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长期连载中)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4 22:37:04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4 22:40:49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08:43:27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09:37:45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10:56:43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11:35:40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11:36:03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16:00:26 +0800 CST  
@zelo741 383楼 2013-12-15 18:47:25
不科学啊,叫悼的应该昏庸才对啊

-----------------------------
查一下谥法,就知道了,晋悼公因为短命早夭,所以为“悼”。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21:46:15 +0800 CST  
正文




























一驾之役:
公元前563年,晋国的智罃在报复了秦国以后,估计这个西边的邻居不敢再对晋国轻举妄动。之后,便带领着晋国“三分四军”中的第一梯队,同时会和诸侯的联军大举伐郑。七月二十五日,军队驻扎在牛首,随后诸侯联军在虎牢筑城,晋国的军队在虎牢附近的制地和梧地筑城,晋国的士鲂(下军副将,士会子)和魏绛(新军佐)分别在两地戍守。
虎牢因当年周穆王在此“柙虎”(即牢虎)而得名,位于洛邑以东,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它南连嵩岳,北濒黄河,东为敖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就当时而言,晋国占据虎牢并建立军事基地,既可以南下威逼郑国的都城和楚国的北部边防——方城山;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南下伐郑的路途,省时省力。
正在诸侯联军威逼郑国之际,郑国国内发生了动乱,叛乱分子杀了郑国的执政——有亲楚倾向的子驷,叛乱被平定后,子展掌握国政,便与晋国媾和。
那边刚刚回国的楚军连忙出来救援郑国,十一月,诸侯联军绕过郑国南下逼迫楚军,到达阳陵。一看楚国没有退兵的意思,智罃的本意不过是调动、疲惫楚军,并不想与楚国决战,于是打算退兵。但晋国的下军将栾黡逞个人英雄主义,不服从命令,便继续南进,与楚军对峙于颖水。精明的郑国人已经看出来联军打算退兵,便在夜里偷偷渡过颖水,与楚国结盟。十一月二十四日,智罃下令退兵回国,楚国见好就收,也退兵回国。
一驾之役,晋国虽然没有得到郑国,但只用三分之一的兵力便调动、疲惫了楚国,也可以说达到了目的。
二驾之役:
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郑国真是倒霉透顶,双方在郑国的国境内你来我往,烧杀辱掠不说,每一次郑国还要拿出大量礼物来求得媾和。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郑国的子展憋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郑国攻打宋国以激怒晋国,同时派人向楚国求援,挑逗晋楚两国来一次真刀实枪的决战以决出胜负,到时候郑国便可以根据“唯强者是从”的办法找到真正的归宿。
公元前562年,郑国故意在郑、宋边界挑起事端,随后,郑国的子展率军侵入宋国。
同年四月,晋国出动第二梯队,并会和诸侯的军队讨伐郑国,联军在郑国境内多面开花,七月,郑国与诸侯媾和结盟。
