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

郭威的所有退路都被断绝了,此刻的他已经不在惧怕什么,复仇的种子在他心里燃烧,他决心一反到底,带领大军杀回开封。
在最后的誓师大会上,他看着眼前追随自己多年征战出生入死的兄弟,奋力喊出:“纵将士在外拼杀,浴血奋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可如今皇帝听信谗言,欲将我们除之而后快,我们不能任由欺凌,让我们一起杀回开封,夺回我们的一切”!
说完,他想起了自己惨死在开封的妻儿,悲从中来,暗自发誓,刘承佑,这一切都是你逼我的,我一定会让你品尝什么叫做代价。
兵贵神速,郭威从接到密诏到抵达开封城外只用了七天时间。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刘承佑措手不急,他只能仓促应战,但面对长期以来在边关敌对游牧名族骑兵的边军而言,刘承佑的禁军显得是不堪一击,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就此开始。
虽然过程很无趣,但结局很有意思。刘承佑由于不放心在城外作战的士兵,于是他决定亲自出城观战,以鼓舞士气。按说这一行动会极大激励他的军队,但事实证明,差距就是差距,郭威三两下就将刘承佑的军队击溃,直逼城内宫城。
看到这一情况的刘承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跑,他想进入城内扼守,但守城的士兵拒绝给他开门,堂堂皇帝进不了城有家不能回,做皇帝做到这份上也的确是悲哀。
没办法,他只能带领少数的随从向西北方向逃亡,在逃亡过程中,部将郭允明见跟着这样弱智的人实在是没有前途,倒不如用他人头作为觐见礼投降郭威,遂猛然上前,一刀刺死了他,年仅二十二。
历史再次证明:暴力之人,终会倒在暴力之下,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3 23:02:29 +0800 CST  
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郭威感到多少喜悦,相反,站在庭院内,眼前的萧瑟、冷清,让他有一种置身它地的错觉。
这里是他的家,一个月之前这里还充满着欢声笑语,妻子的嘱托叮咛,孩子的纯真笑脸此刻都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而此刻眼前剩下的只有紧闭的门窗与地上斑驳的血迹。
家的尽头是他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他很后悔,后悔出门时没有好好抱抱自己的妻子,亲吻自己的儿女,原来所有的离别都是在不经意之间。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拜刘承佑所赐,可刘承佑已死,家恨已报,国仇谈不上,我还能做的是什么呢?
结束了吗?
不,没有结束,已经走到这一步,就如离弦之箭,不能回头,我生来孤独,一路走来所有的挫折苦难都历经过来,如今老来无妻无子我也不能认命,是命运?是世道?总在无情的捉弄我?好,既然这一生你都不肯放过我,那就跟你命运,世道决个高低,斗个胜负。
想到这里,郭威擦干了眼泪,双眼向家投去了最后的温柔,随后转身独自向皇宫深院里走去。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4 12:34:03 +0800 CST  
理由
进入宫城内的郭威第一件事是去见了老领导刘知远的老婆李太后。他在路上已经想好了所有的说辞和理由。
两人一见面,郭威便凄苦的述说着自己有多惨,此举实在是逼不得已,迫于无奈。而李太后也当即表示自己教子无方才酿就今日大错,怨不了别人。
流程是必要的,但结果才是必须的,此次双方会谈的结果如下:
一.充分证明郭威绝无反叛之心,仍以拥立刘氏宗亲为帝。
二.李太后临朝听政,皇帝的人选由文武大臣共同推举选出。
相信读到这里会有很多朋友发出疑问,从后面郭威称帝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做的这一切不是多此一举吗?此刻直接强行称帝不就完了吗,为何还要整这么多事儿?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时刘家的实力还很强,条件不允许郭威这么做,郭威也清楚此刻强行改朝换代那么接踵而至的将会是无限的麻烦,而弑君篡位的骂名更是他不愿背负的,古人就是这样,通俗点说就是事情要办,牌坊也要立,而且还要立得合情合理,所以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驳斥的理由。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4 17:19:44 +0800 CST  
天才导演
