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炎汉(一)

第一章 到底是谁的儿子

我们的开头可以说是中国版的桃太郎。在沛丰县的一个叫做中阳乡的地方,住着一家姓刘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奴隶制度已经在当时的中国终结,这两位属于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按照当时的户籍登记制度,他们没有名字,只有姓。在他们得到第四个儿子之前,邻居乡亲就叫他们刘爷爷和刘奶奶。最底层,并不是说他们穷。小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说是当年封建社会初期的小地主。
刘爷爷和刘奶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都是老实巴交的人。他们同样没有名字,就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取了名字,进行了户籍登记。分别是:刘大、刘二。和现在的动画片《熊出没》的命名方式类似。还好我国古文对数字的叫法比较特别,有伯、仲、叔、季这些非常文艺的称呼,所以在登记户口的时候,作为文艺青年的登记官就帮刘爷爷的儿子们这样进行了登记:刘伯、刘仲。而且,爷爷在古文中叫“太公”、奶奶叫“媪(ao第三声)”,所以户籍登记官干脆将文艺青年的气质进行到底,一并帮他们取了这些感觉上非常耐听的牛逼的名字。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只有达官显贵才十分在意,对于平民来说也就无所谓了,唯一的用途是登记,以融入人类社会。刘爷爷和刘奶奶的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如果不是发生了那件事情,在国家鼓励生育的前提下,他们肯定还要生刘三、刘四、刘五、刘六一大堆数字型人才。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在历史看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刘爷爷看来,却不容乐观。因为这是全天下男人都难以忍受的,那就是戴绿帽子。
当然这顶绿帽子也不是刘奶奶主动给刘爷爷戴上的。
这里先说明一下。古人的寿命比较短,医术不发达,特别是平民,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同时也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为了多繁衍后代,结婚也相当早。据说女孩子11岁就嫁了人。放在那时候,13、14岁的女孩怀孕生孩子,根本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所以,虽然刘奶奶被叫做刘奶奶,但是其实她当时的年纪可能也就三十岁左右。要知道,三十岁,在古人看来,年纪已经很大了。虽然年纪在当时看来很大,那也是相对于大家都死得早而言。根据人类外貌的生长客观规律,三十岁可是女人风韵万千的时候,正所谓“女人三十一枝花”。就算再说得年轻一点,13、14岁的小女孩毕竟还没有发育完全,而二三十岁的“奶奶”可都是经历了女大十八变的。现在对刘奶奶的复原画像几乎美若天仙,可以说,刘爷爷还是蛮有艳福的。
所以就出事了,而且出大事了。
那时候治安不好,村里有一两个地痞流氓无赖十分正常。其实不仅春秋战国的时候,直到宋朝、明朝都一直有地痞流氓的存在,《水浒传》里面就已经非常生动地进行了演绎。他们游离于法律之外,因为信奉“人至贱则无敌”,连官府都那他们没办法。犯了事,除了被咔嚓斩首的,顶多吃几天牢饭,放出来以后也绝不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些人的真正克星不是官府,而是同样游离于法律之外、维护正义的“侠客”。说白了还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惹的祸。不巧的是,中阳乡也有这样的地痞流氓,每天游手好闲,在村里惹是生非,调戏妇女,无恶不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刘奶奶像往常一样,去给在田野里耕作的丈夫送饭吃。这就是刘爷爷“喜当爹”剧本的开头。本来也应该没什么事情发生,毕竟这条路刘奶奶已经走了千百遍,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今天有点不一样,因为天气预报说有雷阵雨。而刘奶奶可能恰好没有看天气预报,所以她也就没带伞在身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天气大变,电闪雷鸣,瞬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路肯定是不能走了,那就在附近找个地方先避避雨吧!雷阵雨应该很快就会停的。刘奶奶想等雨停了再送饭不迟,就在附近的地方避雨。坏就坏在这避雨的地方了。当地的一个流氓,正巧也经过这里,也在这里避雨。当看到浑身上下被雨淋了的刘奶奶时,色心顿起。古时候女子穿的是麻布,被雨一淋即透,何况刘奶奶也很美丽,人们都说儿子随娘,生下的儿子个个英俊,母亲也不会丑。所以任何一个流氓看到这个时候的刘奶奶一定会心动不已的。这个过程就不细谈了,少儿不宜。总之,刘奶奶被流氓强暴了。
我相信刘奶奶一定非常痛苦和难过。因为她一直等到刘爷爷来找她。刘爷爷看到了这一幕,一定也非常愤怒。按照当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事情说出去是非常不好的。人们不一定会谴责流氓,反而会怪刘奶奶不洁身自好,甚至嘲笑刘爷爷的懦弱和无能,连老婆都保护不好。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因此,刘爷爷虽然异常痛苦,无法忍受这所有男人都不能忍受的耻辱,但从刘奶奶的名誉和自身的角度考虑,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后面看来,要是他知道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中国,让他自己做了“太上皇”,他肯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笑得合不拢嘴。
既然是已成事实,而无赖又是没办法整治的,那么,就忍忍吧!
毕竟,既然有了孩子,就要好好的爱他,不要把对流氓的恨转嫁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无辜的,也是10月怀胎生下来的,也是身上的一块肉!
当然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古时候没有流产手术。
后来刘爷爷对别人介绍这个孩子是怎么来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当时电闪雷鸣,他看到了一条龙在刘奶奶身上。孩子就这么怀上了。
只能这样说了。
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值得相信的。就算不相信,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后来等这孩子成了天子,那史官们就更要这样说了。一切都只是为了营造天子出生的异常氛围。
第四个孩子出生了,他的名字就叫刘四。咦,他不是第三个孩子吗?因为刘爷爷的第三个孩子因为不明原因夭折了,所以严格的说,这是第四个孩子。户口登记官还是很文艺地把他登记为“刘季”。
刘季从出生开始,身上就流淌着一半流氓的血液。这将在今后成为他宝贵的天赋,也让他履历表上的第一份职业就是:流氓。
当时的人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孩子会非同凡响。如果告诉你,他后来给自己改名为“刘邦”,还业余在汉朝娱乐圈作了一首《大风歌》,你就认识他了。
是谁的儿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出世了!

