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智囊》



1061-0022

张耳忍小辱谋大事



【白话】

张耳和陈馀都是战国期间魏国(河南开封)的名人。秦灭魏国后就悬赏捉拿两人。张、陈二人就隐姓埋名躲在原陈国(河南淮阳)的一座小城做看守城门的小卒。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城门守官鞭打了陈馀,陈馀忍不住怒气要起来反抗,张耳就用脚踩住了陈馀,制止了陈馀的怒火。等到城门守官离开后,张耳把陈馀拉倒城墙角落处责备他说:“我曾经数次嘱咐过你,要你忍耐再忍耐,等待时机,现在只是受了点小屈辱,就要暴露自己了?”


【冯评】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都是能够忍受小耻辱而成就大事业的人。陈馀浅薄和暴躁,张耳镇静及忍耐,所以张耳的成就自然远超陈馀,后来二人的一成一败,也是用事实做了最好的证明。


【胡说】

忍耐和忍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痛快地爆发,零存整取的机制而已,存的关键在于取,这种思想在国人文化或精神世界的底层里是得到一定的颂扬的。可问题是,从古到今,忍耐到最后得以痛快淋漓爆发而成功的有几人?还是鲁迅说得到位和彻底,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者灭亡,灭亡的机率在99.999%以上而已。这个问题的背后或根源仍然是人和法的博弈,东方就发展成了法凭人而异,西方就进入了法是唯一准则雷打不动。

在本故事中,我们假设,陈馀或者可以问,那条法里面规定的你可以随便打我?官吏说,我就是法,我就打了,怎么着吧!陈馀挨打后不服,也可以找到官吏的上司去评理,上司一定是维护自己的下级啊,官官相护是官场运行的基本规矩,无论怎样,陈馀的打一定是挨了,也辨不出什么理来的,或者说,根本不允许你辩出道理来。这正是那官吏无视法律而横行的底气所在,这也是像海瑞那样的独自标榜清官的“官场怪物”难以存活的原因。张耳明白,只有自己一旦造反得势,成为更高的官吏,才能不受这鸟气,循环以往,成败更替,历史就这样往前进行着。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3-30 10:41:27 +0800 CST  
1061-0023

狄青留面部刺字激励士卒


【白话】

宋朝名将狄青年轻时候因触犯法律被处以墨刑(在脸上刻字并涂墨),后来参军努力奋斗数十载,终成为了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有人就劝他可以将面上的刺青去掉了,狄青说:“不,留着它可以激励我的士卒,让他们时刻知道,犯过罪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大将军的。”


【冯评】

狄青成名后,有人就说他是唐朝名相狄仁杰的后人,我想,狄青连自己的面部刺青都不愿意除去,更不会去冒认名人做自己的远祖了,谣言不攻自破。


【胡说】

想抹去的,未必能抹得去。想留下的,未必能留的下。不留私的反成其私,想流芳的转瞬遗臭。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3-30 19:25:12 +0800 CST  

1061-0024

邵雍劝门生牺牲小我顾念苍生


【白话】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朝野州县均一片哗然,反对和抵抗情绪日益高涨。当时的大儒卲雍(大哲学家、大易学家)正闲居在家著书教学为乐,他的一些门生故旧因忍受不了新法,纷纷聚集到卲雍家中诉苦并欲一起上书弹劾王安石,然后辞官归隐。卲雍对大家说:“此时,正是一个贤者有担当的时候啊,新法固然是严厉,但还须靠你们去执法,你们在执法的时候,能宽一分,百姓就多受益一分啊,投书弹劾泄愤并辞官一去了之,请问,对己对人又有什么益处呢?”


【冯评】

宋朝大儒朱熹的学生李燔曾经说过:“人,不是一定要取得一官半职才能建功立业,只要他随时随地、尽心尽力、毫无保留的做事或为他人服务,就是功业啊。”
明朝的莲池大师(明朝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八祖,居杭州云栖寺)在劝人做善事的时候,有一个人推脱说自己没时间也没能力,大师就说:“做善事没那么难啊,比如,你看到一个板凳横在路中央阻碍了通行,你随手把板凳顺一下,因此也就方便了后来人走路,这就是善事啊。”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你就会觉得,遇到点困难就投书辞官真是好像到了满是宝藏的山中空手而回的感觉了。
宋朝的鲜于侁在任利州路转运副使(掌管军需粮饷水陆转运的官)的时候,有些农民没有申请青苗钱(王安石的新法约定:把购买谷物的钱贷给农民,取二分息),王安石就派特使前来质问他为什么姑息这样的事情发生。鲜于侁回答说:“青苗法规定,愿意申请的人民就贷给他,如今,有不愿意的,我怎可以勉强呢?”
苏东坡先生听说了这件事,就称赞鲜于侁说:“对上,不妨害法令的施行,居中,不违反自己的内心,对下,又不伤害贫苦百姓,三方面都兼顾到,实在是不容易啊。”
以上这些小案例,做官的人,实在是应该多多效法!


【胡说】

说着容易,做起难。为己简单,为人难。愤怒容易,忍耐难。坠落容易,登高难。任性容易,克制难。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常规的侠者,危难之时施以援手也。所谓大侠,那必须是为国为民,不图名,不图利,生死性命都置之度外的。神雕中印象最深的情境之一就是,小郭襄为追赶杨过出城,身上没有带钱,肚子饿极了,硬着头皮讨了碗面吃,酒馆的伙计就对她说,郭靖大侠是我们襄阳城的菩萨,万民生佛,我们这些百姓走卒得以苟活于世,全都仰仗你的父亲啊,这碗面又算得了什么哪,姑娘你能光临小店,才是我们的荣幸啊。不管郭襄听到这话是否感动的热泪盈眶,反正每读到此处,我是真的热血冲顶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在给一些大学生们讲企业信息化社会实践课的时候,作为结束语,我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来,当时我说,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你们一定是都知道了,我斗胆学习前辈也总结了一个人生三境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第一是,守住你的亲朋好友。你们想啊,你们开心的时候,有谁比你们更开心,你们难受的时候,有谁比你们更难受,人生一世啊,你的存活不是孤立的,这第一境界就是,守住关心你的人,让他们因你的存在而开心。
第二是,造福一方。如果有一天,你有能力让一些你不认识的人们,因你的存在而受益了,那样,人才有更高生活价值的追求。我说的不仅仅是政府官员(当然指的是为民的好官哦),为社会带来价值的企业家也是啊,呕心沥血培育人才的老师是,尽心尽力的、小步快跑的快递员难道就不是嘛,都是的。这第二境界就是,因你的存在而使得一些和你毫不相干的人们而受益了。
第三是,泽被千秋万代。佛祖,孔子,老子,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们,不仅推动了全人类向前发展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摆脱蒙昧受益无穷。这第三境界就是,因为你的存在,泽被千秋万代。
守住第一境界,践行第二境界,梦想第三境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04 18:03:07 +0800 CST  

