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宦官的力量来自于皇帝,没有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一般情况下,宦官集团其实就是皇帝用来对抗权贵阶层的一群打手,皇帝想做而不方便做的事一般都是由他们完成的,相对于权臣、亲王、兄弟,宦官更值得信任,当然这绝不是太监们品德优秀,主要是他们成不了气候,也缺乏继承人。而且人一般都会相信身边的人,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东汉的这些小皇帝面对势力一直在膨胀的士族豪强集团时一定会觉得很孤独,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宦官这个盟友。宦官集团从皇帝这里获得权利,获得财富;而皇帝利用他们作为打手打击政敌。
传统的历史认为是宦官集团蒙蔽了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搞乱国家,打击政敌。实际上从打击外戚开始,到后来的“党锢之祸”打击士族豪强势力,那次又不是皇帝真正的目的呢?历史不联系现实,永远都看不懂。就像文化大革命,官方说法是江青四人帮集团蒙蔽了毛主席,一手遮天。但实际上毛不想打倒的人,四人帮敢动那人一个指头吗?宦官们没有政治基础,一切只是狐假虎威,后面的皇帝一倒,宦官们也就立马垮台,这一点和四人帮是比较类似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29 20:32:26 +0800 CST  
@黄鹤楼刘刘 25楼 2013-11-29 20:33:31
楼主好文,有深度。
-----------------------------
谢谢鼓励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29 21:31:08 +0800 CST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就是想解释外戚、宦官走马灯式执政的真正原因。
汉灵帝时这个模式的皇帝中比较典型的一位,不过他运气不好,苦苦支撑后,大汉帝国终于还是在他身后崩溃了。
公元168年,汉桓帝死于洛阳宫中的德阳前殿,年仅36岁。至于死因,一般都是说长期沉迷酒色而掏空身体,其实汉末这几个皇帝的死因都是如此,其实算起来,这几个皇帝都算得上太平皇帝,实际上,不沉迷于酒色皇帝并不多,这一系列皇帝的英年早逝还是让人觉得有点蹊跷的,当然,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这里就不探讨了。
汉桓帝刘志也是有名的荒淫皇帝,结果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搞出个一儿半女,所以他一死,谁来接板成了大问题。选皇帝的重任就落到了窦武身上,窦武是标准的官N代,也是士族豪强的一员,他的女儿是汉桓帝的皇后,现在的太后,所以他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帝国的代理执政官。
选皇帝的程序就是拿着皇家族谱一个个寻找,选择的标准记载里说的按贤的标准来选择,实际上这种标准历来都一样,首先要年纪小,好控制、第二要没志向,贪图享受、才能平庸,长大了也好控制。实际上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窦武基本没看走眼,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全不是他能预料到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29 21:32:48 +0800 CST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将军梁冀,表现出的勇敢果决,一点也不输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
窦武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十分高危的,从以往的经验来说,处于这个位置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在拥立了汉灵帝即位后,窦家一门封三侯,可谓风光无比,也有人劝窦武急流勇退,窦武也不以为然。这让我又想起感情剧中最常见的一个情节,女猪脚的朋友问她:你现在找的男朋友那么花心,你还去找他干啥?女孩的回答是:“他是爱我的,我将是他的最后一个”。这时候观众的感叹都是:好蠢的女人。实际上这也不一定就是愚蠢,身在局中有时确实也身不由己,而且每个人都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本事而成为例外的那一个,窦武应该也是这样想的,而且他也是有计划有步骤去做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29 22:50:08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08:29:11 +0800 CST  
自顶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09:41:08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11:38:14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鼓励
,本来想写得差不多再发帖的,但又耐不住性子,写好一点就急着发了,所以更新就会比较慢了,不好意思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21:46:01 +0800 CST  
