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喝阴阳多变化--一个清洁工的一些简单经历

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烧了一些元宝把。 这里有公路了, 就问师弟走下去,还是坐车,师弟说坐车哪里有车, 我说试试手诀! 他说难度有点大。 我说没难度试嗝屁, 不如滴滴打车。哈哈, 没有办法。 当然是顺利,几分钟有人出来,是当家的, 师弟就问能不能带一下。 再说话之前,我叫师弟把钱放在前面, 有钱开道,一般都好说话,我知道手诀出来的东西要花钱,这就是代价, 所以一般法师收费也是正常。 一来一往,有来有去嘛。就这样,很顺利的下山了。到了登封。 我们因为知道信息,直接到洛阳。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1 16:26:00 +0800 CST  
下山开始有雾霾了, 当时并没有注意,正是因为这个不注意,导致了后来重大的事情,差点让我完蛋。 后来张道长也说,修行的不能太累,重则丧命!轻者残废! 当时只知道要去洛阳,不知道要在哪里落脚, 也不知道去干嘛。 同行有个出家人。 我想是不是他下车,我们就跟着下车。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1 16:28:00 +0800 CST  
后来发现他下车的地方,写个白马寺,于是我和师弟说,马上下车。 于是我们就下车了, 那个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1 16:41:00 +0800 CST  
这是白马寺的官网,有兴趣就看看,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看更新是14年7月份,看来要是我写早了,这段资料还抄不下来了。算是及时呀!
http://www.chinabaimasi.com/bms.asp

