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炎汉(一)

今天的最后一句啰嗦:还是补正,主要是因为天涯没有修改的功能,都要一次性成稿,不太方便。留在这里,我以后成稿的时候用。
补正:说到百家讲坛对刘邦娶吕雉的看法,说这是吕太公为了息事宁人,是和亲的一种形式,我反而觉得是专家的猜测占得多一些。
我说的那个过程,在时间节点上是符合史料的记载和说法的。其实史官在记录时,说到“狎辱宾客”,也有夸张的成分,其实也是为了显示刘邦作为天子的“牛逼”而已。

总之我还是这个观点,迷信的东西咱可以说,但是要理性的看,一般都不相信。

还有就是看我这个的人好少,真心没动力,更新的也慢。我自己也希望越写越精彩。其实前半段还是很罗嗦很费劲的。我这个人就是要慢慢进入状态。
争取让刘邦早点称帝,哈哈。不过个人还是觉得楚汉争霸是非常精彩的。后期也就只有宫廷内斗了。
希望看的人越来越多。写成以后我也要出版的。哪怕自费。

当时写这个还有点私心,就是看了《汉朝那些事儿》,哎,当然我不是针对该书作者的人身攻击,就感觉通篇扯淡,尽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真的好吗?
我当然承认他的文笔比我好多了,要是我也有这么好的文笔就好了。尽量改吧。

还是希望看的人能多一些,给我点动力。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5:10:24 +0800 CST  
再啰嗦一句吧,在县令准备召集刘邦那里补充一下。
当时各地的实际情况就是,要造反,杀县令。而现在,沛县县令自己也想造反了。
萧何,曹参当时认为,县令当的是秦朝的官,而现在的百姓都认为,秦朝的官说话就是放屁。

刘邦也利用了这一点来蛊惑老百姓,那就是“要造反,杀县令。”县令才被坑了。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3 15:29:27 +0800 CST  
樊哙喊刘邦补正:于是樊哙来喊刘邦回去,表示县令准备造反,愿意拉他入伙。刘邦一听乐了,终于可以告别躲避的日子,回到久违的家。当即表示,马上出发回去。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4 10:02:07 +0800 CST  
拥立沛公

大家一直以来的印象都认为萧何这些人忠心耿耿,对刘邦在飞鸟尽,良弓藏的日子里,竟然痛下杀手的行为表示愤慨和不解。
那么我告诉你,萧何等人并不是你想象的这样天真无邪。
萧何同刘邦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只能说是点头之交,不象卢绾、樊哙等是从小跟随刘邦的。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沛县县令被杀后,按照惯例,要拥立一个新的县令来主持事务。其实每个人都很想做这个县令的。但是,萧何、曹参这些人非常老狐狸,非常狡猾。他们担心,万一秦朝的军队重新打回沛县,追究起责任,那可是要掉脑袋的。还是回到法家治国,秦朝的法律规定,造反被平定,只诛杀带头的人,其余人一律不追究。
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情况,萧何和曹参决定,找一个冤大头来做这个头头。
这个冤大头就是刘邦。
刘邦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干头头的危险性。掉脑袋的事情谁不怕,何况刘邦把自己的命看得很重,好死不如赖活。从他在茫荡山逃难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面对诱惑,他拒绝了。
萧何开始了他的动员工作,话很简单,却让刘邦无法推脱。
"你是赤帝子。"
读书人真是够狠。刘邦若不做县令,相当于否认了之前自己吹的牛。
就这样,拜过天地后,刘邦正式成为了沛县县令。级别和张耳一样。(张耳此时又恢复了外黄县县令的职务)。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14 10:02:27 +0800 CST  
初出茅庐
萧何、曹参这些人虽然并非真心实意拥立刘邦,但总的来说,还是承认了刘邦的领导地位。既然在伪县政府召开了"大汉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刘邦为总书记,那么道义上的尊敬还是有的。何况这些人都怕死,非常担心秦军打回来,诛他们的九族,所以,为了防止秦军的反扑,他们积极打理内务,组织城防军备,帮助刘邦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刘邦也初步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体现了他完全能胜任总书记的职位。
外出平叛的部分秦军经过丰县,向丰县征粮征税,遭到了刘邦的拒绝。秦军主帅监平恼羞成怒,围困了丰县。
刘邦作出了正确判断,认为秦军长途跋涉,此时又向百姓征粮,必定后勤跟不上,人困马乏,而丰县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秦军撑不了几日必定撤退。于是,他决定闭门不战,拖拖秦军的锐气。
没几日,秦军果然撑不住。主帅已经不准备和刘邦计较了,准备撒丫子走人。但正准备撤离丰县的当天,刘邦突然率军出战,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把正规军打了个人仰马翻。
击其暮归,兵不厌诈,如是而已。
秦军主帅差点没被气死。

