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经典战役(围点打援)——宋金太原之战


太原保卫战是发生在两宋之交,决定北宋王朝兴亡命运的一次战役。战事之惨烈,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中也罕有其匹。时隔数百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回顾这段历史,感慨再三:“当宣靖之间斡离不(完颜宗望)以全胜之师长驱逼京师,势已无宋矣,然卒媾和以去者,以太原未下,粘罕(完颜宗翰)之军顿于坚城,不能会师城下之故也。”
一、山雨欲来
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是辽王朝统治后期。此时正值辽天祚帝在位,史称天祚皇帝“拒谏饰非,穷奢极侈”,“信用谗诌”,致使辽王朝上下“纲纪废驰,人情怨怒”,国事日非。
早在辽王朝衰败之前,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民族就开始悄然崛起。女真族先祖靺鞨,很早就繁衍生息在我国东北部。靺鞨在北魏年间称勿吉,分为七部。到了唐初,只余了黑水靺鞨与栗末靺鞨两部仍见于文献记载。八世纪上半叶,唐王朝在黑水靺鞨聚居区设置了黑水都督府。至八世纪中期,黑水靺鞨建立的渤海国强盛时,统治了这一地区。五代时,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王朝灭亡了渤海国,黑水靺鞨始以女真名见诸于史籍,且成为辽王朝的藩属。
契丹人为了加强对女真人的控制,分化和削弱女真民族,把居住在松花江以南的“豪右数千家”迁至今辽阳以南地区居住,编入辽的户籍,将这部分女真人称为“熟女真”。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和长白山地区的女真人,则称之为“生女真”。“生女真”一共分为七十二个不相统属的部落,有十余万人口,小的数百户,大的千户,各自公推酋长为首领。
在辽廷分化政策下,生女真各部“种类虽一,不相统属,自相残杀,互争雄长”,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定居于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城县境内的阿什河)一带的完颜部,“刳木为器,制造舟车,种植五谷”,渐渐发展成为生女真各部落中势力较强的一支。实力壮大后,完颜部首领率领部众,对其他各部族“顺者抚之,不从者伐之”。
与此同时,之前互不统属的各部落,有的也结为了部落联盟,开始威胁辽王朝对混同江(松花江)一带的统治。辽王朝数次征讨,残酷镇压敢于反抗者,为了加强对生女真的管理,辽廷又采取了“以夷治夷”的策略,任命完颜部酋长石鲁为惕隐。从此,完颜部成为辽廷治理生女真各部落的代理人。完颜部在接受了辽廷官职后,利用辽廷的势力,征服生女真各部落,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经过苦心经营,十一世纪末,到完颜阿骨打任部族首领时已经“尽服四十七部之众”。其势力所及,北至黑龙江北岸,东达日本海,东南至今图门江、鸭绿江流域。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1 09:07:00 +0800 CST  
就在完颜部族实力大增时,辽廷掠夺女真民族财富的行为也更加变本加厉。辽廷令女真人每年向其进贡北珠、貂皮、名马、良犬和名禽“海东青”,并在宁江州设立榷场,在实际交易中故意将女真人的货物“低其值”强买,美其名曰“打女真”。巡廷的残暴奴役引起了女真各部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同时也与急剧扩张的完颜部为首的女真贵族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完颜阿骨继承父兄基业打任女真部节度使后,与辽廷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更加激烈,不甘人下、久蓄大志的阿骨打率领女真部民,掀起了反辽的浪潮。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在女真人摧枯拉朽之势的攻击下,辽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败亡已是不可逆之势。
此时,正值宋徽宗在位,在宋廷上下,百余年来一直弥漫着收复燕云故地的情结。所以趁着辽廷风雨飘摇,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机会,落井下石,重施以夷制夷的故计,与金人达成了共同灭辽,史称“海上之盟”的合作协议。 宋人费尽口舌,与完颜阿骨打达成几点共识:
一、宋金双方相约夹攻辽朝。
二、女真取中京,宋朝取燕京一带。
三、宋廷将支付辽朝的岁赐五十万两匹转交金人。
四、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与辽朝媾和。
此后又达成几项重要的补充协议:为防止擦枪走火,双方夹攻辽朝期间,宋军不得越过松亭关、古北口和榆关之南;宋金暂时以古北口、松亭关及平州榆关一线为界;宋军可先取蔚、应、朔三州之地,其余西京、归化、奉圣等州,要等到金军捉住天祚帝后再交割给宋廷。
宋廷虽然对辽廷的国内局势判断准确,却对女真人的野心认识不足,天真的认为,只要适当的满足女真人的要求,就可以与之达成妥协,收复燕云失地。天庆六年(1116),金人占领东京。
天辅四年(1120),金人攻克辽上京。
天辅六年(1122),金人取辽中京。被金人追袭走投无路的天祚帝,一头扎进内蒙古夹山,不知所踪。
在奚王萧干、耶律大石、汉臣李处温、郭药师等人的拥立下,辽宗室耶律淳于辽南京即位,建立北辽政权。北辽分别向宋、金遣使,要求与宋维持和好局面,请求女真罢兵。宋廷则以耶律淳擅立,按照与女真之间达成的协议,派童贯领兵10万巡边。北辽窘迫之下求为附庸,被宋廷严辞拒绝。
忧惧之下,耶律淳病死。北辽萧德妃五表于金,请为附庸,完颜阿骨打不允。按照协约,童贯率军两次攻燕,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辽军与金兵对阵屡战屡败,宋军却被辽军打的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在与宋人结盟前,金人不敢小觑这个天朝上邦,因此,在与宋结盟之初,金人不敢抱有太多奢求,不过是希望借重宋廷的力量牵制辽军,迅速战胜对手,偏安东北一隅而已。粘罕甚至认为“南朝四面被边,若无兵力,安能立国强大如此!”
