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关于宗族札叙之连载(添加中)

小报大内容读《中华高姓文化报》有感
高致贤
收到《中华高姓文化报》总第八期,我一气读完,深感余味悠悠,带来无穷遐想。一张四开4版小报能容纳那么丰富的内容,这是那些卖身广告的大报所不及的。她围绕高姓做文章,推举古今高姓人,内容都不错,读后深受启发。我尤其喜欢《高傒身世探讨》和《姜太公与齐文化》之类历史性、知识性兼具的文章。该报内容之佳,不需赘述,令我钦佩的是,她的硬伤极少。
在无错不成文的今天,错别字连篇的硬伤,已成为报刊通病。这张报纸也有,但在本期中,我只发现《高傒身世探讨》一文中第一个小标题下的第一段倒数第三行中的“即有对诸侯.....又有对天子.....”中的“即有”应为“既有”;《姜太公与齐文化》一文最后一段中,两处将“迁徙”的“徙”错为“陡”;《高氏树滋楼》一文中第一个小标题下第一段第二行中的“石砌”的“砌”错为“沏”了。但显然是笔误,而且都在国家规定允许为万分之三的范围内。
办报之难,局外人难以体会,《中华高姓文化报》办得这样好。高岳等宗亲功不可没。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8-05 06:14:22 +0800 CST  
辛酸中的幽默
读高宾瞎话系列偶感之一
高致贤
读着《高宾瞎话》,仿佛在听东方朔聊天,看他的命题,也感到一种辛酸,不禁想起一个故事:某人写讽刺性杂文四处碰壁。为什么?写贪官,人家重权在手,他被“维稳”;写奸商,人家财大气粗,他被“眼红”;写恶霸,人家拳大于法,他被“教训”......谁也不敢讽刺了,只好讽刺自己。高宾这个瞎话系列的命题,开始好像是叫老高瞎话,可能怕老高对号入座,引起麻烦,于是又改为现在这个题目,令我忍俊不禁(附《高宾瞎话系列之四——主与仆》于后)。
高宾,你以为这就安全了吗?未必吧!你知道全世界只有你叫高宾吗?与你同名的多得很。其他高宾来找你的麻烦,也是可能的。那么,另外的高宾问你:“我什么时候说瞎话啦!”你又怎么回答?我真为你担忧。不过,我想你一定会说,我没有写你。你爱听就听,不听便罢,反正我是瞎说。既然是瞎说,不说白不说,哪怕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还要说上“一百”说。那就瞎说一气吧!当年的《官场现形记》是瞎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瞎说,《聊斋》是瞎说......我以为高宾不会希望这种瞎说永存,有良心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杂文和他所写的现状一起速朽!高宾会例外吗?
附:高宾瞎话系列之四——主与仆
上次集资购房,就是集体购买房子,是团购性质,早早交了钱,等待房地产商拿着这些钱去建房子。等分配时候,根据级别、工作年限历经公布分数从高到低等选房程序,这还是很麻烦的。当时房价也是市场价,只不过不用自己太操心罢了;再者说了,这么多人,感觉心里踏实一点。挑房的时候先是签订购房合同,自己买房子,当然是乙方,建房子地产商是甲方。可是接着要签订一个早已拟定好的物业服务合同,我还是被告知在乙方栏签字,我就说:这不对。买房子我是乙方。物业管理我是甲方,物业服务是为业主服务的,物业公司才是乙方。人家装不明白,也不搭理你。这么大的房地产企业,还是过去从政府机构分离出去的,这里面都是高人,法人代表还是政府任命的,咋会这点常识都不明白。可是细细一想,这也不奇怪。官贵民贱观念根深蒂固,尽管说是人民当家作主,可是,民众啥时候也没做主。成为官员是为民做主,叫做父母官。本来是人民“勤务员”,自己成为是人民公仆,可是历史上沿袭就是给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谁愿意和官员打官司,找死吗?从历史和现实中,主人和仆人(公务员)就本么倒置了。哪有主人给仆人下跪,高喊一声,青天大老爷,你给小民做主啊。一定级别的仆人视察,主任还要回避,唯恐仆人受损。只是好的好听一点,事实上,百姓心里是自己还是非常明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连毛泽东也喊:人民万岁!一切国家机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理论也是不错的,但是落实起来就难说了。有问题上访会被看做刁民,会被收监拘留,漫漫上访路就是真实写照,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还能忍气吞声,一般不要去上访,誓死一搏那是另外一回事。民众要求一碗水端平,就是有个平等权利。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保证这么一点平等权利,民众没有奢求,得到多少利益,就是平等就好。多少次农民起义,口号就是均贫富。因此,这个口号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揭竿而起也是被逼无奈,官逼民反是旧社会的事情。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8-10 05:41:01 +0800 CST  
作者:XX家深远A 回复日期:2012-08-05 09:54:15  回复

