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你读书万卷,且到此处来,听野老谝闲 (乡村奇人奇事的真实记录

@竹素园主人 。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28 21:20:00 +0800 CST  
@竹素园主人 。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28 21:21:00 +0800 CST  
各位盛情,野老感激在怀。今上午有事,下午还有事,不能更新。
帖子总要反复斟酌,期于完美,也就如作饭,总想精致点,让大家吃好。速度快了,粗制滥造,就对不起大家了。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29 13:29:00 +0800 CST  





向版主莲蓬先生致敬!辛苦了!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29 13:30:00 +0800 CST  
观老妇拾麦粒

没有怜悯,更不曾蔑视,
请接受我无尽的敬意。
千百年,我们都曾伛偻于土地,
只有你,依然坚守,始终如一,
到今天,如果你还被奴役,
普天下的权贵都该为你下跪!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29 14:00:00 +0800 CST  



各位不吝赞词,野老感在五内。只好加油努力,争取多写几篇。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07:33:00 +0800 CST  
@竹素园主人

野老喜欢聊斋,一直想模仿几篇鬼故事,这么多年,就只这一篇,而且十分勉强。
人和人要差多少啊!



野老谝闲之第十三篇

葫 芦 谷

葫芦谷,顾名思义,口狭腹阔,状如葫芦。文献记载,此谷曾为古战场,直至明代,仍白骨累累。每逢凄风苦雨之夜,便有群鬼号哭之声传出。每逢月黑风高之夜,谷口常有鬼市出现。至时,先有灯笼从谷口鱼贯而出,渐聚渐多,遂成集市。集市男女老幼,熙熙攘攘,门店摊贩,罗列两旁,或买或卖,一如人间。然商品与人间大异,多为官帽、官服、官轿、官印,以及旗、锣、伞、扇之类。或有行人误入,则被众鬼拉去喝酒,酒品极高,其味甘冽,然喝者多患疯癫。如此年深日久,乡民无可奈何。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3:00 +0800 CST  
清同治年间,谷口村出一秀才,状貌魁伟,正气凛然。闻说谷口有鬼市祟人,决计为民除害。先在谷口堆积柴草,至夜晚伏身草堆,待众鬼聚集,便燃起熊熊大火。众鬼喧嚣,四散而逃,却有数名恶鬼,衙役模样,手持水火棍,与秀才搏斗。秀才挥剑应敌,连杀数鬼。鬼市稍稍敛迹,然数月后又恢复如初。
一日,某老者做寿,席间谈起葫芦谷,人人色变。秀才不屑道:“有何惧哉!”
有好事者怂恿道:“先生胆气如虹,曾经杀鬼无数,何不进谷,直捣其巢穴!”
秀才慨然道:“怎么不敢!”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3:00 +0800 CST  