释源、祖庭——白马寺
2014/7/26
出洛阳东行十二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刹,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无限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它背依雄伟苍劲的北邙山,面眺历史上卓有名气、孕育了古代洛阳文明的洛河。在它的东面三华里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继继地残存在地面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使人依稀想见东汉洛阳城的豪华风姿。一千九百多年来,这里时常红烛高照,青烟缭绕,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礼拜、诵经,在钟磐木鱼声中,送去了人世间的寒暑春秋。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鼎相肩随,是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历史最悠久,在中国的流布最广,影响也最深。正像世界佛教起源于印度一样,中国佛教则始传于洛阳。而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衹园精舍之于印度。尽管在后世的长时期里, 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 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佛教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艺术等。至今我们所用的某些词汇也源于佛教。白马寺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了解,是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的。
白马寺的古建筑、佛教造像、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等,出自古代匠师和劳动人民之手,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一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成为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古代宗教史、建筑史、文化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09:15:00 +0800 CST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通常被人们称作“永平求法”。永平,是汉明帝的年号,求法,是指赴西域拜求佛法。东汉末年,牟融撰《理惑论》,文中泛引孔老之说,宣扬佛儒道精神一致,是我国最早的佛学著作之一。后编入《弘明集》(南朝齐梁时僧佑编)中。《理惑论》在上距永平世一百多年后,第一次记载了“永平求法”。此外,“永平求法”还见于以下其他各种古籍中。
东汉 《四十二章经序》
东晋 袁宏 《后汉记》
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
南朝齐 王琰 《冥祥记》
南朝梁 释惠皎 《高僧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北齐 魏收 《魏书?释老志》
以及其他一些古籍等等。这些古籍的记载,或详或略,不尽相同。有一些还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大致意思如下: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霄佳节(或云四月八日),汉明帝夜寐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而来,在殿庭上飞绕。第二天早晨,汉明帝召集大臣,告其所梦。傅毅启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汉明帝听了之后信以为真,便派大臣郎中蔡愔,博子弟子秦景等十八人(一说十二人),出使西域(汉代西域,狭义讲是指我国新疆一带地方;广义上讲,也包括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西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一些地方),拜求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东汉使者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来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刚好遇到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佛学大师摄摩腾(即迦叶摩腾,亦称竺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氎佛像。东汉使者们便相邀腾、兰二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如按某些记载,返抵洛阳是在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那当在公元68年了。另也有人说:东汉使者仅与摄摩腾一个同来,竺法兰乃不久后踵至)。汉明帝对二位印度高僧极为礼重,亲予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鸿胪寺暂住。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指东汉时的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五公里)西雍门(东汉洛阳西面有三座城门,中间一门叫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像”(《理惑论》)。这就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此后不久,汉明帝又以摄摩腾之对,敕令兴建齐云塔。
牟融《理惑论》称“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理惑论》距永平之世的一百多年中,洛阳城市布局变化不大。故《理惑论》中未确指寺名,但应即为白马寺。
东汉时,洛阳白马寺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地面上已经无迹可寻了。《魏书?释老志》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许慎《说文解字》云:“塔,西域浮屠也”。浮图,或浮屠,即塔,或叫“塔婆”、“窣堵波”,皆梵文音译,在印度原意为坟墓。因相传以“七宝”装饰,故亦称“宝塔”。这是说,当时的佛寺、佛塔,都是按照印度的佛教建筑样式修建的。佛塔为四方形,有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均取单数)的不同(据有人考证说,当时白马寺中的主要建筑就是一座木塔)。《理惑论》的记载是:“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亦见《冥祥记》)。而《高僧传》则仅仅只记为“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此外,也有人认为,白马寺是在原东汉官署鸿胪寺的基础上营建起来的。
估计在白马寺刚建成的时候,规模不会太大,大约也不可能有雕塑的佛像之类(但如《理惑论》所说,画像是有的,而且应是汉地最早的佛像)。另外,《洛阳伽蓝记》还有在埋葬汉明帝的“显节陵”上修建“祇洹”和自此以后老百姓在显节陵上建塔的记载。至今,东汉明帝时的佛经、画像,以及别的画图之类,都早已湮没不存在了,而白马寺的面貌亦绝非东汉时的旧观了。
《后汉书?陶谦传》、《吴志?刘繇传》等有记载说,东汉末年献帝(刘协)时,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即以金属作的刹,应是印度窣堵波的缩影),下为重楼(应是多层的木构高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这一段关于东汉末年佛寺的具体资料,可作为我们探索东汉白马寺时的一种参考。北魏时,位于洛阳城内的皇家首刹永宁寺(和白马寺仅三里之隔),依然保持着我国早期佛寺形制和布局的特点,据文献记载和解放后的勘察发掘可知,在该寺院的中心就是一座高大的木塔。
据载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经带来了佛经原本——梵文“贝叶经”(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子上的佛经),入华后,又很快学会了汉语。自白马寺建成后,他们便禅居于白马寺内奉佛译经。首先他们二人在寺内清凉台上共译出了《佛说四十二章经》(摄摩腾、竺法兰共译《四十二章经》事最早见于《历代三宝记》);汉明帝极为珍视,敕令藏之于兰台石室(皇家图书馆)第十四间。在摄摩腾去世后,竺法兰又一个人单独译出了《十地断结经》四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学著作。《佛说四十二章经》等发前人之未道,启迪芸芸众生,对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关系极大。从此法轮东转、金像生辉。故《高僧传》以摄摩腾东来洛阳为“汉地有沙门之始”;《魏书?释老志》也说:“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这样佛教便在伟大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之乡——河洛流域破土问世了。所以实际上摄摩腾、竺法兰乃是中国佛教的二位开山鼻祖,难怪后世佛门弟子皆认白马寺为释教发源地,尊为“祖庭”和“释源”了。
我国最早的一批佛寺,除白马寺之外,还有哪几个?现在已不好考察了。《嵩山志》有如下一段记载:“法王寺地势高敞,背负嵩岭,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嵩前第一刹也。建自东汉永平,与洛阳白马寺最为首刹。”法王寺,原名大法王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相传特为印度高僧竺法兰而建。另,座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的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初名大孚灵鹫寺(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之灵鹫山相似,故名)。据《清凉山(五台山别名)志》记载,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这里的法王寺和显通寺,和白马寺大体同时,或者即为最初少数几个佛寺中间的二个吧。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09:16:00 +0800 CST  
由来
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包括二层含义。其一,我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其二为什么叫“寺”。为什么取名“白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白马驮经”说。此说略谓: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所敕建之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水经?谷水注》说:“于是发使天竺(即印度。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说: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古印度大致辖有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领土)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洛阳伽蓝记》说:“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魏书?释老志》说:“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就是持“白马驮经”之说的。
第二种说法,多数游人较为陌生。此说大意谓: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外国国王(或谓印度国王),本打算毁掉国内所有的佛寺,其中有一个名叫“招提”的僧院,非常富有,尚未及毁,夜见白马一匹绕塔悲鸣,国王信其灵异遂罢毁寺之举,并改“招提”为“白马”。以后其他僧院(包括中国最早的僧院在内)也多以袭而取白马为名。佛籍《高僧传》(南朝梁释惠皎撰)等持此说。我们姑且称作“外国白马绕塔悲鸣”说吧。
另外,还有第三种说法。据今寺内保存的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文说:“汉明帝永平八年,闻西域有佛,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摩腾、竺法兰二沙门以归。至十年,始立寺。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固更名白马云”。公元1914年,由张敬轩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寺碑记》也说:“营寺于兹,初名招提,后更名白马”。按他们的说法是,由汉明帝敕命修建的这个佛寺“初名招提”,后因夜见“白马绕塔悲鸣”,才改称为“白马”的。此说好像是由第二种说法演化而来的,但毕竟有不同的含义;前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别的国家;后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中国,具体说,是发生在汉明帝所敕建  的中国第一座僧院。
“白马绕塔悲鸣”之说,白马寺毗卢殿保存的明代《王诤诗》刻石就有“犹闻绕塔马悲鸣”的句子。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为“寺”?原在印度的时候,僧徒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僧伽蓝摩”(《洛阳伽蓝记》之“伽蓝”二字即其省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在佛教传播于中国之后,正是由中国最早的僧院洛阳白马寺开始,才第一次被称作“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左传》注疏也说,九卿所居之处谓寺。“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因前边提及的东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时,曾有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后在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盖指此(亦见《清一统志》)。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白马寺这个名字,不见于东汉时文献,也不见于曹魏时文献。它最早见之于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说是,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出《魔逆经》;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正法华经》。就是说白马寺之名见于古代文献,距白马寺的最初创建(公元68年)已经是二百年以上了。


