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战砥平里战役-见过的最详细的描述

转帖:
文章标题:美军零伤亡的战斗———“原州炮击”是真的吗?

2月14日上午,在原州以北,大批中国军队正如洪水一般朝360团打开的突破口一带挺进着。这些中国军队包括42军124师和125师373、374团、40军120师358团和118师355团。这批人数超过两个师的中国军队沿原州西北面的蟾江(一条南北向河流,在原州以西约10公里的地方)江水南下,朝美9团1营的阵地和中国360团打开的突破口挺进。如此大规模的中国军队之所以敢在白昼放胆向原州行军,应该是因为在横城缴获了南朝鲜第8师的对空联络设备和无线电,自以为能够以此骗过联合国军的飞机。然而,一场大屠杀还是发生了。
上午11点时许,在原州以北上空,美军侦察机突然发现了许多条浩浩荡荡、似乎无穷无尽的行军纵队。这些纵队中的士兵排列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队伍里混杂着马匹,有的正在沿蟾江南下,有的则在从蟾江西岸过江。根据侦察机上炮兵观察员的目测,这必然是正在朝原州推进的中国大军,规模在师级以上。观察员立即向美2师炮兵指挥官报告了此事。对美军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在原州周围,部署着大批美军榴弹炮部队,包括配属给美2师9、38团、美187空降团、美7师17团的炮兵和美10军的直属炮兵,计有155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共73门。现在,大批白昼行军的中国军队已在大量美军重炮的射程内被观测到了。收到观察机传来的消息后,73门美军重炮立即开火。一时之间,炮火震天,地动山摇。
美军炮兵观察员通过空中观测将一批批炮弹引向了中国军队密集的行军纵队中。与此同时,联合国军的空军也成群飞来,朝中国行军纵队猛烈投弹。地面上,弹片如同瓢泼大雨般四处横飞,一片片的中国军人被炸死、炸伤。蟾江江岸,爆炸四起、中国军人的残肢断臂到处横飞,江水都被中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了,其情景比地狱还要悲惨。在这样可怕的炮火下,似乎任何顽强的军队都会立刻被炸得神经崩溃、四散而逃。可是,这些中国军人中的幸存者依然不顾战友在身边不断被炸得血肉模糊的事实,依然在保持着原有的队列向前挺进着。不过,随着猛烈的炮火不断持续,渐渐超过了人类意志的极限,一些中国军人开始向后跑去。一部分美军的炮火便跟随着这些向后跑的人,继续进行着无情的屠杀。随着炮火大屠杀的继续,越来越多中国军人开始后退。他们中有许多人都被炮火打倒了,但更多的人都跑出了炮火射程,隐蔽起来。到下午3点,所有向南挺进的中国部队都已经向后撤走,跑出炮火射程隐蔽起来。这场大屠杀终于结束了。另一方面,美38团在中午时分对原州西北面的突破口发起了反击。由于增援360团的中国军队已经被炮火所阻,360团孤军奋战,很快就在美38团的优势火力下丢失了大部分昨夜夺取的阵地。
这场炮火大屠杀被联合国军一方称为“原州炮击”。根据联合国军估计,中国军队在这次炮击中起码损失3000人以上。尽管这一数字不一定真实,但经过这次炮火大屠杀,中国军队没有再向原州正面展开进一步攻击。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0 21:27:49 +0800 CST  
转帖
1951年2月13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9团参加了砥平里战斗,这是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大血战。
2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和第66军包围了砥平里一带的美第2师和南朝鲜第8师。当日21时,志愿军向被围之敌发起了猛烈进攻。
指挥部一声令下,我炮29团便向敌占领的229高地进行了火力急袭,高地上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大约几分钟之后,敌人的炮兵开始还击了,29团阵地上落下了雨点般的炮弹,有两门火炮被炸翻……-

这时指挥部来了命令,要求炮兵压制敌人的火力,先头部队的步兵已经冲上了229高地。在阵地上与敌人形成了胶着状态,两军在阵地前沿展开了拉锯战,双方的炮兵也展开了对射。敌人的四个炮兵营全部被摧毁,形势明显对志愿军有利。

2月15日,美第10集团军军团长阿尔蒙德少将,乘飞机赶到第8集团军总部,他要说服李奇微上将放弃砥平里阵地。

李奇微站在地图前面听阿尔蒙德的报告:“您知道中国军队进攻得很快,南朝鲜的第8师连个招呼都没打全都跑光了,我们的第2师成了中国军队进攻的主要目标,美国士兵一排排地倒在了中国军队的枪口下面。他们没有多少炮,可是一下子打掉了我们四个炮兵营。我们已经没有多少炮兵来掩护我们的步兵了。我必须叫他们退下来。”5 Q* j+ `5 i0 b" i8 c( a6 P
5 h- Y; a) u' x7 Q
李奇微看了一下地图:“我的将军,遭到打击的不是你一个部队,你再好好地看一下,如果我们放弃了砥平里,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中国军队就会一涌而入,西线美军第9军团的右翼和第10军团的左翼就全部受到威胁。我们正在进攻的汉江以北的‘雷击作战’就会失败,从这一点说,美军32团死守到底是绝对必要的!”

阿尔蒙德半天没有说出话来,他用手抱着头:“他们有那么多的士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又退下去,他们是无神论者,不知道什么是死神!和他们打仗太可怕了!”

“将军,你要不要喝一杯酒,也可到客厅里休息一下!”“我不要酒,也不休息,我要的是增援部队!”李奇微笑了:“这么说,你已经同意死守的意见了?”“我从来也没有打过这样的仗,死守在一个地方,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一个地死光。”“和中国军队打仗,就得这样。你可以放心,我现在就下命令,调穆尔少将的骑兵第1师第5团向砥平里开进,对中国军队形成夹击之势。”“那里的山路比较平坦,坦克可以通过,中国军队没有反坦克武器。”“那很好,我再给他们派一个有90毫米火炮的坦克连。”

2月15日,美骑兵第1师第5团,向砥平里开进,一路上坦克在前面打头阵。边开炮,边向我军阵地冲来,连续突破了两道防线,与美第2师会合。( G8 V4 ]( k3 a% Z- F

面对美军的两面夹击,我军不得不于当夜撤出战斗,志愿军炮兵29团奉命配属第66军在横城北上加云、下加云和536高地、456高地、481高地阻击美军第1师,掩护大部队进行机动防御。20日,指挥部命令29炮兵团支援步兵向555高地反击。29团以准确的火力将敌人压到了山头上。'
9月29日, 美1师、美3师及泰国团、希腊营等部队在300门火炮和150辆坦克的支援下,集中炮火和坦克轰击我141师守卫的夜月山、天德山阵地,阵地上一片火海。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29团炮兵侦察员李同国冒着敌人的炮火爬到我军的阵地前沿,进行校正射击,使我军的大炮如同长了眼睛一般。

在敌人向我阵地进攻时,李同国手持炮对镜和另外几名侦察兵,一边观察一边下达射击口令。我军的炮弹发发都落到了敌群中,步兵看到炮兵打得这么准。在阵地上高喊着:“炮兵老大哥打得好,为炮兵老大哥请功!”炮29团官兵则越战越勇,当天就打退了敌人14次进攻。

10月1日,敌人再一次出动五个团的兵力,向天德山以东的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在炮兵29团的支援下,步兵与敌人激战9个小时,打退了敌人的11次进攻。

美第9军团军团长穆尔少将,也赶到前线指挥。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要攻下我军阵地,美军整营整连地向我阵地发起了冲击,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冲上来。敌人的重炮也向我炮兵发动了猛轰,数千发炮弹落到了炮兵阵地上,阵地上所有的树木和青草都燃烧起来,阵地已经成了平地,可是志愿军的炮火还在还击。

于是美军向我军的阵地上发射了毒气弹,随着一声声爆炸声,一道道黄烟升上了天空。

“快戴防毒面具,毒气弹!”2连刘连长刚喊了一声,自己先中毒倒在了地上。中毒的战士也倒在了地上。这时,敌人冲了上来,战士们冒着阵地上的毒气烟雾向敌人开炮。一阵炮火将冲上来的敌人压了下去。

天将黄昏的时候,敌人在我军阵地后面集结了大约一个营的兵力。接到步兵的报告后,我炮兵侦察兵张通江悄悄爬出阵地,来到敌人的集结地前面的小山包上,借着一缕光亮,准确地计算出了标尺。把口令传了下去。不大一会功夫,一排炮弹落到了敌群中,敌人死的死,伤的伤,一片鬼哭狼嚎,纷纷逃命去了。

这次防御作战历时30天, 李奇微精心策划的“秋季攻势”,以死伤7.9万人的惨重代价而告失败。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1 10:17:46 +0800 CST  
上文纯属胡编乱造,只有一点“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9团参加了砥平里战斗”是否确实?值得探讨。
关于炮兵的问题,在《砥平里之战》作者洪政民一文中有下述描述:

“357团方向,因炮兵未能按时进入阵地,直到22时30分才开始炮火准备,然后发起了进攻。23时30分,1营报告凤尾山西北无名高地除一个碉堡外,全部占领。团根据这一情况,命令2营继续向凤尾山攻击。但实际上1营所报告的情况不确,该营只占领了一个山脚。这样,不但1营在继续攻击时遭受了较大的伤亡,还直接影响到2营的攻击(2营攻击目标,需在1营攻占凤尾山西北无名高地后才有保障),使2营向敌运动中,为敌猛烈火力所阻,伤亡很大,攻击未成(注9)。
当晚志愿军的炮兵支援大致在北面和东面两处。北面支援357团进攻的应该是炮42团的两个连及炮1师25团的一个连(大概是25团3营的某个连)。炮1师25团榴炮连,装备的是日九一式十榴(注10)。炮42团的两个连,则是日式三八野炮(注11)。这三个连将火炮放列在公路上,一直射击到15日凌晨两三点,但据炮42团参战者的回忆,“这次炮击当时并不知道战果如何”(注8)。东面是重点,使用了炮2师29团的一个营又一个连(29团1营及2营4连)及炮1师25团的一个营(25团3营,可能欠一个连),炮29团装备有美式105榴弹炮(注10)。由于29团赶到阵地非常仓促,来不及测定射击诸元,遂将阵地配置在炮1师25团3营一侧,利用其左翼连向其反觇,赋予29团右翼连射向,然后逐炮反觇赋予所有火炮射向。完成试射后,于21时开始向229高地行5分钟火力急袭,尔后延伸火力压制砥平里车站附近敌炮约半个小时。步兵攻击受挫后,29团又对原目标行两次急袭射击(注12)。
这次战斗中,志愿军配属的炮兵数量不算少,当晚参加进攻战斗的野榴炮兵至少有两个营又三个连,此外,各师团还有所属的山炮、迫击炮等。但问题在于炮弹数量少,115、116师的弹药基本靠携行量,因此115师进攻时几乎没有多少炮火的支援。其它方向也存在差不多的情况,美式装备还可以依靠缴获获得一点补充,日式的就只能靠后勤运输。由于运输力量的缺乏,实战中每门火炮只有20-30发炮弹。同时,由于通信联络很差,前送的物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所供非所需的现象。比如,39军没有日造92式重机枪,二分部却送去30万发;部队需要81迫击炮弹,兵站却指示仓库送去120迫击炮弹(注13)。
由于缺乏炮弹,关键时刻往往发生炮弹打完,无法支援步兵冲击的情况。比如357团3营有迫击炮、六零炮各两门(炮弹84发),在支援7连战斗时,当步兵开始接敌运动时(距敌300米)射击,到步兵向敌阵地冲锋急需火力支援时,4门炮只剩下4发炮弹了。由此造成有的炮兵关键时刻也不敢充分发扬火力支援,生怕炮弹一下子全部消耗掉。另一方面,从两个方向的支援射击来看,榴弹炮兵赶到阵地时间都很匆忙,白天又没有很好的条件进行地形勘查、试射等射击准备工作,射击的准确性可想而知。因而战后总结认为这次战斗的“炮兵火力组织不好,没有发挥支援冲击的作用,形成单一的步兵攻击”。”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1 10:30:08 +0800 CST  
转帖:
冰原血梦——砥平里之战60周年[朝鲜战争的十字路口]