次日上午,好事者数人即督促秀才上路。秀才亦不推辞,手持亮闪闪开山大斧,昂首挺胸入谷。进谷,见枯藤盘结,荆棘丛生,只得挥斧开路。正感筋疲力尽,眼前豁然一亮,出现一片青石地,虽然起伏不平,却喜寸草不生。秀才心喜,跨步向前。不料一踏青石,便觉头晕,原本院子大一块青石,忽然间广阔如戈壁;而麻雀如巨雕,荆棘成大树;再低头看自己,萎缩得只剩三寸。
秀才心慌,大喝一声:“打鬼!”听自己声音,营营如蚊,不禁自惭形秽起来。仓皇四顾,不辨归路。盘桓至下午,仍不辨归路,正在饥渴交加之时,幸喜一阵旋风来袭,随风飘摇,坠落在附近一座山头上。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5:00 +0800 CST  
秀才从此再不敢以胆大自诩,只是闭门读书。数载苦读,一路高捷,中了进士,官封翰林学士。上任之前,依例衣锦还乡。忽想起数年前在葫芦谷遭遇,心中发堵,寻思:“乡僻之地,什么鬼谷,竟敢作弄本官,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于是不听劝阻,决计二次进谷。
这日,学士穿了朝服,排开仪仗,坐了大轿,直奔葫芦谷。到谷口下轿,手握玉带,一步一摇闪动帽翅,昂然入谷。原来的荆棘再忽然不见,脚下坦途一片,不一时便到青石地。雪白的靴底一踏上青石,轰然一声,若山呼海啸。学士诧异,正要回身,忽觉身体猛然长高,大有顶天立地之势,参天大树亦俯首脚下,苍鹰如麻雀,麻雀如苍蝇;又见彩虹当空,丽日在天,和风习习,各色花草皆美色愉人。学士只觉雄心万丈,通体欢悦,欲歌欲诗。于是顿忘前嫌,留连忘返,直到黄昏,在跟班一再催促下,方恋恋而归。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6:00 +0800 CST  
学士欢悦,遂写了奏章,将葫芦谷所闻所见报告朝廷。群臣听报,山呼万岁。有大臣出班奏曰:“王道风化,滋于水土,千山俯首,万壑臣服,顽石亦知敬畏皇权,真乃旷古未有之祥瑞也。”龙颜大悦,赏学士黄马褂一件,黄金百两,又敕封葫芦谷为“敬官谷”。圣旨到日,葫芦谷风声呜咽,如感激涕零状。县令闻风而动,在谷口建“官谷祠”,四时祭祀,香火不绝。愚民闻风,亦纷纷进祠烧香。然若有请求,必得上供,供物愈厚,报答愈厚;若无供品,则万呼不应。不时有各级官员来官谷游览,官逾大则身愈高,体愈重,景愈美。百姓或有进谷,则荆棘遍地,浑身臭秽,渺小如蚁。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8:00 +0800 CST  
至清末,民军造反,众官吏无处藏身,遂成群结队蹿入葫芦谷。不料飓风怒吼,飞沙走石,将众官吏打得头破血流,纷纷抱头鼠窜而出。民军到来,怀疑谷中埋伏敌人,支起大炮,连轰三日。敬官谷种种怪异,从此绝迹。百姓争相进谷砍树采药,颇得其利。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在谷口筑起大坝,遂成一中型水库。
奇哉葫芦谷,怪哉葫芦谷!虽为顽石,却唯知敬官,视民如蚁,岂不甚哉!虽然,亦人间之奇景也,若保留至今,岂非观光之胜地乎?然读者诸君亦不必遗憾,且看身边,头若葫芦,诸般怪异与葫芦谷一般无二者,亦大有人在也。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0 14:19:00 +0800 CST  
此篇错讹较多,改正后重发于下:


