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大宋三百年:积贫积弱的铁血帝国(每日更新,还原一个真实的大宋)!

更新24 (大宋三百年 ,每日更新)



瓦棺纸衣:最节俭的丧事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准备让柴荣灵前即位。为了让大家服气,郭威曾把战功赫赫的外甥李重进叫过来,让他给柴荣下跪,以确定君臣名分。李重进服气了,大家也就都服气了。

在病榻前,郭威诚恳精细地地嘱咐柴荣自己的后事。
郭威说,赶紧给我修建陵墓,我不想停灵太久。给我修建陵墓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因为我怕别人盗墓。
郭威这么说是相当真心的。作为一个很节俭的皇帝,当活皇帝都不需要那些身外之物,当死皇帝,那些东西就更没用了。
郭威很清楚,所有的朝代都希望永不中断的传承下去,但是那是不可能的。他对柴荣说:我之前看到过唐代皇帝的十八座墓地都被人家掘了,因为里面有很多金银财宝,但是汉文帝的墓地一直完好的屹立在霸陵原上,因为汉文帝很节俭。
唐代皇帝的十八座墓地的确都被人家掘了,这个皇陵盗墓者就是温韬,被唐明宗处以死刑的温韬。

郭威准备把节俭进行到底:我死以后,棺材不要木头的,要用瓦片的,衣服不要布,要用纸。你还要在我的墓碑上写着:皇帝郭威一生节俭,墓地里没有财宝。
他还告诉柴荣,你要安排附近的30户人给我看护陵墓,免除他们的徭役。寒食节你要来祭拜我,如果来不了,在京城遥祭也是可以的。

郭威的话,还是没有说完:虽然我的墓地要节俭,但是你不要忘了这几件事儿,在河间和魏府(郭威战斗的地方)各埋下一副剑甲;在澶州(郭威黄旗加身、变泰发迹的地方)埋下一件通天冠浆纱袍。在开封(首都)埋下一件平天官衮龙袍。
把身后事交代完后,郭威任命范质和王溥为托孤大臣,之后去世。
郭威对自己的丧事事交代的特别清楚,以至于山陵使只需要直接执行,不必动脑子,就能完成国葬。
郭威可能也不想这样穷酸,可是他想好好休息,他不想像唐代的皇帝一样,死了好要被人打搅,搞得死无葬身之地,尸体被当成文物一样倒卖。他想学习汉文帝,陵墓里面没有财宝,自然就不会被人惦记。

对于郭威,历史评价还是很高的。范文澜说:他对沙陀人的野蛮政治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暴政下的民众感到希望。但是为了当上皇帝,他曾经纵兵抢劫,为了保证柴荣顺利接班,他干掉了当时跟他一块造反的两个兄弟王峻和王殷。这一点一直未为后人诟病。
郭威的陵墓很简单,当然盗墓分子和考古分子也看不上这个瓦棺纸衣的穷酸皇帝。也正因如此,他的陵寝到现在仍完好无损。旧址就在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
后来有有个诗人,经过郭威的陵寝,看到已经被麦苗包围的、占地面积不到一亩地的小陵墓,不胜感慨,写下了朔意正浓天肃静,铁剂纵横成麦苗的诗句,来缅怀这个对于丧事很低调的皇帝。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1 20:31:55 +0800 CST  
@毁美灭日 2016-06-01 21:58:23
宋代是靠割让土地和向周边小国纳岁币换和平的!
-----------------------------
这个不对 宋辽战争宋代败多胜少 主要在于宋太宗指挥能力差 宋真宗时期对辽作战从未败过 宋辽合约也不算不平等合约 宋人理性 只给辽国30万 还是以赏赐的名义给的;辽国皇帝还要喊宋朝皇帝为大哥 30万对于大宋而言,不过是个贫困县一年的赋税,而宋朝有1200多个县,更军费开支比 是九牛一毛。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而且宋朝从贸易顺差赚到的远比30万多。花钱买和平是明智的。宋朝从未割据一寸土地。至于西夏,到宋哲宗时期,已经被宋朝打残了!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03:31:20 +0800 CST  
更新25(大宋三百年每日更新 第二章变泰之路)

七 因为爱情
郭威死了,由于他的家属全部被汉隐帝杀死,所以他让养子柴荣即位。柴荣的确很有才,不过按理说,无论如何皇位也轮不到柴荣。因为承继大统者一般是死皇帝最亲近的人。柴荣虽然是养子,只是郭威的妻子柴皇后的侄子。
单单就血缘而言,有两个人,比柴荣有优势。
一个是李重进,他是郭威的外甥,郭威姐姐的儿子。一个是张永德,郭威的女婿。这两个人的战功并不比柴荣差,可是即位的偏偏就是第三皇亲柴荣。
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郭威太爱自己的老婆,所以爱屋及乌,也很爱老婆这个侄子。大家应该还记得郭威娶媳妇的的那一幕。

美人巨然识穷途
926年,李存勖死于兵变,明宗即位后,表示自己不需要那么多宫女。就裁员。在古代,放归宫女是一件盛德之举,皇帝干这事儿一般是很高尚的。
在皇帝的高尚行为下,宫女柴氏失业。她带着一大推钱财,投宿在黄河边的一家小旅馆。
李存勖死后,郭威也失业了,流浪到黄河边,由于连日大雨,乞丐郭威就在旅馆门口躲雨,他住不起旅馆。柴姑娘看到了这个破衣烂衫但是气场不凡的少年,就问店家:这是谁?
店家说:这是乞丐郭雀儿。
因为乞丐郭威有麻雀纹身,所以叫郭雀儿。