同时,也想请教一下老先生,为什么您认为这个堂号来自北齐高氏呢?
xxxxx
此事一时半刻上不去,请先看我的帖子再聊好吗?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8-10 05:46:11 +0800 CST  
高宗武其人
《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
高宗武,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生于浙江乐清,1994年卒于美国。早年留学日本,抗战前期进入外交领域,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务,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是当时国民政府里最年轻的高级外交官员。
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宗武接受特殊任务,在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他在这段时间一度背离蒋介石,为汪精卫“和平运动”秘密奔走,并随汪去上海,参与“汪日密约”的谈判。后来他又与陶希圣一起逃离上海到香港后,与陶希圣联名在《大公报》及国内个大报纸发表《致大公报函》,将他妻子沈维瑜秘密拍照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公诸于世,揭露了汪精卫的汉奸嘴脸,制造了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高宗武联合陶希圣将“汪日密约”公诸报端,揭开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真面目后......经历了一番巨大波折的高宗武,告别政治,远遁美国,化名高其昌,挂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职,在美国长期定居,以炒股为生,一直到1994年去世。
详细情况,参考简介目录
简介
生平崭露头角的“日本通”;2低调言和,以汪精卫为中心;3三赴香港,徘徊在蒋汪之间;4潜赴日本,推出汪精卫;5戏剧性的结局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8-15 05:11:25 +0800 CST  
高斗南复官升官“圣政”留名
高致贤/集
高斗南,字拱極,陝西徽州人。明朝官吏。
洪武年間,由薦舉授四川定遠知縣。二十九年,因連坐被徵。百姓奔走呼喊,明太祖得知后,賜襲衣寶鈔遣還。其政績寫入《彰善榜》、《聖政記》,九年后,升雲南新興知州,後來告老還鄉,70歲時去世。有子高恂。

参考文献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明史/卷281http://zh.wikisource.org/wiki/明史/卷281
《明史》(卷281):“高斗南,字拱極,陝西徽州人。貌魁梧,語音若鐘。洪武中,由薦舉授四川定遠知縣。才識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與知府永州余彥誠,知縣齊東鄭敏、儀真康彥民、岳池王佐、安肅范志遠、當塗孟廉及丞懷甯蘇億、休甯甘鏞、當塗趙森並坐事,先後被徵。其耆民奔走闕下,具列善政以聞。太祖嘉之,賜襲衣寶鈔遣還,並賜耆民道路費。諸人既還任,政績益著。尋舉天下廉吏數人,斗南與焉,列其名於《彰善榜》、《聖政記》以示勸。九載績最,擢雲南新興知州,新興人愛之不異定遠。居數年,以衰老乞歸,薦子吏科給事中恂自代,成祖許之。年七十而卒。”
简而言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四川定远知县高斗南等人因事被关入监狱,当地耆民认为不公,就结队到京城反映情况。他们开列知县高斗南等人的善政,报告给朱元璋,要求撤消对高斗南等人的处罚,朱元璋听取了耆民们的报告,不仅撤消了对高斗南等人的处罚,而且对高斗南等官员进行了嘉奖,赐给袭衣、宝钞,又将他们派回原地任职,这几个人后来政绩更加显著。朝廷为表彰天下廉吏,刻印《彰善榜》、《圣政记》,高斗南名列其中。
感言:斗南公被罢官之后又复官,足见他为官清廉、执政为民、深受民众之爱戴;复官之后又升官,足见他执政有方、政绩突出;身后名标《彰善榜》、绩录《圣政记》,足见他一生清廉,千古芳名!成为我们为人为官的好榜样!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8-26 05:40:18 +0800 CST  

身心同获保健品
高致贤
7月25日收到祺宾宗亲从江苏常熟快寄的两盒康益芦笋茶,该茶口感不错,保健价值又不是短期可见效的,不便赘述,以避广告之嫌。可那宗亲情感却是用语言文字不能表达出来的,也不是用数据可以计算出来的。本来,情感蕴于不言中,情至深处不言谢!可是,祺宾给我的精神营养之可贵,不言则如鲠在喉。为什么?我的《岳飞的亲家——高登》一文发出去,在一片赞扬声中,祺宾宗亲对高登的卒年作了纠正。我用的是卒於绍兴二十八(戊寅)年,(1158年)。他提出应该是卒於绍兴十八(戊辰)年(1148年)。两种版本都有出处,到底哪个版本正确呢?祺宾是高登公的直系后裔,他还运用考证来说服了我。
他说:研究高登——东溪公的资料最多的是高山水和高平和,高平和是中华高东溪裔孙联谊会会长。他有《东溪公生卒年考》。而且把山水宗亲的 《东溪公生卒年考》 发送给我。
高山水宗亲的考证有理有据,据事说理,使我获得宝贵的史料,收到了意外的效果。这一文之师,令我久久难忘。这史料的余味不是比任何茶种的余味都要悠长吗?芦笋茶可以健身,考证文章能够健心。祺宾送我两件宝,让我健身更健心。常言道:黄金有价情无价,宗亲之情,更比黄金贵万分。
2012.7.29.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09-19 05:48:06 +0800 CST  

