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越到了1916年

第15章 又躲过了一次炮击

新来的42人依次进行了测试,成绩不错,平均有4、5分,甚至有几个人直接上了6分。
李松高兴地对哈格尔说:“你这批人选得不错,不仅平均成绩比前面那批好,而且看上去还有提高空间。”
哈格尔有些得意:“那当然。昨天那一批都是挑的枪法准的人,但是我这方法跟枪法并没有太大关系,全看领悟力了。”
“我明白。你的方法,自然只有你最清楚哪些人更合适。接下来这几天,就全看你的了。”
对于哈格尔,李松很有信心。
然而雨却一直下着,时大时小。虽然有时也停一阵,但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又开始下雨。
这鬼天气!他不由得开始担忧起来。
雨整整持续了5天,一直到了6月30日的中午,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让地道一直没法复工。
就在这一天的上午,上校接到了英军总指挥部的命令:明天早上10点,向对面的德军发起全线进攻,有退缩者,军法从事。
不止上校这支部队,在数十公里长的索姆河战线上,所有英军都将出击。
到了中午,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战壕里,士气有些低沉。
与此同时,投弹训练也进入了最后一天。哈格尔选定的那批人,最终淘汰了7个成绩欠佳的人,留下了35个,再加上第一批的5个人,一共是40个人。
这已经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了,而且成绩全都及格,每次10轮测试下来,都能稳定在60分以上。
今天下午,哈格尔打算进行最后一次训练,然后就让他们休息,等待明天投入战斗。
训练之前,哈格尔照例让士兵们先把坑洞里的水舀干,然后跳进坑洞,练习投弹。
眼下有25个坑洞,大家七手八脚排完了10个坑洞的水,已经有些累了。
这时,有人提议道:“10个坑洞已经够用了。反正今天是最后一次训练,投完模拟弹,咱们就要休息了。剩下的15个坑洞就不用管了吧,让我们省点力气。”
李松一看,这不是前几天要求站在地面投弹训练的那个士兵嘛。
这人到现在还没被淘汰,说明他还是挺有悟性的,可惜就是有点懒惰。
哈格尔有些不耐烦:“怎么又是你?先前不是说过了嘛,将坑洞里的水排干,不只是为了训练,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这人却并没有退缩,反而高声嚷道:“我早说过,下雨天德国人不会开炮的,结果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周围有士兵附和道:“就是,雨下了这么多天了,到现在也没见放晴,这种天气怎么可能开炮嘛?”
更有人嘀咕着:“咱们还是赶紧训练完,就回去养精蓄锐吧,明天还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呢。”
此话一出,训练场上顿时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大伙都无心训练,只求赶快收工。
哈格尔气恼地吼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不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其实李松也觉得,有10个坑洞就够了。这种雨天担心德国人开炮,那不是杞人忧天吗?
然而哈格尔态度十分坚决,一点都没有退让的意思。
李松只好劝说大家:“你们就听哈格尔的吧,照他说的做。”
无奈之下,大伙只得继续排水,又花了好一阵功夫,总算把25个坑洞都清理干净了。
接下来,大家依次开始投弹训练。可是,每个人都大失水准,命中率欠佳,看得李松直摇头。
哈格尔气愤难平:“这不是你们应有的水平,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如果还是这个样子,我就让你们一直训练下去,直到天黑!”
众人听得一凛,这才强打起精神。
忽然,李松感到周围一下子亮堂起来,回头一看,天啊,太阳出来了!
自从26日开始下雨以来,这么多天了,这是第一次看见太阳。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悄悄停了,乌云在迅速飘散,露出了蓝天。
李松心头一阵狂喜:这晴天来得太及时了,莱恩哈德中校肯定也看见了,这会一定在考虑地道复工的事吧?
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远处就传来隆隆的炮声。
士兵们都面面相觑:不是明天上午才发起进攻么?怎么提前开战了?
听这炮声,似乎是来自不远处的英军阵地。李松回忆了一下战争史,弄明白了:原来,历史上的索姆河战役前夕,英、法军队为了降低自身伤亡,也是想尽了办法。最终的举措是试图借助猛烈的炮火,彻底摧毁德军阵地,让德军无力阻挡随后发起的总攻。
只可惜,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英、法军队所料。狡猾的德军巧妙地躲过了炮火,没有遭受多少损失。当英、法军队发起集体冲锋时,立刻遭遇了德军的迎头痛击。
眼下,跟历史上的轨迹一样,英军见天空放晴,马上开始了炮火准备,试图为明天的总攻扫清障碍。
李松看得直摇头:以德国人的严谨,自然会将防御工事构筑得完美无缺。像这种直来直去的猛烈炮击,不管持续多长时间,都不会对德军造成重大伤害。
正当李松沉思着,哈格尔忽然大喊一声:隐蔽!拉着李松就跳进了身旁的一个坑洞。士兵们也连忙各自找坑洞躲避。
才过了几秒钟,铺天盖地的炮弹就从天而降。
这是德军的火炮在还击!他们不愿意被动挨打,选择了以牙还牙。
李松又一次被哈格尔牢牢压在身下,心中却充满了感激。
同时,他又感到庆幸:刚才,幸亏哈格尔坚持让士兵们将所有坑洞里的水排干。要不然,很多士兵要么没有坑洞可供躲避,要么就只有跳进装满水的坑洞,被活活淹死。
他一时有点分辨不清:哈格尔今天到底是习惯使然,还是有先见之明?
坑洞外面炮火纷飞,持续了1个多小时,才算稍微停歇。
趁着德军炮火暂停的机会,所有人立刻奔回了战壕。
李松来到地道口,只见这里果然复工了。
时间紧迫,机会难得,莱恩哈德别无选择。
李松往地道里看了看,已经有些积水,但是只淹到了脚裸,情况还好。
莱恩哈德中校走了过来:“我刚接到报告,地道里出了点状况。”
李松一惊:“出什么事了?”
“由于刚才遭遇德军猛烈的炮击,有一段地道出现了塌方,无法通行。”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19 22:58:57 +0800 CST  
第16章 投弹部队准备出发

对于塌方,李松是早有防备的。
刚到索姆河前线,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英军、德军都时不时来点炮击。
炮击除了给对方造成伤害外,还有一个目的:给对方施加压力,让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以往,也能损害对方的战斗力。
这样一来,双方阵地附近经常会有炮弹落地。
6月22日那天地道开工,由于只剩几天的时间施工,所以地道不可能挖得很深。
这么做的好处是挖通风孔很方便,士兵们站着用铁锹就能旋一个出来。缺点就是如果炮弹恰好在地道上方落地,容易造成塌方。
虽然两军阵地间有大片开阔地,狭窄的地道只占很小一块面积,但保不齐就有炮弹刚好落在地道之上。
尤其是在靠近英军阵地这边的地道,被德军炮弹击中的可能性较大;而到了靠近德军阵地的地道,则是被英军炮弹击中的可能性较大。中间地带相对安全一点。
为了应对可能的塌方,李松要求同时修通两条地道,得到了上校和参谋长的认可。
眼下,听说只是一段地道出现了塌方,李松倒没有太紧张:“那就选另一条地道走吧。”
“嗯,他们已经这么做了。你真是有先见之明啊。”莱恩哈德感叹的同时,又有一丝隐忧:“希望不要再塌方了,不然会很麻烦。”
这倒是个问题。一处塌方问题不大,如果两处塌方呢?
如果两个地道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只要两个地道都有一处塌方,就整体上报废了。
考虑到这种情况,后来李松要求在两条地道间增加了4条横向通道,形成了网状结构,以较小的施工量,大大提高了地道的适应能力。
现在,4条横向通道将两条地道都分成了5段。如果两条地道都发生了塌方,只要塌方不是位于同一个段上,就没有问题,通过绕行横向通道可以解决。
只有塌方发生在同一段上,比如都位于地道的起点段或者终点段,才会导致最终无法通行。
这种网状结构,甚至对三处以上的塌方,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然,具体情况取决于塌方的位置分布。
如果塌方太多,他也没辙。
如今只能请英国人心目中的上帝保佑了。毕竟,眼下这摊子都是英国人的事,他只是个帮忙的。
早在6月26日地道停工前,地道就已经悄悄修到了距离德军阵地50米处,现在只需要修建几百米与德军阵地平行的横向地道即可。
士兵们进入地道后,先将顶上堵住通风孔的布团取下,以便通风,随后各就各位,开始施工。
对于挖地道的工作,他们已经驾轻就熟。而且,在用铁桶往外运土的时候,也顺便将积水也用铁桶运走。这样一来,地道里就基本没有积水了,只是有些泥泞而已。
7月1日凌晨时分,横向地道挖好了,整个地道工程终于完工。
地面上,英军的火炮时不时响起,从6月30日下午一直持续到7月1日黎明时分。德军也时不时还击。
轰隆隆的炮声搅得李松一晚上也没能入睡。在他看来,今晚有点像前世里的除夕之夜:在城市里那些指定的燃放地点,爆竹声彻夜响个不停,还不时有璀璨的礼花腾空而起,照亮夜空。
只不过,烟花爆竹是喜庆的、祥和的,而这里的炮声却是令人恐惧的、夺命的。
看得出,英军这次是下了血本,不惜耗费大量弹药,誓要摧毁德军阵地,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士兵们加油打气。
才6点钟,天就已经亮了。
战壕里,士兵们焦急等待着。这次,己方炮火准备得格外充分,让他们稍微有了点信心,就等着总攻了。
莱恩哈德早早派人叫醒了李松和哈格尔。等两人赶到地道口,发现上校、莱恩哈德和40名投弹士兵都已经在那里了。
莱恩哈德亲自训话:“士兵们,你们训练了好几天,投弹命中率很高。如今,该你们出击了。”
士兵们互相看了一眼,既兴奋,又好奇。
他们一直在猜测练习投弹到底所为何事,却总是不得要领。今天,这个谜底终于要揭开了。
莱恩哈德指着身后说道:“你们想必知道,这条地道通向德军阵地。我告诉你们,在地道的尽头,一条横向地道现已挖好,它距离德军阵地大约50米。”
士兵们小声议论起来:难道是要让他们从横向地道里钻出来,冲向德军,用手榴弹发动攻击?这倒是节省了不少里程,但好像还是胜算不大啊?
莱恩哈德示意大家安静:“你们的任务很简单,只需在横向地道顶上挖几个大坑洞,然后探出地面,目测一下德军阵地的距离。总攻时间一到,你们源源不断地将手榴弹扔进德军战壕,就算完成任务。”
现场一片沉默,士兵们都暗自掂量着参谋长的话。
有个士兵突然发问:“真的不用冲出地道吗?”
“不用。这么多天以来,你们不都是在练习从坑洞里投弹嘛。”
士兵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一直都在进行针对性训练啊!
莱恩哈德问道:“怎么样?有把握吗?”
士兵们齐声回答:“没问题。”
“好。不过我也要提醒你们注意,探出地面观察的时间要短,因为很容易暴露,遭遇德军扫射。当然,这也是考验你们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看谁能在只瞅一眼的情况下,仍能投中手榴弹。”
士兵们再次齐声喊道:“明白。”
“下面,你们每两个人一组,在横向地道里分散开。每组带一把铁锹和足够的手榴弹,挖开坑洞后,可以搭人梯,分别探出地面观察。”
听到这里,李松觉得,如果每个小组带个小木梯,用于观察地面,会更方便一些。不过,如今物资有限,一时无法制作出这么多小木梯,因此搭人梯也是个不错的替代办法。
想到这群人得有个领头的,李松再次请缨:“参谋长,这次让我继续带领他们吧。”
莱恩哈德摇摇头:“如今是实战不是训练,你不能去,有危险。”
“我们只是躲在地道里向外扔手榴弹,能有啥危险?”
“战场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你经验不足,有些情况不知道如何应对。”
想到训练场上遭遇的两次险情,李松不言语了。
这时哈格尔站了出来:“让我去吧。这段时间我一直跟着李松,他谋划的战法我已经完全清楚了。再说,这些士兵们也都是我训练出来的,还是我去最合适。”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0 14:22:49 +0800 CST  
第17章 从地底飞来的手榴弹

