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4,考定昆仑在于阗者为汉武帝,然此事才一开始,便招致司马迁之怀疑。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这三段话,不难看出其意思就是对汉武帝所定的昆仑,提出的讥笑般似的抗议。
汉武帝因为张骞言他在现今的新彊和田地区找到了黄河源,在和田地区有很多山产玉石,便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将和田河源的喀拉喀什河河源或玉龙喀什河河源之山,命名为“昆仑山”,太史公便以讥笑的口吻笑道: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意思就是你张大使在大夏访问期间,你真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你真看见了禹本纪上所记的昆仑样子么?所以要说华夏的九州山川,还是按尚书中记的来判断,至于象禹本纪与山海经上所记的昆仑样子,我也不敢言它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在评价汉武帝定昆仑在和田的此事上,便用了“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的无奈文字。
这就是说,当汉武帝将“昆仑”指向新疆时,太史公司马迁就开始抗议啦,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个固为好神仙之术的君主,习闻昆仑为一大仙山。又习闻河出昆仑,闻张骞言找到了河源则大喜,以为由河源以索昆仑,则昆仑可得,仙人可睹,不死药可致矣。其后遣张骞使乌孙,必曾嘱其对此仙山,再切实探索。顾骞为诚悫之人,不善为谎语,觅昆仑不见,惟有据实回奏。司马迁:“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可证也。武帝于心不甘,则另派他人往。所谓“汉使”必为其他使臣,而且不止一批。(《大宛列传》言:“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此类使臣之派遣虽为政治关系,顾亦必负有寻觅仙山之使命,渠等亦未觅得昆仑,惟报告于阗之山多玉,武帝谅以屡求此山不得,无以解嘲于廷臣,遂根据古图书所言昆仑条件,而指于阗之某山为昆仑。这实属汉武帝的草率行为,汉代学者们于太史公此种抗议,置诸不论,是因为他们对汉武帝所定的昆仑,确在何地,实无所知,当然不能为左右袒也。
直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注》,利用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西域地理书,记叙于阗河源,几达一卷之多。且笑张骞调查之粗略焉。后世的学者们,才又将寻找“河源”的目光又回到“西戎”之地上,到了隋唐时,由于隋唐人常有事于西域,对河源的认识才开始重新引起注意。隋大业中,平吐谷浑,于赤水郡置河源郡,见《隋书•地理志》。又于河源郡下云:“积石山河源所出。”《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未几吐谷浑寇边……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遂逾积石山。”同书卷一百九十四《吐谷浑传》:“靖等进至赤海……遂历于河源。”同书卷六十二《李大亮传》:“……及讨吐谷浑……与大总管李靖等出北路,涉青海,历河源。”长庆元年(公元八二一)刘元鼎使吐蕃还,隋唐人便对河源有了重新的认识,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吐蕃传下》:“是时元鼎往来黄河上流,在洪济桥西南二千余里,其水极为浅狭,春可揭涉,夏则以船渡。其南三百余里,有三山,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间,水甚清冷……又其源西去吐蕃之列馆约四驿,每驿约二百余里,东北去莫贺延碛尾,阔五十里,向南渐狭小。自沙洲之西,乃南入吐浑国,至此转微,故号碛尾,计其地理,当剑南之西。”《新唐书》卷二百十六《吐蕃传下》:“元鼎逾湟水至龙泉谷……湟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河之上流繇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春可涉,秋夏乃胜舟。西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者也,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色赤。……”。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期吐蕃国,在吐浑国西,即在今青海西藏境内。所谓的闷摩黎山,即今青海省的阿尼马卿山,在今青海省东南。自汉武谓之昆仑在于阗,即今西藏新疆交界的和田地区,几百年后才被唐人移至青海,不能不说是古代地理学上的一大革命。黄河源自星宿海,阿尼马卿山一带,是刘元鼎使吐蕃还后所得的河源新认识。《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乙部史录地理类,录有贾耽著《吐蕃黄河录》四卷。贾耽是唐代有名地理学家,著述甚多,能够将吐蕃冠之于黄河上,就是说当时已经承认河源出于青海了。随后的元朝又有过一番实地调查之举。将河源定在朵甘斯之东北的大雪山,即阿尼马卿山,到了清代黄河河源又多次被人实地调查。文献记载,清圣祖康熙曾遣使穷河源,仍得之于星宿海,御制文以纪其事,乾隆四十七年,以有事于河工,特命侍卫弥弥达,祭告青海河神,因西溯河源,绘图具奏,言星宿海西南三百余里,有河名阿勒坦郭勒,其水色黄。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郭勒为河。此河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曰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此巨石壁作赤黄色,壁上有池曰天池,池中流泉喷涌,酾为百道,皆作金色,流入阿勒坦郭勒,实为黄河之上源,其位置更在星宿海上。凡此诸说,皆见于高宗乾隆命儒臣所撰之《钦定河源纪略》中。
