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5 11:59:26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5 16:23:21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三)




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恽的政敌早就想找碴收拾他,尤其是“草根皇帝”刘询在民间流落时结识的铁哥们太仆戴长乐,一直怀疑杨恽在背后说其坏话要暗算他,也早就想找个机会参杨恽一本,顺便让杨恽下油锅,以一泄私愤。




所以一听到这种“腹谤”意味甚浓的议政话题,简直是如获至宝,立马就上书告发杨恽没大没小,借商量国是之机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史曰“以主上为戏(即拿皇帝开玩笑),语近悖逆”,当然是想让杨恽以言入罪,说他近乎大逆不道。




这一下,杨恽想不倒血霉都不可能了,祸从口出也,和他外祖父司马迁如出一辙。




因为再淡定的皇帝,也是不能容忍别人把自己戏说为专门听信谗言的昏君,虽然杨恽本意也许并不如此。




因为汉宣帝虽说是一个英主,曾不幸流落民间也能体察民间疾苦的他,甚至上位之后也基本上能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有容人的肚量,更加不会像古代的昏君一样随意骄奢淫逸、残害忠良。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是那种昏君的同类(不是一丘之貉也),而是大大有为的皇帝,以他接纳龚遂直言不讳的治乱言语的肚量来做参照系,原本对杨恽此种没有特定含义的议政言论,也应该是有免疫力的才对,那怎么就在此种子虚乌有的“议论入罪”上犯迷糊并中招了呢?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5 18:48:16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四)




这个,问题当然就出在了他的宠臣身上,于是也在“听信谗言”上像古代昏君一样阴沟翻船。





这个当然当事人杨恽也难脱干系,谁叫你像你外祖父司马迁一样IQ爆棚EQ零蛋呢?把无关紧要的人得罪就算了,居然皇帝的铁哥们你也敢得罪,没死过啊,当然是要把你往死里整大卸八块才解恨了。





所以,经过与皇帝“好得像一个人一样”的戴长乐喋喋不休的极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把杨恽平日里对汉宣帝不满的许多坏话一古脑儿全抖了出来,这一下原本脾气很好的汉宣帝也火大了,因为再有修养的人、再谦虚的人也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你不赞扬我就算了,还坏话讲尽,居然还把我和古代昏君视为“一丘之貉”,这他娘的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所以怒不可遏也有点失去理智的汉宣帝,甚至于不顾给自己的“历史分数”减分的危险,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把“历史冤大头” 杨恽(和他的外祖父司马迁凑起来简直就是“冤大头世家”)革职查办,很是吃了几天极不好吃的牢饭,后来予以释放,贬为庶民。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5 20:08:48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五)




于是,“一丘之貉”这一有点性感也有点贬义的成语,因了敢言的太史公倒霉外孙的故事流传至今,始料不及,谁叫他们家都是善于创造成语的历史牛人呢。





这还没完,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杨恽,后来还因为写文章讽刺时政直接丢了卿卿性命,果然是祸不单行。




而杨恽写的这篇文章非同小可,据说就是能和史圣司马迁《报任安书》媲美的《报孙会宗书》。




关于此信出笼的背景,源于杨恽贬为庶民后还不知收敛,高调“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来示威,而被其好友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写信劝说,让他低调以避祸所致。




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格悲剧,换句话说,就是杨恽的桀骜不驯给自己惹来的杀身之祸,正所谓那句被现代人用滥了的“性格即命运”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EQ确实也是一种能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立身要素。




何况,自恃才高八斗的杨恽又是那么的眼角高,好夸夸其谈,十分张扬,史曰:“然恽伐其行治(也就是好夸耀自己的节行和政治才能),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一付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德性,别人也早已想他死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6 11:17:07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五)




于是,“一丘之貉”这一有点性感也有点贬义的成语,因了敢言的太史公倒霉外孙的故事流传至今,始料不及,谁叫他们家都是善于创造成语的历史牛人呢。





这还没完,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杨恽,后来还因为写文章讽刺时政直接丢了卿卿性命,果然是祸不单行。