@水漫金山我救娘子 46楼 2013-11-30 18:31:04
有点意思,正所谓无古不成今,对于今天的乱像楼主可指点一二。
-----------------------------
其实无论古今,人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什么什么主义,只不过是幌子,骨子里都差不多。指点谈不上,利益集团从来都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的,就比如你是一个国企的退休职工,本来享受较好的退休待遇,这时候,企业改革,退休职工取消双轨制,全部归于社会保险,你会支持吗?一般人都会千方百计反对改革,而且会说出许多貌似合理的理由。

好了,现实还是少说为妙,说历史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21:55:48 +0800 CST  
@欢歌莫明 56楼 2013-11-30 20:59:20
顶,风闻三国掺假,愿闻其详
-----------------------------
三国演艺本来就是小说,不存在掺假的问题
但其实所有历史记载都存在掺假,这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因为人都是有立场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21:59:58 +0800 CST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将军梁冀,表现出的勇敢果决,一点也不输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
窦武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十分高危的,从以往的经验来说,处于这个位置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在拥立了汉灵帝即位后,窦家一门封三侯,可谓风光无比,也有人劝窦武急流勇退,窦武也不以为然。这让我又想起感情剧中最常见的一个情节,女猪脚的朋友问她:你现在找的男朋友那么花心,你还去找他干啥?女孩的回答是:“他是爱我的,我将是他的最后一个”。这时候观众的感叹都是:好蠢的女人。实际上这也不一定就是愚蠢,身在局中有时确实也身不由己,而且每个人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会成为例外的那一个,窦武应该也是这样想的,而且他也是有计划有步骤去做的。
窦武首先做的是拉拢士族,他建议皇帝重新启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打击的士族成员,如当时赫赫有名的李杜等人,并取得成功,他散出家财,救济太学学生,救济平民,不过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这个拉拢工作并不成功。
正史上的记载,窦武是标准的正面人物,可以看出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一种遗憾,认为他是在为国为民。这里我就偏一下题,先探讨一下人的主观动机的问题,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说,人做一件事的主要动机最终还是基于自身利益来考虑,就像刚生下来的小孩,肚子饿了,就会哇哇地哭,其实哭闹也是费力气的事,婴儿哭闹的动力来源与他想吃的欲望,如果失去利益驱动,人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我们经常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超市经常搞产品促销,他们打出的宣传一般都是,为了回馈消费者,商家大让利。作为一件商品来说,确实是降价了,但商家这时打的算盘,通过个别商品的降价,尽量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这样能够促进总销售量,虽然个别商品确实赔钱了,总体还是赚了。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但是商家做宣传时,肯定不会说这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而会大力宣传他们的降价让利,当然,商家们也没有撒谎,客观上他们确实降价让利了。
现实生活中其实人们基本都会这样做的,真正的利己动机一般都不会放到台面来说,反而是客观上一些利他的东西会被人无限放大,这一点在政治宣传中尤其明显。就像当年红军长征,说白了,就是逃命,而且原来的目标也很明显,就是向西逃向苏联,后来闹了点内讧,西路又打不通,这时听说陕北也有红军的根据地,无奈之下也只有北上了。说实话,事情最开始的动机和抗日没有任何关系,但客观上确实是北上了,后来确实也和日寇打过点仗,于是在后来的政治宣传中,长征的主要目的成了北上抗日,而且我们也都相信了。作为政治团体,为自己集团利益着想是无可厚非的,否则绝不可能成功;宣传上搞点小花样也没问题,这是政治需要。我说这些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看历史能够不被表面的政治宣传所蒙蔽,而能够看出历史事件的主要动机在那。
