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骑驴过海的路人 3658楼 2014-10-29 16:51:53
楼主,有几个问题和想法想和你讨论下:
你评价曹操的时候说他不信天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我这样有些抠字眼,曹操诗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虽然表达了一种从结果来看万物都有终结之时的偏唯物的思想,但是我倒觉得他其实也有很多无奈而且说“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种话,我觉得他对天命倒是中模棱两可的态度。
曹操后期皇帝周围问题越来越多,荀彧死了之后事儿更多,可不可以理解为......
-----------------------------
人是比较复杂的,不信天命只是一个总体评价,“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是曹操无奈的一种感叹而已。人在不同境遇时的想法都会有变化的。现代人都基本不行天命和鬼神,但我们还不是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命不好之类的话。其实也没有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人对于未知世界实在是很渺小,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等在晚年的时候都选择了皈依宗教,信奉上帝。你的问题都比较大,我们分头来讨论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0 22:37:49 +0800 CST  
回复第3664楼,@烟锁池塘

楼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洋洋洒洒,貌似评论三国,却能纵横古今中外,实则直指时弊,处处击中要害。那么问题来了,学习挖掘机,到底哪家强?

--------------------------

呵呵,南翔都快倒闭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1 09:01:22 +0800 CST  
@qhayjf 1282楼 2014-03-22 20:33:09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都会感叹袁尚的不智,感叹权力是让人上瘾的毒品,让人们为此疯狂,令多少骨肉相残,真的仅仅是来自于权力的诱惑吗?全文分析过,权力代表了极大地的利益,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它代表的是身后的利益集团,也就是之前分析过的权力金字塔。权力的更替,不仅仅关系到塔尖的统治者本人,而是关系到整个塔里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每次权力更替都不会是风平浪静的,都是伴随着血腥的。
“尧舜禅让”是一......
-----------------------------
@魏武天下 3642楼 2014-10-28 00:29:17
对于禅让我有自己的看法。参考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的四大哈里发之间的和平继承,可以说明在一个文明还处在幼年的时候,这种禅让是完全可能的。
-----------------------------
你的举的例子也是一样的,都是太过久远难以证明其真实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1 14:10:33 +0800 CST  
@骑驴过海的路人 3658楼 2014-10-29 16:51:53
楼主,有几个问题和想法想和你讨论下:
你评价曹操的时候说他不信天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我这样有些抠字眼,曹操诗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虽然表达了一种从结果来看万物都有终结之时的偏唯物的思想,但是我倒觉得他其实也有很多无奈而且说“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种话,我觉得他对天命倒是中模棱两可的态度。
曹操后期皇帝周围问题越来越多,荀彧死了之后事儿更多,可不可以理解为......
-----------------------------
荀彧与曹操的事,很难去考证,我猜想的也就是写荀彧之死的那么多了。
士族、豪强、门阀、三者肯定是重叠的,关于外儒内法的事这个其实我也没有多少研究,我个人粗浅的认识是儒主要是在意识形态控制上,法在与国家的日常管理。
