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民间小事————个人鉴定为真实,才发上来



巨 蛇


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见,头若丘陵,夜常承露气。见不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何以见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居也。"不空为受戒,说苦空,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复忿恨,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自舍昔而来。"后旬月,樵者见蛇死于涧中,臭达数十里。不空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咒掷之,自立于座上,伺水神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10:17 +0800 CST  

日 行 八 百 里 之 术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末,监城脚力张俨,递牒入京。至宋州,遇一人,因求为伴。其入朝宿郑州,因谓张曰:"君受我料理,可倍行数百。"乃掘二小坑,深五六寸,令张背立,垂足坑口,针其两足。张初不知痛,又自膝下至骭,再三捋之,黑血满坑中。张大觉举足轻捷,才午至汴。复要于陕州宿,张辞力不能。又曰:"君可暂卸膝盖骨,且无所苦,当日行八百里。"张惧,辞之。其人亦不强,乃曰:"我有事,须暮及陕。"遂去,行如飞,顷刻不见。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19:35 +0800 CST  


民 间 治 蛇 术

长寿寺僧誓言他时在衡山,村人为毒蛇所噬,须臾而死,发解肿起尺余。其子曰:"昝老若在,何虑!"遂迎昝至。乃以灰围其尸,开四门,先曰:"若从足入,则不救矣。"遂踏步握固,久而蛇不至。昝大怒,乃取饭数升,捣蛇形诅之,忽蠕动出门。有顷,饭蛇引一蛇从死者头入,径吸其疮,尸渐低。蛇疱缩而死,村人乃活。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23:11 +0800 CST  

厌鼠法

《杂五行书》曰:"亭部地上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鼠不食谷。"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26:18 +0800 CST  



唐传奇小说中的灵验事迹

赵博超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69)


小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早期两汉小说者只是“街谈巷议”,而至六朝则取得了长足进展,干宝《搜神记》撰写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巫”。发展到中晚唐,笔记传奇小说则已有娱乐化、文学化趋势。胡应麟云:“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蚌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雍益坚云:“主夜神咒,持之有功德,夜行及寐,可已恐怖恶梦。咒曰‘婆珊婆演底’。”

宋居士说,掷骰子咒云:“伊谛弥谛弥揭罗谛”,念满万遍,采随呼而成。

世有村人供于僧者,祈其密言,僧绐之曰:“驴”。其人遂日夕念之。经数岁,照水,见青毛驴附于背。凡有疾病魅鬼,其人至其所立愈。后知其诈,咒效亦歇。(倾莲池注:把驴字当成咒念,也能产生力量,治病驱魔,为什么?靠的是几年专心念咒的禅定之力和信心。当怀疑驴字,心便乱了,信心也退失,力量便没了。念驴字身上有青毛,是因为与驴相应。而念佛呢?自然是与佛相应,念佛作佛。)

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有幻术,能断舌吐火。




郑相余庆在梁州,有龙兴寺僧智国,善总持、放勒之术,制邪理痛多着效,日有数十人候门。智国腊高稍倦,郑公颇敬之。因求住城东隙地,郑公为起草屋种植,有沙弥、行者各一人。

居之数年,暇日,智圆向阳科脚甲,有妇人布衣,甚端丽,至阶作礼。智国逮整衣,怪问:‘弟子何由至此?’妇人因泣日:‘妾不幸夫亡而子幼小,老母危病。知和尚神咒助力,乞加救护。’智圆日:‘贫道本厌城隆喧啾,兼烦于招谢,弟子母病,可就此为加持也。’妇人复再三泣请,且言母病剧,不可举扶,智圆亦哀而许之。乃言从此向北二十余里一村,村侧近有鲁家庄,但访韦十娘所居也。智圆话朝如言行二十余里,历访悉无而返。

来日妇人复至,僧责日:‘贫道昨日远赴约,何差谬如此?’妇人言:‘只去和尚所止处二三里耳。和尚慈悲,必为再往。’僧怒日:‘老僧衰暮,今誓不出。’妇人乃声高日:‘慈悲何在耶?今事须去。’因上阶牵僧臂。

惊迫,亦疑其非人,恍惚间以刀子刺之,妇人遂倒,乃沙弥误中刀,流血死炙。僧忙然,逮与行者痊之于饭瓮下。沙弥本村人,家去兰若十七八里。其日,其家悉在田,有人皂衣揭幢,乞浆于田中。村人访其所由,乃言居近智圆和尚兰若。沙弥之父欣然。访其子耗,其人请问,具言其事,盖魅所为也。沙弥父母尽皆号哭诣僧,僧犹给焉。其父乃锹索而获,即诉于官。郑公大骇,傅求盗吏细按,意其必冤也。

僧具陈状:‘贫道宿债,有死而已。’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郑公哀而许之。

僧沐浴设坛,急印契缚幕考其魅。凡三夕,妇人见于坛上,言:"我类不少,所求食处辄为和尚破除。沙弥且在,能为誓不持念,必相还也。"

智圆恳为设誓,妇人喜曰:‘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古丘中。’僧言于官,吏用其言寻之,沙弥果在,神已痴炙。发沙弥棺,中乃菩帚也。

僧始得雪,自是绝珠贯,不复道一梵字。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40:13 +0800 CST  




