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王朝故事(第一部已出版)

@Huangwat 2016-03-26 18:02:09
楼主太监了么?
-----------------------------
JJ复JJ。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4-26 23:01:03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4-27 13:35:08 +0800 CST  
@大汉皇叔1 2016-06-08 23:02:22
从开始看的用了半年时间,楼主几断几复已经无法查明,其实跟楼的大可不必生气,当今社会浮躁,无序,商人都逐利,何况一清风?他更了,我们看了,也就够了。再说这类的帖子在天涯就没有看全过。原因很简单:写的好了,便有书贩子跟进,然后就会断更,写的不好,没人看,早早弃楼而去。另外清风你不必自责,尽管是假惺惺,你不欠我们的,假如你jj短了1cn,那是病了,和你断更无关,清朝有10位皇帝你才只写了三个半,神马时候是......
-----------------------------
没有变短,反倒变长了,断更有奇效。
挣的钱不够喝酒。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14:54 +0800 CST  
@忘了_时间_的_表 2016-05-24 20:37:47
楼主JJ在在否? 太监了
-----------------------------
太监总管。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15:17 +0800 CST  
@一马永远平川 2015-12-13 15:25:39
我在图书城看到了楼主的《盛世雄音》和《九龙夺嫡》,请问楼主这也是清朝目前到底出了几部啊?
-----------------------------
前四册。
《定鼎中原》《盛世雄音》《九龙夺嫡》《革新天下》。
在每本书的后面,有九册的名字。
因为合同原因,选择终止合约。目前已经恢复自由,可以给大家自由更新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19:08 +0800 CST  
02迷信祥瑞(1)

雍正元年四月,汉城。
朝鲜国王李昑正在接见刚从北京祝贺雍正登基归来的使团,他迫切地想要了解宗主国清朝新皇帝的情况。使团带来的消息中,有一则格外惹人注意。使团报告称,在雍正登基之后,顺治皇帝的孝陵上长出了一株蓍草。毫无疑问,这是祥瑞之兆。当时朝鲜君臣就有点难以置信,在他们看来,雍正不过是个篡位者,怎么会出现如此祥瑞之兆?更令他们崩溃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他们还将无数次地获知清朝出现祥瑞。
朝鲜使臣没有听错,他们打探的消息是准确的。雍正元年四月,马兰峪总兵范时绎进献蓍草,说是顺治孝陵所生。雍正下令让大臣们传阅,大臣们也不是傻瓜,纷纷说这是天降祥瑞,是旷古未有之事。

雍正好祥瑞,大臣们很快反应过来。
雍正元年八月,江南和山东省出现嘉禾,一株稻子麦子多是双穗,百姓们轻松实现亩产翻倍。地方官奏报认为这是“皇上圣德之所感召”,请求将此事记入史书,雍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九月,雍正在给母亲送葬路上,祥云出现了。

雍正三年二月,出现“日月同升”和“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钦天监官员提前预测到此事,雍正下旨让全国臣民观看,之后又令史官大书特书此事。

四年底,陕西、河南、山东三省联合河道总督奏报,黄河上千里河道河水清澈见底。“黄河清”的祥瑞出现。雍正把奏折下发各部门,大臣们又是一顿拍马屁,认为上天赐下的特大祥瑞。

雍正假惺惺地表示,这是上天和父亲对他的治国的奖励,他不敢独享,朝内文武官员每人加一级。太常寺卿邹汝鲁是唯一一个倒霉鬼,他在拍马屁的时候说黄河清是雍正上台改革后政治清明的反应。结果,马匹拍到马腿了,这不是在说康熙朝政治不清明吗?雍正都明明白白说了,黄河清是康熙皇帝保佑。

