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崩溃——哈布斯堡的徘徊与没落

@son_of_sea 2012-05-19 15:12:45
奥地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命运。
它处于欧洲的中心,主要是山地国家。
大航海之前,它靠近或处于欧洲商道、财富的中心,经济地位颇为优越。
远离海洋,被山地环绕,使它免于海盗国家的骚扰,以及西欧国家的入侵。
东欧的大片山地,为它抵抗游牧民族入侵提供了天然屏障。......
-----------------------------
所以说单纯讲述奥地利的历史是没有多大意思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绝对不仅仅是国家史,而是带有和诸多欧洲王国、国家的关系史。破除先入为主的“民族国家”研究视角,回归欧洲近代史的家族视角才是本文的叙述重心所在。国内世界史,尤其是教材所建构出来的世界史体系,问题大大滴,呵呵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19 16:43:47 +0800 CST  
补图补图,以后每节必贴图
1、基督教的崛起

君士坦丁大帝
2、帝国的崩溃

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3、查理曼大帝

法兰克王国
4、奥托大帝

奥托王朝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19 17:13:37 +0800 CST  
为了便于对中世纪及近代的历史更好的了解,我贴一下欧洲的历史地图,大家或许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公元400年的欧洲


公元500年的欧洲


公元600年的欧洲


公元700年的欧洲


公元800年的欧洲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00:36:39 +0800 CST  


公元900年的欧洲


公元1000年的欧洲


公元1100年的欧洲


公元1200年的欧洲


公元1300年的欧洲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00:38:37 +0800 CST  


公元1400年的欧洲


公元1500年的欧洲


公元1600年的欧洲


公元1700年的欧洲


公元1800年的欧洲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00:40:49 +0800 CST  


公元1900年的欧洲


公元2000年的欧洲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00:41:57 +0800 CST  
5、卡诺莎之辱
回答是……不一定。
奥托王朝的百年(919年-1024年)德意志国王(罗马帝国皇帝)仍能维持对教皇的优势,继之的萨利安王朝(1024年-1125年)教皇与皇帝的关系才开始起了变化。
1024年,奥托王朝的亨利二世去世,没有男性继承人。奥托一世的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被选举为国王,是为康拉德二世,开创了德意志萨利安王朝。他的儿子亨利三世,权势达到了极盛,竟然到了废立教皇的地步。但是他做了一件未来对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十分不利的事情——支持教会改革的克吕尼运动。该运动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极力倡导教会改革,尤其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后来他们的主张竟然教会脱离世俗政权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而这一点直接成为教权和皇权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这次教会改革运动还因一个大事件而得以推动。1054年,基督教世界发生了大分裂,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正式分道扬镳。这使得罗马教皇更加重树宗教权威。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积极支持克吕尼运动,努力推动教会的革新。
格里高利七世原名希尔德布兰德,他在亨利幼年时曾经见过这位小国王,并始终对亨利没有好印象,虽然他那时也仅仅是一名教皇的使者。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发布了《教皇敕令》,具体地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宣称:
“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
“唯有教皇一人有权制订新法律”;
“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有权解除人民对邪恶统治者效忠的誓约”;
“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
“凡不与罗马教会和谐的不得视为基督徒”;
“教皇可以命令臣民控告他们的统治者”;
“教皇永不受审判。”
最为让亨利四世恼火的是,他竟然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大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
授予主教本来是国王应有的权力,因此亨利四世把教皇的行动看作是公开的宣战。1076年初,亨利在沃尔姆斯召开德意志主教和“部分”高级世俗贵族的宗教会议,会上他仿照父亲亨利三世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决议的末尾这样写道:
“你呀,我们所有的主教以及我们大家都宣判你有罪,滚下来!离开你不配占有的使徒座位!应该让另外一个不用神圣教规的外衣来掩盖暴行而以真正圣彼得的教谕教导人的人来登圣彼得的宝座。朕亨利,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全体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来!”
教皇的态度更是针锋相对——宣布史上第一次的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没想到教皇的这一行为获得了大多数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亨利四世的王位岌岌可危。他该怎么办?