哈格尔愿意出战,莱恩哈德自然最放心:“那就这样吧。”
于是大家分头进行战前准备。
早上8:30,哈格尔和40名士兵重新在地道口集合,整装待发。
一直没说话的上校,这时做了个最后发言:“我只有一句话:立功,然后晋升。好了,出发吧。”
发言虽然简短,却让士兵们欢欣鼓舞。
在所有的讲话中,这是他们最关注的一句话。
时间来到了上午9:40。
对面的德军阵地上,指挥官弗雷泽上校地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英军的炮火持续不断,前所未有,似乎预示着将会采取重大军事行动。
刚才,德军指挥部也打来了电话,提醒他要多加戒备。于是,弗雷泽和参谋长埃里克森中校一起,来到战壕巡视。
忽然,一名德军士兵指着战壕外某个地方嚷道:“快看,那边地面上怎么出现了一个大洞?”
大家顺着望去,50米开外,地面似乎陷下去了一小块。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又有人喊道:“这边也有一个大洞。”
“我也发现了一个。”
弗雷泽有些吃惊,举起望远镜一看,远处果然出现了5、6个大洞。
在他的记忆中,以前应该没有这些洞,肯定是新冒出来的。
难道真的是地面塌陷?
埃里克森也在通过望远镜观察:“现在已经有10来个大洞了!而且这些洞很诡异,全都排成一条直线,跟我们的阵地平行,看上去非常整齐。”
有这等事?弗雷泽再次举起望远镜查看,事实的确如埃里克森所言。
细细一数,大洞的数量已经很快达到了20个,而且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
凭直觉,他感到这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倒更像是人工产生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正在狐疑间,埃里克森忽然失声叫道:“英国人!”
弗雷泽吓了一跳:“英国人发动进攻了?”连忙举起望远镜环顾前方,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
埃里克森急切地说:“我瞅见有个大洞里冒出个戴着英军军帽的脑袋,探头探脑地朝这边看。”
“在哪里?我怎么没看见?”
埃里克森再一看,那个脑袋已经消失不见了。他不由得气愤地嘟囔道:“见鬼,怎么眨眼功夫,英国人就不见了?难道他刚才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弗雷泽上校问了周围的士兵,也都说没看见前面有人。
他这才松了口气:“埃里克森,你是不是看花眼了?我们都没看见什么英国人。”
这么一问,埃里克森也有点不确定了:该不会是英国人长时间的炮击,让自己神经紧张,以至于产生了幻觉?
还没等埃里克森想明白这个问题,旁边有个士兵喊道:“天啊,那边大洞里真的冒出了个脑袋,不过我看不清是什么人。”
弗雷泽连忙举起望远镜,这回他也看清了:真的是一名英军士兵。
弗雷泽盯着那个英军士兵,他感觉到那个英军士兵似乎也在朝他看,可是只过了几秒钟,那个脑袋就不见了。
看来埃里克森没有看走眼,英国人真的来到了眼皮底下。
可英国人是从哪来的呢?对了,埃里克森刚才好像说了句什么来着?
见弗雷泽问起,埃里克森回答:“我说‘见鬼,眨眼功夫,英国人就不见了。’”
“不是这句,是下一句。”
“下一句?”埃里克森想了想:“我说‘难道刚才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对,就是这句。”弗雷泽猛地一拍埃里克森的肩膀:“老伙计,你说对了。”
“我说对了什么?”埃里克森一脸茫然。
“他们就是从地底下钻过来的。准确地说,是走地道过来的。”
弗雷泽这句话点醒了在场所有人:对了,肯定是地道。
大家不由得一阵心寒:老天,英国人已经把地道快挖到我们脚下了,我们还一点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英国人到底想干啥,想想这个就更令人恐惧。
还没等德军官兵反应过来,就听到有士兵在喊:“这边发现一名英军。”
“那边看见了一个脑袋。”
此起彼伏,就跟刚才不断发现大洞一样。
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英军肯定是在窥探我军阵地,他们很快就要发动进攻了。”
弗雷泽点点头:“我也觉得是。不过,就算他们从地道里钻出来又能如何?虽然发起冲锋的距离缩短了不少,但要想冲破我军的重机枪封锁,那是妄想。”
埃里克森表示赞同:“是的,我也看不出英国人这招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管那么多了,英国人既然离我们这么近了,我们可不能大意。”弗雷泽对周围命令道:“所有士兵给我盯紧这些坑洞,只要再有英军探出头来,立刻射击。”
士兵们回应道:“遵命。”
不过,接下来却再没有一个英军士兵探出脑袋。
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分钟,忽然响起重机枪的扫射声。
一名德军士兵指着一个大洞,兴奋地叫道:“报告长官,我打中了一个英国人!就在那里。”
弗雷泽举起望远镜,看见那个洞口的周围留下了很多血迹,确实是打中了。
弗雷泽心情大好:“小伙子,干得不错。看来英国人也不过如此嘛。”
德军士兵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时间来到了10点整。忽然,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冲锋号声。
这个声音曾多次在战场上响起,德军官兵自然再熟悉不过。他们不敢大意,立刻聚精会神,子弹上膛,等待着对面英军的进攻。
然而,这一次他们等来的却不是英军士兵,而是从那些大洞里飞出来的无数手榴弹!
望着从地底下飞出来的一个个手榴弹,德军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一时甚至忘记了躲避。
直到“轰隆隆”的爆炸声在战壕里不断响起,眼见一个又一个士兵倒下,大伙才如梦方醒,夺路而逃。
弗雷泽见状大怒:“不准跑!英国人冲过来了怎么办?”
见士兵们仍然惊魂未定,弗雷泽当场枪毙了两个逃兵,才算稳住了阵势。
忽然,一颗手榴弹飞来,在弗雷泽身旁爆炸。
硝烟散去,弗雷泽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上校,你怎么啦?卫生兵,卫生兵!”埃里克森中校焦急地喊道。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0 20:50:42 +0800 CST  
第18章 听哈格尔讲述战斗经过

弗雷泽上校已经危在旦夕,卫生兵简单包扎了一下后就抬走了。
战壕里群龙无首,埃里克森中校只好接过了指挥的重担。
此时,埃里克森已经从最初的恐慌中冷静下来,开始仔细观察战场形势。
从地道里飞出的手榴弹在减少,看来英国人的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
让他感到恐怖的是,这些手榴弹大多落在了战壕里面,准确度颇高。
另外他还发现:战壕里正对着每个大洞的地方,被手榴弹“关照”得最多,而位于两个大洞之间的地段,则相对安全一些。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英国人一定是事先经过训练的,否则,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不可能扔得这么准。同时,也正因为是训练过,所以都集中投向正前方。
于是,他让士兵们避开各个大洞的正面,往中间挪一挪。这样一来,情况果然好多了,伤亡减小了不少。
可是,光被动挨打不行啊,得想办法对付英军士兵。
不过,以往好使的重机枪,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一通扫射过去,除了溅起一片尘土,不会伤到英国人一根毫毛。
该怎么反击呢?埃里克森凝神思索了一会,有了主意:就用英国人自己的方法来回敬他们。
于是他命令士兵们:“给我往那些大洞里扔手榴弹。”
德军士兵纷纷诉苦:“中校,想投中恐怕不容易啊。”
埃里克森给他们打气:“没关系,你们多尝试几次,就会越来越准的。”
士兵们开始投弹。埃里克森透过望远镜观察着,他发现大多数手榴弹都在地面上爆炸了,只有一个手榴弹准确地飞进了大洞。
“好!”埃里克森兴奋地挥了挥拳:“这些藏在洞里的老鼠们终于尝到苦头了。”
随着投弹次数的增加,德军士兵们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命中大洞的手榴弹有好几个了。
只是,埃里克森不知道能给英军造成多大的损失。
但有一点倒是很明确:这次己方肯定吃了大亏。
英军战壕这边,自哈格尔带队出发后,上校和莱恩哈德一直焦急地等待着战果。
10点整,预定的总攻时间到了。士兵们已做好了出击的准备。
这时,远处的冲锋号吹响了,然而这声音却是来自附近的英军。
又过了好几分钟,都10:05分了,这边却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远处已经响起了冲杀声,重机枪的哒哒声也不断传来,让人揪心不已。
这时,士兵们终于收到了最新的作战命令:所有人原地待命。
大家不由得交头接耳起来:这是怎么回事?约翰上校为何要按兵不动?
虽然有些不解,但意识到可以不用上战场,大家还是感到一阵庆幸。
临近12点的时候,哈格尔带着手下返回了。
哈格尔一敬完军礼,上校就催促道:“快说说,情况怎么样?”
“总的说来还算顺利。9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横向地道,然后分成20个小组,每组两人,挖好了地道顶上的坑洞。通过交替搭人梯,每个人都探头观察了一下德军阵地的位置。”
“有没有被德军发现?”
“这么多人探出头来,肯定被发现了啊。不过我们观察的时间很短,估计德军一时没反应过来,所以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莱恩哈德很关心战果:“你们只是稍微看了一眼,会不会影响投弹的准确率?”
“不会。士兵们训练时,先后要从10个坑洞里投弹。这些坑洞距离简易战壕从45米到55米不等,他们都能很好地适应。而地道与德军阵地的距离也在这个范围内,重新适应起来是很快的。”
莱恩哈德很满意:“好,你们训练的成效很显著。对了,伤亡情况怎样?”
“有两名士兵阵亡,另有2名受伤。至于德国人的伤亡,我就不清楚了。”
上校说:“这个不要紧,派驻敌后的情报人员会把德国人的伤亡搞清楚的。我相信,肯定要比我们的大得多。”
莱恩哈德点点头:“那是肯定的。说说阵亡的两名士兵吧,是怎么回事?”
“一个是理查森,训练成绩在所有人当中垫底。”
一旁的李松回忆着:这个理查森,怎么名字听着有点熟啊?想起来了,理查森就是那个在训练场两次跟哈格尔顶嘴,想逃避给坑洞排水的士兵。然而,事实已经证明,两次都是理查森错了,要是按他说的做,只怕要多死几个人。
可是,理查森这次咋这么倒霉呢?
哈格尔回忆道:“跟理查森一组的是戴维斯,我也是问他,才了解事情的原委。据他说,理查森在探头观察过以后,有些心神不宁,反复嚷着时间太短,没看清楚,不确定该怎么投弹,必须得再观察一次。”
莱恩哈德生气地说:“这不是胡闹嘛,再想探头观察就很危险了。”
“就是啊。戴维斯也是这么劝的,可是理查森执意要这么做,戴维斯没办法,只好用自己的肩顶着理查森再次探出头,谁知道刚过了一会,就听到了重机枪的扫射声,理查森就这样死了......”
李松听了暗自摇头:理查森平时就喜欢偷奸耍滑,以至于学艺不精,如今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真是一点都没说错。
莱恩哈德也是一声叹息:“这怨不得别人,只能怪理查森自己。另一个阵亡士兵又犯了什么错误?”
“哦,另一位倒没有犯错。我们投弹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军开始反击了,他们不是开枪还击,而是也向我们投手榴弹。”
“嗯,他们能想到这个办法,还算聪明,不过应该威胁不大。”
“是的,德军扔出的手榴弹大部分都落在了外面,但还是有几个恰好钻进了坑洞里,我们有个士兵当场被炸死,另有两个受了点轻伤。”
“哦。”在上校和莱恩哈德看来,除了理查森,后面的伤亡都很正常,难以避免。
“对了,有个事情需要补充一下。”哈格尔又想起一件事:“我们在快要到达横向地道时,发现又有一处塌方了。这个地方靠近德军阵地,应该是被我方炮火炸塌的。好在我对地道的情况比较了解,马上通过一条横向通道绕了下,虽然多花了点时间,但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上校和莱恩哈德都看了一眼李松:多亏了他当初考虑周到,不然今天肯定要误事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1 14:38:12 +0800 CST  
第19章 令人震惊的伤亡

地道现在有两处塌方,这让李松有些担忧。
网状结构虽然适应能力强,但终究是有限度的,如果再来一处塌方,地道将很可能从整体上断开。
李松建议道:“这两处塌方,必须尽快维修。”
“好。”莱恩哈德表示赞同,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塌方堆积的土并不多,如果只是把土运走,倒也简单,但地道顶可就露出了一大块,遇到下雨天,雨水会大量灌进地道的。”
“这倒也是。”李松想了想说:“那就不用管堵住地道的这些积土了,在旁边另外开一条通道绕过去,相当于给地道打个补丁,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办法好,而且工作量也不大,下午就派人去搞好,免得影响进攻。”
说起进攻,上校想起来了:战壕里,一大票人马还处在待命状态呢。
之所以让大家等着,而不是解散,是因为上午的时候,他还不确定哈格尔能否完成进攻任务。
要是哈格尔行动受阻,说不得只好让士兵们出击了。毕竟,“抗命”这个罪名,谁也担待不起。
幸好哈格尔成功发动了一波攻击,以后就算上头追责,也交待得过去了。
下午哈格尔还能再来一波,至于大部队就不必再等了,全体休息。
战壕里,士兵们听到解散的命令,都有点难以置信。
此时,坏消息已经悄悄从附近的英军那里传了过来。据说上午损失极其惨重,他们认识的人当中,有很多已经永远回不来了。
这让士兵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今天真是逃过了一劫啊。
上校特地为哈格尔及剩下的38人安排了丰盛的午餐,连自己最喜爱的鱼子酱、鲟鱼罐头等美味都拿了出来,要好好地犒劳他们。
对于上校来说,这些人可是他的宝贝,也是麾下将士们的恩人。
下午2:00,哈格尔一行人带上了足够的手榴弹,又出发了。
随后,莱恩哈德派汤姆逊带着20多人,去给地道中的塌方地段“打补丁”。
令人意外的是,还不到4点钟,哈格尔就带着人回来了。
所有人身上的手榴弹都还满满当当的,这让上校很惊讶。
还没等上校发问,哈格尔就报告说:“横向地道都被堵死了,我们没法进入上午的投弹位置。”
上校有些着急:“不会又塌方了吧?”
“应该不会。上午我军并没有炮击,而且我绕到横向地道的另一头,发现也被堵死了。”
“两头都堵死了?这可有些奇怪。参谋长,依你看,是怎么回事?”
莱恩哈德沉思了一会说:“我看,横向地道应该是被人为堵住了。”
“人为的?你是说......德军?”
“没错,肯定是德军干的,也只能是他们。”
哈格尔插话道:“我明白了,一定是德军趁我们返回,地道里没人的时候,派人将那些大洞都填平了,目的是阻止我们投弹。”
上校和莱恩哈德都点点头:事情已经显而易见了。
德军的反应确实够快,马上就想出了对策,真是劲敌啊。
该怎么办?上校不由得看向李松。
其实李松也一直在思考着对策,看到上校期待的目光,连忙回答:“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上校很高兴:“这么快就有办法了?说说看。”
“既然德国人已经把横向地道填了,那咱们就放弃吧,清理好了也没意义。”
“几百米长的地道就这么不要了?”
“是的。我估计,中午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对这条地道进行了大肆破坏。即使我们将它重新整理出来,很多地段也会如同塌方一样,暴露在外。如果德军用手榴弹还击,我们将不再能得到足够的保护。”
“你说的有道理。”
“所以,干脆在这条地道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重新挖一条横向地道。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晚上的事。不过,”李松提醒道:“这次挖好了横向地道以后,一定要加以保护才行。我觉得应该派一些狙击手,埋伏在横向地道后方,如果德军再从战壕里走出来搞破坏,那就给了我们消灭他们的机会。”
上校拍手叫好:“不错,我们正好可以扩大战果。”
正在这时,汤姆逊一行回来了,报告说地道里两处“打补丁”的工作都已完成。
还没等他们踹口气,莱恩哈德就给汤姆逊加派了500人,让他们立刻再挖一条新的横向地道。
“明天哈格尔又可以出战了。只是这狙击任务该怎么办?”莱恩哈德问道。
上校想了想说:“派伦纳德去吧。”
李松有些好奇:伦纳德不是参谋吗?能担任狙击任务,枪法一定很不错。
约翰上校手下的参谋,个个都有一手绝活啊。
天色渐暗。远处的枪声从上午10点起就响个不停,直到此时才逐渐消停。
李松正在与上校共进晚餐,莱恩哈德忽然走了进来:“上校,总指挥部让我们上报伤亡数字。”
“这有何难?你就如实上报嘛,2死2伤。”
“可是,我听说其他部队今天伤亡极其惨重,我们这样报合适吗?”
“嗯?”上校脸色为之一变:“你听到什么了?”
“我听说......”莱恩哈德的声音有些颤抖:“今天我军伤亡了好几万人。”
“胡说。”上校一脸怀疑的神情:“这次我军炮火准备得那么充分,德军还能有多少抵抗力?”
“可是,我认识的好几个人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亲眼看到战场上血流成河,到处都是我军士兵们的尸体。而且......”莱恩哈德低下了头。
“而且什么?你怎么不说了?”上校追问道。
等到莱恩哈德抬起头,双眼已经充满泪水。
这回不仅是上校,连李松都有点震惊了。
虽然英军在2016年7月1日伤亡6万人,李松是知道的,战争史上写得很清楚了,但是能让莱恩哈德这样的沙场老将流泪,一定是有什么特别不同寻常的原因。
莱恩哈德哽咽了好久才说:“我听一位朋友说,有士兵在冲锋时,对面的德国兵一边用重机枪扫射,一边大喊:‘快回去,别过来。’”
什么?德国兵向英军士兵喊话,叫他们不要冲过来?
李松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敌人之间不是你死我活吗?作为军人,不是杀敌越多越好吗?
而德国兵竟然这么喊话,只有一个原因:杀人太多、太容易,已经良心上过不去了。
西方人信上帝。也许,像这么大开杀戒,连作为士兵的他们,都觉得自己在上帝面前罪孽深重。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1 21:44:27 +0800 CST  
第20章 英军卷土重来

