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琴:就从《心经》弹开去


六十一、觅母——基因的补充

觅母一词可能是《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所创,是一个音译词,相当拗口。我不知道叫个什么样的新名字更好,因而暂且沿用它。觅母简言之就是文化或者一些文化的概念,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比如:上帝、道德、英雄、绅士等都是觅母。这些概念像基因一样有最原始的开端,即起源。也可以像基因一样复制、变异。因为同一概念可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然而同一概念,不同人的理解肯定存在偏差,不但今人和古人的理解有偏差,今人和今人甚至你和你最好的朋友的理解都不完全一致,是为变异。

觅母能进化,有竞争,有淘汰。比如佛这一觅母,产生于印度,后来在东汉白马驮经传入中国。从最初的一个小庙,现今传遍整个中华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然而原初佛教的佛和刚传入东汉的佛在概念上是一样的吗?古人的佛和现代人眼中的佛完全一样吗?你眼中的佛和我眼中的佛又一样吗?我看全都未必。

原初佛教是属于绝对唯心主义的,而绝对唯心主义是无神论的,所以原初佛教也是无神论的,因为他们所谓的“心”——亦即世界的本质,本身就是神,回头再看看现在的佛教已经到了没有神佛就维持不下去的程度了,还能说他们是一样的吗?

历史上儒道佛三教曾打得不可开交,这是竞争。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导致很多小的教派被视为异教,从而最终毁灭,这是淘汰。摧毁异教徒的信仰这件事,世界上的几大宗教都或明或暗的干过,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十字军东征也同样臭名昭著,温和的佛教在藏地的政教合一也不见得总是那么温和。

觅母的很多特征都可以和基因挂上钩。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的觅母不断出现,一些老的觅母或者更换面貌出现,或者彻底淘汰。董仲舒之儒已非孔子之儒,朱熹之儒已非董仲舒之儒,康有为之儒更非朱熹之儒,现代之儒绝非康有为之儒。所以中国专制社会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以所谓儒家思想为核心,岂知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已经几度改头换面。三从四德在现代早就臭名昭著,然却是统治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觅母。

觅母和基因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作者说:觅母应该看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这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而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事实上你把我的脑子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觅母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

很多觅母是短暂的,但有些觅母相当顽固,而有些觅母一旦付诸文字其生命将何止千年万年。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07 11:49:13 +0800 CST  

六十二、觅母能反抗基因的暴政吗

在觅母的调节下,人类的行为以及文化变得相当复杂,很多事情正反都可以说得通。比如西方的尊重女性和亚洲普遍的重男轻女,都可以找到依据。在动物界生殖率受到雌性的限制,雌性在生育中属于稀缺资源,是雄性争夺的对象。所以西方对女性的尊重可以解释得通。但中国一直是宗族制,且一直允许一夫多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家族要迅速增加生殖率,显然寄望于男性要比寄望于女性有效得多。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

可是在亚洲的文化氛围内,对待禽畜下崽,却希望是母的。因为只需要少数的雄性就可以完成交配,而更多的雌性却能保证生殖最大化。多余的雄性,比如牛,为了保证其温驯,结局通常是被骟掉。高仓健早年的电影《远山的呼唤》,在开头有生牛犊的场景,主人的期许也是母牛。因此自私的基因理论必须谨慎的用于分析人类有意识的行为。

奇妙的是人类的觅母很多时候似乎已经摆明了立场和基因对抗,对觅母有利的行为未必对基因有利。《泰坦尼克号》杰克牺牲自己换来肉丝的生机,这种行为对杰克来说显然是无利可图的,但他的行为却让万千少男少女感动,相信爱情,简直称得上可歌可泣。

从这点来说《泰坦尼克号》所要传递的觅母信息绝对是成功的。固然有些觅母使我们见利忘义,但也有很多觅母让我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甚至舍生忘死。觅母既然如此强大,以至于道金斯在书的最后骄傲的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创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真的如此乐观吗?我很怀疑。前面已经说过自私的基因大部分时候是成功的,但难免短视。基因的短视性是基因诞生之初就具有的特性,是它“自私”的本质决定的,这又是一个“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矛盾。为了弥补这种短视,人类在组织政权时不得不发展出庞大的相互牵制措施和庞大的监督体系。

也许人类的觅母系统正是基因系统的补充,用以避免这些短视现象。举个例子。人类有强大的破坏力,有种族灭绝的倾向,人类是唯一大规模杀戮同类的物种,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明证,然而“和平”这一觅母,现在正在深入更多人的心,有助于减少争端。

