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qhayjf 2014-11-13 23:27:27
@我说的你别信 2014-11-13 23:22:40
好文!楼主涉及64必删阿
-----------------------------
这应该是jiang的忌讳,不是xi的
-----------------------------
@我说的你别信 2014-11-14 15:17:31
我说吧,被删了吧
-----------------------------
真的被删了,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4 23:05:53 +0800 CST  
回复第3822楼,@小白的小生活

@qhayjf 2014-05-09 23:37:00
@qhayjf 1730楼 2014-05-08 22:12:23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不过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美国课堂讨论孔融让梨的
-----------------------------
我在美国长大的,这个我可以说说。其实美国人也会让,因为他们礼貌,这是习惯,但是该属于自己的绝对不让,这是底线。

--------------------------

礼让是应该的,是人们良好相处的基石,只是礼貌是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5 13:23:24 +0800 CST  
回复第3826楼,@我说的你别信

开篇我就顶到现在,楼主智慧我佩服,楼主对事物的看法站在人的本性上面我更觉得佩服,终于讲诸葛了,希望楼主讲一版姜维,感谢!

--------------------------

谢谢支持,其实我也没有长期计划,希望可以写下去和大家一起交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5 13:25:12 +0800 CST  
@心碎如断冰 2014-11-12 00:01:43
以本人的看法: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军事虽然不强,但六出(实际不是六次)祁山还是相对有影响的,刘禅能做30年皇帝和这个也有很大关系吧!换位思考,如果武侯在魏国(和司马懿换位置),估计三国统一应该会早一点!
-----------------------------
诸葛亮能力确实强,不过三国鼎立后来持续时间比较长还有原因就是各国内部都有问题,特别是魏国,司马的夺权使魏国内部也不稳定,这样也就很难对外扩张,直到司马昭逐渐稳定住了局面,这才有余力来解决外部的问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5 16:04:52 +0800 CST  
诸葛亮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无论哪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手下能有像诸葛亮这样能够托付的大臣。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诸葛亮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权臣再也没出现过,这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才能达成这样的神话。也是因为如此,越缺啥,越需要补啥,诸葛亮就一直被这些统治者拿出来作为忠臣的典型来供群臣来效仿和学习。前面说的是官方的原因,接下来再说一下民间的原因。
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实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华夏民众的心理诉求,这得从十分复杂的历史大背景说起。在南宋王朝统治下,当时,为了使南宋这一割据的政权具有合法地位,文化人从历史上找到了依据,即通过“化妆”三国时期蜀汉割据政权来证明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仍然是正统政权;既然是正统政权,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来作为旗帜!正是这一背景下,各种《三国评话》版本陆续出现,并最终发展为历史宏著《三国演义》。它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三国演义》反说历史,它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说成篡汉的奸贼;而极力歌颂刘备和诸葛亮。当时,民众渴望一个“正统政权”并以此为根据展开反攻,收复中原,一统河山。于是各种《三国评话》版本的得以出现,江南民众的百听不厌,都是为难以宣泄出来的万千思绪寻找寄托。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人摧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庭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诺的领袖人物,小皇帝只是个傀儡,左丞相文天祥原没有军事才干,且被俘身死;右丞相陈宜中在人品才具上可称道的并不多,他曾因与黄镛等上书攻击奸臣丁大全获得六君子美誉,然登入仕途之后,又因依附奸臣贾似道而声名狼藉。当元朝大将伯颜迫近临安,他出面讲和未果时,不能担负道义责任的此公,竟置国家危亡不顾而逃回家乡。在南宋流亡政府灭亡前夕,身担宰辅重任的陈宜中,又一次放弃责任,逃往越南南部的占城。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在节节失败之中,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伟人,希望他能顶天立地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现实中既然没有,那就只能从梦幻中寻求,既然已经选中了蜀汉政权做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心目中唯一的人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5 21:32:40 +0800 CST  
回复第3842楼,@春天花会开0124

@qhayjf 1455楼 2014-04-09 12:15:00
事情最怕做一半,首鼠两端,就像老蒋那样,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这一点上他就远远比不上毛。蒙古将屠杀做到极致,每战不留隐患,必收获物资,就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再加上游牧民族,机动性和后勤的优势,短时间内是可以做到无敌的。
—————————————————
请教首鼠两端与见机行事、中庸的区别,是因为最后失败了吗?

