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王朝故事(第一部已出版)

02模范总督(2)


雍正二年正月,雍正先将田文镜调到河南任布政使,年底升任巡抚。

当时,河南最严重的问题是黄河水灾。治河,是历代主政河南者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要治河,首先便要有人。田文镜想的法子也很简单,竟然治河一事和所有人息息相关,在紧急状态下,所有百姓都要上河堤,投入到防汛事业中去。这也是雍正朝的一项改革,叫做“士民一体当差”。

“士民一体当差”是和摊丁入亩配套的,将徭役和田亩挂钩。河南提出的办法是,一百亩田出一个人去修河堤。而在此前,按照朝廷规定,那些取得功名之人是免除杂役的。这些所谓的士绅平时配合官府治民,官府作为回报给予他们一定特权。现在,田文镜要收回他们的特权了。

田文镜这边刚刚写完奏折,向雍正请求在河南推行“士民一体当差”,那边河南省内士绅们就闹开了。

河南省士绅聚集到巡抚衙门门前讨要说法,扬言将放弃科举考试。河南学政张廷璐奉命赶往开封处理此事,但他却暗中偏袒士绅集团。具体查出此案的开归道陈时夏则认为士绅生员们根本无罪,不仅不开堂审讯,还将他们请到衙门内喝茶,互相称兄道弟,请求他们参加科举考试。

田文镜这边气得不行,一面下令将带头闹事之人抓捕入狱,一面将此事密奏雍正,连带着上奏弹劾张廷璐和陈时夏。

雍正得知河南罢考事件后,大为震怒,特派礼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尔松阿赴河南审理此案。这个案子很好审,案情清楚明了,犯案人对相关事实供认不讳,但在办案过程中,办案官员却全都有偏袒之意。沈近思不用说,科举改变他的命运,他对科举士人一直有好感。就连满人阿尔松阿也“到底有些宽纵之意”,认为案犯罪不至死。只有田文镜一人坚持要处死带头之人,以整国法。

更狠的是,田文镜还把审理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密报雍正。雍正最恨大臣沽名钓誉,支持田文镜严,带头闹事之人被处死,如再有罢考事件发生,将停河南科举。同时,将河南学政张廷璐革职,开归道陈时夏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雍正四年二月,经田文镜奏请,河南全境推行“士民一体当差”。

此事之后,河南省内士绅提到田文镜无不咬牙切齿,无人不怨,无人不恨。

更不幸的消息是,田文镜因此事得罪无数朝廷官员,将给他惹来无尽的麻烦。

沈近思是大学士朱轼的保荐的人,连雍正都要敬他三分。河南罢考一案,田文镜是彻头彻尾地不给沈近思面子,梁子算是结下了。得罪沈近思事小,田文镜还惹恼了朝廷常青树张廷玉,这才是捅了马蜂窝。
忘了说了,田文镜弹劾的河南学政张廷璐是张廷玉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闯下如此大祸,田文镜却能平静如常,他丝毫没有收敛之意,反倒变本加厉,接连上书弹劾河南省内官员:
信阳州知州黄振国“狂悖贪劣,实出异常”;
汝宁府知府张玢“浮而不实,渐加放纵”;
息县知县邵言纶“任柜书银匠朦官作弊,重等收粮”;“不特日耽诗酒,抑且止知课孙,一切吏治,并皆废弛”;
固始县知县汪諴“向盐商借贷,至用十四两小称发卖食盐”;
陈州知州蔡维翰“怠惰偷安,并不清查保甲,盗案垒垒,亦不比缉”。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朝堂上下,言论纷纷,官场侧目,士人愤慨。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4 22:51:11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5 09:55:55 +0800 CST  
02模范总督(3)

田文镜身为河南巡抚,弹劾辖区内官员,本是分内之事,再说被弹劾之人大多是知府知县级别官员,本不能引发如此之大的反响。问题出在被弹劾的人身上,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田文镜有意为之,被弹劾的五个人除陈州知州蔡维翰,其余
四人都是康熙四十八年同科进士。

田文镜的身份是敏感的,他只是个监生而已,一时河南风传田文镜因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就“不容读书之人,在豫省做官”。联系到刚刚结束的河南罢考案,田文镜似乎真的在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