李松听得浑身发冷,就连他也没料到,今天的战场竟然惨烈如斯。
忽然,上校歇斯底里地大喊:“黑格,你这个疯子、大英帝国的罪人,简直是刽子手!”
莱恩哈德连忙拉了拉上校:“冷静,这话可说不得啊。”
李松也愣住了:一向镇定的上校,为何如此失态?还有,上校说的黑格是何许人也,为何莱恩哈德不让上校说下去?
回忆战争史,李松明白了:原来这个人名叫道格拉斯·黑格,正是索姆河战役的英军最高指挥官,此时官拜上将。
黑格出身骑兵部队,崇尚冲锋。问题是,在一战的战场上,这么搞是行不通的。索姆河战役后,英军的巨大伤亡为黑格赢得了一个绰号:索姆河的屠夫。
可是,在等级森严的英军里头,敢这样辱骂自己的司令官,这可了不得。
上校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赶紧四下看了看,幸好周围没什么人。
莱恩哈德催促道:“伤亡数字就这么报上去?”
上校点点头:“不这么报又能如何?总不能谎报军情吧?”
“可是,才这么点伤亡,上头会认为我们根本没有出战,后果可就严重了......”
上校皱起了眉头:“你说的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得想好说辞。另外,哈格尔、伦纳德一定要每天出击,争取扩大战果,这样才能堵住别人的嘴。”
“明白。”
从上校那里出来,李松回到了休息的地方。
哈格尔和伦纳德正聚在一起,不知道嘀咕些什么。见李松回来,两人便一起过来,在旁边坐下。
伦纳德首先开口道:“刚才听哈格尔讲了上午的战斗经过,我这才弄明白了你要求挖地道的用意。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招妙棋啊。”
伦纳德一向对自己很冷淡,总是爱理不理,今天竟然主动过来聊天,这让李松有些惊奇。
此时,伦纳德的声音有些低沉:“幸亏有你在,要不然咱们这支部队,今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你都知道了?”
“现在谁不知道呢。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少亲朋故交在其他部队,一打听就都清楚了。”
面对现实,伦纳德也不得不对李松刮目相看。
见伦纳德转变了态度,李松没有计较以前的那些不愉快,提醒道:“明天的狙击任务,可是个立功的机会。我估计德国人肯定会出来破坏地道。”
“哦?”伦纳德听了很欣喜。
“你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啊,上校可是寄予厚望的。不过,你们离德军比较近,会有危险吗?”
伦纳德回答:“肯定没有战壕里安全,不过也还好,战场上弹坑很多,找到隐蔽的地方不难。”
“德军的重机枪对你们威胁大吗?”
“没什么威胁。狙击步枪的有效射程要超过重机枪,我们可以埋伏在重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外,这样既可以避开德军的扫射,又能狙击走出战壕的敌人。”
“很好,祝你们成功。”
这时,李松又转向哈格尔:“新挖的横向地道往后挪了一点点,你得提醒士兵们,在投弹时要稍微调整一下。”
“我会的。只是这些天我都要出战,没人保护你,你自己要注意安全。”
李松笑了笑:“我这些天都是跟在上校和参谋长身边,有啥不安全的。”
“嗯,你千万不要离开他们。”
“你就放心吧。”
7月2日,天亮了。
上午9点,德军阵地上,参谋长埃里克森中校在战壕里巡视。
昨天中午12点的时候,他看到50米外的大洞里,已经好久都没有手榴弹飞出了。他稍稍一想就明白了,原因不外乎两个:英国人的手榴弹用完了,肚子也饿了。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何不趁着这机会,将这些大洞都填掉?
他生怕英军没走,躲在地道里搞伏击,于是只派了3、4个人前去查看。
等到那几个人朝地道里瞅了半天,一个人影都没有,埃里克森才放了心,一下子出动了几百名手拿铁锹的士兵。
这些士兵都是那番“手榴弹雨”的幸存者,对这条地道可以说恨得咬牙切齿。因此,无须长官督促,就使出了浑身力气,一起动手,将地道彻底填平。
效果也确实立竿见影:下午那些该死的英国人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在周围密集的枪声中,这里却迎来了难得的平静。
然而埃里克森却有点不放心,总觉得英国人不会这么善罢甘休。所以今天一早,他就来到前沿查看。
忽然,一个士兵喊道:“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大洞!”
埃里克森举起望远镜一看,还真是的。不过,位置比昨天那些大洞稍微远一点。
没过多久,又陆续出现了好多大洞,细细一数,大约有19个。
很显然,英国人又卷土重来了。而且,这次他们还省了一个步骤:不再有人探出脑袋来观察,而是直接开始投弹。
德国兵这次也有了经验,看到大洞陆续出现,连忙挪了下地方,避开了大洞的正面。
大洞里飞出的手榴弹仍然投得很准,大都扔进了正对面的德军战壕,但是杀伤效果可就比昨天差多了。
倒是有些投偏了的手榴弹,反而误打误撞,炸死、炸伤了一些德军。
虽然总的说来死伤不重,但是埃里克森却十分恼怒。
这种“你能打到我,我却打不到你”的感觉太憋屈了。尤其是在附近德军取得辉煌战果的情况下,自己这边更显得窝囊至极。
从他了解到的情况看,其他各处的英军都看上去傻傻的,一味地上前送死;只有自己对面的英军,不但诡计多端,而且还十分危险。
他真的怀疑:这特么到底是不是同一路人马,怎的如此风格迥异?
眼下,对于英军的特殊战法,他也苦于没有良策,只能下令士兵们用手榴弹还击。
杂乱无章的手榴弹从战壕里飞了出去,只有少数几个落在了大洞里。
德军阵地的远处,伦纳德已经带着10多名狙击手,悄悄地潜伏着。
昨天,伦纳德虽然听哈格尔讲了战斗过程,但毕竟不是亲眼所见,如今则可以来个实地观察。
而且哈格尔他们都躲在地道里,其实并不知道实战的效果,反而是伦纳德这个位置看得更清楚。
眼下,伦纳德正举起望远镜,认真观战。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2 13:16:18 +0800 CST  
第21章 漂亮的狙击

英、德两军互扔手榴弹的战斗持续了2个小时,伦纳德一直在仔细观察着。
两边的手榴弹雨可谓特点鲜明。
英军这边,从地道里飞出的手榴弹数量相对较少,方向单一。
这容易理解:哈格尔手下只有38人,人数有限,而且还要分散开投弹,自然不可能非常密集。
至于投弹的方向单一,是因为这些人都经过严格训练,务求精准。
而德军的投弹则是另一番景象:投出的手榴弹数量很多,方向很杂。
这也好理解:战壕里的德军起码有上千人,投出的手榴弹自然很密集。但是他们不曾训练过定点投弹,所以显得没有章法。
应该说,德军虽然投弹很多,但必须扔进大洞里,才能对哈格尔他们造成伤害,这显然并不容易。因此,德军的投弹威胁不大。
但是,哈格尔他们似乎也没有对德军造成太大伤害。因为2个小时下来,德军的攻击并没有减退的迹象。
这说明哈格尔他们没能大量杀伤德军。原因何在呢?望着空中你来我往的手榴弹雨,伦纳德苦思冥想,忽然明白了。
问题就出在己方的“训练有素”上:投弹太精准了。
正因为如此,要想防范其实很容易:德军士兵只要不站在大洞的正前方,就可以从容避开。
对,就是这样!
伦纳德觉得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得赶快告诉上校和参谋长,加以改进。
不过这会还不能回去,且看德军的后续动作。
11:00,地道里扔出的手榴弹越来越稀少,看来哈格尔他们弹药将尽。又过了一会,就完全停止了。
然而德军的攻击却一直没有停歇。
终于,可能是观察到英军那边已没有动静,似乎、大概、有可能又“回去吃饭”了,没必要再浪费弹药炸泥巴,德军也消停了。
12:00,德军阵地上探出了几个脑袋,观察了一下后,手持铁锹走出了战壕。
来了!伦纳德感觉心脏开始“突突”地跳动。
然而,他深知此时还不是开枪的时候,于是给旁边散开的狙击手做了个手势,要他们稍安勿躁。
紧接着,陆陆续续有上百名德军士兵也拿着铁锹,从战壕里走出来,而且看样子还有更多的人准备出来。
可是,不能再等了,因为最开始那几个德军已经走到了地道上边,准备动手填土了!
无论如何,不能让德国人破坏地道。
伦纳德不再犹豫,向其他狙击手做了个“开火”的手势。
于是,枪声四起,地道边的德军被率先撂倒了好几个。
走出战壕的德军士兵们愣住了,他们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很快就明白:遭遇埋伏了。
于是,很多人把铁锹一扔,转身就往回跑。
英军狙击手们都憋了一肚子火。他们都清楚昨天的损失有多重,如今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报仇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事实也充分证明:人真的跑不赢子弹,于是德军士兵一个个倒下。
伦纳德一个人就开了8、9枪,至少打中了7个德国兵。其他狙击手虽然没有他这么技艺高超,但也普遍开了6、7枪。
看到德国兵连滚带爬地逃进了战壕,伦纳德感到异常惋惜:应该多带些狙击手出来的,肯定还能多干掉好几个德国兵。
德军战壕里,埃里克森看得目瞪口呆。
他懊悔自己真是太大意了,看到昨天顺利填平了英国人的地道,就以为今天也可以如法炮制,以至于放松了警惕,直接就让大批士兵出了战壕。
谁知英国人早有准备,给他来了这一手!
他连忙命令重机枪掩护。可是重机枪手根本看不见敌人在哪里,只能盲目地扫射一通,除了溅起一片片尘土,没有打中任何目标。
埃里克森清点了一下逃回来的士兵,发现仅仅因为自己的这次小疏忽,就死伤了60多人,比刚才英军扔手榴弹造成的损失大多了。
虽然已是夏天,埃里克森却感到了阵阵寒意:眼前到底是怎样的对手啊!自己已经尽量做出了应对,对手却总是棋高一着。要是所有的英军部队都这么难缠,德国必败!
伦纳德见德国兵都已逃了回去,知道一时半会是没人敢出来破坏地道了,于是嘱咐狙击手们继续监视,自己则悄悄回去了。
来到指挥所,刚好上校、参谋长、李松和哈格尔都在。
见伦纳德回来,上校关切地问道:“你那边情况如何?”
“报告上校,李松参谋预计得很准,德国人果然又出来破坏地道了,已经被我们打退。”
“好。你估计消灭了多少德国人?”上校急切地问道。
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战机,以后德国人肯定不会这么轻易上当了。
伦纳德想了想说:“我也说不准,德国人至少死伤了50多个吧。”
上校听了十分欣慰:“不错。这么说来,你们平均每个人打死、打伤了5个德国兵,这可真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啊,我会给你们请功的。”
伦纳德也由衷地高兴:“谢谢上校。不过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向您和参谋长汇报。”
“说吧。”
于是伦纳德把上午观察到的情况,以及他的判断都说了一遍。
在场的几个人都沉默了。
哈格尔忽然点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现在的投弹方法确实有很大缺陷。”
李松也暗自感叹:伦纳德说的这个问题,自己怎么没考虑到呢?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不实地观察,恐怕谁也发现不了。
本来只是想让伦纳德完成狙击任务、保护好地道就行,没想到还有这个发现,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上校问道:“既然找到问题了,该怎么解决呢?”
哈格尔回答:“这样吧,我马上带领手下,到训练场那边进行紧急训练。我要求他们不仅要将手榴弹扔进简易战壕,而且还必须覆盖一段战壕。”
李松深表赞同:“对,弹着点不能局限在一个点上,而应该呈现为一条线段。这样的话,战壕里的德国人就无处可躲了。”
上校拍案叫好:“这件事很重要。哈格尔,你需要多少时间可以训练好?”
“给我一个下午的时间,应该就能看到成效。”
“行,那就赶紧去办吧。”
哈格尔走后,伦纳德问道:“我那边接下来该怎么办?”
莱恩哈德想了想后回答:“恐怕咱们得一直派狙击手保护地道。”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2 19:13:00 +0800 CST  
第22章 惨烈的战场