1061-0025

杨士奇一句话化解无端的猜忌


【白话】

明朝时期,广东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主管政务)徐奇来京城向皇帝述职,带来了一些广东的特产藤席之类的东西给朝中的官员大臣。东厂特务就搞到了一分送礼的名单给皇上看,皇帝看到名单上居然没有杨士奇的名字(杨士奇是当时的大学士应该位列首辅)就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单独召见了杨士奇,把名单给他看,并问他为什么送礼的人中没有他?(皇帝这么做明显要挑起事端啊)杨士奇说到:“这事说来凑巧,徐奇前往广东上任出发的那天,朝中大臣多往送行,并都当场做了一些诗文祝贺,要不是那天我有病在身没法去,这种场面怎么缺得了我呀。今天,他的这些礼物无外乎是对那天送行的回礼而已,再说,这个名单虽然有,人家是否接受礼物亦还未知,况且藤席之类的东西,物件甚微,不值几个银子,我想他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的想法的。”皇帝觉得有道理,就叫太监当场把名单烧毁了,没有再说什么。


【冯评】

这份名单竟然被皇帝烧毁了,最伤心的一定是那个东厂的特务吧,不过,也因此让很多大臣官员们免去了多少祸患啊,同时也让皇帝和大臣之间少了一份猜忌的心。轻轻的一句话而已,其所包含的深意、免除掉的祸端、制止了波及到更多的无辜,震慑了整事奸人发起祸端以争宠献媚的行为,还些真是难以估量的。看起来没啥大智慧,其实,还有比这更大的智慧么?可不是简单的用厚道这个词来形容和定位的了。
宋朝真宗时期,有一位官员上书中说到了皇帝宫中禁止谈论的事情,皇帝大怒,就命人抄了他的家,得到了一大批朝中官员前往该官员家中占卜问吉凶的资料,皇帝就命御史把这些人抓起来问罪。时任宰相王旦得知此事后,立刻拿着自己找该官员占卜问吉凶的书信面见皇帝,并请求把自己也收监问罪。皇帝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把这些书信资料交给王旦处理,王旦拿到全部资料后立即焚毁了。过了几日,皇帝反复思之觉得还是有问题,就命人前往王旦处取回资料,王旦答复说,已经全部烧了。没办法,皇帝只好将此事作罢。
王旦和杨士奇的做法是一样的,都是舍已为人的大智者啊。

【胡说】

一句话的力量能有多大?关键的时候对关键的人进言,就有可能救人无数功德无量,也可能杀人千里流血漂橹。宋朝末年的长春真人丘处机跟随成吉思汗不是为了求一官半职更不是为什么荣华富贵,而是每当成吉思汗打下一座城池,丘真人就以修道延寿的名义劝其少伤人的性命,结果就有成千上万的无辜性命得以幸免啊,在大殿里打坐念经的是功能,救民于水火的是更大的功德。
心中有阳光,阴霾无处藏,言语带关爱,冷漠也消亡。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09 11:14:23 +0800 CST  
@校长信徒1937 2016-04-06 20:05:45
岁月,知识,兴趣,经力,生处环境,家庭 历史 与人员背景,朋友,同事或者一个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改变你固有思,想。
-----------------------------
说的好,有了思想,才算是有了灵性。感谢关注!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09 11:19:39 +0800 CST  
1061-0026
严震慷慨解囊赢得人心


【白话】

唐朝时期,严震镇守山南道(唐朝初年,天下划分为十道,山南道相当于今天的湖北、陕西、河南、四川的部分区域,唐朝最重要的地区)的时候,有一个乞丐到他府上乞讨,居然开口要三万文铜钱,严震就让他的儿子严公弼去问问怎么回事?公弼回答说:“不要搭理这个人,估计就是一个疯子。”严震大怒:“混帐东西,将来辱没家门的一定就是你,平日里都是嘴上说要多做善事,如今事到临头了,怎么就吝啬起来了?况且此人居然敢向我要三万文,定不是普通乞丐之流啊。”于是命令左右点清三万文铜钱如数给了这个乞丐。后来,此事逐渐在周边传开了,贤者勇士都争先恐后归顺严震,同时也没谁再提出过份的要求了。


【冯评】

天下那么多不幸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不舍得钱财造成的。天下也有那么多圆满的事情,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因为乐善好施造成的。从古至今,没听说哪个好人是因吝啬而成名的,都是乐善好施的。三国时期东吴的鲁肃,唐朝时候的于由页(唐德宗时期,任山南道节度使,相当于4个大省的军事和政务最高长官),宋朝的范仲淹等,都是肯大笔花钱来结交好友的人物。
明朝时候的礼部尚书(相当于今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的部长)董份家境富有且喜欢交友,凡是来家中拜访的宾客,无论平民还是官员,临走时候一律赠予厚礼。他的孙子董青芝(后来任礼部员外郎,今副部长)每每接待宾客就没有其祖父的大气劲,只是把自己手书的扇子或书法条幅赠予来宾。董尚书知道后就对左右说:“以我家今日的地位和势力,就算每天都拿出金币赠给来宾,我都怕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啊,而他却效仿清贫雅士之流,这怎么能行?再说,像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自有大户人家该有的做法,怎么能用诗词字画博得人家的怜惜哪?唉,我怕将来败坏我家的就是这小子啊。”后来,唐朝中期,民变纷起,董尚书也日益衰老故去,董青芝又不暗世事,竟然自愿前往处理民变事件,结果,因为处理的不得当而惹起众怒,民众纠集了近千人捣毁了董府,于是,董家就破产衰败了。人们才开始信服董尚书当初的先见之明了。
明朝孝宗时候,昭庆寺(安徽省六安市,唐太宗李世民敕建的皇家 “四大昭庆”之一,由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奉旨督造,唐三藏法师玄奘曾亲临讲经说法。)预备整修一下庙宇。方丈就去当地拜访三家富户,希望他们共同出资兴建。长兴吕山的吴先生是三富户之一,他说:“整修的费用不会很多,我愿意独自负担。”方丈非常高兴。吴先生回家将此事告诉他父亲,父亲说:“儿子你能有这种魄力,就一定能够承担我的家业。”这位老人的见识和董尚书完全相同啊。


【胡说】

把钱财看的很大,得到的就一定很小;把钱财看得很小,得到的就一定很大。把钱财看成是桥,就能通向彼岸;把钱财绳索收存,只能束缚身心。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0 20:07:42 +0800 CST  
1061-0027

萧何收管档案图霸业,任氏囤积粮食待灾荒




【白话】

刘邦的军队攻占咸阳城后,诸位将领都急忙跑到各大财主或官员家中抢夺金银美女,只有萧何独自去了政府部门的档案馆将秦朝的土地、人口、衙门设置、法律、政令、军队编制等等资料收存保管起来。这也就是后来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能够对全国各类情况了如指掌的基础啊。