那边郑国的求救热线也到了楚国,楚国令尹子囊估计光靠楚国一国的疲惫之师难以摆平,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援。秦国要出兵援郑,本来有两条通道:第一条经桃林塞和崤山谷道直接进入郑国,但这一条通道已经被晋国封堵;因此只能选择第二条通道——即经蓝田道穿越秦岭,再沿丹水河谷进入楚国南阳与楚军会和,再北上援郑,估计这一次秦国选择的是这一条通道。
秦国的右大夫詹率军与楚共王会和,攻打刚刚亲附晋国的郑国。郑国这一次变得比天气还快,郑简公亲自迎接楚秦联军,并与七月二十七日引导联军攻打宋国。郑国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挑起楚晋两国的真正决战。
这一次,晋国仍然没有得到郑国,但楚国在一年之内三次对中原用兵,已经疲惫不堪了,看来智罃的战略离最终的胜利不远了。
三驾之役:
公元前562年九月,晋国出动第三梯队和诸侯的军队再一次讨伐郑国,郑国派使臣到楚国求援并汇报,意思很简单——别人欺负你的姘子,你不来保护,就不要怪姘子背叛你投到别人的怀抱了。此时楚国已经无力出师,没办法只能扣押郑国的使臣来泄愤。
那边根本不用打,联军只在郑国的东门外,亮一亮肌肉、炫耀一番武力,郑国就屈服了。同年十二月一日,郑简公与联军在萧鱼会见,三日,晋悼公下令释放郑国的俘虏,都给以礼遇放回去;同时撤回巡逻兵,禁止诸侯的军队在郑国抢掠。郑人一看晋国真是仁义厚道、宽宏大量,于是便死心塌地亲附晋国,此后二十余年不变。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21:48:15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5 21:48:51 +0800 CST  
别急,今天第十六回更完。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6 19:00:54 +0800 CST  
是秦迷就顶一下。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6 19:01:12 +0800 CST  
正文:
















楚国孬种拒绝援郑,西边的秦国可是既有血性又有信义,就在晋国三驾围郑之际,秦国的庶长嬴鲍和庶长嬴武率军援郑。这一次秦人没有走蓝田道和丹水河谷,因为走这条通道路途遥远,估计到了郑国也是强弩之末,所以干脆越过黄河攻打晋国本土。晋国国内还有两个梯队守家呢,力量绝对不可小觑,嬴鲍和嬴武一商量,硬拼不行只能智取。
嬴鲍首先率少量秦军渡过黄河杀入晋国境内,晋国的下军佐士鲂领兵抵御,一看秦军人少,估计嬴鲍也不敢以卵击石冒然进攻,便不加设防,与嬴鲍一军对峙于栎地。那边,嬴武率领秦军主力于十二月五日从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偷渡黄河,然后悄无声息的摸向晋军的后防……
公元前562年十二月十二日,秦国的嬴鲍率先向晋国的营地发动猛攻,晋军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前方顿时陷入混乱。但晋军主将士鲂根本没把嬴鲍放在眼里,他稳坐在营帐内召唤军吏调兵遣将,心想这一次一定要让嬴鲍有来无回。正当晋军准备运动以包围嬴鲍一军时,忽听后防营地喊杀声、惊呼声联成一片,成百上千的晋国士卒如惊弓之鸟一般向前军营地奔逃。晋卒后面,但见黑色旗帜迎着凛冽的寒风,带着一股阴森森的杀气直奔士鲂的中央营帐而来——正是嬴武的秦军主力。原来嬴鲍一军实为佯攻,目的是吸引晋军的眼球;嬴武主力才是真正的杀手,迂回晋军背后掩杀。
嬴武与嬴鲍一前一后夹击晋军,士鲂到此时才明白过来,但已经来不及挽回了。但见晋军前军壅后军,后军挤前军乱成一团,秦人趁势酣畅淋漓的用晋人的身躯和头颅痛快了一把。这一战晋军大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秦人用行动教训了一次晋国——秦人是不可轻视的。
第二年即公元前561年冬,楚国的令尹子囊会和秦国的庶长无地攻打宋国,然后驻军于杨梁,但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中原霸权,只不过是找回些许颜面罢了。
这一年,楚共王的夫人、秦景公的妹妹秦嬴回秦国探望老母,楚国的司马子庚(即楚庄王子熊午)为此特意向秦国行聘,以巩固两国的盟好。
