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宋

再把话题回到开头。

这陈洪进人是来了,可他这时候还心存幻想,他还想着赵光义能够放他回去继续当土皇帝。这种事是有先例可循的,就在两年前的公元976年,吴越国王钱俶亲自来开封见赵匡胤,后来也是被赵匡胤放回了杭州,陈洪进想着自己这回多半也是如此,可他又想错了。宋朝的皇帝再不是那个虽然一身勇武豪气但却格外仁德和信义的赵匡胤,现在的这位大宋新任皇帝可没那么好说话。自从进入京城后,赵光义每天派人好吃好喝好玩地把陈洪进伺候着,可就是不提放他回去的事,可怜了陈洪进每天只能是抓耳挠腮但却无计可施。

就在陈洪进每天头大如斗的时候,另一个与他同病相怜的人也来开封了,这人就是吴越的国王钱俶。这倒不是说这两人天生贱骨头喜欢被赵光义虐待,他们是不得不来,正统的史书上不会明说是赵光义让他们来开封的,但如果仅仅只是来朝贡,他俩根本无需亲自来当这个运输队长,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是赵光义下诏让他们来京城朝见天子的。没错,他们可以选择抗命,选择用各种借口和理由搪塞此事,就像当年李煜为了不去开封而声称自己患了重病不宜远行,但李煜最后的下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有鉴于此,不管内心有多么的不情愿,陈钱二人最终都被逼来了开封。

相比陈洪进,钱俶受到的礼遇以及迎接他来开封的礼仪规格就高了不少。赵光义先是派遣四方馆使梁炯前出到淮西去迎接钱俶,几天后又派遣钱俶的儿子、此时在京城为官的镇东、镇海两镇节度使钱惟濬到宋州去迎接他的老爹。

到了开封,赵光义让自己的弟弟、此时在大宋朝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王赵廷美设宴为钱俶接风洗尘。在这之后,赵光义亲自出场了,他在宫中大摆筵席款待钱俶以及与其随行的吴越大臣,而且这种事赵光义还不止干了一次。

钱俶临行前就已经预感到了此行恐怕多半是有去无回,这一点从他临行前在祭拜祖庙时痛哭流涕的举动里就能够看得出来,而且赵光义这一次明文要求他把吴越的所有重臣都一起带到开封来,这其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很明确了。

这里有一个猜测,当年钱俶离开开封之后,赵匡胤曾把那些上奏请求他把钱俶扣留在京城的奏折拿给钱俶看,这些奏折的主人当中很有可能就有当时的晋王赵光义。不过,尽管如此钱俶还是与陈洪进一样心存了一点侥幸。他这次来开封几乎把自己家里的金银玉器全都带了过来,总共装了几十车,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赵光义看在他如此诚意的份儿上放他回杭州。在这一点上,钱俶和陈洪进打的都是同一张算盘,但遗憾的是他俩都是在做白日梦。

陈钱二人都在开封城里被供养了起来,赵光义对他们是礼遇有加但就是不放他们回去。私底下谁都知道赵光义想干什么,但赵光义不会明说,而陈钱二人也张不开那张主动请求赵光义来摩擦自己的嘴。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陈洪进终于率先崩溃了。如果等到赵光义把话挑明了,那他陈洪进以及子孙们能够获得的封赏无疑就会大打折扣,与其如此他还不如主动向赵光义“献身”以便能够为自己以及子孙们谋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公元978年4月末,陈洪进在其幕僚刘昌言的劝说下决定不再做无谓的抵抗,他主动向赵光义上书请求将福建的漳泉二州并入宋朝的版图。赵光义也不推辞,要知道这一天他可是等了好久了,从此福建漳泉二州共总14个县、人口15万1978户,士兵1万8727人归入宋朝的账本之上。

赵光义得到了漳泉二州,而陈洪进也得到了回报。赵光义封陈洪进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他的两个儿子则分别被任命为刺史去分管漳泉二州。看样子陈家好像什么也没有失去,但事实上漳泉二州的实际管理权就此落到了宋朝的手里,而年过六旬的陈洪进也就此留在了开封颐养天年。

赵光义哈哈大笑之时,钱俶的脸色却是分外的尴尬,首先他必须得陪着宋朝的皇帝微笑,还得陪着宋朝的一帮大臣向赵光义表示恭贺,但他脸上的惊恐却也是无法掩盖的。榜样已经给你钱俶立起来了,接下来全宋朝的人都要看你钱俶到底懂不懂事会不会做人了。

如同当年的李煜一样,即使是在这个时候钱俶还是想再挣扎一下,当然这也实属人之常情不能怪他,哪怕他是天字号软蛋也不会爽快地任人宰割,毕竟他和陈洪进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而他的吴越国也远比漳泉二州大得多。钱俶及其大臣很快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上书请求赵光义收了吴越国的军队,然后请求罢免自己的吴越国王封号以及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务,而他作为交换的条件他希望赵光义能够放他回杭州。

钱俶显然低估了赵光义的胃口,宋朝的这位立志于天下一统的皇帝哪能被这么一点肉给糊弄过去。钱俶从赵光义那里得到的回答还是一如从前:钱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没想过要你的什么东西,我就是想让你在开封多住一些日子,也能增进一下我们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你就不要这么急着回去了,再多玩几天。

时间进入到这年的5月,整天焦头烂额的钱俶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可以回到杭州的办法,他实在是不想把那个最坏的打算说出来,可他手底下的一个大臣崔仁冀这时候却不想再当鸵鸟了。他对钱俶说道:大王,你难道还不明白皇上的意思吗?你如果再不把吴越之地献出去,恐怕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我们的这位新皇帝看似和善可亲,但说不定早就对你咬牙切齿了。

闻听此言,钱俶身边的其余臣属顿时对崔仁冀厉声斥责,纷纷劝钱俶一定要守住底线。崔仁冀面对这帮腐儒再也没有耐心了,他同样厉声回应道:我们现在都在开封形同人质,吴越远在千里之外,你们难道能够长出翅膀飞回去吗?

他这话把所有人都震得鸦雀无声,实话难听可终究要面对现实。千不情万不愿,钱俶最后还是被迫迈出他最不情愿跨出的这一步。这天在举行朝会的时候,钱俶正式向赵光义上表请求将吴越的土地划归宋朝。

这一天终于是等到了,赵光义长出一口大气欣然笑纳。吴越所辖86县、15万608户人口,11万5036名士兵从此归入宋朝。

一时间宋朝的臣民举国狂欢,他们的皇帝陛下不费一兵一卒甚至连一滴臭汗都没有流就将吴越以及福建的漳泉二州并入宋朝的版图。心情大好之余,赵光义下令大行封赏,他把钱俶封为淮海国王,钱俶的儿子们以及他手下的重要大臣封为节度使,同时他下令免除吴越以及漳泉二州全境百姓一年的税赋。当然,赵光义这时候也没有忘记陈洪进,他赏赐给陈洪进万两白银,另外还给陈洪进整了一套市中心豪华地段的高档别墅,至于原因谁都明白,因为陈洪进给钱俶做了一个好榜样。

正所谓弱肉强食,在这个残酷的生存法则面前总是免不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此时的开封在全城欢腾,而钱俶的大臣们则是在他下朝之后才得知这件事,这帮“亡国之人”瞬间情绪崩溃,他们跪在自己的主子身边是痛哭流涕。

说到亡国,宋初时期惨遭亡国之痛的可不止吴越国的这些人,而若要说到由此而产生的伤痛恐怕没有人会比得上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这个人。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18 00:23:15 +0800 CST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首名为《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的词相信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至少它谈不上不是什么家喻户晓,但这首词的作者却是大有来头,他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在这首词里,李璟不再是一个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帝王,而是化身为一个多愁善感的文艺小资青年,而他的第六个儿子李煜则将他的这份基因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单论文学成就,李煜绝对远超过他的父亲,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他成为了亡国之君以后。如果没有经历父亲、兄长、爱子、发妻和母亲的相继离世以及后来的亡国之痛和夺妻之恨,那么李煜顶多只能成为一个升级版的李璟,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成就绝不会达到后来的高度。

对于李煜而言,这是他的不幸,但对于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唐诗并肩而立的宋词而言,李煜的痛苦和不幸却恰好是宋词的幸运和福音。不是说没有李煜就不会有宋词后来的文学和历史地位,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李煜为宋词的文学和历史地位做出了奠基和开拓之贡献。

提到词抑或叫宋词,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人应该是苏轼,他的绝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真正意义上的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其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绝句。然而,相比苏轼的这些流传千载的绝妙词句,有几句词在后世的使用频率乃至是知名度上不但是不让分毫,甚至是胜于前者: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里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里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自《忆江南·多少恨 》里的:车如流水马如龙。

这些如今在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句都出自同一个人的笔下,这个人正是李煜。客观地说,苏轼在宋词上所达到的成就源于他站在了无数前辈的肩上,而李煜则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说李煜就是那个让词——这种在他之前只是用来吟风弄月、把酒寻欢且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体裁变成了让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之而疯狂并借以让自己在文学领域声名远播的圣物。

自李煜之后,词这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从歌以咏情、歌以咏物被提升到了歌以咏志、歌以咏心中万千激越、歌以咏家国、歌以咏天下的高度,这是一步巨大的跃升,当这一步跨出去之后,宋词才开始了对唐诗的奋起直追并最终与其并驾齐驱。遗憾的是,这一切是用李煜个人的莫大痛苦为代价所换来的。

作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煜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南唐的国主,可造化弄人,命运偏偏选择了他,而他逃无可逃。在李煜的身上,命运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在他的前面有五位哥哥,如果按顺序他是怎么也轮不到接班的那一天,可离奇的是他前面的四位哥哥都早死了。

即使如此,他也还有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哥,但就是他的这个在战场和权力场上都凶悍无比的兄长却在王位转眼就将到手的时候忽然暴亡,此前在大哥的戒备和压制之下不敢对大位心生丝毫觊觎之心且一心只想做个富贵散人的李煜也因此而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央。在李璟忧惧而死之后,李煜这个当时只有24岁的年轻人还来不及擦干失去亲人的眼泪就换上了新装成为了南唐的新任国主。

李煜所接手的南唐早已经不复其祖父李昪当政之时的繁荣和富强,他的老爹李璟留给他的可谓是一个比烂摊子稍好的场子。此时的南唐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几乎全都被后周的继承者北宋所占据,南唐仅仅只能靠着长江作为抵御雄心勃勃的赵匡胤的最后一道防线。

至于内部,李璟当政的后期南唐就已经开始显现亡国的迹象,武将凋零,文臣或醉心于艺术享乐,或开始在暗地里相互倾轧,尸位素餐抑或苟且度日者大有人在。整个南唐在这个时候似乎处在空前的盛世之中,后周世宗柴荣对李璟的那句“在我有生之年绝不再找南唐麻烦”的承诺被这些人视为富贵永存的保证,可现实是此时在他们北边的那位大佬已经换成了立志于一统天下的赵匡胤。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0 21:57:35 +0800 CST  
面对急需大力整顿的朝局和政局,面对这个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的局面,初登大位的文艺青年李煜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管这些,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明面上来自于一心要重塑华夏河山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巨大威胁。在他继位之初,他立马向赵匡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我没有什么野心,更不想当什么南唐国主,我只想守住祖辈留下的这份基业并甘愿做宋朝的忠实臣子。

李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治理国家这方面他不具备什么雄才大略,甚至于可以说他是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而对宋朝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小心侍奉,每年都送上大量的贡品,一切都如他所言的那样,他只是想苟安于江南。在南唐,他是高高在上的国主,而在他的身边更是有一位与他志趣相投且温婉动人的美丽妻子周氏娥皇,也就是历史上的大周后。

可以说,在继位的最初几年里李煜活得是相当的悠然自得,唯一让他感到闹心的可能就是北边的宋朝总是在对周围的邻居大打出手,时不时地就把人家给灭了,每想到于此,李煜总是寝食难安。不过,当他投入到诗词歌舞以及美人环绕的宫廷生活之后,所有的烦恼都能转瞬即逝。

只是,天有不测风雨。公元964年,李煜的那位在三岁之时便能熟背《孝经》的神童儿子李仲宣因受到惊吓而早亡,当时正值病重之中的大周后受此打击也于不久之后香消玉殒。接连的打击让李煜肝肠寸断,但这还没完,一年之后,李煜的母亲也撒手人寰。不过,李煜没有在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的变故之中倒下,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身边此时有一个绝色且不输才情的妙龄女子相伴于他的左右,这个人就是大周后的亲妹妹——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小周后。

有一点不可否认,对一个在感情世界里遭受重创且又多情和深情的人而言,爱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良药。作为一个多情的公子哥,感情上的深度慰藉足以为李煜疗愈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尽管他和自己的小姨子是在大周后病重期间互生爱慕之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李煜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渣男,其渣的程度甚至连金庸笔下的段正淳可能都要甘拜下风,但客观地说,感情这种事有时候真的是难言对错。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0 21:58:50 +0800 CST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海历克斯(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80560541/