也是秦朝末年,有一个姓任的看管仓库的小官,秦亡败之际,无论豪杰还是百姓,有点能力的都在抢夺金银财物,只要这个人偷偷地挖了个大地窖把粮食囤积起来。等到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激战时候,民不聊生,无人耕地,粮食价格也就涨了几百倍,当初那些被抢夺的你来我往的金银这时候尽数都归到他的口袋了。


【冯评】

这两个人的智慧其实不相上下,如果换位也会有同样做法的。我听说四川有个卓氏,他的先祖是赵国人,擅长炼铁做器。秦破赵以后,牵赵国百姓去四川,卓氏先祖夫妻也在其列。当时,被迁徙的百姓因为路途遥远都不愿意去,就给官员使钱,以求能在近处安家落户。只有这个卓氏和大伙说道:“此地贫瘠,不适合落户,我听说岷山之下,沃野千里,土地里还盛产芋头,不至于饿死人哦,而且市场活跃,开展贸易也很容易。”于是,就有很多人跟着他前往。到了临邛(今四川邛崃市)后,开矿炼铁,大力开展贸易往来,终于成为富可敌国的人物。由此看来,卓氏的胆识确实大大高出常人的。


【胡说】

把追求事业或开拓创新当成人生目标的永远都是少数人,这样的人当然是大智慧者。绝大多数人都把赚钱当做人生唯一的目标了,甚至不计代价、不惜性命,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人性中最基本的观念依然是这些,做个富人仍是大众终极追求和敬仰的,也是津津乐道的目标,马云、马化腾、王思聪等等,他们是媒体永远的头条,他们也是百姓口中不变的谈资。

最近,我就发现,我们的这个时代,拜金的观念视乎越演越烈。其实商人在中国历朝历代地位似乎都不算太高,而学者、士大夫、诗人等这些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有三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活跃度到了顶点,一是春秋战国、二是唐宋时代,三是民国时期,那真是大师云集,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也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也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建国后,在历次斗争下,就渐渐稀少了很多,但是还有几个民国遗留下来的大师勉强支撑着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基石。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时候,有人就说,如今大师都已仙去,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后来,记得刚上班的时候,还有王蒙、王朔、苏童、莫言、周国平、严歌苓、都梁等等的作品可以看,还有文化大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全民还热了一下,再后来,再后来,真的没什么了,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反正,如今这个社会,大家谈论的都是二马发红包、国民老公又怎样啊什么的,没有谁会说最近哪个大师有什么作品你看了没有?没谁会问哪个大师发表言论你拜读没有?也没谁会把哪个诗人的一首新诗链接给你。这个时代到底要崇尚什么?这个时代思想根基到底是哪些?这个时代文化底蕴到底在哪里?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2 19:58:54 +0800 CST  
1061-0028

董公劝刘邦起兵要正名


【白话】
刘邦带兵到洛阳的时候,新城三老(地方中有名望的长者,政府给他们授予教化百姓的职位)之一的董公就向刘邦进言:“出师无名,怎么能成事哪?只有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出兵是为了声讨贼寇,才能打败对方啊。如今,天下人都知道,你和项羽共同立楚王后人为义帝,可他项羽却杀了义帝,大王您正好可以率领三军将士披麻戴孝,以讨伐项羽之不义为由,号召天下诸侯一同击之。”于是,刘邦下令,为义帝发丧,全军皆穿孝服,并昭告天下说:“我刘邦,愿意举全部兵力,去讨伐那个不仁不义弑杀义帝的项羽,去收复那些被他强取豪夺的关中山河、去拯救那些陷落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父老乡亲们!”


【冯评】

董公的这一句话,事实上就是刘邦和项羽是非曲直的分水岭啊。后来很多是非曲直的案例能够取胜的根基也都源于此。依我看,刘邦能够激起天下反秦抗楚的决心和形成一股如洪水般的大趋势也都以这一刻为开端。张良以智慧成名且长期跟随刘邦左右并号称帝师,也没见到他有这样的大智慧啊。
明朝时候,有一个湖北地区主管法制的官员叫卢廷选的,有一次在庭审现场突然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醒后说自己被阎王叫过去出庭参与审理项羽状告刘邦一案,项羽说,是刘邦偷偷摸摸让九江王英布杀掉了义帝,然后栽赃陷害项羽,还让全军都披麻戴孝并且昭告天下说是项羽弑杀了义帝,又号召天下诸侯征讨项羽,结果,弑杀义帝不仁不义这个罪名就这样被千秋万载地赖在他项羽的头上了。而这个卢廷选的前世在汉初就是九江王英布,这事情说来还真是蹊跷。



【胡说】

千百年来,人们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是个有趣的话题,或许是受太史公司马迁的影响吧,绝大多数人的心里是向着项羽且鄙视刘邦的,像李清照那种“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论调屡唱不衰,我想从三个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一是出身,刘邦出身赤贫,以无赖起家,当然,能做到皇帝,其襟胸自然胜过常人,可是,即使贵为帝王的时候,其为人处事中那种无赖的本性却是永远也更改不了的。而项羽是贵族出身,受到的教育和接触的人群自然大大不同,即使后来的屡次政治幼稚,但骨子里的贵族本性仍然不可更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贩夫走卒、寻常百姓等等,在骨子里仍然是崇尚贵族精神而抵制无赖行经的。

二是心机,项羽的心机是简单的、性情的、幼稚的,虽然摆脱不了残暴性格但至少没突破人性的底线。刘邦就不然了,刘邦的性情很复杂、难以琢磨、阴毒多变,为了生存,为了达到目的,没有底线的。项羽以刘邦的妻儿老父作为要挟,刘邦说,烹煮的时候别忘了给我留碗肉汤喝,于是,这种超乎无赖的行为让项羽也无奈了。

三是待人,刘邦待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利用完了就杀掉。通俗的说就是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韩信给刘邦打下了大好河山,终被吕雉擒杀,绝大部分旧将老臣都被肃清了,连樊哙,这个刘邦的连襟,吕雉的亲妹夫都没法保命。项羽待人就截然不同了。秦亡后,项羽完全有能力、有资格自己做皇帝,司马迁说,当时,政由羽出,就是名义上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行驶了皇帝的权力,诸侯都认可的。可他却自封为霸王,仅仅去了家乡楚地。给一大堆诸侯都各自封了地方,地位都是平等的,互相不受节制。大概在他的心目中,大家兄弟一场,仗打完了,各回各地,各乐个的。先不论在政治上如何脑残,就待人方面那真是做到极致了。我想后人对他认可,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3 20:03:14 +0800 CST  
1061-0029