(未完待续)
(写在后面:最近萌生了用白话文重写汉史的想法,预计写作周期 从汉高祖出世开始,到三国汉献帝退位 为止。本人平时工作忙事情多,更新肯定很慢,这一点希望喜欢我的文风的兄弟姐妹见谅。本人写作不图名利,仅仅个人爱好。但还是谢绝盗版,毕竟我也是懂点《知识产权法》的啊,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哈哈。最后还是感谢大家支持,不管写作周期多长,一定努力完结。
钟吉伟 2014年6月24日)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4 10:44:00 +0800 CST  
第二章我是流氓我怕谁
比海更宽广的,是男人的情怀。刘爷爷的心胸确实宽宏如大海,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好男人学习的榜样。他在教育子女上,同样胸怀宽广。没想到在这个时代,刘爷爷的教育理念就已经非常先进了,那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
我们现在社会就一直提倡,不要太束缚孩子的个性,那是有害的。
事实证明,刘爷爷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他教导出了一个未来的皇帝。
(未完,有工作要做,抱歉)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4 11:05:22 +0800 CST  
第二章 我是流氓我怕谁
比海一样宽广的,是男人的情怀。刘爷爷的心胸确实宽宏如大海,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好男人学习的榜样。他在教育子女上,同样胸怀宽广。没想到在这个时代,刘爷爷的教育理念就已经非常先进了,那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
我们现在社会就一直提倡,不要太束缚孩子的个性,那是有害的。
事实证明,刘爷爷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他教导出了一个未来的皇帝。
刘爷爷使用的教育方针很简单,那就是宽严相济。在日常生活中,他似乎不太管他的三个儿子,也没有硬性的指标和要求他的儿子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只是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和发展。可以说,刘季的玩泥巴长大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但同时,刘爷爷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给了三个孩子很好的教育。可能另一方面也有望子成龙之心。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有的吧。在这方面他相当严厉,以至于刘季后来做了皇帝,仍对他的老爸十分敬畏,每天都去看他老爸。他老爸有次就说了句宫里好闷,刘季就立刻给他老爸安排了活动。凡是小时候被爸爸打过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
那个时候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天下,周赧王刚死,秦庄襄公刚从西周国快递公司手中收到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没有占据市场的垄断地位,真个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校和现在的大学很类似,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有鲁班的弟子开设的建筑学,有鬼谷子弟子开设的军事学,有韩非子弟子开设的法律学等等。
刘季同学被送到了“马维学舍”接受系统教育,应该说他取得了比一般人都要高的“学历”,有了翻身的资本。不过,那时候,文凭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因为伟大的科举制度要在距离目前几百年的隋朝才建立,所以你学得再好也不能当官,人家不吃“学而优则仕”这一套。官场都是被士族阶级垄断的。
因此,我们知道,刘季同学绝不是为了混文凭而入学的。
我们刘季同学的学业是相当出色的。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成绩:语文课,在多年后参加“全国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水平的《大风歌》,足以看出他的语文功底,一般劳动人民会这么牛?体育课,他也是十分出色,武功绝对不低于“健将标准”,为他今后同一些侠士相识打下了身后的基础;思想品德课,他曾经救过落水的同学,这见义勇为的行动说明,刘季同学绝不是书呆子,而是把知识融化在了血液中。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就是这样。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香港的电影,黑社会的老大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学历和智商。拿一般的来说,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某一个小团体的老大,有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小混混跟随着他,拍他的马屁。
刘季就是这样的好同学。
史官们喜欢说一些天子小时候的异常情况,比如看到皇帝的马车很激动,表示要取而代之啊,据说三国刘备小时候过家家的时候,说我是天子,都被记录为灵异事件。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我三岁的儿子看到国家主席出访的新闻镜头,对我说,爸爸,我长大后也要当国家主席。虽然我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但是目前为止我不觉得他有任何这方面的潜力。我小时候有一部戏叫《戏说乾隆》很火,那时候我们小朋友也喜欢玩过家家。有次一个大人问我们:“你们当中谁是皇上啊?”那个扮演乾隆的小朋友就说,我是。目前为止,该小朋友在开一家奶茶店,我觉得他应该当不了皇上。
下课以后,刘季喜欢吃狗肉。
这个行动不难理解。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很多奶茶摊点,放学后,我就和同学们瞒着父母,用攒下的零花钱去吃。
问题是,刘爷爷没有给他零花钱。
所以刘季经常赊账。他的社交能力其实很强。但是经常赊账,卖狗肉的不干了。 刘季也常让他的那些小跟班们请客。这个情况几乎和当年我们上学时一模一样。好同学都是有差同学拍马屁请客的。但是一直请,一直赊账,卖狗肉的儿子看不下去了。他就把刘季同学的自行车——一只大乌龟,给砍了。
我让你吃狗肉不给钱。这个人叫樊哙。
不过,愤怒归愤怒,他还是很崇拜刘季这个好同学的。我相信,他老爸一定经常在他耳边说:“你学学人家刘季,人家成绩这么好。”
上过中学的人一定有同样的感受。
但是,成绩好却当不了官,让刘季很痛苦。好同学如果没有走上正道,那么,他也是很可怕的。就像三国时候的曹操,乱世之枭雄,就是好同学没上正道的典范。
因为那时候没有科举。当官完全凭拼爹。这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一直都是小混混中老大的刘季同学,在毕业就业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不能当官,刘季做出了生平的第一个选择。
做黑社会老大。
那时候做黑社会老大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就像清末的天地会、意大利的罗宾汉黑手党之类,也极可能是个侠客的组织。
在香港电影里,这也是很多好同学的选择。
我刘季这么聪明的脑瓜子,怎么可以轻易就辜负呢!
加油吧,刘季,更伟大的事业还在后面等着你!
(未完待续,写在后面。最近工作实在很忙,来不及写。能写点就写点吧。)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5 07:05:39 +0800 CST  
第三章 光屁股的兄弟
刘季选择做黑社会老大,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历史的选择。
当时是楚考烈王执政时期,沛县还算太平。但是各地诸侯连年混战,有志向的年轻人一般报国无门。最关键的还是没有科举制度,周天子规定了当官也必须世袭制,天子传天子,仕传仕,家庭成份中没有的就只能望政治而兴叹。
而有个职业却不要求出身,而且很有政治前途。
做游侠,没错。
其实那个时代,民间有侠客,官方有门客。虽然那时候没有电视广播,但是口口相传,很多侠客非常有名,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人物。
刘季也是追星族的一员。
社团,在当时的社会,除了收取一点保护费、蹭吃蹭喝外,总体来说是维护正义、除暴安良的大侠组织。和今天的黑社会有本质区别。
我也要成为一名大侠!
刘季从沛县重点小学"马维学舍"毕业,踏上社会去就业,不过十一二岁。那是个青春反叛的年代。据说台湾一些有名的社团最初成员也不过是几个初中的混混。
刘季怀着这样的梦想,在沛县组建了最初的社团--"大汉朝筹建委员会"。刘季任首任社长。成员有:在学校结识的部分同学(大部分是差生)。
最早响应他的是他的同学兼发小-卢绾。
卢绾同学是卢太公的儿子。卢、刘两家人家是家境相当、非常要好的邻居。而且巧的是,刘季和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于是干脆拜了把子,结为兄弟,不仅同一天生,还求同一天死。也就是说,卢绾是和刘季光屁股玩到大的死党。

