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心费力归纳摘录的《谷园讲通鉴》迄三家分晋至东汉中后期的历史

第七十七回 霍去病封狼居胥

前面说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在河西走廊攻打匈奴,杀了匈奴两个王,俘虏两个王,还有几十个小王,大获全胜,其中匈奴两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逃跑了。不过也是左右为难受气,这边受霍去病的打,回头还被大单于的责骂,一度扬言欲杀其二人,两人权衡联系汉朝欲投降汉军。汉武帝得知很高兴,派霍去病小心去接收匈奴的投降,于是霍去病第三次渡过黄河到河西走廊地区接收投降的匈奴部队,可到了架子底下,匈奴又反悔了,这个休屠王又不想投降了,内讧浑邪王把休屠王杀了,把其部队收编,可这样一折腾,匈奴军心就浮动了,远看汉军临近,很多匈奴兵就逃跑,匈奴部队一片混乱,浑邪王一时也驾驭控制不了局面,就这时:

骠骑乃驰入 与浑邪王相见
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当时局势紧急,霍去病仅带一点随从急速入匈奴大营见面混邪王帮忙控制局面把逃跑的八千匈奴兵杀之才控制稳定下暴动混乱局面,回想霍去病仅带一点随从深入匈奴大营真有点《三国志》描写关羽的“单刀赴会”的味道。也是着实有风险。可是当时紧急情况霍去病不这样冒险行动,很可能后面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了,战场上面的情形瞬息万变没有规律章法可寻,就要随机应变。之前汉武帝就有意给霍去病请两个老师教其《孙子兵法》之类的兵法,被霍去病就给谢绝了:

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浑邪王也被霍去病一身英气勇猛所折服,于是杀了逃跑的八千匈奴兵后,带着四万匈奴投降汉朝,自此一直被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地区归于大汉的板块之内。汉武帝很高兴封浑邪王万户侯,也都善待其手下将领,又给霍去病增加一千七百的封地,同时赏赐霍去病一豪宅当侯府让其成家用。霍去病谢绝豪宅:

匈奴未灭 无以家为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看到摘录整理到这里,才长知识弄明白,敢情是这句豪言壮语出之霍去病之口,前面一知半解各种影视影响还以为是岳父之类英雄的金句,今天学习才恍然大悟。
接下来一年多汉武帝也没有攻打匈奴,主要是治理水灾和练兵攻打西南夷了,也是因为匈奴远遁漠北没有侵扰大汉。
前面提过公元前123年那次攻打匈奴,苏建,赵信两将军少量部队遭遇匈奴主力,苦战全军覆灭,苏建勉强突出逃脱,赵信原是匈奴投降过来的将领,趁机赵信又投降回匈奴那边,而且非常得当时的伊稚斜单于的赏识:

益北绝幕 以诱罢(pi)汉兵
——《史记•匈奴列传》

于是匈奴单于采用赵信:迁往偏远的漠北,汉军欲来攻打就要穿越大漠军马疲惫,匈奴以逸待劳有利的建议,匈奴大基地迁往漠北(大致今蒙古境内)远离中原大汉,可是汉武帝也不罢休,于公元前119年,又征集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出征漠北,李广又激动又有封侯的机会了,等汉武帝把出兵的大致草案方略公布以后,卫青帅五万精锐骑兵,霍去病也是帅五万精锐骑兵,公孙敖等等将领也都分明各自位置,可没有李广的份,李广立马找汉武帝示意不老请命前往,汉武帝无奈任李广后路押解粮草,李广又一番戏磨得到前将军的名分。就在李广高兴谢过离开,汉武帝立即叫来大将军卫青嘱咐之:

李广老 数奇 毋令当单于
恐不得所欲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武帝就提前嘱咐卫青:李广年老又经常运气不佳,不要让他和匈奴单于主力正面怕耽误事。于是出塞得到匈奴单于的准确情报以后,卫青就对大军各部重新部署,他让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i)其(ji)一同迂回到匈奴侧翼,而自己和公孙敖直接面对单于,一下子李广就烦了,不让前将军冲锋面对单于而给支开,这明显是想把封侯的机会给公孙敖,于是李广去卫青那抱怨请命当军锋,卫青为人处事很好也尊敬大他有三十岁的老李广,当面给足李广面子敷衍了事,李广刚走,立刻让他的幕僚司令部走程序军纪通告李广的师部按照既定计划方案执行,这样李广也没办法只能气冲冲匆忙出兵侧翼行军。
可李广可能是太仓促,居然就迷路了,这边卫青公孙敖和匈奴单于主力就对上了,双方死伤都很大,汉军兵力有优势就把匈奴打得惨败,匈奴伊稚斜大单于勉强逃跑,汉军一路追击到燕然山,这个燕然山出现于后世很多边塞诗词之中很有名。卫青这一仗打燕然山到头了,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余人凯旋而归,回到漠南遇到迷路打转的李广部队。李广懊恼和卫青请罪,卫青还是给足李广面子,让其退下送去酒肉给压惊,后卫青让手下去让李广叙述具体情况整理材料上报汉武帝,李广又气又恼情绪复杂一言不发,卫青得知手下没有弄到相关材料报告,大怒让手下一个个约谈询问李广手下的幕府人员,并追究每个人的责任,李广一见此境,自己请求去卫青的大营交待陈述情况,于是李广带着几个随从到卫青大营陈述当时的情况,一时李广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感慨自青年开始和匈奴作战,一直没有机会正面于匈奴单于,到如今六十多了,好不容易有机会了又迷路错失和匈奴单于正面的机会,铸成大错,岂非天命哉: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史记•李将军列传》


情绪低落到极点的李广说完就引刀自颈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
知与不知 无老壮皆为垂涕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乃是一个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对此司马迁在李广的《李将军列传》最后引用一句谚语: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同样道理,网易公开课有一句宣传语不错“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


再说回李广,要是李广再能沉乎一下,他就能听到一个好消息,很可能就能去除他心中的郁闷打消自杀的念头,什么好消息呢?就是李广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封侯,他小儿子李敢帮他实现了,就是这次攻打匈奴战役中,李敢是霍去病的军锋,霍去病一路攻打匈奴王庭(大致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位置),当时坐镇的是匈奴左贤王,李敢是军锋一马当先:

夺左贤王鼓旗 斩首多
赐爵关内侯 ——《史记•李将军列传》

左贤王仓皇逃跑,霍去病就带领轻骑兵一路追击,一直追至瀚海,即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畔,这次战役霍去病战绩扉然,俘获匈奴三个王,八十多个高官,歼敌七万多人。

封狼居胥山 禅于姑衍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封禅都是天子的行为,霍去病是代行天子之礼,在狼居胥山祭天仪式,这是封,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这是禅大致意义即是向天地鬼神的一次告示,也是对战役之中牺牲的先烈的一次告慰。
这次,漠北之战给匈奴致命的打击:

是后 匈奴远遁
而幕南无王庭 ——《史记•匈奴列传》

漠北之战重创匈奴,可汉朝同样付出了惨痛代价
两军之出塞
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
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次漠北之战损失战马就有十多万匹,那样损失的士兵应该是不止这个数,的确这对于李广个人悲剧是一个更大的悲剧。但是这十几万的生命很难引起我们更多的感慨和思索,很容易淡忘,历史也是粗略几字一晃而过罢了,据说有一个段子有同样的意味:
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一次记者会,小布什就宣布: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决定要杀死一百万伊拉克人还有一个修自行车的。于是马上就有人提问:总统先生,您能解释下为什么要杀那个修自行车的人吗?小布什转过身就对国务卿鲍威尔就说了:看到了吧,我说了吧,根本就没有人关心那一百万伊拉克人的死活。
这就是大众的心理,只会关心典型的个案,
再回李广的悲剧,他不会想到他的悲剧还会衍生出新的悲剧,可谓是“祸不单行”,下回细说。


第七十八回 汉武帝征伐西域

上回讲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卫青打到燕然山大胜匈奴,霍去病更厉害打到贝加尔湖,封狼居胥。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差点把匈奴给灭了,只可惜李广自杀,庆幸其小儿子李敢在霍去病手下战功着著被封侯,返回又:

代广为郎中令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当户也是汉武帝身边近臣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二儿子也做到太守,可惜两人也都早逝。前面提过悲剧会衍生出新的悲剧,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新的悲剧就降临到李敢身上了,话说李敢从漠北回来以后,就得知父亲李广自杀的前因后果,他就把李广之死迁怒于卫青:

乃击伤大将军 大将军匿讳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卫青仁厚体谅忍了李敢,可是其外甥霍去病大怒不能忍,霍去病漠北回来之后被提为大司马,几乎和卫青平起平坐。后面一日随从汉武帝打猎,李敢在前,霍去病在后抬手一箭就把李敢射杀了,汉武帝愣是,没有追究,只是对外记者会,官方回应说明:我们很痛心,打猎期间,李敢将军不慎被梅花鹿撞死了。李敢就这样也悲剧了,从此可以看出霍去病和卫青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卫青:

为人仁善退让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可霍去病却是刻薄寡恩,心狠手辣,前面漠北大胜,李敢是霍去病的军锋,一马当先,应该是为霍去病的大胜封狼居胥是贡献极大,这样一个重要手下将领说杀就杀毫不犹豫。对霍去病这样的性格《史记》也有分析:

少而侍中 贵 不省士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意即:霍去病从小就被宠幸就富贵,没吃过苦,就不会疼苦人,对手下就比较冷酷刻薄。就说漠北之战汉武帝给霍去病好几十车大鱼大肉之类好吃的,他一个人也吃不完,很多都坏了就丢弃也不会分给士卒。而前面提及的吴起,赵奢,李广之类的名将,都是有和士卒同甘共苦的风气,霍去病截然不同说明邓公那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用仁 能得人 用威 能治人

带队伍,能用好仁和威都能带好队伍,应该是如今的社会企事业同样可以适用
还说明一点:那些天才非常之人不能过多地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框限评价他。
比如乔布斯据说早年和朋友合作开发产品,他负责售卖,他把售卖的大头偷偷自己扣下,拿零头和朋友去瓜分,还有据说他有一个私生女,他一直不管那母女,后面都被告了。可以说乔布斯就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好人,当时不能影响他的贡献不影响很多人对他的敬仰与崇拜。

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乔布斯

再说霍去病,霍去病也是这么狂,汉武帝让他学点兵法,霍去病一口回绝,兵法是死的,战场是活的,没用不学,汉武帝欲给霍去病一个侯府安家,霍去病豪言壮语“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也”。霍去病就是非常之人,汉武帝也就是看重他这一点,汉武帝也有一句名言: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汉书•武帝纪》

谷园又给扩展一下,个人也很认同。比如那些世界冠军,能够在七十多亿人中某方面做到世界第一,也是非常之人,不应该用过多的世俗东西框限于他,让他保持一点疯狂给国家多拿几块金牌才应该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的最优选择吧。
自己也随手用正摘录的诺基亚E71上网查询自己随意提及的纳什均衡,详细学习下,顺便分享下,再次力荐那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就算是纳什的一部个人传记电影,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知所因自己就非常喜欢,那么被吸引认真看完数遍,多处自己也力荐过这部电影,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看看。
http://baike.sm.cn/item/c21b73452dec37f09e3abcb2fbe399d0.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
话回霍去病,本来汉武帝还想派霍去病去把匈奴彻底灭了,可是霍去病在射杀李敢不久就死了,《汉书》《史记》《资治通鉴》也都是说霍去病在漠北之后三年死,薨,病死等大略带过,有个传说霍去病之死与一个女神有关,或许后面讲到汉武帝的鬼神故事会提及。
霍去病死时仅仅是24虚岁,也算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一个悲剧故事。汉武帝非常惋惜,厚葬霍去病,在其坟冢上面建成祁连山的形状,汉武帝认为霍去病最大的功劳就是打通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霍去病死的是公元前117年,后面汉武帝一直忙活鬼神,封禅打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西线北线基本无战事,期间匈奴也缓过来一点劲,或和亲或小打小闹,西北主要是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本来汉武帝欲和亲让乌孙全部搬至河西走廊彻底断绝匈奴觊觎,乌孙王不同意,干脆汉武帝就把河西走廊划入大汉版图,设为酒泉郡和武威郡,从中原地区迁过来人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大汉版图重新划分为十三个州,卫青也是这一年得以善终。先前大禹治水就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根据各州的山川形势制定治水方案:

九州:冀州 鈗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 雍州

汉武帝就是在九州基础上调整增补天下划为十三州,长安周围几个郡也是一个司隶州,习惯上长安周围这个称为司隶校尉部,每州设一监察官叫刺史,司隶州叫司隶校尉,习惯上还是统称十三州一部。
汉武帝把河西走廊正式纳入大汉版图,这样大汉就和西域连上了,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了解很多,派出的各个西域小国的使者陆续带着该国的使者回来:

于是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史记•大宛列传》
《史记》有个说法

张骞凿空 ——《史记•大宛列传》

期间还有一故事,曾经张骞出使西域得知大致蜀地南方有一个大国身毒(即今印度)汉武帝有兴趣,攻打西南夷时意欲打通蜀地往南通往印度的道路,可惜西南小国很多复杂征服不了,打通南边和印度的道路的想法只好作罢,要是当时汉武帝打通了南边通往印度的道路,后面的《西游记》就要改成《南游记》了,那样唐僧师徒也不用绕行那么远,去往印度也就便捷很多了。

自从张骞打通大汉和西域各国的交流,就互派使者带上各自特产礼尚往来,大汉主要是带去丝绸之类物品,自此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诞生了,“丝绸之路”一说古籍未提及过,此说法据说乃一八八几年一个外国学者提出的。
各国互派使者带来的礼物汉武帝最喜欢马,乌孙送来的马比中原的马高一大截,汉武帝非常喜欢,后面大宛使者带来的马更高大,而且出的汗如同鲜血,称之为汗血宝马。
汉武帝极其喜欢这汉血宝马赐名天马,有人就告知汉武帝这些只能是大宛的三流马,他们最好的马养在貳师城,一般不送人。
汉武帝就让使者带上大量金子还有一匹金马出使大宛欲换他们貳师城里面最好的马,使者本以为如此厚礼能够轻易换来宝马,可任凭使者好话说尽大宛也不献上上等宝马,这个爆脾气的使者一怒砸碎金马放下狠话就返回,大宛也怒了,派兵半路截下大汉使者杀之。
汉武帝闻讯大怒,欲出兵攻打大宛,有一个出使过大宛的官员就告知大宛没有什么国防实力,出兵三千攻打即可,先前临近大汉的西域楼兰小国惹了大汉,赵破奴带七百勇士即把楼兰国王擒获回来。大宛无非遥远一点。于是汉武帝召集大臣将领制定出兵方案,得到一套满意的建议,这个封侯扬名的好机会给谁呢?于是汉武帝想起他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临死前朝一再恳求汉武帝照顾下他的家人,于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就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貳师将军统兵攻打大宛,而且还多倍给于兵力:

发属国六千骑
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 以往伐宛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给派的兵力几乎十倍于预期,并且汉武帝满意的出兵方案也是兵法策略

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
——《孙子兵法•作战》

大意即是:远征作战,自带粮草不便不利,最好就是攻克对手从敌方就地征集粮草,这样吧李广利去攻打远方的大宛,就要一路搂草打兔子,把途径的西域小国顺带拿下从其征集粮草物资等等。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的西域小国都很小,西域时有三十六个小国,总共人口不过二三十万人。汉武帝
本以为李广利带兵去能够轻松手拿把掐。实际上别看国小战斗力很强,都不容易轻易拿下,李广利大目的是去攻打大宛又不敢恋战,很多小国几天打不下来就饿着肚子绕开攻打下一个,这样一路到了大宛东边的郁成国,就被打个惨败逃回敦煌,

往来二岁 还至敦煌
士不过什一二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得知情况如此丢人大怒,令李广利不得入关死外面,李广利此时得知其弟弟大音乐家李延年还有另外一弟弟都和汉武帝妃子等等乱搞皆被满门抄斩,

兄弟皆坐奸 族 ——《史记•外戚世家》

李广利也怕被连累,就乖乖地在敦煌关口待下。
紧接着汉武帝又有一件事非常难受,大将赵破奴一支两万的部队被匈奴主力全歼。大致是前面有一支匈奴欲投降大汉,汉武帝很高兴还给建造一座受降城,派赵破奴去边塞迎接,结果欲投降的匈奴被匈奴大单于识破杀死,又主力把过来迎接的赵破奴一军包围全歼。
有大臣就建议暂缓攻打大宛,先全力以赴对付匈奴,汉武帝应该是放不下被西域小国欺负的面子,转过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调集六万大军让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大宛,这次也不用“因粮于敌”的被动策略了,据说派出十万头牛,三万匹马,几万匹驴,骡子,骆驼等带足各种粮草缁重。这只是先头部队,后面又调集十八万甲卒驻守河西走廊,一方面防卫匈奴,一方面后续支援李广利。这还不完,还有后面第三梯队

