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修改版,连载)

NO.27 留驻姑臧

此时的吕光尚不知道苻坚在淝水大败的事情。按规定,他在拿下龟兹后,应立即派人把罗什送到长安。然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发现西域的商业贸易很繁荣,龟兹的皇宫也很壮丽,葡萄美酒加美女,让他在这里非常享受。现在西域几十个小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不如长驻这里,做一个西域王算了。而要做西域王,当然离不开罗什这种精神领袖的帮衬。所以他一改过去的横蛮态度,忽然对罗什恭敬起来,想把他收为己用。
吕光召集手下的高级将领开会,决定是留西域还是回长安?结果,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要求回长安。因为大军出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妻妾儿女都留在了长安。吕光也只是把自己的兄弟和已成年的儿子带了出来,妻妾、女儿和未成年的儿子都留在了长安。这是军队出征的惯例,是皇帝确保将领忠心的人质。
吕光拿不定主意,便咨询鸠摩罗什,自己是去是留?罗什当时正想去中原弘法,便劝吕光回长安。他分析说:“将士们都想东归,您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行留下,一旦有战事,他们还会为您卖命吗?而且西域这个地方,以商业为主,这些归附的小国王都是惟利是图的墙头草,一旦情况有变,他们随时都可能去帮助您的敌人。到时您再想东归恐怕连路都找不到。”
然后,罗什又为吕光测了一卦,卦象显示在东归的半路上有一块福地能让他建国称王。
吕光于是下令大军回长安,所有的将士一片欢腾。他们在西域搜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用两万头骆驼装着这些财物,另挑选了一万匹骏马,向东出发。罗什随军同行,他的妻子(表妹)留在了龟兹。由于是近亲结婚,也没有生下儿女。
在回军的路上,有一次吕光的军队驻扎在一座大沙山下面。罗什观察天象,知道夜里会有暴雨,会引起沙山的崩塌。他劝吕光不要停留,继续赶路离开此地。当时大军连续走了好多天,人困马乏,都想歇一下。吕光看着天空万里无云,不像要下雨的样子,就没有听从罗什的劝告。结果当晚大雨倾盆,整座沙山垮了下来,掩埋了几千将士。吕光的肠子都悔青了,从此对罗什又敬又畏,凡事都要先征求罗什的意见。
大军到达宜禾,还没有出沙漠,前面就是高梧谷口,是从西域到凉州的必经关隘。凉州刺史梁熙已经知道了吕光回军的消息,担心他夺取自己的凉州,便召集部下商议对策。高昌太守杨翰建议派重兵把高梧谷口堵住,将吕光部队困在沙漠里,让他们活活地渴死。或者把守住伊吾关,让他们进不了河西走廊。梁熙都没有听从。他想的是以逸待劳,等吕光赶到凉州,精疲力竭时再发起攻击,消灭他们。由于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杨翰转而投靠吕光,派人将凉州的情况通报给了吕光,建议他加快进军速度。吕光得报后,立即下令急行军,很快就通过了没有重兵把守的关口,进入凉州地界。吕光向凉州各郡发出檄文,指责梁熙阻碍朝廷大军回长安复命。双方在安弥展开战斗,吕光大获全胜,然后派部将收略凉州各地。大军进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到此时,吕光才得知淝水战败和苻坚被杀的消息。他对苻坚还是有感情的,如果不是当年苻坚的常识提拔,吕光到不了今天这个位置。所以他非常悲痛,下令三军披麻带孝,追谥苻坚为文昭皇帝。