晋国通过“三驾之役”斗败了楚国,晋悼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但栎地之战却败给了秦国,作为中原的老大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必须要好好教训一下秦国。公元前560年晋楚两国发生的两件大事,对晋国的伐秦即可喜又可忧。
第一件:公元前560年,晋国的中军元帅智罃和下军佐士鲂死了。智罃对晋悼公的霸业可谓功勋卓著,他的死对晋国确实是一个大损失,同时晋国的八卿又出现了空缺,晋悼公必须重新建立领导班子,这样,伐秦之举只能向后拖。
同年,晋悼公在绵上打猎以检阅军队,重新确立新的将帅人选。这一次的人事安排如下:
中军将——荀偃(或称中行偃);中军佐——士匄(又称范匄,士燮子,士会孙)。
上军将——赵武(即赵氏孤儿);上军佐——韩起(韩厥子)。
下军将——栾黡(栾书子);下军佐——魏绛。
新军:因为智罃的孙子和士鲂的儿子都年幼无法胜任,故新军无将佐,只能暂时附于下军。
这次阅兵,表面上大家相互谦让、其乐融融,实际上却面合心不合,晋悼公时代的“和谐社会”开始出现了裂痕。尤其是栾黡,智罃死后,根据论资排辈的填坑惯例,本来自己应该升为上军佐,没想到黄毛小子赵武被破格提拔为上军将,自己仍然担任下军将,一贯骄横跋扈的他自然心中愤愤不平。
同年秋,楚共王薨,在位31年,子康王即位。楚共王两败于晋国,将老爸楚庄王的霸业输的一干二净,自感惭愧,自谥为“灵”或“厉”,但令尹子囊还算厚道,最后定谥为“共”。
东边的吴国趁着楚国发丧、新君立足未稳之际,举兵侵楚,结果被养由基和子庚在庸浦击败。虽然打败吴国,但内有新君初立,外有强邻威胁,楚国暂时也顾不上和晋国周旋,这为晋国集中力量伐秦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公元前559年春,晋国会和诸侯在向地会盟,晋国冠冕堂皇的责备吴国不道德,当然真正的大事还是商量讨伐秦国。
同年夏,晋国集合了诸侯的联军,晋国的四个军也是倾巢出动,这一次参与伐秦的国家有:晋、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一共十三国联军。但这一次伐秦与十几年前的麻隧之战却大为不同。
第一,麻隧之战前,全世界都期盼和平,只有秦人好战而且背信弃义,无疑搞得自己人神共愤,成了全世界的敌人。不但各国国君亲自率领本国军队参加,就连周天子都加入伐秦的行列,可以说诸侯联军师出有名而且万众一心。而这一次伐秦只是晋国为了报复栎地之战的耻辱,诸侯对此并不热心,只派大夫率军应付了事。而且晋国“三驾胜楚”已经把中原的诸侯搞得筋疲力尽,这一次又要深入关中劳师袭远,大家当然满肚子牢骚,尤其是齐、宋两国,齐国一直觊觎晋国的霸权,自不必说;宋国以前是晋国的忠实粉丝,但公元前572年,晋国帮助宋国拿下了彭城,逮住了宋国的五个叛臣,按理说应该把这五个人交给宋国处置,但晋国却别有用心的把他们安置在晋国,从此,宋国对晋国失却了信任。但也有例外,就是鲁国、卫国、莒国和郑国。鲁、卫、莒三国要利用晋国来摆平齐国;郑国新近投靠晋国,要争取晋国的信任来摆平楚国。因此这四个国家极力在晋国面前表现自己。
第二,麻隧之战的失败一定程度上也增长了秦人的智慧——与联军交战只能周旋而不能硬拼,甚至可以玩阴的,虽然秦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在亡国灭族的形势下也存属无奈。
这次伐秦,晋悼公留在国内并没有随军出征,也许是健康出了问题(注:第二年便故去),而是由六卿统帅诸侯的军队进入秦国。事实证明这一点直接造成了本次伐秦的失败:晋国的六卿本来就像一个委员会,遇到重大军情,必须由大家坐下来共同商讨,因此中军元帅中行偃,虽然位居六卿之首,是联军的最高统帅,但他的权威不是绝对的,三军主将和各国的大夫都有自行其是的权力,这样联军缺乏统一号令。如果晋悼公能够随军出征,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6 23:12:31 +0800 CST  
正文:
















话说十四国联军伐秦,表面上声势浩大。秦国这次学的很乖,避免和联军作正面交锋,而是一边撤退一边派小股部队骚扰。联军一路上磕磕绊绊,渡过黄河,渡过洛水,一直杀到泾水东岸。