然而刘邦搞不出多大动静。在秦军看来,刘邦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小打小闹,他们甚至根本正眼都不看一下刘邦,完全顾及不到。秦军主帅认为小小丰县,不足挂齿,他们还有更大的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始皇帝死后第二年国际上的形势。
1、农民工陈涉顺利成长为一方军阀,另立朝廷,和中央分庭抗礼。
2、燕国、赵国、齐国和魏国不再服从秦国的管辖,宣布独立。
3、匹夫项羽在吴国起兵,提出革命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人家都是要地盘有地盘,要兵力有兵力,是土豪中的土豪。而刘邦有的沛县子弟,加起来也就三千多号人,只相当于一所中学的总人数。就凭这点资本想要造反,实在是太寒碜了。在这些大财主面前,刘邦充其量不过是个趁乱捡了点便宜的小暴发户而已。
但就这点资本,还拱手送了人。

背叛
虽然资本不多,但是作为总书记,这个时候的刘邦有点自负,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经过残酷的革命洗礼,思想上仍旧有些幼稚的地方。
自从上次的游击战取得成功以后,刘邦开始自大起来,居然带领了一小撮人,离开丰县,去开拓根据地。
因为局势较乱,也因为秦军的忽视,刘邦总能捡一些便宜,他越发自信起来,有了一种攻城掠地的错觉。
毛主席的运动战,吸取了历史上单位很多教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打到哪里,都要有根据地。明朝李闯王打到哪算哪,脚踩西瓜皮,所以遭遇了失败。
刘邦自发执行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在离开丰县的时候,任命雍齿为丰县太守。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雍齿,在周天子时期,和刘邦一样,是县侠王陵的小跟班之一。史记记载他"出身豪强",其实说白了,就是当年和刘邦是一路货色。他对刘邦并不服气,当年都是一样的大哥;同时黑吃黑的性格,刘邦有,雍齿也有。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23 04:46:58 +0800 CST  
刘邦让雍齿守丰县,自己带人出去旅游打仗捡便宜,还是很放心的。他认为雍齿作为前黑社会小老大之一,至少有几把刷子。另外大家都是老同行了,怎么说也得给点面子。简单交代了一下,他就走了。
从战国时期开始,因为合纵连横的需要,出现了许多能人说客。合纵是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连横是帮助秦国消灭六国。他们的嘴皮子非常厉害,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善于抓住人的心理,特别能忽悠。要是放到今天让这些人去做推销员,绝对能得个年度优秀奖之类。