这就是说自隋唐至清代时,后世学者们都承认河源出于青海了,就等于承认“昆仑”应该在青海,故这是酒鬼认为“昆仑之虚” 应该就在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区域某地的理由之四也。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3 19:00:53 +0800 CST  
5,汉武帝当年定“昆仑”的主要依据,就是玉,从“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句话来分析,看来在汉武帝心中“玉出昆冈”的认识还是蛮根深蒂固滴,传说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华夏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这就是“玉出昆冈 的由来。
或许是汉武帝可能也读过《山海经》,因为《山海经•西次三经》在“昆仑之丘”东北方向的“槐江之山”记有“其中多玉”的记载,又有又西一千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又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的记载。故汉武帝认为只要是在西边有产玉多的山,又有河源的大山,就应该是“昆仑”所在之地,所以才草率地将“昆仑”定在于窴。
那么现今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区域有玉矿么?答案是肯定的,1992年发现的三岔河玉矿,1994年发现了托拉海玉矿(野牛沟玉矿) ,1999年发现的小灶火玉矿,2011年拖拉海西沟新发现一个大型昆仑玉矿,据不完全统计,昆仑玉每年的产量约1500--2000吨左右,从达西第一次踏上三岔河玉矿的峰顶到现在已经整整20几年了,您们说产了多少玉?
三岔河玉矿因为有大量白玉产出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白玉产地,这里出产的白玉、青玉被北京奥运会选为金、银牌用玉而名扬世界;三岔河玉矿还产翠青玉(白带翠)、烟青玉、紫罗兰玉等都是中国软玉的特有品种。托拉海玉矿,人们更习惯地称它为野牛沟玉矿,这里出产的优质的白玉,往往被较厚的皮壳包裹,无法识别其内在玉质而极具赌性,故又称为“赌石”,很多行内人士为拥有一块野牛沟的白玉为荣。小灶火玉矿,这里出产的细种青玉,被北京奥运会选为铜牌用玉。小灶火玉矿还出产糖包青玉和黄口料(黄玉)。
青海玉,又称昆仑玉,属于软玉。产出地段属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境约300余公里,与且末、若羌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产出特征、结构、物性的某些方面与和田产软玉略有区别。青海产软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义。
这就是说在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同样产玉,“三江源”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三江源”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都属于昆仑山脉东缘,那么《山海经•西次三经》中的“槐江之山” 就有可能就在现今昆仑山脉东缘不远处,如果说“槐江之山” 就在格尔木地区的话,嘿嘿~~~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3 20:50:00 +0800 CST  
哈哈,,沉得蛮快嘛,上个图,醒醒神~~~

看来这个不周之山,还真有点不周哟,此面山峰那真直也~~~哈哈哈~~~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3 22:34:58 +0800 CST  
今儿有事,先贴两图来养贴也~~~



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哈哈哈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4 08:12:05 +0800 CST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3-24 17:03:37
共工是神?
-----------------------------
嗯,也是神,也是人,也是氏族名,也是官名,,,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4 18:24:30 +0800 CST  
酒鬼醉客:
2016-03-24 19:43:38 评论
应该是吧,不然象一万二千年前的,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是怎么建起来的~~~
-----------------------------------------------------------
@逰鹏 2016-03-24 21:14:46
中国昆仑三江源附近有个‘积石山县’是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的起源地。
-----------------------------
兄弟:怎讲?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4 22:11:43 +0800 CST  
酒鬼醉客:
2016-03-24 19:43:38 评论
应该是吧,不然象一万二千年前的,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是怎么建起来的~~~
-----------------------------------------------------------
@逰鹏 2016-03-24 21:14:46
中国昆仑三江源附近有个‘积石山县’是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的起源地。
-----------------------------
@酒鬼醉客 2016-03-24 22:11:43
兄弟:怎讲?