七年,浙江奏报,天降甘露。不久,又出现万蚕同织瑞茧一副。雍正又是想朝臣宣布此事,又听了一番恭维。

八年,正在建造的雍正陵寝上出现凤凰。

十年,山东巡抚岳濬奏报,境内一头牛产下了凤凰。

至此,凡在历史上出现的祥瑞,在雍正朝已大多出现。在报祥瑞这条路上,大臣们可谓费劲心思。

嘉禾一开始还只是两穗,后来什么四穗、八穗的都出现了。陕西出现了十二穗,河南出现了十五穗,广西则是十五六穗,每穗上有谷子七百粒,还长二尺多。各省督抚比赛吹,都说自己境内谷穗大而多。北京终究是天子脚下,吹牛功夫也是一绝,顺天府尹最后拿出了一株二十四穗的稻谷,力压其他各省。雍正生怕别人不知道,特意下旨让宫廷画师根据各省奏报绘制成《佳穗图》《瑞谷图》,然后亲自题跋作序。

祥云传到后来就变成五色彩云了,还是在皇帝生日这一天出现的,还一个月连着出现七次。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间,中国各省相继出现五色祥云。雍正一高兴之下,还加了好几百科举录取名额。

后来,康熙景陵长出了灵芝,大清国境内又出生了两头麒麟。

雍正朝大臣们为了报祥瑞真的是丧心病狂了,连一直被视为灾异的日食,都被说成了祥瑞。至于地方上的自然灾害什么的,一般都是能瞒则瞒,实在瞒不住了就强行解释为祥瑞,向雍正上书祝贺。就连雍正八年的京师地震,都差点被钦天监官员说成祥瑞。

雍正迷信祥瑞,连朝鲜人都知道。可就是这样,雍正还想遮掩,每次朝臣们报祥瑞,他都一本正经地批示道:“不要再搞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德行在于人的内心。对于祥瑞之类的,朕一向是不信的”。而事实上,大臣们每次报祥瑞,他却要大肆宣传一番,让史官们记录下来。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23:22 +0800 CST  
02迷信祥瑞(2)

评价历史人物,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在《雍正传》评论雍正迷信祥瑞一事:讲祥瑞,弄虚作假,是统治阶级腐败的表现,无奈的表现,雍正大搞祯瑞,是愚蠢的做法。

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不信祥瑞,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也不信。稍微有点常识,我们都能发现那些祥瑞不过是骗人的。康熙和乾隆自信于他们的文治武功,只有雍正确实找不到过硬的文治武功,文化上就搞出个让后世耻笑的《大义觉悟录》,武功上对准噶尔的征伐则一败涂地,他这才需要借助祥瑞,来营造太平盛世的假象。

追求长生不死,是任何人都感兴趣的,帝王尤甚,追求集权的帝王更甚。他们实在是太贪恋权力了,根本舍不得放不下权力。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道教可谓摸透了世人这种心理,把白日升仙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在追求成仙的道路上,道家学说不断完善,搞出了一大套丹药理论,又分什么“内丹”“外丹”,让人不明觉厉。事实上,道家在养生方面确有建树,但长生不死之说终究是虚妄。古代一些理性帝王看的多了,也就渐渐看开了,对丹药之说不太放在心上,只求顺天命尽人事而已。

清代帝王之中,大多是理性派,对长生之说不太感冒,唯有雍正例外。雍正登基之前就痴迷佛道,当上皇帝之后,还不时自称和尚,宫廷之中也有和尚的身影。从一些史料中,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和尚参与处理政务的迹象。文觉禅师是其中最受信任的一位,他很有可能参与到雍正初年处理年羹尧隆科多等机密大案中。

