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空心化的货币根源(有段时间没来了,一些近期想法在初步整理中)

韩国那次发动捐金是为了凑钱还外债,避免最后像冰岛那样失去在国际上的国际信用,不是为了收缩货币应对通胀来稳定币值。这和现在的情形并不是一回事。
对本国而言更多的是当年日本式的危机,而非外债危机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08:58:23 +0800 CST  
三月数据略强于预期,至少勉强保持了一点点顺差
不过这可能和日本地震有较直接的关系。2月惊现的大额逆差与日本对华顺差的暴涨是对应的(日本2月份对华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总额的12.7%都来自日本。比如,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和附件、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光学医疗等产品,2010年从日本的进口量分别占该类产品进口总量的17.4%、25.5%和16.0%。因此,日本零部件供给的中断将显著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即一开始先拉低进口数据导致短暂的顺差,然后由于进口的设备零部件供给中断导致对应的出口生产中断,从而在接下来几个月中对我国出口产生逆差方向的影响。在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形成对日本电子元器件、交通运输设备零配件等供应替代之前,我国相关产业出口将会显著放缓。

因此我们需要观察几个月来印证4-6月是否继续出现二季度逆差,如果逆差持续或继续扩大话,那么国内的货币循环就将完全依赖于热钱的流入,此时流向的逆转以及随之到来的“停摆”就箭在弦上了。

关于美国的减赤计划,个人认为在婴儿潮人口退休正进入高峰和美元已陷于流动性陷阱和主权债务危机前夕的现状下,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如日本陷于零利率陷阱之后依靠债务扩张来维持运转的状态一样,美国要在现阶段减少赤字规模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通胀压力下的加息姿态可引发套息交易平仓,短期内推高美元价值,但不会维持超过一两年。这个时期的美元计价黄金快速下跌将是我们最好的进入时机。

索罗斯说黄金是是最后的泡沫,也对也不对。商品属性的黄金确实是最后的泡沫,但以货币属性而言,最后的泡沫不是黄金,而是以美元、日元和欧元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货币本身。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4:02:25 +0800 CST  
假如回到金本位,那就是社会的倒退。
========================
这是一种所谓“我们一直在进步”的单向历史观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所谓“进步"不过是狂妄自大,社会也谈不上倒退,只是社会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演化罢了。
并不是说金本位比现今的信用货币进步,但反之也未尝正确,我们都知道纸币的历史并不是现代史这么简单,而且正如每一次金本位都以金本位被放弃告终一样,上一轮金本位之前的每一种纸币也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放弃金本位后的通货膨胀中灭亡的罗马帝国并不比随后而来的金银本位的黑暗中世纪更进步,放弃金本位之后陷于二战火海的世界也并不比金本位时期的英国、美国来得优越。
现今的电子化黄金账户和纸黄金、实物金账户、黄金ETF等便利的形式说明,货币的自然属性和使用的便利性都不是本质问题,货币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对货币价值的信任是,基于一种自然规律限制下的稀缺性,还是基于对发行纸币的政府维持这种稀缺性的信心和能力。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4:15:22 +0800 CST  
宋朝的纸币在元朝成为草纸,元朝的纸币在明朝成为草纸,明朝的纸币在清朝成为草纸,清朝一直没敢真正恢复信用纸币制度,但发行所谓”当千“的大钱本质上也是一种债务通胀的变相信用货币。到民国时又进入法币阶段,很快再度成为草纸,又实行金银国有化发行”金圆券“,可是既不与黄金价格挂钩也不与可兑换黄金数量挂钩,所以并非真的恢复金本位,没多久又成为草纸。

如果我们坚持从使用有含金量的货币到使用纯粹靠政府信用保障的货币是一种进步,从货币的草纸命运来看,或可概述为”草纸上的进步“罢。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4:20:19 +0800 CST  
今年黄金正在继续冲高,这个阶段的黄金商品属性稍占优势,所以在套息交易平仓和确认资本流向逆转时将会有一轮快速下跌。
看过本人历史帖的应该知道,本人自2005年开始发帖以来就一贯长期看好黄金,除4。12地震和08金融危机一度短暂减持以外,大部分时间一直持有高比例仓位。为利用这轮即将到来的危机创造的机会,本人仍可能会在美联储加息和中国外贸出现半年度以上逆差两大信号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做好短期大幅减持黄金的准备,但这一动作的目的并非套现,而是为抓准机会换回更多的黄金。