回到窦武,那些为国为民的调子我们就不谈了,窦太后与刘宏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刘宏自己的亲妈还在世。所以窦武这个外戚身份是很不牢固的,他最核心的利益驱动应该是先坐稳位置。窦武除了拉拢士族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抑制皇权。从历史经验来看,皇帝最倚重的盟友就是宦官集团,所以窦武接下来做的就是打击宦官集团,史书上有感叹窦武下手不够狠,动手不够快的,不过在我看来,窦武实际上是已经够狠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1-30 22:29:34 +0800 CST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由大臣来选皇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尽管大臣们绞尽脑汁尽量按庸选择,但过于膨胀的臣权一定是会与皇权相冲突的,只要皇帝不是白痴,就一定会反击,刘志看着也挺平庸,照样以16岁的低龄,联合宦官,扳倒不可一世的跋扈将军梁冀,表现出的勇敢果决,一点也不输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
窦武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十分高危的,从以往的经验来说,处于这个位置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在拥立了汉灵帝即位后,窦家一门封三侯,可谓风光无比,也有人劝窦武急流勇退,窦武却不以为然。这让我又想起情感剧中最常见的一个情节,女猪脚的朋友问她:你现在找的男朋友那么花心,你还去找他干啥?女孩的回答是:“他是爱我的,我将是他的最后一个”。这时候观众的感叹都是:好蠢的女人。实际上这也不一定就是愚蠢,有时身在局中有时确实是身不由己,而且每个人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会成为例外的那一个,窦武应该也是这样想的,而且他也是有计划有步骤去做的。
窦武首先做的是拉拢士族,他建议皇帝重新启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打击的士族成员,如当时赫赫有名的李杜等人;他散出家财,救济太学学生,救济平民,得到了士族们的交口称赞,不过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这个拉拢工作并不成功。
正史上的记载,窦武是标准的正面人物,所以在描写他失败时,可以从出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深深的惋惜,认为他是在为国为民,却时运不济啊。这里我就偏一下题,先探讨一下人的主观动机的问题,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说,人做每一件事的主要动机最终还是基于自身利益来考虑,就像刚生下来的小孩,肚子饿了,就会哇哇地哭,其实哭闹也是费力气的事,婴儿哭闹的动力来源与他想吃的欲望,如果失去利益驱动,人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当然,一般情况下,做好自己的工作,给别人带来服务,给自己也会带来收入,满足自身的需求。我们经常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比如超市经常搞产品促销,他们打出的宣传一般是:“为了回馈消费者,商家大让利”。某些商品确实是降价了,但商家这时打的算盘,通过个别商品的降价,尽量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这样能够促进总销售量。虽然个别商品确实赔钱了,总体还是赚了。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但是商家做宣传时,肯定不会说这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而会大力宣传他们的降价让利,当然,商家们也没有撒谎,客观上他们确实降价让利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都会这样做的,真正的利己动机一般都不会放到台面来说,反而是客观上一些利他的东西会被人无限放大,这一点在政治宣传中尤其明显。就像当年红军长征,说白了,就是逃命,而且原来的目标也很明显,就是向西逃向苏联,后来闹了点内讧,西路又打不通,这时听说陕北也有红军的根据地,无奈之下也只有北上了。说实话,事情最开始的动机和抗日没有任何关系,但客观上确实是北上了,后来确实也和日寇打过点仗,于是在后来的政治宣传中,长征的主要目的成了北上抗日,而且我们也都相信了。作为政治团体,为自己集团利益着想是无可厚非的,否则绝不可能成功;宣传上搞点小花样也没问题,这是政治需要。我说这些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看历史能够不被表面的政治宣传所蒙蔽,而能够看出历史事件的主要动机在那。
回到窦武,那些为国为民的调子我们就不谈了。窦太后与刘宏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刘宏自己的亲妈还在世。所以窦武这个外戚身份是很不牢固的,他最核心的利益驱动应该是先坐稳位置。窦武除了拉拢士族之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抑制皇权。从历史经验来看,皇帝最倚重的盟友就是宦官集团,所以窦武接下来做的就是打击宦官集团,史书上有感叹窦武下手不够狠,动手不够快的,不过在我看来,窦武实际上是已经够狠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09:08:00 +0800 CST  
不好意思,昨天发的匆忙,有点乱,今天整理重发一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09:11:06 +0800 CST  
@abcd870202 82楼 2013-12-01 08:20:00
楼主跑提了,,,,说好的三国呢?