野老谝闲之第十三篇

葫 芦 谷

葫芦谷,顾名思义,口狭腹阔,状如葫芦。文献记载,此谷曾为古战场,直至明代,仍白骨累累。每逢凄风苦雨之夜,便有群鬼号哭之声传出。谷口常有鬼市出现,至时,先有灯笼从谷口鱼贯而出,渐聚渐多,遂成集市。集市男女老幼,熙熙攘攘,门店摊贩,罗列两旁,或买或卖,一如人间。然商品与人间大异,多为官帽、官服、官轿、官印,以及旗、锣、伞、扇之类。或有行人误入,则被众鬼拉去喝酒,酒品极高,其味甘冽,然喝者多患疯癫。如此年深日久,乡民无可奈何。
清同治年间,谷口村出一秀才,状貌魁伟,正气凛然。闻说谷口有鬼市祟人,决计为民除害。先在谷口堆积柴草,至夜晚伏身草堆,待众鬼聚集,便燃起熊熊大火。众鬼喧嚣,四散而逃,却有数名恶鬼,衙役模样,手持水火棍,与秀才搏斗。秀才挥剑应敌,连杀数鬼。鬼市稍稍敛迹,然数月后又恢复如初。
一日,某老者做寿,席间谈起葫芦谷,人人色变。秀才不屑道:“有何惧哉!”
有好事者怂恿道:“先生胆气如虹,曾经杀鬼无数,何不进谷,直捣其巢穴!”
秀才慨然道:“怎么不敢!”
次日上午,好事者数人即督促秀才上路。秀才亦不推辞,手持亮闪闪开山大斧,昂首挺胸入谷。进谷,见枯藤盘结,荆棘丛生,只得挥斧开路。正感筋疲力尽,眼前豁然一亮,出现一片青石地,虽然起伏不平,却喜寸草不生。秀才心喜,跨步向前。不料一踏青石,便觉头晕,原本院子大一块青石,忽然间广阔如戈壁;而麻雀如巨雕,荆棘成大树;再低头看自己,萎缩得只剩三寸。
秀才心慌,大喝一声:“打鬼!”听自己声音,营营如蚊,不禁自惭形秽起来。仓皇四顾,不辨归路。盘桓至下午,正在饥渴交加之时,幸喜一阵旋风来袭,随风飘摇,坠落在附近一座山头上。
秀才从此再不敢以胆大自诩,只是闭门读书。数载苦读,一路高捷,中了进士,官封翰林学士。上任之前,依例衣锦还乡。忽想起数年前在葫芦谷遭遇,心中发堵,寻思:“乡僻之地,什么鬼谷,竟敢作弄本官,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于是不听劝阻,决计二次进谷。
这日,学士穿了朝服,排开仪仗,坐了大轿,直奔葫芦谷。到谷口下轿,手握玉带,一步一摇闪动帽翅,昂然入谷。原来的荆棘忽然不见,脚下坦途一片,不一时便到青石地。雪白的靴底一踏上青石,轰然一声,若山呼海啸。学士诧异,正要回身,忽觉身体猛然长高,大有顶天立地之势,参天大树亦俯首脚下,苍鹰如麻雀,麻雀如苍蝇;又见彩虹当空,丽日在天,和风习习,各色花草皆美色愉人。学士只觉雄心万丈,通体欢悦,欲歌欲诗。于是顿忘前嫌,留连忘返,直到黄昏,在跟班一再催促下,方恋恋而归。
学士欢悦,遂写了奏章,将葫芦谷所见报告朝廷。群臣听报,山呼万岁。有大臣出班奏曰:“王道风化,滋于水土,千山俯首,万壑臣服,顽石亦知敬畏皇权,真乃旷古未有之祥瑞也。”龙颜大悦,赏学士黄马褂一件,黄金百两,又敕封葫芦谷为“敬官谷”。圣旨到日,葫芦谷风声呜咽,如感激涕零状。县令闻风而动,在谷口建“官谷祠”,四时祭祀,香火不绝。愚民闻风,亦纷纷进祠烧香。然若有请求,必得上供,供物愈厚,报答愈重;若无供品,则万呼不灵。不时有各级官员来官谷游览,官逾大则身愈高,体愈重,景愈美。百姓或有进谷,则荆棘遍地,浑身臭秽,渺小如蚁。
至清末,民军造反,众官吏无处藏身,遂成群结队蹿入葫芦谷。不料飓风怒吼,飞沙走石,将众官吏打得头破血流,纷纷抱头鼠窜而出。民军到来,怀疑谷中埋伏敌人,支起大炮,连轰三日。敬官谷种种怪异,从此绝迹。百姓争相进谷砍树采药,颇得其利。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在谷口筑起大坝,遂成一中型水库。
奇哉葫芦谷,怪哉葫芦谷!虽为顽石,却唯知敬官,视民如蚁,岂不甚哉!虽然,亦人间之奇景也,若保留至今,岂非观光之胜地乎?然读者诸君亦不必遗憾,且看身边,头若葫芦,诸般怪异与葫芦谷一般无二者,亦大有人在也。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07:23:00 +0800 CST  



