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喝阴阳多变化--一个清洁工的一些简单经历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41:00 +0800 CST  


感谢关帝,感谢各路神灵,各位祖师,磕头之后,就出门了, 这个时候刚好开饭, 有人叫吃饭, 我就吃了起来! 还不错,第一次吃洛阳的东西。这世!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42:00 +0800 CST  
出来之后,就要到洛阳,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当然这还有个插曲,洛阳龙门石窟近在咫尺,但是就是不能去,估计与武则天有关系把。 哈哈。 有个韩姓的写了一些东西,也不知道真假,反正大概有那么回事把。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46:00 +0800 CST  
看到这个神都,就感觉好神秘,是吧,其实真的很神秘。 只是现在大家都只顾赚钱了,越来越外了。好玩把。
神都是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都城。“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水经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将东都(洛阳)更名“神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加尊号“圣母神皇”;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都城,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1] 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统治了近50年,基本上延续了“贞观之治”,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被郭沫若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影响之深远,波及当时的 、日本等国。
历史渊源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吕氏春秋?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那么,神州的位置在哪里?《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

武则天明堂
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特别重要的是,自东晋以降,洛阳便被称为“神京”或“神都”。《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的话:“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北魏元苌(cháng)墓志载:元苌“三翊皇甸,再尹神京”。这是说,元苌曾三次在“代都平城”、两次在京师洛阳任职的事。(蔡运章等《北魏元苌墓志考略》)可见,早在东晋、北魏时期,洛阳就被称为神京了。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
在历史上,只有洛阳被统治者法定名称为“神都”,其它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此名字。
从上元元年(674),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建都历史
一般称“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多”的意思。
【十三朝古都】之神都洛阳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东都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则天 公元690年-705年
唐 东都 隋唐故城 昭宗、哀帝 公元904年-907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郢帝、末帝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00:00 +0800 CST  
东都洛阳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

大周皇帝武则天
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宿羽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
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苑。洛阳城的建设也进入了她辉煌灿烂的时代。神都洛阳增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物,如宫城里的万象神宫、天堂,端门外的天枢,则天门及阙等。为自己帝位的巩固,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2武则天时期编辑
都城巅峰
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都城,无论从城市规模与发展程度上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是中国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它始筑于隋大业元年,最终完善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可以说武则天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以今天考古工作者对洛阳宫城城垣发掘情况来看,认为隋唐洛阳城的兴建至少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隋末唐初,下限不晚于盛唐前期,为我们了解隋末唐初至盛唐时期城垣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