到了泾水边,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都默不作声装老猫肉。晋国的叔向一看诸侯都有撤兵回国的意思,便找到了鲁国的叔孙豹(即叔孙穆子),说道:“大家商量好了共同伐秦,但到了这儿就停顿不前,对秦国没造成伤害,怎么办?”叔孙豹为了讨好晋国,便回答道:“我的心就像“匏有苦叶”一样等不及了,没有其他的念头。”
“匏有苦叶”是《诗经》中的一篇,“匏”即葫芦瓜,“苦”——通“枯”,葫芦瓜的叶子枯黄正是深秋时节,在当时正是迎娶新娘的时节,因为来年开春,冰雪融化就要春耕了,为了避免影响农事,迎娶之事一律告停。故事描绘的就是在葫芦叶枯黄的深秋时节,一个纯情的少女站在济水河畔,期盼渡船载着情郎,迎娶自己的焦急心情。
叔孙穆子就是通过“匏有苦叶”这首诗向叔向表白自己迫不及待想要渡河进击秦国的心情。叔向是何等的聪明人,明白了叔孙豹的意思,于是下令准备渡船。鲁人和莒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坐船过河。
郑国的子蟜一见,觉得在晋国面前表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便找到了卫国的北宫括(即北宫懿子),说道:“我们亲附晋国,但关键时候不卖力,以后国家就没有依靠了。”北宫括觉得有理,于是两个人就跑到联军里鼓动大家赶紧渡河。就这样,诸侯的联军陆陆续续渡过泾水。
令联军叫苦不迭的是,万恶的秦人竟然在泾水的上游下了毒,联军虽然过了河,但被毒死了不少人,损耗很大。过河之后,大家又在原地打磨磨。这一次郑国的子蟜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带领着郑国的军队率先前行,诸侯的军队没办法,只能呼啦啦的在后面跟进。联军一直推进到棫林(今陕西华县附近),中行偃估计秦国应该屈服了,先是等,没见秦国的媾和使者,接着又派使者和秦人沟通,结果又被秦人侮辱一番。原来秦人早已严阵以待,打算和联军决一死战了,看来秦人是软硬不吃。联军士气不高,秦人又拒绝媾和,势成骑虎, 中行偃不禁气急败坏,不管胜负,和秦人必须有一次血战。
这一天,联军的统帅中行偃下达了作战命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鸡叫套车,填井平灶,你们只看我的马头行事!没想到这道命令引起了窝里反——晋国的下军将栾黡跳出来反对道:“晋国没有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可要往东!”于是便带着下军掉头回国。下军佐魏绛没办法只能跟着回国,军吏问魏绛:“不等中行伯(即中行偃)的命令吗?”魏绛苦笑着说:“是他老人家(指中行偃)命令我们听从主将,栾黡,是我的主将,我跟随主将也就是服从他老人家的命令了。”自己人拆台,中行偃觉得自己的命令的确欠妥,但已经于事无补,估摸着再进军有可能被虎狼一般的秦军吃掉,于是便下令全军撤退回国。
这时晋国出现了两个英雄:一个是逃兵栾黡的弟弟栾鍼,位居车右,应该是个勇士;一个是中军副帅士匄的儿子——年轻气盛的士鞅。两个人觉得这是晋国的耻辱,便带着属下的士兵冲向秦军,结果自然是以卵击石——栾鍼战死,士鞅逃归。
栾黡得知此事,便怒气冲冲找到士匄,质问道:“我弟弟本来不想去,是你的儿子鼓弄他去,我弟弟战死了,你儿子却安全回来,是你儿子害死了我弟弟,你如果不驱逐他,我就杀了他为我弟弟报仇!”士鞅没办法,只能逃亡到秦国。从此,栾氏和范氏结了仇,后来,士匄作了晋国的执政,便陷害栾黡的儿子栾盈,并灭了栾氏。
这次十四国联军伐秦,一路拖拖拉拉、损兵折将,但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因此被称为——“迁延之役”。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6 23:13:15 +0800 CST  
第十六回更完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6 23:13:36 +0800 CST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3-12-17 16:43:59 +0800 CST  
开更啦:



正文:第三十回 张仪欺楚
1、北扫义渠、东收韩魏