高傒是高姓的共祖吗?
高致贤
高傒是高姓的共祖吗?其实不然。让我们从高姓的起源来看看:
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记录先秦时代的古籍:《世本》中就说:黄帝的臣高子元在宫室里做建筑工作。这个高元就是历史书籍中有记载的第一位姓高的人。可是,史籍中就没有看到高元后裔的记载。
我国传说的远古“五帝”之中,有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据说高阳氏有八个能干的儿子,称为“八恺”,即苍舒、贵 、梼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高辛氏也有八个“才子”,称为“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实际是两个各由八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这两个部落是近亲,也许和高元所属氏族有承继关系。根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颛顼就是昌意的亲儿子(一说为孙),黄帝去世后,颛顼才继承了黄帝位子,当时他才20岁,建都于帝丘,在位78年。颛顼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帝喾继任。按《史记》的这种说法,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所以,我们说,这两个部落也许和高元所属氏族有承继关系。
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著作的记载,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叫吕尚),姜太公的第6世孙(依《史记·齐太公世家》则为八世孙)齐文公姜赤。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夷(在今山东禹城县)居住过而得名的高邑,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儿子,名叫姜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为有他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公认的共祖。
然而,《古今姓氏书辩证》提出一个独特看法:高傒在桓公继位前已为上卿,且在高傒之前,郑国就有大夫高渠弥、高克,因而齐国高氏的产生应与桓公称霸无关。
高姓来源中,还有以高字为头的复姓简化的;也有受封姓高的多种来源。客观地讲,现在的高姓族人,绝不可能完全是高傒的后裔。只因高傒为齐国上卿,记录他的史料比较丰富、全面。他已经成为我们高姓的品牌。所以,绝大多数高姓子孙公认高傒为共祖,也没有什么不可,只不过从研究的角度来讲,更为客观,更为科学一些更好。一己之见,未必正确,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0-20 09:47:29 +0800 CST  

寻根要注意地域名称的变化
高致贤
寻根多从家谱中寻找线索,即是:某祖人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移到什么地方。而后,去人或去信到祖人迁出的地方寻根。可是,到了那里,往往又找不到祖人迁出的那个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多是因为地名发生了变化,你去的当时,当地已经找不到老谱书写的那个地名了。是不是谱书上写错了?一般不会写错。绝大多数是地名发生了变化,地是那片地,名却不是那个名了。比如,谱书上写的大树脚,现在却变成了红旗村等等等等。
须知,地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谱书上写的是祖人迁出时的地名,距你去寻根时已经若干年了,地名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再去找原来的地名,无异于刻舟求剑。就我们亲历的文化大革命第一年,地名也变化无常。
谱书上的地名前,都冠以行政区域名,比如某某县、某某乡之类。而行政区域名也是在变化的。就我所知的西康省、察哈尔省不在了,海南省、三沙市出来了。地区、县、乡、村等行政区域名称更是变化多端。这样笼统说来不好理解,让我从我知道我家乡的地名变化来看看吧——
我家乡现在的地名叫大方县核桃民族乡中坝村中坝村民组。可是,民国以前叫大定县义渐里二甲中坝田;民国时期叫大定县达溪乡高枧保,中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叫大定县达溪区高枧乡中坝村中坝田;1958年大定县恢复为大方县,乡村名不变;大跃进时期叫达溪公社高枧管理区中坝大队中坝生产队;大跃进之后又叫高枧公社中坝大队中坝生产队;1980年代中期还原为大方县达溪区高枧乡中坝村中坝村民组; 撤区并乡后改为现名。
不厌其烦写上这些,旨在说明一个小地名也变化多端,全国比这变化更快更多的地名多得很。所以,我们去寻根时,一定不要被现在的地名挡住了寻根之路,要想法找到当地的《地名志》查阅你的谱书上记载那个时期的老地名。也不要忘記访问当地的老文化人。
如果不懂得地名变化,只是按谱书上记载的那个地名去找,往往是耗资费时,无功而返。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0-26 05:02:34 +0800 CST  
读《大节千秋》初稿后与吴勇对话(连载)之卅五 贵州老高:
著作等身的土司传人——高映
高致贤
高映为大理高氏第52代,字雪君,别号结璘山叟,生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其父姚安土同知高泰翟追随南明永历皇帝,最后又投降满清并出家为僧......

织金吴勇:好象在大理开会时见过资料,有个土司学者的名字是在高\映两字中还有一个字,是“明”字下面一个“空”字,读keng.是不是你说的这个人呢?存疑。
织金吴勇:上面说的那字有错,是天字下面一个明字。这个先贤有部著作:《鸡足山志》高奣映 注释 解说词:芮增瑞
出版日期: 2003年01月01日 ISBN:722203599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织金吴勇:芮增瑞老师我认识,他曾经送过我这部书,但是一时找不出了,否则我就给你。
织金吴勇:彝族学者高奣映(1647~1707),字雪君,小字遐龄,别号问米居士,又号结磷山叟,系大理国高氏家族在姚安的分支,世袭土官。
清顺治十五年(1658),高奣映之父高擢作为南明永历小朝廷的太仆寺正卿,带领全家随永历帝西逃。到了腾冲,面对渺茫暗淡的前途,在家族中很多人的劝说下,高耀回到了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姚安,但发誓“义不仕清”,遂将土同知世职由子霸映承袭,自己出家当了和尚。清顺治十七年(1660),高奣映考中了秀才,时年13岁。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起兵反清,才华出众的高奣映被吴三桂任命为四川按察使,领四品官衔,“出使川东”。高奣映认清了吴三桂分裂祖国的野心,迟迟不为所动,只是在吴三桂的再三威逼下,才姗姗来到川东,访古探贤,不久便“托疾挂冠”,回到了姚安。高奣映虽在理政治军方面有很大的才能,但不愿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从川东回来后不久,便把世职交与长子高厚映承袭,自己则于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姚安县城西北20多公里的结磷山盖了一座馆院,潜心于著述与授徒。
高奣映自幼聪颖,嗜书成癖且好学不倦,被称为“神童”,并传下了一个“八岁朝天”的故事。据说永历帝据一隅于昆明时,效忠明王朝的高耀带8岁的高奣映上朝晋见。永历帝见后甚爱,抱于膝上询问了他的学业。高奣映对答如流。最后永历帝出了“八岁幼童”让高霸映作对,高映脱口而出:“三代知府”。简单的四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道出了自己的家世。永历帝称赞不已。
退隐以后的高奣映,在学问的领域建树极丰,据史书所载,著述有“八十一种”之多,内容涉及经、史、文、艺等领域。正如民间《姚安县志》所云,高映“凡经史子集,宋元以来先儒学说,与夫诗、古文辞、佛藏、内典,皆各窥其底蕴而各有心得”,“皆能扫前人支离,自辟精义,并于先儒偏驶处时加救正”,认为“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黄、王、颜、高五氏并列,非过论也”。将高奣映与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颜元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并论,还认为“并非过论”,可谓拔之甚高了。
作为地处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土官,高奣映将自己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自觉地跟上并参与了时代的学术潮流,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思考,融汇儒释道,沟通文史哲,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可惜由于战乱频繁,高奣映所著“八十一种”之多的著作,大部分散失,仅留存目,但凭现存下的几部重要著作,也能使我们窥其一斑。
高奣映现存著作近十种,兹举重要几种如下。