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制止必将导致全球生态崩溃,人类可以想见也难幸免,然而大家都注重眼前利益却很难预计到几年十几年后的生态灾难,即使预计到也会像熊逸那个渔网的网眼问题一样,为了当前的蝇头小利而罔顾未来的绝境,所幸还有环保主义者,环境保护这一觅母,也在逐渐深入人心。

况且我认为既然基因建造了生存机器——我们,而我们又承载了觅母,那么我们愿意接受怎样的觅母终究还是基因说了算。因为我们往往倾向于接受那些对我们有益的觅母。问题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有益是否真的有益,那就另当别论了。就像做父母的总是打着对孩子好的幌子做着戕害孩子天性的事,而当我们一旦为人父母又会拿着同样的借口继续干着那些我们曾经也深恶痛绝的事。也许正是我们对利益的误判,才导致道金斯错误的认为人类可以反抗基因的暴政。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0 17:36:07 +0800 CST  

六十三、觅母——并非万能

如果说生存机器(我们的身体)是为基因服务的,那么觅母就是为生存机器服务的但最终还是为基因服务的,就像工程的转包,不过和当今社会的现实不一样,这样的转包反而使工程的效率提高了。

觅母还将一些基因的表现固化了。比如女人的购物欲望,不过是采集狩猎社会女性祖先采集习惯的延续,尽可能将可用之物采集回家。同理男人的征服欲也是狩猎习惯的延续,于是人类发明了游戏,发明了名车。而文学作品使女人购物和男人打游戏买车的行为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就觅母而言,现在各种心灵鸡汤都在教人不争。诸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认为人们为什么乐于接受这些观点?难道人的本性真的能忍,真的不争?不是。我想大多数人首先看到的肯定不是能忍和不争,而是因此而带来的好处——“风平浪静”、“海阔天空”,不是吗?今人阐释舍得之意,欲有所得,必先有舍。可是若不能得,谁愿先舍?

老子《道德经》虽在说清静无为,但又说了:“圣人无为而无不为。”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后半部分,《道德经》可能早就湮灭不传了,又有谁愿意清静无为呢?所以实际上不管是心灵鸡汤也好,各种宗教也罢,不过是在教人舍小利,全大利,因此天下熙熙攘攘之人才趋之若鹜。至于他们所宣扬的大利是否真大,他们所要放弃的小利是否真小,那就另当别论了。

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从这段话就可以证明我前面提到的两点,按照墨子的说法,利人、爱人就像一种储蓄或者投资,可见觅母还是在诱之以利。其次墨子的投资理论又是正确的,不过要长期投资,且天下人都这样投资才能见效。然而基因是短视的,根本做不到这种见效极慢的投资,所以只能通过觅母来做到。总而言之以上所有无为、不争,也不过是利用了人的贪欲,诱之以利。其骨子里还是基因的最基本设定——自私。

还是《泰坦尼克号》的例子,杰克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如果他再遇到一艘救援船从而活下来呢?那么他俘获的可不仅仅是肉丝一人的芳心。世上没有不劳而获,冒点险还是值得的,同样的其实基因也在不断的冒险。当然杰克在决定放弃自己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么多,他只是受到寄宿于他体内的觅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已,就像基因一样,虽然规定了生物体的行为,而它自己却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既没有必要为杰克的爱情感喟不已,也没必要因为想通了这点而去苛责杰克什么,至于看破爱情,堪破红尘更是没有必要。骑士的勇敢也不过是为了获得他心目中的女神杜尔西内亚的青睐。像《白鹿原》朱先生那样的道德高士,或者一些远离社会的隐士,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尊重,且在专制时代道德高士还被征召做官的可能。为了这些遥远的利益而坚持某些觅母,总体来说是划算的,就算免不了有些骑士因此丧命,有些人从假隐士成了真隐士。

再讲个笑话:(唐)德宗搜访怀材抱器、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曰:“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亦岂可应耶?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1 16:19:56 +0800 CST  
@执印逍遥 2016-02-11 16:28:38
好!
-----------------------------
欢迎光临^_^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1 16:41:04 +0800 CST  



还是这画面经典。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1 18:46:20 +0800 CST  
@大圣小爱 2016-02-12 00:14:06
新年快乐,支持朋友,一起加油!!!
-----------------------------
新年快乐,哥们。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2 16:12:38 +0800 CST  