而杨恽写的这篇文章非同小可,据说就是能和史圣司马迁《报任安书》媲美的《报孙会宗书》。




关于此信出笼的背景,源于杨恽贬为庶民后还不知收敛,高调“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来示威,而被其好友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写信劝说,让他低调以避祸所致。




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格悲剧,换句话说,就是杨恽的桀骜不驯给自己惹来的杀身之祸,正所谓那句被现代人用滥了的“性格即命运”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EQ确实也是一种能体现个人修养的重要立身要素。




何况,自恃才高八斗的杨恽又是那么的眼角高,好夸夸其谈,十分张扬,史曰:“然恽伐其行治(也就是好夸耀自己的节行和政治才能),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一付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德性,别人也早已想他死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6 11:17:27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6 14:52:05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六)




也正是此种刻薄少恩、目空一切的性格,当他接到好友孙会宗充满居高临下的训诫口气的书信时,已经失侯多时心理十分不平衡的杨恽,当然心里也十分不服,什么要闭门思过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整天高朋满座灯红酒绿,以免给人以口实阴告之,那就得不偿失了,以前你就是吃了这种哑巴亏的,还不学聪明点,作为朋友,我不想你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云云。




总之,一接到充满好心的友人的信,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太史公外孙,立马就有点儿狂性发作,于是用一种充满反唇相讥的口吻回信,信中把以前自己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平,以及对朝廷“政治黑暗”的极大不满像竹筒爆豆一样,一古脑儿地全发泄了出来,以消除这段时间被朝廷打压的怨气,可谓是慷慨激昂、嬉笑怒骂语多讥讽,颇有其祖司马迁的风采。什么“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就是对皇帝的深深怨恨。而“‘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就是赤裸裸的对好友的冷嘲热讽和对其“横加指责”的极大不满,最后一句“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大意就是说,如今正当大汉盛世,也愿你紧跟好皇帝从此飞黄腾达,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别再来烦我,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极尽挖苦之能事,也从此窥见了其对人刻薄的一面。





至此,好心相劝的孙会宗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自讨没趣。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6 20:19:38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7 14:42:43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7 15:20:49 +0800 CST  
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七)




这样一种发泄私愤的锋芒毕露的檄文,虽然是快意恩仇,我手写我心,行文也很得分,甚至于惹清人余诚大赞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六)却也因此埋下了被杀的祸根。




尽管这样的一种桀骜不驯的张扬性格,也不是什么大罪过,甚至于换一种角度来考量,还是一种敢说敢干的磊落样,但在酱缸式的官场中,却又是容易授人以柄,把自己推入险恶的政治情境中,至少给人的印象是自己不够大度,没有容人之心,有点小题大做、锱铢必较。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封信落入自己得罪过的官场诸公中,那么灭顶之灾立现。




最重要的是,杨恽的运气还特别的差,注定他在劫难逃,用现代人最潮的话来表述,那就是“躺着也中枪”,你还只能吃哑巴亏。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7 19:18:44 +0800 CST  





这事说来还令人有点哭笑不得,因为居然古代的一次普通的“日食”,居然就能和他发生了一点关系,这本来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翻版,这“剽悍的理由”原本就是捕风捉影的,是很多他得罪过的人用一种十分牵强附会的借口让他去送死。




关于此事,据说是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夏四月朔日食,而出现日食这种令古代人恐慌的天象之后(古代科技不发达,认为“天狗吃日”是灾祸的预兆吧),他的仇人趁机上书皇帝,说是杨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汉书•杨敞传》),这八竿子不沾边的理由荒唐之极,却也是炸死政敌的重型炮弹,果然杨恽也因此获罪,再度被捕入狱。