田文镜运气真的不好,当时正好有一位读书人经过开封。更巧合的是,这个读书人也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明清科举,同年及第,便有“年谊”之说。读书人心想,田文镜和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过不去,明摆着就是欺负自己这一科同门。读书人越想越气愤,便去巡抚衙门,当面骂了一顿田文镜,告诫他不要“有心蹂践读书人”。

田文镜不明不白挨了顿骂,还只能忍着,不敢反驳。读书人名叫李绂,刚刚升任直隶总督。照例,直隶总督有权视察河南省务。


康熙十四年,李绂出生于江西临川。明清之际,江西并不是文风昌盛之地,但临川是个特例。如果要问中国何地最出才子?临川当仁不让。从魏晋以来,临川一直文风昌盛,素有“才子之乡” 的美誉。据统计,自宋而清,临川进士及第者2000多人。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父子、陆九渊这些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全都孕育诞生于临川。“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唐人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毫不掩饰他的赞美之情。

和田文镜的人生截然相反,李绂出生于临川,那么读书科举便是唯一之路。自小家境贫寒的李绂在读书写字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能“五行并下,落笔数千言”。等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及第的时候,担任主考官的理学名臣李光地直言不讳对其余考官说道:“六百年来只有李绂大有希望超过欧阳修和曾巩”。当时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则认为李绂“有万夫之禀”,当世的文人没有一个可以比的上他。

如此才名之下,李绂做官自然一番风顺。入翰林院,升侍讲学士。田文镜在官场上苦熬三十多年才得到的官职,李绂轻而易举就得到了。田文镜视若无上珍宝的东西,在李绂眼里却只是敝履一般。李绂是翰林学士,在历朝历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翰林学士都被视为知识分子精英集团,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是田文镜奋斗一辈子都无法都到的。

李绂好士爱才,多次出任主考官,相继主持云南浙江等省乡试。康熙六十年,李绂被授予会试副主考官一职。为了尽揽人才,李绂竟然采用唐朝时的通榜法,即不糊名的方法。这个方法唯一的好处是考官可以看名录人,免得一些名士意外落榜。在清朝还用这方法,那纯属脑袋被驴踢了,分分钟让你见识到走后门的强大。果然,放榜之后,落第考生集体到李绂府上闹事。事发之后,李绂又隐匿不上奏,御史台抓住把柄弹劾,李绂被发往永定河工地效劳。

和田文镜一样,雍正登基的时候,李绂也正处在人生失意期。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5 21:53:45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6 17:09:35 +0800 CST  
02模范总督(4)

李绂能够重新起用,靠的是一个坏人的举荐。时任四川巡抚蔡珽认为李绂“人品操守俱佳,为满汉中少有”,一同被举荐的还有后来被田文镜弹劾的信阳州知州黄振国。蔡珽是康熙三十六年的进士,长期任掌院学士,和翰林们多有来玩,在都察院任职期间也和李绂关系不错,他举荐李绂也算合情合理。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蔡珽的举荐却不仅仅是出于朋友之义,他需要李绂帮他对付死敌。

雍正初年朝野上下,无人不知,蔡珽和年羹尧是一对死敌。

在蔡珽举荐下,李绂很快官复原职,并署吏部右侍郎。在吏部任上,李绂和年羹尧没少对着干。年羹尧的儿子年富捐钱建了一所营房,吏部就有拍马屁的称这是为国报效,朝廷应当从优记大功。李绂竭力反对,此事不了了之。年羹尧气的大骂朝廷九卿,直接到吏部来问责此事。

雍正元年九月,李绂奉旨截留湖南等地漕粮于天津收贮。在按常例估变米价之后,盈余了五千两银子。半年之后,李绂出任广西巡抚,便写了一封公文给直隶总督李维钧,请他和自己一起联名上奏报告这笔款项的下落。这事儿给年羹尧知道后,他立即指示李维钧将李绂公文私藏不要上奏。趁着自己回京的机会,年羹尧当面向雍正揭发此事,举报李绂贪污。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日薄西山,雍正正在思考这如何拿下他,早已不再对他言听计从。年羹尧对李绂的弹劾毫无作用,雍正当场断定认为李绂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下令彻查此事。