文\马冬魈

1989年春末,十九具遗骸在板门店被移交给朝中方面。
新华社在电文中写到:“这是自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在南朝鲜境内发现志愿军烈士遗骨最多的一次。”
几位来自美国的历史学家在一个山包环抱的小村镇发现了他们,在小镇四周杂草丛生的野地里人们还挖到了许多散落着的子弹、军装、胶鞋、水壶和牙刷。
小镇名叫砥平里。
有书记载,1951年正月初十,当志愿军359团顶着冰冷的月光撤离砥平里的时候,三营营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眼前的阵地上遍布着他的士兵的尸体。
砥平里,这是一个给中国、美国和法国的军人们留下血腥记忆的地方。
整整六十年前,双方士兵迎着打红的枪管,踏着同伴烧得焦黑的尸体用刺刀、枪托和牙齿反复争夺这块巴掌大的废墟。冻土被炮火融成了烫人的泥浆,倒在散兵坑内外的军人们被大雪掩埋直到铺上新的尸体。
对任何一方来讲,砥平里之战都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在长达三个昼夜血肉横飞的殊死对抗中,整个东北亚都紧绷得如同一根即将断裂的弦。
吞噬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朝鲜战争在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里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十字路口。

1、李奇微登场
1951年1月4日,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马修•李奇微踏上朝鲜半岛的第十天。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突入了已遭联合国军放弃的汉城市区。
面容严峻的李奇微走得并不匆忙,直到担任后卫的美军撤退后他才收拾起妻儿的照片,离开了自己的指挥部,并墙上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过去的十天是这位二战英雄平生最为苦闷的日子。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狂风暴雪的拼死攻击下,睥睨天下的十五国联军像一只被围猎的走兽一样逃回了三八线。
在混乱和恐慌中,李奇微的前任沃克中将不幸殒身车祸。就这样,这位美国陆军副参谋长在五角大楼的餐桌前接到了自己的最新任命,并在圣诞节当晚被塞进了横跨太平洋的飞机。
出发前,时年五十六岁的李奇微写下了遗嘱。

朝鲜半岛笼罩在湿漉漉的雨云下,战局是令人绝望的。第八集团军刚刚创造了美国陆军历史上距离最长的撤退纪录。面对300多公里长的三八线,惊魂未定的联合国军能布防在一线的部队少得可怜,某些步兵排三五十人的防御阵地竟然宽达将近一公里。但这条“两面透风”的防线目前还不是李奇微最棘手的麻烦。

第八集团军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从精神到肉体都垮了下来,陷入了一种“走投无路的鸵鸟把脑袋钻进沙子里一样的心态”。
当身着伞兵作战服,脖子上挂着两颗甜瓜形手雷的李奇微风尘仆仆地赶到一个前沿指挥所里,要求向共军阵地炮击的时候,所有人都尽可能躲闪着这位司令官的一双鹰眼,因为神不守舍的美国兵根本不知道中国人此时打到了哪里。
一位营长甚至连手下连队的布防图都没有,最后在胡乱的射击中,一发炮弹居然打上了自己的阵地。

南朝鲜军依旧在漫无目的地向南溃逃,李奇微甚至要身先士卒的带着宪兵堵在公路上把子弹推上膛才能勉强把他们赶回前线。军官们疯也似地四处抓捕连枪都拿不稳的壮丁,而那个倔强的李承晚老头这会儿只会“情绪激动”地嚷嚷“要给中国人治罪!”

当李奇微跟自己的顶头上司麦克阿瑟商量“该怎么办”时,这位一向连总统杜鲁门都不大放在眼里的“远东太上皇”和善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第八集团军是你的了。”此后便缩在东京的帅府里默不做声了。

郁闷已极的李奇微在帐篷里给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写信说到:“这里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万分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信心。从他们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都能看出来这一点。”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样士气涣散的军队根本不堪再战了,能不能逃回日本都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威名颇具的李奇微原本被视作下届陆军参谋长的不二人选,但是如果不能在这帮惊弓之鸟身上创造点什么奇迹的话,他的个人军事声望恐怕就要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威被一同赶下海了。

难道真的输定了吗?
李奇微不知道自己下一手会摸到什么牌,当他忧心忡忡地举起望远镜向北眺望时肯定看不到,层层叠叠的中国士兵已经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始悄悄地向冲击阵地进发。

他更无从知晓,矛盾和痛苦此时正深深折磨着他的对手。


2、一国之梦
夸张点说,前线和后方的中国人是在不吃不喝支撑着这场战争。
这个国家的国民大多不识字,填不饱肚子,甚至没有鞋穿的,出产的只有稻谷、小麦、丝绸和茶叶,全年的钢产量大致跟美国钢厂两天的产量相当,什么也造不出,一台精密仪器要用一个省的橘子去换。
然而这样的国家却与如日中天的美国开战了。

这是赌上国运的一战,每一颗子弹都得国民从牙缝里挤出来。

如果说许多人曾经对是否应当入朝参战,以及能否与世界第一强国较量持有怀疑甚至畏惧的话,传说中不可战胜的西方军队被打败的消息让人们把这一切都抛诸九霄云外。
中国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新生的国家和军队是如此强大,人们惊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孩童般兴奋的神情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步履蹒跚的复苏与进步。
尽管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不得不说那是个幸福的年代。

被唤醒的是一个赳赳中华的梦想。
青年们举着火把彻夜行游,用笤帚把不停地敲打着破旧的脸盆,到处都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
然而这一切却让彭德怀深感不安,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残酷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这位志愿军总司令的坚持下,指挥部被移到了距离前线不远的君子里的一个矿洞里,由于长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同样年过五旬的将军脸色像洞壁一样灰暗。
祖国慰问团送来了糖果,秘书专门给彭德怀留了一些。他铁青着脸说:“我不要!全部送到部队去!”
刚刚取得的胜利是用人命换来的。

一个执行伏击任务的连队穿着单薄的军衣在雪窝里趴了一夜,第二天传令兵发现全连官兵保持着伏击的姿势,像冰雕一样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向美军射出哪怕一颗子弹。
这样的惨事整个冬季都在不时上演着。

北风卷起沙一样漫天飞舞的雪粉,士兵们手脚僵硬,浑身挂满冰坨,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抱着像冰一样冷的步枪,潮水一般涌向敌阵。

仅长津湖一役,志愿军九兵团的伤亡就超过了四万人,其中大多是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连输血用的软管都结上了冰。伤者众多难于治疗,无可奈何的军医只得把他们的手脚锯掉。
这样的手术一天要做几百例。

老百姓是会向下命令的人要儿子的。从基层指挥员到兵团司令,很多人的意志都被伤亡数字摧垮了。
可是仗还得打下去。

最现实的问题是粮食弹药运不上前沿。在冬季的朝鲜战场上,一顿热汤饭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志愿军官兵几乎全靠两条腿在险峻的山峦中长途奔袭,而一旦踏上公路,就会立刻成为蜂拥而至的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目标。部队缺医少药,疾病开始蔓延,军官们无不为此焦灼万分。

苦战两月有余的前线部队早已精疲力竭,随着补给线不断向南延伸,空着肚子冲锋已经成极为普遍的现象,很多士兵甚至还穿着草鞋。上级给42军一个班发下一双棉鞋,谁也舍不得穿,只好规定谁站岗就由谁来享受这份奢侈。
这些士兵似乎已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苦了。

当全军沿汉江一线与敌人形成全线对峙的态势后,彭德怀的意见是:志愿军需要休整三个月以上。并致电中央明确提出了暂“不越过三八线”的考虑。
日后,他曾略带悲愤地说到:“我是他们的司令员,我不替他们说话,谁替他们说话?!”

1950年12月13日,毛泽东给他回电:“要越过三八线。”

本帖最后由 马冬魈 于 2010-12-31 21:07 编辑


3、“大闹天宫”
如果说中国人在暗无天日的殖民主义时代学到了什么的话,那便是:拳头是最好的外交。
当朝鲜前线出现短暂的平静,中美两国马上就在联合国的演讲桌上兵戎相见了。

美国代表奥斯汀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要求中方解释为什么要在联合国军的“警察行动”成功在望时进攻朝鲜。
除了责难,这位职业外交官实际上直截了当地抛出了美国政府的困惑:不惜主动与联合国军拼死一战的中国人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奥斯汀讲话时,中方代表伍修权紧握拳头正襟危坐,“如同一个压缩着的弹簧”。当轮到这位将军发言时,他站起身大声说道:“谁破坏了太平洋地区的和平?是中国军队入侵了夏威夷,还是美国军队入侵了朝鲜和台湾?”
他的身后是在朝鲜苦斗恶战的三十万将兵。

“我代表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民,在这里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的领土台湾是非法的和犯罪的行为!”

这是红色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那之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对这个崛起于黄土坡的新政权视而不见。如果他们能多少正视一下中国人对于尊严的渴望,他们还会在台湾和朝鲜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中国吗?

直到毛泽东抡起“金箍棒”把朝鲜战局搅了个天翻地覆,西方政客们才不得不正视这个新国家的力量与决心。
拿毛泽东自己的话讲,“伍修权是大闹天宫去了”。

周恩来开列了中国军队在朝鲜停战的三个条件: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二、 美国侵略军必须撤出台湾;
三、 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停战条件的第一条不是关于朝鲜,也不是关于台湾,而是关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的权益与地位。
直到此时,美国人终于明白,“弼马温”真的要当“齐天大圣”了。中国参战的最根本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一个新生政权感到了来自边境的威胁,而是这个迟到的古老国家力图取得更大的承认。

既然在战场上败到了这个份上,美国人只得力求寻找一个既能保全面子,又能体面地停止战争的停火办法。但是,既然在战场上了败到这个份上,体不体面什么的,就已经轮不到华盛顿说了算了。

中国政府以强硬的姿态拒绝了由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亚非国家所提出的“先停火后谈判”的提案,并质问道:“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怎么不说话?”
言下之意,志愿军是绝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美国兵以喘息之机的。

这一举动明确传递着威慑的信号:从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平推北朝鲜的那天起,这条人为的界线在中国军队眼里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不立即接受中方的停火条件,中国军队就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

美国《时代》周刊在当时写到:“毛泽东透过自己脸上带着刀疤的代言人粉碎了所有(或者绝大部分)自由世界国家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幻想。”
从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的那天起,赛珍珠笔下那个和善而原始的旧中国幻象便从西方主流视野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严峻而模糊,让人捉摸不透的脸。

美国要员们对中国人态度的理解是:“要么投降,要么战争”。

尽管深知联合国军朝不保夕的险恶处境,但这些宦海老手们再清楚不过,人们肯定会生吞活剥了那个提议从朝鲜撤军的人,并把他的名字永远钉在“卖国”的耻辱柱上。
马歇尔将军不就被麦卡锡说成是“私通苏俄”的叛徒吗?
不论在朝鲜这个蕞尔小国的战略利益是多么的有限,为了保住世界第一强国的威仪,不到万不得已美国政府是绝对不会主动认输的。

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强了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权力。参议院提出了陆军扩编的建议,两个国民警卫师立即转入联邦现役部队,并设立了国防动员局,准备把二百五十万现有兵力迅速增加到三百五十万。
军工生产方面,一年之内要把飞机和坦克的生产能力提高四至五倍。数十艘运输船开始昼夜不停的从日本和美国本土向朝鲜半岛输送军用物资以弥补上一场战役巨大的损失。
还是让钢铁和拳头再较量一番吧!