雍正宫中也养着一大批道士,给他炼制丹药。雍正不仅本人定期服用这些丹药,还劝大臣们服用,甚至把丹药赏赐给大臣们服用。同时,他还下密旨给各省大员,让他们留心寻访境内奇士,收纳宫中。
雍正本来身体就不好,高强度的工作更进一步击垮了他的身体,他养道士与其说是追求长生不老,不如说是养生保健。不得不说,道家养生保健之术确有奇效。道士贾士芳就十分擅长按摩之术,雍正颇受用。
但丹药终究有毒,吃多了体内毒素积累难免不出意外。后世便有学者认为,雍正性格暴躁易怒,正是丹药药性发作后的反应,后来他的猝死,也和丹药中毒脱不了干系。
一直标榜务实治天下的雍正,却沉迷于祥瑞和丹药的虚幻之中,不可自拔。

世人易欺,历史终不可骗。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24:20 +0800 CST  
告读者:
2015底开始,
生活开始漂泊。
你我都知道,
生活并不容易。
每次打开天涯,
看到一篇留言。
我都会感到很难过,
终究是心中有愧。
在断更的430多天里,
清风未能与大家一起走过。
更可怕的是,
以后也许还会断更,
我们有着大多的不由自主。
但是我要说的是,
目前已经解除出版合约,
只为不再让你久等,
一句话,
开森就好。
当然,
如果有人想赞助个酒钱,
或者想将此书付梓,
随时联系。
网上的帖子终究有点乱,
书才能看出体系。
祝好。
旧时清风
2016.7.18



PS.七八两个月可以保证基本更新。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8 11:30:38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9 08:22:38 +0800 CST  
第十一章:弄臣


01李卫当官(1)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几千年来,官场生存之道早已成为每个官员的必修课。粗略划分,君主身边大概有三种类型的大臣。

第一类是忠臣,也是最少的一类。忠臣,顾名思义就是绝对忠于君主,绝对不能有投降背叛君主的事情。商朝比干是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忠臣,他把自己的心都挖出来献给了纣王。后世之中,那些清官和以死上谏的大臣都能算忠臣。忠臣不一定要有才能,但他们一定有一颗不怕死的心,敢于和帝王当庭抗礼。当国家灭亡之时,他们会以身殉国。

第二类是能臣,大多是历史的风云人物。曹操可算能臣的典型,曾有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能臣最大的特点便是有才能,他们往往都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对于君王,他们不像忠臣那般盲目忠诚。手握重权,他们便是权臣,帝王本人都拿他们无可奈何,例如明朝的张居正。功业之心稍浅,他们便是贤臣,对帝王客客气气,诸葛亮最为典型。

第三类是弄臣,大多关于属于此类。弄臣唯一的凭借便是皇帝个人的宠幸,他们一切行为目的全都以讨好皇帝谋取私利为目的。弄臣没有自己的意志,皇帝的意志便是他们的意志。他们个个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高手,皇帝如果没有手段,时局再不好的话,他们十有八九就成了亡国奸臣贰臣。一般时候,弄臣大多是皇帝的近臣,升迁之路都是火箭式跳跃,当朝大臣对他们多有非议,却根本弹劾不倒他们。

整个清朝,弄臣多,能臣少,忠臣则近乎绝迹。君主专制愈演愈烈,官员个人意志丧失沦为官僚,成为皇帝的传声筒,个个争着做奴才。

雍正朝尤甚!
原因无他,雍正可是将君主专制推向中国两千多年顶峰的君主。

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初一,全国正笼罩在新年喜庆气氛之中。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富商李宗靖双喜临门,他又添了一个儿子。和别的世家大族不同,李家正在没落,祖上遗留下来的基业已经败得差不多了。李宗靖便给这个孩子取名卫,希望他能守卫住祖先的基业。

李卫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生前曾给李卫取字又玠。玠,玉圭也。父亲对李卫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手持玉圭在朝为官。父亲一死,李卫读书的梦就断了,家中再无支撑他读书的条件。

李卫改学武,终期一生,他都读书不多,字都识不全。学了点武功的李卫成了远近乡里皆知的混混,在一个注定没落的家族中他丝毫找不到自己的前途,混日子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一混起来,日子过得自然就快。康熙五十六年,李卫三十一岁了,而立之年已过,而他仍然一事无成。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李卫的命运。康熙决定用兵西北,为了筹措军费,朝廷开捐纳之门。所谓捐纳,说的通俗点,就是花钱买官。