-----------------------------
其实我在文章最开头就说了,这个贴还真不是来讲三国故事的,主要还是想说历史观,只是借三国的平台而已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09:39:08 +0800 CST  
@qhayjf 86楼 2013-12-01 09:11:06
不好意思,昨天发的匆忙,有点乱,今天整理重发一下
-----------------------------
@喜逢治世 104楼 2013-12-01 11:04:33
“楼主说红军北上就是为了逃命,但政治宣传却说成是北上抗日。”本人说点愚见:个人认为红军并没有遮掩长征的目的,书上也说了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导致了长征。再说当时抗日战争还没全面爆发呢,共产党也不至于说自己北上是为了抗日吧。当然———本文还是很精彩的,楼主的 历史 观还是挺精辟的。赞一个!
-----------------------------
@喜逢治世 106楼 2013-12-01 11:15:25
若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楼主指点
-----------------------------
指点谈不上,关于北上抗日的说法,现在可能也有点不好意思提了,以前可是教科书上的官方说法,刚才特意查了一下,提出要北上抗日的时间还要早,1934年7月15日由毛泽东、朱德等署名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次提出“北上抗日”。
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快失败之时,长征还没开始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16:40:38 +0800 CST  
窦武的策略就是对宦官集团进行斩尽杀绝,我估计假如宦官们不是住在皇宫的话,窦武就敢带兵直接杀光宦官们。现在窦武只能走了一个相对合法的手段,他让他的女儿,也就是亲政的窦太后下旨剿灭整个宦官集团。窦太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汉来故事世有,但当诛其有罪,岂可尽废邪?”她的意思是有罪才能杀,没罪也搞斩尽杀绝,恐怕不合适。后人常常觉得是窦太后误事,她的妇人之仁让宦官们有了反击的机会。实际上作为统治者的窦太后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专制社会至少还有一个法制社会的幌子,不问青红皂白、是非曲直的全面屠杀肯定是不对的,这种全面的政治清洗可能能带来暂时的安宁,而负面影响是很深远的。后来袁绍直接带兵杀进皇宫,将宦官们斩尽杀绝,并没有带来任何好的影响,后果只是皇权的真正没落、以致天下大乱。
上文说过窦武最终的敌人是皇权,不是宦官,就算他能够把宦官们全部杀掉,同样避免不了日后和皇帝的冲突,杀光了一批宦官,还会有新的宦官出现,在皇帝长大后,他们还是会因为共同利益走到一起。其实当时宦官们和外戚窦武之间并不是到了非火拼不可的时候,只是窦武想先下手为强把这个矛盾激化的时间提前了。
既然没有太后的全面支持,窦武也只有一步步来,首先窦武先找一个日食的理由杀了制宫省的中常侍管霸﹑苏康等人,后人因为管霸、苏康早死,没有兴起风浪而认为窦武错少了好人,认为他应该先杀曹节和王甫,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想法,至少窦武不会是傻瓜,谁先杀谁后杀他心里至少该有个谱,管霸、苏康在宫中也绝对不是省油的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20:35:54 +0800 CST  
窦武的屠刀举起来了,当然是不会停的,窦武第二步计划开始,他罢了黄门令魏彪,以亲己的小黄门山冰代之,将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他的盟友太傅陈蕃建议立即杀了郑飒,窦武不同意,命令山冰等人审问之,等得到郑飒指认曹节和王甫之流的口供再开始第二次清洗。窦武的计划其实没什么问题,毕竟要杀人还是名正言顺一点好,表面功夫还是需要做以下的。但致命的问题来了,窦武的清洗计划泄露了。史书上都怪窦武动作太慢,保密工作做得有不到位。我觉得一般搞密谋出现泄密主要还是在于内部人员对于组织的政治前途没有信心,也就是说认为窦武胜利的希望不大。