雀儿虽然是个可爱的小禽兽,但是这个名字也是个贱称,跟阿毛阿狗没什么区别。但是柴姑娘偏偏就认定,郭雀儿是个风尘里的英雄,自己就是红拂女一样的侠女。美人巨然识穷途,她一下子就把把落魄英雄从滚滚风尘中识别出来。柴姑娘立即跟爸妈表示:我要嫁给郭雀儿。
他爹妈没有这样的眼光,看不出眼前这个乞丐跟别的乞丐有什么区别,就对柴姑娘说:你好歹也是皇帝身边的女人,再不济也应该嫁给一个节度使,怎么这么没出息,找个乞丐就就把自己打发了。
但是柴姑娘坚决表示:此贵人也,不可失也。
父母也拗不过,只得同意。郭雀儿很喜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自然也同意。
于是两个人在旅社里野合了,婚后,柴姑娘把钱财拿出一半给郭雀儿,另一半给爹妈留给柴家经商(后来侄子柴荣成了出色的商人)。
婚后,雀儿只知道喝酒赌博,柴姑娘耐心规劝,雀儿才浪子回头。
后来,他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拥立刘知远做皇帝,成了大汉的开国功臣。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12:41:28 +0800 CST  
@毁美灭日 2016-06-01 21:58:23
宋代是靠割让土地和向周边小国纳岁币换和平的!
-----------------------------
@青埂12345 2016-06-02 03:31:20
这个不对 宋辽战争宋代败多胜少 主要在于宋太宗指挥能力差 宋真宗时期对辽作战从未败过 宋辽合约也不算不平等合约 宋人理性 只给辽国30万 还是以赏赐的名义给的;辽国皇帝还要喊宋朝皇帝为大哥 30万对于大宋而言,不过是个贫困县一年的赋税,而宋朝有1200多个县,更军费开支比 是九牛一毛。宋辽维持了百年和平,而且宋朝从贸易顺差赚到的远比30万多。花钱买和平是明智的。宋朝从未割据一寸土地。至于西夏,到宋哲宗时期,已......
-----------------------------
各种史料还是国际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考证都可以计算出来。举个例子 宋太祖时期遂城之战 宋军三千打六万;太宗时期,满城之战,更是斩首一万;即便是被后人诟病的高粱河之战,宋军阵亡1万,而辽军阵亡2万多(加上石岭关之战的斩首1万),徐河之战,宋军1万打败辽军8万铁骑,打得辽国战神从此不敢再战。
宋代靠割地送钱换和平不成立,宋代从未割让一寸土地。在人类进入第二个千年,世界公认大宋是世界头号强国。宋代人均GDP2300美元,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不过300美元。强弱不可同日而语,宋代失去幽云地区后,无险可守,花钱买和平无可厚非,而且是理智文明的选择;对于西夏,也是世界级强国,他们光骑兵就有50万,宋代打了100多年,到宋哲宗打残,西夏领土大幅被宋占领,西夏被迫求和。对于西夏这种国家,宋朝也不愿意打,因为他们是游击队,缠不赢,不是打不过。给他钱让他别闹,前提是他要称臣,所以大宋还是理智地占了上风。至于金国,虽然嚣张一时,最后还是被南宋灭了。所以大宋很强大,至少大宋从来不和亲,不会用女人来换取和平。而汉唐所谓强国,在跟北边匈奴契丹吐蕃的战争中,多半也是打败仗的,因为游牧民族你想打他 也找不到地方。所以汉唐都有和亲惯例,从这个角度讲,宋代军人战斗力更强,更有血性。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12:56:25 +0800 CST  
@李胖子2016 2016-06-02 08:13:39
这些数字怎么算出来的
-----------------------------
您说的是前言提及的数据。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13:02:51 +0800 CST  
@李胖子2016 2016-06-02 08:13:39
这些数字怎么算出来的
-----------------------------
各种史料还是国际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考证都可以计算出来。举个例子 宋太祖时期遂城之战 宋军三千打六万;太宗时期,满城之战,更是斩首一万;即便是被后人诟病的高粱河之战,宋军阵亡1万,而辽军阵亡2万多(加上石岭关之战的斩首1万),徐河之战,宋军1万打败辽军8万铁骑,打得辽国战神从此不敢再战。
宋代靠割地送钱换和平不成立,宋代从未割让一寸土地。在人类进入第二个千年,世界公认大宋是世界头号强国。宋代人均GDP2300美元,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不过300美元。强弱不可同日而语,宋代失去幽云地区后,无险可守,花钱买和平无可厚非,而且是理智文明的选择;对于西夏,也是世界级强国,他们光骑兵就有50万,宋代打了100多年,到宋哲宗打残,西夏领土大幅被宋占领,西夏被迫求和。对于西夏这种国家,宋朝也不愿意打,因为他们是游击队,缠不赢,不是打不过。给他钱让他别闹,前提是他要称臣,所以大宋还是理智地占了上风。至于金国,虽然嚣张一时,最后还是被南宋灭了。所以大宋很强大,至少大宋从来不和亲,不会用女人来换取和平。而汉唐所谓强国,在跟北边匈奴契丹吐蕃的战争中,多半也是打败仗的,因为游牧民族你想打他 也找不到地方。所以汉唐都有和亲惯例,从这个角度讲,宋代军人战斗力更强,更有血性。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13:08:29 +0800 CST  
更新26(大宋三百年每日更新 第二章变泰之路之生死两茫茫)