但他并没有指挥军队杀向长安为皇帝报仇。因为以自己这点兵力,根本不是姚苌的对手。这时,还有一些前秦的残余势力掌握在苻丕、苻登的手中,但他们的实力还不如吕光,所以也不想去投靠这些人。他是个小富即安的人,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如果能够守住凉州,做个凉州王,他就心满意足了。吕光于是任命自己为凉州刺史,稍后又改称三河王,再后来改称天王,国号大凉(史称后凉),定都姑臧,成了五胡十六国的开国君主之一。
吕光自己不回长安,也不允许罗什去长安。他担心这样的人才到了姚苌手里会对自己不利。罗什想在凉州宣传佛法,也得不到吕光的支持,因为他根本就不信佛。从龟兹出来时,罗什除了几件衣服和钵杖之外,什么经书都没带,所有的经文都记在他的脑海里。他本人的汉语水平还有待提高,日常用语没问题,但深奥的佛理还无法用汉语表达,如果没有翻译助手,他脑海里的经文根本就翻译不出来。如果直接讲梵语,当地人又听不懂。因此,被软禁在姑臧的罗什无所事事,空费时日。
隆安元年(397),卢水胡(匈奴的一支)领袖沮渠男成、沮渠蒙逊联合大凉建康太守段业发动叛乱。吕光准备派军讨伐,但不知选谁为统帅。吕光本人打战很厉害,但治国用人的水平很欠缺,心胸也不开阔。他只信任自己的儿子、兄弟、侄子等吕氏家族的人,对非吕氏成员不放心。曾由于猜忌而杀了功劳很大的部将杜进,严重影响了军心。吕光的儿子中可以带兵打战的有三个:吕绍、吕纂、吕弘,侄子中能打战的有吕隆、吕超。吕绍是吕光的嫡长子,大凉国太子,王位继承人。吕纂是庶子,是吕光的儿子中最能打战的一位,他也想继承父亲的大业。但他性格残暴,类似于石虎,既不得民心,也不得军心。
吕光问罗什,派吕纂率军平叛怎么样?罗什认为吕纂太过急燥,不适合去对付段业这样的劲敌,应另派宿将前往讨伐。吕光不放心把军队交给那些宿将,于是又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其他人都说叛军是乌合之众,吕纂是陛下最能战的儿子,让他统兵前往肯定会战无不胜。吕光听了很高兴,于是命令吕纂率军五万去讨伐段业。
结果,吕纂急于表现自己,贪功冒进,中了段业的诱敌之计,全军覆没,只有吕纂一人逃了回来。经此一战,段业也建国称王,国号也叫大凉,史称北凉(十六国的国号大多重复,没有什么创意,开国比开公司还随便)。吕光的后凉版图从此失去了一大块。他对罗什的先见之明既惭愧又佩服。
隆安三年(399),吕光病重,将天王之位禅让给吕绍,自称太上天王。临终之际,嘱咐绍、纂、弘三兄弟要团结一致确保吕氏江山。结果,吕光一死,吕绍的堂弟吕超就建议他杀掉军权在握的吕纂和吕弘。吕绍没有同意,但消息却外泄了。纂、弘二位连夜发动兵变,杀了吕绍。吕超被迫外逃。吕纂当上了大凉天王,然后又杀了一同起事的吕弘。
第二年,姑臧有农户养的猪生了个怪胎:一头猪身上长了三个猪头。不久有一条大蟒蛇来到皇宫前面晒太阳。吕纂问众臣这是些什么征兆?那些马屁精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是陛下英明神武的征兆。又问鸠摩罗什,罗什说:“这那是什么祥瑞。猪妖现世是国家陷入混乱的征兆。一头猪应该只有一个猪头,现在有三个猪头,不乱才怪。而潜龙出游是阴居阳上,有人以下犯上的征兆。陛下最好是加强一下自身的安全保卫。”
有一天,吕纂和罗什下围棋,在中盘时他一子搞死了罗什的一条大龙,很得意地说:“斩胡奴头!”
