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

最后的办法
赵匡胤不想谋反,他也没有想过谋反,但一统中原这的确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这看似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但其实并不矛盾。
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来看,一统中原是结果,而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过程。虽然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但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在结果面前,过程就如一个侍者,它最终都是在等待结果的到来。我们可以注重过程来达到结果,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注重结果来选择过程。所以这也正是应了那句古话——成王败寇。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赵匡胤之后的行为。
对于赵匡胤而言,他没有造反的必然性。从经济学上来说,这属于机会成本高,成本高,机会小,很容易亏本。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打开他的人生履历,我们就会惊叹地发现开挂的人生是不能阻挡的,从二十一岁离家出走的社会青年到此时的国家级干部,短短十一年间他就走完了别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也到达不了的高度,而这全部都是后周和柴荣赋予他的。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之后还要顽固的坚持去造反呢?这也正是因为这属于没有办法的最后的办法。
相信赵匡胤自己也掰着指头数过,从唐朝灭亡至此五十三年间,已经历经五个朝代,十三个皇帝,而其余各地更是割据林立,战乱不断,期间无数人在战争中死去,无数百姓在流离中丧生,而造就这一现象的是因为什么呢?无外乎两个字——权力。
可这些所谓的胜利者靠战争,靠杀戮来获得的权力似乎并不牢靠,这也让无数的野心家有机可乘,前赴后继的掉入了权力的深渊。这样的行为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多骨诺米牌(相信大家都玩过),骨牌一直倾倒下去,游戏永远不会停止。这当中也有柴荣这样的人试图阻挡它继续倾倒,但最终也于事无补,七岁的柴宗训注定将会成为游戏里的骨牌。
这是一个残酷的权力游戏,难道最终就没有终止它的办法吗?答案是有,得有一个强大的人能够站出来拼尽全力去阻止“骨牌”倒下去。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没有人再敢侵犯你、伤害你,你才能够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才能一直走下去。
这就是从古至今万年不变的生存规则,也是权力的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
二十三年后,赵匡胤终于想明白九岁那年,他对石敬瑭发出的疑问,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是的,重要!至少对于此刻的赵匡胤而言是如此。
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像的——荣格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0-24 16:05:13 +0800 CST  
造反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当年的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烂命一条,身无牵挂,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搏一搏单车还可以变摩托,他们是天生的造反苗子。但这件事对于赵匡胤而言却并非如此轻松。
目前整个后周基本没有任何人敢来找他麻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过得相当悠闲,银行卡存款蹭蹭上涨,除此之外他还有着自己的属地、和睦的家庭,他再也不用为家人的温饱和安全担心,如果日子过得实在无聊,还可以递交个申请带万吧兄弟出去转转,活动活动筋骨,地点随便选。
可就是这些美好东西,如果造反一旦失败就将不复存在,造反不是过家家,失败了道个歉就有用的,那时不但自己小命不保,家人、朋友、存款都会没了。这些还都是次要的,最要的是名声,此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那都终将背负如:“白眼狼”、“做人不地道”、“欺负孤儿寡母”的等等骂名,然后后世的史官再在史书上狠狠的记上一笔,某某年某某月赵匡胤以下犯上,作乱谋反。
这对于好面子的赵匡胤来说,这实在是一件要经过仔细考虑的事情。然而就在此时,府衙内的一个人彻底的打破了赵匡胤的犹豫和最后的宁静,也最终改变了他们二人的命运。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0-24 20:10:35 +0800 CST  
祸根
赵普是在赵匡胤当上节度使后奏请朝廷将他调任为自己的幕府推官的。三年后,赵匡胤移镇宋州归德府,再次将赵普聘为幕府掌书记(第一幕僚)。
虽然赵书记也姓赵,但赵普与赵匡胤的确不是亲戚关系,他也没走后门。
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倒并不是因为赵书记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这完全是因为当年在滁州赵普给他留下的映像实在太深刻了,加上赵普代替他陪伴父亲赵弘殷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程,所以这才是赵匡胤一路提升他为自己的幕府书记的原因。
可能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报恩意图的举动,却为他迎来了改变他命运的谋士。
赵普,字则平,蓟县人(今北京西南)。出生于五代中的第一个朝代,后梁末世922年,只比赵匡胤大五岁。出生于乱世的他在故乡生活了十五个年头,一直等到后唐清泰三年(936)的那场重大变故后他的生活彻底的发生了改变,这一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将他的家乡拱手送给了契丹。
赵普的父亲赵迥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他不甘就此沦为契丹臣民,于是放弃了“安土重迁”的古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举家南迁,在辗转流离多年后最终定居西京洛阳。这样算起来,虽然他和赵匡胤不是亲戚,但也算是半个老乡。
由于长期不稳定的生活,迫使赵普没有稳定的读书条件,武又不行,书又读的不多,以至于最后赵普也只能是略通笔墨。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种,赵普虽然笔墨不多,但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
后汉天福十二年,二十五岁的赵普迎来了他曲折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工作——幕府衙吏,这个工作说白了也就是抄抄文件,传传话之类的事情,但他这个工作一干,就是七八年。在七八年的政治底层中摸爬滚打下来,赵普的文化水平虽然没有太高的长进,但他逐渐掌握了另一个重要的学问——厚黑学。
凭借着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与分析,使得赵普在幕府里通晓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斗争哲学,其熟练掌握的都是些阴谋诡计、权谋手段之流。但我们也不能去责怪赵普同学不学好只学坏,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掌握这些,而这些,赵普同学学习起来是很有天分的。
在乱世时期,这样的人才极其有用,能量极大。这类人多年在残酷社会中的阅历和他经历的风波使得他们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们有着搅动风云的能力,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乱世之臣。
赵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0-24 21:15:23 +0800 CST  
尽管此时的赵普判断问题已经比别人准确,懂得如何抓住时机、拥有远大的抱负但他仍旧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
胸怀大才,却报国无门,这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下僚,辗转于各个州郡幕府之间。
或许是对于自己的前途深感迷茫,年轻时的赵普先生还特意去做了一件绝大多数人在逆境时都会做的事- -算命。
在我们今天看来,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算命无非是寻求一个心理慰藉,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摆摊儿的算命先生似乎很有两把刷子,他不但没有一顿瞎忽悠,而且还准确无误地预言了赵普的未来前程和命运。
算命这个职业历史悠久,在史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历史名声很高。之所以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期待。在时光机没有发明出来之前,这似乎是预知未来最好的办法,而历史上的名人效应更是增加了这一群人的神秘感。
据说当时赵普先生坐在算命摊儿前准备问卦,正值当朝宰相范质一行人马威风凛凛的从旁边官道上经过,这让他不禁在一旁感叹道:“如此高官,不知是修了什么福分啊,我何时才能如此啊”!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算命的相士把不屑的眼神从范质等人身上移开,转过头来对赵普说出了激励他一生的话:“员外你很快富贵,更会强过此人,你又何必去羡慕他呢?”现在开来,这位算命高手的业务水平已经达到专业水准,他的预言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证实。
其实赵普先生你大不用担忧,你的才能很快将会派上用场,你的抱负很快就能实现。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柴荣死后赵普看到赵匡胤的踌躇后,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他所学所悟的才能将会有所用武之地,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赵普抓住了眼前的这个机会,并在不断的游说与密谋商讨下,使得赵匡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虽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赵普为赵匡胤筹划设定了多少方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意志和信念从这时“出发了”。
如果说此前的赵匡胤还在犹豫,那么赵普的出现让就赵匡胤真的决定图谋不轨了,从法律上来说,这是一个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些路,一旦踏上就不能回头,信念对于他们而言到底是坚强还是残忍。
今后的人生里,是否还会回想起这一刻,而只剩一声唱罢后的叹息!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0-29 20:27:13 +0800 CST  
暗流涌动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总而言之,其实就一句话--造反单靠思想是不行的,还是得靠实力,即所谓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便是这个道理。
后周显得六年下半年(959),柴荣死后几个月,整个后周的禁军系统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流动。
问题出在侍卫司那边的中级将领上,先是这些将领莫名其妙的被升官的升官,贬职的贬职,待众人一头雾水之时,接下来的情形便使众人豁然开朗。原来顶替这些调走的人大都为赵匡胤的义社结拜兄弟,这一招釜底抽薪不可不谓之狠毒,意在架空侍卫司副指挥使韩通的权力。
所谓熟人好办事,有了一众兄弟在侍卫司压阵谅韩通到时也无力回天,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令人称奇的是,此时整个后周官场都知道赵匡胤接下来将会有大动作,可就韩通对此毫不知情,就连他驼背的儿子都已经看穿一切,劝告他早做准备,但他依然不以为意。由此可见:呆板、政治灵敏度低在官场上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按说该做的准备已经做足了,似乎赵匡胤也应该按照惯例直接向皇位发起挑战,走上人生巅峰了。别慌!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同志还有第二段话没讲完: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对于此刻的赵匡胤而言,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在于抓住人的本身!