后来纵横家就成为了大忽悠的代名词。要是有人说你是纵横家,那你一定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法最上乘的法则,而纵横家干的就是这个。<战国策>给予纵横家的最高评价是这样的:"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光靠说话就能起到百万军队起不到的作用,实在是了不起。
虽然战国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纵横家仍然存在。刚刚独立的魏国就有一位,叫周市。
周市听说雍齿守丰县,内心充满了欢喜,因为机会来了。雍齿本身就不太服刘邦,现在只需要我忽悠忽悠,就能把丰县拿下。
周市派人上门劝说雍齿归顺魏国。说的唾沫横飞,天花乱坠。主要思想是这样的:1、丰县本来曾经就属于魏国,你带丰县归顺魏国是物归原主,在道义上合理。2、归顺魏国,你的好处是仍做丰县太守,享不尽的荣华富贵。3、就算你不归顺,魏国也会派人来攻打丰县,凭你这点实力必败无疑。还不如归顺。
纵横家就是这样,把不合理的说成合理,把不合法的说成合法。给你一点利益的诱惑,又退一步帮你分析利弊得失,感觉真的在为你考虑一样,说的你心动。其实说白了,就是牵着你的鼻子让你跟他走,通过你的行动来达到他的目的。
比如第一条,丰县其实在战国末期已经属于楚国,魏国有丰县那是过年八十代的老黄历了。
但雍齿觉得挺合理的。"麻烦转告魏王,我雍齿今天就归顺魏国。"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24 05:35:40 +0800 CST  
周市赢了。本来就是这样,我纵横家千军万马都不放在眼里,还搞不定你这个小小的雍齿?
刘邦这次转了一圈回来,没捡到太多的便宜,很多地方都攻打不下来。就这么多人,你军事才能再出众,人家不和你计较,又能怎样?况且,在秦军眼里,刘邦是小虾米,陈涉、项羽这些人才是大老虎。
垂头丧气的刘邦准备回丰县找雍齿喝喝酒,谈谈心。谁知道走到丰县城下,墙头悬挂的都是"魏"的战旗。
我擦,雍齿你搞什么鬼。
"刘邦,去你的吧,我现在是魏国的守将了,你爱上哪凉快上哪凉快去。"雍齿得意了。
"雍齿,你等着,我找人来灭你!"刘邦无奈地说。
"来就来,谁怕谁啊。"
刘邦病了。被雍齿气的。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24 05:48:04 +0800 CST  
关于吕雉和刘邦早年关系的补正。
加在第二章中修改。
刘邦在做黑社会老大的时候,私生活也比较混乱,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刘肥。至于刘肥的母亲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就是在刘邦那个年代,也无法考证,因为刘邦是不会说的,也许他自己都不记得。
如果刘邦上<非诚勿扰>,虽然他是高富帅,但美女们一听说他带着儿子,肯定灯全灭。所以作为小了刘邦十六岁的吕雉,能够不计前嫌,确实对刘邦是真爱。
吕雉对刘邦的爱很伟大。刘邦平时应酬多,回家少,吕雉一个人在家劳作,自给自足,抚养小孩,伺奉公婆,很不简单。在刘邦去芒砀山当土匪的那段日子,吕雉经常给丈夫送吃的喝的,还有衣物,真正是一个好妻子。刘邦参加革命后,吕雉安心在家等他,毫无怨言。
唯一让吕雉发飙的就是刘邦后来娶了戚姬。这是千百年来夫妻关系的原则问题。以至于后来戚姬被吕雉做成了人彘,这是后话,我们在孝惠帝的时候提。

