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墙角猫2008 131楼 2013-12-03 10:51:25
楼主慢慢更。若不深思熟虑,可能写不出精品。不要为更新而更新。
-----------------------------
谢谢理解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3 16:25:49 +0800 CST  
首先张奂不是个简单的人,在他的各个平叛的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作战水平高,他的政治水平也是一流,常常是恩威并施,将这些叛乱的区域治理的服服帖帖。史书上为张奂辩解,认为他长期在外,对朝廷不是很了解,所以上了宦官们的当了。这个理由显然是不成立的,张奂作为一方军政大员,对朝野不可能不关心,也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张奂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其实是面临重大抉择的。窦太后刚刚大权在握,窦武也刚刚当上大将军,汉灵帝刚刚上台,这父女俩就开始争权的可能性不大,历史上外企夺女儿权的例子是有,那也是在外戚完全把握权柄后才会发生;而太后女儿下诏捕杀父亲的例子好像在历史上很少发生过。假如真如我们平常认为的那样,这场战斗就是邪恶的宦官们与正义的士族之间的对抗的话,而窦武与张奂都是士族的杰出代表的话,张奂会毫不犹豫地帮窦武,那样的话宦官基本没有什么能力抵抗。情况很明显,窦武手下有兵,而宦官没有,张奂谁也不帮,窦武肯定赢,张奂只要装装傻,行动慢一点其实就是对窦武的最大支持,但张奂却选择了与窦武的正面交锋。
张奂的智商肯定是比较高的,所以我觉得他考量会比较多。首先,士族们对于窦武还是有所忌惮的,他们也不希望窦武无限膨胀成为下一个梁冀,甚至王莽。现在的皇帝小,这样的弱君格局是最符合大家利益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3 22:25:13 +0800 CST  
其次,虽然当时的政治格局来说,窦太后理论上不会对他的父亲下手的,但宦官们后面还有一个小皇帝,虽然皇帝才13岁,但也基本心智成熟了,3年后也就可以亲政了,他的想法是什么呢?从刘宏后面的表现来看,刘宏对于清除窦武集团从未后悔过,相反还十分感谢他的宦官盟友们。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于汉灵帝想法的判断,张奂基本是没错的。
最关键一点,就是当时宦官们给他下的诏书虽然有矫旨的嫌疑,但在形式上,它是真真实实的诏书,如果抗旨不遵,就得一条路走到黑了;而选择按旨行事,至少以后的风险要小得多,就算站错了队,理由也比较充分。
从张奂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窦武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不够狠,或是不够雷厉风行,而是在于士族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他这一边。在政治斗争中,许多人会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认为只要把政治对手从肉体上消灭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显然也是以故事的方式来看待现实,杀人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杀人后能够控制住局面,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否则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3 23:24:11 +0800 CST  
从张奂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窦武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不够狠,或是不够雷厉风行,而是在于士族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他这一边。在政治斗争中,许多人会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认为只要把政治对手从肉体上消灭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显然也是以故事的方式来看待现实,杀人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杀人后能够控制住局面,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否则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就像后来宦官们骗杀了大将军何进,但在那种形式下,杀了合金又有什么用,带来的只是全体被屠杀的下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4 20:27:38 +0800 CST  