--------------------------

确实是这样的,成败就是检验正确的标准,现实生活我们也是按这样执行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6 09:14:48 +0800 CST  
在《三国演义》中,神化拔高诸葛亮有几个手法。一是移花接木,即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孙权夜晚乘船窥视曹军水寨时的被动应急,却演义成了诸葛亮的主动立功;火烧赤壁,跟诸葛亮基本没有关系,硬是搞了个借东风,从而也移到诸葛亮的功劳簿上。二是无中生有,比过如刘备三顾后,就将军事指挥权全盘移交等。三是捕风捉影,如赤壁之战前,东吴原有统一与分裂两种意见的争论,所以演绎出舌战群儒。四是褒贬参照,如借贬低魏延以褒赞诸葛亮识人之明,以鲁肃之愚陪衬诸葛亮聪明机智等。五是装神弄鬼。为把诸葛亮之智推向绝顶,遂虚构出八阵图、泸水祭鬼、禳天乞寿等,也无怪乎鲁迅这样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但老百姓反而乐意看这样的东西,民众的需求大大推进了这种造神运动。
好了,罗嗦了那么久,该进入正题了,先来说一下诸葛亮的身世。记得中学时上过诸葛亮的《出师表》,记得这篇课文当时还要背诵,所以印象还比较深。记得诸葛亮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让人觉得诸葛亮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还称呼诸葛亮为诸葛村夫,让诸葛亮的农夫出身深入人心。那在士族豪强主导的东汉末年,诸葛亮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夫是怎样可以脱颖而出的?真的就是靠他的神机妙算吗?
我认为在那个时代,要不是上阵拼命而且运气特别好的话,一位农夫想走上仕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琅邪,今作“琅琊”,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诞生了琅琊三大家族(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当然也有人说琅琊诸葛氏的兴起应该是从诸葛亮开始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据前引《诸葛亮传》,诸葛亮是西汉诸葛丰之后。《汉书?诸葛丰传》说:“诸葛丰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届,举侍御史。元帝时,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问何阔,逢诸葛”司隶校尉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军事的长官,比一般的省部级官员地位要高得多。像蜀国的司隶校尉就是有张飞来当任的,可见这个官职的分量。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诸葛亮早期生涯描述非常简略:“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6 21:36:40 +0800 CST  
@qhayjf 1648楼 2014-04-30 20:06:00
@乐柳弊 416楼 2014-01-12 17:44:04
感觉行文有点乱,lz应该没有一个完整的大框架
-----------------------------
@qhayjf 444楼 2014-01-14 13:59:28
确实是没有完整的总纲,以漫谈为主,写到哪里算哪里了
-----------------------------
@春天花会开0124 2014-11-17 09:07:31
@hahengx
—————————————————
楼主所谓漫谈,我理解是以时间为轴、人物为标充分展开的基于事件之上人物利益分析论证,具有断代史和纪传体特征,婉婉道来,自成一派!
