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翻故纸堆 续一


看李云鹤在济南和青岛的学习成长的过程,你会觉得运程造化直如此神奇;或曰上帝之手象通灵人意似的如此刻意成就人才。

赵太侔按排李云鹤在山东大学当了图书馆管理员,月薪30大洋,这是相当丰厚的待遇,相当于小学教师的月薪或二名工人的月薪。允许她上午选听几门功课,下午负责借书,晚上看管阅览室,可以利用工作闲暇复习功课,算是半工半读。

当时的山东大学有一批留学欧美的教授,也有饱学多才的学者任教。如闻一多担任国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田汉、洪琛、沈从文、老舍等均曾在校担任教职。

据梁实秋忆及江青:“在青岛,江青听闻一多的课,名著选读、唐诗,也选读诗歌、小说、戏剧,她写的小说在全班第一”。

她很喜欢听闻一多的课。她曾向赵炳欧教授请教,学着写了一个剧本《谁之罪》。她写过短篇小说,向沈从文请教。她也写过诗。

此时李云鹤的周围,还有几位优秀的女性,如赵太侔的夫人俞姗,是当时红极一时的话剧皇后。由她任女主角田汉导演的话剧《莎乐美》在南京和上海演出,引起强烈轰动。《卡门》一剧中任主角。俞珊红透上海滩。徐志摩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写道:“周四下午又见杨今甫(杨振声),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

和李云鹤在一起的,还有留美回来的散文作家方令孺。她是著名的“新月派”女诗人。在山东大学任文学讲师。还有著名的才女张兆和,她此时是沈从文的夫人。

李云鹤在此期间,认识了俞珊的弟弟俞启威。1933年2月,由俞启威作介绍人,江青在青岛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9岁。 这年7月,因叛徒告密,俞启威被捕。江青仓皇出逃,来到上海。

十五岁的李云鹤,饱受了多难家庭和严酷的社会所给予的磨练和捶打之后,几乎是在毫无专长的情况下,踏入济南实验剧院,历时二年多,在赵太侔指导下,接受中西合璧的戏曲理论和表演技艺的学习。这为她以后从事电影和话剧、京剧的专业表演,打开了一座宽阔的大门。

而后在山东大学这近三年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使她补上了自己知识文化上的最大短板。身边这些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国内一流的大师学者,帮扶着李云鹤走进更高更广的天地。这使她日后在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能够很快崭露头角,能够顺利地登上《娜拉》、《大雷雨》等世界名剧的表演舞台。能够有能力竞争《赛金花》、《王老五》等影剧主演。

赵太侔于李云鹤,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者和指路人。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08 21:09:36 +0800 CST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图书馆正面。李云鹤曾在此当过资料员。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图书馆侧面。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09 10:19:50 +0800 CST  

还是说赵太侔。这是他的照片。




1936年赵太侔辞去山东大学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于1946年春再任校长。赵任职后,将原来只有文、理、工三院八系的山东大学,扩建为文、理、工、农、医五院十四系,并聘请了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为山东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赵太侔保护了有“共党”嫌疑的教师。在1947年6月和1948年9月两次大的学生运动中,向国民党当局交涉,保释被捕学生。并且召开校务委员会议,决定被扣押学生不按学则规定,一律保留学籍。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令赵太侔乘军舰南逃,赵秘密转入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病房,迎接了青岛的解放。

建国后,赵太侔历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1959年山东大学迁济南,青岛部分系、科成立山东海洋学院。赵担任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09 21:08:17 +0800 CST  

建国后,赵太侔历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1959年山东大学迁济南,青岛部分系、科成立山东海洋学院。赵担任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

这段时间,赵过的相对平静。频繁的政治运动没有触及到他。因为他和江青的关系,学校的老人都知道,传说有时候江到青岛,还和他见过面。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赵太侔,眼看着自己亲手从一片外国军营上创办起的大学,越来越上规模上层次。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在各行业中都作出突出成绩。其中有元帅罗荣恒,有建国后的第一任天津市长黄敬。无疑,把个灰小鸭般的乡村姑娘李云鹤,培养成一飞冲天的白天鹅江青,是他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你怎么知道——换谁都这样。




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大学部分教职工合影,照片中带圈的人物是李云鹤。她前边站着的女士是留美回国在山东大学教文学的方令孺。戴眼镜的男士是梁实秋。


转眼到了文革,狂热的运动浪潮谁都难躲,赵也被游街批斗过,但那是随大流,并没有针对他个人的极端行动。造反派并不盲目,谁个该斗谁个不能斗,这个尺度把控不好,离倒霉就不远了。

直到那天赵太侔漂浮在海面,并且停止了呼吸。人们有各种推演揣测和合理想象。多有说他是投海自尽的,这是因为:
一、当时这种情况频发。有一组统计数据:青岛市在1968年3月1日至5月18日,共发生自杀事件162起,其中市区111起(社会43、厂企46、学校16、机关4、文艺2),崂山区5起。总的趋势呈急速上升,3月33起,4月52起,5月1-17日77起。
二、死后,他衣着完整,不象挣扎搏斗过的样子。
还有的说,在赵投海的前一天,江青在青岛,约见了赵******