生死两茫茫
但是可惜的是,柴姑娘虽然看到了郭威的贵人相。但是,她没有看到,郭威的贵人相,原本与她无关,而恰恰是以她的死为前提。
人的一生总是充斥着很多无妄之灾,这些无妄之灾构成我们一生不可预知的恐惧。
950年,汉阴帝厌于为大臣所制,以雷霆万钧之势,杀掉了史弘肇等权臣,并对权臣的党羽和全家进行清洗。郭威的全家被屠杀,柴姑娘也因此死难。

随后郭威叛乱,灭掉北汉,自己称帝。那一年,郭威46岁,春秋鼎盛。
郭威称帝后,很感念柴姑娘,所以当皇帝后,始终没有再立皇后,那个位置始终为柴姑娘留着。
郭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知道,没有柴姑娘,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如果不是柴姑娘慧眼无双,把自己从尘世中拉出来,自己还是那个在乞丐堆中嗷嗷待哺的小乞丐,还是那个在市井中跟无赖混混喝酒赌博的的郭雀儿。

一个人能否成材,关键在于有了人才的资质后,能否遇到贵人。而毫无疑问,柴姑娘就是郭威的贵人。

郭威的后妃传里,人丁单薄,陪伴他走到最后的,只有德妃董氏,其他的一后(柴姑娘)两妃都是追封的。董妃死后,郭威辍朝39天,可见和董妃感情笃深。但是郭威并没有因为跟她感情好,就把皇后的封号给她。
因为皇后的位置他只留给柴姑娘。即便泉壤殊途,幽冥永隔,也要人鬼情未了。

郭威太爱柴姑娘,对柴姑娘的侄子柴荣也很喜爱。柴荣从小在郭威家里长大,长大后,经商很成功,赚了很多钱。给郭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启动资本。
在郭、柴两家全家被杀后,郭威收了柴荣作为养子。郭威自己领兵造反,派柴荣留守大后方邺都。柴荣的确很能干,主政期间,为政清肃,盗不犯境。郭威很满意。大周讨伐慕容彦超时,柴荣多次请缨,郭威也很满意。
对于柴荣的才干,郭威很认可,所以他死后,让柴荣即位。
托孤(主要是交代丧事)完成的当天。郭威闭上了眼睛,跟那个琴瑟和谐的妻子和恩人,永远相会于九泉之下。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2 19:16:34 +0800 CST  
更新28 (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1五代第一英主 每日更新)



三 周世宗时代

一 五代第一英主

柴荣的评价
赵州石桥是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河北民谣《小放牛》
《小放牛》的柴王爷就是周世宗柴荣,这首民谣展示了柴荣经商的场景。周世宗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将军,最后又成了一个成功的皇帝,在商界、政界和军界都很吃得开。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柴荣的评价,以及柴荣同志对这些评价可能的再评价吧。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旧五代史》主编薛居正(不错)
神武之功,近代无比,于文德则未光----齐藏珍(中肯,文德我是没时间搞)
体上圣之姿,下武之运,协一千而命世,继八百以卜算年,化被区中,恩加海外,虎步则时钦英主,龙飞则图应真人。---李璟(李煜父亲,南唐中主,手下败将,马屁拍得有文采)
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切,诛杀过当,想祚不永,岂不不由此乎?--宋真宗赵恒(过分苛责前辈,你自己一昏君,连个明主都算不上,还说我严刑峻法导致短命。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不是你大爷抢了柴家的天下,你爹又抢了你大爷的天下,有你什么事儿)
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若天假之年,功业可比汉高祖。---宋神宗(英雄惺惺相惜,小子,说得好)
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以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宏规大度,岂得于庄宗同日语?--司马光(明君仁主,我本来就比李存勖高一大截儿)
三代之王有其时而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思宗无其时而为之。-----朱元璋(天不假年,英年早死,还是朱重八懂我)
有轻天下而好杀着,周世宗是也。----朱国桢(片面刻薄,胡说八道)

关于周世宗的评价,一般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代英主,武功赫赫;另外一方面,是文治不够,严刑峻法,嗜杀。这两点都是事实,但是这两点都不能概括柴荣的全貌和历史地位。比照中国近代史教材,我们可以这么评价柴荣。

自从有了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柴荣不仅代表大周的利益,还代表了整个中国的利益。
柴荣的即位是五代历史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儿。周世宗跟五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一样,他首次明确提出以唐太宗理论为指导,是一个罕见的,代表人民大众的好皇帝。
他不仅代表农民的利益,还代表士农工商所有社会阶层的利益,整个五代十国的利益;他的即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从此,五代十国有了一个统一坚强的领到核心,大家紧紧团结在以柴荣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团中。
柴荣同志带着大家一起,致太平,奔小康,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不断前进。
不多说了,历史书上都有,总之,柴荣的即位是一件大事儿。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3 12:56:02 +0800 CST  

更新29 (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2 柴家王气 每日更新)



柴家的王气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柴荣在郭威的灵前即位。
柴荣也出生在一个比较有王气的家里,柴荣的爷爷柴翁,是个特别诡异的老头,老头儿的名字已经不知道了(史佚其名)。
他经常一个人独居,大家都以为他是跟鬼打交道的。
有一天,老头狂笑不止,柴荣的奶奶问他原因,他就是不说。老太太很好奇,就把贪杯的老头灌醉了,老头酒后吐真言:上天说了,我孙子要当皇帝。
这当然也是帝王成功后的马后炮。
921年,柴荣,出生在邢州别墅里。