如前文所言,李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生性懦弱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度骄傲、极度有自尊的人,他自以为自己可以无惧死亡,甚至觉得自己在必要时刻能够以身殉国,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他才悲哀地发现自己没有勇敢去死的决心和勇气。于是,他只能像一具行尸走肉一般地活在这世上。

他现在几乎失去了一切,父亲、兄长、妻儿、母亲以及他的家国和他的子民,这些他现在都没有了。人世间的痛,人世间的苦,人世间的种种悲情他都已经尝尽,如果说失去父母的痛楚如是蚂蚁噬骨,失去爱人的痛楚如是肝胆俱裂,那么失去爱子又是何种滋味在心头?失去家国又是何种悲恸难言说?这些悲痛不是常人都有机会去感受和体味的,李煜只能独自承受。

没错,他的身边还有小周后,可这根本就不足以让他重新建立起对人生的信心,原因就在于之前无论他失去什么都还是一个君王,可现在他是一个囚徒,如果是一般的囚徒倒还好说,因为那终有重获自由的那一天,可作为一个活着的亡国之君,他的命运注定了只能是一辈子被囚禁至死,尽管他是一个身份尊贵的囚徒,是一个有着公爵封号的特殊囚徒。可是,正如赵匡胤的母亲所言,一个人一旦成了亡国之君,那就连一个匹夫都不如。

在历史上有着许多与李煜同样命运的人,往远了说有刘禅、孙皓之流,往近了说有高继冲、刘鋹之辈,这些人尽管也身负亡国之痛,但他们却能说服自己接受人生的新角色并从此让自己做一个虽然名声不好听但却不愁吃穿的富贵散人,可李煜不是这样。他太骄傲了,他对自己血统的骄傲以及他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清高让他怎么也没法接受自己的新角色,而他对寡廉鲜耻的极度在意又让他时刻都活在无边无际的自我折磨之中,而这些是所谓的“大智若愚”的刘禅以及生性就没心没肺的刘鋹所没有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禅与刘鋹才是懂得生存法则的人。没心没肺活着不累,这是一句实话,但实话往往都很难听,可实话却是真理,是最为受用的真理。“可悲”的是,李煜不懂得这些,他无法领悟这些真理,如此他就只能活在自我折磨之中,而迎接以及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如他自己在给故人的信中所言的那样——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

有句话或许会让一些人很是不爽,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事实:自古以来在自命清高的文人身上几乎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能说不能做抑或敢说不敢做。提起笔来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讲,但面对强权和屠刀乃至于死亡时却两腿发软无法言语直至最后瘫软在地绝望地呜咽流涕。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是这样。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1 23:04:36 +0800 CST  
抛开亡国之君的身份不谈,李煜在当时是极具盛名的大文豪,其名气绝对不亚于如今的顶流网红作家,而他的诗词更是被众人争相传颂。尽管他的词作都充溢着悲凉凄靡之音,但如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一样,悲伤的情歌往往都会大受欢迎,而且是越悲伤越流行。

当李煜的那些诗词被以曲艺的形式传唱于大街小巷之时所造成的影响力绝对非同小可,这必然为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所憎恶:你李煜现在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住我的,但你却整天闷闷不乐不停地用你的笔杆子大肆地发牢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整天都在虐待你似的,你这样让我情何以堪?别的亡国之君成为阶下囚之后都知道低调做人,甚至向我卖乖讨巧,可你却整天哀怨连连,我看你是不想活了吧?

不知道李煜是否清楚他用以表达和排解自己内心痛苦的诗词实际上是在把自己往死亡的道路上推,但有人对此却是看得明明白白,这里面就包括他曾经的臣子郑文宝。

在李煜被变相软禁的日子里,郑文宝决意冒险去见李煜一面,但由于赵光义的那道严令他无法正大光明地去拜访李煜,于是他化装成卖鱼的渔夫混入了李煜的府中。或许是听到了某种风声,郑文宝劝李煜不要再写那些诉苦的诗词,这样会让当朝的皇帝对他心生不满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很快,李煜又见到了他的另一位故人——他曾经的手下重臣徐铉。此时的徐铉已经是宋朝的左散骑常侍兼给事中,他成了赵光义的臣子。他接受赵光义的旨意前来探望自己的老主子,两人相见,面对此前曾为了自己而不惜以身犯险的徐铉,李煜是不胜唏嘘,他拉住徐铉的手当场放声痛哭,继而久久地沉默不语。

对于亡国之痛的难以释怀让李煜忍不住地说出了一句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的话:徐铉啊,我现在是真的后悔当初误杀了潘佑和李平啊,他们都是我的忠实臣子,可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如果我听了他们的话又岂会有今日的下场?

面对李煜的这番话,徐铉无言以对,要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他徐铉可是幕后主谋之一,他此时又能说什么呢?离开了李煜,徐铉前去向赵光义复命,他将自己在李煜府中的一切都一五一十地向赵光义交了个底。赵光义虽然没有当场发飙,但在心里他已经对李煜动了杀机,而且他连杀人的时间都选好了——赵光义在决定杀某个重要人物的时候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对方生日的当天以赐酒贺寿为名将其毒杀。

就在吴越国王钱俶将吴越国的土地和子民拱手相送于赵光义的两个月后,李煜迎来了自己的42岁生日,这一天是公元978年的7月7日。没错,李煜的生日就是每年的七夕,一个极致温馨浪漫的日子。

这一天,李煜的府中是张灯结彩莺歌燕舞,可在李煜看来眼前的一切越是繁华就越是衬托出他内心的落寞和惆怅。在席间,李煜命人将他的新作、同时也是他此生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一首词配以器乐进行演唱,这首词就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个本该是喜庆的日子和场合里,李煜的府中却是哀乐萦绕,而这些还未面世的词句越过围墙让整日守在李煜府外的赵光义的耳目听了个清清楚楚。赵光义这下再没有了半点的怜悯和犹豫,他找来了自己的弟弟、与李煜颇有一些交情且对李煜具有崇拜之心的赵廷美:三弟,今天是李煜的生日,我这里有一壶酒你带过去,算是我对他的生日祝贺。

赵廷美不会知道自己给李煜带去的是一瓶毒酒,而李煜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自己42岁生日的这一天晚上被提前终结。李煜死得极为凄惨和痛苦,因为赵光义给他的酒里下的是牵机药。此药对人的中枢神经的毁坏力极强,再加上李煜是大量饮酒之后服用了此药,这导致李煜在毒发之时腹中剧痛不止,他突然痛苦地倒在地上并开始浑身抽搐,直到他的头部不自觉地向自己的腿部弯曲,整个身子呈牵机之状直至最后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剧痛中死去。

春花秋月何时了?何时了?这一天终于是来了!

一心求死但又狠不下心亲自动手的李煜在他临死的前一刻想必是又悲又喜,他这看不到任何一丝光明的人生终于是要结束了,他这份活死人罪也终于是来到了尽头,对人间已经是生无可恋的他终于是快要走完这充满了屈辱、痛苦和不幸的人生之路了。

在他不久之后就要到达的另一个世界里,他又可以见到让他为之而魂牵梦绕的东西了,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爱妻和爱子、他那早已消亡的南唐故国以及生养了他的故都金陵城,这些都将很快与他重逢。在那里,他将重新拥有一切。

世间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是天地之间的万里浩瀚吗?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相距咫尺却远隔千里吗?不是,都不是,世间最遥远的距离是执子之手但却彼此天上与人间相隔,是你明明还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可那人却与你在一瞬间阴阳两隔永世不得呼吸相闻,是现实里分明是睁眼可见的零距离实质上却已是天上与人间的不可触碰。

在李煜渐趋冰冷和僵硬的尸体面前,内心悲痛难当且就此也心神俱灭的小周后想必对此是深有感触。就在李煜死后不久,他的这位同样命运坎坷的妻子也在无尽的哀伤和悲愤中与世长辞。

春花秋月尽已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1 23:05:33 +0800 CST  
李煜的死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他作为一个词人的历史价值和贡献也要在他死后的很多年才会被人们所意识到。赵光义对于李煜的死还是得装出一副悲伤不已的样子且他也把姿态做得很足,他下令为李煜举哀,朝廷辍朝三日并追赠李煜为太师,追封李煜王爵的封号——吴王。

说来也是悲哀,这明明就是一起蓄意谋杀的罪行,可就因为主犯的身份特殊,这件事谁也不敢说什么,而且还得人人都装作李煜是突然暴亡的,还得跟着主犯一起为死者致哀。更为可悲的是,古往今来,类似于此的现象从没中断过,一手遮天的人和事可谓是遍地可寻。

当然,身为九五之尊,赵光义是绝对不会在意这些的,况且他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而这也是他为之而魂牵梦绕的事——他要让天下一统,他要让宋朝在他的手上重现汉唐之煌煌盛世。此时距离他登基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他的成绩单可谓是让人不得不啧啧称赞:大兴文教,收节度使支郡之权、财权和军权,整顿吏治和货币市场,诛杀骄横残暴的皇亲国戚,收福建漳泉二州,兵不血刃地取吴越之地,就连那个老是散播不和谐之音的李煜也被他给收拾了,他的耳根子就此算是彻底清净了。

那么,接下来他又该做什么呢?举目四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了北汉和更北边的幽燕之地。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经过他哥哥和他的努力,神州大地重新连为一体就差这最后的两脚了,他现在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力量和动力,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踹出这两脚。

也就是在赵光义思量该如何一统天下之时,一件决定了往后中国历史走向的事发生了,这事在当时看来只是一对父子间的一次职务的重新分配,但历史将会证明这件事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这年的10月,辽国南京(今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调任辽国枢密院行摄枢密使之职,辽国皇帝耶律贤于是任命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代替其父驻守辽国南京,正是这个时年37岁的韩德让将会让赵光义以及宋朝的大军在不久之后尝尽苦头继而毁掉赵光义光复神州的千秋美梦。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此时无论是赵光义还是韩德让都不会知道这一职务的变动将会对后面的历史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

宋朝这边在加紧备战以便不久之后发兵扫平北汉,其声势和动静已经让宋朝举国都知道了赵光义即将发动对北汉的军事打击,而这当然也瞒不过辽国人。这年岁末,完成出使宋朝任务的辽国使臣耶律呼图(一作耶律虎古)在向辽景宗耶律贤复命时说了这样的一番话:陛下,宋朝现在正在准备攻打北汉,大有势在必得之势,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此时就站在耶律贤旁边的韩匡嗣听了这话不由得横眉斜眼地哼哼了两声,他对耶律呼图说道: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

耶律呼图愕然,回道:这事在南朝尽人皆知啊,眼下宋朝周边的国家都已经被削平,就剩下一个小小的北汉,我在宋朝看见他们的军队正在加紧备战,这样做摆明了就是要对北汉动手啊!

耶律呼图说得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在医术高超的韩匡嗣看来这纯属胡说八道,他直接一句话把耶律呼图给顶死:你少在这儿扯淡,滚吧!

韩匡嗣这样说,辽景宗耶律贤也这样信了自己的这位自他少时起就甚为亲近的大臣对眼下时局的判断。

韩匡嗣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人,在辽景宗耶律贤登基之后,他扶摇直上直接就当上了辽国上京府的留守,不久又被加封为燕王负责镇守辽国的南京,也就是当时宋朝所称的幽州。

看了上面他与耶律呼图的对话想必人人都能看出他此时在辽国上层的地位和声望有多么的非同一般,这个敢于在辽国皇帝面前呵斥辽国皇族的汉人说来还真的是不简单。要知道耶律呼图的身份可是不简单,他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堂弟耶律觌烈的孙子,而辽景宗耶律贤是耶律阿保机的曾孙,按辈分耶律贤还得管耶律呼图叫一声皇叔,可就是如此韩匡嗣却敢于当众呵斥耶律呼图,如此不可谓不嚣张了吧?