我的梦想

刘季是乡镇少年,他的游侠生涯,开始于丰邑乡间。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帮热血少年,跟着刘季到处生事闲荡。刘季也俨然以大哥门主自居,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饭吃,模仿的就是游侠寄食的风范。这里顺便说一下,刘大和刘二小学毕业后,都成家立业,做得不错,而且很有钱。

他在这个时候的小兄弟之一,就是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

当年,游侠间虽然没有十分严密的组织,却有上下尊卑关系,在上的是大哥,在下的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小弟服从大哥。游侠间虽然没有国籍阶级的差异,却有大致不成文的等级,游侠归附门主,有下客、中客、上客的分别。品论游侠,可以有国侠、县侠、乡侠、里侠的差异。大体而言,在战国的游侠世界里,最高一级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燕国的太子丹等人,本人或是王族公子,或是高官豪门,身居国都,别有领地封邑以供养士,手下宾客,来自全国,甚至外国,数量可以千人计,他们是势力足以敌国的游侠养主,不妨称为国侠。次一级的游侠,如张耳在外黄,王陵在沛县,本人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豪富,或者是与豪富关系密切的游士,身居县城,饶有资产,一县之内的游侠,慕名附势于门下,人数可以数十百人计,不妨称为县侠。再下一类,大致就是丰邑乡镇上的刘季一类了。他们身居乡镇街上,或者家境富裕,或者别有生财之道,可以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浪荡游闲,人数以数人十人计,不妨称为乡侠。至于最下端的游侠,大概就是居住在闾里间,跟着乡镇上的大哥吆喝的少年,如同丰邑中阳里的卢绾、沛县屠市上的樊哙一类人物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里侠。

刘季是乡侠,在丰邑的游侠少年间是大哥,可以呼风唤雨,招呼一方。不过,出了丰邑到了沛县街面上,却是吃不开了。
当时,刘季的偶像是王陵、张耳、信陵君。
王陵是沛县的县侠,家资富裕,仗义疏财,任气使性,秉性耿直,在沛县江湖上颇有名望,是公认的领袖人物。在游侠社会的沛县场面上,刘季与众多乡侠里侠一样,是归附在王陵门下,奉王陵为大哥,服侍跟随着的。

不过,与一般的乡里之侠不同,乡侠刘季是有抱负的人,在他的眼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跟从信陵君这类国侠作天下游。对于游侠少年刘季来说,信陵君伟大遥远,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自己则是归心低首的追随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陵君是光照世界的灿烂明星,刘季是蛰居乡下的狂热粉丝。做了皇帝以后,每每经过大梁,他一定要祭祀信陵君。
在汉高祖驾崩前夕,公元前195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梁,祭祀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做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
偶像崇拜,古今中外皆然,在舞台影视尚未出现的时代,口碑文字流传的政治文化人物,自然成了人心关注的所在。信陵君去世以后,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交接天下豪杰,声名由魏国传到楚国。刘季听说以后,慕名心动,决心前去跟从。丰邑到外黄县间有数百里之遥,出楚国以后,中间隔着魏国的单县、蒙县、甾县等地。对于少年刘季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远门出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无名青年,独自由江苏省丰县徒步到河南省民权县,风餐露宿,无所依凭,无所他念,只是为了想投奔想结识一个自己景仰崇拜的名人,其热情、意志和决心,不难想见。

刘季如何见到张耳,张耳如何接待刘季,其间的细节,史书上没有记载。史书上只是说,他曾经数次从沛县来到张耳门下做宾客,随同活跃于江湖,前前后后,在外黄住过数个月之久,可见他们一开始就主从相处得相当融洽,从此延续不断,终身不渝,共同称王后,还成为儿女亲家。

所以,作为一个乡间游侠组织的头领,又有这么多关系,放在今天来看,刘季同志已经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成为了真正的富一代。

如果没有动荡,企业家刘季将一直这样干下去。
事实上,他从事这份工作大概二十年左右。从创业到守业,刘季一直从十七岁干到三十二岁。
为了显示他的侠客志向,以安邦定国为终极目标,他改了他的名字--刘邦。
翻开刘邦同志三十岁前辛苦创业的历程,我们可以把"吕后嫁对了人""萧何慧眼识人"的评价归结为两个字---放屁。

我的前程都是我自己奋斗出来的!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5 13:14:43 +0800 CST  
第四章 刘氏集团公司的破产

昏暗的五彩灯光下,一位大哥面带猥琐的笑容,左拥右抱着两位美女,坐在沙发上喝酒。KTV包房时不时传来放浪的笑声。这时一位小弟进来,悄声在大哥耳边说了几句。不一会,另一位大哥走进包厢,狂笑道:"哎呀刘大哥,最近道上的生意怎么样啊?"坐在沙发上的大哥同样狂笑:"来来来,今儿咱不谈生意,喝酒!喝酒!樊哙,再去叫两个妞,来招呼下王大哥!"
"大哥,结帐。""什么,你瞎了眼啦!连刘大哥你都不认识,还想不想混啦?"