在毛泽东看来这只说明一点:美国人的屁股被踢得还不够疼。
他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劝慰华盛顿的那帮民主党老爷们,也该轮到你们“卖”次国了。而三八线上的对峙多持续一天,敌人就将变得愈加难以对付,现在正是猎物最为虚弱的时刻。
必须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在战役发起前,只要有可能,即应休息几天。”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口气平缓,但作战决心坚定。
接到电报后,彭德怀像泥塑一样坐在松木凳子上沉默良久。

军事上不允许打,但政治上必须打。
内心饱受煎熬的彭德怀最终决定把一切困难抛在脑后。

路面上的积雪经过人流践踏像玻璃一样滑,队伍里不断有人掉进路边的沟里,因为他们实在太困了。这时后面有汽车赶上来,有人惊喜的问:“这是咱们的汽车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些面黄肌瘦的士兵一下子觉得不困了。
在向三八线进军的路途中,六个军的志愿军和三个军团的的北朝鲜军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步兵、炮兵、运输队和担架队在一片银白的月光下挤满了大路和小路,挤满了一个又一个渡口。

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


4、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在朝鲜作战的美国高级军官多是李奇微的老朋友,但他仍然在上任的三天内眼都不眨地一口气撸掉了七个师长中的四个。
一时间乌纱飞舞,三军肃然。

他站在弹药箱上在对第八集团军的将校们毫不留情地羞辱道:“诸位和诸位部属们的祖宗八代如果知道诸位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在坟墓里羞愧得翻身把脸转过去!”
他要求所有指挥官的位置都必须是在敌我双方枪弹交错的地方,任何一个不身先士卒的丘八爷都会被他撤职并一脚踹回老家。

李奇微冲着部下们大吼到:“朝鲜的命运,关系到美国的国威和信用。避免失败的唯一办法就是拿出勇气来!最重要的是痛宰敌人!把赤色中国洗成白色!”
熟悉李奇微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惯用激烈言辞的人,这次是真的火烧屁股了。

为了提高士气,挖空心思的李奇微甚至带着记者把自己的座机降落在前线小镇的街道上,给赶来看热闹的朝鲜孩子发放美国小国旗。
他是想告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司令官是永远冲在所有人前面的,敌人也没长什么三头六臂。此后,这种欺负对手没有防空火力的把戏李奇微还表演过多次,直到有一次飞机被赶来的志愿军击毁,他和飞行员被子弹追着屁股逃进山林里才再也不这么玩了。

然而“中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毕竟还没有打破,前线的美国士兵照旧萎靡不振。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但是那得先找到对手的软肋才行。

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二十多年前曾驻守中国的李奇微就在办公室里天天盯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办公,他像熟悉自己家的后院一样熟悉那里的地形。但是他并不了解自己所要对付的敌人,美军情报部门递交的报告里依旧坚称对方的指挥官叫林彪。
空军是零,坦克是零,连炮兵也只是零零星星若隐若现,这些中国军人是怎么单凭简陋的步兵装备就把“铜拳铁臂”的联合国军打得落荒而逃的呢?

媒体把中国人描述得如同从满洲腹地爆发出无穷无尽力量的、不可抵御的游牧部落。多次在视死如归的进攻人流面前深受震撼的联合国军中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兵服用了某些让人神志不清的药物。
李奇微当然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虽然志愿军惯于集中优势兵力发动集团冲锋,但并不像报纸宣传的那样拿人命去填战场。美军空降187团的老兵科尔曼日后在自己的书中对所谓“人海战术”的诠释和一般人的想象完全不同。

人们常常混淆日本旧军队的“万岁冲锋”和中共军队的“人海战术”,实际上它们是两码事。“万岁冲锋”是种中世纪式的狂热的集体冲锋,是机枪火力“收割”日本兵时最受欢迎的举动。中国人攻击时也用很多人,但士兵通常都是在黑夜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匍匐前进到扔手榴弹的位置,一声令下便如下雨一般地把手榴弹甩向敌群,或使用步枪及冲锋枪边扫射边推进。攻下一个掩体后,再有条不紊地攻击下一个掩体,同时加固已占掩体。当在最前方攻击的士兵伤亡,后面就有另一个去接替攻击,如果再伤亡,下一个再去接替。
如此下来,好似有无限的人力,这就是所谓中式“人海战术”。

而这种“人海战术”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中国人几乎无孔不入,你发现自己总是会被他们包围。
不管是连长还是兵团司令,志愿军上上下下都热衷并擅长使用穿插、包抄战术,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在此种人海版的“闪电战”面前,无论多么强大的部队一旦后路被断,都会陷于军心大乱。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战役中,联军几乎没有一次顽强的坚守作战,实际上多数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出现在盲目的突围过程中。

在这种精妙的战术指导下,顽强勇敢、不惧牺牲、恪守纪律的志愿军官兵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优秀的轻步兵部队。
但中国人的进攻势头确实是在逐渐放缓,李奇微觉得对手好像已经在自己眼前露出了破绽,可是留给他去寻找这些破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50年12月31日是李奇微到任的第六天,明天就是元旦了,太阳刚下山美国士兵便钻进了睡袋里。而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巨大矿洞里,志愿军的参谋人员已经举起电话,眼睛盯着手腕上的表。
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摘下老花镜闭上眼在脑海里把战役计划又理了一遍。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彭德怀沉吟了片刻,随后下达了全线攻击的命令。

5、攻克汉城
在1950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随着汉江北岸一连串耀眼的信号弹划过天空,炮弹撕裂空气所发出的凄厉嘶鸣打破了战场的平静,随后猛烈迸发的火光红透了夜空,山崩地裂的巨响在整条三八线上回荡。
这是中国炮兵在朝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火力最强的一次炮击,尽管火力准备时间只有20分钟,但这已经是他们竭尽所能的演出了。

在大地的震颤中,密密麻麻的志愿军官兵蜷缩在大雪中静静地等待着。负责排雷的士兵手持一丈多长的木杆提前20分钟出发,他们冒着对岸暴雨一样射来的子弹,不顾一切地冲向布满地雷的开阔地。
他们只有20分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活不过这20分钟。

在步兵冲击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的同时,士兵们就已经跳进了汉江,彻骨的冰冷让他们透不过气来,溅到头发上的江水瞬间就凝结成了冰珠。
不断有中弹的士兵被江水冲走,军官冒着弹雨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把士兵一个个推上冰面,已经没有力气的士兵向着江岸跌撞而去。等待着他们的是地雷、鹿砦、铁丝网和更加密集的炮火。

没能冲过火线的士兵躺在野地上奄奄一息地喘着粗气,血水缓缓地把雪染成了红色。担架队员躲避着密集的枪弹猫腰跑过来把他们抬上担架,发了疯似的往包扎所跑去。这些担架队员都是从中国本土跟随部队而来的东北农民,为了让伤员活下来,他们把自己御寒的衣服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伤员越来越多,担架队员身上的衣服也几乎脱光了。
当1951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每一秒都有士兵死去。

天刚蒙蒙亮,李奇微就乘着一辆吉普车出了汉城,向着前线的方向疾驶。
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一个通宵的战斗过后,中国军队已经实现了全面突破。南朝鲜军一如既往的迅速崩溃了,“前沿阵地也就维持了一支烟的功夫”。蓬头垢面的败兵乘着一辆一辆的卡车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

暴怒的李奇微掏出手枪,气势汹汹地蹦到公路中央冲天放枪,高声喝道:“给我回去!”
但失魂落魄的士兵们根本就不理会他,“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指挥,甚至没有武器。”
看着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李奇微脑海里闪现出一个最可怕的念头:汉城恐怕保不住了。

1951年1月3日上午,第三次战役开始以来困扰彭德怀的最大悬念消失了。
志愿军情报部参谋跑进彭德怀的指挥部,报告说他们在美军的无线电报中截听到了美军准备从汉城撤退的对话。
联合国军不打算死守汉城。

彭德怀深知,占领南朝鲜首都将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这将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标志。但是如果李奇微决心把汉城变成朝鲜半岛的斯大林格勒,志愿军就不知还要消耗多少时间和人命才能咬开城门了。
长出了一口气的彭德怀深知此战侥幸。

这一天,当镇守汉城正北面的一个英国旅发现美军已经溜之大吉的时候,终于意识到再不跑就来不及了。他们丢弃了阵地,跳上“百人团长”坦克和卡车夺路南向而逃。
当落在后面的一个营被四面赶来的中国军队分割包围并最终全歼的时候,他们连头也没回一下。
至此志愿军完成了对汉城的弧形包围。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中曾流行一个段子:这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惨?因为他(她)意识到自己是个韩国人。
还有比给大国角力当牺牲品,一当就是几千年更催人泪下的身世吗?

当李承晚宣布“迁都”的时候,汉城又一次陷入巨大的混乱。
半年前汉城大逃亡的情景再次出现,因为很多市民都相信李承晚政府的宣传:八路兵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可是当他们扶老携幼逃到汉江边时却发现,当天15时过后汉江桥和所有的交通要道就仅供军队使用了,难民不允许在桥上通过。有人打算硬闯,美国宪兵二话不说开始向他们射击。
宪兵们执行的是李奇微的命令,在远处注视着这一切的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是一场人类的大悲剧。”

但他正在执行的是一次极其危险的军事行动:如果大量的部队和装备在乱冰堵塞的汉江上挤作一团时遭到中国军队的截击,被迫背靠汉江决一死战的话,联合国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后果毫无疑问将是灾难性的。

在撤退的同时,联合国军开始在汉城市区内进行规模巨大的破坏活动。金浦机场上来不及运走的五十万吨航空汽油和三万加仑凝固汽油弹被点燃了,巨大的火焰和浓烟笼罩在汉城上空,那情景如同地狱降临人间。

午夜时分,收音机里传来美国之音的报道:“南朝鲜国军给予共军重大杀伤后安全转移。”与此同时,在汉城东边不远处的横城,部分撤退不及的美军被志愿军的夜袭部队打得血肉横飞。

1月4日,志愿军39军的侦察兵几乎是踩着联合国军的脚后跟进入了汉城。
在到处冒着烟和火的街道上,已经出现了“欢迎中国志愿军”的汉字标语,这些字就覆盖在欢迎联合国军的英文标语上。汉城的华侨多是山东人,熟悉的胶东口音让志愿军官兵们很感亲切。
348团副团长周问樵带着警卫员直接走进了李承晚的公馆,公馆里的收音机居然还没关,火盆里的火还在燃烧。周问樵脱下衣服一抖,大大小小的虱子掉在火盆里劈啪作响。

“美军要跑回日本去了。”这句话在南朝鲜军民之中传播着,引起的复杂情绪难以言表。
美国驻南朝鲜大使在电话里向李奇微转达了李承晚的不满:“难道贵军只会撤退吗?”
被刺痛了的李奇微反唇相讥:“告诉那个老头,我现在是从汉城撤退,不是离开朝鲜!让他看看他的军队是怎样像羊群一样溃逃的吧!”

