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悠多年的“叶剑英参加元帅授衔仪式”――真实的历史往往被真实的虚构所

被忽悠多年的“叶剑英参加元帅授衔仪式”

――真实的历史往往被真实的虚构所掩盖



张雄文



有一个被写进所谓的正史,且广为人知的故事:



1955年下午6时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授勋典礼在军乐《胜利进行曲》的旋律中完毕。

在怀仁堂的休息室里,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追溯着历史。

“元帅阁下,”陈毅问贺龙,“当初你在南昌问叶挺打响第一枪时,可曾想到要当元帅?”

“元帅?”贺龙用手把胡子一摸,“我连这是第一枪都没想到,我只想怎么打好这一枪。”

叶剑英问陈毅:“要是叶军长还健在,贵军就出两个元帅,不是吗?”

“不!”陈毅爽朗的笑声中带着严肃的口气,“要是他还健在,我就把这元帅的桂冠奉送给他。那时,在十大元帅中就有两个叶帅倒是真的。”

当周恩来走向元帅们时,陈毅故意向他敬了军礼:“周副主席?”

叶剑英则叫周恩来:“我们的总参谋长。”

贺龙纠正说:“他应是未授军衔的元帅。,”

周恩来听了,仰天大笑,摆手道:“不,不,我只是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作者:欧阳青,《党史博览》2005/9)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多年前见诸各类正规出版物,成为元帅授衔仪式期间经典的一瞬,也成为人们印象极深且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早年见到这篇文字的内容,我对贺龙的坦诚,陈毅的谦逊,周恩来的宽厚由衷敬服。却不想这是一篇纯粹闭门造车,瞎掰出来的文章,忽悠了人们多少年!

据《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内幕》披露:



1955年首次授衔中的10位元帅中,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人未能参加授衔仪式。当时,林彪在青岛养病;刘伯承在南京因军事学院工作繁忙而未能参加;叶剑英在大连正准备由其担任指导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



另据《光彩的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军衔制实录》一书记载:



另外郑文翰(原军事科学院院长)还讲了,授衔时只有7位元帅参加了仪式,林彪、刘伯承、叶剑英没有参加。一开始,我们还以为首长给弄错了,因为各种书上只写了林彪、刘伯承在青岛养病,没有参加授衔,没有人提过叶剑英也没有参加授衔的事。我们为此查阅了画册、书籍和影视资料,画册和影视资料中找不到叶剑英在场的证据,而书中却写着参加授衔的元帅有叶剑英。这个问题在我们采访邓华的夫人李玉芝后得到了解决。李玉芝给我们讲述了邓华随叶剑英筹备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的故事,他们两人都没有参加中南海的授衔仪式,军衔和勋章是以后有人给送去的。



叶剑英没有参加元帅授衔仪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被某位大家妙笔发挥,竟与陈毅、周恩来在仪式期间谈笑自若,也使陈毅“要是他还健在,我就把这元帅的桂冠奉送给他”的“大度、谦逊”风格更加名扬天下!



作者如此妙才着实令人佩服,菜刀英雄贺龙、半吊子棋手兼诗人陈毅辈的光辉形象大多就是这样来的。只是他就不曾想过,虽然作品能出版,可以欺骗世人于一时,真实的历史却又怎能不被披露,人们总会知道有真相的一天?他大概从资料上得知,十位元帅除林彪、刘伯承外,有八位参加了仪式,其余则一无所知,于是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比照叶剑英、贺龙、陈毅等人概念化的光辉形象,顺手写了下去,顺便还想当然地让他们提到叶挺。若非叶剑英一事出了纰漏,事实终究被披露,以上诸人的话语、神情恐怕将作为正史永远流芳千古了。



由此可知,早被当作正史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有声有色辞帅一事,也大为可疑,极有可能是御用人士想当然的杜撰。原文如下:



(1955年8月某天)彭德怀首先把这次授衔工作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接下来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的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问当时在场的那几位被列入大将名单、但已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他们也纷纷表示不要评了。



这一情节也有声有色,广为流传,成为正史。但历史上的某天竟这么巧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不授衔的人员均在场?莫非集体上访,找毛泽东强烈要求授衔来了?查查这些人的年谱,恐怕没有这么巧遇的一天!即使是党代会、人代会也如此,以上诸人也恐怕不会在某个休息时间集中到一块!