杀县令补正:
刘邦其实够狠,因为沛县县令是吕太公(也就是刘邦的老丈人)的好朋友。如果没有沛县县令,恐怕刘邦也没机会娶到吕雉这个老婆。
但为了个人的利益,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07-24 06:52:39 +0800 CST  
前段时间,作者本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得天昏地暗,一直在休笔状态。目前写到雍齿背叛刘邦一节。接下来继续写。在语言和说明上,希望自己能越写越精彩,也希望大家喜欢。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12-04 06:59:54 +0800 CST  
第七章 投靠张楚政权
第一节?
秦二世元年三月,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而这个冬天却过得格外寒冷。刘邦被雍齿的背叛气病了,躺在床上,内心十分郁闷。目前,他丢了丰县,暂时安居在距离丰县不远的沛县。这次与秦朝中央军作战的失利,一方面让他看清了形势,知道了自己的份量,和中央军比自己不过是小蚂蚁,还没有到单枪匹马抗衡的能力,刘邦觉得,应该联合其他起义军协同作战,增加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这次的失利让他损失了不少兵力,元气大伤,所以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刘邦也终于明白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道理,以前都是和秦军地方部队作战,可以捡小便宜,但遇到正规军,还是不堪一击。所以刘邦虽然病了,他却在脑海里仔细思索着,总结着,试图寻找出路和下一步的计划。
做大事者一般都是特立独行的。刘邦非常的独立,是想自己干事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打响反秦第一枪的是陈胜和吴广,在秦末众多的起义军中,大家都是借着陈胜的名义去干革命的,也因为如此,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是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大家都借着光复楚国的名号来进行反秦大业。而刘邦则不然,他是趁乱自己干。从硭砀山开始白手起家,刘邦就从来没有号称是谁的部队,这一点与其他起义军有着本质不同。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之前说过刘邦有着崇高的"侠客"理想,可以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刘邦的个性独立,他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无赖思想,没必要依靠任何人。
然而,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刘邦特立独行,但他还具有男子汉特别应当具有的品质:能屈能伸。这种品质可以说贯穿刘邦的生命。相比之下项羽就没有这个品质,项羽是能伸不能屈的人,这我们在后面还会提。
现如今正是需要刘邦屈的时候,再不屈,连本钱都赔光了,那生意都做不成了。于是,刘邦决定投靠他人。
投靠谁呢?当时和秦王朝叫板的政权,名以上只有一个:张楚,也叫楚国。
第二节
于是我们就该讲讲张楚政权了。它的建立者就是陈胜。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4-12-05 19:05:53 +0800 CST  
投靠张楚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名气就很大,几乎家喻户晓,是农民起义的榜样。尤其是“难道王侯将相天生就比我们厉害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成了农民起义的正当理由,也是早期“人人生而平等”思想的萌芽。有这个思想也说明秦朝法家治国的深入人心,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就比较少一些。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秦始皇统一六国,都一直是贵族在造反,所以陈胜吴广的起义绝对是划时代的。
陈胜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志气,说过如果富贵了,不要忘记对方(苟富贵,无相忘)、小小的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前一句是现在屌丝之间互相安慰的话语,后一句成为现在无数屌丝的座右铭。但陈胜起义之前一直都是个屌丝,说了等于没说。
起义的导火索还是因为秦始皇修长城、造骊山墓这个事情,因为路上下了大雨,民工们在路上耽误了日期,按照法律规定,就算去了也要被砍头。秦国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强大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但是它执法的时候不讲人情,间接又导致了农民革命。萧何等人也是畏惧秦朝“一人犯罪全家受累”(连坐)的法度,促进了帮助刘邦巩固根据地的信念。