随着战事的向南推进,宋廷表现出的政治腐败越来越明显:单方面停止和约、扣押金朝使臣、两次围攻燕京军事失利、招纳叛亡...这一系列失信、无能的表现,令宋廷褪尽光环,在金人眼中逐渐失去了尊贵强大的地位。金人知道“中国兵弱,自此有南牧之意矣”,既为金人小觑,自然为后来覆亡埋下了祸根!
宋军无力攻拔燕京,金军不得不出兵,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南京。阿骨打对于占领汉地,并没有太大兴趣。不过他巧妙的利用了双方和约表述不清晰的漏洞,只是将燕京空城交割给宋廷,额外向宋“索米二十万石”,“岁币数百万”。而平州地区却没有交割与宋廷。
平州下辖营州(今河北昌黎)、滦州(今河北滦县),呈三角形分布在燕京以东,其北部隔着榆关、松亭关两个隘口与金本土接壤,东、南两路临海。这种地理优势,金人自然看在眼里,“不与我营、平等,扼吾之咽喉尔。”
营、平之地,最后成了金人南侵的跳板。
在占据了燕、云等地后,金人对宋廷的态度由“未可轻之”转而变的不屑一顾。在降金辽臣的鼓动下,主战势力抬头,金廷开始重新考虑灭辽后,与宋的利益分配问题。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2 09:41:56 +0800 CST  
@杏花春雨xhcy 2016-09-02 10:37:32
太原保卫战是北宋最后一场大会战,虽然因为主昏臣庸断送了北宋最后的希望,但王禀、种师中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千载之下读来,犹凛凛有生气焉。
期待楼主更新
-----------------------------
谢谢朋友关注,我会每天更新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2 12:24:19 +0800 CST  
天辅七年(1123)二月,自知不起的阿骨打将口头应允还给宋廷的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土地,改为只承诺还朔、武、蔚三州。任命粘罕为都统“驻兵云中、以备边”,负责向宋廷交割三州土地事宜。
阿骨打则率军从燕京“出居庸关,由云中府德州路西巡,留白水泺度夏”。水土不服加上积劳成疾,病逝于东归途中。
在临终前,阿骨打完成了最后的战略布局:驻兵西京,不再放弃山后土地。此举,等于在宋廷西北边疆楔入了一枚钉子!随时可以与燕京东面的平州两头并进,对宋形成钳形攻势。
令粘罕镇守西京,是因为粘罕早已经看清了宋廷是纸老虎,动辄叫嚣着要与宋人“厮杀则个”。阿骨打不愿意留下“背盟”的骂名,因此给粘罕的政治遗言含糊其辞“待我死后,悉由汝辈。”
阿骨打病亡之后,按照女真兄终弟及的传统,粘罕、斡离不、完颜希尹等人拥立阿骨打的弟弟吴乞买为帝,是为金太宗,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不久,宋廷就派人来讨山后西京土地。刚刚上位的吴乞买一时还吃不准对宋政策,对兄长临终前安排粘罕返回云中镇守的用意未加揣摩,认为既然“先皇帝尝许之矣”,就应该履约。但经不住粘罕的谏阻,最后只是答应将武州和朔州还给宋廷。
本来,粘罕准备按阿骨打的安排,将武、朔、蔚三州还给宋廷的,哪知他回东北去奔丧,没来得及践约,在宋廷河北宣抚使谭稹的招诱下,“朔州节度使韩正、应州节度使苏京、蔚州土豪陈翊等争叛金人,纳土归大宋”。在双方交割事情尚未商定之时,宋廷就这样草率行事,显然是违背誓约的行为。
宋宣和六年(1125)八月,粘罕返回云中,派出人马收复了失地,又缴获了谭稹宣抚司发的牒文,证据在手,粘罕更是坚定了“绝交割山后之意”。
后人“尊汉贱夷”思想作祟,视宋为祖国,金为外国,忽视辽、金政权无不以中国自居的历史,否定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事实,往往将金侵宋视为不义,仅是女真贵族发动的掠夺战争。
其实,抛过这些争论不讲,金兵兴师问罪南侵确实是宋廷授人口实的结果。
宋人总是心存侥幸,数次招降纳叛,却又无力保护降人,每次都是金人强烈谴责,宋人低三下四赔款敷衍了事。这一回宋人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别出心裁的想要诱降天祚帝。徽宗听说天祚在夹山“收集散亡,势亦稍振”后,派出人与天祚接洽,数次往返后,天祚帝“许归顺”。徽宗许诺“待以皇兄之礼...筑第千间,女乐三百人”,天祚怦然心动。只是双方使人往返均途经云中,事情早已经被金人侦知。
宣和六年冬,得知阿骨打已死,金太宗吴乞买继位,粘罕返回京师拜见新君,一直龟缩在夹山的天祚帝从鞑靼处借来三万骑兵,自我感觉腰板硬了许多的他信心爆棚,误以为山后地区金人兵备空虚,有机可乘,便率契丹、鞑靼联军直扑云中。哪知却自投罗网,以一种可笑之极的方式成了金人的阶下囚。
擒获了天祚帝之后,女真人的战略目标立即调整到了宋廷身上。就在宋廷上下在为辽王朝覆亡而幸灾乐祸时,这年十月,金太宗挟灭辽之余威,颁旨侵宋。
吴乞买初期制定的战略目标是“收复原赐京镇州县”,掳掠财富。已经完全进入角色的他为侵宋制定的战术是——以和议佐攻战!