这可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要世代稳坐江山就要掌握群众,可群众又不傻,用什么理论来骗过他们呢?真是让人头疼。
婊子做了牌坊还得立,哎,造反可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这个理论条件去哪里去找呢?所谓的理论条件无外乎就是一个造反的理由。
没办法,想辙吧,咱老赵秉承的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01 20:18:00 +0800 CST  
理由
做皇帝需不需要理由?答案是肯定的,需要。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以理服人,纵观历史上历来的造反运动,似乎都有一个完美的造反理由,如:清君侧、勤王、替天行道等等理由。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有两点:
1.在封建社会中国儒家思想下的教育里,仁义礼智信是评判一件事物好坏的标准,道德关乎事情的合法性,而造反运动似乎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顺当的理由来给自己当作借口,这个理由就算骗不了自己,骗骗不知情的广大群众也是好的。
2.所谓理论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一个好的理由与口号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的,此类例子如陈胜吴广起义的“天下苦秦久矣”,朱元璋同志造反的“天道好还,匹夫无不报之仇”等等。到了近代,那个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被无数人奉为精神领袖的希特勒,就是一个天才级演说家,他的反犹太人理由与口号则是挑起世界战争,壮大自身队伍的最直接原因。
这样看来,理由与口号实在是个好东西,简直是造反谋权的硬性条件。相信赵匡胤此刻也想到了这点,但遗憾的是,这些对于他而言却并不实用。
赵匡胤不是什么备受迫害的贫农,更谈不上跟后周有着什么必报之仇。相反的是,他是备受恩宠的禁军将领,是国家的托孤大臣,而造反的对象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柴荣的儿子,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个皇帝只有七岁,外加一个二十多岁的母亲,无论从哪方面看,自己都是理亏的,因此寻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是极其必要的。
但是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又合法这又谈何容易,办法就那么多,别人还都用过,可见做贼要想不心虚,看来的确很难。
于是赵匡胤与赵普开始从浩瀚无垠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典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翻了遍史书之后终于让他们找到了与此时情形类似的情况,只是当他们看到这个人的名字时不经泛起了难处- -郭威!
赵匡胤完全没有想到上一个成功者竟然是郭威,想当年自己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跟着他一起过了把造反的瘾,难道十年后再用同样的方式造回来?这太疯狂了,历史真是戏剧。
赵匡胤作为亲身经历者虽说具体流程已经很熟练了,不过就是简单的拉兵出去逛一圈,但情节属实过于老套,人家刚用十年再用一遍的确没什么创新。
但经典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可行性强,成功率高啊。你用或者不用,它就在那里,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有了理论方法与成功案例的支撑,这让赵匡胤更加拥有信心,所以他当即放弃了宋州的养老生活,赶回了京城开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已经很清楚了,实在有不知道的可以打开初中历史课本看看。陈桥兵变并不是偶然,它是一场政治阴谋,赵匡胤能骗的了当时人,可他骗不了自己,还有后来的我们,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04 01:40:40 +0800 CST  
第八章.开国
公元959年就这样过去了,不知是否有人会怀念它。伴随着寒冬清晨里的浓雾,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开始了,而这一天的浓雾同时也寓意着两个人不同的人生。
赵匡胤在这场“浓雾”里走着,他不知道在浓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兴许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兴许自己根本走不到尽头,他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一直走下去,不知走了多久,他终于看到前路一道火红色的光,沿着光走,周围的浓雾正逐渐消散,他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朝阳。
柴宗训这一天也同样在“浓雾”里行走,七岁的他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该怎样走,浓雾越来约大,大到有些看不清他的身影。他想要回头,回头寻找父亲为他留下的那些值得信赖的人,可当他转身之后才发现,原来来路早已无迹可寻,身后更是无人守候,他不知道的是,从他父亲离去的那天起,他就已经没有来路只剩下归途,他早已迷失在这场权利的浓雾里,伴随他一起的,还有他的人生。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注定是被历史所铭记的一天,赵匡胤终于将他筹备已久的计划决定在这一天开始实施。之所以选择这一天,赵匡胤也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这一天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一切计划从这天早晨开始。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04 19:32:48 +0800 CST  
赵匡胤选择春节开始行动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春节,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后周的文臣武将也是人,即使是平时国务繁忙,这个时刻也要过过节假日和家里的老婆孩子守岁拜年,吃吃饺子,搞搞家庭娱乐活动的。但赵匡胤和他的团伙没有过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成败就此一举。
正月初一,早朝上大臣们满面春光正在融洽的互道新年,并就年终奖既新年计划等问题相互交流交换了意见。然而就在此刻,一份边关战报打破了此刻朝堂内喜气祥和的氛围。
北方边陲重镇,镇、定二州传来急报,北汉、辽国正联合大军朝国境线进犯,国战一触即发!
