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2 10:32:56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2 15:58:20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3 08:17:53 +0800 CST  
(十九)盖房
有人说房地产是丈母娘经济,结婚首先得有房。老年间也一样,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要想娶媳妇,首先得盖房。有房子戳在那儿,媒人介绍时也硬气。
盖房是个大事,一般人家得准备个几年,有的细心人,打儿子出生起就种些个树,到孩子结婚时就成材了,做不了檩条,至少能做椽子用。哪年宽裕了,就买几根檩条,松木的好。哪年攒点钱,买根大梁放那,可得看好了,值不少钱呢,那时民风淳朴,很少有丢东西的,不过听说有人也丢过大梁,弄得人心惶惶,至今是个迷案,不知道怎么偷的,狗不叫鹅不咬的。
木材得了,烧砖吧。标准程序是:取土、洇土、和泥、卡坯、晾晒、装窑、烧窑、洇窑、出窑。村里都有公用的砖窑,提前挑好自家一块地,洇湿了,租来砖模子,请些邻居来帮忙,摔砖坯子,模子里先垫上灰,防粘,接着将泥料高高举起,使劲摔下去,靠惯性填满模子,然后用钢线做成的弓划去多余的泥,轻轻倒出来就成了。做好的砖坯,一排排放好,用草帘子隔开,晾好,有时还要调整一下角度,以便更快的晒干。
这时候,提前买好煤,家乡叫砟子,再早都是烧木头柴火,清理好多日不用的砖窑,砖彻底干了以后,请来窑把式,众乡邻帮忙,把砖坯运到窑里,按照把式的指导,一层层码好,留好火道,上面封好,预留烟囱,下面点火,窑上冒出来湿气,伴着煤的呛人气味,隔几里地都能闻见。把式每天调整火力,根据情况不同,要连续烧十天左右。这样直接出来的是红砖,如果想要青砖,需要洇窑,烧窑到一定程度后熄火,短时间冷却后,从窑的顶部大量浇水,水沿事先设置好的水道流到还滚烫的砖垛里,化学老师说是生成四氧化三铁。因为青砖工艺要求较高且颜色不讨喜,很少有青砖,家乡大都是红砖。出窑时,砖还微微发热,记得小学李老师要结婚时,出窑,大家都去帮忙,光脚丫踩在窑砖上感受到的微热,恍如昨日。
砖拉回家,找地方放好。这时就要请木匠,打制门框窗框,盖房之时要直接装上的,好烟好水侍候着。
请先生吧,看日子,看方位,万事俱备,在准备好的宅基地上,要有大动作了,首先围好堰坝,放水洇地,晾晒差不多了,牵着老黄牛,拉着混驼子(碌碡),一遍遍的轧,这还不行,还要请来小伙子,两人一组,划定区域,打夯,两根绳子牵着一块青石,两人一起用力,拉起青石,然后放松,石头借重力夯击地面,如此往复多遍,地基才算打好。
请来的大工小工——也是本村村民,管饭不给钱——也到位了,开始挖沟砌墙,搭脚手架,用绳子系上砖头充作作铅锤保证墙体垂直,泥瓦工砌墙,小工只能和泥递砖了,只要不下雨,几天的功夫房子就起来了。
乡人们很懂运筹学呢,这时已经请了箭口村编笆的师傅来,笆就是罩在檩条之上的一领大芦席。这位师傅腿脚不好,但是不耽误干活,坐在地上,将事先准备好的芦苇从根上起,编织起来,编一会儿,坐在笆上,双手一使劲,往前挪动一下,两三天就编完了,平整、结实、美观。
笆编好了,也到了上梁的时节,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时刻,要选好时辰,要放鞭炮,最后房顶上大泥,屋里洋灰挂墙,房子这就算盖好了,虽然门和窗都是大窟窿。
送走帮忙的乡邻亲友,还了借来的餐具家什,主家还得忙活呢,屋里和泥的大坑要填,外面地面要平整,还要用富裕的砖半堵门窗,防止小动物进去当作自己的家。屋顶的房檐下,还留着芦苇的芦花随风瑟瑟而动,要在房上留很久呢才剪去呢(为了防火)。但凡你从村里一走一过,一看房上的芦苇就知道是新房旧房了。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4 10:32:09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5 11:07:38 +0800 CST  
(二十)家乡的咸菜
现在食物极大丰富,即使是冬天,也能随时吃到蔬菜了。在以前的农村,不是这样的,冬天下饭配粥一般都是以咸菜为主,偶有白菜、豆芽、豆腐之类。
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咸菜缸,有大有小,大的有水缸大小,小的也有一搂多粗,快一米高。缸里是陈年的老咸菜汤,多年不换,颜色已经深褐色了,盖着半截儿木板。里面的东西呢,随行就市,都是应季的时候买来,扔在里面的。
常见是大白萝卜,切段,也有整根儿腌的,腌到后来,萝卜由于严重失水,已经抽抽了,呈现酱红色,露在表面的罗卜,上面一层白色的盐粒儿。