秦国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便顺利地吃掉巴蜀,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何时结束这段征程,但无可争议的是到公元前315年(秦惠文王23年),除了司马错和张若统领的少量军队留守巴蜀以外,南征的主力军团已然返回关中本土。原因是在这一年,秦国对北方的义渠和东方的韩魏双管齐下,同时发动了猛攻,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主力军团的回归参与,秦国是断然不敢有如此大的军事动作的。
当年义渠在李帛之战的胜利给秦国上了惨痛的一课。秦国要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真正对中原放手一搏,必须先解决北边这个不大安分的邻居。于是,在南征主力军团返回国内后,并没有全部投放到中原,而是分出至少一半儿的兵力来关照义渠。秦国这次对义渠的报复行动与以前的小打小闹不同,这次是要把义渠彻底打残,打得它失去向秦国叫板的任何可能才能罢手。虽然从实力上看,秦国和义渠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但义渠地域广袤,有防御纵深的优势,也不是秦国三下两下就能轻松摆平的。所以,秦国这次扫荡义渠还是颇费了一些周折。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24年),秦国占领了义渠徒经(失考)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地广人稀,失去二十五座城池后基本也剩不下多少家底儿了,也就是说经过这次折腾,义渠不但被打残,而且应该是四肢全残。但秦国对这个化外民族很难进行直接的行政统辖,和巴蜀一样,也采取羁縻策略来笼络其上层贵族,建立一个亲秦的傀儡政权就算了事。
几乎与北扫义渠同时,秦国的另一支军团东出函谷关,在完成了对魏国焦城和曲沃的包围之后,继续东进深入韩境,直接扑向韩都新郑。
这时的韩廷人心浮动,因为修鱼之战后的韩国一直没有从战败的创伤中恢复元气,虚得很。主张亲齐的公叔与主张亲秦的公仲各持己见,在朝堂上争执得沸沸扬扬。但新任韩相不久的公孙衍使得天平倒向了公叔一方,因为公孙衍手中握有齐魏两张牌。于是,公孙衍被任命为韩国的主将率兵在浊泽(又名石章、蜀潢,在今河南长葛西北)抵御秦军,而韩国的使节则分别驰往大梁和临淄求援,十万火急呀!
魏国虽然与韩国有着兄弟般的友谊,而且自己的焦城和曲沃也正遭遇到秦国的围攻,但大败未愈的实力使它只能将希望寄托到齐国身上,本来,韩魏倒向齐国就是寻求保护的嘛。而事实证明,齐国这个唯利是图商业色彩浓厚的国度,将“信用”二字看得一文不值。除了口头上的许诺之外,没有一兵一卒的实际援助。齐国的用意是利用韩魏就这样与秦国耗下去,而自己则可以利用中原相持不下的战局顺利吞并燕国,因为,现在的燕国国内的局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3 10:32:52 +0800 CST  
正文:

2、齐灭燕
燕国这次短暂悲催的亡国惨剧,始作俑者就是燕君姬哙(习惯上被称为燕王哙,或直称燕哙)。各位一看这为仁兄的称呼就应该明白了——没有谥号。列国时代,和姬哙一样在正史中连个谥号也没有留下来的,还有两位——周王赧和宋王偃。原因是这两位都是亡国之君,国脉断绝、宗庙被毁,外姓人当然没有理由送给他们谥号。但姬哙很明显又与这两位不同,燕国只是经历了短暂的亡国,其后,燕昭王(据说是姬哙的庶子)不但复国,而且还将燕国做大做强。出于对先人的尊重,燕昭王不应该不送给姬哙一个谥号,哪怕是“灵”、“幽”“炀”、“缪”这样的恶谥也行呀。原因只能有一个:姬哙作为燕国不可原谅的千古罪人,他带给燕国的这段亡国经历在燕人眼中是难以启齿的耻辱,最好让它伴随这个千古罪人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姬哙这个人的品行还是相当不错的,不打猎,不听流行音乐,没有豪宅,不沉迷于女色,还能亲自干农活,整日愁眉苦脸,为什么?为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了家国的命运。姬哙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如果按照后世儒家衡量一个君王所用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即使不打满分,但及格也是没问题。但这种克勤克俭的做派放到战国大争的时代,除了沽名钓誉之外,真得派不上多大用场,大争之世拼的毕竟是实实在在的国力。