李卫变卖家当,东拼西凑出一笔钱,捐了个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清朝六部官制,一名或多名内阁大学士负责联系一部,下有满汉尚书各一名,侍郎二人,再有郎中数名,郎中之下便是员外郎一名。大致算来,员外郎至少是现在处级干部。此外,员外郎可以参加朝会,见到皇帝本人。

员外郎这官看上去挺好,武选司又是兵部中最肥的部门,李卫这官买的挺值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明朝开始,员外郎便已成为捐纳专属官职,基本算是个闲职,品阶高,但根本无权。例如《红楼梦》里面贾政便任工部员外郎,每天上班去签个到就行。

李卫在员外郎任上熬了两年,才升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在户部任上,李卫把自己混混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当时管户部的亲王要求每入库一千两便要收损耗银十两,也就是要多收1%。李卫坚持认为这个搞不合理,这不明摆着敲诈地方吗?亲王当然不睬他,我就要这么收!下次收钱的时候,李卫就在走廊里面放个大柜子,在上面写上“王爷私房钱”。亲王看到,尴尬不已,只能命令取消。

李卫不知道的事,因为这一件小事情,他已经引起了四阿哥集团的注意。

又是两年多,康熙去世之后,胤祥接管户部,向雍正推荐李卫。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9 23:38:00 +0800 CST  
@移剌晋卿 2016-07-19 09:36:47
还有,楼主在讲中晚清史时一定要看看喻大华的书,他把嘉庆到宣统除了同治以外的晚清帝王都讲了一遍,讲得很好
-----------------------------
喻大华老师的书看过。《大清棋局》那个说来和我还有点关系,那书是磨铁出的,磨铁曾经和我洽谈过准备出这文,但是考虑到已经出了《大清棋局》那个。《大清棋局》销量很惨淡,搞的磨铁不敢出清史系列书了。他们特意给我寄了一本《大清棋局》已经出的第一本,我不得不说作者的胆子真大,这一本写的是清入关前的历史,我在一开始就说了,我恐怕永远不敢写。

基本上市面上能买到的清史类的书我都买到看过,失望大于期望,也看到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例如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乾隆一日》、《的崩溃》等等,也看到过很多粗制滥造胡说八道的作品,这个就不具体说了。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9 23:49:49 +0800 CST  
@移剌晋卿 2016-07-19 16:36:52
还有,楼主,都一年多了,你怎么着都应该把雍正朝剩下的一次性全部发完或是直接出版书了,不然太对不起读者们了
-----------------------------
雍正朝的已经印刷完毕了,但是还没有上市,近期应该可以上市。这是出版社出版的最后一本,后面的合约已经解除,遥遥无期。不能一次性贴,要等到上市后,才可以加快更新雍正朝。整个7月8月应该不会断更。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19 23:52:37 +0800 CST  
@疯狂的饭饭 2016-07-20 16:41:51
看到楼主又更新,很高兴。这是我在看完当年明月后,感觉最好的一部写史的。希望楼主能坚持下去,无论是迫于生活或工作的压力。毕竟要坚持一件事是很难的,平凡的人太多,如果你有机会去做一件不平凡的事,无论如何都应该坚持下来,就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告慰吧。
-----------------------------
感谢鼓励。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0 20:57:29 +0800 CST  
01李卫当官(2)

李卫不知道的事,因为这一件小事情,他已经引起了四阿哥集团的注意。

又是两年多,康熙去世之后,胤祥接管户部,向雍正推荐李卫。

这一年李卫36岁,从这一年开始,他将平步青云。

李卫被派去云南,出任云南盐驿道。

从汉代起,盐铁便有国家专营。盐是百姓的必需品,也是帝国仅次于田赋之外第二大财富来源。但长期的国营,必然滋生种种问题。康熙末年,吏治松弛,盐务自然不能幸免。在这其中,云南盐政问题最为严重,不仅无法上缴国库财富,还连连亏损。