罗什说:“恐怕斩不了胡奴头,胡奴会斩您的头。”一子下去,又把大龙给救活了。
吕纂的堂弟吕超,小字就叫“胡奴”。当时吕纂已赦免了他,但吕超和他的兄长吕隆一直在阴谋政变。罗什暗示吕超会谋杀吕纂,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吕纂本人都没在听懂罗什的暗语。但罗什也不能明说,就像当年佛图澄的处境一样。
隆安五年,吕纂把吕超等人征诏到姑臧,和朝中大臣一起在内殿饮酒。吕隆不断给吕纂劝酒,大家喝得酩酊大醉。吕纂叫吕超驾车一起在皇城内游玩。到琨华殿时,两块石板卡住了车轮,吕纂命令大家下车用剑把石板撬开。吕超趁机抽剑把吕纂捅了个对穿。整个皇城顿时乱作一团,朝中文武群臣都拔出自己随身的刀剑,分成两派互相砍杀。最终,吕超这一方在乱战中胜出。
吕超请兄长吕隆即天王位,吕隆有些为难,说自己不是太上天王的儿子,担心舆论的谴责。吕超说,现在活命最重要,你如果不当皇帝,还有别的活路吗?吕隆无奈只得坐上了天王之位,随后任命吕超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掌管整个大凉的军队。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
至此,人们才回想起当初罗什与吕纂下棋时说的暗语,佩服罗什的神明先知。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09:00:18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10:22:27 +0800 CST  
@淡墨青史001 2020-06-30 17:25:28
罗什说:“眼睛是由众多最细微的粒子(极微色)组成的。最细微的粒子本身是真实的。”
又问:“如果世上存在最细微的粒子(极微色),那它还是可以划分为前、后、左、右、上、下等几个部分,如果能进一步划分成不同部分,就不能说是最细微的粒子。而如果不能划分成前后左右的不同部分,你又如何确定它是真实存在的呢?”
罗什被问得哑口无言。
---------
如果楼主写的是真事,罗什又被苏摩摆了一道......
-----------------------------

什本小乘学。而丘兹王子名沙车,是大乘学。二人深相钦味,但恨学业不同不得从就。王子欲化什公,故一时来其并房,高声诵《阿耨达经》,明色空乃至一切法空。什遥闻之。
明旦问曰:“此是何经而破坏一切法?”
答曰:“是大乘经。”
又问:“此经以何为义?”
答曰:“毕竟空为义。”
什曰:“眼现是有,云何言空。”
王子问云:“眼是有者以何为性?”
答:“以见为性。”
难曰:“若眼以见为性,应自见眼。”
又难曰:“眼一微成耶,多微成耶?若一微成,则一微能见,不假多也。若一微不见,多亦不见。如一盲不见,多盲亦尔。”
又问:“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有十方分,不名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色。”
于是什无以对之。王子因授《中》、《百》二论与什。大重之,故云常味咏斯论为心要也。
-------以上选自《百论序疏》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18:58:45 +0800 CST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委国请从而为沙门。兄字须利耶跋陀。弟字须耶利苏摩。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什亦宗而奉之。亲好弥至。苏摩后为什说阿耨达经。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成无实。于是研核大小往复移时。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鋀石为妙。
------以上见梁释慧皎《高僧传.罗什传》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19:06:48 +0800 CST  
前后两文在二位王子的人名上有点乱,但高僧传在人名上更清楚些,百论序疏在对话内容上更详细些,故合而用之。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19:10:21 +0800 CST  
“因成无实"。眼根之所以有“看见"的功德,那是众因缘和合的结果,只要是众缘和合就是空无自性。因为自性是不依众缘的,依众缘则无自性。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21:06:43 +0800 CST  
只要是众缘和合就是无自性,非“实"。这是佛教共许的观点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30 22:30:11 +0800 CST  
关于何为空、何为实、何为自性?为何“自性不依众缘”?