吃时切长条,就馒头,口感比较有韧性。也可以切丝,用干辣椒炒制,多放油,如有两颗大料,再拍入蒜,能吃出肉味儿。记得中学住校,一周往学校带一罐头瓶这种咸菜,很下饭。夏天吃凉面,家乡叫喝凉汤,拌上剁碎的老腌萝卜,面条不用另加盐,吃时有细碎的口感,别有风味。
还有红萝卜也是整根儿的,但吃起来比白萝卜更爽口,切丝用清水稍微一泡,捞出攥干加醋和小磨香油一拌,佐餐佐酒俱佳。
现在每年回家,返程前总会在咸菜缸里翻找一下,弄几根咸胡萝卜带回来,好像这样就能带回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回忆。
有的人还腌红薯,我记得奶奶家的缸里就有,忘了什么味儿了,挺哏。
有一年五爷种的桃子结得太稠了,间了好多果子下来,好几麻袋,大概到快有乒乓球大了,不过核儿还是软的,家乡人过日子细致,舍不得扔东西,分给大家,扔在咸菜缸里,吃的时候捞出,整个儿吃,很脆生。
大蒜下来的时候,腌蒜,不是饭店常见的糖蒜,就是咸蒜,腌好了吃的时候,蒜已经去尽了辣气,反而透出岁月沉淀的沧桑和厚重口感。
洋姜,学名菊竽,产量很高的,没什么味道,但做咸菜不错,口感爽嫩多汁。
黄瓜,可以算是咸菜中的贵族了,因为即使是应季时,黄瓜也是比较贵的,用来腌菜,成本较高,选那老点的、卖相不好的,腌出来好吃,口感软韧,还保留有黄瓜的清香,冬天里能吃到夏天的味道。
炒菜没法用的白菜根,也可以扔缸里,白菜根用来炒菜很难吃的,但经盐水一腌,就变成了很好的下饭菜。
也有腌老白菜帮儿的,吃时切丝炒制,也可生吃,丝丝缕缕。
有几样儿咸菜,不是在咸菜缸里腌的,但也称为咸菜。
一是韭茄。茄子蒸熟晾好,手撕成块或条,韭菜洗好切寸段,稍多放盐,拌好,静置一晚上就差不多了,尤其夏天吃馒头、凉面很搭,韭菜脆嫩、茄子缠绵,互为补充,夏天吃起来凉丝丝的,还有解暑之功效。
腌韭菜花儿,哪儿都有,不赘。
还有一种,没在别的地方见别人吃过。就是蓖麻的花。蓖麻,家乡叫麻籽,小时候村里边上,一丛丛长得很多,蓖麻拥有一团团的抱紧的花骨朵,有些开着小黄花,像小米粒一样紧紧挤在一起,有微毒。霜降过后,毒性没了,整枝的采摘下来,洗净焯水,放盐腌制,成品吃起来口感紧实,类似鱼籽,有蓖麻独有的香味,因为它本身就是油料作物。现在麻籽很少见了,更甭提做成咸菜了。
宋朝陈著写的词《烛影摇红》:对梅花,杯盘草草,满前儿女,耐后夫妻,齑盐偕老——齑就是腌咸菜,感慨的就是咸菜与人生。乐于淡泊,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静静享受生活。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6 09:17:39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6 14:13:00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8 08:28:21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8 08:30:06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8 17:49:45 +0800 CST  
(二十一)家乡纪事之坐席
家乡所说的坐席,其实就是作为客人参加红白事儿的宴会,如果喜事,也叫吃喜馍馍去,本文以喜事为例叙述。
那时坐席可不像现在,拿个红包上饭店,谁都可以去,如果是娶媳妇,新郎本人所在村里同族同宗的,比如叔叔伯伯婶子大娘堂兄弟堂侄,这些不光不能坐席,还有不少活儿要干呢,最轻省的是接媳妇、陪席的,其他的,像备菜、炒菜、传菜、抄席、涮碗,这些都不轻松,当然一般管饭管酒还有两盒香烟奉上。
主家事先请好大柜,也叫“知航(上)”,知事的意思。主管按照个人特长——主管业务很熟的,分配工作,擅长炒菜的去炒菜,能做大锅菜的,做大锅菜去;水平还可以的,去切菜,切葱姜蒜、准备各种调料,备菜,或水焯或蒸或油炸,其他人有的调(拌)凉菜,洗菜、择菜。有的人负责传菜,等菜好了,拿着木头食盒往上送(行话叫端托),这都是身手敏捷会来事儿的。如果啥也不会,只能去抄席(撤下残席)、烧火、挑水拉水了,得保证水缸一直满着,事儿上用水少不了。另有人,布置桌椅,细心的女士,负责摆放碗筷,备好小吃零食。
一般来坐席的,都是其他村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没来过也不要紧,听着村里大喇叭声音、闻着大锅菜味儿走就是了,如果赶上村里同时两家儿结婚的,那就得打听打听了。一般大喇叭所在房子就是新房,大柜一般设在新房的后边邻居家,门口贴着红纸条儿呢,“大柜处”,由村里书法较好的人提前写就,一般就是大柜上记账那个人。进得门来,对面是铺了红布的一张桌子,上面放着香烟糖果,两人端坐其后,衣服上别着红布条儿,奉上礼金,问清姓名,写上某某恭贺某某元,或三元或五元焉。这时有人上前,了解来人和新郎的关系,好安排入席。