吉祥古桑
2014/8/1
吉祥古桑树位于大雄殿东侧的牡丹园中,始植年代不详,只是传说这棵树是老桑树根部发芽长出的第四代桑树,现今树围为5米,树高13米,树身已向南倾斜,枝叶繁茂,树荫达400平方米。
按中国的风俗,宅院和寺庙中是不栽桑树的,因“桑”与“丧”音同,为人所避讳,故不植桑。更有“前不植桑,后不栽柳,门前不种‘鬼拍手’(指杨树)”的宅院绿化原则。白马寺为什么种桑树,而且一直保存下来,应该是有来历的。
史载: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吴王朱元璋下令栽桑、麻,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为差。有司亲临督率,不如令者处罚,不种桑,使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这一命令推行全国。当时的白马寺,有自己的田产,也要按规定种桑麻。白马寺的桑树,很可能是这一时期栽种的。因种桑是皇帝的命令,能避除一切讳气,就一直保存下来,成为白马寺的“吉祥桑”,为白马寺增添了一景。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09:26:00 +0800 CST  
大雄殿
2014/7/31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现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95米,进深三间,宽11.55米。其大小与前二殿相差不大,但其殿顶与前二殿却不同,为悬山式。若按寺院建筑的等级讲,大雄殿应是寺中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而现在却是悬山式(建筑等级依次为:庑殿顶、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这是不合规制的。推测该殿宋元时为九开间,明代重建时将其两端砍掉改为五开间,把歇山改为悬山。民国时,德浩和尚主持修白马寺时,将要动手改修大雄殿时,抗日战争爆发,工程就此停了下来,殿顶仍为悬山。
大雄殿前有月台,长16.25米,宽6.64米,这是寺内其它殿所没有的。从殿前有月台的规制看,该殿还是保持着寺内主殿的地位。大雄殿内原有的元代塑像,中间为三主佛及胁侍菩萨,东西两端排列着十八罗汉。可惜这些塑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毁。现在大雄殿的佛像,是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请来的,并按大佛堂内的布局进行安奉。造像精美绝伦,彩饰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概,显然与寺内其它塑像不同,乃为白马寺镇寺之宝。
大雄殿正中置一大型木构阁式佛龛,两侧有楼梯可供上下。大龛雕工精细,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在大龛的上层额正中,雕刻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两旁各雕三条龙,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我们都知道大鹏金翅鸟有大势力,一把翅膀伸长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大(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它把翅膀一扇,就会把海水都扇干了,能把这海水扇到别处去,它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可是它也有死的时候,死时骨头与肉皆会坏,只有心不坏,金翅鸟以什么作为饮食呢?它专门吃龙。龙虽然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可是见到金翅鸟就什么神通也没有了,动弹不得,只有等着金翅鸟来吃。
所以金翅鸟吃了很多龙种类,龙王唯有到佛那里求救,向佛哀告,若金翅鸟再这么食啖它的种类,不久龙类就将全部灭迹,故请求佛想法子帮助它们,不要再被金翅鸟吃光了。佛就给金翅鸟说法,教诫它以后不许再吃龙类。金翅鸟说:“我若不吃龙,那我就没有东西吃,怎么办?”佛说:“我叫我的弟子每日于斋食时,施食与你。”所以出家人吃中午饭时,要出食。出食时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布施给大鹏金翅鸟及一切鬼神等。佛龛上所雕图案就是源于此。
木龛内供奉三尊主佛,下为须弥佛坛,其上有三个仰莲瓣宝座。三主佛大小、形制、风格基本相同,通高2.25米,皆通体髹金,髻如覆瓯,发如积粟,面如满月,作闭目入定状。胸中有“卍”字,背后有铜质圆形背光。整个形象给人以庄严、圣洁、恬静之感,使人肃然起敬。中间的主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尊称为“大雄”,“大雄”是佛教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 “大雄殿”名即由此而来。释迦佛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的疾苦,消灾延寿。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尊佛合起来被称为“三世佛”。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左边的是韦驮天将,高2.17米,面色白皙,英俊文雅,性情温和,衣着甲胄,双手合十,以双臂承放金刚宝杵,威武雄健,站立于须弥座上。对面是韦力天将,高2.01米,面色赭红,怒眉瞪目,性情暴烈,身着甲胄,右手执戟,左手托塔,勇猛有力,站立于须弥座上。两尊造像,皆彩绘描金,工艺精湛,通体比例匀称,神情生动,一个柔和,一个刚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09:27:00 +0800 CST  
大雄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罗汉,又称“阿罗汉”,是小乘教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果位。一般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人天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人间,梵行少欲,戒法清净,随缘教化众生。