-----------------------------
@逰鹏 2016-03-25 10:04:43
哈。那里的积石是女锅补天留下的石头。
-----------------------------
哦,原来是这样,后来又被大禹发现,就地取材拿将过来用来治水,嗯,貌似还说得过去,不过貌似女娲炼五彩石的地点,应该是在古华夏大地上,哥贝克力却在土耳其,难不成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的石头,也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石头?是从甘肃的“积石山县”运过去的?酒鬼此时晕都都的,脑水不夠用,望兄台指点迷津,谢谢!哈哈哈~~~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11:27:09 +0800 CST  
酒鬼的第六个观点:《山海经》原来的三十二篇,有可能是出于禹益、夏、商、周、秦汉时的五个版本。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言:“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也就是说《山海经》原来的三十二篇,是在刘邦得天下后,在建立大汉王朝初期时所得到的,到了汉武帝时,这些书简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以至于“书缺简脱”, 再到汉成帝时,有些书己经散脱凌乱啦,于是才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编那些经传诸子诗赋,此时刘向面对的《山海经》三十二篇,应该是凌乱不堪的一大堆,于是经过刘向父子的整理,后刘秀才定格为十八篇。后东晋郭璞对《山海经》进行了整理,故现存《山海经》均为郭璞注本,所以才有了《海内东经》中“岷三江,首~~~”那段只言水流经行,不言其他,与经文无关的文字。清代学者毕沅认为这段文字并非《海内东经》原文,疑是《水经》的经文,可能是在郭璞注《山海经》时添增上去的。
这就给酒鬼有点提示啦,我们现今读的《山海经》,便有可能被郭璞添增文字的可能,那么在夏商周秦汉这段时间内,有没有由于政权的改朝换代的需要,而将禹益时作的《山海经》,在不同的朝代传承时,各代都添增上了一些东西呢?从现今所存的《山海经》来看,完全有这种可能,比如说在《五臧山经•南次二经》中,多次出现“郡县”与“县”的字样,而在其它各经中,均是以天下、国与邑,或者直接不用名称来形容的,例在《西次三经》《西次四经》《北次三经》《中次二经》《中次十一经》这些都是用的见则其邑有某某的字,这岂不怪哉?独独在《南次二经》中连续出现三个“县”的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酒鬼思来想去,最后可能的是这篇《南次二经》可能与其它各经不是一个版本,那个与其它各经描写手法相同的“南次二经”,可能在刘向看到时己经散亡,故刘向父子只能从另外的版本中的《南次二经》拿来补上,或许就是拿的秦汉时的版本,也未可知也。
再就是《五臧山经》除了有禹以前的人名外,并未曾见有夏商周三代的人名出现,也没有一曰的字样,然而在《海外南经》却出现啦“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这样的字样,从《海外南经》开始,一曰字样,便时而频频出现,时而又偶然出现,夏后启也随之在《海外西经》与《海内南经》中出现,但商代人物却没出现,在《海内东经》中又出现“郡县”字样,好为复杂。
最让人拿闷的是《大荒四经》与《海内经》,比如《大荒西经》中的“有五釆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鹙,一名少鹙,一名曰青鸟。”,成汤与夏桀的人名也是出现在此经中,最让人不解的是夏后开也是出现在此经中,总之在大荒四经中出现了很多与商代与周代有相关的人物出现,《海内经》更是出现啦“长沙零陵界中”的字样,出现了国名为朝鲜、巴国的字样,使人好生疑问,这是禹益时代该出现的字样么?
酒鬼对此也是疑问了好几年,直到最近才重读《山海经》和有关它的资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今读的是刘向、刘秀父子整理过的《山海经》,《山海经》在刘向父子整理时,应该至少有五个版本,这五个版本应该是出在不同时期内的版本,第一个版本就是成书于禹益时的《山海经》,它只有两篇,就是最早的版本,即《山经》与《海经》,第二个版本就是成书于夏时的《山海经》,它只有三篇,就是《山经》与《海外经》《海内经》,第三个版本就是成书于商时的《山海经》,它只有四篇,就是《山经》与《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第四的个版本,就是成书于周代的《山海经》,它就有了八篇,就是《山经》与《海外经》《海内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第五个版本,就是成书于秦汉时的《山海经》,它就变成了十五篇,就是《五藏山经》一篇与《海内外经八经》八篇,《大荒四经》四篇《海外经》一篇,《海内经》一篇。这不正好是三十二篇么?