天子三出阙应天门
实物资料。实际上,从文献记载来看,对洛阳城的修筑与改建,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为最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隋唐洛阳城建于隋末,但至唐初,"废弃不用",高宗显庆元年始更为东都,以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永昌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备矣"。(《唐六典》卷七《工部》)因此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洛阳城市建设对于我们了解洛阳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考古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实地发掘也能够提供文献上的佐证。
政治建设
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偏西,汉魏洛阳城西十八里处,"始筑于大业元年"。唐代建国之初,废弃不用,贞观六年改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改为东都,光宅元年又称神都。
唐代自高祖建国,以长安为国都,洛阳称东都。高祖晚年于长安城北建大明宫,太极、大明两宫成为李唐王朝最重要的议事之所。高宗上台以后,亦以大明宫为政治中心。只是时常往返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有时居于洛阳,但主要还是以居于长安为主。至武则天改唐立周才真正将国都定于洛阳,改号神都。关于武则天为何迁都洛阳,说法很多,历来存有争议,但总体来说,出于政治上改朝换代的目的应为最主要的原因。
自永徽六年(655年)高宗下诏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武则天一直是高宗政治上的得力助手。李治身体很差,史称,太宗去世,他哀毁过礼,即落下疾病。显庆五年(660年)开始"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五年十月),百司奏事,有时即委托皇后处决。武则天聪明能干,处事多能符合皇上意旨。高宗皇帝便时常委以政事,权势越来越高,与人主相差无几。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旧唐书》卷五《高宗纪》)由于高宗上元以后"风疾"尤重,朝廷政事大多无法处治,故此"上元以来,政由武氏"。(《旧唐书》卷二七《礼仪志上》)这以后朝廷政事大多归武则天处理,形成了朝廷的"二圣"格局。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去世,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这中间武则天主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至高宗去世,其想要亲掌政权的政治野心也已膨胀到极点。
然而自李唐建国,长安作为李姓王朝的首都,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经营,虽武则天大加诛伐,李氏王朝的政治影响仍处处存在,为了与旧有王朝分庭抗礼,建立新的政权,武则天决定迁都洛阳,一切从头开始。光宅元年,武则天致信西京留守刘仁轨,云"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通鉴》卷二○三,则天光宅元年)将长安之事委托刘仁轨,而自己专心在洛阳发展。可见此时的武则天已无心再回长安,在洛阳另组班子,再建朝廷的意图已很明确。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改之"。(《通鉴》卷二○三,则天光宅元年)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决心已定,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为了抬高洛阳的地位,使之凌驾于长安之上,宫名太初,也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而官名的改制也是出于有别先朝之目的。(牛致功《武则天与洛阳》,《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03:00 +0800 CST  
礼制建筑
朝廷易代,礼制为先。《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二称,"肆觐之礼立,则朝廷尊;郊庙之礼立,则人情肃"。武则天以周代唐,礼制是其政治变革中重要的一项。为了配合武周政权的发展,武则天立周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设,在神都洛阳建立了一整套礼制建筑,并确立了大周的礼仪制度。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明堂,实行祭享明堂制度。祭享明堂是古代礼制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太宗之世,天下初定,大唐帝国的明堂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唐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无章可循。贞观五年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两次召集大臣讨论,达成意见,明堂建筑为上下两层,"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之所"。(相关讨论参魏征《明堂议》,《全唐文》卷140;《唐会要》卷11《明堂制度》;《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唐太宗后来用兵辽东,此事被搁置下来。
永徽二年七月,唐高宗敕令有司祥议明堂制度。此后,出现了明堂究为九室还是五室的争议。唐高宗初定九室,并定出九室明堂的"内样",宣示群臣详议。但后来,又以五室更符礼制,举棋不定。至乾封二年,终下决心,初步议定,明堂建筑方案,即明堂为"上圆下方",上层为严配之所,下层为布政之居;明堂的建造地点,应该是"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乾封三年高宗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总章,分京师万年县置明堂县。(《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准备建造明堂。但就在此不久,高宗皇帝便一病不起,未遑实行而逝去。
武则天是明堂建筑首位实施者。据文献记载,武则天先后两次兴修明堂。第一次是在革唐命以前,明堂是作为大唐的明堂而修建的。这次修建的明堂,号为"万象神宫",具体修造时间各史记载不同,据姜波考证,大致应在武后垂拱三、四年间,于证圣元年(695年)被焚毁。(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第218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此后,武则天又下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号为"通天宫",万岁登封元年完工,第二次兴修的明堂是作为大周帝国的明堂而修建的。
武则天的明堂建筑与高宗君臣的论证有所不同。明堂的建造地点,按照高宗君臣的讨论,当"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但武则天造明堂,却没有听取群儒之言,而是与北门学士另议其制,称"自我作古,用适于事",因此,可以说武则天的明堂建筑形式更加考虑的它的实用性。她建造的明堂不是在国之阳,丙巳之地,而是在宫城的中心位置。这与我国秦汉以来的礼制传统大相径庭,她认为"朕乃为丙巳之地,去宫室遥远,每月所居,因时飨祭,常备文物,动有烦劳。在于朕怀,殊非所谓。今古裁基紫掖,辟宇彤闱。经始肇兴,成之匪日"。(《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于是她下令拆除宫城正殿--乾元殿,以其旧址造明堂。将明堂建在大朝正殿的位置,主要考虑了明堂"布政之居"的功能。
第二、修建武氏宗庙及武周社稷。在神都洛阳,武周的宗庙与社稷,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被安置在皇城内,它们是武则天以周代唐以后建立起来的,唐高宗时期,武士彟被追赠为太原郡王,仪凤三年,"即并州建太原郡王庙"。以后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于京都长安又立武氏五世祖庙,祭享武氏先祖。(《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以周代唐。没多久,则天皇帝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以取代唐太庙。(《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元年)天授二年正月,纳武氏神主于太庙;西京长安的唐太庙更名为享德庙,四时祭享高祖、太宗、高宗三室,余四室(宣、元、光、景)皆不享。又改长安崇先庙为崇尊庙(原武氏宗庙)。(《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武周太庙建于洛阳宫城东南部,本为隋少府监之地,按照《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都城建制,太庙、社稷遵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太庙当在宫城之东南部,据《元河南志》的记载,隋唐洛阳城皇城为东西长方形,城中东西四街。城南面三门,正中为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武周太庙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左掖门东的位置。又据《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条:(应天门外)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次东太府寺,次东(唐)太庙(注: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可见武氏是严格遵循了周礼制度而建。
社稷坛是一国之正典,李唐王朝的社稷,因隋之旧,立于西京皇城西南隅(《通典》卷四五"社稷"载:"隋文帝开皇初,建社稷,并立于含光门之右"),与位于皇城东南隅的唐太庙正好成"左祖右社"的布局。武周立国,以武周社稷替代李唐社稷,《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载,天授元年武周立国,天授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于神都"。
第三,立天枢。为了表彰大周功德,武则天于延载元年在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内立天枢,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据《旧唐书?则天武后本纪》:"延载元年八月,……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所铸天枢,共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
通过以上明堂、宗庙、社稷等一系列都城礼制建筑的修建,武则天从根本上完成了以周代唐的革命,周之正朔得以确立。
都城建设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06:00 +0800 CST  
武则天将洛阳定为神都,取代了长安的都城地位,移民以实都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遵奉的准则,武则天也不例外。政权建立不久,天授二年即迁徙关内十余万户于洛阳安置。(《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四》;《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六》)朝廷政权所在,由州郡地方官迁至洛阳担任京官,或直接从全国各州郡县来洛阳任职而定居下来的居民也不少,其人员来源包括今天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区。(相关研究参程存杰《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第三章"唐代东都城市人口的变迁",中华书局2002年版)从统计资料来看,可以复原的东都洛阳各坊人口大多为高宗、武后时之人,如尚善坊的十处居民有八人为这一时期,正平坊的七处居址亦有五处为这一时期的人员。(《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都城地位提高,人口膨胀,城市建设也相应提上日程,武则天时期成为洛阳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首先,增筑神都外郭城。洛阳城的修筑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当时外郭城仅筑短垣,规模有限,防御能力差。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令李昭德增筑,并改罗郭城称金城,"其崇丈有八尺",大大加强了其防御功能,更显壮丽景观。史载:"前直伊阙,后倚邙山,东出瀍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外郭城》)