据史载:佛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茶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住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那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多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或与十六罗汉外加降龙、伏虎二罗汉的。大雄殿内所供的十八罗汉应属后者(因有降龙、伏虎罗汉)。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字,称呼不一,这里选用通常所用名称,依次列举于下。
东排罗汉,自手持龙的罗汉起,依次为:
(1)长老舍利弗: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怒目突额,须眉浓黑,口作呵叱状,右手高举,拈一火珠,左手持钵,钵中有龙,欲以腾空,惜龙已失。
(2)摩诃目犍连: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面色白皙,作青年状,双手捧一轴经文,双足下垂而坐。
(3)摩诃迦叶:通高1.60米,底座宽0.98米。印堂宽广,额中凸起,左手托盘于胸前,盘中置山石,右手作扶持状,双腿下垂正坐。
(4)摩诃迦旃延:通高1.61米,底座宽0.98米。黑褐色面孔,须眉如积粟;亢眉瞪目作怒相,双手于胸前握一棒状物,曲双膝叠坐。
(5 )摩诃俱絺罗:通高1.57米,底座宽0.98米。面容为中年状,双手捧一函经文,双腿下垂,坐于须弥座。
(6)离婆多:通高1.56米,底座宽0.98米。黑色面孔,浓眉;虬髯如积粟,戴耳环,二目圆瞪,含笑,双手托小狮,垂足而坐。
(7)难陀:通高1.59米,底座宽0.98米。面色白皙,作青年状,目光向左注视,右手抬起执笔,左手作手印,手上放一函经文,双腿下垂而坐。
(8)阿难陀:通高1.57米,底座宽0.98米。面容白皙,作青年状,双手合掌,夹一炷燃香于胸前,香头升起一缕烟云,云端出现佛像一尊。双腿下垂正坐。
(9)难提密多罗:通高1.58米,底座宽0.97米。面容枯槁,作老人状,闭目入定,左腿下垂,左手抚膝,右腕置右膝,手拈数珠。右足踏座上。
西排罗汉,自身旁蹲虎的罗汉起,依次为:
(1)罗睺罗:通高1.57米,底座宽0.96米。面如枯木,作老人状,右手拄龙杖,左手抚膝,双腿下而坐。座右侧蹲踞一狮子,昂首正视前方。
(2)憍梵波提:通高1.58米,底座宽0.95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双手捧一函经文,盘双膝于须弥座上。
(3)周利槃陀伽:通高1.58米,面如重枣,瞪目突额,须眉如积粟,双袖掩手,抱如意一柄,垂双足而坐。
(4)宾头卢颇罗堕:通高1.58米,底座宽0.96米,底座宽0.97米,面容清癯,作老人状,面有毛质,长眉,右手持竹杖,双腿下垂正坐。
(5)迦留陀夷:通高1.58米,底座宽0.88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二目微睁,右手执拂尘柄,尘尾置于左手中,盘双膝坐于须弥座上。
(6)摩诃劫宾那:。通高1.58米,底座宽0.98米,面容为中年书生状,头戴兜,着上衣下裙,闭目入定,盘双膝于须弥座上。
(7)薄拘罗:亦名“苏频陀尊者”、“拔答尊者”。通高1.58米,面容白皙之青年,左手托钵,惜钵已失,右手置胸前作扶持状,双腿下垂而坐。
(8)阿莬楼陀:通高1.55米,底座宽0.96米,面容清癯,作老人状,右手呈微招状下垂做手印于胸前,右腿盘起,左手置于右足上,上覆袈裟,坐于须弥座上。
(9)摩诃耶那提婆:通高1.58米,底座宽0.95米,面容白晳,作青年状,右手举握,竖食指持法器于胸前,左手抚膝。双足双交下垂端坐。
大雄殿十八罗汉,除西排有一尊戴兜,着上衣下裙外,其余皆为比丘相,披袈裟,着僧衣。衣服上彩绘描金,纹饰丰富多变,衣纹流畅自然。他们的身形、坐姿、面相各不相同,手印迥异,所拿法器有别,神情各具特点,栩栩如生。他们是社会人生的写照,是现实生活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显示出造像大师的精湛技艺,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国宝。
大雄殿里由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芝干漆”遗像作品。这是一级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正因为此种造像在国内已非常罕见,所以它们就成了研究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尤其是元、明时期佛教艺术的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夹纻干漆”遗像工艺,不同于泥塑、木雕、石刻、铜铸等,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独辟蹊径培育出来的一株工艺名花。所谓“夹纻干漆”工艺,就是先用泥、沙等作成原胎,然后以纻麻(布)、丝、棕等裱裹,再行涂漆,如此反复裹涂,最后绘彩描金,并脱去原胎.因此又叫“脱胎漆”像,“脱胎漆”像或“行像”。此种造像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潮防腐、结实坚牢。据说,在我国古代,好的夹纻干漆遗像作品,其价值要比铜高过十倍。
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夹纻干漆造像工艺便渐渐失传了,而元、明时期的作品,则更属风毛麟角。今天,我们只能从像日本奈良府招提寺金堂内供置的佛像、以及鉴真大和尚坐像那里大体窥见我国盛唐时期“夹纻干漆”造像工艺的若干风貌。从我国佛教造像史来看,白马寺现存的这组佛教文物,应当是最后一批夹纻干漆造像中的杰作。据目前所知,这里的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例。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09:28:00 +0800 CST  
上面的介绍很好,但是我到达的时候,都是雾霾,很严重,正是因为没有注意,所以开始有点咳嗽, 当晚就咳嗽。这些照片是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拍的,你看,到处是雾霾,到处是烟雾。我的心情非常的冷!反正没啥感觉,就是进去第一个殿的时候,突然看到塑像那里一头牛, 好像太上老君坐骑。 我非常奇怪,在佛像这里,咋出现这个信息,难道老子化胡是真的? 我知道是不可能的, 佛祖和太上老君是有关系,但是压根不是老子化的。 是另外的来由,为啥有这个呢? 真是有意思! 直到我切入时空,查到上古神兽,才明白答案!