设想一下,当刘后父子面对这么一大堆凌乱不堪的三十二篇《山海经》,他们该怎么处理,按当时古人的思维,一一对照,舍重取孤、取整填残、添有补缺的原则,刘向父子只能将它们重新组合,编辑成一本能承前继后的新的《山海经》,故以最古老的《山海经》为蓝本的基础上,相互对照,有重复的就舍去,差简的就用不差简的增补,有不同说法的,就用一曰所注,就这样,一个综合体的《山海经》就以十八篇的形态,编辑完成啦,出于对此成果负责,故,刘秀还特作《上山海经表》物此说明,《山海经》是出自于唐虞,并敢以性命担保。
这就对啦,海鬼说嘛,为什么刘向父子整理的《山海经》,莫名其妙的钻出来个孤单单的《海内经》,且内容除了增添了许多帝王世谱外,并没有新的内容,按理说有《海内经》,必该有其相对应的《海外经》,原来是,《海外经》因没有新增内容,可能就是记的《海外四经》的内容,故被刘向父子舍去也~~~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13:36:18 +0800 CST  
没人感兴趣?那些对《山海经》感兴趣的大侠们,都隐居啦?罢,酒鬼就唱独角戏吧,,,研究《山海经》,不先将“古四海”找出来,怎么研究?《山海经》中的“东海”“南海”真是现今的东海和南海么?为什么河姆渡文化为什么会宊然消失???在《山海经》中能找到点线索么?算啦,酒鬼还是自儿去找“古四海”去也,,,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16:05:30 +0800 CST  
@南山大爱无边 2016-03-25 18:38:00
一直重点关注啊!别弃楼啊!
-----------------------------
谢兄弟!至于弃楼,难说也,伯牙,又作伯雅。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生卒年已不可考。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20:25:34 +0800 CST  
图传不上来,试试能回复否?提!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22:02:47 +0800 CST  
还能回复?且速度也蛮快,为什么图传不上来呢?拿闷也?难道非要加入会员不成?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22:04:59 +0800 CST  
酒鬼方才试了一下,酒鬼想上传的图,在凯迪猫眼都能传得起,为什么在天涯煮酒便传不起,还老提示要开通某某会员,享特权,酒鬼不要这个“特权”,行不行?遇闷,唉,难怪煮酒成冷酒也,罢,酒鬼且到他地玩去,您奈何?哈哈哈~~~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5 23:18:39 +0800 CST  
@nickknight 2016-03-26 14:31:25
楼主的论点有理有据,学术性很强。真要考证准确,恐怕得皓首穷经,行千里路。这恐怕得专业国家机关才能做好。楼主希望您能排除艰难做出阶段性成果发表。
-----------------------------
谢仁兄抬举,现今要想考证《山海经》得十分准确,酒鬼认为已无可能,在禹益后的这四千多年来,由于地质、地名、水名、气候、地震、洪水、有些动殖物己灭绝等等的诸多因素,如能还原其中之一都很不错啦,酒鬼只是一时兴起,见《山海经》在煮酒,众人言得甚是热闹,酒鬼只是酒足饭饱后,来凑个热闹罢,谢谢!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6:28:27 +0800 CST  
@pusu0802 2016-03-26 11:02:27
大禹时代没有文字,是靠记忆口传或者结绳记事,所以有些名词只有音而没有字,比如昆仑二字字面没什么意思,就是靠音的记忆而记录的。
-----------------------------
嗯,确实现今中国考古界还没发现夏时文字的实物,这是事实。但并不代表着大禹时就没有文字,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从在马家窑、良渚、大汶口等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符号和图画符号。从在山东省莒县陵阳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字图像。从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小河沿类型文化遗址中的文字符号,从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文字符号,以及湖北宜昌杨家湾象形文字符号等等考古实物,综合殷墟的甲骨文的文字成熟度来分析,夏代文字肯定是有的,只是现今还没被发掘出来罢,故,酒鬼不赞同你这一观点也~~~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6:49:46 +0800 CST  
酒鬼醉客:
2016-03-24 19:43:38 评论
应该是吧,不然象一万二千年前的,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是怎么建起来的~~~
-----------------------------------------------------------
@逰鹏 2016-03-24 21:14:46
中国昆仑三江源附近有个‘积石山县’是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的起源地。
-----------------------------
@酒鬼醉客 2016-03-24 22:11:43
兄弟:怎讲?