席早就安排好了,根据邀请的人数测算桌数,有的是在邻居新盖好的无门无窗的新房里,有的是在院里搭好了的蓝布大棚里,有的是在邻居家腾空了的北房里,领位的人根据与男方的关系合理安排,同学一桌、战友一桌、姑家一桌、姨家一桌、姑奶奶姨奶奶家的人等等不一一列举。如果带了半大孩子来,双方就客气起来,客人说了,孩子不上席了,意思是让孩子去矮桌上吃大锅菜就行,主人当然不同意啦,那哪行,那才离了哩,坚持让孩子上席,最后有一方妥协为止。
来到桌前,桌面已经布好,一般八人一桌,有茶水、碗筷,尽管筷子有可能长短不一颜色不同。四个小碟子,一般是黑瓜子、白瓜子、糖块、带壳儿花生,另有打散的香烟,最次也得是巨轮啊,2毛一盒,桌上放着白酒,怎么也得是古贝春、兰陵、双沟大曲之类的吧,夏王龙也行。女士或孩子席上另有香精沟兑的伪红酒一瓶,香槟。刚来时一般是站在旁边抽烟磕瓜子聊天,或者找个离门最近的地方,斜签着坐下以示座位未定,等人来得差不多了,主人安排陪席的过来招呼,一般是由男方的叔伯长辈充当,按照来人关系亲疏、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互相之间有无过节儿妥善安排席位——这也许就是坐席的由来,不说吃,说礼节礼法。陪席的一般是德高望重,得能压住场子,保不齐席上哪两位过年聚会时拌过两句嘴,这时就有可能借酒盖脸儿,呛呛起来,这种情况在事儿上要严格避免,要唱好主旋律。
上菜了,传菜的,端着黑色大食盒,有的是用车推着,因为席所在的空房比较远,一桌桌的上来,开始是凉菜,黄瓜、猪耳、海带、香肠之类,然后是热菜,芹菜肉丝、蒜苔鸡蛋、豆角、土豆肉片、丸子、大碗肥肉,鸡,扒鸡或炖鸡,鱼,讲究的是一个桌上要有双鸡双鱼,数量得是双数不能是单数,取其成双成对,吉利。家乡用菜四平八稳,无非鸡鱼肉而已,蔬菜也根据季节变化随时调配,没有奇奇怪怪的,所以家乡有句批评人没正形、不端庄、没出息的话是,狗肉丝子,你上不了席。
刚上凉菜时,大家都拘着,酒是舔一舔,菜是夹一下一撂筷儿,随着陪席的人频频相劝,主人也适时前来敬酒,来客连连举杯、深度切磋,到上鱼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宴席高潮,客人红头涨脸,桌上杯盘狼藉,宾主尽欢。
席终,外面大灶大笼扇里蒸的馒头也得了,一筐筐的端将上来,打好的菠菜蛋汤,大碗盛上,勾了不少芡,点的香油,用主食吧。
日头偏西了,同一村的人可能同乘一辆驴车回去,给老年人垫好褥子,年轻人摇摇晃晃骑上自行车,向主人挥手道别,还用帮忙吧?主人笑答不用,歇辰儿再走班?恭送如仪。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9 07:58:46 +0800 CST  
(二十二)家乡的节日习俗
昨天逛菜市场,看见有卖马兰草的了,啊!端午节快到了。家乡的儿童跳皮筋儿时,爱唱的一首歌谣是:一把毽子踢三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的茎晒干了可以用来作为绑粽子的绳子,带有独特的清香。
家乡不叫端午,叫五大五,很严肃认真的。记得小时候,快到端午的时候,头几天,妈妈就忙活起来了,把以前晒干放好的苇子叶(过日子细致,用过了,晒干第二年再用)取出来,在大盆里泡着。买来的江米(糯米)、自家上年保存的晒干的枣,也分别泡上。到了端午的前一天,妈妈就包起来,一包一大锅,因为人多。头天晚上就在大灶煮上,烧劈柴。第二天,小朋友们在甜甜的粽香中醒来,早上就有粽子吃啦,有枣儿的,有红糖的,粽子特有的四角形、软糯的口感、枣的香甜,都是难得的体味。
后来外出游历,在嘉兴吃到当地特产肉粽,一个得有一斤,内有大块儿的咸肉,过瘾。
过了端午,就盼中秋。中秋要给长辈送月饼,一般送个一斤二斤的,量力而行。月饼是益和诚的,他们所做的点心在当地很出名,据说祖上有宫里的匠人,带出来的手艺。一斤四个,用黄草纸包了,上面附一张红纸,印着双喜字,然后用一根细草绳十字捆好。月饼的油从纸上洇出来,月饼的香气也从包里透出来。我们一拉溜姊妹三个(当地无论男女,都叫姊妹),去给爷爷奶奶送月饼祝贺中秋。奶奶赶紧切开两个,分给我们一人半个,这样送去一斤四个,当场就饶回来一个半。
那时的月饼没那么多口味,就是青红丝带花生仁儿的,外皮软绵,用手一掰,皮都能变弯了。花生酥脆,青红丝柔韧,冰糖细碎而甜,还有青红丝特有的味道(据说是桔子皮做的),现在少见了。
放了寒假就快过年了。腊月二十三,讲究蒸黄面糕。黄面就是黍子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个“黍”。那时,我家每年都会在谷子地里边上种上两行黍子,产量不高,收割了自己磨成面,过年自用。