六十四、道德——亦非万能

前面提到过人类社会很多时候是弱者有利的社会,改变了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其实没那么严重,因为那也是人类社会的高度群居性所决定的新规则,因为个人的武力值随着社会化的程度的提高而显得越来越不足道哉。在这样的模式里如果完全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不光弱者没有安全感,强者同样没有安全感。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永远不可能出现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占据优势地位的绝对强者,就算坐到权利的巅峰,当了皇帝也不可能绝对安全。历史上很多皇帝(比如高洋)之所以行事荒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为了保证自身利益,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弱者有利的规则。这样我们在给老人让座时,期望当社会风气一旦形成,我们老来也会有人让座。没有人能永远成为强者,强弱永远是相对的,我们帮助弱者是因为不管情不情愿我们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弱者。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善恶的矛盾体,基因自私的本能让我们心存恶念,觅母在我们心中种下善的种子。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至善我们就会摒弃恶。恶念如跗骨之蛆,总是如影随形。中国人受《孟子》的影响太过于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太过于相信人性中的善,所以我们太过于倚重圣人,因为我们相信存在一位道德高尚、止于至善的圣人,可以带领我们奔向幸福。

可是道德可以约束恶念,但不能消除恶念。假使存在一个道德昌明的社会,如果它的法律不考虑约束人的恶,这样的社会也只能是空想,就算存在也只能是短暂的。就像桃花源,君子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所以我很害怕看关于一些太过理想的完美的人物的影视剧,诸如大舜,《封神榜》等,就连那年大热的周润发的《孔子》也没看。在那些揖让有序的国度里,我总是忍不住想:要是混进去一个小人怎么办,我渴望理想国,更害怕理想破灭的阵痛,希望这不只是我内心阴暗的缘故?

对恶的约束必须是强制的,宗教也不能约束恶,尽管所有的宗教都在教人行善。同时我看过一个观点说,宗教不可能使一个人多做善事少做恶事,他只能使一个人做善事时荣誉感倍增,而做恶事时罪恶感倍增。相反最狂热的宗教徒,总是打着做善事的旗帜做着世界上最肮脏的罪恶。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善还不能战胜恶,说觅母要战胜基因何其难也。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2 16:36:06 +0800 CST  
@秋天的小鸽子 2016-02-13 08:54:38
支持朋友,祝新年快乐。
-----------------------------
老朋友新年快乐,所有的朋友新年快乐。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3 11:03:27 +0800 CST  

六十五、道德高士的可怕

我们也不能完全指望通过觅母,或者说通过文化道德去规范人的所有行为,因为基因终归是短视的。看得很远的道德,必然会牺牲一定的眼前利益。当眼前利益只是一毛两块钱的话,人人都能牺牲的起,可是更严重些,假如威胁到身家性命,就不是人人都能牺牲得起的了。

所以我们讲社会公德,坐公交要投币,不随地吐痰等小事,完全可以通过道德约束来实现。至于面对大是大非,大节大忠,很多道德高士会受到煎熬,但大多数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虽然这样的策略未必合乎道德。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以德治国,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呵呵的事。

当然总有一小撮例外,比如方孝孺。永乐帝要他效忠,否则诛他九族。方孝孺倒很硬气,说:“就算诛我十族又何妨!”永乐帝大喜,碰到个勺子,平生第一次听说这么贱的要求。于是诛十族就诛十族,连方孝孺的朋友们都一起咔嚓了。淘汰是残酷的,方孝孺是一个异类,于是所有有可能和他一样的异类,就都被淘汰了,于是这样的异类就会越来越少。

况且那些所谓的道德高士同时也是极可怕的一类人,首先抛开那些伪道德不说,就算真正的道德高士也同样可怕。因为他们把心中的道看得无比高尚,可以为之生为之死,蹈死不顾。为了实现道德理想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顾的人,你指望他能顾惜旁人的性命?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太多太多了。宋朝元佑党争的双方可多的是自称君子的道德高士呢。更可恶的是,道德君子们总是很鄙视实际的操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所提出的改革意见,每一条都很中肯切中时弊,但要论到可操作性,那就只好呵呵了。比如说提拔贤才,疏远小人,这当然很重要,而且就是桀纣都知道的道理,只是什么样的才是贤才,什么样的才是小人呢?怎么样去分辨呢?没有办法,所以这一条说了就等于白说,没可操作性。