为了这个理由,郭威决定自导自演一场好戏,演员的阵容是他和他的全部将士,而观众则是全天下人。当然这些演员除了郭威之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没有经过面试挑角就扮演了龙套甲,士兵乙的角色。不过郭威倒也厚道,在杀青那天他也都为这些演员们发放了片酬(加官晋爵),皆大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此时也被分配到了一个龙套角色,虽然没多少戏份,但从之后看来,他才是这部戏的最大收益人。
如果郭威此刻知道自己精心筹划的这出戏如今只是一场彩排,轮当表演老师,真正上映的时间要延迟到十年后由此时刚入自己帐下的士兵赵匡胤来翻拍,不知他会作何感想。而那时的那场戏,在历史上有着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陈桥兵变。
好戏开始!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4 18:52:57 +0800 CST  
后汉的皇位继承人终于被文武大臣推举出来了,此人叫刘赟,他的成功选举其实并不是偶然。
他的父亲刘崇是刘知远的亲弟弟,此刻身为河东节度使的他正准备为大哥报仇,讨伐郭威。
为了稳定时局,安抚刘崇受伤的心,郭威不得不安排他的儿子来做这个皇帝,而也正是这个安排,从后面事情的进展来看也属实是一出悲剧。
正当刘赟激动万分的出发前往开封准备继承皇位的同时,郭威也正式开始了他的进程,此前有情报告知,契丹大军正南下入侵,声势浩荡。(背锅侠,每次找的借口都是它)
这一情况来得突然,而郭威也自告奋勇的表示要做回老本行,领兵前往抵抗。
两全其美,即有人自愿去打仗,同时又送走了这尊大佛,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只不过他们仅仅高兴几天后就又会重新在开封见到他,而那时,郭威就坐在皇帝宝座上。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7 11:48:36 +0800 CST  
一般按照常理来说,领兵打仗,受命的将领大都会火速集结大军昼夜奔袭,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
可郭威正好相反,他的行军速度极慢,其心态不像是拉着部队抵御入侵,反倒是像随意找个地方搞野战拉练演习。
而这也正是郭威老练厉害之处,他在等待。
等待的不是时机,也不是契丹军队,他在等待军心。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清楚的明白,想要名正言顺的登位,靠的不是强硬和死皮赖脸,而只能是靠军心,靠将士的拥立。这样才能呈现出自己是顺应民意,是被迫的无奈之举,才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不得不说这样的心计,的确非同一般。在心理上,郭威抓住了这些部下的心!
大军在行军至十五日之后终于按耐不住了,哗变已经初见雏形,出来这么多天不要说契丹人,契丹马,连根契丹毛都没看见一根,而迎立的新皇帝刘赟此刻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皇宫准备登基为帝。
眼见所有的努力都即将功亏一篑,当初共同奋力杀回开封准备共享富贵的幻想即将破灭时,焦躁让他们坐不住了,这些部将极其不甘心。
说实话这并不能怪他们,仅一步之遥,郭威如果称帝他们就是开国功臣,荣华富贵自然不能少,反之现在什么都不做等待他们的就是刘赟称帝以后的秋后算账,造反杀帝这在古代来说不管哪个朝代都是灭族大罪!
这笔帐无论怎么算都不划算,于是他们决心以他们的方式来成就郭威,成就他,也成就自己。
而郭威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7 11:59:32 +0800 CST  
最后的结局不用多讲也知道是历史上的那套把戏,一大群将士拥立在郭威面前。
“当吧!”
“不当”
“求求你,为兄弟们想想,当吧!”
“求我,我也不当”
一番僵持之下,就好像郭威当皇帝比要他命还严重,而这群将士达不到让郭威当皇帝的目的比死了亲人还痛苦。
最后实在有人看不下去了,在一名不知名的士兵机智的解下黄色军旗披在郭威身上后,众人下跪齐喊万岁这场运动才圆满结束。
戏演到这也差不多该杀青了,再演就稍显做作,于是众人立即后军做前军,调转方向大张旗鼓朝开封走去……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于开封称帝,定国号为周,建立五代中的最后一代,史称后周。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7 17:04:23 +0800 CST  
这就是五代有名的“黄旗加身”,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要早,但名气没后者大,后者将会呈现得更完美,更饱满,后面会详细讲解。
这期间一直在讲郭威的故事,不是我偏离了赵匡胤的主线,而是这期间赵匡胤同志实在职位太低,大事基本没他的份,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一直都是局外人,所以他能更清晰的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从而在之后能更熟练的掌握这一技巧。这种技巧我们把它称做——权谋!
