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近代陨星录——英杰七传(连载)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2、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9月7日慈禧太后逃亡西安。这时,又把李鸿章推往前台,令他去与列强各国谈判斡旋。谈判结果,是签订了一份《辛丑条约》,这份条约几乎把中国推入了亡国灭种的深渊。连条约签订的中方代表李鸿章,也深感郁闷,条约签订后没有几天,便撒手人寰,一命呜呼了。可是慈禧太后却对列强各国表示感激涕零,因为列强各国允许慈禧返回北京并继续执政。专制独裁如慈禧者,不在乎什么丧权辱国,什么割地赔款,只要能让她继续执政,继续统治老百姓,她便心滿意足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太后回到北京以后,在列强各国的驻华公使及他们的夫人面前,“哽咽抽泣”地表示对自己纵容义和团所作之事“后悔莫及”。1903年春天,王廷钧、秋瑾一家也回到北京,王廷钧官复原职。

《辛丑条约》的签订,把中国钉上了一个更大的恥辱柱,其中单单赔款一项,就规定中国要向列强各国共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兩。当时中国的人口也正是四亿五千万,也就是说,无论老弱病幼,每个中国人得掏出白银一兩。当时的一兩白银可买大米一担,这样,《辛丑条约》单赔款一项,就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括了一层皮。全中国的有识之士,已迫切地感到亡国灭种之祸已迫在眉睫,同时也彻底的看清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此时,全国各地的民主革命人士纷纷起来宣扬反清革命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陈天华,他是杰出的革命宣传家,他写的两本小册子:《警世钟》、《猛回头》,语言通俗,感情激越,首先是说明中国面临的种种亡国危机,最后结论是“要想拒洋人,只有讲独立,不能讲勤王”。陈天华自己后来在日本蹈海自杀,并留下一信,说明自己是以死来号召大家:将反清革命进行到底。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自己的“启蒙开智”的人,因为陈天华的革命檄文使她明白了要想挽救中国的灭亡,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推反清朝的统治。

回到京城以后,通过与一些新女性的交往(如吴芝瑛),以及不断阅读京城出版的新书报,再加上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与所见所闻,秋瑾在某些问题上不仅茅塞顿开,而且她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她认识到“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缪误,认为男女应该平等。但是,如何能使妇女独立,与如何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虽然是两个问题,却只能通过同一种手段来解决,那就是:革命。秋瑾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此她的思想与言行,势必与她的丈夫王廷钧要发生冲突。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整天沉缅于官场应酬及花天酒地之中的王廷钧, 自己可以整夜不归, 却极力反对秋瑾外出活动。1903年的中秋节, 王廷钧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 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 面对一轮圆月,不禁又气又悲,夫妻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与积怨, 此时已再也压抑不住。于是,她換上男装, 带一个仆人, 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这是秋瑾第一次着男装。待看罢戏回家, 时间已过午夜, 正巧王廷钧也刚刚吃完酒回来,当他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 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俠女秋瑾学过武功, 真要动起手来, 王廷钧当然不是对手。但是,秋瑾没有还手,气愤之下,她只携带简单行李离家出走, 在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秋瑾离家后,王廷钧深感不安,因为自己是个京官,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他再三地请吴芝瑛前去劝说秋瑾,又多次派遣家中仆妇前往客栈,花言巧语地请求秋瑾回家。最后,由于秋瑾也思念一双年幼的儿女,总于又回到了家里。她人是回到了家里, 但在她的内心,已经彻底与丈夫决裂, 决心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夫妻之间的感情并未得到改善,不仅没有改善,夫妻之间的矛盾却是日益加深。这种矛盾绝非因家庭屑事引起,归根结蒂是由两个人的不同气质所决定。王庭钧身为一个京城的中下级官僚, 满足现状,只知饱食终日, 狗苟蝇营。而秋瑾却是一个有大志的人,是一个要推反“大清王朝”的人。如何能和睦相处呢? 首先是话不投机, 待语言冲突一多,日积月累, 量变引起质变, 冲突就可能变成仇恨。秋瑾也曾想到要和王廷钧解除婚约, 彻底分手。奈何当时没有“离婚”这个制度,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女人却无权提出解除婚约, 所以也只能这么拖着。虽然回到家里, 但“身在曹营心在汉”, 秋瑾的内心已不可能被家庭这个“牢笼”所困, 因此过不了多久她又经常外出, 屡屡借住于吴芝瑛家中。

吴芝瑛也是名门之后,,于1868年出生于安徽桐城,是清末“桐城派”著名学者吴汝纶的侄女。她的丈夫廉泉也是一位爱国志士,曾参加过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后来移居上海, 是上海“开明书店”的创立人。当时廉泉与王廷钧同在户部任职, 因此秋瑾遂与吴芝瑛也相识。吴芝瑛幼承家学, 工于诗文, 又写得一手好字。除了没有学过武功, 吴芝瑛身上的一切几乎与秋瑾相同。吴芝瑛为人正直, 而且与秋瑾一样, 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因此, 两人一见如故, 相见恨晚, 从此交往频繁, 还经常诗词唱和, 友谊与日俱增。1904年2月22日,秋瑾与吴芝瑛, 在吴芝瑛家中义结金兰, 相互交換兰谱, 正式结拜成姊妹。从第二天起, 秋瑾正式穿起男装, 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1904年2月中旬, 秋瑾在吴芝瑛家中结识了一个日本女人服部繁子。这个服部繁子是京师大学堂日本教员服部博士的妻子。从服部夫人那里, 秋瑾了解到日本女子学校的各种优点, 使得她决定去日本留学。因为秋瑾认定只有出国留学, 才能突破“牢笼”,才能独立自救, 然后方能实施救祖国的抱负。服部夫人对初次相识的秋谨印象颇深, 若干年后, 也就是在秋瑾牺牲以后, 服部繁子写了一篇有关秋瑾的回忆录, 其中写到她与秋瑾初次相识的情景:“事情很出于意外, 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朋友, 到底是男是女? 苗条的身子稍向前弯, 浓密的黑发散乱地披着,一身洋式的男装。……脸色白得发青,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身材苗条, 好一个潇洒的美男子。” 这就是服部夫人眼中女扮男装的秋瑾。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2 12:38:14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3、秋瑾把自己打算去日本留学的意图告诉了吴芝瑛,吴芝瑛说恐怕王廷钧会竭力反对,而且一个女子单独出洋留学也有诸多不便, 再说还有一双年幼的儿女怎么办? 秋瑾回答说:“女子应当有学问, 求自立, 岂能事事仰仗男子? 依我看, 要革命, 首先应该从家庭中开始, 男女平权。我相信几十年之后, 女学在中国也一定会大兴的, 但是在今天若是没有一个女子敢去读书, 并带头来提倡女学, 那女子自立岂不成了一句空话?……至于钱,王廷钧若不给, 我就变卖自己的首饰。孩子嘛, 可以放到湖南的祖母家去。” 吴芝瑛见秋瑾说得理直气壮, 态度又那么坚决, 也就表示支持秋瑾的决定。