廉颇负荆请罪,寇恂效仿蔺相


【白话】

战国时候,赵惠文王从渑池回来后,因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功劳很大,升他为上卿(最高的执政官),官位排在廉颇(赵国大将军)之上。廉颇自以为南征北战劳苦功高,而他蔺相如只不过费了一点口舌,官位居然高过自己,很是忿忿不平,就对手下说:“我若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一番。”这话传到了蔺相如那儿后,就再也不肯和廉颇有碰头的机会了,每次上朝都托病不去。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队过来,就让左右绕道避开他。蔺相如的门客们受不了这份窝囊气要告辞离开,蔺相如再三挽留并说:“你们说廉颇和秦王比较起来哪个更厉害?”门客回答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啊,秦王那么厉害,我都敢当面斥责他并侮辱他的臣子,我虽不才,既然不怕秦王,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是想啊,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那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两人在。如今,要是两虎相斗,受伤害的只能是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谦让,是先顾虑到国家利益而抛开私仇啊!”廉颇听说了这件事后,很是惭愧,就袒开上衣,背负荆条,请门客带领着到蔺相如府上登门谢罪,于是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东汉时候,贾复(东汉光武帝时任都护将军)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时任太守(颍川城的最高长官)寇恂就将他逮捕并处死。贾复认为这事让自己很没有面子,当队伍经过颍川时,贾复就对左右的部将说:“我看见寇恂一定要亲手杀了他。”寇恂知道贾复的预谋后,就有意躲着他不见。寇恂的侄子谷崇也请求佩剑随侍在侧,以备万一。寇恂说:“用不着这样,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却宁愿受屈于廉颇,是为国家着想,我虽不才,却愿意效仿。”于是命令手下人准备好酒菜,由寇恂亲自带领出城迎接贾复的军队。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征召寇恂和贾复,命他二人结为好友。


【冯评】

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唐中兴名臣,太尉,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劝退回纥,击败吐蕃)和李光弼(唐大将,曾任全国兵马副元帅,后来被奸臣陷害而死)的义结金兰之拜,那就是蔺相如心事的翻版。宋朝的寇准(南宋名臣,封莱国公)用蒸羊迎接丁谓(曾任南宋丞相,封晋国公,奸臣,后因罪被贬),那也是寇恂精妙手腕的翻版。
安思顺(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大将军,西域安国人)在任朔方节度使(朔方,字面意思就是北方,今宁夏吴忠市)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他手下的副将,但这二人都是本事大、脾气暴的主,始终不能和睦相处,即使在同桌吃饭,也都互相吹胡子瞪眼睛的,不肯好好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出任节度使时,李光弼就有意离去,可心里还是犹豫不决。十天后,唐玄宗下诏,命郭子仪率兵讨伐贼寇。李光弼就进入官衙见郭子仪说:“我情愿一死,只求你放过我的妻子儿女,念在共事一场的情份上,给他们一条生路吧。”郭子仪立刻走下堂来,搂着李光弼流着泪说:“当今国家正值危难,连皇上都避难去了。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再说,现在也不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于是将李光弼搀扶起来,并愿意义结金兰,今后互相扶持,共谋破贼大计。
丁谓获罪被贬到崖州(今海南),路经雷州(今广东湛江)。先前寇准曾被丁谓弹劾而贬为雷州司马(雷州军队的参谋长),现在寇准却派人送上一头蒸熟的全羊在雷州境内迎接。丁谓知道后就想和寇准见面,寇准却不肯,寇准听说家僮想要找丁谓报仇,就关紧家门,让下人尽情的赌博,不让家丁出门,直到丁谓走远了才停止。



【胡说】

跟自己人较劲,是最没意思的事情,不仅仅是谈不上智慧,简直愚蠢至极,因为,无论胜负,都损失共同的利益,得不偿失。可是,偏偏这事情却经常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发生,非双方都是智者,是很难叫停的,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4 20:15:52 +0800 CST  
1061-0030

张飞给马超上了一堂君臣礼仪课


【白话】

刘备得到马超后倍加喜爱,封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他亲厚,每日都叫上他跟随左右,聊家长里短的,渐渐地就疏忽了君臣礼节,称呼刘备也由主公改口成玄德了。关羽是个有心之人,对马超这种称呼开始不满起来,就和刘备建议严惩马超,刘备没有答应。张飞就和关羽说:“虽然大哥不让你惩治他,但是,咱们警示一下这小子倒是有必要的。”第二天,刘备召集诸将领开会议事,关羽持刀、张飞拿枪,侍立刘备左右,马超进入帐篷后就寻找自己的座位,却没有看见关羽张飞,环顾左右的时候,看见两位居然直立在刘备左右,着实大吃了一惊。打那儿以后,马超对刘备开始谨守君臣之礼了。


【冯评】

释放严颜,教育马超,这些都是智慧者、细心人才会做的事情,后世都说张飞是个大老粗,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胡说】

亲近就难免会越礼,尊敬就必然要远离。这个度的把握是双向的,其实是很难把握的。有的领导喜欢和下属推心置腹的处成亲兄弟一样,奈何就有人非要竖立一个隔阂,然后用君臣礼节来冠名,搞的上面的人本来就孤独而越来越孤独,而下面的人原本就谨慎就越来越谨慎,本来信息是对称的,现在只能立即熔断。在这件事上,很难说不是关羽张飞的嫉妒之心在作祟,只可以他俩称呼大哥,不容许别人叫什么玄德,于是,自私自利之心开始发酵,搞的每一个当事人都不开心了。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5 20:22:24 +0800 CST  
1061-0031

曹彬自掏腰包买酒,窦仪坚持做人操守


【白话】

宋太祖赵匡胤在当皇帝前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京城卫戍部队司令员),那个时候,曹彬是世宗的贴身副官,负责掌管天下进贡给皇帝的好吃好喝的。有一次,赵匡胤听说曹彬有几坛好酒,就向他索要。曹彬说:“这是国库里的藏酒,我可不敢私自给你的哦。”于是,自己掏腰包,在集市上买了最好的酒送到赵匡胤府上。后来,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了宋太祖,在和左右交谈的时候就说:“给世宗当差的人之中,只这个曹彬从来没有糊弄过皇上啊。”其实,太祖一直都把曹彬当成心腹来看待的。
后周世宗在位的时候,赵匡胤受命去攻打滁州,攻城后,世宗派窦仪去把滁州的战利品登记造册。几天后,赵匡胤派人去取战利品,窦仪就对赵匡胤说:“您刚攻下滁州的时候,就算取走全城的财物,也没人敢说个不字,可如今,皇上派我来把这些物品登记造册了,这些东西也就成了国家的了,也就是说,没有皇上的旨意谁也不能擅自取走的,还请您能够体谅啊。”等到赵匡胤成为宋太祖后,好几次都对窦仪的操守赞不绝口,想要提拔他为宰相。


【冯评】



【胡说】

可以想象得到,那个时候是明显的臣强主弱的时期,赵匡胤势力最强的时候,有点像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样子,曹彬和窦仪都是情商很高的人,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场面缓和下来。其实,我到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应该给予点赞的是赵匡胤,是他的襟胸、做事风格、正能量的世界观才成就了这两位智慧的美名。反之,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蛮不讲理的杀神煞星(例如张献忠)难免就成为刀下之鬼了,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历史就是在这样的随机中延续下来的,智慧也是在这种巧合中传诵到今的。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7 19:27:08 +0800 CST  
1061-0032