当年的老百姓科学文化程度低,比较相信神灵和一些诡异事件,陈胜吴广除了对民工们晓以大义,说反正是死了,不如造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之外,还不免俗地装神弄鬼了一番,在鱼肚子里藏了一块布,布上写着“大楚兴,陈胜王”,还让人在深更半夜的时候学鬼叫,搞的民工们真以为是那回事。另外一方面,老百姓对楚国感情很深厚,这跟楚王实施的仁政和楚国的地理位置有关,楚国的百姓生活负担低,又在鱼米之乡,人民富足,所以秦国灭楚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可惜,更有死忠的人士发出了“哪怕就剩下三个人也要灭亡秦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复国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老百姓对秦国的大公子扶苏非常爱戴,扶苏被秦始皇派去守卫边疆,爱民如子,原本应该是他来继承皇位的,不料被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假传秦始皇的圣旨所害,秦二世胡亥才得以登基。
喜欢游山玩水的秦始皇猝死在旅游的路上,两人密不发丧,用咸鱼遮盖尸体的臭味。同时修改遗诏让胡亥登基,矫诏说扶苏在边关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让扶苏自杀。扶苏以为秦始皇还没死,圣旨是真的,于是忠心耿耿的他真的自杀了,当然这也是因为秦国的法制深入了人心,作为皇子也必须遵守,所以皇帝的圣旨到了就必须执行。当年法家治国提出的口号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跟儒家的“刑不上大夫”完全是两个概念。
李斯和赵高都是沽名钓誉之徒,对权力的渴望可谓登峰造极、深入骨髓。这么做是想通过胡亥这个傀儡来把持朝政,获得更大的权力——皇帝才有的权力。秦始皇在世,他们不敢僭越,现在只要立了胡亥位皇帝,他们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后来赵高觉得两个人分权还不够,自己要一个人掌权,干脆罗织罪名,把李斯也以跟商鞅当年一样的大不敬罪害死了,而且是跟商鞅一样的惩罚——车裂,就是传说中的五马分尸。对此老百姓对胡亥做皇帝也是不服气的。
李斯年轻的时候读书,看到粮仓里的老鼠一个个吃得膘肥肉壮,而厕所里的老鼠一个个瘦骨嶙峋,就发过感慨:我要当粮仓里的老鼠。(“吾愿为仓廪之鼠”),不管怎么说,老鼠总归是个坏东西,而李斯的志向竟然是做老鼠。同时赵高在胡亥执政时期的指鹿为马,不仅没人反对,连傀儡胡亥也没话说。二人的品格都可见一斑。
于是吴广就对陈胜说,我们假装是公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这样就师出有名,响应我们的人就多。果然,起义军这么做得到了地方上的积极响应,攻城掠地,不在话下。而张楚政权也就自然成为了比较正规的反秦起义军。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5-12-13 12:34:37 +0800 CST  
项梁兵起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原楚国大将项梁,遥奉陈胜为楚王,在会稽起义。会稽这个地名,大家是不是很熟悉?猜对了!这就是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王而卧薪尝胆的著名地点。所以说,项梁起兵是在吴越之地,并不是我们概念中在楚地起兵的。项梁一家是在楚国被秦国灭了以后,逃到吴国避难的。秦王朝在会稽派驻的朝廷命官,是个读书人,跟丰县的太守一样有远见。项梁在当地虽然家世没落,但还是很有威望的一个人,因此受到空降官会稽太守的认可和仰仗。太守对项梁说了和丰县太守一样的话:“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已经起义,我们要审时度势,要不一起造反了吧?”
多么熟悉的一幕,准确的说是是丰县发生的事情的再现。那后面发生的剧情也就不得而知了。项梁假装同意,但心里却算着小九九。太守开出的条件其实是不错的,他对项梁说:“我准备先发制人,赶紧发兵造反,准备任命你和黑社会头子恒楚为将军。”恒楚跟刘邦、张耳等人一样,都是朝廷钦犯,属于草寇游侠。当时,恒楚正在逃亡。这样的条件不仅没打动项梁,而且项梁很不爽,心想我堂堂大丈夫怎可屈居人下。于是假意对太守说:“非常感谢大人的栽培。我愿意做你的大将军。不过您提到恒楚这个人,我有一个亲戚项籍,跟他关系铁的很,不仅知道他在哪里,而且让他去说服恒楚加入我们,恒楚在江湖上很讲义气,他肯定义无反顾地加入我们。”太守听了这句话,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脱口而出:“那就麻烦你来安排了。”
太守跟项梁这种人比起来,显然嫩了很多。一是喜怒形于色,有什么计划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二是太过相信他人。就凭这两点,他上了项梁的当就轻而易举。他还不知道,项梁是答应了起兵没错,但是没说会拿他的人头来祭旗。