6、阿喀琉斯之踵
1950年1月5日,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城市——平壤和汉城,各有二百四十门大炮同时鸣放二十四响礼炮,以示对攻克汉城的庆祝。
这是世界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武装占领异国的首都,这样的情景直到今天也没有重现过。

丢掉汉城后美国政府已经不指望能从军事层面收拾这个烂摊子了,他们开始讨论一旦“万不得已”就把南朝鲜军队及国民撤到4000英里外的美属西萨摩亚群岛,在南太平洋上重建大韩民国。
眼看美国兵就要被人追着屁股往海里跳了,这在整个西方掀起了一股不可名状的惊慌。盟国几乎异口同声地质问杜鲁门:联合国军是不是打不下去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撤出那个该死的远东半岛?!
然而此时让杜鲁门忍无可忍的堵心事还不只这些。

面临朝鲜战场的重大失败,美国究竟该怎么办?几乎所有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只有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异常镇定”地给华盛顿发来了一封电报。
他在电文中一如既往地强调,如果不给他增派更多部队,或者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既要守住朝鲜,又要保卫日本,我们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官们对这封电报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因为麦克阿瑟明知斯大林的几万辆坦克还摆在欧洲,美国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力量去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
后来他们才意识到,麦克阿瑟的这封电报是“留给后人看的”,言下之意:一旦战败,本帅概不负责。

这是赤裸裸的抽梯子,从五角大楼到白宫,所有人都被麦克阿瑟挨个抽了梯子,尤其是杜鲁门。
整个华盛顿官场都在咬牙切齿地问,这个该死的老头到底是反共的老英雄还是通敌的老间谍?!

就在联合国军高层忙着跳政治舞的时候,三十多万志愿军官兵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了连续八昼夜不间断地进攻,把战线向南推进了八十至一百公里,其前锋已经直达三七线。
《人民日报》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中写到:“中朝人民军今天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是强大的和平力量。他们完全有力量消灭与赶走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恢复朝鲜的和平。”

对民族实力骄傲的热情再次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曾饱受列强歧视的中国国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捐款捐物运动。女学生表达爱意的慰问信像雪片一样飘向朝鲜战壕,立志参加志愿军的青年人更是挤破了报名站的大门。
为了让前线将士填饱肚子,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在瑞雪飞舞的广袤土地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处处飘散着炒面特有的香味。

这些炒面在前线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后勤给养的范畴。在狂风暴雪中一往无前的中国士兵或许武器简陋衣衫褴褛,肚子也不那么踏实,但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后是全中国人民无比热忱的期待,这种朴素的认识让他们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与乐观主义精神。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凭借这股精气神就足以打败装备和国力占绝对优势的帝国主义纸老虎了。
“我们无比强大”和“我们已经胜利”的情绪从国内蔓延到了前线,极度艰苦的生活让打过三八线的官兵们产生了“快打,快胜,快回国”的情绪。
“从北到南,一推就完”,要像挤牙膏一样一鼓作气把美国兵挤出朝鲜!

就在此时,彭德怀下达了一条引起各方激烈争论和迷惑不解的命令:“全军立即停止追击!”
全世界都大吃一惊。
苏联驻北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对彭德怀突然停止第三次战役极为不满,并向斯大林指责彭德怀是“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从没见过打了胜仗的指挥员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敌人的。
连终于稳住阵脚的联合国军都在纳闷,他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几年后,从朝鲜战场上卸任的彭德怀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回忆了第三次战役的情况。
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当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的时候,我环顾前后左右,确实非常害怕。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在敌人攻势的情况下,真是害怕得很。在那种严重的情况下,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的停下来,不能前进,并做好抗击敌人反攻的各种准备。”
彭德怀已经察觉到,美军的侦察活动越来越频繁了。

中国军队突然间销声匿迹了,如同在清川江第一次伏击联合国军之后突然消失一样。没人能说出中国军队的司令官脑子里正在盘算着什么,参谋们应麦克阿瑟的要求已经制定好了撤出朝鲜的详细计划,整个前线弥漫着一种前途未卜的气氛。

刚上任几天就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大撤退,丢掉汉城的直接责任或许不应当由的李奇微来承担。某种程度上讲,联合国军的大踏步撤退是成功的,双方的伤亡都远没有上一场战役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在添油加醋的媒体面前,脸上热辣辣的李奇微依然觉得度日如年。

可是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美军输定了。
当麦克阿瑟跟华盛顿官员大打口水战,很多人开始打小算盘的时候,李奇微把一切私心杂念都抛诸脑后,开始全神贯注地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

在骊州第八集团军的指挥部里,李奇微在瓦斯灯微弱的灯光下,屏息凝神地翻看着中国军队入朝以来双方每一天战斗的机密记录。在三次大的战役中,李奇微终于发现了一组至关重要的数字。
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的首次遭遇发生在1950年10月25日,真正大规模的战斗发生在26日,11月2日,联合国军主力撤退到清川江南岸,战斗历时八天;第八集团军第二次向鸭绿江进攻,11月25日遭到攻击,战斗持续到12月2日,志愿军停止了对溃逃中的联合国军的追击,战斗历时八天;刚刚结束的“新年攻势”,从1950年12月31日持续到1951年1月8日,也是八天。

八天,三个相同的数字。

李奇微知道了,中国军队的任何攻势,无论参战兵力规模多大,战斗延续的最长时间是八天。
这“八天”是由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决定的。由于美军的空中封锁和补给手段的原始,在战役开始之前,依赖人力、畜力补给的中国军队只能为每名士兵提供大约一个星期的粮食和弹药。中国士兵必须把所有的补给都扛在身上,一旦粮食弹药消耗完毕,再凌厉的攻势也只能停止。
终于在纷乱的朝鲜战局中理出头绪的李奇微把这种现象称为“礼拜攻势”。

如何才能验证这种现象呢?那就放几条猎犬去探探虚实吧。
1951年1月15日,也就是彭德怀命令中国军队全线停止追击一个星期后,李奇微亲自命名的“猎犬行动”开始实施了。
“猎犬行动”的意思是像猎狗一样跑上去,主动寻找正处在物资短缺困境中的中国军队,把他们死死缠住。美军在少量坦克的引导下,用汽车搭载士兵,采取小股多路的方式,在宽大的正面进行小规模的试探进攻。

李奇微表情依旧严峻地对即将出发的小分队成员们说到:“不是都在问联合国军该怎么办吗?依我看,出路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7、万籁俱静
春节就要到了,终于能歇歇脚的志愿军开始筹备过年物资,国内运来的慰问品也陆续到达部队,部分官兵甚至还吃上了肉。在毛泽东发出“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下,志愿军总部号召官兵们开展“拥护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爱护朝鲜人民”的活动。
然而在志愿军指挥部的会议室里却弥漫着火药味。

1951年1月11日,彭德怀在君子里巨大的矿洞里和刚从平壤赶来的金日成举行正式会谈。
时年39岁的金日成想不通志愿军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双方就是不是“只要向南进攻,美军就会撤出朝鲜”的观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分歧极大。

彭德怀问:“如我军去追,美军就一定会退吗?”
朝鲜副首相朴宪永回答说:“是的。”
彭德华又问:“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朴宪永说:“美国人民反对,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金日成插话:“最好半个月内,志愿军有三个军向南进攻,其余休整一个月后再南进。”
“如果美军不退出朝鲜怎么办?你们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就可能把战争引向失败!”开始克制不住情绪的彭德怀像教小孩儿用筷子一样说到。

“如果你们认为我这个中朝联军司令不称职,可以撤职!如果你们认为我们一南进,美军就会撤退,那么我提议由志愿军承担全部海岸警备和维护后方交通线的任务。人民军五个军团十二万人已经休整两个月了,归你们自己指挥,照你们的愿望向南进攻。”
彭德怀拿出了毛泽东当天发给他的,同意志愿军就地休整,由北朝鲜军单独南进的电报。

看罢电文,金日成和朴宪永对视了一眼,说:“人民军没有恢复元气,不能单独南进。”
彭德怀说:“那么去试验试验,取得点经验教训也是宝贵的嘛。”
金日成说:“这不是好玩的,一实验就会付出几万人的代价。”
难道中国士兵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
“不是说我一南进,美军就会退吗?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我很难理解。” 彭德怀最终还是没把话说得太透。
这次会议双方不欢而散。

顺便提一句,陪同金日成参加这次会议的朝鲜副首相朴宪永是南朝鲜劳动党的创始人。朴宪永后来被指责负有对朝鲜统一失败的责任,1955年12月15日以美国间谍和颠覆分子的罪名被处决。

志愿军开始了全面休整,部分师团级干部被调回国内,参加在沈阳举办的诸兵种联合作战集训班。与家人的重逢让这些军官们有了久违的好心情。
从1月15日开始,美军在朝鲜前线的侦察和试探性进攻变得非常频繁,双方爆发了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但只要一接触到中方的主要防御线,美军部队便开始退却,双方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彭德怀召集专门会议对这种情况研究后认为“敌人没有进攻我汉江南岸桥头阵地的企图”,志愿军部队继续按照准备春季攻势的态势部署,部分主力向北移动以利休整。

1951年1月23日,在对志愿军前线进行了八天持续不断的袭扰后,美军侦察部队消失在茫茫雪原里。
枪炮停了,万籁俱静。

第二天,朝中两国的一百多名高级官员在大矿洞里“欢聚一堂”,愉快地观看一出叫《阿玛尼》的歌剧。这是一部由志愿军文工团在前线仓促创作出来的歌剧,但还是大受欢迎,金日成专门把剧本要来,说要亲自翻译成朝鲜文演出。
这场联欢是按毛泽东的意思组织的,彭德怀和金日成都深知,中朝两军决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心离德。

让中方有些挂不住的是,人民军协奏团的女演员个个身穿苏式翻领毛呢军服,腰扎武装带,足蹬高筒皮靴,显得英姿飒爽。而志愿军文工团的姑娘们根本就没有演出服,因为一直泡在前线慰问,多数人的棉布军服上都打着补丁,女孩子们的手也黑糊糊的。
志愿军高级将领们对政治部主任杜平说:“咱们发起个募捐,凑点儿钱给文工团的同志们也做上一套阔一点儿的衣服穿,咱也体面体面。”
这已经是志愿军在前线最“豪华”的联欢了。

