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修改版,连载)

冷兵器时代的城市攻防战场景。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0:34:13 +0800 CST  
@夏奈琦 2020-06-21 20:41:17
现在也不是什么末法时代,佛教一直如此,只不过现在民智比以前要高很多,所以感觉骗子多了。其实骗一直是宗教(或者说信仰)的主体思想。法伦宫如此,佛教亦然
-----------------------------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佛教一直如此”这种说法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1:23:02 +0800 CST  
@夏奈琦 2020-06-21 21:10:45
试想那位李红字如果不被灭掉,1000年以后是不是与释迦牟尼一样是神的存在?如果把佛教当做一种哲学,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看看的,但是如果搞一些乱神怪力就要鄙弃了,你说以前佛教是好的,想想三武一宗为什么还要灭佛呢?
-----------------------------
我关注的也是佛教中的哲学,我也反对怪力乱神。凡事有果必有因,三武一宗灭佛也是佛教自身的因果。
话题最好别把“轮子功”扯进来,谢谢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1:34:40 +0800 CST  
@南方鹏 2020-06-21 21:52:24
感谢兄台的打赏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1 22:35:11 +0800 CST  
NO.20 在长安

在两晋时代,长安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佛教重镇,是印度、西域僧人来华的首选之地。这里有很多外国僧人,传播各种学说,有的传播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经,有的传播部派佛教的毗昙学,有的传播大乘方等经,有的还传播波罗门教的吠陀、数论、不二论等等。什么都有,而盛行的主要是萨婆多部①的毗昙学,其次是大乘般若学。
但两大学派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毗昙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性”,而且自性是永恒不灭的。而般若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有生就有灭,而且生灭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
来自罽宾的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等人主要宣传萨婆多部的毗昙学。来自凉州、西域的一些僧人宣传大乘般若学。
道安以前跟佛图澄学的也是毗昙学,修习的一直是传统禅法②。到襄阳后,他才自修了般若学,还开创了般若“本无宗”。他早就发现了般若与毗昙的矛盾,但在襄阳一直没有深入讨论的机会。现在各路神仙会聚于长安,必然要论个孰是孰非。
毗昙,本来指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但由于此前流传到汉地的论藏都是说一切有部的,所以毗昙学成了有部的代名词。该派认为万物都不变的本质,叫做“自性”。类似于婆罗门教的“万物有灵论”。他们主张万物的表现形式(现象)是有生有灭的,内在的灵魂(他们称之为“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③”)是永恒不灭的。也就是说:色空法不空。现象有生灭,本质无生灭。
他们采用分析法来论证现象的生灭。以人的身体为例:身体是由五脏六府等器官组成的,而器官是由各种细胞物质组成的,细胞是由各种更细的东西组成的。这些组成身体的物质材料并不是永恒的,它们可以组装成这个生命个体,也可以组装成别的生命个体。那是谁把它们组装成生命个体的呢?那就是“自性”,也就是俗称为“灵魂”的东西。这个身体坏了,灵魂就重新组装下一个身体。
而具体组装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又取决于“业”。“业”就是前世行善作恶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前世行善的灵魂就能组装成一个优质的生命体,降生到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前世作恶的灵魂就只能组装成一个劣质的生命体,降生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中。
生命的自性(灵魂)是如何组装新生命的呢?它先用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组装成一个胚胎,以胚胎为核心不断吸收各种营养成分,不断发展壮大,然后离开母体,来到世上吃喝拉撒,结婚生子,然后老、病、死、亡。但身体死了,灵魂却没有死,它从这个用坏了的身体里挣脱出来,再去组装一个新的身体。
这也是道安、法和,以及后来的慧远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毗昙学的原因。因为灵魂不灭的主张使因果报应有了可靠的依托,非常有助于神道设教,使人们心存畏惧,让社会获得稳定。所以道安支持僧伽提婆在长安翻译出了《阿毗昙》、《杂阿毗昙》、《毗婆沙论》,还亲自为其作序,大力提倡。
