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三十一年》——根据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三代刑警的无悔追踪!


周志仁说他要自己泡茶,服务员再次离开,谈话也暂时停止。洗茶、冲泡、分壶、奉茶,每一个细节周志仁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于更生竟看得有些入迷,都快忘了自己为何在此。
“‘花鸟鱼茶、琴棋书画’玩的其实是一个‘闲暇’的心境,这些也都是我退休以后才学会的。就说这‘喝茶’一件事,出了中国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日本茶道里有个词叫‘一期一会’’,”周志仁倒好第一杯,“意思是和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的机会,一辈子只有一次,所以在喝茶的时候要怀着感恩之心,非常珍惜。”周志仁倒好自己那一杯,他笑了,“ ‘一辈子只有一次’ ,哪有那么夸张,在我看来,他们这是‘惜缘’。”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5 20:18:55 +0800 CST  

两个人都喝了口茶,于更生掐灭了烟,等周志仁继续说下去。
“中国人不会这么想——人活一世,那么多段缘分,处处珍惜太累。所以我们总是教人把缘看淡、看开,讲究的是‘看破红尘、荣辱不惊’。”周志仁有些不好意意思的笑了,“扯远了,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在庙里也喜欢说和尚话。”
但是周志仁的眼神突然变了。
“但真要是什么都能看开,就绝不是一个好警察。”
于更生好像被周志仁的话定在了那,动弹不得。这时他才注意到,周志仁身穿的那件白色短袖衬衫非常平整,没有一条褶皱,再联想到他刚才戴着眼镜看茶单的神情,于更生感觉到周志仁身上好像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
“我们刑警办的每一件案子都是一段有缘分,案子破了,这段缘才算是了了。就像你刚才说的,案子没破,始终都是悬案——缘分未了,怎么能看得开?”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6 11:59:24 +0800 CST  

“是啊,而且是夺走三条人命的大案。”于更生又点了一支烟。
周志仁在嘴边捧着茶杯,陷入了沉默——五秒钟的沉默,或许是因为在1981年的那个午后,他坐在病床上从腹部隐约有感到把屁放出来,也经历了五秒钟的等待也未可知。终于要排气了!周志仁仔细感受肠道的每一次蠕动,悉心护送着那股气团,不敢多用一分力,直到顺利将之送出体外——那可能是他平生放过最小心的一个屁。
五秒钟的沉默之后,周志仁说出了那句话。

“是六条人命,不是三条。”

第五章完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6 12:01:03 +0800 CST  

第六章

于更生现在虽然喝着热茶,而空调吹出强劲的风却让一股冰冷从脊背蔓延到每个指尖。
“六条人命??”他大为不解的问道,“这案子的卷宗我反复看过很多次,死者人数只有三个啊。”
“记录在案的是三个没错,但还有三个人没法写进卷宗,”周志仁揉搓的冰冷的手掌,“光靠卷宗,你不可能看清这个案子的全貌。”
听到周志仁这样说,于更生频频点头。
“所以我才必须和您见一面。”
周志仁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
“取证第一时间我并不在现场,当时我在医院,阑尾炎手术。刚刚排气,喝了口水就接到命令,线还没拆就穿上警服去了案发现场….”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7 12:22:17 +0800 CST  

1981年的病房里,妻子是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才醒的,看见病床上的周志仁一边喝水一边冲她点头,这才放心他是放了屁而非渴急了。妻子劝周志仁慢点喝,起身要去叫护士,还没出门口就撞见了许栋民,他警帽的下半边早就被汗水浸湿,不停地喘气,一看就是跑上来的。

周志仁在描述徒弟时,语气并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脸上倒是不由自主的洋溢起了笑容。
“当年,栋民不仅是分局最年轻的侦查员,还是大帅哥,人长得又高,局里的小姑娘都觉得他长得像排球名将汪嘉伟。”
师父的长相,于更生再清楚不过了。以前在师父家,师母经常给他看老照片,那相貌就算和时下的明星相比也毫不逊色——汪嘉伟最红的时候于更生还小,印象不是很深切,倒是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日本明星,五官、气质和师父非常神似。后来于更生才知道,那个日本明星叫福山雅治。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7 12:23:46 +0800 CST  