汉宣帝本来对他就有成见,既然如此,那么就叫廷尉彻底查一查这个给帝国带来灾难的“灾星”吧。而这一查居然就查出了杨恽写给孙会宗的这封口水花喷喷的“大不敬”之信。宣帝见了此种充满挖苦和怨恨的信,更加怒不可遏,最终很会察颜观色的最高法官判杨恽一个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妻儿均被流放酒泉,杨恽为自己的多嘴多舌付出了惨重代价。而他的朋友孙会宗也是“躺着中枪”,被贬官了事。




对于西汉期间此种令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政治案件,历史学家也认为这不是“平地起风雷”式的偶然事件,而是“汉宣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结果,是皇族、外戚集团打击、迫害士大夫集团,也是汉朝开始衰败的转折。”是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行为。因为就在杨恽莫名其妙地死了之后,西汉政府就掀起了一轮政治大清洗,很多人被株连。不仅与杨恽性格相仿非常耿直敢言的好友韩延寿、盖宽饶被害,其他人如张敞、韦玄成、杨谭等也像孙会宗一样被免职。




当然,杨恽之死既有其性格悲剧的一面,也有汉宣帝偏听偏信造成的错误。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7 20:08:04 +0800 CST  
以上是第六篇 祸从口出:司马迁外孙杨恽之死缘于哪条成语(续八)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7 20:08:52 +0800 CST  
第七篇 “打捞狱花”:笑里藏刀的李义府




首先,我们先借用史书给此段文字的主人公来个肖像描写: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这就是正史《旧唐书》中对李义府的绘声绘色的形像描写,那种动人传神可令最出色的小说人物描写暗然失色,所以说好的史书有时也是好的小说,原谅我的“强词夺理”,哈哈。




据说,李义府是中国历史上十大贪官之一,新唐书奸臣榜中排行第二的响当当人物,著名成语“笑里藏刀”就源于此位老兄(李义府估计也是后来发明了著名成语“口蜜腹剑”的本家李林甫的师父也,绝配啊)。有人曾列举他的几大罪状,比如两面三刀、无原则、杀人灭口、好色成性、善拍马屁、卖官鬻爵等等,反正封建官僚所有的坏习惯在其身上是一块奇特的集成板,曾经他比许敬宗还疯狂,连娘娘腔皇帝都敢当面顶撞,最终他没有许敬宗那种道行和好运气,落个如褚大书法家被贬郁闷而死的田地,天要灭人果然先使其疯狂起来。




李义府当然也算是一个有才之人,据说他最有才的地方就是脚踏几只船而心不惊,先是依强悍王子李泰,后又被马周等人向李世民推荐,李世民召见他的时候,他立马出口成章:“日里飏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聪明如李世民哪会不知李义府诗中的寓意?说白了也就是用诗跑官要官,不过做得比较隐晦比较巧妙而已,而且显示了李义府的不同凡响之处,果然是一石几鸟也。爱才的李世民也立马就在油水多多的门下省给了他一个官职,后来又升监察御史,并在晋王李治府兼职,再后来随着李治的不断升迁,他老人家也一路水涨船高,最终靠拍武媚娘的马屁,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最重要、最精准、最漂亮的政治期货投资,果然由此渡过了人生中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官职直至宰相级。唉,有才也。




做人能做到如李义府这般,估计官职也炼得八九不离十了。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8 12:26:45 +0800 CST  
第七篇 “打捞狱花”: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续一)




关于李义府的故事很多正史野史都有详尽发挥,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就选一点特别刺激的来说说吧。




说到李义府,很多人可能都很乐意把他形容为唐朝的“高俅”,也就是《水浒传》中那个靠歪门邪道爬上高位的浑球(中华足球鼻祖吧),总是在政治漩涡中,依靠上不了台面的伎俩十分好运气地渡过难关,果然是上帝既需要天使更需要魔鬼,只有这样人们才需要上帝,需要他来摆平魔鬼,没有魔鬼这个世界会平静很多也乏味很多。