张奂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窦武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不够狠,或是不够雷厉风行,而是在于士族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他这一边。在政治斗争中,许多人会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认为只要把政治对手从肉体上消灭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显然也是以故事的方式来看待现实,杀人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杀人后能够控制住局面,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否则只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就像后来宦官们骗杀了大将军何进,但在那种形式下,杀了何进又有什么用,带来的只是全体被屠杀的下场。
后来宦官们迅速扩大打击面,把张奂推向了士族的对立面,所以张奂后悔了,幸好他给自己留了个口子,所以士族们最后还是算容纳了他。张奂的结局其实不算惨,算然丢了官,但是还能安度往年,身后名声也相当不错。
清洗了窦氏一系后,汉灵帝也就正式大权在握了,史书上一般都是认为汉灵帝昏庸无能,被宦官所利用和蒙蔽,成为傀儡皇帝。但可以肯定的是汉灵帝刘宏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觉得宦官们是他最可信任的人,他还扩大了常侍的队伍,历史他们称为十常侍。汉灵帝对他们是绝对信任的,虽然这些人历史上臭名昭著,史书上说他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但有一点他们是对得起刘宏的信任的,那就是他们的忠诚,他们绝对没有想去染指皇权的意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4 20:29:00 +0800 CST  
老百姓最疼恨就是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因为这个对于老百姓的利益侵害最大。但在专制社会中,贪污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对于汉灵帝来说,宦官们为他鞍前马后充当打手,自然要让他们占一些便宜的,没有利益好处凭什么让人家对你效忠呢?对于刘宏来说,百姓利益确实是和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一切离他太遥远,对于他来说,当务之急是能保住自己的皇权就不错了,现实并不容他有更高的理想,况且他本来就不是特别有理想的人。
对于刘宏的生平事迹,这里就不细说了,这里捡几个主要的说说,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昏君。现在流行翻案,这说明以前那种非黑即白的历史的片面性,但我这里并不是要给汉灵帝翻案,我只是想试图分析一下他那些看似荒唐的行为的动机,将他能够还原成一个相对真实的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4 20:31:05 +0800 CST  
d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5 14:02:32 +0800 CST  
汉灵帝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卖官鬻爵,而且买的赤裸裸,毫不遮掩,历史上能做到他这么直白的确实是绝无仅有。
其实权钱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用钱来买权,再用权来来挣钱,这是任何朝代都有的事,但是一般做得都是遮遮掩掩,也就是做婊子,但还得立个牌坊,对于政治人物来说,立牌坊是非常重要的,但刘宏却根本就没想过立牌坊,而且做得相当彻底,所以留下千古骂名也是理所当然。
刘宏天上掉馅饼,从一个小藩王变成了皇帝,但等他当上皇帝以后,他渐渐发觉,这个馅饼其实并不好吃,前文已经分析过东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原因简单类比来说就是羊少牧人多,也就是搞生产的人少,吃闲饭的人多,其实仔细分析中国大部分朝代末期都是这种情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5 20:41:02 +0800 CST  
刘宏还要更倒霉一点,经有专家考证,东汉末年,气候变化异常,原来富庶的北方大地气温急剧下降,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小冰河期,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打击。
气候异常也带来了全国性的大瘟疫,在刘宏在位的15年间,史上记载就发生了5次瘟疫,这种瘟疫往往对一个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地方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状况。
天灾、人祸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叛乱,除了影响较大的黄巾之乱、和西羌之乱外,其他各州县、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不计其数。以前曾看过一篇分析明末的文章,主要是说崇祯皇帝陷入了一个死弯,首先要平叛,就得出兵,而出兵有需要大量的钱财,国库不够,就得加税,增加百姓负担,百姓负担加大后就引发更多的叛乱,最后走入一个死弯,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帝国的崩溃。
东汉末年的情况并不比明末好多少,那刘宏是怎样避免这个死弯的呢?至少在刘宏治下,东汉帝国还是基本保持完整的。要是东汉也有东汉日报的,估计头条每天都会从此在皇帝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战胜瘟疫、战胜旱灾、战胜蝗灾、平息黄巾之乱、平定西羌叛乱之类的文章,东汉后来灭亡了,并不能说全是刘宏的错,东汉在他任上没有灭亡也不全是他的功劳,但至少他在努力。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6 21:06:09 +0800 CST  