这个故事的难得之处在于,这是《夷坚志》作者洪迈本人的亲身经历,不经意流露出来的。




【原文】

予为礼部郎日,斋宿祠宫,与宋才成、裴侍郎夜语及神异事。

宋云:“吾旧苦畏,梦人授一偈,才数字,觉而忆之,每独处临卧,辄诵百过,觉心志自然,不复恐。”
予曰:“非所谓婆珊婆演底乎?”
宋惊曰:“未尝言君,何以知之?”
予言:“不唯知其名,且能究其所出。”
宋请予道本末,予曰:“始读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主夜神咒,曰“婆珊婆演底”,持之夜行及寐,可却恐怖恶梦,而莫晓其故。后读《华严经》,乃得其说。”

宋即求经于近寺检视,经之言曰:“善才童子参善知识,至阎浮提摩竭提国伽毗罗城,见主夜神,名曰婆珊婆演底,神言:‘我得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我于夜暗人静,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所游行时,密云重雾,恶风暴雨,日月星辰,并皆昏蔽,不见色时,见诸众生若入于海,若行于陆,山林旷野,诸险难处,或遭盗贼,或乏资粮,迷惑方隅,或忘道路,慞惶忧怖,不能自出,我时即以种种方便而救济之。
为海难者求作船师、鱼王、马王、龟王、象王、阿修罗王及以海神,为彼众生止大风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稳。
一切众生,于夜暗中,遭恐怖者,现作日月及诸星辰晨霞夕电,种种光明。或作屋宅,或为人众,令其得脱恐怖之厄。为行旷野稠林险道藤萝所罥,云雾所暗,而恐怖者,令得出离云云。’其神力如此,蓋不止夜眠一事也。”

予每见人多疑惧怯魇,于是劝使诵持,多有验。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45:38 +0800 CST  
————接上文
上面这段忘记写标题了,就叫“婆珊婆演底”吧。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但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书名《夷坚志》,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6 23:53:37 +0800 CST  



怪 物 烤 火 睡 着 了

临濑(一作湍)西北有寺,寺僧智通,常持《法华经》入禅。每晏坐,必求寒林静境,殆非人所至。
经数年,忽夜有人环其院呼智通,至晓声方息。历三夜,声侵户,智通不耐,应曰:"汝呼我何事?可人来言也。"
有物长六尺余,皂衣青面,张目巨吻,见僧初亦合手。智通熟视良久,谓曰:"尔寒乎?就是向火。"物亦就坐,智通但念经。至五更,物为火所醉,因闭目开口,据炉而鼾。智通睹之,乃以香匙举灰火置其口中。物大呼起走,至阃若蹶声。其寺背山,智通及明视蹶处,得木皮一片。
登山寻之,数里,见大青桐,树稍已童矣,其下凹根若新缺然。僧以木皮附之,合无踪隙。其半有薪者创成一蹬,深六寸余,盖魅之口,灰火满其中,火犹荧荧。智通以焚之,其怪自绝。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00:01:36 +0800 CST  

猪 形 怪

前秀才李鹄觐于颍川,夜至一驿,才卧,见物如猪者突上厅阶。鹄惊走,透后门,投驿厩,潜身草积中,屏息且伺之。怪亦随至,声绕草积数匝,瞪目相视鹄所潜处,忽变为巨星,腾起数道烛天。鹄左右取烛索鹄于草积中,已卒矣。半日方苏,因说所见。未旬,无病而死。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00:04:23 +0800 CST  

饭 勺 怪

元和中,国子监学生周乙者,常夜习业,忽见一小鬼鬅鬙,头长二尺余,满头碎光如星,眨眨(一作荧荧)可恶。戏灯弄砚,纷搏不止。学生素有胆,叱之,稍却,复傍书案。因伺其所为,渐逼近,乙因擒之,踞坐求哀,辞颇苦切。天将晓,觉如物折声,视之,乃弊木杓也,其上粘粟百余粒。

楼主言:没有命根的东西是不能成精的,但是年深日久有可能招致怪物附着,例如大树,油坊的木杆,石狮子……时间久了有的怪物会自以为自己就是那些木杆、石狮子之类。不要以人的思维来看怪物,不要小看人的灵性,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与天地并列,称为三才,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人若修行,比其它生命修行要快得多。很多动物想要修行成功,首先得修成人形呢……太晚了,睡觉去,大家晚安。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00:10:05 +0800 CST  


炼 形

上都务本坊,贞元中有一家,因打墙掘地,遇一石函。发之,见物如丝满函,飞出于外。惊视之次,忽有一人起于函,被白发,长丈余,振衣而起,出门失所在。其家亦无他。前记之中多言此事,盖道门太阴炼形,日将满,人必露之。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09:01:07 +0800 CST  

石 隙

倭国僧金刚三昧,蜀僧广升,峨眉县,与邑人约游峨眉,同雇一夫,负笈荷糗药。山南顶径狭,俄转而待,负笈忽入石罅。僧广升先览,即牵之,力不胜。视石罅甚细,若随笈而开也。众因组衣断蔓,厉其腰肋出之。笈才出,罅亦随合。众诘之,曰:"我常薪于此,有道士住此隙内,每假我舂药。适亦招我,我不觉入。"时元和十三年。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09:06:03 +0800 CST  


刘 邦 的 面 相


刘邦,出生于江苏沛县,整日游手好闲,不事农业,与猪朋狗友混在一起,赌博喝酒,偷鸡摸狗。

一次,沛县首富吕太公设宴祝寿。吕太公是豪富,本来不会到沛县这种小地方来的,为躲避仇人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与沛县县令交好,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大寿这天,沛中豪杰、官吏都来祝贺,吕太公规定:有贺礼一千两银子的坐在贵宾座,不满一千两的坐在普通座。