还有农民起义其实成功的不少,只是社会制度不变的话,只是阶级角色进行互换而已,社会进步不大。存在即为合理,我们的社会是自然发展而来的也是社会各种利益博弈权衡的结果,一般都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就像gcd那么多年,犯的错是不少,但支持率还是超高的,共产党就算控制了全部军队,想在美国搞一党专政是绝对搞不起来的,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壤才能搞得起来,所以说起来这还真的是人民的选择。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1 14:28:18 +0800 CST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毛泽东的意思是刘备可以放弃在夏日相持,战略转移向东吴防守薄弱的相对老少边穷地区,蚕食东吴,打游击运动战,逼迫陆逊不能出面防守。这一方案倒是有了一些灵气,也许真是一个破局的妙招。但是真正还原在历史中,将士能服水土否,地理地形的掌握情况够不够用?蚕食下来的土地和城池怎么管理?当地土著会不会激烈反击,这些都是未知数。当然还有最关键的原因,刘备能够在东吴战场能不能够耗得起那么长的时间。
解释了刘备的战略意图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备的两大败笔,首先是结营七百里,这也是曹丕嘲笑刘备主要原因,刘备总共也就五万人,七百里连营就意味着兵力非常不集中,也就容易被各个击破,这也是演义里火烧连营七百里的由来。
不过这个应该是夸张的说法,刘备这点人一个个排成队,也就差不多五十里长,怎么能排得到七百里的连营。刘备军推进至夷陵、夷道一线,被陆逊大军阻挡,无法前进,陆逊军又坚壁不出。由于蜀军已经进入吴境近700多里,沿途一些险要关口需要派兵把守,同时掩护后方的运输线,所以分兵守卫是在所难免的,也是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刘备在近700里的整个狭长作战地区共有多少营垒呢? 《三国志吴主传》比较准确地记载为:“蜀军分居险地,前后五十余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由此可见,刘备的兵营总数为50余个。在前线夷陵地区有多少呢?——40余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为:“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为:“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在前线有40余营,在后面的600多里运输线上有10个左右的营垒。 而且,根据后来双方交战的记载来看,蜀军大部分的统兵大将均在夷陵地区,这说明一个问题:即刘备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战一线(至少80%以上),700里的运输线上大约有10个兵营(每隔60~70里左右设兵营守备险要关口),每营估计五百到一千人守备(由于没有大将,故兵力不多,平均每营700人,合计约7000人)。而根据本人另一文《夷陵之战实际兵力》中的估计,蜀军投入作战的兵力共计6.7万人,这些在700里沿线的军营中的防守兵力仅占10%左右。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1 21:47:54 +0800 CST  
刘备的兵马回到了山里,四周都是密林,山中没有多少空间能刘备军队从容扎营,一般也就是沿路布置,这样确实造成了兵力分散的情况,这个也是陆逊处心积虑想造成的效果。
刘备的第二个败招就是放弃水路,水军也全部上岸,扎营在山林中,让陆逊放火一锅端了。刘备放弃水军,也正合陆逊的心意,因为刘备这样也就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了。那刘备为什么要放弃水军?刘备的进军一直是水路配合的,陆军也是沿着长江沿岸来行军的。但估计刘备的水军最多也就是运粮的,拿来和东吴水军直接战斗,刘备应该也不敢。假如关羽的荆州水军还在的话,或许对水军还可以倚重一下。可是荆州水军已经全军覆灭,益州那里拿得出像样的水军来?东吴的水军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三峡水流湍急,刘备的水军顺流而下,一口气直杀到建业,这样跑得倒是快,但无异于去送死。对于刘备来说,已经深入敌境,最保险的方法还是不要与东吴水军直接碰撞为妙,水军上岸,还能集中兵力,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再下来说一说驻军地点。最开始刘备得选择没有什么问题,选择在开平之地,又能和水军呼应。是当时陆逊留给刘备得土地上最好的选择。然而,夏天到了,蜀中常年不见太阳的地方,那里来的士兵到了拥有中国三大火炉之称的长江沿岸,谁能受得了。刘备必须改变驻军地点。尽管林中驻军有这样那样的隐患,但是中暑带来的非战斗减员和酷热带来的士气下降更为可怕。