以前大臣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这就意味着恒帝时国库就基本空空如野,到灵帝这一朝这个问题应该是更加严重了,东汉末年人口急剧下降,在户籍可统计人口只有西汉鼎盛时期的1/10,在这里我们有确切证据,但我认为,虽然天灾战乱瘟疫不断,但人口锐减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库主要的财政来源就是税收,而当时税收主要分为两大块,地税和人头税,前面说过当时大量土地兼并,人民赤贫,再加税其实也除了饮鸩止渴外,用处不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6 23:04:40 +0800 CST  
那刘宏拿什么来平叛呢?虽然也有民间可以自主募兵平叛的政策,但还是得靠政府军。我拿不出什么证据表明刘宏把他卖官得来的钱用在了平叛上,但东汉政府确实是靠着那点可怜的国库支撑住了政府军的一次次平叛行动,而且好像没有靠加大民间负担来解决财政问题,因而也没有陷入崇祯所面临的死弯。
国家的国库主要是靠什么呢?主要税收,但东汉末年的状况是纳税的自由人很少,钱财都汇聚到士族豪强的口袋里了,国库空虚,民众赤贫。你可以说灵帝敛财总是为了享乐,关键是作为皇帝,连享乐的钱都没有,这皇帝当得也够衰的。
关于刘宏的享乐史,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他至少没有搞过七下江南之类的巡游,没有大修陵墓、也没有大修宫殿(也就是大火后对宫殿进行了修补和扩建)被史学家说的最多就是汉灵帝搞的“宫市”也就是在皇宫里搞个集市,史书上着重分析这个“宫市”如何如何地祸国殃民。乾隆六下江南巡察,流连山水,举止阔绰,花费的差旅费用就高达二千多万两白银,就因为清朝没败在乾隆之手,也没见说乾隆祸国殃民的,所以说史家一张嘴,有时候就是为黑而黑的,皇宫里搞个集市,多大点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搞个跳蚤市场,有啥可说的。有的还把汉灵帝的私生活拿出来说事,比如宫里不让宫里穿裤子之类的事。说实话,只要皇帝是正常男人,这种没有约束的性生活拿到台面上都是不堪的,人家在宫里做的事就相当于普通人在家里做的一样,说这个真的没啥意思。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7 10:11:07 +0800 CST  
d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7 15:07:08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8 08:36:15 +0800 CST  
再回到卖官的事,灵帝也确实是个天才儿童,想出了卖官的好主意,士族们想继续当官,那就乖乖的交钱,没钱的人肯定是当不了官的,当官的肯定都很有钱,好处总得让我皇帝占一点吧,结果证明灵帝很正确,国库里没钱。老百姓没钱,钱在哪?就在这些垄断官场的士族豪强手中,基本上官员们都能拿出大把的钱来卖官,单从敛财的角度来看,汉灵帝的卖官行动目标精准,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后汉书》中记载了个崔烈买官的故事很有意思。说崔烈花了500万钱买了个司徒(三公之一),“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做了这样一笔大买卖,灵帝很兴奋,于是在册封这天,亲临殿前,以示重视。但当他看到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时,突然觉得这官卖得太便宜了,于是满怀惋惜地对随从亲信说,“悔不少靳,可至千万”,说咱这买卖亏了,就是让他出一千万,这小子也得出。亲信的回答更雷人,“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说他能出五百万,已经很不错了,像崔公这样的名士,本来都不肯轻易买官的,还是我从中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您就知足吧。事后,崔烈问他儿子外面人什么反应,他儿子对他说,“论者嫌其铜臭”,外面的人都在议论你这个官有铜臭味。“铜臭”一词就是打这儿来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8 11:08:38 +0800 CST  
当然也有例外,钜鹿太守司马直就交不出钱来,汉灵帝知道他素有清名,就给他打了个折,直接减了300万钱,可是司马直却不领这个情,直接上书死谏,自杀了,刘宏也很懊悔,不过毕竟这只是个例。
当然,汉灵帝的卖官其实还有深意,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官员选拔制度,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之为察举,也就是察而举荐的意思,从汉武帝时开始,由丞相、列侯、刺史等高级官员推举人才,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设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到西汉后期和东汉,察举制度变成了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察孝廉、举茂才的所谓标准,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因此有童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基本上官员的选拔都是在豪门大族中间进行的,也就是说东汉的官员从选拔,一直到任命,全由官僚们自己决定。用谁不用谁,全由自己说了算,皇帝都难以插手。由于没有皇帝参与监督,下面的官僚们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无不是选拔自己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不管你有没有才能,不管你品德如何,只要你是官僚们圈子里面的人,都照样有官做。