此消息一出,朝堂之内一片哗然,这北汉、契丹欺人也太甚,自己不想过年就算了,还让别人不好过?一顿牢骚发完,自然还得寻求解决的办法。
这个桥段自然是我们的赵匡胤先生设计出来的,从《辽史》来看,辽国史料对此次军事计划只字未提,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辽国正后院起火,忙得一塌糊涂,哪还有闲心发兵攻周。再从镇、定二州来看,为什么消息的来源地是这两个地方?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两州的守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赵匡胤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此刻他并没有毛遂自荐,反而是不露声色的观察着宰相范质、王溥等人,他有充足的把握相信范质等人一定会派遣他挂帅出征的。
赵匡胤的自信并非不无道理,他知道此刻后周有能力带兵出征的只能是他,这是唯一的选择,到时所有的事情都会朝他设想的走。
果然,范质、王溥等人似乎被新年的气氛冲昏了头脑,他们并没有考察消息的真实性,而是误判了形式决定让赵匡胤担任主帅带兵出征。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三天之后他们就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懊悔不已。
正月初二,大军集结,赵匡胤开始调兵遣将。命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大军先锋,先期率领前军部队北上御敌。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部署,为何赵匡胤不率大军共同出发反而是派遣一支先头部队先期出发呢?这看似是一个很矛盾的做法,其实并不矛盾。
原因在于慕容延钊这个人,这是一个赵匡胤掌控不了的人。他的资历比赵匡胤老,军中威望并不低于赵匡胤。
他在,难免会坏大事。
随后赵匡胤做出了他的第二个部署,命结拜兄弟殿前司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领兵驻守京城。
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部署,因为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 -充当内应。
这些安排完之后,赵匡胤在这一天还顺带做了一件事情,搞舆论!这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当今我们社会但凡名人有新的动作,都会先搞搞舆论上升热度,其实早在一千年前赵匡胤就已经拥有了这项专利,这一天里京城突然流言四起“当以将军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这就好比提前给百姓打了个预防针,大家不要惊恐,不要慌张,一切都是按照流程办事。
从以上计划来看,赵匡胤对这次行动策划的十分全面,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从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再到内应的安排再到舆论的力量面面俱到。
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赵匡胤要的就是一场完美的政变!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07 01:48:16 +0800 CST  
戏剧的开始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这一天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结冰的溪流伴随着阳光的照耀开始缓缓流动起来,路边的积雪正在悄然融化。后周的士兵们穿戴好盔甲,佩戴好刀剑,在接受完最高统帅赵匡胤的检阅后,开始了北上之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段旅程会改变的是决大多数人的命运。
当大军刚离开京城没多远时,此刻部队里的一个军校突然不走了。令人称奇的是,他正在目不转睛的盯着天上的太阳看个不停(也不嫌刺眼),边看口中边说出了我们听过无数次并之后还会听到的经典疑问:“咦,奇怪?”
他的这一怪异行为,引来了无数士兵的好奇,于是众人纷纷把目光望向了天空。
"这也没什么差别呀?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有哪里不一样的?“
在再三追问下,这位军校终于道出了他停下脚步的原因:
”这本是天机,我本不该说与你们听,但或许这就是天命。你们看,此刻的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互相搏斗,其中一轮太阳即将被击败。“
语出惊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这样的有背自然科学常识的话招来了赵匡胤的亲信幕僚楚昭辅的关注,在经过他的二次观察后,他说出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一日克一日,新的太阳已经把旧的太阳赶跑了“。
要知道在封建时期,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阳就代表皇帝,这下新太阳赶跑了旧太阳这还得了,四下一片哗然。
......无语。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打心底佩服。此二人的演技已经达到专业演员的水准,他们在纵目睽睽之下说瞎话还不做作、不浮夸的表演放在今天来讲至少可以提名最佳男配角奖。
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桥段,让我都有点怀疑当时的总编剧赵普先生的智商。士兵们又不是傻子和瞎子,有没有两个太阳他们会看不见吗?太阳又不是你家宝贝。
但令人意外的是,当时的士兵们对这样的话却深信不疑。这是为何?
当然,这并不是这些没文化的大兵们好忽悠,问题的根本在于说出这句话的人。
这个军校叫苗训,与业余忽悠人的神棍不同的是,此人的”大学专业“就是天文占卜、黄老之学一类专业。其在早年间就西上华山就读于”华山道教学院“,师承道教天师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门下,是一个专业的神学人才。
苗训在”大学毕业"后便投入了赵匡胤的帐下,他在军中素来颇有威望,就因为他掌握着其他人不懂且不能掌握的一门学科- -天文学。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这类人高深莫测、迷弟众多,他说出口的话,就算有违常理你也会深信不疑, 而且时常还会责怪自己慧根太浅,不入主流。
唉,可见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09 00:53:28 +0800 CST  
赵匡胤这两天制造的舆论和一顿封建迷信宣传的确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天夜里,大军停驻在距离京城四十里开外的陈桥驿,这一夜,注定是一个繁忙且不寻常的一夜。
陈桥驿,按说这个地点只是一个无心挑选的地界,可一天后,它将名垂青史,成为兵变造反的代名词。
这天夜里大军行军驻扎陈桥驿之后,已有不少将领在一起密谋,私下聚集在一起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针对这两天的怪异现象展开的一系例要不要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辩论。
最终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摸不清赵匡胤的路子。
要说这老赵也不地道,这一出是不是他整的也不提前支会暗示一声,这让我们这些做小弟的如何揣测?私立新君可是灭族大罪。
明确地说,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封建皇权万年不变的潜规则问题- -站队问题。
不管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古代还是现在,一步登天,青云直上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在封建社会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做皇帝,可这一方法难度系数大,对人才要求度极高,很多人都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们对皇位不敢有妄想,转而退求其次,选择站队。
所谓站队,就是站一个他们认为有潜力当皇帝的老板,并以他马首是瞻,尽心尽力。新皇帝登基自然不会忘了穷兄弟,到时候自己就有翊戴之功,是近臣,好处自然不能少。
但干这一行也有风险,战争年代武将拥立主将造反,万一遇到个正直忠义的主将那么你就是私自谋乱,把老板陷入不忠不义的地步,还没等你把大好蓝图描绘好,你就被咔嚓了。
而在和平年代,这个问题就更为严峻。皇帝的儿子那么多,在没立太子之前谁都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立了也可能被废),皇帝总有一天会死,如果不提前拍拍未来皇帝的马屁可能到时啥也捞不着,但这则又面临着两个问题:1.插足皇家私事,可能还没等到新皇帝登基那天你就被解脱了,2.陷入党争,容易成为各路行家“炮轰”的对象,毕竟谁都希望自家主子当上皇帝。这是一种风险投资,到最后无外乎就是想要获得两个字- -权位而已!于是诸位大臣就开始站队,站对了队伍那么就是心腹,前景一片美好。而如果站错了队伍那么迎接你的就将是新皇帝的反攻倒算,小则吃牢饭,重则丢掉性命。
这样的方法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胆量、谋略、甚至运气,但总的来说,收益与成本比起来,收益还是要大于成本的。确切地说,无数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身居高位,位极人臣,但同时也有无数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万劫不复,所以各位请一定要三思啊!
其实赵匡胤并没有把这么复杂的问题丢给这些武将,他安排了一个人来搭建他与这些小弟之间的桥梁。
李处耘,文职干部,是军中掌管仪仗与侍卫的官员,算得上是赵匡胤的身边人。
这位仁兄在这天夜里不知道是晚饭吃撑了还是怎地,大半夜里不睡觉,四处瞎转悠,在转了几圈之后他终于恰逢时宜的被这群秘密商量的武将瞧见了。
这还能让他跑咯?正愁没人替我们探探路,快去,快拦住这娃!