这段文字也是八十年代,上面某位人物正当红的时候出台的。就元帅而言,出发点自然不在为周、刘正名,而是为捧最后那位。因为在官方出版物中得以记载,此一情节便成为了经典的正史。倒是后来李银桥回忆中南海讨论粟裕元帅军衔一事,因某种贬粟的阴暗心理,却遭诸多人士怀疑。其实,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辞帅何尝有原始记录?也不过是传闻记载而已。只有罗荣桓有辞帅的书信存世,倒是确实可以为证的。而事实上,比照“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建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的授衔标准,以罗荣桓的战功和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在苏联病休一年,他的辞帅也在情理之中,并非谦逊。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5 03:03:00 +0800 CST  
作者:万里独行虫 回复日期:2008-2-5 14:30:59
编故事的人没搞清楚诸帅说话的时间,实际上这些元帅们的对话确实是有的,或许不是每个字都一样,大概意思在那里。陈毅对叶剑英说过如果叶挺还在,就有两个叶帅了。

--------

看,一个典型的受害者。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5 15:11:05 +0800 CST  
作者:cgp 回复日期:2008-2-5 13:02:35
面某位人物正当红的时候出台的。就元帅而言,出发点自然不在为周、刘正名,而是为捧最后那位。因为在官方出版物中得以记载,此一情节便成为了经典的正史。


张生过矣,邓凭资历战功,当个元帅还是不会有人质疑的。
--------------

这两段描述一看就是文人杜撰的,竟骗了雄文老弟很长时间,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看来,这类“生动”描述比我预想的欺骗性要强。
别的人不好说,刘、邓、周三人被列为元帅候选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此3人中除了周恩来在军内资历还够得上元帅条件外,邓和刘都不行。刘基本上是党务工作者,只担任过很短时间的新四军政委,党内都明白只是监军而已。邓的情况好些,可也是地方政工干部出身,后来到部队当政委,也与罗荣桓不同,实际上也没负责过军事。1980年前的各种回忆录(包括《红旗飘飘》、《星火燎原》里的回忆文章)都没有提及过邓指挥军事的事迹,而且在129师和二野的将领们心目中,军事首长从来就是刘伯承。
邓与129师和二野将领的关系应该是被敬而不亲,甚至关系微妙。譬如在文革中,刘伯承在济南被冲击,二野出身的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将军就不顾风险把老师长接到南京去躲避,刘伯承态度冷淡些,肖急得直要哭,三天两头地去陪刘伯承(许世友对此也大开绿灯,支持肖)。而二野的陈锡联后来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吴忠是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苏振华是海军政委,却在邓与华国锋文革后争权时都不支持邓。
此外,最重要的是,元帅是军职的荣誉头衔,被授予者都是从红军起到解放战争一直在军队任职。
刘、邓、周都不具备此条件。
至于曾经有建议毛任大元帅的意见,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表示对最高统帅的尊敬。
毛是中国武打天下、文治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者--中国大多数人都受这文化影响--当然不会为了个人虚荣心而政权军人化。
呵呵,再说了,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元首有过一个大元帅,那就是张作霖。
毛要是也当大元帅,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5 15:12:43 +0800 CST  
作者:隔路山贼 回复日期:2008-2-5 9:34:30
“有一个被写进所谓的正史,且广为人知的故事:”
我没听说说这个故事。楼下有人的话,你呢?

-----------

百度搜索“陈毅,元帅阁下”,网页极多,可见至今谬传不已。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520篇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5 15:14:46 +0800 CST  
作者:薇风凛凛 回复日期:2008-2-5 16:06:28
历史不都是这样吗?谁笑到最后谁就最伟大。
八十年代以前谁会去拍百色起义呢?

---------

诚然!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5 23:20:50 +0800 CST  
作者:万水千山2008 回复日期:2008-2-6 14:57:14
毛主席说过,粟某人是军内少有的坏人。

几任参谋总长都给他挤走了。聂老实巴交的,也动聂的脑筋,最后挤跑了聂。后来彭上来了,不买他的帐,把他好一顿弄。

粟人品~~

----------

不废江河万古流。恭祝仁兄新年大吉!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6 17:01:59 +0800 CST  
作者:岁月艰难 回复日期:2008-2-6 23:53:25
真的感谢!上面的忽悠故事,听过多次!今天才知道是假的!拜年!