对于参谋长的安排,伦纳德有些不解:“德国人刚吃了大亏,恐怕暂时不会再出来了。”
“道理上是如此,可只要咱们将狙击手撤回,德国人就得到了机会,伺机破坏地道。”
伦纳德点点头:“这倒也是。”
“到了晚上我再派一批狙击手去替换你们。总之,昼夜都得派人守着,说不定还能再干掉几个德国人,那咱们可就赚了。”
“遵命。”
下午风平浪静地度过,再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晚餐后,莱恩哈德又来请示上校:“今天的伤亡数字得报上去了。”
“每天都得报吗?”
“至少最近是这样。”
“哈格尔的手下今天是1死2伤,伦纳德那里还好,你就按这个报吧。”上校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那个令人揪心的问题:“其他部队今天的情况如何?”
莱恩哈德一脸忧郁:“比昨天好多了,但仍然损失不小。”
“那应该算是好转了,你怎么脸色还这么难看?”
“您难道不明白吗?昨天损失太大了,今天各部队都有所保留,只派出了少部分人。可就算这样,还是损失了一些兵力。”
“原来是这样......”上校沉吟了一会后说道:“看来上头并没有吸取教训,还在一味要求士兵们冲锋。”
“是啊,所以说没啥可高兴的。”
“那我就有一件事情不明白了:昨晚我们报上去的伤亡数字,跟别的部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上头怎么没派人来调查此事呢?”
这个问题可以说困扰了上校一整天,让他一直提心吊胆。
莱恩哈德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很担心,刚才跟总参谋部的德维尔通了话,他给我透露了一些内情。”
“德维尔?哦,就是那个跟你私交不错的参谋吧?那可是个消息灵通人士啊,他都跟你说啥了?”
“他说,总参谋部昨晚收到我们的伤亡数字后,也是非常惊讶。他们不敢隐瞒,今天一大早就呈给了黑格上将。”
“啊?”上校听了脸色为之一变:“总司令说什么了?”
“总司令当时大发雷霆,痛骂我们竟敢违抗命令,消极避战,非严惩不可。”
“完了!”上校脸色惨白,可他很快回过味来:不对啊,总司令要是真的执行战场纪律,自己现在还能安然无恙?
见上校神情有异,莱恩哈德赶紧安慰道:“您别担心。当时,总司令确实打算让军法处前来查处,这时情报处递上来一条刚收到的情报,总司令看过后,脸色好多了,竟然再没有提及我们。”
“好险。”上校长舒了一口气:“那份情报可以说救了一命,我敢肯定与我们有关。只是不知道情报内容到底是什么?”
“因为涉及到情报处,德维尔也不太清楚。不过据他说,过两天总会透露的。”
“好吧,那就等等看。”
一旁的李松也为上校捏了一把汗:军法无情,真要出了什么事,谁也兜不住。
本来,他一直想着给上校帮忙,要是上校因此获罪,可就成了帮倒忙,那他是没法原谅自己的。
好在最糟糕的一幕并没有发生,今天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用罢晚餐,李松回到休息的地方,哈格尔和伦纳德都在。
也不知道哈格尔下午训练得怎样了,李松走过去打招呼:“你们好。哈格尔,下午情况如何?”
“哦,刚开始士兵们确实有些不适应,我就让他们盯着简易战壕,展开想象,只不过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投弹的方向。反复训练了2个小时后,就能准确命中一段战壕了。”
李松深感钦佩:“你还真是说到做到,一个下午就训练好了。只是不知道,明天在实战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伦纳德颇有信心:“明天我继续观察吧,应该会有效果。”
“嗯。”李松顿了顿,小心翼翼地问了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空气中有股怪味?我晚餐都快吃不下了。”
哈格尔和伦纳德对视了一眼,神情有些诧异。
临了,伦纳德对哈格尔说:“李松参谋来战场没多久,不了解情况,要不你来告诉他实情吧。”
哈格尔叹了口气,对李松说:“跟我来,让你看看真相。”
来到观察孔旁,哈格尔递过望远镜,指着远处的一片开阔地说:“那边是一支友邻部队的主战场,这两天战况惨烈啊。”
透过望远镜,李松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上还躺着不少英军士兵的尸体。
他有些不解:“怎么没人收尸呢?”
“当然有。可是这两天阵亡士兵实在太多,忙不过来啊。”
李松终于明白,空气中的怪味是哪来的了。
现在已经入夏,天气逐渐炎热,尤其是到了中午,太阳直射,气温很高......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一阵反胃。
回忆战争史,李松知道,此时在索姆河战场的东边,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由于战况惨烈,很多尸体无人收捡,只能任其腐烂,毒害大地,以至于一战过后多年,凡尔登地区都不宜农耕......
而眼前这一幕,则让他想起了一句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只需把“无定河”改成“索姆河”,就跟这里十分契合了。
前些天,他和哈格尔带着几十名士兵训练。闲暇时间,也曾跟士兵们聊天。
这些人很多都有未婚妻,也有不少已经娶妻生子,想来其他部队的情况也差不多。
就在这两天,很多人已战死沙场,而他们的未婚妻或者亲人恐怕还都不知道吧,应该仍在梦着他们、担忧着他们的安危吧。
想到这些,李松不由得起了恻隐之心。
虽然大英帝国多次欺负华夏,但这些账应该记在英国大资产阶级和政客们的名下,不应该算在英国老百姓头上。
这些英军士兵大都来自平民百姓,如果能减轻一下他们的痛苦,就尽量帮一下吧。
眼下,索姆河战役非常惨烈,好在约翰上校的这支部队伤亡很小,宛如沙漠中的绿洲。
如果说缺憾,就是哈格尔那边了:连续两天减员。
李松回头问道:“哈格尔,听说你的人今天又有伤亡?”
“是啊,德国人的手榴弹像蝗虫一样飞来,总会有几个钻进地道的。”
“可是照这样下去,过不了一个月,你的手下就会死伤殆尽,这仗还怎么打?”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3 18:09:07 +0800 CST  
第23章 将德军引出来的妙计

“我当然知道要培养更多的投弹兵出来。”哈格尔承认李松的话有道理,但却有些无奈:“可是现在这些士兵都是我一手教出来的。有我在,他们才能安下心来,发挥出高水平。如果我不去,他们会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能理解,但这样下去不行啊。你得找一个能接你班的人,代替你指挥。培养新的投弹手已经刻不容缓了。”
“好吧,我考虑一下。这两天光顾着对付德国人了,没来得及想那么多。”
7月3日早上8点钟,哈格尔带着35个人出发了。昨天受伤的两个士兵伤势较重,能战的只有这么多了。
伦纳德也进入了狙击阵地,替换下了昨晚守候的那拨狙击手。德国人果然学乖了,再没有派人出来。
9点钟,德军战壕里,埃里克森心情郁闷。
昨天自己损兵折将,英国人的地道却安然无恙,他自然很清楚,对手今天肯定还会来的。于是,他早早做了安排,让手下的士兵们避开了大洞的正面。
好在英国人的手榴弹还算容易防备,损失也不大。只是像这样被动挨打、无法还手,实在是有些屈辱。
忽然,有德军士兵高喊:“小心,敌人的手榴弹又来了!”
埃里克森抬头一看,天空中果然同时飞过来多个手榴弹。
德军士兵们没有慌乱,然而埃里克森却感觉有些不对头,因为这些手榴弹的轨迹似乎有些乱,跟前两天颇为不同。
还没等他想明白这个问题,手榴弹就落地开花了,好几个德军士兵应声倒下。
士兵们有些懵:今天的情况好像不对劲啊?
很快,又一轮手榴弹飞了过来,再次炸翻了几个士兵。
埃里克森看出来了:英军的投弹风格已经变了。除了大概率落在战壕里这一点仍然保持外,弹着点已经毫无规律可言,可以说是完全随机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手榴弹变得极难防备,士兵们只能各安天命。
埃里克森本来还想组织士兵们反击,可是现在全都人仰马翻,自顾不暇,哪还有多少还手之力?
望着满天乱飞的手榴弹,埃里克森意识到还是保命要紧,慌忙钻进工事,才松了口气。
战壕里,德军士兵还在到处乱窜。埃里克森叹了口气,下令:全体进入工事里躲避。
他随后派人清点了一下,结果令人吃惊:才短短30分钟,德军就已死伤百余人。
稍稍冷静之后,埃里克森又发现了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事实:敌人一直在求变,采取的策略每天都在改进。如果以昨天为依据来进行今天的决策,肯定会吃大亏。
他感觉凭自己的智商已经快招架不住了,这活没法干了,得有人帮帮自己才行啊。
德军阵地上空,英军的手榴弹还在不断飞来,显然并不知道已经没有效果了。
远处,伦纳德仔细观察着,感觉今天分明是场一边倒的游戏。
从9:00开始,哈格尔的手下就一直不停地投弹,而德军方面却只有零星的反击。到了9:30以后,更是连这点反击都见不到了。
哈格尔这边成了唱“独角戏”,可这帮家伙们仍然“尽职尽责”地投弹到了11点,才跟前两天一样收兵回营。
今天这是怎么了?效果似乎好得有点过头啊。
伦纳德有点不放心,耐心地等到下午1:00。可是,他不仅没看到一个德国兵走出来,而且战壕里也不见任何圆顶钢盔冒头。
这说明德国兵都不敢呆在战壕里了,应该是撤进工事,当了“缩头乌龟”。
这倒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得回去报告。
约翰上校的指挥所。
听了伦纳德的讲述,哈格尔有些懊恼:“这么说,从9:30开始,我们都是在浪费弹药?”
伦纳德笑了笑:“很可能就是如此。”
哈格尔生气了:“你怎么不想办法告诉我一声呢?”
伦纳德苦笑道:“你要我怎么通知你?”
哈格尔闻言一怔:是啊,伦纳德想通知也办不到啊。
莱恩哈德劝道:“算了,浪费些手榴弹不是什么大事。我猜,德国人要不是损失太大,是绝对不会缩回工事里的,难道他们不怕我军趁虚而入吗?”
哈格尔这才转怒为喜:“这么说,我们这次又给了德军沉重一击?”
“应该是的。”
上校不无忧虑地说:“可德国人如果一直这么躲着,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啊。”
莱恩哈德点点头:“是啊,这下哈格尔他们就派不上用场了。”
一直没说话的李松忽然开口了:“不一定。”
上校大喜:“我就知道你会有办法的,说说看。”
“说起来,还是参谋长刚才的一句话启发了我。”
莱恩哈德有些疑惑:“我的话启发了你?是哪一句?”
“您刚才说,德军难道不怕我军趁虚而入吗?”
“没错啊,我是说过。”
“很明显,德军当然怕。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好好做做文章。”
莱恩哈德想了想说:“你的意思是,趁着德军战壕里没人,我军发起地面冲锋?”
“对,这样一来,德军肯定被迫回到战壕里应战,然后哈格尔他们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妙啊......”上校称赞道,但他很快想到另一个问题:“不过,要是德军用重机枪扫射,我们不就跟别的部队一样损失惨重吗?而且,你一向反对这种直接冲锋。”
“上校,士兵们并不需要真的冲锋,只是做个样子,让德国人相信我军要总攻了就行。”
“这样啊......很好,这么一来,整个计划就完整了。”
莱恩哈德说:“那我这就去安排,下午就可以实施了。”
哈格尔很兴奋:“这回又要让德国人好看了。”
下午2:30,哈格尔又带着35个人出发了。他们上午运气不错:零伤亡。
莱恩哈德则召集了300多名士兵,对他们叮嘱了一番。
下午3点钟,冲锋号响起,300名英军士兵呐喊着冲向敌阵。
这些人的阵形很分散,给人的感觉是似乎人很多。
他们前进的速度也不快,但是喊声却震天响,唯恐德国人不知道他们来了。
德军阵地,有人立刻向埃里克森报告了这个情况。
埃里克森困惑不已:对面的英军非常精明,远胜其他的任何一支英军。按理说,他们应该不会做出如此鲁莽的举动啊?
但是冲锋号已经说明了一切:英军是动真格的,这就不能不认真应对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3 20:40:56 +0800 CST  
第24章 拉锯战智胜德军

埃里克森不敢大意,用望远镜观察着英军的动向。
这些英军的战线拉得很长,不像其他英军部队那样展开密集冲锋,因此即使用重机枪扫射,效果也很差。
这倒有点符合这支部队精明的个性了。
埃里克森犹豫不决:如果派重机枪手进入战壕,英国人从地道里扔手榴弹咋办?
可是,战场容不得埃里克森迟疑,有士兵来报:“敌人已经进入了重机枪的射程!”
埃里克森一看,还真是的:虽然大部分英军磨磨蹭蹭,但确实有几个人已经很突前了。
那就先把这几个家伙干掉!埃里克森下定了决心,派出了几个重机枪手。不一会,“哒哒哒”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对面的英军听到枪声,马上全体卧倒,不过冲在最前面的两个英军士兵有些不走运,还是被打中了。
与此同时,地道里飞出了几个手榴弹,在德军战壕里爆炸,顿时有一挺重机枪哑火了。
手榴弹接二连三地飞出,不久,叫嚣着的3挺重机枪都安静了。
随着枪声停止,地道那边也不再投弹了。
埃里克森有些看不懂了:英军这是啥意思?
如果说英军是假冲锋,可刚才确实打中了两个英军士兵啊。然而只要重机枪一启动,地道里就开始扔手榴弹。
这一轮下来,自己损失很大:重机枪手2死1伤,另有3个士兵伤亡,远超英军。
而且,重机枪手属于有技术含量的士兵,如果阵亡了,对于所属部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虽然可以找人接替,但经验不足会让重机枪的威力大打折扣。
埃里克森心疼不已。可还没等他心情平复,对面的英军又呐喊着冲了过来。
这些英军确实狡猾,还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冲在前面,大部分人则停留在安全距离之外。
怎么办?总不能放任这几个英军士兵冲过来吧?
此时埃里克森也谨慎起来,只派了几个持步枪的士兵去对付敌人。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跟刚才类似:德军士兵开枪、英军士兵卧倒,然后地道里飞出了手榴弹。德军士兵被炸死炸伤,枪声停歇,手榴弹也随之暂停。
这一轮,英军伤亡1人,德军伤亡4人。
埃里克森总算摸清了英军的规律,然而却更加头痛,因为他找不到破解之道。
目前来看,地面的英军似乎是佯攻,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地道里的英军。但是地面的英军也不能不防,万一他们真的冲进战壕怎么办?
所以,当地面的英军再次发起冲锋时,埃里克森还是不得不派人去抵挡,结果又招致了一些损失。
一下午就这么过去了。到了下午5点钟,英军终于玩累了,开始全线撤退,连地道里也不再有手榴弹飞出。
埃里克森简直筋疲力尽。经过多轮的反复拉锯,自己这边死伤30多人,其中有6名宝贵的重机枪手。而根据观察,英军很可能只伤亡了10多人,且多为普通的步兵。
这笔买卖简直亏到姥姥家了,埃里克森只能在心里暗暗咒骂。
约翰上校的指挥所。
听说地面冲锋的士兵死伤了12人,李松有些心痛:“参谋长,不是说让士兵们做个冲锋的样子就行了吗?怎么会伤亡这么多?”
莱恩哈德解释道:“我也不希望看到伤亡啊,但是如果没有士兵冲锋在前,德国人是不会出来应战的,他们已经被哈格尔揍怕了。”
“哦。”李松听明白了:这大概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道理吧。
伦纳德说:“我一直在观察下午的战斗。据我估计,这次德军的伤亡远超我军,其中还包括几个重机枪手。”
“是的,要是照这个样子打下去,德国人肯定完蛋。”上校深表赞同:“不过,我很想知道准确的战果,我们到底给德国人造成了多少伤亡呢?”
莱恩哈德说:“数据会有的。我觉得战果应该很显著,也许大大超过我们的估计呢。”
李松原本为今天的伤亡而不安,后来看到大家并不在意,反而兴致很高,这才放宽了心。
他在想:德国兵的战力之强悍,无人不知,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那可不是浪得虚名。
跟德军交手,伤亡跟德军接近就已算得上不错的战绩,今天的伤亡比德军小得多,当然可喜可贺。
在场的各位,想来都已见惯了生死。自己则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客观地看待伤亡数据。
晚餐过后,莱恩哈德又来找上校。
上校问道:“又是上报伤亡数字的事吗?你就按实际情况报上去就行了。”
“不是这事,而是收到了总指挥部的两个通知。”
“两个?啥内容?”
“第一个通知是各部队暂时休战3天。”
上校和李松都吃了一惊,上校不解地问:“为何要休战?”
“哦,我私下里问了德维尔,他说各部队这3天都损失极为惨重,强烈要求休战。总指挥部迫于压力,只得同意了。”
“这样啊。”上校有些无奈:“要是从别的部队角度考虑,确实应该休战。但是我们这边连连获胜,士气正旺,休战3天不是便宜了对面的德军吗?”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上头既然下了这道命令,我们也不能违抗啊。”
“好吧,那就服从命令,不过狙击手们还是得继续保护好地道。”
“明白。第二个通知跟您有关,黑格总司令说要见您。”
“见我?”上校紧张起来。
“别担心,我听德维尔说,总司令只是有些事情想问问您。”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上校感叹:“咱们利用地道来作战的事情,终究是瞒不住的。”
李松安慰道:“怕什么?咱们又不是打了败仗,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上校喃喃地念着:“这话讲得真好。我现在没什么好怕的了。”
忽然,上校的目光转向李松:“你跟我一起去吧。”
李松大感意外:去见总司令?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没见过像黑格上将这么大的官,哪怕只是想想,都有些发怵。
见李松没吭声,上校解释道:“这些天,你出谋划策最多。如果没有你在场,很多事情我真担心说不清楚。”
莱恩哈德看出了李松的顾虑,笑着说:“没事的。借用你刚才的话,我们是胜利者,因此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总司令谈话。”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3 22:57:39 +0800 CST  
第25章 面见总司令