李绂一到任,就上奏称年羹尧“大逆不法,法所难宽”,请求朝廷诛杀此人。在帝国疆臣中,广西巡抚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一位,但李绂却绝对是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之一。

什么叫做伟大?帝王将相谈笑间指点江山就能称之为伟大吗?就像英国文学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所写:“这种人虽然显赫一时,说他们伟大,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他们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时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的市井英雄”。真正的伟大直接指向人的心灵,关乎学术道德,关乎世道人心,关乎生死延续。我们知道孔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鲁国国君是谁?我们知道李白,却很少有人知道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军是谁?我们知道朱熹,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宋国皇帝是谁……

除了朝廷官员的身份之外,李绂还是当时最有名的理学名臣。在雍正朝,所有人都相信李绂一只脚已经踏入伟大之门。这种可怕而持久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连雍正本人都无法比肩。直到今天,研究者们仍然认为李绂是清朝陆王心学体系最好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有了李绂的支持,雍正铲除年羹尧的行动看起来颇具正义性。皇帝毫不掩饰他对李绂的欣赏,他夸赞李绂是卓尔不群的君子。雍正四年,年羹尧倒下,李绂则出任直隶总督。

李绂正在自己的气数上,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一个远大前程正在等着他。但令他万难料到的是,身为理学大家的他将败给连举人都考不上的田文镜,并且是一败涂地,还差点丧命。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6 18:54:39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7 10:57:45 +0800 CST  
@大新1006 2016-07-26 18:58:23
写得没什么意思,模仿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都看腻了!要是能写出 权力的游戏 的感觉,那才牛逼!
-----------------------------
格局不同。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7 13:36:54 +0800 CST  
02模范总督(5)

李绂进京之后,当面向雍正举报田文镜在河南“负国殃民”。牵涉到自己重用之人,雍正听得特别仔细,一直听到大半夜才让李绂出宫。第二天,李绂就写出了一封文辞精妙的奏折弹劾田文镜“性情僻闇,信用佥邪,贤否倒置”。李绂奏称,他已查明事情真相:上蔡县县令张球本是市井无赖,却因田文镜赏识而得到重用,张球向邵言纶和汪諴二人索要贿赂和赠礼被拒,怀恨在心,便向田文镜诬告二人,致使田文镜误参二人。另外,李绂还宣称黄振国死在狱中,可能被杀人灭口了。

李绂的奏折还是比较客气的,他清楚田文镜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因此他只是将罪责推到张球头上,说田文镜只是误参,给事情留了回旋的余地。

雍正的判断和李绂想的差不多,他也认为田文镜绝不是那种糟践读书人发私愤的人。但田文镜毕竟年纪大了,被属下人欺骗,上当误参还真有可能。

雍正就将李绂奏折截去头尾转给田文镜,并在上面批道:有人如此奏你,但朕只保得你居心不肯负朕欺朕,保不得你属员尽皆不负。保你不愚,你用人再不可护短,择人不可偏执。

雍正这话意思很好懂,朕相信你的为人,但你属下可保不齐,这次朕不怪你,以后你用人的时候注意点。

田文镜一看到奏折,他就全明白了。几十年的官场经历,田文镜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奏折虽然被截去头尾,但田文镜很快就猜出雍正提到的“有人”就是前几天骂自己的李绂。令田文镜真正感到担忧的是,雍正言辞之间对他已有怀疑。田文镜老成事故,他知道自己决不能承认,一承认就陷入被动了。

田文镜决定反守为攻,他奏报称“浙江人邬思道实非张球所荐”,“上蔡县知县张球自臣到布政使任时,即知其人才具操守均有足取”,“张球实无藉此招摇恐吓同官之事”。

邬思道,一个传奇的名字就此出现在朝廷奏报中。据野史记载,邬思道神通广大,是田文镜幕后智囊,正是他草拟了弹劾隆科多的奏章。田文镜曾经和邬思道闹矛盾,邬思道一离开,田文镜办事就全无章法,被雍正训斥,赶紧赔礼道歉请回邬先生。雍正甚至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复道:朕安!邬先生安否?等到田文镜时候,各省督抚抢着邀请邬思道到自己幕府来。邬思道虽确有其人,然而事实上,他却只是田文镜幕府中管文书核对的一名普通幕僚而已。