-----------------------------
感谢大力支持,欢迎讨论交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7 09:34:00 +0800 CST  
@春天花会开0124 2014-11-17 02:10:00
@qhayjf 1619楼 2014-04-27 22:01:00
关中十部俱反,聚众十万,以韩遂为都督,还劫持了名士贾洪写檄文,附近郡县纷纷响应,不响应者如关中军阀刘雄鸣则直接被马超等击溃。曹操先遣曹仁助钟繇等抵挡关中联军,曹操也知道西凉军队的厉害,告诫众将说:“关西兵勇敢强悍,你们坚守营寨,不得与他们交战。”然后曹操亲自出马到达潼关与马超对峙。曹操拖住马超的部队,暗中派徐晃、朱灵等将乘天黑渡过蒲阪津,占领黄河以西,安......
-----------------------------
在董卓进京之前,董卓是西凉军阀,属官军,靠打叛军起家,韩遂和马腾是叛军中的一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7 19:38:02 +0800 CST  
现代人很轻易地被《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自谦所欺骗,以为诸葛亮当时真的是一介布衣,是名小自耕农。事实上,诸葛亮的确在隆中耕耘过花花草草,但那是是汉末世族阶层的雅兴而已,诸葛亮是不可能靠种田来讨生活的,如果他的经济来源与自己的耕作的话,那估计诸葛亮就得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天辛劳了,他也绝不会再有草堂春睡足,抱膝长啸,好为梁父吟了得雅兴了。
所以我估计虽然诸葛亮家不服以前的辉煌,但是底子还是很厚的,其实包括庞德公、水镜先生这些清高之士,应该都是一方的豪强地主,家底殷实,清高也得有清高的资本才行。
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传记。《三国志。诸葛瑾传》载: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裴松之注解道: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此与吴书所说不同。诸葛瑾的正传记载诸葛亮兄弟三人的经历大同小异。诸葛瑾很早就搭上孙权姐夫弘咨的关系去江东做官了。传记中还透露了两条信息。一条是诸葛亮祖先姓葛,因为经常住在琅琊诸县,所以复姓诸葛。诸葛家的具体籍贯是山东琅琊阳都县。诸葛圭在诸葛瑾生母逝世后,曾经续弦。同时这段注解似乎透露出日后各事其主的兄弟两并未生活在一起的暗号,感情疏松。
裴松之似乎觉得诸葛丰作为诸葛亮的远祖还不够格,搬出了秦末的将军葛婴,还说西汉文帝追封其子孙为诸侯。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一说法不太可信。
不管怎么说吧,诸葛亮早年丧父丧母早年生活是曲折了点,但他的世族子弟身份是确定的。也许大家会想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作为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怎么会在荆州又能脱颖而出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7 23:14:19 +0800 CST  
回复第3864楼,@独占潇洒1127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如果这句话是真,诸葛亮确有管仲之才乐毅之智,况他以此二人自比,既然表现出了管仲之才,就说明不是对自己能力夸大,既然能认清自己能力,就难以用楼主之语评之。楼主可以以亮迷指责我,但据史所载,诸葛亮的八阵图确是步兵战胜骑兵的利器,后世多有仿之。历史的记录是碎片化的,难以窥得全貌。还有,我不认为发证庞统死后诸葛亮才成为托孤人选,刘备一当皇帝既任命其为宰相可以得见。其他观点还是令人信服的。
--------------------------

