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历代宗师传

(5)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全真道北宗与钟吕之间的互相倚重的关系。明朝胡应麟(1551-1602)《八仙庆寿词考》就曾指出钟离权、吕洞宾等八仙“起自元世王重阳教盛行”,当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以钟吕为核心的八仙信仰由全真道推动的事实。而钟吕信仰对全真道的重要作用史家关注的不多。其实,全真道北宗从创教、立教、扬教以及日常的宗教活动中都有意识地借重钟吕。前文已提及王重阳甘河遇仙与钟吕的联系过程,显示出全真教徒有意识地借重和依托钟吕之说,扩大全真教的影响,提高全真教的地位,迎合全真教徒信仰上的心理需要。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愈晚愈明显。
明代王世贞认为:“重阳所为说未尝引钟、吕,而元世正阳、纯阳追称之,盖处机意所谓张大其说而行之者。”他认为全真教借重钟、吕始自邱处机,其实不尽然。王重阳创教之时,即开始依托钟、吕。所不同之处是,邱处机是有意宣扬,王重阳是暗中借仿。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1 16:15:25 +0800 CST  
访仙传教。钟吕传说中,钟离权、吕洞宾一般都是采取梦中点化、自身顿悟的度脱方式。如钟度脱吕时,即授以仙枕,使日托梦中“升沉万态,荣悴千端”,恍然醒来,黄梁犹未煮熟,因而醒悟人生,出家学道。这种类似佛教禅宗“顿悟”的点悟式传教方式,基本上被全真教全盘接收。王重阳甘河遇仙得道后,曾自作诗词,曰:“四十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华峰上显殷红。”然后自掘“活死人墓”,静坐墓中,研读秘文,“观透真如理”,悟出了俗吐凡尘与真空仙境之区别,懂得了前世善恶与今世报应等道理,决心“存神养浩全真姓”,“换了凡躯一点尘”。从此,断尽诸缘,东去传教。王重阳度脱马钰,则采用了点悟式的办法。马钰,字玄宝,初名马从义,字宜甫,是当时宁海州的大户,资产干万,富甲宁海,号称“马半州”。《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说王重阳为度脱马钰采用了“分梨十化”的办法:“十月,于庵锁环百日,日以分梨十化,警悟宜甫夫妇。分梨十化者,师初锁环之一口以梨一枚,与宜甫啖之。第六日,赐芋栗,旬日之梨为常期也。其芋栗如初之数,梨则第旬例增其一。至于十旬,面积数为五十有五,应天地生成之数。每与必诗颂警悟之。”经王重阳多方警化,数次点拨,马从义“忽而觉悟”,将财产交与儿子,将休书写给孙氏,“愿执弟子礼,从真人游。”王重阳度脱郝大通,更是典型的点悟启发式。“(郝大通)大定丁亥秋货卜于市,士大夫环列而坐,重阳最后至,背面而坐。先生曰:何不回头。重阳曰:只恐先生不肯回头。先生颇惊,遽起作礼,邀赴他所闲话。”王重阳利用郝大通一句讲述现状的平常之语,赋于其精深的哲理,借机点化,使之醒悟。如此看来,引导他们从心理深处顿悟,即“内向”性的心理体验,在这一方面,应当说王重阳既有自身的亲历亲验,又是有意识地模仿钟吕,还是对禅宗的借鉴。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1 16:22:35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27楼
全真和天师没什么继承关系。历史性就难讲了
-----------------------------
天师道北宋并不出名,到大中祥符八年(1015),张道陵孙第二十四代孙张正随被真宗赐号真静先生,自此“天师”世受朝廷赐号。蠲免赋役,则为天圣八年(1080),自二十五代“天师”始。整个北宋,天师道并不出众,在道教界影响力不大.只有到北宋末年徽宗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得宋徽宗恩宠,他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曾预知国难,托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弭灾”。以盐池收妖闻名,天师道的影响有显著提升,可惜张继先英年早逝,又无子,道法传人吴真阳,王道坚等有名于世。传闻萨守坚也是他的弟子.北宋符箓派还是以上清派茅山宗最盛,另有阁皂、天心、神霄等派,探讨符箓派对全真道的影响当以茅山为先,龙虎还在其次。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1 22:27:57 +0800 CST  
@wxjush 2012-12-21 22:27:57
天师道北宋并不出名,到大中祥符八年(1015),张道陵孙第二十四代孙张正随被真宗赐号真静先生,自此“天师”世受朝廷赐号。蠲免赋役,则为天圣八年(1080),自二十五代“天师”始。整个北宋,天师道并不出众,在道教界影响力不大.只有到北宋末年徽宗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得宋徽宗恩宠,他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曾预知国难,托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弭灾”。以盐池收妖闻名,天师道的影响有显著提升,可惜......