不得不说一下,这里的藏经阁,这大藏经的版本真多。唉,有时间真的好好的全部看一下。 道藏也很多, 所以说人生苦短, 哪里还有那么多时间荒废, 一寸光阴一寸金呀!!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0:27:00 +0800 CST  












一入经藏深似海呀。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0:33:00 +0800 CST  





有河南的朋友麻烦告诉我一下, 就是那些妇女嘴巴里面发出那种“啊哦”声音的,是什么法门的。 因为数量不少。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0:39:00 +0800 CST  
这样的人,在白马寺同样有遇见。 所以我很好奇,应该有人知道把。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0:42:00 +0800 CST  
按照记忆,这里除了看到牛的形状的动物之外,好像没有别的动静了。然后出发去洛阳。神都呀。 我很多世的记忆都在这里, 神探狄仁杰好像也是这里为中心。 太多了。房呀,,,,,,

到这里到处都是现代化的气息,以前的所有几乎闻不到了, 但是发现这一块的道路非常的宽广, 是不是也代表河南,中原的大气呢? 而且,很多人都是苏杭出美女,可能各人看法不一样, 有时候在郑州,洛阳,看到的突然出现的那个美女,会非常的精致,让人看来会心醉的感觉的。 我也好奇,是什么样的水土,养什么样的人呢?
到了洛阳,马上收到信息,直接去关帝庙!!马不停蹄,立马出发!

这里称呼为洛阳关林庙, 很多修法都会看到很多人身上有关羽的信息,一般直接亲切的称呼关公后人,与肉身姓关没有太多的联系? 哈哈, 有意思把。 分身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强可弱。 就是那个谁谁谁,身上都有,大家用心一点不难看出那一身正气浩然!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0:59:00 +0800 CST  
我对关帝圣君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只要有这个信息,就会转很多, 因为也是财神,也希望有缘人沾点财气,希望大家精神好,物质也好!!
关林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街道办,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

关羽墓前植有古柏千株,故称关林。关羽一生,以忠义和勇猛见称。从三国到隋,人们把他视为盖世英雄。而到隋朝以后则把关公作为神灵顶礼膜拜。


关羽死后曹操将他的头埋在洛阳市现在的关林的位置,并建衣冠冢,庙内松柏苍翠成林,故名关林!

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林,圣人墓称为林,例如:孔林,关林 古代墓葬制度比较严格。老百姓叫坟,诸侯叫冢,皇帝称陵,只有圣人才能叫林。中国只有两个林,文圣 人孔子的孔林,武圣人关羽的关林。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16:00 +0800 CST  
估计有些介绍会重复,请大家原谅啊!!
关林庙正门为五开间三门道,朱漆大门镶有81个金黄乳钉,享有中国帝王的尊贵品级。
殿宇盖显高耸、飞翅凌空、气势峥嵘。厅中塑有关羽头戴12冕旒王冠、身着龙袍的坐像。关羽身旁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
后边的二殿即武殿,在其两翼有“张飞殿”“五虎殿”被称为陪殿。三殿即春秋殿,厅内有关公秉蜡看“春秋”的坐像及卧像。四周有关公战吕布、镇荆州、战长沙的彩饰画。
后院还建有一清代石龙碑亭。它是神化关羽的又一见证。在亭碑上额刻篆收“勒封碑记”。碑面书写:“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

舞楼(又称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关冢,构成了关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上的龙首之多,为中原之最。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八角亭彩饰华繁、木雕精美,全为木榫勾结,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惊人的创造力。
关冢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每当大雨急住乍晴之时,云气如烟,似袅袅香篆,悠悠绕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称奇。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关公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已成为沟通海内外华人、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冢前的石墓门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额题“钟灵处”。墓门两侧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门上留有两个投币用的小孔,左为祈求平安,右为求财。信众们在此拜过关公之后将硬币分别投入孔内,若听到当啷之声,意为心到神知,会得到关公的庇护。