织金吴勇:《太极明辩》共三卷,现由云南省图书馆珍藏。这是一部辨析“易”理,并以此作基点系统地辨析了作为宋明理学关于存在本体之重要范畴“太极”,进而建构了一种具有理学色彩的关于本体论的著述,同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些实际情况。在书中,高奣映以理、气、太极、无极为主要话题,澄清了自朱熹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很多问题。如对旷日已久的太极、无极之辩,认为仅凭古圣人典籍中有“无极”一辞,便要将之搬来加于“太极”之上,使得理学在本体论上关于“太极”的学说混乱不已,是无聊之极的事情,应该在本体论上确立“太极”的基础地位。这与当时的中原学者毛奇龄、胡?胃等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凡此种种,使得这部属于“理学”范围的书,扬弃了理学的繁锁,以清晰的思路和精辟的识见令人耳目一新。

《金刚慧解》共13卷,现由云南省图书馆珍藏。该书不是一般释经性的著作,通篇体现了高映对佛学的发徵与发挥,表现了他拯民救世的一片苦心。全书包括“慧解呓说”、“分疏圈点”、“论说要义”、“梵语释义”、“名相释义”、“论次删补”、“心经发徵”、“心印经释”、“胎息经解”、“定观经解”等部分,以“呓说”为主要部分,是关于《金刚经》研究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

《迪孙》是一部读史学经的心得,由一篇篇短文结集而成,文章不但朗朗上口,有散文之美,而且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洞见,以及对历史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虽曰教诲子孙,实乃警醒世人。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包括《混茫》、《山水》、《读史》等119篇,下卷包括《自垢》、《积戾》、《孝死》等122篇,现由云南省图书馆珍藏。

《鸡足山志》是高奣映晚年应云南提学王之枢之邀撰写的一部山志,今有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刊印本。该书是在徐霞客、大错和尚等鸡足山旧志的基础上,占有更为丰富的资料,加上作者的实地考证和亲身体验,撰写的一部体例完备,文风典雅,结构严谨的志书。书中无论对山川名胜、名花古树、动物植物、僧侣名家、诗词楹联,还是奇闻异事,佛寺碑碣,都做到了详收细载,生动记述,内中所列的胜概八景、幽胜八景、灵异八景,至今看来仍名实相符。

在文学创作方面,现存于云南省图书馆的《妙香国草》,记录了高奣映历游大理各风景名胜的吟咏与唱和,不但篇篇系感发志意,情真意切之作,而且思辨色彩相当浓厚,属于典型的学者型文人的文学创作。全书共记录了大理一带54个名胜古迹,对这些名胜古迹,往往都附有描绘或考辨性质的“题释”。这些题释或长或短,既简明扼要又系统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名胜的由来、态貌以及历史变迁和民间传说,包括其生存状态和民风民俗,并且精辟地表达了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

高奣映所授生徒,包括了川、滇一带的私淑弟子,前后共有22人考取进士,47人中举。在从事著述和教学之余,热衷于社会事业,正如民国《姚安县志》所载:“好公益,喜施济”。由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佳话。
织金吴勇 :回来了?
贵州老高:在深圳的
织金吴勇:我下月要来广东了
贵州老高 :欢迎。
贵州老高 :谢谢你的纠正高映的名字,可那天字下面一个明字的字怎么拼音?keng打出来是奟。天字下面一个明字的字打不出来。请告诉我好吗?谢谢
织金吴勇:那是一个打不出的字。云南出的书上也是乱的。你可以试用复制(我发的文章中的那字)的办法。是否读keng也不确定,因为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恐有记错
织金吴勇 :啊,你请打五笔的人试打一下
贵州老高 :好的,谢谢。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0-27 05:47:24 +0800 CST  