父亲柴守礼官拜御史大夫,太子少傅,都是顶了天的正国级干部。但是御史大夫是大周朝给的,太子少傅是大宋(967年,73岁才死去)追封的。

921年,还没有大周朝,更没有大宋。
所以,柴荣出生的时候,柴守礼很穷。儿子养不起,只能到郭威家里寄养。郭威发迹前,柴守礼一直没有混出人样。
柴荣当了皇帝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面,知道959年柴荣去世,他们也没有见最后一面。
因为,柴荣的皇位,是从郭威那里来的,所以,郭威是柴荣的大统上的爹,所以柴荣当时,法统上的名字实际上叫郭荣。
对于亲爹柴守礼,礼敬归礼敬。但他不是皇帝法统上的亲爹,自然不能加封太上皇。柴荣仅仅把他当大舅看待,给了很高的荣誉头衔。
老头比较倔,感觉见儿子还得下跪,干脆父子从此不再相见。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3 19:52:19 +0800 CST  
更新30(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2 柴家王气 每日更新)


商人柴荣

柴荣同志从小在郭威家长大,为人沉稳厚道,少年老成。郭威常年打仗,家里过的也不宽裕。
柴荣就找了一个合伙人吉跌氏去经商,把江陵的茶叶买到北方,把河北的瓷器卖到南方,所以著名商人在赵州桥留下了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的名声。
商人柴荣对自己的前途并不乐观,商人地位不高。所以柴荣经常算命,有一次柴荣昭王处士算命,算命的还没开始摇签(蓍),结果命签自己从签筒里跳了出来,还竖立不倒(卓然而立)。
算命人大吃一惊,对柴荣说:我们家算命也有十几代人了,我的曾祖父曾有遗言:命签自己跳出来的,都是贵不可言的,何况您的命签不仅自己跳了出来,还卓然而立,难道说您是天子命吗?
柴荣装作很生气的样子,骂王处士不要胡说八道,以免引火烧身,但对于这个结果,柴荣心中窃喜。
其实,命签自己跳出很可能是因为算命的没拿稳,竖立不倒也仅是一个巧合。
柴荣跟劼跌氏喝酒,说:王处士说我有天子命,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你想当什么官?
劼跌氏没把柴荣的玩笑当玩笑,他很认真地说说:我经商30多年,常常在京洛之间跑业务,很羡慕税务官,他们一天的收入是我3个月的利润。您要是当皇帝了,给我个京洛税院使当当就好。
后来,柴荣当了皇帝,果然给了他这个垂涎三尺的官职,估计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赚钱。商人柴荣
柴荣同志从小在郭威家长大,为人沉稳厚道,少年老成。郭威常年打仗,家里过的也不宽裕。
柴荣就找了一个合伙人吉跌氏去经商,把江陵的茶叶买到北方,把河北的瓷器卖到南方,所以著名商人在赵州桥留下了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的名声。
商人柴荣对自己的前途并不乐观,商人地位不高。所以柴荣经常算命,有一次柴荣昭王处士算命,算命的还没开始摇签(蓍),结果命签自己从签筒里跳了出来,还竖立不倒(卓然而立)。
算命人大吃一惊,对柴荣说:我们家算命也有十几代人了,我的曾祖父曾有遗言:命签自己跳出来的,都是贵不可言的,何况您的命签不仅自己跳了出来,还卓然而立,难道说您是天子命吗?
柴荣装作很生气的样子,骂王处士不要胡说八道,以免引火烧身,但对于这个结果,柴荣心中窃喜。
其实,命签自己跳出很可能是因为算命的没拿稳,竖立不倒也仅是一个巧合。
柴荣跟劼跌氏喝酒,说:王处士说我有天子命,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你想当什么官?
劼跌氏没把柴荣的玩笑当玩笑,他很认真地说说:我经商30多年,常常在京洛之间跑业务,很羡慕税务官,他们一天的收入是我3个月的利润。您要是当皇帝了,给我个京洛税院使当当就好。
后来,柴荣当了皇帝,果然给了他这个垂涎三尺的官职,估计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赚钱。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3 19:53:13 +0800 CST  
更新31(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3 柴荣的胆识 每日更新)



二 高平之战
954年2月,柴荣即位刚刚一个月。北汉皇帝刘崇就联合契丹南侵,想要灭掉柴荣。柴荣也想灭掉北汉。

国仇家恨
北汉想要灭掉柴荣是可以理解的,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家的江山被郭威夺走了;更重要的是,替补皇帝刘赟是刘崇的儿子,也被郭威害死了。
国仇家恨编织在一起,刘崇跟郭威不共戴天。所以郭威称帝后,刘崇也称帝,并且一直保留大汉的年号,一直在边境跟大周打仗。
这次,听说郭威死了。郭威的丧事儿,就是刘崇的喜事儿。郭威死了,刘崇准备把账算到柴荣的头上。
刘崇打不过郭威,欺负一下郭威的儿子还是可以的。如果等颠覆郭威的基业,那是最好不过的。这么好的时机,刘崇自然不会错过。

但是柴荣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柴荣提出要御驾亲征。宰相冯道提出反对。
冯道表示:刘崇自从另立山头建立伪政权后,一直很羸弱,没有听说暴发雄起。刘崇声称要亲自来,估计是为了钓陛下上钩,所以陛下千万不要上钩。没有必要亲自去,派个大将去应付一下得了。现在非常时期,陛下刚刚即位,先帝尸骨未寒,军心动摇,如果谁半路上叛变投敌,把陛下卖了,就一切都完了。
柴荣表示:刘崇以为我刚即位,好欺负,自认为是天赐良机,丧心病狂,以为天下可取,神器可图,刘崇肯定会亲自来。
至于人心易动的风险,皇帝不做正面回应。