-----------------------------
@逰鹏 2016-03-25 10:04:43
哈。那里的积石是女锅补天留下的石头。
-----------------------------
@酒鬼醉客 2016-03-25 11:27:09
哦,原来是这样,后来又被大禹发现,就地取材拿将过来用来治水,嗯,貌似还说得过去,不过貌似女娲炼五彩石的地点,应该是在古华夏大地上,哥贝克力却在土耳其,难不成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的石头,也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石头?是从甘肃的“积石山县”运过去的?酒鬼此时晕都都的,脑水不夠用,望兄台指点迷津,谢谢!哈哈哈~~~
-----------------------------
@逰鹏 2016-03-26 10:24:48
一万二千年前的东方有几拨人往西了走。其中部分人留在土耳其哥贝克力,另一部分去了芬兰。
-----------------------------
是说的,《史记·补三皇本纪》曰: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这件事么?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6:55:23 +0800 CST  
@续得来生缘 2016-03-26 09:15:45
学术论文啊
-----------------------------
非也,茶余饭后之酒谈也。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6:56:25 +0800 CST  
@酒鬼醉客 2016-03-25 16:05:30
没人感兴趣?那些对《山海经》感兴趣的大侠们,都隐居啦?罢,酒鬼就唱独角戏吧,,,研究《山海经》,不先将“古四海”找出来,怎么研究?《山海经》中的“东海”“南海”真是现今的东海和南海么?为什么河姆渡文化为什么会宊然消失???在《山海经》中能找到点线索么?算啦,酒鬼还是自儿去找“古四海”去也,,,
-----------------------------
@昆巭勥 2016-03-26 09:16:43
不知道沙海算不算海?例如罗布泊或者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好像曾经看过在塔克沙漠发现海鱼的化石~~~~不过那都是以千万年为单位计算的了……静听解惑
-----------------------------
罗布泊或者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古地中海”时代,确对属于古特提斯洋范畴,但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世或侏罗纪时,这一可能自前寒武纪晚期(震旦纪)即已出现的古洋区已经消失。到距今 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就出露海面。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青藏高原的构造岩浆事件划分为三大阶段:碰撞前(早于65 Ma) ,同碰撞(65~45/ 40a) ,后碰撞(晚于45/ 40 Ma) 。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现今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是由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左右三次大隆升造成的。 李吉均(1999) 根据青藏高原的夷平面将3. 6Ma 以来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划分为青藏运动(A 幕: 3. 6Ma ,B 幕: 2. 6Ma ,C 幕: 1. 7Ma) 、昆仑黄河运动(1. 2Ma ,0. 8Ma 和0. 6Ma) 以及共和运动(0. 15Ma)。在这些造山构造运动中,青藏高原在才变成了世界屋脊,当海水被逼走时,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环绕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盆地型湖泊。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应该是在1800万年前那次隆生时的产生的大大型盆地湖泊,到了800万年时,由于再一次隆升,这个大型湖泊随之因地理和气侯的变化慢慢消失成沙漠。罗布泊的形成应该是,在800万年前,那一次隆升时形成的塔里木盆地,这个大大型盆地湖泊的继承者,在其后的360万年那次隆升后,原中间地势较低的塔里木盆地也变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势。这种变化使东部的罗布泊洼地成了塔里木盆地最低部分和积水的中心地带。再一次缩小了塔里木盆地那个大型盆地的载水面积,过后又经过青藏运动、昆仑黄河运动以及共和运动,洼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湖盆有自南向北逐渐抬升,被切割成几块洼地。湖盆也渐渐消失,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罗布泊洼地的大小湖泊还有百余个,最后一滴水于一九七二年彻底干掉。