差点把我们还在路上的皇帝候选人刘赟遗忘了,此时还在一路狂奔,兴奋的他刚走到宋州(河南商丘)便接到自己被废的诏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还没来得及伤感,他便被郭威永远的留在了宋州这个地方。观其一生,他只是在纷扰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政治牺牲品。
刘贇的父亲刘崇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冤大头,刘姓江上被篡,儿子被杀,太上皇的美梦破灭,实在忍无可忍!
同年,刘崇割据河东地区在太原称帝,继续延用后汉年号终身抵抗后周,史称北汉。
其实他的这一行为放在今天我们能够理解,以他个人角度而言的确可以这么做,但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讲,他自知实力不足,主动依附契丹,坚决反对全国统一也确实是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耗尽了河东地区十二州黎明百姓的心血。(这是后话,后面详细讲解)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7 17:23:19 +0800 CST  
第四章.一代明君
此刻赵匡胤在部队已经混了好几年,混的好不好?
虽算不上大好,但他俨然是一个称职的士兵,由于他本人宽宏大度,不拘小节,抢来的战利品或是得到的赏赐都能与他人分享,加上能力强,武功高还无公害这使得他拥有极好的人缘。
除开我们之前讲到的高素质的九个结拜兄弟之外,在军队里还有一个人十分赏识他,这个人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最重要一个人,也是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直属领导。
这个人的名字叫—柴荣。
五代十国中公认的最有能力的皇帝,一代明君。
实事求是的说,正是因为他才成就了赵匡胤的一切,成就了大宋。
后梁贞明七年,柴荣出生在刑州尧山(河北隆尧),父亲柴守礼本是当地名门望族,但当时正是全国各地闹革命的时期,兵荒马乱中柴家日渐没落。为了生存,少年的柴荣选择投奔到嫁给同乡郭威的姑母柴氏。
在姑母的家中,由于他从小乖巧懂事,又天资聪颖,时常能够帮郭威处理各种事物,深得郭威的喜爱,于是郭威收养他为养子,改名郭荣。
但此时的郭威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家境并不富裕,为了补贴家用,年幼的柴荣从小便开始跟人外出做起了生意——贩茶。
茶,这在封建时期是国家一门重要的财政收入。未经政府允许,一般禁止私人买卖,做为古代唯一的饮料,它火的程度并不亚于今日的可口可乐,自从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来,各朝各代都严格把控这一商品。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商品的垄断经济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与腐败,这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官府在征收茶叶时往往把价格压得极低,然后再以高昂的价格转手卖出,赚取贸易差价。
这种方式造就了茶农的不满,于是他们偷偷将好茶卖给茶商,将劣质茶上交政府,反正茶花每年都开,茶叶就在那里,买卖高利润,不卖百不卖,于是很多人铤而走险做起了茶商这个高危行当。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柴荣并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敢与追求回报,不牺牲的人。(记住这一点)
但做茶商躲避官府进货这只是危险的第一环,更危险的还在第二个环节—卖茶!
由于北方不产茶,许多茶商在南方进货后都会选择在北方倒卖,但山高路远,路途坎坷,当时也没有刷卡支付或是现金支付,他们都是带着“现金”出门进货,再以“现金”进账,于是这一路上他们会被另一伙人盯上—强盗!
所谓贼不走空,有钱就抢你钱,没钱就抢你货,如果遇上孙二娘的那种黑店还有可能把你人都抢了做包子,面对这样的高利润行业你卖得快不如他抢的快。
所以当时的茶商一般都是成伙结队,一人担茶,几人武装,到后来的宋朝时期,甚至还出现过贩茶的武装力量,足以可见这个行业的危险性。
所以我们还可以得出柴荣在打群架和个人武装素质上至少是优与常人的。
不怕死,外加异于常人的军事天赋(打群架也是一种军事能力)和强悍的个人能力,这就已经足够了,至少在这个时代足够了,足以能够让他成功!
但这些能力至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代枭雄,又如何能成为一代明君呢?