其次,拓建官署。洛阳在隋唐时期一直是作为东都存在,武则天改制,将洛阳升格为国之首都,官署建制亦随之升级,旧有官署不敷所用,拓建新的执政部门以及官署建制在所难免。因此,武则天时期对于神都洛阳的旧有官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与扩建,唐洛阳官署主要分布于皇城与东城之内,皇城北接宫城,西近上阳宫,重要官署均集中于此,分置于此中的内寺省、秘书省、太仆寺等机构均为武后时期迁建于此。(《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皇城》)东城本为隋建,唐因之,因在宫城、皇城之东,故名。也是一处官署集中区。这里分布着尚书省、大理寺、军器监、少府监、太常寺、光禄寺、司农寺等重要机构,而光禄寺、司农寺均为高宗乾封年间迁建于此,尚书省,"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东城》)在高宗、武则天时期,一些官署建构特别是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均经其改造、修缮。
第三,增筑上阳宫。唐代洛阳宫城在皇城以北,隋名紫微城,贞观六年,改称洛阳宫,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太初宫。太初宫是洛阳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皇宫所在,高宗前期一直在此居处,后来高宗皇帝以雒水东岸地势高敞,于是令于此修筑宫殿,名上阳宫。上阳宫是高宗、武则天时期修建的一处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武则天长期居处之地。《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载:"上阳宫在皇城西南隅,上元中置,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上阳宫》又载:"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雒水高岸,有临眺之美,昭机于其所营上阳宫,宫成移御之。"可见它是高宗、武则天处理朝政与日常居处最重要的处所。
上阳宫是一处大型建筑群,除地形地势占据优势外,这里的宫殿建筑还以繁华著称。宫殿建筑达数十处之多,宫之正殿名观风殿,武则天还政以后即居此殿。仙居殿,武后崩于此殿。除宫殿建筑外,门阙、台阁、亭观极尽豪奢,韦机建成后,曾因太过华丽,受到弹劾免职。白居易作《白发上阳人》,元稹亦写有《上阳白发人》。唐代吟诵上阳宫的诗词不胜枚举,王建《上阳宫》诗去:"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上阳宫的美,武则天留恋此宫,终老于此。
第四,翻新神都苑。神都苑,史载"唐之东都苑,隋之会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其在宫城之西,《旧唐书》卷三十八《河南道东部》载"禁苑,在都城之西。东抵宫城,西首席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飞仙。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神都苑是东都洛阳最大的一处皇家宫苑。宫苑最主要的合璧宫就是在高宗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建造。初名八关凉宫,孝敬皇帝李弘即薨于此宫之绮云殿。隋及唐初著名的宫殿非常之多,如:"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宫、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回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洲亭、翠阜亭、芳林亭、飞华亭、留春亭、澄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取旧名,或因余所,规制与此异矣。"(《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神都苑》)从这一记载可以明显看出,神都苑虽为隋代建筑,但是苑内大部分建筑在高宗、武后时期皆有翻新,虽延用旧名,但规制已经改变。神都苑最重要的扩建与发展时期就是在武则天时期。神都苑是洛阳最大的皇家宫苑,盛景之美,久为诗人所歌咏,安禄山攻克洛阳,逼迫所俘获的唐宫廷乐人在神都苑凝碧池奏乐,王维听说后,作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其余对于城门的修建、改建与完缮,洛水中桥的移修等等,史不绝书。《旧唐书礼仪志》载:"永昌中,则天以东都为神都。尔后渐加营构,宫室百司,于是备矣。今之宫室百司,乃武氏改命所备也。"从这一记载也能看出,唐代洛阳城市的发展,武则天时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武后以洛阳为神都对洛阳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0:00 +0800 CST  
武则天定都洛阳,将洛阳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翻新,使之成为一处完全可以替代长安的宫苑建筑,洛阳城市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其意义是非常大的。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保存下一份重要的物质财富。
武则天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礼制改制活动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唐朝礼制继承秦汉旧制而又发展,秦汉以降,礼文多缺,不甚详明,礼官针对于此多所论争。武则天统治时期,以"礼官不甚详明"为由,将执掌礼仪的大任交付自己的亲信祝钦明、韦叔夏、郭山恽等掌管。(《旧唐书》卷二一《礼仪一》)武则天造明堂、建宗庙、立天枢、封嵩拜洛,以武周宗庙、社稷取代李唐的宗庙、社稷等,都是在祝氏、韦氏、郭氏的参谋下,为以周代唐政治变革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武周礼制建筑的修建和所举行的祭祀活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武氏宗庙而言,随着武则天地位的一步步上升,武氏祖先的地位也一步步攀升。如武则天之父武士彟,按其地位本不够配享高祖庙的资格,唐高宗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显庆元年,赠武则天之父武士彟至司徒,赐爵周国公,谥忠孝,配食高祖庙。(《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元年)仪凤三年,又赠武士彟太原郡王,于并州建太原郡王庙。武后临朝称制以后,追封武氏五世祖,立武氏五世祖庙,又于西京立崇先庙以享武氏祖考,甚而至于出现了请武氏先庙为七室、减唐太庙为五室的情况。天授元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又追封其七世祖为帝,并按"天子七庙"的制度立武氏宗庙于神都,以取代唐之太庙(参章群《宗庙与家庙》,《唐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张萍《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西京唐太庙降称享德庙。唐中宗复国,立唐太庙,迁武氏七庙主于西京崇尊庙。(《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资治通鉴》卷208,中宗景龙元年)武氏的地位一步步凌架于李氏之上。
明堂、郊祀等祭祀礼仪,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依唐旧礼,明堂、郊祀、封禅行三献之礼,皆以皇帝为初献,而以公卿为亚献、终献。总章二年祀南郊,告平高丽,即以唐高宗为初献,李勣为亚献。(《资治通鉴》卷二○一,高宗总章二年)随着武后地位的不断提高,武则天对此提出非议。认为:"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要求以皇后为亚献。这样,乾封三年高宗封泰山,皇帝为初献、武后为亚献,赵国太妃为终献。
武则天垂帘听政以后,永昌元年正月飨万象神宫,武太后为初献,唐睿宗为亚献,太子李成器为终献。(《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永昌元年)以周代唐以后,长寿二年飨万象神宫,武则天为初献,魏王武承嗣为亚献,梁王武三思为终献,以此表明武周已取代李唐的正统地位。(《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二年)武则天为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再次实现。
在高宗、武则天统治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武则天利用洛阳的礼制建筑进行大规模的立新与改制。尽管这期间武则天对于都城洛阳的改制,完全是出于改朝换代的政治目的,且引起大多数李唐旧臣的反对,但是在武则天君臣进行一系列讨论的过程中,针对传统礼制的论证,对于整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今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另外,武则天对于洛阳城市的建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物质财富。
隋着洛阳都城考古工作的进展,对于隋唐洛阳城的考古挖掘工作也不断取得突破。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不断对洛阳城池、城门、宫殿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发掘。对于城墙建筑明确指出其修筑大多分前后两期,前期为隋末唐初。为研究洛阳都城前后期变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隋唐洛阳城城垣1995-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3期)
1986年10月-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在今洛阳市定鼎路与中州路十字路口东北角、洛阳市公交公司院内发掘出武则天明堂遗址。989年5期)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中轴线上,南距宫城南面正门应天门405米、距乾元门遗址135米;西北距圆形建筑遗址约140米。
明堂夯土台基为八边形,复原的东西宽度约为87.5米。台基中央有一巨大的圆形中心柱坑,圆形柱坑坑壁为二层台式,上层口径9.8米,自二层台台面开始,坑口逐渐内收。坑底距台基夯土面4.06米,底径6.16米。坑底为四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每块青石长2.40米、宽2.30米、厚1.5米。柱石表面刻细线两周,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在东南西北面刻有定方向的刻线,方位角为358度。柱石中心有方形榫孔,榫孔边长0.78米、深0.4米。同时,在东南、西南、西北三块柱石上还分别凿有一榫眼,直径均为0.3米,孔深分别为0.23、0.25、0.16米。柱坑底部砌有一圈短墙,呈八边形。墙砖为单砖错缝平砌,墙砖残存5-11层,残高0.35-0.8米。台基夯土自中心圆坑至殿基边沿分为五圈,各圈夯土的宽度、深度和质量都不相同;最内圈,夯土宽8、厚10米,夯土坚硬纯净;第二圈,宽6.5、厚1.2米,夯土硬度较差;第三圈,宽7.9-8、厚4.8-8米,夯土质量与第一圈相同;第四卷,宽3.8-4、厚1.3-1.4米,夯土质量与第二圈相同;第五圈,宽11.6-11.7、厚1.5-4.2米,夯土质量不好,含较多杂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5期)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2:00 +0800 CST  
可以看出,武则天明堂的特点,大体来说,武则天明堂分上、中、下三层,中上两层为"圆盖",下层为方形,符合明堂建筑"上圆下方"的古礼。明堂之下,环绕施铁渠,"为辟雍之象",也就是说,武则天明堂是明堂、辟雍合为一体的。武则天明堂的建筑规模,文献记载"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考古发掘出来的明堂遗址仅余地基部分,明堂的真实高度,已无从知晓。但明堂基址的范围,却可以测得。明堂遗址台基"东西长约85米,台基北部为晚期石子夯土打破,南北残宽约72米",这与文献记载中的"东西南北广三百尺(约合今88.2米)"的记载是非常接近的。(有关讨论参阅王岩《关于唐东都武明堂遗址的几个问题》,《考古》1993年10期)
武则天明堂建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经过高宗君臣的论定,武则天的实施,使历史上久为人们所遗忘的明堂建筑得以复苏,为我们今天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总之,武则天时期是洛阳城市建设最繁荣的一个时期,无论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上,还是建筑形式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今天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3神都文化编辑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 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8]
洛阳文学
三体石经拓片