老子嚣张儿子也不含糊,这个耶律呼图最后的结局是被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在辽国的朝堂之上当着一堆如狼似虎的耶律们给当场击打而死,而且这帮耶律们连个屁也没敢放。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8 23:19:05 +0800 CST  
作为辽国历史上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的第三大家族,韩家的起步却是低不可言,甚至可以说是起步于卑贱之列。韩匡嗣的父亲韩知古6岁时被辽国军队掳往北地,从此他成为耶律阿保机的大舅子述律欲稳的奴隶,但就是这个童年就沦为奴隶的娃子硬是凭借自己的本事最后成为辽国的定国之臣。他与另一位辽国汉臣韩延徽一起制定和确立了辽国的典章制度以及国制,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辅佐,耶律阿保机终究只能是一个草原上的大酋长,他根本成不了什么皇帝,后来的东亚第一强国辽国更是无从谈起。韩知古最后在辽国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中书令,其地位可谓是尊容显赫。

作为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也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一身高超的医术,他不但从小就被耶律阿保机所喜欢,连耶律阿保机的那位强悍的老婆大人述律皇后也对其疼爱有加,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地对待。韩匡嗣不仅会医术,而且也没少跟着自己的父亲征战沙场,不管他是否曾经在战场上横刀立马,但至少这军功章是没少拿。至于后来的辽景宗耶律贤,由于在其父亲辽世宗耶律阮被杀的火神淀政变中受到惊吓从小就落得个体弱多病的身子骨,而这也因此让他与年长他三十岁且医术精湛的韩匡嗣结成了忘年之交。对于自己的这位保命恩人,耶律贤自然是亲近得厉害,于是这才有了韩匡嗣在耶律贤登基之后的位高权重以及在朝堂之上的嚣张跋扈。

到了韩匡嗣儿子韩德让这里,韩家的声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凭借高粱河战役死守幽州的功劳,韩德让升任辽兴军节度使,后来又升任辽国南院枢密使。

野史上说韩德让与耶律贤后来的妻子萧燕燕从小就青梅竹马,据说本来已有婚约的二人是被耶律贤的一道皇命给生生地拆散。这个或许是真的,但要说他俩从小青梅竹马就有点扯淡了,在正统的史料里韩德让可是比萧燕燕年长12岁,这哪来的青梅竹马?明显就是兄妹恋,而且还是接近叔侄辈的兄妹恋。但是,这个不是我现在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耶律贤这个人命不长,年仅34岁就驾崩了,当时的萧燕燕年仅29岁,而他们的长子、后来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只有12岁。

耶律贤死后,萧燕燕与耶律隆绪就此成了一对孤儿寡母,而手握重兵的一帮辽国皇族则对皇位虎视眈眈,以至于萧燕燕禁不住地对赶来奔丧的老情人韩德让以及她的侄女婿、辽国历史上能够排进前五的名将耶律斜轸失声痛哭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这一番哭诉的威力和效果是惊人的,韩德让与耶律斜轸以及当时辽国的第一战将和重臣耶律休哥通力合作把耶律隆绪扶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即在萧燕燕这位当时名义上辽国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同意下,他们又更换了朝中的主要大臣并解除了宗室亲王的兵权。从此,耶律休哥总揽辽国南方军事,耶律斜轸统领辽国北疆军务,而韩德让则统管宫廷防务,至此萧燕燕和她儿子的地位得以巩固。让后世的人瞠目结舌的是,韩德让也就此与当朝的皇太后萧燕燕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在命人杀掉了韩德让的妻子后,萧燕燕更是把韩德让给独霸了。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情节很熟悉?很相似?或许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想到清朝的多尔衮和孝庄,但韩德让可不是什么辽国皇族,更不是耶律贤的兄弟,而且多尔衮死后还被顺治来了个毁墓掘尸的超级清算,但韩德让的命运却与多尔衮却截然不同。

在与萧燕燕公开出双入对之后,韩德让开始行使监国之权,他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后又被封为楚国公。宋辽澶渊之盟以后,韩德让官至辽国大丞相,这个大丞相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关键在于他以大丞相之职统管辽国最高军事和行政权力机构南北枢密院,从此集辽国军政大权于一身。

这还没完,韩德让还被赐予辽国皇族姓氏并入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弟弟的族谱,也就是说韩氏一门从此不再是“奴籍”,他们在形式和名义上成了辽国的皇族成员。《辽史》的记录里辽国当时的皇帝耶律隆绪对其以父礼视之:见则尽敬,至父事之。同时,韩德让还获赐免死铁券,耶律隆绪获准其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出入配置百人卫队于左右。

这也还没完,韩德让还拥有只有辽国皇帝和摄政太后才有的私人宫帐——斡鲁朵。辽国历史上总共建有十三个斡鲁朵,其中九个是当朝的皇帝所建,两个为太后所建,这两位太后分别是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太后以及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另一个斡鲁朵的拥有者身份也很特殊,因为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后,但他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亲弟弟耶律隆庆,最为特殊的那个斡鲁朵的拥有者就是韩德让。

所谓的斡鲁朵简而言之也就是这些辽国当时最高权力拥有者名下所属的可以随时移动的一整套宫廷体系。他们拥有直属的万人卫队,此外还拥有属于自己个人私产的城池和子民。他们走到哪里,斡鲁朵就建在哪里,而他们的万人卫队则护卫随行。

这也不是最令人称奇的,辽圣宗耶律隆绪不但以父礼视韩德让,在韩德让生命即将结束的阶段里,耶律隆绪还率领辽国宗室亲王集体探视,他的皇后萧菩萨哥更是亲自为韩德让端送汤药。

韩德让死后,耶律隆绪下令为其举国致哀,而且他的陵墓就在一年多前去世的萧燕燕陵墓的旁边,韩德让也是唯一的一个非辽国皇族出身但却葬于辽国皇陵的人,并且他还是一个汉人和臣子。

最令人称奇的是,韩德让死后,因为他膝下无子,耶律隆绪还将自己的儿子耶律宗业过继给韩家为嗣以便延续韩家的香火,后来耶律宗业又无子,随即又将耶律宗德的儿子耶律耶鲁过继给韩家为嗣。到了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当政时期,韩家的香火再次断了,耶律延禧又将自己的儿子耶律敖鲁斡过继给韩家为嗣。

以上种种让我甚至怀疑辽圣宗耶律隆绪是否真的是萧燕燕与辽景宗耶律贤所生,但在历史的记载里韩德让确实无子,而萧燕燕倒是和耶律贤生有好几个子女,联想到二人在其壮年时期一同生活了那么多年却无子嗣就不得不怀疑韩德让的生育能力了。千年之后,关于韩德让与耶律隆绪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韩德让死后所受到的尊崇却是让人觉得有疑惑的地方。

另外,在萧燕燕死后的第二年,已经掌控辽国实际权力的耶律隆绪又给韩德让改了名——耶律隆运,这个就有点恶搞的意味了。耶律隆绪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契丹人,汉人的琴棋书画和诗书礼仪他无所不通,那他怎么又会给韩德让这样的一个赐名呢?要知道这个名字可是跟他同辈了!关于这一点也是个谜,后世有各种揣测。

不过,综上所述,韩德让死后的待遇远远不是后来的多尔衮可以比拟的,二者的差距几乎就是天上与人间的距离。

看到这儿,相信就不会再有人疑惑韩德让为何敢于在朝堂之上将辽国的皇族耶律呼图当场击杀了吧?

在赵光义正式下令攻伐北汉之前,我这里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辽国韩氏家族的一些事,在了解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前,这些信息的先行提及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此刻正在北宋皇宫里对着地图踌躇满志的赵光义身上。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28 23:28:17 +0800 CST  
公元979年正月,在完成了北征的前期准备之后,赵光义把枢密使曹彬召入宫中问话。大战在即,他准备跟帝国的这位最高军事长官交底了。

他问曹彬:周世宗和我哥哥都曾经亲征太原但却无法攻克,难道说太原城真的就是坚不可摧吗?

曹彬坦言道:非也!周世宗亲征太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负责阻击辽军的大将史彦超兵败石岭关,以至于让辽军长驱直入导致军心震恐无心应战,所以才班师。至于太祖陛下则是因为当时屯兵的地理位置没有选好,加之后来军中疫病流行导致全军战斗力锐减,所以才撤了兵,这两件事其实都跟太原城是否坚固没有关系。

听了这话,赵光义不禁喜上眉梢,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既然如此,那如果我们现在兴兵征伐,爱卿以为结果又会如何呢?

这话尽管突然但曹彬定然是早就知道赵光义会这样问他,他从容答道:国家眼下兵甲精锐且士卒皆对陛下衷心拥戴,如果此时再征太原必然如摧枯拉朽之势荡平之!

赵光义龙颜大悦,有了这位帝国最高军事长官的支持,他就此下定决心发兵北汉。然而,尽管得到了军方首脑的支持,但以首相薛居正为首帝国宰相集团却反对出兵。

薛居正进言道:陛下,当年周世宗攻打太原未能成功原因就在于北汉有辽国作为外援,而他们则在太原城里死守不出,这才导致大军最后师老兵疲不得不班师。太祖陛下当年大破两路辽国援军,然后又将北汉境内的居民迁往内地,现在的北汉虽然还在苟延残喘,但已经是行将枯木之势。我们即使征服了它也得不到多少土地,而留着它也伤害不到我们,陛下又何必取这根鸡肋呢?望陛下三思!

对于这种当面泼凉水的行为和言辞,赵光义立马拉黑了脸: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宋已经不是之前的大宋了。先帝当年征讨北汉为什么要迁其民?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要彻底扫平北汉!朕意已决,卿等不要再多言了!

话已至此,薛居正等人只能闭嘴。

直到这个时候,宋朝将要征伐北汉的事儿算是公开给出了官方说法,宋朝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开赴太原。辽景宗耶律贤这才发现几个月前耶律呼图的预见是多么的正确,作为已经跟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的邻邦,他觉得自己应该向宋朝要个说法,毕竟北汉是他的保护国,毕竟打狗还得看主人。

遗憾的是,赵光义并没有给耶律贤的使臣什么好脸色。当辽国使臣小心翼翼地向他询问为何要攻打北汉时,赵光义甚至都没有装什么客气和外交风度,他直接以无比强硬的口吻说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活久见!

翻阅历史,自唐朝衰落而辽国兴起以来,中原王朝的皇帝除了柴荣和赵匡胤无一不是对辽国惧恐尤甚,有的甚至不惜主动申请给辽国皇帝当儿子当孙子,赵光义如此口气回话辽国的皇帝堪称活久见,就连他的哥哥赵匡胤也没有他这么强横地跟辽国的皇帝说过话。

当然,赵光义这种表态也是他的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此刻的中华大地再不是唐末以及五代时期的支离破碎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了,此时的宋朝在国力、军力和财力上都不输于辽国,赵光义有充足的资本和自信做出这样的强硬表态。在他的这番表态里,北汉根本不是什么辽国的保护国,他这一句“河东逆命”就是在向辽国皇帝清楚地表明北汉本就属于中原王朝的传统势力范围,他攻打北汉不过是在管理自己的家务事,你辽国最好不要多管闲事,要不然我这次连你一块给收拾了。

紧接着,赵光义开始选派攻伐北汉的将领。他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也就是此次参战的大军主帅,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曾跟随赵匡胤征讨李筠和李重进,平灭后蜀的北路军副帅)攻太原城东,彰德节度使李汉琼(攻灭南唐时的宋军先锋大将)攻城南,彰信节度使刘遇(曾率军以劣势兵力阻击并覆灭南唐十万水师)攻击城北,桂州观察使曹翰(他就无需多做介绍了)攻击城西。

超级军事发烧友赵光义肯定是知道围师必阙这个军事常识的,但那是因为忌惮于敌人作困兽之斗,赵光义之所以四面围城不给敌人留活路同样还是基于他爆棚的自信,北汉在他眼里哪是什么困兽,根本就是他可以随意欺凌任他把玩的小动物。这次他杀鸡用了牛刀,他根本不担心北汉这只鸡能闹出多大的幺蛾子。

赵光义这样自信是因为他是门外汉,根本不懂战场凶险,也不曾亲历血雨腥风的正面洗礼,但他手下的将军们却是老兵油子了。负责攻击太原城西的曹翰看了赵光义的这个安排顿时跳了起来,太原城西是北汉皇宫的所在地域,因此城西的防守自然应该也是最强的,无疑攻城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一圈看下来,曹翰一把抓住了刘遇,直言:我是观察使,你们三个都是节度使,都比我官大,所以城西你来攻,我来打城北。

刘遇当然也不是傻子,这里面的水有多深他是知道的,他不容商量地拒绝了,而曹翰则死死地咬住了刘遇,双方为此而吵了好几天。赵光义知道了这事后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情,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这些将军们在抽他的耳光,最后他不得不亲自出面解决此事,而吃亏的那个人还是曹翰。赵光义下诏对曹翰一顿猛夸:卿智勇无双,城西非卿不能当也!