这四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空的反面是实,实就是不依众缘,不依众缘就是自性。但这样回答提问者肯定不买帐。所以还得详细表述一下。
自性,是一个因明学概念,指的是永恒不变的实体,终极存在,它没有产生,没有变化,也没有灭亡。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中国传统哲学称之为“本体”、“本质”,印度教称之为“大自在天”、“梵”。它是无原因的终极存在,不依赖众缘。如果依赖众缘,就不叫自性了。
实,和自性是一个意思。
空,大乘佛教的“空”意思是任何一个“法”(存在)都是由众多因缘组合起来的,里面没有永恒不变的元素。例如一个公司,里面有谁是永恒不变的?老总?员工?办公室?公司章程?股东?公司名称?等等一切都存在变数,你看到它们没变,只是暂时没变而已。但为何还口口声声说这个“公司”呢?这都是假名,是我们的心意识认为这就是“公司”,如果把我们的心意识去除后,“公司”就不存在了。而我们的心意识本身也是因缘组合的,并非永恒不变,仍然是空性的。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1:16:21 +0800 CST  
假名,是指假借众缘而给它安设一个名称。比如,我们借用砖块、水泥、木头、瓦片等东西组装一个空间,然后给它命名为“房子”。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1:24:28 +0800 CST  
@淡墨青史001 2020-07-01 12:48:23
即便是当年的小乘人,包括说一切有部,他们也认为“眼根”具有永恒不变,永远不会灭亡的上帝(自性)吗?如果他们这样认为,他们的眼根和身体现在还在吗?除了木乃伊和干尸,你还找得到一个他们的尸体吗?
-----------------------------
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不要把建筑材料等同“房子”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3:13:08 +0800 CST  
@淡墨青史001 2020-07-01 13:22:21
如果,空不是永恒的,空就应当是变化的,对吗?
可是,空是变化的吗?
-----------------------------
空如果有变化就会变成不空,不空就是有,叫无中生有,这还是把空当成了有,违背了空的本意。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3:39:56 +0800 CST  
如果认为有个实实在在的空,那叫顽取空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3:41:21 +0800 CST  
有空就不是空,而是“有”了。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3:42:50 +0800 CST  
@淡墨青史001 2020-07-01 16:35:21
你的回复,到处漏风,冷得个死。
-----------------------------
呵呵,漏风不是更凉快,现在多热啊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1 16:48:31 +0800 CST  
NO.28罗什入长安

吕氏掌权者一直不让鸠摩罗什去长安。他在姑臧一呆就是十六年。这些年,也有一些中原人来到姑臧拜他为师,跟他学习佛法。其中有个沙弥法号僧肇,慧根深厚,领悟力强,罗什非常喜爱,对其寄予厚望,把中观学完全传授给了他。罗什对僧肇说,自己已做好了老死于姑臧的打算。僧肇觉得师父如果终老于姑臧就太可惜了,自己便先回到了长安,把罗什被吕氏拘禁的消息散布出去,很快就传递到了后秦皇帝姚兴的耳朵里。
此时统治关中的姚兴是位热衷于文化事业的皇帝,他对儒、释、道各家文化都予以支持,特别是对佛法有浓厚兴趣,曾亲自注解过一些佛经。当他听说罗什在姑臧后,多次派人去邀请罗什来长安,但吕氏一直肯不放人。姚兴便计划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顺便吞并凉州。
自从吕光去世后,大凉国遭受周边势力的挤压,国力越来越弱,局限于姑臧一带苟延残喘。隆安五年秋,姚兴派叔父姚硕德率军六万收拾凉州。很快就包围了姑臧城。这时的大凉只剩下不足一万的兵力,只有投降的份。在吕超的建议下,吕隆把自己和朝中大臣的儿子都送到长安作为人质,以示对后秦的归顺。鸠摩罗什和这些人质一起被送往长安。吕隆兄弟则得以继续留在姑臧,又残喘了好几年。
隆安五年(401)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姚兴派大臣到城外迎接,把他请入皇宫,待以国师之礼。姚兴当面向罗什请教佛法义理,罗什作出了详细的讲解,两人从早聊到晚,非常开心。姚兴对佛法的兴趣更加强烈,主动提出要帮助罗什弘扬大乘佛法。