但是,道安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他在提倡毗昙学的同时,也在下大力钻研般若学。特别是对《放光般若经》(也叫《大品般若经》)用功最勤。但般若学主张万事万物皆空无自性,是对毗昙学的彻底否定。
般若学认为,不仅现象是虚空的,连本质也是虚空的。身体有生有灭,灵魂也是有生有灭,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世间没有永恒的现象,也没有永恒的本质。如果身体是各种东西组装起来的,业力也是各种因果组成的,那么灵魂又是谁组装出来的呢?那组装灵魂的组装者又是被谁组装出来的呢?这样追问下去没完没了。在般若学看来,一切都是假想出来的,究其实质毕竟空无所有。所谓“灵魂不灭”是一种错误的偏见。但是,你如果认为般若学属于唯物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不仅反对灵魂不灭,也反对灵魂灭。认为主张“灵魂不灭”的是常见,主张“灵魂灭”的是断见,断、常二见都是偏见,都是般若所反对的。他们的观点是不生不灭。
毗昙和般若两派的矛盾,让道安很纠结。怎么办呢?从情感上来说,他连愿信奉毗昙学,相信灵魂不灭,那样很多人生和社会问题就好解决得多了。但般若学似乎更深入,更透彻。如果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各取所长那就好了。
道安和长安的高僧们经常交流讨论,希望能从中寻找一个兼顾双方,圆融无碍的办法。但很失望,双方各执己见,互相攻击。毗昙学者们说佛祖在世时没有说过般若经,流传的般若经里面充满了波罗门思想,不是正宗的佛教。而般若学者认为说一切有部违背了佛陀“诸法无我”的教导,根本没有把握佛法的精髓,还说他们的慧根太低,理解不了大乘佛法。幸好都是些有修为的僧人,否则就大打出手了。
在讨论过程中,道安听西域的僧人反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鸠摩罗什。他们说鸠摩罗什对三藏十二部无所不通,对世间、出世间、内学外学、大小乘各学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是真正的三藏法师。如果他在长安,就能解答清楚所有的问题。

------------------------------------------------------------------------------------------------
注:①萨婆多部,全称根本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是出自上座部的十八个部派之一。主张万物皆有自性。
②传统禅法,指的是四禅八定。
③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也叫“不可说我”,是众生转世轮回的主体。原始佛教是反对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转世主体的,到部派佛教时期,因为经常遇到“既然诸法无我,那是谁在轮回?”这样的问题,犊子部借用了耆那教的“补特伽罗”概念来解释转世的具体过程。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述,所以叫“不可说我”。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2 09:54:42 +0800 CST  
@泛爱成林 2020-06-22 10:32:17
前面不是说“般若学认为.........身体有生有灭,灵魂也是有生有灭。”
后面怎么又变成“他们的观点是不生不灭”了?
-----------------------------
感谢您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忘了说明一个情况,般若学把解脱的真理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在世俗谛上主张有生有灭,在胜义谛上是不生不灭。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2 10:44:03 +0800 CST  
可以理一下,不是扯,越扯越紧。顺其自然怎么个"顺”法?就是玄之又玄之中,去理出众妙之门。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2 13:18:08 +0800 CST  
@有事地上说 2020-06-22 16:47:49
好文,精彩
-----------------------------
感谢兄台打赏和支持!让我觉得更有动力写好后面的内容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2 17:26:22 +0800 CST  
@郭子夷 2020-06-22 20:21:04
朱序不愧为一代明将,襄阳好像也在平原地带,没有高山险隘,为何那么难攻 ?
-----------------------------
城墙很高,很坚固,护城河又深又宽。
当时的襄阳水系 发达,水位比现在高多了,骑兵发挥不了作用,攻襄阳有时得动用水军,而前秦不善水战。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2 20:33:09 +0800 CST  
NO.21  吕光伐西域的前因

道安于找到皇帝苻坚,说为了使大秦佛法昌盛,天下太平,建议派使者去西域把鸠摩罗什请来。而此时的苻坚正想把西域纳入自己的版图。他的伟大理想是一统天下,成为千古一帝。前几年已经灭掉了慕容暐的燕国,现在就剩下西域和江南的东晋了。他对道安说:“对于这种国宝级的大师,派使者是请不来的,只有派大军才能把鸠摩罗什大师请来。”
道安想,如果因为自己的建议而使西域陷入战火,那罪过真是比须弥山还大了。他坚持劝苻坚派文臣去招安,如果招安不成,再派兵攻取也不迟。由于受不了道安的软磨硬泡,苻坚答应先派人去试一试。