表演过后,彭德怀作了题为《三个战役的总结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对是否“乘胜追击”的敏感问题避而不谈。
第二天讨论的是后勤问题。
会刚开到一半,前沿传来了敌人进攻的消息。
更加明确的消息很快传来:联合国军开始了全面反攻。
彭德怀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发生了。


8、火海
“猎犬行动”持续了八天,李奇微还是没能彻底搞清楚中国军队的意图和防御阵地的具体位置。但根据数支美军侦察队的报告,他从中国军队与美军交火时的反应判断:中国军队暂时没有发动新的战役的企图和能力。
现在是中国军队最不适于作战的阶段。

“立刻向北进攻!”李奇微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他集中了联合国军方面五个军共十六个师外加三个旅、一个空降团和全部的炮兵、空军力量,地面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人。李奇微还特别强调,最精锐的美国和英国部队必须冲在最前线,坚决近距离地与中国军队接触,不间断地持续进攻,不给中国军队以任何补充的时间!依靠优势的炮兵、空军和坦克火力采取“火海战术”对中国军队实施高密度高炽烈的火力突击,把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碾成齑粉!
第八集团军把这次北进行动称为“霹雳作战”。

1951年1月25日,“霹雳作战”开始了,联合国军开始向世人展示其强悍的军事肌肉。
炮弹一遍一遍地犁过志愿军阵地,浓烈的硝烟把蹲在防炮洞里的士兵呛得透不过气,有的人耳膜被震出了血。对一个小小阵地的轰击通常要持续一个多小时,飞机紧接着赶来,轮番投下大量的凝固汽油弹,整个山头就变成了生物难以存活的一片火海。
山崩地裂的巨响在汉江南岸绵延陡峭的山峰中一刻不停地回荡,言语难以形容的庞大战争机器开足马力迸射出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火焰。

“山都炸平了,树都烧光了,工事全塌了。”从前沿抬下来的志愿军伤员抓住军官的手声嘶力竭地喊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大兵这次终于被李奇微踢下了卡车,以步兵的身份参与到战斗中去。这让美军摆脱了此前在公路上坐以待毙的“富贵病”,作战的范围和手段空前丰富起来。
当美军发挥出无以伦比的火力优势,战局迅速地恶化了。

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到彭德怀的指挥部,不断有前线指挥员在电话里报告:“光了!全打光了!”志愿军官兵在用血肉之躯阻挡着美军的坦克和大炮。
彭德怀向志愿军各部发出了“停止休整,准备作战”的电报。应该庆幸的是,部队在半个月前及时停了下来,如果继续南进,让部队在更加困难的时候迎接敌人的反击,后果简直就不敢想。
整条防线的守军都在险象环生的恶战中苦斗不已。

1月27日深夜,满眼血丝的彭德怀向毛泽东发电,建议部队后撤并“拥护停战”。
“拥护停战”这四个字能从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嘴里吐出来,足见战局的艰危。局势或许还没有恶化到必须弃守汉江南岸的地步,可是照这么打下去,还需要把多少条人命丢进绞肉机才算罢休?一时守住的意义又有多大?彭德怀不做赔本买卖,他不愿把士兵的鲜血浪费在死守上。
既然李奇微能向他彭德怀“致敬”,彭德怀怎么就不能“择日再战”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连彭德怀都认为毛泽东不会同意自己的意见。
但是来自中南海的回电还是让他惊愕不已。毛泽东不但不同意部队后撤,而且指示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战役目标直指敌后一百多公里处的大田和安东!
现在三七线守不守得住都成问题,想要打到三六线绝对是一种想象。

毛泽东不是幻想主义者。
他很清楚,战场上的胜利或许能让美国人陷入绝望,但绝望也是有保质期的,再辉煌的胜利也无法改变两国之间天渊之别的实力差距。
这就仿佛重量级选手和轻量级选手之间的拳击赛,重量级选手即使出错,只要没被击倒在地就有缓过劲来的机会;而轻量级选手必须出奇制胜,不能出半点差错。在美国人选择妥协之前,不能在战场上给他们留下哪怕一丝翻盘的希望,否则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必须孤注一掷了,否则必将丧失百年难觅的良机。

毛泽东知道自己是强人所难逼着彭德怀去创造奇迹,可他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奇迹。他在给彭德怀的电文的最后以私人口吻平缓地询问到:“你的意见如何,盼告。”
自入朝首战告捷以来,胜利就像不断加大剂量的吗啡一样,让彭德怀和他的部下们陷入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怪圈,彭德怀对此心知肚明。进攻在军事上是个不现实的选择,但这是政治上的需要,彭德怀没有跟毛泽东讨价还价。

如果说毛泽东的进攻设想让彭德怀都大吃一惊的话,那么摆好了横扫汉江架势的李奇微是不是也想不到志愿军会在此刻大举反攻呢?从战役发动突然性的角度看,毛泽东的设想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可是目前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极度悬殊,而彭德怀手里能够用来弥补这种差距的资源只有一种:士兵。

他盯着双方态势图沉思了很久,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战役设想。只能让几十万志愿军将士以身犯险,拼死一搏了。
对于中朝联军士兵来说,最严峻的第四次战役,就这样开始了。

在双方箭头交错的地图上,标有一个寻常的小镇,小镇的名字叫砥平里。


9、兵者诡道
1951年2月2日,“霹雳作战”的第七天。
在汉江南岸一片狼藉的战场上,山梁上的守军用电台与对面的美军指挥部联系,让他们到阵地前运走美军士兵的伤员和尸体,表示可以保证其安全。美军派来了直升机,来来回回运了整整一上午。

镇守汉江南岸防线的志愿军有两支部队。
一支是38军,原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是被称作“万岁军”的明星部队。
一支是50军,改编自在长春起义献城的原国民党60军。
这两支曾在解放战场上交过手的部队,要在此地同生共死了。

西线是联合国军的主攻方向,仅仅安排两个军来防守不能不说是有风险的,况且这两个军在经历过前几次战役的鏖战后减员已相当严重。38军和50军能顶住进攻,是志愿军其他部队有所作为的前提,一旦汉江防线被对手撕开,别说反击,中朝军队的整条防线必然陷于全面崩溃。
他们要面对的是由四个美军师,两个南朝鲜师,两个英军旅和一个土耳其旅组成的联合国军主攻部队。

彭德怀给这两支给养不足减员严重的部队下达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汉江南岸阵地。这场背靠汉江的阵地防御战是没有回旋余地可言的,名副其实的背水一战。
没有增援,也不要指望撤退。拼,拼光为止。

从交火开始的那天起,守方的伤亡就远远高于攻方,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下,阵地上的一切都被炸飞了。
阵地不断地丢失,防线缓缓地后移,但两个军的士兵始终死战不退,像钢钉一样钉在汉江南岸。

尽管战斗惨烈无比,但因为执行的是防御任务,38军和50军在第四次战役中是不折不扣的配角。之所以特地提起,是要提醒人们:东线部队发起反击作战所必须的时间和战役态势,都是西线志愿军官兵用泼洒在雪峰上的一腔男儿血换来的。
半个月后退回汉江北岸时,50军勉强能成建制投入战斗的只有4个营又4个连。

同西线联合国军仿佛用黄金打造的豪华军阵相比,联合国军的东线部队就显得乡土多了。真正参与一线作战的部队,除了美军第2师,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南朝鲜军,纯属一个“烂葡萄夹铁核桃”阵容。
把进攻重心放在西线的李奇微原本也没对他们抱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但是跟遭到志愿军38军和50军顽强阻滞的联合国军西线部队相比,这路联军的运气似乎非常之好,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志愿军的节节抵抗只能用无关痛痒来形容,根本没有爆发什么激烈的大规模战斗。
在离开战役出发地一个星期后,东线联军就占领了原州正面的横城地区。

1951年2月3日,美军第2步兵师23团的先头部队开进了横城以南的交通要冲——砥平里。侧翼部队在小镇周围的山岗上发现了稀稀落落的中国士兵,交火后对方主动退却了。
砥平里的居民早已逃光,被人遗弃的小镇静躺在从原州到汉城的荒废铁路上。民居大多被炸毁,学校和祠堂也夷为平地,剩下的只有几个茅顶土坯屋,可说是一片废墟。

当天黄昏时分,团长保罗•弗里曼上校率领第23步兵团三个营的主力在砥平里安营扎寨。第二天凌晨,归23团指挥的法国营也到达了这里。
这时弗里曼已经比第八集团军主力的位置超前了大约24公里,李奇微命令他停下来搜索四周的山岗,直到后面的部队跟上来。

李奇微端坐在一架老式的教练机里,在任何怀疑藏有中国大部队的村庄、小镇和树林上空盘旋。大地被白雪覆盖,松林呈现出很深很暗的绿色,无数道路像蜘蛛网一样裸露在雪中的大地上,整个世界寂静得仿佛不那么真实。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活动的生物”李奇微后来回忆说,“没有篝火,没有轮痕,甚至没有被践踏过的雪地。”

他知道死守汉江南岸的阻击部队绝不是中国军队的全部力量,对手显然还没有亮出最后的底牌。天一黑,中国人随时会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李奇微在东线慎之又慎地摆开阵势,每占领一地便构筑坚固的野战阵地,严令各部保持互相策应,绝对禁止无谋的孤军深入。

对面的那位中国将军肯定正在策划着什么。
双方相互窥伺对手的虚实,虎视眈眈而又都按兵不动,生怕轻举妄动造成吃亏。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谁都输不起。
李奇微知道主动权还掌握在对手的手里,在神出鬼没的中国人面前,没人能准确预测到下一场恶斗将会发生在哪里。


10、志愿军的逆袭
2月9日,“霹雳作战”第十四天。
由于在西线受阻的联合国军进展不大,东线联合国军的位置就显得相对突出了。
鉴于一些南朝鲜搜索部队出发后便没了音信,李奇微有些担心暴露在前方的23团的安危,于是决定再给砥平里增加一些重炮。503野炮团的六门155毫米榴弹炮于2月9日抵达砥平里。此时,弗里曼上校有了一个半营的重炮,外加第28空防营的一个连。
至此,砥平里守军达到了6000多人。
就在这几天里,大量隐匿在夜幕中的中国军队不停地穿过李奇微的前沿阵地。

在朝鲜冰冻雾罩的重重大山里,两支大军都摆开了进攻的姿势。然而,只有其中一支知道另外一支的存在。
东线志愿军指挥官邓华报告,志愿军42军和北朝鲜军第2、5兵团,以及从西线紧急抽调东进的志愿军39军、40军和66军都在对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溜到了攻击位置。彭德怀所设想的 “先放后打” 、“西顶东攻”的战役态势形成了,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进攻了。

战机成熟了。
如果志愿军能在东线砸碎联合国军的防御力量长驱直入,就很可能一举扭转战局。即使未必能够置对手于死地,起码也能把对手凶猛的攻势化解掉,并借机从国内调集重兵守住汉江防线。
顺利的话,成建制的大量吃掉敌人也并非不可想象,毛泽东此时最希望听到的就是美国人喊疼的声音。