发天下七科讁(zhe) 及载褙给貳师
——《史记•大宛列传》


科普下,这个征兵优先挑选的七科所谓的下等人选为:违纪的官员,没有户籍的流浪汉,倒插门的女婿,商人,以前干过商人的,祖父母是商人的,父母是商人的。史称“七科讁”,征兵就从这七种所谓的低等人中开始,所以有句古话“好男儿不当兵”,这七种低等人就不得不被当兵了。
这可是声势浩大的全民总动员,天下都骚动民不聊生,多地都引发暴乱,这个后细说,这样李广利一下子就厉害起来了,有壮大的部队,所及的西域小国往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纷纷开城门归服奉上粮草物质等等,有不服抵抗的皆屠之。就这样李广利绕过先前惨败的郁城国到达大宛时也仅剩下三万多人,这些人对付大宛也足矣,李广利派出工程兵把流经大宛国的水源改道了,断了大宛城内的水源,围困四十多天,大宛国内部贵族杀死大宛国王出来投降大汉。献出他们贰师城的宝马,李广利挑出最上等的几十匹,中等的三千多匹带回长安,又立了一个亲汉的大宛贵族当国王,回去途中顺便把让其羞辱大败的郁城国给灭了,杀了郁城王。引兵而回,各西域小国也都派出王子之类的随同去长安当人质正式向大汉称臣,随后大汉和西域各国使臣商旅往里频繁,汉武帝即在轮台,渠犁等地派驻少量兵力保卫和西域往来的使者商旅等的安全。
三十年后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正式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后面只要中央政府强大,西域都在版图里面,就是不在西域也都在中国人的中国版图里面。如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当时北方已经沦陷,陆游还想为国去戍守轮台。于此不得不再感慨一次,感谢初高中时期自己应试打下的扎实功底,可以说这辈子一点文学知识点都是初高中给积累形成的,那些曾经背诵的诗句名篇这么多年以后很多还能背诵,有点看一遍勾起点记忆也都能轻松背诵,当时形成的扎实记忆非常受用。只是不得不说,虽然当时就能够熟背,可是对其中字句寓意完全不能领会到,比如说“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戍轮台”“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很多很多能够熟背却很长时间不解其意,很多都是后来获得更多知识点,特别是通过谷园的节目系统讲解,才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快感。其实也应该感谢应试教育,在你记忆力强大的时候强行让你最快最高效率地强记熟背那么多知识点,才会有如今这么久后脑子里还有那么多文学各种知识点可用,先熟背下来不明白不要紧,脑子里有东西了后面可以慢慢反刍再去领会消化,总比非要浪费最好记忆期间领会贯通后再去强记到如今领会贯通后又死活记不进脑子来的好。
西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讲就是:

西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

欧洲文化 阿拉伯波斯文化
印度文化 中国文化

直到1884年,晚清政府接受左宗棠的建议正式在西域设划省,命名为新疆省。取意于“他族逼处 故土新归”。

楼主 徐夕18  发布于 2020-11-04 18:07:05 +0800 CST  
第七十九回 苏武不屈和李陵投降

前面说到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二次出征西域,转过年春天终于凯旋而归,可是代价也很惨痛:

军入玉门者万余人 军马千余匹
——《史记•大宛列传》

前面提及过这次出征西域乃举全国之力,不算后续数次补给增援,仅正规军就六万多人,军马三万多匹,可见损失之惨重。汉武帝不在乎这些,他的目的征服西域和汉血宝马都实现了很高兴,于此形成对比的是《论语》里面孔子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厩焚 子退朝 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史记•乡党》

汉武帝也兑现承诺宠妃李夫人照顾好她的兄弟,给李广利封为海西侯。
接下来就要打匈奴了,前面赵破奴两万军队又被匈奴全歼了,或许都有疑惑,先前漠北之战几乎灭了匈奴,一度漠南无王庭了,匈奴怎么又厉害起来了,回想漠北之战乃公元前119年的事,到二次征伐西域公元前102年,已经过去十七八年了,匈奴已然缓过劲来了,期间匈奴大单于都换了四五茬了。后面匈奴大单于见大单于常更换,匈奴也是人心浮动沾乱套,这个匈奴大单于就有心机主动派使者带上礼物等等来大汉欲继续和亲友好,汉武帝投桃报李派出回访匈奴的使者。
这个使者即是大名鼎鼎的苏武,前面提及过卫青手下有一员大将苏建,和卫青关系不错,也被封侯了,其二儿子即是苏武。
苏武前面在汉武帝身边当郎官,汉武帝给苏武配上两个副使 张胜和常惠还有百十来号随行出使匈奴。到了匈奴这边发现匈奴没有什么诚意,正犹豫后续事宜,忽闻外面匈奴一片混乱。长话短说,副使张胜慌乱进入告知苏武,前面意外牵连进一支匈奴欲造反投降大汉,双方外面打起来了,可能会祸及使团。
后面匈奴一王卫律镇压了匈奴内部那个叛乱就拉苏武去见大单于当面质问,这时就如同审问犯人般,苏武心想不能屈节辱命,

引佩刀自刺 ——《史记•苏武传》

旁边卫律就拦了一下,马上找来医生用一种神奇的方法把断气半天的苏武给抢救过来了,匈奴大单于也敬佩苏武的气节,欲召苏武。于是大打感情牌,每天派人过来探望,等苏武好得差不多了,又来恐吓硬的,大单于又派卫律带上前面匈奴那个造反的人,当面砍杀,后又恐吓大汉使团人员,副使张胜吓怂了,愿意投降匈奴,到苏武刀到脖子不为所动,卫律又是一番威逼利诱还是无果,最后卫律被苏武一通臭骂灰溜溜回去和匈奴大单于汇报。大单于又把苏武关到一个大地窖,大冬天不给吃喝苏武就凭下的雪和皮袄活了好久。最后这个大单于也沾服,于是让苏武去北海无人区给苏武一群公羊,什么时间公羊下小羊羔了吧再让苏武回来。于是就开始了有名的苏武牧羊好多年,期间也有一个投降匈奴的汉军将领李陵过来劝降苏武,再转向这个李陵,李陵乃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李广大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汉武帝对李广一家都很厚爱,李陵也在汉武帝身边当郎官,李陵可能是隔代遗传,特别像李广,一身好武艺,

爱人 谦让下士 ——《汉书•李陵传》

后面李陵有功被封骑都尉,类似于皇家卫队长,后李陵招来五千特种兵进行各种高强度训练。后苏武使团被匈奴扣押,汉武帝就烦了,派李广利带三万兵马出酒泉攻打西北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让李陵跟后面负责补给粮草缁重。李陵又重演他爷爷李广那样去找汉武帝请命为另路先锋攻打匈奴以侧应
贰师将军李广利:

臣愿以少击众
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汉书•李陵传》

故事长话短说,李陵和他爷爷运气一样那么背,五千人和单于带的三万主力遭遇了。据说史书详细记录了这场非常精彩的战役。开始人数劣势的汉军居然是压着匈奴打击杀数千人,匈奴单于不明情况又调来五万人马,这样相当于五千汉军对战八万匈奴骑兵。当然不可能是在平原地区对战,李陵依托山区丘陵且战且退,这样匈奴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连战数日又斩首匈奴三千余人。后李陵又退到一丛林地带又杀匈奴数千人。匈奴大单于一看情形汉军一直朝大汉边界撤退,也怕有汉军埋伏,再被李陵击杀两千余人,单于刚要撤退,李陵这边出了一个叛徒和匈奴漏底,汉军就这五千人而且弓箭很快要用光了。单于一下子来劲了,猛攻,李陵又坚持一天

一日五十万矢皆尽 ——《汉书•李陵传》


弓箭都用完了,李陵被困于一个峡谷中,此时李陵还有三千余人,也就是说李陵带五千步兵苦战十倍于己的匈奴,十几天苦战死伤两千人,歼敌有一万多。后面李陵把部队分成很多小组分别突围,可惜李陵一组失败,后面一系列故事,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暴怒,结果

群臣皆罪陵 ——《汉书•李陵传》

唯独一个人给李陵说情:李陵与十倍于己的匈奴苦战十几天,杀敌过万,有国士名将之风,他投降肯定是欲趁机逃回继续报效国家。汉武帝大怒,以为叛徒开脱把这个人关押后施以腐刑即宫刑。

第八十回 司马迁的人生信仰与悲剧

前面说到公元前99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在浚暨山遭遇十倍于己的匈奴主力,苦战最终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震怒,可一个人给李陵说好话激怒汉武帝被关押后被施以腐刑宫刑,此人正是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
本来司马迁的宫刑也可以用赎刑赎免,前面都提过李广苏建等死罪都可以赎为庶人,可司马迁仅仅是一个小小文官,不能比于李广苏建那样的权贵,司马迁硬是拿不出赎刑的金钱:

家贫 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 左右亲近不为壹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就这样司马迁就悲剧了,被宫刑阉割了