黄面糕,比较黏,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为了防止他讲不好的话,就请他吃黄面糕,让他闭嘴。蒸好的黄面糕,顶上和侧面都带着枣,吃起来既有黄面的清香,也有枣的甜蜜,还有扯不断的韧性。吃黄面糕,不能用手,得用筷子插着吃,否则粘手。因其黏性,不易消化,不可多吃,吃多了胃酸,容易困住食。
在山西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白面饿断腰。意思是,人们吃了莜面后,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吃了黄面糕能走四十里的山路;而吃了白面做的食物,走二十里路就已经饿得直不起腰来了,可见黄面不易消化。
灶王爷上天,爸爸一般会用高粱秸破下来皮儿,扎一匹小马和灶王画像一齐焚化请灶王爷骑乘。当然如果二十三这天家里有人出门没回,人不齐全,也可以等到年三十再送。
年三十(如果是小进,那就是二十九)早上,家族的全部男性,以家庭为单位,每家一把香,点燃了,组团儿到村子边上各个点儿,遥拜各家先人坟墓所在方向,以香为媒介,把先人请回家(家乡叫爷爷奶奶),把香插在大桌上的香炉里,这就算请回家了。然后在大门进门处地上放置木棍儿一根,据说是防止那些喜欢素静不喜热闹的先人溜走,必须让他们在家过年享祭。大桌上方的墙上挂着挂轴,家里叫zhu子,上列先人名讳。
除夕守岁,初一拜年不赘。
年初二,上老坟,放鞭炮,欢送先人,同时祭祀。
快开学时,就到元宵节了。晚上,每个胡同里都有一小堆一小堆的土,插上小蜡烛,一字排开,每家负责自己家的那段胡同,每个胡同都灯泡明亮,大家串门儿,看看谁的蜡烛更大更亮。小朋友则放花,玩气火——一种带着苇子杆,点燃后就窜上天,然后啪响一声的鞭炮,我是乐此不疲,往上放不过瘾了,就横着放,从胡同里放到大街上去。结果有一年悲剧了,这年的鞭炮质量不咋地,往上放时,刚点着还没往上飞,就在耳边炸了,嗡儿~~,第二天开学,耳鸣一直半个月才好,也没敢告诉家长,以后再也不放了。
正月二十五,家家打囤。用草木灰画成粮食囤的样子,外面还画有梯子,象征了高高的粮食囤,祈盼今年的粮食丰收,农人的希望啊,像我的叔叔辈儿的,叫满仓、满囤的可不少。
二月二了,农人盼粮,怀春的少年念着“豆蔻梢头二月初”,而小朋友喜欢的是,二月二节,除了爆米花儿,还有炒豆儿吃,当地叫“炒燎豆儿”。选卖相好的黄豆,提前用花椒大料五香粉盐,泡发好,用细沙土在大锅里炒至裂纹儿。第二天上学,小朋友们的口袋里都是满满的炒豆儿,比一比,尝一尝,看看谁家的酥,谁家的香,谁家的更好吃。
传说有一回龙王犯错了,下了不该下的雨。玉帝把他关起来,说: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庄稼人没雨哪行,所以二月二这天,纷纷爆玉米、炒黄豆,玉帝使者一看,哎,这家家的金豆开花呀,没辙,赶紧放出来下雨吧。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19 08:07:20 +0800 CST  
(二十三)家乡的野菜
家乡的野菜
家乡有很多野菜,困难时期是救过人命的。我小的时候,生活已经不那么困难,至少窝头玉米饼子管够,很少吃野菜了。但跟随怀旧而珍惜粮食的奶奶,还是品尝到了不少野菜。
最早出来的是曲曲芽(苣荬菜),一点点芽儿的时候就可以用镰刀头儿剜出来吃了,根掐开会流白色的浆汁。洗干净了,柳条形的叶子,白皙的根茎,蘸酱,就着玉米饼子,脆嫩中带着春天的清香。
苦菜与曲曲芽长得很像,只是根掐开后没有浆水,而且根是直直往下长的,不像曲曲芽的根那样在地下匍匐前进。也可以蘸酱,也可以做成瓠子饼——这有点费白面,也可以凉拌,味苦,脆。明代黄正色诗:初尝不解回甘味,惯醉方知醒酒功,看来这位老兄是拿苦菜来醒酒。
再长出的就是婆婆丁(蒲公英),嫩叶可以直接掐着生吃,做法多是凉拌、蘸酱、或者炒着吃。如果凉拌,就要焯一下,过凉水,放醋、麻汁儿(麻酱)、蒜泥,味道不错。成熟的蒲公英种子,摘下来,噗的一下,吹去,那是小时候的乐趣之一。
马齿苋,北方比较常见的,茎叶焯水,攥干,羼入蒜末,掺白菜或韭菜做馅儿,当然有肥瘦肉口感更好,口感有韧性,略酸。也可以醋、蒜凉拌,如果不搭配别的,口感稍粘滑。也有人晒干了冬天留着吃的,最近因为说多吃可以降低胆固醇,作为保健品很是流行。
麦蒿,麦子地里多,故名。有的地方也有叫抱娘蒿的,因为一丛丛长在一起,其叶如针,小棵抱着大棵,根连着根,好像抱着娘的孩子。诗经上说看见到抱娘蒿,就想起了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劬 qú劳”。王磐《野菜谱》: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叙述了当时农人悲惨的生活。现在没人吃了,在麦地里玩儿的时候,扯来嫩尖儿吃过,辣乎乎的,开黄花。
