后来有一天,耶律制心自己沐浴更衣,穿着整齐,进入自己房间,就在这个时候,家人忽然听到多种乐器一齐鸣奏的声音传来,这种声音,非常微妙优雅好听,从来未曾听过,家人感到非常奇异,便进入屋内看个究竟,发觉耶律制心安详地卧在床上,在清脆和雅的音乐声中去世了。

辽主追封他为陈王,人民听到他去世了,都如同父母去世一样,万分哀痛。

※观耶律制心所云“无私”,就是无人无我,既无人我,就不起贪、嗔、痴、慢、怨恨、嫉妒等烦恼恶业,来缠结其心,心胸自然坦荡自如,便与佛法相应,由此可见他有密行功夫,故其临终自知时至,天乐鸣空来迎,无疾而终,何等洒脱自在啊!

仁言利博

王处讷。精星历占候之学。与周祖厚善。周祖入汴。问以刘氏祚短事。对曰。汉氏据中原。承正统。以历数推之。其祚犹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周祖适发兵围苏逢吉。刘铢等家。将行孥戮。遽命止之。逢吉已自杀。止诛刘铢。余悉全活。讷至司天监。(方伎传)

王处讷,五代后周洛阳(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历数、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学问。

王处讷与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当周祖进入汴京时,问及五代后汉刘氏国祚短促的原由。王处讷回答说:“汉氏依据中原地区,承受正统即位,以历数来推算,国祚本来还可长久,但因汉氏高祖刘知远即位以后,多行报复,杀害仇人,灭人家族,结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国运,不得维持长久……。”周祖听了这一席话,深深感悟。本来准备发兵围攻苏逢吉,以及刘铢等家族,进行杀戮两家的妻妾子女,这时立刻下令阻止攻杀。当时苏逢吉,已经自己自杀,周祖只有诛戮刘铢一人而已,其余家族全部宽恕释放全活,因而减少了一场杀业。

后来到了宋朝时,王处讷呈上新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监官职。可见有仁心者当得厚报。

※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得天下,是由于有仁德,到后来失掉了天下,是由于没有仁德。王处讷分析评论一个人君,有无仁德,可以决定其国国运长远或短促,这种见地,真不愧是一位精通星相历数天命的高人。一句善言好话,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念作为,减少造业,使人得到许多益处,那他的话,就不可以看作一般星相家的话一样,而忽略其价值了。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7 06:40:21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7 19:59:58 +0800 CST  
孝德致感

顾忻。以母疾。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室问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左右。母老。目不能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纴。九十余无病而终。(孝义传)

顾忻宋朝秦兴人,在他十岁时,不幸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母子两人相依为命,顾忻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可是母亲体弱多病,顾忻忧心忡忡,想尽办法挽救母亲,于是自己发心,戒除荤肉五辛之类食物,一概不入口,整整十年,每天至诚祈求母亲身体,早日康复。果然孝心所感,母亲身体,终于康复。

顾忻成家后,仍然每天早晨,鸡刚报晓,便起床带领妻子到母亲房间来问安,并随侍左右服劳奉养,如此五十年间,不曾一日间断,也不曾一日离开母亲左右。

后来母亲年老,眼睛忽然看不见,顾忻非常忧伤,日夜对天号泣祈求,又至诚刺血书写佛经数卷,用以回向,祈求佛菩萨加被,使他母亲重见光明。不久其母眼睛,果然康复,并能在烛光下缝纫衣服。

后来其母安享天年,到九十余岁,临终时,毫无病苦,安详而逝。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综观顾忻为母茹素,为母对天号哭,乃至为母刺血写经,至诚祈求加被,其精诚孝心,哀感天地神灵,诸佛菩萨,业力因而转变,终得病弱转为康健,眼瞎重见光明,更能安享高龄,无疾善终。足证至孝心力不可思议。

忠厚余庆

嘉靖间。杨博父。服买淮扬。有关中盐商。寄千金其家。一去不返。公埋金花盆中。上植时卉。遣人于关中物色之。则商已谢世。止一子。公邀之至。指花盆谓曰。此若翁所寄千金也。其子愕然不敢取。公曰。此汝家物。何必辞。子叩谢。携金去。后生博。官总督。吏部尚书。博子俊民。官户部尚书。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公,是个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公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公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公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公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后来杨公生了儿子叫杨博,自幼聪明好学,嘉靖年间中举进士,官任户部郎中,累官蓟辽总督,屡次退却寇盗有功,其后召回朝中,升任吏部尚书,明世宗赏识杨博办事安闲有识量,倚重他如左右手,杨博的儿子俊民,也中举进士,累官户部尚书,世代显贵。

