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修改版,连载)

@郭子夷 2020-06-15 19:39:24
继续欣赏
-----------------------------
感谢支持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5 19:44:26 +0800 CST  
NO.15 新野分派

从兴宁二年(365)开始,慕容氏的燕国为争夺河南与东晋开战。兴宁三年,燕国的慕容恪、慕容垂率军攻占了洛阳。晋军被迫南撤。道安的僧团也离开陆浑跟着晋军一起南下。
路过南阳时,收到了襄阳名士习凿齿派人送来的书信,邀请道安去襄阳避难。走了很多天,才到新野,以为可以歇一下了,没想到燕国军队很快就占领了整个河南,慕容垂被燕国皇帝任命为荆州牧,当时荆州尚在东晋的手中,慕容垂带着燕国军队来“上任”。必须尽快离开新野,因为一旦打起来,出家人也是不能幸免于难的。
道安与法汰、法和分析认为:澄和上在世的时候混得风生水起,而我们现在混得这么凄惨,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统治集团特别是国主的支持。大江南北是士族的天下,只有获得他们的帮助,我们的佛教事业才能做大做强。现在南方主要有三大区域,咱们三人作如下分工:(一)法汰去扬州①。那里是晋朝首都所在地,文人士大夫崇尚清谈。法汰智慧超群,口才出众,形象气质都很好,去江东应该会很受欢迎。(二)法和去川蜀。那里有山有水,风景宜人,人们习于安逸。法和性格温和,很适合去川蜀发展。(三)道安去荆襄。他说自己的年岁大了,就让我选一个就近的地方吧。当时荆襄一带正面临战事,不太安全,道安觉得只有自己去最合适。
临别之际,法汰对道安说,现在天下纷乱,朝不保夕,师兄在荆襄,我去东南,相距几千里,今生恐怕再难相见,只有期待相会于弥勒佛国了。说罢潸然泪下,然后带着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连夜沿江东下。法和也挑选了几十名愿意去四川的弟子连夜出发。
安排好两路人马后,道安带着慧远等四百名弟子乘夜渡河,向襄阳前进。当时正值雷雨天气,大家借着雷电发出的闪光才看清前面的道路。走了大半夜,遇到一户人家,门口立着两棵树,中间吊着一个马篼,有一斛②的容量。道安便大喊:“林百升!”
这家主人吓了一跳,立即从屋内跑了出来,原来他的名字真叫“林百升”,以为是神人在呼喊他。于是把道安等人请进屋里予以招待。第二天在路上,弟子问何以知道那家主人的名字?道安说,两棵树中间吊着个一百升的篼,不就是林百升吗?弟子们便以为师父得了佛图澄的真传。
其实道安用的是《周易》的观形取象,也有碰运气的成分。万一那家主人名叫林一斛、林马篼呢?但道安能猜中,靠的是心灵感应。

------------------------------------------------------------------------------------------------
注:①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当时的扬州管辖今浙江全部、江苏大部、安徽一部等地,是东晋朝的核心区。
②一斛,等于一百升。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6 09:39:40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6 11:21:29 +0800 CST  
找不到公元365年的东晋地图,只好发这张充数了。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6 12:04:14 +0800 CST  
@泛爱成林 2020-06-16 18:54:44
衣冠南渡
-----------------------------
僧人也大量南渡,掀起了南方佛教的热潮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6 20:45:17 +0800 CST  
NO.16 四海习凿齿