姬哙老兄如果单纯这样自虐下去也就罢了,没想到竟然犯了大头症,做起“禅让”的迷梦。其实,燕国这场政治闹剧也是当时燕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使然:当中原列国为了适应战国大争之世,纷纷以法家的不同流派为指导思想,建立起程度深浅不一的军国体制的时候,燕国为了应付外在危机也有进行变法的强烈愿望,但当时,在燕国大行其道的不是以富国强兵为最后归宿的法家思想,而是儒、墨等家标榜的上古圣贤治国理想。姬哙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搞了这场禅让闹剧,也许只有他本人真正知晓,但不管是受到当时纵横家的蛊惑,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使然,其基本路数都是以“选贤任能”为核心的圣贤治国。而且,姬哙将上古这种虚无缥缈的禅让制落到了实处,国事决策权和人事任免权都统统交给了权臣子之。
但上古尧舜时代的禅让传说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以讹传讹,而应用到战国大争之世就更不适时宜。其结果是权臣子之弄权做大,被撇开一边的太子平强烈不满,子之一党与太子平一党势同水火,于是,整个燕国朝野割裂,随时都有引爆大战的可能。而退休闲赋的姬哙对此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了。
强邻齐国一直不怀好意地关注燕国时局的变化。它希望燕国乱,而且越乱越好。为了促成燕国的动乱早日到来,齐国很有必要煽风点火。齐宣王派人向太子平许诺——“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人。”(《战国策•燕策一》)。有了齐国的撑腰,太子平的底气更足胆子也更大了,率先向子之发难,联合将军市被围攻燕国的公宫。
事后的事实证明,轻信那个唯利是图毫无信义可言的奸商之国,完全是一个错误。此时的子之已经羽翼丰满,太子平无异于以卵击石,就在子之发动反击,太子平全线溃败的时候,齐国承诺的援兵可是连影也没看着,结局是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俱死于难。燕国的这场战乱持续了数月之久,可苦了燕国的老百姓,饱受兵祸之苦,妻离子散,一个个叫苦不迭。
燕国的全面混乱为齐国灭燕提供了佳机。公元前315年(齐宣王5年),齐国置韩国接二连三的求救热线于不顾,以吊民伐罪为名兴师讨伐子之。齐国这次的主将当然是名将匡章,至于这次出兵的规模,文献记载为“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也就是除了五都的常备军外,还在北境招兵买马扩充军队,这应该是齐国正常状态下的主力了。燕国的老百姓对弄权乱国的子之早就恨入骨髓,都把入侵的齐军看成了帮助自己脱离苦海的大救星,就像当年美军侵入伊拉克时老百姓的反应一样。暴虐的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类的谎言到了见真章的时候可是一文不值。文献记载: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老百姓甚至箪食壶浆对入侵的齐军夹道欢迎。齐国只用了五十天便占据了燕国全境,姬哙死于战乱,子之被押赴到齐国处以醢刑,被剁成肉酱。
与此同时,依附于齐国的中山国也对燕国趁火打劫,中山相司马赒率军抢占了燕国几十座城邑。
齐国吊民伐罪的光鲜亮丽口号,根本就掩盖不了唯利是图的商人秉性,与子之相比,外来的齐军才是燕人的真正灾星。秦国兼并巴蜀之后推行羁縻怀柔政策是为了将两地真正消化吸收,而齐国进入燕国之后,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劫!将宗庙、宫殿里的宝贝凡是能打包运走的全都搬运到齐国的临淄,不能搬走的统统砸碎,最后为了掩盖罪行,干脆一把火将这些建筑统统烧毁。而齐国的普通士兵也不能枉来一遭,干脆就对燕国的老百姓下手,公然烧杀掳掠,燕国顿时成了齐人的天堂燕人的地狱。