槐花,家乡系列中讲过了,可凉拌、可放面糊蒸、可作馅儿、可作坨子、可摊鸡蛋,简直是百搭了,贵在味道清香,算是当今的美味了。
榆钱,那时村里榆树很多,春天榆钱长得层层叠叠,上树撸了来,洗净,与玉米面黄豆面合在一起蒸窝头、贴饼子吃,既有玉米面的清香,黄豆面儿的绵软,还有榆钱的香味和细腻口感,黏黏、甜甜。榆钱儿洗净,晾干,撒面粉,用筷子拌匀,上屉蒸熟,浇蒜泥,很好的下饭菜。宋代欧阳修写过“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看来文豪也是吃货一枚。
槐拉蛋儿,是国槐秋天结的豆荚里黑色的豆豆,不是洋槐。豆荚极像一串连在一起小葫芦,皮儿包的紧紧的。采了来,剥开儿取出煮熟,放糖,吃起来口感稍粘,没有什么特殊味道,据说可以入药,中医上称为槐角。
小时候家里挨着一片小树林,每当夏天雷雨过后,我们都会到树从中去找蘑菇,回忆起来,颇类似现在的口蘑,肥肥嫩嫩的,妈妈把它们切了,放面糊,加盐蒸了,放醋蒜,拿勺子着就馒头吃,很鲜美,隐隐有肉味儿。用黄庭坚的说法:惊雷菌子出万钉,白鹅截掌鳖解甲,意思是雷后菌子味道堪比鹅掌、鳖甲。现在很少见到了。
香椿芽儿,野菜中的贵族了吧,不像前面几种,香椿是可以入席待客的。春天时,掐上一点,或拌豆腐,或摊鸡蛋,那是无上的美味啊,康有为写诗说: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这味道,吃一次管一个月。现在有冰箱方便了,春天会多买一些,洗净焯好,冻在冰箱,留着冬天吃,好像封存了春天的味道。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2 09:24:50 +0800 CST  
(二十四)家乡的食堂馍馍
家乡管馒头叫馍馍、卷子。有馅的也叫馍馍,其中肉馅的叫肉馍馍,菜馅的叫菜馍馍,糖馅的,叫糖馍馍。《西游记》中蝎子精请唐僧吃的就是馍馍:“荤的是人肉馅馍馍,素的是邓沙馅馍馍。”
家乡管参加别人的喜事,叫“去吃喜馍馍”。有老人过寿的,蒸的彩色的连在一起的大馍馍,称为馍馍桃,就是寿桃啦。有一种植物叫苘麻,我们管它叫馍馍桃儿,因为其果实形似寿桃,故名。
常见的馒头都是扁圆的、半球形,食堂馍馍可就不一样了,是一个类似圆柱形,大概两个馒头高,顶端略尖圆,直径也就普通馒头三分之一左右,很高挑儿。可能是因为最早是食堂里面做得多,所以得名吧。
相对于自己家做的馍馍,食堂馍馍耐储存、易携带,因为含水量少。虽然是发面儿的,但是非常有嚼劲儿,跟那凉皮里的牛筋皮差不多,闻着香,吃着甜,带有小麦的麦香原味和甜味儿,且自带分层儿,即使不就菜,也能吃上几个。
在以前的时候,吃食堂馍馍的机会少,蒸馍馍的也少,主要是事儿上用,红白事儿、盖房啦、打坯啦、烧砖之类的活,需要大量的亲戚朋友邻居帮忙,人多就餐比较集中,蒸馒头来不及,这时候就要到蒸馍馍的那儿提前预订。到饭点儿,蒸馍馍的提前按数量,用大竹篓子,里面裹上小白棉被给送来,保温又不返潮,这应该是最早的外卖了吧。
大姑父曾经一度蒸过馍馍,因为我经常跑去大姑家,所以也得以见到制作过程的全貌。
地道的食堂馍馍得用老面发酵,家乡叫“酵面头儿”,这样做出来才有特有的麦子甜味儿。
和面得加碱面。碱面中和发酵中产生的酸味口感,同时酸碱中和产生二氧化碳,形成气泡,这样的馍馍暄腾。
面发好了,手工和面后,必须得用杠子压面团,人坐在杠子上。后来看舌尖中国里的竹升面,人坐在杠子上一弹一弹,嘿,这不和家乡蒸食堂馍馍一样吗。单纯用手揉是不行的,你想啊,比馒头高一倍,细三分之二,如果不压瓷实,一蒸肯定塌了、变形,不可能是漂亮的柱形。
用杠子压的过程中,要加入生面,一方面是为了馍馍更紧致,另一方面做出来能分层,口感更加丰富,这就是山东大馒头所谓的“呛面”。
再次揉面、揪剂子、揉成食堂馍馍坯子。
蒸。快速入屉,屉放到烧煤的大灶上,大火快蒸,现在当然一拉鼓风机就行了,不过以前没电的时代,可能就得用棒小伙子拉风箱了—这种馍馍据说明清时代就有了。
出锅,顶端略尖,中间圆而粗,底端平钝的一个平面,放桌上能立住。颜色白润如玉,表皮油光微亮。
有人喜欢先吃尖,有道是:吃馍馍吃尖儿,长大了做官儿;有人喜欢倒过来先吃底儿,厚实口感好;有人爱撕着吃,享受那一层又一层的感觉。
食堂馍馍的伴侣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大锅菜了,一大碗猪肉、干豆腐、粉条、白菜、豆芽、丸子等一起久炖的大锅菜,搭着馍馍吃。由于馍馍体积较小,一个不够吃,要反复去拿,有的人嫌麻烦,干脆一次拿上四五个,左手一抓,同时左手端一碗大锅菜(绝技),流流呆呆(满满的要溢出来的样子),右手抄起筷子,呼噜一口菜,咔嚓一口馍,嘿,那叫一个香!