野老闲话

野老写短篇,也写过长篇中篇。总体感觉,单位字数,短篇要比长篇费力十倍。长篇字数多,黑压压一大片,好藏拙。有时连底稿都不打,一笔写成,只是写完后读一遍,修改数处。预先不留页码,改过后改成整页,最后标页码。稿费大大的,而且夸耀起来,发过长篇若干,中篇若干,很是牛逼。
短篇则不成,太短,大小毛病暴露无遗,非得费神修改不可。常常不是改一遍两遍,而是好多遍,最后仍有遗憾。而发表出来,成绩算不上,经济上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作家们稍有点立足点,就都以长篇为业,这就不足为奇了。
那野老为何仍坚持写短篇呢?很简单,一种爱好,或者说,总想留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能力有限,写长篇,无非是滥竽充数,于世无益。写短的 ,有一点算一点。或者连一点也算不上,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消磨时间吧。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0:03:00 +0800 CST  
野老谝闲之第十四篇

勇 士

花牛大名李剑臣,但说到李剑臣,没几个人知道;说到花牛,则无人不晓。他在世的时候就有名,而且名气很大;如今还有名,是靠县志里的英烈传留名的,带点神秘色彩了;但我爹说起花牛来,却却是神秘简还带点轻蔑。他说:花牛嘛,咋说也是个半吊子!
花牛不但是我们村的,还和我家沾点亲,是父亲的堂表弟,所以很熟悉,俨然是花牛研究专家。
父亲说:花牛兄弟仨,上边两个哥哥,老大叫花猴,老二叫花狗。弟兄三人性子都野,打架是家常便饭。有时和外人打,有时是弟兄三个打,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地里,不分场合。仨兄弟常年四季脸上都有伤,间或有一个脸上能干净几天,大家反而有点奇怪。起先大家还拖拖架,可是谁拖架谁挨拳头,索性就都不管了,反倒围过去看热闹,和看拳击比赛一般。花牛年纪小,但下手狠。有一回父子四个锄地,不知哪句话犯了脾气,花猴花狗又打了起来。花牛爹说:花牛,你没看见吗?花牛问:看见啥?老头子跺脚道:没看见他们打架吗?花牛慢吞吞说:看见了。老头子道:看见了咋不拖一拖?花牛手持锄头走过去,抡起锄头,照着两个哥哥的腿就是两锄把,把两个哥哥都打趴在地下,哎哟哎哟叫着起不来了。老头子骂道:你就这么拖架吗?花牛拧着脖子反问:你说咋拖?
结果,老大花猴竟给打折了大腿骨,在家卧床好多天。
花牛后来参加了宋支队,成了抗日英雄。事情的起因有点偶然。
那天上午,花牛一个人在兔子洼犁地,犁到半截,一根憨筋抽上来,卸下套,骑起牛来。花牛常骑牛,算是我们村一景。牛是北方的黄牛,祖祖辈辈有谁骑过?但花牛就是要骑。牛是借的,是头驯顺的犍牛,但一样忌讳被人骑,烈妇贞女般拼死反抗,尥个蹶子把花牛撂了下去。花牛打个滚爬起来,又跳上去;又摔下来,又跳上去;如此循环往复,竟和跳木马一般;最后竟倒骑在牛背上,牛在狂奔,他在牛背上呵呵狂笑。