就像清末革命党一搞起义,必然就会有人泄密一样,到后来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大势起来,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窦武的奏章竟然被人送到了长乐五官史朱瑀的手里,朱瑀迅速通知了宦官集团的首领,俗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更何况这些宦官根本就不是兔子,他们是会吃人的狼。宦官集团首领歃血为盟,立誓拼死一搏。这个时候,小刘宏也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是帝拔剑踊跃,可见他当时也是比较激动的,史书上又说刘宏是被太监所挟持,其实有点自相矛盾,我认为窦太后后来被挟持,那应该是确定的,但对于刘宏,那就不一定了。如果刘宏心智正常,宦官们只要陈说厉害,再比对历史,再加以渲染,刘宏自然会把窦武当作自己的头号敌人的,如果刘宏真如某些史书上说的就是个二货的话,那就更简单了,拿梁冀吓唬一下他就行了,估计一想到汉质帝的悲惨下场,刘宏自然就会拔剑踊跃了。
接下来就是火拼了,宦官们把持了太后,首先就是先下诏收捕窦武陈蕃一党。窦武其实还是有所准备的,他杀掉使者,迅速召集了数千军士,然后开始攻打皇宫,唐诗这样评价:“窦武忠谋又未行”,实际上窦武是做足准备的,并且也在一步步按计划实施的,步子迈得也不小,个人认为是步子迈得太大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22:19:38 +0800 CST  
回复第92楼,@西晋鄙夫

补充一下:宦官并不是简单的奴才,他们的背后有利益集团的影子,特别是汉唐的宦官,他们其实是商贾集团的代言人。汉唐都压抑商贾的政治地位,在正常的政治框架内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必须另寻它路,于是宦官就成了他们最好代言人。宋以后对商贾压制逐渐解除,因此宋以后宦官作恶就大大减小,魏忠贤再厉害,也只是一个家奴,只要皇帝愿意,随时可剁了他。
--------------------------

这个以前确实没想过这一点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1 22:55:55 +0800 CST  
@沙末吹雪 122楼 2013-12-01 22:30:29
喜欢曹操,我看到三国都进去排他。。
-----------------------------
还在构思,就怕还没讲到曹操,想讲的东西就已经讲得差不多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2 16:34:44 +0800 CST  
那为什么窦武还是失败了?接下来对于张奂的分析应该可以说明一点问题。宦官们暂时控制了皇权,当然是要好好利用了,于是他们诏以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加节,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五营军士来对抗窦武,王甫自己再召集了千余人,合兵一处。在史书里并没有具体说明双方的实力对比,提过的就是窦武的数千人和王甫的千余人,这说明只要张奂帮那边那边就能取得胜利。最后其实仗都没打起来,王甫那边一喊话,窦武这边的军心就崩溃,纷纷投降了,只剩孤家寡人的窦武只有逃跑,最后走投无路自杀,被枭首洛阳都亭,宦官们继续斩草除根,灭了窦家全族。
关于军士投降的原因,史书上说是“营府素畏服中官”,就是说兵士们向来害怕宦官,这其实不是主要理由,后来袁绍带兵杀光宦官的时候,也没见那个兵士害怕宦官,主要应该是当时的军力对比,窦武一方处于劣势,而这些人又不是窦武的死忠,所以一看情势不对,就纷纷投降了。
这次军事行动的关键人物张奂的表现最值得寻味。宦官们得势之后,对士族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张奂当然是例外,他宦官们的大功臣,自然得到的是大加封赏,张奂官拜大司农,并封侯,张奂感觉到自己已经完全走到了士族集团的对立面,于是,他坚持不受封侯,称自己是上了曹节假传圣旨的当了,后来他又上书灵帝,要平反窦武、陈蕃。当然对于这个刘宏与宦官们都不会答应的。再后来与宦官集团的摩擦中,张奂被贬回家,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3-12-02 21:06:41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