集市上常见的老豆腐摊子,那时配得也大多是食堂馍馍,来一碗,这就已经很享受了,如果再有个卤蛋,那就是无上的美味了。
走亲访友,小酌之后,来两个馍馍,再喝碗菠菜蛋汤,那真是暖心又暖胃。
现在过年,不像以前家家蒸一堆的馒头了,太累。都是订制食堂馍馍,好吃又经放,过年回家,常听到议论是后街谁谁蒸的食堂馍馍不行,那什么村的谁蒸得好吃,抢不沆(上)。看看,家乡人的嘴,刁着呢,做馍馍不用心可不行,没人买!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4 14:31:43 +0800 CST  
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更多更早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7 19:20:41 +0800 CST  
(二十五)家乡的花
儿时的乡村,很少有人玩什么花花草草,吃的还顾不过来呢。不过这种爱好,还真跟贫穷不是特别正相关,乡下人也爱美,也有不少各种用来伺弄的花草。
想省事儿,那就种死不了儿。学名金丝杜鹃,属马齿苋科多肉植物,看看,看看!我们八十年代就玩多肉了。这玩意儿真是死不了,拔下一段,种在别的盆里,很快就长,你就是拔出来晒他一天都没事。嫩嫩肉肉的细小茎叶,开出来或黄或红或紫的薄薄的花来,金黄的一丛花蕊颤颤微微,虽然土气但是惹人喜爱。花谢了,结出来带有小疙瘩的黑色小球果,捏来开,里面有细碎的白色种子,种上就可以长。
还想省事,那就仙人掌、仙人球。记得小学时,小朋友们跟风,人人种,现在也是人人种,种在电脑旁,据说防辐射。论起来,还是同学更家种得最好,一人多高。第一次见到仙人掌开花就是在他家。长满大刺的手掌顶端,开出了粉黄色多层重叠的花瓣,金黄的纤细花蕊一丛丛聚在中间,跟仙人掌本身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好像李逵生了个如花似玉的闺女。花落后,陀螺形果实里面,是白瓤里带着黑色芝麻大小的种子,颇似火龙果。
爱美的姑娘,种的是指甲桃儿,学名凤仙花。一般种在影壁墙前,她的植株亭亭玉立,每一棵都非常直,披针形的叶片显得那么利落,花的颜色也多,粉红,大红,紫色都有,花有单层也有双层儿的,花形窈窕,与叶子相映成趣。家乡的姑娘们,用她来染指甲,故名。取凤仙花的花或叶子,和以白矾捣烂,均匀涂抹于指甲上,外面包以篦麻叶,用细绳系好,经一夜,指甲就变成红的了,经久不去。清时葛秀英词,曲栏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黑丑白丑,其实就是牵牛花、喇叭花儿,与课本上打碗花相似而不同。不用种,地里有的是。纤细的藤状茎缠绕在篱笆上、棉花玉米杆上,花有紫的、红的、蓝的、粉的白的,非常纤巧,在风中微微颤抖,细闻有一种带着中药味儿的香气。其实她的种子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就叫黑丑白丑,有泻水利尿,逐痰,杀虫的功效。宋舒越祥诗,巧补疏篱阴漠漠,善缘高竹实累累,入药性寒君莫弃,良医疏滞用随宜。
还有一种带丑的,丑菊,曾蒙儿时伙伴辉淑赠送种子。于奶奶家种在盆中,锯齿形的叶片,花色金黄,为重瓣,有三四层,如同缩小版的牡丹,只有现在一元硬币大小,却很可爱,妙在晚上花合拢,白天见了太阳还会再打开,跟向日葵一样围着太阳转,不知为何得此恶名?