-----------------------------
历史性、他会是王老吉的师傅?等问题后面有专门论及,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1 22:29:54 +0800 CST  
借仙扬教。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之时,从外部说,三教合流的思潮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由社会功能上的事例进展到哲学理论上的融合,出现了吸收佛道的新儒学(宋代道学)和容纳儒道的新佛学(宋代禅学),只有贯通三教的新道教尚未诞生。王重阳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宗教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着手创建新道教的。他“完成了含儒佛于道的历史任务”。王重阳在创教之初即标榜三教合一,《今真教祖砷》记载,他在文登创立三教七宝会,在宁海开设三教金莲会,在福山设立三教三光会,在登州建立三教玉华会,在莱州建立三教平等会,都冠以“三教”字样,“这体现了全真教不主一教,圆融三教的立教精神”。其实,王重阳及七真之时,并没有实现三教合一,佛道之间的矛盾很深,斗争也很激烈。但三教合一作为全真教的宗教思想,从王重阳开始是未作根本性动摇的。
王重阳创全真教是以钟吕的内丹学为基础,汲取禅学和儒学思想,以修炼心性为主要内容,以得道成仙为宗教理想,使道教向道家之学回归,从而达到三教圆融的新境界。这种与钟吕的天然联系,使全真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借仙扬教,即借助以钟、吕之名望,宣扬全真教义的倾向。这种倾向愈到后期愈发明显。且因全真教的广泛影响,其它道教流派也都以钟、吕等为得道成仙的典范,并借助钟吕在民间的深广影响来宣扬本教,提高本教的地位,扩大本教的影响。如明清之时,许多道教人物纷纷托名钟、吕撰写道教典籍。《道藏》、《藏外道书》等保存有十几种托名钟、吕的典籍。如托名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黄鹤赋》、
《百句章》、《真经歌》、《鼎器歌》、《采金歌》、《吕祖北斗九皇丹经》(上中下三卷)、《金玉宝经》、《十六品经》、《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醒心真经》、《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纯阳吕真人药石制》等等。
总之,全真道在钟、吕内丹学的基础上而创教,借钟吕的名望而传教。与此同时,钟吕也在全真道教和其它教派的宣扬中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间更加深入人心。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1 22:40:59 +0800 CST  
效仙从教。王重阳及全真七子不仅在立教、扬教上借重钟、吕,在日常的宗教活动和行为上也有许多与八仙相类似之处。比如,从人物构成上,王重阳,加七真八人,与八仙人数相符。王重阳先学文,后习武,与钟离权经历相同。七子之中的人多数人在学道之前也是儒士,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八仙中七男一女,何仙姑为女性:王重阳与七真八人也是七男一女,孙不二为女性。七真中谭长真患“风眩瘫痪”,形象与铁拐李相类似。王重阳日常的装扮结束也都模仿钟离权,钟相貌“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臂垂,“如三岁儿”。“容貌雄伟,学通文武,身长八尺七寸,髯过于腹,目有神光”。“束发为双鬟,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王重阳则是“师美须髯,目大于口,身长六尺余,气豪言辩,膂力过人”。“计其为人也,骨木雄壮,气象浑厚。眼大于口,髯过于腹,声如钟,面如玉,清风飘飘,紫气郁郁,有湖海之相焉”。可见,二人之相貌与装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次,王重阳及七真与吕祖相似,都能诗善词。其诗词或解道传道,或写景咏物,或自况述怀,或讽喻世事,诗风飘逸。《金莲正宗记》说吕祖善诗,平生述作,数百篇目,自曰《传剑集》。”其诗最为流传者乃是“朝游北海幕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独自行时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气势宏大,飘逸脱俗。王重阳及七真在诗词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留下了一份值得重视的宗教文学遗产。唐圭章先生所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中收有王重阳和七真的词1970多首,其中王重阳650多首,马钰850多首,谭处端150多首,丘处机近150首,王处一近100首,刘处玄60多首。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2 23:13:51 +0800 CST  