我研究了下为什么当年既然太守说了造反而其手下却总是要杀了他们,然后自己单干。一来个人之间无冤无仇,二来太守好歹也是读书人,好像没必要杀。因为这是一种象征,怪只能怪太守本身拥有的朝廷命官的身份。杀了朝廷命官,就犯下了造反的罪名,就相当于昭告天下,我跟现在的王朝已经势不两立了,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必有太大的顾忌,都来投奔我吧,我是绝对不可能被朝廷招安的人了。跟江湖上的投名状是一个道理,只有你杀了一个人,犯了罪,我才能相信你是真心要做土匪。就像是一个定情信物,给世人展示了一个坚定造反的决心和信心,是一面旗帜。这是树立威望的最快捷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三点:1、凡事都要留一手,不要过分相信别人。2、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官。现在很多电影作品反映民国的官员临死说不要让子女搞政治,就是这个道理。3、为官者身在其位,不仅不谋其政,还想着搞副业,会引来杀身之祸。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5-12-26 11:41:13 +0800 CST  
计杀太守,项氏起吴
项梁的这盘棋下得很大、很俊。
项梁的全盘计划还不能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子,日后跟刘邦争天下的项羽。
项羽就是项籍,项籍就是项羽,二者全等。
项梁跟太守提起他,是实在的,项羽跟刘邦一样,也是个混混,是真的认识游侠兼黑社会头子恒楚。但他是个有背景、有钱的高级混混。
项羽的名是籍,字是羽。是楚国将军项燕的孙子。项梁是项燕的小儿子,项羽的叔父。项羽的父亲项超在秦灭楚时战死,所以他们对秦国有着原始的仇恨--杀父兄之仇。
而项燕,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借的名义。这样看起来,项梁他们造反是迟早的事。
同刘邦相比,项羽就是个富二代。但他是个有志气的富二代。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首先他锻炼了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举起一个鼎。一个鼎到底有多重?各路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说九百斤,有说五百斤,据传说周王朝推翻商朝,就造了九个大鼎当纪念品,每个鼎代表一个州,九个就代表整个中国,所以中国古称九州。把九鼎运到都城镐京,用了九万个人搬运。当然这只是传说,而传说最喜欢的就是夸张。扛得起鼎的并非只有项羽一个人。史纪记载,战国时,秦武王来到周朝都城朝拜周天子,看见九鼎中的雍鼎,因为秦国的封地叫雍州,所以他认为这是秦国的财产,就想扛回去,当时周天子势弱,虽然很不情愿给,但又不能得罪秦国,于是就对他说:“你要是扛得动,就拿回去吧。”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但面子还是要给的,他仍旧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于是秦武王就真的去扛鼎,他居然也是扛得动的,但鼎确实很重,以至于他搬起来以后,想转个身,结果手一抖,失手了,鼎滑下来砸在他的脚上,骨头断了,估计是粉碎性骨折,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秦武王就这样在床上躺了几天,然后一命呜呼了。所以鼎不管有多重,反正就是很重的意思。项羽能举得起来,也已经达到了奥运冠军的水平,现在奥运举重纪录是167.5公斤,相当于5袋标准装大米。这样的身体素质,自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其次,作为一个高级混混,项羽有着很广泛的人脉关系。连陈胜吴广起义都要借他爷爷的名义,其它不用说也知道了。在他家族影响力的波及下,上到做大官的、下到黑社会头子们都要畏惧项氏家族三分。项羽又有钱又长得帅,完全符合做混混的必要条件,巴结他的人也很多,有很多小弟愿意跟随他。
项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是个超级差生。这可气坏了项梁。当初项超把这个唯一的宝贝儿子托付给了他,就必须负责到底。项梁不止一次责骂小项羽。小项羽就说:“书有什么好读的,就算读得再好,就是能写字罢了,也是给别人打工的命,不如去学剑法,让别人都怕我。”项梁就说:“好吧,那你好好学剑法啊!”没想到不过几天,项羽又没心思学了,说:“学剑只能打败一个人,不如学兵法,能指挥千军万马。”项梁说:“好的,那我教你,你要好好学啊!”项羽天赋是有的,学起来很快,项梁很高兴。但没过几天,新鲜感过去了,三分钟热度的项羽又不愿意学了,没把项梁给气死。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项羽也就断断续续学了些皮毛的东西,所以日后他的情商就很低。纵观项羽日后的遭遇,跟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项梁他们到会稽避难后,有一次秦始皇旅游,车队从会稽经过,项羽脱口而出:“叔父,你也可以做皇帝。”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吓得魂都没了,对项羽说:“别说话,这可是要诛九族的。”但心里觉得项羽很有志气,小小年纪,就敢挑战权威。
本节待续