参谋长的话很有道理,李松释然了:“好,我明天跟上校走一趟。”
他不禁哑然失笑:劝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怎么轮到自己,反而就不明白了呢?
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要做到“知行合一”不容易啊。
7月4日早上,上校和李松吃罢早餐,正准备出发,莱恩哈德进来了。
“上校,昨晚德国人偷偷出战壕了,被我们的狙击手发现,交战中德军伤亡3人,我军阵亡1人。”
“哦?”上校有些诧异:“真没想到,德国人还有胆量出来。”
“可能是因为昨天下午的缘故吧。我们搞的那套地面和地道联合作战的方案,让德国人感到束手无策,因此不惜代价也要破坏地道。”
“没错,肯定是这个原因。本来今天还可以用这个方法,继续给德国人放点血的,偏偏上头下令休战,这下德国人可就有了喘息之机。”
莱恩哈德点点头:“是啊,确实挺可惜。”
李松有些好奇:“参谋长,狙击手在晚上是怎么发现敌人的?”
“哦,晚上还是有一些星光的。当然,比起白天来,能见度差远了,所以狙击手们不得不将位置尽量前移一些,德军出来的时候,就能看清了。”
“那样的话,狙击手就在德军重机枪的射程内了。”
“是的,狙击手开枪的时候,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德军重机枪扫射过来,我们的一位狙击手就不幸中弹了。”
上校一摆手:“这是难免的。咱们以一换三,怎么看都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李松感叹:还是上校和参谋长经验丰富,坚持要求狙击手们昼夜守候,终于有所斩获。
不过,重点还不在此。
如今,地道才是作战方案的核心,不容有失。而德国人在遭遇了昨晚的打击后,应该更不敢出来了,这也让地道更安全了。
上午10点,上校和李松来到了总指挥部。走进黑格上将的办公室,上校恭恭敬敬地敬了个军礼。
李松也赶紧如法炮制。他偷眼一瞧,黑格上将面沉如水,不怒自威。
一看就是个严厉的统帅,难怪没人敢违逆他的意志。下属们明知道冲锋的后果,也只能执行。
希望上校今天没事。
办公桌旁还坐着一位中将,黑格给上校介绍了一下。这位中将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法军的副总参谋长哈默,负责英、法两军间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黑格将一份资料递给上校:“看看吧,这是最近3天你们的战果。”
上校接了过来,和李松一起翻看。
7月1日,德军伤亡35人,指挥官弗雷泽上校阵亡;
7月2日,德军伤亡82人;
7月3日,德军伤亡152人。
看到这个简易战报,上校的第一个感觉是难以置信:“请问总司令,这真的是我们部队的战果吗?”
“当然。这可是情报处费了很多力气搜集的,数据绝对可靠。”
上校不由得惊喜异常:这真可以说是一个梦幻般的结果!尤其是开战第一天,就击毙了老对手弗雷泽上校,真是大快人心。
约翰上校跟这个弗雷泽交手一年多了,以前可没少吃弗雷泽的亏,曾经折损了无数人马,没想到如今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哈格尔这家伙运气真不错,一出手就立了大功,得好好奖励他和手下。
不对,这功劳有很大一份应该算在李松名下吧?要是没有李松,光凭哈格尔能办到?以前怎么没见哈格尔这么厉害?
约翰上校不禁思绪万千。
只听得黑格上将说道:“你们不仅战果显著,而且自身伤亡很小,很了不起。前天早上,看到你们的伤亡数据只有2死2伤,我还误以为你们根本没出击。后来收到情报处的报告,才知道你们打死打伤敌军35人,其中还包括敌军最高指挥官。我这才明白,原来你们是打了个胜仗。”
上校和李松这才明白前天发生了什么事:要不是情报处及时递上最新情报,只怕上校现在已经在监狱里了。
真是好险啊。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哈默中将颇感兴趣地问道:“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要知道,其他部队损失比你们大得多,而战果却不及你们。”
上校指着身旁的李松说:“我们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年轻人。”
黑格和哈默本来都没注意到李松,听约翰上校提起,这才开始打量起他来。随即,两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是一个东方人的面孔,而且还没有军衔。
上校把最初的地道作战经过介绍了一下。
哈默赞叹道:“很好。这个华夏人提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计划,难怪你们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如此战果。”
“还不止这些,后来李松参谋又不断改进,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上校又讲了讲最近两天的战况。
“不错,你们真是足智多谋,难怪战绩越来越好了。不过,听你谈了昨天的拉锯战,我有一个疑问。”
上校连忙毕恭毕敬地说:“长官请讲。”
“我觉得,你们的地面进攻太谨慎了,完全可以投入大部分兵力猛攻。”
上校大惊失色:“长官,这样不行啊。虽然有地道里的哈格尔在牵制着德军,但敌人的重机枪仍然威胁极大。您看,昨天我军那么小心谨慎,都死伤了12人,如果发起密集冲锋,肯定会代价不菲。”
“我不这么看。按照你们的战法,有了投弹兵的掩护,地面冲锋就算付出一定代价,黄昏前也肯定能拿下德军阵地。”
“这......”上校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时黑格也发话了:“我看哈默中将的意见提得非常好,你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
上校顿时感到压力巨大,却不知道该如何答复,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身旁的李松。
刚才在看了简易战报以后,李松就已经飞快地思考了一阵。现在见上校正望着他,他知道,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了。
李松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第一次发言了:“三位长官,我是这样看的:情报处的战报显示,我们给予德军的打击越来越沉重。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让德军的阵地成为他们的出血点,大量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这比夺取他们的阵地,效果要好得多。”
李松说完,注意观察着黑格和哈默的表情,希望知道他们的态度。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4 20:18:04 +0800 CST  
第26章 一场理念不合的讨论

黑格和哈默面色沉郁,似乎并不赞同李松的这番话。
这让李松有些不安:是不是自己哪里分析得不对?
毕竟,他是个初上战场的人,在两位将军面前侈谈军事,颇有点“关公门前舞大刀”的感觉。
想到这里,他有点不那么自信了。
沉默了半晌,哈默开口了:“年轻人,你分析的有道理。可惜,你只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却不了解法国人的感受。”
这话让李松有些听不明白了:法国人的感受?什么感受?
见李松一脸茫然,哈默说:“你来自华夏,想必不了解法国的历史。你知道普法战争吗?知道阿尔萨斯和洛林吗?”
谁知李松却回答:“知道啊,我还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嗯?”哈默深感意外:“你知道得挺多的嘛。”
对于普法战争,熟读战争史的李松自然并不陌生:1870年,普鲁士即将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却让法国感到了威胁,于是两国爆发了战争。然而最终结果却是法国战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割让给普鲁士。
作为欧洲有头有脸的大国,割地赔款的结局自然让法国耿耿于怀,时刻想着复仇。
而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则讲述了阿尔萨斯地区一个名叫“小弗郎士”的小学生,上学迟到,却被老师告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明天起就要改学德语了。
《最后一课》将法国人的爱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前世里,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曾入选华夏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人所熟知,李松自然记忆犹新。
哈默盯着李松看了一会,忽然明白过来:“你是来欧洲留学的,了解欧洲的历史不足为奇。既然如此,你应该能懂得我们法国人的想法。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在德国人手里,现在他们更进一步,都打到索姆河、凡尔登这里来了。不把这些侵略者赶出法国领土,我们绝不收兵,哪怕付出再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李松自然能理解这番话,跟岳飞说的“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是差不多的意思嘛。
然而,他却听得有点头晕。
拜托,您说德国人是“侵略者”,那法国呢?且不说在世界上框了那么多殖民地,英国欺负华夏的时候,法国也没少参与吧?就这,还说别人是侵略者?
当然,站在法国的角度,德国是侵略了,但这就是您蛮干的理由吗?为了夺回每一寸土地,就可以完全不考虑策略,只知道要士兵们冲锋?
想起前天通过望远镜,看到阵地上还躺着那么多英军士兵尸体,李松于心不忍,觉得有必要再劝劝两位老将军。
“各位长官,法国当然要收复失地,但也并非只有将敌人赶出国土这一个办法啊。”
哈默有些听不懂了:“年轻人,你说的好奇怪。不把敌人赶出国土,又如何收复失地?”
“有更好的办法啊,那就是将敌人拖住在法国的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消灭掉他们的精锐部队。须知,这些兵力才是他们国力的根本保证,一旦耗尽,他们就会根基动摇,一推就倒。到时候,还怕丢失的领土不能收回吗?”
哈默想了想后回答:“你的方法确实很有哲理,但见效太慢,法国恐怕不愿意等那么长时间,我们更希望直接与敌人决战。”
黑格也有些不耐烦:“作为军人,就要干脆利落地解决问题。这么转弯抹角的,没几个人有那个耐心。当然,你们愿意这么干,也有了战果,我不反对,但其他部队未必愿意啊。”
李松听了很灰心:这两位都太固执,恐怕是劝不动了。
这时,他想起前些天的一幕:莱恩哈德告诉他,上头知道盲目冲锋的效果不好,却还坚持这么做,是跟法国人有关。然后莱恩哈德就不愿多说了。
现在他明白莱恩哈德话里的含义了:法国人有收复故土的执念,英国作为盟国,不得不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像莱恩哈德这样的中层军官虽然心中不满,却又不便评说。
而法国人也确实不把自己当外人。就好比刚才,哈默就要求约翰上校的地面部队发起冲锋。在哈默看来,攻占德军阵地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死的是英军还是法军、死多少人,那都不叫事。
有哈默这样的人负责联络英军,再加上黑格本人也很崇尚进攻,两人可谓一拍即合。因此,索姆河战役打成现在这个样子,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看来,自己是没法帮约翰上校解围了,他只好冲着上校苦笑了一下。
上校灵机一动,转换了话题:“请问总司令,现在我的部队正占据上风,明天能否继续进攻德军?”
听到这话黑格太高兴了,立刻同意:“当然没问题,你们不用在意别的部队,只管执行自己的计划就是了。”
黑格恨不得自己的部下天天进攻,可惜遭到他们的严重抗议,这才不得不休战几天。现在竟然冒出个坚持进攻的人来,简直令人喜出望外,当然要大力支持。
哈默提醒道:“不不不,你们的计划得修改一下,要加强地面进攻。”
上校没有搭理哈默,又问了一个问题:“总司令,这次的战果都是将士们的功劳,我可以为他们请功吗?”
“没问题,你把立功将士的名单报上来,我马上签字。”
在黑格看来,这些将士堪称全体士兵的楷模,因此在嘉奖方面可不能吝啬。
“那我这就回去,为明天的战斗做准备。”上校不想再待下去了,找了个绝佳的理由告辞。
“很好,你快回去准备吧。”
在黑格看来,只要约翰上校的部队明天再取得战果,就可以拿来训诫其他的部队了。
临别之际,黑格上将还不忘给约翰上校加油打气:“要对将来有信心。过些时日,就会有件厉害的兵器来支援我们,那时德国人就有好瞧的了。”
约翰上校听得不明就里,李松却心知肚明:说的不就是坦克么?对于这个战场新手,还是别太寄予厚望为好。
哈默中将殷勤地送约翰上校和李松到办公室门口,嘴里还反复叮嘱着:“明天务必要发起强大的地面攻势啊。”
上校只得含糊地答应:“一定,一定。”,边说边拽着李松,逃出了黑格上将的办公室。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4 22:58:17 +0800 CST  
第27章 偶遇佳人

从总指挥部出来,两人站在外面的空地上,等待搭军车回去。
上校长舒了一口气:“今天这一关总算是过了。”
想起哈默提的要求,上校有点担心:“我刚才情急之下答应了哈默中将,一定要发动地面攻势,可是我们根本不可能那么做。以后要是他问起来,我该怎么回答呢?”
李松忍不住想笑:“上校,您连7月1日的总攻令都没有执行,而是自行选择了地道作战,哈默中将的要求又算得了什么?”
“说得也是。今天跑这一趟,我算看出来了,只要能拿出像样的战绩,就连总司令也不会说什么的。所以,只要我们能继续扩大战果,哈默中将那里应该能搪塞过去。”
“对啊。不过,哈默中将也是的,军衔已经那么高了,还跟我们拉拉扯扯的,真是有失体面。”
哈默中将刚才一直纠缠不休,让李松有点不屑。
上校突然一脸严肃:“孩子,你这么说哈默中将是不对的。”
看到上校板着面孔,李松吓了一跳:跟上校在一起10多天了,还从没见过这样的表情。
看来是自己说错话了,他赶紧说了声:“对不起。”
“你知道错在哪吗?其实,哈默中将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你以为他不懂体面吗?显然不是,他是为了法国。”
李松有些疑惑:“您说他为了法国?”
“对。因为他发现,其他部队都无力攻占德军阵地,只有我们能够做到,这让他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对于他来说,只要能赶走德国人,哪怕是低声下气求我们,他也愿意去做。所以我说,哈默中将是个可敬的人啊,法国在他心中是重于一切的。”
“哦。”李松这才明白过来,不由得感叹:自己还是太年轻,对于世故人情看得并不通透。
“真是对不起。”李松再次表达了歉意。
“没事,你能理解哈默中将的苦心就好。”
“听了您这番话,我已经完全理解了,我现在很敬重哈默中将。”
说话间,李松注意到,总指挥部外面搭起了大量的帐篷,很多人在进进出出。看装束,有医生、护士,更多的则是伤员。
“这个野战医院收容了不少伤兵吧?”李松问道。
“伤兵?这里要少尉以上的军官才能住进来。”
“哦。”李松明白了:这里位于总指挥部旁边,自然不可能对普通士兵开放。不过,看这规模,连负伤的军官都已经这么多,士兵们就更不消说了。
忽然,上校对着远处招手:“艾莉丝,艾莉丝!”
上校在这里遇见熟人了?顺着话音,李松看见一名护士正笑盈盈地走过来。
等到艾莉丝走近了,渐渐看清了面容,李松不由得心跳加速:眼前这个年轻女孩,怎么这么像《罗马假日》里的女主角:奥黛丽·赫本?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1952年拍摄的电影《罗马假日》虽然年代久远,但早已成为经典。而电影中饰演“安娜公主”的女演员奥黛丽·赫本,更是倾倒众生。
片中,安娜公主从酒店偷跑出来后,进了理发店,将一头长发剪成了短发。当公主走出理发店时,所有观众都眼前为之一亮:这头短发太适合公主的脸型了,看上去更加漂亮。
由此诞生了一个专有名词:赫本妆,引得无数少女争先效仿。直到自己穿越过来之前,都还能见到不少赫本妆的拥趸。
前世里,他看过不少经典老电影,当第一次看到赫本出场时,也是惊为天人的。真没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个跟女神长得这么像的人。
这时,艾莉丝已经走了过来,跟上校打招呼:“您好,约翰叔叔。”
上校端详着艾莉丝:“你比上次见的时候瘦了。”
艾莉丝叹了口气:“这几天伤员太多,医院都快忙不过来了。对了,我父亲好吗?”
“放心,他很好。”提到艾莉丝的父亲,上校想起来了:“介绍一下,这位是李松参谋,他给我和你父亲帮了大忙。”
艾莉丝闻言,跟李松握手:“谢谢你。”
李松晕晕乎乎的,机械地跟艾莉丝握了握。
帐篷那边有人在喊:“艾莉丝,过来一下,给汤姆中尉换个药。”
艾莉丝笑了笑:“对不起,我要去忙了。”
上校挥挥手:“去吧。”
“请帮我问候一下我父亲。等忙完了这一阵,我就去看他。”
“我会转告的。”
看着艾莉丝离去的背影,李松怅然若失。
这时,军车开过来,两人上了车。
军车开动了,李松忍不住回过头,却已不见佳人的身影。
车上,他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上校,艾莉丝的父亲是谁啊?”
“哦,就是参谋长。”
他这下明白了:原来艾莉丝是莱恩哈德的女儿啊,怪不得跟上校这么熟。
既然是参谋长的女儿,以后肯定还有机会再见面的。想到这里,他的心情突然变得愉快起来。
回到战壕,李松跟随上校走进指挥所,莱恩哈德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一见面,上校就说:“参谋长,刚才在总指挥部那边遇到艾莉丝了,她问你好。”
“哦,艾莉丝还好吧?”
“瘦了,而且很忙。”
“这是意料之中的,野战医院现在恐怕人满为患了吧。”莱恩哈德喃喃地说。
上校一直惦记着地道的安危:“今天德军有动静吗?”
“伦纳德监视着呢,没发现有什么异动。对了,总司令没有为难你吧?”
“怎么会呢?”上校一脸骄傲:“咱们可是战绩卓著。李松那句话一点都没说错,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莱恩哈德听了也很高兴:“这么说,情报部门弄清楚了咱们的战绩?”
“是啊。”上校说着,拿过笔和纸,写下了在简易战报上看到的那些数字。
莱恩哈德看了也是吃惊不小:“咱们以微小的代价,就给德军制造了如此大的伤亡,难怪总司令没有责怪你了。”
“其实我更在意弗雷泽,那可是我们的劲敌。这家伙阵亡了以后,德军方面也不知道有没有派人来接替。”
“依我看,可能暂时还没有。对面的参谋长叫埃里克森,这些天应该是他在临时指挥。这个人跟我们打了一年仗了,我多少有些了解。论起他的能力,比弗雷泽还是差了不少,从这些天的战斗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德军完全是疲于应付嘛。”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5 20:59:27 +0800 CST  
第28章 论功行赏