这下连皇帝都在拍自己的马屁了,曹翰也不好再犟下去了,自此风波遂平。

这件事在史书的记载里比较混乱,在《宋史.曹翰传》里本是刘遇负责攻击城西转而要与攻击城北的曹翰调换阵地,曹翰拒绝,于是赵光义才出面调解。不管事实究竟怎样,至少传递出一个信息:赵光义对于自己的军队将领和士兵都过于自信,而对敌人实力的评估却大打折扣——对北汉如此,后来对辽国也是如此。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31 09:29:33 +0800 CST  
大军行将出征之前,赵光义特意在长春殿设宴为诸将践行,朝廷各位文武大员、皇亲国戚以及钱俶、刘鋹等降王皆在受邀之列。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是何等的热闹非凡,那简直不像是什么大军即将出征去战场浴血厮杀的样子,倒更像是一场大军已经胜利凯旋的庆功宴。也就是在这次的宴会上,赵光义学着他哥哥的做派向潘美授以作战方略,就是这仗该怎么打得按照他的作战部署来进行。

不清楚一生征战无数的潘美拿到这份方略时是什么心情,北宋的一代名将竟然要让一个从没上过战场更没有带过兵的人来教他该怎么打仗,这也着实堪称滑稽。不管怎样,潘美还是老老实实地收下了这份方略,然后带着千军万马冲向了太原。

潘美这边刚离开京城向太原疾驰,而辽国那边也很快有了动作。耶律贤并没有被赵光义的威胁所吓倒,在北汉的使臣前来向他正式求援后,耶律贤随即就点兵派将并立马开赴太原。考虑到宋军这次北征大军的实力规模空前,辽国这次所派出的援军也非同以往,耶律贤命令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统帅,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由此二人率军先行出发,随后他又派出了第二路援军,这路援军由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主帅,辽国南府枢密副使耶律抹之为监军,这路兵马就紧跟在耶律沙的屁股后面以备不测。

耶律贤的准备还不止于此,事实证明他相当重视宋朝这次对北汉的征伐,甚至他还提前做好了北汉一旦被攻破宋朝趁势攻击燕云十六州的准备。耶律沙等人领兵出发以后,鉴于宋朝在幽州以南的镇州囤积了大量的军队,耶律贤决定加强辽国燕云地区的军事实力,具体办法就是增强幽州的防御力量,他下令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辽国乙室部大王撒合率兵进驻幽州。做了这些之后,耶律贤还是觉得不够稳妥,在得知潘美已经率军开始猛攻太原之后,耶律贤下令辽国左千牛卫大将军韩侼、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兵增援耶律沙和耶律斜轸所部。

宋辽两国的大军都在向太原方向急速运动,但宋军由于是主动进攻因而占据了先手,他们的速度还是快过了辽国人的增援速度。所谓先下手者为强,宋军不但将会早于辽国人赶到太原,而且他们还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调兵遣将从而在太原以北将辽国的增援大军阻击在太远战场之外。

关于这一点,赵光义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在潘美出发之前,赵光义就命令常年镇守边关的宋军名将、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地处太原以北的石岭关都部署,由他负责阻击从北面而来的辽军耶律沙所部。

石岭关,在之前讲述赵匡胤亲征太原时就提到过这个地方。这里是忻州与太原的交界点,它东接小五台山,西连官帽山,地势险峻,在古代这里是太原通往代、云、宁、朔四州的必经之道,堪称太原的北大门。公元968年宋军名将何继筠曾在这里击退前来赴援北汉的辽国大军,但后来辽国人另辟蹊径绕过石岭关最终到达了太原,这也成了赵匡胤当年亲征北汉最后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驹过隙,人生无常,此时的何继筠早已作古,镇守石岭关的重任就此落在了勇武强悍丝毫不逊色于何继筠的郭进肩上。他将为潘美守住太原以北的这道门户,但郭进以及他手下的将士很快将会用他们的铁血向世人证明他们不仅仅只会守大门,而且还会用辽国人的鲜血和头颅来证明他们的勇武绝伦。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1-31 09:30:30 +0800 CST  
围攻太原的军队派出去了,打援的任务也分派下去了,接下来赵光义就该坐在他的金銮宝殿上等待胜利的战报了吧?按理说应该是这样,但志向远大且雄心勃发的赵光义不想这样,他接下来的决定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他下诏自己要御驾亲征!

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全国一统的宋朝以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去打一个小小的北汉竟然需要皇帝陛下御驾亲征?这已经不是杀鸡用牛刀了,而是杀鸡用大炮。当时的大臣想必都不知道赵光义为何要如此,而赵光义也不会说,因为这里面有他的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一旦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将会坏掉他的大事,所以他绝不能说——至少现在他不能说。

对于赵光义这个决定肯定是有人强烈表示反对,尤其是他的宰相集团,但这事在史书里没有记载,而作为一个强势的帝王,某件事一旦下定了决心他就一定会去做。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其实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五代的皇帝几乎都是刀枪剑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上战场实在是不值得大书特书,可赵光义不一样,他是一个标准的文人,尽管他没少杀人,可在战场上杀人与他运用权谋之术杀人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不管这些,他只知道自己的内心迫切地想要去体验一把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与敌人正面对决并最终战而胜之的快感。

说到底,他太想超越他的那个在战场上神武天纵以及在宋朝建立之后拓疆千万里鲸吞数国的哥哥了。在自己哥哥的这些功绩面前,他是自卑的,虽然在他继位之后他在皇帝这个位置上的表现可以说是近乎于完美,可暗地里指不定有多少人在嘲笑他只是一个站在哥哥肩上摘桃子的小弟弟。

心如毫发且极为敏感的赵光义当然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而相比他的哥哥,他的差距也就剩下建功于沙场。如果他能御驾亲征并就此覆灭连柴荣和赵匡胤都奈何不了的北汉,那么又有谁还会说他是个战场初哥呢?又有谁还敢说他只是个书生皇帝?只是个理论家?只是个超级军事发烧友呢?到了那个时候,他以天下在他手里和眼皮子底下再次获得统一的历史功绩,他的历史地位又该提升到何等的高度呢?会不会就此超过锋芒毕露的五代第一大帝周世宗乃至是超越他的哥哥宋太祖呢?如果再更近一步,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并降服了辽国,那他会不会因此而与伟大的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并肩而立呢?

想到这些,赵光义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躁和激动——亲征!马上出发!

皇帝亲征,那么该由谁来留守国都呢?赵匡胤亲征之时,留守京师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开封府尹兼晋王的赵光义,如果照此旧例这个重担就该由现在的开封府尹兼齐王赵廷美来肩负,而赵光义也是这样安排的。就在赵廷美心里美滋滋地准备应承下来时,他的幕僚、开封府的判官、同时也是已经故去的前宰相吕馀庆的弟弟吕端极力建议赵廷美不要答应此事。

吕端这个人虽然外表是一个五大三粗甚至是一个极度富态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是细腻如丝,他早就看穿了赵光义这个人生性多疑。

他对赵廷美直言:“陛下外出征战,你的身份又如此敏感,你应该请求随行侍驾,留在京师绝非什么好事。”

于是,赵廷美请求与赵光义随行,而事实果然如吕端所料,赵光义对弟弟的请求欣然应允。

除了赵廷美,此次与赵光义同行的还有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另外还有宰相薛居正以及前宰相赵普等重量级人物,甚至连钱俶等人也都跟着一道随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把赵匡胤的那位早已不识刀兵的好兄弟石守信也给请出来重新带兵,幸亏李煜去了西天取经,要不然他也铁定跑不了。

可以说,赵光义将宋朝举国的精英都带走了,能说的,能写的,能谋的,能打的,这些人他都带在了身边。如此安排实在是令人费解,但同时也很容易理解,赵光义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一旦他征战在外出点意外,那这些人如果留在京城指不定会搞出什么乱子来,尤其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这些年被他打压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的赵普。可是,把这些人带在身边他就不会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这次上战场真的有什么意外发生,那就要死一起死,反正就是不能便宜了这些人。

赵光义下令自己亲征期间由另一位宰相沈伦代理开封府尹并留守京城主理国家政务,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为副都部署。

做好了这些安排,赵光义于公元979年2月底正式从开封出发开始了他的御驾亲征之行。这次亲征赵光义从开封带出了十万由赵匡胤亲手调教出来并且已经养精蓄锐快三年的禁军作为他的保镖,侍卫马军都虞候米信、侍卫步军都虞候田重进任行营指挥使统领全军。为保绝对的必胜,也为了打出如曹彬所言的摧枯拉朽之势,赵光义先后数次下诏征招河南、河北、山东、甚至是陕西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的共计数十州的军队一起向太原进发,这几乎就是征招了黄河两岸的所有军队。一时间,整个中原地区都随处可见一队又一队的军队如饿虎扑食一般地向太原方向急速开进。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03 09:22:06 +0800 CST  
3月,赵光义的亲征大军到达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在这里,赵光义做了一件至少让我个人非常费解的事,他在这里整整停留了四十二天。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镇州临时性地当了一回宋朝的首都,从全国各州汇聚而来的需要由皇帝陛下亲自批示的公文以及前方的战报都经由驿马飞速传送至这里。

也是在这个地方,赵光义不断地向前方负责清扫太原外围的宋军发出攻击指令:命郢州刺史尹勋攻隆州,命镇州马步军都监齐廷琛、洛苑副使侯美分兵攻盂县,命六宅使侯继隆攻沁州,閤门祗侯王僎攻汾州,命淄州刺史王贵攻沁州,府州知州折御卿、监军尹宪分兵攻岚州。

在宋军强大的军力和攻势面前,北汉的各地守军根本无法抵抗这些如蚂蚁一般向他们扑来的宋军,宋军真的做到了如他们的首脑曹彬所言的以摧枯拉朽的磅礴之气在北汉境内对敌呈席卷之势。北汉皇帝刘继元本来还想让各地守军抵挡一阵,但见形势如此惨不忍睹,他只能下令太原周边的军队有几个算几个赶紧躲到太原城里来喘口气,他要在城墙上跟赵光义的这帮气焰嚣张的大兵们一决雌雄。

好了,现在来看宋军的兵力部署:郭进领兵于石岭关负责打援,潘美率领主攻军团猛攻太原,另有各地的宋军分别攻击太原外围的北汉州县,赵光义本人率领的十万禁军驻扎在镇州总揽全局。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光义为何要停留在镇州这个地方并且前后总共待了四十二天呢?

翻开地图,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镇州所处位置的微妙性,在这个地方赵光义的十万大军向西可威慑太原,向北则可震慑辽国的幽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赵光义的亲征大军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一个总预备队的角色,但这种说法其实有些勉强,攻打太原其实真的没必要让赵光义亲自上阵,他之所以要赖在这个地方不动窝其实是因为他另有目的。

之前我一直想把赵光义心里可能存在的那个疯狂的计划尽可能地往后拖一会儿再说,可现在如果不说就无法为他驻跸镇州的行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的那个疯狂的计划就是他这次亲征不但要灭了北汉,而且还要北上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简而言之,他这次要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他之所以在镇州待了四十二天并非他的本意,也并非是镇州这个地方有多么的优美如画,而是因为在他的原计划里太原应该在短时间里就被攻下来,然后他将命令攻陷太原的潘美带着大军从北面扫荡太行山以西的山后九州(燕云十六州太行山以西有九州,以东有七州),而他自己的十万大军则负责从镇州出发攻掠山前诸州,两路大军就此呈钳形攻势最终在幽州城下汇合攻陷幽州或是与辽国的主力军团打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超级大会战。

当然,上述所言只是我个人结合后面的史实以及后来的雍熙北伐所做出的分析。我前面说过赵光义的骨子是一个具有很强赌徒性格的人,而且他也热衷于在赌桌上一把梭哈,要么赢肥,要么输死。这次他带着几乎是宋朝的倾国之兵北上绝对不是为了要消灭一个小小的北汉,从一开始他就决定要实施那个潜藏在他心中多年的堪称壮丽无比的梦想——他要成为另一位千古一帝!

惜哉!

如果他真的做成了这件事,那么毫无疑问他将是宋朝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他的哥哥在他面前也得相形见绌,他的那些被后人所诟病甚至是谴责和谩骂的破事也将被他神圣的光辉所掩盖,正如后世的人提到李世民首先想到的指定是贞观之治或是灭亡东突厥,而不是玄武门之变或收揽弟媳。

遗憾的是,赵光义的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利索。潘美等人围着太原打了两个多月也没能攻下太原,于是乎赵光义这才不得不改变计划亲自带着大军离开了镇州前去太原搞定北汉,而这一变动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甚至为后来的高粱河之败埋下了伏笔。

悲哉!惜哉!