正如吴芝瑛所预料的那样,王廷钧在知悉秋瑾要出国留学之事后, 竭力反对。他先是以好言相劝, 并买了字画、古玩等相送, 想用软化的办法来拉住秋瑾, 但秋瑾不吃这一套。接着就来硬的, 王廷钧表示一分钱不给,并私下里把秋瑾的陪嫁珠宝首饰藏了起来, 使她断了经济来源, 迫使她无法成行。但秋瑾把剩余的首饰变卖了, 东拼西凑, 终于筹了一笔留学经费。最终王廷钧使出“杀手锏”,表示她如出洋留学, 那么他也不管孩子,生死由他们去。秋瑾表示: 一双儿女可以由她带走, 一同出国, 她会负责到底。如此一来,王廷钧再也无招可施, 最终, 双方作如下决定:儿子留下由父亲看管, 女儿由母亲带走。

1904年6月28日, 秋瑾回到故乡绍兴, 向她的老母亲告别。然后到达塘沽, 登上一艘日本人租借的德国客轮“独立号”。从此, 秋瑾迈出家门和国门, 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旅程,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

秋瑾怀抱不滿三岁的女儿, 静静地坐在舷窗边, 窗外是茫茫的大海, 不禁思绪奔涌,浮想联翩。回思自己受压抑的婚姻, 夫妻感情的破裂, 国家的衰败没落, 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思潮此起彼伏, 犹似那浩浩淼淼的海水涌向一望无际的远方……

7月2日,“独立号”抵达日本神户, 7月4日秋瑾乘火车抵达日本东京, 从此开始了她正式的留学生活, 也开始了她反清反君子专制制度的革命生涯。

秋瑾抵达日本时, 正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当时的日本一切欣欣向荣, 资本主义飞速发展, 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这使得来自封闭的专制独裁的中国的留学生们无比激动和兴奋。初来乍到, 秋瑾首先进入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 第二年又转入“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属于“东京青山实践女校”管辖)。秋瑾在努力学习的同时, 又积极的参加当地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 广泛结交革命志士。1904年10月下旬, 秋瑾在日本横滨参加了以“推翻清朝, 恢复中华”为宗旨的“三合会”。1905年6月, 由陶成章介绍, 徐锡麟支持议式, 秋瑾加入了“光复会”。

1905年7月30日, 中国同盟会的预备会议在日本举行, 会上, 孙中山提出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纲领。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早在预备会议之后半个月, 经冯自由介绍, 秋瑾来到黄兴寓所加入了同盟会, 履行了入会手续。通过参加以上各革命社团的实际行动, 秋瑾显示了自已为革命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3 12:40:22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3、秋瑾把自己打算去日本留学的意图告诉了吴芝瑛,吴芝瑛说恐怕王廷钧会竭力反对,而且一个女子单独出洋留学也有诸多不便, 再说还有一双年幼的儿女怎么办? 秋瑾回答说:“女子应当有学问, 求自立, 岂能事事仰仗男子? 依我看, 要革命, 首先应该从家庭中开始, 男女平权。我相信几十年之后, 女学在中国也一定会大兴的, 但是在今天若是没有一个女子敢去读书, 并带头来提倡女学, 那女子自立岂不成了一句空话?……至于钱,王廷钧若不给, 我就变卖自己的首饰。孩子嘛, 可以放到湖南的祖母家去。” 吴芝瑛见秋瑾说得理直气壮, 态度又那么坚决, 也就表示支持秋瑾的决定。

正如吴芝瑛所预料的那样,王廷钧在知悉秋瑾要出国留学之事后, 竭力反对。他先是以好言相劝, 并买了字画、古玩等相送, 想用软化的办法来拉住秋瑾, 但秋瑾不吃这一套。接着就来硬的, 王廷钧表示一分钱不给,并私下里把秋瑾的陪嫁珠宝首饰藏了起来, 使她断了经济来源, 迫使她无法成行。但秋瑾把剩余的首饰变卖了, 东拼西凑, 终于筹了一笔留学经费。最终王廷钧使出“杀手锏”,表示她如出洋留学, 那么他也不管孩子,生死由他们去。秋瑾表示: 一双儿女可以由她带走, 一同出国, 她会负责到底。如此一来,王廷钧再也无招可施, 最终, 双方作如下决定:儿子留下由父亲看管, 女儿由母亲带走。

1904年6月28日, 秋瑾回到故乡绍兴, 向她的老母亲告别。然后到达塘沽, 登上一艘日本人租借的德国客轮“独立号”。从此, 秋瑾迈出家门和国门, 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旅程,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

秋瑾怀抱不滿三岁的女儿, 静静地坐在舷窗边, 窗外是茫茫的大海, 不禁思绪奔涌,浮想联翩。回思自己受压抑的婚姻, 夫妻感情的破裂, 国家的衰败没落, 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思潮此起彼伏, 犹似那浩浩淼淼的海水涌向一望无际的远方……