上校很赞同莱恩哈德的分析:“看来我们运气不错,一开始就干掉了敌人的优秀指挥官,这才有了越来越好的战绩。”
莱恩哈德却有一丝隐忧:“德军肯定会派新的指挥官过来的,后面的事情还很难说。”
“你说得没错,所以我们要赶紧发起攻击,不能让德国人缓过气来。”
“可是上头不是要求休战3天吗?”
“我已经跟总司令争取过了,他让我们不必理睬休战的命令,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莱恩哈德很高兴:“这可太好了。明天我们就继续发动攻击,还是按照昨天下午的战法来打。”
“对,昨天的拉锯战打得非常好。其实我也曾换位思考过,假如我是德军指挥官,一时也没啥好办法来应对。”


莱恩哈德倒没有那么乐观:“再高明的策略也会有破解的办法。我们只能趁现在德军还束手无策之际,尽量多敲掉他们的兵力。”
上校点点头:“好,你通知哈格尔,明天准备战斗。”
莱恩哈德正准备离开,上校叫住了他:“还有一件事,我跟总司令说过了,这次要好好表彰一下哈格尔、伦纳德他们的功劳,总司令已经满口答应了。”
“这是好事啊,对于别的将士也是很大的鼓舞。只是,应该先评估一下他们各自的功劳,然后才好决定给予什么样的奖励。”
“你说得对。可是,我们没法弄清楚每个人到底打死打伤了多少德军,又是谁炸死了弗雷泽啊。”
莱恩哈德想了想说:“既然分不清楚,那就算成他们所有人的功劳吧。我看了下您写的战报,7月1日和3日德军的伤亡应该都是哈格尔他们的功劳,2日也有一小部分功劳。也就是说,这3天他们41个人共打死打伤约200名德军,平均每个人打死打伤近5名敌人,其中还包括击毙弗雷泽这样的大功劳。”
“你的计算很有道理,那么,伦纳德他们呢?”
“7月2日的功劳应该大部分属于伦纳德他们,因为当时哈格尔尚未改进投弹技术,战果不会太好。因此我认为,当天伤亡的82名德军,起码有60名是伦纳德的狙击手们造成的,平均每个人打死打伤了至少5名德军。”
“看来前天伦纳德的估计比较准。记得他当时说,狙击手们至少打死打伤了50多个敌人,当时我算了下,平均5名敌人,跟你今天推算的基本相符。”
“嗯,看来这两拨人的功劳差不多,不过哈格尔他们击毙了弗雷泽,功劳似乎更大一点。您看该给他们申报什么样的奖励呢?”
上校沉默半晌,做出了决定:“所有活着的人都晋升一级军衔,阵亡者抚恤金加倍。”
莱恩哈德吃了一惊:“上校,这样报上去,总司令恐怕不会批准的吧?且不说人数有点多,单凭打死打伤5名敌人的功劳,并不足以晋升军衔啊。”
一旁静听的李松有些不解:“参谋长,打死打伤5名敌人还不算大功吗?反正我觉得挺不容易的,要是每个士兵都能做到,德国人早就被打垮了。”
莱恩哈德笑了笑:“你不了解情况。诚然,这份功劳不算小,获颁个普通勋章啥的还行,但要想晋升一级军衔就不妥了。”
“我看不出有何不妥啊?”
“好吧,我问你,如果打死打伤5个敌人就能升一级,那么对于一个重机枪手来说,岂不是一年就可以从士兵升到将军了?”
李松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他不由得尴尬地一笑。
上校摆摆手:“不要紧的。参谋长说的这些,若是在平时,自然没错,但如今情况不同啊。”
莱恩哈德有些疑惑:“有何不同?”
“现在其他部队都不愿意再战,只有我们坚持出战,总司令对我们寄予厚望。他说了,只要我把立功将士的名单报上去,他马上签字。看这样子,是准备把我们树为榜样呢。所以说,眼下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即使一次性地给这么多人晋升一级军衔,总司令都会看都不看就批准的,至于抚恤金加倍就更是小事了。”
莱恩哈德听了很惊喜:“真的吗?”
“总司令的原话就是如此啊。”
莱恩哈德感叹:“您真是把总司令的心思摸透了。我马上去起草这份报告,您审阅后再呈交上去。”
莱恩哈德美滋滋地离开了,上校却看着李松,叹了口气。
这让李松有些不解:“上校,您怎么啦?”
“这些天的功劳,归根结底都是你的。如果你是这里的正式成员,就算连升两级军衔都不为过啊。”
李松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他不想现在就告诉上校:忙完了这段时间就要告辞。那岂不是让上校扫兴?
与此同时,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7月4日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昨天下午,埃里克森遭遇了英军拉锯战的打击。当天,德军伤亡了152人,创出了自7月1日以来的新高。
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埃里克森感到绝望了。
对于英军的这种战法,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但他却很清楚,英军肯定会每天使用这个战法,给他制造100多人、乃至更多的伤亡。而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员损失,却毫无办法。照这么下去,要不了多久,他的1600多人马就要消耗殆尽。
到了晚上,埃里克森作困兽斗,趁着夜色,派了几个人去偷偷填平地道。
他当然想过,英军的狙击手晚上也会守候在那里。
但他却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也许天黑了不适合狙击,英国人会放弃呢?也许昼夜守候实在太累,英国人会吃不消呢?
为了稳妥起见,他还安排了重机枪手进行掩护,一旦英军狙击手开枪,务必要尽快判断出狙击手的位置,加以还击。
然而他最后的希望也被彻底击碎:英国人还在那里。
派出去的士兵伤亡了3个,其他人不得不返回。虽然据重机枪手报告,似乎打中了一个英军狙击手,但是趁夜破坏地道的计划还是宣告失败。
在极度的惶恐中,埃里克森迎来了7月4日的黎明。
9点钟的时候,他战战兢兢,准备迎接那无法避免的损失。
然而,10点,11点,12点......,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他如释重负,却也感到十分奇怪。
他不相信对面的英国人会这么仁慈,一定是出什么状况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5 22:51:22 +0800 CST  
第29章 路德维希上校的对策

中午,埃里克森开始打电话,试图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结果周围的德军部队告诉他,今天所有的英军部队都没有发动进攻。
他明白了:英军今天休战。
他相信,对面的这支英军部队一定很想进攻,但是囿于上头的命令,才不得不暂停。
今天真是太幸运了,让他逃过了一劫!
但是,也不知道英军到底休战几天。如果只休战一天,那么明天仍将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他不由得怨恨起总指挥部来:说好了派新任指挥官来的,怎么过了好几天了,还不见人影呢?
早在7月1日上午,弗雷泽上校被抬走的那一刻,他就预感到情况不妙,立刻报告了总指挥部。
中午,弗雷泽就死了。黄昏时分,埃里克森收到了总指挥部的通知:新任指挥官正在赶来的路上。
就这么一连等了3天,埃里克森天天催问总指挥部,每次都说正在路上。
什么鬼地方,赶过来要这么长时间?
其实,是埃里克森错怪总指挥部了。
弗雷泽能征惯战,屡挫英军,颇受赏识。然而,在德军纷纷高奏凯歌的情况下,弗雷泽却阵亡了。总指挥部非常震惊,意识到了约翰上校这支英军非同寻常,必须调派精兵强将来应对。为此,总指挥部做出了周密的安排,只不过人员调动是需要时间的。
正当埃里克森望眼欲穿的时候,新任指挥官于下午赶到了,还带来了600名士兵支援这里。
来人自我介绍了一番,埃里克森听得惊喜异常:眼前这位竟然是鼎鼎大名的路德维希上校。据说他一直在东线与俄军作战,以足智多谋著称,是一名令对手胆寒的指挥官。
现在埃里克森明白了:路德维希是从遥远的东欧赶过来的,难怪路上花了这么长时间。
路德维希关切地询问:“这里的情况怎么样?”
“形势危急啊。”埃里克森把这几天发生的事情都详细介绍了一遍。
路德维希眉头紧皱:“对面的这支英军部队怎么这么厉害?我听说,别处的英、法军队好像都很好对付啊。”
埃里克森感叹:“您说的没错。可以说,英军部队里只有一只猛虎,其他的都是绵羊。不过很可惜,这唯一的猛虎恰好就在我们对面。”
“这支英军的指挥官你了解吗?”
“哦,指挥官是约翰上校,参谋长是莱恩哈德中校。我跟他们打了一年交道了,以前也没见他们有多厉害,只是最近,感觉他们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使出了以前从没见过的诡计,而且这些计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让人防不胜防。”
路德维希揶揄道:“您觉得,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能彻底变成另一种类型么?”
埃里克森笑着摇头:“那当然不可能,但是对面的英军确实跟以前大不相同啊。”
“照我看,不是约翰和莱恩哈德变了,而是在他们的背后,有高手在帮着出谋划策。”
埃里克森愣住了,他反复思索,越想越觉得这话有道理:“这么看来,拉锯战应该也是这个高手想出的主意。我就说嘛,约翰和莱恩哈德要是能想到这个战法,何至于以前老在弗雷泽面前吃败仗。”
路德维希承认:“拉锯战确实难对付,他们的地面部队和地道里的投弹兵配合得太好了。”
“其实,还是地道里的英军威胁最大,只要能破坏他们的地道,这个战法就不灵了。可惜英国人防护得很严,派狙击手昼夜埋伏在那里,我们根本没法靠近地道一步。”
路德维希默默地思考着。许久,他突然抬起头:“其实,您从地道这里着手是没有错的,只要换一个办法,就能给英国人沉重一击。”
埃里克森激动不已:“这么说,您已经有办法了?”
“是的。我在想,既然不能从地面靠近英国人的地道,那我们也可以学他们的办法,通过挖地道,从地下靠近啊。”
埃里克森听了,如同醍醐灌顶:“太妙了。早就听说过您的睿智,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我以前就是陷在思维定势里了,老是觉得应该派人从战壕里出来,接近地道,根本没想到还有别的办法。其实这地道,英国人挖得,我们挖不得?我相信,这一招肯定能破解他们的战法。”
路德维希面露微笑:“看来您也赞成我的提议?那就抓紧实施吧。”
“好的,今晚就得破坏掉英国人的地道,不然只怕他们明天又要搞拉锯战了。”
“不不,破坏掉他们的地道没用的。”路德维希分析道:“要不了太久,他们就可以修建新的地道。而且他们会吸取教训,防护得更严。到那时候,我们再想通过这个办法去接近他们的地道,只怕不那么容易了。”
“您考虑得很周到。”埃里克森表示赞成,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果不破坏地道,那该怎么做呢?”
“其实,英军那边还有比他们的地道更有价值的东西,您猜猜看是什么?”
埃里克森开始冥思苦想。也许他不及弗雷泽、路德维希聪明,但智商也是一流的,很快,他有了答案:“您说的是地道里那些投弹兵?”
“没错。这些人躲在地道里,都能准确地将手榴弹扔进我军的战壕,这种技艺可谓无与伦比,他们才是英军最宝贵的财富。”
“对啊,只要把这些人干掉,英国人对我们的威胁就彻底解除了。”
“是的。我估计他们想要再培养一批这样的人不容易,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能否再找到这样的人才,也还难说,至少比修建新的地道要难多了。”
“您真是越来越让我佩服了,我得费尽全力,才能跟上您的想法。”
路德维希微微一笑:“您过奖了。总之,我们今天也挖地道,但只需要偷偷跟英国人的连通即可,而且尽量不要让他们看出来。明天上午,如果英国人进入地道,我们就突然出击,务求重创这些投弹兵。”
“我完全听明白了。您的这个方法实在是高明,要是换成我这个脑袋,怕是怎么也想不出来。”埃里克森自嘲道,同时也感到肩头的千斤重担终于卸下来了。
以后有什么困难,都有路德维希上校顶着,自己不用再那么辛苦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6 20:42:20 +0800 CST  
第30章 哈格尔识破敌踪