三体石经拓片
洛阳作为王都大邑,自然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趋之地;这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是河洛文学发展的沃土。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挥翰著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
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的大多数作品产生于河洛地区,其中《关雎》几千年来一直向世人倾诉著河洛人的绵绵情思。大作家贾谊是洛阳才子,他既有被誉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大气磅礴,情采飞扬;又有被视为代表汉代骚体赋创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赋》和《??鸟赋》,情感激越,颇富哲理。班彪影响在先,班固倾力撰写,班昭补编在后,“三班洛阳著《汉书》”成为千古佳话;班固写《两都赋》首扬东都,张衡“精思傅会”作《二京赋》成为“长篇之极轨”。王充正文风,批判虚伪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丽典雅;赵壹作《刺世嫉邪赋》,诗人怒发冲冠;蔡文姬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饱蘸血泪。
建安时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学,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强的作家聚其周围,呈“众星拱月”之势。虽然他们的多数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阳,但是,他们本人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创作的与洛阳关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伤悼洛阳的被毁;孔融成名于洛阳;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应氏》和《赠白马王彪》两篇名作的产生均与洛阳有关,他创作的《洛神赋》令人销魂。正始以后,“竹林七贤”和“金谷二十四友”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瑰丽华章。左思闭门宜春里,构思十年,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潘岳挥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洛阳城令“掷果盈车”。从“乐不思蜀”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从陆机的《洛阳记》到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更以文学的手笔使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唐代,李白与杜甫诗坛的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杜甫在他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阳,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最后一次告别洛阳,他沿途写下了“三吏”、“三别”,达到其诗歌创作的颠峰。后来的白居易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阳居住长达18年之久,洛阳大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洛阳的描写。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多达800余首,为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提携后进,将洛阳称为自己的故乡;杜牧科考东都,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成就功名从洛阳开始。诗圣诗鬼李贺作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为诗歌创作呕尽心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对其有重要影响。另外,像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独孤及、诗豪刘禹锡、中唐大才子元稹、诗人卢仝等人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之际,西京洛阳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许多开国元勋功成身退之所,如欧阳修、司马光,以及四朝元老吕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彦博等。这些才华卓著的人们,以诗会友,在洛阳写下了众多诗词名篇,对北宋前期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4:00 +0800 CST  
洛阳牡丹
“掌花案”牡丹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