于是,刘备带兵在林中建营,并临近涧溪,背靠大山,我们可以看出在驻军的选择上刘备希望得到所有水源,地形的有利条件,但是他忘了享受其利的同时,要承担其害,草和树木,给了蜀军阴凉,最后也要了他们的命。身后的险阻阻断了敌人的包抄,也阻断自己的撤退之路。也许不是刘备真的只看见这些地理条件的优点,而没看见缺点,我相信他一代枭雄不至于如此短浅。他可能只是希望快点熬过这个炎夏。安安稳稳等到初秋天气转凉,在图进取。但是他的稳偏偏遇上了陆逊的狠,不能不饮恨江湖。旁观者清,所以曹丕和诸葛亮都惊呼,刘备驻军问题很大,此战必败。但是把他俩换成指挥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谁能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里再啰嗦一下,我等键盘党谈论起来非常简单,那里知道战争中的种种困难,平常我们组织个小活动都会出各种状况,更可况旁边是一直盯着你虎视眈眈的敌人。一个细节上的差错被敌人盯上,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而且有时运气也非常重要,同样的努力不同的运气下可能就是完全相反的结果,而我们的评价标准肯定都是依靠结果来评判的。举个例子,比如世界杯的决赛,九十分钟不分胜负,就在伤停补时之际,前锋获得一个空门的绝佳机会,于是前锋射门,结果弹柱而出,比赛被拉到点球然后输了,这位前锋面临的将是千夫所指,口诛笔伐;但也许就是草地的摩擦力不一样,那次射门弹柱而进,那不管九十分钟内他是不是在一直梦游,赛后捧杯,他迎接的必定是鲜花和掌声,像英雄一样为球迷们顶礼膜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1 23:04:36 +0800 CST  
回复第3681楼,@怪丫出逃

屯了那么久……
LZ,有很多人默默支持你的!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2 10:45:14 +0800 CST  
感谢执手相看_累眼,nicolemylove ,p110000 ,一品豆腐NO1,舜耕橄榄树,我只有一个ID ,小羊越越,喜迎洗脑日,shmily01234 ,Wczwcz555,wyp015,凡云野鹤 ,我说的你别信 ,u_95710040,陕西党史研究室,lsyyyxs,我爱迷宫,烟锁池塘,73012847,韦理想2009 ,年华似水1986 ,魏武天下,nicolemylove ,上古郡风,李劲555 ,linbi4706 ,心碎如断冰 ,天下不肖无双 ,wuwenyu1 ,骑驴过海的路人,shenmeihan2009 ,毅行战士,dggsyi,楚天公子 ,怪丫出逃 ,龙纹鞭影 ,姚子俊1 ,喵呜狮子,石板桃园6,不让胡马过阴山,goalgoal2014 ,zqrsxx ,屠鸽,gaoyang910304,乙马的马乙,假面糙人 ,dhgdmw ,socoolfox,sisiseason ,zqrsxx ,laomaopao ,sisiseason ,huangpengtai 等网友的支持,继续更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2 22:14:32 +0800 CST  
最后再说一个话题,个人认为放火并不是导致刘备失败的原因,而且也不可能连营都烧起来,只能是一个营地一个营地的点火,所起的作用也仅仅是打击蜀军的心理。如果没有攻破营地,哪有靠近点火的机会?就算点火,营地又不是汽油桶,丢把草就能烧起来?所以我认为有放火的事实,但仅仅是锦上添花。只是《三国演义》一般难以解释战争胜利的原因的时候,往往就把最主要的原因归到火上。
刘备对他的失败也有些不服气:他叹息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这也是英雄迟暮的叹息,看来老天让刘备的功业也就到此为止了。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谦等都认为可以趁胜追击,生擒刘备,但是陆逊却决定退兵了。记得《三国演义》陆逊追击刘备的时候中了诸葛亮的招,误入八阵图,陷入阵中出不来了,幸好诸葛亮的岳父救了陆逊一命,将他带了出来。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
说到这个地方想说一下阵法的事,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中国古典小说,各种演义都会找来看,当时最为困惑,最难以理解的就是阵法,基本上所有的演义小说都有关于阵法的内容,三国演义里出现了八阵图、八门金锁阵等等,其实还不算多的,最为繁杂的是《杨家将演义》中的天门阵,里面包含了N个阵法,最为玄乎的是《封神演义》中的万仙阵,破阵破得也比较玄妙,破天门阵靠的是找来的降龙木,破阵最后也基本杀死主将也就成功了,封神演义那就更不用说了,比的是仙力和法器。在三国里破八门金锁阵时说得还详细点,比如从这个门进,那个门出,阵法就被攻破了,对于这个我也非常困惑,一小队人杀入阵中,大家围上群殴权不就可以了,怎么还会被破阵了呢?