综上所述,全真道教与钟、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抛开众多的浅显原因,从最基本上说,是与全真教(包括其它道派)所赖以生存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有关。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认为:“宗教信仰就是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集中体现,现存的各个高级宗教之所以能够长期得到广大群众的皈依,就在于它们分别是跟各个主要的文化心理类型一一对应的。都能满足人们体验到的情感需要。”从文化角度分析,全真教正好与钟吕所代表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相对应。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之所以长期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众多信徒的皈依,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民众渴望长生不死、逍遥自在、自由幸福的心理需求。牟钟鉴先生指出:“长生成仙的宗旨,虽然为道教所特有,但从深层次看,它作为一种生命理想,即反映了人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追求永恒的普遍本性。道教不过是以宗教的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的重生本性而已。”在道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时代民众的心理需要,维护道教的神圣传统,他们不断地把民间传说中的神仙甚至现时社会上的英雄人物吸收进道教系统,给其信仰增添崭新的内容、新鲜的血液,以吸引更多的教民。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3 22:39:07 +0800 CST  
全真教诞生在具有深厚神仙文化气氛的胶东半岛,与钟、吕等有着天然的联系,也与当时当地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印合。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天明灭,变幻无穷,海岛迷茫隐约,引人入胜,航海艰险神奇,富有刺激,海产丰富多彩,招人喜爱,容易引发人们的神奇联想和无限遐思。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气氛,是中国神话两大来源之一的燕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长生不老”。春秋战国之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派人入海寻仙。秦始皇派徐福率众入海求长生之药,也在胶东半岛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史料、传说。此后传说中的神仙,如洪崖先生、麻姑等,道士如于吉、寇谦之等都与山东半岛有关。特别是钟、吕传说,在胶东半岛脍炙人口,崂山、昆嵛山、蓬莱等地都有其大量遗迹。在这种玄妙的神仙文化气氛中,诞生和传播以长生成仙为基础的全真道教,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全真七子全部来自胶东半岛,王重阳在陕西遇仙证道,却无法广而大之,不得不“东迈”来到胶东半岛,都说明胶东半岛丰富的神仙传说文化和由此而培育的民众的神仙文化心理结构十分适合全真道的滋生与传播。全真道的发展历史,也说明它与这种特殊的神仙文化类型密不可分,而且与钟吕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全真道借助钟吕的声望得以迅速发展,“夫全真之教兴,由正隆以来,仅百余载。以九流家久且远视之,宜若滥觞而未浸也。今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今河朔之人,什二为所陷没”。同时,钟吕传说也在全真道的大力宣扬下,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全真道对钟吕传说的传播,起了相当大的推广作用。
如前所说,全真道尊奉钟吕为祖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用他们在民间的广泛影响而扩大本教的影响。与此相应,钟吕一旦被全真教尊为祖师,随着全真教影响的逐步扩大,钟吕传说也达于鼎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钟吕传说与全真教是互利的,是一公平交易。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0:11:42 +0800 CST  