兴宁三年(364年),道安到达襄阳,住在白马寺。在此之前,他虽然和习凿齿通信多次,但俩人从未见过面。
习凿齿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曾在东晋权臣桓温的手下做官,因不满桓温的一些做法,辞职回到了襄阳。由于身体不太好,常常对人说自己只剩下半条命,世人便戏称他为“半人”。他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尤其在玄学上首出一指,是个清淡高手,曾在首都建康的辩论赛上打遍江东无敌手,在东晋的文人雅士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与谢安、郄超等士族领袖交往密切。回到襄阳后,他主要研究史学和佛学,撰有史学名著《汉晋春秋》①,常与襄阳、江陵一带的名僧来往。这些僧人中有的是道安的同学,他们把道安吹捧上了天。习凿齿便给当时尚在邺城的道安写了一封信,和他讨教玄学问题。几番通信下来,发现道安确实是个哲学天才。后来河南被慕容氏攻占,他便邀请道安来襄阳避难,共同研修佛法。
听说道安已经到了襄阳,习凿齿立即去白马寺拜访。两人一见面,先作自我介绍:“四海习凿齿!”
道安答:“弥天释道安!”②
在场的人都为二人的精彩对答鼓掌。
接着习半人开始耍帅,当时寺中僧人正准备用餐,而习半人只带来了十个梨子。他也不数一下具体用餐的人数,瞬间把梨切成几十片,分发下去,刚好人手一片,一片不多,一人不漏。大家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二人见面的情况很快便传为佳话。
此后,习凿齿和道安深入交换了对佛教问题的看法,达成了很多共识。半人认为:佛法传到中国已有四百年了,但至今未见起色。虽然澄和上在河北大放异彩,但他的神通法术只适合石赵胡人而已。要想佛法在黄河以南、长江两岸的华夏文化核心区发展壮大,必须得是既精通佛法又精通华夏文化的人才做得到,而现在这个人已经出现了,那就安法师您!
对于习大师的高度赞赏,安法师深表惭愧,同时认为现在佛教经典不全,且很混乱,以我的水平顶多能整理一下佛经,恐怕担不起振兴佛法的大任。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人们对佛教存在很多误解,需要像习大师您这样的高人给予正面的宣传,才能在大江南北打开局面。
习凿齿表示在佛教的宣传方面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之后,半人便给晋朝范围内的文人士大夫写信,全面推介道安。在写给东晋权臣谢安的信中,他说释道安不是平常所见到的那种出家人,而是一个智慧超群、学识渊博的谦谦君子,他不靠神通法术来迷惑人心(这一点很重要),也不靠权势来管束徒众。他们常在一起讲经说法,分析义理,师徒之间彼此尊重,数百个弟子对他心悦诚服。他的一言一语,都值得让人深思。只可惜您没有亲眼见到这里的场景!
谢安在回信中表示,接到您的来信,我恨不得立刻乘舟西上,与您和安法师相见,那将是何等畅快的事情。只可惜我俗务在身(当时谢安已出任晋朝的吏部尚书、中护军③等要职),也只能在弘法方面尽点绵薄之力了。他于是把习半人信中所说的情况转发给各地的文人士大夫。很快,道安的大名就响彻了大江南北。东晋皇帝司马曜、前秦皇帝苻坚、各地的名门望族都送来了钱米等物质,以表达对道安开展佛教事业的支持。

---------------------------------------------------
注:①《汉晋春秋》是习凿齿撰写的一部史书;记述自东汉光武帝至西晋愍帝281年间的史事,书中否认了曹魏的正统地位,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较大。
②估计道安在河北的时候已从“竺道安”改名“释道安”。究竟何时改姓现无确切的史料可考。
③中护军,类似于首都军区司令员、九门提督等职务。掌管禁军,负责皇宫的保卫和整个首都的防务。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7 09:11:41 +0800 CST  
@泛爱成林 @郭子夷
对两位感激涕零,寒夜孤寂中让我得了动力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7 11:03:08 +0800 CST  
NO.17 注经造像,整理僧伽