官方资料述及,只是笼统称为:“含冤逝世”。

但是,有些人还在不懈地探寻着真相。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赵太侔,从许多种迹象来看,不象是自杀。比如,在他沉海的头天下午,他还到学校上班,平平静静的。下班时买了馒头,买了青菜*****这些,全不是一个想走绝路的人能做的。

难道,赵的最后结论,会是个罗生门?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10 09:41:36 +0800 CST  

探究赵太侔死亡真相,不是个轻松话题:

毕竟这是48年前的事情了,当事者多已作古。

毕竟官方已做出结论:“含冤逝世”,这虽笼统,但意思涵盖了。

毕竟当年提出对“文革”,宜粗不宜细,这是化解复杂矛盾的有效权宜。

可是,正因为维系真相的游丝越来越纤弱,随时有断绝或消亡的可能;笼统的结论现在引起更多的猜想;解决政治问题,宜粗不宜细,但是历史的真相却必须由细节来复原,这些需要有人做琐屑繁复甚至可能是收效甚微的工作。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先烈在走向刑场时,写诗明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假话、做假事,主义肯定不是真的。而被普遍遵循的新闻报道的准则是:新闻只对事实真相负责。总之,“真”才是追寻的目的。

对赵太侔或张国峰等事迹,或当年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坚持疑点的探究和真相的追寻,算是我们对历史所能尽的些微绵薄之力。

赵太侔之死的事件,发生在1968年4月25日晚(他的遗体被发现是在26日晨)。可以肯定,所谓他死前江青在青岛与他见面,是误传。因为,就在25日当天上午,江青在北京,在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

重复一下前边说过的:当时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效禹列席了这一会议。会上江青哭诉了所谓对她的迫害。陈伯达称这是“阴谋陷害江青同志的重大反革命集团案”。王效禹对此在山东做了相应的部署。

青岛的赵太侔对此毫不知情。当天下午,他还平静地在学校上班。下班时他在食堂买了饭,并拎着买好的青菜,回了家。此时,他住在登州路15号,就在学校附近,出了校门走五分钟的路。

当天晚十点左右,当时没有电视,也时常停电。所以,人们睡得较早,人迹稀疏了。两个人来到赵的住地。把他带走了。赵平时是一个人住家。静夜把他带走,原是除了当事人,谁也不知道的事。但是(事情就怕但是,一但是就又多生枝节),这一晚赵的侄子来看他,就住在这里。他怕惹事,就躲在屋内,没敢出面。但他在窗子里,看两个带赵太侔走的人,嘴上都带着白色的口罩。

赵太侔一夜未归,侄子一夜未睡,到第二天上午,等来了消息:赵自杀身亡,尸体在前海滩上。

人在做,天在看!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11 14:01:24 +0800 CST  

在海滩上发现的赵太侔的尸体,衣着整齐,脚上穿着袜子,外衣口袋里还放着手绢******这能说明他是从容蹈海吗?

了解过有刑侦经验的人,据说,此类情况首先应该分辨是生前入水,还是死后入水。生前入水,包括别人推落水中或自己投水。肯定都会挣扎,而且生命体求生的抗争或搏斗,是出乎本能且能量超常的。这就是为什么救溺水的人,不要求没经验的人上去,因为要被垂死挣扎的人抓抱住,很难解脱。所以,即便是赵自行投海,他也不会死得这么容易。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死后落水,把没有生命的人体扔在水中,如果没有风浪,又较快冲上岸,是会出现没有搏斗挣扎痕迹的。

溺水而亡,是命案中古老的现象,人们积累了准确有效的判断经验:如果腹中有水,口鼻咽喉有泥沙,手握有或指甲缝有泥沙或水藻杂草,这可判定生前落水。而口鼻没有泥水,手中没有痕迹,没有落水挣扎的迹象,就有可能是死后落水。

当然,进一步确定需要尸检,有无中毒,有无外力窒息暴力等。

赵太侔的遗体当时就由造反组织处理了。准确定性已是不可能。赵在这年是79岁,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晚上被两个人带走,早上漂在海滩上。这种画面,在史书,在演义,在戏文中,在拍案说部中,屡见不鲜。不需要再加想象了。

当年现场目睹赵太侔被带走的唯一证人:赵的侄子,也在前几年去世。这会是死无对证的事吗?幸好,事情发展至此,还留下伏笔。就在赵太侔死后的几天,赵的侄子找到赵太侔生前好友——山东海洋学院一位老教授,对他讲述了那天晚上来人带走赵太侔的事。他们当然知道此事的厉害。所以,对外人再没讲过。但是(又是但是,又多出支节),这位教授有个习惯,有事好记笔记。那年月不敢写日记,就用个不起眼的本子,象是随意写写,把这事照样记上去了。那纸那墨,显现出陈年旧迹。

天理昭彰啊!!!
楼主 sdmtlsy  发布于 2016-05-12 10:35:31 +0800 CST  

楼主:sdmtlsy

字数:27561

发表时间:2016-04-14 17: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0:28 +0800 CST

评论数: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