野史总是记载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以传奇来博取大众的关注,也就更能打动人心。

田文镜明知是李绂弹劾他,却故意装作不知,在奏折中他假装无意地写到:“弹劾的奏章中称张球为市井无赖,那么写此奏章的人一定是科举进士,说不定还就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

田文镜用心歹毒,他暗示李绂他们这群人是朋党。历朝君主,无不严厉打击朋党。大臣一旦结党,则必然营私,皇权必然受到威胁。

数月后,田文镜又上一折,再次向雍正暗示道:“皇上之前多次下旨禁止大臣勾连朋党,微臣一直记在心上,时刻不敢忘。这几年,国家承平,捐官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将来绝大部分官员都会取自科举。如果这群由科举做官之人朋比党奸官官相护的话,一旦他们再犯下贪污受贿之事,地方上的督抚则不敢再弹劾参奏他们”。

危言耸听。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7 18:16:09 +0800 CST  
@清羽成 2016-07-27 18:21:06
马克,之前没追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次不会放过了
-----------------------------
荣幸之到。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7 20:23:54 +0800 CST  
@清羽成 2016-07-27 18:21:06

马克,之前没追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次不会放过了

-----------------------------
@旧时清风 2016-07-27 20:23:54

荣幸之到。
-----------------------------
看头像,有红点即是。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8 12:51:34 +0800 CST  
02模范总督(6)


田文镜太精明了,他挖好了一个深坑,谁进去都是死。按照田文镜的逻辑,任何由科举之路走上官场的人都不能再就此案发言,谁发言谁就是朋党,是在官官相护。田文镜告诉雍正,我在这件事情上的对错无关紧要,张球是混蛋也好,还真有才能也罢,我都不能受到处理。因为我现在是天下督抚的标杆,如果我倒下了,科甲朋党们胜了,那督抚们出于忌惮将不敢再约束手下人,天下吏治将就此不可收拾。

雍正毕竟精明,他没有当即相信田文镜的一面之词,决定派钦差前往河南调查事情真相。经过调查,证实田文镜参劾属实,邵言纶和汪諴确实是庸才,黄振国并没有死,正在被押解进京。如果仅是这样的话,那么田文镜可谓大获全胜。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调查发现张球也确实是市井无赖,多次向邵言纶和汪諴索贿,田文镜确实存在偏袒张球一事。

事情到这儿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田文镜和李绂双方都有错,也都有对的地方。照常理来说,这样的结果要么既往不咎,要么各打五十大板。

可就在钦差要回京复命的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了整个案件的走向。

河南管河道官员佟镇向钦差揭发田文镜信用的官员陈世倕贪污受贿。这事算是节外生枝,本和案情毫无关系,顶多可以作为田文镜任人不明的佐证材料。

田文镜获知此事之后,不仅不担忧,反倒大喜过望。他清楚,他将安然无恙, 李绂则在劫难逃。他一直在等,现在终于有人跳出来了,还是佟镇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坑早就挖好了,现在有人主动往里面跳,田文镜能不高兴吗?

稍有敏感的人都会注意到佟镇的姓氏,是的,佟镇官虽然不大,但他却出自声名赫赫的佟氏家族,和朝中的隆科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为巧合的是,当年隆科多曾经当着雍正面称赞汪諴是好官。

雍正当然记得,李绂和黄振国全都是蔡珽。隆科多一直瞧不起田文镜,蔡珽和田文镜也矛盾颇多。想到这儿,雍正不由得代入田文镜的逻辑,隆科多和蔡珽在幕后操纵,李绂在台前出力,目的就是为了搞到田文镜。如果隆科多、蔡珽和李绂他们真的结党了的话,那么田文镜的所作所为便无关紧要了,结党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年羹尧倒下,隆科多也时日无多了,上一次李绂站在了年羹尧的对面换来了自己的飞黄腾达,现在他却完全站错了队。

田文镜很机敏,他猜到雍正心思后,马上痛哭流涕,主动承认自己被张球欺骗,实在辜负圣恩,请求重罚。

雍正反倒开始安慰田文镜,特赐荔枝和风羊给田文镜,让他安心工作。

任谁都没有想到,田文镜犯下错误,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倒被嘉奖。

李绂当然不服,再次上奏为自己辩解,认为田文镜所说的只是巧合而已,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再说自己也上奏弹劾了同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的陈世倕。

雍正批复:就你废话多,你这是看不起朕!