齐国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燕人的反抗,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到抗齐的洪流中,没有武器,他们就拿起木棍、柴刀,不能和齐军做正面交锋,他们就打游击。齐国本来以为得到了一块大肥肉,没想到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不说齐国陷入燕国人民战争的泥潭,单说齐灭燕引发的国际影响。燕国虽然在当时很难与被称为“万乘之国”的其他六雄比肩,但七八千乘总该是有的。现在,超级大国齐国吞并了准万乘的燕国,体量将变得更大,身板变得更壮,国际间既有的力量平衡将被打破。再者,燕国怎么说也是正统的老牌华夏诸侯,立国几近八百年,就这么被齐国给生吞了,谁敢保证明天齐国不会把飞快的屠刀架在自己的头上秒杀自己?一句话,齐灭燕后有一家独大的危险,大家都感受到了威胁和恐惧,必须要阻止它。
看到没,秦国兼并巴蜀被华夏诸侯(楚国除外)认为是除残去虐,而齐国兼并燕国却被认为是霸权主义,引发集体众怒。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文化上的,巴蜀与燕国在文化上的归属不同,巴蜀是名副其实的蛮夷之邦,而燕国是正统的华夏诸侯。另外一个原因是地缘上的,巴蜀不但偏远而且闭塞,在中原人眼里就是陌生的国度,对巴蜀的体量规模所知甚少,对秦国这次意义深远的兼并行为,国际社会远远达不到关注的程度,不过就是兼并了两个弱不禁风的异域小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燕国作为正宗的华夏成员,地缘上虽然偏远,但不闭塞,大家对它的了解还是很多的。
对齐灭燕反应最强烈的是赵国。因为齐国据有燕国之后,就形成了对赵国的弧形包围,而再联想到嵌入赵国国土内部造成国土三分的中山国又是齐国的附庸,摆在赵国前面的命运也许距离燕国悲剧性的一幕不会太远,赵雍一闭眼睛都会做噩梦。所以,赵国对齐国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并通过外交途径联络各国打算促成反齐的合纵联盟。不仅如此,赵国还拥立远在韩国作为人质的燕公子职,建立了一个流亡政府,而且对外宣布其为燕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其他国家也都向齐国表达了不满,搞得齐国顿时成了整个国际社会的众矢之的。燕人的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尤其是不久后中原地区的又一次世界大战,迫使齐国不得不从燕国撤出匡章的主力军团。最后,公子职在赵国的护送下归国,是为燕昭王,这一年是公元前312年。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3 10:33:38 +0800 CST  
正文:

3、“横约”的重建
齐国并燕的举动引起了天下诸侯的集体抗议,这里面当然包括齐国曾经的盟友——韩、魏。这不难理解,因为韩魏也不希望齐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齐国对韩魏的背信弃义以及灭燕的举动,事实上已经宣告了齐韩魏联盟的终结。
现在正是秦国逼迫韩、魏外交转向的最佳当口,只不过需要再加一点猛料才行。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24年、魏襄王5年、韩宣惠王19年),秦国加大了对韩、魏的打击力度。
在秦国锐士的连番猛攻下,魏国的焦城首先挂起了白旗投降,随后,曲沃也被攻克。这一次,秦国并不想将两座到手的城池作为拉拢魏国的筹码,而是要永久性地占有以保证东出崤函的畅通,所以,与当年占据陕城的情况类似,将城中魏国的原住民统统驱赶出城。
几乎以此同时,秦韩两国在浊泽一带的相持也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决战的地点位于浊泽附近的岸门(位于今河南长葛县南、许昌市北)。岸门之战的结局很明显,韩军又一次遭遇到失败,只不过与秦国在修鱼之战中痛下杀招不同,秦国这次下手很温柔,口味也不重,因为秦国这一次的目的只是为了逼迫韩国屈服做自己的小弟。文献记载:韩军在岸门之战中的阵亡数字只有区区一万人,这与战国时代伤亡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战相比,简直就是小kiss了。