刘邦大摇大摆而来,两手空空大声诈报“贺礼万金!”吕太公听后大惊,小小沛县,谁送这等大礼?于是出门迎接,看到这位宾客的相貌时,张大嘴巴半天合不上,然后非常敬重地把他领到堂上。刘邦竟然趁机坐到上座去了,一点儿也不谦让。

宴毕,吕公向刘邦递眼色,请他一定留下来。客人走后,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配给你做妻或妾。”

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这个人呢?”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女人家能懂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


刘邦做亭长时,吕后在家带孩子们劳作,有次去田间除草,一位老人经过讨水喝,吕后给了水和饭。老人端详一会,说:“夫人将是天下之贵人。”吕后很高兴,又请他给两个孩子相面,老人见了男孩(后来的汉孝惠帝),说:“夫人之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又看了女孩,说也是大贵(后来的鲁元公主)。

老人走后,刘邦正巧走来,吕后就告诉了刘邦。刘邦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没走远。于是刘邦就赶紧去追上了老人,问他刚才的事,老人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老人就是这么说的,至于为何说吕后像刘邦,就不知道了),您的面相是贵不可言。”

刘邦道谢说:“如果真的像您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刘邦显贵后,再去找老人,却始终找不到了。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7 18:20:34 +0800 CST  