姜太公的后裔姓氏有多少——137
——初读《走近姜太公》

高致贤
昨天(10.27.)收到中华高姓宗亲总会邮赠的《走近姜太公》一书,爱不释手。匆匆浏览一遍,便深感自己宗族历史知识之肤浅!颇感惭愧难当。
我的宗族知识为什么会少得那么可怜?说来可笑,我大小也算个文化人,但是,50岁以前,只知道我们高家和姜家是一个姓。这还是少年时我父亲传授给我的。解放后30年,家族史的传播受到政治影响,谁要联系族人,便会被扣上“宗族主义”的帽子,打入另册。
在那极左路线的统治时期,我教书,要为人师表;搞政治宣传,要遵守宣传纪侓;只讲阶级亲,不敢认宗亲。自己不学无术,有知识的人也不愿给我说,抑或是不敢跟我说,使我长期处于一个宗族历史知识的真空地带,怎么会有知呢?但是,姜太公是我们的共祖这一点是知道的;可是,并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还有其他一百多个姓。
《走近姜太公》这本电视书,介绍了姜太公在海内外的后裔情况,我才知道姜太公的后裔有137个姓。而这本书绝不是演义、小说和戏说,而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的文字解说内容。它由央视新闻高级编辑王海峰编著;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主持人任志宏解说专题、为书作序;是一本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书籍。对研究华人宗族历史很有价值。笼而统之难以对它评价,我将分别写一些读书笔记与朋友们分享。
2012.10.27.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0-29 06:25:39 +0800 CST  

高傒为何要依其祖父之名为姓?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一
高致贤

多数族人都知道,高傒之所以姓高,是依名取姓的。即是依姜子高之名,取高为姓,故尔成为依名取姓的高姓始祖。可是,他为什么要依其祖父之名取姓,而不依其父亲之名取姓?可能就鲜为族人知道了。但是,而今民间还流传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谚语。这与周朝的法规有关。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端倪。
高傒的取姓,是由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所决定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
大、小宗的区别.大、小宗是相对的关系,各级贵族以嫡长子一脉相承者为「大宗」,其它别子、庶子或支子为「小宗」
大宗百世不迁,为世代凝聚宗族亲谊的中心;小宗不断繁衍下去,五世而迁(血缘疏远,须另立一家)
高傒本是齐文公的曾孙,属于没有继承权的小宗,于是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齐文公的儿子个子高的名字为姓,创立了齐国的高氏。
2012,10.29.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03 05:30:10 +0800 CST  

韩国两任卢姓总统都是高傒的后裔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二
高致贤

高傒是姜太公的第9世孙(一说为第11世孙),是大多数高姓华人公认的始祖;可是,高傒后裔中有两人分别出任过当代韩国的总统,很多宗亲就不怎么知道了,此前,我就是不知道这个信息的高姓族人之一。然而,读着《走近姜太公》一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事情的原委。
该书第22——27页记载了电视纪录片《姜太公》(摄制组)作者一行赴韩国采访卢氏宗亲会的实况。书中叙述了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于2000年6月18日曾经到过山东的长清和臨淄来寻根拜祖和韩国卢姓也常到山东祭祖的事实。其中写道:“据说卢武铉和卢泰愚两个人就不是一个地方的卢氏,但祖宗是一个。那就是卢穗。卢穗是中国到韩国的第一个卢姓,他的根在大陆,祖先还是姜太公的后代高傒。因为高傒被封在长清的卢地,所以高傒在长清的子孙就姓卢,这样就有了卢姓。”而卢穗是高傒的后裔,也是韩国卢姓的入韩始祖。所以说,韩国的两任卢姓总统都是高傒的后裔。
韩国卢氏宗亲总会的卢武值会长是一位退役老将军。韩国卢氏宗亲总会热情接待了该书采访人员。卢武值会长向采访人员介绍,唐朝末年,社会动乱较多,当时有名的八翰林学士之一的卢穗,为避动乱,寻求安宁,就带着他的九个儿子和另外七位学士,一起东渡到朝鲜半岛,在光州安居下来,成为韩国最早的卢姓。
另附:对《高傒为何要依其祖父之名为姓?》更正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一
该文的更正:该文开头文字中的“姜子高”,更正为“公子高”。即为依公子高之名,取高为姓;
结尾文字中的“个子高”更正为“公子高”。即成为:便取了他的祖父、也就是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的名字为姓。
2012.11.3.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06 05:20:17 +0800 CST  

泰国两位总理也是姜太公后裔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三
高致贤

2011年夏天,我回到贵州省大方县去避暑,邀县人大常委主任高兴全宗亲一起到海马宫去拜祖坟。邱师傅开车送我俩去。兴全说邱师傅和我们是同宗。当时,我不明就里,只好含糊其辞,蒙混过关。可是,邱家怎么会与我们同宗?这个谜团我一直没有解开。
读了《走近姜太公》,我才找到这个根由。该书195页写道:“2005年7月的一天,时任泰国总理的他信.西那瓦来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塔下村,这儿是他的祖籍,原属潮州。他是第四代华裔,中文名字叫丘达信。2011年8月5日,他信的妹妹英拉当选泰国新一任总理,成为姜太公后裔中又一位国家领导人。”
采访:“世界丘氏宗亲联合总会总会长邱家儒(他说):
清朝末年,潮州有一个叫丘春盛(的人),当时八九岁,潮州地区在清朝末年风行过藩,当时泰国叫暹罗,那么丘春盛到了泰国,那么他信是丘春盛的第四代孙。”
那么,丘姓又是怎么和姜太公扯上关系的呢?该书85页写道:“原来,姜太公有个叫穆公的儿子被封在营丘,他的后人就以地名为姓。穆公也就成了丘姓的始祖”。
为什么丘又写作邱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邱文山说:“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正统,为了避讳孔丘的名字,统治者颁诏‘丘’改为‘邱’。到了民国初年,一位叫丘逢甲的丘氏后人向民国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改‘邱’为‘丘’,政府没有批准,但广东、福建等东南地区的许多宗亲积极地响应,改邱为丘,所以直到今天丘、邱并用。(见194页)”
记得以前我也看过他信到中国寻根认祖的消息,可是,不知道他是姜太公的后裔,与我们还是同宗哩!读过上述这一些文字之后,我才明白这个关系。
于是,我不禁联想起,以前,曾经有过姓吕的、姓齐的、姓强的等一些人认我为家门,我不知根底,他们也说不清,我就不敢相认,有时显得很尴尬。
看来,宗族历史学有还着不少学问哩!
2012.11.4.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08 05:36:43 +0800 CST  