不迟不早,这时宋支队一行人从岭上下来了,看得个个心惊胆战。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0:00 +0800 CST  
宋支队停住了,一排行站在埝头观看中国版的斗牛士表演。大黄牛终于忍无可忍,甩掉花牛,挣脱缰绳跑了。几个战士紧跑几步截住了牛,给花牛牵过去。花牛接过缰绳,转身就走。
支队长詹子龙喊:小伙子,人家给你截住了牛,早一声不吭就走?过来过来!
花牛在一棵枣树上拴住牛,一身土满头汗走了过来。詹子龙蹲在埝头上问:小伙子,叫啥?
花牛反问:你是谁?
詹子龙回答:我是詹子龙——打日本的詹子龙,听说过吧?
花牛点头,然后不无自豪地挺胸道:我是丰剑臣。
詹子龙问:想打日本不?跟我们走吧!詹子龙看中了这个莽汉。
花牛看看詹子龙身边的队伍,七长八短五六十号人,长枪没几条,背大刀的倒不少;还有五六个留剪发头的女学生,便鄙夷道:你敢骑牛吗?
游击队员们都笑。
詹子龙道:我只骑马,不骑牛,打仗不骑牛的。
花牛轻蔑道:哼,牛都不敢骑,还打日本?
说着,一双眼盯住了詹子龙腰际的盒子枪,伸伸手道:拿过来,让我玩玩!
埝头上的游击队员们又笑。
詹子龙拍拍枪道:小伙子,这是战斗武器,不是玩具。
花牛道:你把盒子炮给我,我就跟你走!
詹子龙无奈道:挎盒子炮的都是军官,至少也得是个中队长,你当得了?
花牛颇有些反感道:咋当不了?
詹子龙无可奈何,从埝头上站起来,临走撂下一句说:憨小子!你想当中队长?就先从鬼子手里夺两杆三八大盖来,立了战功,我就叫你挎盒子枪,当中队长!
在詹子龙这当然只是一句玩话,但花牛却是当真的。当真归当真,也没想过真去鬼子手里夺枪。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0:00 +0800 CST  
不料鬼使神差一般,竟让他有了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花牛家地少,弟兄三个都靠手艺糊口。花猴是泥瓦匠,花狗是铁匠,花牛是屠户,但只是二把刀。鬼子来之前,花狗很吃香了一阵子——给各色地方武装打制大刀,一个大洋一把,供不应求。鬼子来了,花狗歇业,花牛却吃香起来——给鬼子杀猪。鬼子爱吃肉,从乡下抢来猪羊,就派中国苦力来杀。屠户各村都有,但敢进鬼子窝干活的,方大圆几十里就花牛一个。花牛虽然只是二把刀,但揽起活儿来比老师傅还老练。于是各村被派差,就纷纷请花牛顶,报酬当然优厚。
那天花牛是给柳篮村顶差。他一大早磨了刀,喝碗泡馍,把杀猪家具用一块白布裹住,就游游荡荡上路。到城门口却不进去,拐个弯,找个隐蔽处爬城墙。不是花牛有攀爬的癖好,花牛是给鬼子打怕了。有一回花牛进城门,忘了鞠躬,被鬼子打了一巴掌。还有一回,鬼子岗哨见他腋窝下夹着刀,脸上还有伤,就把他当中国兵,眼睛瞪得牛卵大,八格牙路,中国兵的干活!挺起刺刀就要戳过来。幸亏旁边有维持会的人,认的花牛,花牛才大难不死。于是花牛不再进城门,另辟蹊径。那时城墙还完好,护城壕还有水,花牛是如何翻过城墙的?至今仍是个谜。