历 代 皇 帝 寿 命 表




1
秦始皇嬴政
50岁
前259年-前210年
2
秦二世嬴胡亥
24岁
前230年—前207年
3
汉高帝 刘邦
62岁
前256年-前195年
4
汉惠帝 刘盈
23岁
前210年—前188年
5
汉文帝 刘恒
46岁
前202年-前157年
6
汉景帝 刘启
48岁
前188年-前141年
7
汉武帝 刘彻
70岁
前156年-前87年
8
汉昭帝 刘弗陵
21岁
前94年—前74年
9
昌邑王 刘贺
34岁
前92年—前59年
10
汉宣帝 刘询
43岁
前91年—前49年
11
汉元帝 刘奭
42岁
前74年—前33年
12
汉成帝刘骜
45岁
前51年—前7年
13
汉哀帝刘欣
26岁
前26年—前1年
14
汉平帝 刘衎
14岁
前9年—6年
15
孺子婴刘婴
21岁
5年—25年
16
新朝 王莽
69岁
前45年-23年
17
汉光武帝 刘秀
63岁
前5年-57年
18
汉明帝 刘庄
48岁
28年—75年
19
汉章帝 刘炟
32岁
57年—88年
20
汉和帝 刘肇
27岁
79年—105年
21
汉殇帝 刘隆
02岁
105年—106年
22
汉安帝刘祜
32岁
94年—125年
23
汉顺帝 刘保
30岁
115年—144年
24
汉冲帝 刘炳
03岁
143年—145年
25
汉质帝 刘缵
09岁
138年—146年
26
汉桓帝 刘志
36岁
132年—167年
27
汉灵帝 刘宏
34岁
156年—189年
28
汉少帝 刘辩
15岁
176年—190年
29
汉献帝刘协
54岁
181年—234年
30
汉昭烈帝刘备
63岁
161年-223年
31
汉怀帝(后主)刘禅
65岁
207年-271年
32
魏文帝 曹丕
40岁
187年—226年
33
魏明帝 曹睿
34岁
205年—239年
34
魏齐王 曹芳
43岁
232年—274年
35
魏高贵乡公 曹髦
20岁
241年—260年
36
魏元帝 曹奂
58岁
245年—302年
37
吴大帝 孙权
71岁
182年-252年
38
吴废帝 孙亮
18岁
243年—260年
39
吴景帝 孙休
30岁
235年-264年
40
吴末帝 孙皓
43岁
242年—284年
41
晋武帝 司马炎
55岁
236年—290年
42
晋惠帝 司马衷
48岁
259年—307年
43
晋怀帝 司马炽
30岁
284年—313年
44
晋愍帝 司马邺
18岁
300年—317年
45
晋元帝 司马睿
47岁
276年—323年
46
晋明帝 司马绍
27岁
299年—325年
47
晋成帝 司马衍
22岁
321年—342年
48
晋康帝 司马岳
23岁
322年—344年
49
晋穆帝 司马聃
19岁
343年—361年
50
晋哀帝 司马丕
25岁
341年—365年
51
晋废帝 司马奕
45岁
342年—386年
52
晋简文帝 司马昱
52岁
321年—372年
53
晋孝武帝 司马曜
35岁
362年—396年
54
晋安帝 司马德宗
37岁
382年—418年
55
晋恭帝 司马德文
37岁
385年—421年
56
楚武悼帝 桓玄
36岁
369年-404年
57
成武帝 李雄
61岁
274年-334年
58
成戾太子 李班
47岁
288年—334年
59
成幽公 李期
26岁
314年—338年
60
汉昭文帝 李寿
44岁
300年-343年
61
后赵明帝 石勒
60岁
274年-333年
62
后赵海阳王 石弘
22岁
314年—335年
63
后赵武帝石虎
55岁
295年-349年
64
后赵谯王 石世
11岁
339年—349年
65
前燕文明帝 慕容皝
52岁
297年-348年
66
前燕景昭帝 慕容俊
42岁
319年-360年
67
前燕幽帝 慕容暐
45岁
327年—371年
68
西燕威帝 慕容冲
28岁
359年—386年
69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71岁
326年-396年
70
后燕惠愍帝 慕容宝
44岁
355年-398年
71
后燕昭武帝 慕容盛
29岁
373年—401年
72
后燕昭文帝 慕容熙
23岁
385年—407年
73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70岁
336年-405年
74
南燕末主 慕容超
26岁
385年—410年
75
后凉懿武帝吕光
62岁
338年-399年
75
前秦惠武帝 苻洪
66岁
285年—350年
76
前秦明帝 苻健
39岁
317年—355年
77
前秦厉王 苻生
23岁
335年—357年
78
前秦宣昭帝 苻坚
48岁
338年-385年
79
前秦高帝苻登
52岁
343年—394年
80
后秦武昭帝 姚苌
64岁
330年-393年
81
后秦文桓帝 姚兴
51岁
366年—416年
82
后秦末主 姚泓
30岁
388年—417年
83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45岁
381年—425年
84
宋武帝 刘裕
60岁
363年-422年
85
宋少帝 刘义符
19岁
406年—424年
86
宋文帝 刘义隆
47岁
407年—453年
87
宋元凶刘劭
28岁
426年—453年
88
宋孝武帝 刘骏
35岁
430年—464年
89
宋前废帝 刘子业
17岁
449年—465年
90
宋明帝 刘彧
34岁
439年—472年
91
宋后废帝 刘昱
15岁
463年—477年
92
宋顺帝 刘准
13岁
467年—479年
93
齐高帝 萧道成
56岁
427年—482年
94
齐武帝萧赜
54岁
440年—493年
95
齐郁林王 萧昭业
22岁
473年—494年
96
齐海陵王 萧昭文
15岁
480年—494年
97
齐明帝 萧鸾
47岁
452年—498年
98
齐东昏侯 萧宝卷
19岁
483年—501年
99
齐和帝 萧宝融
15岁
488年—502年
100
梁武帝萧衍
86岁
464年-549年
101
梁简文帝 萧纲
49岁
503年-551年
102
梁元帝 萧绎
47岁
508年—554年
103
梁敬帝 萧方智
16岁
543年—558年
104
梁武陵贞献王 萧纪
46岁
508年—553年
105
梁永嘉王 萧庄
30岁
548年—577年
106
梁宣帝萧察
44岁
519年—562年
107
梁明帝 萧岿
44岁
542年—585年
108
陈武帝 陈霸先
57岁
503年-559年
109
陈文帝 陈蒨
45岁
522年-566年
110
陈废帝 陈伯宗
17岁
554年—570年
111
陈宣帝 陈顼
53岁
530年-582年
112
陈后主陈叔宝
52岁
553年—604年
113
北魏道武帝 拓跋圭
39岁
371年—409年
114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32岁
392年—423年
115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45岁
408年—452年
116
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26岁
440年—465年
117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23岁
454年—476年
118
北魏孝文帝 元宏
33岁
467年—499年
119
北魏宣武帝 元恪
33岁
483年—515年
120
北魏孝明帝 元诩
19岁
510年—528年
121
北魏女帝 元姑娘
01岁
528年—528年
122
北魏幼主 元钊
03岁
526年—528年
123
北魏孝庄帝 元子攸
24岁
507年—530年
124
北魏节闵帝 元恭
35岁
498年—532年
125
北魏安定王 元朗
20岁
513年—532年
126
北魏孝武帝 元修
25岁
510年—534年
127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28岁
524年—551年
128
西魏文帝 元宝炬
45岁
507年—551年
129
西魏废帝 元钦
16岁
525年—554年
130
西魏恭帝 拓跋廓
21岁
537年—557年
131
北齐文宣帝 高洋
31岁
529年—559年
132
北齐废帝高殷
17岁
545年—561年
133
北齐孝昭帝 高演
27岁
535年—561年
134
北齐武成帝 高湛
32岁
537年—568年
135
北齐后主 高纬
21岁
556年—577年
136
北齐幼主 高恒
08岁
570年—578年
137
北周孝闵帝 宇文觉
16岁
542年—557年
138
北周明帝 宇文毓
27岁
534年—560年
139
北周武帝 宇文邕
36岁
543年—578年
140
北周宣帝宇文赟
22岁
559年—580年
141
北周静帝宇文阐
09岁
573年—581年
142
隋文帝 杨坚
64岁
541年-604年
143
隋炀帝 杨广
50岁
569年—618年
144
隋恭帝 杨侑
15岁
605年—619年
145
隋皇泰主 杨侗
16岁
604年—619年
146
唐高祖 李渊
70岁
566年-635年
147
唐太宗 李世民
51岁
599年—649年
148
唐高宗 李治
56岁
628年—683年
149
武则天 武瞾
82岁
624年-705年
150
唐中宗 李显
56岁
656年—710年
151
唐殇帝 李重茂
20岁
695年—714年
152
唐睿宗 李旦
55岁
662年-716年
153
唐玄宗 李隆基
78岁
685年-762年
154
唐肃宗 李亨
52岁
711年-762年
155
唐代宗 李豫
54岁
726年-779年
156
唐德宗 李适
64岁
742年-805年
157
唐顺宗李诵
46岁
761年-806年
158
唐宪宗 李纯
43岁
778年—820年
159
唐穆宗 李恒
30岁
795年—824年
160
唐敬宗 李湛
18岁
809年—826年
161
唐文宗李昂
32岁
809年—840年
162
唐武宗 李炎
33岁
814年—846年
163
唐宣宗 李忱
50岁
810年—859年
164
唐懿宗李漼
41岁
833年—873年
165
唐僖宗李儇
27岁
862年—888年
166
唐昭宗 李晔
38岁
867年—904年
167
唐哀帝李柷
17岁
892年—908年
168
后梁太祖 朱温
61岁
852年-912年
169
后梁郢王朱友圭
30岁
884年—913年
169
后梁末帝 朱友贞
36岁
888年—923年
170
后唐庄宗 李存勖
42岁
885年-926年
171
后唐明宗 李嗣源
67岁
867年-933年
172
后唐闵帝李从厚
21岁
914年—934年
173
后唐末帝 李从珂
52岁
885年—936年
174
后晋高祖 石敬瑭
51岁
892年-942年
175
后晋出帝石重贵
61岁
914年-974年
176