史书记载,河南“通省臣民惊为异数”。翻译过来就是,这剧情发展,全省人民都惊呆了!

李绂在直隶总督任上还没到半年,就被调任工部侍郎。蔡珽更惨,直接降为奉天府尹。

直到这时,雍正对李绂仍然保有很大期望,骂归骂,处罚归处罚。在李绂的奏章上,雍正依然推心置腹地写道:你和田文镜,还是朕相信的人,朕相信你们不会辜负我。

事情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田文镜和李绂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争辩以田文镜的完胜告终。雍正四年也就要在这场争辩中结束了。

田文镜却觉得事情不可能就此结束,他挖好的坑,一定还会有人跳进去。
李绂也觉得这事儿没完,他决不能容忍田文镜这样的人在大清官场上作威作福。

雍正四年十二月,田李互参案掀起高潮。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8 19:08:23 +0800 CST  
@移剌晋卿 2016-07-28 19:33:14
楼主啥时出书
-----------------------------
第四册己出,未上市,可以稍等,前几册己出。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8 23:00:09 +0800 CST  
@移剌晋卿 2016-07-28 19:33:14
楼主啥时出书
-----------------------------
早己经印刷好了,我也收到样书了,上市就这段时间。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9 10:23:48 +0800 CST  
02模范总督(7)

雍正四年十二月,田李互参案掀起高潮。

这一次,跳出来的人叫谢济世。

在朝廷派往河南的调查团中,翰林院检讨陈学海只是去增加经历而已,并没有话语权。在参与完调查后,陈学海却不同意钦差的看法,认为钦差的结论过于偏向田文镜。陈学海想上奏,但他又害怕,生怕惹祸上身。于是,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谢济世。

谢济世在十多天前刚刚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广西人,人如其名,一直把“济世”作为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一直很耿直,不怕事儿。十八岁那年,朝廷学使来学宫检查学员学问,要求学员们跪着进呈试卷,别人都跪了,就谢济世不跪,直接被赶出考场。当然,他也是科举出生,乡试第一,康熙五十一年进士。

听陈学海说完,谢济世当场表示包在他身上。几天之后,恰逢雍正御门听政,谢济世便以“十大罪”弹劾田文镜。雍正看完奏折之后,当然不高兴,但他还是比较欣赏谢济世的,便把奏折掷还给谢济世:“你一直被人称为能臣,朕正要重用你,你可不要被传言所欺骗”。雍正希望此事能够就此打住,我也不怪你谢济世。

要是一般人看到皇帝这态度,也早就放弃了。但谢济世不是啊,他就是一根筋。雍正把奏折甩给了他,他就跪着再呈,“伏地不起,极力争辩”。

这种行为一般被视作要挟皇帝,雍正本来就有火,当即下令将谢济世打入监狱,严加审讯。

不久,雍正宣布将谢济世革职,发往阿尔泰军营效力。

听闻消息之后,陈学海假装生病,请求辞官。但被查出,一并发往阿尔泰军营效力。

雍正认为谢济世所奏内容和李绂一样,明显是受李绂指使,下令给广西巡抚韩良辅让他彻查李绂和谢济世的关系。韩查了半天,什么都没查出来,雍正一怒之下将他革职。

雍正七年,谢济世在阿尔泰军营承认参劾田文镜是受李绂和蔡珽指使。李绂和蔡珽被投入监狱,判处斩监侯。据文学家袁枚记载,雍正曾经两度下令把刀架在李绂脖子上问他:“你现在知道田文镜的忠了吗”?李绂神色不改,淡然作答:“臣愚笨,即使死了也看不出田文镜的好处”。