7月2日,“独立号”抵达日本神户, 7月4日秋瑾乘火车抵达日本东京, 从此开始了她正式的留学生活, 也开始了她反清反君子专制制度的革命生涯。

秋瑾抵达日本时, 正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当时的日本一切欣欣向荣, 资本主义飞速发展, 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这使得来自封闭的专制独裁的中国的留学生们无比激动和兴奋。初来乍到, 秋瑾首先进入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 第二年又转入“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属于“东京青山实践女校”管辖)。秋瑾在努力学习的同时, 又积极的参加当地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 广泛结交革命志士。1904年10月下旬, 秋瑾在日本横滨参加了以“推翻清朝, 恢复中华”为宗旨的“三合会”。1905年6月, 由陶成章介绍, 徐锡麟支持议式, 秋瑾加入了“光复会”。

1905年7月30日, 中国同盟会的预备会议在日本举行, 会上, 孙中山提出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纲领。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早在预备会议之后半个月, 经冯自由介绍, 秋瑾来到黄兴寓所加入了同盟会, 履行了入会手续。通过参加以上各革命社团的实际行动, 秋瑾显示了自已为革命愿意献出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3 12:40:41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4、在日常生活中, 秋瑾以助人为乐。1905年春天, 秋瑾遇到一个名叫蔡竞的女子, 被在日本经商的华侨丈夫抛弃, 在日本又举目无亲, 连生存都难以为继。秋瑾就向她伸出援助之手, 不仅设法为她解决了衣、食、住三大问题, 还在自己回国省亲时把她带回绍兴,送她进手工学校学习, 并请哥哥秋誉章代为照顾, 待她一年后在手工学校毕业, 就帮她找个好人家, 表示这样才可以放心。还有一个女孩子, 隨父亲去了日本, 父亲突然患病死去, 女孩面临绝境, 也是秋瑾向她伸出援手, 帮她解决了生活问题。王时泽的母亲和徐锡麟的妻子, 初到日本时, 秋瑾象对待家人一样的热情接待, 照顾得无微不至……类似的事情还可举出不少, 后面还要提到, 正是不愧有女侠之称。

这个“侠”字, 并不仅仅代表武功或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字的真正含意, 应该还有更深沉的意思, 其中应该就包含乐于助人、必要时甚至付出生命的那种精神。反正“侠”的真正含意, 在秋瑾的身上将会充分显现。

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 当得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 大为恐慌, 因此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驱逐中国革命党人, 并限止中国留日学生的一切活动。日本政府当然希望中国永远落后, 并不同情中国的革命, 因此答应了清政府的要求, 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规则》中对中国留学生的一切活动甚至日常生活, 都规定得死死的, 如果违反, 就要被学校开除和驱逐出境。《规则》一宣布, 当即在留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 8000学生罢课以示抗议, 并组织敢死队去和日本政府交涉, 秋瑾被推举为敢死队队长。

《取缔规则》最终由于留学生的强烈反对而没有执行, 但在此期间发生的另外一件事, 也令秋瑾悲愤无比, 那就是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 留下一纸绝命书, 跳入东京的大森海自杀。绝命书中抗议日本政府的侮辱和歧视, 并号召大家将革命进行到底……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 使秋瑾强烈的感受到: 与其在异国受异国政府的歧視, 倒还不如回国去, 踏踏实实的进行革命。当然, 她也知道回国干革命将会遇到什么。“革命”这条路, 是一条艰难峻险的路, 一条血雨腥风的路, 一条可能被大刀砍脑袋的路。但是秋瑾不怕,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说:“……吾自庚子以来, 已置吾生命于不顾, 即不获成功而死, 亦吾所不悔也。”

1905年12月25日, 秋瑾乘上从横滨到上海的轮船“长江号”, 回到了她准备为之献身的祖国。1906年初, 秋瑾又抵达了故乡绍兴, 她的老母亲和其他亲人欣喜万分地接待了她。她自己也深感欣慰。不久, 经陶成章和徐锡麟等人介绍, 先在明道女校教体育, 3月分又来到南浔镇浔溪女校教日语、卫生等课。秋瑾教课认真, 而且态度和蔼可亲, 课间休息时间, 学生们就欢喜围坐在秋瑾身边, 听她讲国内国外的事情, 听她讲男女平等、妇女应该得到解放的道理。每逢此时, 有一个叫吴珉的女学生却始终坐在教室一角, 沉默不语。秋瑾觉察到她, 便问她为何如此。吴珉说秋先生讲的道理对她来说没有用, 因为她是个童养媳, 她连自己都救不了, 又如何能去解放别人? 秋瑾听知此事, 二话不说,带上钱就去了吴珉所在的大户人家, 帮助她赎回了人身自由。自此以后, 这个叫吴珉的女青年, 念念不忘秋瑾的恩惠, 追隨秋瑾走向革命。秋瑾牺牲后, 她干脆改名为吴惠秋,而且成了一个彻底的革命者。这是秋瑾乐于助人的又一例。

秋瑾在浔溪女校的言行, 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爱戴和拥护, 却引起了地方顽固势力的注意。他们感到秋瑾是个危险分子, 不能留她在此。他们无中生有地散布流言蜚语,进行人身攻击。性格豪爽的秋瑾, 如何忍受得了? 于是她愤而辞职, 离开了浔溪女校。她在浔溪女校虽然总共只教了两个月的书, 但是她引导并启发了一些师生走向革命的人生,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另外, 秋瑾在这所学校里也结识了两位朋友, 而且最终成为生死之交。这两位明友, 就是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在秋瑾最后两年的革命生涯中, 徐家俩姊妹无疑给予秋瑾各方面一一包括真诚的友情一一的支持, 而她们自己, 也在秋瑾的影响下, 迈向革命者的道路。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4 12:52:22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5、离开浔溪女校以后, 秋瑾来到上诲。她在北四川路厚德里租了一套房间, 意欲创办一份《中国女报》,而由陈伯平、徐双韵等担任编辑和校对。办这份报纸的目的, 秋瑾在“发刊词”中明确表示: 要喚醒全国二万万女同胞, 团给一致, 为争取自己应该具有的权利,向黑暗势力作斗争……可是办报需要钱, 没有一定的资金是办不成的。秋瑾四处奔走, 多方幕集, 又在报上大登广告, 号召大家入股, 可是响应者寥寥无几, 女同胞们也是浑浑噩噩, 死气沉沉, 简直有点麻木不仁。到最后, 只筹集到几百元, 这根本不够。不屈不挠的秋瑾, 不甘心就就此偃旗息鼓, 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是一个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那就是到丈夫的父母家去筹款, 她知道公婆家很有钱, 而自己的娘家由于父亲去世,, 在钱财上已经无力支持她了。