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牡丹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曾有诗描述花开时节的洛阳城:

[编辑]牡丹名园王城公园因建于古代东周王城的遗址上,故名王城公园,是洛阳观赏牡丹最重要的场所。始建于1956年,栽植牡丹将近2万株,有320个牡丹品种,建有牡丹阁、牡丹仙子花坛群等观赏佳景。每年4月15日至25日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织。在今天,洛阳把牡丹的栽培作为发展旅游经济资源之一,市内和郊区有几个大型的牡丹栽培基地,他们兼有旅游、研究的作用,每个基地都有火车站直达的公交车。从1983年起,在每年四月上中旬举办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花会是中国四大名会之一。自2011年起,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正式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文化厅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
历史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写诗最多的皇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是入皇帝诗歌最多的城市。武则天一生,写诗40余首,其中,有28首诗是写洛阳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也只有洛阳,可以得到如此青睐。
作品赏析
【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九玄眷命,三圣基拢。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唐大飨拜洛乐章 致和】武则天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唐大飨拜洛乐章 咸和】武则天
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
灵眷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
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邈志逾殷。
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散失)
【唐大飨拜洛乐章 九和】武则天
祗荷坤德,钦若乾灵。
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
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唐大飨拜洛乐章 拜洛】武则天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
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只。
【唐大飨拜洛乐章 显和】武则天
顾德有惭虚菲,明只屡降祯符。
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
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唐大飨拜洛乐章 昭和】武则天
舒云致养,合大资生。
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升歌荐序,垂币翘诚。
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唐大飨拜洛乐章 敬和】武则天
兰俎既升,苹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唐大飨拜洛乐章 齐和】武则天
沉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
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
【唐大飨拜洛乐章 德和】武则天
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
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
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
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唐大飨拜洛乐章 禋和】武则天
百礼崇容,千官肃事。
灵降舞兆,神凝有粹。
奠享咸周,威仪毕备。
奏夏登列,歌雍撤肆。
【唐大飨拜洛乐章 通和】武则天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
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
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唐大飨拜洛乐章 归和】武则天
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唐大飨拜洛乐章 归和】武则天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
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荷休征。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5:00 +0800 CST  
自己最后是无字碑,N人啦!