事实上,长期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深知这个社会的弊病与丑陋,他见识过最真实残酷的底层生活,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个世界怎么了,种种经历都在他登基之后对他今后的执政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8 02:08:53 +0800 CST  
不得不夸赞柴荣的生意头脑,他的经商之路应该算是成功的,由于后来做了皇帝,民间便把他当作财神爷来供奉(柴财神爷),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这中间有什么关联,中国的百姓就这样,需要一个信仰,历来都是。
但就算再好的经商天赋也得需要时代的认可,此刻天下民不聊生,饥荒四起,我们的柴老板也不得不由衷感叹,年景不好,生意不好做啊。
而此刻正值养父郭威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做到刘知远的偏将,在接到郭威的邀请后,他毅然决然选择闹革命,弃商从戎开始进入部队。
这就是柴荣的早年经历,在战火中生,在征伐中死,这似乎成了他一生的宿命。
古人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8 19:04:17 +0800 CST  
论功行赏
作为郭威的亲兵,赵匡胤在后周建国后终于迎来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提拔为东西班行首。
这个官职说大不大,来头却不小,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班班长,虽然这个官没什么权力,但也算是个美差,平日接触的都是国家高层领导,权力的中心,照这结果发展下去,就算不能混到风生水起,至少也能在领导面前混个眼熟。
但此时的赵匡胤又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由于郭威让柴荣做澶州的地方澶州刺史,管理澶州,赵匡胤也同样选择放弃中央职位,跟随柴荣到地方上去历练。
这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也不被很多人理解,其中包括赵匡胤在开封的家人,一家难得可以团聚可又要分离,他们都不明白。
但赵匡胤依旧坚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再一次固执的跟着自己的直觉向前走。
我们不得不佩服赵匡胤的远见,从离家出走的抉择到漂泊流浪心性的转变,再到此刻的主动下放,每一步都是那么的独到准确。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因为眼前的利益是可见的,而未来是不可预见的,放下手中的利益而选择不知的未来是需要决心的,这绝不是一种政治投机,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柴荣就是未来的天子。
敢于放手,遵从内心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很多人宁愿攥着手里的那点老底等死也不愿放手去改变,在后来大宋的变法中,保守派明知国家烂的已经不行,依然不愿放开手中仅存的利益去改变,如果他们能明白此刻赵匡胤的道理,估计北宋还可以撑几年。
物质、名利、快乐固然美好,但总归是短暂肤浅的,荆棘、困难、痛苦虽然不堪,但总归深刻,只有历经挫折,悲痛洗礼的人,才能越发变得淡定,从容与坚韧。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2:25:02 +0800 CST  
初露锋芒
赵匡胤就这样在地方上吃了三年的灰,这三年里他并没有多少表现,而改变正是要等到三年后的一天。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做了三年皇帝的郭威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死因依旧是病逝。回顾他的一生,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凭借着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坐上了自己的宝座,开创了自己的国家,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是用他妻儿子女的生命换来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终身没再续娶,没有子嗣。
离去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但这时就又面临着一个问题,皇位的接班人问题。
无妻无子的他在临走前,选择养子柴荣成为他的继承人。这是一个他很满意的结果,柴荣的才略、仁德、稳重都让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但这个选择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至少李重进不满意。(记住这个名字)
李重进,此时的后周禁军高官,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郭威幼年出嫁出去姐姐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郭威的亲侄子,与郭威带着血缘关系,对于古代宗亲制讲究血统而言,他才是合理的继承人,但郭威没有选择他,此人虽然勇猛过人,但莽撞,不稳重的性格难以堪大任,为了让他死心,郭威在临死之前特意把他叫到床前向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免他觊觎皇位。
郭威的直觉没有错,李重进终将会反,不过不是此时。
看着自己挑选的接班人,郭威很满意。孤独、挣扎、拼杀一辈子,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了。954年正月,郭威含笑而终,年五十一,死前遗愿“丧葬一切从简,不修陵,不立碑”。
