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三十一年》——根据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三代刑警的无悔追踪!

@一念成执P 2016-10-09 15:28:08
写的不错,追
-----------------------------
谢谢!希望能够一直让你追下去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1 17:44:58 +0800 CST  
????@ty_linda764?2016-10-11?18:52:46
????我每天都在看,你不要放弃啊!一定要更,我可以等。
????-----------------------------
感动!我争取每天都更!谢谢!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1 20:06:00 +0800 CST  

“打扫过四次?”黄胖子打了个嗝,“难怪痕迹证据那么少,原来都擦干净了啊。”
“嗯,连鞋印都扫掉了,”于更生眉头紧锁,“最头疼的是,已经过去两天了,凶手完全有可能已经离开了上海,抓捕他的黄金时段早就过去了…”
“画过人像吗?”黄胖子突然想到。
“画过,但就像我刚才说的,两天的时间,你还能记得清只有过一面之缘的人长什么样吗?所以当时那张画像也只能是个参考。”
“册那,这案子是蛮难办的。”黄胖子刚说完,正好路过一家便利店,他进去买水,走了一段路,他已经热的大汗淋漓。
于更生站在门口等黄胖子时,突然想到了儿子前两天问过他的一个问题。
“世界上有‘完美犯罪’吗?”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1 20:39:17 +0800 CST  

儿子的问题让于更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从小到大,于更生身边总会有些人的名字里夹杂着生僻怪字,既拗口又难懂,每当看到有人读错甚至读不出他们的名字时,于更生都会想:人名不就是个代号吗?这些人的父母何必“费尽心思”的给自己的孩子徒增困扰呢?所以在儿子降生时,他想到了这个一目了然、简练扼要的名字:于文。除此之外,于更生还寄托了一个心愿在里面——他希望儿子能文气一点,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别再像他一样死去活来了。
每到周末,于更生就会把文文从前妻那接出来玩两天,但这只是他病好之后的情况,以前忙起来的时候,几个月见不到文文一次,才是常态。文文的性格和师父有点像,都不爱说话,于更生问了,他就回答,然后就不再吭声,总像是有什么心事。所以于更生一直觉得,儿子好像不喜欢他。
“天蝎座。”前妻回头看着坐在病房角落看书的文文说,“别看他平时闷声不响,你手术那天,他一直守在外面,就是不肯走,倔起来的表情和你一模一样。”
躺在病床上的于更生看着文文——他的表情从容镇定、静如止水,绝不像普通十二岁的小男孩那般躁动。他心里肯定在想很多事,他在想些什么?于更生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儿子知之甚少,不过那表情他倒是很熟悉——这小子不会是将来也想做警察吧?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1 21:26:51 +0800 CST  
发布了图片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2 10:24:38 +0800 CST  

六月的一个周日,上海下起了阵头雨,下下停停,难以捉摸。
本来要带文文去外面踢球,这雨一下,只得告吹。文文倒没显得有多失望,毕竟从他脸上,于更生很难察觉出情绪的变化。他们在DQ吃着冰激凌,文文在安静的读着一本书,坐在对面的于更生看了眼书名——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小小年纪就看起本格推理了?日后该不会真的想当警察吧?
就在于更生胡乱猜想的时候,文文放下了手中的书,盯着于更生的眼睛,问出了那句话。
“世界上有‘完美犯罪’吗?”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2 11:06:18 +0800 CST  