柴荣的胆识
在皇帝看来,自己刚刚即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大家都不认识我。论功劳,我比不过李筠、李重进;论关系,我比不过李重进、张永德。我要是派个大将过去,实在不太合适。派个名望小的 吧,可能打不过刘崇,要亡国;派个名气大的,万一前线在搞个黄旗加身,搞不好也要亡国。
对我,亲征不亲征来说风险都是一样的,皇位都是不稳当的。与其坐镇京城,还不如去战场,让大家认识我。打输了,可以跑路,打赢了,这些骄兵悍将就会乖乖听话,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过的多。
趁着刘崇过来的机会,我也可以亲自掌握禁军,也让这些兵将们认识一下皇帝的天子威仪。也好让让这些虎视眈眈的地方政权,比如北汉南唐收收心,不要觉得朕好欺负。不要在下面搞小动作。

大臣们不太了解皇帝的心思。对于亲征,大臣分成完全不对等的两派,反对派占了绝对大多数,公开支持皇帝御驾亲征的的只有王溥一个人。
宰相冯道反对的特别激烈。于是君臣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对话。
柴荣:唐太宗创业之初,没有哪次是不亲征的,我有什么好怕的?
冯道:陛下不是唐太宗,也学不来唐太宗。
柴荣:刘崇不过是乌合之众,如果遭遇王师,一定是泰山压卵。
冯道:泰山压卵固然好,但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泰山。
皇帝:宰相太没种了(冯相何少也)
对于冯道的奚落,皇帝很不高兴,索性不再跟这些老家伙商量。毕竟他后面站着一大批刚刚提拔上来的少壮派军官,不用听这些老臣们的聒噪。

皇帝准备再招募一批生力军。对于那些亡命山林的强盗,皇帝准备全部办成人情案。只要应征,就可以免罪参加禁军,这样就招募了一大批武力。
以至于有人早晨刚杀完人,逃到山林,下午听说圣旨,就当兵去了。
这批人本来烂命一条,既然皇帝办了人情案,现在能够重新做人,纷纷从军。
柴荣的这个“敢杀人者就是英雄”的思维,估计跟郭威年少的经历有关。敢敢杀人的人一般都是勇敢的,勇敢的人就是英雄,武功高强,是当兵最好的人选。
在进行大赦的同时,柴荣调兵遣将,准备亲征。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4 12:57:03 +0800 CST  
@鹞鹰伏击 2016-05-27 22:17:58
——大宋GDP占全球80%,楼主是怎么算出来的?

——大宋人均GDP2300美元,楼主是怎么算出来的?

——楼主知道GDP的内涵是什么吗?

——楼主折算人均GDP美元价格,是依据美元什么价值进行折算的?

——楼主既然是以GDP衡量大宋的经济能量,那么是不是大宋已经进入商品生产社会化形态了?
-----------------------------
这个是学者观点,楼主浅薄 ,只引用不批判,GDP学过,理解不深,宋代人最幸福理性但无疑问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5 03:54:35 +0800 CST  
@里下河芦根 2016-05-28 15:59:08
本人最喜欢宋朝
-----------------------------
了解宋朝的大概都喜欢宋朝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5 03:58:15 +0800 CST  
更新31(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3 亲当坚阵 每日更新)


亲当坚阵
3月10日,柴荣率御驾亲征,领大军从开封出发。
大周大军兵分三路,在高平与北汉军遭遇。
李重进,白崇赞军团为左路军;樊爱能,何徽军团为右路军;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锐奇兵居中。张永德带领禁军保护皇帝。
皇帝骑马观战,一身戎装,亲自督战。大战前夕,种种王气扎推涌现。首先是大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上,这意味着敌人要完蛋了;然后还没交手的时候,北汉军看见了官军头上笼罩的、呈龙虎之状的云气。最后天气也来帮忙了,两军还没摆好阵型的时候,刮的是东北风,对官军很不利;刚开打不久,大风就转向了,风也站到了官军这边来。
3月19日,先锋部队开打,俘虏的话印证了柴荣的判断,刘崇亲率3万骑兵杀来,契丹的1万骑兵也在严阵以待。

北汉骑兵前来挑战,右路军樊爱能所部骑兵抵挡不住,纷纷溃退。骑兵一溃退,把列阵骑兵后面的何徽的步兵给冲散了。右路军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
皇帝下令不许逃跑,但是兵败如山倒,没有人听命,大家都说:官军已经打败了,其他人已经全部逃跑了。
打了败仗还造谣。
右路军溃退,导致军心不稳,皇帝的中军右翼彻底暴露,周世宗亲自督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个危急关头,有两个人跳了出来。
第一个是马仁瑀,他一边大叫道,主辱臣死。想用大嗓门喊回来溃军的良心和涣散散的军心。他一边大喊,一边搭弓射箭,连续射死好几十个北汉骑兵,士气稍微恢复。
第二个就是赵匡胤,赵匡胤大喊:主上危险,我等怎能不拼命?又在乱军中找到张永德说:贼兵气焰嚣张,我们要是拼死作战肯定能大败他们,您手下有很多精锐的弓弩手。您领1000骑兵作为左翼,我带兵作为右翼去冲杀,国家安危,就在此一举了。