作为岸门之战的韩军主将,公孙衍自知已经无法在韩庭立足,所以他只能选择逃亡。关于这位国际“反秦主义”斗士的最后归宿:根据《韩非子》的记载,他又回到了老东家魏国,最后被田需设计陷害为魏王所杀。但对公孙衍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纵横名士来说,肯定是高智商的,他对岸门之战后的国际形势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韩魏两国的外交转向已成定局,自己的合纵伐秦主张已经没有了市场,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完结,即使他离韩后重返魏廷也无力回天。所以,个人认为岸门之战后公孙衍的最后归宿最大可能性是像闲云野鹤一般归隐山林,而不大可能刻意强为做无谓的努力。总之,不管是被人陷害而死还是归隐山林,甚至像有的笔友猜测死于岸门之战,我们在以后的历史当中,将再也见不到公孙衍这个名字。但作为那个时代杰出的外交家,其个人成就以及魅力将永载史册,就如当时人评价:“张仪、公孙衍诚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秦国在西线一连串的军事打击迫使韩魏两国不得不倒向秦国。作为秦国与韩魏结盟的信号:岸门之战后不久,韩国的太子仓被指派到秦国作为人质;而魏国则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25年),根据秦国的意愿选定公子政为太子。列国时代,两个国家出于加固彼此的同盟关系,往往选定拥有对方血缘的公子为接班人,如此看来,魏政的母亲很有可能系出于秦国。从中也可看出:位处地缘中央的魏国在丧失霸权之后,内政外交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即使像立储这样的大事,也要被别国所左右,就像当年齐楚两国分别拥立公子嗣与公子高一样,真是悲催啊。
秦国再次成功拉拢韩魏后,如果按照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的既定方略,接下来应该是主力东出全力打击齐、楚。但秦国却没有,原因是秦国和赵国在上郡一带的恩怨还没有了结。自从秦国据有河西上郡之后,秦赵之间在这一带的摩擦就从未间断过: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10年),秦军越过黄河占领了蔺地和离石;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22年),秦军占领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说实话,秦国这次把手伸得有点长,已经不是谋求黄河以西领土的安全,而是要向赵国的太原盆地蚕食了。太原盆地是赵国神圣不可侵犯的老根据地,而且当赵雍决定放弃进取中原以后,现在倒是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来保护西部国土的安全。由此,赵国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地在这个方向对秦国展开反击,结果是赵国不但收复了中都和西阳,而且顺势拿下蔺地一带的黄河渡口,大有攻取秦国上郡、河西之势。
为了在未来中原大战中有一个真正安全的后方,刚刚扫荡完义渠的秦国主力军团并没有马上被调到中原,而是在黄土高原上火速东进赶往上郡。公元前313年,这支大军在樗里疾的率领下与赵庄率领的赵军在上郡一带又进行了一次战斗,秦国不但收复蔺地,而且还俘虏了赵军主将赵庄。这次秦赵交战的具体地点已经失考,所以后世文献中只能用被俘的赵军主将的名字来命名这场战役,是为赵庄之战。秦国夺回蔺地之后,河西上郡一带已经有了安全保障,完全没有必要再继续东进刺激赵国。赵国见秦国无意东进,也没有必要和秦国继续纠缠下去。因此,赵庄之战后,秦赵两国各自罢兵,都没有将事态扩大化。
楼主 秦时月2013  发布于 2016-05-16 07:43:45 +0800 CST  

楼主:秦时月2013

字数:141845

发表时间:2013-07-05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35:16 +0800 CST

评论数:1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