鲁道宗实话实说坦荡做人


【白话】

宋真宗(赵恒)时期,鲁道宗担任谕德(管太子品德教育的官)的时候,真宗有事想召见他,派出的使者到他府上见他没在就坐着等他,等了很久,才看到鲁道宗醉酒而归。使者就说:“皇上要召见你,不过等了这许久且你还喝成这个样子,皇上一定不悦,你可想好了如何解释么?”鲁道宗说:“据实回答”使者说:“据实回答的话,你不怕因此获罪么? ”鲁道宗说:“饮酒,是人之常情,欺君,是臣子大罪。”使者就如实地禀报了皇上,真宗问鲁道宗说:“为何没有在家饮酒而去了酒家啊?”鲁对答说:“臣家里贫穷,没酒也没有喝酒的器皿,正好赶上臣老家的亲属来看望我,我就找了个酒家款待他们了,还有,我在酒家喝酒的时候,穿的是微服,市井之人不会认出我的。”真宗听后笑着说:“爱卿是朝中大官,难道就不怕被御史弹劾么?呵呵”皇上虽然嘴上是这样说,但自此以后知道鲁道宗是个胸怀坦荡的君子且可堪大用之人。


【冯评】



【胡说】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谎言也许是无恶意的,但只要它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个有了生命的恶灵一般,为了自己延续性命,就需要制造一个又一个谎言去喂饱它,然后,这个没有胃的恶灵啊,那里会喂得饱呢?所以啊,无心之过也是过,有心去私方无私。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19 20:28:38 +0800 CST  


1061-0033

吕夷简办事刚正不阿深谋远虑




【白话】

宋朝仁宗(宋第四位皇帝赵祯)时期,有一次仁宗病了很久,等到身体稍微好了一点就想召集中书省(主管行政)和枢密院(主管军事)两个衙门的重要官员询问一下政事。吕夷简(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品但行宰相职责)得到诏令后在家里磨蹭了好半天才踱着方步慢吞吞地上朝,而其他得到通知的大臣们都是立刻出发,小步快跑地上朝去的。皇帝等到他到了之后问:“朕久病初愈,非常急于和诸位爱卿们见面,为何独你姗姗来迟啊?”吕夷简从容地答道:“陛下这次病了很久,天下人都知道且担忧着,这次,突然召集大臣上朝,我要是着急地跑着来的话,恐怕会被一些人误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然后就有可能会被传闻的走样了啊。”皇上听完后微笑着点头并认可吕夷简这样得体的举动。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位官员叫石介,做了一篇文章《庆历圣德颂》,文中对当朝的时弊褒贬的很厉害,尤其对一位叫夏竦的官员毫不留情地进行了鞭挞批判。没过几天,因为党争的牵连,石介被贬官回家,继而死在了家乡。这个时候,恰好赶上了山东的一个举子叫孔直温的谋反,有人就散布谣言说,当年这个孔直温曾经向石介拜师学习过,于是,夏竦就利用这些传闻说石介根本没有死,而是偷偷地跑到北方胡人(说的应该是金国)那里效力。皇帝就派出使者到地方调查此事,使者到了石介的家乡后,立刻收押了石介的妻儿老小,并让当地的主政官挖坟开棺以验传言的真伪。当时,吕夷简正任京东转运使(粮食等国家物资水陆押运官员),就对使者说:“先别急挖坟,听我一句劝言,如果挖坟见空棺的话,说明石介确实没死,你再处理他的妻儿老小也不晚,可是,如果挖坟而见尸体,那么朝廷无缘无故地挖掘人家坟墓的罪名由谁来承担?况且,这事对使者你的名声和影响也不好啊。”使者说:“不挖坟开棺,怎么判断石介死或逃?怎么回京向皇上交代啊?”吕夷简说:“这事说来也容易,石介死的时候,一定有入殓检验的人,下葬出殡的时候,一定有亲朋好友、门生故旧、杠夫伙工之流在场,去找到这些在场的人们问一下,如果他们的言语没有什么差别的话,就证明是真的,并让他们每一个人对所说的话签字画押并联保为证,这样做的话,足可以向上面交代了吧。”使者认可这个办法并照办,回京后,将调查结果呈给了皇上,仁宗看到这些证明材料后恍然大悟,立刻明白了这事就是夏竦在污蔑嫁祸他人而已,于是降旨放了石介的妻儿老小回家,不在追究此事了。


【冯评】

这件事表面上,吕夷简没有直接为石介昭雪,依我看,其意义更深于昭雪啊。当石介做《庆历圣德颂》的时候,正是吕夷简被贬官而石介、晏殊、章得象等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后来,石介被贬而吕夷简被重用后,吕仍能以公正大度、不计前嫌、刚直不阿的态度处理这件事,还真是有宰相的风度啊。

还是宋仁宗时期,李太后(仁宗的生母)新丧,按照朝中的规矩穿孝服期间是不能谈论婚嫁的,可是吕夷简就劝仁宗立曹妃为后。大臣范仲淹就上书说:“这个吕夷简啊,又教导皇上做错事啊,太后新丧,不是立后的时机,简直视宗法于无物。”过了几日,吕夷简对韩琦说:“这件事,外人又怎么会明白呢?皇上年龄已经不小了,如今,郭妃、尚美人等都已经失宠,各路大侠都开始争先恐后地给皇上进贡美色呀,这皇后一日不立,这事也就一日不止啊。”如此看来,这个吕夷简,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是大有深谋远虑的。


【胡说】

宋朝是个宽容的朝代,终宋一朝,没有杀一个文人士大夫,最大的罪也不过流放。也正因为这样,知识分子敢于说话,积极性就高,思想也就活跃,文章就充满着那种文采激昂的神采,场面上也让后人体会到那种豪情激荡的情绪。其实,这也是一整套的连锁反应,要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上必须宽松,因为大家都知道最后的底线,大不了官不当了,反正死不了。虽然官场也照样黑暗,但最起码最高领导也不能用各种借口来杀人啊,因此,仇恨就没那么大,做事自然就留有余地。至于吕夷简这样的大智慧者,那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养成的做事风格和方法是对事不对人,关于这点,相信每个人都会说说而已,但千古以来没几个人做到彻底把人的因素抛开在外的,真的是很难。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22 20:42:49 +0800 CST  