关于李义府,据说有三个“之最”。




最悲情的就是长孙无忌要搞他,而他奋起反击捧起武媚娘做皇后的事,正是他最重要的一次“政治图腾”,由此而迎来人生飞黄腾达的美妙时刻,在此不再展开来谈,一笔带过。如果说这还算是人性使然的话,那么他后面的两个人生之最就有点丢人现眼了,也暗合了那句老话:恶人自有恶人磨。




一切概莫能外。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8 18:24:10 +0800 CST  
第七篇 “打捞狱花”: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续二)



李义府最壮烈的一次就是动用资源强抢“狱花”。和他的官场亲密战友许大师一样,他也是一个贪财好色者,甚至在这方面比许大师更加激进更加勇猛。许大师充其量也就是偷了老婆的丫头而已,而狡猾的李猫居然勇猛到不仅强抢民女(这个历朝历代都有,司空见惯了),还空前创造性地去强抢“狱花”,可谓是色胆包天也。




关于他的这一恶行,史书是这样表述的:




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义府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义方对云:“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双阙之前,实以为愧。”寻兼太子左庶子。




也就是说好色的李义府知道一个叫淳于氏的罪妇容貌出众(不知他是如何打听来的,魔爪还伸到了狱妇,这色好得更是不同凡响、惊天动地),口水立马流了下来,于是动用权力让最高法官之一的毕正义(这名字有点讽刺意味呵)想方设法把她弄成无罪出来直接当李义府的二奶,谁知这动作太彪悍太突兀,没成事先败露,不大正义的毕正义为李义府“杀身成仁”(也有说是李义府杀人灭口,“被自杀”的那种,其实曾攀附过他的本家李崇德,就因为革命立场不坚定曾背叛过他而被下狱自杀的)。颇有正义感的御史王义方立马奏请弹劾十恶不赦的李义府,可能是王御史正义感过了头,不大会用正确的弹劾策略(可能是立功心切吧),甚至打狗也不看主人(义府当时可是武媚娘的一条最得力打狗棒),一上来就滔滔不绝地历数李义府的秽言恶行,说其仗着上面的宠信无恶不作,当娘娘腔皇帝透明了似的(这不是变相骂高层包庇吗),口水花喷喷,还很猥琐,这倒是惹恼了脾气很好的李治,不仅不惩罚李义府,还反过来“办”了正直的王御史,把之贬出中央政府下放到了莱州。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9 11:47:55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9 15:19:19 +0800 CST  
第七篇 “打捞狱花”:笑里藏刀的李义府(续三)




这个简直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苦煞了傻呼呼的没有多少政治斗争经验的王御史,以为有理就能“横着”来耶,这直接使他傻了眼。




原以为十分占理的王御史一把状纸递上,李治立马就把“罪大恶极”的淫棍李义府拉出去砍了,邪不能胜正,大快人心,甚至于可能还憧憬了自己立功受奖、连升三级的美妙前景,谁知有时候真理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倒是让正直的王御史一惊一诧的,他最错的地方就是连最起码的谈话技巧都不会(御史的正直不会转弯性格使然),一开口就把皇帝给得罪了,一件遮羞布都不剩地揭皇帝的短儿,“世事洞明皆学问”也,回去学学几年谈话技巧吧,有理不一定能走遍天下呵。单纯可能倒是入罪的诱因了。




后来,旗开得胜的李义府还得意洋洋笑里藏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跑来质问王御史:“王御史你没有调查清楚,就在皇帝面前胡乱参奏本官一本,疯狗都没你这么疯狂,你不觉得很惭愧吗?你就不怕我反告你诽谤罪?”李义府一副小人得志幸灾乐祸的样子, 挤眉弄眼的假笑,不明就理的人还以为王御史冤枉人了呢!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9 18:17:09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9 20:11:22 +0800 CST  


楼主 鼎湖听泉  发布于 2017-04-09 20:52:02 +0800 CST  

楼主:鼎湖听泉

字数:238116

发表时间:2017-03-16 21: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2 20:52:29 +0800 CST

评论数:76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