而君子们是只管提出意见的,当然也有愿意亲自动手操作的,但做了比不做危害还大。王安石不是吗?他变法的几条无一不是金玉良言,可是很难落到实处,他强行推行下去,结果短期的收益相当明显,危害却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青苗法本来是看见了民间高利借贷对小农的危害,而做的有益于平民同时有利于国家的事,可是操之过急,给各州县分任务搞强行摊派就不妥了。

而且这样的人是不知道后悔反思的,事情没有成功他们不会怨自己处置不当,只会大声疾呼时不我与,天不让成功。如果当真给他们机会,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做得更加彻底。可悲可叹。司马光厉害吧,《资治通鉴》有水平吧。可是宋朝第一个签订割地条约的不是秦桧也不是童贯蔡京,恰恰就是这位谦谦君子司马光司马君实。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我非常不愿意听到的话,普通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倒也罢了,损失点资源,倒点霉那都是自作自受。身居高位的道德高士们一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很可能损失的就是百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比如要在沙地上修建大厦,并不是多么努力多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能成功的事,逆天而行只能越来越损失掺重。而历史上那些身居高位的道德高士们正是前赴后继的这么干来着。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3 15:04:53 +0800 CST  
@联合王 2016-02-14 09:39:35

-----------------------------
看到这个字就想起以前的老师。^_^
新年快乐。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4 18:56:45 +0800 CST  

六十六、最简单的屏障

人类无法战胜基因的另一个例子是母爱,母爱绝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母爱既是最自私的基因,同时也是最彻底的利他主义的觅母。《男人帮》说:“每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母爱,永远是你体验过的最伟大的爱情。”诚不我欺。不管世界怎么变,我相信只要人类还在延续,这就不会变。

《星际穿越》也附带探讨过种族生存还是个体生存的问题。世上真的存在愿意牺牲自我而成全全人类的人吗?拔一毛而利天下可能有人愿意,舍一身而利天下呢?人类究竟能否突破基因设定的最高规则?MANN谈及父母对子女的爱说道:“我们的进化还没有超越那道简单的屏障。”

这道简单的屏障就是自私,这道屏障越是简单就越是难以逾越,有时越是简单的东西可能越是困难,所谓至简即是至繁。围棋即是例子,所有棋类中围棋的规则应该是最简单的,但下好围棋恰恰是最难的,电脑已经能将象棋、国际象棋的高手虐成菜,但现在最好的围棋软件谷歌的阿发狗,也才战胜一个欧洲的二流职业棋手,离顶尖棋手的差距还远。

真理往往也很简单。比如佛理,真正懂佛的人不用穷经皓首,一念即可悟道。六祖慧能甚至不识字,只听人说了一遍《金刚经》就能有所感悟。欧拉公式也很简单e^iπ+1=0,如此简洁的一个等式就说明了五个最基本的常数的关系,可能还蕴含着更深层的道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很简单,但支撑他的却是相对论的体系。相对论也很简单,至少它的两条基本原理很平实,可它竟用两条简单的火柴棍搭建起了坚固的大厦。

那些太复杂的规则看似完美,实则不然。比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是: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阿西莫夫的小说里企图通过这三条规则限制只能机器人的行为,使机器人为人类服务。

这三条看似很严密的逻辑,实际上漏洞百出。基于这三条规则,智能机器人完全有理由将人类全部囚禁起来,而人类无力解禁。因为人类现在做的任何事情,比如环境污染,比如战争都会使人类受到伤害。如果机器人不能袖手旁观的话,只有将人类囚禁起来。人类发命令要求解禁也得不到许可,因为这命令和第一条矛盾。人类也不能让机器人自毁,因为与第三条矛盾。

因此现在妄言人类可以反抗基因的暴政还为时过早。也许那一天永远不可能来到,谁知道呢!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8 19:28:38 +0800 CST  