以战为主、以和为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可以达到战略目的,至于怎么样操作,斡离不与粘罕可以灵活掌握。
为了加强对攻宋战争的领导与协调指挥,金太宗特意设立了元帅府,任完颜杲为都元帅,分两路大举南下:西路军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即粘罕)率领,与完颜希尹、耶律余睹等,自云中府(治今山西大同市)南攻太原;东路军则以完颜宗望(即斡离不)和完颜昌(挞懒)为主将,率阇母、刘彥宗等由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县)西攻燕山。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心雄万夫的斡离不与粘罕并不满足于只是收复契丹故疆,决定借机扩大战争规模拓土略地,双方又存了争功的心思,约定在攻下太原、燕山后,会师于北宋京师汴梁城下。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3 09:00:19 +0800 CST  
@zhuzhi杰 2016-09-03 10:16:05
大师好文!

-----------------------------
这笔瘦金体,已得书中三味,银钩铁划,很有功力,至少用功十载,方能有此力度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3 12:33:21 +0800 CST  
天祚帝被擒本来是正月间的事情,金人却一直拖到七月时候,才以“告庆使”的名义遣使,向宋廷通告这桩地球人都知道的“旧闻”;在此之前,还派出一拨名为“报谢使”的使臣,重申宋金友好;“告庆使”前脚离开,又有“贺天宁使”(天宁节、宋徽宗生辰,赵佶属狗,本来是五月五日生人,可是有道士指出这个日子不吉,于是将生日改在了十月十日。)赶至开封。金人使臣不绝于途,并不是真的双边友好往来,而是肩负“窥觇道路”的隐蔽使命。他们是为金兵大举南侵打探道路远近、地势险易,使者之名不过是为了不令宋人生疑的幌子而已(彼时,宋使、辽使、西夏使同样负有间谍的使命)。
与此同时,河东安抚使、知太原张孝纯报称,完颜宗翰重返云中,忙于调兵遣将,“颇下功夫”,似有图谋入侵的迹象。
奏报终于引起了宋徽宗的关注,他立即责令童贯去太原了解究竟。童贯还没有离京,又接到张孝纯奏报,有金使至太原,指名道姓要与童贯商议如何向宋方交割云中山后之地。即便是到了这种时候,宋徽宗仍十分相信金人的诚意,马上诏令童贯赶往太原,与金使商谈山后地区的交割事宜。
一直掌握宋廷军政大权的童贯这时因光复燕地有功,被封为“广阳郡王”,登上仕宦生涯巅峰的他正是自我感觉好到无以复加时候,对女真人的积极备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徽宗的催促下,这才动身前往太原,与金人商议山后之地的交割事宜。
从河中府雪片般飞来的奏报,将金人的最新动态一一呈现在徽宗御案前:
——十月五日中山府奏称,完颜宗翰与耶律余睹统领女真军马至蔚州柳甸,大集军兵。
——十月十八日中山府奏报,金人选派女真军一万五千人,以及辽东一路选派的渤海军五千人、奚军两千人、铁离(即铁利,原为唐黑水靺鞨诸部之一,后属渤海国)军两千人,分道前往平州和云中府,并已屯驻于两路。
——十月二十一日,中山府奏报:金人正在本国选派女真正军以及汉儿军,渐次前来云中府等处。又奏:金人于蔚州和飞狐县等处屯驻聚焦军马,收集粮草。
——十一月三日中山府奏报:探报,完颜宗翰下达行文命令,要求云中府所辖各县主管之乡军,每人均要带足规定的军械物品以及行军营帐,赶赴云中府缴纳,并于山西一带增派屯驻军马。——十一月十七日中山府奏称:探报,金人平州都统命令所属各县选派丁壮充军,并有一路军兵前来奉圣州屯驻。
所有汇总的情报显示,金人在东西两线厉兵秣马,全面备战,准备南侵。所谓商议交割山后之地,不过是金人施放出来的烟幕弹,障宋人耳目而已。