后汉高祖 刘知远
54岁
895年—948年
177
后汉隐帝 刘承祐
20岁
931年—950年
178
北汉世祖 刘崇
60岁
895年-954年
179
北汉睿宗 刘钧
43岁
926年-968年
180
后周太祖 郭威
51岁
904年—954年
181
后周世宗柴荣
39岁
921年—959年
182
后周恭帝 柴宗训
21岁
953年—973年
183
吴太祖 杨行密
54岁
852年-905年
184
吴烈祖 杨渥
23岁
886年—908年
185
吴高祖 杨隆演
24岁
897年—920年
186
吴睿帝 杨溥
38岁
900年-937年
187
南唐烈祖 李昪
56岁
888年-943年
188
南唐元宗 李璟
46岁
916年—961年
189
南唐后主 李煜
42岁
937年—978年
190
南汉高祖 刘岩
54岁
889年-942年
191
南汉殇帝 刘玢
24岁
920年—943年
192
南汉中宗 刘晟
39岁
920年-958年
193
南汉后主 刘鋹
38岁
943年—980年
194
前蜀高祖 王建
72岁
847年-918年
195
前蜀后主 王衍
28岁
899年—926年
196
后蜀高祖 孟知祥
61岁
874年-934年
197
后蜀后主 孟昶
47岁
919年-965年
198
宋太祖 赵匡胤
50岁
927年-976年
199
宋太宗 赵光义
59岁
939年-997年
200
宋真宗 赵恒
55岁
968年—1022年
201
宋仁宗 赵祯
54岁
1010年—1063年
202
宋英宗 赵曙
36岁
1032年—1067年
203
宋哲宗 赵煦
25岁
1076年—1100年
204
宋神宗 赵顼
38岁
1048年—1085年
205
宋徽宗 赵佶
54岁
1082年—1135年
206
宋钦宗 赵桓
57岁
1100年—1156年
207
宋高宗 赵构
81岁
1107年-1187年
208
宋孝宗 赵昚
68岁
1127年-1194年
209
宋光宗 赵惇
54岁
1147年—1200年
210
宋宁宗 赵扩
57岁
1168年—1224年
211
宋理宗 赵昀
60岁
1205年-1264年
212
宋度宗 赵禥
35岁
1240年—1274年
213
宋恭帝 赵显
53岁
1271年—1323年
214
宋端宗赵昰
11岁
1268年—1278年
215
宋幼主 赵昺
09岁
1271年—1279年
216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55岁
872年-926年
217
辽太宗 耶律德光
46岁
902年-947年
218
辽世宗耶律阮
34岁
918年-951年
219
辽穆宗 耶律璟
39岁
931年-969年
220
辽景宗 耶律贤
35岁
948年-982年
221
辽圣宗 耶律隆绪
61岁
971年-1031年
222
辽兴宗 耶律宗真
40岁
1016年-1055年
223
辽道宗 耶律洪基
70岁
1032年-1101年
224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54岁
1075年-1128年
225
辽宣宗 耶律淳
61岁
1062年-1122年
226
辽梁王耶律雅里
30岁
1094年-1123年
227
辽德宗 耶律大石
57岁
1087年-1143年
228
伪齐 刘豫
71岁
1073年-1143年
229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56岁
1068年-1123年
230
金太宗 完颜晟
61岁
1075年-1135年
231
金熙宗 完颜亶
31岁
1119年-1149年
232
金海陵王 完颜亮
40岁
1122年-1161年
233
金世宗 完颜雍
67岁
1123年-1189年
234
金章宗 完颜璟
41岁
1168年-1208年
235
金卫绍王 完颜永济
61岁
1153年-1213年
236
金宣宗 完颜珣
61岁
1163年-1223年
237
金哀宗 完颜守绪
37岁
1198年-1234年
238
夏景宗 李元昊
46岁
1003年—1048年
239
夏毅宗 李谅祚
21岁
1047年—1067年
240
夏惠宗 李秉常
26岁
1061年—1086年
241
夏崇宗 李乾顺
57岁
1083年—1139年
242
夏仁宗 李仁孝
70岁
1124年-1193年
243
夏桓宗 李纯祐
30岁
1177年—1206年
244
夏襄宗 李安全
42岁
1170年—1211年
245
夏神宗 李遵顼
64岁
1163年-1226年
246
夏献宗 李德旺
46岁
1181年—1226年
247
元太祖 孛儿只斤·铁木真
66岁
1162年-1227年
248
元睿宗 孛儿只斤·拖雷
41岁
1192年-1232年
249
元太宗 孛儿只斤·窝阔台
56岁
1186年—1241年
250
元定宗 孛儿只斤·贵由
43岁
1206年-1248年
251
元宪宗 孛儿只斤·蒙哥
52岁
1208年—1259年
252
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80岁
1215年-1294年
253
元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
43岁
1265年-1307年
254
元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
31岁
1281年-1311年
255
元仁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36岁
1285年—1320年
256
元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21岁
1303年—1323年
257
元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36岁
1293年—1328年
258
元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09岁[1]
1320年—1328年[1]
259
元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29岁
1304年—1332年
260
元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㻋
30岁
1300年—1329年
261
元宁宗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07岁
1326年—1332年
262
元惠宗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51岁
1320年—1370年
263
元昭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达腊
40岁
1339年—1378年
264
夏太祖 明玉珍
36岁
1331年-1366年
265
汉高祖 陈友谅
44岁
1320年-1363年
266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71岁
1328年-1398年
267
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26岁[1]
1377年—1402年[1]
268
明成祖(永乐)朱棣
65岁
1360年-1424年
269
明仁宗(洪熙)朱高炽
48岁
1378年—1425年
270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38岁
1398年-1435年
271
明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
38岁
1427年—1464年
272
明代宗(景泰)朱祁钰
30岁
1428年—1457年
273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
41岁
1447年—1487年
274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
36岁
1470年-1505年
275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31岁
1491年—1521年
276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60岁
1507年-1566年
277
明穆宗(隆庆)朱载垕
36岁
1537年—1572年
278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
58岁
1563年-1620年
279
明光宗(泰昌)朱常洛
39岁
1582年—1620年
280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23岁
1605年—1627年
281
明思宗(崇祯)朱由检
35岁
1610年—1644年
282
明安宗(弘光)朱由嵩
40岁
1607年—1646年
283
明绍宗(隆武)朱聿键
45岁
1602年—1646年
284
明文宗(绍武) 朱聿鐭
43岁
1605年-1647年
285
明昭宗(永历)朱由榔
38岁
1625年—1662年
286
大顺(永昌)李自成
40岁
1606年-1645年
287
大西(大顺)张献忠
42岁
1606年—1647年
288
周太祖(昭武)吴三桂
67岁
1612年-1678年
291
清太祖(天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68岁
1559年-1626年
292
清太宗(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
52岁
1592年-1643年
293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
24岁
1638年—1661年
294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69岁
1654年-1722年
295
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禛
58岁
1678年-1735年
296
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
89岁
1711年-1799年
297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8 19:39:20 +0800 CST  