作者:万水千山2008 回复日期:2008-2-7 2:04:30
张楼主,新春吉祥如意~~~~~~

---------


谢谢二位,新年大吉,万事亨通!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7 16:27:57 +0800 CST  
如果授衔是在建国时,仅从军功和资历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考虑,那么罗荣桓不但应授元帅,而且应该超前至刘伯承之后,被授予第五位元帅。
--------

恰恰相反,1949年罗连军委委员都不是,邓的委员还排在粟裕之后!况罗在解放战争里在苏联养病一年,回国后多数时间也养病,由邓子恢第二政委实际履职,建国时授衔,罗根本没戏!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7 16:30:59 +0800 CST  
作者:中国老病人 回复日期:2008-2-7 9:09:31
邓以野战军政治委员身份,授元帅军衔极为合适。
邓不是一个纯粹的政工干部。创立过红7军红8军。

---------

空降。犹如今天的省长秘书下到地方,突然担任市长,只能说运气太好。都是人家张云逸、李明瑞的老部队啊!有才不如有命,奈何。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7 16:33:13 +0800 CST  
粟裕的军事造诣堪称第一


----“洛阳才子”、‘活军史’雷英夫评粟裕

张雄文

上世纪50年代初的某天,毛泽东步出菊香书屋休息,恰好遇到周恩来也在散步,身边还有军事秘书雷英夫。毛泽东对雷英夫微微一笑,说:“嗯,你是洛阳人,洛阳那个地方历来就有帝王之气,还有学气才气,出了不少大知识分子。”接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对雷英夫说:“你这个人,遇事善于想问题,有的想得很透,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古人有字号,表明自己的情趣和境界。我记得在延安时给你取了个字号,是叫’洛阳才子’吧! ”


周恩来和雷英夫都笑了。


战争年代,是毛泽东把雷英夫推荐给周恩来,调到重庆给叶剑英当参谋的;雷英夫后又随同叶帅回到延安当军事秘书,建国以后,周恩来又把他调到身边做军事秘书,并让他兼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总参作战室主任等一系列要职。雷英夫在伟人们身边工作近30年,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伟人们在紧要关头做出的一个个重大决策,其中也融进了他这位军事秘书的思考与谋略,他以自己的真知和灼见赢得了伟人们的赏识和信任,成为伟人身边的军事高参。胡耀邦说:“雷英夫是我军的一部‘活词典’、‘活军史’,人所不知的许多事情,都装在他脑子里呢。”


“洛阳才子”和‘活词典’、‘活军史’雷英夫平生最出色的一件事是:准确预言了美军将在仕川登陆。

他曾经分析比较过人民解放军的战将,认为:

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无论是精神意志还是修养品格,无论是胆略还是筹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粟裕的军事造诣堪称第一。

战略清晰,战术精确,战法多变,理论与实践均优,刘伯承的军事造诣堪称第二。

勇猛顽强,机断专行,粗中有细,敢为人所不为者,彭德怀的军事造诣可居第三。

心细谨慎,持“稳”待机,长于设伏,兵“不置险地”者,林彪的军事造诣可居第四。

此外,徐向前、白崇僖、陈明仁、陈赓、杜律明、韩先楚等虽战绩略逊,但他们的军事造诣亦不在林彪之下。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07 16:50:26 +0800 CST  
很多人觉得叶帅战功最小,把他评到十大资格不够,其实叶帅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一直担当的都是参谋总长的角色,他进十大是毫无疑问的,参谋长的角色就是统筹,不是上前线的
-------