离开镇州之前,赵光义留下部分兵力驻守镇州以备辽国人的进犯,而他选择的这个负责在此防备辽国人的宋军将领说来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他之前的身份以及他之前留给世人的印象实在是与他现在的身份反差太大了,这人就是后蜀皇帝孟昶的长子、后蜀的前太子孟玄喆,而他此时的身份是驻守镇州的宋朝定武军节度使,关键在于这不是一个荣誉性质的虚职,而是一个实打实的带兵武将。

时光荏苒,十多年前的那个玩世不恭甚只知道享乐且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的超级公子哥在经历了亡国以及丧父之痛的磨砺之后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再不是从前的那个浮浪公子哥了。

孟玄喆先是在贝州任地方官,为政十余年间政绩颇佳,赵光义登基之后,孟玄喆被调往镇州担任军职,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之权。孟玄喆后来随同赵光义北征幽州并负责主攻幽州的西面城墙,其余三位负责攻击幽州城的分别是定国军节度使宋偓、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以及彰信节度使刘遇。宋军兵败高粱河之后,孟玄喆率军驻扎定州,他很有可能参与了后来的让韩匡嗣彻底被耶律贤打入冷宫的满城之战,而在与辽军的徐河之战中他更是与名将李继隆和范廷召、孔守正等人一起大败辽国的旷世名将耶律休哥并以军功被封为滕国公。孟玄喆晚年因病而转任地方任职于滁州,在任上亡故,终年55岁。

赵匡胤当年亲征北汉路过镇州时曾下令由他的结义兄弟韩重赟在此地负责阻击辽国人的进犯,而赵光义选择的这个人是孟玄喆,向来挑剔的赵光义能将如此重任交给孟玄喆足以证明此人的能力,也足以说明孟玄喆的个人蜕变有多么的彻底。

有一个问题:如果命运使然,那么你是选择做孟玄喆还是选择做李煜?同样是身负亡国之殇,同样是家破人亡,同样是在“仇人”的屋檐下苟延残喘,可李煜却和孟玄喆走出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有句话叫做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得适应环境,意即所谓的适者生存弱者淘汰,但我在这里不是想为孟玄喆高唱赞歌,而是说李煜其实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一种活法和人生,以他的才华他绝对可以在中国的文学或者文化史上留下更为绚丽的印记。

说到痛苦,难道孟玄喆就不痛苦吗?与其说李煜有情有义,倒不如他在命运的磨难面前不堪一击,世人有谁不是在带着伤痛行走于人世之间,但有的人选择负重前行,而有的人选择就地躺下任凭摧残,直至生命之火在悲天怨地中熄灭。

一时兴起,多说了几句。

现在让我们把时钟倒拨,我们暂时撇开赵光义,让我们回到赵光义刚刚到达镇州的公元979年3月,让我们一起去太原战场走一遭,因为在那里刚打了一场胜仗的宋朝石岭关都部署郭进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03 09:31:16 +0800 CST  
赵光义带着他的十万禁军到达镇州的第七天,负责在太原以北打援的宋军石岭关都部署郭进给他送来了一个大彩头:郭进不日前攻破了北汉的军寨西龙门寨,杀了多少人就不说了,单单只是抓获的俘虏就有一千多个,这些人被直接送到了皇帝行营交由皇帝陛下发落。

郭进已经在太原以北大开杀戒了,而太原城以及它的周边这时候也是遍地烽火,潘美率领的大军此刻正对太原城进行猛烈的四面围攻。赵光义对此很满意,前方的战事正在按照他的预想在发展,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坐在镇州静等前方的战报,静等他预料之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喜讯向他传来。

事实证明,赵光义还是小瞧了刘继元以及太原城,潘美统帅的宋朝百战精兵在太原城下没命地啃城墙,但太原城却始终岿然不动,而在另一边,刚刚打了一场胜仗的郭进这时候却面临着一个棘手且极为严峻的问题: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带领的辽国庞大军团没有朝他驻守的石岭关扑来,他们选了一条能够绕过石岭关从东面直扑太原的道路赶来增援北汉。

这个时候就得提到一下辽军第二路援军的主帅耶律斜轸了,因为这次辽军没有选择经过石岭关扑向太原极有可能就是耶律斜轸的主意,这位辽国的南院大王早在十年前赵匡胤亲征北汉时就曾与当时的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屋质一道统兵南下救援太原。当年耶律屋质得知辽军先锋部被宋军名将何继筠堵在石岭关一顿胖揍后便学乖了,他随即选择避开石岭关找了一条为人所忽视的小路成功地经由太原城东北方向的白马岭直达太原城下并最终迫使赵匡胤下令撤军。

这一次救援北汉耶律屋质没有来,因为他早在六年前就去西天取经了,但耶律斜轸来了。纵观耶律斜轸的戎马生涯,这人的身上几乎没有传统印象中游牧民族将领所特有的那种狂暴和蛮横的特质,他是一个另类,是一个典型的智将,但在需要他展露铁血和残酷的时候他又会化身为一头凶猛的恶狼。相比耶律屋质,耶律斜轸在谋略上可谓是深得其真传,但在战场上的厮杀中耶律斜轸却比前者凶悍得多。

对于耶律斜轸来说,十年之后再次发兵救援北汉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甚至可以说是剧情的再度重演,只不过这一次在石岭关驻防的宋军将领由何继筠换成了郭进。有了十年前成功地绕过石岭关赶到太原城下救援北汉的经验,耶律斜轸于是决定给宋军来一个噩梦重现 ,他要让郭进也尝一尝当年何继筠被他戏耍的滋味。

耶律斜轸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辽国前军主帅耶律沙和监军耶律敌烈的赞同,于是辽军在石岭关以北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转而向东南方向的盂县行军,当年耶律屋质就是率领辽军从盂县的白马岭突然杀出然后直奔太原。耶律斜轸的这个小算盘打得是那叫一个叮当响,可聪明一世的他却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十年前宋军吃了耶律屋质的暗亏让赵匡胤最后不得不下令撤军,有了这样的一个堪称耻辱的前车之鉴宋军又怎么可能不长记性?你耶律斜轸就算想要声东击西,可你也要做个样子出来才行,你至少要派点人到石岭关去骚扰一下郭进,可耶律斜轸的选择是全军绕过石岭关直扑白马岭。他把郭进当成了一个白痴,而他也将为自己的轻敌和大意付出代价——用辽军数以万计的生命为代价。

这边的郭进在石岭关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辽国人的影子,就在他抓耳挠腮的时候,一份紧急军报被送到了他的手中:辽军已经绕过了石岭关,此刻正在向白马岭运动。

郭进大惊:我说怎么没看见辽国人?原来这帮人又想故伎重施!你们当我郭进是傻子吗!

震惊之余,郭进随即也明白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他现在驻守的石岭关距离白马岭足有一百多公里,他现在必须要星夜兼程赶在辽国人之前到达白马岭,必须要在那个地方将辽国人堵住,一旦辽国的骑兵通过白马岭进入旷野之地就会让局面彻底失控,他将成为第二个何继筠,成为辽国人的又一个天大的笑话。还不止如此,如果辽军到达了太原城下,那么此刻正在攻城的宋军就将腹背受敌,到时候辽国人与北汉人再来个内外夹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一定要赶在辽国人之前到达白马岭,绝不能让辽国人越过白马岭——这是郭进脑子里唯一的念头。郭进随即顶盔披甲跨上自己的战马,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大队的宋军火速赶往数百里之外的白马岭!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05 19:05:22 +0800 CST  
郭进,深州博野人(今保定市博野县) 。若论资历,连赵匡胤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此人早在后汉皇帝刘知远当政时期就以收复河北诸郡的军功而官拜乾、坊两州刺史,后周建立又迁为淄州刺史。在主政一方军政期间,郭进政绩斐然且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百姓甚至请求朝廷为其立碑述功。

北宋建立,赵匡胤任命郭进为洺州防御使、西山巡检并就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为国镇守边疆的戎马生涯。十余年间里,郭进先后随同宋军名将王全斌、李继勋、曹彬等人在边境地带与北汉和辽国大小鏖战数十次,战功彪炳。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之时,郭进被调往赵匡胤的御前听令,以行营马军都指挥使的身份侍驾左右。

对于这位战功卓著的边关重将,赵匡胤和赵光义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和礼遇,赵匡胤曾命人在开封为郭进以皇室亲王的规格修建宅邸,赵光义登基之后更是直接在京城的道德坊第一区赏赐给了他一座豪宅。

要说郭进身上的最大“缺点”可能就是史书里所谓的“嗜杀”。郭进治军极严,军中士卒但凡有违犯军令者一律处死,就连家中的仆役若是不守规矩也是小命不保。赵匡胤曾经派遣自己最为亲近的亲随护卫——禁军御马直前去郭进的防区体验一下边关生活,而这些从禁军里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大内高手们中的某些人在一次的战斗中因为畏敌怯阵竟被郭进以军法下令枭首示众,赵匡胤心里虽然心疼得要命但嘴上却对郭进说:“这些人自以为是我的亲随护卫就可以不听号令,该杀!杀得好!”

话虽如此,但赵匡胤后来再派亲随去郭进那里守边时都会以此事告诫他身边的这些由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心肝宝贝:“你们到了那边一定要严守军法,在我这里尚且能宽恕你们的过失,可到了郭进那里你们要是不守规矩可就项上人头不保了。”

郭进如此治军就不难想象他手下的这帮跟随他常年征战的士兵是一群怎样的军纪严明的虎狼之师了。在郭进的严令之下,宋军全军昼夜疾驰终于成功地赶在辽军之前到达了白马岭,郭进下令全军列阵于白马岭之下的一条大河的西岸,他要在这里阻击辽军。

正所谓兵贵神速,辽军未能在宋军到达之前穿过白马岭在战术上就失了先手,当辽军先锋抵达白马岭之下时他们看到的是大河对面已经严阵以待的宋军。辽国人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也在河对岸扎下阵脚等待主帅的到来。很快,辽军主帅、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辽国南府枢密副使耶律抹之、监军冀王耶律敌烈三位大佬也赶到了大河之畔。

对于突然出现在对面且整军以待的宋军,辽军的三位大佬在是否立即向宋军开战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耶律沙主张等待后面的耶律斜轸耶所部到来之后再集结全军向郭进所部开战,但耶律抹之以及耶律敌烈则主张立即开战。在他们看来,耶律沙是个胆小鬼,辽国几十年来一直对中原王朝的军队呈碾压之势,尽管如今的宋军在战斗力上远超之前中原王朝的军队,但对辽军来说这不过是多死一点人而已,最后获胜的肯定还是所向无敌的辽国铁骑。

二比一!尽管耶律沙是主帅,但耶律敌烈是亲王且又是监军,而耶律抹之则是贵为辽国南府枢密副使,此二人在地位上都不输于耶律沙,争执的结果是耶律敌烈和耶律抹之获胜。在面如悍匪的猛夫耶律敌烈眼里,宋军怎么可能是纵横无敌的辽国铁骑的对手?辽国大军这么多年以来何曾惧怕过汉人的军队?既然凭借本部人马就可以搞定郭进所部,那为何要将这份功劳分给耶律斜轸一半?

于是乎,耶律敌烈不顾主帅耶律沙的强烈反对,他打出自己的王旗以亲王之尊带领自己的儿子耶律哇哥以及所部兵马向对岸的宋军突然就冲杀了过去。亲王加监军大人亲自冲锋了,耶律沙见此情形只得命大军跟上一起冲锋。

刹那间,白马岭的寂静被打破了。数万辽国骑兵拔出了自己的钢刀,随即万马奔腾,整个山谷就此地动山摇,辽国人叫嚣着纷纷策马跃入了初春时节的河水里。

河对岸的郭进看着辽军朝本方阵地冲过来并不急于做出应对。按照常理,作为防守的一方,郭进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让全军的弓弩手列阵于河边然后一顿狂风暴雨式的猛烈射杀,最后再率军掩杀,可他没有这样做,这个以刚烈勇武而著称的宋军名将要以纯粹的暴力与辽国人来一场公平的较量,他要让辽国人输得心服口服。

辽军的前部冲入河中之后,后军也随即跟上,但有鉴于在河水里冲锋速度明显降低,辽军的后续大军一时间在河滩上滞留成堆。郭进瞅准时机,等到辽军的前锋部人马冲杀到大河中央的时候,他突然下令擂响战鼓,同时命令宋军的铁骑向对面的辽军迎头冲杀过去,击其半渡——这就是郭进的应战策略。

鼓声隆隆,号角齐鸣,郭进手下的士兵诠释了何为闻鼓则忘死,他们也抽出了自己的战刀一往无前地以必死的决心向河对岸的辽军策马冲锋。辽国人怎么也没想到宋军竟然敢于跟他们以硬碰硬,更没有想到宋军会击其半渡,就在辽国人开始慌乱的时候,此前一直在他们对面显得极其安静的宋军铁骑已经举刀冲到了他们的身前。

万马嘶鸣,金戈相向,宋辽两军就此在山涧之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

两军一阵短兵相接之后,辽国人陡然震惊了,他们面前的这些宋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前辈口中不堪一击的中原汉人军队,而且这些人也比他们之前遇到的宋军更加的勇武凶悍。辽国人战前根本就没有这份心理准备,他们以为这次战斗会是一场砍瓜切菜式的大屠杀,等到他们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支勇气和战斗力都绝不在他们之下的劲敌时,他们的前部已经被迅雷而至的宋军砍杀殆尽。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宋军又开始从他们的两翼向他们包抄卷击而来。

生死存亡之际,辽军的战斗力和求生欲猛然被唤醒,主帅耶律沙、监军耶律敌烈以及耶律抹之都亲自提刀在激烈的阵仗中往来冲杀。刚一开始就狠狠地被宋军打了一记闷棍的辽国人开始拼死力战,但他们的对手此时已经战酣了,面对数十年间几乎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辽国铁骑,宋军将士根本就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手调教出来的军队,因为他们的主帅是郭进,因为他们是自开国之日起就几乎未尝败绩的大宋帝国开国之师。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05 19:06:09 +0800 CST  
在宋军近乎于狂暴的进攻之下,辽军阵型大乱,耶律沙等人被困在军中进无可进同时也退无可退。辽军到了这个时候在气势上已经彻底败了,他们的前锋被堵在河中无法前进半步,他们的两翼正在经受宋军铁骑的蹂躏,而已经趁势登岸的宋军又在他们的身后断了他们的退路,辽军已是四面被围之势。

在两军惨烈的厮杀中,处于下风的辽军死伤惨重,而随着战局的持续恶化,令他们感到无比绝望和震恐的消息相继在军中传开:冀王耶律敌烈被宋军当场阵斩!耶律敌烈的儿子耶律哇哥被宋军斩杀于马下!主帅耶律沙的儿子耶律德琳战死于阵中!突吕不部节度使、大将令衮都敏战死!直属辽国皇帝的御营五军之一的黄皮室主将唐筈惨死于宋军铁蹄之下!