六十七、悬而未决的问题
关于进化论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现在发现的物种之间过度物种的化石证据太少。因为按照生物是逐渐积累遗传变异,渐进进化的观点,那么物种与物种之间,一定存在很多过渡物种,但现在的化石证据并不支持过渡物种。反倒是从化石的研究发现生物的遗传性状可以非常稳定。
马的化石研究可以说明这点。数千万年来马的遗传结构只是发生了很小的改变,也就是说从祖马诞生以来,马的形象除了在细节上有差异以外,基本上没怎么改变。而按照渐进理论,数千万年对于新物种的诞生已经绰绰有余。即使从猿到人的进化也不过600到800万年。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渐进进化肯定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模式,对于某些物种现在没发现过渡物种不代表没有,只是没发现而已;其二:人类在化石方面的研究有侧重性,或者说限于经费等种种原因人类未必在所有课题上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发现。所以虽然很多物种的进化还缺乏关键环节,但从猿到人的进化,人类是能找出丰富的化石证据的。因为和其他物种相比,研究人类的进化史显得更迫切,因而成果也就更丰富。第三,也是我要重点说的,为什么一定要中间环节呢?生物的进化可能不完全是渐进的过程,部分很可能是突进的过程。
因为存在突进进化的可能,所以有些物种之间当然难以找到过渡物种。为什么会突进呢?不可否认变异会逐渐积累,但逐渐积累的变异很难完成物种的飞跃。因为物种的飞跃必然面临某些重大生理结构的改变,而生物体是一个各种器官结构有机配合的个体,很显然某一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若没有其余结构的相应改变相配合,无论该结构的改变看起来有多成功,在自然选择上都是不成功的。
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头牛突然获得一副吃肉的牙口。一方面它没有锋利的爪牙可以用于捕食,即使能找到足够的肉食,因为没有相应的消化肉类的肠胃配合也无法消化。所以这副牙口不管有多锋利,对一头牛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所以要形成现今这么丰富的物种,只靠渐进进化是不可能的,必然存在突进进化,尽管突进进化很难实现。这又可以解释为什么现有物种的遗传相对稳定。
再举几个能够说明通过小修小补很难改变现有结构的例子。比如你的爱车,若有一天你心血来潮想把它的速度提到赛车的速度,很显然你所需要做的绝对不是只需要更换一台大马力的发动机而已,必然得有一番大换血。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19 20:39:21 +0800 CST  

六十八、突进进化的可能性

不知道你喝水或者吃干粮时有没有被呛着过,被呛着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食道和气管为什么要被自然选择设计为现有的有明显缺陷的结构。正常时食道和气管在咽部是相通的,所以你既可以通过鼻子呼吸,也可以通过嘴呼吸。吞咽时喉结提升,喉部一块类似于盾甲的结构被提起来盖住气管,从而保证食物不进入气管。但也有意外,所以被呛着时通过剧烈咳嗽将异物从气管排出。

你说与其这么麻烦,不如设计之初就将气管和食道分开岂不更好?答案就是我上面说的某些重大生理结构的改变很困难。我们的气管结构很可能在两栖类但至少在爬行类祖先那里就已经是这样子。既然既有结构很难改变,那么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小修小补作为妥协。所以我们为此发展出了吞咽时盖住气管的盾甲结构,以及应急的咳嗽机制,但要改变这一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几乎不可能。长颈鹿别看脖子很长,它的颈椎骨未必就比你我多,不过每一块更长更粗大罢了。

为什么我们无论手足都是五个指头?两栖类是四个指头,从爬行类开始有五个,所以我们继承了下来。五个指头的结构可能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偶然,但却作为常规配制被保存下来。变色龙的脚就像一把钳子,但仔细看却能发现也是五个指头,不过三两合并成为现在看上去的结构,这是对五指结构的小修小补。蝙蝠的翼是以变形的指骨作为骨架结构,再覆以皮肤作为翼膜,也是对五指结构的小修小补。奇蹄目和偶蹄目的动物,脚趾数少于五个,也不过是五指中的某一指或数指特别发达,别的指退化所致,还是小修小补。

天使既有翅膀又有手,为什么在动物界不可兼得?尽管这样的结构看起来更具生存优势。鸟类有翅膀无手,而那些有前肢的动物却不可能有翅膀。四肢结构也是非常稳定而难以改变的结构,从两栖类开始就已经是标准配置。那些重返海洋的动物如海龟、鲸等只是把四肢稍作改变演化成鳍肢的形状。海豹把后肢并拢来看起来更像鱼的尾鳍。不管是鳍肢尾鳍他们和鱼类的相似结构比起来,只有外貌相似而已,骨子里却有天渊之别。所以生物要通过小修小补而改变现有结构,岂一个难字了得。像金蟾、金乌这样三条腿的异种若非畸形,也只能是个神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要证明物种的稳定性,似乎和要证明的突进进化自相矛盾。其实呢发生单个突变很困难,即使发生单个突变也很难得到积累,理由前面已经说过。难上加难的是同时发生多个突变,而这些突变之间还互相利益。然而这样的情况在自然界却真真实实的上演过无数次。比如人类的早产分娩模式,必须早产和巨大的脑袋同时发生,否则单独发展出任何一样都是灾难,唯独两者同时出现才能相互利益,共同促进。