金人在南侵之前,各方资料显示,宋廷二十多年间,童贯与高俅主内外兵事,“军政不修”,“教阅训练之事尽废”。宋廷虽对战争的认识不足,但金人仍不敢掉以轻心,以区区数万兵马,与一个人口上亿的大国为敌,毕竟实力太过悬殊。身为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也不敢将期望值定太高,只希望可以完成“下太原、取洛阳、扼潼关,要绝西兵援路”同时防范北宋统治者幸蜀的战略目标。
金人非常清楚,自从与辽廷缔结“澶渊之盟”后,双方百余年间无战事,河北、河东等地宋军的战斗力低下,而因与西夏长期作战,陕西成了宋廷强兵健马集中的地方,作战力最强悍的自然是“西兵”。扼守潼关,不令西兵入援,才能安全会师于汴梁城下。如果达不成战略目标,能够虎头蛇尾收场还好,后果严重的话,南侵的金兵会有去无回。
为涣散宋廷军民人心,粘罕一面整军备战,一边发布了《元帅府左副元帅、右监军、右都监下所部事迹檄书》,粘罕将自己装扮成正义的化身,把金兵描摹成了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在指责宋廷招降纳叛、“岁贡,又多愆期”的同时,晓谕宋地军民“择其曲直”,“善为去就”。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4 09:39:57 +0800 CST  
为涣散宋廷军民人心,粘罕一面整军备战,一边发布了《元帅府左副元帅、右监军、右都监下所部事迹檄书》,粘罕将自己装扮成正义的化身,把金兵描摹成了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在指责宋廷招降纳叛、“岁贡,又多愆期”的同时,晓谕宋地军民“择其曲直”,“善为去就”。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4 18:41:53 +0800 CST  
童贯任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总管三路军事、经济、外交等权,更有“便宜行事”之权,到了太原,不敢怠慢,十一月十九日,派出使人赶往完颜宗翰军中,表面上奉旨前来商议西京等地的交割,实则暗中窥探金人究竟有无南侵之意。
宋使一行从太原北上代州,取道通过应州和云中的边境戌口茹越寨(因河东地区是抗夏御辽的前沿,宋人于边界上修筑了许多的寨、铺、城、镇、关等军事防御据点。茹越寨位于代州,代州共有瓶形寨、梅回寨、麻谷寨、大石寨、茹越寨、楼板寨等十三个寨铺),进入金人实际控制区。才到茹越寨,宋使就听到了一则令人不安的消息:粘罕已经差遣前不久从宋隆德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越境来投的义胜军,先期从五台山、繁峙县边界向南渗透。从易州逃往金人的常胜军韩民义部,则从飞狐、灵丘一带向南推进,探听宋军边防虚实。
宋使立即以急递的方式将金人最新动向报告童贯,请他紧急调遣各路军马赶赴边境前线,统一安排,做好防范。
宋使终于见到了粘罕,对宋人提出的山后之地的归还问题,粘罕表现的不屑一顾,他大言不惭的说山前、山后乃是女真旧地,宋廷应该割取些土地来给女真才算是赎罪。在粘罕的强盗逻辑面前,任何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眼见金人已经决意入寇,战事无法避免,宋使只好怏怏而返。
就在宋使与金人折冲樽俎之际,东线斡离不已经率先动手,对宋不宣而战。直到这个时候,童贯仍不相信女真人会败盟。灭辽不过一年,女真人不经休养生息,就敢再次擅启兵端?实在是胆大妄为!
十二月三日,就在宋使回到太原后不久,粘罕派出的使人接踵而至。金使给童贯带来的是一封声讨宋廷的檄文《谍南宋宣抚司问罪》,檄文措辞严厉、义愤填膺,内容无非是宋人不遵守双方盟约,招降纳叛等陈年旧账。檄文称“今聊整问罪之师,且报纳土之由。仍依回誓,收复元赐京镇州县。”云云...