他们瞧着李处耘就像瞧着颗金灿灿的猪头,下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就全靠这个人了,他是赵匡胤的近臣,让他探路最好不过。
李处耘有些莫名其妙(演的),边解释自己是吃完饭出来溜达的边听他们道来缘由,待众人说完之后,他一脸无赖的说出了让大家傻眼的话:
“各位兄弟,不是我李某人不帮你们啊,是这个忙实在没法帮,主帅今夜雅致高涨,多喝了几杯,现在醉倒正睡大觉呢!雷都打不动!”
这真是奇谈,行军打仗之夜,主将醉倒,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众人正准备铩羽而归时,一句“但是”,事情往往反转在这个但是之上。
“但是,我虽然不能替你们向主帅转达你们的意图,可我们可以一起去找赵军事(赵普)商讨啊!”
赵普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他甚至有些兴奋,但他知道,他必须要强做镇定,这不是彩排,没有重来的机会,成败只此一举。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10 14:06:20 +0800 CST  
据史料记载,赵普在听完众人说明来意之后是声色俱厉的批评了在场人员,并严厉的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以往从未有过的正义光辉形象将他照得发光,身躯瞬间伟岸了起来。
“胡闹,你们侮辱我可以,但请不要侮辱太尉。太尉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忠心赤诚大家有目共睹,如果他知道你们这样做,定不会宽恕你们的。”
......
精彩,实在是精彩。唱黑脸的唱黑脸,唱白脸的唱白脸,赵匡胤正义忠心的形象被衬托得淋漓尽致。当下就有军帐内的部分将领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悄悄退出了军帐之内。
这正是赵普的厉害之处,他之所以把话的分量说得如此之重,就是要考验众人的底气, 那些三心二意,意志不坚决之人自然就被筛选出去。
这是需要何等的定力,面对自己策划已久即将获得胜利的时候,他选择了隐忍,因为他知道,此刻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这一招,在三十六计之中叫做欲擒故纵。
赵普说得很坚决,但还有人比他还要坚决。这个世界上你横,但你要相信一定还有人比你还横,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情已经败露,进退两难,不成功那便成仁,于是留下来的武将开始拿出了他们最擅长的特长- -耍起了横玩起了无赖。
有人抽刀而出,有人声泪俱下,有人赖着不走。
“我等本是好心拥立,此事不成我等也难以全身而退,今日必须要有个结果"。
够了,赵普知道事已至此基本上算是成了,再演下去就没必要了,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他装作一脸无赖,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众人的请求。
鉴于前车之鉴,赵普随即派人连夜赶回京城将赵匡胤的家人保护起来,派遣军使郭延赟回城告知京城守将内应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准备接应。
万事具备,一切都等待着那位主人公从”醉酒“当中醒来。
这一夜的风波总算结束了,不知道的是,赵匡胤这一夜是否当真睡得安稳。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11 19:10:17 +0800 CST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天刚朦朦亮,军营内的篝火早已熄灭,霜寒露重的深冬让众人不禁生起一丝凉意,但此刻没有人在乎这些,在经历过长期战场厮杀后的他们,意志似乎比常人更加坚强。这一夜,没有人睡觉,他们都聚集在赵匡胤的军帐之外,静静地等候着他醒来。
这一刻,他们的心里有场海啸,可他们静静地站着,没有喧闹,心思更没让任何人知道。
据当事人所说(《太祖实录》):这一天他刚醒来,便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只见一群五大三粗的将领侍立在他营帐内外,还没等搞清楚什么状况,接下来他们说出口的话却让他哭笑不得:
“将军,我们愿意拥立你为皇帝,请做我们的皇上吧!”
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按说做皇帝就做皇帝,一群人不睡觉手拿武器围起来算怎么个事。
而接下来赵匡胤的反应自然是历史上我们厌烦了的那套,史书上有一个词形容得很到位- -“固拒之”,多次固执的拒绝了这些人的请求。但这样你推我往僵持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此时不知道是谁(史书上没写)贴心的看见赵匡胤只穿着单薄的睡衣,还没来得及换上外套,可能是怕他着凉,便暖心的为他披上了一件外衣,只是这个外衣有点特殊- -黄袍!(也称龙袍)
终于这出戏剧在黄袍加身后圆满结束,皆大欢喜,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以上就是赵匡胤参与这次事件的所有官方经历,十分简短,赵匡胤的出场时间也十分有限,看似的确是迫于无奈的他人之举。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里面除开有漏洞之外还逻辑不通。
1.黄色在古代是皇家的御用颜色,而私藏黄袍更是比今天的私藏枪支弹药还要严重,那么这件黄袍为何在此出现,又是何时所制我们无从得知,但仅此一点,就已被后世决大多数史学家认定为是早有预谋的证据。
2.逻辑不通,试想有谁会喝了顿酒,睡了个觉醒来就当皇帝了呢?仅一夜之隔,人生就可以判若两人?历史上掌军权、有威望的人估计我们加上脚趾头都数不过来,无数人为了这一位子六亲不认,血雨腥风,甚至有人当了儿子,做了孙子(石敬瑭)怎么偏偏就你赵匡胤这样轻易的当上皇帝了呢?这简直比中六合彩的概率还要低。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
不管怎样,赵匡胤终于得到了他想要拥有的结果,但这并不是结束,京城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在等待着他去做,那里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此刻天已全然明亮,北风呼啸个不停,如刀般的风刮得人脸生疼,赵匡胤走出帐外翻身上马,跨马直指京城方向,冷冷的说到- -回京!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12 20:30:10 +0800 CST  
出发前,赵匡胤对众人说出了他入京的最后条件。正是这道命令,给他的人生和这次政变增添了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
“自唐末以来,战乱频起,无数人为了能当上皇帝沾满鲜血,滥杀无辜,我入京之后,你们不得这样做。太后、主上对我有恩,朝廷大臣皆与我比肩,你们不能进犯宫廷,欺凌朝贵、百姓,更不得抢劫府库钱财”。
“你们能做到吗?”
“诺”
跪在四周的将士郑重的答应了他的请求。
五代以来,每逢政权更替都有一个极为残酷的潜规则,那就是军队进入京城后将士都会肆虐的抢劫,滥杀一番。在胜利者的背后,是无数悲惨的故事,是用人命、哀嚎和破碎堆积而成的,这里面有老实的农民,勤奋的商人,无助的女人孩子,还有那些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
一帝功成,又何止是万骨枯!