他在国统区参谋?笑话。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5 21:19:31 +0800 CST  
作者:枝江大蛆 回复日期:2008-2-13 11:44:45
作者:司马安石 回复日期:2008-2-5 10:20:08
元帅中罗荣桓是个很特殊的人物。
毛曾评价他“为革命立下莫大功勋,然众人皆不知之,独吾心中明了。”又云“山东一地最为紧要,罗一去山东立定。东北不谐,罗到后自能稳定大局。”由此可见罗的重要。
庐山会议时,彭被毛赶下台,国防部长的职位的人选让毛颇伤脑筋,是否选林毛犹豫不定,特去电咨询罗,罗复电“推荐贺继任,理由有二,一林身体不好,二国防部长不能都从一方面军出。”后毛虽未采纳,但任命林为国防部长,贺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林不在,由贺代管。
由此,可以看出毛对罗的重视。故罗去世时,毛叹曰:“君去后,国有疑难可问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把书当真?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7 11:01:11 +0800 CST  
作者:枝江大蛆 回复日期:2008-2-13 11:44:45
作者:司马安石 回复日期:2008-2-5 10:20:08
元帅中罗荣桓是个很特殊的人物。
毛曾评价他“为革命立下莫大功勋,然众人皆不知之,独吾心中明了。”又云“山东一地最为紧要,罗一去山东立定。东北不谐,罗到后自能稳定大局。”由此可见罗的重要。
庐山会议时,彭被毛赶下台,国防部长的职位的人选让毛颇伤脑筋,是否选林毛犹豫不定,特去电咨询罗,罗复电“推荐贺继任,理由有二,一林身体不好,二国防部长不能都从一方面军出。”后毛虽未采纳,但任命林为国防部长,贺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林不在,由贺代管。
由此,可以看出毛对罗的重视。故罗去世时,毛叹曰:“君去后,国有疑难可问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

把诗当真?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7 11:02:31 +0800 CST  
军事天才粟裕解放战争创造的奇迹

张雄文新浪博客

解放战争国民党全面进攻阶段,用于华东战场的兵力为25个整编师68个旅,占其进攻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在其重点进攻时,用于山东战场的兵力为60个旅,占其重点进攻总兵力的64%。
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裕所指挥。
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挥了4次。
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挥了8次。
作为华东战场的统帅,对战役指挥负主要责任的军事首长,粟裕指挥的战役大部分都有创记录水平,并对战区作战以至整个战争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7 11:46:39 +0800 CST  
作者:姑苏月 回复日期:2008-2-17 19:24:24
邓创建红7军,这个说法也太不严谨了.

-------

姑苏新年好。说邓创建红七军,如同说夏曦创建湘西红军一样荒唐。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7 20:29:20 +0800 CST  
作者:填鸭有毒 回复日期:2008-2-18 12:05:35
元帅是军事统帅,不是什么政府官衔

----------

有道理。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9 19:28:59 +0800 CST  
二野将领似乎格外受毛赏识而不尿邓,例如陈锡联、李德生、谢富治、陈赓,三个兵团司令杨勇是否例外?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9 22:33:23 +0800 CST  
邓是红7军红8军起义的关键人物,只是邓当时军事上确实是外行,实际是以政治人物的身份策动的兵变,也没带着红7军红8军打什么仗。

---------

张云逸自己的部队还要他策动?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2-19 22:34:44 +0800 CST  
军事天才粟裕解放战争创造的奇迹

解放战争国民党全面进攻阶段,用于华东战场的兵力为25个整编师68个旅,占其进攻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在其重点进攻时,用于山东战场的兵力为60个旅,占其重点进攻总兵力的64%。

解放战争头半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2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次,粟裕指挥了2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1次,为粟裕所指挥。
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进行较大战役42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11次,粟裕指挥了6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8次,粟裕指挥了4次。
解放战争开始到渡江战役前,不算三大战役和太原战役,我军进行较大战役103次。歼敌2万人以上者35次,粟裕指挥了10次;歼敌3万人以上者20次,粟裕指挥了8次。

作为华东战场的统帅,对战役指挥负主要责任的军事首长,粟裕指挥的战役大部分都有创记录水平,并对战区作战以至整个战争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本博重要文章,请点击

粟裕战争回忆录整理之一王希先披露粟裕秘闻

矛盾编织的花圈——粟裕百年


一代名将的风华不可能被历史湮没


记粟裕秘书鞠开老师

被忽悠多年的“叶剑英参加元帅授衔仪式”


陈毅对粟裕也有几手


宋时轮擅自北撤黄河,军委批评后“闹情绪”真相

磨灭粟裕历史的宋时轮

还原历史真实:陈毅原本不愿意合并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

侗枫:元帅最初没有聂荣臻,也无陈毅

侗枫谈粟裕:“两个半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野战军里的军事指挥员与政治干部的区别

雷英夫:粟裕的军事造诣堪称第一


汪道涵与粟裕


粟裕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未能在日本驻军负有责任

萧锋回忆: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首创“飞行炸药包”