自此,辽军五员大将被宋军当场斩杀!

败亡的恐惧和阴影笼罩着整个辽军,但被宋军紧紧围困的他们却无计可施,郭进这一次根本不打算给他们留活路,他要将这些辽国人杀个片甲不留。辽军主帅耶律沙深陷乱军之中丧失了对大军的掌控权,他的儿子死在了宋军的刀下,冀王耶律敌烈也死了,国仇家恨他都有了,可他现在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死亡随时都有可能会降临在他的头上。

就在这个生死关头,耶律沙以及身陷绝境的辽军等来了他们的救星——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部赶到了战场。

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幕让耶律斜轸惊呆了!他本以为这一路辽军会走得畅通无阻,可谁知道有个凶神恶煞竟然就在这儿等着他们。面对势头已经呈不可遏制之势的宋军,耶律斜轸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理智,他命令全军列阵于战场之外,然后派出一支精锐之师从宋军的包围圈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为耶律沙所部打通了一条逃命的通道。

耶律沙率领自己的残兵败将没命地向北逃窜,杀得兴起的宋军立马开始追击,然而耶律斜轸迅速命令所部的弓弩手排成阵势向宋军万箭齐发,宋军的攻势就此受阻。

面对战场上突然出现的这一支生力军,郭进也没有头脑发热地选择死磕,耶律斜轸的谨慎让郭进无法摸清对方的虚实,而耶律斜轸也不打算跟郭进在此时一决雌雄。他的意图很明显:我们现在被你们揍了,我们很疼很难过,现在只想回家找妈哭鼻子,你们最好也别赶尽杀绝,否则我们就只能跟你们拼个鱼死网破。

待到耶律沙残部撤出战场,耶律斜轸也随即缓缓撤军,于是,宋辽双方心照不宣地就此各自罢兵。

白马岭之战就此结束,此战宋军除了斩杀辽国五员大将外,另外还让辽国人扔下了一万多具尸体。更重要的是这一战彻底将骄狂的辽国人的心气给打没了,耶律敌烈等五位大将的横死战场更是让辽国人军心动荡且朝野震恐。这一战让辽国人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宋军的战力,直到后来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之时,辽国人也没有再派出一兵一卒前来找宋军清算白马岭之战的血债,当耶律沙以及耶律斜轸再次出现在历史的文献记录中时已经是数月之后宋军攻击幽州之时了。

在《辽史.耶律沙传》里说耶律沙在兵败白马岭之后试图再次领军救援太原,但因为北汉的驸马都尉卢俊跑来告诉他太原已经沦陷才就此作罢。这显然是在扯淡,要知道刘继元是在白马岭之战结束将近两个月之后才向赵光义投降,那么这两个月的时间耶律沙在干什么?不用多说,他在舔他的伤口,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试图发兵救援北汉。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05 19:07:32 +0800 CST  
白马岭之战让郭进从此扬名立万,同时也让包括在太原城下以及在镇州的亲征大军在内的宋军一时间军心大振。对宋军而言这是一剂强心针,这给了他们攻下太原甚至是在今后打败辽国人的巨大信心,而反观辽国人则是被打出了心理阴影以至于他们后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宋军蹂躏北汉的都城直至北汉灭亡。此战堪称郭进个人人生和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但事情也到此为止,一个月后,已经亲赴太原督战的赵光义接到了石岭关监军田钦祚的奏报:石岭关都部署郭进因病暴死于军中。

赵光义大惊,他悲痛良久而不发一言,值此大战之际损失一员虎将着实令他痛惜。他追赠郭进为安国节度使并派自己的近侍太监前去为郭进发丧,然而,这位曾经让自己的哥哥也暴死于皇宫的皇帝陛下此时却不知道郭进之死其实另有隐情,这背后的凶手就是石岭关的宋军监军田钦祚。

关于田钦祚这个人,我们之前就提到过,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事就是潘美当年远征南汉时,他曾在北方边境的遂城以三千骑兵打退了辽军六万铁骑的进犯。此举不可谓不英勇绝伦,但战场上的英雄未必都是生活中的道德楷模,田钦祚在战场之下的所作所为只能用令人深恶痛绝来描述。

田钦祚,颍州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其父田令方在后汉时期官至虢州团练使。这并不是一个官阶很高的武职,但田令方的色心和色胆却比他的官阶大太多了,他见府中伶人靖边庭的妻子美若天仙便起了色心,于是就强行地据为己有,而这也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他这一死倒是让他的儿子田钦祚得了一个烈士之后的“美名”,田钦祚就此去了京城成了一名宫廷侍卫。

此后,田钦祚作为禁军中的一员随柴荣的亲征大军先后南下征讨南唐再又北上收取被辽国占据的关南三州,进入宋朝他更是南征北战威风八面:灭亡后蜀时他是王全斌的北路大军的先锋都监,蜀中复叛时他更是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开宝年间他跟随何继筠在石岭关击败了辽军,与辽军鏖战遂城他三千打六万,他跟随曹彬和李汉琼一起平灭南唐,在洪洞县他大败北汉的第一骁将杨业。可以说,单从战场上的表现来看,田钦祚是当时宋军里一等一的先锋战将,假以时日他很有可能成为宋朝的一代名将。

可惜的是,此人的缺点也如同他彪炳的战功一样夺人双目,他性情阴险狡诈且睚眦必报,为人贪财好利且还特别讨厌读书人,对于同行以及与自己平级的人更是用鼻孔看人,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的功绩远远高于身边人一等。在平灭后蜀时田钦祚就直接搞死了两个同行——王继涛和高彦晖,其手段也是相当的阴险和高明,事后他屁事没有继续升官发财。

至于郭进之死在历史上则是个谜团。郭进是石岭关的都部署,田钦祚是被赵光义战前临时派过去的监军,因为后者私贩军粮且在军中贪赃枉法,生性刚直的郭进对其没少呵斥谩骂。郭进是田钦祚的老前辈且战功卓著,按理说田钦祚应该夹着尾巴做人,正如他之前在王全斌、曹彬和李汉琼面前那样谦卑谨慎,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上述三人不但资历比他深且是他的长官,在这类人面前他自然是小心做人,可对于郭进他却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郭进虽然资历老战功高,但郭进此时跟他是平级,田钦祚对于这种人从来都不放在眼里。正因如此,所以他才敢在石岭关做监军之时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倒卖军粮,而郭进对他的呵斥谩骂更是让他怒火攻心。

作为监军,田钦祚在石岭关是没人能够压他一头的,于是有人直接将他在军中的不法行为告到了赵光义那里,赵光义派人前去查核此事,一番审讯之后田钦祚全部认罪。接下来就该是论罪惩处了吧?可赵光义的骚操作却让人大惑不解,他虽将田钦祚降职处分但仍保留其监军之职让他继续协助郭进镇守石岭关。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逃过一劫的田钦祚自然而然地把这笔账记在了郭进头上,于是他对郭进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在白马岭之战结束后,田钦祚对郭进就不单是仇恨了,而是又多了个嫉妒。一个是阴险小人且劣迹斑斑,一个是刚直不阿且喜怒皆形于色,这二人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愈加不可调和,而这最终导致了郭进的死亡。

郭进到底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因为被田钦祚诬陷而自缢身亡以证清白、中风暴亡、被田钦祚杀害。到底是哪一个已经成了一个历史谜案,就如同赵匡胤之死因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跟田钦祚脱不了干系。在钱若水等人编撰的《太宗皇帝实录》里对于这件事是这样描述的:大将郭进有战功,为钦祚所凌,进不能甘,遂自经死,事甚暧昧,时皆以为钦祚杀之,左右无敢言者。

郭进死的时候赵光义已经率军来到了太原城下督战,而他也真的信了田钦祚有关于郭进死因的奏报,直到两年后的太平兴国六年,有人终于将郭进之死的真相告诉给了赵光义,至于真相是什么就只有赵光义知道了。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事的真相在正史里面没有记载,在钱若水等人编修的《太宗皇帝实录》里面也只是一句让人引发无限猜测的“为钦祚所凌”。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史官们的文笔之精妙了,试问到底是怎样的“凌辱”竟会让一个战功卓著无惧生死的勇士选择用自杀来以死抗争呢?很遗憾,千年之后这成了一个埋藏在历史的沙河里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

田钦祚最后得到的惩处是被贬为房州团练使,第二年赵光义还是气不过,又将他贬到偏远的柳州。在柳州这个湿冷之地,田钦祚因病上书请求回北方疗养,但赵光义还是不肯原谅他,只是将他调回郢州担任团练使。这人最后的结局是老病而死,可以说是死得很便宜了。

凡此种种皆不能赎清田钦祚逼死郭进的罪恶,所谓恶人有恶报这句话在他身上并没有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有才无德之人终究会成祸害,这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惜哉,郭进!悲哉,郭进!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11 20:25:30 +0800 CST  
郭进死了,但在当时的宋朝远征大军里人们都以为他是因疾突然亡故的,而对于郭进的死他们也没有什么时间去悲伤难过,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在太原城下与站在城楼之上的北汉守军殊死拼杀。

太原城!固若金汤的太原城!坚不可摧的太原城!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潘美率领的宋朝百战之兵围着城墙四面强攻但却依然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在明知辽国的援军已经被宋军大败且再也不敢靠近宋辽边境的绝境下,在整个北汉全境都在被宋军如潮水一般淹没吞噬的巨大震慑下,太原这座看似危如累卵的孤城却在拼死抵抗,城中军民大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必死之决心。

翻阅史书看到这个阶段的史料时我心中的一个疑惑会再次冒出来,那就是为什么太原城的军民会如此地顽抗到底?没错,我说的不单是北汉的军队,而是军民,我没有笔误。事实上,当后来刘继元都亲自投降了之后城中的百姓还不肯投降,他们与进城的宋军在城内展开了巷战,而他们的武器甚至是砖头和瓦片。

前有柴荣和赵匡胤,后有此刻的潘美以及很快将会赶来督战的赵光义,这些人都在太原城下被搞了个灰头土脸,前面两位甚至是抱憾终身。如果没有城中百姓的同仇敌忾和鼎力相助,那么太原的坚城之名是不会有的,至少会大打折扣。

那么,原因在哪里?因为刘继元确实是个好皇帝,这些人甘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以至于宁死不降?是因为宋军太凶残,他们的好多亲人都因为宋军的围攻而惨死于城头,所以要为他们报仇?还是说他们害怕宋军一旦破城就会像野蛮的辽国人一样在城里大肆屠杀和抢劫,所以要拼死抵抗?思来想去我觉得这些理由都不成立,唯一能让我信服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李克用父子占据太原以来,这个地方已经被沙陀人统治了百余年,而且自打后周建立以来太原的政权就与中原王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且常年处于敌对和交战的状态。

当初沙陀人进入山西几乎是举族迁入,而且在李克用占据和主政山西以后这里几乎就成了他们自己的地盘和家园。因此,百年以后这里的民风民情会变成什么样也就不难猜测了,所谓的同宗同种以及民族血缘根本无从谈起,翘首以盼华夏一统对于太原的百姓而言更是无稽之谈。沙陀人确实已经全盘汉化,连姓名都改了,可这又能说明什么?

在镇州待了一个多月之后,眼见太原迟迟都不能攻下,赵光义决定带着他的十万大军亲临太原。这一路上,宋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将沿途所经过的州县全部荡平,当赵光义到达太原时,除了汾州,北汉作为一个国家其地盘就只剩下太原这一座孤城,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就连赵光义亲自写给刘继元的劝降书他们也拒不接受和传送。

既然劝降无望,那就只有打了。稍作休息之后,赵光义以皇帝之尊穿上了铠甲并巡视战场第一线。这一路上他走得是相当拉风,在他的身前是数百名威武雄壮且衣甲鲜亮的禁军士兵,这些人一边走路一边将手中的刀剑抛向空中,然后纷纷跃起变换着花样和姿势地再又将其接住,如此反复,简洁地说就是在玩杂技。这一招当初赵光义在宫中接见辽国使者的时候就用过,他让这些士兵在战鼓的擂鸣声中当众给辽国使者表演这种杂技,史称辽国使者不敢正视。

赵光义的用意就是在向辽国示威,而他在太原城下再次表演这种行为艺术无疑也是在向北汉的守军示威,而城墙之上的北汉人看到数百支银光闪亮的刀剑在空中不停飞舞的场景时也是吓得面色惨白,按史料的记载就是——望之破胆。

正月出发,而现在马上就五月了,潘美率领的攻城大军已经在太原城下攻击了数月之久却毫无战果,换了是别的皇帝或统帅这个时候多半是瞬间暴怒甚至是要杀人立威以提升士气,可赵光义却不是这样,他对前线的将士几个月来的表现没有半点的埋怨,只有鼓励和慰问。难道赵光义真的是心脏很大一点也不着急吗?非也!这就如同足球场上一支超级强队与一支鱼腩球队进行的一场单场定胜负的淘汰赛,在围着鱼腩的球门进行了将近九十分钟的狂轰滥炸之后,本来毫无悬念的较量非但没有打穿对手反而在常规比赛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还是一球未进,这事搁在强队主教练的身上他能不急吗?但着急有用吗?向来注重风度的太宗陛下不过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激励和提升士气而已。

皇帝陛下亲临一线慰问正在全力攻城的将士,这让宋军一时间军心大振,但也有人担心赵光义的安全劝他不要以身犯险,而赵光义的回答是:“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我怎么能够忍心坐而视之?”