郭威,这一个生于乱世,成长与军伍的人似乎一生都在经历磨难,仅有的幸福却也只是暂时的,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他全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成就一方霸业,其黄旗加身的政变更是开创历史先河。他一生都崇尚节俭,在位期间制定一系列的利民措施,这些都为后来的统一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难得的是以其独到精确的眼光传位与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历史也已经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不负为这乱世中的一代枭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郭威,你可以安心的走,身后事就交给柴荣吧。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2:47:03 +0800 CST  
此刻的刘崇见到柴荣的布阵,他明白柴荣的心思,他也主动放弃久攻不下的潞州,主动南下直逼开封。他的心思和柴荣一样,寻求决战,一决雌雄。
此前几年的小打小闹让他彻底的失去了耐心,来吧,柴荣,是时候解决我们之间的恩怨了,我所失去的定要让你来偿还。
决战在即
三月二十八日,两军终于在高平县巴公原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片天然的战场,广阔的平原让两军列阵呈南北对峙。
巴公原,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方如今坐落在山西高平市内,虽如今已经荒芜,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画面。两个国家,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战,一个为了复仇而战,历史悉心的为他们挑选了战场,做个了断吧,成王败寇,赢的那个人将赢得一切,而输掉的那个人会被历史永远的定格在这里,历史是残酷的,而历史也是公平的。
决战前夜,柴荣看着对面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北汉契丹联军思虑万千。他深知自己已经押上了一切,不成功便成仁,输了将会一无所有,包括自己的性命。但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回头,为了黎明百姓,为了郭威,更为了自己,无论从哪一点看都不能回头。
为了这些我只能是奋死一战,一定会胜利的,我还有更大的信念,还有更大的报复在等着我,柴荣这样想到!
天很快明亮,在最后的军事会议上,柴荣抱着死战到底的目的下达了最后的军事安排。
右路樊爱能,何徽对阵敌军张元徽部(猛人),左路由李重进对阵契丹军杨衮,中路则由自己亲率禁军压阵,殿前司指挥使张永德与赵匡胤伴我左右上阵杀敌。这是后周所有的家底,安排完这一切,最后柴荣以最为真挚的眼神望向随他出征的将领,他知道也许这一战之后很多人永远也不会再相见,于是他用最温柔的口吻说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望各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国家就交给你们了,待到还来时,再共享富贵,各位珍重!”
三月二十九日,高平之战正式开始!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3:18:27 +0800 CST  
刘崇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他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击垮后周军队,在他看来兵力少于自己的后周是不堪一击的,一定要在后周援军到来之前将他击溃。
但战场上保持冷静的还有一个人,当他看到后周排兵布阵之后就清楚的知道此战没那么简单,绝不可轻敌冒进。这个人就是契丹北汉联军中领导契丹大军的契丹将领杨衮,当他找到刘崇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刘崇以为杨衮是来与自己抢功的,胜负欲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随即转头便对杨衮说到:“这是击败后周的最好时机,你不用再说了,都不需要你出手帮忙,你就在一旁看着我是怎么胜利的吧”(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
好心劝导惹来一身骚,杨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之后他的表现十分具有黑色幽默,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出过手,这其中包括刘崇战败逃亡。只能说认真的人惹不起啊。
上午九时,北汉大军突然开始发起冲锋,此时战场正刮着南风,逆风冲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刘崇久经沙场,能生存至今必定不简单,他深知兵法在于一个“奇”字,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能收获奇效。此刻逆风作战虽对我军不利,但后周军队一定疏于防备,能够打个措手不及。
果然,面对北汉的冲击后周大为慌乱,他们没有想到刘崇会在此刻发动攻击,急忙仓促应战。,而北汉左路的军中之胆张元徽更是锐不可当,所向披靡。
要问当世第一猛将何人,唯张元徽是也。张元徽带领四千骑兵以不要命的方式冲击后周右路,他的勇猛让后周右路的士兵傻了眼,仅一瞬之间,毫无抵抗的后周右路便被冲垮。
怕死的人总有不少,后周右翼主将樊爱能与何徽便是此刻的代表人物,当他们看见张元徽越战越勇,砍人如切菜之后,权衡利弊,还是觉得保命要紧,便完全不顾此刻还在战场的皇帝柴荣,就带领着手下逃跑了,而剩下的步兵见主将逃跑,也不战而降,右路全面崩盘。
这一局面让柴荣始料未及,他没想到自己的部下是如此的不堪和无能,这是一记致命的打击。
胜利的天秤开始向北汉倾斜,柴荣所在的中军也即将面临溃败。
后周危在旦夕。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5:29:38 +0800 CST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一般剧情中,危机关头总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此刻的后周也需要这样的一个英雄,而恰巧赵匡胤就是这样的英雄。
一直在观察战争形势的赵匡胤冷静的分析了战局,面对颓势他,以他独特的军事天赋分析出此刻北汉军队只是在气势和右路上占据优势,并不是完全不能反败为胜。
冷静的他对同样陪伴在柴荣身旁的张永德说:“张将军,此刻你我各带两千精骑从敌军左右两路包袭,偷袭敌军,定能稳定军心,重振局势“!