一段重要史料:粟裕搞出来一个对苏防御的作战方案

粟戎生中将对《共和国大将粟裕》脚本的意见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3-01 03:13:17 +0800 CST  
写在《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出版之际的话



张雄文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不日将面世,簇新的封面摆在眼前的时候,内心的激荡是无法言喻的。这自然不是个人辛苦获得成效后的点滴欢乐,而是一代元戎、华野统帅粟裕大将军真实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得到国家权威部门普遍认可的巨大喜悦。



国人惯于锦上添花而疏于雪中送炭,往往神化地位高而权势显赫的人;对于因种种原因成为聚光灯边缘的人,则多以成败论英雄。一般百姓如此,即便肩负书写历史重任的史家也难免俗。我常常感慨某些史家“以论阉史”的治史观。史料是“足”,结论是“履”。宁可削足适履,阉割史实,也要死抱住老的结论不放。对待粟裕,便是从他的大将军衔逆推他的军事才华,从他的非正式野战军司令员的官衔逆推他的卓越贡献。



好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客观的历史真实,一如地下的烈火或涌动的春潮,任何阻遏的企图终究是徒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势虚幻的泡影成为过去,一切自然会恢复其本来面目,人性的美丑善恶也将黑白分明。



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刘庭华研究员,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托审查本书,于2007年5月8日在审读结论中说:“《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是一部具有相当研究的学术性、思辨性著作。作者主要通过对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指挥或参与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的史实(考证),全力讴歌了粟裕的军事天才和他对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管是观点的阐述,还是史实、数字的引用,书稿大多采用第一手历史文电、作战命令等,用史料说话,而且均注明出处,这是写好一部信史的前提和基石。这也是《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的显著特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予充分肯定。……全书的思想也比较明显:即粟裕没有评上元帅是遗憾,粟裕生前没有彻底完全平反是悲剧。应该说,作者这一思想,可以理解,无可非议。”



如此恳切的评价,不只令我激动,出版本书的人民出版社编辑们也颇感意外。这足以说明真实的力量以及粟裕将军本人人格的感召力。



刘先生还说:“本书在不少的地方写了粟裕与其他一些领导人的分歧意见,在第十章专门写之,并写得比较详细(即使如此,我看作者也还有许多言之未尽之话,确实也没有完全说透,我看再过30年以后才有可能)。”鉴于书稿原名,他建议说:“书名能否改为《中国的拿破仑――粟裕军事理论与实践》?《走近粟裕大将军》的书名太一般、太俗了。”长者的肯定一直是我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柱。虽然出版社后来没有接受刘先生书名的建议,却令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是值得的。



粟裕将军的秘书、《粟裕传》作者朱楹将军不仅常关心我的成长,还在替本书写的序言中肯定:“书稿中反映出对军史战史的博学,对粟裕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论点的入理剖析,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在大量真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笔法,衬托、展现、刻画人物,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令人不忍释手。《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是我多年来看到的关于粟裕历史与理论的一部佳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好书,同时又是作者以勇敢精神凝成的思想结晶。”这与其说评价,不如说前辈的鞭策,叫自己时时警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本四十余万字的书稿,其实是我多年来在图书馆、档案馆翻阅文档,或者在军事网站上与众多朋友们互相切磋、共同学习的集成,应当感谢的人难以计数。当面赐教的如侗枫、鞠开、刘祥顺、杨进铨、吴跃军、盛夏等专家学者,常赐以各种鼓励的如高峰、刘宇扬(枪与玫瑰)、王侃、王晓明以及其他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友人,都是我当终身铭刻在心的。更有人民出版社的李惠老师,不仅为我的书稿立项,一年来,还以编辑《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的一贯要求,对书稿精细地一校、二校、三校,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令我感受到了国家最权威出版社的严谨,也深感此生的巨大荣幸。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出版,就个人而言,仅仅是探索了一小步,日后应当勤勉的事情还多。作家师东兵说:“对我们这类研究历史,把再现这段历史作为自己己任的作家来说,在写作中必然要把这类人的伪造和所蒙上的灰尘来个清除。而不管这些人曾经担任过什么高官显位。”我唯有以此作座右铭,不惮于前行而已。

楼主 张雄文1  发布于 2008-04-10 18:33:33 +0800 CST  

楼主:张雄文1

字数:14129

发表时间:2008-02-05 1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7:49 +0800 CST

评论数: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