秋冬之间, 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当时王廷钓本人在北京。王廷钧的父亲早已得知儿子与儿媳之间闹矛盾, 而且已经分居。今见儿媳突然光临, 心想大概是回心转意了,所以也就热情接待。秋瑾对公公说自己想办学, 但缺少经费, 希望公婆家能给予资助。为了想使儿子能和秋瑾破镜重圆, 王廷钧的父亲就爽快地拿出一笔钱来送给秋瑾。几天之后, 秋瑾又改成男装, 乘机离开王家, 不辞而别。秋瑾迅速返回了上海, 依靠这笔钱,再加上徐自华姐妹勉力捐助的1500元钱, 终于于1907年1月14日, 出版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中国女报》第一期。

《中国女报》是一种16开本的册子, 封面上从右上方到左下方写着“中国女报》四个字, 右下方的空白处画着一个妇女, 双手高擎一面旗帜, 象征着妇女的觉醒和前进。秋瑾在《中国女报》上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灭绝人性, 形象而具体地指出妇女解放的必要, 而且把妇女的解放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又把男女平等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道理分析得非常透彻。这种思想在当时正是难能可贵。《中国女报》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为了办好这份想要喚起妇女觉醒的刊物, 秋瑾殚精竭虑, 费尽心机, 到处奔走求告, 但终因资金问题, 在1907年3月4日出了第二期之后, 被迫停刊。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 办—张报纸都如此困难,何论其他? 秋瑾是否有点操之过急? 还是人们过于懵懂?

早在1906年12月, 革命党人徐锡麟就邀请秋瑾去绍兴主持大通体操学堂, 以此为基地, 实际上是负责浙江方面的反清会党的领导工作。当时秋瑾正忙于办报, 一时无法成行, 但也时刻关心浙江方面的革命进度。到了l907年二月, 秋瑾正式接任大通学堂督办(校长)之职。大通学堂全名为“大通师范学堂”, 是徐锡麟、陶成章在1905年8月创办的, 目的就是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凡是大通学堂的学员, 一律要加入光复会。1907年年初时, 由于徐锡麟、陶成章忙于赴各地开展革命, 学校一度显得散漫。待秋瑾到任就职, 立即着手整顿, 学校面目为之一新。身为校长的秋瑾, 每日清晨亲自带领学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通过学习和严格的军训, 学员中有一部分成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在这方面, 也显示了秋瑾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浙江历来会党林立, 势力遍布全省。这些会党都反对清朝, 因此不管是光复会还是同盟会, 都把这些会党看成是进行革命的重要力量, 是革命阵营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又各有各的山头, 各有各的会规党规, 如果不和他们联系, 就无法统一行动。有一段时期, 秋瑾不辞辛劳, 骑马往来于金华、义乌、诸暨等地, 而好多会党总部都设立在山野农村或山区僻乡, 因此秋瑾得往来于白水黑山之间, 但她乐此不疲。秋瑾作为一个女性, 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她的胆量卓见, 侠骨豪气, 使得所有与她相见过的会党首领, 都对她钦佩不已, 其中有一些人, 如黄金发、蒋乐山、竺绍康等, 都与秋瑾结成生死之交。会党与会党也都歃血为盟。秋瑾不辞辛劳地在会党与会党之间的穿针引线, 增强了会党之间的团结, 这为后来一系列的武裝起义奠定了基础。

1907年4月, 秋瑾在杭州的白云庵召开了浙江各会党和军学界首领的秘密会议, 正式组建光复军, 用“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个字作为每一军的编号。秋瑾的起义行动计划是: 先拿下金华, 再攻占杭州, 如果杭州攻不下, 再回师金华, 出江西入安徽, 与徐锡麟的起义部队会合, 然后再图大事。起义的日期定在1907年7月6日。但是, 从6月份开始到七月初, 光复军内部却屡屡出事, 先是由于某些会党首领缺乏保密意识, 暴露了自己,结果遭到官府捕杀。后来又由于奸細混入, 使得一部分起义部队被官府镇压。这样就打乱了秋瑾原先的计划, 只能把起义的日期推迟到7月19日。由于这一推迟, 致使这一起义流产, 而秋瑾本人也身陷囹圄, 正可谓: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徐锡麟自从到安徽捐了官, 由于其精明干练, 官场的人很赏识他, 他们当然不知道他是个革命者。安徽巡抚恩铭也认为他很能干, 就任命他为省巡警处会办, 统管全省警务。他利用职务之便, 大力开展革命工作, 并定于7月8日在省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省各级长官观礼之际举行起义。谁知就在最后几天, 恩铭突然变卦, 决定提前二天举行毕业典礼。徐锡麟已经无法改变起义计划, 就决定铤而走险。

6日上午9时, 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在安庆百花亭准时举行。正在此时, 徐锡麟发出暗号, 陈伯平把一颗炸弹投向恩铭, 谁知炸弹没有爆响, 徐锡麟立即拔出双枪射向恩铭,恩铭中弹倒地, 后因伤重而死。徐锡麟带领三十多名革命学生衝向武器库, 但被大批清军包围。最后,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 陈伯平等革命学生全部战死, 清兵也伤亡100多人,徐锡麟受伤被捕。恩铭的亲兵决定在第二天将徐锡麟剖腹挖心, 以祭奠恩铭。当徐锡麟得知后, 大笑着说:“恩铭死, 我志偿, 我志既偿, 即戮我身为万千片, 亦我之愿, 区区心肝, 何屑顾及。” 徐锡麟英勇就义, 他所领导的安庆起义, 也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5 13:25:57 +0800 CST  