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襄阳向道安求教。弟子人数一天比一天多,白马寺的住房日趋紧张。居士张殷捐赠了一所大宅院,道安将其改为檀溪寺,建起了四百间僧房,成了襄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庙。但住房仍然紧张,道安只好经常派一些弟子带着僧团外出游方,以扩大佛法的影响范围,同时缓解一下住房困难。而许多寺院也都希望道安能派弟子去担任住持,他们都以身为道安的弟子为荣。
在襄阳安定下来后,道安开始整理和注解佛经。将几百年来流传到汉地的佛教经典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分门别类,辨别真伪,撰成了《综理众经目录》。并对一些自认为重要的经典进行了注解。
在注经的同时,他在襄阳修建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庄严的寺庙。这个事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赞助。东晋的名门望族纷纷捐钱捐物。前秦皇帝苻坚派人送来了七尺纯铜菩萨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等。凉州刺史杨弘忠送来了一万斤黄铜,说是给道安打造承露盘。但承露盘已安排江陵的竺法汰①做好了,道安于是写信问杨弘忠能否用他的黄铜打造佛像,杨当然没意见②。
道安亲自设计,亲自督造,一年后,大殿建成。正中靠墙是一丈六高的纯铜镀金佛祖坐像,右边是大迦叶,左边是阿难,前面左右两边摆有五百阿罗汉,千姿百态,全是镀金的。墙上挂着金缕菩萨像,还有七彩祥云,天女散花……一派佛国的庄严气象。每当黄昏时刻,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整个大殿金碧辉煌,让人叹为观止。道安的创意很快就被其他寺院模仿,佛教从此全面进入像法时代。
这期间,他还重新整理了僧伽。一是确立了修持仪轨。道安的弟子有几千人。没有规范的佛门仪轨是不好管理的。他确立了行香定座、上经讲法、打坐参禅、忏罪悔过的仪轨仪式。这也成了后世寺院的法则。
二是统一了佛门姓氏。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人的姓氏是多元化的。有的以国籍为姓,来自的天竺的就姓竺,来自康居的就姓康。有的跟从师父的姓,竺法护的弟子就姓竺,支道林的弟子就姓支。有的以俗家为姓,比如朱士行,在出家前叫朱士行,出家后还叫朱士行。还有很多是有名无姓的,开头第一个字有僧、法、道、玄、慧等等。比如“法汰”,就是他的法号,后来拜入佛图澄门下,才叫“竺法汰”。道安觉得这种状态不利于佛教的整体认同。既然佛祖叫释迦牟尼,大家就应当全部姓释。这样可以造成佛门一家亲的团结气象。他还从《增一阿含经》③中找到了依据,率先让门下弟子全部姓了“释”,同时还向佛教界发出倡议。
但响应号召的并不多,只有四川的竺法和改成了“释法和”。连江东的竺法汰都没有改姓释,其他的可想而知。他们认为姓氏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本就是个世俗的东西,既然出了家,就应该摈弃这个。佛门这种姓氏多元化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了唐朝。例如著名的玄奘法师,他并不叫“释玄奘”,正规的称呼叫“沙门玄奘”。
尽管如此,由于道安的弟子实在是太多,虽然别人不响应,释姓僧人在几十年后仍然占据了汉地佛教的主流。唐朝之后由于净土宗的兴起,“释”姓进而成了汉传佛教内唯一的姓氏。


------------------------------------------------------------------------------------
注:①竺法汰因病在江陵停留了两年,后来才去了建康。在江陵期间,道安曾派慧远去看望过他。
②施主捐的钱物如果指明了用途,寺院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如要更改须征得施主的同意,否则也是犯戒。
③《增一阿含经》载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8 09:25:33 +0800 CST  
“在注经的同时,他在襄阳修建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庄严的寺庙。”
更正为“在注经的同时,他在襄阳修建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庄严的佛殿”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8 10:17:48 +0800 CST  
NO.18般若本无宗

自永嘉南渡以来,爱好清谈的玄学家们聚集于江东和荆襄一带,他们崇尚空谈,热衷于讨论有无、本末等形而上学问题。而般若类佛经主张一切皆空,比玄学还要玄,很快就吸引了清谈之士的兴趣,掀起了一股研讨般若学的热潮。
道安在佛图澄门下的时候学的是萨婆多部的小乘经典,侧重于禅法实修。在女休山、陆浑期间也是以禅修为主。到襄阳后,由于受南方清谈风气的影响,他开始注重对大乘经典的研究,逐渐把研习的重心从小乘毗昙学转向了大乘般若学。
在襄阳,他每年都要讲授两次《放光般若经》①。在讲授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从小乘向大乘的过渡。
当时由于专门解读般若的三论还没有翻译出来,汉地的佛学家们都是用来老庄玄学来解读般若经典。他们分成了好几个派别,史称“六家七宗”②。
一般认为,道安属于本无宗。“本无”这个概念在东汉时就出现了,并不是道安的首创。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第14品和竺叔兰翻译的《放光般若经》第11品都叫“本无品”。由于缺少直接的资料,道安所主张的“本无”空竟是“以无为本”还是别的意思,现在已难以确定。甚至连道安是否真的主张过“本无”都存在争议。而三论大师吉藏在《中论疏·因缘品》中认为,道安的观点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又说“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
如此看来,道安致使主张本无,也不是玄学中“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而是相当于大乘毕竟空的解脱论了。但仍然含有道家“无中生有”的影子。
由于道安的提倡,“本无”几乎成了般若学的代名词。直到若干年后,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出了《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佛学界才发现六家七宗的解释都不太准确。此后,人们又用上了早就存在的“真如”这个概念,用来指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实状态。