(6)
钟吕传说被纳入全真教传说系统后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由民间神仙传说变为“钟吕神迹”,从而带上了宗教祖师的威严性及宣教性。在道教徒的眼中,宗教祖师钟吕的一切言行都是有着鲜明的宗教意图,民间神仙传说中钟吕尤其是吕洞宾显迹人间的种种传说也都以济世度人为目的,都是圣祖为显示自己的存在并考察信徒向道之心是否坚诚的昭昭圣迹。道教徒大量收集这类显化传说,将各种典籍和民间口头流传的吕洞宾神仙传说编为吕祖事迹志或绘为图,以此宣教。元苗善时《纯阳帝君神通妙化记》、明道士汇编的《吕祖志》,以及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皆属此类。经过这样系统而大规模的宗教宣传,原来混杂不一的钟吕民间神仙传说逐步固定,并且因宗教祖师的威严性和神圣性而不可更易。此外,在固定化了的吕祖圣地如山西永乐宫、河北邯郸梦村等形成了一个个吕洞宾传说圈。
(二)钟吕尤其是吕洞宾由民间传说中的散仙变为“度尽天下人”的宗教使者,济世度人传说得以加强。吕洞宾被尊为全真教祖师后,教徒竭尽全力搜集其度人传说。这样,被吕洞宾度脱的人就越来越多,其中有王重阳、刘海蟾等道教宗师,有早在吕洞宾传说之前就被传为神仙的历史或传说人物施肩吾、韩湘子、蓝采和,有吕洞宾诗中提到过的柳树精,有神话传说中的金童玉女托生的凡人,树木精怪。显然,吕洞宾传说中的度人型得到了加强。
(三)带上了鲜明的宗教伦理色彩。成为祖师之前,钟吕传说也带有奖善惩恶的伦理色彩,但那不过是一般的民间神仙传说都具有的,是神仙济世功能的一个方面。被尊为祖师后,钟吕传说尤其是吕洞宾传说带上了鲜明的宗教伦理色彩,已大大超出一般的民间神仙传说中神仙济世功能。这主要表现在:多讲善待父母,同情孤寡;抨击横行霸道,世态炎凉;传统的神仙治病说,必有诚心待人后才能得到吕洞宾的救助和治疗。神仙显迹助人买卖的传说,则必是先化为乞丐等身份试其心,良善者和诚心者方得其助。
(四)有助于以钟吕为核心的八仙神仙班子的形成。吕洞宾被尊为祖师后,为了突出其度人的广泛性,曹国舅、李铁拐、何仙姑都成为他的徒弟,而钟离权又是他的师傅,这样有助于八仙班子的形成。到了明代,为了使八仙班子更加严密,又造出韩湘子也是吕洞宾徒弟的传说。
(五)吕洞宾形象达于成熟,既是宗教祖师,又是民间传说中的散仙,成为一个祖师加神仙的典型代表。与此相应,他的传说也形成较为稳定的形态,基本是以显迹度人为中心,包括了世俗生活的全部内容。传说人物形象成熟的标志是具有不断吸收其它传说、滋生新传说的能力,具有极广的知名度。这一点吕洞宾传说皆具备,从上述可窥一斑。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1:34:33 +0800 CST  
由于全真教的标榜、示范和影响,后世的道教各派以及文学、艺术等,钟、吕等八仙也都成为三教神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全真教及其它道教纷纷借助八仙的盛名来宣扬自家的三教合一思想和其他教义。在《吕祖全书》中,吕洞宾本身就是一位合三为一的通神,他有儒家的身世,道家的法术,后又得黄龙禅师指点而精通佛理,时时“显化三门”,是一位三教通神;被称为“三教宗师,玄元广法天尊,圆通文尼”。他“统儒释道以宣教”,功绩卓著,地位显赫,是一位与“仲尼(孔子),青尼(老子)、牟尼(释迦牟尼)”三大圣人齐名的神仙,荣获“文尼”之称。他在《吕祖北斗九皇丹经》中说:“三教源流本一支,何分中外与华夷,席夫俗子外蛙见,无怪逞强乱议訾。后人强斥释道为异端,彼止知儒教治世,怎知道教出世,释道无为”。可见,吕洞宾已成为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的传声筒,成为三教圆融思想的代言人。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3:46:43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40楼
老汉奸--王老吉原是想卖国求荣当大官
结果国是卖了,却没求到荣。人家大金国瞧不上他
若了一身奚落
天下没他存身处,不得不靠神仙活。自己想了一套神怪乱说
出来坑蒙拐骗
他把)吕洞宾翻出来纯粹就是吃死人饭,占死人没法开口的便宜
这是他的高明处
-----------------------------
此说似乎太过武断,需要史实支持,兄弟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王重阳卖国求荣之类的证据,他的甘河酒监确是凭军功,至于什么军功,没有见到更详细的记载,单凭这两个字,恐怕不能认定是卖国求荣。他还曾即便是历史上王重阳有无抗金义举不能定论。据金代碑记:王重阳出身于豪右之家,自幼业儒,曾参加伪齐组织的科举,未中。后弃文习武,应考武举。关于军功和应考当是后人对其非议的主要史实,欢迎补充。但据元初诗人商挺《题甘河遇仙宫》称颂他“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当指王重阳在女真入侵中原,抑或刘豫建号大齐的时代,曾表示反抗。商挺生活的时代距王重阳的时代并不远,而且他的任职经历也使得他可能更加了解王重阳的行事。清末《长春道教源流》考证过王重阳起兵与金兵相抗事,近现代许多老学者也认同这一点。但王重阳究竟如何反金割据,历史上并没有更明确的记载。王重阳本人以及全真七子的著作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和资料。