换个思路想想,既然小修小补难以促成新物种的形成,而现今世界物种如此丰富,那么必然存在别的进化模式,也许就是突进进化。如果恪守渐进进化的观点,那么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就会永远困扰进化论。有人为了解释这一难题,不惜借用了时空隧道,就如英国电视剧《远古入侵》一样。不同的是是后代的生物入侵远古,造成诸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类的生物物种爆发。

可是时空隧道这个解说还很可疑,我当然相信或许真的存在时空隧道,但时空穿越不只时间的距离,更是空间的距离。比如我从今天的我家穿越回昨天的我家,如果只是时间倒流的话,我可能会穿越到外太空,因为地球在运动啊。而出现一个时间和空间都恰到好处的时空隧道,几率太小了。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1 14:57:27 +0800 CST  

六十九、《心经》说法的第二个层次

正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心经》说法的第二个层次,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作者很清楚通过第一个层次的教育肯定还有很多人不明白,不了解。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观自在菩萨那样的大智大慧。我们依然执着于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我们的执念,我们的好奇心,不是简单的一句“五蕴皆空”就可以轻易打发的。

而《心经》的作者也没打算就此放弃,他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将要阐明的佛理思想抽丝剥茧一般逐渐的展现在你的眼前。或许你最终看到的只是一条不太漂亮的蚕蛹,但那也是世界的真相。有人一听说真理或者终极真相,总认为那是很神秘的东西,如果它不能使你颠覆世界观,简直都对不起真理二字。其实不然,最核心的秘密应该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至简即是至繁。

牛顿定律的形式是简单的,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和表现形式也很简单。南怀瑾也说过,真正悟道的人都是极普通的人。那些满身佛气,头头是道的连门都没摸着。甚至古代得道的祖师大德也骂人,骂得不比乡野愚民文雅,骂那些不开窍,摸不着门道或者摸错门道的家伙“瞎屡(驴)”或者“瞎屡(驴)生”,比如“瞎屡生,尔向枯骨上觅什么计。”可能那些满身佛气的人也学到了,然而却遭了报应,后人又以驴来骂和尚,诸如“秃驴”。秃驴敢跟贫道抢师太。一笑。

《庄子-知北游》知问无为谓怎么知道?怎么安道?怎么得道?无为谓三问三不知。又问狂屈,狂屈心内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去表达。最后问黄帝,黄帝解决了他的疑惑。知就问我们两人的知道和他们两人的不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知道。黄帝说:“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南怀瑾说要读懂佛经最好做到以经解经,比如当你读到《心经》“无智亦无得”处立即能想起来他和《金刚经》所说的“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实际上不光可以佛经解佛经,任何经典都可以解佛经,甚至也可以用佛经去解其它经典。就像我上一段做的那样,南怀瑾在讲《庄子諵哗》时也大量用佛经去解释道家思想。

有人说佛法就像一桶水,从这个桶倒到那个桶,倒来倒去终归还是一桶水。其实世界上的所有道理都是一样,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道理就那么多只是换个说法,也是从一个桶倒到另一个桶,不过有些桶华丽有些桶朴素罢了,桶里的水却是一样的。

《世说新语-文学》王夷甫问阮宣子:“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宣子回答:“将无同。”将无同也作将毋同,意思是大概没什么不同,阮宣子可能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基本上不屑回答。王夷甫却觉得回答得很到位,于是辟之为掾(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人称三语掾。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1 17:05:38 +0800 CST  

七十、《心经》的教育方法

前面说过佛经的写作非常有章法,《心经》也不例外,他的教育方法很值得研究。我们来看看《心经》的教育方法,不外乎两个。其一,已经提到过和所有佛经一样,先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的,再告诉你为什么世界是这样,最后说要怎样做才能得道。其二,也是《心经》的特点,他先给世人树立一个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观自在菩萨。

当你看到榜样的力量后,怦然心动了,再以舍利子为例告诉你学习的方法,要怎样做才能和榜样一样成功。就好像家族的老人要教育族中的惫赖小子,先诱之以利,你看邻村的二狗子怎么样?自从发财后整天吃香的喝辣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连喝豆浆都喝一碗倒一碗剩一碗,娶个媳妇也是膀大腰圆屁股翘。一席话直说得小子热血沸腾。你看拉不拉风。拉风。想不想学。想。人家二狗子发财前也曾起早贪黑,想学还不赶紧滚起来种地去!