1077年1月,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一个相貌堂堂的身高一米八的年轻人站在雪地里已经三天三夜,城堡里56岁的老头在贵妇人的陪伴下,在餐桌上谈笑风生,他觉得十分得意,此时他以一个暴发户的心态享受着对整个德意志王室的报复。没错,这个老头就是格里高利七世,而外面站着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亨利四世,他没有穿皇袍,正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地等待教皇的接见。
教皇形象的最重要的支柱就是宽恕,亨利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忏悔,就没有理由拒绝宽恕他。教皇别无选择,最终让亨利来到城堡里,取消了破门律,并恩赐给这个忏悔者一个居高临下的吻。
卡诺莎之辱,带有世界性的意义,这是国王(皇帝)第一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将自己的地位置于精神领袖之下。尽管亨利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回到德意志消除了异己并再次回到意大利赶走了格里高利,另立新教皇,加冕称帝,但这只是属于亨利个人的胜利,教俗的大贵族们越来越对国王加强中央政权不感兴趣,并尽一切力量来阻止皇权的加强。所以每当皇帝们(国王们)南下征伐教皇以获取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权时,大封建主们总是在皇帝的后院放火。
继承者亨利五世打算并试图放弃与教会的争端来拯救德意志王权。
1122年,沃尔姆斯的诸侯会议上,皇帝和教皇达成了和解。和约规定:在德意志,皇帝有权干预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国王对当选者先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标,然后由教廷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权杖;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皇帝无权干预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由教廷对当选者授予宗教权力,六个月后皇帝方可授予世俗权力。这样德意志、意大利的事务分开办,教权和皇权达成了均势。
实际上,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能恢复强有力的中央皇权以及抑制住大封建主们的分离活动,就连原先作为皇帝支柱的高级教会贵族也和世俗封建主们一样不断扩展自己的独立性,德意志王权开始衰落。内有诸侯坐大,外有教皇对抗,帝国日后将不断遭受着分崩离析的隐患。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11:10:31 +0800 CST  
卡诺莎城堡废墟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11:49:21 +0800 CST  
@wutingyummy 2012-05-20 14:43:55
必须M,看来我所以了解的世界史仅是中学课本上的
-----------------------------
中学课本上关于中世纪的介绍太少了,中世纪和近代基本没有衔接,太突兀。而且我在研究中,越发觉得德国在1871年的崛起绝非偶然,这个在古代拥有辉煌历史的国家在现代化面前一直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之中,和当前中国所处的困境何其相似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15:07:07 +0800 CST  
@日月重开 2012-05-20 20:05:44
哈布斯堡家族,欧洲真正的皇族,其皇朝随着一战的崩溃,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
这样说稍微偏激了点。
-----------------------------
嗯,我自己传上去就后悔了,呵呵。以后改吧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20:28:18 +0800 CST  
@wutingyummy 2012-05-20 15:12:44
所以我所知的中世纪的历史知识部分总是觉得很混乱,还有欧洲皇室的关系
希望lz更新
-----------------------------
嗯,王室关系联姻太多
争取每日一帖!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20:29:37 +0800 CST  
@南阳太守_ 2012-05-16 10:10:16
1、基督教的崛起
中世纪(Middle Ages)是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对欧洲中古时期的统称,时间从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份,而公元1453年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份。中世纪时近千年,是欧洲的封建时代。中世纪是建立在罗马帝国灭亡基础上的,入侵的蛮族纷纷建立王国,却共尊一个教会——罗马教会。公元800年,教皇为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加冕“罗马...........
-----------------------------
@son_of_sea 2012-05-19 21:32:58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崛起真是个不解之谜。
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颇为相似。
可能都与专制的加强,导致文化的停滞僵化有关。
人们在停滞僵化的气氛中困顿已久,一旦有新鲜的、颠覆性的、有较强逻辑体系支撑的思想传来,自然趋之若鹜。
-----------------------------
嗯,有道理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21:45:10 +0800 CST  
@zxxtvj 2012-05-20 21:16:38
对欧洲中世界历史完全一窍不通
-----------------------------
如果您有时间,看看《全球通史》上卷,棒极了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0 21:46:41 +0800 CST  
@wutingyummy 2012-05-20 15:12:44
所以我所知的中世纪的历史知识部分总是觉得很混乱,还有欧洲皇室的关系
希望lz更新
-----------------------------
再写三帖,中世纪就得讲完了,我写中世纪只是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出场和评论打下一个知识基础。于是我实在不能对中世纪着墨太多,如果您真的想了解中世纪更多的东东,不妨买那个三卷本《剑桥插图中世纪史》,网上也有下。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01:02:32 +0800 CST  
6、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
萨利安王朝于1125年绝嗣,苏普林堡家族的洛泰尔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并在1133年出兵意大利后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称洛泰尔二世(此前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称为一世,关于排序,我会用小贴士的形式专门介绍)。但洛泰尔二世做皇帝的时候,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1127年就自封为王,和洛泰尔展开内战。洛泰尔1138年因其他战事死掉,康拉德被正式选为德意志国王,开启了野心勃勃的霍亨斯陶芬王朝。