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这里峻宇连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庙,视为严宫,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
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
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
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顺治五年谥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加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
碑亭八卦攒尖歇山顶上列脊13条,亭盖坡面覆绿色琉璃筒瓦,瓦头雕龙,雄狮、宝瓶、仙人沿脊,这在清代亭式建筑中是少见的。碑亭结构十分复杂,拱昂上下连结,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亭盖。整座碑亭无一颗铁钉,均为木榫构结,构筑奇巧,造型典丽,尽显鬼斧神工之妙,虽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雨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民间艺术家惊人的创造力。
亭内立有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碑阳屡有变化,碑阴刻有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等情况。
我们看到的这通碑文应是不早于道光八年磨石重刻的碑文: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谥封“灵佑”,庙碑已磨石重刻。嘉庆十八年追封“仁勇”,庙碑再次磨石重刻。道光八年谥封“威显”,则应是此刻我们看到的这通碑文。通过这方敕封碑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17:00 +0800 CST  
根据陈寿《三国志?武帝记》“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意思是说,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到洛阳,孙权袭击关羽,并擒杀关羽,将其首级传与曹操。关羽字云长,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东解梁常平里(今山西运城常平村),19岁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跟随刘备转战南北,为匡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襄阳战役,斩庞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孙权弃信义背叛孙刘联盟,出兵偷袭荆州,关羽功亏一篑,退走麦城,突围时在当阳西北临沮被孙权部将潘璋、吕蒙虏获杀害,大义归天。孙权恐刘备起兵寻仇,便将关羽首级连夜献给当时在洛阳的曹操,企图嫁祸于他。曹操识破孙权计谋,敬重关公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
馆藏文物编辑
洛阳石刻艺术馆是中国专题性博物馆,位于关林庙内。1981年对外开放,该馆专门收藏洛阳历年来出土的石刻文物,有藏品近千件,其中一级品25件,二级品332件。有两个基本陈列室,共展出石刻513件。
1955年在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一对东汉石辟邪,高109厘米,长166厘米,颈背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
1970年出土于隋唐东都宫城遗址的隋代石狮,高96厘米,在颈部和胸部雕成宽厚的隆起
关帝阁开光关公
,上面规律地浅刻出图案化螺旋形毛卷。
唐东都上阳宫的泻水蟾蜍及宋元七年的泗州大圣像等,都是少有的石刻珍品。
解放前夕在洛阳城北2公里邙山半坡一座俗称“青菜冢”的墓内盗出、1961年由洛阳博物馆收藏、现存洛阳石刻艺术馆的北魏孝文帝第四子元怿墓志,高95厘米、长宽各99厘米、32行,每行32个字,正书,是北魏墓志中的最大者。

在每年的朝圣大典上,由典仪宣读祭天文书,在主祭官带领下,海内外各关帝庙主委、朝拜团体由仪门沿御道来到大殿前,向关公敬献供物、上香、献酒、行祭拜礼。这项活动是关公传统祭祀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设置体现了祈求平安、富足、仁义、诚信的传统观念。
大典组委会还将举办乐舞《关林神韵》,届时将有百余名演员挥舞着写有“百家姓”和“忠义仁勇”的旗帜分两侧站立舞台。在大里王排鼓的助威下,舞台正中的舞狮表演虎虎生风,威猛刚劲。身着宫廷服装的乐师们,则手拿笙、箫、笛等乐器,演奏着带有浓郁古都风韵的乐曲。