诸葛亮在刘备阵营当然是很重要,不过在刘备眼里,诸葛亮从来都是萧何,而不是韩信。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8 09:25:59 +0800 CST  
感谢心碎如断冰,我说的你别信,逝水思慕、李劲555 、舜耕橄榄树、365676976、p110000、我爱迷宫 小白的小生活 、nofreefreedom、魏武天下、Catcatcher 、南圣河小浪 、一葉知秋bad 、春天花会开0124、第三装甲师、云卷云舒wys、历史的小姑娘、云国公子卿、caojinrongu、lsyyyxs 、卖套套的布袋和尚等网友的支持,继续更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8 19:55:16 +0800 CST  
表面看诸葛亮家族似乎已经败落,但其实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们家族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荆州士族豪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世族门阀政治开始于汉朝,盛行于三国,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唐宋。东汉时期世代为官的世家和乡里大族掌握政权和选举权。如汝南袁家、弘农杨氏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以儒教文艺相标榜,抨击时政、品评人物,形成了强大的社会阶层。非世族子弟的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死皮赖脸地往这个圈子里蹭,被人骂了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反而兴奋地蹦蹦跳跳,名声大振。
东汉末年,荆州襄阳一带是世族大家集中的地方。统治荆州的是大军阀刘表。刘表就是世家子弟出身,从小就在圈子内被吹捧为“八俊”之一。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出任荆州刺史,治都襄阳。刘表成功地取得了本地地主力量的支持,统治荆州长达十八年。
支持刘表的主要是荆州本地世族势力蒯家和蔡家。蒯良、蒯越掌管荆州行政财政,蔡瑁控制荆州军队。刘表还与蔡家联姻,巩固统治。除了这两大世族外,荆州还有庞家,代表人物是庞德公,他是荆州颇有名望的头面人物,属于荆州士族中的精神领袖级别,经常品评人物,“凤雏”庞统就是庞德公的侄子;黄家,以沔南名士黄承彦为代表;马家,兄弟五人,都有才名其中又以马良最为出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弟马谡也才干著称;习家,代表人物是习祯,历史记载:“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各家相互联姻,如习祯将妹妹嫁给庞家子弟庞林为妻,蔡瑁迎娶黄承彦的姐姐为妻,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因为现实利益分配的考虑,本地世族势力对于流落荆州的中原世族子弟是排斥的。刘表政权也基本对了少量外来势力闲置不用。诸葛亮就是多数失意的北方世族子弟之一。
可是别忘了,关系是人创造出来的。诸葛亮就是编织人际关系网络的高手。 首先,诸葛亮交游的朋友都不是一般的书生或普通地主。崔州平和徐元直是正传中提到的诸葛亮的好友。裴松之引《魏略》补充道: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崔州平,博陵人,其父亲崔烈是汉朝末期的司徒与太尉,就是前文讲过的关于“铜臭”故事的主人公;其长兄崔均参与了关东诸侯征讨董卓运动。崔烈因此被董卓关押在长安,死于董卓死后的诸将纷争,崔州平当时算是在荆州避风头。颍川石广元,名韬,后任太守、守典农校尉。这官职相当于担任了一个地区行政司法长官后,兼任了本地区的后勤司令,佩少将军衔。徐元直就是《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徐庶,后来在魏国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的官职很大,相当于中将军衔、兼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汝南孟公威,名建,后来也跑到后来的魏国担任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的官职,相当于甘肃、宁夏及陕西、青海一部分的最高长官,上将军衔。汉朝的“将军”很少,数以十计,并不是常设的,相当于日后的上将;中郎将、校尉就相当后来的中将、少将。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朋友圈里个个都非凡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8 19:56:24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2014-11-16 22:31:58