可是,联合国军在东线最孤立的突出部有两个,一个是砥平里,一个是横城。先打哪个才更为有利呢?这是一个攸关成败的艰难抉择。
彭德怀三思之后决定先打砥平里,命令发布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志愿军吃得下砥平里吗?
彭德怀的顾虑和犹豫是明显的: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和法国营,无论人数上占多大优势都没有在短时间内拿下敌军的把握,还是先拿横城的南朝鲜军开刀吧。

1951年2月11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五,黄昏。
四周笼罩在冬日的薄雾里,南朝鲜军阵地的四周传出一阵阵异响,那是军服不断摩擦积雪的声音。等那些身上缝着新兵标志的南朝鲜士兵有所察觉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端起刺刀在他们的鼻子底下发起了冲锋。

如果说横城反击战与以往的战斗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南朝鲜军已经连逃跑都显得十分娴熟了。
开战仅仅几小时,联合国军的正面防线就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中国士兵如同泄了闸的洪水一样漫过突破口,开始施展穿插包围的拿手好戏。
步兵线一坍塌,支持横城南朝鲜军队的重炮营也迅即崩溃。美军在战史中记载:“中共部队在夜间进行反攻,韩国军队溃败逃跑。中国人突然向美军炮兵蜂拥扑来。五百多人中仅三人幸存。”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一线南朝鲜军果敢地竞相崩溃,二线的美军及少量荷兰部队开始承受直接打击。可怕的是,就像前几次战役的翻版一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士兵摸过各阵地间的缝隙,出现在联合国军的身后。
尖厉的冲锋号声让联合国军士兵们感受到世界末日般的恐惧,到处是汽车和坦克燃起的大火,美国飞机不断投下照明弹把战场映成白昼,双方士兵在混战中绞作一团。

在砥平里小小的环形阵地里弥漫着大祸临头的气氛,美国士兵们彻夜紧握自动步枪,紧张地等待着阵地周围响起中国士兵胶鞋底摩擦冻土的声音和那直刺心脏的小喇叭声。
枪炮围着砥平里不停地轰鸣着。
两天过去了,听不见炮声了,中国人没来。

东线的联合国军已经开始全线动摇。看起来,在北朝鲜军隅里的惨败又要重演。如果志愿军继续这么势如破竹,联合国军很有可能会失去整个南朝鲜,那他们就算被彻底打败了。
美军第10军一边接收从敌后逃脱的败兵,一边安排向原山的撤退。

得到消息后,23团团长弗里曼决心立刻带着部队一溜了之。这位带着部队从北朝鲜侥幸逃回来的指挥官知道,中国人不来则已,一来便是人山人海。
现在砥平里阵地孤零零地嵌在中国人的攻击线上,对手不可能把他们抛在身后置之不理,等撤退的路线一被切断,全团官兵就将陷入中国军队的汪洋大海。
弗里曼认为,从战术上讲,放弃砥平里撤回原州才是拉平联合国军防线以利再战的合理选择。只有白痴才会在这里等着中国人潮水一般的进攻。
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2月13日接近中午的时候,第10军军长拜尔斯乘着直升机来到砥平里。闷闷不乐的拜尔斯在电话里向李奇微抱怨,说是一触即溃的南朝鲜军把第10军给害了。在听取了弗里曼请求立即撤退的的建议后,拜尔斯表示“同意撤退”后就飞走了。他也觉得没有把23团放进虎口的必要,况且连团长都没有守住的信心。
弗里曼立即命令参谋制定撤退计划。

当他开始收拾自己行装的时候,却收到了一条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命令: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
命令是李奇微亲自下的。
弗里曼骂娘了。


11、急所
放弃砥平里这个位于前沿的交通要地,就等于是放任志愿军在东线的第10军和西线的第9军之间打下了一根楔子,如果中国军队趁势突击的话,很可能招致整个战线的龟裂。
李奇微相信中方指挥官不会看不到这点,这也是他在第10军上上下下要求撤回23团协防原州时坚持死守砥平里的理由。

但这并不是李奇微唯一的理由,砥平里是整场战役的“急所”所在。
所谓“急所”是一个围棋术语,指在敌我双方互相接触的棋形中,无论对于攻方还是守方都至关重要的那些点。

砥平里的背后就是美军此战的支撑点原州,一旦原州失守也就必败无疑了。
可是在全力攻击原州方向之前,任何中方统帅都不敢绕过23团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任其存在于自己战线的后方。
因此只要坚守砥平里中方就无法放胆地进攻美军防线,他们的反扑就将被化解,届时东西两线的志愿军都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美军将一举扭转在朝鲜的颓势。
砥平里是中国军队的必攻之地。

这样的局势对于李奇微来说似曾相识,当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第18军军长的时候,他麾下的101空降师就曾在阿登战役里依托环形防线,死守陷入重围的比利时小镇巴斯通,并最终帮助盟军击破了德军的反击。

此役之前,基本上所有遭合围的联合国军都选择了突围,并在逃跑的途中被一口一口咬得半死。倘若选择死守呢?当火力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国人还啃得动吗?
砥平里是李奇微精心挑选的战场,他决心在这里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

问题是第23步兵团能撑过这一劫吗?
李奇微心里也没底,但他横下一条心想要赌一把,赌注便是砥平里6000多名美军和法军的身家性命。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23团所隶属的美军第2步兵师是一支经常在好莱坞电影里露面的部队,正是他们在诺曼底血腥的奥马哈海滩上消灭了德国守军,在诺曼底登陆中一战成名。
1951年2月13日下午,团长弗里曼召集了下属指挥官,用死马当活马医的口气说到:“我们将要呆在这里,战斗到底。”
23团现有兵力是包括一个法国营在内的四个步兵营,一个半炮兵营,一个坦克中队以及一个防空连,一个游骑兵连。砥平里坐落在一个盆地里,他手上6000多人的兵力不足以形成环绕整个盆地的防御线,只好划定出一个直径为一点六公里的防御范围。

按照军事常识,把这么多部队拥挤在这么一个弹丸之地,简直是在邀请敌方炮兵来练定点射击的。但是弗里曼心里清楚,宁可让中国炮兵弹无虚发也必须保证防御的严密。
他在清川江吃过苦头,中国军队利用防线上的缝隙里钻到了他的身后,所以不在防线上留下任何薄弱环节才是最为关键的原则。

更何况与美军炮兵相比,中国炮兵的火力简直不值一提。弗里曼在环形阵地里布置了六门155毫米榴弹炮,十八门105毫米榴弹炮,二十辆坦克和五十一门迫击炮。阵地前沿全部围绕坦克挖了壕沟,布置了密集的反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弹。甚至在中国士兵可能接近的地方泼水制造出了陡峭的冰区。
日落前,23团完成了火炮试射,测试了各兵种间的通信联络系统,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和十天干粮。
砥平里,这个小小的朝鲜村庄,注定要成为一个空前惨烈的血战之地。

天黑了,四周寂静得可怕。
万念俱灰的美军士兵躲在散兵坑里被冻得发抖,周围山坡上仿佛有若隐若现的人影在爬动。片刻之后,各种不同的信号弹在四周升起。
砥平里已经被严严实实地围住了。

气温降至华氏零度,蜷缩在自己帐篷里的一位法国营军官在日记上这样写到:“夜幕降临,满天星斗。我们知道,现在终于是走向自己归宿的时候了。战斗前,这里是一片死寂……,人们一言不发,脑子里想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自己的灵魂。”
不知什么地方响起了第一枪,对砥平里的围攻开始了。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1 11:18:00 +0800 CST  

12、乱战
志愿军在战前得到的情报是,砥平里不到四个营的敌军兵力已经逃得差不多了。
这是一块到了嘴边的肥肉。
横城反击战取得了可喜的战果,受到重创的各路敌军落荒而逃,奉命追击的志愿军各部如同参加狩猎巡游一样兴高采烈地向南挺进。东线指挥部在发给前线的电报中写到:“(砥平里)敌情不过是一两个营,可能已经逃跑了一部分,必须迅速抓住敌人,不能拖延!”
砥平里反击战预定的攻击时间是13日上午。

从后来匆忙而混乱的战役组织可以看出,盲目的乐观情绪带来的是轻敌思想。志愿军在攻击中像“添灯油”一样前前后后投入了八个团,而这八个团分别来自39、40和42三个军,活像一锅大杂烩。
祸不单行的是,原本配合攻击砥平里的炮兵42团因为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遭敌机轰炸而不能参与战斗了。这意味着本来火力就弱的志愿军只能靠步兵手上的轻武器作战了。

临时负责砥平里战场指挥的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直接指挥的部队本应有四个团,可实际上按时抵达作战位置的只有357和359两个团,其他两个团还在向砥平里突进的路上。
因为通讯手段的落后,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当晚还有其他几支部队参加了对砥平里的攻击。
志愿军的行动从一开始就没能合上拍。

攻击被拖到了13日晚上10点。
直到战役发起前徐国夫才发现,砥平里的守军根本就不止一两个营,而是一个整整6000多人的齐装满员的加强团。
相比之下,志愿军自打跨过鸭绿江那天起就没补充过一兵一卒,一系列恶战过后,每个团也就还有两三千人。武器弹药更是与美军无法相提并论。
可到了这时候,就是上刀山下油锅也得硬着头皮往前冲了!

10点整,一发迫击炮弹飞向砥平里的防御阵地,随即是炮弹爆炸后的一团耀眼红光。美军防线上传出一串调整枪闩的金属声,随后更多的炮弹落在阵地上,发出橘黄色光芒,尖利的弹片射向四面八方。
第一波炮击过后,医护兵开始快步往急救站送伤员,但前脚刚到,雨点般的第二波炮弹就从天而降了。在缺乏纵深的防御圈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

当炮击从前沿延伸到指挥所所在的中心地带时,趴在步兵线以外把风的美国士兵纷纷猫着腰跑回阵地,报告说听到前方雪地里传来细碎的“嚓嚓”声。
这种声音正在各个方向上响起。
在炮声停止的一瞬间,曾在军隅里与中国人交手的老兵们又听到了让他们毛骨悚然的恐怖声音:烈烈夜风中刺耳的中国军号声。

三发白色信号弹随即腾空而起。
在一片号角、口哨与锣鼓混杂的声音中,一个连的志愿军从阴影中闪了出来。就在美军士兵试图举枪射击的一瞬间,暴雨般的步枪和机枪子弹突然从侧面扫了过来。原来,一些志愿军已经从侧面悄悄爬到了离他们很近的地方。
事先布置在圈状铁丝网下的火焰照明灯被冲锋中的中国士兵触发了,这些照明灯投射出晃动着的巨大影子,那是在雪地里跑动的人影。一些中国士兵则径直撞上铁丝圈以及周围的地雷。

第一道防线上的美军开火了。夜幕下,到处都是爆炸和火光,以及曳光弹划出的红色弹道。美军机枪按事先划好的范围,左右来回吐着草耙状的火舌,筑起了一道火焰的铜墙铁壁。开始不断有中国士兵倒在美军防线前方,可是,一股又一股成散兵线队形的人浪像波涛一样涌来。

战斗打响没多久,前线就传来了好消息。39军343团向师部报告:“我们打下砥平里了!”随后便停止了攻击。可是当团长王扶之打开地图核对时才发现,他们打下的根本就不是砥平里,而只是砥平里外围一个叫马山的山头。