紧接着,他便一马当先,回头对着身后士兵们喊出:“我们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如今皇上处于危难之间,我们可以做的也只能是拼死杀敌,为国尽忠了”!(主危如此,吾等何得不致死)
说完便只身跨马,向敌军冲去。
赵匡胤带着一死护主的决心淹没在了战争中的人海里,由于他武艺的确高强,加之坚决贯彻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来回冲杀,这让北汉士兵大为震撼,深觉此人如有神助。而分配在右路的张永德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也深受鼓舞,来回冲杀,奋勇杀敌。
这一系列举动致使降到冰点的后周军心士气得以重新受到鼓舞振作,战争开始进入僵持状态。
但后周军队人数要少于北汉,柴荣清楚的明白,援军如果再不见辞辞不见踪影,他们撑不了多久。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5:45:30 +0800 CST  
扑吃
在围棋博弈对局中,有一专业术语名叫——扑吃。意为故意往对手虎口填子,让其被吃来达到减弱对手棋气的目的。此招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详情可参照天龙八部虚竹破珍珑棋局)
此刻在战场上深受赵匡胤感染的不仅只有张永德,还有柴荣。当他看着自己的部下不顾生死保护自己时,他心中的热血告诉他不能坐以待毙。他自知兵力不足经不起消耗,而唯一能快速致胜的方法只有一个——擒贼先擒王!
柴荣将目光锁定在了刘崇的身上,他并不糊涂,他更是清楚的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但要想挽救战局,只能是一招制敌,别无他法。
就让我来完成吧,我身为后周的皇帝,后周的一切我都应该为其献身,正所谓我不下地狱何人下地狱。或许我会战死沙场,或许我并不能成功,但为了子民,我值得一搏。
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这是一个技术活,这一招在历史中曾多次出现,但身为皇帝这么去做的只有柴荣。而且这一动作的难度系数大,几率小,运气成分高,别人又不是傻子等着你来砍。但这的确是战争最直接的胜利方法,屡试不爽。此招也是一记险招,成则胜,败则亡。
来吧,刘崇,一决高下,也决生死!
其实柴荣也并不盲目,他知道这一技术的要领在于快和突然,在对手没有反应和防备之前迅速解决方可功成身退,而此刻的赵匡胤与张永德正牵制着敌军的注意力,这是最好的擒王时机。
一声大喝之下(必要动作,起震慑作用),柴荣便带领着自己的骑兵冲向了敌人中军指挥的刘崇。(后来经调查,由于亲军都分给了赵匡胤与张永德,跟在他身后的只有五十余人,勇猛啊!)
北汉军队的前锋部队正如他所想,他们没能想到后周皇帝亲自带头冲锋,杀声震天,声势浩大(当然顾不及去数人数),来不及反应便纷纷避让。这让刘崇大为慌乱,这种自爆的方式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还想多活几年,急忙命令在前线杀得正起劲的张元徽回防护驾。
这位北汉的军中之胆此刻正杀得兴起,得到命令后便急忙冲忙上马往回赶。俗话说,心急成不了大事,在一片混乱之中,他的坐骑中箭倒地,他也随着跌下马来,还没来得及起身,随即便被迎上来的后周士兵乱刀砍死。
这下北汉军队彻底炸开锅了,这样的打击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他们的精神支柱垮了!军中之胆都破了!这仗还怎么打?
仅一瞬之间北汉这些士兵也充分发挥五代军队的“优良品质”——逃跑。
兵败如山倒,话说柴荣都没反应过来,他本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刘崇,怎么此刻所有的人都在跑,难道我有这么可怕?纳闷!