徐庶才干如何?
-----------------------------
反正最后的表现是很一般,曹操也没有重用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8 22:59:16 +0800 CST  
@qhayjf 2013-12-13 23:07:11
儒家还有两个重要的核心,一个是“人治”,讲究贤人政治,也就是国家发展得好,是因为有一个好皇帝,而不依靠好的制度,也不依靠健全的法律。另一个是“德治”,个人认为,道德是用来律己的,而不是律别人的,更不是用来律社会的。以德治国,只会带来整个国家的整体虚伪,做事都是台面上一套、台面下一套。这些东西都深深植根到了国人的骨髓之中,什么酱缸文化、潜规则文化都来源于此。
-----------------------------
@第三装甲师 2014-11-14 19:17:53
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一个社会人人表面都讲道德但不讲规则,这个社会将沦落为一个道德败坏虚伪的社会,而如果讲规则,人人都将会到达一定的道德高度。
楼主有思想,有史识。吴佩孚!
但你的ID网名不好,扔进人堆就找不到你了。
-----------------------------
也不好改名了,我一般论坛都用这个名,输入也方便,呵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9 12:54:28 +0800 CST  
但诸葛亮比他们更牛。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兄弟四个晚上卧谈的时候,诸葛亮不无鄙夷地说:“你们三个人以后当官,都可以做到省部级。”事实还真让他猜中了。其他三人问诸葛亮想达到什么官职的时候,诸葛亮就不谦虚了,笑而不答,意不在刺史郡守的层次。第二,其他三个学习求精细掌握,而诸葛亮只看其大概,理清思路。身逢乱世,清醒的头脑和宽阔的眼光显然比具体的知识重要。三人中后来做官做得最大的孟公威可能觉得在荆州受排挤,没有出路,要回家乡谋发展。诸葛亮认为年轻人遨游不限故土,要忍耐,求进取。现实生活中,诸葛亮这样的人通常是朋友群的中心。这就是诸葛亮日后成就比三人高的原因。
诸葛亮也与当时的名家宗师交往。比如对庞德公,“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至于进一步的交往,《后汉书》与《三国志》都没有更多的记载了。
当然光靠说也没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诸葛亮的婚姻,或者说是诸葛家族的婚姻,这使他在士族圈层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世族子弟和政治家的婚姻不应该只是普通的夫妻结合。历史上的野心勃勃、雄心壮志的人都将婚姻作为向上发展的工具。黄承彦的女儿黄硕,人如其名,黄硕身体壮硕,头发泛黄,皮肤黝黑,脸上还有雀斑疙瘩等。因此,到二十四五岁了依然无人问津。现在二十四五岁的“恐龙”没有男朋友是非常正常的,好事者为其介绍男友可能还会被以“不想早恋”的理由拒绝。但是战乱的汉末,二十四五都已经到了教子女识字背诵的年龄了。
当然,黄硕不是小家碧玉。她是赫赫大名的荆州黄家的女儿,父亲黄承彦。黄家门第显赫,黄硕的情况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于是,嫁给一个外来世族子弟不失为一个选择。 诸葛亮不可能不了解这一当时荆州地主阶级中比较轰动的“小道”消息。他不可能不嗅到其中的浓厚的利害关系。作为流离在外的世族子弟,诸葛亮极有可能通过“小道”传达出了对黄家小姐的“爱慕”之心。
黄承彦得到这个消息肯定是非常高兴,自己家的丑女儿终于不愁嫁了。诸葛家也算是有一定影响的士族,诸葛亮迎娶了黄硕之前他的几位姐姐都嫁给了荆州的大族。叔父诸葛玄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蒯家的蒯祺,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再加上诸葛亮知书达理,仪表堂堂,算得上是青年才俊。黄家与诸葛家联姻并不算过。于是,根据《三国志》集注和其他相关记载,黄承彦老头抢先到诸葛家探班了。诸葛亮自然是欣然应允。这件事反过来说,古人的婚姻在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既然诸葛家能与荆州的几大家族联姻,说明诸葛家其实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诸葛亮成功地成为横跨南北世族系统的人物。我们现在来看看诸葛亮的人际关系网:叔父诸葛玄是刘表的旧友;大哥诸葛谨已经去东吴任官,正在提升中;沔南名士黄承彦是自己岳父;主掌行政的蒯家是大姐的婆家,掌握军权的蔡瑁是自己的妻舅;庞家是二姐的婆家。通过这些直接关系的转折,诸葛亮又和马家、习家等牵连上了关系。与诸葛家世交的刘表因为娶了蔡家的女儿,亲上加亲成了诸葛亮的表舅舅。如此的社会关系网,这个“躬耕南阳的布衣”在荆州地界也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19 22:39:26 +0800 CST  
回复第3890楼,@Catcatcher