按我自己的理解,阵法其实也没有那么玄,阵法是冷兵器时代各军种相互配合进行的攻守队型,像明代戚继光的的鸳鸯阵还好理解,这是专门针对倭寇而设计的,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倭寇单兵战斗力强,倭刀更是刀中的极品,既锋利又坚硬,戚继光的阵型长短远近结合刚好可以克制倭寇的长处,确实是克敌制胜的的的一个好方法。
但以我的智商,我实在理解不了比兵马排成一个八卦形状能产生什么战斗力。个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有一个不好的东西,就是没有科学实证精神,喜欢神话、玄化一些事物,前面我说过的中医是如此,军事上同样也是如此,本来这东西拿来小说里、演义中拿来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可现实是大家都把它们当作真实的东西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2 22:31:53 +0800 CST  
回来再说诸葛亮的石头八卦阵,充其量不就是一个石头搭的迷宫而已,这个迷宫困住陆逊一个人倒是还有可能,困住陆逊的大军就简直是瞎扯了,诸葛亮的军队能搭,陆逊的军队也能拆,拆几堆石头对于几万大军来说简直是举手之劳,直接把石头推平不就搞定了。
好吧还是回到正题吧,陆逊在历史上根本没有遇到什么八卦阵,退兵的理由史书说的很清楚了,三国志陆逊传里记载:“权以问逊,逊与硃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曹丕这个时候出现,说明曹丕确实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我认为曹丕这时最应该做的是趁火打劫,去攻击已经非常狼狈的刘备,而不是招惹胜利者东吴。如果魏国与吴国两面夹击,已经元气大伤的蜀汉肯定是顶不住的,魏国只要能拿下蜀国一半的领土的话,对于东吴就非常不利了,因为东吴的长江天险已经不复存在,魏国这时再东出,则极有可能早几十年就统一天下了。但曹丕却没有这样做,他打的是获得大胜,如日中天的的东吴,其中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那就是曹丕发现自己被忽悠了。
当初,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到曹丕处,曹丕问浩周:孙权可信吗?浩周认为孙权必然臣服,而东里衮却认为不一定。曹丕喜欢听浩周说的话,以为浩周必然有他的道理,所以立孙权为吴王。曹丕就又派浩周到吴国。浩周到了东吴后对孙权说:陛下不信大王会遣子入侍,我以阖门百口为大王担保。孙权对着浩周流涕沾襟,指天发誓。说你先回去,我一定把我的儿子送去。孙权的演技也是一流。浩周回去了,孙权的儿子却迟迟不见送来。等到东吴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的时候,曹丕还在派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去和孙权盟誓,并责成孙权送儿子为人质。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不再担心两面作战的问题,干脆明确拒绝。曹丕感觉明显的是被孙权耍了,这让曹丕的面子如何过得去?于是,曹丕大怒,准备讨伐东吴。而且可能曹丕可能也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很强,相传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曹丕还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不是都认为刘备了不得吗?连自己的父亲都对刘备那么看重,现在刘备被陆逊打得一败涂地,而自己要是可以打败陆逊的话,那就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远超刘备,甚至可以和自己的父亲比肩了。
这边魏、吴打得火热,刘备也总算松了一口气,他竟然也有心情开玩笑了,他给陆逊写信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刘备这也就是调侃一下而已,败军之将何言勇。这边孙权也见好就收,马上派人来求和,刘备也求之不得,孙刘之间又恢复了和平。这时候,钢铁一般意志的刘备的身体也顶不住了,从此一病不起。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3 22:46:14 +0800 CST  