无独有偶,夜色中,42军376团摸到一处村庄,一看此处有开阔地,有房舍,有公路,有铁路,一切都和地图上的抵平里标志一致,于是毫不迟疑地展开了强攻。守在这里的美军抵挡不住,向暗夜中溃退而去。该团也兴奋地向师指挥部报告,已经占领了砥平里!
师指挥部很高兴,但师长越想越觉得容易的有些过分了,于是又打电话给团长问:“公路是不是拐向西南?铁路是不是拐向东南?”
回答是,这里的公路和铁路是平行向南的!
师长的头嗡一声大了,查地图才知道,攻下的地方叫田谷,真正的砥平里还在田谷的东南。整整一个师的攻势就这么拖延了半夜。

类似的错误志愿军在这天晚上犯了很多。更让人无奈的是,临时总指挥徐国夫当晚对其他攻击部队的情况居然一概不知。
13日晚上在砥平里周围的战斗打得煞是热闹,断断续续参战的志愿军有六个团,可是由于迷路、迟到等种种原因,这些部队大都错失了进攻时机,有的甚至只是跟美军打了打接触战。

然而即便如此,13日晚上的战斗还是给美军带了极大地震撼。
他们在战史中描述:“在地面密集的炮火和各种火器编织的密不透风的封锁下,大批中国士兵一波一波地进攻潮水般涌来,在照明弹惨白的光芒中,联合国军士兵惊恐地看着这些后面的士兵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畏惧地向他们冲击而来,这些中国士兵义无反顾,毫不退缩。”

14日,天空露出鱼肚白,令人恐怖的喧嚣与绞杀终于减小了。
徐国夫指挥着两个团一直打到天亮,没能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在绿色信号弹的指示下,志愿军部队纷纷退出战场,在附近的山谷中隐蔽起来。
白天是美国飞机的天下。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1 11:18:48 +0800 CST  

13、援兵
李奇微不打算听凭砥平里的守军自生自灭。
当砥平里刚开始受到中国军队攻击的时候,李奇微就命令美第2师38团立即北上增援。可是38团没有走出多远便受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双方战斗激烈并形成胶着状态。李奇微又从东线调了一个英国旅去解救砥平里,可显然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2月14日,在前一晚战斗中炸瘸了腿的弗里曼催命一般要求立即增援的电话弄得李奇微心烦意乱。但是,美第10军正面已经没有可以调动的美国部队了,如果再增派部队,只有动用预备队。

联合国军可不敢在这种前途未卜的时候动用东线的预备队。
美第10军军长拜尔斯后来说,由于砥平里的突出,原州与阳平里之间出现很大的空隙。如果中国军队不那么专注地攻击砥平里,而是在围攻砥平里的同时,向原州方向实施像横城反击战那种规模的猛烈攻击,那么联合国军队的东线肯定会全线崩溃。

拜尔斯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还没像他的上司李奇微那样更深刻地洞察到中国军队“礼拜攻势”的规律。中国军队从发动横城反击战到现在,已经有多天了,持续不断的攻击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讲已经没有可能了。如果中国军队具备持续进行大规模攻势的能力,根本不会等到现在,所有的联合国军队包括李奇微本人早就乘船离开朝鲜了。

可也不能眼看着弗里曼送死,只能再次拆西墙补东墙了。
李奇微命令在尚西线参与进攻的美骑兵第1师5团立即北上增援砥平里,他要求5团无论受到何种规模的阻击也要突过砥平里,哪怕只突进去一辆坦克。
美骑兵第1师5团团长是柯罗姆贝茨上校,他在距离砥平里以南六公里的地方集结了一个庞大而混杂的部队:5团的全部兵力加上两个野战炮兵营,一个重型坦克连,两个轻型坦克排,一个工兵连,一个装载各种物资的大型车队,还有一个专门准备到砥平里处置伤亡美军的卫生连。

鉴于砥平里的已经危如累卵,柯罗姆贝茨不顾美军夜间不战斗的惯例,在14日下午出发了,增援的队伍在狭窄的土路上足足延伸了三公里长。
部队刚前进了大约一公里就发现土路上的一座桥梁被中国军队炸毁,桥得整整一个晚上才能修好。这一变故让无辜的柯罗姆贝茨夹在弗里曼和李奇微之间两头挨骂。
弗里曼在电话里向柯罗姆贝茨大喊“快向我接近!”这时正是中国军队在五公里外的砥平里进攻最猛烈的时候。

14日早上,随着白日光临白雪皑皑的山岭,美军飞机铺天盖地而来,轮番在中国军队的所有阵地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射击和轰炸。中国军队的官兵们自从入朝作战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飞机集中在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天空中。
美军飞机来回地俯冲轰炸扫射,这些飞机有的来自航空母舰,有的来釜山机场,重型轰炸机则来自日本板付机场。它们在很低的高度上掠过,发出的啸音震耳欲聋。
美军飞机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然后,砥平里的美军和法军开始出动坦克和步兵,向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凶狠的反击。
志愿军在阵地上坚持了一个白天,虽伤亡巨大,但利于进攻的马山阵地没丢。
夜晚在血迹斑斑的雪地上降临了,志愿军参加砥平里攻坚战的各团终于全部到齐了。


14、修罗场
1951年2月14日,一个没有星光的夜晚。
信号弹在砥平里四周同步升起,军号声也响了起来。七点整,暴雨般的炮弹落在了防御阵地上,已成废墟的小镇再次狼烟四起。

攻方打头阵的是手持冲锋枪的突击连,每人携带一个炸药包。这些士兵把炸药包捆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用来炸毁守军的散兵坑。有些人还扛着爆破筒,把进攻路线上的障碍炸开一个可供人通过的口子。
这些突击连很快就闯过了美军的铁丝网甚至地雷区,尽管大多数人都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在突击连得手之后,有更多的中国士兵沿被鲜血染红的山坡向上冲击,不少人被自己战友的尸体绊得踉踉跄跄。在他们后面,还有更多数不清的待命部队。

守军沿阵地一周布置的火炮不停地开火,炮弹在人流中爆炸,黑泥被掀上天空,四面飞溅的钢铁碎片狂风一般将杀伤半径内的中国士兵刮倒。
有些中国士兵被地雷炸飞,然后落下挂在了带刺的铁丝网上。冲过铁丝网的人又被“哒哒”不停的机枪撂倒;少数逃过机枪火力的士兵,跳进了美军的散兵坑,双方开始在血迹斑斑的雪地里进行着殊死的徒手搏斗。
沉闷的炸药包爆炸与相伴而来的被炸者惨烈的哭叫声不时响起。

龟缩在防御圈内的美军也受到中国军队山炮和迫击炮的轰击。
炮弹所到之处,人的血肉、肢体和牙齿飞上半空,形成一个个血色的弹坑。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群集的照明弹。美军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用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地如巨大的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颅上摇荡,在四周洒下梦魇一般的阴影。

接近午夜的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
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砥平里的命令,使得中国士兵冒死进攻。而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砥平里的命令,又让美国与法国士兵只能拼死抵抗。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眼前的每一个敌人!所有人的眼睛都被这凄惨无比的场景染红了。
而这最血腥的场面竟然持续了五个多小时!

在砥平里环形阵地中与中国士兵彻夜血战的,还有一个法国营,这个法国营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法国原外籍军团的老兵。
他们在和中国士兵拼刺刀的同时,还猛踢那些从前沿跑下来的美国士兵的屁股:“该死的,回到那边山头上去!反正你得死,不如死在山头上!”

但是,法国人的反冲击也连续失败,23团团长弗里曼不得不使用预备队来堵住蜂拥而上的中国士兵。但是越来越多的连队被冲垮,越来越多阵地被攻陷,环形阵地已被中国军队突开一个很大的缺口,环形变成了凹形。
第23团就要被志愿军直插心脏了,突破口上四处闪耀着白刃格斗中刺刀的寒光,声嘶力竭地呼喊散播开来。
腿部受伤的弗里曼手臂也中弹了,整个23团眼看就要被分割成碎片了。

也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军队最不愿意看见的情景出现了:天又一次亮了。

2月25日清晨,灰蒙蒙的阳光洒在白茫茫的山岭上,还没有把血流尽的双方都拼不动了。志愿军吹起了收兵的军号,防御圈上有三面停止了战斗。但志愿军决定守住南面已经夺取的阵地,他们相信只要等到天黑就一定能够拿下砥平里。

23团的弹药消耗巨大,人员伤亡惨重,倘若防线上继续存在如此巨大一个口子,23团决无在又一个大规模夜间攻击下幸存的希望。如果还想保住守住砥平里的一线希望,就必须在白天消灭掉中国人突破进防御圈的那股力量。

在飞机、坦克与重炮的支援下,美军奉命夺回丢失的山包。
可是美军士兵们个个精疲力尽,由于没有睡眠以及日夜不停的寒冷,他们已经坚持不住了,弹药也严重不足。这些美国人来到南面的坡地脚下时,中国士兵以无比的勇气凶猛还击。

炮兵射出装有白硫的炮弹,那是见空气就燃烧的物质,火焰只有在水下才能灭掉。“哧哧”冒烟的白硫会烧穿军服,粘上皮肉,那些被溅上白硫的中国士兵只能嘶喊,就地打滚,然后被活活烧死。
可是拉锯战依然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现在是美国人的进攻被一次次击退,中国士兵虽然不能前进,可美国人也无法把他们赶出阵地。

战局僵持到下午,受伤的弗里曼被直升机接走,砥平里守军的指挥权交到了2营营长爱德华中校手上。爱德华中校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仅仅靠步兵的力量,他无法瓦解南面的志愿军。
爱德华发出了新的命令:用四辆坦克绕到中国人的背后,从那里向中国人开火。坦克开了出去,可是没走多远就遇上了美军自己埋下的地雷。残存的工兵赶紧扑到前方用刀具和手指排雷。

冬季短暂的白天眼看就要过去,每时每分都无比宝贵。如果不能在天黑前消灭这些等待黑夜降临的中国士兵,砥平里的人们就得面对第三个地狱般的夜晚。
他们将没有援兵,没有弹药,更没有希望。
15、赌局的最后
如果说砥平里之战让李奇微看到了自己亲身参与过的阿登战役的影子。那么对于中国军队而言,与砥平里之战最为相似的莫过于发生在四年前的孟良崮战役。
在那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攻下,像抠眼珠子一样吃掉了号称“御林军”整编74师。与那场战役一样,胜负的关键在于:是攻防先吃掉守方,还是守方先等来援军。

15日,当砥平里再次陷入僵持时,向北进攻的美2师38团依旧跟阻击的志愿军缠斗在一起;另一支东援的英军24旅更是爬一般的缓慢。
23团所能指望的只剩美第1骑兵师5团了。
这时第5团终于修好大桥,继续前进。然而刚过了桥,这支大杂烩的队伍就立即遭到中国军队的火力急袭。阻击的火力来自两侧的高地,心急火燎的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只得下令停止前进,在飞机和炮兵的支援下列队迎战。

阻击美骑兵1师5团的是志愿军第39军的116师和第42军的第126师。
这恐怕是美骑兵1师5团人朝作战以来所遇到的最顽强的阻击了。中国军队占领了公路边所有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射击,虽然火力的猛烈程度比不上美军,但是中国军队迫击炮的落点十分准确,因为停在公路上的车队和坦克目标十分明显。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5团开始拿下一个个高地,但高地常常是刚刚占领立即又被反击下来。

柯罗姆贝茨上校在战后这样说到:“伤亡巨大的中国军队好像越打越多,中国士兵的忍耐力和对死亡的承受力是惊人的。”
5团与中国阻击部队的交火一直持续到中午,却原地没动。
距离砥平里只有五公里,如此近的距离竟然是如此遥远。

最后,柯罗姆贝茨终于下了决心:不管那些载满物资的卡车,也不管那些与中国士兵扭打在一起的士兵,甚至不管那些炮兵了,他要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坦克分队,凭借着厚厚的装甲,硬冲到砥平里去。
柯罗姆贝茨给即将撤离砥平里的弗里曼打电话说:“恐怕运输连和步兵进不去了,我想用装甲分队突进去,怎么样?”
弗里曼说:“我他妈的不管别人来不来,反正你要来!”