“年轻的时候,市篮球队招过他,还有不少人鼓动他去演电影,”两年前,师母在殡仪馆看着师父灵前的遗像说,“可惜他偏偏要当刑警。”
“别看他长得帅,可绝不是绣花枕头,”周志仁说道,“当年我们刑侦大队里,属他最拼命,那股拼劲儿连我们队长都甘拜下风,说他是‘许疯子’。”

“师母…”医院里,许栋民站在门口喘着粗气,没再说别的话。
周志仁的妻子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场面了,即便许栋民只是和她打了声招呼而已。
“他刚排气,还没拆线呢。”妻子的语气并没有埋怨,而更像是陈述事实。
“新案子,有点难搞,没师父不行啊…”
“我去问问大夫。”
然而,当妻子带着医生回来时,周志仁刚刚扣好白色警服上的最后一个扣子。
“就去一趟现场,晚上肯定回来。”周志仁的语气并没有恳求,而也像是在陈述事实。他走过去,没再说什么,只是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妻子点了点头,周志仁跟随许栋民刚要走,妻子叫住了他,跑过来往他左胸的上衣口袋里塞了一包牡丹烟。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7 12:25:14 +0800 CST  

从华山医院出来,经过延安西路洋房、静安公园、静安寺,再沿胶州路一直往西北方向走,到案发地延平路大概有两公里远,需要十五分钟左右的车程。周志仁坐在许栋民的那辆长江750侉子上,路上的颠簸让他的刀口有要被撕裂的感觉,然而越是摇晃就越觉得肚子里空落落的,此时的饥饿要比疼痛更加难受。侉子的轰鸣让两个人只能扯着嗓子说话。
“师父,是不是刀口疼啊?我看你一直皱着眉头。”
周志仁完全不知道自己脸上的表情有多难看。
“还好,就是有点饿,”周志仁每喊出一个字刀口都在疼,“说说案子吧。”
许栋民开始用更大的声量介绍案情…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7 17:55:57 +0800 CST  

1981年8月10日下午两点,静安分局接到报案,报案人是延平路上一家叫光华旅社的女服务员。据她说是因为有客人反映走廊里很臭,起先她并没在意,因为这是一家地下室旅馆,又正好是夏天,有异味在所难免。可后来不断有客人说这气味闻起来有些不对劲,仔细遍寻过之后,他们发现好像是从42号客房飘散出来的。女服务员这才反应过来——最近几天她去42号房打扫时,靠墙那张床上的客人好像一直在睡觉,连睡姿都没变过——脸冲着墙,被子盖得很严实…
想到这她有些害怕,就找来一个男同事壮胆——二人开门进屋,臭气扑鼻,电视机一直都还开着,他们进去时正在放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靠墙的客人还在“睡觉”,她已经不敢再靠近,男同事捂着鼻子小心过去,推那住客没反应,他鼓足勇气把住客翻了过来,枕头上,有一摊血……
“死者现在在哪?”周志仁打断了许栋民。
“市局,法医正在尸检。”
“先去看一眼尸体。”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7 18:00:23 +0800 CST  

停尸房里非常冰冷,从外面进来的周志仁和许栋民不禁打起寒颤。法医掀开盖在尸体上的白布,死者已经合上了眼睛,周志仁感到很庆幸,因为他最怕看到死不瞑目的尸体。
“被害人叫高存惠,旅客登记单上写的是…”许栋民翻看着自己记录口供的小本子,“山东青岛假肢制造厂采购员。”
这本子是许栋民刚参加工作时,周志仁送给他的。“刑警能否破案,有时看的就是你的本子够不够厚。”这是他教给许栋民的第一条要义。
“外地来的采购员,”周志仁沉吟着,“身上肯定都带着不少钱吧。”
周志仁又注意到,被害人的左手有戴手表的白印,因为正值盛夏,胳膊晒得有点黑,那块戴过表的空白处就愈发明显了。
“现场已经找不到高存惠携带的任何东西了,初步判断,应该是图财害命,”许栋民看见周志仁在端详尸体的左手,“旅社前台的服务员跟我说,高存惠入住登记的时候,他左手戴了一块瑞士ROYCE手表,那个服务员平时就喜欢表,所以对客人戴的手表都会不自觉的留意。根据他的判断,高存惠戴的那块ROYCE,至少值两百块。”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8 11:30:05 +0800 CST  

法医继续掀开白布,高存惠的整个上半身都袒露出来,上面有好多块黑色的伤痕。
“死者身上有十三处烧伤,全都集中在上半身,”法医的口气非常平静,他的手指轻轻点在左胸,“致命伤是左胸心脏处和头部右边的太阳穴。”