不知不觉,于更生和黄胖子已经走到了北京西路胶州路的路口,如果在这里右转,沿着胶州路一直往北走,就快到延平路了——1981年第一起电击案的案发地。
“都走到这了,不过去看看?”黄胖子冲于更生坏笑着说道。
“我是无所谓,天都黑了,你还不回家?”于更生笑着递给黄胖子一支烟。
“激我是吧?走!”黄胖子叼着烟,右转上了胶州路。
两个人大概又走了十分钟,在昌平路左转,经过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就到了延平路。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可天气却还是那么闷热,梅雨天的上海是毫无昼夜温差可言的,黄胖子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了一大片。
和上海以及南方城市大部分的街道一样,延平路的马路很窄,人行道也就是上海人口中的“上街沿”却很宽敞,每隔十几米就有一棵香樟树,看着这些将近两层楼高的树木,于更生想:这些树当年肯定看到了在夜色中溜走的凶手吧,可惜它们不会说话,无法指证。
这里现在是一片居民区,路上也没什么车,偶尔会看到三两个坐在竹子躺椅上纳凉聊天的老人,街区非常宁静,没人会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血案。487弄6号,当年的光华旅社现在是一栋居民楼,于更生和黄胖子站在楼下,几个互相追逐的孩子从他们身前经过,叫喊声一点一点远去,小孩子的那种欢快好像只属于夏天。于更生打开手里的烟盒,空了,烟抽完了。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于更生想。他顺着那个通往地下室的门洞往里看,那什么都没有,一片漆黑。
“有什么感觉吗?”黄胖子问。
“普通,”于更生又环顾了一下四周,“就是很普通。”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2 12:18:58 +0800 CST  
@ty_linda764 2016-10-12 19:25:58
每天什么时候更啊?我一天刷新好几遍呢!
-----------------------------
感谢支持!!我一般都是中午和下午五点发两次,谢谢!!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2 21:03:26 +0800 CST  
第二天一大早,于更生来到了分局的档案室。这里其实就像是个大仓库,结案归档的卷宗都存放在里面,外面有接待室,于更生刚进来就正好碰到了他要找的人——专职负责刑事档案的徐慧珍,局里的人都叫她珍姐,在档案室资格最老。
“身体恢复的怎么样啦?”分局里所有的事情,珍姐好像都知道。
“小意思。”于更生笑着拍拍自己开刀的地方。
“还是要当心点,可别学你师父,就会逞能。”珍姐和于更生的师父是同辈,“许疯子”的名号想必是有所耳闻。
“现在想逞能也没机会唻,”于更生拿出一支烟,“最近没案子,闲得发慌。”
“然后就到我这来噶山胡(上海话:“闲聊天”的意思)?”珍姐似乎早就看透了于更生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刑警话说到半截只要一掏烟,就肯定是有事情。”
“果然是珍姐,”于更生的烟还没点上,就笑了,“什么事都瞒不过你。”
“说吧。”珍姐也笑了,很是得意。
“想跟您打听个人。”
“谁?”
“周志仁。”
珍姐听到这名字没有马上回答,从表情看得出,她的脑子在飞速运转。
“你想查电击案?”
于更生不得不佩服珍姐,他只不过是刚说出周志仁的名字而已,刚想说两句恭维的话,珍姐就轻描淡写的摆了摆手。
“不是我厉害,”珍姐叹了口气,“是这案子太有名。如果我没记错,静安区从四九年到现在,没破的案子只有三起,电击案的年头最久,死的人最多,影响也最大。”
“怪不得,周志仁当年在警校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案例就是电击案。”
“你上过周志仁的课?”珍姐笑着说,“他得算是你师公了吧,他当年没破的案子传给你师父,你师父再传给你,你和这案子还真是有缘。”
“我今天来就是想问问您有关周志仁的事。”
“他是你师父的师父,他的事,还需要来问我吗?”珍姐一脸茫然。
“不瞒您说,我对周志仁几乎一无所知…”于更生又掏出了一支烟,“师父很少在我面前提到过他,两年前我第一次看卷宗的时候,才知道周志仁以前是我们静安分局的刑警。他们师徒俩到底怎么了?”
“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我还真是不太清楚,”珍姐略微停顿了一下,“我只知道,周志仁当年,是我们静安分局的‘王牌’。”
“‘王牌’?”于更生的烟灰都掉到了裤子上。
“电击案是他最后一件案子,他跟了足足两年。83年的时候,他被调去了警校,一直干到退休。”珍姐说到周志仁时,脸上总是带着惋惜。
“‘王牌’为什么会去了警校呢?”于更生没想到一个问题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师父也真是,什么事都能憋在心里。”珍姐起身去办公桌那边倒水。
于更生把腿上的烟灰抖落到烟灰缸里,珍姐也倒好了热水走了过来。

“听说,因为这个案子,”珍姐把水放到于更生面前说,“周志仁差点‘疯’了…”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3 11:48:56 +0800 CST  

第五章

“差点‘疯’了??”于更生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嗯,这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我记得到了八三年,在分局见到周志仁的时候,都被他吓到了——他完全变了个人,”珍姐说到这里时,神情都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脸上没什么血色,黑眼圈特别重,眼神也有些恍惚,分局的人当时都说,两年的时间,电击案把‘王牌’搞垮了。”
珍姐后来帮于更生打听到,周志仁九七年从警校退休,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了,当年查办电击案的其他几名老刑警,都已经相继去世,只有他还健在。所以,当时办案的内情、周志仁离开分局的具体原因,外人现在谈论起来也大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果想知道真相,估计只有去问周志仁本人了。