1061-0034

古弼抗旨留肥马,张承业逆上不给钱




【白话】

北魏太武帝时期(拓跋焘,北魏第三任皇帝),有一次,太武帝想去西河打猎,就叫古弼(时任吏部尚书,组织部长)给他准备一些肥壮的马匹给随行人员使用。可古弼却交付了一些瘦弱的马匹,皇帝大怒,说:“好你个尖头小儿,竟然敢拿我消遣,回去我就杀了你。”古弼的属下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害怕被牵连而一同治罪,古弼就对他们说:“你们哪里会明白我的用意啊,侍奉君主,劝他不要任性玩乐,这都不算什么大事情,然而,对意外的事情缺乏准备,那就是大罪啊,如今,正值国家危急时刻,南蛮北狄经常骚扰边境,这正是我这个当臣子的日夜担忧的事情啊,我先前选的那些肥壮的马匹,是留着给军队备战用的,如果因为国家的事情,即使丢掉性命也不算可惜,再说,圣明的君主自然会理解我的用心及做法的,假如还是被降罪,也请诸位放心,这事和你们无干,我一个人承担便是。”太武帝闻听以后,感叹着说:“我能得到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宝,是我的幸运啊。”古弼这个人,相貌奇特,脑袋上尖下宽,所以,太武帝戏谑地叫他“笔头”,世人都尊称他“笔公”。

后唐皇帝庄宗(李存勖,早期武功极盛,开国后唐,后期娇宠伶人,终至亡败)喜欢喝酒、赌钱、赏赐伶人,所以就经常向主管财政的大臣张承业要钱,张承业不喜欢皇帝这样挥霍无度就经常不肯给钱。有一次,庄宗喝的酒酣耳热,就让他的儿子李继岌给张承业跳舞,舞罢,张承业就拿出自己的坐骑马匹和镶玉腰带赠予李继岌,庄宗又指着腰带说:“我儿缺的是钱,要你的宝马玉带何用?”张承业谢罪并说:“国家的钱,微臣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庄宗就又用言语挤兑和伤害他,张承业最后生气地说:“微臣老了,就要回家了,也从来没有为子孙的未来考虑过什么,微臣唯一顾念的是受先王的嘱托,要尽心尽力地辅住皇帝,要为国雪耻,之所以要吝啬这些钱财,就是想要把它用在刀刃上,以辅助皇帝您成就霸业啊。皇上若要用钱,何必问臣,这举国的钱财都是您的,您大可以尽情的享用,最后,财尽兵散,国家危难,受害的难道只有微臣一人么?”说完,就握住庄宗的衣袖大哭起来,庄宗无奈,只好作罢。


【冯评】




【胡说】

一个人,创立了一份基业,到底为了什么?一个人,成为了一国之主,或者一个地方的长官,或者一个组织亦或团体的一把手,他会怎样看待这份“家产”?是一个人独自享用,还是和几个人分享,还是把它看成是大家的事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做法,也就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地方、这个组织或团体所有人的命运。所以说啊,权力这头怪兽,一旦它被制造出来,它就是头大恶魔,会迷失掉绝大数大大小小权力拥有者们的心性,只会让有权利者更肆无忌惮,让无权利的人更逆来顺受,使得国民性劣根就这样变本加厉地周而复始地延续着。有能力、有分寸把握权力的,非大智慧者是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仿效西方,采取三权分立,把这头怪兽放到笼子里去。可惜的是,在我们中国,唯一的一次推行这种体制的竟然是民国初年,没等全面试行就被袁世凯帝制复辟而草草地结束了。而那些逆来顺受的平民百姓只能在默默地承受的同时无语地仰望老天,盼望着活在那个不可能再现的尧舜禹汤上古时代,盼望着无法再出现的包青天大人再度光临,然后,现实地在自叹着谁让咱命苦呢的哀叹中结束这悲催的一生。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23 21:16:11 +0800 CST  

1061-0035

后唐明宗李嗣源教育儿子语重心长

【白话】

后唐秦王李从荣(后唐明宗李嗣源次子)性情轻浮,喜欢研究儒学却又一知半解,经常召集一些酒色之徒、浪荡子弟饮酒赋诗、寻欢作乐。有一天,明宗问他:“你公务之余,都做些什么事啊?”李从荣答道:“闲暇时候读书学习,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儒生赋诗论道。”明宗说:“我经常见到先帝(后唐第一位皇帝李存勖)喜欢喝酒吟诗作赋,但对江山社稷没啥实际用处,你是将门后代,帝王子嗣,诗词文章不是你的主业,即使勉强为之,必不能好,传入人口,成为笑谈罢了。儒学的经典义理知晓一些就行,不值得过份深入专研。如今,我老了,江山社稷还要靠你们延续和发扬光大,多用点心事在军政事务上吧。”后来,李从荣还是因为谋反亡败被杀。


【冯评】



【胡说】

唐朝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奢靡颓废的时代,盛唐积累下的犬马娱乐之能事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依我看,环境是改变人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励志目标。所以啊,我还是向往孔子杏坛上妙趣横生的讲学,苏格拉底在广场上激烈地辩论,佛陀端坐在灵山上拈花说法,唯愿穿越时空,做他们的追随者去。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27 19:58:54 +0800 CST  

1061-0036

唐高祖李渊论功封赏不分贵贱


【白话】

唐高祖李渊在做隋朝太原留守的时候,起兵造反,攻下霍邑(今山西霍县)后,开始论功行赏,有些将领就认为随军征召来的奴隶不应该和官兵一起封赏,李渊说:“在战场上打仗拼命的时候,刀枪箭矢可是不认贵贱的,怎么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就谈起尊卑了呢?我看还是按照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比较合适,诸位以为如何?”紧接着李渊又接见了霍邑的官员及百姓代表,并在西河举行宴会犒赏军民,招募了一些青壮年男子从军扩大队伍。原来跟从自己的队伍中有想退伍回乡的,也都授予五品闲职官衔,让他们衣锦还乡,获得足够的荣耀。又有人向李渊谏议说他封官过多,恐怕不妥。李渊说:“隋朝就是因为太吝啬封赏而失去人心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啊,我怎么还能去效仿哪?再说,用官衔和俸禄来收服人心,难道不比用刀枪兵战而收复来的要好么?”


【冯评】



【胡说】

《智囊》中的每一个小段子,看似就简单的一句话而已,听来也不过一个小故事,其实,它背后包含的道理深了去了。任何一个人物,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物,那是多年的学习和积累而养成的,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不是简单可以一学就来的。在这个故事中,我看还是应了那个道理:“只有让大家都先爽了,自己才能爽起来啊”。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造反开国也好,创立企业也罢,只要是带领一群人去为更大的一群人服务,就要遵从这个规律,反之则必败。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4-30 20:39:37 +0800 CST  
1061-0037

刘温叟警示皇帝要带头遵守规则


【白话】

宋太祖开宝三年,刘温叟时任御史中丞(国家监察院副院长)。有一天晚上,皇帝带了几个随从要登明德门的门楼,刘温叟知道后就让门楼巡更的卫兵照往常一样吆喝着巡逻经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刘温叟向皇帝说:“陛下,您在不该登楼的时间登楼,守卫的士兵必然希望得到些好处才行,而我让巡更士兵吆喝着经过,就是要警示陛下,您不应该在禁止登楼的时间内登楼啊。”太祖于是夸奖他做得很对。