出塞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6 11:53:57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6、前面曾提到秋瑾于1905年6月加入了光复会。那么, 光复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下面对其历史成果及其主要成员略作介绍。
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冬, 会长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光复会的宗旨就是“反抗满清, 恢复中原。”次年(1905年)秋瑾经陶成章和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成为该会会员。1907年, 徐锡麟和秋瑾因起义失败相继牺牲。到了1909年, 光复会进行重组, 公推章炳麟为会长, 陶成章为副会长。当时, 光复会成员足迹遍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诸省及南洋各国,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难以估量的推进作用。
根据辛亥老人他们留下来的珍贵史料, 光复会会员共有1000余人的名字被保存下来, 这里限于篇幅不能全部录下, 现把光复会会员中的主要成员录在下面, 以饗读者——
光复会会员名录(部分):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 号孑民, 绍兴人。
章炳麟(1869—1936) 字枚叔, 号太炎, 余杭人。
徐锡麟(1873—1907) 字伯荪, 绍兴人。
陈伯平(1882—1907) 名渊, 字墨峰, 号白萍, 绍兴人。
马宗汉((1884—1907) 字子畦, 余姚人。
秋 瑾(1875—1907) 女,字璇卿, 号竞雄, 又号鉴湖女侠, 绍兴人。
陶成章(1878—1912) 字煥卿, 笔名汉思, 绍兴人。
周树人(1881—1936) 字豫才, 笔名鲁迅, 绍兴人。
王世裕(1874—1944) 字子余, 绍兴人。
王述贞(1880—1940) 字叔梅, 绍兴人。
陈燮枢(1874—1958) 字赞钦, 绍兴人。
陈子英(1883—1950) 名浚, 又名志军, 绍兴人。
陈淑南(1885—1960) 名德谷, 绍兴人。
沈锡庆(1884一1936) 字庆生, 绍兴人, 徐锡麟的表侄。
徐 伟(1875一1948) 字仲荪, 徐锡麟的二弟。
徐锡麒(1878—1953) 字叔荪, 徐锡麟的三弟。
徐锡骥(1880一1951) 字季荪, 徐锡麟烈士四弟。
刘大白(1880一1932) 原姓金, 字伯桢, 绍兴人。
孙世伟(1873—1958) 字椒仁, 绍兴人。
孙德卿(1872一1932) 名秉彝, 绍兴人。
孙钧业(1884一1951) 字复生, 绍兴人。
陈 威(1880一1951) 字公孟, 绍兴人。
陈 仪(1886一1962) 陈威之弟, 字公洽, 绍兴人。
许寿裳(1883一1948) 字季黻, 绍兴人。
陶冶公(1886一1962) 名铸, 字望潮, 绍兴人。
王心湛(1884—1950) 绍兴人。
唐梅生(1875—1922) 字鼎新, 兰溪人。
汪 圭(1875一1913) 字旦庵, 萧山人。
王晓籟(1886一1967) 名孝赉, 嵊县人。
曹钦熙(1870一1908) 字荔泉. 绍兴人, 大通学堂总理。
何敬煌(1885一1959) 字酉生 ,绍兴人。
敖嘉熊(1874一1909) 平湖人, 温台处会馆主持人。
魏 兰(1866一1928) 字石生, 云和人。
张 恭(1877一1912) 字伯谦, 号同伯, 金华人, 龙华会首领。
濮振声(1844一1907) 字景潮, 桐庐人, 白布会首领。
王金宝(1879—1904) 青田人, 双龙会首领。
余孟庭(1873一1908)一名孟庭, 安徽庐江人。
王文庆(1882一1925) 字文卿, 临海人, 任浙江民政长官。

刘耀勋 (?一1907) 字佐斋, 武义人。
聂李唐 字春山 江西人。汤有达 字商卿 武义人。
陈连升 字廉臣 武义人。 李宪章 武义人。
陶汉章 缙云人。徐性旺 武义人。
邹维柄 字回寅 武义人。邹维田 字沾足 武义人。
朱连凤 字振纪 武义人。李嘉炳 武义人。
陶士乔 缙云人。何李齐 丽水人。
何耀德 字修文 武义人。何耀松 字仓圃 武义人。
梅金桂 字秋浓 武义人。李汉章 字勇为 武义人。
李维纶 字经斋 处州人。朱李旺 武义人。
应秀卿 永康人……
(以上二十多人皆因刘耀勋案殉难)
童保暄(1886一1919) 字伯吹, 临海人, 浙江临时都督。
蒋尊簋(1878一1927) 字伯器 诸几人 继汤寿济为浙江都督。
朱 瑞(1883一1916) 字介人, 海盐人 曾任浙江都督兼民政长。
吕公望(1879一1954) 字戴之 永康人 曾任浙江都督兼巡按使(旋改省长)。
屈映光(1882一1942) 字文六, 临海人。
夏 超(1882—1926) 字定候 青田人 曾任浙江省长。
蒋方震(1882—1938) 字百里, 海宁人。
周凤岐(1879一1938) 字恭先, 长兴人。
陈叔通(1876一1966) 名京第, 杭州人。
葛敬恩(1889一1976) 字湛侯, 嘉兴人。
周亚卫(1889一1976) 字普文, 嵊县人。
龚宝铨(1886—1922) 字味荪 嘉兴人 光复会创始人之一。
褚辅成(1873一1948) 字慧僧 嘉兴人。
竺绍康(1878一1910) 字酌先 嵊县人 平阳党首领
王金发(1882一1915) 名逸, 字季高 嵊县人, 平阳党首领之一。
张伯岐(1880一1935) 嵊县西乡人, 光复杭州时任敢死队长。
谢 震(1876一1923) 字飞麟 嵊县人。
吕东升(1876一1913) 字耀初 号逢樵 缙云人。大通学堂总理, 处州军政分府都督。

徐自华 女 字寄尘 石门人。
尹锐志 女 嵊县人 光复会驻上海机关“锐峻学社”负责人。
尹维峻 女 尹锐志之妹 女子敢死队队长。
沈警音 女 嘉兴人 女子北伐敢死队队长。
葛敬音 女 嘉兴人 女子北伐敢死队队副。
郑 璧 女 青田人 女子北伐敢死队负责外交事务。
葛敬华 女 嘉兴人。
吴珉 女 一名惠秋 湖州人。
蔡竞 女 由秋瑾烈士自东京救助回国
陈婉衍 女 女子光复军。
童同雪 女 女子光复军。
丁志谦 女 后在杭州出家, 法名达道。
林宗雪 女 平湖人, 从夫姓。
张馥贞 女 林宗雪之妹 后出家于杭州紫阳山只园庵, 法名耀真。
沈佩贞 女。