从檄文中分析可知,金人色厉内荏,目前还没有灭亡宋廷的打算,他们只是后悔将燕京一带地土交给宋人,不过是希望“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而已。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5 08:58:02 +0800 CST  
二、闪击作战
就在金使到达太原的同时,粘罕已经率军突破宋境,向南推进了。战端一开,战事顺利的出人意料。
金兵杀奔朔(今山西朔县)、武(今河北宣化),“直薄马邑而营”,立即就有“汉儿为内应”。占据了朔、武二州后,金兵经怀仁(隶属山西朔州市)、河阴(因位于桑干河之阴,故名之。因与郑州属县同,后更名为山阴。)两县,在十二月初由壶谷寨进入代州境。宗翰告诫手下众将:“今日至代州,与南军必有数战。”
代州是宋人抵御辽人的前沿,《读史方舆纪要》载:代州“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柢三关,咽喉全晋”,代州与太原唇齿相依,是战略要津,粘罕故有此说。
哪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战事,再次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代州守将李嗣本(“嗣本者,燕人”)率兵拒守,“汉儿又擒嗣本以降”。
金兵乘胜围攻崞县,“义胜军统领崔忠,同被重围”。大敌当前,本应该同仇敌恺、共御外侮,哪知却相互犯忌,首先内讧起来。代州西路都巡检使李翼说县官李耸道:“崔忠汉儿,贪利苟生,岂有忠节,可与共守?万一内变,岂惟上误国家,吾属亦受祸矣。”众人闻言,沉默不语。
还没有等李翼动手,崔忠就先下手为强,“引贼人入城,焚楼橹,劫居民”。李翼率军血战一晚,力穷被执,骂贼而死。代州沿边安抚副使史抗率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无奈寡不敌众,英勇殉国。
金兵趁胜进至忻州,忻州“翼蔽晋阳,控带云朔,南扼石岭之关”,是屏障太原,向北承接云朔,是宋廷边境上又一襟要之地。粘罕仍以为在此地会有一场恶战,哪知忻州知府贺权的表现令人惊诧,他根本懒得抵御,就直接大开城门,鼓乐喧天的欢迎入侵者。
兵贵神速,宗翰立即率军直驱石岭关。
石岭关为唐设,由于“石岭凅泉,而环关皆山。因石于山,因灰与石,其石城便”得名。石岭关位于太原市北50里、忻州市南20里,在阳曲县大盂镇北部,北与忻州市接壤。关西侧是系舟山西部小五台山的余脉凤坡山,东侧是云中山余脉官帽山,关为凤坡山与官帽山结合地带的陉口。
石岭关坐落在晋阳通往北部雁代地区的孔道上,既是进入太原盆地地区的重要隘口,也是通往“代、云、宁、朔”的交通要道。赵光义平北汉,就是先占据了石岭关,断绝了辽援,这才攻取了太原城。据宋时《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石岭关“其路可行单车”,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历史上太原之战的成败,石岭关维系一半。如此重要的关隘,张孝纯安排的守臣却是“义胜军”将领耿守忠。
被宋廷倚为长城的“义胜军”降金后,转而变成了带路党,河东州县雪崩一样纷纷陷落,金兵势如破竹向南挺进。导致北宋覆亡的原因虽然有多种,但这些“汉儿”的反水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汉儿”接二连三的降金,原因也是宋廷的决策失误。
幽云之地自后晋石敬瑭献与契丹人之后,中原王朝从朝官到庶民对辽朝治下的幽燕汉民普遍抱有一种排斥鄙视心理。与其它历史时期不同,辽金时所说的“汉人”,曾被用于特指契丹统治下汉族居民。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6 09:39:10 +0800 CST  
“汉人”一词源于汉朝,其时专指汉朝人。汉亡之后,则成为周边民族对原汉朝管理下的“郡县之民”,即汉民族的称呼,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汉儿”的称谓(山西方言中“人”、“儿”通用,“汉儿”与“汉人”意思一样,最早并无任何褒贬之意。随着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的交融,唐时有“汉儿尽作胡儿语”之诗句。到了宋辽对峙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些生活在敌境中的,着“胡服”,说“胡语”,用“胡礼”,习“胡俗”的汉人,完全就是异类了。宋人自称“中国人”、“南人”,“汉儿”则成了契丹王朝治下汉民的特指。
在边塞之地的“汉儿”与游牧民族相处久了,不可避免的染上了游牧民族剽悍尚武的精神。“其人坚忍奇崛,包藏祸心,狡立凶谋,前有荆轲太子丹之风,后习安禄山史思明之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语)。由幽燕等州汉人组成的军队,在战场上的勇武令内地汉族惊叹不已。唐人高适有诗赞道:“幽燕多骑射,结发重横行”(《蓟门行五首》)。
辽末,“常胜军”将领郭药师降宋,徽宗皇帝对之荣宠有加,竭尽笼络之能事,导致“常胜军”人数大增,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徽宗命郭药师率众屯驻燕地,更将地方的军事、经济大权全交给了他。郭药师在地方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与知府王安中水火不容。宋廷无奈,只好另派谭稹出知燕山府。