但赵匡胤没有这样做,他制止了这样惨剧的发生,此前的人都是为了权而夺位,从不管他人的死活,赵匡胤不是,虽然他也是为了权力,甚至说是私欲,但他同时还具备了其他人不能具备的一点,理解他人的痛苦,了解生存的不易。
他没有忘记童年时期石敬瑭、耶律德光等人的军队入城后的烧杀抢掠,更没有忘记母亲、妻子恐惧的神情和无助的叹息。他也亲眼见证过郭威领兵入京后,京城的黑暗,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的明白人平庸的耻辱,也知道了身为弱者想要在这乱世生存下去的艰难。可事实是这些无辜的人并没有做错什么啊。
就让这一切结束吧,虽然这样做会打消很多将士的激情,会让很多人不再积极,但我依旧会坚持这样做,因为我相信这样做对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无辜夺去他人的生命和做人的尊严。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命令,在我看来就已经将赵匡胤与历史上他人的政变、夺权、篡位区分开来。
历史已经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历史选择了赵匡胤,这是当时无数生命的幸运,这更是历史的幸运。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14 16:37:23 +0800 CST  
大宋
所谓时穷节乃现,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的关头体现出来,它代表着一个人的骨气与信念。
骨气是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信念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继而对精神的追求。
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如近百年前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在国家最危难关头,在抗日战场前线留下绝笔,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遗言:“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大义凛然,绝笔写完,张自忠随后支身加入战场,浴血奋战直至战死。这种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样的气节也使之成为我们后人的精神偶像。
行动与结果是气节最好的证明,但往往它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那就是在很多人的嘴里,这类人整日高谈论阔,满口的仁义道德,时常把气节当作棍棒去挥打他人,但往往需要他们挺身而出做出表率的时候,他们却对自己又是做不到的,这种人是让我们鄙视的,对于此刻身为后周宰臣的范质、王溥等人而言更是如此。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陈桥兵变的消息一经传至京城宫廷,朝臣一片哗然。宰臣范质呆坐在宫中,这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一道晴天霹雳,三天前,正是他让赵匡胤带兵出征,但他对此一切却毫无察觉,确切地说,这是他政治上的失败。
此时的王溥就在他的身边,他几乎掐着王溥的手快要出血,说出了对这次错误人事安排深感懊悔的话:
“吾辈仓促遣将,这是我们的过错啊”。
但此时已经没有人再来追究埋怨这些了,贯彻大殿的是所有人的惊恐与不安。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该来的始终会来,还是想想该如何应对这一刻的到来吧。
到底范质等人是受过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随即当场陈说大义,表示要与赵匡胤这样的小人不共戴天,誓不妥协,群臣也深受感染,慷慨激昂,纷纷表示要为正义以身许国。
但此刻在朝堂之中,还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他没有惊慌,也没有表态,听到这样的消息,他选择了沉默。
这样的行为,让他在众人的队伍里多少显得有点不合群,有人开始说他贪生怕死,有人说他没有气节,他没有回应,他只是默默的退出了朝堂,去做他认为该做的事,这个人就是被他人所看不起的武将韩瞪眼,韩通。
这一天的早朝上,有一群为正义发声的人,和一个沉默不语的人,然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分别如下:
范质与王溥在赵匡胤入城之后第一时间去见了他,一番对话之后,侍立在赵匡胤身边的将领罗彦环拔刀而出,呵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面对刀剑的威胁,他们退而拜首,大呼万岁。
信誓旦旦口称要以一己之力拯救朝廷危亡的他们,妥协了,仍官居原位直至退休。
韩通从早朝上退下来并不是想要逃跑,这些文臣低估了他的气节,他决心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韩通第一时间去了他所属的侍卫司调兵,却发现大多数侍卫司士兵都已被赵匡胤抽调出去,无奈之下他只得赶回府邸组织家兵准备做出最后的抵抗,虽然他知道这并不能真正拯救国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死无疑,但他知道,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大于苟且偷生。虽然最终结果无济于事,但他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对柴荣的诺言。
韩通在回家的路上撞见了赵匡胤的先头部将王彦升,并被王彦升追杀至其府邸,全家老小葬身于刀下,宁死不从。
他成为了后周唯一的殉节者,但无论如何,他在泉下也无愧于柴荣。
这是一个有气节有真正勇气的人,是值得我们所尊敬的人。因为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敢于在刀剑面前体现自己的气节,无谓生死。
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忠良之节。诺言与谎言只在顷刻之间。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15 19:50:10 +0800 CST  
韩通的做法得到了赵匡胤的尊重,死后追赠其为中书令,以礼厚葬。
而范质等人苟且偷生的行为在后来被无数后人所鄙视。
噢,差点把我们柴大官人的老婆孩子忘记了,这里说一下他们的结局。
在这个问题上,赵匡胤兑现了他的诺言- -宫廷秋毫未犯。
这位赵匡胤原先的皇上柴宗训封为郑王,柴荣的老婆符太后封为周太后。之后柴家在大宋一朝深受朝廷照顾,这一点从《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的生活水平也能看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来的政治斗争胜利者都有赶尽杀绝、不留余孽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并不难理解,无外乎巩固统治而已,
毕竟谁也不愿意旧朝势力死灰复燃,闹个不停,这类事情最典型的当属满清政权中霍乱三代人的“大明朱三太子”事件,一个没有具体前朝人物的反抗事件就闹得当朝统治者人心惶惶,其威力可想而知。
但赵匡胤并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这这恰好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物性格。
他没有在冰冷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迷失自己,他还保持着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人性。这并不是说赵匡胤不够心狠,不够坚决。
恰恰相反,这代表着他的强大。
宽容,仁慈从来都不是软弱,赵匡胤在战场上的冷酷无情时刻都彰显着他的强大。但在这件事上他选择了宽容,因为他知道,有些强大并不是只能用暴力来体现的。
这是一种自信,是对自己能力、威望的自信,只有真正胸怀天下,容纳他人的人,才能真正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
只有这样,属于自己的永远都会属于自己,别人夺也夺不走。
是的,跨越千年,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看到的是赵匡胤的强大和自信。
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一生的所作所为都终将在洗礼沉淀后得到一个答案,在答案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留下的人留下了。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当尘封已久的书本被我们再次翻起时,这一切死了,在时空中,这一切也活着,在我们的心里。
做完这一切,赵匡胤终于走入了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宫,他胜利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这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一刻,赵匡胤在崇元殿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
赵匡胤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群臣,心中百感交集。
这个位置在不久前还属于柴荣,属于柴宗训,此前他也同百官一样,在下面跪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
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性还是从道德性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正是历史的规则- -成王败寇。
纵然此时天下战火频起,烽烟未息,但历史的如椽巨笔业已为这个新生的王朝描绘了无比瑰丽的明天。
只因这个国家叫做:
大宋!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22 09:49:25 +0800 CST  
这一年,赵匡胤34岁。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惊叹,赵匡胤从一个21岁离家出走的社会青年,到此刻的大宋开国皇帝仅仅只用了十余年时间。
这样看来,从布衣到皇帝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啊。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坐上皇位成为皇帝?