李卫到任后,很快查明云南盐政问题根源在于腐败。前后两人盐道贪污多达二十多万两,发现新盐井竟然不上报窃为私有。雍正在李卫的奏报上批下:你放心大胆的去做,朕给你撑腰。在盐道任上,李卫干了十个月,云南盐政追回数十万两亏空,盈利三万多万两。

雍正二年,李卫被破格提拔为云南布政使,兼管盐务,特授寻常布政使没有的奏事权。

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李卫干的却不太舒心。不知何故,时任贵州威宁总兵官石礼哈对李卫特别反感,再三上奏弹劾李卫。石礼哈家庭背景深厚,他父亲便是出任岳钟琪副将的石文倬。加上李卫平日里性格比较跳(他称呼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西南官场不喜欢他的人不在少数。李卫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马上上奏还击。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雍正烦透了。

雍正索性把李卫调到浙江任巡抚,因为这时候浙江盐务也出问题了。

浙江盐务的问题是私盐泛滥,官盐根本卖不出去。浙江是传统的产盐区,官盐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私盐屡禁不止。李卫一开始也有点怕,不想趟浙江这趟浑水,表示自己没有巡抚之才,只求能任个提督总兵这样的武职。雍正当然没有同意,在诏书中特意点明让他兼管浙江盐务。

私盐问题,必须严查才可奏效。李卫一上任,就求户部发下盐政的关防印信,他好协调各处设卡查禁。没想到,户部根本不睬他。李卫再请,户部还是不给。一气之下,李卫写密折向雍正告状。雍正也是明白人,一看就明白李卫这是没送礼疏通,态度蛮横得罪了户部,便下令户部发给关防印信。为这事儿,李卫算是把户部惹毛了,在后来的公文信件中,户部就称李卫为“该盐政”,而不是“浙巡抚”,把李卫恶心够呛。

雍正在大臣质疑声中宣布摊丁入亩,各省还在持犹豫观望态度,李卫就表示浙江一定要推行摊丁入亩。反对摊丁入亩者,李卫统统将他们抓入监狱。以这种强势手段,摊丁入亩在浙江迅速完成。

至于清查亏空一事,李卫表现的更绝。他对外宣称自己将要过生日,准备宴请浙江大小官员。巡抚过生日,浙江省内官员自然全都屁颠屁颠地跑去拍马屁。酒酣耳热之际,李卫忽然长叹一口气。周围那些官员发现巡抚大人情绪不对劲,赶紧旁敲侧击地来问信。李卫意味深长地放下酒杯,挥挥手说:“跟我来”。到了密室之中,李卫不紧不慢地说:“今天和诸位喝酒喝的很爽,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官员们全都大眼瞪小眼,巡抚大人到底怎么了?李卫这才向他们暗示道:“诸位也都知道,当今皇上在严查亏空。我李卫是个武人,也不瞒大家,朝廷查亏空的使臣已经到浙江了。今天这顿酒,就当我为各位送行了。我李卫来浙江没几年,但也算和大家同事一场”。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0 20:59:01 +0800 CST  
自顶。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1 10:11:15 +0800 CST  
01李卫当官(3)


至于清查亏空一事,李卫表现的更绝。他对外宣称自己将要过生日,准备宴请浙江大小官员。巡抚过生日,浙江省内官员自然全都屁颠屁颠地跑去拍马屁。酒酣耳热之际,李卫忽然长叹一口气。周围那些官员发现巡抚大人情绪不对劲,赶紧旁敲侧击地来问信。李卫意味深长地放下酒杯,挥挥手说:“跟我来”。到了密室之中,李卫不紧不慢地说:“今天和诸位喝酒喝的很爽,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官员们全都大眼瞪小眼,巡抚大人到底怎么了?李卫这才向他们暗示道:“诸位也都知道,当今皇上在严查亏空。我李卫是个武人,也不瞒大家,朝廷查亏空的使臣已经到浙江了。今天这顿酒,就当我为各位送行了。我李卫来浙江没几年,但也算和大家同事一场”。