谭稹到了地方,担心郭药师与其部“常胜军”尾大不掉,于是建议另外在河东地区建立一支由汉儿组成的部队,做为制衡力量,这只数万人马的部队就是“义胜军”。
“义胜军”、又称为投附人,是燕云地方的汉人,在金人灭辽战争中,这些汉人为躲避战火逃到了宋地,为宋廷所招抚,因其勇悍可用,如果全部加入到郭药师麾下,“常胜军”更难以驾驭。将他们收编,散居在河东各地,是为了分“常胜军”之势。
这支由幽云地区汉儿组成的部队,自成立之始起就是非不断:“如义胜军等...其在河东者,约十万余人,官给钱米赡之,虽诸司不许支用者,亦听支使,久之仓廩不足,以饥而怒,出不逊语。时我军所请,皆腐余,亦怨,道路相逢,我军骂辱之曰:汝番人也而食新,我官军也而食陈,吾不如番人耶?吾诛汝矣!汉儿闻而惧。”
当面以“番人”来辱骂这些燕云之地的汉民,本是宋人长期以来视其为“非我族类”的强烈心理流露,结果却加速了“其心必异”。在河东地区的“义胜军”找不到归属感,“其心异贰”。面对这种情形,宋廷没有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宋人对他们的歧视排挤,而是听之任之,燕云汉民与宋人离心离德,矛盾日益尖锐。金兵南侵,“义胜军”将领李嗣本、耿守忠选择不战而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人将燕云汉民视为“二等公民”,导致了“义胜军”心理的边缘化,政治倾向丧失了原则。反手为云、覆手为雨,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非民族大义。降金,不过是免于杀戮、有奶便是娘罢了。
“义胜军”降金,金兵尽悉宋人虚实,更导致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7 17:32:13 +0800 CST  
本来,金军占据了云中等地之后,极大的削弱了宋廷在河东代北的防御能力,如今李嗣本、耿守忠降金后反戈一击,金兵更是“如入无人之境,直趋太原”。
金人惯使的伎俩就是善于制造似乎谈判可以解决争端的假象,在迷惑对手的同时,加足马力开动战争机器。这个“一招鲜”在灭辽的时候经常祭出,用在童贯身上仍是百试不爽。
事态已经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童贯居然仍幻想着金人收回成命,双方和平解决争端。见他仍在痴人说梦,金使不得不亮出了他们的“底牌”——宋廷割河东、河北两路土地给金朝,双方以黄河为界!
听到金人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童贯惊的面无人色,心中五味俱陈。金兵来势迅猛,金使漫天要价,听的他心惊肉跳。兹事体大,清醒过来的童贯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立即组织抵御金人入侵,而是琢磨着如何逃离是非之地。
十二月七日,拿定主意的童贯决定开溜。他将河东安抚使、太原知府张孝纯请来,告之自己将于明日“赴阙”,与天子共商国家大事。太原与河东的防务,就辛苦张孝纯了。
张孝纯闻言,无比震惊,怔忡在当地,良久才反应过来据理力争,他认为国家危急时刻,身受国家厚恩的童贯应该留在太原召集各路大军,并力抵抗金兵入侵。如果他率先逃离,将会导致人心”“骇散”,局面糜烂不可收拾,整个河东会沦陷敌手。河东失守,河北也将不保。
见张孝纯极力阻挠自己离开,童贯勃然大怒。他恼怒异常、口不择言当众宣称:“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贯,置帅何为?”
安抚使,是具有军事性质的官职。因河东路与辽、夏接壤,因此宋廷设河东安抚使之职便于处理对辽、夏事务。河东路安抚使之职始设于宋夏交恶的庆历元年(1041),后来由知太原府兼任,河东安抚使是河东路最高军事长官。童贯这样讲,虽属于强词夺理,但也是基于事实。
双方越说越僵,张孝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道:“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
张孝纯的良言相劝,也无法阻挡童贯离去的决心。据宋人笔记《靖康小雅》记载,童贯“夜开太原门而出”,带着宣抚司的僚属,以“日驰数百里”的速度撇下太原一城军民,头也不回的往汴梁方向去了。
不幸中的大幸,童贯走时留下了宣抚司统制、大将王禀。
王禀字正臣、开封人,生年已不可考。出身将门世家,年青时即追随父亲战斗在宋夏边境,在实战中锻炼了军事才干,是北宋末年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军事人才。童贯奉旨前往太原与金人商议山后土地交割事宜,“王禀以宣抚司统制与贯驻太原”。就在此时,发生了隆德府义胜军叛逃事件,王禀奉命与耿守忠出兵平叛,但仍有三千义胜军叛逃至金人控制区,“具言中国虚实”。
十二月十八日,金军兵临太原城下。张孝纯与王禀立即率军坚城固守,见宋人有备,粘罕屯军太原北陈村,遂围太原。
至此,宋金太原攻防大战正式打响。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8 17:34:35 +0800 CST  
如今天涯上技术帖也没有市场了,居然没有人留言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8 17:40:57 +0800 CST  
@莫把战争当下棋 2016-09-09 00:08:42
希望楼主用倒叙方式直接先写出太原激战,读者爱看吸引眼球的激战,你这么顺叙方式猴年马月才能轮到太原激战呀?难怪读者不关心。谁爱看那么长的“前奏曲”呀?