简言之,货币的选票,我最终还是要投给黄金的。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4:31:50 +0800 CST  
最后开个玩笑,引用萧伯纳的一句话
要么相信黄金的自然稳定性,要么相信政府阁员的诚实和睿智。出于对那些绅士的了解,我建议你,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应当相信黄金。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4:39:33 +0800 CST  
再例如担保公司,他们通过银行向某企业担保贷得800万元,但被担保人只得使用其中的50%,然后另外50%由担保公司通过高利贷再投放出去。
=================================================
这个还是挺猛的
那如果高利贷借款人赌博输了跑路导致担保公司倒闭,银行这钱莫非也要着落在某企业身上?
那就等于这企业即使经营正常,也可能因为担保公司的倒闭而被莫名其妙地拖垮。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7:19:01 +0800 CST  
再例如担保公司,他们通过银行向某企业担保贷得800万元,但被担保人只得使用其中的50%,然后另外50%由担保公司通过高利贷再投放出去。
=================================================
这个还是挺猛的
那如果高利贷借款人赌博输了跑路导致担保公司倒闭,银行这钱莫非也要着落在某企业身上?
那就等于这企业即使经营正常,也可能因为担保公司的倒闭而被莫名其妙地拖垮。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7:21:14 +0800 CST  
2010年末,温州的世贸中心大厦结顶,温师院地块拍出7万元/平米的楼面价。新任市委书记趁势准备大力推出大扩张计划
不料今年开始,至今市政府一块地也没卖出去,财政断流,这扩张计划也就成了泡影,不知该如何收场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7:34:47 +0800 CST  
有朋友说换汇、买金银手续多且交易成本高,需用钱时变现麻烦
这里给工行打个广告,现在工行网银是这块最方便的银行渠道之一,
不想用杠杆的有纸黄金、纸白银、纸铂金,用杠杆的有黄金、白银T+D,美元的也可买美元金、美元银等,要实物的有金交所的实物金(暂无实物银),或工行自己的金条积存,购汇可直接网上就买了,结汇也网上就能结。也可直接买买国债,不会买债券的可以买较接近债券的理财产品(千万注意不要买太长期的),所以前面说的人民币-》债券-》美元-》黄金-》实物金的转换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完成,且需钱用的话马上可以网上逆向转换变成人民币来花。
目前其他银行在这方面实在差的较远。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18:54:28 +0800 CST  
套息交易货币发行国加息到套息交易平仓带来的汇率反转有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滞,之前套息货币仍是惯性下跌的。在套息交易平仓正式掀起之前,为规避美元短期兑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可由房产转为持有高流动性的股票-》债券以获得短期利润。
这时套息交易进入国的房地产泡沫将破灭,而前期进入的套息资金在这半年到一年内会把房地产上的资金转移到更易变现的股市,所以短期内可能会有一波牛市,正如06末-07初的道琼斯指数到达高点而美国房市早已提前下跌一样。
不过这波行情的高点较难把握,一旦开始下跌将跌幅巨大,所以并不鼓励无经验者进入。同理,债券或近似债券的理财产品也不宜持过于长期的,以半年内为基本限度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20:50:24 +0800 CST  
重申一下,鉴于套息交易平仓状态下进入股市是一种投机性质的行为,且见顶周期较短,风险系数大于其他环节,无经验者宜跳过该环节。

房地产泡沫刺破后,引发的是国内房产下跌-》国内原材料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市场回调-》黄金商品属性下跟随回调,同时美元回流使人民币停止升值,所以这个阶段美元计价的黄金是可能走一段快速下跌的。
前面说的套息货币平仓是指大家把原来借入美元购买的人民币卖回给人民银行换回美元,同时美元大量回流美国,这短期内是推升美元汇率的。这与08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快速上涨类似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0 22:17:18 +0800 CST  