官员们一听这话,马上炸开锅了,慌作一团,酒醒了大半,纷纷跪下求李卫说情。李卫也不装:“诸位身上的亏空自己最清楚,你们都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我能保你们活命。不然,到时候被朝廷使臣当场查出,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别怪我没提醒过各位”。官员们吓得哭着答道:“多谢大人教我”。宴会散了之后,第二天李卫收到了各府县官员送来的账册,上面如实记载了亏空情况。

拿到账册之后,李卫立即上奏雍正,说他已经掌握浙江亏空基本情况,自己又熟悉浙江民情,请求协助朝廷办案。李卫主动请缨,雍正自然同意。

户部尚书彭维新办事细致认真,被派往浙江清查亏空。彭维新一到浙江,李卫就拿出雍正谕旨。两人决定抽签划分清查范围,李卫早在签条上做了手脚,彭维新分到的全是那些没有亏空的州府。最后,彭维新李卫联名上奏,称浙江并无重大亏空。浙江府县官员全都敬李卫三分,对李卫感激不尽。

浙江一直是天下财赋大省,也是贪污亏空大省,李卫却成功地填上了绝大部分亏空,最后只有六十万两没有追回。这个数字,在各省之中是最少的。

雍正五年十一月,朝廷为李卫特设浙江总督一职。李卫以总督身份兼任浙江巡抚,管盐政。次年,雍正嫌两江总督范时绎在整治社会治安方面无能,江苏境内盗案频发,特令李卫兼管江苏部分府县事务。

嚣张跋扈,可以说是李卫最大的特点。许多本不该是他管的事情,他非要插一嘴。又没读过什么书,在待人接物上表现的可谓一塌糊涂,把同事们全都得罪个遍。

按照朝廷平籴政策,从四川买米运回浙江,以抑制境内高价米。这批米在运输沿途,按规定是要缴纳过境税的。李卫却气不过,下公文给湖广总督衙门,质问他们为什么要征收那么多的过境税!湖广总督迈柱就此和李卫交恶,大家都是平级官员,你凭什么到我头上指手画脚。

浙江文人多有牵扯进年羹尧案的,雍正认为浙江民风不好,一气之下禁止浙江文人参加科举,还在浙江特设观风整俗使一职。后来的湖南巡抚王国栋便是第一任观风整俗使。李卫再次拿出对付彭维新那一套,王国栋前脚刚到杭州,李卫就派人请他吃饭。饭吃完了,李卫拿出一大叠材料:“这是本督上任以来搜集到的浙江学子行迹,他们已经痛改前非,希望钦使能和我联名上奏,请在浙江重开科举”。这是一件大功劳啊,王国栋欣然同意。

王国栋满心以为浙江学子会对他感激不尽,没成想,最后风头全给李卫占尽了。全浙江人都在传李卫如何智斗王国栋,为学子争取科举考试权力。没人记得他王国栋,他活脱脱成了一条丧家之犬。李卫还插手观察使衙门事务,把他当做属下一般使唤。王国栋本以为自己是朝廷上差,没成想却毫无作为。更狠的是,李卫还使坏,多次在给雍正的密折里面说王国栋无作为。别人写完密折全都是悄悄上奏,李卫不这样,他每次都给当事人看,还美其名曰:“明人不做暗事”。想想吧,有个人对你说,我想老板打你小报告了,你作何感想?