------------------------------------------------------------------------------------
注:①《放光般若经》,是大品般若经的早期版本, 阐述了诸法性空如幻、法性平等、真俗二谛、方便善巧等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该经梵本最早为朱士行在于阗发现。晋元康元年由无叉罗和竺叔兰等人在陈留的水南寺译出。译出后风行中原,对当时的玄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六家七宗,早期般若学各派的统称,是按照对“空”、“有”等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作的划分。包括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共六家。其中本无宗里又分出“本无异宗”,合为“六家七宗”。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9 08:42:27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9 14:30:31 +0800 CST  
古人开party,曲水流觞,清谈吟咏。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9 14:34:09 +0800 CST  
感谢瞎摸胡来先生的点赞!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19 22:13:40 +0800 CST  
国主不一定是君王,而是指统治集国,荆襄是桓氏的地盘,桓氏即是当地的"国主"。"依"不是依附,主要是借助的意思吧。不知您有何高见?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0 15:10:44 +0800 CST  
NO.19 襄阳再分派

当时东晋内部分为两大地方势力,一是王、谢等世族控制的首都所在地的扬州,一是桓氏家族控制的荆州和川蜀。两大势力一直在争权夺利,对宗教问题都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既没有建立僧籍制度,也不禁止人们出家。而一旦打起战来,普通僧人和老百姓是一样的,也要应征参战。但既然没有明令禁止,出家人的数量就会逐步上升。
随着名望的增长,道安的弟子越来越多。仅荆襄一带的出家弟子就有五千多人,俗家弟子更是不计其数。由于树大招风,他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太元元年(376年),桓豁①任征西大将军,驻江陵,把道安请到江陵供养了一年。太元二年,桓豁推荐朱序②出任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又把道安接回了襄阳。朱序对道安十分推崇,常对人说,安法师是当今道学的栋梁,是陶冶人心的熔炉。
前秦皇帝苻坚也想把道安弄到长安。他好大喜功,有一统天下之志,而道安、习凿齿是荆襄的名望所在,如果能把二人纳入自己麾下,就有助于收服东晋的人心。于是多次派人到襄阳邀请道安和习凿齿北上。但二人均以身体欠佳为由婉然谢绝。既然文的请不动,苻坚决定动用武力来强请。
太元三年(378),苻坚派大将苻丕率军十万攻打襄阳。
朱序的守军只有一万多人,但襄阳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朱序一面据城坚守,一面向四方求援。开战前夕,有弟子劝道安趁乱离开襄阳,他没有同意。道安虽然是出家人,仍有家国情怀。晋朝虽然丢失了北方领土,仍然是他心中的祖国。而且,他奉行“法依国主”的原则,自己作为佛门领袖,如果在襄阳陷入危机时就逃离,别人会怎么看呢?这损害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声誉,而是整个佛门的声誉。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在这个问题上道安奉行的是儒家那一套。
几番战斗下来,襄阳俘虏了一些敌兵,从他们口中得知,苻丕攻打襄阳的目的竟然就是为了释道安和习凿齿。二人于是找朱序商量,表示愿意去长安,说服苻坚放弃战争。但朱序不同意,他认为襄阳是晋朝西北的门户,苻坚攻打这里不完全是为了您二位高人。再说,他武力来攻,我就把你俩献出去,这不更显得我们晋朝软弱可欺吗?二位如果真的愿意去长安,那也是在咱们打赢了战争之后。到时你们再去,则朝廷不失颜面,二位到了长安也会更受尊重。
道安和习凿齿都深受感动,决心和朱序坚守襄阳。道安的几千名弟子都投入了守城的战斗,死伤的也不在少数。由于力量悬殊,外城被攻破了,朱序便退守内城,死抗到底。
打了大半年,朝廷的援军一直没来。在东面的淮河一带,苻坚的大将苻融正统率六州之兵作出侵犯的态势,威胁东晋的首都建康。荆州刺史桓冲有七万军队驻扎在上明,但他畏惧秦军的强悍,一直不敢来救援。东晋其他地方根本抽不出兵力来支援襄阳。在朱序的指挥下,襄阳城内所有的出家人都参战了。后来连城内的广大妇女都上了战场,她们在城墙上拿着木头、石块、砖头砸向攻城的敌人。而苻丕的军队死缠烂打,毫无退意。