那么,国内房地产泡沫刺破应该是先于黄金下跌之前的,在房地产泡沫前后到黄金下跌前,我手里的现金购买力该如何保障呢?兑换美元?等到黄金快速下跌后再买黄金?
===============
可能(注意仅仅是可能)在房产泡沫破灭时美元兑人民币由于惯性而尚未扭转贬值状态,这时资金将进入流动性强的A股主板市场和债市谋取短期利益并为平仓回抽做好准备。所以股市和债市有短期机会。但该机会时间持续较短(类似06末-07中,但绝对高度要低些),所以不能做长期投资。外汇储备一旦开始负增长持续一季度以上,就可做好换美元的准备了。

没有股市投机经验的,可持RMB熬一阵子,等美联储加息。耐不住寂寞的可继续持有黄金获取短期利益。但要小心关注整体形势,避免在突然的下跌中蒙受损失,因为每次套息交易平仓时,黄金商品属性的一面会带来一轮毫无预兆的快速下跌。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1 10:12:54 +0800 CST  
楼上的广告是骗人的,大家小心。劳烦版主删掉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1 10:29:35 +0800 CST  
%2006年7月,日本央行结束零利率政策,加息0.25%
日元套息交易流入支撑的美国房市立即作出强烈反应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1 11:16:49 +0800 CST  
顺带说一下,
短期可以关注一下中行转债(兼具股票和债券性质,目前109元左右)。
近期如果房市短期内确认止涨回落,利率上升,则这类投资品较适合市场资金的胃口,可以作为房产资金撤出后转入美元和最后转入黄金之前的中转站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1 12:56:41 +0800 CST  
体制内短期内饿不死的,不必太过紧张
ZG不是美国,公务员虽然多,但出于维稳的需要,大裁员却未必。
事业单位的相对比较危险,肯定先牺牲事业单位的,再牺牲外围公务员,最后才到核心系统的。
具体转哪行的话是很难说的,不过要储备点在社会上谋生的本事,对社会保持接触和了解,同时留一点小资本以备过渡期使用。如果公务员不幸被裁员且裁员后发现自己只会做公务员,那就比较糟糕了。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1 17:34:44 +0800 CST  
全新的美国时代就来临了。
=================
这个倒是无论如何也很难看得出来。

实际上在美元平仓时将引发一轮黄金暴跌这一点上我们并无分歧
关键是在平仓之后,是不是会有一个“全新的美国时代就来临了“
我的观点是美元平仓的拉升是不可持续的,平仓之后,不是”全新的美国时代就来临了“,而是一个美国时代就结束了,现存的世界货币秩序也就解体了。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2 13:14:49 +0800 CST  
转一个外汇储备中不稳定因素的文章,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能会很实质性地影响到停摆之时的资本流动规模和推动力。

FDI累计余额近万亿美元 我国存变身债务国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 00:59
第一财经日报

外汇局披露FDI留存利润 中国经济暗物质浮出

徐以升

近年来FDI利润的汇出已经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到位之后,必然将迎来FDI留存利润大量汇出的时候,而这时,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以及不受约束的属性,将给我国国际收支安全带来冲击

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新口径之下的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并通过口径调整,对2005年~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修正。这一修正意义重大,但还未引起广泛的讨论。

外汇局这一修正的核心,是参考国际标准,将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中国市场产生的留存利润,考虑进国际收支平衡表。这让长期未进入主流讨论的FDI留存利润问题,浮出水面。

根据外汇局国际投资头寸表,截至2009年底,FDI累计余额已经达到9974亿美元,接近1万亿美元。这1万亿美元外国在华资产,每年都在生成高额利润,而这些利润绝大部分并没有汇出中国,而是留存国内。由于在中国市场运营,FDI利润是人民币形式,并日渐成为游离于主流讨论的“人民币热钱”。