太元六年(381),前秦的招安使到达西域。西域的几十个绿洲小国大多愿意归附。这些小国在丝绸之路上,以做国际贸易为生。而做贸易需要稳定的环境和畅通的商路。但这些国家本身的体量都很小,如果自己养军队,养少了等于没养,养多了又负担不起,还不如大家一起凑点钱,请大秦派军来维持秩序。
但也有个别国家不愿接受招安。例如天山以北的乌孙,它有二十万骑兵,想自己主宰西域。还有一个就是鸠摩罗什所在的龟兹,是仅次于乌孙的西域大国。它觉得自己也很强大,不想交保护费。还有一些受龟兹保护的附属小国也没有接受招安。
虽然不愿归附,但龟兹国王帛纯还是很担心苻坚真的对西域用兵。所以他派自己的亲弟弟①回访大秦。然而,这个亲弟弟并不是什么好鸟。他一到长安就出卖了自己的兄长,把龟兹的军事机密全部泄露给了大秦,并劝苻坚攻打龟兹,自己愿做内应。条件是让自己当国王,大秦保障龟兹的贸易安全。这更加坚定了苻坚攻伐西域的信心。
对这件事,道安无能为力。他既想把鸠摩罗什请到长安来,与自己共同探讨佛法,但又不愿西域生灵涂炭。他多次找到苻坚,说所有佛法中的疑问都已解决,根本不需要请鸠摩罗什来长安了。但苻坚说,朕现在对罗什大师的兴趣比你们出家人还强烈。
道安的心情很不爽,他甚至怀疑依附国主弘法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澄和上还在世的话,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呢?他突然怀念起自己的恩师来。不知道他是去了天上还是转世到了人间,还是已经成佛了。离开河北这么多年,也不知他的坟墓现在怎么样,是该去祭扫一下了。
太元七年(382)八月,道安带着几十个弟子离开了长安,去河北给佛图澄扫墓,同时反思一下自己的弘法策略。他们在漳河西面的柴陌找到了佛图澄的坟墓。墓已被多次盗挖,只剩下一个空穴了。这让他无限感慨,师父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是这般光景。道安和弟子们把坟墓重新修好,按佛家仪式进行了祭拜。
第二年正月,道安回到长安。苻坚已命令大将吕光率军七万从长安出发了。龟兹王的弟弟先回龟兹作内应,另外两个西域小王主动作向导,引着吕光的大军向西域前进。
吕光和鸠摩罗什的情况,后面还有专章,这里按下不表。

-----------------------------------------------------------
注:①这位回访者可能就是后来被吕光任命为龟兹王的帛震。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3 08:51:55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3 13:04:52 +0800 CST  
差不多,不过现在的乌兹别克比乌孙的面积还要大。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3 19:29:53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4 09:04:00 +0800 CST  
NO.22 谏伐东晋

苻坚相信以七万大军,加上西域小国帮忙,还有龟兹王的亲弟作内应,拿下龟兹是毫无悬念的。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解决东晋了。他对自己的胞弟苻融说,如果不灭掉东晋,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怕是得不到后世的认可。
苻坚搞了一次人口普查,对整个前秦的兵源情况摸了一下底。经统计,可以征集到97万大军(后来实际征集了87万)。而东晋能真正用于抵抗前秦的军队也就10万左右。以97万对10万,拿下东晋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但群臣反对向东晋用兵,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且师出无名。东晋的皇帝又没有反人类的罪行,没有理由去打他。再说,东晋的宰相谢安也不是个好对付的人物。只有前燕的降将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襄等人支持苻坚向东晋开战,他们的目的是想趁机搞垮大秦,以便恢复自己的政权。
由于道安平时很受苻坚的敬重,苻融、石越等反战派找到道安,请他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朱序也逍逍的来找道安,说一定要劝止苻坚,如果实在劝不住,也要尽量延缓他的进攻时间,以便东晋作好迎敌准备。道安许诺。他本人也不赞同苻坚伐晋。东晋虽然偏安,始终是他心中的故国。再说,出家人也不愿看到两国因战争而生灵涂炭。
几天后,苻坚去东苑(皇家园林)散心,邀请道安同车而行。在车上,苻坚对道安说:
“朕想带领百万大军和您一起去吴越巡视,顺便到会稽游玩,欣赏一下东海,您觉得怎么样?”
道安答道:“天下九州,陛下已拥有八州之地,身居中原而威服四海,国土已经够大,臣民已经够多了。此时应该以尧舜等上古圣君为榜样,与民休息,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何还要以百万之众去争夺那吴越的区区之地呢?而且,东南一带湿气很重,北方人去到那里多有病亡的。以前夏禹到了会稽就再也没有回来,秦始皇巡游东南也死在了半路上。陛下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苻坚说:“也不是因为国土不够大,臣民不够多。但朕作为天下之主,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得到朕的保护,那就是朕的失职,有负天命。而且,上古的帝王不也是按时巡狩四方吗?朕这样做正是在向古代的圣君学习啊。”
道安见劝不住苻坚,便采取第二套方案:“如果陛下一定要攻伐东晋,应该先到洛阳,向东晋发出檄文,如果东晋愿意归附,当然最好。如果不愿归附,到时再筹集粮草,调兵遣将不是更稳妥吗?”