霍亨斯陶芬家族发源于德意志的一个名叫斯陶芬的城堡。“霍亨”是表示“尊贵”的前缀,后来普鲁士王族的姓——霍亨索伦也是这样来的。
霍亨斯陶芬家族最有名的人是腓特烈一世,他是康拉德一世的侄子,人称红胡子腓特烈。由于红胡子在意大利语中发音是“巴巴罗萨”,所以腓特烈一世更多的时候被人叫做这个听起来很可爱的名字——巴巴罗萨。但巴巴罗萨其实并不可爱,他残暴无情,简直就是意大利人的梦魇。当时,人们纷纷传说是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所以他才叫红胡子腓特烈。
他曾六次打入意大利。1153年他发动了第一次远征。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腓特烈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由教士阿诺德领导的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当教皇在为腓特烈加冕后坚持要腓特烈按照惯例为他牵马、扶镫时,腓特烈勃然大怒。在教皇看来,腓特烈的皇冠和帝国都得益于对教廷的谦恭;而腓特烈一直认为自己的王权直接来自于上帝。双方矛盾越来越升级,罗马人朝腓特烈唾弃,而腓特烈更浑,他直接把庆典会场变成了屠宰场,命骑士们一下杀了近千人。最终为了表示帝国的“神圣性”、皇权直接来源于上帝,腓特烈特意在“罗马帝国”前面加上“神圣”两字,至此“神圣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呼在历史上正式确立下来。
巴巴罗萨所到之处,望风逃窜归降者有之,宁死不屈对抗者有之。对于前者,他命令降者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利,关税、赋税的征收权,渔业、盐业和矿山的收益权,货币铸造权以及城市总督权都划归腓特烈所有;对于后者,巴巴罗萨还发明了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极尽折磨之能事。米兰是意大利的一座大城,那里的反抗最为激烈,攻下米兰后,他对全城进行大屠杀,并放火烧掉所有建筑。
意大利人对他深恶痛绝,米兰逃出来的男人们自发组织成“死亡兵团”,并联合北意大利城市结成伦巴德城市同盟。令人惊讶的是,教皇也参加进来(此前的历史,我们知道教皇总是请求德意志国王来意大利解救伦巴德人的进攻)。
1176年5月的一天,小镇莱尼亚诺,一万六千人对八千人,市民组成的伦巴德军在人数上是皇帝军队的一倍,他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电影《巴尔巴罗萨》主要就是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个战役让巴巴罗萨名誉扫地,独立的市民军队首次战胜了皇帝的骑士军队。城市从此真正有了独立权,为以后发展商品经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文艺复兴都扫除了障碍。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在与教皇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巴巴罗萨最后竟然屈辱地吻了教皇的脚。
回到德意志,巴巴罗萨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身上。此前狮子亨利不仅不出兵,甚至连大子儿也不掏一个,反而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易北河以东的土地。因此狮子亨利被剥夺了所有封地,不得不逃到岳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那里。
实际上狮子亨利大大扩展了德意志王国的地盘,他越过易北河,侵入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开启了德意志东部拓殖运动的序幕,此后的百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波西米亚相继进入帝国版图,逐渐改变了德意志西部和西南部作为政治重心的局面。他还营建了未来在德意志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吕贝克、不伦瑞克和慕尼黑。
那么腓特烈为什么一定要征服意大利?原因有三:
一、 如果神圣罗马帝国不具空名的话,就必须占有意大利,意大利是原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只有统辖罗马城,才能打击教皇的权势;
二、 意大利北部地区总是闹独立,闹分裂,非武力手段不能解决。而加封皇帝帝冕,非经这里不可;
三、 意大利经济发达,城市富有,其财力可以维持雇佣军队,不受极不可靠的德意志封建主们的“兵援“挟制。
但是兵败如山倒,莱尼亚诺一役,皇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虽然他惩治了狮子亨利,但德意志更多的亨利们已经因腓特烈长期忽视德意志内部事务而发展为独立政治体。但是,巴巴罗萨仍通过儿子的婚姻关系取得了西西里,帝国的重心仍旧朝意大利政策倾斜,他处心积虑地要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教皇和意大利城市,挽回面子。
这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1189年,巴巴罗萨与狮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进行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他时运不济,途径小亚细亚的萨列法河,意外溺死,没有能够到达圣地耶路撒冷。
后来德意志人将他的故事演绎的神乎其神,说他没有死,说他到了图林根,至今那里还有他的巨型山体雕像。德意志人普遍相信将来有一天他会在正义的复仇中回来迎接基督教的千年。750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的规模空前大作战便以“巴巴罗萨”命名,他冀图用德意志人史上最有名的历史人物,来唤起对“千年帝国”的希冀。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0:52:55 +0800 CST  
@一客小笼包 2012-05-21 11:39:19
央视放过一个哈布斯堡纪录片,不过是粗线条的,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基本上不知所云。
-----------------------------
嗯,是叫做《哈布斯堡帝国》的三集纪录片,从日本译制过来的,我手头有。该片挑选了马克西米连一世、特蕾西亚女皇、弗朗茨·约瑟夫三个人物的历史关键点,但我认为哈布斯堡帝国绝不只是这三个人物,查理五世、华伦斯坦、梅特涅都没有提到。纪录片中包含内容有限,很多都没有展开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3:41:29 +0800 CST  
@给我个妹纸 2012-05-21 11:29:46
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族是在一部名黑道特种兵的网络小说中。每一个家族都有他的巅峰时刻。哈布斯堡是如此,罗斯柴尔德亦是如此。如今我们只能去缅怀他们辉煌的时刻
-----------------------------
呵呵,哈布斯堡家族是皇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金融家族,他们之间有关联,但区别还是大于联系。我想在文中再现哈布斯堡的辉煌,更想通过欧洲最后的皇族的没落反思历史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3:44:52 +0800 CST  
讲述巴巴罗萨远征意大利的电影《巴尔巴罗萨》