王国栋和李卫闹僵了。不久,就被调任湖南巡抚。到了湖南,还不省心。李卫当初刚上任的时候,装出一副尊重文化的样子,跑去给吕留良家族送了一块匾额。后来曾静案发,吕留良被雍正认定为主犯,李卫这才后怕起来。李卫急于洗脱自己,一方面在追查吕氏后人方面不遗余力,连出服的远房庶支都算被抓了,吕氏后人凄惨遭遇和李卫脱不了干系;另一方面就上奏攻击王国栋转移雍正注意力,说曾静张熙这些人全都在湖南境内,湖南民风已经如此不堪,身为巡抚的王国栋竟然茫然无觉,严重失职。如此指责,又暗中说王国栋在整治民风上毫无作为,浙江民风整顿全是他李卫的功劳。

李卫再一次成功了。王国栋被就地免职,召回京城接受审查,两年后才重回官场。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1 22:02:59 +0800 CST  
日常顶帖。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2 09:22:20 +0800 CST  
01李卫当官(4)

李卫的两个堂弟在老家仗着权势骄纵不法横行乡里,李卫派两江总督范时绎就此找他麻烦,竟然派人越境将两个堂弟抓到浙江看押。族中老人得知此事之后,将李卫开出宗族,不允许他姓李。两江总督范时绎更是气的牙痒痒,到我江苏境内来抓人,也不知会一生,李卫你牛啊!

在朝会的时候,李卫随口胡说,说某段河道年久失修,要重新加筑。河道总督当时就在场,大声驳斥道:“那段河道河道衙门每年都加筑的,李卫大人眼疾不会又犯了吧?看清楚再来说话”。一番话把李卫呛得哑口无言,只能公开道歉。雍正虽然没责怪他,但和河道衙门这梁子也算接下了。

此外,杭州将军鄂弥达因为清查马厂一事,也和李卫闹得不愉快,两人互相憎恨。

李卫本就一粗人,据袁枚说李卫“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著颊上皆满,而白皙精采,丰颐广颊,腰腹十围”,十足是个大胖子。主政浙江的时候,李卫爱逛西湖,进戏院,逢年过节大开彩门收礼,出门还讲究排场,几乎人人皆知。

同为雍正宠臣的田文镜对李卫所作所为都看不下去,多次上奏弹劾李卫,雍正并没有处理李卫。田文镜太精明了,他就转而巴结李卫。李卫老母亲去世,田文镜便派人携重礼前往吊唁,李卫破口大骂:“吾母虽馁,不饮小人一勺水也”。将使者推出大门外,把写有田文镜名字的拜帖直接撕了扔厕所里。

雍正十年,李卫调任直隶总督,成为疆臣之首。离开浙江时,浙江百姓跪送数十里。雍正命令李卫将自己治理浙江的经验汇编成书,下发全国官员讨论学习。到直隶任上,李卫仍然插手浙江事务,把继任浙江巡抚又得罪了。不仅如此,他还公然上奏弹劾鄂尔奇。鄂尔奇是鄂尔泰的弟弟,这下子又得罪一个雍正面前大红人。

客观地说,李卫有没有才能?确实有。经李卫之手,浙江犯罪率明显下降。但他的才能不足以支撑他走向如此高位。一个连最基本的政府文件都看不了的人却成了数省总督,实在太过于荒唐。当时很多人拍马屁说李卫是能臣,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比李卫有才能的人多了去了,如当时的云南巡抚杨名时。李卫能办成事,原因只有一个,雍正在给他撑腰。李卫办的很多事情全都牵涉到各方利益,要是没有雍正给他放权,他根本没法办成。就拿户部印信来说,如果雍正不发话,李卫可能连印信都拿不到,更别提整顿浙江盐务了。李卫对雍正绝对忠诚,他只是雍正选中的傀儡。甚至可以这么说,某些时候,他就直接代表了皇帝本人。