老大说了这样贴心和感动的话,宋军将士的士气更加高涨了,太原城开始承受几个月来最为猛烈的攻击,而且赵光义把他带来的十万禁军也派上了战场。至此,几十万的宋军开始围着太原城全力猛攻。

这种攻击的猛烈和惨烈程度单从一个事实上就能看出:宋军此时单单是配备了弓箭的士兵就达到了数十万,在开始攻城之前,他们密密麻麻地列阵于城下蹲甲交射,太原城的城墙上刹那间就集满了宋军的弓箭,史称太原城头上的箭如刺猬背上满身的刺一般。这场面有多震撼从配备给宋军士兵的弓箭数量上就能可见一斑,每次发起攻击前宋军得到的弓箭数量是几百万支,也就是说这几十万弓箭手每个人的箭囊里至少有十支箭,而且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必须将这些箭以最快的速度射到城头上去,要让北汉人根本不敢把头抬起来。对于北汉的军队来说,这场面何止是箭如雨下,这简直就是比暴风雨还要狂暴无数倍的暴风箭,是现代战争里的地毯式轰炸。

待到弓箭射尽,这些士兵扔掉手中的弓,然后操起大刀或是推着各种攻城的器械呐喊着冲向了太原的城墙。

在太原城西,这个由猛将曹翰负责的地界上,亲赴前线督战加助威的赵光义亲眼目睹了宋军将士英勇攻城的场面:宋军的一个军校一马当先率先爬上了城墙,随即他举刀接连将好几个向他冲来的北汉士兵砍翻在地。激战中,这位勇士双脚中箭,还被北汉人的手炮给击中,牙齿也被打掉了两颗,口中鲜血直流,但他仍然率领手下士兵在城头上与蜂拥而至的北汉人拼死力战。

眼见这些勇士深陷敌军的围攻恐有陨没于城上之险,城下观战的赵光义立即命令鸣金收兵并掩护这些人撤退。随后,他将那位在城头上英勇杀敌且身受重伤的军校召至身前大加赞赏并赐给这个人锦袍银带以示嘉奖。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那位十年前在太原奋勇杀敌因而被宋太祖赵匡胤特招为“御马直”并且曾经将杨业打得大败而逃的超级猛男、五代名将荆罕儒的从孙荆嗣。当年的少年英雄现在已经是步入而立之年的军校了,但其勇猛善战之威风霸气却不输当年。

几天后,赵光义又来到了太原城南,这里是彰德节度使李汉琼的主攻阵地。皇帝亲临前线且还是没有丝毫的埋怨和责备,这让宋军的一代猛将李汉琼是羞愧难当,但也同时变得怒不可遏。走出营帐的李汉琼瞬间就爆炸了,他决定以主帅的身份亲自带领士兵攻城。赵光义要的其实就是这个效果,但他指定没想到李汉琼会这么生猛。当李汉琼这个身着大将战袍且被亲兵众身拱卫的人登上城墙的时候,北汉人一眼就看到了这条大鱼,于是乎北汉人射出的弓箭像蜂群一样地向他扑来,李汉琼的头盔被射得一个叮当乱响。奋战之中,宋军的这位节度使大人先是伤了手指,继而又身中数创,但仍然率部力战。赵光义可不想让这位忠勇无比的大将当场报销,于是他下令李汉琼赶紧撤下来,然后在军帐里亲自为李汉琼敷药治伤。

做完了这些,赵光义还想去前线慰劳正在冒死攻城的将士。这时候,早已被赵光义的举动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李汉琼说什么也不让他去冒险,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泪眼婆娑地对赵光义劝说道:“太原城马上就要顶不住了,这也是北汉人反抗得最激烈的时候,前线矢石如雨实在是太危险了,陛下怎可以万乘之尊亲身赴险地?陛下你如果非要去,那臣现在就死在你的面前!”

在李汉琼的“死谏”之下,赵光义这才作罢。不管赵光义是不是在作秀,但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宋军的军心和士气都被他的这些举动给提升到了峰值。

这时候不仅仅是先期到达太原的宋军在不计生死地攻城,就连跟随赵光义一起到达太原的禁军也是来之即战且勇不可当。禁军马军都军头辅超在攻城时先后受伤十余处,简单回去包扎了一番之后他再次返身加入冲锋的队伍,鏖战中他再又先后身中八箭仍然不肯退出战场。赵光义同样赐予他锦袍银带以示嘉奖,另一个禁军里的猛人就是位大人物了——禁军铁骑军指挥使呼延赞。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他亲自带领手下将士攻城,而且还是亲自攀登城楼,在北汉人疯狂地反扑之下,他先后四次从城墙上坠入城下,但却仍旧激励部下奋力攻城。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军心群情激奋的状态下,赵光义向宋军下达了必杀令,他命令全军将士从此以后不分昼夜轮流猛攻太原城。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11 20:27:18 +0800 CST  
你能相信吗?在几十万已经发了狂的宋军连续数日不分昼夜地轮番攻击之下——太原城——还是屹立不倒!

面对北汉军队如此的死命抵抗,可以想象此时的宋军将士是处在怎样的一种极度暴躁的情绪之中。关于这次太原之战,前面用了一个足球场上强队打弱队的比喻,其实这个比喻不太贴切,这更像是一个重量级的拳手在擂台上与一个轻量级的拳手在进行对决,可打到第十二个回合的时候壮汉仍然没有将看似羸弱不堪的对手给击倒在地,这位重量级拳手此时内心的感受和愤怒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那位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是血肉模糊的轻量级拳手的处境其实更惨,而现在的北汉人就是如此。

宋军这回是铁了心要拿下太原且是要不计一切代价地拿下它,在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太原城的陷落其实也就是个迟早的问题。足球比赛和拳击比赛还有个时间限制,时间一到不论胜负输赢都得各自回家,可打仗这种事哪有这些规矩。在宋军对太原势在必得的执拗心态下,北汉人想要保住太原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辽国此时愿意发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来救援它,但这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这里真的要表扬一下北汉人。对于太原城,对于北汉的军民,不管别人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角度对他们怎么看怎么说,但他们在这场太原保卫战里的表现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作为曾经在中国的北方强极一时甚至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入主中原的沙陀人,他们的战斗力不是吹出来的,李克用、李存勖、李存孝、李嗣源,甚至包括石敬瑭,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战场上如鬼见愁一般存在的战场杀神?我这里不是说北汉人都是沙坨人的后裔,山西自古本就是中原王朝的边境,这里本就民风彪悍,沙陀人在这里经营百年之后,当面对外敌入寇的生死关头,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堡垒。从这个层面来说,甚至是站在北汉的角度上来说,北汉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壮哉!

反观宋军,北汉人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抵抗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挑衅,而对于这种挑衅最好的回应就是将对手彻底打倒在地。宋军的将士们如此,他们的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赵光义表面上显得胸有成竹不急不躁,但在暗地里指不定骂了多少句脏话。这些天他每天都亲赴前线督战,他的士兵们也不可谓不用力,可这该死的太原城就是不肯屈服,这让他也开始变得和他的士兵们一样暴躁了。

终于,在连续督战了九天之后,赵光义也决定加个夜班。这天晚上,他带着自己那队威武雄壮的保镖来到了太原城的西南角,他命令宋军集中精兵强将猛攻此处的城墙——往死里攻!

宋军在夜里持续不断地发动猛攻,这些天早就精疲力尽的北汉军队哪能抵挡住这种决死级别的进攻,等到天快亮时,宋军终于攻陷了外城羊马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守卫在此处的北汉宣徽使大人范超终于是精神崩溃了,再这样打下去他迟早要被宋军干死在这里,于是他也顾不得什么死守城墙的军令了,他带着一队人马打开城门就冲了出来准备向宋军投降。

很有可能的是,范超投降的举动被城内一心要死守到底的人给发现了,而且这帮人当时可能正在试图拦下他甚至是已经在与他杀成一团了,要不然范超的投降仪式不会整得像是在冲锋似的,而接下来的悲剧也就不会有。总之,范超冲出城门的时候显得是格外的慌乱,乃至是杀气腾腾。

这黑灯瞎火的,一晚上已经杀红了眼的宋军也不知道这帮人是来投降的。看着范超带着一帮人急吼吼地冲出来,这架势似乎是要出来拼命,宋军将士如饿虎扑食一样地就对冲了上去,他们只是片刻功夫就将这帮北汉人杀得一干二净,就连范超也被一刀砍了脑袋。直到这时,宋军仍然不知道这伙人其实是来投降的。范超这个赶死鬼也是个十足的笨蛋,有见过把冲锋搞成像是投降的,但像他这样把投降搞成冲锋的人也实在是罕见,估计到他身首异处的时候他也没有来得及将那句话说出来:“别杀我!我是来投降的!”

真相很快出现。得知范超带人出城投敌,刘继元大怒,他下令将范超的妻儿拉到城上全给砍了,然后将这些人的人头扔下了城楼,宋军这才知道他们先前是误杀了“好人”。

顺便提一句这个范超。十年前,刘继元将他的养母——就是那位北汉的皇太后郭氏缢杀于北汉前皇帝刘钧灵前,受命前去动手杀人的就是这个范超。

范超精神崩溃以至于不顾妻儿的性命也要冒死出城投降,这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城里的北汉人真的已经到了心理和身体承受的极限了。两天之后,赵光义命令宋军重点进攻太原城的西北角,这一次同样是把守城的北汉守军给打得无比的崩溃,也和上次一样,城内也有人动了投降的心思且付诸于行动,但这一回这个人学聪明了——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成功地带领一批人向宋军投降。马步军都指挥使,这可是一个实打实的军中高官,这对守城的北汉人的士气可谓是极为沉重的一击。

一天之后,赵光义再次变换了主攻的阵地——城南——彰德节度使李汉琼的主攻阵地。皇帝亲自监军督战,李汉琼的士兵们乱蜂出窝一般地涌向了城墙殊死奋战。看着宋军将士们在刀光剑影里全力攻城的场面,赵光义突然豪情大发,他对身边观战的众将说道:“北汉人就要挺不住了,太原城很快就要被攻破,明天中午我们就可以进城吃饭!”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13 12:10:34 +0800 CST  
赵光义也适时地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给刘继元写了一封劝降信,他希望刘继元认清眼下的形势,不要再继续顽抗下去了,这样只会让更多的人白白地死于这场战争。当然,他在信里也少不了要提到如果刘继元主动投降会有怎样的好处。

遗憾的是,刘继元这次是看了信,但还是没有给出回应。赵光义彻底愤怒了:“我是大宋的皇帝好不好?这普天之下竟然有人敢连续两次都不回我的信?这叫我的脸往哪儿搁?就算是辽国的皇帝也不会这样连个屁都不放吧?你刘继元算哪根葱?”

当然,赵光义真正为之而愤怒的是北汉人的死硬到底拒不投降,他实在是不明白也不能理解刘继元这支小蚂蚁为何要在他这头大象面前如此的负隅顽抗。他当然不会明白,这个不久之后在敌人向自己杀过来之时选择掉头逃跑的人又怎么能够明白和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呢?

第二天,赵光义再次来到南城督战。已经连续奋战了好几天的宋军将士这天早上突然发现自己的皇帝陛下这回神情凝重且面带怒色,不过这也好,因为他们此时也是怒火攻心,而且他们的愤怒绝对要比赵光义还要强烈万倍。在接到了再次发起进攻的命令之后,李汉琼手下的这帮本就已经处在狂怒之中士兵们也随着皇帝陛下的情绪变化而变得近乎于歇斯底里的暴怒。他们已经变身为疯魔了,这个该死的太原城,他们从正月一直打到了五月,可结果却是他们的好多兄弟都战死在了城下,而他们还是没能攻上城墙。这笔账是到了该结账的时候了,而且他们要连本带息地收回来。

带着这种狂躁和暴怒的情绪,城南数以万计的宋军士兵们嚎叫着再次向城墙发起了冲击,史称:士奋怒,争乘城,不可遏!