虽然他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但他却用他的举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战争就是这样,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堪称戏剧!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6:02:47 +0800 CST  
此时的高平巴公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杀声与逃跑声整天动地,火光与鲜血共成一色,无数的士兵在此丧命。他们互不相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思想,他们也许也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但命运还是将他们安排在了这里,义无反顾的举起兵器,直到倒下的那一刻。不管战争结局如何,这对他们人生而言,不知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些士兵不明白,但刘崇明白,看着发疯一样逃跑的士兵,他知道他彻底的输了,无力回天,于是他也只能向着国家的方向逃跑,逃跑前他恶狠狠的看了杨衮一眼,喊你不帮忙,你还真就袖手旁观啊!而杨衮这一次彻底的充当了一回搏击观众,然后率军回国。
停下来的柴荣明白他胜利了,胜得这么惊险,他不敢相信,仿佛一切都在梦中,但看着眼前倒下的北汉军旗,他明白自己的确是胜利了。
但该完的事情还没结束,自从他与刘崇踏上这场赌局后,就注定只能是有一人生还。
事实证明柴荣的确是一个不好惹的人,高平之战刚打完他便带军前往山西把北汉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决心一扫北汉,收复山西(报复心实在是重)。但由于这次后周准备不足,加之北汉引援契丹军队,最后也只能收兵回国。
同年十一月,油尽灯枯的刘崇带着仇恨在一片哀叹声中死去,年六十,虽然他死去了,但这场恩怨并没有结束,他的后人仍将秉承着他的遗志与仇恨继续与后周与大宋殊死抵抗下去。当然,这是后话。
至此,高平一战全面胜利!柴荣与赵匡胤名声大噪,他们让全天下人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并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让所有人闻风丧胆。
柴荣也通过这一仗迎来了无限的威望,没有人再敢质疑他,他也认清了自己的实力,自此开始他的抱负走上全国统一道路,至于那个冯道,他也在羞愧中引咎辞职,没再继续自己的老油条生涯。
后世的史学家也普遍认同这一战为赵匡胤的皇业奠基之战,回京后他被升任为殿前都虞候,继续开始书写他的传奇人生。
这就是赵匡胤霸业的开始,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16:17:13 +0800 CST  
第五章.三征南唐
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柴荣带来多大的喜悦,相反,他是一个能在事物的发展中善于总结的人。
他始终想不明白樊爱能,何徽等人为何能在自己亲自主持的战争上众目睽睽的逃走,他很生气,结果是一气之下他将逃跑的七十多名军官全部斩首示众,以示军纪。
杀人固然解气,但发泄并不是目的,解决事情的根本才是目的。其实我们也不能全怪樊爱能等人,因为他们的作风正是五代以来军队的风气,打不过就跑,跑完之后再打,没有任何人会责怪这种做法,军人的尊严在他们那里固然不存在。
但柴荣是个例外,他追求的军队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样的军队不是他心中想要的军队,他要的是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涨、不畏惧、有气势敢于决战的一支军队。
所以,他决定整军。
当思想开始萌芽后,行动就将是下一步动作。
所谓整军,自然是要将军队的作战能力、士气、风气、素质等方面大为提升的整理改变。而作为领导整军的人,就一定要是一个优秀的军人,这个人必须要观念正,思想高,能力强,有威信,这样才能够有能力让这些老兵油子佩服,从而改变底层将士整体居面。
柴荣思来想去,能符合这些要求的就只有是在这次高平之战中大放异彩的赵匡胤,此人能力强,素质高,一身正气,临危不惧,由他堪任是最好的选择。
在赵匡胤整军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后周的军事制度,这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赵匡胤是如何走上的人生巅峰。
后周的国家军制由两部分构成,禁军(中央军队)和厢军(地方军队)。厢军就是各地节度使所管理的军队,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节度使。这里先讲赵匡胤所在的禁军。
禁军
后周中央禁军由两个系统组成,大致类似于我们今天公司部门下面的两个工作分队,它们分别是侍卫司和殿前司。
一支军队为何又要分为两个队伍呢?