于更生从档案室出来时,想起了两年前,他第一次拿到电击案卷宗的那天。师父的葬礼结束后,师母把他叫到家里去,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了那只破旧的牛皮纸袋交给他。
“你师父早就交代过我,”师母含着眼泪说,“万一他不在了,叫我一定把这份卷宗交给你。他还让我告诉你,绝不能放弃追查。”
师父是突发脑溢血去世的,转眼已经两年了。五十岁,他的电影比别人短了很多。两年前的葬礼上,周志仁肯定没有出现,于更生想着,徒弟的葬礼都不去?他们师徒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关于这个案子、关于周志仁,师父为什么对自己三缄其口?
已经过去三十一年了,同样的案件如果放在美国、日本,早已经过了追诉时效,罪犯都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出来,堂而皇之的过生活了。这个凶手现在在哪?还活着吗?有家人吗?他杀了那么多人,三十一年的藏匿生涯里,每天都能睡得安稳吗?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3 17:17:16 +0800 CST  
@扬威灭寇 2016-10-13 23:33:59
听说顶帖的发大财,是真的吗
-----------------------------
发发发~~!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01:07:05 +0800 CST  

第二天,于更生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他看着那张写有周志仁联系方式的纸条——是珍姐帮他问来的,思虑着到底该如何打这通电话。直到下午三点钟左右,天阴沉沉的,暴雨将至,于更生终于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电话。
他决定先不提师父,只说案子。
电话在响了四声以后接通了,于更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些紧张。
“喂,是周老师吗?”于更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缓。
“我是,您是哪位?”周志仁的声音很细,听起来很温暖。
“周老师您好,我是静安分局刑侦支队二队队长——于更生,”于更生停了一下,深呼吸,“…有一桩没破的旧案,想请您帮忙。”
周志仁那头半天没说话,于更生确定电话没有断线,因为他能听见对方屋子里单田芳低沉的声音:“赖虎尔紧接着又是一掌力劈华山,只逼得秦琼左躲右闪、疲于招架…”
“旧案?”周志仁终于说话了,评书的声音也变小了。
“1981年的案子,”于更生再次停顿了一下,“连环电击杀人案。”
此时,远处已经隐约响起雷声,天色更暗了,要下雨了。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10:53:50 +0800 CST  

于更生和周志仁在电话里约定明天见面,傍晚,雨过天晴,于更生家里的窗开着,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芳香。他从抽屉里拿出了那只破旧斑驳的牛皮纸袋,沉甸甸的,似乎比上一次拿在手上掂量时又重了一些。纸袋里并没有装进新的东西,所以物理层面上的重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变的是它压在人心里的感觉,时间的流逝仿佛会让它愈发沉重,于更生想,不能被压垮。
深夜,电击案的所有文件都摊放地板上,于更生就坐在中间,心里无法抑制的被一个又一个疑问侵扰。他猛喝了几口无糖苏打水,病好以后只能喝这个来代替啤酒的口感了。他想起有一次在师父家喝酒,喝到深夜,他问了师父一个问题。
“您觉得这世界上有‘完美犯罪’吗?”
师父半天没说话,只是默默的又开了一罐啤酒,喝了好几口,打了个嗝。
“不知道。就算存在,也不等于犯罪的人有多了不起,只能说明警察的无能。”师父的脸已经红透了,嘴还半张着,似乎还有话要说…但最终他只是摇了摇头,继续喝酒,没再说出一个字。
于更生喝掉最后一口苏打水,把所有文件都按次序整理好,装进了他准备的一只新的档案袋中,并在袋子上写下:1981年连环电击杀人案。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12:14:55 +0800 CST  

两个人约定的见面地点是斜土路上一间不起眼的茶室,在茂密灌木的遮挡下虽有些难找,但周志仁还是提前二十分钟到了,多年来都保持着约会早到的习惯让他觉得更从容,更有余地。
走进正门时,看见前台小妹拄着脸睡着了,周志仁竟觉得她神情和当时在病床边打盹的妻子有几分相似——自从昨天接到于更生的电话,三十一年前的往事就开始从记忆深处向外翻涌,那些并不具体、七零八落的片段会让他时不时出神,想到些毫不相干的画面。
下午两点左右是茶室一天之中最冷清的时候,于更生进来时里面空荡荡的,唯一的客人坐在窗边,一个老人的背影。此刻,天气竟好得根本不像是在梅雨季里,可能是因为外面的阳光太足,或是因为老人身上的白色衬衫,要不就是因为他已经光秃的头顶,总之那背影很明亮,但并不刺眼,而是散射着温润、平和的光,这背影其实早在二十二前,于更生就见到过。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17:57:50 +0800 CST  