周武王是姜太公的女婿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四
高致贤

民间说的: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文人们说:血浓于水。都说明亲情关系在人缘关系中的重要性。姜太公为何能够一直辅佐周朝的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君王?除了他天才的文韬武略之外,还有一个血缘关系。不是吗?
《走近姜太公》第146页写道:“周武王继位以后,依然拜姜太公为太师,而且他们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武王是姜太公的女婿。姬姓姜姓世代联姻,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黄两族这样互通婚姻,结成联盟。当年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迁徙到岐山脚下以后,就娶了当地的姜氏的女儿太姜,武王又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作为妻子”。
文王的祖母姓姜,他的血液中有姜家的成分。按今天的说法,他与姜太公应该是二代老表。武王又是姜太公的女婿,成王当然是姜太公的外孙。姜太公辅佐他们还会有二心吗?姜太公和姬昌虽然是两姓人,其实,在治理周这个国家上,也是一个家天下,他们的关系很铁!
2012.11.10.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13 05:34:38 +0800 CST  

哪137姓属于姜太公后裔及书中指误
——读《走近姜太公》笔记之五
高致贤

《走近姜太公》说,姜太公的后裔有137个姓,哪137姓属于姜太公后裔?其中有没有难度姓?请到后面的照片上看看。

二、该书于2012年8月出版,13万字。通读之后,我只发现5处硬伤。大大低于图书出版错误率允许在万分之三以内的要求。这在“无错不成书”的今天,校对质量应属上乘。可是,有一个字却错得十分关键。
该书第140页最后一段写道:“历史上关于纣王的各种评价,大多集中在他的暴行上......创立了炮烙等各种酷刑,.....他的叔叔(比干)拼命(向纣王)劝谏,周王竟然令人剖开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引文中将“纣王”错为“周王”,这显然是打拼音的指误,周王和纣王同音,同时出现在一组词语中,点错一个序号,纣王就成了周王。这在今天看来绝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是在文革初期,必定会与政治拉上关系,“指误”的人就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记得有个人将某主席的“席”写成“度”,显然是笔误,可是,那人就因此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今天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可是,文革初期,因为笔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人不少。那时我在县文革办公室当秘书,知道此类情况很多,真是触目惊心!
《走近姜太公》一书的指误当然不止这一处,如85页第二段第10行的“他”错为“她”,124页倒数第3行里将“羑里”错为“里羑”等,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从严要求,也要注意。怎么注意?我的指误教训,多是打出字词,点错序号。所以,不要忽视对那序号的轻轻一点。教训啊!
2012.11.8.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16 06:35:49 +0800 CST  
我的《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二》入选《校对之友》2012年第17期

《校对之友》 2012年第17期(总344期)目录 ※ 责编 李南生 出版日期 2012-04-24 校对津梁 侯玉文 甫白:“备受欢迎”与“倍受欢迎”杜永道:“载”的两种读音黑龙江华图:病句分析之不合逻辑(二)胡小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提高报刊编校质量业内观察 李南生:“5.2.3 含有月日的专名”条的叙述有漏洞——三谈学习新的国家标准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的疑问一周新闻:西安晚报:丹凤千米护栏刻诗词现18处错误 错别字多诗句混搭(图)广西南宁日报社2012年4月招聘采编等职位人员启事交流在线 文骅:与黄典荣老师商榷:“亚洲无国可称‘澳’”并无大错校对进行时 霍民起:现今没有“村政权”和“村政府”编校质检园(261):标点符号差错(2):引号应为书名号我说编校 王亚和:《青岛晚报》2012.04.18第7版报道凭什么就给人换了单位?(图)
高致贤:错别字及书号——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心得之二争鸣碰撞 罗永久:“倒计时”:“一周年”与“一年整” 环保巡视 解志维:☆百科指谬☆奇怪的“十二指胃溃疡”解志维:☆一针见血☆“捬案”当是“拊案”罗永久:唉,“还有100天”!黄典荣:[指误黄健翔博文 5]语义重复或残缺黄典荣:[指误黄健翔博文 6]把话说反了南国早报:早报纠错台(2012-04-17)都市时报:纠错(2012-04-17)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17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18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19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20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21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22日)新京报:更正与说明(2012年04月23日)知识窗 侯玉文 甫白:汉字溯源:“霍”侯玉文 甫白:有趣的姓名谐音休闲心情 孙玉祥:不同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之后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17 11:58:10 +0800 CST  