这不是香港或台湾的电影,而是刘邦大哥目前的生活状态。

小时候我妈妈不准我看香港的黑道电影,说这会让我变坏。现在想想,妈妈的话是对的。因为在老百姓看来,刘邦大哥的确好酒又好色。
但这是刘氏集团公司必须的业务。刘邦大哥果然有老大风范,把所有的坏名声揽在自己身上,保护着同样为流氓集团一分子的小弟们。

不,这就是侠客集团的生存状态。

如果看不懂,我还是建议读者先看一下香港的黑道电影,或者台湾历史上的黑金政治。保证立刻明白。历史永远是惊人地相似的,因为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是刘邦一手创立的事业。丰邑的所有无赖、混混都被他收编了。不服气的基本也被火并了。因此,丰邑太平得很。刘邦实现了他安邦定国的理想,虽然是在小小的丰邑。

顺便说一下,当时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人们受到的礼教束缚非常少,因此尤其是侠客都性情豪爽,喝酒泡妞为常事,吃饭不给钱更是侠客文化的象征。那时的侠客都很有骨气,见官不拜,藐视权威,过得十分潇洒。

但在老百姓眼中,吃饭不给钱确实蛮可恶的。
对刘邦来说,要维持刘氏集团运转,同时保护本地的老百姓,收取点保护费又如何。
为了事业,刘邦一直没娶老婆,我相信他是为了事业,倒不是名声不好。因为樊哙也没有娶老婆。你见过黑社会老大结婚的吗?
刘氏集团正常运转着。刘邦除了偶尔被老爸骂骂还不结婚之外,心态很好。日子就这样过吧,我把丰邑管好就行了!
这时候,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为不影响刘邦同志的安邦定国大业,所以刘邦就当没看见。他不知道,巨大的危机往往在平静的表象后。
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经营集团公司期间的世界大事记:
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而秦王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灭六国的步伐加快。
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
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军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
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
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魏假投降。秦灭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外黄县归属于砀郡。

到此为止,刘氏集团就快要破产了。倒不是刘邦经营不善,而是政策性的。

我们上面提到过,刘邦的公司,是张耳的子公司。
秦军进入外黄以后,开始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不久,游侠名士、故外黄县令张耳被秦政府通缉。追捕之下,张耳逃离魏国地区,隐姓埋名,在本来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潜伏下来。刘邦与张耳的主从游侠关系,由此中断。

总公司都倒闭了,子公司还会撑多久?
不久,刘邦的企业被认定为"涉嫌黑社会活动",强行被解散了。

此时刘邦的心中必定有千万头草泥马在奔腾。
我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事业,就被你秦军的"打黑除恶"给取缔了?
不服,绝对不服。
还把我的偶像给逼走了?
忍无可忍!
刘邦思前想后,决定,既然忍无可忍,那就从头再忍!
做大事的人就是能隐忍。其实,是秦军开了个条件。
你挺牛的。你的公司是破产了,不过,给你个官做做!
刘邦答应了。
我奋斗了这么多年,也不能忘了最初的梦。安邦定国的理想,难道不能更好地实现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流氓头子我不干了,大家一起和我去做官!
很明显,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刘邦又被嫖了。因为这官实在太小了--亭长。相当于村长级别。
刘邦并没有被迷惑,他将对秦军的愤恨记了一笔。毕竟,我本安逸的生活,被你们破坏了。给我的破产补偿,也不和我的胃口。

等待爆发吧,刘邦,你将迎来人生的全新篇章!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5 16:40:14 +0800 CST  
今天休笔。明天继续。
下回预告:

1、村长刘邦见镇长萧何,萧何认出是原黑社会老大,给了伍佰元,比其他村长多一百元。
2、在招商引资庆功会上,萧何引见刘邦,吕太公嫁女,被吕奶奶骂。
3、刘邦幸福的家人们。高材生刘交,刘邦同父异母弟。同时将评论说明当年为何男女关系很随意。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5 18:35:57 +0800 CST  
其实第五章已经写了一半了。但这几天太忙了,没多少时间写。于是很羡慕那些专业写手。
有个朋友读了我的东西,他是学考古的,大加赞赏,说我还原了历史。还说刘邦在常人眼中确实是流氓头子,但他的侠客内心从没有人触及。
其实我也没这么伟大。就是想写写,让人了解一下历史人物,可以辩证地看,而不是人云亦云。
钟吉伟
2014年6月28日在南京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28 07:25:06 +0800 CST  
第五章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上面场景的设想有一部分属于为了扯淡而扯淡,因为我们提到过了,游侠是没有严密的组织的。
所以对刘邦来说,当不当这个村长(泗水亭亭长),根本没有这么纠结。因为他其实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刘氏集团公司”,而且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无赖、一个混混而已。
周天子规定当官必须世袭,而现在秦王朝唯才是举,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我不出山也对不起我的初衷。
其实我是当不上官才去做游侠的,而做游侠的目的就是指望着有朝一日能像我的偶像信陵君那样步入仕途。
况且,我的一帮兄弟需要安顿,现在是改变他们身份的好时机。我刘邦也是一个很负责的大哥。
哎,理解我的人实在太少了!
时间一步步走向秦帝国,也将刘邦的游侠梦彻底击了个粉碎。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在秦建立帝国以前,虽然有所谓的楚国、赵国等等,但大家并没有非常强的归属感,因为韩非子说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名义上,诸侯国王都是周天子的臣属,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子民。所以不管诸侯之间怎么打仗,周天子才是名正言顺号令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当时,今天做赵国的官,明天做楚国的官,很正常,大家不会想到“叛国”这一说法。
而现在,秦王政推翻了这一切。
嬴政的想法是好的。他用法家治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谓乱世当用重典。
秦王朝的户籍登记制度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有的无业游民都受到了打击。
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刘邦在做泗水亭亭长以前一直都不结婚。有三个原因。
一、他的职业是无赖、混混。其实是遭到老百姓嫌弃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有次带他的小弟们到嫂子家去吃饭,被嫂子鄙视了一通。发生了所谓的“羹颉事件”。对此刘邦一直耿耿于怀。
二、当时没有儒家礼教约束,男女关系非常自由。女的离开丈夫,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比如我们说到的刘邦的偶像张耳,他的老婆就是个二婚,而且他老婆是看到张耳的成就,主动离开了前夫。这在汉朝以后的封建社会简直无法想象。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媒人还常干拆墙脚的事情。因此,女性嫁人并不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就算刘爷爷一直想让刘邦结婚,没有女的主动愿意嫁给一个混混,也就没办法。
三、刘邦内心向往自由,放荡不羁。他一直都想做一名游侠,如果结婚了,肯定对他的自由是非常束缚的。
刘邦其实是很帅的。史书上记载他“隆准龙颜”。他的N代子孙刘备,帅到不行,居然让吴国老太把可以当刘备孙女的孙尚香嫁给了他。有这样的遗传基因,刘邦应该也是潇洒异常。
刘邦决定出任泗水亭亭长,史书上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靠萧何等人的关系,得了这个官。一种说法是他家境不错,买了这个官。一种说法是,在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之下,刘邦也想好好过日子了。
我比较倾向于综合性的考虑。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有相同的一个结果,就是刘邦在全新的政治体制下,为了生存下去,只有选择出任泗水亭亭长这条路。我们把自己放在刘邦的角度,也应该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萧何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比刘邦大一岁。目前,他是县里的功曹,也就是沛县看守所所长。那个年代,看守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因为县令的主要职能就是断案,而犯人都是由看守所看押的。那时候没有公安、检察、司法,所有职能全部集于一身。所以萧何在沛县也算个挺大的干部了。看守所还兼职征收劳动力,去修筑嬴政最喜欢的阿房宫和长城。同时,功曹还要处理户籍登记等等这些日常事务。因此在沛县,是仅次于县令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
他挺崇拜刘邦的,和刘邦又是同龄人。刘邦的光辉事迹萧何早已晓得,说不定萧何还关押过刘邦或他的小弟。就像香港的电影《无间道》,黄秋生和曾志伟曾经是比较要好的朋友。
因此,按照法律规定,当作为村长的刘邦,去向萧何报到、宣誓效忠的时候,萧何应该是挺高兴的——我们终于成了同事。虽然萧何我目前是你刘邦的上级,但凭你的能力,应该很快会超过我的。
萧何非常客气。在前来报到的数名村长中,萧何给了刘邦五百元的酬劳费。其它村长都是四百元。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刘邦所管理的泗水亭,工作比较难做一点,每次征收劳动力的时候,比较困难,或者治安比较差。萧何希望刘邦能好好干,干出成绩、干出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贿赂。
毕竟刘邦曾经是当地黑社会老大。而且他是沛县县县侠王凌的小弟,萧何也算王凌的小弟之一,所以不管怎样,都得给足面子。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30 14:23:15 +0800 CST  
第五章下半部分
吕太公是有钱人家,在其他地方遭惹了一些恩怨。俗话说有钱就怕贼惦记,在那个治安混乱的年代,有钱人家常常被洗劫,特别是侠客集团,经常用劫富济贫的名义明目张胆地去抢劫。
所以吕太公为了自家财产得以保全,必然要找一个相对太平一些的地方。这时沛县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吕太公借生日之名,也是为了结识地方豪杰,为自家财产得以保障打下一个基础。
沛县政府当然也希望吕太公的到来,能给沛县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宴会规定,来宾分等级。贺礼送一千元以上的,就可以到屋子里面的宴席上吃饭。否则就在外面吃饭。这有点像我们现在银行搞的VIP客户。
仔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屋子里的座位有限。不过受礼的风气在那个时候就形成了。
刘邦来了。他这时的身份也是政府工作人员,显然也像萧何、曹参等人一样被邀请了。但让刘邦坐在外面,他不干了。一来自己好歹曾经也是这里的黑社会老大,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怎么能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坐在外面。传出去不招人笑话。二来同样作为王凌的小弟,萧何能坐里面,自己却不能,岂不是很没面子,今后还怎么在圈子里立足?
因此刘邦决定送一万元,坐在里面。
黑吃黑是黑帮的特性,吃饭不给钱是刘邦给自己定的守则之一。
只要能进去就行了,至于钱到底给了没,有什么关系。
刘邦包了个红包,上面写了"一万元,刘邦送"。其实里面屁都没有一个。
吕太公看到刘邦送了一万元,心头一热,这可是超级VIP客户啊,赶紧让他进里面来吃饭。萧何其实知道吕太公被嫖了,笑着说:"刘邦就喜欢吹牛。"但是他并没有戳穿刘邦。我怎么好出卖自己的朋友。要是刘邦出了洋相,我也不好得罪吕太公。
刘邦大步流星踏入屋内,丝毫没有做贼心虚的恐惧。
吕太公被刘邦帅气的面容、周润发般大哥的气质给深深打动了。虽然吕太公嘴巴上说,刘亭长真是好面相!但实际上,好面相不就是"太帅了"的冠冕堂皇的说法吗?
同时,吕太公认为,这人是地头蛇,如果有他罩着,可保吕氏全家财产安全无疑。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和刘邦结亲,强强联合。
于是数百年后刘备迎娶孙尚香的故事提前上演了。吕太公把年纪小刘邦16岁的女儿吕雉介绍给了刘邦。
很明显吕雉同孙尚香一样,被刘邦的帅气深深打动。虽然吕雉没有看过韩剧,不过我想帅气的大叔控性格,这千百年来没变过,难道这是女生的本性。
刘邦也同意迎娶吕雉。老牛吃嫩草的事儿挺美的。而且,我刘邦也想好好过过日子,省得我老爸一直骂我了。
吕奶奶是反对的。她觉得女儿应该嫁得更好。
但是反对无效。
吕太公家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就像民国时期有钱人才能信基督教一样,儒家思想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人都不顾生产,没钱不饿死才怪。
嬴政准备灭了儒家,就是怕全国人民都不生产,到时候喝西北风吗?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儒家规定要有钱才好读书。普通劳动人民是被儒家看不起的,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
儒家思想认为,吕太公说了算。
就这样,吕雉成了刘邦的老婆。
一万元钱送了没有,对吕太公已经无所谓了。刘邦家也是很有钱的,现在都成了我家女婿了,还在乎这么一点么。
旁人的闲言碎语,我自然可以应对,理由就一个:你们有刘邦这么帅吗?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6-30 14:25:12 +0800 CST  
第五章下半部分的开头补漏:(因发的时候没保存)
这一天,吕太公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因为吕太公过生日。
吕太公是沛县招商引资成功的象征。地方上都来捧场。吕太公也很客气,所有老百姓也能来参加祝贺。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01 07:02:46 +0800 CST  
题外话:刘邦同志的混混生涯告一段落。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那个时代,这里转载一篇我比较喜欢的文章的节选。以飨读者。