上面列出的光复会成员名单约100多位, 其中15位是女性, 其余80多位是男性。但与历史上据说保存了1000多个名字的数量比较的话, 当然只能说是相形见绌, 但至少把光复会中的主要成员大致都列出来了。至于女子北伐敢死队, 系辛亥革命时所创建, 实际人数为70多人, 因受秋瑾侠女精神的强大激励, 决心投笔从戎, 将生命献给国家, 这里列出的女子敢死队员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8 14:58:31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7、徐锡麟英勇就义后, 就在此时, 有一个叫胡道南的人, 他是秋瑾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 从大通学堂的一个学生那里, 打听到革命党将于7月19日发动起义的情况, 遂于7月7日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贵福连夜赶往杭州向浙江巡抚张曾扬报告。张曾扬联想起近来浙江各地所发生的一切, 他感到绍兴的大通学堂及其校长秋瑾, 肯定是浙江革命力量的中枢。清政府决定将魔爪伸向秋瑾。

7月10日, 秋瑾得悉徐锡麟起义失败并且惨死的消息, 她痛哭失声, 并不语不食。有人劝她立即离开绍兴, 也有人劝她前往上海, 并为她在上海的法租界找了一处隐居的住所, 她都一一加以拒绝。她说:“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她又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 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 她下命令把大通学堂的枪支弹药分散隐蔽起来, 然后又叫学生们各自回家。

7月11日, 张曾扬从杭州派出300多人, 渡江前去绍兴捉拿秋瑾等人。而秋瑾也有预感, 她知道魔掌已经迫近, 所以也在家中做着各种准备工作。她先在和畅堂家中密室里烧毁了大量秘密文件, 又把另一部分册籍令吴珉转移出去。她又安排她的兄弟去远亲家里暂避。然后, 她又独自一人返回了大通学堂。

7月13日下午4点左右, 绍兴知府贵福会同山阴知县李钟岳、会稽知县李崇年, 跟在大队清兵后面, 从西郭门进了绍兴城, 接着包围了大通学堂。谁知大通学堂里只有秋瑾一人。

贵福连夜审讯秋瑾, 要秋瑾招出革命组织内情和同党名单。,秋瑾一上堂就不否认自己是革命党, 但只承认这一点, 对其他任何问题一概拒绝回答。于是施之酷刑, 什么打大板、上夹棍都用上了, 秋瑾硬是不招。贵福见硬的不行, 就想改用软的, 于是用平和的声音问秋瑾:“你真的认识徐锡麟吗?”“当然认识”秋瑾回答。贵福一听以为有机可乘, 便又问:“那么你还认识其他什么人呢? 如果你肯招出同党, 我一定对你从轻发落。”

“我还认识你,”秋瑾回答说,“你不是到过我们学校来参观, 还亲笔题字赠我么?”秋瑾所说的也确是实情,贵福一听此言,显得狼狈不堪,就退了堂。

第二天上午,贵福不再露面, 由山阴知县李钟岳出来审问秋瑾。李钟岳没有对秋瑾动刑, 说话语气也比较平和, 而且给了一张椅子叫秋瑾坐下。李钟岳问秋瑾为何要革命,秋瑾见对方态度并不粗暴, 便谈了一些自己的革命主张, 但关于革命党人的事, 却只字不提。李钟岳见问不出什么情况, 便命人给秋瑾纸和笔, 说:“听说你的文笔很好,你就把你所知道的事情都写下来吧。”

秋瑾提笔在手, 凝思片刻, 万般愁思涌上心头:起义失败, 革命同志惨死, 国家民族前途如何……正在此时, 那李钟岳却在催她“快写快写”, 于是她挥笔在白纸上写下七个大字:“秋雨秋风愁煞人”, 作为她的唯一“笔供”, 交给了李钟岳。然后秋瑾又掷笔在地, 说:“革命之事不必再问, 要杀要剐由你们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 管牢的禁婆打开了牢门, 一大群持枪的清兵涌了进来。秋瑾明白自已赴难的日子到了, 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 冷峻地向清兵喝道:“叫李钟岳来, 我有话说。”

李钟岳进来问她有什么要求, 秋瑾对他说:“革命党人不怕死, 但我有三个要求: 第一, 允许我写信向亲人、朋友告别。第二, 临刑时不脱衣带。第三, 死后不以首级示众。”李钟岳思量了一会, 最后同意了后面二点要求, 对于第一点要求表示不能同意。秋瑾也不再坚持。她身着白色布衫, 黑色纱裤, 拖着沉重的脚镣, 反缚着双手, 走出牢门, 走向刑场……

到了刑场, 即绍兴的轩亭口, 天还未放亮, 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秋瑾对刽子手说:“稍等一下, 让我看看有没有我的亲友来为我送行。”说毕, 她借着稀微的灯光, 环视了一下四周, 也不知她是否看到了她的亲友, 只见她闭上了双目, 平静地对刽子手说:“动手吧!”。

一代女中豪杰秋瑾就这样惨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从她7月13日下午被捕, 到7月15日清晨被处死,在牢中关了还不到三天。在没有任何人证物证的情况下(物证已被秋瑾销毁或转移), 仅凭一个人的告密, 就可以杀人, 这就是君主专制社会的“法律”。清朝统治者如此迅速地杀害秋瑾, 维一的罪状就是秋瑾并不否认自己是一个革命者, 志在推反满清王朝。同时,他们最怕有人劫狱, 又想借杀秋瑾以互解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但恰恰相反, 秋瑾死后, 尤其是她临刑时的从容不迫, 更是激励了革命党人。到了1911年, 即秋瑾死后第4年, 辛亥革命爆发, 终于推反了清王朝。但对于秋瑾本人来说, 对于一个一身侠骨、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足可与古代的聂政荆轲近代的夏完淳谭嗣同相提并论的女英雄来说, 如果能活到革命成功后岂不更好? 她的死毕竟令人们悲痛不已。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公祭秋瑾, 孙中山亲笔写下一幅挽联:

“江户矢丹枕, 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 愧我今招侠女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领导革命党人推翻了延续三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的第一人, 在侠女面前表示敬意, 表示愧疚, 这对秋瑾来说, 她完全当之无愧。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19 12:15:39 +0800 CST  

续《秋瑾传及秋瑾诗词文选》

8、清王朝杀害了秋瑾以后, 感到还不满足, 就继续进行对秋瑾亲属的迫害。他们派出鹰犬到处寻查缉拿秋瑾家人。据秋瑾小弟秋宗章在他的回忆文章《六六私乘》中写道:“……当六月初旬, 吾兄弟颠沛造次, 已为亡命之客, 慑于淫威, 不敢前往收尸, 但由善堂草草成殓,橐葬府山之麓, 掩蔽无具, 听其暴露。”

从上面秋宗章的文章中, 可以得知当时的惨况: 秋瑾侠女就义后居然无人收尸, 因为她的家人(如兄、弟辈)也受到通缉, 不敢前往。而夫家又早已断绝来往。结果由当地慈善机构草率收殓, 埋于荒山野地, 连具棺材都没有。时隔数日, 大通学堂的工友阿金、阿富、莫敌以及沈小毛(一位撑船人, 秋瑾生前经常乘其船往来于绍兴水乡各地, 沈从秋瑾口中得知革命思想, 深受影响)等人出于义愤, 约同秋瑾大哥秋莱子, 先将侠女遗体放入棺木, 然后秘密运送侠女灵柩至绍兴偏门外严家潭殡馆暂时停放, 待日后再择妥当之处安葬。但是, 殡馆主人却节外生枝, 不同意安放。据《六六私乘》说:“殡屋主人, 询问邦族,, 兄弟支晤良久, 卒未告实。越俗丙舍壁间, 例书姓氏, 以免年久失记, 此事亦未敢为之, 深虑受人揶揄……。”谁知这样一来, 更加引起主人的怀疑, 最后不得不以实情相告。 当馆主听到是被官府杀头的“女匪”秋瑾的棺木时, 立即严词拒绝, 毫无商量余地。无可奈何之下, 只得将棺木移到偏门头大校场近旁, 柩上复以草扇, 以此遮挡风雨。

三个月以后, 即同年的十月底, 徐自华、吴芝瑛两人, 为完成对秋瑾生前的承诺, 顶着风雨来到绍兴, 与秋莱子晤面商议秋瑾安葬之事。 最终决定将秋瑾灵柩运往杭州, 到了杭州再择地建墓落葬。徐、吴两人遂偕同秋莱子、阿金、莫敌等人, 先乘夜航船到达西兴, 又复渡钱塘江到江干上岸。一路波折与辛苦, 自不在话下。到达杭州后, 又多方寻觅安葬烈士之地, 最后择定西冷桥边, 到了第二年秋墓方才建成。据《六六私乘补遗》中说:“购地西冷桥畔,为营兆域, 漆灯留待, 坯土以封, 庶儿赵氏冬青, 勿伤暴露。”墓前立有石碑,上刻墓志铭,由徐自华撰文, 吴芝瑛题墨, 杭州著名金石家孙菊令篆刻。这三人当时被人们称为三杰。

秋墓刚刚建成, 谁知时隔不久, 即平地风波起。原来当时清廷的巡查御史常徽, 到杭州西湖游山玩水, 偶而见到了秋墓, 心里十分不乐, 特别是见到墓碑上所刻大字:“呜呼! 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更是不胜愤恨, 因他知道秋瑾其人, 这不是公开与朝廷唱对台戏么? 在这山清水秀之地, 怎能埋葬这个大逆不道的被朝廷所杀的“女匪”? 于是他当即上奏朝廷, 请下旨平墓。清廷当然同意, 下诏平墓。于是侠女灵柩又遭劫难,,长兄秋莱子此时正在天津, 闻悉此事, 当即乘车南下, 多方设法, 将秋瑾灵柩运到湖南其夫家湘潭王宅。到了湘潭以后, 却遭到秋瑾的婆婆断然拒绝, 她根本不承认这个“不孝之媳”, 更不愿将她与王氏坟茔同葬, 只许暂时停放在义冢地里, 上复茅亭。此时已值宣统二年。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 浙江省当局应当地广大士绅之请求, 仍将秋瑾灵柩由湖南运回浙江杭州, 仍葬于西泠桥畔。由陈去病、徐自华等人组成筑墓委员会, 再建一座秋墓(墓地由杭州风林寺僧人所赠, 而原来的墓地则建一座风雨亭),拟定墓身用水泥浇注, 顶上铸一铜像, 以作永久纪念。又创建秋社。第二年, 孙中山又亲临致祭, 并亲笔題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 又答允担任秋社名誉社长。

时局变迁, 袁项城不久又复辟称帝“洪宪”, 对革命党人实行镇压。袁世凯的高级顾问章介眉,是一个有名的绍兴师爷。据《六六私乘》中记载:“当越郡光复时, 嵊县王金发首先率部入城, 易帜响应, 事定, 遂为绍兴军政分府都督, 有邑人章介眉挟申韩术, 曾据浙抚张增扬幕府, 微闻丁未大通之狱, 实左右之, 事无佐证, 章固弗承。王金发既主越政, 籍没其家,章机警, 先期免脱……。民国四年, 章某以袁世凯之力, 获充财部宪职, 权势炙手可热……。”章介眉不但是秋案的告密者, 而且后来又是杀王金发的谋士, 素于革命志士有隙。此时正值秋墓动工, 但还未建成, 章氏即密派大员一名来杭, 指令将秋瑾的墓降低三尺, 铜像取消, 三杰所作墓碑不用, 改用已成袁世凯同党的浙江都督朱瑞为慕虚名而所写之文, 刻在石碑上, 立于秋墓前,

到了一九三0年, 当局在秋瑾就义处绍兴古轩亭口建立了纪念碑, 卧龙山上筑起风雨亭,亭内有孙中山先生所撰的对联。但是, 秋墓的劫难似乎远远尚未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寇侵占了杭州, 秋瑾的墓地又备受蹂躏。原来秋墓周围内有铁栅围住, 外有水泥围墙, 又有巨大铁门。但日本鬼子和汉奸伪军把围墙全部推倒. 把铁栅和大铁门全部运走不知去向。