乾隆年间,李绂和蔡珽才被放出来。

说到底,田文镜是个老官僚,李绂只是个学问家。论做学问,李绂甩田文镜十万八千里。但要论为官之道,田文镜秒杀李绂。还算李绂运气好,要是雍正在位时间足够长,他恐怕只能老死狱中。

李绂完蛋了,田文镜则继续高歌猛进。雍正五年,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将其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次年,雍正特设河东总督一职,田文镜兼管山东省事。七年,加太子太保。

李绂的下场告诉所有人,田文镜动不得,他挖的那个坑就是个无底洞,谁跳进去都是死路一条。田文镜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人生巅峰。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9 18:24:49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9 22:44:20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30 07:51:01 +0800 CST  
02模范总督(8)

田文镜在河南主政近十年,在这十年间,他推行了雍正朝全部新政。雍正说要火耗归公,河南带头响应;雍正说要士民一体当差,河南率先推广;雍正说要清查亏空,河南一查到底;雍正谁要摊丁入亩,河南马上施行……和别的督抚不同,田文镜对雍正的政策执行非常认真,别的省做个七八分,大致有个样子能应付朝廷检查就差不多了,河南却是要做到百分之两百。别的省查亏空,查到后来都或多或少有点缺口,田文镜在河南把一批官员查得倾家荡产,最后缺口全补上不说,养廉银还要减一半。雍正说往东,田文镜绝不会往西,他是雍正最得力的政策执行者。

雍正迷信祥瑞,田文镜就疯狂上报祥瑞,没事儿就报告黄河清,麒麟现世。更讽刺的是,当年田文镜以举报山西巡抚德音匿灾发迹,后来河南发现灾荒,他竟然也隐匿不报,反倒向雍正报告又有嘉禾出现。

田文镜毕竟年纪大了,从雍正二年开始就不时生病,但却坚持理事。田文镜最受人诟病的一点便是他为政过于严苛,完全不讲情理。在当时,田文镜便有酷吏之命。当时官员们全都以到河南任职为苦差,田文镜治下太严,毫无人情味。雍正封田文镜为河东总督的时候,山东全省官员惊慌失措,沮丧不已。河南发生灾荒之后,雍正下令免受灾府县赋税,田文镜却死活不承认河南受灾,坚决不减免,结果酿成大饥荒,连雍正都难以理解此事。

田文镜“赋性耿介,并不知交接,茫茫四海,实无知己”。自始至终,田文镜都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朋友,连亲人都没有。田文镜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婿一个才能平庸,一个做事专横。田文镜一再请求雍正重用他的两个女婿,但雍正认为他们实乃庸才,只能做县丞这样的小官。李卫在这方面则强太多,李卫的几个儿子中不乏督抚阁臣。

雍正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已经七十一岁的田文镜最后一次上奏,请求朝廷批准他离职。这一次,雍正同意了他的请求。田文镜没等到回复,就病死在任所内。

十五日,雍正对田文镜盖棺定论:“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暴,不避嫌怨,庶务具举,四境肃然”。同时,赐田文镜谥号“端肃”,入豫省贤良祠。

据说,和朝廷高规格的祭拜活动不同,田文镜死后,无人前往吊唁。河南山东两省官员全都保持沉默,河南百姓更无自发悼念活动。

三年之后,雍正去世,乾隆上台,重新给田文镜定性:“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简言之,田文镜是酷吏。
那么,到底改如何评价田文镜其人?

雍正朝“模范三总督”中,我最讨厌的便是田文镜,但他却是我花笔墨最多的一个人。原因很简单,他这样人的人在历史上特别多,他的遭遇,他的为人也最能打动人心,考察他的一生,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田文镜是一个放错位置的人。

《清史稿》中对田文镜有这样一句评价:文镜故有吏才。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是十分公允的。田文镜在基层待了几十年,对基层的那些欺瞒上官手段他可谓一清二楚,让他办起来事来完全是轻车熟路。田文镜有办事的才能,却没有主政一方的才华。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主政河南的十数年间,他除了以异常强势的姿态推行雍正的政策之外,没有提出任何关于河南发展的创见。终其一生,他只是在勤勤恳恳地做事。而作为一省领导者,光有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政治天分和政治创造力。很可惜,这些东西田文镜都没有。

雍正把田文镜放错位置了,田文镜适合去做布政使,去干实事,让他主政一方确实太过于为难他。结果自然只能是田文镜拼了命地努力,却落得个用力过猛怨声载道的下场。有些事,可以靠勤奋弥补,有些事,再勤奋也没有用。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不求最好,只求合适,这便是用人的核心秘诀。

可恨之人,亦必有可怜之处,不是吗?