春秋时代,是中国侠文化的光芒最灿烂的时代。侠人义士们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赵氏孤儿、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春秋时代的侠客,最大的特点是极其重视人格的独立与平等。他们行侠仗义,不是为利,甚至不是为名,而是为了心中的一股豪气。他们如同珍视眼珠一样珍视自己的个人尊严,对“平等”两个字甚至达到了敏感的程度。“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即使在座位安排这样的小事上,他们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春秋时代的侠客们天马行空,无视法律规范,只听命于自己的良心。到了明清,“侠客”们却自愿攀附权贵,沦为其附庸。如《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却个个自称“罪民”,以向规则屈服为荣。

春秋时的侠客傲视王侯,对任何人都不假辞色。而《三侠五义》第四十八回写五鼠面见宋仁宗,这些英雄好汉见到皇帝,都“心中乱跳”、“匍匐在地”、“觳觫战栗”,所谓的“江湖自由身”与权力一遭遇,立刻显出十足的奴性。“钻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类宠物式的命名,他们也都欣然接受。

如鲁迅所说,春秋时的侠客,是以“死”为终极目的,他们的结局也确实是一个个慷慨赴死而去,而清代小说中的侠客,却个个成了地主官僚,黑白两道都吃得开。

读《春秋》《战国策》和读清代《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儿女英雄传》这些“侠义小说”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清代侠义小说已经完全成了忠君事上观念的宣传品。侠义精神受到专制伦常观念的深刻侵蚀,礼教尊卑鲜明地取代了自尊独立。