皇帝也开始向前冲,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将士们看到皇帝和大将们都在前面,感觉这仗有打头,纷纷奋命争先、绝地反击。
打仗靠的就是一股士气,皇帝、大将、士兵们同声连气,很快扭转战局。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打到傍晚,北汉骑兵团被打败,逃跑到到河对岸列阵。这时,刘词的援军赶到,看到大军打胜了,逃跑的东路军也纷纷排好队赶来参战。
几路军队合兵一处,接着打击北汉,杀了北汉大将张晖和枢密使王延嗣。官军全线出击,大败北汉骑兵,僵尸弃甲填满山谷。
这一仗,赵匡胤左臂中箭。当晚,皇帝下令杀掉两千北汉降卒,作为回报,北汉也把官军的降卒全部杀掉。
当然,这样的事儿,周世宗以后还会干。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5 13:32:39 +0800 CST  
@路只赱嘞一半兒 2016-06-05 15:17:42
篇幅有点短,看着不过瘾,楼主辛苦点,加油楼主
-----------------------------
多谢 支持 我尽力 先一次性更新三天的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2:36:06 +0800 CST  
更新33(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4 军法的威力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4 军法的威力

高平之战打完了,大周大获全胜,柴荣的皇位也坐稳了。下面的工作就是战后总结,主要是赏罚的问题。对于东路军逃跑者,柴荣当天就登记在册,军使以上的70多名军官,战事一结束,就全部逮捕。

樊爱能,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临阵脱逃,死有余辜,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何徽就比较冤枉,他是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打仗的的时候,他的步兵部队排列在樊爱能骑兵方阵的后面,樊爱能逃跑,冲乱了他的阵型,他无力组织抵抗,不跑就只能战死。
从犯罪学上来说,他顶多是个胁从犯。
皇帝考虑到他之前的战功,本来不想杀他,但是跟张永德进行了谈话之后,决定主犯要杀,胁从也问。


皇帝:樊爱能等70多个偏将裨将,我准备全部按军法处理,你觉得怎么样?
张永德:如果陛下想要开疆拓土,威加四海,就必须这么办。
对啊,柴荣要想统一全国,就必须立威。要立威,就必须要砍掉逃兵的脑袋。皇帝下定决心,全部杀掉。
胁从犯也杀掉,危险时候,朕都能往前冲,你却因为感觉打不赢,就逃跑。幸亏打赢了,要不是朕亲率几个忠心的部下拼死反击。朕恐怕就被刘崇干掉了。
为了避免以后再度出现类似情况,皇帝决定,不论主犯胁从犯,全部杀掉。

在绑缚刑场前,皇帝对他们发表了杀人演说,斥责了这些人的逃跑行为:你们这些人都是累朝宿将,并不是不能战。现在望风而逃,就是想把我当奇货可居,卖给刘崇吧。
奇货可居,出自吕不韦。吕不韦觉得投资秦国公子子楚收益很大,就大肆帮助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谋取王位,据说还把自己怀孕的女人赵姬送给子楚。后来子楚当了秦王,吕不韦当了宰相,秦王和赵姬的儿子嬴政当了始皇帝(据说是吕不韦的儿子)。

这次执行军法,震撼相当大,骄将堕兵,无不知惧。皇帝的权威被树立起来。
大家害怕也是有理由的,这些兵油子,几十年来都在打仗,朝代换了,替新朝打仗;皇帝换了,接着替新皇打仗。可是这一次他们的确害怕了。

皇帝一下手,就干掉70多人,从低级军官军使,到禁军高级将领,血啦啦一大片,砍掉的人头让士兵们很害怕。
几十年来,没加过这么下狠手的,大家出来当兵,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四十多年来,大家打仗基本上很友好,就像川军混战一样,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跑。
也没见哪个皇帝杀人,当然,皇帝亲征也比较少见。更没见过杀了这么高级别的军官。碰上柴荣这样狠角色,混日子是不大可能了。

樊爱能和何徽分别是侍卫亲军系统的马军和步军指挥使,在中央禁军的侍卫司排名第四和第五。属于大周中央禁军高级军官。

大周中央禁军分为两个系统,侍卫司和殿前司。侍卫司比殿前司要强大的多。
侍卫司的前五军职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对号入座,高平之战执法前,第三到第五分别是李重进,樊爱能,何徽。
殿前司的前五军职是: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对号入座,这时的第三名是张永德,第五名是韩令坤。
就是说,出征的几个禁军高级将领,有两个被干掉了。

战后,除了杀人,还要论功行赏。赵匡胤做到了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后进的赵弘殷切终于提拔到了龙捷右廂都指挥使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2:47:25 +0800 CST  
更新34(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6 冯道之死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三 冯道之死

大战结束后,周世宗班师。回到开封给郭威举行国葬。郭威一月份就咽气了,死前特别交代,不要停灵太久,可是还是停了3个月,四月份才入土为安。

也就是在显德元年4月,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死掉了。
他就是冯道,前任宰相。冯道这时是山陵使,负责郭威国葬事宜,他还没有来的及把郭威的排位放到太庙,使命还没有完成,就撒手人寰了。
听说冯道死了,很多人很多人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天下缟素。

1 生前身后名
冯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
生前(其实是死前),评价很高:士大夫们不管贤明的,还是愚蠢的,都一致认定冯道高风亮节,为当世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家都希望获得冯道的赞美,那是无上的光荣(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连皇帝们也都认为冯道是个好大臣,李嗣源说他是真士大夫,石敬瑭说他是人臣之刀尺,造化之丹青。

冯道身后,主要是进入大宋之后,一片骂声,毁誉参半,争议很大。
薛居正在他的五代史里,以一女不是二夫来讽刺冯道事四朝,相六帝的无耻行径;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之尤。
但是,苏辙认为以上三位对冯道的评价太苛刻,不够宽容;吴处厚和富弼都认为冯道是孟子所说的大人(道迹浊心清,俗人徒见道之迹,不知道之心)。
赵翼表示五代乱世,也就是冯道能够解民于倒悬,以拯时拯物为念。
最违和的评价莫过于范文澜:冯道构成统治阶级的文官部分,丑恶不亚于武夫们,是官僚的最高典型。
这个评价完全就是拿着革命的标准来苛责古人,就像要求古代的妇女们有性解放的前卫意识一样,刻薄而无聊。
可问题是,冯道是丑恶的吗?