道 士 们 常 见 的 法 术 解 密


梁豁堂言,有粤东大商喜学仙,招纳方士数十人,转相神圣。皆曰:冲举可坐致,所费不赀。然亦时时有小验。故信之益笃。

一日,有道士来访,虽敝衣破笠,而神采落落,如独鹤孤松。与之言,微妙元远,多出意表。试其法,则驱役鬼神,呼召风雨,如操券也;松鲈台菌,吴橙闽荔,如取携也;星娥琴竽,玉女歌舞,犹仆隶也。握其符,十洲三岛可以梦游。出黍颗之丹,点瓦石为黄金,百炼不耗。

粤商大骇服,诸方士自顾不及,亦稽首称圣师,皆愿为弟子,求传道。道士曰:然则择日设坛,当一一授汝。

至期,道士登座,众拜讫,道士问尔辈何求,曰:求仙。问求仙何以求诸我?曰:如是灵异,非真仙而何。

道士轩渠良久,曰:
此术也,非道也,夫道者冲漠自然,与元气为一,乌有如是种种哉。
盖三教之放失久矣,
儒之本旨,明体达用而已。文章记诵非也,谈天说性亦非也;
佛之本旨,无生无灭而已。布施供养非也,机锋语录亦非也;
道之本旨,清净冲虚而已。章咒符录非也,炉火服饵亦非也。

尔所见种种,是皆章咒符录事,去炉火服饵,尚隔几尘。况长生乎?然无所征验,遽斥其非,尔必谓誉其所能,而毁其所不能,徒大言耳。今示以种种能为,而告以种种不可为,尔庶几知返乎!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吾疾夫道家之滋伪,故因汝好道,姑一正之。

因指诸方士曰:
尔之不食,辟谷丸也;
尔之前知,桃偶人也;
尔之烧丹,房中药也;
尔之点金,缩银法也;
尔之入冥,茉莉根也;
尔之召仙,摄灵魂也;
尔之返魂,役狐魅也;
尔之般运,五鬼术也;
尔之辟兵,铁布衫也;
尔之飞跃,鹿卢蹻也。
名曰道流,皆妖人耳。不速解散,雷部且至矣!

振衣欲起,众牵衣叩额曰:下士沉迷,已知其罪,幸逢仙驾,是亦前缘,忍不一度脱乎?
道士却坐,顾粤商曰:尔曾闻笙歌锦绣之中,有一人挥手飞升者乎?
顾诸方士曰:尔曾闻炫术鬻财之辈,有一人脱屣羽化者乎?

夫修道者须谢绝万缘,坚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而后可不死;
使此气绵绵不停,而后可长停。然亦非枯坐事也。
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物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
必积功累德,而后列名于仙籍。
仙骨以生,仙骨既成,真灵自尔感通,仙缘乃凑,此在尔辈之自度,仙家安有度人法乎?