计议已定,接下来就是看怎么挖地道了。
两人走进战壕,埃里克森指着远处说:“您看,50米开外有10多个大洞,它们位于一条直线上,与我军阵地平行,那里就是英国人的横向地道。”
路德维希举起望远镜观察:“应该还有纵向的地道,从英军阵地通到横向地道。”
“这是肯定的。不过,7月1日那天我们忙于填平这条横向地道,没有人进去看看地道的内部结构。”
“没关系,我们先挖一条地道看看,反正最多也就50多米,用不了太长时间。”
“好。您看在哪里挖?”
“最右边的那个大洞,应该就是横向地道的尾部了。我们在它更右边一点,挖一条垂直的地道,绕开这条横向地道后再向左拐,一定能遇到英军的纵向地道。”
“您的意思是说,到时我们就在这里设伏,一旦英军投弹兵全部进入了横向地道,我们就从这里掐断他们的退路,将他们全歼在横向地道里?”
“能不能全歼不好说,得看运气了,但至少可以消灭一部分吧。”
埃里克森顿感兴奋。不得不承认,新来的这个指挥官确实远超自己,原本束手无策的局面,竟然顷刻间就化解了,而且还可以反戈一击。
路德维希提醒道:“施工的时候要小心啊,别惊动英军的狙击手。”
“您放心,白天的时候,狙击手们离这里很远,只要我们不弄出太大的动静,他们根本发现不了。”
埃里克森立刻召集人手,开挖地道。2个小时后,地道挖好了,果然接通了一条纵向地道。
埃里克森亲自查看英军的纵向地道。他沿着纵向地道走了几步,就进入了横向地道。望着顶上的那些大洞,埃里克森感慨不已:英国人就是从这里不断扔出手榴弹,打死打伤了自己的200多名部下。
埃里克森在横向地道里向前走着,发现前面竟然还有一条纵向地道与这里相连。也就是说,英国人的地道呈现出“一横两竖”的结构。
回到战壕,埃里克森汇报了刚才的发现。
路德维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用意:“英国人挺谨慎的,他们担心遭遇意外,所以修了两条纵向地道。”
埃里克森点点头:“确实,这样适应能力更强一些。那么,我们是否还要修一条地道,以便掐住所有纵向地道的退路呢?”
“当然。”
于是埃里克森让人在最左边大洞靠左的位置,又挖了一条地道,最终接通了英军的另一条纵向地道。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路德维希嘱咐道:“与英军纵向地道的连接处,要暂时堵上,尽量恢复原状,切不可让英国人发现。”
“放心,我这就去督促他们。”埃里克森生怕出纰漏,亲眼看着士兵们将现场的泥土清理干净,在连接处筑起土墙,重新封上,才回到了战壕。
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埃里克森对路德维希说:“这么多天了,今天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就看明天英国人来不来了。”
7月5日的黎明。一大早,埃里克森就来找路德维希了:“您看,今天派哪些人去设伏?”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就从我带来的600名士兵中挑选吧。他们有些人手枪的枪法很准,很适合承担此次伏击任务。”
“手枪?”埃里克森一时没反应过来。
“是啊,难道端着步枪去?在狭窄的地道里,步枪可不太方便哦。”
“您说得对,是我没考虑到这一点。”埃里克森明白过来:“行,人选就由您来决定吧。”
“还有,我带来的士兵里,有十来个很不错的狙击手,今天让他们都进战壕参战吧,争取多消灭几个地面的英军。”
埃里克森一愣神,很快就明白过来了:“是啊,现在不用担心英国人的投弹兵了,可以放心地把狙击手安排在战壕里。”
路德维希面带杀气:“从你描述的情况看,昨天下午的拉锯战,英军的地面部队更像是个诱饵。而我的想法是,诱饵也是肉,现在既能咬上一口,又不会有损失,为什么不咬呢?”
埃里克森激动不已:“上校,我代表已故的弗雷泽上校,以及伤亡的200多位将士感谢您,今天终于要替他们报仇了。”
此时的英军阵地,对于即将发生的巨变,所有人都还一无所知,仍在按照原定计划行动。
8点钟,哈格尔再次带着35个人出发了。
与此同时,莱恩哈德安排了500人的地面部队,向着德军阵地缓缓前行。今天的人数比3日下午更多,仍然保持着分散的阵形。
按照约定,地面部队9点前应靠近德军战壕,停留在重机枪射程之外,然后设法诱使德军士兵进入战壕。德军枪响后,地道里的投弹兵扔出手榴弹,消灭这些德国兵。
一切都看似有条不紊,精准地复制着3日下午的过程。
8:40的时候,哈格尔一行已经来到横向地道附近。
哈格尔走在队伍的正中间。他前面的18个人已经进入了横向地道,以2个人为一组,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投弹位置。
哈格尔也迈步走进了横向地道。他一般不参与投弹,只需要来回巡视,给大家加油打气,同时控制好投弹的整体节奏就够了。
因此,他选择了往横向地道边一站,好让出路来,让后面的人通过。
哈格尔的身旁就开着一个大洞。夏天天亮得早,阳光从洞口照了进来,周围的一切看得很清楚。
哈格尔四下随便瞅了瞅,无意中,他瞥见斜对面的地道边,有一个鞋印十分突兀。
对于英军士兵的军靴,哈格尔自然再熟悉不过,眼前这个鞋印肯定不属于英军,那它又是属于谁呢?
刹那间,哈格尔感觉自己的血液要凝固了:他见过德国人的鞋印,记忆中好像就是这个样子的。
德国人来过这里了!这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哈格尔一把拦住后面的士兵,用低沉的声音说:“传令,原路返回,不要问为什么,要快!”
那个士兵一愣,随即平静下来,悄悄对身后的人传达着命令,然后悄悄后退。
哈格尔又走近横向地道里的一名士兵,低声说道:“传令,各自寻找最近的地道返回,要快!”
命令被迅速传达。横向地道里,远端的士兵纷纷涌向另一条纵向地道,准备从这里撤退。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6 22:53:28 +0800 CST  
第31章 生死逃亡

哈格尔自己也和几名士兵沿着身旁的纵向地道往回走。
而在德国人自己挖的地道里,两支德军手枪队分别埋伏在连接处的土墙后面,等候了近2小时。
土墙上只留下很小的缝隙,勉强可以看到人影的移动。
刚才,德军手枪队的队长看到英军投弹兵正一个一个地从此经过,朝横向地道走去。手枪队只是注意观察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按照路德维希上校的叮嘱,如果英军士兵往里头走,就放过他们。等到了9点钟,再统一行动,堵住他们的退路,就地消灭在横向地道里。
当然,战场上瞬息万变,路德维希也赋予了手枪队长“临机决断”之权:一旦有意外,可以自行做出决定。
眼下,手枪队长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英军士兵正在往回走。
怎么回事?难道是英军临时改变了计划,今天不进攻了?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似乎不太大。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手枪队被英军发现了。
手枪队长觉得也不太可能,因为他自认为隐藏得够好的了。
看着英军士兵一个个溜过去,手枪队长急了:不管是哪个原因,都不能放敌人走。
路德维希上校的命令就是要争取全歼这些投弹兵,如果做不到的话,也要尽量重创之,决不允许敌人轻易走脱。
手枪队长觉得不能再等了,对手下做了个手势,大家都心领神会。
两个手枪队员举起铁锹,三下五除二就刨开了土墙。随后,手枪队长带着所有队员冲进了纵向地道,举枪就射。
落在后面的英军士兵当即倒下两人,一个英军士兵回头一看,不禁大惊失色,连声高喊:“德国人!大家快跑!”
随着“啪”、“啪”两声,这个英军士兵也倒下了。
另一条纵向地道也埋伏了一支德军手枪队,也同样看见了英军士兵在悄然撤退。正在犹豫之时,忽然传来几声沉闷的枪声,显然,那边已经交上火了,于是这支手枪队也立刻冲了出来,追击英军士兵。
说起来,哈格尔手下的这些英军士兵也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可是在这里,他们的战斗力被极大地抑制了,只能被动挨打。
由于他们现在的任务只有投弹,为了最大限度地携带手榴弹,他们全都没有携带枪支,只有哈格尔有一把参谋人员用的手枪。
当然,如果是在空旷的战场上,手榴弹也能顶一阵子了。可现在是在地道里,不适合扔手榴弹。如果强行扔出去,很可能碰到地道顶,弹回来会炸到自己和战友。
所以,这些英军士兵跟手无寸铁也差不太远了,唯一的选择就是仗着熟悉地道里的情况,拼命逃跑。
哈格尔也在奋力奔跑。他知道,士兵们没有枪,难以对抗德军,只有逃跑才是上策。
本来,一开始还有几个士兵跟在哈格尔身后奔跑。渐渐地,哈格尔感觉后面没人了,子弹“嗖”、“嗖”地飞来。
纵向地道基本上是平直的,这样逃跑,很容易被一个一个地击中。哈格尔觉得有必要用自己的手枪阻击一下敌人,为前面逃跑的士兵们争取一点时间。
此时,哈格尔正好跑到了最近的横向通道那里。
跟用于投弹的横向地道不同,横向通道有4条。
当初李松提议,在两条纵向地道间另外挖4条平行的横向通道,以便增强地道的适应能力。后来哈格尔带队进入地道时,遭遇塌方,绕行横向通道才得以通过。
现在,横向通道为哈格尔提供了掩护,让他可以还击紧咬不放的德军。
尾随的德军手枪队已经撂倒了好几个英军士兵,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名英军军官。正准备将其打伤,活捉一条大鱼,没想到那名军官却转眼不见了踪影。
人躲哪去了?手枪队员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
突然,前面传来枪声,两名手枪队员应声倒下。
手枪队长吃了一惊:原以为英军都没有枪,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因此,自己得小心一点,不能再肆无忌惮地追击了。
手枪队长赶紧卧倒,这时一颗子弹“嗖”地从头上飞过,把他吓了一跳,庆幸自己躲避得真及时。
从枪声判断,英军军官似乎是躲在一个拐角处,向自己这边射击。这样看来,英军地道还不止“一横两竖”,而是另有通道。
英军军官肯定比自己熟悉地道里的情况,手枪队长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要求后面的手枪队员们待命。
前面的英军士兵已经跑远,掩护的目的已经达到,哈格尔也正打算赶紧脱身,忽然听到自己的右侧有脚步声。
哈格尔暗暗叫苦:德国人如果沿着横向通道追过来,两路夹击,他可就逃不掉了。
容不得他多想,脚步声近了。哈格尔一看,原来是手下的士兵保罗。
保罗胸前一大片血迹,显然是中弹了。
一见到哈格尔,保罗就焦虑地说:“长官,你快走,德国人追过来了。”
“你负伤了,我来背你走吧。”
“不行,这样我们谁都走不了。”
保罗说的是实情:地道里空间低矮,背个人奔跑,伤员的头都顶住地道顶了,根本跑不动。而且目标也太大,很容易中弹。
见哈格尔还在迟疑,保罗急了:“长官,我来掩护你,你快走吧。”
哈格尔只好朝着纵向地道里虚放了两枪,吓得德军手枪队员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哈格尔趁机溜走了。
这时,跟踪保罗的两名德军手枪队员追了过来。
保罗高举双手喊道:“别开枪,我投降。”
两名手枪队员互相看了一眼:总算抓到个俘虏,回去后可是大功一件。
两名手枪队员放松了警惕,保罗突然冲了过去,拉响了身上的3个手榴弹......
奔跑中的哈格尔听到身后的巨大爆炸声,立刻全明白了,顿时心如刀割。跌跌撞撞地出了地道口,哈格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死里逃生了。
得赶紧把刚才发生的一切报告给上校和参谋长!哈格尔立刻来到了指挥所。
上校已经得知有不少士兵从地道里逃回来,但事发突然,这些士兵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在焦急之时,哈格尔进来了,上校连忙问道:“出什么事了?”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7 20:57:41 +0800 CST  
第32章 战后复盘

听哈格尔讲了地道里发生的事情,上校、莱恩哈德和李松都目瞪口呆。
李松有些不明白:“哈格尔,你说德国人突然冲出来,用手枪攻击你们,可他们是怎么进入地道的?狙击手们不是在昼夜守候吗?”
“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哈格尔回忆道:“只是感觉,他们好像是从纵向地道的侧面突然杀出的。”
从侧面杀出?侧面可都是泥土啊。
难道德军是土行孙,能够土遁?这不是开玩笑嘛。
等等,土遁、土遁......
李松的脑海中灵光一闪:“我知道了,德军是从他们的战壕里挖了地道,连通了我们的纵向地道。对,肯定是这样的。”
莱恩哈德连连点头:“应该是的,难怪事先一点都没有察觉。”
上校感叹:“原本我还以为,换做是我,一时也没办法对付拉锯战,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敌人破解了。值得庆幸的是,哈格尔通过一点点蛛丝马迹就看出了危险,撤退得很及时,不然的话,今天恐怕要全军覆没了。”
大家犹自惊魂未定,只见伦纳德冲进了指挥所:“报告上校,地面部队伤亡了21人,我已经要求他们撤退了。”
李松感到吃惊:老天是嫌今天的打击还不够大吗?3日下午虽然伤亡了12人,但那是经过反复拉锯后的总伤亡数。今天还没过多久,地面部队咋就伤亡了这么多?
伦纳德讲了事情的经过:“9点钟的时候,地面部队准时到达了3日下午时的地点。可是,这次敌人很奇怪,好几挺重机枪同时开火,我军突前的5、6个人猝不及防,同时中弹倒下了。更奇怪的是,他们似乎还安排了很多狙击手一起开枪,又给我军造成了10多人的伤亡。”
哈格尔听得着急:“那地面部队应该赶快卧倒啊?”
“当然卧倒了,但当时就已经伤亡这么多。奇怪,德军怎么忽然胆子这么大,敢安排这么多人进战壕里开枪?难道他们不怕我们的投弹兵?不过更奇怪的是,随后并没有见到投弹兵们扔出手榴弹。”
“难道在9点钟之前,你们没听见地道里的枪声?”
“9点钟之前?没听到什么声音啊。”
哈格尔气得跺脚:“你们......太疏忽大意了。”
莱恩哈德劝解道:“你就别责怪地面部队了。地道里的枪声不容易传出来,地面部队没听到也很正常。再者,敌人已经确定我军投弹兵今天无法参战,自然敢安排大量人手进入战壕,争取多射杀一些我军士兵。”
伦纳德听得莫名其妙:“请问,你们到底在说些什么?”
哈格尔只得把地道里的事情复述了一遍,伦纳德这才明白了:“我的天,德国人分明是早有蓄谋的,事先都安排好了。”
上校点点头:“分析得很对。原本以为今天能给敌人一个沉重打击,没想到反而掉进了对方布下的重重陷阱。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德军,似乎跟前几天不一样了。”
大伙听得一愣。细细一想,上校确实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莱恩哈德表示赞同:“虽然德军今天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如果要客观地打分的话,我给德军打很高的分。不过,我觉得埃里克森应该没有这个能力,不然的话,前几天就不会被我们吊打了。”
“有道理。”上校问道:“那你的意思是,德军那边来了个厉害的家伙?”
“这是很有可能的,也许是新任的指挥官。”
“那我们得多加小心了。对了哈格尔,投弹兵那边伤亡如何?”
“我去清点一下。”哈格尔说完,和伦纳德一起出去了。
看着哈格尔离去的身影,莱恩哈德显得忧心忡忡:“上校,您有没有发现,德军这次精明的地方还多得很。比如,他们既然想到了挖地道的办法,为何不直接破坏我们的地道?前几天他们不是费尽心机想这么干吗?”
“这很简单,因为他们觉得投弹兵对他们的威胁更大,所以宁可暂时留着我们的地道,好让投弹兵钻进他们的陷阱。”
“对。而且他们的士兵都是使用手枪,而没有选择步枪,也是聪明之举。”
李松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由得感叹:德国人的做事风格本来就以严谨著称,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周全。前世里,德国造的汽车依靠做工精细、质量过硬,畅销华夏。今天,德国人的这一风格在战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让英军吃尽了苦头。自己作为出谋划策者,也得到了沉重的教训。
这时,哈格尔进来了:“上校,清点了一下,逃回来的投弹兵只有15人,另有20人下落不明。”
“损失惨重啊。”上校脸色阴沉:“这20个人我们不能不管,得马上派人进地道里看看,负伤的要运回来救治,阵亡的要送回国内安葬。”
李松有疑虑:“上校,如果德国人还在地道内埋伏怎么办?”
“这倒不是没有可能......”上校有点迟疑了。毕竟刚吃过大亏,还是谨慎为好。
哈格尔充满豪气地说:“不用担心。先前,我的手下要尽可能地携带手榴弹,都没有带枪,因此根本没法反击。如今,我们可以学德国人,也派人带着手枪进地道。这地道是我们挖的,我们比德国人更熟悉里面的情况,根本不用怕他们。”
“说得好。”上校沉吟了一会,下定了决心:“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要多加小心。”
“遵命。”
午后,哈格尔回来了:“上校,我们进入地道后,没有遇到德国人,只发现了19具我军士兵的遗体,都已经运回来了。”
上校颇感震惊:“19名士兵阵亡,没有一个伤员?”
“没有。有一个人没找到,估计是被俘了。另外,也没有发现德国兵的尸体,应该是被他们运走了。”
“知道了。”
哈格尔走后,上校喃喃自语:“怎么会没有伤员呢?”
此时,在德军指挥所,手枪队长正在向路德维希和埃里克森汇报战果:“报告长官,此战共击毙敌军19名,俘虏1名。我军伤亡5人,阵亡者的遗体已运回。”
路德维希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才俘虏了1人?难道英军没有负伤逃不掉的?”
“有,可是出了点状况。两名手枪队员追捕1名敌军士兵时,敌人采用诈降的办法,拉响了手榴弹,造成我们1死1伤。后来我只好下令不要抓伤员了,全部击毙。”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7 23:11:18 +0800 CST  
第33章 无法逃避的地道作战