※ 试观杨公,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公不但一介不苟贪,不吞没,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完成任务。一个平民商人,竟能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光耀门第,世代贵显。足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希旨枉杀

向士璧。为南平军镇抚使。数立奇功。帝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资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贾似道疾其功。稽守城时所用金榖。逮至行部责偿。幕属方元善。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妾而征之。后元善得狂疾。常呼士璧而死。(向士璧传)

向士璧是宋朝人,有大将才干,官任南平军镇抚使时,屡次退却元兵,立下奇异功勋。皇上对群臣称叹他说:“士璧能够随机应变,不等待朝命,领兵进军归州,退却敌兵,而且慷慨捐出百万家财,以供应军费,为国解除危机,这种心志,足可称赞,值得嘉奖!”于是授予兵部侍郎官职。

当时专权的奸相贾似道,暗中嫉妒士璧功劳,便考查他守城时,所用财物谷米军粮,以不实的罪名,逮捕他到刑部责问追偿。当时有幕属方元善,揣知贾似道心意,便极力逢迎贾似道意旨,百般欺凌士璧,逼他招供,士璧不堪忍受欺凌侮辱,因而死在狱中,又拘捕士璧妻妾,倾出家产抵偿。

事后不久,方元善得了一种疯狂病,精神错乱,睁眼闭眼都看到士璧向他索命,整天呼叫士璧,折磨而死。

※ 能够破毁自己家产,以救困难之人,怎会侵吞公家财物?纵然守城时,有所浮用浪费,然而国难当头时,所捐财物,也足以抵偿,何至于致人死地?嗟夫!妒贤之小人,只为希图个人片时的宠眷,竟忍心逢迎当权奸邪意旨,来残害枉杀功臣,更拘捕其妻妾,逼倾家产,此等恶毒心行,怎能逃脱怨鬼的诛杀报怨呢?

奸佞遗殃

罗汝楫。希秦桧意。上章论岳飞。罢其枢管。后居丧未终而死。子愿。知鄂州。有治绩。以父故不敢入飞庙。一日自念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失云。(罗汝楫传)

宋朝高宗时,罗汝揖阿附权相秦桧,以龙图阁学士升任侍御史。当时岳飞屡立战功,秦桧暗怀猜忌,用计要置岳飞于死地,罗汝揖极力迎合秦桧意旨,交章诬奏岳飞居心不可测。一代功臣,满腔忠义,竟遭诬谤,构成冤狱,被缢杀而死。

其后罗汝揖遭父母之丧,居丧期间未满,罗汝揖便死了。

罗汝揖儿子罗愿,博学好古,词赋文章高雅精练,官任鄂州长官,很有政绩,但因其父所作所为的缘故,一直不敢进入岳飞庙。后来有一天,自己想想政绩不错,便姑且前往岳飞庙去瞻观礼拜,不料刚刚拜下,忽然死在岳飞像前。当时人都认为这是岳武穆威神显灵所致。

※呜呼!罗汝揖为了逢迎当权奸相,以邀来个人一时之荣宠,竟然昧着良心,不顾国家民族,诬谤陷害精忠报国之一代功臣,造成千古第一冤狱,此心此行,人神共愤,结果祸及其子,虽有善政,尚且遭到显报,不得令终,何况自己身后果报,更何了时?人生在世,何苦要当奸佞小人呢?

德荫子孙

杨荣。先世以济渡为生。适横流冲民居。溺者顺流下。他舟皆捞取货物。惟荣曾祖及祖专救人。于货物一无所取。人嗤其愚。逮荣父生。家已裕。有神人谓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显贵。宜葬某地。所谓白兔坟也。生荣。累世贵盛。初官编修。仁宗即位。进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敏。曾孙旦。两广总督。吏部尚书。 (杨荣传)

杨荣明朝建安(今福建省建宁县)人,字勉仁,是明朝时代名臣。

杨荣祖先是靠着划渡舟维持生活的舟夫,在他曾祖父时代,曾经发生洪水,冲毁了居民房屋,许多灾民及财物都被洪水漂流下来,很多划渡舟夫,都乘机争着去捞取漂流的货物,只有杨荣曾祖父和祖父,划着船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灾民,对于漂流的货物,却一点也没有捞取。其他舟夫都由此发了横财,只有杨氏父子,依然划渡维生。当时乡人都暗中讥笑他父子俩,真是太愚痴了,但是杨氏父子却因救了人而感到非常欣慰。