下面我将来分析这一问题,带领你们走一趟皇帝要历经的道路。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做皇帝的幻想,羡慕皇帝的风采,也很想体会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掌控他人命运的感觉。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同文小说深受网友喜爱,大多数人都想体验一番穿越回古代做皇帝的快感。
但实际情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能当上皇帝的人也就那么多(四百多位),而且这一条路决不是常人所能承受负担的,大多数有这一伟大目标的人基本都倒在了半路上。
皇帝绝不是那么轻易当上的,当然皇家子弟除外,这只能说明他们投对了胎,该当!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如何白手起家,一路奋斗成为开国皇帝。
这就如同是一场比赛,让我们以一场五千米的赛跑来阐述它们,只有第一个越过终点的人,才能真正坐上皇帝的宝座。
好了,现在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存在拼爹、拼长相的问题存在了。
奋斗吧 ,年轻人。
在比赛开始之前,我们还缺少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得有一个可以去竞争的环境。要比赛要证明自己也得开运动会才行啊,而在古代要想造反当皇帝大致前提如:天下大乱啊、民不聊生啊、政府腐败这些条件。
如果你生于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我劝你还是尽早断了这个念想,你要想当皇帝可能别人会瞪大眼睛把你当傻子或者外星人看,并且还没等你出村,你就被县保安队镇压了,你的所有野心只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这是一个极其有必要的硬性条件。
在有了这个前提后,那么请各就各位,发令枪要响了。
比赛正式开始
前五百米,心态。比赛刚开始你要做的是保持心态,要有一个不怕输、不怕牺牲的精神,你要明白人生的成功只不过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但如何面对失败,就把人区分开来,有的人会被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爬起来继续向前,你要坚信自己是后者。保持这样的心态后,你就可以去应招入伍,成为一名小兵了。做为一名普通人,想要在乱世当上皇帝这是唯一的路径,看似漫长,但这其中也并不缺乏金典的成功案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我们的明朝开国皇帝,农民朱元璋同志。
第一千米,能力。现在你已经在过程中了,此时是赛事的前期,你最好要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能力,比如会拉关系(人缘好)、眼光独到(看人准)、思虑深远(有谋略)等等,除此之外,你最好还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矫捷的身手,这能在必要的时候让你保命。
因为你得亲自持刀去砍人,明白战争的残酷,然后在战场上学习战争的经验,了解战争的规律,并不断让自己融入其中,完成自己资本的原始积累。
大多数选手会在这一阶段落后,甚至淘汰,无法再进行比赛。什么王侯将相,对于他们而言,踏上这条路从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坚持下来的人,让我们调整呼吸,比赛还在继续。
第二千米,支持者。此时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开始逐渐掌握节奏,现在我们要做的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拉队伍。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强?人材啊!
这句话不光是说给今天的,放在以前也一样适用。
此刻你已经比大多数人要优秀,但你必须得拥有自己的队伍,就如同你赛跑时你的啦啦队在你身旁给你加油打气这是多么的振奋人心。
至于你造反的人材怎么来,这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了,你可以去抢、去骗、去收编、去游说,总之能拉来人就行。
当然也并不是人多就是好事,还得经过挑选,追求质量,精英、人材才是帮助你晋级到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因素。这类事件的典型例子当属于刘备、关羽哥三求贤如渴的三顾茅庐了。
到了这一步,比赛已经过半,接下来的路程会更加艰辛,因为后面你能依靠的就只有你自己。
第三千米,意志。多数选手这时会开始松懈,大脑开始缺氧,你发觉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但终点似乎还是遥遥无期,但你能做的就只有坚持。
这是一段长跑,为了获得最高的权利你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中途是最考验人意志的时候,因为当你的意志一旦松懈,就有可能被他人赶超。
你要知道,从你参赛的那天起,你的结局只剩下了胜和亡,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万人敬仰和万人唾弃只在你此刻意志的顷刻之间。
终点就在眼前,让我们把握好节奏,调整好呼吸继续前行来到四千米。
第四千米,冷酷。到了比赛的最后阶段,只剩下最后的一千米,你要学会的是冷酷。
赛场上没有朋友,只有对手,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形容皇帝最贴切的说法。
你不能仁慈,不能讲感情,你要冷酷。冷酷并不是杀戮,并不是残忍,而是你要与个人主观情感说再见,因为要达到目的就不能讲感情。
比如赵匡胤要讲感情,讲后周对他的恩惠,他是永远当不上皇帝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然,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背负骂名,可能会给后人留下话柄,但你要相信,做皇帝本来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你不要奢求别人能懂你、理解你。
是的,这的确很难,我们都是凡人,都有自身最真实的情感。但为了皇位,你只能摒弃这一切,这个世界上只有弱者才会去嘲讽真正的强者。
学会了冷酷,让我们一路狂奔,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第四千八百米,责任。终点就在眼前,此刻你会发现你竟然开始敬畏起来。到了这个地步,原来肩负的不单单是你的个人荣誉问题,更多的则是集体荣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最考验人,也是最痛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你开始害怕起来,害怕失败,害怕他人失望,害怕自己不能做到,因为你要为你的部下,为你的集体负责。
这些人可能是你的家人,可能是心怀信念的将军士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以性命为赌注,身价性命压在了你一个人身上。
几万人,几十万人跟着你,满怀期待,你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你要给他们一个交代,你能否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你输了是无所谓,可他们怎么办?你的家人和他们的家人怎么办?这样的心理压力你能否承受得住?
这就是你的责任!
如果你过了最艰难的这一关,那么恭喜你,最后两百米,离冲线只有一步之遥了,皇位就在眼前。最后关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留余力的冲刺。
这是一种孤注一掷,说来滑稽,之前走过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练,具备了常人不能具备的素质,到最后却有赌的成分。
不过确切地说是靠命运,历史的这一幕已经上演了太多次,在最后阶段,的确所有的选手都在赌。刘邦与项羽的命运几何?柴荣与赵匡胤的命运几何?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命运又几何?这谁又能预知,但这都是历史的选择!
所以要想当上皇帝,这实在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命运垂青之人不能为。
这也是一条孤独的道路,需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看着一个个对手倒下,看着周围的人死去,而你双手沾满血腥,跨过他人的尸体,不在意世人的看法,最终才能走向这座用鲜血堆积而成的宝座。
一帝功成,何止万古枯!
中国历来的开国皇帝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这也并不是结束。
自古以来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即使你可以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但是你身边全都是和你当年一样充满野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这时怎么办,他们会把你的长处和你的短处拿来研究,把你做标靶,时刻准备对你下手。
你说这条路难不难?
所以做不成皇帝的人不要悲伤失望,这的确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而想做皇帝的人最好也尽早打消这个念头,你要清楚生活的本质并不是一直追求权利,追求完美,而是敢于直面自己的缺憾,找到人生的意义。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 -罗曼罗兰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25 02:21:38 +0800 CST  
第十章.陌上花开
宋朝的建立从广义的历史角度上来说,唐末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乱世结束了。
结束了吗?
是的,梁、唐、晋、汉、周,历经五十三年,十三帝的五代结束了,
由于我本人比较懒,在五代史上只叙述了赵匡胤这一条主线。但这并不是全部。
一直以来想讲一个五代十国的故事来做为对这个时代的结束,但苦于这个乱世的故事实在太多,多到讲不完,多到难以抉择。
说实话,这些故事好不好看?
好看!
写不写?
不写。
这倒并不是因为我矫情,而是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故事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永远存在。
这比冰冷阴暗的政治斗争更重要,比血腥无情的杀戮更让人温暖,而它就藏在下面的这个故事里面。
钱镠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创业之君。
对他而言,出生于唐末乱世,这实在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在这乱世之中,钱镠最终能够成为一方霸主,也属实不易。
事实上,钱镠的不容易不止是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在出生的那天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
据说钱镠出生时,他把他爹钱宽吓得不轻,当时突现红光,加上这个婴儿相貌奇丑,导致钱宽认为这是不详的预兆,于是决定抛弃他,准备将他丢到屋后的井里溺死。(.......)