道安在世的时候,长安就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高僧。道安去世后,这些高僧大都离开了。当听说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他们便又纷纷聚集到了长安来。同时,很多印度、罽宾、西域各小国的僧人也被罗什吸引了过来。这些中外高僧的风云际会给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千年难遇的契机。
如果仅靠一个鸠摩罗什,大乘佛法不可能在中国这么兴盛。当然,没有鸠摩罗什,大乘佛法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而如果没有后秦皇帝姚兴,鸠摩罗什甚至到不了长安,更别说几千高僧的聚会了,因为如此大规模不事生产的僧团只有皇帝能供得起。
任何一项事业的兴盛都是多方因素会聚的结果,这叫因缘生法。这里的“法”不仅指佛法,而是指世出世间的一切存在。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2 07:54:01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2 09:16:17 +0800 CST  
NO.29大译佛典

佛法并非原产于中国,早期的弘法事业主要就是佛经的翻译。在罗什之前,翻译到中国的佛典已不在少数。但由于某些因素的欠缺,其翻译质量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一种语言,与梵语存在很大的区别。早期来华的外国僧人很少有精通汉语的,他们顶多能学到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对于佛经中的复杂概念,他们没办法用汉语表达出来。但汉地僧人虽然精通汉语,对佛经中深奥的义理却难以做到准确的理解。优秀的佛经翻译作品必须满足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精通佛法且又精通梵、汉两种语言的人才。精通佛法的不在少数,精通汉语的也不在少数,但既精通佛法又精通梵、汉双语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早期的汉文佛经大都是初通佛法的中国僧人与初通汉语的外国僧人合作的结果。这样的翻译作品当然是难以让人满意的。
罗什到来后,这个基本条件就完全满足了。他深通佛法三藏,聪明睿智,又是个语言天才,到长安时已经能用汉语写诗作赋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同时,法和、僧导、僧睿、佛念、僧肇这些人不仅精通汉语,且对佛法的领悟已不在印度僧人之下。双方的合作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佳的佛经翻译作品。
同时,姚兴又以国家之力支持佛经翻译工作。他成立佛教事务管理局,任命僧、道恒为僧官,管理长安僧团的行政事务。罗什的助手有五百位高僧①,姚兴专门拿出一座皇家园林,让他们住在里面从事翻译工作。他之所以全力支持佛教,一是出于个人兴趣,二是想借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后秦皇帝的护持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事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元兴元年(402)二月八日,罗什与法和等五百高僧在逍遥园中正始开工,首先译出了《阿弥陀经》一卷,这是应法和等信奉净土思想的人的要求而翻译的。然后译出了《贤劫经》七卷。之后译出《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试译了提婆的《百论》。这些经论都是试译,因为这几百个翻译家处在一起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等磨合期一过,罗什就开始翻译《大智度论》。这部论是龙树菩萨专门解释大般若经的,罗什非常重视。但这部论有一千多万颂,全译出来有近五千万字,罗什想全译,但助手们觉得内容太过啰嗦,要求选译,罗什说服不了大家,只好简缩成一百卷,一百多万字。助手们仍然觉得有些啰嗦。
元兴二年(403),开始翻译《大品般若经》,这是弘扬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在逍遥园,五百高僧全数上场,罗什手里捧着梵卷,口中说着汉语,把经文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记录人写好后,交给在场的高僧们讨论,看是否符合佛理和语法。皇帝姚兴也亲自参与其中,拿着旧译经文和与新译经文对照,不时发表个人意见。每句经文都要经过多方辨析,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才形成定稿。罗什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大品般若经》,有时也叫弟子们讲解,以检验他们的领悟程度。