(大家看帖之后麻烦帮顶一下,万分感谢)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30 19:10:49 +0800 CST  
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08:01:50 +0800 CST  
03坐镇西南(1)

李卫和田文镜因得雍正宠信,在雍正朝呼风唤雨,但也招来非常多的非议,很多人指责他们二人是朝廷酷吏。乾隆继位之后,李卫和田文镜的功绩被全面否定,朝廷宣布不再以他们为模范总督。雍正朝“模范三总督”中的最后一个鄂尔泰和他们的遭遇却截然不同,当时人对他称赞有加,雍正帝甚至感叹:“朕有时自信,不如信鄂尔泰”。继任的乾隆皇帝也对鄂尔泰推崇不已,认为他是朝廷柱石。在今人眼中,鄂尔泰甚至被视为雍正朝唯一可以称之为超一流政治家的人。

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十九年生于北京。鄂尔泰家族是个典型的满洲家族,世代居住在世钦(今辽宁省新宾县)。努尔哈赤起兵时,鄂尔泰高祖屯台率七村族人归顺,被编入镶蓝旗,授世袭佐领之职。曾祖图扪跟从五大臣与明军作战,战死于大凌河一役。祖图彦突,袭佐领,晋参领,随多尔衮参加山海关战役,追李自成军至庆都县战死,追功加一等云骑尉。等到父亲鄂拜这一代,鄂尔泰家族已经在京师定居,鄂尔泰是鄂拜的第四个儿子。

鄂尔泰家族到鄂拜这儿算是一个转折点,彦突战死时,鄂拜仅两岁,因此没能继承世袭的佐领一职,就此脱离军旅,便该走读书科举之道。鄂拜做过国子监祭酒,要求自己的儿子们读书考科举。鄂尔泰六岁就发蒙入私塾读书,学做科举文章,二十岁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第十名。

但很多事情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鄂拜向让儿子们科举做官,当在清朝皇帝眼中骑射是满洲根本,满人绝不能弃绝尚武传统。不管鄂尔泰愿意与否,在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康熙仍然让他继承家族的世袭佐领爵位,授予正五品三等侍卫。

鄂尔泰在侍卫任上干了十四年,这十四年鄂尔泰过的并不如意,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别的侍卫下班了,都跑去赌钱跑马遛鸟,鄂尔泰一有空闲时间就从怀中掏出本书来看。在侍卫群体中,他是如此不同,每次他值夜班的时候,都是通宵达旦地看书。

在一次狩猎中,康熙无意间得知一直跟随他身边的鄂尔泰竟然是举人出身,为打发时间,便让鄂尔泰写首诗来看看。鄂尔泰心潮澎湃,他感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要来了,他小心翼翼地写了一首称颂皇帝狩猎英姿诗,满怀期待等待着皇帝的问询。可老皇帝看后,只说了个“好”字,便让鄂尔泰下去了。第二天,鄂尔泰升为内务府郎中。这个职务也是正五品,当比侍卫要好,算是给肥差。这不是鄂尔泰想要的,他要去政坛上一展拳脚,而不是在宫中做值班守夜勘查登记这些琐碎的小事情。

在内务府郎中任上,鄂尔泰又待了六年。在一夜苦读之后,鄂尔泰放下手中书,谈了口气:“我都四十了,可也就这样子,恐怕活到一百岁还只是这样吧”。鄂尔泰已然不再抱任何希望,一次次地碰壁之后,他似乎已经接受现实。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31 20:08:28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8-01 06:08:12 +0800 CST  

楼主:旧时清风

字数:982082

发表时间:2013-02-16 06: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04 18:48:30 +0800 CST

评论数:82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