所以酒鬼认为这两处应该不是《山海经》中所记“西海”范围,或许罗布泊有一部分跟“西海”有点关糸,酒鬼是这样认为的:《山海经》中所记的“西海”, 或许是在一个特殊的全球气温极度变暖期,出现的短暂特大面积湖泊,在那段时期内,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和唐古拉山脉等冰雪极大量地融化后,产生的一段全新的小型盆地湖泊连通的现象,它的范围可能只是绕着昆仑山脉中东段的可可西里、罗布泊、柴达木、青海湖等的众多湖泊的一部分连得串联的地方。或许只存在了几百千吧年,随后,由于全球气温又变于寒冷,海洋平面下降,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和唐古拉山脉等山脉又重新形成新的冰川,故,《山海经》中的“西海”便名存实亡啦,又变为了大大小小的小型湖泊啦,但“西海”这个名却保留在《山海经》中,最后演变成一个地理概念名词了罢~~~


这便是酒鬼想象中的“西海”~~~~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7:49:38 +0800 CST  
酒鬼第六的个观点,《山海经》中的“古四海”,在几千年前应该真实成在过。
在现今古籍中,可能最早出现“四海”概念的书籍,应该是《尚书》,《大禹谟》云:“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禹贡》中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生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这分明说大禹等人的足迹在唐虞时,往东面,只走到了东海,向西面,也只走到了有流沙的地方,最后在南方宣告治水功成,大禹的名声也只播及在四海之内。何为“四海之内”?《礼记•王制》曰:“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
那么,那个古“四海”真的成在过么?酒鬼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酒鬼最近查有关“古四海”的资料时,偶见一篇由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网页上的一篇文章,标题叫《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发表日期为2008-2-2。
其中:
“1、新石器时期古海岸线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大约在距今8500年前后,江苏东部发生大规模海侵,距今7000年前后海侵达最盛,此后海面波动下降,岸线开始后退,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波动微弱,岸线基本稳定,沿岸发育沙坝泻湖,并发育一条古贝壳砂堤,断续分布于赣榆、阜宁羊寨、盐城龙岗、大岗、东台及梅李、太仓一线,构成新石器时期的古海岸线。海安以西、泰县、泰州一带发育长江口沙坝,相当于黄桥期。据阜宁施庄古砂堤下部牡蛎壳、大岗西岗中部贝壳以及海沙冈青墩新石器遗址等C14测年资料,该海岸形成年代距今6500年~5600年。
2、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岸线
距今6000年前后,海面在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逐渐东移。大约至距今4000年前后,海面又相对稳定,沿岸又发育一道新的古贝壳砂堤和长江河口两侧沙坝。构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海岸线。岸线大致位于赣榆、连云港、灌南、阜宁沟墩、东台、海安东,然后折向西,沿通扬运河至镇江,再向东南经扬中油坊至靖江、张家港、锦丰、常熟徐市、太仓陆渡一线。北部赣榆至灌南一带岸线基本处于原来岸线位置,向南岸线则东移5㎞~20㎞。建湖上冈东冈砂堤中部贝壳碎片C14测年为3800年±70年,可见该条海岸线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3、秦汉时期(约距今2000年)海岸线
海州湾赣榆头坨桥和坝头桥之间贝壳砂堤C14测年为2640年±105年,汉时期盐城为一片沙洲,盐城南三洋墩出土汉墓。由此可推测当时海岸位于赣榆海头、头坨桥、连云港市、灌南、阜宁、盐城、东台至如皋东南与古长江口北岸线相连。
此时岸线索较以前变化不大,只东移了数千米。但南部古长江口变化较大,北岸岸线向南推移30㎞左右,河口缩狭并向下移动超过10㎞。”
这段研究资料引起了酒鬼的注意。也就是说在《山海经》成经时(距今4000年左右)其位于东面的江苏一带的海岸线是在位于赣榆、连云港、灌南、阜宁沟墩、东台、海安东,然后折向西,沿通扬运河至镇江,再向东南经扬中油坊至靖江、张家港、锦丰、常熟徐市、太仓陆渡一线。,那么在《山海经》中所称的“东海”,就不应是现今的黄海一代,它的海平面应该比现今高,故,酒鬼又在网上搜了一下“5000年前的海岸”,搜到一张中国国家地理上的一图,如下: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19:59:53 +0800 CST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当海岸线上移后,在粉红色区域的地形肯定会有影响,这就是说在禹益时的华夏古海岸与现今肯定不同,在当时的古海岸与气候环境中,华夏大地形成“四面环水”的情形,应该有可能,从下面的地形图中,完全隐约能看出古“四海” 的真容:

哈哈,今宵晚也,明儿再聊~~~
楼主 酒鬼醉客  发布于 2016-03-26 22:01:01 +0800 CST  

楼主:酒鬼醉客

字数:305718

发表时间:2016-03-15 01: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27 07:59:07 +0800 CST

评论数:13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