这样,国家的大小官员,基本由士族豪强所把持,寒族除非有特别机遇(如军功),是根本无法进入官僚系统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可以了解汉灵帝通过卖官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一些人事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8 21:07:15 +0800 CST  
d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9 12:26:18 +0800 CST  
从这里我们看出其他的一些东西:这些所谓的名士,基本都是家财万贯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拿出了巨款保住了自己的官位;这些名士,得了便宜还卖乖,做婊子还喜欢立个牌坊,国家搞坏了是皇帝昏庸、太监专权、自己还是忠臣名士,还是为国为民。这些人最后还犯了一个大忌,就是结党,大臣结党,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不能容忍的。当时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自认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
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
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当时人们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因而登门拜访他们。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9 20:03:46 +0800 CST  
回复第162楼,@wzheguilai0416

@qhayjf 146楼 2013-12-07 10:11:07
那刘宏拿什么来平叛呢?虽然也有民间可以自主募兵平叛的政策,但还是得靠政府军。我拿不出什么证据表明刘宏把他卖官得来的钱用在了平叛上,但东汉政府确实是靠着那点可怜的国库支撑住了政府军的一次次平叛行动,而且好像没有靠加大民间负担来解决财政问题,因而也没有陷入崇祯所面临的死弯。
国家的国库主要是靠什么呢?主要税收,但东汉末年的状况是纳税的自由人很少,钱财都汇聚到士族豪强的口袋里了,国库空虚,民众......
-----------------------------
开头写得不错。支持一下。刘宏卖官鬻爵,钱入国库有史可循。西晋大臣刘毅对司马炎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

谢谢指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10 12:46:39 +0800 CST  
这简直就是梁山好汉排座次,公开向皇权叫板。历朝还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么多的道德偶像,关键这还不是官方推出的,所以汉灵帝亲政后,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击这些“党人”。比起汉桓帝温柔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刘宏是下了狠手,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顺便提一下八及之一张俭,他一路逃亡,掩护收留他的人被他所连累,竟然有十几户人家被灭门,这里不得不感叹洗脑的强大,不知这些牺牲者了解到国破民穷的真正原因时,还会不会觉得自己所做是否值得。我个人的观点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种多人为一个人牺牲本身就是不值得的。
所谓的党锢之祸,无非就是两个利益群体的政治斗争罢了,翻开历史书,却看到的是另一景象,这是正义的名士为国为民在和反动势力做斗争,奈何太监专权,实际上是这样的吗?要是为国为民,他们肯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吗?肯解散自己的部曲、释出自己的土地、让自己的佃农回归自耕农、将自己的食邑回归国家税收?他们绝对是不肯的。说到底,其实他们自己就是社会不公、帝国走向崩溃的毒瘤,他们有什么可大气凛然的;宦官们为自己的私利盘剥,他们何尝又不是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10 23:06:11 +0800 CST  
@Gardel的探戈 164楼 2013-12-10 15:47:31
楼主好文。只是买官的钱是否只不过九牛一毛?真正进了谁的口袋?有多少用于了平叛?民间是否真的民不潦生?灵帝之死是否必然?军阀崛起为什么不是在质帝?不是在献帝之后?
-----------------------------
这些问题挺难回答,历史上也语焉不详,不过民不潦生应该是肯定的,否则黄巾军一起事就能聚集百万之众。军阀崛起主要是黄巾起义,灵帝准许士族豪强慕私兵来平叛,这是压倒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10 23:13:29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