对于手枪队长的做法,路德维希表示理解:“投弹兵身上有大量的手榴弹,我们又没法判断他们的意图,击毙也是合理的。这些人对我军威胁很大,如果不愿投降,决不能让他们活着回去。对了,被俘的那个敌人又是怎么回事?”
“哦,那个俘虏扭伤了脚,跑不动了。他一见到我们,就高举双手,转圈给我们看,以表明身上并没有任何手榴弹,于是就成了俘虏。”
埃里克森轻蔑地笑道:“看来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
“嗯,倒是可以从他那里打探些内幕消息。把他押过来吧。”路德维希吩咐道。
英军俘虏被带了过来。经过一番讯问,得知这名俘虏名叫克洛斯,中士军衔,来自英国兰开夏郡。
随后,路德维希最关心的问题也有了答案:英军的地道是一个名叫李松的华夏人提议修建的,而让埃里克森头痛不已的那些计谋,大多出自李松。
埃里克森听了冷笑不已:“一个华夏人......”
路德维希觉得有必要纠正他:“不要小看华夏,那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暂时衰落了,可任何国家都有起起伏伏的时候,德国在50年前不也是四分五裂,被法国人瞧不起吗?可自那以后呢?”
埃里克森收敛了笑容。
路德维希继续说道:“华夏人的智慧不容小觑,不然也不可能拥有悠久的文明。眼下,这个华夏人就是我们的劲敌。您不是说对面的英军是一只猛虎吗?还不是因为请来了这个华夏人。”
埃里克森点点头:“不错,现在看来确实跟李松有关。”
路德维希直面挑战:“老实说,有个这样的对手,我喜欢。以后的日子,会很有趣......”
埃里克森无法认同“日子有趣”这个说法,他可是吃够了苦头,深感一点都不好玩。
好在以后有路德维希顶在前头,而且眼下似乎已经占据了上风,他也就不好去搅了路德维希的兴致。
于是埃里克森换了个话题:“上校,您看克洛斯该怎么处理?”
看着这个英军俘虏,路德维希想起了一件蹊跷的事:据手枪队长说,英军投弹兵本来正要进入横向地道,却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选择了提前撤退,导致全歼计划落空。
于是,路德维希喝问克洛斯:“你们今天为什么要撤退?”
克洛斯一脸茫然:“是我旁边的人传过来的命令,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路德维希生怕克洛斯说谎,极尽威逼利诱,然而听到的回答都一样,只好作罢。
路德维希命人将克洛斯押往战俘营,随后问埃里克森:“昨天是你负责施工,最后封上土墙也是你在监督。请仔细想想,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纰漏?”
埃里克森细细回忆了一番,断然否认有什么疏忽之处。
见埃里克森一口咬定没问题,路德维希也没辙,只好自我解嘲:“看来上帝今天偏爱英国人,连布设得这么精巧的陷阱都能逃脱。”
埃里克森听得好不尴尬。
刚好,他有一个问题要问路德维希,于是再次把话题岔开:“上校,既然伏击的任务已经完成,英国人的地道就没必要保留了吧,为何不见您下令摧毁呢?”
“您害怕了?”
埃里克森有点恼怒了:智商高就了不起啊?说话总是这么尖刻,让人下不了台。
可他又不敢得罪路德维希,只好说:“我是怕英国人卷土重来啊。”
“说得好,您这话已经回答了您自己的问题。”
埃里克森真的有点跟不上路德维希的节奏了:我啥时候变成自问自答了?
见埃里克森的脸胀得通红,路德维希也不想做得太过分,于是解释道:“您说了,怕英国人再来。可您觉得英国人还会不会来呢?”
“应该......会吧。”
“对啊,您就算摧毁了现在的地道,英国人重修就是了,然后还是要来。那么,摧毁地道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说,您已经回答了您自己的问题。”
听了这话,埃里克森总算想明白了:确实,自己说的“怕英国人卷土重来”,就已经揭示了问题的答案。
路德维希继续说道:“经过上午这一战,我们已经大体上弄清了地道的结构。据手枪队长说,除了横向地道,里面还另有1条横向的通道,也许更多。只要派几个人去,应该不难全部搞清楚。可如果摧毁了这个地道,逼得英国人建个新的,我们又要从头熟悉,然而英国人肯定要严防死守,未必会给我们这个机会。”
这话甚是有理,埃里克森连连点头:“明白了,那就不去动它吧。”
路德维希叹了口气:“以后,我们只怕已经没有选择,只能在这条地道里跟英国人决战了。”
埃里克森又有些听不懂了:“上校,为何我们要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非得选在地道里作战?”
“好吧,我来问你,假如你是李松,会怎么办?”
埃里克森想了想后说:“我要是他,虽然今天遭遇了一些损失,但肯定不会就此放弃地道作战,而是设法加以改进。”
“你说得很对。所以说,这支英军肯定不会像其他英军部队那样,傻乎乎的只知道冲锋。他们的地面部队始终只是起到配合作用,主战场仍然是在地道里。”
埃里克森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要想打败这支英军,就必须在地道作战中获胜。”
“是的,所以说我们没有选择啊。”
埃里克森顿感头痛:“上校,我不熟悉如何进行地道作战啊。在慕尼黑军事学院学习时,也根本就没有这个科目。”
“我跟您一样,也不熟悉,所以只能见招拆招了。”
埃里克森脱口而出:“您也不熟悉啊?那我就放心了。”
刚说完这句话,埃里克森就意识到说错了,很是后悔。
其实他心里想的是:你不懂地道作战?那太好了,以后你就不能在我面前卖弄了,我也可以少受很多气。
可是这点小心思怎么能说出来呢?太不合适了。
路德维希一听也愣住了:这是几个意思?我不熟悉地道作战,你反而放心了?
以路德维希的智商,自然很快明白了埃里克森的潜台词。他暗自冷笑了两声,明智地装作了没听见。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8 14:33:05 +0800 CST  
第34章 上校兑现承诺

今天累计40人伤亡,1人失踪或被俘,这个损失比前几天的总和还多出一倍,李松愧疚不已:“上校,我很抱歉,没有预料到情况会发生变化,只是简单照搬前天的战法,造成了重大伤亡。”
上校拍了拍李松的肩膀:“孩子,这怎么能怪你呢?前天下午的拉锯战如此成功,任何人都会照搬下去的。可谁也没想到,德国人这么快就想出了办法。”
莱恩哈德也安慰道:“说起伤亡,这些天加在一起还不到60人,而德国人的伤亡是我军的4倍以上,我们还是大赚的嘛。以前跟弗雷泽对阵的时候,我军伤亡经常超出德国人不少。所以说,你已经做得够好的了,完全没必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
听了两位长官的话,李松宽心了不少。
是啊,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从总体战绩看,英军还是明显占优的,何必自怨自艾呢?
现在的问题是要找出症结所在,打好今后的仗。虽然莱恩哈德推测是因为德军来了新指挥官,但李松觉得,归根结底,还得从自身找原因。
以德国人的聪明,永远都不要指望他们总吃同样的亏。想靠一套雷打不动的战法,就一直赢德国人,那是痴心妄想。
而上校刚才说的那一句:“拉锯战如此成功,任何人都会照搬”,更是让李松警醒。
想一想,前几天为何越打越好?
策略每天都在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德军指挥官埃里克森的能力差了点,但也是采取了一些对策的,比如7月1日中午派人填平地道,就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自己每天都及时改进策略,才能始终碾压德军。如果故步自封,就不会有前几天的辉煌战果了。
今天的失败也恰恰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简单地抄袭前天的战法,没有任何变化,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也没有任何预案。相比之下,德国人却做出了变化,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对策,因而,他们取胜是合情合理的。
虽然哈格尔的机警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这毕竟属于临场发挥,要是把希望都寄托在这上面,是比较危险的。
只是,今后要做到每天的策略都有所变化,何其难啊,只怕自己要想破脑壳了。
这时,上校拿起一份文件,一边翻看一边感叹:“参谋长,你起草的这份请功的报告,昨天刚写完,今天就得改一改了。”
莱恩哈德点点头:“是啊,其中有不少阵亡士兵,要改为申请双倍抚恤金了。另外,唯一的失踪士兵克洛斯,该怎么处理?”
“克洛斯就暂时从名单里移出吧,等以后找到他再说。”
“明白。”
“报告改好后,让伦纳德跑一趟总指挥部,交给总司令批准吧。”
莱恩哈德有些迟疑:“我们刚吃了败仗,总司令会不会改变看法,不再签字呢?”
“这个......不好说,但是越往后拖,变数越大。所以说,还是尽快交上去,碰碰运气吧。再说,我看现在将士们有点灰心,如果总司令能批准这份报告,将大大提升我军士气。”
莱恩哈德颇感振奋:“您说的这个作用很重要。如果此时能得到总司令的支持,定能提振将士们的信心,我这就去办。”
下午,伦纳德带着修改好的请功报告出发了。
7月6日中午,伦纳德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上校,今天一大早,我就去见了总司令,汇报了我们这边的最新战况。他稍微看了一下请功的报告,就在上面签了字。”
约翰上校大喜过望:“我们昨天伤亡40人,总司令没说什么?”
“总司令说没关系,这点损失跟别的部队比不算什么,让我们不要灰心。关键是,昨天只有咱们部队还在坚持进攻,总司令认为精神可嘉,堪称全军楷模,所以就爽快地批准了我们的请功报告。”
“这可太好了。”上校忙让人找来了莱恩哈德和李松。
莱恩哈德感叹:“刚吃了败仗还照样请功,您真是摸透了总司令的想法,这要是换了别人,恐怕不敢这么做。”
上校笑道:“主要是总司令崇尚进攻,咱们刚好对他的路子。好了,嘉奖令就尽快通知下去吧,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莱恩哈德正要离开,伦纳德说:“请稍等一下。总司令让我转告一条最新消息:情报处已查明,德军总指挥部从东线调来了路德维希上校,前来指挥我们对面的德军。总司令要我们多加小心。”
上校和莱恩哈德都沉默了,气氛顿时有些压抑。
李松问道:“这个路德维希上校是什么来头?”
伦纳德介绍了一下路德维希的情况。
莱恩哈德叹了口气:“这下全清楚了。昨天上午发生的一切,肯定都是出自路德维希的筹划,难怪我军伤亡那么大。”
上校也感叹:“我就说嘛,光凭埃里克森,哪里能那么快就破解了我们的拉锯战法?可路德维希就不一样了,他能破解,我一点也不奇怪。说起来,德军总指挥部真是看得起我们啊,不惜千里迢迢,也要将路德维希这种狠人调过来对付我们。”
李松安慰道:“这次我们不知道路德维希来了,缺乏戒备,结果吃了亏。不过我们可不是俄军,哪能任由他摆布呢?只要小心应对,不必怕他。”
上校一阵惊喜:“你有新的对策了?”
“昨晚我考虑了很久,目前已经有了大的方向,具体的战法还需要逐步完善。”
莱恩哈德感到好奇:“大方向是什么?”
“哦,大方向就是在地道里与德军展开决战,为此我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地道战’。”
“‘地道战’?真是个有趣的名字。好,我先去发布嘉奖令,回头再来听听。”
莱恩哈德出去了。不久,战壕里就传开了:哈格尔和手下幸存的17名投弹兵都晋升了一级军衔;伦纳德及手下的10名狙击手也是如此。而阵亡的22名投弹兵及1名狙击手都获得了双倍抚恤金,只有投弹兵克洛斯因下落不明,暂时不在奖励之列。
近30人同时晋升军衔,真是慕煞了全体将士,让他们深受鼓舞。
获得晋升的士兵们也感动不已:当初上校说的那句“立功,然后晋升”言犹在耳,如 校兑现了他的承诺。
楼主 松岩下  发布于 2020-02-28 22:59:19 +0800 CST  

楼主:松岩下

字数:269346

发表时间:2020-02-13 01:45: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21 23:24:09 +0800 CST

评论数:2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