很想知道国外有没有像三国演义这样严重歪曲历史却被归为不朽名著的文学作品。或者简单说国外有没演义体的作品?

--------------------------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演义小说,谈不上歪曲,只是影响力太大,大家都把它当历史看了,像西方荷马史诗那样更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20 00:08:14 +0800 CST  
@独占潇洒1127 2014-11-16 21:56:51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如果这句话是真,诸葛亮确有管仲之才乐毅之智,况他以此二人自比,既然表现出了管仲之才,就说明不是对自己能力夸大,既然能认清自己能力,就难以用楼主之语评之。楼主可以以亮迷指责我,但据史所载,诸葛亮的八阵图确是步兵战胜骑兵的利器,后世多有仿之。 历史 的记录是碎片化的,难以窥得全貌。还有,我不认为发证庞统死后诸葛亮才成为托孤人选,刘备一当皇帝既任命其为宰......
-----------------------------
八阵图只是一个传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20 09:44:21 +0800 CST  
诸葛亮结婚后,声望和地位飞速跃升。先是喜欢品评人物,在荆州说话够分量的岳父首称孔明为“卧龙”,将另一位世家子庞统称为“凤雏”。诸葛亮通过庞家又认识了庞德公的好友,学问和声望都很高的颍川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以善于识人著称,也收徒讲学。司马徽的学生中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日后向朗数任太守、丞相长史、光禄勋、左将军;尹默担任劝学从事、太子仆射;李仁的儿子也是太子仆射、尚书令史。诸葛亮与司马徽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可能也随后者学习过。自然他又认识了一帮很牛的朋友。
那既然诸葛亮在荆州混的那么风生水起,成为了人们相传的可以安天下的“卧龙”,那他为什么不出仕去当官呢?他为什么不去投刘表、或者是最强大的曹操,还是旁边颇有实力的东吴?而是选择继续躬耕于南阳呢?
最传统的观点就是诸葛亮忠于汉室,一心想重兴汉庭,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是绝对不会投奔到他麾下,江东同样属于割据军阀,不是正统,刘表也不争气,所以诸葛亮一直在等待着有同样匡扶汉室的明君的的出现,最终他终于等到了刘备。
这种观点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看小说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曹操是国贼,那也是曹操的敌人说的,你要去问北方的官员、老百姓,他们可不一定会认同这种观点,至少在当时,曹操就代表着汉庭;江东不是正统,但诸葛亮对于自己大哥诸葛瑾的选择也从来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刘表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姓刘,刘表同样也姓刘,做了皇帝一样可以说自己是汉朝,大家现在都在说刘表没出息,刘表单枪匹马来到荆州,把一个混乱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当时来说,刘表再不济,也比那个颠沛流离的刘备强的多了,这些理由都是通过历史结果来到推的,根本就不当事人当时的想法。
要说清楚诸葛亮的选择我们得先来来讨论一下诸葛亮的理想,对于这个史书上一直就是认为诸葛亮的最高理想就是匡扶汉室,重振汉朝的荣光。所以他选择了继承汉室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但以诸葛亮聪明,他不可能看不出来汉室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刘备这个所谓的汉室继承者和其他的诸侯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姓刘,别人不姓刘而已,就算是刘备能统一天下,荣登大宝,此汉朝也非彼汉朝,同样是属于改朝换代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20 21:21:58 +0800 CST  
回复第3894楼,@第三装甲师

@qhayjf 2014-11-18 19:56:24
表面看诸葛亮家族似乎已经败落,但其实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们家族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荆州士族豪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世族门阀政治开始于汉朝,盛行于三国,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唐宋。东汉时期世代为官的世家和乡里大族掌握政权和选举权。如汝南袁家、弘农杨氏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以儒教文艺相标榜,抨击时政、品评人物,形成了......
-----------------------------
诸葛亮可没有什么人际网络,否则也不会“时人莫之许”,而且诸葛非儒家,也不可能往儒家豪族的圈子里钻,交的朋友徐庶等当时籍籍无名,未见非凡。特备是徐庶,乃“单家子”。
但诸葛独拜庞公床下,终于换来一个“卧龙”的品题,做好了“求闻达”的准备工作,这和曹...
--------------------------

诸葛亮一个毛头小伙,敢自比古时圣贤,很难让人认同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21 12:41:47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