这样耗下去,襄阳城可能会死得一个不剩,自己几十年的弘法事业就要葬送在这里。为了法嗣不绝,也是为了更大范围地弘扬佛法,道安决定再次遣散部分学有所成的弟子。朱序也同意他这样做,并愿意派兵护送出城。道安于是把法遇、昙翼、昙微、道玄、昙戒、慧远等人分别派往到江东、江西(今安徽一带)、江南(今江西省)、湖南、四川等地。临别之际,道安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到了某个地方后要如何如何做。唯独对慧远没有一言半语的交待。
慧远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于是在道安面前跪下,说道:“和上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道安已66岁),弟子即将远走他方。今临别之际,和上对众师兄弟都有交待,对我却不发一言半语,我心里非常惶恐。”
道安说:“以你的智慧和才能,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所以不需要交待。”
当时苻丕对襄阳的包围并不是特别严密,似乎有意让城内的人外逃,以减少抵抗的力量。再加上朱序派兵掩护,道安派出去的弟子们都安全地离开了襄阳。
第二年二月,由于部将李伯护的叛变,襄阳内城被攻破。朱序被俘,他和道安、习凿齿等人一起被送往长安。苻坚非常高兴,对三位战俘给予了很高的待遇。朱序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省部级),道安和习凿齿被尊为皇帝顾问,住在与皇宫相连的外殿,以便皇帝随时请教。而叛徒李伯护却得了个被斩的下场,苻坚说这样的人不忠于晋朝,难道会忠于我大秦?
由于道安和习凿齿两人都学富五车,苻坚对长安的文化界宣布,凡有疑问都可以向道安和习凿齿请教。当时考古学很兴旺,时不时有人从土里面刨出一些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没有人认识,就拿来请二位高人辩认。以至长安士人中流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评语。
苻坚也很得意。前秦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在文化上一直被东晋瞧不起。现在有了道安、习凿齿这样的大师,谁还敢说我大秦没文化?他对仆射(丞相)权翼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个半人”。权翼问一个半人是谁?苻坚说,“一个”是道安,“半人”是习凿齿。

---------------------------------------------------
注:①桓豁(320年-377年),字朗子。谯国龙亢人。大司马桓温之弟。曾任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多次出兵抵抗前秦。
②朱序(?-393年),字次伦,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人 ,东晋名将,太元二年,任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克襄阳,朱序被俘。淝水之战中,朱序暗助晋军,大败前秦。归晋后,历任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豫州刺史等。太元十五年(390年)大败西燕皇帝慕容永。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09:22:40 +0800 CST  
@夏奈琦 2020-06-21 10:52:55
世间哪里有什么高僧,不过是一群高明点的骗子罢了。关键是傻子实在太多了。
-----------------------------
兄台可能是受了佛教的伤害,不然怎会有这种观点呢?
道安当时尚属像法时代,是有一些高僧的。
而现在是末法时代,邪师横行,兄台肯定是遭遇了邪师的欺骗,便对整个佛教史全面否定了。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11:15:30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15:50:25 +0800 CST  
襄阳古城墙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16:38:55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0:15:06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0:16:02 +0800 CST  

楼主:驿渡山人

字数:54401

发表时间:2020-06-09 19:31: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6 04:13:47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