下文预告
遥奉楚王涉,拜官上柱国
诛杀假王驹,刘邦随张楚
各方不听令,吴广被矫杀
荥阳之围解,章邯扑陈县
楚王陈胜力战秦,兵败命丧车夫手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6-01-04 21:55:48 +0800 CST  
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吓得魂都没了,对项羽说:“别说话,这可是要诛九族的。”但心里觉得项羽很有志气,感觉这小子真牛。
下一盘棋要用好每一个棋子,布一个谋略要用到每个人的长处。同时一个人要依靠团队,发挥领导作用,而不是事必躬亲,事情才能成功。这就是项梁要用项羽的原因。
另外,如果项梁佩剑,可能会引起太守的疑心。让太守放下戒心的最好办法,就是身上完全不携带武器。没有武器怎么杀人?总不能空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太守给勒死吧?那说不定还打不过太守呢!所以只能借助外来的人把武器带进来。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太守自己把带武器的人喊进来,这样就能在完全没有戒备的心理状态下被杀死。而完成这个使命的就是项羽,项梁已经为他做好了铺垫。
既然是太守自己想要恒楚做大将军,那项梁就借机对太守提出让项羽来引荐,一切都顺理成章,毫不引起太守的怀疑。太守于是非常开心地在衙门里面等项梁。项梁赶紧把项羽叫过来,也没忘记让他带上一把锋利的刀,好用来轻松砍下太守的头。
一切都很谨慎小心,项梁让项羽在门外等一等,他还要假装跟太守通报一下,让太守自己钻入陷阱,而不是硬闯。毕竟府官在那个年头是高危职业,也是有侍卫保护的,万一碰到个高手,项羽打不过,全盘计划就完蛋了。
项羽就拿着宝剑在门口等着。项梁进去向太守唱了个喏,禀报说:“启禀大人,按照您的吩咐,项籍已经跟恒楚说好了,他现在在外面求见。麻烦大人亲自跟他说说清楚吧!”太守听了这话,非常高兴,一心想着发大财结果被人卖了都不知道,果然掉进了圈套,做着自己以后成为大王的美梦,赶紧说:“快叫项籍进来。”于是项羽就在左右侍卫众目睽睽之下,手拿宝剑,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大厅。因为这是太守的宣召,所以根本没人阻拦,也没人起疑心。太守巴不得项羽赶紧走到他面前。这时,项梁对项羽使了个眼色,说了声:“可以了。”项羽立刻明白了项梁的意思,还没有等太守发话,就突然冲上前去,手起刀落,砍下了太守的头颅。两边的侍卫都惊呆了。心想这啥情况,不是说好了一起造反的么,怎么把头领给杀了,这也太坑爹了。现在还怎么造反?
项梁提着太守的人头对众人说,现在代表秦朝暴政的太守已经被我杀了,我们一起造反吧!”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项羽就开始发挥他草包的本色,一下子把四周惊呆的一百多号人全杀光了,真正是杀红了眼,砍人如切菜。
在这里,还是体现了项羽的低情商。同样是杀太守、同样是造反,刘邦就懂得如何正确安抚人心,以德服人,争取队伍的壮大。而项羽就只知道杀人杀人,俘虏也杀,无辜的人也杀。这对项羽个人来说,其实是个巨大的隐患。
一时间人心惶惶,众人都像遇到了银行抢劫的劫匪一般,趴在地上,手放在头上,一动都不敢动。
项梁赶紧给所有在场的人分配职务,安抚人心。你是大将军,他是大司马,你是都尉。一个个都有了官职,众人想,反正跟谁都是造反、都是有官做,没啥区别,那就这样吧!
所以说,对于个人的利益只要等同甚至获得更多,反对的声音就会少甚至消失。
而且现在有项羽在,稍有不慎,不要说官没得做,造反都造不成了,而且连命都没了啊!
可惜了太守就这样莫名其妙挂了。
项梁就这样下赢了这盘棋。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6-01-07 08:27:32 +0800 CST  
遥奉楚王涉,官拜上柱国
项梁现在只是下赢了一盘棋的第一步,宣布起义。而这盘棋的最终目的是推翻秦朝,恢复楚国。不管项梁有没有私心,这个目标是肯定有的。项氏家族为了躲避秦王朝的抓捕,隐姓埋名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可以光明正大抬起头来,深呼吸一口气了。这是从楚国灭亡以来,项氏家族多年的期盼啊!