1990年,于更生如愿考入了上海市第一人民警察学校。9月初的一个下午,于更生和黄胖子随别的新生走进教室时,看见一个人背对着门口坐在窗边看书。那天下午的阳光也很足,照在那人的白色衬衫上反射过来,让刚进门的于更生觉得有点晃眼。
“这人是老师吧?”于更生心想,他再环顾教室,离上课还有段时间,学生们正稀稀拉拉的往这来。
“这么早就到啦?”黄胖子悄声对于更生说,“不会是个狠角色吧?”
“感觉不像,”于更生坐下来,仔细观察着窗边的那个人,“你看他翻书的动作,平和、舒缓,应该不是个促刻(促刻:上海话,“性格不好的”、“不好打交道”的意思)的人。”
这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刑侦课,看下面学生来的差不多了,那人站起身,把刚才看的书放进自己的黑色皮制公文包,穿上搭在椅背上的警服上衣,仔细扣好每颗扣子,拽拽衣襟,走上讲台。他翻开名册,指尖在上面逐行滑过。
“现在点名。”他语速不快、声音很细。
周志仁每点到一个人的名字,都会抬头看一眼这个学生的样子。点好名以后,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周志仁。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17:59:35 +0800 CST  
@导弹后生 2016-10-14 17:51:41
万年深坑冰箱君微博转战来~~好文!
-----------------------------
谢谢!!希望常来!!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4 18:00:02 +0800 CST  

于更生在茶室看见周志仁的背影时,第一堂刑侦课的记忆就这样毫无防备的冲杀出来。老人和当年相比,背有点驼了,头顶有点秃了,但身上的白衬衫还是一尘不染。“过去这么多年,教过那么多学生,他应该早就记不起我了吧。”于更生边往里走边想。
“周老师您好。”于更生没想到多年以后的再次见面,周志仁又比他早到。但心中略微的忐忑,却被那背影散发出的光瞬间化解,于是他绕到老人面前说出了这句再平常不过的开场白。
周志仁站起来向于更生伸手,不出意外,他脸上的微笑和明亮的背影极为匹配,于更生赶快去握手,老人的手很凉。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5 13:16:46 +0800 CST  

两人落座,周志仁脸上一直有微笑,那笑容纯净的像个孩子,于更生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进入话题,幸好此时服务员拿来了茶单。于更生坚持要周志仁来点,老人推辞不过,便从自己的黑色皮包里拿出眼镜戴上,指尖在茶单上逐行逐字的滑过,反复对比。
还是当年那个黑色皮制公文包,皮面虽然老旧光亮了很多,但却鲜有划痕——东西用得如此爱惜,生活中绝对是个细致入微的人。于更生又开始不动声色的观察起周志仁,就和当年上课前一样。他用指尖比对茶单的样子,和当年在讲台上点名时一模一样。这分明就是那个和蔼可亲的警校老师嘛,于更生愈发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曾经的静安分局“王牌刑警”,因为那种矩周规值、一丝不苟的状态都和刚硬粗犷的刑警形象极不搭调。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5 13:17:32 +0800 CST  

“天热,”周志仁摘下眼镜抬头说,“我们喝绿茶好伐?”
“绿茶好。”于更生回答的非常肯定。
“那就来一壶碧螺春吧。”
“于队长今年多大了?”服务员走后,周志仁问道。
“刚好四十岁。”
“巧了,”周志仁又笑了,“81年办电击案的时候,我也刚好四十岁。”
还是由周志仁把谈话带入了正题。
“你是栋民的徒弟吧?”周志仁依然保持着微笑。
老人的第二个问题就说到了师父许栋民,这让于更生始料未及,看来自己想多了,周志仁不介意谈及师父。
“嗯。”于更生点了点头,拿出一支烟刚要往嘴上送,周志仁也从左胸的上衣口袋又拿出一包烟,弹出一支递了过来。
“牡丹啊,”于更生接过来看了一眼,“很久都没抽过这个牌子了。”
于更生把火机伸向对面准备点烟,没想到周志仁冲他摆了摆手。
“我不抽烟。”周志仁一脸微笑的拒绝。
“嗯?那您…?”
“当年我身边的同事都是老烟枪,有时在外办案,抽着抽着就没了,所以我的上衣口袋里一直都备着一包牡丹,”周志仁笑着说,“这么多年反而成了习惯,上衣口袋里要是没这么一包烟的分量,总觉得不踏实。”
自己不抽,却又一直带着一包烟的老刑警?于更生越来越觉得眼前的老人有意思。还有,于更生记得,只有师父抽牡丹这个牌子的烟。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5 13:22:03 +0800 CST  

“两年前,师父去世,是师母把电击案的卷宗交给我的,”于更生点燃了香烟,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只要谈话进入“刑警模式”,他一定要点上一支烟,“师母说师父生前有交代,如果他不在了,一定要把这案子交给我。”于更生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不管过去多少年,案子没破,始终都是悬案。”
周志仁没再说话,只是深以为然的反复点头。于更生不敢肯定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周志仁在点头的时候,好像卸下了一些防备。
这时,茶来了。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5 20:17:40 +0800 CST  

楼主:姜德青

字数:26437

发表时间:2016-10-09 01: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6 12:47:20 +0800 CST

评论数:1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