2 迹浊心清?

冯道这个人,先后效力于唐庄宗到周世宗的历代皇帝,历仕四朝,10帝,如果算上耶律德光,就是11个皇帝。
冯道是个好人,他为人宽厚。后晋时期,有个人牵着一头驴入市,驴脸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冯道,亲信向其报告。冯道说,这可能是为驴子寻找失主,天下那么多人叫冯道,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个高官的宽容是罕见的,不要说国家级,如果现代谁在驴脸上挂一个某省部级官员的名字,看他不跨省通缉你;不要说挂牌子,你要是敢说市长的儿子公务员考第一名存在作弊嫌疑,看他爹妈不跨省通缉你。
而正国级干部冯道没有,他只是一句无足轻重的话,把一件大事儿化解了。
冯道一辈子,与人为善,奖掖后进,为当时称道。

当然,从忠君角度看,冯道绝不是一个好臣子。他忠心的对象不是君主个人,而是国家和百姓。在五代乱世里,也只有冯道救民于倒悬,以拯时拯物为念。
诚如李贽所说: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冯道之责始尽。五代相禅,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虽历四朝,事十二君,而百姓卒锋镝之苦,道务安养之力也。
司马光欧阳修片面地从忠君的角度辱骂风道,显得有些刻薄。
冯道不忠君,确实不假。但是冯道循大道也是真的。
社稷为重,君为轻。孟子是这么说的,冯道也是这么做的。在五代乱世,朝代更替之际,冯道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安全,在前后朝代之间全力斡旋,避免百姓生灵涂炭,避免流血冲突,是在践行孔孟之道,没有什么可苛责的。

再者,冯道不忠于君主个人,也是君主的原因。冯道很忠诚,但绝对不愚忠,
对于五代第一明君唐明宗,他多次劝谏实行仁政(虽然明宗是文盲,听不懂)。
对于五代第一英主柴荣,他敢触怒龙颜,坚持己见,主张皇帝不能亲征,甚至因此奚落皇帝。
冯道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他的原则基于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往大了说,在王朝主权跟百姓人权之间,风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权,就是放在现在,跟普世价值观也是一致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公道自在人心。
对于一些人,公道在当代人的人心,比如冯道,五代变乱保全苍生,天下人交口称赞,士无贤愚,皆仰为元老;
对于另外一些人,公道在于后代人的人心,比如袁崇焕,后来冤情大白时,大家都觉得他是蒙难的英雄。但是当他蒙冤而死的时候,人们争着吃他的肉。
冯道也想做个忠臣,可是没有那个君主可以值得效忠啊?

其实对于冯道的评价,我们可以比照狄仁杰,狄仁杰也是侍奉了大唐武周两个朝代。性质跟风到没什么区别,只是冯道的频率更高一点而已。
如果有,区别在于50步跟100步。
但是很少有人说狄仁杰是奸臣的,其实在选择的主动权上,狄仁杰更为优先,武则天称帝以后,他可以致仕或者自杀殉节呀,熬死了武则天他可以接着出来(最后没熬过武则天),可是他都没有。
狄仁杰不是奸臣,冯道也不可能是奸臣。
冯道有一本书,叫做《荣枯鉴》(有些人说不是他写的),相当深刻。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后人从忠君的角度,把他解读为永久享乐的不忠之人。实际上,冯道说的是人家祖籍在长乐而已。比如司马说自己是涑水司马光,你能说司马光是水货吗?
后代人乱扣帽子,太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这个不忠君的反面典型。即便冯道享乐,也没有什么纵欲之类的传闻,一生过得节俭,即便是个快乐的老头,也仅仅是个知足常乐的,劫后余生的快乐,这种快乐,带着侥幸和责任。
冯道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周世宗刚刚即位几个月。冯道死了,死在五代第一英主大展拳脚之前,对冯道而言,实在是个遗憾。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2:51:33 +0800 CST  

更新35(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7 柴荣的小康梦 (1)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四 柴荣的小康梦

高平之战后,北汉元气大伤,无力再度南侵。而北方邻国契丹刚刚进入睡王耶律璟的18年沉睡统治,耶律璟天天忙着喝酒、睡觉、杀人、打猎,实在没有心情去对大周用兵。
大周迎来了外交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契丹酒桶当国,北汉也被打残了。
两个邻国,一个有心无力,一个有力无心,大周的北部边界异常安定,边患基本消除。周世宗准备放开手脚,统一全国。

高平之战虽然大获全胜了,但也是险胜。对于军队成群结队临阵溃逃倒戈的情景,柴荣记忆犹新,尤其是东路军,望风而逃,差点把皇帝赔了进去。
刀光剑影,沙场建功,柴荣是很欢迎的。但是柴荣并不喜欢马革裹尸,英年早逝。敌人大规模冲过来,自己的军队大溃败,这一幕让柴荣痛心疾首。
如果不是几个部将玩命抵抗,柴荣怕是真的如宰相冯道所言:遭遇不测了。可能存在的身死人手的命运,让柴荣想起来都觉得脊梁发冷。