鲁迅说,《三侠五义》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侠客,实质上却是奴才,“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能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盗”。他们“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及至宋代,中国人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社会如同一潭死水,用汤因比的话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文 张宏杰)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01 16:55:51 +0800 CST  
第六章
平静的生活
刘邦和吕雉喜结良缘,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平静地过下去了。刘邦除了“流氓”的履历、多认识了些人之外,也没什么大的背景,更不是什么贵族世家,要想升官发财,只能是异想天开。没有政治背景的人,哪怕认识的人再多都无济于事。
不过正如一首歌唱得好,老婆最大呀老公最二,你要答应我不许找小三儿,不要你发财呀不要你当官儿,一辈子注定围着你打转儿。吕雉把这首歌唱的东西进行了标准的践行。
如果生活真的能这样,倒也知足了。
不久,吕雉就生下了几个小孩子,大儿子刘盈,小女儿鲁元。
刘邦是很疼老婆的,他在当时就有了“气管炎”的美誉。刘邦结婚后,和那些狐朋狗友的交往就少了,很明显是吕雉管得严。据说有次,樊哙请刘邦喝酒,被吕雉知道后,又是一顿痛骂。千古以来,貌似老婆最痛恨的,永远是老公在外面和朋友喝酒,具体原因不详。但是,疼老婆不一定是怕老婆,刘邦自己还是有主张的,当刘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吕雉都会积极支持。
吕雉是个很强势的人,很有主张。不过凡此种种,她对刘邦本人确实是充满了爱,得此种老婆,人生足矣。
儿子刘盈因为吕雉的强势,没什么主见。这个还是后话,我们在仔细谈“孝惠帝”的时候再说,不过先啰嗦一下,据说母亲强势的家庭,生出的儿子都是窝囊废,这一点,现在的家长们必须引起重视。
吕雉的强势还体现在女儿的姓名中。吕家信仰的是儒家思想,按照儒家思想的惯例,至少女儿应该叫做刘鲁元,再不济,也应称呼个刘氏。但是鲁元就就叫鲁元。史料上有简单的记载,吕雉是很疼这个女儿的,而对儿子刘盈却不是太待见,可见鲁元确实没有跟父亲刘邦的姓氏,吕雉把她作为了吕家的人。对吕雉来说,可能也是为了避上门女婿的嫌,或者给刘邦一点面子,取了吕的谐音“鲁”。古音吕和鲁相差无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本来就叫“吕元”,后来的史官为了给皇帝面子,去掉上门女婿的不雅,所以就改成了“鲁”,以至于现在的史料都是鲁元公主。而且吕雉这么疼爱鲁元,而我找到的唯一史料记载鲁元公主的,就是“吕后元年夏四月,公主薨。”更加坚定了我对史官的记载有问题的看法。
我有个朋友生了双胞胎儿子,他老婆坚持要其中一个姓他老婆的姓。对于他来说是无所谓,我朋友很开明,觉得反正有两个孩子,老婆怀孕这么辛苦,不要这么封建。但是不久矛盾就来了。奶奶只疼姓自家姓的那个,外婆也是。还经常放在一起比谁的小鸡鸡大。我还能预见两个孩子将来分家产时候的矛盾。真是亲手埋下的定时炸弹,她老婆只呈眼前一时之快,有没有为孩子想过!
刘盈和鲁元就是这样的范例。当然不能怪刘邦,一是他很疼老婆,二是他本来就是上门女婿。
不管过程如何,总之,刘邦和吕雉生了两个孩子,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1 14:33:41 +0800 CST  
第六章(二)百姓的好村官
除了要照顾家庭之外,刘邦还要上班。只有这样才是好男人。
目前刘邦的职业是一个村的一把手——村长。
光管管村里的事物,刘邦得心应手,他做小混混的时候打下的根基,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这段时间,秦王政也实现了他人生的转折。他终于统一了六国,定都咸阳,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始皇帝。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依靠农民起义被颠覆的政权。
始皇帝有三个爱好:1、修围墙。2、修坟墓。3、修行宫。可以说始皇帝解决了很多建筑工程师们的就业问题。农民们就惨了,他们在始皇帝的爱好下,被迫成为农民工。几乎每隔几天,各个县就要选一些农民,去做建筑工人。
其实始皇帝挑选农民工是有法律依据的。秦朝的法典可谓完善至极。中央要多少人,分到郡县要多少人,再到乡村要多少人,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法家治国的弊端就在于此:人是动物,有生死,不是机器。
所以去做农民工的途中、或者工作过程中死了多少人,下面当官的就要相应再去挑选好了补上。而且路途遥远,死的人就更多了。法律还规定来不及报道的人都犯死罪,要杀头,本来这是一条让大家遵守法律规定的吓唬条款,但很明显法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严格进行了执行。很多人迟到了也被杀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断在征民夫。另外,虽然法律规定了,修好了大家可以回家,还能有很多钱拿。问题是,始皇帝修的坟墓骊山太大了,修的行宫阿旁宫也太大了,修的围墙长城也太长了,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一生能修完的,况且古人的寿命本身就短。所以,给老百姓的感觉就是:秦朝的徭役真是繁重啊。而且被征收的民夫都是有去无回的状态。
其实秦始皇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法家治国引起的弊端。人民还是相对自由的,孟姜女也可以随时去长城工地,找找自己的丈夫,虽然她没找到,哭死了。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在做村长的过程中,又开始耍起了无赖。每次萧何给他布置征民夫的任务,他总是一拖再拖。这一点反而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觉得刘邦是在保护他们。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1 15:01:21 +0800 CST  
第一桶金
在平静而祥和的生活中,刘邦的梦想何处安放?
我们说过了,刘邦的梦想一直都是想成为信陵君那样的游侠。
果然,在秦朝末年,刘邦终于迎来了机会。
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始皇帝陛下在旅游的过程中猝死。但他的坟墓还没修完。
中央仍然号召大家去修坟墓。那一年,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郡押送徒役去骊山继续修坟墓。农民们继续发挥他们用脚投票的本领,为了不做建筑工人,有很多在半路就逃走了--真是太不够义气了。不过刘邦就当没看见。
不过照这个逃跑速度,估计也不太妙。秦朝法律规定,要是押送的人到了目的地就剩下亭长这个光棍司令,亭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到时候自己也没命了。所以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落草为寇。这是实现他侠客梦想的第一步。
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他说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军官反复说的一句名言:"兄弟们!反正活不成了,我准备留下來。你们谁要走,我不强迫!"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特别是在最近的抗日大片里经常出现。
刘邦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很明显他的名言起了作用,其中有十几个年轻力壮的人选择了继续跟随刘邦逃难。
刘邦就暂时成为了草寇,也没有回沛县。让我想不通的是,秦王朝的法律并没有对土匪做什么规定。或者,沛县县令也可以扣押刘邦的家属之类,但都没有这么做。如果说因为他们认为刘邦在路上,这种解释也说不通,因为沛县县令后来还喊刘邦回家吃饭。综合考虑,只能说,法家治国的世界你不懂。
跟随刘邦的这批人成了刘邦创业的第一桶金。
萧何、曹参的馊主意
恰逢此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在蕲县亲手点燃埋葬秦王朝的第一把烽火,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陈(今河南淮阳)以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大家都纷纷响应,决定独立。很多地方都恢复了战国时候的国号,看来大家内心还是拥护周天子,反对秦国一家独大啊。
但是人都是自私的,其实都想趁着乱世捞一把,拥护周天子只是借口而已。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
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是县令的智囊团。
沛县县令蠢蠢欲动,想以沛县为根据地响应陈胜。
萧何、曹参为他的领导才能和群众基础担忧。秦朝尚无科举制度,官员都是空降的,根本没有本地的根基。于是他们建议说:“你当着秦朝的官,拿着秦朝的工资,想率领沛中子弟起兵响应义军,恐怕没多少人会相信你,不如招集那些逃亡在外的人,靠他们的力量来号令沛中子弟。”
沛县县令是一个善于广泛采纳下属意见的人,当下急事急办,派刘邦的发小樊哙前去联系刘邦。
其实县令想到刘邦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刘邦是曾经的黑社会老大,人脉广。
2、刘邦是个好村长,老百姓都听他的,群众基础好。
3、刘邦目前是草寇,身边有点力量。
这一幕和后来的三国历史太像了,那就是何进召唤董卓入京。
未曾想,刘邦上演了一场“鸠占鹊巢”的大戏。而这场大戏的导演,是沛县县令自己。
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因为沛县县令本来也可以成为大人物的,而现在,他连名字都没在史料上留下,害了他的,是他自己那犹豫的性格。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2 22:50:24 +0800 CST  
县令的反悔
当刘邦率队前来时,沛县县令却想起了一个关键问题,刘邦来了,我说话还能不能上算呢?合计了好一会儿,得出的结论是刘邦来了自己说话肯定不上算了,于是就反悔了,关闭城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以实际行动表示不欢迎刘邦同志的加盟。
追根溯源,这位县令认为,差点让自己主权丧失的起因是因为采纳了萧何、曹参的主意,于是他心里更加不安了,说不定这两家伙还会与刘邦里应外合呢,那样岂不是后患无穷?还是早点将二人杀了为妙。但可惜的是还没动手,就让狐狸一样的萧何、曹参二人嗅出了味道,二人偷偷逾城而走,投靠了刘邦。
刘邦感觉到受了耍弄,决定给言而无信的沛县县令一点颜色看看,他射书入城,通过鼓动一小撮二不愣子杀死了沛县县令,自己坐了沛公的椅子。
当然,那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天下早就不满秦朝的统治了。我们也杀了县令反了吧。"
县令就这样被坑了。
后悔,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只是当人明白这个道理时,已经晚了。
反悔的沛县县令为刘邦送上了一块根据地,让刘邦白得了两个丞相。更可悲的是,亲手将自己今后继续后悔的机会也拱手送人了。
对恃中,谁最有资格反悔,当然是能用实力说话的人。
没有实力,千万别后悔。