【冯评】




【胡说】

奇怪了,什么时间是禁止登楼的哪?也许因为这个门是皇宫禁城的大门,按规定在守卫士兵换岗查验的时间不让闲杂人等上楼吧。刘温叟忠于职守,不阿谀奉承,就事论事的做事风格固然值得肯定,但太祖为人君的宽宏大量,通晓事理的细微之处更值得点赞啊。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5-06 16:58:30 +0800 CST  
1061-0038

卫青不杀将,程信不专权


【白话】

西汉名将卫青(大将军大司马,汉武帝皇后卫夫子的弟弟)带兵驻防定襄(山西定襄县)的时候,派手下大将苏建、赵信二人率领三千骑兵到城外巡逻,不巧就遇到了匈奴单于的兵马,于是双方激战了一天,三千士兵全部战死,赵信投降了单于,苏建拼死逃回了城中大营。议郎(参谋)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带兵出征以来,还未曾斩杀过将领,今日,苏建抛弃自己的队伍独自逃回,按律当斩,而且,斩杀他也是严明军纪,展示大将军威严的时候啊。”长史安说:“我看不然,苏建将军带领区区三千人的兵力却能力拼匈奴数万人的队伍,且力战了一日,兵士们都没有贰心啊,今天,苏建将军拼死归来,大将军如果还是要斩杀他的话,岂不是告诉今后咱队伍上的人,投降敌人要比拼死逃回来强吗?,因此,我认为不当斩!”卫青说:“我一向都以至诚之心对待大家,不愁没有威信,周霸建议我杀人树立威信,这不是我的意愿啊,虽然,出征在外的主帅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但是,我不想把这份皇帝对我的信任用在杀人立威上,我还是详细奏明事情经过,把苏建押回京城,由天子来裁夺吧。同时也是要告诉后世为人臣者,不要擅自专权,轻易裁夺人命,这样做难道不是更妥帖么?”于是,派人押送回京,天子果然赦免了苏建。


【冯评】

卫青手握重兵数十载,得到皇帝信任却始终如一,能够做到上不疑心,下不猜忌,就是因为他能做到不过分地使用权力,尽量避免各种猜疑发生。若非如此,就算有狄青(北宋名将)那样的功名成就,也做不到善始善终啊,这些难道 不值得我们后人引以为戒么?
北宋时代的名将狄青,因军功卓著升任枢密使(军委主席),打那以后,自恃功高,骄纵傲慢,袒护部下,每当把皇帝的封赏给自己的部下分发的时候,就说:“来,这是你狄家爷爷赏赐你们的。”朝廷也开始觉得这个狄青很头疼了。这时,中书平章事(政务院总理)文彦博向皇帝建议外放狄青去任边关重镇的节度使,狄青听到消息后自然不服气,就向皇帝辩解说自己无功就不能受禄,无罪凭什么外放等等,宋仁宗也认为确实如此,念在狄青确实是个功臣、忠臣,又没什么罪过,无端端地就外放也于心不忍。文彦博又说:“太祖当年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么?就是因为颇得军心,才有陈桥兵变的事情发生啊。”这一句说的仁宗默然无语了。狄青还不知道皇帝心意已决,仍然到中书省(国务院)去找文彦博理论,文彦博等到狄青鸡头白脸、气急败坏地连说带骂一大通话后,凝视着狄青好大一会儿,就说了一句话:“告诉你也没啥,皇上开始怀疑你了。”狄青立即语塞,瞪大双眼,内心极度恐惧,倒退了好几步,呆立在当场。狄青到了边关重镇之后,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询问情况,每次使者一来,狄青都惊恐异常,惶惶不可终日,就这样,不到半年,抑郁而病,一命呜呼了。这些都是文彦博的计谋而已。
明朝人程信(最高官职做到兵部尚书,名臣,得善终)任南司马的时候率兵征讨云贵,皇帝下诏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也就是可以独断专行,不用奏请。可是,自打他发兵到凯旋回朝,没有随便封赏哪一个人,也没有任意杀掉哪一个人。满朝文武都赞赏他,程信就说:“赏罚这事,本来就是皇帝的权力,皇上是怕将在外打仗,凡事千里奏请再定夺会耽误事,才让臣子暂时代行权力而已,我们做臣子的有幸能把事情做好办成,就是尽了本分,怎么能够借着这样的专断机会弄权整事哪,再说,那样做不是臣子应有的行为啊。”
每当我想起卫青、程信这些古今名臣的言论就万分地感慨啊。


【胡说】

这三则小故事,我看可以拍摄成一部电影了,颇有点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韵味。

西汉卫青,北宋狄青,明朝程信,这三位名将都做过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这样的高位,而卫青、程信能得以善终是因为谨小慎微,处处夹起尾巴做人、做事而已,狄青其实根本没啥谋反之心的,只是尾巴夹的不紧罢了,偶尔露了一下,终于还是被整日寻点事端而彰显自己能力的小人给设计陷害了。

卫青不杀部将苏建,我觉得是正常的思维,这个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同,马谡守街亭那是战斗任务明确,目标锁定,任务书签订了的,没完成任务却还存在侥幸的心里而已,诸葛亮斩马谡是要树立言出必行的军威,不然今后将令就很难贯彻执行了。卫青只是派苏建巡逻,并没有说让他迎敌打仗,更没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属于遭遇战,无奈的是所带的队伍全部覆没,他自己没有自刎殉国罢了。卫青杀他不忍也不可,但是不处理也不妥,说明情况并委婉表达同情的辞令再请皇帝定夺,是最高明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做法。这倒让我想起了现代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张将军在喜峰口阻击日军的那场战斗曾经小有成就,但后来觉得双方实力太悬殊,也曾经和日本军议和,结果,因为这一时糊涂之举,被国人骂为汉奸,后悔之余亲自面见蒋介石请罪。蒋没有给他定罪,反倒放他回去重新组建了三十三集团军,后来的事迹,大家就都知道了,1940年5月,张自忠率1500人遭遇日军6500人,经过一天的激战,全军覆灭,张将军壮烈殉国。你看吧,这前因后果是相辅相成的。这段历史和两千多年前的苏建将军何其相似啊,历史就是这样再反复上演而已。张自忠原是冯玉祥手下的部将。还有一个人叫韩复榘的,也是原冯玉祥的部下,韩一直是山东省的主席,抗日时候,因不执行命令,大幅度撤退,放弃自己的守区,造成国土大面积沦陷,国军的整体防守任务全盘失败。蒋组织开会的时候,仍然拒不认错,和蒋顶撞不服,终于被蒋正法。张和韩对比来看,正是关键时刻的一言一行,结局却天上地下啊。卫青不杀苏建的做法,和明末清初的袁崇焕杀毛文龙对比来看,首先袁崇焕和毛文龙并非隶属关系,毛文龙对待袁崇焕不太谦让客气惹袁不高兴了,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十一条大罪毕竟还是他一家之辞而已,再说当时也不容毛辩驳。其次,袁崇焕专权独断立杀大将,对于朝廷中就惹得皇帝和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对于毛的手下几万人的队伍,随后很快就逃跑离散了,对于对手满清的皇太极,少了一员敌人猛将自然就替他们清除了一大块障碍,此消彼涨,猜忌四起,人心涣散,这些都是袁崇焕当时未曾预料到的吧,至于他袁崇焕自己,4个月后就被押返京城惨遭凌迟处死,虽然或许是敌人的奸计陷害,但是,擅杀大将毛文龙一定是惹起一系列祸事的原因之一啊。