-----------------------------
战争,得有开始高潮结束啊,直接写结果,中间环节忽略吗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9 18:42:08 +0800 CST  
两路侵宋金军共计六万,从军事战略的高度来分析,金军应该集中优势兵力,直接从河北进军,攻击无险可守的北宋京师汴梁城才对,为何却兵分两路孤军深入。分兵实为兵家大忌,从战争中学习、成长为高级统帅的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为什么会犯如此的低级错误?
原来,分兵之举正是有备而来。
太原地处山西中部,控山带河,地势险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大文明碰撞、交错带。历史上李牧抗击匈奴,汉高祖白登之围都是发生在山西。从秦汉到唐宋,历代王朝都会把都城定在山西西南的陕西或者山西东南的河南,太原成了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侵的战略要津。太原有警则京师震动,太原无恙,则京师无忧。因此,太原素有“中原北门”之称。唐末五代时,中原王朝的兴替相继形成原因有多种,但直接原因多与太原的特殊战略地位影响有关。北宋年间,太原仍是抗击契丹与西夏的大本营、军事后盾。北宋末年,山西太原与河北大名是拱卫京师汴梁的军事重镇。如果太原、大名有失,汴梁城就危在旦夕了。
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纵论山西形势,云:“太原控带山河,踞天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区”。
宋人对山西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金兵大举南犯之初,宋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张确就上书主张加强河东防务,称“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宋史-张确传》)
历史上“河东”的概念,在地域上经历了三次发展变化:先秦时的“河东”与“河西”相对,大约相当于一州之地,为晋、魏国都绛、安邑所在的今运城地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辖境东至今山西沁水县,北至霍山,西、南以黄河与陕西为界,包括今天晋南的临汾、运城两地区;唐宋时期的“河东道”、“河东路”辖区覆盖今山西省绝大部分地区,“河东”往往作为山西的代称使用。
综上所述可知,河东是北宋天下的根本这地,而太原则是河东的根本。也可以说太原是中原王朝的根本。隋末以来,开创了谁据有太原,谁就可能得天下的新局面。李唐因为起家于太原,因此将龙兴之地太原封为“北都”,唐时,太原是长安、洛阳而外的全国第三大政治中心,“时中朝瞻望者,目太原为‘小朝廷’”(《旧唐书-郑余庆传》)。
历史上,山西境内最有影响力的三座城市,自北而南的是大同、太原、平阳(临汾),太原居中,上引下联,可以控制大同与临汾,是整个山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了北宋政权。面对南北各地的割据政权,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数次对北汉政权用兵,一直无法攻破太原坚城。在解决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后,宋廷兵分五路,对割据太原的北汉政权再次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眼见的城破在即,却因赵匡胤驾崩,宋军只得无功而返。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宋军围困太原坚城月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北汉刘继元不得不出降。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9 18:46:34 +0800 CST  
@独孤慕雨 2016-09-08 17:40:57
如今天涯上技术帖也没有市场了,居然没有人留言
-----------------------------
@陈汉风 2016-09-08 23:16:53
其实从纯军事角度讲,忻州失守后,再守太原已经没有意义了。
-----------------------------
这个说法新奇,可以说说理由吗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09 18:47:36 +0800 CST  
@独孤慕雨 2016-09-08 17:40:57
如今天涯上技术帖也没有市场了,居然没有人留言
-----------------------------
@陈汉风 2016-09-08 23:16:53
其实从纯军事角度讲,忻州失守后,再守太原已经没有意义了。
-----------------------------
@独孤慕雨 2016-09-09 18:47:36
这个说法新奇,可以说说理由吗
-----------------------------
@陈汉风 2016-09-09 23:41:38
忻州失守后,太原已成一座孤城,太原盆地地势开阔,适合金军骑兵野战冲锋,把主力放在太原城内,金军围而不攻就能把你困死。更何况太原被围也给北宋朝廷出了个难题,太原救还是不救?不救,不光政治不正确,道义和良心也说不过去。救,骑兵数量不够,仅靠步兵又挡不住金军骑兵的冲击。正确做法是部分兵力守太原,剩下的依次守晋南晋西南太行八阱娘子关等隘口。兵力纵深配置,层层抗击,就算太原失守,粘罕也到不了汴梁城下......