因索纸大书十六字曰:内绝世缘,外积阴骘,无怪无奇,是真秘密。
投笔于案,声如霹雳,已失所在矣。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9 11:33:25 +0800 CST  




民 国 时 期 的 剑 仙





我们常在书摊文学小说杂志中看到记载剑仙者,白光一闪,百步刺人,犹如探囊取物……这些是小说家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这里说的梁海滨是民国时修行剑道的异人,字櫈叟,别号海滨懒禅,广东南海县人。

他结交的很多朋友都是江湖异人,其中有一位叫做通邃道人(俗家姓名黄邃之,与仙学巨子陈撄宁是忘年之交),学问渊博,长于内外丹法并阴阳数术,与梁海滨是莫逆之交,另有圆虚道人(李圆虚),乃梁之同乡。三人结为道侣,一起云游。

民国十三年时,梁海滨还在上海,倾心玄门之学,尤其喜欢炼剑,寻访武当山,寻得一位不出世的名师。民国十四年,梁海滨回上海寓所时,看见案头有一封书信,拆开看是师父的笔迹,让他不要去黄山了,务必赶到湖北均州武当山下。于是梁海滨由水路直奔汉口,到离武当山二十里的一处客店歇脚,当夜师父不期而至。

师父让梁海滨仅拿棉衣等几件简单物品前往武当山。一路崎岖蜿蜒,最后到了一处,树木茂盛,郁郁遮天。太阳西下,于是找间茅草屋借宿。次日黎明梁海滨背着行李跟在师父后面徒步前行。不知走了几天,经过多少处险峰沟壑,早已是人迹罕至,荆棘满路,终于到了一处山间,悬崖绝壁之下的一个石洞。石凳石几参差陈列,应该是古时候高人隐修之所。

——————————————————————————————

师父说:“暂且住在这里,不要恐慌,山里有很多灵草,可以疗伤充饥。”于是带着我去各个地方采摘,然后储存在洞里。一切准备妥当后,师父便教授我多般秘诀,又传给我“火观法”来御寒,让我独自在此修炼。临走时说:“不要害怕,我自当暗中保护你”,说完便走了。

于是在这渺无人迹的深山里,我独自一人隐居在寒荒幽绝之室,耳所闻者,鸟兽声;目所接者,峻险狰狞之山势,映入眼帘的无不让人恍惚惊颤,当此时万念全灰,横下一心,即此一身,既来之则安之,只有置一切于度外,遵循师父教训,潜心修炼,与顽石枯木作伴而已。

苦乐本无定相,你的心安然处之,忘记苦楚,那么随处都是快乐之地。于是我以山泉解渴,野果充饥,整日端坐,服气导引,杂念俱熄。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夜,忘了年岁几何,但是始终没有遇到毒蛇猛兽侵扰。

一天大雪,正思忖如何御寒,但是洞内出气,蓬蓬若蒸,丝毫没有寒冷之意,而洞外已经冷得让人受不了了。

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天黄昏,我正在打坐,石洞内忽然大放光明,四壁上的石纹都映照得清晰可见,正惊诧的环顾四周之时,师父已经站在我面前,笑着说:“你的剑术已经炼成了,可以下山了。”

(此处有秘密动作,不便明言)于是命令我闭目跪地,过了好长时间,突然向我顶门拍了一下,迅速喊道“起”!于是将应该有的手续,逐一宣示完毕,喟然叹曰:“你的剑术虽然练成,然而仍属于是道的末流小术,只有修成大道,才能历劫存在,否则一切均是白费,我只怕你道心不坚固啊!”

————————————————————————————————

梁海滨决意留下,不愿下山,想继续学道。师父说:“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一定要积累功德,而后才能位列仙籍之中,如果生有仙骨,真灵自然而然会感通,仙缘才能凑合。你于俗世尚有一番事业,功德未立,就志在清虚,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无奈,梁海滨跟师父下了山,这回不出半天就到了从前所住的小店,因为师父传授给他辟谷导引之术,已经十几天没有进食了。他向店主询问现在是哪年哪月,才发现已经过了两年了,可是感觉只在山中住了几日,真是如恍如隔世。慨然叹息,如果凡人能够屏息心念于一处,那么长时与短时,又有什么分别呢?佛说万劫一刹那,刹那即万劫,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他感悟到时间悠久其实是人的“妄念迁流”,才生此种种现象,足以说明大千世界,其实是凡夫执著心念所形成的。

——————————————————————————

在山下跟师父作别,师父让我北上,并嘱咐我再食人间烟火时先从核桃开始。我打算长久辟谷绝食,师父不允许,怕是惑乱视听,并嘱咐我未来会发生事乱,一定不要恐惧,勤修功德勇猛精进,过后就平安无事了。

那时候烽火连齐赵,满天兵气,我借住在相国寺,暂时隐居,很少与人交际,从不过问俗事,即便以前的至交好友也都因为乱世物是人非,难得相见。

随后想起师父还有一件重要的俗愿未了,便去了青岛重新安葬了师父先人的遗骨,后又回到家中里料理一番,然后又云游四方去了。

————————————————————————

有人说梁懒禅到了终南山,此后再无消息。


后记:
有传闻说当时正值国难当头,梁海滨抱着一颗报国之心,欲学成剑术抵御外敌,保护国民,但最终没有付诸实行,可能是修炼后有所领悟,自此隐遁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所述梁海滨逸事均为真人真实,详细资料可参照:


《梁海滨先生入山炼剑事》……………………… 王 隐

《梁海滨先生入山炼剑事实详记》……………… 吴彝珠

《海滨懒禅复圆虚道人书》……………………… 梁海滨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9 15:31:19 +0800 CST  