在这一番惨烈的厮杀中,怒气冲天的宋军对北汉的军队一顿狂风骤雨般地暴击,其勇猛或者也可以叫做是凶狠和残暴让城下观战的赵光义都惊呆了,这根本不是在与敌人作战,而是在虐杀对手,他不知道他的这些士兵这些天到底是积压了多少的怒火才会如此的凶狠。眼见城南就此将会被攻破,而这些已经对杀人着了魔的士兵马上就将趁势冲进城内,赵光义忽然下达了一个让全军将士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命令——停止进攻!为啥?因为宋军的狂暴让赵光义害怕了,他担心这帮心理憋屈得已经变态的宋军会在城破以后冲进城里屠城以泄愤。

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赵光义的这个显得很是突兀的命令,几个月时间以来,宋军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不就是为了攻下太原吗?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却突然收兵不是要前功尽弃吗?如此所为,那么下一次攻城又会有多少的宋军将士会殒命在这城墙之下呢?当然,如果他真的是担心宋军破城以后会到处杀人,那么我倒是真心愿意为他点个赞。

庆幸的是,赵光义的这个命令在事后看来是正确的,因为宋军在这一天里的表现已经让北汉人吓破了胆——至少北汉的那帮王公勋贵们是不想跟着刘继元一起陪葬。这天夜里,已经重病卧床不起的北汉左仆射、前枢密使大人马峰命仆人把自己抬进皇宫去见刘继元。已经就快要油尽灯枯的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刘继元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一番天下兴亡交替轮回的大道理,直言宋朝这回是王八吃了秤砣一定要拿下太原,而且辽国人现在选择了作壁上观,北汉如果再继续顽抗下去,那么他刘继元最后只能是国破身死的悲惨结局。与其如此,倒还不如放弃抵抗,这样既能保全城中数万百姓的性命,而他刘继元也可以从此当个富贵散人安享余生。

出乎意料的是,刘继元这一次竟然被说服了,他下令北汉的客省使李勋带着他写好的降书连夜出城去见赵光义。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看来,刘继元倒也勉强称得上是一个“俊杰”。

得到降书的赵光义大喜,本来这天中午他是准备进城吃午饭的,但这个梦现在已经碎了个稀巴烂。没关系,不过就隔了一顿饭的工夫,那些酒菜还是可以吃的,于是当夜赵光义大摆筵席庆祝胜利。解脱了,终于是解脱了,这一夜他本准备在无比的郁闷中睡下,可这份降书让他瞬间睡意全无,那就索性起来嗨吧!

相信这一晚在夜半无人之时,醉眼朦胧的赵光义定是感慨万千乃至是热泪盈眶:“哥哥啊,你看到了吗?我做到了!不止是你能够灭掉一个国家,我也能,我也能以武力灭掉一个国家,从此没人敢在背后说我只能靠着威吓去降服别人。你那个一统天下的夙愿今天我帮你实现了,而且我还要去收复燕云,我要向世人更是要向你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我做皇帝绝对不会比你差。不管你情愿与否,但现在你真的可以安息了!”

次日天明十分,身着一袭素服的刘继元带领北汉的文武百官开城出降。刘继元以罪臣身份伏地请罪,赵光义释其罪并询问他为何直到现在才肯投降。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刘继元本人的心性了,简单说这人此时的表现很不像个老爷们儿,他对赵光义说道:“当听到陛下来到太原的时候我就准备出城投降的,但我身边的一些亡命之徒挟持了我,所以我一直没能向你投降。”

也不知道刘继元从哪里找出了一堆他嘴里所谓的“亡命之徒”,这些人被抓到赵光义的面前,然后统统地被砍了脑袋了事。现场欣赏了这一出杀人表演之后,赵光义颇有感慨地对他身边的前吴越国王钱俶说道:“爱卿能够献土归地从而避免了一场兵祸,实在是明智之举啊!”

钱俶能说什么?恐怕这时候他也只能尴尬地陪笑而已。杀人不忘诛心,这是太宗陛下的常规操作,勿惊。

至此,北汉遂平,五代十国的历史在这一刻被彻底地埋进了历史的尘土里。北汉所属的十州、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人口,士兵三万余人归于宋朝所有。北宋就此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统,自安史之乱之后,中华大地终于再次重新归为一体。之所以要说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统,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幽云之地此刻还处在辽国人的掌控之中。十全九美,独缺一角,而生性要强的太宗陛下绝对不会让这个残缺继续存在下去,他很快就要去填补这个残缺。不过,在这之前,他还得清扫一下战场。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13 12:11:34 +0800 CST  
刘继元是投降了,可太原城里的百姓却还在反抗,入城的宋军还得平息城内的抵抗。另外,还有一个人没有投降,这人还在与宋军死战,他就是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在历史上以及后世的小说戏剧里威名赫赫的杨家将主人公——杨业!

为了减少伤亡,赵光义只得找来刘继元,他让刘继元亲自去招降杨业。直到这时,本已准备以身殉国的杨业才猛然发现自己已是亡国之人,而他所忠于的皇帝陛下也已经向宋朝投降,向来把“忠”字视为人生第一价值观的杨业这才悲愤地卸下了自己的铠甲并下令所部将士停止抵抗向宋军投降。

赵光义早就听说过“金刀杨无敌”的威名,对于杨业他是相当欣赏,在这之前他就向杨业发出了招揽令,只是杨业没有搭理他。得知杨业归降,赵光义命人前去宣慰并授杨业右领军卫大将军之职,随后又加授其为郑州刺史,杨业就此成为了宋朝的将领。

平息了城内的“骚乱”,招抚了北汉的将士,接下来这场战争就该结束了吧?没有!对于太原城以及太原的百姓来说,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降临——赵光义下令毁灭太原城。他先是命人将太原城中的所有房屋全部烧毁,然后引晋池和汾河之水冲灌太原城,从而将太原城夷为平地。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原因就在于生性对玄学深信不疑的他认定太原是个很邪性的地方,是一个有着王霸之气的地方,是一个会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地方,所以他要摧毁它,将它从这世间抹掉。

千年古城太原城,它的本名其实叫做晋阳城。它地处汾河谷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熟多,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乃河东之根本。

它的建造者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赵鞅——战国七雄赵国的创建者,建成的时间是公元前497年,三家分晋之后这里成了赵国的都城,虽然后来赵国迁都于邯郸,但这里才是赵国的发基之地。汉文帝刘恒当年受封代王,其都城就是在这里;南北朝时期东魏的权臣高欢也是以太原为基地征战四方继而建立了北齐政权;另一个更有名的王朝也是以太原为基地继而一统天下并造就亘古未有之天朝盛世,这个朝代的名字叫做——唐朝;再往后,这里是李克用父子的大后方,也是后唐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之远、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大本营。

如此“邪性”的地方怎能让一心要做千古一帝要开创古今未有之盛世的赵光义容忍它继续存在下去,他也不管这座已经拥有将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和名城的死活了,他只想毁掉它,他再不想看到有人从这里发家进而威胁和挑战到他以及他的后世子孙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权。

在大火与洪水的交替毁灭之下,千年古城就此被夷为平地。更为悲惨的是,在下令纵火的时候,由于城内有太多的百姓来不及迅速撤离从而被大火给活活烧死,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记载是——焚死者甚众!

悲哉!晋阳城!

这里必须要为赵光义的智商和脑筋回路着一下急。你毁了太原到底是怎么想的?太原现在是你的地盘了,有了它就可以作为防御辽国的重镇,而且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说你是害怕太原城的王霸之气,那么你当初反对你哥哥迁都洛阳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国家存亡之关键——在德不在险,你不是说只要修德就可以不用担心国家和皇位的稳固吗?那现在你毁灭太原城不是在狠狠地扇自己耳光吗?

请问太宗陛下,这耳光它扇得脸疼吗?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13 12:12:25 +0800 CST  
扫平了北汉,毁灭了晋阳城,将并州的首府迁往榆次,再又毁灭隆州城,做完了这些事以后,宋朝的大兵们纷纷眼巴巴地抬头望着自己的皇帝陛下等待着发奖金拿奖状戴红花,然而他们的陛下随即下达的命令却让他们瞬间黯然失色——朕要你们远征幽燕、驱逐胡虏,复我汉唐之故土!

消息传出,全军震荡,不止是士兵,就连军中的各位高级将领也都一片震骇。这实在是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了,刚刚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定了北汉,可眼下却突然要劳师远征去攻打远比北汉难搞千倍万倍的辽国,他们是怎么也想不通赵光义的思维回路怎么就如此的异于常人。这就好像一群刚刚跑完了十公里体能训练的士兵突然间又被要求马上打起精神来一场二十公里甚至是五十公里的长跑,这种事换了谁估计都会骂娘吧?就算不敢在嘴上骂,可心里想必早就万马奔腾了吧?这不是在玩人吗?

赵光义此举明显是有违军事常识,几十万的大军耗时半年拼尽全力才灭亡了一个国家,还不等这帮人喘口气他又要让这些人跋涉千里前去攻打另一个实力并不在他们之下的强敌,如此愚不可及的战略或许也只有从没在战场上亲历过刀光剑影的军事发烧友才能想得出来。

毛 对赵光义有一个评价:此人不知兵——此言可谓一针见血。在赵光义的眼里,他只看到了宋军在太原城的勇猛,只看到了辽国人被郭进打得魂飞魄散,只看到了灭亡北汉后宋军的群情激奋,但隐藏在这背后的东西他什么也看不到。就如一辆超级跑车一路风驰电掣勇夺比赛的冠军,赵光义只看到了这表面上的荣光和意气风发,但这辆跑车轮胎的变形、油量的耗尽以及发动机的磨损他都看不见,甚至于他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的存在,而这正是他与他的那位征战沙场无往而不胜的哥哥之间最大的差距和不同。回过头再来看看十年前赵匡胤在太原城下的主动撤兵,再拿赵光义此时的所为相对比,二人在军事领域的眼光和见识高下立判。毛 的那句所谓不知兵,此即是也!

当然,赵光义在决定亲征北汉之时或许也是考虑过这些问题的,因此他才会在最初的时候将他的十万大军驻扎在镇州,可他失算的地方在于他低估了北汉人在太原城的战斗力,所以他后来才率军亲赴太原。在灭亡了北汉之后或许他也有想过暂缓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他现在手握一支数十万的灭国之师实在是不甘心就此放过近在眼前的这一重塑九州的天赐良机。覆灭北汉,紧接着顺道直扑幽州进而彻底地完成华夏一统,如果这事真的办成了,他也将就此在历史上名垂万世——对于一个本就有赌徒性格的人而言,这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命,军中的大佬们集体沉默,他们以这种方式进行着无声的抗议。赵光义不管这些:“既然你们不吭气我就当你们是默认了!不说话就表示同意!”

然而,不管他怎么宽慰自己怎么给自己找面子,但将军们的集体沉默终究让现场的气氛显得很尴尬,值此征战伐国之际,如此氛围也当然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时候禁军殿前都虞候崔翰站了出来,他要给赵光义找回点面子,他对身边死气沉沉的诸将说道:“此时正好乘此破竹之势攻取幽燕,取之甚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终于有人表态支持了,这让赵光义龙颜大悦,他马上下令由枢密使曹彬负责协调诸军各部进击幽州。

数十万的宋军于六月在镇州完成北伐幽燕的战前集结,可这时候的宋军却远没有几个月前进击北汉时那样热情高涨,还不说别的,单单就是赵光义本人的御驾扈从部队就没能按时到达镇州。赵光义为此而勃然大怒,盛怒之下他决定以军法惩处这些将士以达到杀人立威整肃军纪之目的。禁军马步军都军头赵延溥进言道:“我们此次征伐辽国是要跟辽军开战的,如今还未与敌人接战就先诛杀我方将士实为不妥,如此有谁还肯尽心为陛下杀敌?”

听了这番劝告之后,赵光义这才强压住心头的怒火,此事也就此作罢。相信这事也让赵光义感觉到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还是有些不足,军队这个地方是讲究用实力说话的,军人们的心底只会向强者顶礼膜拜,正如宋军的将士此前对赵匡胤那样,那个人不但是他们的皇帝更是他们的将军——在战场上勇不可当的猛士,可他赵光义没法做到这一点,所以这些本就满腹怨言的军人才会在执行他的军令时打了折扣。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赵光义才决心要去建立更大的军功,如今军中的将领都对北伐辽国持抵触情绪,如果他此次力排众议取得了成功,那么他自然也就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英明神武之帝王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军的将士虽然对赵光义突然决定远征幽燕且迟迟不肯为他们平灭北汉论功行赏之事颇有怨气,但这些经由赵匡胤亲手调教出来的宋朝开国之师的军事素养和士兵素质真的是无可挑剔。在镇州完成大军的集结并加以短暂的休整之后,宋军的将士们再又拿起刀枪跨上了战马。当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是生平最后一次朝着自己的家园方向徐徐而望之后,这些汉家的热血男儿再又豪情满怀地挺身向北一路疾驰去开创属于他们的历史篇章,伟大的历史在等待着他们去书写——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此时的皇帝和统帅是赵匡胤,而且他们的对手里没有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
楼主 海历  发布于 2021-02-20 02:01:00 +0800 CST  

楼主:海历

字数:333509

发表时间:2020-10-15 06:00: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8 07:21:00 +0800 CST

评论数:1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