按顺序应该是先有经,再有论。但罗什却把《大智度论》翻译在前,《大品般若经》翻译在后,当“经”与“论”不一致时以“论”为准。他认为《大智度论》中引用的经文更可靠一些。
元兴三年(404),《大品般若经》完全定稿。接着,罗什与罽宾的律师弗若多罗合作翻译《十诵律》,译到三分之二,弗若多罗就去世了,只好暂停。几年后,另一位律师昙摩流支来到长安,罗什又与他合作才把《十诵律》全部译出来,共计58卷。再后来,罗什的师父卑摩罗叉也来到了长安,他发现《十诵律》译得不是很好,又和罗什重译了一遍,增至61卷。罗什并非不能独自完成,但戒律不是他的强项,而与专业人才合作当然更可靠一些。
义熙元年(405),《大智度论》全部译出,僧睿为其作序。姚兴叫人抄了一份送给庐山的慧远,请他也写一篇序。慧远收到后,把100卷的《大智度论》浓缩成了20卷,寄给了姚兴。他只为自己的20卷写了序。
义熙二年(406),罗什在大寺②译出《法华经》八卷,这是当初苏摩交待过的,叫他一定要在中土译出《法华经》。这部经判定了佛教内部大小乘各派的关系,主张人人可以成佛。
这一年,他们还译出了《维摩诘经》。此经充分吸取了婆罗门教的不二论思想,但不同于婆罗门的不二论,罗什高度重视,一边翻译一边讲解。译完后,他与弟子僧睿、竺道生、僧肇分别对此经作了注解。
义熙三年(407),重新订正了《禅法要解》。罗什在戒律方面是完全继承原始佛教的,与萨婆多部也没有根本分歧。但在禅法上提倡菩萨禅,与坚持传统禅法的禅师们有分歧。后来还引发了门人之间的冲突。
义熙四年(408),译出《小品般若经》十卷。著名的《金刚经》不知译于哪一年,估计是在出了《小品》之后。
义熙五年(409),在大寺译出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十二门论》。僧睿作序。
义熙六年(410),罗什以前的一位师父佛陀耶舍也来到了长安,师徒二人合作翻译《十住经》和《四分诵》,进一步完善了汉传佛教的戒本。
义熙七年(411),应姚显的请求译出了《成实论》,这部论中有一些反对萨婆多部的观点,罗什认为可以作为从小乘空宗向大乘空宗过渡的佛经。后来这部论在中国非常流行,还形成了一学派,就叫成实宗,其兴盛程度甚至不在般若空宗之下。
义熙八年(412),《四分律》定稿,共60卷。
义熙九年(413),罗什圆寂,大型的译经活动至此结束。
罗什译经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翻译的同时进行讲解。听讲者可随时提出疑问,译者进行解答,直到没有疑问为止。罗什的解答非常细致全面。听懂了的人已经有些不耐烦,而罗什还在不厌其烦地为那些尚未听懂的人打比方作推理。
二是采用意译。梵语和汉语在语法、语序上有很大的区别。梵语有很多倒装句,如果完全照它的语序译成汉字,根本读不通。罗什便取其大意而用汉语重新组织文字。这样读起来顺畅,也便于理解。
当然,罗什也知道意译的缺陷。那就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上可能会有出入。但从梵文译成汉文必然要丢失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像嚼饭喂人,不仅失味,译得不好甚至让人反味。然而,让汉地的僧人都直接学梵文是不现实的。何况,佛祖当年在印度说法时用的也不是梵语,他是走到哪里就说哪里的方言。而且,从诸法皆空的角度来说,语言文字只是助人开悟的工具,只要能获得智慧,又何必去追求工具的完美呢?
与之相反,唐代的玄奘法师喜欢用直译,觉得直译更能反映原文的真实意思。但直译的结果是阅读很困难,这害苦了那些研究唯识的人。当然,唯识学本身的特点也适合直译。而罗什的意译,虽然失去了原味,却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所以他翻译的作品至今仍拥有着最广大的读者。

-----------------------------------------------------------
注:①另一种说法是八百位高僧。
②罗什具体是哪一年从逍遥园搬到大寺的不清楚。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3 09:17:31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3 11:23:44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3 21:55:28 +0800 CST  
贝叶经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7-03 21:55:46 +0800 CST  

楼主:驿渡山人

字数:54401

发表时间:2020-06-09 19:31: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6 04:13:47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