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创业公司一贯的套路--招兵买马。项梁在吴中的威信很高,刚宣布起义,其名号就不胫而走,各路英雄豪杰就纷纷响应。但这只能是嘴上的响应、精神上的支持而已,真正能招到人却不容易。因为秦王朝那个时候为了避免“用脚投票”,严防民众聚集造反,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严禁居民随意离开居住地走动,你要是去旅游、甚至去亲戚家串门,都要持有政府发放的通关碟,类似现在的“介绍信”。这可比命还重要,假如在路上不慎遗失,那么就会被官府抓起来,轻的遣送,重的就会被拉去修长城。沿途的旅馆留宿客人,也必须有通关碟的证明,否则就是皇帝老子来了,也要治店家的罪。而且秦王朝实行连坐,一人犯罪全村人受灾,所以当时敢走南闯北的也就只剩下真英雄了。这种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不再有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这种壮举,民主思想倒退得很严重。据说商鞅在逃难的时候,店家也不敢收留住宿,真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当今社会仍在实行这一制度的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朝鲜。
所以其实响应起义本身就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从秦王朝还在统治的地盘,并不是很顺利就能走到刘邦或者项梁或者陈胜那里,沿途有很多哨卡,说不定还没到就被抓了。所以其实真正能到达的人并不多,而且能到达的,也都是在胆量上、能力上确实真正有本事的人。
对于项梁来说,因为这种客观情况的存在,他也只能多招收“解放区”里的英雄豪杰,原来做官的,继续做官。重新整顿了兵马以后,以吴中为根据地,项氏家族开启了伟大的征程。他们攻打了“下县”(今江苏宿迁西南,项羽就是此县人),这个地方其实还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认为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吴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县,当时秦朝的制度是一个郡分为上中下县三个区域,下县大概只有一千户,也比较穷,在一个郡里算是最穷的地方,更不是郡守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属于天高皇帝远,没人愿意管的地方。所以这里根本就没有多少秦军守备,就算有也是一些老弱残兵。秦军正规军也无暇顾及这里,他们现在要面对的是楚王陈胜。所以项梁轻易就取得了攻城的胜利。接下来就是在下县开展征兵工作,得到了青壮年八千余人,又扩展了革命的队伍。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八千人,这只是史记夸张的记载,一个下县一共才一千户左右,哪来的八千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夸张的修辞手法,反正就是项梁得到了不少兵马。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6-05-10 08:47:18 +0800 CST  
楼主有了孩子,常须照顾,写起来比较缓慢,见谅。直到现在都还没写完楚汉争霸。以后每周日定期更新,强迫自己。
楼主 钟吉伟  发布于 2016-05-10 08:48:53 +0800 CST  

楼主:钟吉伟

字数:30109

发表时间:2014-06-24 18: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5:58 +0800 CST

评论数: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