我曾听说剑侠练剑,凝神一志的对着一把剑,静坐调息;久而久之,那把剑可以随着呼吸之气,来往进退。这种以气摄形的功夫,觉得很奇,究竟还是道家最粗浅的。古来飞卫学射,专注心神在一个虱子身上;旬日之后,看见虱子大如车轮;於是一箭射去,就射中了虱子的心。

我又曾看见一个孕妇临产,胎儿死在腹中五日不下,危殆极了!偶然遇见一位祝尤科的老先生,请来救治。那老先生讨了一把剪刀、一张纸,铰成一个人形,随即把人形剪得稀烂。这边在厅外作法,那死胎连胞衣竟是一块一块的从产门里零碎掉下来。

我又曾见一个农夫,生了对口疮,肿得碗大,痛得直嚷;忽然来了一个过路的人,从人丛里伸手过来,在农夫后颈上一抓,对阶沿石上一撂,这人的对口疮登时不知去向!那石头上却长个瘿出来,石头还微微的颤动了一会。


……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29 15:33:50 +0800 CST  



蓟 子 训


蓟达,字子训,齐国临淄人,李少君之邑人也。少仕州郡,举孝廉,除郎中,又从军拜驸马都尉。晚悟治世俗综理官无益于年命也,乃从少君学治病作医法,渐久,见少君有不死之道,遂以弟子之礼事少君而师焉。少君亦以子训用心专,知可成就,渐渐告之以道家事,因教令胎息胎食住年止白之法,行之二百余年,颜色不老。

在乡里与人信让从事,性好清净,常闲居读《易》,时作小小文疏,皆有意义。少君晚又授子训无常子大幻化之术,按事施行,皆效。曾见比舍家抱一儿,从求抱之,失手而随地,即死,其家素尊敬之,不敢有悲哀之色而埋之,谓此儿命应不成人,行已积日,转不能复,思之,子训因还外抱儿还家,家人恐是鬼,乞不复用,子训曰:“但取,无苦,故是汝儿也。”儿识其母,喜笑欲往母,乃取之,意犹不了,子训既去,夫妇共往掘视所埋死儿窆器中,有泥儿长六寸许耳,此儿遂长大。又诸老人发必白者,子训但与之对坐共语,宿昔之间,则明旦皆发黑矣,亦无所施为,为黑可期一年二百日也;亦复有不使人发黑者,盖神幻之大变者也。

京师贵人闻之,莫不虚心欲见子训,而无缘致之。子训比居有年少为太学生,于是诸贵人共呼语之:“卿所以勤苦读书者,欲以课试规富贵耳。但为吾一致蓟子训来,能使卿不劳而达。”书生许诺,乃归,就事子训,朝夕洒扫,立侍左右,如此且二百日,子训语书生曰:“卿非学道者,何能如此?”书生曰:“忝乡里末流,长幼之道自当尔。”子训曰:“何以不道实而作虚饰邪?吾以具知卿意,诸贵人欲得见我,我亦何惜一行之劳而不使卿得荣位乎?便可还语诸人,吾某月某日当往。”书生甚喜,到京师,具向诸贵人说此意。

到期日,子训未行,书生父母忧之,往视子训,子训曰:“恐我不行也,不使卿儿失信,当发以食时去所居。”书生父母相谓曰:“蓟先生虽不如期至,要是往也,定后日。”书生归,推计之,子训以其日中时到京师,是不能半日行千余里。既至,书生往见之子训,子训问书生曰:“谁欲见我者?”书生曰:“欲见先生者甚多,不敢枉屈,但乞知先生所止,自当来也。”子训曰:“不须使来,吾尚千余里来宁,复与诸人计此邪?卿今日使人人尽语之,使各绝宾客,吾日中当往,临时自当择所先诣。”书生如其言语贵人,贵人各洒扫,到日中子训往。凡二十三处,便有二十三子训,各往一处,诸贵人各各喜,自谓子训先诣之。定明日相参同,同时各有一子训,其衣服颜色皆如一,而论说随主人谘问,各各对答不同耳。主人竝为设酒食之具,以饷子训,皆各家家尽礼饮食之。

于是远近大惊,诸贵人竝欲诣之。子训谓书生曰:“诸人谓我当有重瞳八采,故欲见我,我亦无所道,我不复往便尔,去矣!”适出门,诸贵人冠盖塞道,到门。书生言:适去东陌上乘青骡者是也。于是各各走马逐之,望见其骡徐徐而行,各走马逐之不及,如此行半日,而常相去一里许,不可及也,乃各罢还。

子训既少君乡里弟子,微密谨慎,思证道奥,随时明匠,将足甄综众妙矣。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30 15:54:17 +0800 CST  


王 烈


王烈,字长休,邯郸人。常服黄精并炼铅,年二百三十八岁,有少容,登山如飞。少为书生,嵇叔夜与之游,烈入太行山,闻山裂声,往视之,山断数百丈,有青泥出如髓,取抟之,须臾成石,如热腊之状,食之味如粳米,仙经云:神仙五百岁,辄一开,其中有髓,得服之者,与天地齐毕。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30 15:59:18 +0800 CST  


孔 元

孔元者,常服松脂茯苓松实,年更少壮,已一百七十余岁。人或饮酒,请元作酒令,元乃以杖柱地倒立,头向下,持酒倒饮,人不能为之也。乃于水边凿岸作一穴,方丈余,止其间,断谷或一月两月而出。后入西华岳得道也。


楼主 qq群33163670  发布于 2018-09-30 16:05:14 +0800 CST  

楼主:qq群33163670

字数:25952

发表时间:2018-09-25 19:17: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30 16:26:09 +0800 CST

评论数: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