在此期间,司徒许靖也离开人世,结束了他政治花瓶的使命。现在蜀国也算得上人才凋弊,看来看去也就剩诸葛亮一家独大了。所以在这个关头,汉嘉太守黄元看到刘备病重,就起兵造反了,黄元为什么要造反呢?原因就是他和诸葛亮之间有过节,他敏锐地观察到刘备应该是不行了,刘备一死,那蜀国就是诸葛亮的天下了,到时候诸葛亮要收拾自己久易如反掌了,反正都是死,不如就起兵拼了。不过黄元没有兴起什么风浪,不久就兵败被擒,被押解到成都砍了头。经过这一个小风波,刘备再也挺不住了,刘备急招诸葛亮和李严等到白帝城,向他们交代了身后事,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先主曰:“人五十不称夭,年以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又记曰:将死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的加载就更不得了了,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这件事,后世议论非常多。尤其刘备对诸葛亮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还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刘备所言乃画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坏处倒不少。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自启篡逆的口实,带来祸害吗?好在刘禅懦弱,无猜疑之心,加之诸葛亮威望广大,使小人无隙可乘,才没有发生变故。清《通鉴辑览》也认为,诸葛亮之为人刘备是知道的,刘备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即使是刘备和诸葛亮,也不能例外。还有人认为刘备料定诸葛亮的回答只能是惟一的,这是借诸葛亮的嘴约束他今后的执政行为。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誓言是当众发的,耳闻者数以百计。如果诸葛亮日后心怀篡逆或试图篡逆,立即就失去了道德优势。中国传统文人都重名声,尤以东汉为最,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设了个套让让诸葛亮自己钻进去,自己封了自己上位的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4 22:28:16 +0800 CST  
回复第3725楼,@我说的你别信

楼主的意思刘备失败不是必然,也有可能转败为胜。胜败只在一瞬间?

--------------------------

许多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8:47:12 +0800 CST  
@李劲555 3675楼 2014-10-31 07:08:48
悲剧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虽然廖化不一定真的这样不堪),蜀中真的没人,除诸葛亮连一个懂兵的谋士或将领都没有。
-----------------------------
没办法,人往高处走,蜀国找人才确实很难。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8:55:15 +0800 CST  
@qhayjf 3705楼 2014-11-01 23:04
刘备的兵马回到了山里,四周都是密林,山中没有多少空间能刘备军队从容扎营,一般也就是沿路布置,这样确实造成了兵力分散的情况,这个也是陆逊处心积虑想造成的效果。
刘备的第二个败招就是放弃水路,水军也全部上岸,扎营在山林中,让陆逊放火一锅端了。刘备放弃水军,也正合陆逊的心意,因为刘备这样也就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了。那刘备为什么要放弃水军?刘备的进军一直是水路配合的,陆军也是沿着长江沿岸来行军的。........
------------------------------
@nicolemylove 3711楼 2014-11-02 08:42:23
古时候打仗一般是秋后出征这样粮食充足气候适宜,刘备为何不这样选择
-----------------------------
最早大家都是春秋打仗的,所以只有春天,秋天才有历史记载,所以那段时期称为春秋,后来大家也不管那么多了,只要有利于胜利,什么时候出兵都可以。当然刘备光在夷陵就耗了大半年了,也谈不上秋后出兵的问题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8:58:53 +0800 CST  
@乙马的马乙 3703楼 2014-11-01 22:35:39
楼主屁股坐哪边还是很清楚的。。。写古是个掩护,主要还是要夹点私货。这私货的水平比起讲古部分就逊色不少了。。。
-----------------------------
也不存在什么私货不私货的,本来文章一开头我就说了这是表达我自己历史观的文章。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9:00:33 +0800 CST  
@qhayjf 218楼 2013-12-19 22:21
所以董卓的成功也绝非偶然,董卓不贪小利、眼光长远、再加上他英勇善战、精于算计,再加上多年的西凉叛乱给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西凉的军事强人。
关于董卓的生平事迹我这里就不细说了,直接来分析董卓这个人。
首先,在 历史 上,董卓的形象绝对是负面的,基本属于三国中的第一号坏蛋。那董卓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董卓做过一些什么样的坏事呢?