到了杨荣父亲这一代,家境才渐渐宽裕。有一天,来了一位修道的神人,经过杨家门前,对杨荣的父亲说:﹁你祖父和父亲积了阴德,将来子孙必当贵显,你可以把你父亲和祖父安葬在某地,这是所谓的白兔坟地。﹂杨家就按照指示的地点安葬。

后来杨家生了杨荣,自幼聪明灵敏,很有才智,又好读书,年轻时代就中举进士,起初任编修官,其后累进为谨身殿大学士,官至工部尚书。杨荣办事敏捷,谋画政事,果敢决断,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与杨士奇、杨博并入内阁,号称三杨。后来杨荣官至三公,皇帝还追赠其祖父及曾祖同样官阶。杨荣去世后,皇上特赠予太师官阶,赐谥号文敏。子子孙孙都很昌盛,曾孙杨旦官至两广总督,吏部尚书。

※诚观杨荣祖上,以一介舟夫,而具有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怀,奋勇救人于沉溺急难之中,若非大福德之人不能做到,终得贤贵子孙,投生其家,来光大门楣,荣宗耀祖,可证阴功善行,感应最奇。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9 12:24:5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29 19:19:3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30 10:03:44 +0800 CST  
三个遭雷劈的奇事

5

我还没有去过湘西,但从沈从文的作品中了解了一点,那是一块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土地。

湘西多雷,吕老这一次,讲了好几个与雷电相关的故事。

吕老认为,雷电是上天对出格的恶人的惩罚,特别是忤逆不孝者。

在永顺先颗砂乡某村,有一恶媳,是被雷电劈死的,当时是青天白日,恶媳头发被打秃、惨叫了十几个小时。吕老的朋友,当地的农民企业家龚老板亲眼见到。

这个儿媳,有个八十多岁的公公,公公与她另住,她很嫌弃他,不想养他。

一天,她找村长告状,说公爹强奸她。

村长问,是怎么回事?她说,公爹夜里从屋上排口枋爬进来,强奸了她。

村长呵斥她,你这是什么话?你公爹老得连门槛都跨不过来,怎么会从那么高的排口枋爬进来?

恶媳看计谋不成,笑嘻嘻地走了,没有想到,她遇上了雷,在青天白日里。

6

还有两个被雷劈死的,都是孩子,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得出,母亲是多么重要啊!

1993年5月初的一天早晨,在永顺县石堤镇五官坪,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被雷电劈死了。

她的母亲忤逆婆婆,也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眼里,婆婆是累赘是仇人。

婆婆是个双目失明的瞎子,一天,女孩来到奶奶屋里,将大便丢到奶奶的菜锅里。

老人家吃饭是发现是大便,哭了!

她跪在院子里,用当地的风俗,喊天。喊天,这是当地流传很久的一种民俗,就是一个人受了巨大的伤害、冤屈,最后喊老天爷做主。

天开始晴朗朗的,没有一丝云彩,突然间,来了云,一个炸雷就响了,在屋前玩耍的女孩被雷电击中!

这个故事,吕老让我写出这个村庄的名字,他说,只要能教育人,打官司我也不怕。

7

另外一个孩子被雷劈的故事,是吕老的伯母张清香告诉他的。

故事发生在1950年,那时湘西正在“解放”。

永顺县泽家镇马氏坝村。两个男孩一起去山坡上放牛。遭遇了风雨,两个人到大杉树下躲雨,这时,一个炸雷打倒了他们头上,一个男孩当场劈死。另一个男孩,被提出了三里远,安然无恙。

吕老说,被劈死的男孩,他母亲非常忤逆不孝,虐待婆婆,具体的情节就不便讲了。

一个人的善恶,是会影响到子孙的,吕老说。

8

“劝君莫借风流债,家中自有代还人;借得快来还得快,你要赖时他不赖。”这是吕老背诵的一首中国古代的《戒淫诗》。

吕老说,邪淫最伤阴骘,报应最速,一个人欠下风流债,家中必有人还债的。

这方面的事情,老人家不过多说细节。

他讲了当地一个风流的男子,以此为荣,后来他的妻子、女儿、孙女、媳妇都为他还债。这个男子早早死了,现在债还没有还完。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30 18:55:4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31 07:36:5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0-31 13:35:03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1-01 11:00:3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1-02 11:40:12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行善积德640  发布于 2018-11-03 12:56:04 +0800 CST  

楼主:行善积德640

字数:95045

发表时间:2018-10-05 17:58: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14 22:04:26 +0800 CST

评论数:9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