关于FDI在华留存利润问题,由于没有进入官方统计,而且其规模日益巨大,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暗物质”。而随着外汇局对2005年至 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调整,这一“暗物质”开始浮出水面。“暗物质”的能量之大,以至于刚一浮出水面,就要改变我们的很多定性认识。

所谓暗物质,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宇宙学中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只能通过引力效应得知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中国经济里,未经统计的FDI留存利润,无论其规模,还是其难以统计的特点,都可以定义为中国经济的“暗物质”。

外汇局此次回归国际标准、修正统计口径,所上调的“暗物质”规模为2100亿美元或1.4万亿元人民币。这部分资金,所有权属于FDI,但表现形式却为人民币。按照国际收支管理规则,这部分人民币资金随时可以无条件兑换成外币并撤离。

“暗物质”调整的规模

外汇局此次按新标准发布了2010年平衡表,并对2005年~2009年的平衡表进行了调整。

按照外汇局此次修订原则,这一修正是“按照国际标准,将外商投资企业归属外方的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直接投资的贷方”。而由于未分配利润、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的表现形式为人民币,将归属于FDI的人民币利润,换算成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美元。

根据最新发布以及调整的数据,2005年~2010年累计净流入中国的FDI规模达到8758亿美元。2005年~2009年流入规模则累计修正上调了1691亿美元。按报告发布的4月1日汇率计算,上调的部分折合人民币1.1万亿元。

这其中,2010年数据是直接公布的修正数字,如果按之前口径的话,笔者估计年度FDI流入要下修400亿美元至1600亿美元。这意味着,2005年~2010年6年累计上修的规模,应该为2100亿美元左右(1691亿美元+约400亿美元)。累计上修规模约为人民币1.4万亿元。

这即是外汇局此次回归国际标准、修正统计口径,所上调的“暗物质”规模,2100亿美元或1.4万亿元人民币。这部分资金,所有权属于FDI,但表现形式却为人民币。按照国际收支管理规则,这部分人民币资金随时可以无条件兑换成外币并撤离。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外汇局数据,2010年我国FDI流入规模高达2068亿美元(比2009年高出42%),流出规模为217亿美元,净流入规模1851亿美元(比2009年高出62%)。在流入的2068亿美元之中,金融部门流入120亿美元,非金融部门流入1948亿美元(其中房地产业是 271亿美元,增幅78%)。

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的FDI流入,大幅高出商务部统计的FDI流入。根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

可以发现,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流入的2068亿美元FDI,已经是商务部口径流入1057亿美元的接近一倍(196%)。

累计2005年~2010年6年,以流入规模计算,国际收支口径累计流入9686亿美元,商务部口径仅为累计流入5127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89倍。

目前来看,国际收支口径高出商务部口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口径原因,商务部口径只统计当年“三资”企业流入以及企业外部借入资金,而国际收支口径则含纳境外母公司对境内子公司关联贷款、境外机构购买国内建筑物等项目;二即是此次新调整的,对于FDI留存利润(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的计算。

可以说,目前市场广泛引用的商务部FDI统计口径,已经大幅落后于FDI流入的渠道和规模本源。尤其是第二个留存利润因素的漏统,导致FDI在中国经济中形成了目前不广为讨论的“暗物质”。

“暗物质”有多大?实际上,由于已经累计的近1万亿美元的FDI存量,其年度利润产生的规模,已经超过FDI年度纯流入的新增量。

FDI留存利润仍然低估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认为,外汇局此次只是开了一个揭开“暗物质”的好头,但对于FDI留存利润的规模评估,或许依然处于低估状态。

计量FDI留存利润,一个本质问题是FDI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我们初步可以将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作为FDI在中国真实投资收益率的一个估计。在统计上,可以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来近似替代。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业统计数据,在2005年至2006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高达19%。按照这一收益率,2005年至2006年FDI在中国的投资收益分别为849亿美元和1050亿美元。

将这一数据减去过去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FDI投资收益,即是没有被监测到的FDI留存利润。按此计算,2005年至2006年间未被统计到的FDI留存利润分别为639亿美元和758亿美元。