但王重阳能创教,决不是卖国求荣,金人入主中原以后, 金统治区一般下层民众和在野汉族士人不满金人的野蛮统治,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北方全真道及真大太一三个新道派真的产生, 都与此有很大关系, 并由此决定了北方新道教既是下层化的宗教团体, 又是在野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南宋末大学者虞集在《道园学古录》卷四十中说: “金有中原,豪杰奇伟之士, 往往不肯婴世故, 蹈乱离, 则草衣木食, 或佯狂独往, 各立名号, 以自放于山泽之间。当时是师友道表, 圣贤之学, 泯灭澌尽, 惟是为道家者, 多能自异于流俗, 而又以去恶复善之说劝诸人, 一时州里田野, 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 风靡水流, 散于郡县, 皆力能耕作, 治庐舍, 联络表树, 以相保守,久而未之变也。”这段话对北方初创期的新道教作了十分精练的概括, 因较符合历史的真实, 故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同。陈垣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也说:“以逸民名初期之全真, 诚得全真之真相。”而且,事实上, 全真自1168 年正式创教, 一直到1187 年 (金世宗大定十七年) , 与金统治者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 相反在民间下层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还曾一度引起金统治者的关注和猜疑。金章宗明昌元年 (公元1190 年) , 金统治者“以惑众乱民, 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两年后又禁太一教。只是后来金朝因内外危机, 才转而拉拢利用全真等新道教。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5:31:30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41楼
吕洞宾在地下有知,估计会被气活
-----------------------------
吕祖神通广大,福泽后世,钟吕丹道道家正脉,源远流长。本文只是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当时的史实,仅属一家之言,正如彭同志所说,吕祖如巍巍昆仑,取一杯土,决不影响他的高大。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5:36:04 +0800 CST  
(7)
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1241)中,除明确重阳之师外,还最早将钟祖之师东华帝君明确下来。他在宋德方《全真列祖赋》的基础上,加上《道藏》中有关东华帝君的神话传说,经过个人加工,撰写出东华帝君传记。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首列东华帝君,谓:“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号东华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尽得其妙。遂退结草庵以自居,篆其额曰东华观。韬光晦迹百有余年,而人未之知也。后徙居代州五台之阳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县。在人间数百岁,殊无衰老之容。开阐玄宗,发挥妙蕴,阴功济物,玄德动天,故天真赐号曰东华帝君,又曰紫府少阳君。授度门人正阳真人钟离云房,嗣弘法教。所有圣迹,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立之以为全真第一祖也。”文中不仅提到东华帝君以白云上真为师,提到正阳真人钟离权为东华帝君的徒弟,而且还提到东华帝君又称紫府少阳君,提到东华帝君曾经在昆嵛山烟霞洞颐神养浩,提到东华帝君的名字是王玄甫,并且还把其视为“全真第一祖”。
秦志安所著述未记载王玄甫出生、升仙的年份,连籍贯也付阙如。王玄甫被奉为全真道初祖,事迹却如此模糊,难免让人生疑。秦志安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王玄甫传后有《赞》,试图解答他人之疑:
“帝君之仙名如此其赫焕,道价如此其高大,何故不见纪于汉史,乡里世族、年代行藏如此其黮暗也?仆应之曰:仙道多隐,非垂世立教之急务,故史官灭裂逸漏而不书,兼儒家之所恶言者也。年岁深远,碑刻泯灭,由是不得而详焉。且两汉四百年间,幽人隐士不可胜计,岂数千帙故纸能尽录之乎?”