进县城后花牛先去县维持会找杨大拿。杨大拿是维持会的政务科长,是个大烟鬼,却吃得肥头大耳。杨大拿见了花牛,劈头问:又是你?
花牛不吭声。
杨大拿叼着纸烟,悻悻道:咋的这会才来,不怕皇军打你耳刮子?
说着,还是带花牛上宪兵队,一边走一边唠叨:你小子倒会发国难财,听说一天一斗麦,比我们县长挣得还多,也不孝敬大爷一条烟啥的。下次你别来了,差使派到哪个村是哪个村……
宪兵队在西大街薛家专城,门楼上插一面膏药旗,大门口一左一右站着两个岗哨。两个岗哨比花牛矮一头,不过腰圆膀子粗,种猪般强壮,都木头桩子般站着,只有眼珠子在转动。那眼珠子忽然盯上了花牛——盯住了花牛腋下的刀把子。
刀子都拿布裹着,但裹的只是刀头,刀把却露着。鬼子嗨哟一声,挺起了刺刀。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1:00 +0800 CST  
杨大拿忙鞠躬,回手指指身后的花牛,陪着笑脸道:太君,他的,杀猪的干活,给太君米西米西的!说着,以手为刀,演示着杀猪的动作。
鬼子收起了枪,杨大拿点着头进门。花牛跟着进门,却不料,叭,叭!左边的小鬼子一扬手,连打花牛俩耳光。
原来花牛又忘了给鬼子鞠躬。
杨大拿回头骂道:妈的,就知道赚钱,连给太君鞠躬也忘了!顺手又是一耳光。
花牛给打得眼冒金星,也只得自认晦气。
进大门拐过影壁,是座开阔的大院子,又穿过几道过厅,一直走到专城西北角的一个小院子,才是宪兵队的厨房。小院子一角支一口大锅,是常备的杀猪设备,锅里已经盛满了水。一头半大公猪被拴在一棵梧桐树下,正满不在乎啃树皮。墙角还拴着两只羊,看样子是饿坏了,蔫蔫地卧着不动。厨房里出来个厨子,是个说汉话的高丽人。
高丽人劈头问:又是你?
花牛说:烧火!
杨大拿交差走了。花牛打开腋窝下的布包,摆开家具。除了剔骨的尖刀,割肉的弯刀,斫骨的方头砍刀,还有吹杆、挠钩、挂钩之类。先拿挠钩钩住猪下颏,猪惨叫着往后退,花牛又拿过尖刀,一刀捅进猪心,猪就倒地。接下来,在猪腿上割个小口子,把吹杆插进口子吹气;猪给吹得气球般鼓起来,就扔进开水锅刮毛,然后开剥。紧赶慢赶,红日当头时终于完工,这时鬼子开饭的号声也响了。花牛洗洗刀具,依旧拿布裹住,夹在腋下,低头出门。花牛正感到肚饥,寻思着到街上买两个贴芝麻的大烧饼充饥,忽感面前一黑,猛抬头,便见一双喷火的怒目,知道又忘向鬼子鞠躬了,却早迟了。叭!叭!一连又是两耳光。
这是个鬼子军官,打惯了耳光的,功夫深,打得花牛立时满脸淌血,踉跄了一下,差点没跌倒。花牛常打人,也常挨打,却未曾这么被痛打过。到底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乖乖低头站在路边,静待吃饭的鬼子一个个过去,才敢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2:00 +0800 CST  