国际关林朝圣大典开办以来,海内外华人华侨来洛寻根问祖的朝拜和联谊活动日益频繁,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举办,对于弘扬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千年帝都厚重的文化底蕴,促进经贸旅游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25:00 +0800 CST  
继续关帝的资料: 看了很多遍的同修略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骁勇善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溢他为“壮缪侯”。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扬名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儒学立国的国度,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至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根据礼制,皇帝的墓称“陵”,王侯的墓称“冢”,百姓的墓称“坟”,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称为“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关羽被封为武圣,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这处埋葬武圣关羽的“关林”了。
关林始建何时已无从稽考,现存的关林位于洛阳市南7.5公里的地方,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间加以扩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宫殿式样建造的,它以舞楼、大门、仪门、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家到后门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严谨有序,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苍翠,掩映殿字楼阁,使关林别具林园特色。历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记载有关关林的沧桑岁月。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气魄宏大的关林广场。广场中央的舞楼,是祭祀关羽时献戏的舞台。舞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前台,不设山墙,从建筑形式看,它把前台的歇山式顶和后台的硬山式顶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似歇山式顶,使整个建筑的外观宛如一座重榴楼阁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如此巧思设计,精妙构筑的舞楼,殊为罕见,是中国早期舞台的精华之作。
关林大门建于清代,两边的八字墙上篆书“忠义仁勇”4个大字,昭示着关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门镶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颗金黄色乳钉,标志关羽的至崇地位。门外这对白色大理石石狮,雄健威武,是洛阳地区现存明代石狮中最大的一对。请再往大门东西两侧60米处看,高高耸立的是对称的三门道石牌坊'坊额上都是颂扬关羽的题字。
仪门为关林第二道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原为关林大门。清代扩修大门后,改此门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正门额上悬有慈禧太后所题“威扬6合”匾,意思是关羽的英各威震天下。仪门檐后檐下访上绘有大幅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故事图等,再现了关羽当年激战沙场的生动场面。大家注意看仪门上的乳钉只有49枚,为什么和大门不;样呢?噢,有些朋友已经猜对了,这是因明代修此门时关羽的封号还是侯爵的缘故。
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相传是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为“关帝诗竹”,宽54、高120.5厘米。画面上有两竿竹子,一竿枝叶飘飞,宛如狂风袭竹,一竿枝叶低垂,又似骤雨落叶,所以又叫“风雨竹”。这幅竹画妙就妙在全部竹叶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表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由仪门到大殿之间这条长35米、宽4米由石栏板夹筑的甬道,是我国关庙中惟一的一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关林有三个最绝妙的景观,这是第一绝。据碑文记载,现在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这是在洛商客捐资,依帝王宫殿式样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个石狮,它们分立在甬道两旁,像两列卫士夹道护卫。这些石狮没有凶猛威严之感,个个活泼生动,逗人喜爱。这些可爱的石狮,给关林的庄严殿宇、苍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无限生机和温馨氛围。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30:00 +0800 CST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制一样。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作为报时之用,更为隆重的祭祀平添几分神秘与神圣,关林的钟鼓楼,起的便也是这个作用。
焚香炉位于甬道两旁,东西各一。明清时期,关林每年要举行春秋二祭,按当时朝政祀典规定使用太牢,祭祀在月台之上拜殿之下进行,隆重而热烈。为了防止庙宇着火,保证殿堂安全,就在月台下建焚香炉两座,可见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识。焚香炉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顶,为清代所建的砖砌仿木构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余面砖雕“腾龙戏珠”、“松树麒麟”、“双狮戏绣球”和“岁寒三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侧焚香炉后壁的大幅砖雕“岁寒三友”图,它寓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意于画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风亮节、博大正气,构图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台两侧有龙头柏和风尾柏,西为龙头柏,东为凤尾柏。龙头柏因柏树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龙头而得名。风尾柏树根裸露,成扇面形,环纹极密,似凤凰尾巴。
月台之上,前为开敞的拜殿,后力宏阔的大殿,两者相连,浑然一体,巍峨壮观。拜殿为五开间卷棚式建筑,为祭祀关羽时百官僚属谒拜之场所,又称为“启圣殿”。拜殿虽梁架结构简单,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斓,与高耸的赤柱相映生辉。拜殿下高挂着一块块歌颂关羽的匾联,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拜殿西端放置着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用的“青龙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气,每每吸引着游客前来一试身手,领略当年关大将无尚英风。

大殿为关林最大建筑,位于关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为尊的建筑意图。大殿为砖木结构的单檐庑殿顶式,高近20米,面阔7间,进深3间,总面积760平方米。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殿四周飞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错,檐柱耸立,绕以回廊。大家抬头看大殿四据角,是不是都站有一人,有种说法说他们分别是庞涓、韩信、罗成、用瑜,只因为他们都曾背信弃义,遭世人唾骂,被称作历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尽人”,他们与关羽的浩然正气形成鲜明对比,让他们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慈禧太后题的“气壮嵩高”匾。大殿门窗雕饰精美,看大殿正门,自东向西的高浮雕是关羽生平故事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三结义、三顾茅庐、斩车胄、单刀赴会、挑锦袍、战吕布、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现了明代木雕艺术的杰出水平。而且这些木雕因为有高大宽阔拜殿遮蔽,所以较少遭受风吹雨蚀,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鲜艳如初。大殿内现有塑像五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此像高6米,为我国关羽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两侧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仓、沉着稳健的廖化、深谋远虑的王甫、英姿飒爽的关平。我们走到大殿后门,看这组正对后门的高浮雕,中间这位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脂、身着绿战袍、手拂长髯、睿智英武的关羽像,真实地再现关羽音容笑貌。罗贯中据民间传说关羽是个红太阳大汉的说法,塑造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肝胆侠义、正气凛然的关将军形象。这个关羽像就是依罗氏描述雕塑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羽左右则分别是扛大刀的忠诚侍卫黑脸周仓和儒雅英气的义子关平。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31:00 +0800 CST  
走出大殿来到二殿,光绪皇帝题的“光昭日月”匾高悬于正门上。二殿是关林现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开间单檐庑殿顶式,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檐下主要绘有反映关羽骁勇善战的故事图。殿内塑有关羽戎装坐像,旁边侍立手持大刀的周仓和手捧玺印的关平。二殿后门有一对圆雕盘龙石墩,设计之巧在石刻中罕见。整个看来似一方柱体,细看则见是由一条龙盘缠,龙的眉、眼唇、须乃至片片龙鳞无不点画到位,而且龙的气势不减,真可谓绝!