著名典故编辑
悬梁刺股:传说东周时期,洛阳的苏秦拜鬼谷子为师。几年后他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却未能得到赏识。此时的苏秦变得穷困潦倒回到洛阳,但是家人却看不起他,于是苏秦重新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后来获得合纵六国的成功。这就是悬梁刺股的“悬梁”由来[9]。后来《三字经》更有名句“头悬梁,锥刺股”,便是由此而来。
前倨后恭:苏秦苦读之后,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他被封为“纵约长”,挂六国的相印。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妻子对他态度的转变是“前倨而后恭”。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前倨后恭”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洛阳纸贵: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见世后,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
挑肥拣瘦: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贵族大学—太学。有位姓甄名宇的老师在太学里供职。有一年腊月三十,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老师每人一只羊。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发现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大家商量了很久也没有一个都能接受的分配办法。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老师,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之后分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不食周粟:武王伐纣时会八百诸侯于洛阳孟津,渡河后与纣王军队交战于牧野。纣王因奴隶阵前倒戈而败,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了。伯夷、叔齐二人以食周粟为耻,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债台高筑: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周赧王56年(前259年),周赧王为了联合楚国、魏国,攻打被秦国围困的赵国都城邯郸,向当地富贾借债。结果最后只有楚国和燕国军队到达,合纵失败。事后当地富人向周赧王讨债,他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因此而来。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6:00 +0800 CST  
哎呀,因为有关系啦,所以就转一个这样的故事啦。
洞宾调戏白牡丹

洞宾既辞辛氏之酒,又慕洛阳之花。一日游至洛阳,见一女子游玩而至,年方二八,
轻盈秀雅,窈窕妖娆,眼含秋波,眉如新月,过处人人注意,行来个个皆思。李白有诗
可以赞之。诗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洞宾思曰:“广寒仙子,水月观音,吾曾见过,未有如此妖态动人者。倾国倾城,
沉鱼落雁,宜颂矣。”不觉心动,前近问之。曰:“乃歌舞名妓山牡丹也。”吕曰:
“良家女子则不可妄议,彼花柳中人,吾可得而试之。况此妇飘飘出尘,已有三分仙气,
观其颜色艳丽,独钟天地之秀气,而取之大有理益。”于是自化为绝样才子,以剑作随
行童子,丹点白金一锭,竟往牡丹之家,纳其物而拜之。那女子露朱唇以答礼,启皓齿
以陈词,更兼洞宾少年美貌,天称其心,注意频观,妖态毕露;含情凝笑,百媚俱生。
比乍遇之时,又增十倍矣。请问洞宾姓名,洞宾以回道人答之。洞宾更通赂艳,牡丹深
加眷恋。俄尔酒至,对饮剧欢。酒至半酣,牡丹持酒醉劝,呈婉转之喉,歌新艳之曲。
此时洞宾以为掌上之舞,般般出众,种种动人。洞滨忘却仙凡,不觉大醉。醉而就寝,
牡丹媚态百端,洞宾温存万状,鱼水相投,不为过也。云雨之际,各呈风流,女欲罢而
男不休,男欲止而女不愿。且洞宾本是纯阳,岂肯为此一泄;牡丹正当阴盛,终无求免
之心。自夜达旦,两相采战,皆至倦而始息。自此洞宾连宿数晚,云雨多端,并不走泄。
牡丹深怪,以为有此异人,吾今尽其技之所长以迎之,不怕彼不降也。是夜呈飞鸾之势,
效舞凤之形,尽春意之作为,竟不能得其一泄。牡丹自觉困倦,乃谓之曰:“君异人也。
吾今骨软神疲矣。”洞宾以久恋风尘,恐道友知觉,乃托言欲归。牡丹极留之,至涕泣
不忍舍。洞宾乃为之约而去。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19:00 +0800 CST  
仙侣戏弄洞宾