鬼子都吃饭去了,大院子水冲过般干净,只有几只鸽子蹦蹦跳跳找食吃。钟楼上还站着两个鬼子,身边支着一挺机枪,自管瞭望着远方。花牛用衣袖擦擦脸上的血,委屈得几乎要哭了。大门口依旧有两个鬼子岗哨,也不知道是不是刚才那两个,还是木桩子般站着。
花牛汲取了教训,一出大门,就侧身弯腰,准备鞠躬。如果两个鬼子岗哨省点事,花牛也就打道回府,拿他的一斗麦去了。偏偏鬼子一眼看见了花牛脸上衣袖上的血,立即紧张起来,眼里闪出疑惑,那肢体也下意识地在酝酿着什么动作。什么动作?花牛看得真切,是指头尖在动。
花牛当然明白那是要干什么,脑子里轰的一声。花牛无论如何不能再挨耳光了,花牛的脸快要给打烂了,花牛还没娶媳妇呢!一时间花牛完全失去了思维能力,想也没想,闪电般从腋窝下抽出那把方头砍刀,一挥手,嚓的一声,鬼子的头就连带着军帽滚到地下,落地后好像还瞪了花牛一眼。
没了头颅的鬼子摇晃一下,又木桩子般站直,脖腔子喷泉般喷出一个血柱,那试图打耳光的手似乎还抬了抬,却还是无可奈何地轰然倒地。
这边喷起的血花子还没落地,那刀又向对面的鬼子砍去。对面的鬼子先是纳闷:同袍的头咋飞离了肩头?惊愕得眼珠子快要蹦出来了,鼻头也在剧烈抽搐,却还是被施了定身法般,木桩子一样站着。实际上呢,花牛的动作也极快,哪里容得他反应过来?又一道闪电,嚓!第二颗人头也落地了。
花牛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痛快,依旧握着刀,看看倒地的两具还在淌血的无头脏体,这才注意到撂在血泊里的两支步枪。这玩意不就是詹子龙说的三八大盖吗?嗨,就个这,看把他詹子龙神秘的!于是弯弯腰,捡起两支枪,连带着把子弹带也解下来,挎在肩头,依旧提着方头砍刀,紧走几步,撒腿跑起来。
钟楼上的鬼子看不见大门口,只有几个过路行人看见了那惊人的一幕,也都惊呆了,蜡雕般站着。直到花牛翻过城墙,城里才噼噼啪啪响起了枪声。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3:00 +0800 CST  
詹子龙没食言,把他腰上的盒子枪送给了花牛,而且任命花牛为中队长。
鬼子抓不到花牛,杀了柳篮村的村长,把杨大拿也抓了起来,打得皮开肉绽。又到处张贴布告,悬赏大洋一千元买花牛的人头。这布告便成了花牛的广告,参加宋支队的青年一时大增,都指名要到花牛的四中队。
花牛于是开始了他抗战生涯。精彩故事很多,都是些非常离奇且不可复制的故事。举个例子。有天晚上宋支队趁鬼子上山扫荡,去袭击火车站。火车站有个碉堡,碉堡里一挺歪把子嘎嘎地扫射,游击队一下子给撂倒两个。詹子龙看看要吃亏,准备撤退。花牛说:急啥,等我过去看看!他摸到碉堡边,跃身而起——但不是扔炸药包,也不是扔手榴弹,而是一把抓住机枪枪筒往外拽。鬼子惊呆了,这是何种战法?普天之下谁见过?于是也下意识抓紧枪托往里拉,像是一场中日战地拔河赛。碉堡里还有三个鬼子,也惊呆了,作了拔河赛的观众。只是这拔河赛时间短暂,也就一两秒的功夫,花牛获胜,夺过了机枪;紧接着,花牛的盒子炮响了,一梭子把鬼子消灭了。
我爹说:谁说日本鬼子不怕死?那看他们遇到的是谁!有一回,五六个鬼子到我们村,进村就找到村长,要花姑娘。花牛正在邻村,闻讯赶了过来。花牛提着盒子炮的身影在村口一闪,鬼子就慌了,先是往村外跑,没跑几步想想不对,又慌慌张张折回来,找到村长,跪下就磕头。村长无法,出村见了花牛,说:花牛,这几个鬼子好收拾,可是杀了鬼子,咱们村咋办?鬼子能不报复吗?花牛无奈,只好撤兵。
花牛是在一九四五年春天抗战胜利前夕牺牲的。当时花牛刚从太行老区的军校学习回来,受命去攻打土匪马葫芦的一个据点。作战之前,花牛找到詹子龙,反复察看地图,又认真分析了敌情,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性的战法。詹子龙感叹道:花牛不再是昔日的花牛了,是位合格的指挥员了!然而战斗打响不久,一颗流弹飞来,正打在花牛额头上,花牛就那么一声没吭倒下了。


楼主 竹素园主人  发布于 2016-03-31 18:34:00 +0800 CST  

楼主:竹素园主人

字数:68625

发表时间:2016-03-16 22:15: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2 20:44:51 +0800 CST

评论数:15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