回看司马迁如此精通诸子百家各家智慧,能够“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人,适时不该说的话却说了,该蓄下的钱财没有蓄下,该交往靠己的朋友一个没有,导致让自己遭受宫刑奇耻大辱,这不能不说给司马迁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后面还有淮南王刘安,编撰了整个西汉时期最大的黄老智慧的《淮南子》,结果却自己一家老小还有上千亲属门客随他一同丢了性命,也是整天抱着书研究学习这个思想,那个智慧,结果却败得比谁都惨,这不是很可笑很有讽刺意味吗?正如同那个成语“挟策亡羊”。
虽然司马迁,刘安等这类人都通过立言后世而不朽,可对当事人平心而论不会愿意拿当时的幸福来换取后世的荣光的,所谓的“造化弄人”。老子也讲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第五章》

言归正传,回归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氏世典周史
——《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国吞并巴蜀的大将司马错,乃司马迁的九世祖,司马迁的父亲为司马谈,也是很有学问,在汉武帝时期当太史二三十年,应该是主管律 历 天官 封禅之类的工作。可是司马谈搞了一辈子也熟知律历封禅之类的工作。可是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第一次去泰山封禅,到洛阳汉武帝却没让司马谈再随同。这让司马谈情何以堪于是生气病死,庆幸临死前见上儿子司马迁一面,此时司马迁36岁了,刚从巴蜀出差回来赶到洛阳。司马谈拉着儿子老泪纵横和司马迁交待遗言:生平两大遗憾,一来这次泰山封禅不得随行,二来自孔子编撰《春秋》以来四百余年的历史没有正式记录,虽我也整理一点还远远不够,我死后你应该会继任太史,你要把这段历史整理成书传世完成我的遗愿。

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果然三年后司马迁上任太史令,得以进入国家图书馆对读万卷书做准备,先前司马迁已经把全国各地游历实地考察完了,的的确确地行过万里路壮游天下了

游山如读书 浅深在所得 ——陆游

同是看见一个景象不同人所感所得完全不同,有一个小故事很有味道:
具体关系过程不赘述,一日杨绛和钱穆同乘火车北上,途径蚌埠,

窗外一片荒凉 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树 没有庄稼 没有房屋
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
火车走了好久好久 窗外景色不改
——杨绛

杨绛就感乏味叹气,钱穆微微一笑:此古战场也。于是钱穆就给杨绛讲述某朝某代于此某处对战情况,死伤成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各方面。 把杨绛给听入迷了,沉迷其中:

历史给地理染上了颜色
眼前的景物顿时改观 ——杨绛

以至于后面杨绛再途径此地都是兴趣盎然,后面写追忆钱穆的文章还是以“车过古战场”为题。
回归司马迁,到40岁时,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储备积累已然完成,就开始着手完成父亲的遗愿编撰史书。
编撰史书不是司马迁的本职工作,只是业余完成的,他的本职工作还是天文历法,观象授时等等之类的,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和他的同事公孙卿,壶遂一起

共造汉太初历 以正月为岁首
色上黄 数用五 定官名 协音律
定宗庙百官之仪 以为典常
垂之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他们一同修订的太初历影响到后世乃至当下,也就是现在使用的阴历以正月为岁首的习惯方式,前面提及过,汉因秦制,张苍制度汉朝律历时沿袭秦朝的《颛顼历》,它是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就相当于正月了,周朝是以十一月为岁首的。所以看先秦以前的史书时间记录就会比较别扭。再说当下使用的另一套历法,也就是世界通用的阳历,据说是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第一号总统令即是《改用阳历令》而且要剪辫子穿中山装之类的。这些举动也都是上承中国传统:

王者易姓受命 必慎始初
改正朔 易服色 推本天元
顺承厥意 ——《史记•历书》

革 君子以治历明时
——《易经•大象传》


改完历律之后四年就是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司马迁给说话求情激怒汉武帝悲剧被施以宫刑的事。其实司马迁和李陵根本没有什么交情,仅仅是一般同事,甚至于都没有一同把酒言欢过。仅是司马迁算是侧面比较欣赏李陵的国士名将之风才出面为李陵说几句好话而已。而且司马迁欲抚慰汉武帝内心对李陵的伤心,结果是“明主不深晓”,就导致后面的悲剧了。

很多原文说明均在司马迁给好友益州刺史任安的信里面,至此才清晰了解这个前面熟背词句涉及到的任安乃何许人也。

在当时“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遭受宫刑这奇耻大辱,也是想过自杀:

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但是如果就这样死了:

与蝼蚁何异 ——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以隐忍苟活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俶(ti)傥非常之人称焉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e)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人圣贤都是在最低落时候完成的传世著作,司马迁也要以这些人为榜样: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后来司马迁又被汉武帝启用重用到中书令,后面司马迁的卒年史书也无从考证。他著的《史记》直到汉宣帝时期才被他的外孙杨恽公之于众,一下子引起轰动。
班固在给司马迁的传最后评价曰:

既明且哲 能保其身 难矣哉
——《汉书•司马迁传》

大意是:纵然说司马迁有这么大的智慧和成就而不朽了,司马迁的人生不得不说还是一个悲剧。

楼主 徐夕18  发布于 2020-11-04 18:11:25 +0800 CST  
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回 各种酷吏故事

前面说到公元前99年李陵打匈奴主力兵败投降,太史公司马迁就给李陵怯怯地说几句好话就激怒汉武帝悲剧被宫刑,此时58岁的汉武帝为什么如此敏感暴躁易怒呢?主要是各种内忧外患压迫所致。
回想汉武帝刚刚即位不久,十几岁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对付匈奴,到24岁打的马邑之战算是正式对战匈奴,
然后十多年派卫青霍去病都是压着匈奴
打,特别是38岁那年的漠北之战,几乎把匈奴给灭了。可是过了二十年匈奴又起来了还是很厉害,之前赵破奴两万大军被匈奴全歼,后面李陵的特种兵也兵败。李广利在西北打匈奴右贤王,三万大军被匈奴包围了,幸亏有个赵充国的猛将杀出一血路李广利得以逃脱,部队也是死伤过半,更可怕的是,这时候的大汉已经再拿不出有生后援部队了。前面提及过本来汉武帝是派李陵后面配合李广利的,李陵非要自己独立带领一支部队对付匈奴,当时汉武帝就有点怒了:

吾军发多 无骑予女(ru汝)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此时汉武帝已经再拿不出一支部队给李陵统领了,这说明此时的大汉已然累得岌岌可危了,这个压力当然是压汉武帝,所以此时的汉武帝才那么暴躁易怒,把一肚子气撒到仅仅是怯怯给投降的李陵说两句好话的太史公司马迁身上了。
汉武帝有压力难受,但是最苦最难受的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要出钱,出人,出粮,出马,出布等等。不出打死你,出了累死你,饿死你,这样横竖都是一死,以至于压迫很多地方老百姓都起来造反。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官员就非常突出,就是酷吏,惨酷的官吏。
要在非常情况之下收缴税收钱财,也非易事,有时候不得不当酷吏。

师出三十余年 天下户口减半
——《汉书•五行志》

加上公元前99年汉武帝还颁布一条法令“沈命法”。令某地老百姓造反地方官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造反没有及时镇压住:
两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史记•酷吏列传》

这就逼官吏一方面要当酷吏尽快完成朝廷委派的各种征集钱财的任务,还要把握好度不能激怒老百姓造反,一旦地方有造反,为了保命也是自下而上瞒着朝廷。以至于当时各地老百姓造反纷起:

大群至数千人 小群以百数
——《史记•酷吏列传》

可谓当时大有秦末天下大乱之势。可以说汉武帝已然把大汉帝国带到一个近乎崩溃的境地,从公元前99年之后大汉对匈奴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后面公元前97年汉武帝有组织一支十几万的大军对战匈奴也不过平手无功而返。后面公元前90年又有一次和匈奴对战,结果李广利带着几万汉军投降匈奴了。
提及酷吏谷园分享了他的经历感受,得知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民交皇粮农业税税收等等的习惯政策止步于胡温政府,还有农业补贴等等,大让利于农民值得摘录分享下。

还有那些酷吏也不是天性那么惨酷的人柔,他们也是各种工作压力责任乃至世事环境所迫一步步形成的。


这几回谷园主要讲述《史记•酷吏列传》其中郅都 宁成 义纵 温舒 暴胜之 和第一能力权势酷吏张汤等好几个酷吏的精彩故事,打字摘录具体意义不大,感兴趣去找谷园的节目观看其精彩详细讲述,仅摘录其中提及的一点有意义的古文分享下:
司马迁在其《酷吏列传》中共讲述十个酷吏,都非常冷酷残暴,但是司马迁并不是对这些酷吏都是批判的态度:

此十人中 其廉者足以为仪表
其污者足以为戒 方略教导 禁奸止邪
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
虽惨酷 斯称其位矣
——《史记•酷吏列传》


凡为吏 太刚则折 太柔则废
威行 施之以恩 然后树功扬名
永终天禄 ——《汉书•隽不疑》


还有古代一个算是制度规律知识点:
天地自然乃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董仲舒有理论这四季正好对应人间四政

春庆 夏赏 秋罚 冬刑

久假而不归 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

饥者易为食 渴者易为饮
——《孟子•公孙丑上》


第八十四回 汉武帝最怕的大臣

前面几回讲到好几个酷吏的故事,最后提及一个酷吏赵禹,他同张汤一块修订律历又眼看张汤自杀。赵禹也是酷吏,其结局得以善终,因为他有反省和转变。前面周亚夫曾经评价赵禹:

文深 不可以居大府
——《史记•酷吏列传》

文深或深文意即刀笔吏之类的专扣法律条文毫不根据具体情况变通简单粗暴地处理案件之流。
话回赵禹,赵禹也后面做到了廷尉,位列公卿,是一个好酷吏,用司马迁的话讲,赵禹就是那种足以为表率的酷吏。再说一遍经常提及的这个廷尉,相当于现在最高法最高检的最高长官,曾经李斯,张释之都身处此位,号称廷尉“为天下平”乃给天下法律标杆平衡表率的重要参考意义,赵禹是特别的公正,自己不交朋友,不和人进行人情等等的沟通礼尚往来,就是为了处理事情案件时候不被私情所干扰影响到。
后来赵禹发现在他和张汤等酷吏的表率下,天下的官吏都是文深冰冷的法律条文,也就是说法治不是完美的,其中要适当考虑到有关的伦理人情等等方面: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论语•为政》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

当今亦是如此,不能全部冰冷依靠法律条文,如同山东聊城的“辱母杀人案”和“天津大妈气枪案”都曾引起全国哗然一片,影响后续判定融入更多的伦理人情等等方面的考虑。
当然儒家道家都是支持法治的,只是反对单纯仅仅依靠法治,如同贾谊《治安策》里面倡导的那样要法治和礼治辅助并行。

后面赵禹也反省改变前面酷吏的一贯作风,办案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这样办案处理后老百姓都称赞评价其更加公平:

禹治加缓 而名为平
——《史记•酷吏列传》

后面赵禹就转回二线回家养老,最终以寿卒于家中得以善终。

汉武帝还有一个大臣汲黯,他都敢当着汉武帝面前直骂时汉武帝极度宠幸的张汤:

刀笔吏专深文巧诋 陷人于罪

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 果然

令天下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矣

——《史记•酷吏列传》

汲黯这么当面汉武帝痛骂其最宠幸的张汤也没事,汉武帝也就过去了,汉武帝还是非常敬畏汲黯的,《史记》的一段描述可见一斑:

大将军青侍中 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
至如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
——《史记•汲郑列传》

汉武帝见汲黯每次必须带好冠帽子才能接见。这里面就有一个古代礼仪制度问题,古人非常重视戴帽子,认为戴帽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礼仪方式:

冠者 礼之始也 ——《史记•冠义》

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

前面提及过有人骂项羽乃“沐猴而冠”,猴子带个帽子就像人,没有帽子就是彻底的猴子,也有成语“衣冠禽兽”侧面体现帽子的意义作用。

话说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尊敬敬畏汲黯呢
首先是汲黯资格老乃汉武帝身边的老人,汉武帝为太子时期就给时小刘彻为洗马,大意即近身亲信,位虽不及太傅之类,亲近程度有过之。而且汲黯出身高贵,他们祖上七辈就为战国晚期卫国的士大夫:

至黯七世 世为卿大夫
——《史记•汲郑列传》

很多故事都是汲黯直言汉武帝不给一点面子,汉武帝也能不怒而过去,只是后来汉武帝羽翼丰满变成汉武大帝,就慢慢对汲黯那种类似于严父的高大形象一点点变得矮小,汉武帝对汲黯也慢慢腻歪了,汉武帝不再看重而是重用公孙弘,张汤等人,这些曾经都是在汲黯手下的人都后来高于汲黯,这让汲黯有时也难堪,汲黯就曾和汉武帝发牢骚: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
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后面汉武帝腻歪汲黯,就把汲黯调离朝廷去地方,几年后汲黯就死在淮阳太守任上。


第八十五回 励志大爷公孙弘

前面提过汲黯抱怨汉武帝用人后来者居上,这主要是针对两个人,其一就是汉武帝最器重欣赏的酷吏张汤,他当到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后来居上其二即是公孙弘,话说汉武帝在位54年,其丞相就有十三四任,要说这些丞相真正干出业绩青史留名的当属公孙弘。

公孙弘的出身很低,从当猪官开始,稍微富裕点四十多岁才开始做学问,好在他悟性比较高,后面学问当地小有名气,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隼》


后来和董仲舒同时被汉武帝召贤进入汉武帝的视野,公孙弘的学问方向和董仲舒类似。也被汉武帝看重,就被留于朝中当了一个博士,此时公孙弘已然六十花甲之年。一次当博士期间公孙弘被派出使匈奴,回来给汉武帝的相关的汇报材料让汉武帝非常不满意,又被罢免回老家。几年后又赶汉武帝召贤纳士,公孙弘当地官员又想举荐公孙弘,公孙弘推脱一番前面被开回来不去丢人现眼,无奈地方官员力荐,结果七十古来稀的公孙弘第二次入长安同一群儒生走程序先官员第一轮笔试,公孙弘勉强最后一名进入汉武帝第二轮的面试,结果大受汉武帝欣赏第一名被再次启用。

今人主和德于上 百姓和合于下
故心和则气和 气和则形和
形和则可声和 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汉书•公孙弘传》

接下来公孙弘就厉害了,就一年就做到了左内史,两千石省部级,又过三年做到御史大夫副丞相,又过两年做到丞相而且被封平津侯,以前被封侯要么有显赫的军功要么是外戚,作为底层起来的文官被封侯的,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个。

有时候大臣欲给汉武帝建议,提前大臣商议好,公孙弘总是最后一个谏言,看汉武帝满意同意公孙弘就再给加一把火,要是公孙弘看汉武帝对谏言不感冒反感,公孙弘就会反转过来,有一次汲黯就烦了当汉武帝面斥责公孙弘的出尔反尔,公孙弘立马跪下诚心认错: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 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一听很欣赏,再后面真有人给公孙弘上坏话汉武帝就越喜欢公孙弘。后面还是汲黯当汉武帝面斥责公孙弘位居高官假装俭朴用一破旧棉被沽名钓誉,公孙弘还是马上跪下诚心反省自我批评。 公孙弘一番诚恳的反省让汉武帝更加刮目相看,这不久后就给公孙弘封侯拜相了,那公孙弘的俭仆是不是沽名钓誉呢?人的内心谁也琢磨不透,不过还是前面那句话:

久假而不归 恶知其非有
——《孟子•尽心上》

公孙弘的俭仆是始终的,他的那么多俸禄都用来接济穷亲戚穷朋友了,节俭是一种价值观,和钱多钱少无关,其实恰恰是有钱才更应该学节俭,有关俭仆还有一句名言:

贫不学俭 卑不学谦


人主病不广大 人臣病不俭节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是不是很完美呢?其实也不尽然,《史记》对其评论也是心胸不广阔

为人意忌 外宽内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表面上公孙弘宽宏大量,内心对多次斥责他的汲黯早就恨之入骨了,他就盘算欲借刀杀人,向汉武帝极力推荐汲黯去做右内史,右内史境内都是不宜管理的皇亲权贵,汲黯又是刚硬脾气,处理起来肯定是钢刀对钢刀的情况,公孙弘就欲借刀杀人。后面公孙弘又想借刀杀人除掉董仲舒,他和董仲舒没有恩怨,只是董仲舒比他有才,公孙弘羡慕嫉妒恨作祟。公孙弘举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相,这个胶西王也是阎王弄死数个朝廷派去的官员,好在董仲舒聪明知难而退辞官告老还乡了。
前面讲的算是儒家内部的一点内斗,不过大方向还是一致致力于推行儒家治国理念,特别是在推进儒生入士参政方面公孙弘不遗余力。就是在他的努力下:

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也就是西汉官僚体系中知识分子比重慢慢多了,用钱穆的话讲就是:

汉政府自武帝后 渐渐从宗室 军人
商人之组合 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钱穆《国史大纲》


所谓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应该说是董仲舒提个头做了前期的理论基础,后面具体实践主要是公孙弘完成的,这就是公孙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最终公元前121年八十高龄的大爷公孙弘就病死于丞相位,得以善终。