说到这,其实《庄子》的教育方法也很类似。《逍遥游》就是榜样,想要逍遥,那么就老老实实跟着学。然而庄子写《逍遥游》应该还有更深层的意图。其实庄子这人很骄傲也很自负,《逍遥游》不但是一个榜样还是一道门槛,他尽可能写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是为了检验读者的眼界和境界,是为了告诉你只有大境界才能得逍遥,才能理解我老庄后面的诸篇。不然,你要觉得鲲鹏万里这些太虚幻不现实,甚至感到恐怖畏惧,你已经落入庄子的圈套了。《金刚经》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惊怖于文字可不是妄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其实庄子根本不在乎什么鲲鹏万里这样的奇事,他只是要通过《逍遥游》告诉你,如果你连这点小古怪都接受不了,就你这点小肚鸡肠的境界还是别到我面前丢人现眼了,赶紧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信然。

所以庄子自负到有些恶毒的地步了,他才不在乎什么有教无类的说法,只有我辈中人和非我辈中人的区别。比如我们普通人都清楚“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如果我们一直抱持着这样的观点去读《兰亭集序》就很难理解它的那种恍然大悟和如梦初醒的心境。王羲之之所以这样说,说明他曾经确实相信过“一生死不虚诞,齐彭殇非妄作”。如若不然他不会绕这么大一个圈子才说出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

王羲之也是多年之后自己人生的阅历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才终于读懂了《齐物论》,进而推翻了《齐物论》,这过程想必相当痛苦。说此话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否定再否定的过程,而现今的“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和最初的“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已经有了质的区别。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智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只有圣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4 19:39:18 +0800 CST  

七十一、舍利子非彼舍利子

正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第二段出现了本经的第二个人物,本经的配角舍利子。和其他佛经一样本经最重要的理论也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场景是这样,观自在菩萨得道后碰到舍利子,便给舍利子介绍自己成道的心得。按照一般的写法舍利子必然会是一个好学生,不但最后能够深解意趣,而且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困扰他同样也困扰大多数人的理论难点。但,本经都没有,观自在菩萨滔滔不绝的讲,舍利子安安静静的听,一切那么自然,那么云淡风轻。到最后说者无所说,闻者了不可得,除了有好事者留下这部《心经》。

对了,这里的舍利子是人,而不是佛骨舍利的那个舍利子。那个舍利子是身体火化后的结晶物,一般高僧大德才有,舍利是灵骨的意思。舍利子一般受到信徒们的供奉和崇拜。据说佛陀涅盘后就化出两万余颗舍利子,其中一些甚至保留到了现代。

其中渊源最深的当属1987年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骨舍利。这枚舍利子在公元819年彻底改变了一人的仕途,这一年唐宪宗命将这枚指骨迎入宫廷供奉,韩愈因此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可惜言辞过于激烈,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处死,后终于被贬为潮州刺史。

去潮州途中走到蓝关遇到自己的侄孙韩湘,因而写下苍凉悲壮的千古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至于韩湘和八仙中的韩湘子到底有没有关系,对于后世联想力丰富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已经没那么必要了。

然而这里的舍利子是人,本经就通过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子两人的对话展开,算是观自在菩萨在跟舍利子分享学习心得。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长,阿难最博闻强记,就像录音机一样,很多佛经都以阿难的名义记录的;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子以智慧著称,智慧第一。

舍利子是半音译半意译的译法,就像我们将Coca cola译为可口可乐一样,既照顾了发音,在汉语语境里又有实在的意义。舍利子也经常译作舍利弗,其余的译法更多,诸如: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鸲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等。

其实舍利子这种取名方法在印欧语系里面很常见,因为舍利是他妈妈的名字,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这跟英语语境里爸爸叫John,儿子就叫Johnson的命名法是一样一样的,或许但凡含有-son后缀的名字都是如此。

和中国需要避长辈名讳不同,在欧洲人把自己的名字给子孙用恰恰是疼爱子孙的表现。诸如查理二世,路易十六等。这并不说欧洲不存在避讳一说,几乎全世界都存在避讳的现象。

避讳的缘起可能起源于巫术,远古的人们相信名字就是你这个人的代表,对你的名字施加巫术和对你本人施加巫术的效果是相同的。所以人往往在出生之后取一个名字,这是真名,通常只有最亲密的人才知道,而供世俗呼唤的是后来取的假名。欧洲文化的避讳往往如此。然而舍利子的妈妈取名叫舍利也有取“灵骨”之意,这样看来,此舍利子和彼舍利子竟也颇有渊源。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7 15:23:28 +0800 CST  