《巴尔巴罗萨》

讲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前夕耶路撒冷故事的电影《天国王朝》

《天国王朝》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4:27:49 +0800 CST  
@nachBerlin 2012-05-21 04:51:06
Interessant!
-----------------------------
Danke!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6:41:41 +0800 CST  
@windowhotmail 2012-05-21 17:34:58
这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1189年,巴巴罗萨与狮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进行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他时运不济,途径小亚细亚的萨列法河,意外溺死,没有能够到达圣地耶路撒冷。
-------------------------------------------------------------------
理查一世曾经被监禁于奥地利的杜伦斯坦,监禁他的跟他有什么仇啊?还是说只是为.....
-----------------------------
有种说法是:巴巴罗萨在小亚细亚溺毙后,皇帝军队大部分散去,曾跟随巴巴罗萨的奥地利公爵巴奔堡家族的列奥波德五世所部继续留在十字军中。当十字军攻下阿克城时,列奥波德公爵在城上升起巴巴罗萨的神罗旗帜,这位主将英国的狮心王理查下令将德国旗帜撕碎丢在泥土中,列奥波德感到耻辱,埋恨在心。正巧狮心王理查归途路经维也纳,被人识破,列奥波德便把他囚禁在迪恩斯坦(Dürnstein即杜伦斯坦吧)。列奥波德虽因此事被革除教门,但获得了英国人的赎金,修建了从维也纳到施蒂利亚的大道,为很多奥地利城市修建城墙。
呵呵
楼主 南阳太守_  发布于 2012-05-21 18:39:46 +0800 CST  

楼主:南阳太守_

字数:42457

发表时间:2012-05-15 17: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3:52 +0800 CST

评论数:3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