一九四九年以后, 人民政府对风雨亭、轩亭口的纪念碑等都修缮一新。又在绍兴和畅堂烈士故居进行扩展成立“秋瑾故居”, 供中外来宾参观。又在西湖边和绍兴轩亭口等地建立秋瑾全身雕像……英烈应该可以长眠安息了, 谁知文革一来, 又复……现在又怎样了呢? 笔者于2010年曾赴绍兴一游, 参观了秋瑾故居, 看到了轩亭口的侠女全身雕像, 太好了! 最后,以作家巴金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即使人们忘记了她, 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 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 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 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 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 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 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 她终于在这里停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 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 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巴金《讲真话的书》第716页,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年。)

(秋瑾传完。以下介绍秋瑾诗词)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1 12:39:56 +0800 CST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1 14:46:20 +0800 CST  


注: 上层照片, 系秋瑾全身塑像, 2010年4月摄于绍兴轩亭口。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1 15:26:17 +0800 CST  

附录: 秋瑾诗词文选

(一) 诗
七绝三0首:


咏梅

开遍江南品最高, 数枝庾岭占花朝。

清香犹有名人赏, 不与夭桃一例娇。




咏玫瑰

闻道江南种玉堂, 折来和露斗新妝。

却疑桃李夸三色, 得占春光第一香。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 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 几度开来斗晚风?




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 似血似硃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 夜深风露也含凄!



附注: 以上4首绝句诗都曾收入《秋女侠诗文稿汇编》。作者借咏花卉, 托物寄志。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2 12:15:10 +0800 CST  

芍药

开遍嫣红白雪枝, 销魂底事喚将离?

年来景色浑消瘦, 减却腰间金带围。



祧花

艳色浓芳夹岸栽, 苧萝溪下水潆洄。

料因王母瑶池谪, 独向深闺士女开。



兰花

九畹齐栽品独优, 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 羞伍凡葩斗艳俦。


附注: 以上3首绝句也曾收入《秋女侠诗文稿汇编》。作者借咏花卉, 托物寄志。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3 12:36:14 +0800 CST  

黄金台怀古

蓟州城筑燕王台, 招士以财亦可哀!

多少贤才成底事, 黄金便可广招徕?

附注: 本诗写于北京。表达了秋瑾对以财招才的世俗的批判,认为为财服务的人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秋瑾的见解卓然不群。




登宜月楼

住久由来浑是家, 异乡容我傲烟霞。

数声短笛临风晚, 露湿夭桃月影斜。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宜月楼地址大约在长沙,但已无法确定。诗中表达了秋瑾当时既孤寂又闲散之情。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4 11:42:13 +0800 CST  

踏青纪事 四章

第一章
女邻寄到踏青书, 来日晴明定不虚。

妆物隔宵齐打点: 凤头鞋子绣罗襦。

第二章
曲径珊珊芳草茸, 相携同过小桥东。

一湾流水无情甚, 不送愁情送落红!



第三章
柳阴深处啭黄鹂, 芳草萋萋绿满堤。

笑指谁家楼阁好, 珠帘斜卷海棠枝。


第四章
西邻也为踏青来, 携手花间笑语才:

昨日卿经贾傅宅, 今朝侬上定王台。


附注: 以上这首诗写于湖南,当时秋瑾尚未出嫁,正处于少女时期。通过描述一次踏青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响往,也反映了秋瑾少女时代的生活情况。全诗写得层次分明, 前后有秩,充分展现了秋瑾的才华。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5 12:11:57 +0800 CST  

春日偶占

春色依依映碧纱, 窗前重发旧时花。

燕儿去后无消息, 寂寞当年王谢家。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对春天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感触,秋瑾对一个客观细节作了描述,可谓托物寄情。




读书口号

东风吹绿上阶除, 花院萧疏夜月虚。

侬也痴心成脉望, 画楼长蠹等身书。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秋瑾在婚嫁前后,曾在湖南生活过很长时期。最令她感到快乐的自然是出嫁前的那段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但是也有烦恼,那就是独居一室无所事事的时候。这时候她就拼命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籍以后,不仅增长了她的学问,开阔了她的眼界,而且丰富了她的才华。这首诗就是在描述她自己的读书情景。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6 12:01:00 +0800 CST  

作者:冰河凭风 时间:2016-05-26 18:48:05

繁华过后成一梦啊
————————————————————
————————————————————

二千年来“犹行秦制度”(唐德刚引毛语)。见《史学与红学》。

大象屁股推不动呵!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7 11:45:37 +0800 CST  

季芝姊以诗相慰次韵答之 二章

云笺一纸忽还飞, 相慰空劳尖笔辉。

已拼此身填恨海, 愁城何日破重围?



连床夜雨思当日, 回首谁怜异昔时。

炼石空劳天不补, 江南红豆子离离。


附注: 此诗作于1903年,当时秋瑾人在北京。季芝很可能是指吴芝瑛,当时也在北京。诗中主要是表达了自己“已拼此身填恨海”的雄心壮志。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7 11:58:40 +0800 CST  

重阳志感

容易东篱菊绽黄, 却教风雨误重阳。

无端身世茫茫感, 独上高楼一举觞。

附注: 此诗作于湖南。秋瑾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双方个性极为不合,因此深感压抑。这首诗即反映出当时的心情。




月夜怀故人

料峭霜风夜气寒, 深闺珍重絮衣单。

伯牙焦尾音何渺, 皓月团圆不忍看。

附注: 此诗作于在湖南生活时期,当时秋瑾在湖南结交了一些女友,诗中即是表达了对一些好友的怀念之情。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8 12:25:01 +0800 CST  


杞人忧

幽燕烽火几时收, 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 难将巾帼易兜鍪。



附注: 此诗写于1900年八、九月间, 时当八国联军入侵, 并且占领了北京。侵略者烧杀抢掠, 攻城略地,无所不为。秋瑾忧心国事, 而且想亲上战场。这首诗就是表达了诗人这种精神和感受。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6-05-29 12:28:40 +0800 CST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905264

发表时间:2016-04-24 0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31 01:52:44 +0800 CST

评论数:19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