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帝陵志

阳陵出土文物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0 16:53:44 +0800 CST  
阳陵出土文物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0 16:54:52 +0800 CST  
马上就出来啦   不着急哈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0 23:12:37 +0800 CST  
哈哈 一会就出来啦   嘎嘎~~~~~~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16:05:22 +0800 CST  
第六节:汉武帝刘彻茂陵
墓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号“孝武”,厚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在位期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于匈奴,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史记》和《汉书》的描述,刘彻还是一位双性恋者。记载于史书上的男宠有韩嫣、李延年、韩说,以及为武帝弄儿的金日磾之子,卫青和霍去病也曾经为刘彻的男宠,不过后来开辟新道,建功立业,而成了汉朝的名将。但也有人认为此类说法缺少有力证据,又因年代久远,而导致考证困难。
汉武帝晚年,听信宠臣江充谗言,导致了“巫盅之祸”的发生,太子刘据已经皇后卫子夫被迫自杀,后汉武帝醒悟,又杀江充一党,整个长安一片腥风血雨,这也是汉武帝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同时,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世宗。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陵墓现状:
茂陵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
乘车线路:
咸阳市内乘12路公交车到定周村下车后,换乘定周到兴平的公交车,1.5公里后到。
西安火车站乘专门去茂陵专车。
票价:
46元/人。
注:茂陵陵邑在封土东的豆马村附近,最近又在那里发现诸多建筑遗迹,另在霍去病墓建有茂陵博物馆,内有西汉时期石刻若干座(尊),以及出土文物,以及汉武帝一生蜡像展示等。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16:50 +0800 CST  
茂陵封土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18:18 +0800 CST  
茂陵墓碑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23:53 +0800 CST  
陪葬墓  卫青墓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25:25 +0800 CST  
陪葬墓   霍去病墓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28:12 +0800 CST  
石刻   马踏匈奴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29:39 +0800 CST  
石刻  左司空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31:40 +0800 CST  
石刻  猪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33:29 +0800 CST  
出土文物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1 21:34:55 +0800 CST  
第七节:汉昭帝刘弗陵平陵
墓主:
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3月16日——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武帝最小的儿子,母亲赵婕妤(即钩弋夫人)。公元前87年即位,初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刘彻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刘彻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刘彻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刘彻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刘彻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第2年,刘彻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3月30日,刘彻死后第2天,刘弗陵继位称皇帝,第2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刘弗陵即位时,年仅7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刘弗陵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4岁的刘弗陵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刘弗陵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史称“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在霍光辅佐下,刘弗陵继承刘彻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此,刘弗陵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若天假其年,刘弗陵将大有一番作为。可惜,公元前74年6月5日(农历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刘弗陵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病逝于长安,年仅20岁,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13里处),尊谥孝昭皇帝。 昭帝无子,后以刘贺为嗣。
《汉书•昭帝纪》记载: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陵墓现状:
位于今天咸阳西秦都区大王村。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封土堆高29,底部边长46.8米。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
乘车线路:
咸阳市内乘12路公交车到大王下车,路南200米处即是。
票价:
未开发,不收费。
注: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2 03:42:03 +0800 CST  
平陵封土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2 03:43:09 +0800 CST  
平陵陪葬上官皇后封土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2 03:44:31 +0800 CST  
平陵保护碑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2 03:46:36 +0800 CST  
第八节:汉宣帝刘杜陵
墓主:
汉宣帝徇(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 (公元前74年9月10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在位)。他是汉武帝刘彻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因汉昭帝无子,昌邑王刘贺又被废,所以在公元前74年9月10日(农历元平元年七月庚申日),17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公元前64年6月(农历元康二年五月),改名刘询,宣帝改名“询”的理由是“病”、“已”两字太过常用,臣民避讳不易。
宣帝刘徇因少遭不幸(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流落民间,察知民间疾苦,所以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然而宣帝刘询从出生到即位,再到亲政,既坎坷多难,又极富传奇色彩。
曾使用年号:本始、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当年戾太子刘据有个妾史良娣,生皇孙刘进。刘据共有3个儿子,为了加以区别,就以其外祖母家姓称刘进为史皇孙。史皇孙长大成人后,娶妻王翁须,生下了儿子刘病已。数月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戾太子、史良娣、史皇孙、王夫人和这一家族的其他人先后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刘病已保留了一条活命,被送进了监狱。
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典狱官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销了这道命令。由于他还是个婴儿,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刘据一案平反后,在刘病已5岁这年,邴吉再一次把他抱上了自己的车座,送到了鲁国他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寄居。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对这个可怜的孩子非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邴吉还及时将刘病已已被赦免的消息上报给了掖庭宫廷官署。从此,刘病已的名字被记在了宗室的族谱上,他的生活费用也全由朝廷提供。这时的掖庭令张贺,原来曾当过戾太子刘据的家吏,顾念主人的旧恩,对这位皇曾孙关怀备至。他用自家的私钱为刘病已延师受学。
眼看刘病已一天天长大,掖庭令张贺开始为这个落魄皇孙的终身大事着急,为刘病已聘下了掖庭监狱的典狱长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于是,17岁的落难皇孙刘病已娶了许平君,一年后就有了儿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没过几个月,刘病已变成了刘询,成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皇帝。汉宣帝起自民间,根基薄弱,易于操纵,这是霍光选立他的主要原因。
即位后,宣帝把朝政都委托给了霍光,唯有一件事情坚持自己作主,那就是册立皇后。大臣们都知道霍光有个小女儿叫霍成君,论辈分还是上官太后的小姨。众臣不谋而合,都把皇后的位置心许给霍光的女儿了。宣帝却难忘相濡以沫的患难妻子许平君,有意立她为皇后,但他不向大臣们明说,却下诏寻找一把自己在贫寒时使用过的宝剑。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大臣们心里明白,只得上奏,请立许婕妤为皇后。对此,霍光也只好认同。
公元前74年12月31日(农历元平元年十一月壬子日),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依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该加封为列侯。但霍光以许广汉为“刑余之人”作托辞,竟不许封,最后只封个“昌成君”。
霍光的小女儿成君未能入宫,霍光的妻子霍显气得火冒三丈。做了两年皇后的许平君再次怀孕,到快分娩时,有病召女医淳于衍入宫。霍显指使淳于衍谋害许皇后。本始三年(前71年)许皇后生产后,淳于衍趁机把事先带入宫中的附子粉末掺入丸中。许皇后服药后,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不久 ,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终于成为宣帝新的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霍光执掌国政20年,大权独揽,虽无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实。但是,霍光正确地执行了汉武帝临终遗诏的基本精神,终于使西汉王朝由社会动荡不安进入到“昭宣中兴”,为西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来看,霍光专政,对西汉王朝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24岁的汉宣帝是一位富有社会经验的青年。他挣脱了辅政大臣的羁绊,开始亲问政事,独揽朝纲,渴望以自己的意志施政,励精图治。霍光在世时,宣帝对其既有一种畏惧感,又背上了一种感恩的包袱。现在霍光虽然病逝了,但霍氏家族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中朝的军政大权。宣帝不是鲁莽的政治家,表面上继续封赏霍光的子孙,让其享受荣华富贵,自我暴露,再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另一方面却加强外朝的权力,下诏给御史大夫魏相,暗查霍氏隐匿不报的上书,以防壅敝,进而戳穿其阴谋,逼迫其就范、让权,最后达到清除的目的。