而根据外汇局最新调整,2005年、2006年上修的留存利润规模,分别为381亿美元、460亿美元,约为以上计算的六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2009年计算所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约为18.6%。依此计算的2009 年FDI利润就达到1780亿美元,扣除原口径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利润汇出部分,还达到约1150亿美元留存利润。但此次外汇局上调的2009年留存利润仅为360亿美元。笔者倾向于认为,这一数据依然存在低估。

“暗物质”有多大?实际上,由于已经累计的近1万亿美元的FDI存量,其年度利润产生的规模,已经超过FDI年度纯流入的新增量。

比如,假设FDI在国内收益率为18%,其年度利润就达到1800亿美元,而不考虑利润再投资的年度FDI纯流入规模可能只有1500亿美元。FDI在本质上已经出现“逆差”效应。

“暗物质”对国际收支安全是否具有潜在的破坏性?答案很显然,是的。

根据国际投资头寸表,2009年底FDI余额为9974亿美元,即便按10%的投资收益率计算,其年度利润也达到约1000亿美元。如果外国投资者每年把利润全部汇回本国,意味着,中国要保持经常项目的平衡,就必须保持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由于目前庞大的FDI余额,其年度利润规模的庞大,已经足以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安全产生影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我们将很快看到,所谓“FDI自身净逆差效应”的出现,即年度FDI新增流入少于年度未汇出利润。这将是FDI对国际收支产生逆转性影响的开始。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对FDI留存利润规模仍然存在低估。这一逆转性影响实际上已经到来。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FDI利润的汇出已经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在人民币升值幅度到位之后,必然将迎来FDI留存利润大幅汇出的时候,而这时,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以及不受约束的属性,将给我国国际收支安全带来冲击。

为什么中国巨额海外资产的收益如此低,而对外负债的成本却很高?这是由于,中国对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而对外负债则主要是FDI等高成本负债。外汇局仅仅调整了FDI留存利润,就改变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净收益情况。

2009年:1.8万亿美元净头寸利润仅为1亿美元

仅仅一项FDI留存利润的调整,让我们对中国整体对外资产收益情况产生了重新评估。在2006年刚刚发布200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时,笔者曾欢呼雀跃写过一篇评论文章《12年资本净输出 投资收益一朝终转正》(《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19日)。

文章描写的是,2005年中国终于结束了自1993年至2004年持续了12年的“资本净输出国但投资收益却为负”的窘境。根据当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当年中国实现投资收益净流入91亿美元。

但根据外汇局此次对2005年~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回溯调整,笔者“欢呼雀跃”的时间要推迟到2007年了。

根据最新调整,2005年中国对外投资净收益依然为负,-176亿美元;2006年为-74亿美元。2007年第一次转正,为净收益35亿美元;2008年净收益113亿美元;2009年净收益1亿美元。不过,这种终于转正值得欢呼雀跃么?

再看一看取得如此规模净投资收益的头寸资产吧,根据对外投资头寸表,2007年~2009年分别为1.19万亿美元、1.49万亿美元、1.82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高达1.82万亿美元的对外净头寸投资,累计净收益只有1亿美元,收益率仅仅为1.82万分之一。

更丰富的具体数据是,2009年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为3.46万亿美元,当年投资收益收入为994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为1.64万亿美元,当年投资收益支付为993亿美元;1.82万亿美元投资头寸的净收益为1亿美元。

为什么中国巨额海外资产的收益如此低,而对外负债的成本却很高?这是由于,中国对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资产,而对外负债则主要是FDI等高成本负债。外汇局仅仅调整了FDI留存利润,就改变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净收益情况。

实际上,按照笔者理解的,如果FDI留存利润依然低估,那么可以断言,即便中国目前有2万亿美元的净对外投资,整体的对外投资收益,或许也依然为负。

历史成本法统计的1万亿美元FDI,在中国已经累积成了巨量无可估算的“市场价值”,加上其累计留存利润,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暗物质”。目前,已经有学术机构在尝试编制中国的国际资产负债表,这将开始涉及到对FDI资产的市值评估。