舍利子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7 17:37:46 +0800 CST  


但,也许,这位貌不惊人的才是舍利子本尊。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7 17:38:55 +0800 CST  

七十二、色不异空

正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第一段说了“五蕴皆空”,从这段开始进一步从正面具体阐释为什么说“五蕴皆空”。为什么呢?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不异就是说没有差别,是说明空和色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别。这是第一层,接着说第二层,因为第一层的意思还不究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即是,是更进一步的说法。上两句只是强调了色空没有差别,现在更进一步强调色空不二,它们本质就是一体的,不是不相干的两种。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对于其余四蕴——受想行识,也应该这样去理解去看待。

由于篇幅所限,玄奘这里偷了个懒。按照一般的写法应该再列四段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鸠摩罗什也善于这样省略,比如《金刚经》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接着就说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省略的好处就是符合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行文更加简洁。

但,坏处也相当明显,就以《心经》而论,世人恐怕只熟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六个字,断不会想到还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造成理解上的偏颇。

那么为什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我们在第一段的时候已经对空和色这些基本概念做了一些解释。色蕴其实包含了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能听到的不能听到的、能感知到的不能感知到的所有的一切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客观现象。而空则是对世间所有客观的主观的一切现象的基本规律——一切法皆因缘而生,无一定的自性的总结。也就是说五蕴都是现象,而空是这些现象的本质。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也是如此。我们通过观色,而发现空。空要被世人发现又只能通过现象界的表象——色——而表现出来。没有精彩的表象空则无以显,没有空现象就无所从来。所以说空色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也是同样道理,也是强调通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本质。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更不是妄谈。我们甚至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细致的格任何一物,而看清世界的本质。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2-28 16:28:15 +0800 CST  

七十三、世界是全息相

《佛说华严经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认为我们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全息相,我觉得很有道理。什么是全息相?全息相源于全息技术,科幻电影里通常用全息相实现远程面对面通话,未来的计算机可以用全息投影技术投影出虚拟的显示屏幕。

以下照搬度娘的解释:全息照片是指用全息照相技术拍摄的照片。全息照相,就是将激光技术用于照相,在底片上记录下物体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仅仅是记录物体的某一面投影。因此当底片上的物体重现时,在观看者的眼里显得异常逼真,它产生的视觉效应,完全与观看实物时一模一样。

全息照片( hologram)是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的先进照相技术。全息照相的原理是依据光的干涉原理,利用两束光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的信息。全息照片不用一般的照相机而要一台激光器。激光束被分光镜一分为二,其中一束照到被拍摄的景物上,被称物光束;另一束直接照到感光胶片即全息底板上,称为参考光束。当物光束被物体反射后,其反射光束也照射在胶片上,就完成了全息照片的摄制过程。

由于激光有很好的相干性,所以物光束和参考光束在底片上发生干涉,景物的信息就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被记录在底片上。

全息相片用肉眼无法解析,但当用和参考光频率相同的激光按照原参考光的光路照射底片,激光在干涉条纹处发生衍射,即可在全息相片的背面看到原景物的完整立体相。由于照到景物上某一点的参考光的反射光可能覆盖底片的所有点,那么同理全息相片上的任何一点实际上都包括了原景物所有点的信息。

因此全息相片的一个特性就是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即使缺失、损坏、哪怕只剩下一部分都能完整的解读出原来景物的所有信息而不遗失,所有信息只有强弱的差别。

我们的世界就很符合全息相的特征。有人当头棒喝而悟道,也有人因被斩断手指而悟道,也有人面壁枯坐而悟道,朱熹、王阳明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悟道,悟道的方式不同但所悟之道是相通的。

就以格物致知来说,随便拿起一物,无论是手机、花朵、哪怕是一泡屎只要你深入的格下去都能发现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道在何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庄子所说在东郭子看来每下愈况,然确实是大实话。一则不论是蝼蚁还是屎溺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大道。事实上我们物理上的理论几乎都是默认宇宙是全息结构而被发现的,因此我们不用堪遍所有宇宙就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需要在地球上做莫雷实验就可知道全宇宙的光速都是恒定的。

未完待续……
楼主 老王lxjz  发布于 2016-03-02 20:22:01 +0800 CST  

楼主:老王lxjz

字数:113001

发表时间:2015-11-01 01: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29 +0800 CST

评论数:1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