“那还是我第一次看见被电死的尸体,”2012年的茶室里,周志仁按照高存惠的伤口位置,用手指着自己的上半身比划给于更生看,“十几个地方,全都是黑黑的,乍一看像是得了什么病一样。”

“烧伤?”停尸房里的周志仁显然还没有跟上法医的思路。
“电击烧伤,凶器很有可能是通了电的电线扎向死者,电流通过身体形成回路,导致死亡。”法医像是手里攥着电线一样演示给周志仁和许栋民看,“凶手刚开始可能比较慌乱,先是电了死者的下颚、右胸,”他把手指落在死者的左胸口处,“直到最后一下,心脏直接通电。”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8 11:31:27 +0800 CST  
@雨向南飘 2016-10-18 12:27:23
等更新
-----------------------------
谢谢!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8 15:29:00 +0800 CST  

“这是建国以来,上海滩第一起电击杀人案。”茶室里的周志仁说这话时,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停尸房里的那种冰冷,“十三处伤口——刚开始的几下肯定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收手,直到电死为止——高存惠,是‘他’害死的第一条人命。”
于更生旁边的烟缸里,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刚按下去的烟头都已经掐不灭了。周志仁看着窗外,而眼睛却处于失焦状态,一张茶台虽不到一米长,但于更生觉得,此刻他和对面这位老人的距离,足足有三十年。
“电击杀人对凶手来说有很多好处——死者被电后会瞬间休克致死…”周志仁一字一句的重复着当年在停尸房法医和他说的话。
“还不会马上见血。”于更生也说出了周志仁在当时同样地回答。
“对,高存惠虽然吐了一小摊血在枕头上,可是凶手让他背对着墙,又把被子盖得很严实,所以即便那个女服务员到房间里打扫过四次卫生,也没有觉察,她真的以为高存惠是在睡觉。

“所以,这是很‘干净’的杀人手法。”

第六章完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8 17:42:08 +0800 CST  

第七章

到光华旅社门口时,天已经快黑了。
原来,这是一家由七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修建的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旅社,所有房间都在地下——棚顶很低,人走在里面会下意识的低头。报案的那个女服务员已经三十多岁了,看见帅气的许栋民,忙不迭从前台跑过来领路,花枝乱颤,热情洋溢,完全看不出她就是那个第一个看到尸体的人。周志仁跟着他们顺着狭窄的走廊和昏暗的灯光往里走,非常阴凉,比外面还要潮湿;通风条件也极差,很重的霉味和挥之不去的尸臭让他有些发昏。走廊两边的房间有的半开着门,能瞥见这些客房的面积都不过十平米左右。不时有拿着脸盆去公共水房洗漱的住客和他迎面走过,还有好几个人拉住他问有没有抓到到凶手?听口音全都是外地人。
女服务员带着周志仁和许栋民来到案发现场42号客房,一个人正好推门出来,吓得她叫了一声——因为出来的这个人,脸上长着一块又一块大大小小的白斑,加之地下室光线暗淡,这张面孔就更显瘆人。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9 14:08:39 +0800 CST  

“他有白癜风,我们都叫他老白,”周志仁笑着告诉于更生,“其实他姓陈,叫陈白,得了白癜风以后,像我这种同辈都开玩笑叫他‘老白’ ,不叫‘老陈’。栋民他们那些后辈当然不敢这么放肆,还是规规矩矩的叫他陈队。”
“陈白?后来的市局副局长?”于更生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白面神探的名号在上海警界就已经如雷贯耳了。
“对,就是有名的白面神探,那是因为后来他的脸几乎全都白了。81年的时候他还是静安分局刑侦大队队长,刚发病没几年,白斑左一块右一块,确实蛮吓人的。”
“他是什么时候发病的?”
周志仁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于更生注意到,那沉默绝非是老年人的呆滞、晃神,这一点他早已确定,因为周志仁的眼神里有光——就像是被紧张剧情吸引的观众,透过他的眼睛,如同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9 14:09:36 +0800 CST  
@ty_linda764 2016-10-19 13:16:16
今天怎么没更啊?我每天都看呢!最后那个坏人应该是抓到了吧?
-----------------------------
感谢支持!!今天有事耽误了,已经补上!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9 14:10:50 +0800 CST  