罪状一:篡夺汉室
忠诚是人类品德中最重要的优秀品质之一,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我们经常会这样去评价一个 历史 人物,虽然他的小节……
-----------------------------
@laomaopao 3716楼 2014-11-02 11:45:44
秦桧又何尝不忠
-----------------------------
确实,他对于赵构是忠臣的,还得替他挡枪。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9:19:31 +0800 CST  
@qhayjf 1282楼 2014-03-22 20:33:09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都会感叹袁尚的不智,感叹权力是让人上瘾的毒品,让人们为此疯狂,令多少骨肉相残,真的仅仅是来自于权力的诱惑吗?全文分析过,权力代表了极大地的利益,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它代表的是身后的利益集团,也就是之前分析过的权力金字塔。权力的更替,不仅仅关系到塔尖的统治者本人,而是关系到整个塔里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每次权力更替都不会是风平浪静的,都是伴随着血腥的。
“尧舜禅让”是一......
-----------------------------
@魏武天下 3642楼 2014-10-28 00:29:17
对于禅让我有自己的看法。参考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的四大哈里发之间的和平继承,可以说明在一个文明还处在幼年的时候,这种禅让是完全可能的。
-----------------------------
@qhayjf 3680楼 2014-10-31 14:10:33
你的举的例子也是一样的,都是太过久远难以证明其真实性。
-----------------------------
@魏武天下 3686楼 2014-10-31 17:47:29
久远吗?不过就是唐初的事啊
-----------------------------
原来确实不了解这段历史,确实相对尧舜禹的传说要晚一些。不过这段历史同样充满争议,即位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叛乱个纷争,而像什叶派穆斯林就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是合法的哈里发,视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发为篡位者。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09:34:16 +0800 CST  
@sisiseason 3742楼 2014-11-03 18:38:43
@sunm963 1088楼 2014-02-24 22:34:00
在中国,权力有个扩散的过程,从前秦的王生王到汉末的地主豪强推举干政到唐宋的平民科举从政,在那个时代都是最先进的,楼主夹私货了。
—————————————————
赞成层主观点,楼主 早几段都夹私货了!唐以后士族多出自科举,特别是宋,你要做官,你就必须考!官商集团固然可恶!但国家庞大的上层贵族供养、平民人口的爆涨导致朝代崩溃的问题,楼主 从未提......
-----------------------------
上层利益阶层的固化导致经济的崩溃这个在那个时代都一样,科举制度确实使这个情况稍有改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18:35:06 +0800 CST  
@qhayjf 3687楼 2014-10-31 21:47:54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毛泽东的意思是刘备可以放弃在夏日相持,战略转移向东吴防守薄弱的相对老少边穷地区,蚕食东吴,打游击运动战,逼迫陆逊不能出面防守。这一方案倒是有了一些灵气,也许真是一个 破局 的妙招。但是真正还原在 历史 中,将士能......
-----------------------------
@龙纹鞭影 3766楼 2014-11-05 20:05:28
能不能发一下那个夷陵之战的链接,好像直接收不到。
-----------------------------
百度百科就有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22:45:24 +0800 CST  
@qhayjf 3687楼 2014-10-31 21:47:54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毛泽东的意思是刘备可以放弃在夏日相持,战略转移向东吴防守薄弱的相对老少边穷地区,蚕食东吴,打游击运动战,逼迫陆逊不能出面防守。这一方案倒是有了一些灵气,也许真是一个 破局 的妙招。但是真正还原在 历史 中,将士能......
-----------------------------
@龙纹鞭影 3766楼 2014-11-05 20:05:28
能不能发一下那个夷陵之战的链接,好像直接收不到。
-----------------------------
@qhayjf 3767楼 2014-11-05 22:45:24
百度百科就有呀
-----------------------------
你说的啥链接?搞不清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1-05 22:47:13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