-----------------------------
呵呵,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10 09:35:14 +0800 CST  
在北宋王朝建立十九年后,终于啃下了太原这块硬骨头。宋军先后数次,投入数十万大军攻打太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太原,又被称为“龙城”,历史上出了形形色色无其数的“皇帝”。无数的野心家凭籍它城高池深的地理对抗中央,“违天拒命”(宋太宗语),为免除后患,赵光义火烧、水灌,硬生生将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太原城夷为平地。
很快,赵光义就明白自己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拆毁了太原城,等于失去了阻止契丹人南下的屏障,此举,无异于自废武功。
随着征辽的失利,宋廷不得不重新修筑新的太原城。太平兴国七年(782),大将潘美奉旨建城。新城选址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阳曲县唐明镇,较原太原城北移约45公里,“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明《太原府志》),“城方四十里”(《三朝北盟会编》)。新太原城初时只是一个小土城,城由内外两重构成,大部分街道都呈丁字型,据说,这是秉承赵光义的旨意,这样做是为了破掉太原的龙脉。不过这种形制的街道十分利于巷战,这样做也是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新的太原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生存的地理条件,同时展现了向北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态势。十年后,宋廷又在新太原的外围新修了南关、东关、北关三城,其中南关城的东西又与大城两端相连,用于屯兵。
北宋之前的太原城由西城、中城、东城三部分组成,三城周长42里。虽然新修的太原城市规模大不如前,但以新太原城为枢纽的交通线路建设,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加强:西南可沿汾河谷地至长安,东南过太谷石会关、长平关、太行陉至洛阳;北上的主要干道可经石岭关、代州、朔州至云州。西北过宪州、苛岚州、保德军至府州。东行的主要线路过榆次、寿阳、井陉关至恒州。这些通道无一例外全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干线。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10 09:38:33 +0800 CST  
@索嘎思达 2016-09-10 11:36:32
有些慢了
-----------------------------
每天会更新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10 20:35:09 +0800 CST  
三、战役第一阶段
十二月十六日,童贯逃回汴梁,当朝宰执、御史官员、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弹劾他临阵脱逃,徽宗皇帝也没有处罚他的意思,此事就不了了之。童贯带回了金兵分两路南侵的消息,却将伐宋檄文以“恐伤天子意”为由隐瞒不报宋徽宗,只是私下与朝臣议论。
直到有一天,早朝的宋徽宗接到宰相李邦彥进呈的一封书札,打开看时吓的面无人色,原来正是金人的《牒南宋宣抚司问罪》书。这个时候再去追究童贯的责任难免会被人讥为找替罪羊。思来想去,命臣子替自己拟了两篇官样文章《罪已诏》《罢花石纲指挥》,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了。
金人步步南进,徽宗也无良策御敌,无奈之下,只得颁旨号召各地起兵勤王,一方面令各地官员在地方招募兵马,发兵驰援,一方面许诺对立功之人破格奖赏。
得知太原被围,第一个率军赴援的是朔宁府守将孙翊。孙翊是河东名将,金人素闻其名,粘罕对他十分忌惮。“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悲哀的是,孙翊对金兵作战特点的了解,远不及粘罕对宋军作战特点了解的透彻。
宋军善守,野战则远不是金兵对手。基于已方武装力量缺乏有效攻坚能力,但善于野战阵斗的作战特点,粘罕在围城之初就制定了“遏彼外援,绝其饷道”的战略战术。
这一战术,后世称之为“围点打援”,太原保卫战就是中国战争史上最为经典的围点打援战役。
金兵围太原,为防宋军增援,同时分兵将太原外围的险隘一一扼守。由于粘罕分兵守住了雁门关(此雁门关非代州北的雁门关,而是宪州雁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雁门乡。其关东临汾水,西依高山,接岚、朔州。这个雁门关正处在汾河通岚、朔的大路上,紧锁着太原西北向的汾河河谷段要道,是太原北去岚、朔通道上重要的军事据点,屏卫着太原盆地),孙翊无法,只得绕行宁化、宪州,出天门关(今太原北东关口村附近,是太原通往岚朔的另一重要通道,与宪州雁门关分别氢持着太原通往岚、朔的重要交通线的咽喉,是宋太原北部的要塞),赶至太原城下。
孙翊率军两千远来,与金人战于城下,张孝纯非但没有率军冲出城接应,反而闭门不纳,下令:“贼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宋史》将孙翊记为孙益,误。宣和末年,孙翊以福州观察使知朔宁府。)可尽忠报国。”孙翊哀恳道:“但恨兵少力乏。”见张孝纯不为所动,只好返身复战。
就在孙翊率军在太原城下与金兵殊死搏杀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在金兵刀枪的逼迫下,朔州城的妇孺父老被驱赶至阵前,一边哭天抹泪,一面呼儿唤夫。孙翊麾下军兵多数是朔人,看到父母妻儿凄惨的哭嚎声,生命悬于一线,立即丧失了斗志,就于阵前哗变。孙翊喊破了喉咙也难以阻止,跃马挺枪杀向敌阵,哪知被叛军在身后偷袭,壮烈殉国。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11 18:13:01 +0800 CST  
@陈汉风 2016-09-11 22:16:39
最好把地图也附上来
-----------------------------
我不怎么会整,其实,文章在发表时都是有配图的
楼主 独孤慕雨  发布于 2016-09-12 12:10:40 +0800 CST  

楼主:独孤慕雨

字数:979

发表时间:2016-09-01 17: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4 16:09:18 +0800 CST

评论数:5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