吊兰,这个少见了,在中学老师家里见过,咱是课代表嘛。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与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很雅致,细细长长的叶子垂下来,绿色的叶子中间有一条白线,故名银心吊兰。叶子末端还会生出来一棵小吊兰,移栽即可成活。如果有机会开花,也是很细小端庄,清香幽远,颇为士君子推崇。近世多被推荐为新装修房子吸收不洁空气之用,不知那些君子作何感想。
鸡冠花,花如其名,火红的花朵如同鸡冠,上面有折子,下面有茸毛,色彩鲜明,令人眼前一亮,披针形泛着紫红的叶子,粗壮的身材,家乡种植很少,因为不容易养,记得二爷家有几棵。当夏天过后百花调零之时,鸡冠花依旧如火如荼,在萧瑟的秋意中带给人们一份温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考证,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就是鸡冠花。白石老人晚岁成名,因鸡冠花又名老来红,故深得老人喜爱,题诗曰:老眼朦胧看作鸡,通身毛羽叶高低。客窗一夜如年久,听到天明汝不啼。
万年青。话说康熙母亲孝庄太后寿辰,大臣们挖空心思送礼,高士奇当时比较穷,怎么办呢?送了一个三道铁箍箍得结结实实的一个小木桶,桶里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康熙问是何物,答:铁箍一桶万年青。清青谐音,一桶与一统谐音,这个马屁拍着了。小学同学振的爷爷家养花,他家就有一棵,种在盆中,甚为爱护,冬天也是碧绿的叶子,很是稀罕,同学告诉我是万年青。后来回想,他那卵圆形的叶子、厚厚的蜡质、米黄的花朵,应该是冬青而非万年青,也许在家乡为了图吉利,故称万年青吧。
美人蕉,在同学家见过。宽大的叶子颇似玉米叶而更厚实,给人以踏实的感觉,未开的花骨朵是长条形,紫红色如小竹笋,开了的,似蝴蝶展开的翅膀、风中飘舞的裙裾。以前以为美人蕉都是红的,后在北京植物园见到过黄色、斑点的,也很惊艳。宽大油亮的叶片,卓然挺立的身材,炭红的花朵,红配绿,却是那么的典雅、热烈,不愧于这个名字。她是地下块茎进行繁殖,同学曾经给过我一块,没有种植成功。唐代以前不叫美人蕉,就叫红蕉,因诗人罗隐“一似美人春睡起,绛唇翠袖舞东风”一句而改名。
月季,这个比较多了,记得中学校园是平房,房前皆有苗圃,边缘是一圈儿斜着埋入地面露出斜角的红砖,里面种的就是月季,学校有一位大家尊称二老师的老师经常打理,他爱花儿。学习之余也会欣赏一番,作文人状: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月月有,季季有,故名月季。岳父家影壁前就有一棵,每逢国庆长假回家,一般都会在其侧徘徊一番。
有一种花是小朋友不敢接近的,蜀葵。家乡叫秫秸花,秫秸者,玉米或高粱杆也。因其杆形似高粱细长而有节,故名。最高可达两米,往往几棵种在一起,叶为圆心形,遍体绒毛,花为粉色、红色单瓣或重瓣,密匝匝开满一树,花盘硕大,花瓣薄而有褶,形似剪纸,侧向而开,不似一般的花那样仰面朝天,颜色艳丽,朝开暮落,自下而上次第开放、节节高。和家乡种植的麻很相似,且其皮也是纤维丰富可以用来搓绳子。因其喜阴,故往往种于南墙下、影壁墙后,然而,蛇也喜阴,常居此处,所以家乡传说这种植物招蛇。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8 07:54:40 +0800 CST  
(二十六)家乡纪事之打兔子
八十年代的北方农村,枪支管理没有像现在这么严格,有的年轻人爱玩气枪,铅弹的,枪托弯下来可以打气加压,一般就是打麻雀鸽子之类的玩玩。还有不少户家还藏有土枪,是直接装填火药和铁砂石的霰弹枪,就是歌曲中唱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滴有猎枪,那个猎枪。因为华北平原野生动物品种少,一般就是用来打兔子用。
那时候的田野里,还有不少野生的兔子,比家养的兔子长的瘦,跑得快,因其后肢长于前肢,所以兔子跑起来不像马一样四肢依次并用,而是如同袋鼠,靠的是后腿蹬地弹跳,前腿一般只起支撑作用。
打兔子一般是在秋后农闲时,毕竟不是专业打猎的。庄稼收完,或者是冬天刚刚下过雪后,这时候视野开阔,容易寻觅兔子的踪迹。因兔子爱吃绿色植物尤其是大豆的叶子,有人偏爱在庄稼长势正好的时候去打猎,确有收获,但是碍于视线不好,判断失误,也有看走眼误伤人的事情发生,打别人屁股上了,那是四乡八镇传说的悲剧。
几家有枪有打兔子爱好的人家,男人们商量好哪天去,谁牵狗,去南边窑上还是北方岗子上,商量定了就开始准备。
首先火药要提前晒的,否则瞎炮就耽误事儿了,铁砂也要准备好,枪,从西屋墙上摘下来,打开了,能卸下的零件卸下来,或擦拭或上机油,如果哪儿不太灵光了,还要到后街找指儿叔给修理一下,据说他在某武器工厂上过班?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早早起来,饱餐战饭,牵上细狗(一种体型瘦长的本地狗),压好火药铁砂,关好保险,背上兜子,里面有备用的火药铁砂,也可以装猎物。也有半大小子非要跟着,一般是不让跟着去的,怕不安全。