这看似让人很不理解的行为,其实答案很简单。当初郭威在兵变夺权之后,他深知一支军队的领导人权利极大,对皇位会存在莫大的威胁。所以他将禁军分为两个系统,分设五位高级军官,让他们互相制约,相互牵制,以达军队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哪怕之后军队再起兵变,中央也还有另一支军队可以制约。
从《论法的精神》上来讲,这就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殿前司与侍卫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殿前司一把手为殿前都点检,侍卫司一把手为侍卫亲军指挥使。
虽然郭威当初要求他们各司其职位,互不干涉,但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们一直都在明争暗斗中争夺权利,都希望自身壮大从实力上压制对方。
此时的侍卫司实力要强于殿前司,而赵匡胤此刻的军职为殿前司的殿前都虞候(领导之一),但从赵匡胤接任整军后,这一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开始整军
接到命令后的赵匡胤成为了整军的负责人,一般一个公司要想改变风气都是从裁员开始,军队也一样,赵匡胤首先是把那些兵痞和战斗力不足的老弱病残士兵进行淘汰(反对他的自然也在其中),其次是全天下招募新兵,精心挑选那些年轻气盛,体魄强健的士兵进入禁军队伍,同时还抽调侍卫司的部分精英进入自己所在的殿前司,以壮大自身实力(不太地道)。
当然,最后安排一些自己的结拜兄弟,亲朋好友进入领导班子这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
这一系列的选拔与提升让赵匡胤经理从这时起开始拥有自己的派戏,为自己在军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能够理解,人都是会对赏识自己的人感恩)。而也正是这一次的整军,一大批兴新将领开始成长起来,他们都是后来大宋朝早期的重要将领,这其中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良将的曹彬,还有勇猛过人被我们在荧幕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
潘美。
这里再多说一下整军这个东西,事实上整军这一方式在历史中百试不厌,无数人通过这种方式搅动风云,其中在近代中最出名的也有着这么一位通过整军,建立军校,任命大批中下级军官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
他的名字叫蒋中正,字介石。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09 20:00:37 +0800 CST  
柴荣是一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简单来说,他敢为别人之不为,敢做别人之不敢做的事。
别人不管百姓死活,他管,别人不敢毁佛像不敢让和尚还俗,他敢,更为重要的是,没人在乎全国统一,但他在乎!
事实上,如今柴荣虽已君临天下,但他从没有一天忘记过早年经商时游历各地看到的惨境。而他也清楚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是因为分裂。
因为分裂,神州各地战火四起,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唯一能够阻止这种现象继续发生就只能是全国统一。
虽然他知道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但这是他心中的信念,因为信念,才无所畏惧。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与抱负,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
“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养百姓”。
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周世宗柴荣三十年计划,类似于今天的经济计划,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后周显德二年(955),柴荣在检阅完赵匡胤整治过的军队后十分满意,看着眼前精神饱满,军纪严明,军荣整齐的军队,他知道时机已到,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统一全国的机会。
一个先着的时机!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10 17:28:40 +0800 CST  
世界宛如一盘棋,所有的人都在里面进行博弈,在柴荣之后的三次征伐南唐的军事行动中,我们也以围棋中的三个阶段来介绍,它们分别是围棋术语——布局,中盘,官子。
布局,原指围棋的开局规划与走法,指引着棋局最终的走向。
战争也需要筹划与布局,从哪里开始下手,怎么打,派谁去打这些都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于是柴荣在整个后周的高级知识分子里搞了一场考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晋级考试,考试的方式为命题作文。
这篇作文题目在历史中很出名,名《平边策》。
在众多考生将答卷交上来之后,阅卷老师柴荣很不满意,这些答卷中大都考生都主张内敛,希望通过自身国家的修养与仁德来使四周国家归顺。
这是典型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看法,也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答法。以当时情况来看,统一只能是吞并与被吞并的问题,还使别人归顺于你?真是滑稽之谈。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篇文章策论深中柴荣下怀,他发现还有人的想法可以跟他站在一起,这就是当时刑部官员王扑提出的先南后北平边策。
这篇论文文辞华丽却不脱离实际,简要明了的阐述出当前天下局势,并明确指出接下来的走向。
我们不得不佩服历史上的很多谋士,在形势尚不明了,无法预知未来之前,他们坐在家中就能通过自己的见解分析出天下形势,比如在深山里答出《隆中对》的诸葛孔明和此时的王朴,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才。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09-11 17:12:50 +0800 CST  

楼主:在你心河

字数:73222

发表时间:2020-08-28 04:36: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9:59:49 +0800 CST

评论数:7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