FDI存量的市值评估

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中国是否保有对外净债权国的地位。与FDI留存利润问题相类似,但其规模更庞大的另一个方向的“暗物质”,是FDI本身在中国国内资产的市值评估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中国国际收支头寸表上的FDI余额,是“历史成本法”计算考量。而在美国等国家,对FDI的统计均是“市场价值法”。

在几乎所有的会计统计体系里,“历史成本法”早已因与时代发展脱节而被替代,但中国对外投资头寸表的FDI项目上依然使用这种方法。

这里有很多统计问题,综合考虑,虽然不排除有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失败,但从外商投资企业总体在国内的成功经营可以得见,目前国内FDI的市值肯定大于其历史成本。

这类市值的评估,如果FDI所投资企业已经上市,其市值评估非常容易。

比如2009年,建设银行(5.17,0.05,0.98%)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大幅减持建行股份,累计套现并流出102亿美元,但当年美银的投资规模为30亿美元(后又增持)。这一FDI的投资增值行为,体现为FDI市场价值的提升。

另外比如,汇丰控股在2007年进行业绩披露时曾指出,其在中国对于平安保险、交通银行(6.09,0.08,1.33%)等公司的投资,累计市值约达400亿美元,但其当时投入的规模则非常之小。汇丰控股在国内的FDI市值,已经远不是其“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法统计的1万亿美元FDI,在中国已经累积成了巨量无可估算的“市场价值”,加上其累计留存利润,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暗物质”。目前,已经有学术机构在尝试编制中国的国际资产负债表,这将开始涉及到对FDI资产的市值评估。

对FDI资产的市值评估非常重要,将牵扯到一个重大的定性判断,即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么?中国还是一个净债权国么?

目前中国FDI体系中的留存利润,已经具有明显的投机性质。另外,上世纪拉美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在危机时期FDI同样会掀起撤出浪潮。对于国家国际收支的安全考量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黑天鹅”。

中国变身债务国隐忧

按照目前的国际投资头寸表,2009年中国对外资产净头寸为1.8万亿美元,但这其中FDI是按历史成本法评估为9974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FDI资产采用“市场价值法”,评估为2.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就将从一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变成一个债务国。

从一些个案FDI的市值评估延伸,笔者不认为得出这个结论有多么危言耸听。实际上,为了考量中国国际收支的安全性,评估FDI的市值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国际资本流动中,FDI往往被认为是稳定的、非投机性的。但目前中国FDI体系中的留存利润,已经具有明显的投机性质。另外,上世纪拉美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在危机时期FDI同样会掀起撤出浪潮。对于国家国际收支的安全考量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黑天鹅”。

作为本文最后,我们想问的是,如果通过FDI的市值评估,扭转了对中国对外净债权国的认识,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冲击,会给中国对自身经济的评估带来什么改变?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牵扯到一个目前热议的政策话题。目前中国正在热议创建国际板,并试图允许更多外商在中国的公司直接上市。如果国际板最终成行,这将是FDI在中国获得高溢价的最佳市场,FDI的市值也将获得清晰评估。

可问题在于,有没有计算过,如果FDI在中国国际收支的计算体系里,从1万亿美元,进行资本市场溢价,放大到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或5万亿美元,乃至更高,中国的对外投资头寸表、国家资产负债表、央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评估,会是怎样的改变?



Related相关

FDI:即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意指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定位为,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FDI为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跨国公司则是它的主要形式,而对FDI本质的定义仍存在着争论。

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FDI是企业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为核心。澳大利亚学者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则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某企业的控制权。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3 15:13:13 +0800 CST  
美欧日三家现在都陷于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沦为套息货币,其中又以不断贬值的美元为甚
现在已经有欧洲一家加息了,美国应该是下一个最粗大的针头,日本则是最后一个

楼主 某马甲  发布于 2011-04-14 13:13:28 +0800 CST  

楼主:某马甲

字数:508606

发表时间:2010-11-24 06: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12 10:12:51 +0800 CST

评论数:247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