可是,霍氏集团对皇帝的新动向毫无察觉,反而依仗皇太后、皇后的特殊关系,变本加厉地专横跋扈、奢靡越制。霍光的寡妻霍显及其儿子霍禹不经朝廷许可,私自越制该修霍光的陵墓。规模如同帝王陵墓一样;霍光孙霍云常称病不上朝,却私自外出,派自己的家奴代为上朝谒请;霍显与几位女儿又置宫禁制度于不顾,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进出太后所居的殿中。
霍显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之的漩涡之中,仍然颐指气使。宣帝立刘奭为太子的决定,深深地触怒了霍光的孀妻霍显。她气得不进茶饭,遂教唆女儿霍成君毒死太子刘奭。然而,霍皇后实在找不到下毒的机会,但在态度上却常常对太子横眉冷对了。霍成君的一言一行,都被宣帝看在眼里,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暗地里加快了从霍氏家族手中夺回皇权的步伐。
汉宣帝掌握霍氏罪行后,镇定自若,复封霍山为乐平侯,领尚书事。接着宣帝诏令吏民奏事,可以不通过尚书,直奏皇帝,大臣亦可直接参见皇帝,从而把尚书架空,使霍氏掌握的中朝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之后,汉宣帝又陆续将中朝的霍氏成员调离,并收兵权。网已经布好了,只等收网的那一天了。地节四年(前66年)夏,失去了权势的霍家人深为怨恨,开始密谋发动政变。霍禹、霍山等阴谋设计,杀丞相,废宣帝,立霍禹为皇帝。结果计划泄露,宣帝派兵逮捕霍禹,腰斩于市,霍显、霍云、霍山等自杀,霍皇后被废,居昭台冷宫。霍氏集团被一网打尽。
汉宣帝尽管将霍光全家杀光,但并没有因此抹杀霍光的功绩。宣帝晚年在麒麟阁设置画像,霍光仍然被列为第一功臣。
诛灭霍氏集团后,宣帝对西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良吏”,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召开会议,整理经典。调整政策,发展经济。轻徭薄赋,劝民农桑。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汉宣帝派兵击灭西羌,袭破车师,进一步加强汉朝对西域的影响。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公元前48年1月10日(农历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汉宣帝因病去世,在位近26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 ,逝后葬于杜陵。
班固在《汉书•宣帝纪》中记载: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陵墓现状:
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乡三兆村南。始筑于元康元年 (公元前65),初元元年(公元前 48)汉宣帝葬此,为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30米。墙夯筑,基宽8米。四面正中各辟一门,门址通宽85米,进深20米,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宽13.2米,底铺素面方砖,正对陵墓羡道。门道两边为左塾和右塾。左右塾外侧,分别与左右配廊相连。王皇后陵的陵园及其门址形制与杜陵陵园基本相同,唯其规模较小,边长 330米。
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四周筑墙,北墙利用陵园南墙东段。平面长方形,东西173.8米,南北120米。辟有南门3座,东门和西门各 1座。寝园里有寝殿和便殿两大组建筑。寝殿是寝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寝园西部,东西107.8米,南北110.6米,面阔十三间,进深五间。周施回廊,地铺素面方砖,廊外有卵石散水。便殿在寝园东部,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间组成,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寝园南部有大面积的房屋建筑,当为守陵者住所。王皇后陵寝园在王皇后陵园西南,形制与杜陵寝园相近,规模较小,东西 129米,南北92米。
陵墓居陵园中央,封土覆斗形,底部和顶部边长分别为 175米与50米,高29米。四面正中各有一条羡道通向地宫,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宽 8米,底部在封土边处深达20米。与宣帝合葬的王皇后陵墓在杜陵东南 575米,又称东园,陵墓封土亦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边长分别为 145米和45米,高24米。
陪葬墓现有封土者62座,分布在杜陵东南、东北和北部 3处,其中以东南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根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竟等。
乘车线路:
西安市内乘525路公交车到汉宣帝陵下车即到。
票价:
5元/人
注:
陵邑位于杜陵西北2.5公里,平面长方形,东西2100米,南北 500米,是西汉诸陵邑中人口较多的一座城邑,居民中有不少“随帝陟陵”而居的达官显贵。
1982~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陵园、寝园遗址和陪葬坑进行了钻探和发掘。 出土遗物主要为砖瓦建筑材料。砖有方砖、长条砖,纹饰有素面、几何纹和小方块纹。瓦当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还有铁刀、铁臿、铁钎、鎏金铜构件、铁镞和五铢钱、大泉五十等。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3 01:14:52 +0800 CST  
杜陵封土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3 01:16:00 +0800 CST  
王皇后墓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09-03-13 01:18:41 +0800 CST  

楼主:孤清霜

字数:95070

发表时间:2009-03-03 10: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07 14:33:13 +0800 CST

评论数:40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