秦志安《金莲正宗记》标志着全真道有关始祖东华帝君的形象基本定型,也说明至少在元太宗十三年(1241)之前,全真道已经奉东华帝君为第一祖,而且东华帝君的生平事迹也已构造完成。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4 16:03:05 +0800 CST  
释志盘约宝祐六年至咸淳五年(1258-1269)撰的《佛祖统纪》已受到全真道的影响,认为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
“钟离权。字云房。自称汉时遇王玄甫得长生之道。避乱入终南山。于石壁间得灵宝经。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为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即心肾交合之理。乃静坐内观。遂能身外有身。唐吕岩。字洞宾。三举进士不第。于长安酒肆遇云房。将洞宾入终南山。授灵宝毕。法十二科。曰金诰玉书真原比喻真诀道要。其义有六。包罗五仙之旨。以授洞宾。谓之白。吾朝元有期。汝当居此洞。即有仙人下宣天诏。金幢玉节迎之升天。洞宾乃客游江淮。度何仙姑郭上窖施肩吾云(吕仙游行人间。自唐及宋。事迹非一)”(《佛祖统纪》卷43)
后来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刘天素与谢西蟾《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东华帝君事迹基本上都是取材于《金莲正宗记》。
陈致虚撰《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言:“东华帝君,姓王,不知其世代名号,或云号玄甫。得老子之道后隐昆嵛山。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自称少阳君,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权正阳。六月十五日生,十月十六日上升。”(《道藏》第二十四册,第74页)
刘天素、谢西蟾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云:“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莫详。得太上之道,隐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称紫府少阳君。后示现于终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元世祖皇帝封号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武宗皇帝加封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道藏》第三册,第370页)
赵道一编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言:“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人也。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日降世,十月十六日上升。不记是何朝代。后传道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也。所著文辞隐而不传世,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高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赠东华紫府少阳帝君。”(《道藏》第五册,第215页)
以上三条材料与《金莲正宗记》相比只增加了如下两条新内容:一是《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增入了东华帝君的生卒年。二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增入了元朝皇帝对东华帝君的封号。这两条内容的增加并没有改变《金莲正宗记》中东华帝君的基本形象。
总之,东华帝君能成为全真道第一祖,丘处机、王处一、宋德方与秦志安居功厥伟。丘处机、王处一的功劳在于第一次把东华帝君与全真道挂上关系,并把其与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并提,为全真“五祖”的出现与全真道宗祖谱的构造打下了基础;宋德方的功劳在于正式把东华帝君纳入全真宗祖谱,视其为“全真第一祖”,并第一次尝试构建系统的全真宗祖谱;秦志安在丘处机、王处一、宋德方的基础上,结合道藏中的有关材料,使全真道中东华帝君的形象基本定型。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0:18:07 +0800 CST  
@shufe 46楼
王重阳草创的时候,是不是也像现在的**功、**教一样是邪教啊?