二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东为“圣母殿”,内主供关羽夫人胡氏。西为“五虎殿”,内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虎将。

结义柏和旋柏长在三殿前,西为结义柏,东为旋柏。结义柏为一棵三叉柏,树身在一人多高处分为三枝,而三枝树权粗细相当,正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故名为结义柏。旋柏则如螺旋一样生长,不仅树干旋生,而且连大小枝条都呈旋转状,甚为罕见,被列为中国“三大奇柏”之一。

三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因殿内原有关羽睡像,故称“寝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搪下昂头外伸,刻以龙首,可谓群龙相聚,气势非凡,这在斗拱木作中比较少见,非常有价值。三殿额枋上彩绘表现关羽英勇形象的三国故事画面。殿内塑关羽夜观《春秋》像,关公左手捋须髯,右手持《春秋》,神情专注,研读《春秋》,再现当年秉烛达旦情景。殿内还有采用先进工艺制成的关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圆睁,颇能吸引入。殿内后壁为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的“关帝出巡回宫图”彩色壁画,展示出关羽至尊的武圣人、帝王之风。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石坊,分别为明清所建。前面这座宽10米,高6米,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钦差太监胡滨所书。后面这座规模较小,正额题“中央宛在”,意思是关羽的头颅依然在此,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韩弟子高镐所书。两坊柱各面分别题刻不同时期对联九副,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对关羽忠义仁勇品行极尽赞美之辞,充分反映出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义参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气塞天地,忠义之行澈古今”等。

紧靠石坊为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该亭为八角攒尖歇山项,碑亭结构复杂,它集历代斗拱之优点,拱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众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据式阁楼外观。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绘成绿、蓝、黄、红诸色,富丽华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构件架接勾连,其用力之均衡、构筑之奇巧、造型之典丽,尽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经历了300余年暴风骤雨,依然稳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粹,全国亦为数不多,此为关林第二绝。亭内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龟趺座,碑首雕刻盘龙,碑额九叠篆书“效封碑记”,碑阳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关羽最高封号,碑阴是康熙五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对研究关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提供详细资料。朋友们,看到这林碑亭华丽典雅,美妙绝伦,您可知道它凝聚着一位海外赤子的赤诚之心!新加坡华人梁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前来拜谒关林,瞻仰圣容,见林碑亭彩饰剥落,木构朽坏,于是概然捐资8万元重修碑亭,才使这座经典之作焕然于天日。

最后面这个高在丰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关冢了。据《三国制?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这则史料说的是孙权杀关羽,但又恐刘备兴兵报仇而使的嫁祸之计,但被曹操识破,曹操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城南十五里,即今关林。古今中外,世间关庙何只千万,只有关羽葬首处的洛阳关林、葬身处的当阳关陵、出生地的解州关帝庙称为三大关庙。尤其是洛阳关林作为埋葬武圣关羽首级的圣地,是我国惟一的家、庙、林三把合一的古遗存,亦是封建品级最高、地位独尊的“武圣陵寝”,位居全国三大关帝庙之首。
关林土家南墙有清康熙时期修筑的石墓门,门两侧行书对联一副“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深切地表达了对关羽的怀念之情。民国二十五年,国民党将领张学良等见关林土家围墙毁坏,遂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并立碑铭记。1998年,台湾富景集团连万生先生在捐资30万修钟鼓楼、仪门广场之后,又捐资15万元,再次对此围墙进行重修。台湾同胞报效祖国,保护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对关羽的真诚爱戴尊祟之情,令人感动!
参观完关林,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关林第三绝——“关林奇柏”。关林古柏参天,蔚茂成林,浮苍滴翠,与红墙绿瓦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颇具特色。尤其是风中登上关家南望,看到的是柏叶飞舞,碧浪翻卷,如绿海叠翠。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关林翠柏”、“关林叠翠”的美誉。关林的柏树有800余株,树龄最老的达700余岁,树干围最大的达1.2米。
最后,我要给朋友们说一说关林朝圣大典活动。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祟,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淮则,朝廷达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华人更是把关羽奉为平安神和武财神,香火之盛,无以复加!海外华人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他们一致要求关林祖庙恢复设坛致祭,以答神明。为了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高涨的祭关热情,1994、1997、1999、2000年,关林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大典期间中外游客云集,关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不远万里前来祭拜关帝。而且从1999年起,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一次“朝圣大典”。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32:00 +0800 CST  
到这里之后, 不关师弟的事情, 需要我单独进入, 于是师弟就在外面晃悠, 我进去了, 到了后面那个坟那里,我知道了, 每个方向的那个雕像进行特殊的开启, 跑到一个碑那里,取得特殊的东西, 然后就在一个地方跪着。 等待那个时机的到来, 这时一个女的从那边走过来,跟我合十,念声阿弥陀佛! 我默认, 无声回复了一下。 知道时机成熟了。 释放所有,重新归元!! OK!












楼主 九道护法  发布于 2014-12-02 11:38:00 +0800 CST  

楼主:九道护法

字数:573121

发表时间:2012-07-20 16:50: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19 11:14:34 +0800 CST

评论数:1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