我的小兄弟
刘太公还有一个老婆姓李。
从这一点看来,刘邦确实是富二代。
这位姓李的二老婆不是太有名,但是他的儿子非常有名。这次杀县令的内应就是他。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高材生、后来的楚元王刘交。
刘交,字游,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刘交是刘邦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刘氏四兄弟(刘伯、刘仲、刘邦、刘交)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汉书》记载,刘交年轻时喜欢读书,为人多才多艺,有大志。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被迫各自分手离去。
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思想与刘邦最接近,因而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刘邦在丰沛起义后,刘交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刘交受封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因此,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
刘交还专门为刘邦草拟了煽动稿,"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可谓宣传鼓动之典范。大概意思就是"大家要是杀了县令,那么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能保全。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家里人都会被杀,没有必要。"宣传稿能鼓动人心的要害就在于可以让人们看清楚利益的所在。
到底有没有斩白蛇
刘邦前后的变化着实让人惊叹,从一个混混,一下成为了民意代言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群雄并起的秦末,他居然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很多人不禁要问:他凭的究竟是什么?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民间于是有了这样的传说:刘邦原本是赤帝之子下凡,命里注定要当皇帝。所以他顺应天命,斩杀白蛇,历经百战,终于平定了天下,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开国大帝。
嗯?刘邦真的斩过白蛇吗?他真的是龙的化身,赤帝真的是他爹吗?
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蜿蜒。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刘邦贵为天子,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此是后话。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经过楚汉争霸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何止一二,比如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又何尝不是?他被称为是黑帝(或黑龙)的后代,而且他自己也因此成为“玄圣”,“玄”就是黑的意思。实际上,孔子只是个出身低微的私生子。
从这些事情的共同之处,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古代,凡成大事者,都要给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层神秘的光环。当然,有些是当事人本身为之,有些则是其他人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所为。
就像刘邦是“赤帝之子”一样,他可能真的杀过一条白蛇,但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故意在这个基础上附会说白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目的无非是要神话刘邦,以此拢住人心,让身边人都死心塌地地跟他打江山。因为我们知道,赤帝本身就是个神话,至于他隔了许多世之后再度与凡人结合生儿子,就更是一种无稽之谈了。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01:43:02 +0800 CST  
有时候自己再回过头读读,感觉有些语句可以改得更贴切一些。比如刘邦的落草为寇,简单的说就是刘邦又耍了无赖-老子不干了。无赖性格贯穿着刘邦,我没有刻画好。还有县令的反悔,至于樊哙喊刘邦、萧何、曹参半夜逃跑的心理,也没刻画好。想改改发现天涯没这个功能。等完稿了再回头重改吧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1:43:55 +0800 CST  
没人马克都快没动力写了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3:05:20 +0800 CST  
关于吕太公到沛县避难的补正。
第五章中我们提到吕太公到沛县避难,当时说的原因仅仅是一种可能。
因为《史记》、《汉书》等等都没有记载详细的原因,仅仅提到吕太公惹了一些恩怨。

后来我在图书馆看了一个下午的书,找那个年代的史料,特别是结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得出另一个靠谱的可能:
吕太公信奉儒家思想,而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直都不待见儒家。所以吕太公遭到了秦军的压迫,作为政治犯逃逸。
但不管过程如何,吕太公都是去了政治环境相对好的沛县避难。而且在外黄县的游侠都得到了秦军的惩治,而沛县却没有,说明沛县确实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

至于吕太公将吕雉介绍给刘邦,百家讲坛说,从宴会的情景中,刘邦是黑恶势力,纯粹来捣乱,而吕太公为了息事宁人所以将吕雉嫁给了刘邦。从此汉朝有了和亲的传统。
但是,我仔细研究了其中的时间节点,其实若不是因为“礼万钱”,刘邦根本不可能入内,所以我觉得还是吕太公看上了刘邦,觉得能作为地头蛇保护自家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4:19:28 +0800 CST  
关于刘交 煽动稿 的补正:
为什么刘交的稿子让人们心动,甚至不惜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换了今天,刘交绝对是“电视购物”的好手。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购物,说得你心动不已,不要2999,不要1999,不要999,只要99,镀金镶钻24开大便带回家,还附赠500元的修马桶费。
营销的要点,就是一定要让人感觉,做了这个事情,就是赚了便宜,错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我能得到很多的利益,比不干要好。
而刘交的宣传稿很明显就符合这一特点。杀了县令,我们跟着刘邦吃香的喝辣的,不杀县令,连老婆孩子都可能保不住。这笔生意该怎么做,应该很清楚了吧。
这就是蛊惑人心的厉害之处。其实春秋战国有很多这样的能人志士,“合纵连横”更是作为成语流传至今,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4:29:03 +0800 CST  
对于内应刘交鼓动百姓的再补正:

《史记》、《汉书》都记载刘邦“射书入城”,老百姓杀了县令开了城门。
但是我有个疑惑,光靠刘邦射几封信,老百姓就能看到?况且你射上了城门,早被县令的手下给截住了。就算有一些老百姓捡到了这个信,也不成什么造反的气候。
所以,主要的鼓动工作一定是刘交这个内应做的。
儒生最擅长的就是鼓动人,所谓“三寸不烂之舌”是也。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4:41:59 +0800 CST  

楼主:钟吉伟

字数:30109

发表时间:2014-06-24 18: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5:58 +0800 CST

评论数: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