举朝之臣,全都在说李卫有问题。雍正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道:“李卫只是办事情有点急躁而已,他会改的”。性格急躁,正是当年康熙皇帝对雍正本人的评价。雍正当然不会惩罚李卫,作为一个帝王,他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

后来,雍正逝世消息传来,李卫是全天下最伤心的一个人,哭得几度昏过去。李卫不傻,他知道雍正一死,他离死也就不远了。果然,三年之后,李卫在祭拜完雍正陵寝之后,黯然去世。

新皇帝乾隆得知消息之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李卫死了?他还是聪明明白事理的,就用总督的礼仪安葬他吧”。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2 23:30:56 +0800 CST  
日常顶帖。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3 06:59:12 +0800 CST  
02模范总督(1)

地方督抚之中,李卫并不是最受雍正青睐的。雍正最为欣赏,史书用“专宠”二字来形容的是河南总督田文镜。大臣们说李卫犯了错误,雍正虽然不处理,但会下旨说李卫一顿。而如果大臣们说田文镜犯了错误,雍正不仅不处理,他还会下旨骂上奏的大臣一顿,让他们不要诬陷好人。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这是雍正给田文镜的评价。
田文镜是雍正朝最有名的模范总督,他治下的河南被雍正视作王道乐土。
能被雍正欣赏的人,身上一定有雍正的影子。雍正非议满天下,田文镜同样如此。如果说李卫还只是让同僚感到不爽,那么田文镜则是让天下官员恨不得杀了他。
田文镜究竟何许人也?
为何雍正如此赞许他?
又为何天下人唾骂他?
且听我细细道来。

田文镜,字抑光。田家世代居住在关外奉天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自然被编入汉军八旗,隶属镶蓝旗。

八旗虽有满汉蒙之分,但内部差别并不大,都是旗人享受同等的朝廷特权。汉军八旗中出任一方大员,入职中央的人不在少数。有特权,并不代表着一定能混出头。八旗中也有很多混的不如意的,流落街头讨饭的不在少数。问题在于人,人本身才是问题的关键。

同样是汉军八旗出身,甘文焜年羹尧这样的人能三十岁混到封疆大吏,田文镜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田文镜自小便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人,科举每每落榜,后来索性不再考了,花钱捐了监生。

田文镜做的第一个官是福建长乐县县丞,帝国最基层的官员之一。没才能,没背景,那便只能从基层干起。田文镜干了九年,才升为知县。十一年之后,才上调中央,任吏部员外郎。前前后后,田文镜在基层待了二十多年。在中央,田文镜同样没混出什么名堂,康熙五十六年才混到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

雍正登基的时候,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还是内阁侍读学士。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可以等退休,结束他这并不如意的官场生涯了。

一个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人,到了六十岁却还一无所成,他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凄惶不安啊?

一个偶然的任命改变了田文镜的命运,他的后半生将一扫此前的黯淡无光,他将成为大清政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雍正元年,田文镜奉命出京,代表朝廷祭告西岳华山。途经山西时,田文镜发现山西灾情严重,山西巡抚德音却不上报。这事儿本和田文镜没什么关系,但在回京之后复命时,他却在报告中详细地汇报了山西的灾情。田文镜运气也是好,就在田文镜回京复命前,当时红得发紫的年羹尧刚刚向雍正提到山西巡抚隐瞒灾情。

雍正对田文镜好感顿生,觉得他是个负责任的官员。虽然田文镜的任务只是告祭,但他却能关心地方上民生疾苦。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田文镜是个忠君爱国的好官。

不出所料,山西巡抚德音被罢免,改派田文镜前往山西主持赈灾事宜。数月之后,田文镜回京复命,雍正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当即授予山西布政使之职。

田文镜就此飞黄腾达,成为朝廷地方大员。
楼主 旧时清风  发布于 2016-07-23 21:52:11 +0800 CST  

楼主:旧时清风

字数:982082

发表时间:2013-02-16 06: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04 18:48:30 +0800 CST

评论数:82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