幸亏钱镠的祖母是一个有爱心,不惧怕封建迷信的人,在强力阻止下钱镠才得以存活下来。(这口井至今还在,“婆留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对这段波折,长大后的钱镠是否知道,不清楚,是否会因为自己长得丑而差点被扔想要哭,也不清楚。但钱镠有叛逆心理,这是真的。
钱镠的老家在杭州临安,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江南子弟多才俊,显然钱镠不是这样的人。
按史籍说,是“权勇有谋,性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
他不爱学习,长相也没有江南人的俊秀,没什么特长,他只想混社会,常以打架报仇生事。
这号人,放在今天,我们称其为“流氓”、“古惑仔”,有多远躲多远。
和如今的黑社会一样,钱镠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违法行为获取- -贩卖私盐。该情节,放到现在大致相当于贩卖毒品,论克定罪,而且是死罪!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人是完了、毁了。
然而钱镠没完,也没毁,他终究不是流氓、不是古惑仔,虽然他人极小,胆子极肥,但他与流氓之间的区别就是,流氓除了好事什么事都做,而他除了违法乱纪的事,还兼做好事。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他自己的追求。
贩盐期间,他帮组乡里修桥铺路(最早的钱家桥),遇到乱军来劫掠,他就组织乡勇抵抗乱军。
再之后,他追随镇将董昌平乱,又讨伐董昌,壮大了自己的实力,靠的就是好勇斗狠,有勇有谋。一路从偏将、镇将、做到越王、吴王、吴越王,占据全国最为富庶的两浙十三州地区,
最终成为吴越国王。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不过,钱镠的功绩在这乱世群雄的年代里并不算出彩,我想要讲的也并不是他的个人奋斗史。有人会问,那你介绍这么多干嘛,典型的找抽,很显然我不是没事找抽型的,之所以介绍他的人物性格,只是因为他与之后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是钱镠与他夫人的佳话,这是被史学家们不屑于记载在史书上的故事,因为这是被他们所看不起的东西,但它在我的眼里是伟大的,它的名字叫爱情。
庄穆夫人吴氏是杭州临安人,出身名门,她自幼知书达理,成年后许配给钱镠成为钱镠的发妻,两人感情甚笃。
唐末乱世,钱镠年年在外征战,绝处逢生。她身居府中,心心念念,诚惶诚恐。多年的相思与忧惧最终被吴越国的建立所抚慰,现世的安稳最终为他换来了岁月的静好。
钱镠性情急躁,她就不厌其烦的在他身边劝慰。钱镠做事过激,他就语重心长的在他身旁告勉。在我们看到钱镠的成功背后,是吴氏始终默默无闻的付出。
除此之外,吴氏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子,每年逢寒食节,她必返临安娘家侍奉双亲,待到花开方归。
这一年,王妃已在娘家盘恒数日未归,看着宫外的桃花似火,柳如烟,钱镠情感真挚的为他妻子写下 :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深重,欲催归而请缓,这里面注入了吴越王多少的柔情与思念。
道得清的是花开请归,诉不完的是无限柔肠。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个戎马一生的霸主,一句温情诗意的情书,柔情似水,情真意切。
这里面是温柔,是流连,是对爱人思念的心灵悸动,更是发自内心的对情感的珍惜与眷念。
深情与风情,早已在这一刻契合成为我们人类最伟大的事物- -爱。
说实话,我一度很难将钱镠好勇斗狠、粗旷的性格与此联系在一起,但后来我想,也许不管我们身处何时、何地、何身份、何性格,那些诚实的、真诚的、深爱着的,都会一直一直伴随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是的,选择一个可以与你共渡一生的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决定,没有之一!
因为当你决定错了,你的人生就会从彩色变成黑白,而且有时候甚至于,你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的重要性,直到某一天你早上醒来,然后发现许多年过去了。但到那时,一切都已没有意义了,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的确!因为我了解到,所有的遗憾,会伴随你直到永远。
所以,爱一个人,翻一座山,勇敢的去做。爱你最想爱的人,珍惜你最珍惜的感情。
就连吴越王钱镠这样征战沙场,戎马一生的武人也能勇敢抒发内心情感,珍惜他与发妻的时光,还有什么是我们所顾忌的呢?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因为钱镠是一国之主,有钱有权,所以他有勇气,他能得到回应。
对于这类说法,我无言以对。生活是自己的,我们赤裸裸的来,终将赤裸裸的走,
但你可以在过程中让生活变得美好,让自己没有遗憾。有些人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没过好,不要强加道德嘲讽他人。
人生苦难重重,珍惜眼前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他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只要我们知道珍惜是重要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了。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1-29 17:46:12 +0800 CST  
第十一章.平叛
夜幕之下的东京开封城,历史的神又一次俯瞰着他精心挑选的人,俯瞰着红尘。
对他而言,人类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所以他对于赵匡胤对于众人的考验永远不会停止。
这的确让人悲凉,但我们毕竟深处红尘之中,尘世中还有很多事在等待着我们,等待着赵匡胤。
让我们暂时先放下五代十国的爱恨情仇,将视线转移来看看此时的大宋。
大宋建隆元年(960)四月,扬州。
“李都指挥,反了吧!赵匡胤如此不留情面,我们绝不能束手待毙!”
“反?可是我们区区扬州之地,拿什么来和中央对抗?”
“日前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已于潞州联合北汉发兵反抗,这是我们最好的时机,如能南北连心同仇敌忾,一定会一举成功!”
“你们真的下定决心了吗?绝不后悔?”
“李将军,我等绝不后悔!”
“既然如此,我立即派遣亲吏翟守珣将我亲笔书信送至潞州与李筠共商起义大事。”
建隆元年五月,东京开封。
赵匡胤在大殿之上苦苦思索着平定李筠叛乱的对策,突然他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自从当上皇帝之后,很少有人能在他面前这样冒失了,直觉告诉他,又有大事发生,于是他紧张的抬起了头。
“禀陛下,淮南将吏有要事觐见!”
“淮南?!”
听到这个地名赵匡胤如被重物猛击了一下心脏,呆坐在皇座上。
“莫非.....莫非那个人也将有动作?是啊!此刻北部李筠叛乱,他在南方造反我定会顾此失彼,乱了分寸,以他久经沙场的经验又怎会错此良机呢。快,速传此人!”
这位面圣觐见的将吏就是从淮南派出来送信的地下工作者翟守珣,只不过他没有如约将信交到李筠的手中,而是转向来到了京城开封。
“禀陛下,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叛乱了,我这里有他密谋李筠的亲笔书信!”
“看来没错,李重进终究是反了……”
李重进想要联系的人叫李筠,前朝宿将,封为昭义军节度使,军中威望颇高。此人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则是因为他工作地点决定的,他是朝廷的边关守将,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一带,几乎以一部之力抵挡整个北汉与契丹,勇猛无比。
山高皇帝远,一个人在外待久了,人就野了。在边境处没人能管得住他,李筠自此开始骄横起来,目无法度。
后周显德年间,他公然私吞国库钱财,并长期招纳亡命之徒、社会闲杂人员等。就连当时在位的英主柴荣也是拿他没有丝毫办法,只得劝告他收敛点。
这类人,连柴荣都不放在眼里,更别提此时的赵匡胤了。
“你赵匡胤算个什么东西?老子打仗杀人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大家都是一个战壕、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谁不清楚谁啊?你凭什么骑到老子头上来发号施令?”