修谱需要注意现实问题
高致贤
修谱,按照宗族字辈写进入谱者的名字,叫做族谱名。所谓族谱名,就是姓+字辈+名。例如我的高致贤,高是姓,致是字辈,贤是名,也有将字辈放在最后一个字的。这已成为传统习惯,也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这种修谱只用族谱名的习惯渐渐成为寻根问祖的瓶颈,会给后人带来许多不便。
不知什么原因、何时兴起谱书上只用族谱名?我不知道。但是,为了硬套“姓+字辈+名”这个格式的族谱名入谱,不少人上了谱书就更改了名字。比如我的两个儿子:高俊、高杰。他们的户籍名、档案名都是这个。可是为了适合谱书需要,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了高俊宗、高杰宗(当地有将字辈放在姓名后面的习惯)。猛然一看,连我都不知他们是谁了!
又如我的堂伯父发元公,所生我的三个堂哥,与我家同村,我从小看他们到老,在一个地方生活三四十年,只知道大哥叫高汉清,三哥叫高树轩,幺哥叫高汉文。人们都一直这样称呼他们;他们的这个名字也上了户口本。可是,当我查阅2005年才修成的族谱之时,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谱书上为什么没有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他们漏谱了?不是。而是他们的名字都换成了族谱名,分别为:致君、致祥、致昌。他们常用的户籍名反而没有了。而且他们用的族谱名,与当地族人中其他人常用的户籍名又是相同的,眼前出现了“真假美猴王”,我好不容易才从他们后代的名字反推上去确认他们。我与他们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生活了几十年,从谱书上找他们的名字都这样困难,如果换成后来的外地人来查阅谱书寻找他们,不更是难于上青天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人用单名,户籍名中都没有嵌上字辈;修谱时在他们名字中嵌上字辈(例如前文中提到我的两个儿子)。如果谱书上不注明他们的户籍名的话。那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就会给查阅谱书的人造成很大困难。
那么,如何在修谱中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以为:如果户籍名与族谱名不相符的,就要在族谱名的后面注明户籍名。
在国家实施户籍管理的今天,修谱加上户籍名,寻根问祖遇到困难时,还可以到当地户籍管理部门去咨询,何乐不为?
另外,还有像鲁迅、老舍、巴金、莫言等等社会知名人士,他们知名度很高的“名”,既不是他们的族谱名,又不是他们的户籍名,而是他们常用的笔名。如果只写周树人、舒庆春、李尧棠、管谟业,不加注他们的笔名的话,不说普通老百姓,就是一般读者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哩。所以,修谱之中,在族谱名与户籍名、社会常用名不相符的时候,要用括号在族谱名后加注户籍名和社会常用名。
井蛙之见,未必正确,敬希读友批评指正!
2012.11.9.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19 04:29:54 +0800 CST  