且说铁拐老仙,一日下游凡界,正在江淮外海等处,偶遇何仙姑飘飘而来。铁拐招
之同行。因问仙姑曰:“汝从何来?”仙姑曰:“有唐广贞,因血疾别夫修道,吾从而
度之。”铁拐戏之曰:“惟汝无夫,亦欲他人无夫耶?”仙姑答曰:“人皆有妻,汝何
独无妻乎?”拐笑曰:“独留与卿作配耳。”二人正戏语间,忽蓝采和骑张果之驴至,
喝曰:“好好做甚事来?道友之中,一人宿娼妓,你二人又私相调戏,大玷仙教清规,
吾将妆等奏帝去也。”铁拐曰:“汝从何来?”采和曰:“吾见蝙蝠老儿息歇,吾盗其
驴,周游八极耳。”铁拐曰:“好,好,我等并无作贼,汝盗张果老之驴,赃物现在,
乃欲强曰奏人耶?我等当先奏汝矣。”铁拐向前故夺其驴,三人相与大笑。铁拐徐问曰:
“何人宿娼?”采和曰:“汝果不知耶?吕洞宾嫖淫白牡丹,绸缪特甚,今暂相别,日
复至矣。”铁拐曰:“钟离每称其徒资质高迈,却用如此功夫,不如同往戏之何如?”
仙姑曰:“可。”采和曰:“汝二人先往,吾当送驴还果老去也。”于是铁拐作丐夫,
仙姑作丐妇,商议如此如此,竟往白牡丹家去。
却说白牡丹自别回道人,终夜思其所动所为,必非凡品。正在独坐沉吟,忽有贫子
来乞。牡丹曰:“何故到此?”贫子曰:“医汝心病。”牡丹极有眼力,见其人言语古
怪,神气非常,与他人面目不同,与以酒食,二人求益则益之,以财物求,又与之。仙
姑乃谓牡丹曰:“汝曾思回道人乎?”牡丹曰:“然。”又曰:“汝知其不泄精之故乎?”
答曰:“正不知其故耳。”姑曰:“彼仙人也。吾今教汝,候其再至,交感正浓之时,
故以手忽指其两肋,彼一时惊觉,必泄其精,此谓迅雷不及掩耳,乃夺生之奇方也。汝
得之可不死矣,切勿露其机。”牡丹欲再问,忽不见二人。牡丹曰:“彼皆仙人也,其
言不可不信。”次日洞宾果践约至其家。牡丹喜甚,置酒共饮。夜来与云雨,大展其能。
至洞宾恣意之时,以手指其两肋,洞宾忽然惊觉。不及提防,一泄其精。洞宾起曰:
“谁教汝如此?”牡丹曰:“昨有贫子教我。”洞宾曰:“此二仙何饶舌至此。”牡丹
细问其故,洞宾曰:“吾乃纯阳也。彼二贫子铁拐,何仙姑耳。”牡丹再恳求度。洞宾
曰:“汝尘缘未满,须当满足。”因与牡丹一物曰:“服此可以脱凡。”乃呼童子至前,
喝声复成剑,佩腰间腾空而起。后来牡丹亦仙去。
我应该是十多年前,认识一小姑娘 就是洛阳的,满族人士, 对术数非常好奇,也厉害,尤其紫微斗数精通,优酷上现在还有她的视频。 不过有趣的是,她不信这个,她老妈信。 缘分很奇怪,我们当时什么都探讨,但是没有缘分见面,即使我到了洛阳,也杳无音信。
缘分之事,是不是妙不可言呀!

唉,这白牡丹啦,还有别的牡丹啦。 小说里面的事情,重现一下了!!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21:00 +0800 CST  
有些桥段,某个人的小说出现过。 不过这里我做的事情就一笔带过了。 到了洛阳 到了那个地方, 看到一个工人大哥在弄那个泥土,我问是啥,他说是牡丹,这里最大的,于是我说,就是这里了, 我说大哥我来帮你弄,他很善良的笑了笑,说可以,于是我接过锄头,就一点点的把土刨开。 好像师弟也帮忙了。 做完之后, 到了一个平地, 神定之后,同样切换时空,幻化身影,一系列做完! 很是顺利。 告诉师弟,我们走吧, 他说做完了? 我说对。 后来我告诉他,既然无形的法界做完了。 阳间一定也要出现这种信息出来。可惜在洛阳没有看到,我们当天到了郑州,很是幸运,到了郑州,牡丹的画面出来了。电视播的,我随手拍了下来,没有做任何艺术加工,以前为自己做些事情会好像不好意思,现在出门不为自己,也没啥好担心的! 如果洛阳同样有神修人士,应该当晚会看到不一样的事情,不管是哪个宗教,应该都看到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47:00 +0800 CST  
后来,我和师弟开玩笑说,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碰到牡丹,来报答我。
师弟说,谁知道呢?
我说,谁知道呢?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50:00 +0800 CST  
师弟要回家乡了, 我则还需要去开封一趟,这是我个人的事情, 就是这一去, 接连发生的事情,让我实在的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一上车,看到这个车上的玻璃没有,就是裂开的? 到了开封,火车站附近,突然那一带莫名其妙的的全部停电。 住的地方也非常的感觉不好。 而且在太室山,收到信息买把剑带回去。 也搞不懂是啥意思。 本来不想买的, 可是不买走不了。 只有买了。唉,,,剑为金属,金属---肺。。。。。。。。。唉, ,,,,





去之前,就梦到了大湖,水里面有大蛇, 有龟。 非常大。 不解,到了开封才知道,鬼蛇之地!!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2:57:00 +0800 CST  
我知道开封是因为包公的缘故,就是大家看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是河南省省辖市[1] ,八朝古都[2] ,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北依黄河,与新乡隔河相望。[3]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4]
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4]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绝无仅有。开封亦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词里面的汴州估计就是指的这里了


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5]
夏朝(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他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他还修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在这136年里,曾发生了孟子游梁、窃符救赵,以及孙膑、庞涓等诸多故事,也给开封遗留下不少古迹,不愧被人称为开封古城第一都。[5]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别建了著名的建国寺(大相国寺)和独居寺(今铁塔一带),佛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东京文化的勃兴做了前期的准备。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联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位于汴河要冲的开封,又是东都洛阳的重要门户,占尽天时地利的开封迅速发展。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汴州总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4 09:57:00 +0800 CST  
开封清明上河园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开封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部转向东部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923年,后梁灭亡,继起的后唐定都洛阳,开封仍置宣武军。936年,石敬瑭灭唐,建立后晋,又从洛阳迁都开封。947年后晋亡。后汉立国仍定都开封,951年,郭威发动澶州(今濮阳)兵变,灭后汉建后周。郭威勤政爱民,大力改革使后周出现了新的气象。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在郭威的基础上,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5]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现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的对外交通已由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的海路,火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由此传向世界各地,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成为金国陪都。1155年,汴京宋故宫发生大火,建筑几乎毁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商丘)。
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元朝末年,“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率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