北宋的狄青将军,我看到有点像咱们的开国元帅彭德怀,都是战功赫赫、威风凛凛的人物。可是,到了和平时期,这些性情耿直的人最容易遭到灾难。总是有些阴险毒辣的文人,战争时期他们是最恭维将军们的,因为,他们要指着将军们活命啊。到了和平时期,阴损的本性开始显露,靠整人搞事刷存在感。文彦博和四人帮等人又何其相似啊,我每次读到狄青倒退几步,呆立当场的那段,都觉得心酸无比,甚至想拍案叫骂了。

明朝的程信将军,如果要比照的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朱德元帅,卓绝、认真、谨慎、忍辱不发,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善终的结局,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所以说嘛,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的。所有的故事,都是自己的。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5-11 07:53:22 +0800 CST  
1061-0039

李愬借迎接特使机会树立尊卑礼节


【白话】

唐朝时期,节度使李愬奉命平定蔡州(河南省汝南县)叛乱(中学课文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这段,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获胜后把叛乱首领吴元济派人押送京师,他自己率队屯兵在球场(蹴鞠的场地,看来宋朝的一些城市是有足球场的)等待京城派来的招讨使(处理叛乱的特派员)裴度的到来。裴度入城的时候,李愬披挂穿戴整齐,率全部军马列队迎接,并跪在路左以上下级的礼仪迎接特使。因二人的官阶平级,本不至于如此,所以裴度看到后甚是惊讶,急忙躲避受礼。李愬就解释说:“裴公,蔡州人性情顽劣叛逆,不懂得上下尊卑很久了,下官这样做,就是要给这里的百姓官员一个样子,让大家知道礼节,知道朝廷的尊严啊。”于是,裴度受礼。


【冯评】




【胡说】

这段故事和张飞给马超上课的那段来比较,至少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对李愬的印象是来自于中学课文中的雪夜奇袭蔡州,展现的是将领的奇谋和胆识,但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李愬的智慧不仅仅是带兵打仗了,而且还能借用迎接京城大臣的机会达到多方面效果,一来对裴度表示尊敬及欢迎,二来又想给蔡州百姓展示军威、尊卑、礼节的机会,三来蔡州刚刚平定叛乱可以借此场面震慑一下并赢得稳定的民心,如此等等。你看,有时候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如果处理好了,效果会意想不到的好,大智慧的人就自然能信手拈来的。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5-12 22:14:16 +0800 CST  
1061-0040

冯谖薛地毁约买大义

【白话】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问门下的食客:“哪位先生懂得账目管理并愿意替我去薛地(今山东省滕州市 )收租啊?”食客冯谖(xuan)愿意前往并签署了军令状。于是就收拾行装,整车备马,收拾停当后就问孟尝君:“请问君上,我收完租金后,还用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看我家里少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冯谖到了薛地后,召集所有需要交租的人,对他们说:“孟尝君是高义之士,爱护百姓,体贴疾苦,知道大家生活艰辛,特地大发慈悲之心,决定免除大家的租金,并责令我来监督,把大家的契约当场焚毁。”民众闻听此言皆欢呼万岁。等到冯谖返回齐国首都后,孟尝君奇怪他居然这么快就完成任务,特地穿戴正装面见冯谖,并说:“租金收完了么?”冯谖: “收完了。”孟尝君:“那先生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啊?”冯谖说:“我看君上家里,金银珠宝遍地都是,车马杂役、美人食客充盈府上,各色物品一应俱全,我思索再三,觉得君上所缺的,唯有“义”啊,所以我就把全部的租金都购买“义”了。”孟尝君:“买义!怎么解释?”冯谖说:“君上,您目前的封地仅有薛地这区区一小块,您还不爱护封地百姓,还向他们收取地租,我假称是君上的旨意,免除他们的租金并烧毁了契约,让他们放心,结果百姓们高兴的欢呼您万岁哪,这就是我给您购买的义呀。”孟尝君听完后气哼哼地说:“先生,请你下去休息吧。”又过了几年,齐王开始怀疑孟尝君,被罢官遣返封地。消息传到薛地后,百姓扶老携幼,争相食箪浆壶,出城十里迎接孟尝君,孟尝君眼含着泪水对冯谖说:“先生当年所购买的义,今日我收到了。”


【冯评】

后来这个冯谖又设计使得齐王再次任命孟尝君为宰相,并在薛地修建庙宇供奉孟尝君,这些只不过都是纵横家的把戏而已,唯有“薛地买义”这一举动,手段之高明,意义之深远,远远地超出战国时期其它谋士的修为和做法。要想保证国家不亡,社稷常青,百姓才是基石,所以,大家该都去效仿冯谖啊。


【胡说】

冯谖薛地买义真是大智慧啊,也不仅仅是智慧和深谋远虑,又包含了很多的勇气、果敢、决断、仗义、豪气等等气氛在里面,读起来还真是有点身临其境且痛快淋漓的感觉。也促使我思索了以下几个问题来:
其一,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最后的保障在哪里?孟尝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齐王么?最后的保障是金银财物么?其实,这个问题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哪?顶头上司可以随时不用你了,金银财物更是无常之物,可能某一天这些都没有了,那种情况下,我们的基础和保障又在哪里呢?多少人拼命去获得权势和金钱,觉得这两样东西就是基础和保障,其实,这个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权势和金钱永远都不是基础和保障。只有那些用权势得不到的、用金钱买不来的才是基础、才是保障。比如:信义、友情、恩德、爱戴、感激、忠诚、团结、爱情等等。
其二,有能力和有财物后应该做些什么?古往今来,绝大部门有钱人都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做法惯例,起豪宅、购名车、找美女等等,追求享乐或者刷存在感,本来嘛,这些本也无可厚非。当然,也有些人,有钱之后做慈善、做公益事业、资助学生等,有能力后就开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像冯谖这样的,替主人薛地买义,那就是大手笔之人做的大事业了,寻常人只有敬仰的份了。
其三,领导者的襟胸宽广、对待贤才的包容态度。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必然其才智品德是过人的,本故事中,他虽然没有立即想明白或理解并赞赏冯谖的大布局,但也表现了他的襟胸,略有不快后仍请先生休息,对损失的金银钱财也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因冯谖私自做主而怀恨并处理他。几年后,落难的时候仍把冯谖带在身边。所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的领导其襟胸必是宽广的,其对贤才能人的态度必是包容的。

楼主 胡杨1968  发布于 2016-05-15 19:30:10 +0800 CST  

楼主:胡杨1968

字数:40981

发表时间:2016-03-02 16: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10:05:06 +0800 CST

评论数: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