高傒是高姓始祖
高致贤
拙作《高傒是高姓的共祖吗?》发表后,得到宗亲们关注,《经济论坛》等媒体转载,这里一并致谢!
高傒作为我们高姓的历史品牌,他虽然不能作为整个高姓近2000万人的共祖,但是,他作为高姓的始祖则是理所当然的。在不理解始祖一词的含义之时,我以为高元才是得姓始祖。但是,根据始祖的释义,高姓的得姓始祖应该是高傒。为什么呢?
词典条目:始祖;拼音:shǐ zǔ;释义: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基本解释:1. 得姓祖先。2. 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
诚然,在高傒公得姓之前,已经有高元、高阳氏、高辛氏和其他一些姓高的人。高元是历史书籍中有记载的第一位姓高的人。可是史籍中没有看到他们后裔的记载。这样,他们就少了“有世系可考的”这个前提条件,不能称为始祖。
与此相比,高傒得姓的原委,改姓之始末的文字都記得清清楚楚;依其祖父公子高之名改姓高以后,他可考的世系史料是比较齐全的。前述两个前提条件高傒公都具备了,所以,高傒作为高姓始祖是理所当然的。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22 04:45:02 +0800 CST  
寻根问祖切忌甲冠乙戴、盲目认同
高致贤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先看看宁静致远先生在博客上和我的一段对话:
宁静致远对你的博文《应警防有人利用家谱进行诈骗》发表评论:我们这里有很多明朝嘉靖年间从江西吉安府迁来的移民!
你回复说:很好呀。
宁静致远: 你们无一人能看懂,我在帮你们. 你们能看懂吗?不可能.
你回复说:你真是神啦!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据我所知,青岛崂山有个埠落村,始迁祖叫高明龙,据老家谱记载,这个高明龙,明朝嘉靖年间由云南迁往海阳县徽村。后来迁往胶州的三里河,又迁到了崂山的部落村。徽村有资料显示,是由于避 于七之乱 迁去的!你们的始祖叫高明兴,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
你回复说:很好,谢谢你。我会考查的。
宁静致远:请你赶快删了这篇博文,我不想难为你们!
你回复说:为什么?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你说我神了,你以为还过分吗?我神的地方你还没看到呢!现在让你见识一下吧!据我考证:高x德的先祖高登科不是高出之后。他才是真正想抬高自己的人!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了!高登科的爷爷与高明兴是兄弟!也就是说高明龙是高登科的爷爷!高x德与那个青岛埠落村还有你都是一支人!
你回复说:小伙子,这你根本不知道,你从我的信息中,得到一鳞半爪,就在那里胡编乱造,自以为是。劝你好好学习一下,不要一知半解就到处胡打乱说。神了,可不要神经病了。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做扶持!我听说你老人家见多识广,不知你有没有兖州滨邑高氏的家谱?......敬请告知。
你回复说:我才开始学习高姓历史,还没有入门,还需要老老实实地学习。也要向你学习。
宁静致远:徽村高氏很复杂,很有可能:你们,我们,高x英 都是徽村始祖高行本之后!
你回复说:可能仅仅是可能,没有真凭实据不行。
宁静致远:这个高显的祖籍现在有很多说法。有首诗也是来说他的“富庶高门上西庄,扫金灭宋战枣阳。而立之年身被创,金头玉面葬金乡”!
你回复说:多方考证为好。
宁静致远:也是甘肃蓨城高氏,即墨石人河高氏,蓬莱栾家口高氏的共同祖先!
你回复说:支持你寻根。
宁静致远:这个高显是 高x宾 高x英 的祖先!
你回复说:空口无凭,拿出证据。
宁静致远:随着科学的进步,DNA试验的出现,谁是谁非早晚会有个分晓!
你回复说:好啊,有科学头脑。
宁静致远:贵州老高先生你好:据我考证,这个高显就是现在徽村高氏的祖先!我们与他的关系,我正在论证之中!
你回复说:要有证据。
宁静致远:高 显,元朝官史,字耀卿......德明为元帅府经历,三代皆为武官。
你回复说:看出来,你在学习《高姓全史》,希望你认真学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宁静致远:请问博主先生:“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这句话可以说明你祖“明兴”公之孙 是“登”字辈吧?
你回复说:这我已写得清清楚楚,还用你说?可你知道高姓字辈中有多少登字辈?这些登字辈的都是亲支吗?
宁静致远:2011年8月13[农历七月十四]日与宗兄致贤一起到大方县竹园乡海马宫村观音山下,拜谒我高姓入黔始祖明兴公及祖婆之墓和二代祖公之一的应龙祖公及祖婆之墓,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致贤宗兄已发博文,并将我宗族之源及相关资料附之,很有价值。特转宗亲族人,对修订宗亲族谱有好处。也在此谢谢我最尊敬的[贵州老高]致贤兄。弟兴全.
你回复说:是的。
宁静致远:博主你好:请问你有“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高行乡(今桥头乡高市,又名湖洲)高家村”的家谱吗?我觉得与徽村家谱里的高仕兴有关!敬请回复!
你回复说:我没有。你有就让我看看吧。你肯定有。没有你怎么会觉得有关?
这个宁静致远先生和我的对话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引用了。看了上述这些,你也许会觉得他对于高氏宗族的历史颇有研究。尤其是对我们明兴公支系的史料说得很多。
于是他就煞有介事地说:据我所知,青岛崂山有个埠落村,始迁祖叫高明龙,据老家谱记载,这个高明龙,明朝嘉靖年间由云南迁往海阳县徽村......你们的始祖叫高明兴,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
据我考证:高x德的先祖高登科不是高出之后......高登科的爷爷与高明兴是兄弟!也就是说高明龙是高登科的爷爷!高x德与那个青岛埠落村还有你都是一支人!
请问博主先生:“还有三代祖登先,登明二位祖公及二位祖婆之墓。”这句话可以说明你祖“明兴”公之孙 是“登”字辈吧?
......
如果只看这些资料,他似乎很有说服力。谁料关于明兴公的史料是他从我的博文中下载的。他对这些资料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具体表现为:
一、他不知道明兴公的谱书名,就以为明兴公是明字辈;
二、他以为明兴公的孙辈只有登字辈,不知还有启字辈,于是,生拉硬扯地说山东某地的登字辈就是明字辈的孙辈。
三、他不知道我们登字辈的两个祖人生养死葬于大方,后裔也全在当地。于是便说山东的登字辈是我们这一支的。
四、他更不知道我们的字辈是到了贵州之后才改的,只能管我们这一支;他自以为是全国通用的,便生搬到山东去硬套。
本来我已经在《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字辈》一文中说过:除了孔、孟、颜、曾四姓有全国统一的字辈外,其余姓氏均没有全族统一的字辈。所以,决不能用某个地方某个支系的字辈生搬去硬套所有宗亲的字辈。但是,现在还有不少人还是以自己支系的字辈去寻根。我再一次提请大家注意:这是不科学的。
平心而论,此人是收集过一些高姓宗族史料的,包括我写的一些资料他都搜集了,这是好的。问题在于,他不求甚解,得到一鳞半爪便以为可以全族通用,便牵强附会去让宗亲张冠李戴。这对于寻根问祖的危害不小。为了引以为戒,我才想起本文的题目,写下这些文字,提供寻根问祖者参考。
2012.11.14.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1-28 06:40:39 +0800 CST  
国顺宗亲的建议信读后

致贤宗亲!您好!
高国顺 义乌 2012/6/8 17:36:05:
希望您老宗长能够辩证地看待目前的高家形势,您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很多年轻人的言行方向。高家的许多事情,我希望您自己一定要多求证,否则,袒护错了,您也会有很大的责任。
我真诚提醒您,也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想影响您任何言行,也希望每天继续看到您所发表的文章,能够引导高家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我们,如果觉得有什么说的不对之处,还希望您给予指正!
天下没有不好的百姓,只有不好的君主,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天下人的感觉,争权斗利,当君主的自己先乱了,您说从道义上还要怪百姓,这能说得通吗?我们高姓人要高瞻远瞩,能够看清事实真相才是最明智的!

致贤注:国顺宗亲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我们在北京会议上见过面。他直言快语,想啥说啥,口不设防,这也难免会有失言之时。但他具有一定眼光,比如这封信。
我一个老朽,人微言轻,想不到宗亲们对我如此抬爱。读了国顺的诤言,使我警醒,催我自新。如此诤言不敢独用,发表与大家分享。
2012.11.30.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2-12-01 05:48:33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352455

发表时间:2012-04-24 23: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2 16:17:37 +0800 CST

评论数:2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