下午3点45份,柯罗姆贝茨亲自率领由23辆坦克和165名士兵组成的特遣队向着砥平里的方向开始孤注一掷的快速前进。
在坦克分队的最后,有一辆收容伤员的卡车,至于这辆卡车能不能冲进到砥平里,就只有看它的造化了。
连柯罗姆贝茨自己都抱定了一死的念头。

这支队伍立即就召来了志愿军的猛烈火力,子弹从沿路的各个山包上象冰雹般倾泻下来。坦克开炮还击,可是在运动交火中,趴在坦克上的步兵死伤了许多。
一些中国士兵跑到公路上,试图将炸药包塞到坦克下面,这些勇敢的战士被坦克里的机枪打倒了,但其他一些人开始用火箭筒攻击坦克。

火箭筒的攻击起了作用。有一辆坦克被击中,黑烟滚滚地滑到路边动弹不得。而其他坦克却不敢停留,只能继续前进。克朗姆贝茨知道那些被拉在后面的人将会成为俘虏。可是他现在顾不得许多了,坦克队伍一旦被停了下来,它很可能就再也无法前进了。

坦克在白天是强大的活动堡垒,但如果它们在天黑之后被困在这里,里面的乘员根本看不见外面,也无法射击;那时,中国人就可以把他们从坦克里一个一个地抓出来了。
柯罗姆贝茨叫道:“往前冲!停下来就全完了!”
这时他想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并解救他的老朋友爱德华中校,他清楚地知道,除非队伍能在天黑之前到达砥平里,否则毫无疑问将会被包围起来,像砧板上的肉一样被彻底消灭掉。
可现在距离黑夜的降临只能用分钟来计算了。

在距离砥平里大约两公里的地方,部队在一个隘口遭遇到猛烈地攻击。
坦克连长乘坐的坦克被火箭弹直接命中,除驾驶员外,车内人员全部死亡。幸存的坦克把油门加大到最大限度,猛力撞击这辆毁坏燃烧的坦克,终于使狭窄的隘口公路没有被堵死。

在悬崖上面的中国士兵把成束的手榴弹和数个捆在一起的炸药包扔了下来,跟随坦克搭乘到这里的步兵成了活靶子。
至于队伍最后面的那辆收容伤员的卡车,虽在一直跟随到这里,但它只是到了这里,卡车被打坏了,车上的伤员全部下落不明。

突然间,在打头的坦克绕过一段弯路之后,克朗姆贝茨屏住了呼吸: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是一片谷地,那就是已被炸成废墟的交通要冲砥平里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23团的工兵刚刚排除了最后一颗地雷,爱德华中校的四辆坦克轰鸣着急速向南开到了合适位置,对着马山高地反斜面上的中方工事射击。
马山正面的美军也开始了新的反扑。

坦克中的柯罗姆贝茨冲过隘口后立即看见了在砥平里外围射击的美军坦克以及与中国士兵混战在一起的美军士兵。他立即命令与砥平里的美军坦克会合,然后从背后向中国军队围攻砥平里的阵地开炮。

二十多辆敌军坦克出人意料的前后夹击让此处阵地上的志愿军343团大吃一惊,这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面对猛烈的攻击这支早已死伤惨重部队终于再也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双方的交火线又被拉回战役发起前的位置,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了。

砥平里的美军23团听说骑兵1师5团到达的消息,如同得到百万援军一般欢呼起来。
实际上,两股残部的汇合救了双方。克朗姆贝兹上校的165名步兵,现在有23人活着,其中13人还是伤员,剩余的21辆坦克一路冲杀过来也已经没有弹药了。
柯罗姆贝茨上校九死一生地到达了砥平里,赶在太阳落山前几分钟协助守军驱逐了楔入防御圈的中国军队,确实让23团暂时保住了坚守砥平里的希望。
但是当夜幕再次降临,这支疲惫不堪的小股援军除了给23团以心理上的支援外,再没有什么军事上的实际意义了。

然而,中国军队的进攻却在日落之后戛然而止了。
临时总指挥徐国夫意外地接到了东线志愿军指挥部“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

此时已经是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的第五天,如果在16日之前还拿不下砥平里,围攻部队将很快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而且此时联合国军已在原山一线组织起坚固的纵深防御,即便攻下了砥平里,已成强弩之势的志愿军也很难继续向南突进了。面对联合国军的绝对火力优势,在砥平里一线固守是没有什么价值和胜算的。

也有说法认为,撤出战斗的命令是在前线指挥员的强烈要求下下达的。
因为伤亡实在是太大了,已经不能再这样伤亡下去了。

40军军长温玉成在电话里向东线指挥员邓华明确表示,这场对砥平里的战斗,是没有协同的一场乱仗,是以我之短对敌人所长的一场打不胜的战斗,必须立即退出攻击。
邓华让温玉成“不要放下电话”,立即向彭德怀报告了温玉成的建议。
这是志愿军在三八线以南最后一次全线反击的机会了。
彭德怀沉默了一会儿,同意了温玉成的建议。

枪声平息了,炮声也听不见了。一场小雪悄然降落,覆盖了环绕砥平里一周的中国士兵和联合国士兵的尸体,天地间一片寂静。
环形阵地中的美军和法军士兵紧张地等待着中国军队的再次攻击。
大约在这个时刻,趴在散兵坑里的法国营士兵们看到了一副异常景象。从远处的山包后面走出长长一队中国士兵,他们人人手举火把,全然不顾给敌人提供攻击目标的危险。

火把的光亮让法国人看出那是一些医护人员。他们把死者一个一个翻开,找到并扛走了那些还活着的人。
火把在砥平里环形阵地的四周晃动了整整一夜,联合国军士兵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没有人开枪。

这场少见的惨烈围攻,总算是结束了。
16、被遗忘的小镇
六十年过去了,中国军队在砥平里之战中的伤亡人数至今尚无定论,但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在参加攻击的中国军队八个团中,仅第40军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余人。其中359团3营几乎全军覆灭,3营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说什么也不离开遍布着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被硬拖了下来。357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的情况时已是泣不成声。

坚守砥平里的联合国军伤亡约1800人,其中500多人阵亡。

此役之后,受到重创的志愿军各部再也无力死守三七线,只得退回汉江北岸展开机动防御作战。
李奇微在踏上朝鲜半岛50天后扭转了战局。
最重要的是,他终于在砥平里找到了对付中国人的办法,打破了“中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经此一战,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时的狂妄和被入朝初期的志愿军痛歼后的仓皇中彻底恢复了荣誉感和信心。美国方面将砥平里之战称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是“第二个仁川”。

砥平里战役结束30天后,汉城失守。
中国军队占领南朝鲜首都的时间为70天。当他们退后到三八线以北并最终稳住阵脚的时候,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士兵和一半的军官。
用血肉抵过钢铁的梦想最终破灭了。

战线稳定后,麦克阿瑟便被杜鲁门撤职,顶替他的是声望如日中天的李奇微。
交战双方此后都曾企图实现战略性的突破,但都没能如愿。
又过了两年多,双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吞噬了数百万生命的朝鲜战争中止在爆发的地方。但从法律上讲,这场战争至今仍未结束。

李奇微后来被晋升为上将,1952年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转年升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55年退役。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在匹茨堡郊区自己的家中去世,享年98岁。

彭德怀回国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中国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军队中一直享有盛誉。
1974年彭德怀在北京辞世,直到1978年才举行了追悼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砥平里之战中崭露头角的第23步兵团团长弗里曼上校也自此踏上了一帆风顺的仕途,最终成为四星上将,官拜美国驻欧洲陆军总司令。

中国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后的1971年。这两个朝鲜战争中的对手握手言和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苏联。
而苏联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最主要盟友。

1989年,在砥平里发现了19名中国士兵的遗骸。或许是因为东方人“何必马革裹尸还”的传统,他们被安葬在三八线附近朝鲜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砥平里很快就又被遗忘了,静静地躺在一条废弃的铁道线上,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全文完)

后记

1992年7月15日,在中韩建交已成定局之后,中方将实情通报了此前一直蒙在鼓里的金日成。金日成向中方交涉,既然中国可以同韩国建交,那么朝鲜是不是也可以同台湾建交。
中方回答,可以,但前提是中朝断交。

就像日韩建交前要求日本就侵略问题谢罪一样,韩方曾要求中方就朝鲜战争问题道歉。遭到中方拒绝后韩国政府没有坚持,并单方面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此举引发部分韩国国民大规模表威行游。
1992年8月4日,在经过长时间极其秘密的接触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正式建交。
韩国政府并没有表示过将从此放弃要求中方道歉的立场。
这一切刚巧发生在李奇微去世差不多一个星期后。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8-31 11:22:27 +0800 CST  
楼上说得没错,我感觉有点夸张。除非美国单兵是受过特种兵训练或是山地作战训练,这点还是有可能的,不过老四野的兵请关东军整训过,军事素质不错,后来加入的就差了些。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9-01 07:29:42 +0800 CST  
很多国内回忆录都说美国单兵军事素质很差,是老爷兵,这也是有原因的。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是临时征召了大批新兵,部队里老兵极少,但美军的新兵素质较高,只要经过一场战斗,就能成长起来,再加上美军的单兵装备,协同能力,确实不可小视。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9-01 07:49:43 +0800 CST  
其实我觉得洪政民写的“砥平里之战”很不错,很值得一读,而徐国夫的回忆录太空洞,除了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外,看不到什么东西,价值太小。如战前侦察,出发阵地的选择,攻击部队的编组部署,轻重火力配置,战场救护,部队后勤情况,进攻中的指挥情况,美军的部署及火力配置,美军的反击及美空军战况等等,很多。即使躲在后面听汇报,基本情况也应该知道,但文中一带而过,是真不知道?还是不值得一提?还是其它什么。
此战早已被大雪掩埋,但此战中暴露出来的我军中高级指挥官极低的军事素质,实在是愧对千千万万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而埋骨他乡的志愿军烈士。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1-09-01 08:36:16 +0800 CST  
万里他乡:无知不是个性。朝鲜战争结束,活着回日本的小鬼子都还不止2-3万。小鬼子在日本还有个协会,纪念“中日友好”。
楼主 RZH9028  发布于 2012-01-19 00:10:06 +0800 CST  

楼主:RZH9028

字数:173694

发表时间:2011-08-30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8 18:08:46 +0800 CST

评论数:1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