1 整军

这是一个君臣义绝的时代,这是一个兵强马壮者当天子的的时代。
柴荣感同身受。他手下的那些兵,经此一战,他也看出到底来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了。这些人刚开打就跑路,没有胆量、没有理想、没有道德。他们就是一群有奶就是娘的兵油子。
简单一点:政治素养太差。
柴荣决定,对禁军进行整顿,建立一直全新的禁军。
十月,柴荣发表整军演讲:禁军将士老的老,少的少,武士和懦夫并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部分兵油子都是走后门进来的。今年高平之战,刚开打就有人望风而逃,如果不是朕亲当坚阵,几至丧败(其实主要是几个大将)。兵在精而不在众,一个甲士需要一百户人家养着,国家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兵渣一个都不留。现在要一一点检,精锐的编入一级作战部队,怯懦的自谋生计吧。

随后,柴荣着手整军。他要建立一所新式军官学校,赵匡胤同志担任校长,直接领导整军工作。赵匡胤同志接到命令后,干的很认真,充分贯彻领导兵在精不在众的思想,坚持按照一一点选,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大力整顿禁军。
老弱病残打发回去种地,混饭吃的兵渣全部扫地出门;招募天下壮士,在殿前司的编制下,组建一只特称部队,称之为殿前诸班。
鉴于殿前司和侍卫司力量失衡严重,赵匡胤从侍卫司中挑选精壮部队补充到殿前司,保持两派禁军实力的大致均衡。
整军的效果很明显,赵匡胤为大周打造了一支精锐新军,柴荣检阅以后发现:诸军士伍,无不精当,兵甲之胜,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也。
柴荣很满意。
柴荣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做皇帝也用了商人的思维。整顿禁军,省下了很大一笔军费(减冗食之费)。面对着五代之后最为强大的武力,柴荣感慨万千,统一大业计日可待,柴荣很高兴。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3:00:00 +0800 CST  
更新36(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7 柴荣的小康梦 (2)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2 赵匡胤的班底

赵匡胤也很高兴,作为这次整军的直接负责人。把强大的侍卫司削弱了,自己所在的殿前司一举超越侍卫司。在整军过程中,赵匡胤几乎和所有的军官混了个脸熟。
所有的中下级军官都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他们很感念赵匡胤。赵匡胤开始有了自己的班底。
整军时候的赵匡胤,所处的位置就像黄埔军校蒋校长的位置。黄埔军校的所有军官都是蒋介石的学生,构成蒋介石执政的班底。
所以后来蒋桂分裂、李宗仁当了总统,蒋校长还是国军内部最有力量的人。李宗仁发现自己根本指挥不了军队,连国民政府的正常运转都玩不转。
军官都是蒋校长的人,谁会听李宗仁的。所以后来李宗仁下野,蒋介石东山再起。靠的就是黄埔班底。
班底就是力量。
而这些被赵匡胤提拔的中下级军官,将构成赵匡胤的班底。
现在禁军校长赵匡胤,也有了这样一个无比强大的班底。

这时,他的义社十兄弟开始形成。赵匡胤组建了自己的小集团。
郭威是个好老师,赵匡胤是个好学生,郭威当年在李存勖军中,就跟李琼等人结为十兄弟。他们喝酒放血,赌咒发誓: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芶渝此言,神降之罚。
郭威的十兄弟,只有李琼比较有名,他总是在教导文盲郭威同志好好读《痫外春秋》 ,教育郭威依正治国,以奇用兵,文盲郭威学习很认真,感觉很受用。
郭威同志是个泥腿子,一辈子都在读这一本书;就像关公,每次读书都是春秋;就像打酱油的小学生,每次看书都是前几页。
郭威的十人团,其他八个基本没什么名气。但是赵匡胤的不一样,这是一个天团,十个人个个都有传记。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3:01:26 +0800 CST  
更新37(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三章周世宗时代 7 柴荣的小康梦 (3) 每日更新。因楼主最近几日不便上网,预先连续更新3天的内容 为别为更新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周三后接着更新)


3 皇帝的阳寿

整军工作完成后,柴荣开始把统一大业提上日程。为了合理分配余生时间,他准备找皇家算命师王朴算一卦。
柴荣:朕当得几年?
王朴:臣固陋,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外非臣所知也。
柴荣: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对三十年的阳寿余额,柴荣很满意。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十年足够了。于是柴荣的三个十个年计划出炉了:第一个十年:完成统一;第二个十年:休养生息;第三个十年:全面小康。
柴荣提出坚持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三十年不动摇。对于一代英主柴荣而言,三十年,绝对够了,还可以开几年小差。

但是王朴的三十年,不是柴荣的三十年。王朴的三十年,是个虚数,准确地讲,是五年六个月,五六三十,刚好三十年。面对刚刚即位,年仅34岁,正值壮年的皇帝,王朴只能绕着弯说了三十年。
王朴不敢说实话,他很明白,要是直接说皇帝的阳寿是五年六个月,皇帝可能让他的寿命停留在话音刚落的那一刻。
诅咒朕啊。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陛下,您的寿命余额就是三十。
三十年,完全符合柴荣的皇位预期。柴荣是个很务实的皇帝,为了铸造铅笔,不怕得罪佛祖,大肆销毁佛像。对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柴荣是不感兴趣的。
唐亡以后,梁唐晋汉加一块,十个皇帝享国仅仅四十多年,自己法律上的爹郭威也才干了三年,不到50岁就挂掉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柴荣算的好这笔时间账。
三十年就三十年吧。
楼主 青埂12345  发布于 2016-06-06 03:06:01 +0800 CST  

楼主:青埂12345

字数:287427

发表时间:2016-03-29 20: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4 08:57:47 +0800 CST

评论数:27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