开封皇宫复原图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定都何地犹豫不决,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山东和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考察,并将汴梁改称为开封府,考察结果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决定定地于此,并把应天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但在八月初二时,明朝的北伐军大破大都(今北京)。八月下旬,有鉴于形势有变,在权衡开封的利弊后,朱元璋最终决定定都南京。[5]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公元1379年,罢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天下藩封数汴中”周王本身也很贤明,再加上开封府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都会,开封城也仅次于北京和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
清朝统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并将河南省治、开封府治均设置在开封。由于开封在明末遭遇的严重破坏,与历代相比,清代开封的经济黯然失色,手工业、商业、服务业都呈衰落的态势。但是,开封毕竟是省会,它仍具备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作用。清代末年,开封是河南境内重要的革命中心。

开封现在看来,好像很小! 很小的一个城市, 不过最好别乱开发,都是新建筑,好像就没有什么看头了。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4 09:59:00 +0800 CST  
? 名称演变
仪邑现在开封城区位置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春秋时期为卫国南部边境上的一座小城市。大梁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浚仪由大梁发展而来,浚仪之名源于渠水,今日开封城是在浚仪城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秦毁大梁后,大梁地置浚仪县。启封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初年的古开封城,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约5华里的古城村,当时郑国在此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故名“启封”。今日开封一名是由启封城的名称沿袭而来。开封由“启封”更名而来,西汉时为了避景帝刘启讳“以开代启”,更名“开封”,启封县就改称为开封县了,开封地名实始于此时。梁苑又叫梁园、兔苑、东园等,系西汉梁孝王刘武所筑的一所华丽园囿,苑内园林楼台相连,方圆三百余里,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奇观。梁州因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孝静帝在浚仪县建立梁州而得名。它是在浚仪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开封的又一别名。汴州之名源于北周对梁州之改治。[8]
东都后梁 朱温建立后梁,将汴州升为开封府,辖15县,号称东都。祥符是开封的别称。汴京一名,五代至北宋初年已始于民间,官称始于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东京后。汴梁一名,大致与汴京同时产生,官称始于元代。卧牛城北宋东京外城俗称。西京伪齐时期命名。南京金兵攻下东京之后的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将汴京改称南京。明代初年,由于开封的历史地位,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取元大都后,以开封为“北京”,历时9年。

开封市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非常有意义,啊, 有些地方风水就变了!! 梦里的龟蛇之地也变化了。

清明上河园位于开封城西北隅,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是国家AAAAA级景区。占地面积510亩,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园区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京都风情,并根据宋氏历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


到这里,我突然想吃当地的小吃。 于是找到了一家好像是什么开封很有名的 铺,好像是黄什么的, 进去吃了,点了多少个,忘记了。好像是一笼, 比较奇怪的就是,里面竟然有一颗枣子。 这么多小笼灌汤包, 就只有那一个有。 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搞懂啥意思。 吃完出门, 在拐角的地方,突然有人对我喂喂的大吼。 开始没有留意, 后来一回头才看到一个男的对我大吼, 我心中一愣。 啥事情? 这个时候,遇到敲诈的了? 我停了下来。 我个子也可以,块头还行。 一般的人不敢如此把。 那个人光头,脖子很粗的项链,不知道干嘛。 就走了过来。 我很冷的说,啥事? 他突然说,帽子哪里的? 帽子? 啥意思? 因为声音比较大,旁边有人停留了下来,看我们俩,还有大妈。 他说多少钱? 我寻思的回答,是不是你要买帽子。 他说对, 我说我这个没有几元钱, 后来问他是不是冷了,需要买我的帽子。 他说是。 于是我把帽子给他,我说不要钱, 他硬是给了十元还是20. 忘记了。 后来他走了。 我估计他本来是没有计划要买的,估计就是一混混, 但是那个场合下,灭有办法下台了。 看我也不像好惹的人。 只有说花钱买了。 因为我看到他后来又在那里晃悠, 头上也没有戴我的帽子。 如果是有高人说,要拿我的帽子,那么不会这么没有礼貌的对我大吼。 旁边的大姐也奇怪,对我说,这人咋回事,为啥不买新帽子?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4 10:00:00 +0800 CST  
估计这里写的,就是这个帖子,玩的大概就是缘觉乘的方面把。高手就免了了。 哈哈,有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如果假如刚好有人知道,麻烦告知在下:就是大家估计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且星球基本都是圆的, 也证明了, 但是为啥我打坐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的地球是方的, 让我非常惊讶! 几大洲的形状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个地方的图像和女性的生殖器一样, 这是除了嵩山,第二次出现这个图案了。 反正如果没有证悟到的同修就不要费脑筋了,我看来百度 天圆地方的解释,反正不是太明白。 如果有答案,再次表示感谢!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4 10:01:00 +0800 CST  

楼主:九道护法

字数:573121

发表时间:2012-07-20 16:50: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19 11:14:34 +0800 CST

评论数:1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