“七五年,”周志仁叹了一口气后终于说话了,“我们俩调查一起命案,查到最后,竟然牵扯到了市民兵指挥部,”周志仁说到这时叹了口气。
“那个时期你应该也知道,民兵指挥部的权力很大,我们碰了不能碰的东西。起先我们被勒令停止调查,后来又被定为反革命,老白还比我多了两条‘伪警察、地下党’的罪名。就这样,我们一起被打进大牢,一呆就是三年。
“他们知道我们俩是多年的老搭档,为了防止‘串供’,我们被送进不同的监狱。等到78年文革结束,从里面出来再见到老白时,他已经是满脸的白疮了。医学上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查出白癜风的确切病因,但后来我听说,这病好像和精神因素息息相关。不少人在发病前都有过精神创伤。情绪沮丧、极度压抑都有可能是诱因,可想而知老白当年在狱中有多苦闷。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9 16:55:50 +0800 CST  

“出来以后,他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开起了自己的玩笑——‘看我们家给我起这名字多好,陈白陈白,越长越白,你们以后就应该叫我老白’,”周志仁摇头苦笑,“他一直是个乐天派,哪怕是再难搞的案子,都没听他叫过一句苦,爱说笑话、活跃气氛的人永远都是他。当初有领导说老白这个人太不严肃,不适合做队长,但是他不知道,要是没有老白,像栋民这种年纪轻轻就做了刑警的人可能早就崩溃了。”
周志仁拿过水壶蓄水,水蒸气从他面前飘过。听了这番描述,于更生透过模糊的水蒸气仿佛看到了另外一张脸——一张白斑遍布,但又乐观豁达的脸。
“但是你能想象吗,老白这样一个看上去比谁都开朗活泼的人,在监狱里那三年成了哑巴,一个字都没有说过,”周志仁拿着水壶痴痴然的定在那,不自知的又重复了一句,“一个字都没有…”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19 16:56:32 +0800 CST  

“你不在医院好好呆着,来这干嘛?”42号房间门口,老白摘下口罩,大呼一口气。
“现场取证有点棘手,”许栋民面露愧色的说,“我就想让师父来看一下…”
“你们这些年轻人啊,遇到难题就要找师父,什么时候能独当一面呢?”老白一边说话一边摸上衣口袋找烟。
周志仁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老白点上,第一口抽的猛了,晕到靠墙。
“你这堂堂队长不是也亲自出马了么?”周志仁笑着说。
“我是刚好从这路过,看见小许的摩托停在门口,就进来看看,”老白靠在墙上说,“你先进去看,出来再细说。”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20 12:58:59 +0800 CST  

“现场当时没有取证的同事吗?”听得入神的于更生手中长长的烟灰掉到了桌上。
“当然有,那天去了两个技术员,我到现场时他们已经在里面呆了将近十个小时了。”
“既然有技术员负责取证,为什么一定要您去现场再看一遍?”
周志仁没有马上回答,只是喝了一口茶,然后笑了。
“分局的人没跟你讲过我的事?”
“您的事?”于更生意识到周志仁的话不简单,“我只听说您当年是静安分局的王牌,就这么多。”于更生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王牌…”周志仁放下手中的茶杯,笑容竟有些无奈,“当年的刑侦大队,有病的不止老白一个人。
“我的脑袋,”他用手反复轻点自己的额头,“有一种怪病。”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20 12:59:55 +0800 CST  

“怪病?”于更生突然想到,这难道和珍姐所说的“他差点因为这件案子‘疯’掉”有什么关系吗?

“81年8月15号,我和徒弟去南京西路附近的一家旅社排查电击案,那家旅社叫胜利旅社,在一个小弄堂里面。从旅社出来的时候,有两个小男孩骑在我们的摩托车上,看见我们出来就跑掉了…”
于更生听到周志仁的话,只感觉头皮发麻,脑子里嗡嗡作响...
“那个稍大一点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我们,弄堂里有别的小孩喊他的名字,我才知道他叫——于更生。”

此刻,语言在于更生这里好像已经失去了效力,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发问了。
“90年9月7号,我在警校给新生上第一堂刑侦课,有一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
楼主 姜德青  发布于 2016-10-20 18:06:38 +0800 CST  

楼主:姜德青

字数:26437

发表时间:2016-10-09 01: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6 12:47:20 +0800 CST

评论数:1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