到了兔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先撒出狗去,让它惊起兔子,几个男人就随后追赶,一边吆喝,老四快打,老三你闪开点!嗵,枪响了,铁砂呈扇面儿形放射开来,能覆盖十几个平方,兔子中弹,借着惯性还往前翻了几个跟头,流着血不动了。狗子欢叫着,首先到达,显示自己的功劳。战利品装入袋中,继续下一轮寻觅。打着的多是青壮年兔子,小兔子不能打,这是规矩,老兔子,嘿,打不着,比猴儿还精。狗追着追着,兔子忽然一个180度转身,背对狗子,冲着人们跑来,细狗虽然麻利,但转身慢了,这时人们无法开枪,因为狗与兔子枪三者在一条线儿上,怕伤着狗,眼瞅着免子又一个90度拐弯到深草丛中不见了,众人嗟叹。
大半天下来总有不少收获,遵循原始社会原则,平均分配,一家分个一只两只的,小朋友们开心了,有肉吃啦,家长也高兴,兔子皮可以卖些钱贴补一下家用。
爷爷用钉子把兔子钉在门板上,用小刀开膛破腹,细心的把外皮剥下,晾在西墙下阴干。去了皮的兔子遍体紫红的肌肉,后腿确实很长——这是有解剖学依据的。
猎枪气枪在早年间就已经收缴一空,当年打猎的人不少也已经作古,而消失的野兔也在慢慢恢复,偶尔也能见到一两只了,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9 13:56:21 +0800 CST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29 13:57:44 +0800 CST  
(二十七)家乡的湾
家乡所称的湾,就是池塘。哪个村没几个湾呢。鄙村有两个大湾,一个在村东,称为三角湾,一个村西,按其方位就叫西边湾。三角湾呈三角形,春秋冬三季为枯水季节,湾底平坦宽阔,可以用来放电影。湾北边就是支书家,放电影的人往往就在他家院墙外架设汽油发电机(家乡称为电波),电线引到湾里,以供放电影。现场中间有一根竿子,顶端有灯泡,电影放映开始前和换片子的时候会亮起来,开小卖部的也会亲临现场提供服务。记得那时的电影有《拦灵车的人》、《镖王》、《无敌鸳鸯腿》等,第二天上学,小朋友们纷纷讨论情节,有时还比划一下。
西边的湾就在奶奶家的前边,村里小土地庙的东侧。俗话说,宁居庙前,不居庙后,宁居庙左,不居庙右,说是住在庙后不利人口,阴气太重。庙左的奶奶家儿女兴旺,庙右的邻居却接连六个闺女没有儿子,也许是碰巧了吧。
爷爷会在湾边种上柳树,柳树很容易生长,锯下一截儿胳膊粗的树枝,披去细小枝叶,形成一根木棍,用铁锤击入地面,保留在外一两米左右,就可以了。在上面涮上柴油——这是防止顽皮的儿童攀折摇晃。
夏天来了,雨季到了,那时夏天雨挺多的。家乡谚语: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北一阵子黑,云彩往东一阵子风,云彩往西披蓑衣。按照雨大小不同分为不同级别:蒙星或雾啦(毛毛细雨)、崩达(掉点儿了)、下欢了(小雨)、航航滴(中雨)、杠大蓝(大雨)。如果一旦到了航航滴及以上的地步,街上就形成了河流,以村中间为分界线,分别向两个大湾中流去,那时路面没有硬化,雨水裹着泥土,呈黄褐色汹汹而来。
雨水打在院里的水洼上,形成一个个小水泡儿,随着水的流动而快速移动,就像一盏盏小灯泡。那时为了排水,家家大门旁边院墙下都留有一个方形的小洞,称为阳沟,雨水从中排出,汇入胡同,汇入大街。
雨后,乌云破开,家乡叫花花云彩了,还有些许的细雨,远处还有隐隐的雷声,农人纷纷戴上草帽,披上蓑衣,到田里查看情况,那时种的多是棉花,如果雨势过大再夹以大风,棉花很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生活来源,能不关心嘛。
大湾里传来阵阵青蛙(家乡叫河马,马为轻声)的叫声,呱呱,很清脆,偶尔也有癞蛤蟆(家乡叫歪子,子为轻声)的声音,歪歪,声音重浊。
勤劳的家庭主妇,纷纷收拾脏衣服,拿大盆盛了,小朋友们帮忙捧着棒槌(家乡叫呱哒,因其声音而得名)和砧石,来到湾边,一边谈笑一边洗衣服,家乡说雨水洗衣服干净,不用洗衣粉,洗出来滑溜。洗一会儿,放在砧石上,呱哒呱哒捶打一通,令人想起古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小朋友早溜了,穿上凉鞋,三五成群去趟水、玩水、打水飘儿,雨后的空气清新,一扫连日的燠热,四处都能听见小朋友追逐呐喊之声,下雨啦,放泡啦,王八戴着草帽啦,下雨哩,打闪哩,小狗打着雨伞哩......
湾里的水位,随着日子的流逝不断下降,直至下一场雨的到来。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30 14:23:56 +0800 CST  
我是人来疯,既然有网友支持,再发一篇如上。
楼主 北国之春2019  发布于 2019-07-30 14:24:19 +0800 CST  

楼主:北国之春2019

字数:54692

发表时间:2019-06-14 00:24: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21 09:05:27 +0800 CST

评论数:1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