事实上赵匡胤也深知此人是个刺头,早在即位之初派遣使节告知各藩镇他登基改元的时候就给了李筠特殊的恩惠- -加封中书令(正二品)。
虽说其他各路节度使也心有不甘,但奈何实力有限便纷纷咬着牙认了赵匡胤这个皇帝。
但李筠不一样,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史载是他在使节面前拒不受命。
按说这个中书令不要也就罢了,李筠之后更是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副郭威的画像当众哭起了丧。在天子使节面前悼念起前朝皇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就过分了,演给谁看呢?这名天子使节义愤填膺,连饭都没吃当即回到开封告了李筠一状,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得知这一情形的不光只有赵匡胤这一个皇帝,还有此时北汉的皇帝刘钧,他认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刘崇在高平之战败逃后他就给子孙立下遗志,一定要与中原斗争到底,谁怂谁孙子!不管你中原是姓柴还是姓赵,反正永远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对了。
本着这样地目的,刘钧看到李筠与赵匡胤的间隙隔阂后,派人给李筠送了一封书信和一个平西王的头衔,正好李筠正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发动了叛乱。
由于赵匡胤的确是窃周建宋,名声不太好听,李筠就顺水推舟,充分利用资源,打起了光复后周的旗号。
事情出来后,淮南的李重进又坐不住了,他也想要造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重进有这种想法属于是被逼的。
按照五代规定,但凡新君即位,各路节度使都可以申请进京面见新皇帝。道理很简单,类似于拜码头,认准了大哥,小弟我从此就跟你混了,绝不背信弃义违背大哥。
其实李重进也想认赵匡胤这个大哥,屡次递交了申请,但都被赵匡胤决绝了。
为什么拒绝?到今天也不清楚,史学家没说,史书也没写。估计是两人有过节或者赵匡胤无颜面对这个郭威的外甥,又或者是怕他进京拉拢侍卫司旧势力。
总之到最后整得李重进心里直发毛。
“这赵匡胤做了皇帝,又不让我去行礼,这是个什么意思?!哎哟,卧槽,这是要搞我啊!”
心里没底的李重进为了自保就这样开始挖河修寨,招纳亡命之士,但他还是有些自知自明,一直不敢主动动手,直等到李筠的叛乱后才有了开头那段对话。
说实话,我一直怀疑李重进派出去的地下工作者翟守珣到底是不是个双面间谍,怎么送个信还送跑偏了呢?
但到底关于此人的史料记载相当的少,无法查证。
不管怎样,他才是此次事件的核心人物。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2-07 09:08:19 +0800 CST  
赵匡胤到底是不想南北两线作战,面对送信使者翟守珣,他以试探性的语气问道:
“如果我赐给李重进免死铁券,他会不会就此罢手?”
应该说这是一个妥协的信号。
免死铁券,也叫做丹书铁券,是历来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特权- -免死!
有了这玩意儿,你就如同有两条命,在你犯罪获刑之后,只要你大喊一声:“刀下留人!我有免死铁券!”那么你这条命就算保住了。
除开有免死的功效外,丹书铁券还是大臣的最高荣誉,它代表着皇帝对你本人的信任与嘉奖。因此一般获此殊荣的人,都会放在家族宗祠里供起来,风光无限。
中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吴越国王钱镠的,这块铁券十分有名,值得一提!
“钱镠铁券”是唐乾宁四年(897)唐昭宗以嘉奖钱镠平乱有功颁发给他的。这件东西历经千年能流传到今天,属实不易,在此期间它数次被 借阅、观摩。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话说创业成功的朱元璋先生也想搞一套免死铁券来奖励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但苦于没有成品仿制,听说杭州钱氏宗庙里有便下令钱氏后人将这块“钱镠铁券”借调到宫中以供效仿。
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时也曾数次观摩这块铁券,一睹尊荣。
那这件铁券既然作用免死,在历史中有没有起到过作用呢?事实还真有一次,明洪武年间,钱镠后人因贪污受贿罪被捕,在那个年头贪污是死罪,无计可施下他的家人抱着这块前朝铁券找到了朱元璋,结果朱元璋也是够大度,当场赦免了这位贪污犯,以褒奖钱氏先人当初纳土归宋的国家使命感。
后来这块铁券一直供奉在钱氏家族宗祠里,历经战乱、盗窃、流失,期间还淹没在湖里、井里数十载,直到近代钱氏后人给它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属地- -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这件铁券中我们不止看到的是钱镠在千年前的无限荣耀,更多的则是钱氏后人至死不渝地维护先人荣誉,保护国宝的团结与凝聚。
此刻要说赵匡胤想给李重进颁发免死铁券不过只是一个拖延之策,但也着实把翟守珣吓得不轻。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告密者,如果李重进不死,死的就是他!
所以他十分坚定的做出了回答:“重进终无归顺之志”。
够了,就这一句话足矣,赵匡胤杀心已起!
他让翟守珣回去想办法拖住李重进,不要让李重进与李筠同时起兵分他兵势。
而翟守珣也的确是一个优秀的间谍工作者,他当即回到扬州一顿瞎忽悠,说什么自己见到了李筠,李筠不值得信赖呀,李筠实力不行呀什么的,说到最后李重进已经完全相信李筠不值得联合,因此按兵不动错过了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同年五月二十一,赵匡胤在北面集结大军,御驾亲征李筠。赵匡胤清楚地知道这一仗的意义,这一仗不但要赢,而且要快,速战速决才能断了其他各路节度使的野心。所以他时隔一年后,再一次佩戴好盔甲手握刀剑跨上了战马。
到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赵匡胤的领导,大军迅速冲向太行山占领泽州城,防止了李筠西进洛阳的军事战略。
李筠孤军难行只剩潞州一地,终究是难以抵抗,城破之时孤身奔赴火海,自焚而亡。
北面战事的胜利,彻底的奠定了赵匡胤的威望,李重进如今慌乱了阵脚,他连忙给南唐皇帝李璟写信,要求李璟与他一同联手抗宋。
可李璟早就在周世宗三征南唐期间彻底被赵匡胤打怕了,接到信后,他直接派遣使者将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要说这李重进的确悲催,两次送信,结果都送到了赵匡胤的手里。
命苦不能怪政府啊。
同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匡胤亲征淮南李重进,李重进毫无招架之力,扬州城破,李重进一把火烧了府衙,全家自焚而亡。
大宋的第一次危机就此解除。
后世的元朝丞相脱脱在编撰《宋史》时,将韩通、李重进、李筠列为后周三臣,不管他们三人的初心与用意如何,无论怎样,他们都为后周尽忠了。
楼主 在你心河  发布于 2020-12-11 18:09:50 +0800 CST  

楼主:在你心河

字数:73222

发表时间:2020-08-28 04:36: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9:59:49 +0800 CST

评论数:7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