楼主 徐夕18  发布于 2020-11-05 18:15:26 +0800 CST  
第八十六回 汉武帝第一智囊主父偃的人生观

前面讲到励志大爷公孙弘的故事,这个人挺复杂,很俭仆,很孝顺,很能干,也很有心机也挺狠的,“外宽内深”表面上很宽厚,心里非常敏感很记仇,有人招惹得罪他,表面宽厚一笑而过,内心铭记于心,后面会趁机背后补上一刀

虽详与善 阴报其祸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和公孙弘写于《史记》同一个列传里面的大臣主父偃就是被公孙弘背后一刀捅死的人。

主父偃者 齐临菑人也 学长短纵横之术
晚乃学易 春秋 百家言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本来主父偃是学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可当时大一统纵横没有市场,儒家比较吃香,于是转学《易经》《春秋》等等儒家学问和百家学问,不过其底子还是纵横之术。经历也和苏秦张仪类似,前面都是混得很惨一下子就腾飞了,起初主父偃在老家齐国削尖脑袋欲于齐王混个一官半职,可齐鲁乃儒家发祥地和盛行之所在,主父偃完全不被重视:


诸儒生相与排摈 不容于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后好多年又转展于燕国,赵国,中山过,也都没人鸟他,很多年也都是白闹玩,生活窘迫,主父偃一狠心变卖房地又筹了盘缠,直奔京都长安谋求发展:

乃西入关 见卫将军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先是通过认识卫青。得到卫青的赏识引荐给汉武帝,找个中间人做引荐人也是老传统,前面商殃见秦孝公是通过景监,李斯见秦始皇是通过吕不韦引荐的,贾谊被汉武帝重用也是得益于吴公的推荐。本来主父偃找的卫青这个中间人很有分量,可不曾想卫青给汉武帝推荐几次,汉武帝没兴趣不感冒没有召见。主父偃也被长安儒生排挤,落魄无助最后一搏直接推一车书简上书汉武帝“上书阙下”,结果“朝奏 暮召入见”主父偃给汉武帝上书九篇文章,八篇是有关汉武帝喜欢酷厉方面的,主父偃投其所好大秀法律才华的文章,一篇是批评汉武帝大发战争的问题,这篇文章触到汉武帝的痒点,这篇文章很高明,开头先给后面对汉武帝的批评带上一个安全帽:

臣闻 明主不务恶切谏以博观
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平 忘战必危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又给汉武帝分析秦速亡之缘故,“亡秦者胡”非胡打过来秦灭亡的,主要是用于和胡的战争拖累损耗将秦一点点灭亡的,“兴师十万 日费千金”。还有到前面高祖皇帝也热衷于和匈奴开战,后面被困才想明白和匈奴和亲换来了几十年的繁荣发展。

兵久则变生 事苦则虑易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与主父偃一同被召见还有两个人也是批评汉武帝对匈奴大用兵的政策,一个叫徐乐的观点也很好: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不在于瓦解 古今一也
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

不安故易动 易动者 土崩之势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土崩意即秦末天下百姓纷乱起义,瓦解意即类似于“七王之乱”的几个诸侯国造反。
另外一个叫严安的也是类似的一番批评。严安指出虽然匈奴边境有骚扰,可中原老百姓不受影响都不错,可自从对匈奴开战,祸及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
汉武帝对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上书的批评立即召见,并非一番谩骂定罪,而是称赞欣赏如下口吻态度:

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对三人严厉的批评态度还是相见恨晚,说这话的时间是公元前128年,这时大汉和匈奴的那些大仗还没有开打,可见当时乃至后面朝野上下会有多么大的发对开战的力量,可不管怎样汉武帝还是倔强坚持一打到底,虽然汉武帝不采纳此三人发对发动战争的建议,但是汉武帝还是很喜欢此三人。汉武帝就把三人留在身边当郎官,徐乐,严安表现平平,主父偃再接再厉,又数次给汉武帝谏言,大受宠幸。“一岁中四迁”做到两千石的中大夫。成为汉武帝执政期间最重要的智囊。主父偃作为汉武帝最重要的智囊他的好策略有名的有三条,第一即是“推恩令”,前面提及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就有各地方诸侯国强大威胁到中央朝廷的内忧危险。到汉武帝主父偃帮忙彻底解决这一巨大内忧问题:

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大意是:先前诸侯王传承世袭爵位封地都是传给一个儿子,改革后面诸侯世袭传承要把封地瓜分给每个儿子均封王封侯,这样就能把强大的诸侯国化整为零,而且皆大欢喜能够得到拥护支持。这个推恩令非常高明一下子把内忧的最大威胁顽疾彻底解决了。其实先前贾谊已经提起过类似建议,只是当时汉文帝感觉各种时机条件不适合就没有采用实施。到汉景帝也把几个实力大阻力大的诸侯国解决了,到汉武帝时期顾虑也都清除,汉武帝就直接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一下子就把内忧最大威胁顾虑的问题彻底解决掉。
主父偃出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在卫青刚刚收复的河南黄河几字上面拐角的地方设立朔方郡,紧挨黄河建立朔方城,作为抗击匈奴的桥头堡,当地物质匮乏全部物资均需中原调往。而且还要重修蒙恬修的长城。
主父偃第三条策略即是把天下各地的豪强均迁入长安,具体是长安西边的茂陵,也就是汉武帝陵寝所在地区。“内实京师 外销奸滑”
除了三个主要建议外,主父偃还参与两件大事,一是立卫子夫为皇后,二是揭发燕王刘定国的罪行。刘定国的爷爷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刘定国擅自迫害杀死一个县令,县令家人就找到主父偃,主父偃也痛恨刘定国,想当年在燕国混刘定国也不待见他。主父偃详细收集刘定国各项罪行,呈于汉武帝,一剑封喉。刘定国畏罪自杀。这一下子各个诸侯震惊,纷纷交给主父偃保护费以求自保,主父偃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就有朋友提醒主父偃谨慎。主父偃哈哈大笑不怕,称其游学四十余年,混得几乎要饭

亲不以为子 昆弟不收 宾客弃我
——《史记•荆燕世家》

大丈夫生要荣华富贵,死要轰轰烈烈。我也不唯唯诺诺那样小心谨慎苟活了。

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即五鼎烹

吾日暮途远 故倒行暴施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不久主父偃还真的五鼎烹了。主父偃欲把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被拒,主父偃就烦了收集齐王各罪证于汉武帝,并建议富足的齐国应该封给兄弟或儿子,说到汉武帝心思了,汉武帝任主父偃为齐国丞相严查齐王罪行,齐王后自杀。旁边赵王刘彭祖被吓了一跳,心想主父偃这是前面在燕 齐 赵混不好现在回头一一报复,后面就该报复到自己身上了。于是赵王先下手收集主父偃大肆受贿,逼死齐王等等罪行举报于汉武帝。这个赵王乃汉武帝的亲哥哥,分量不一般,而且主父偃罪行确凿。汉武帝还有点不舍主父偃的才,另外很明显主父偃是汉武帝的一把刀,帮他实现意志心愿的好工具。在汉武帝杀还是不杀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公孙弘给压上一块石头:

陛下不诛主父偃 无以谢天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结果主父偃就当了一年多的天子近臣就被满门抄斩。


第八十七回 游侠为什么被崇拜


前面讲到主父偃建议将天下各地豪强均迁入长安的茂陵以强干末枝,在被迁入茂陵名单中一个叫郭解的人不愿意,就找到大将军卫青去汉武帝求情,汉武帝一想能求动卫青来求情定是豪强不许。郭解无奈随迁,郭解刚到:


关中贤豪知与不知 闻其声 争交欢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个郭解何许人也,如此有威望,简单说郭解乃一大侠,被司马迁写于游侠列传之中,郭解是前面提及过的那个传奇相面老神婆子许负的外孙。郭解受老家轵县强烈的崇侠尚武熏陶,前面那个著名的大侠聂政也是轵县人。郭解的父亲也是一个侠,在周围浓厚氛围的熏陶下,郭解也早早地步入那种游侠的道路上,而且出手不凡,涉及很多大案累计名气声望,庆幸很多危险时刻总能脱险,加上几次天下大赦,很长郭解都能保全其身,如今见识看来肯定有其保护伞之类的勾当。后面慢慢地郭解也成熟了。

何谓“成熟”:

四十不惑 ——《论语•为政》

四十不惑意在全面反思,当你对以往生活进行全面反思,生活而不是凭着一种惯行前行,基于这种反思,基于对生活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状态去生活,这就是成熟了。
整理摘录至此,感触颇多,马上自己也将步入不惑的中年,真正理解那句恍如隔世的感觉了,出事前还是刚刚而立年气盛的年轻人,如今回想当时清晰的一幕幕如同昨天。再分享下这么多年出事以来,自己经历太多顿悟体会也改变很多,简单说其一自己彻底看开生死,目前对死亡完全不畏惧,曾经一度对死亡能够帮忙彻底拜托痛苦那样期待向往,一度低谷绝望时网上搜索那些可靠平静少痛苦的自杀方式以求死神降临带走我摆脱现实不能承受之痛苦,目前虽然走出来那个魔圈,不会那么期待死神,但是对死亡的重新认知态度还是很坦然,毫无畏惧,因为自己的亲身漫长痛苦经历告诉我,有比死亡痛苦一万倍的事情,就是自己漫长脑子清楚明白但不能说不能走,雪上加霜的是还有两个完全不和天天让我一肚子气的亲生父母轮流折磨我,这种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生不如死状态远比死亡痛苦可怕得多,对比死亡是多么好的一种摆脱痛苦超然美好的方式,死亡不过是换一种物质形态还是回归存在于这个世界罢了,如同很久很久看到大概时期及名字作者都早已淡忘但诗看了一遍就铭记于心的那首很超然洒脱的诗:

亲戚或余悲 他山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如今近不惑之年,漫长痛苦经历让自己顿悟更能领悟到其中味道,对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生亦何乐,死亦何苦
死亡不过是托体同山阿,换个物质形态还是存于这个世界上,死生不同形态而已,何来苦乐悲喜之别,目前自己对死亡不会曾经低谷时期那么消极向往,只是更加坦然看开,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唯一一点期盼希望乃是写进遗嘱,让后面靠得住帮我料理后事的人在我晚期痛苦时候能够帮我同意实施安静的安乐死让我平和少痛苦离世,且临死前签订同意早已本人网上登记同意无偿捐献一切可用的器官,帮我把有用的器官留下,死亡火化骨灰也不要占用土地,骨灰撒于海里喂鱼,让我重回大的物质循环之中。这些大概是这么多年自己经历反思人生对死亡的认识和体会。
并且自己现在非常坚定地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顺从内心活出一个舒服顺心的状态,前面我出事和完全各方面不和的亲生父母接触,前面那么多年每天被惹一肚子怒火的日子,简直是彻彻底底的痛苦苟活,每天都是比地狱还痛苦的炼狱,以至于那时期有过一段时期那么强烈的欲寻求各种靠谱少痛苦的自杀解脱方法。若可以我一万个愿意用后面十年换来生前每天仅仅是心情平静舒畅的日子,每天心情不舒畅才是痛苦苟活,完全无意义的空有长寿年有何意义?活一天能够有一天的平静舒畅心情就是活一天也比心情不舒畅痛苦苟活一年强得多。
另外这么多年自己也对自己的金钱观影响改变很大。出事前在市委机关单位所谓的铁饭碗稳定工作,也经常和同学比较工资待遇,自己虽然铁饭碗保障稳定,但工资待遇的确是基本上北京垫底的,也痛苦难受低落,好在自己说好听的是“知足常乐”不好听就是“没有上进心,没有志向魄力”,自己也是对生活地位金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兴趣,就想照顾好自己再延至亲人朋友即可,单位的那点工资待遇应付我这点小梦想也大致满足。到后面出事后回家养病,特别是处理完北京相关事宜回农村老家养病,大小家电家具生活用品一切需求全部依靠淘宝网购,把我逼成一年近千个快递,总共数千快递的淘宝达人。开始也深陷迷恋淘宝。每月工资完全不够,还加贴进数万。后面淘宝经验多了购买到更加便宜合适的东西,也淘宝网购冷静理性很多快递不少但是工资每月还有不少节余。那点手上储备存款不用动用即可。这期间让自己重新修正了金钱观:

所谓的有钱与否不是指你手上和银行里的存款数字大小,而是你的金钱是否应付满足于你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我认为其幸福感和有钱与否大致是:你拥有的金钱/你的需求和欲望。
有钱与否和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分子上你的金钱数量,还取决于分母需求欲望的多少,比如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出事前也是这点工资还经常痛苦感慨太少,出事以后几乎同样的工资,特别是回农村老家养病如今需求欲望非常少,几乎就是固定每个月支付宝交一下电费,其余就是淘宝网购各种日常吃穿用等等,有丰富网购经验能够买到活动非常合适的各方面需求,以至于这点工资支撑那么多各种需求物品乃至各种新奇感兴趣的快递,还能每个月都有不少结余,让我这么点工资已能有几乎随意花用不完的有钱人的阿Q幸福感觉,个人经历心得体会就是,所谓的有钱人幸福感,不仅仅取决于你拥有的金钱数额,还和你本身需求欲望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控制好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会对你生活本身幸福感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点应该是我近不惑之年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点反思而对那些金钱观幸福感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另外自己对过往另一点改变很大的感悟体会就是对婚姻方面。这点感悟转变主要是回农村老家以后,回来算是在村里找的一个就算护工小路帮忙我日常生活和外面锻炼恢复时大概配合保护我一下,和小路几个月接触小路就能比较用心基本听清楚我不清楚的语言,我和她沟通交流基本全部是直接语言即可。让小路帮忙做的各种事,她做事思想方式方法和效果结果自己也基本满意看得惯。而小路大我九岁,彻彻底底一个农村妇女,据说其小学都没有读完。我的好多事她完全没接触不懂的,比如我的单反,打印机和电脑一些问题的和她大概简短说明下,她就能帮我几乎完美完成我的需求。和小路的接触经历让我认真反思真正对伴侣的要求。目前对伴侣几乎没有太多条件要求,具体如同大概小路这样一个单身的人就行,仅仅是两个人彼此为人处事大概和谐没有那么多矛盾冲突,小路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学历城乡差别等等都不是特别的问题,年纪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别的美貌等等更是脆弱不重要的因素,以至于现在对后面伴侣的大致要求主要是相互思想为人处事差不多至少不能充满矛盾冲突。至于别的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相貌只需看着不那么不舒服讨厌即可,年纪不要大太多,大太多易有代沟差别矛盾冲突。分享下自己对婚姻伴侣的顿悟改变,自认为自己这个全新的顿悟心得是更加有利于趋于稳定长久的婚姻。因为婚姻长期看来就是两个人思想为人处事的日常相互碰撞,找真正稳定幸福的伴侣就应该是把相互的思想和平常为人处事大致一致保证后面漫长两个人日常相处能够和谐而不是被各种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不和谐而淹没。至于那些相貌学历乃至工资收入等等因素条件就会在漫长平淡的日常相处中不会凸显得那么重要关键了。而且是这些当初很注重的很多条件因素更加是易变动不稳定的。
自己也算是一个婚姻过来人,经历太多起伏世事变迁近不惑之年再对婚姻重新反思领悟所得。自感觉这点感悟心得可能会对一部分年轻人有点作用,当然年轻人更侧重于美貌学历工作收入等等条件因素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放于前端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年龄段有各自的认识局限性,其选择倾向性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只想说我的体会心得认为的找伴侣应该是把彼此思想为人处事大致和谐作为最重要关键的因素的心得绝对是后面经历漫长生活步入平淡日常后你能得到共鸣的观点,不能说把某个条件因素放于寻找伴侣的前后优先位置孰对孰错,我只能说你能越早体会领悟到我那个思想观点标准,你能更容易获得稳定长期舒服和谐的长久婚姻。当然这个前提是两个人能够有保障好正常的平常生活的经济基础,并且两个人大概对后面生活的金钱地位生活需求和欲望要大致差不多,不能期待欲望需求相差太多,需求期待欲望差不多容易后面有情况出现也能比较好地和谐相处走下去而不至于引发很多的矛盾冲突。



回归郭解,郭解的反思成熟表现在:

折节为俭 以德抱怨 厚施而薄望
——《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的成熟让其形象亦正亦邪,经过很多事迹使他成为江湖道上无数人顶膜崇拜的传奇人物。
郭解虽一直为黑道中人,但此时的操守言行品德非常高:

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其私义廉洁退让 有足称者
——《史记•游侠列传》

正所谓盗亦有道,盗亦有道这个词出之《庄子》的一个小故事,讲一日手下一个小盗问大盗盗跖(zhi):老大,盗亦有道乎?于是盗跖就给讲述一番盗亦有道的具体表现等等。
再接开头,汉武帝欲将天下豪强迁入长安的茂陵,把郭解写入名单的乃是轵县姓杨的一官员,在当地其家族也是一豪强,结果郭解侄子就报复杀了杨官员,郭解一家还是被迁入长安茂陵,不久杨家的主事也被杀,杨家也拼了往长安告御状,可来长安欲告状的人也于皇城门口被杀,一时动静弄得很大就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大怒命逮捕郭解,郭解又提前摸着信了,安顿好家人成功提前逃脱。
郭解就凭个人于江湖上的声望在全新无熟人的地方藏弥了很久,在汉武帝亲自督办的案子,郭解最后还是被抓获了,接着就是收集材料证据审查郭解,居然发现杨家被杀三人郭解不知也没有参与,之前郭解犯下的相关案子因那些天下大赦已然了解,综合审查以后郭解居然无罪。审查结果上报于汉武帝,汉武帝也疑惑,旁边公孙弘说:郭解没有参与指使就有人为他卖命,这样的人更可怕可恨,最终郭解被灭族处置了。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面对郭解也是充满赞赏之意,难道对曾经做过的有害之行视而不见吗?司马迁有一句耐人寻味:

何知仁义 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史记•游侠列传》

大白话即是什么是有道德,谁对我好谁就是有道德。

同样的一个人不同人眼里评判有无道德之类的可能会截然不同,还是庄子的那句话比较到位: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史记•游侠列传》

大白话即是:杀一个人的是罪犯,杀成千上万人的是帝王将相,仁义不过是胜利者的工具罢了。
所以对于郭解不能用道德原罪对其评判,他不过是司马迁的一个载体,承载着司马迁对那种充满浪漫极致的游侠精神的向往。

侠义每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楼主 徐夕18  发布于 2020-11-06 18:17:50 +0800 CST  
谷园讲通鉴摘录89回到114回


第八十九回 汉武帝搞的最大冤案及启示

提及淮南王刘安组织人编写西汉仅次于《史记》的旷世之作《淮南子》。《淮南子》乃一部道家思想的巨作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
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胡适

道家分两支,一支是黄老,一支是老庄。后来黄老失传了,就剩下老庄。老庄最讲究的是出世。儒家讲究的是入世,道家讲究出世。道家讲究的是超然物外,保身修道。

知大己而小天下 则几于道矣
——《淮南子•原道》
有道者 应卒而不乏
遭难而能免 故天下贵之
——《淮南子•人间》


淮南王刘安把道家各种智慧弄得透透的,可惜被亲信告发谋反自己自杀,更牵连子孙上千门客共计数万人丧命,淮南王刘安虽然立言《淮南子》而不朽,但其人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人生悲剧。

圣人者 常从事于无形之外
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
是故患祸弗能伤也
——《淮南子•人间》

意思即是:真正的圣人聪明人都会祸患来临之前将其化解于无形,不会等祸患来临以后再去费劲化解。
如同《黄帝内经》里面那句名言:

上医治未病 ——《皇帝内经》

好多道理淮南王刘安都懂,可结果他败得比谁都惨,好在他留下《淮南子》而立言不朽,其中蕴含很多道理典故乃至科学道理,著名的“塞翁失马”就出之《淮南子》,还有很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触不周山”这些神话也都是因为《淮南子》的记载而广为流传的,还有二十四节气也是《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录的。另外让淮南王刘安不朽的还有一个,据说是豆腐是他发明的。

第九十回 《淮南子》里的福祸与鬼神


前面讲到淮南王刘安挟策亡羊编撰了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淮南子》,按照书上讲的天人福祸之道,按理说他应该是这些都了解得真真的,能够趋吉避凶,明哲保身得以善终才对,可结果是他败得比谁都惨,这里也能看出来知行合一的不容易,对于大部分人知和行还是两张皮,道理比谁都明白,可到了具体的事上面又比谁都糊涂。所以王阳明讲到知行合一时特别强调:

人需在事上磨练 做功夫 乃有益
——王阳明

比如很多道理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顿悟,看似得道,可是没有具体事情上面的实践磨练很多所悟所得也是白搭,用那句大白话讲就是要理论加实践,这才是提高人生境界完善心智的正道。
《淮南子》里面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塞翁失马”,故事大家应该都妇乳皆知就不赘述了。故事中塞翁面对一时的祸福很淡然,深谙老子的智慧: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七》


祸可能变成福,福也可能带来祸,祸不足以悲,福不足以喜。

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
其意福祸的相互转换是深不可测的。


树黍者不获稷 树怨者无报德
——《淮南子•人间训》

这个说白了,就是佛教大书特书的“因果报应”
这方面儒释道是相通的,是高度一致的。都是教导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儒家教导: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
——《易经•文言传》

道家讲: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七十九》

关于善恶福祸这是关于大是大非的大问题,不论儒还是佛还是道,还是别的各宗教,他们教化人口径高度一致,都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他们都强调“阴德”,即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越是不求回报就越会有回报。
《淮南子》以孔子为例讲述孔子后代到当时至十几代,都是非常显赫的。《淮南子》就认为这正是孔子一生致力于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承积下的阴德泽被后代子孙所致。
在积德和福报时间关系上面,儒道和佛还是不同,佛教讲求“三世因果”,其积德和福报在前世 今生和来世之间交替,而儒,道没有佛教那种宗教的想象,而是把家族数世乃至数十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来考量福祸因果关系,那种前辈积德可能后面数代子孙得到福报。至于前辈积德或造孽后世哪一代收获这些因果善恶回报还是不得而知。《淮南子》里面还有一个类似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也是很好说明这一点。其中也蕴含人生有鬼神冥冥中掌控福祸因果报应,其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骨子里是相信有鬼神之说的,比如都口头的谚语“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如今当下大家都是主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教堂寺庙供奉各种上帝神仙等等,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鬼神是一直冥冥中存在于我们生活各方面见证的第三者,对那种善恶福祸因果报应有掌控的一个强大力量。
对于有无鬼神的问题,《淮南子》有一个很高明的观点:

愚者以为禨(ji)祥 而狠者以为非
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淮南子•汔论》

孔子的大致观点,鬼神能涉及到影响天下百姓的方方面面,比礼乐法律都影响宽广,对此康熙大帝也有一个归纳观点:

明则有礼乐 幽则有鬼神
——康熙《圣祖庭训》

所以在古代思想家圣人君主等等观念中鬼神乃是一个思想工具,他是一个双刃剑。《淮南子》还讲述民间很多祭祀上古大禹等等圣人乃至一些灶神等等习俗皆是教化人感恩等等,“此鬼神所以立也”或许鬼神思想源于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一点美好愿望。如同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的一种寄托。
再摘录分享下《淮南子》其中两个也和福祸有关的小故事。其一,一个叫秦牛缺的很有修为的人,一日驾车于山间赶路,偶遇强盗将其一车及身上财物乃至衣服都洗劫一空,这帮强盗也挺有意思的,走远了又回头看看秦牛缺后面的反应情况,惊讶发现秦牛缺居然光着身子吹着口哨哼着小曲悠然自得溜达没事人一般,强盗很惊讶于其坦然淡定问之,秦牛缺微微一笑:

车马所以载身也 衣服所以掩形也
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
——《淮南子•人间训》

强盗也很佩服秦牛缺的觉悟,强盗也不常理出牌,以秦牛缺修行太高绝非凡人很可能能和国王说上话殃及自己为由把秦牛缺杀了。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淮南子》总结归纳秦牛缺:

能勇于敢 而未能勇于不敢也 ——《淮南子•人间训》

就是说,有事遇事能顶上去当好汉堵枪眼还不够,这还不是真正的勇敢,还要适当时候能够装孙子会认怂,能适当颓废,胆小怕事,这叫“勇于不敢”。要“遭难而能免”才是关键。

凡有道者 应卒而不乏
遭难而能免 故天下贵之
——《淮南子•人间训》

对于如何的处世方式才是最积极进取的,《淮南子》认为:

得道之士 外化而内不化
——《淮南子•人间训》

对于道家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不为,只是说不乱为,而是顺应道和自然而为,这就是“无为”。拧着来就不是“无为”。可以说“无为”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做对的事情,这种有为就是“无为”。这就像如今的辩证思想。把道家这种辩证思想讲到极致:

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 太阳 太阴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这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的这句话就把那种辩证讲到极致了: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同样的道理,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福就是祸,祸就是福。利就是害,害就是利。远就是近,近就是远。这就是极致的辩证思想。
《淮南子》里面饱含很多辩证思想的好故事,也有祸福,利害,远近辩证的非常好故事智慧道理就不一一摘录了。
《淮南子》里面还有提及对同样的事情不同人感受领悟不同,其用歌曲类比:

非歌者拙也 听者异也
——《淮南子•人间》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坛经》

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楼主 徐夕18  发布于 2020-11-07 18:07:26 +0800 CST  

楼主:徐夕18

字数:191751

发表时间:2020-09-27 02:12: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8 12:43:47 +0800 CST

评论数: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