他的那些传说,比如遇仙啊是不是也是骗人的把戏啊?这世上那有什么仙人?
-----------------------------
邪教问题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对当时的金王朝,那肯定是邪教,对北方遗民,那肯定是正教,对当时的道教来说,则是革新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道教的主流派.
至于遇仙,是指遇到世外高人,给与了他修道关键点的指点,也就是授予丹诀,本身并没有神异之处,即便是现在要练武功,也需要有高人授予口诀,给与关键点的指点,否则肯定是瞎练.至于世上有没有仙人,也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对于相信的人来说,那些神出鬼没的出世高人就是仙人,对于不信的人来说,神马都是浮云.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0:28:01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47楼
王老吉是卖国但没求到荣,所以要靠坑蒙拐骗混饭。明白不
-----------------------------
起兵抗金的石道士,兄弟孤陋寡闻,确实不知道,但说王重阳乘时或割据的是宋末元初人商挺,肯定不能在明朝混.再说明朝对全真教是严控的,全真道在明朝极度式微,除了张三丰还算有名外,其余基本寂然无闻,更谈不上把石道人的事迹往王老吉头上带了.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0:42:47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48楼
王老吉家原来是有钱,但他从小父母双亡。结果被吃了大户。
所以这个人注定对人民群众充满仇恨
金兵来了。毫不犹豫投入满腔热情做汉奸
结果大金瞧不上他,
-----------------------------
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读来可能结论完全不同,王重阳"家业丰厚"。后来"会废齐摄事,秦民未附,岁又饥馑。时有群寇劫先生家财一空。其大父诉之统府,大索于邻里三百余户,其所亡者金币(帛),颇复得焉,又获贼之渠魁"王重阳把渠魁放掉,“咸阳、醴泉二邑,赖真人得安。”所以这个人注定对人民群众充满仇恨,这个人当是王重阳的大父,不是王重阳,后面的也是如此。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1:03:08 +0800 CST  
@啸月狂狼fx 51楼
王老吉是主要有官当,什么的都上。
是汉奸官也要上。
文的不成,当武的
结果他人品太次,人家大金根本瞧不起他
让他去当一个乡的酒吏
也就是个城管
-----------------------------
看来啸月兄是坚定的王重阳“投降派”,呵呵,后面王重阳传时有几十万字,那时我们好好探讨,只要片语恐怕难以论述明白。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1:06:37 +0800 CST  
@虎虎生威6 59楼
全真注定玩不过佛教。
看看现在佛教的势力多大,再看看可怜的全真教,还剩几个观庙。
-----------------------------
佛教势力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除了唐宋,其他朝代都对佛教比较扶植,所以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中人才比较多,懂经营的人才更多,佛教的教义对钱财也是爱的,不空,西游记里就有很生动的说明,道教历史上不说,现代道协被政府承认的时间很晚,文革中更是作为封建迷信首当其冲,改革开放后道协也比较保守,加之教内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人才奇缺,制约了宫观发展,另外,许多高道追求闲散的神仙生活,对钱财、外部评价不感兴趣。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胖道士,一般是胖和尚瘦道士,也可作一注脚吧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2:11:10 +0800 CST  
@虎虎生威6 58楼
什么三教合一??
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硬放在一起就合一啦???
全真,恐怕是全假。
-----------------------------
其实,从历史趋势上看,三教合一确实是趋势,不仅从修炼门径,比如静坐、坐禅、乃至道教的修行法门,已经非常接近;而且从教义上也在不断融合,这方面的史料很多,可以参阅。
楼主 wxjush  发布于 2012-12-25 12:27:40 +0800 CST  

楼主:wxjush

字数:3243307

发表时间:2012-12-18 18: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3 17:47:05 +0800 CST

评论数:27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