苻坚也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有97万大军,消灭东晋就像踩死一只蚂蚁,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回到五级寺,道安把自己和苻坚谈话的情况告诉了朱序。朱序觉得既然大战已不可避免,不如主动请缨到前线去,以便到时反水,帮东晋打败秦兵。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反水,是因为在那个讲求风度,崇尚名誉的时代,投敌对于一个有尊严的士人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如果没有机会洗白自己,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真是生不如死的。此外,当初被俘时,朱序还有部分家人还留在东晋的首都建康,谢安并没有因为朱序的战败投敌而处分他的家人,而是以此作为筹码等着他戴罪立功。
苻坚居然答应了朱序的请战申请,让他带着原先投降的襄阳旧部到前线听从苻融的指挥(对前秦来说这是最要命的失策)。
太元八年(383),苻坚组织步军60万,骑兵27万,经淮河上游的寿阳向东晋进军。这87万人是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战马也有大半是士兵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平时主要是犁田干活,没有经历战阵。这样的骑兵只是骑在马上的步兵,其实连步兵都不如。与之相反,东晋虽然最终只拿出了8万人马,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别说以一当十了,当二十都不成问题。
苻坚其实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只想着以数量优势取胜。他以前之所以能消灭燕国,统一北方,完全是王猛这样的军事天才帮他打下来的。如果按围棋比赛的段位来比喻的话,苻坚只是业余五段的水平。他的对手各种段位的都有,有的比他强,有的不如他。但苻坚的第一助手王猛却是专业的九段高手,所以苻坚能无往而不胜,把整个北方都纳入了自己的统治。但王猛去世后,苻坚一直找不到像样的高级助手,他便以自己业余五段的水平出战,就难免昏招迭出了。而他现在的对手是谢安,也是专业九段。就算王猛在世,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是苻坚的业余五段?
十月,苻融率领的30万前锋部队攻克寿阳,而后续部队还在长安集结,前后相距一千多里,战线拉得太长。也不是苻坚自己想拉这么长,而是这87万人的吃喝拉撒与协调配合确实是个大问题,没有超级发达的头脑是处理不好的。人数优势如果协调不当就是一种负担,在战争中会起反作用。由于步兵速度太慢,苻坚把步兵留在了项城,让他们慢慢地走,自己率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与苻融合兵一处。
这时,谢安派谢玄、谢石率领的晋军赶到了洛涧。十一月,双方对峙于寿阳城南面的淝水两岸。晋军在东岸,8万人。秦军在西岸,约31万人。淝水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当时正值枯水季节,浅的地方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进攻。苻融派朱序来劝降谢玄(这是个更要命的错误)。朱序告诉谢玄趁苻坚的部队还没有完全集结,速战速决,击垮他的前锋部队,整个秦军就崩溃了。双方密谋好了如何击垮秦军的计策。
谢玄派人告诉苻融,先让晋军渡河,然后双方再决战。苻融想趁晋军半渡时发起攻击,于是答应了谢玄的要求,命令秦军暂时后撤。结果撤军命令一下,朱序的部队就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大家快逃!”当时河面有大雾,秦兵也分不清情况,反正逃命要紧。苻融控制不住,顿时乱成一团,互相践踏。晋军趁机发起总攻,秦军大败,苻融战死。苻坚的大腿上也挨了一箭,单骑逃出战场,收集残部退回关中。
而这时,鲜卑的慕容垂趁机恢复了大燕国,占据河北山东一带。留在关中的鲜卑人在慕容冲的带领导下成立了西燕国,羌族的姚苌也自称三秦王(史称后秦),他们都率军与苻坚争夺长安。三路兵马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展开混战。
正当姚苌、慕容冲、苻坚三方在长安城内大战之际,道安紧闭寺门,与法和、僧伽跋澄、僧伽提婆、昙摩难提、佛图罗刹、敏智、赵正(出家后法号“道整”)、竺佛念、慧嵩等人翻译佛经,主要翻译有关禅修方面的经典。跋澄或提婆口诵,难提写成梵文,佛图罗刹把梵文口译成汉语,敏智负责记录和润色,最后由道安与法和整理定稿。定稿后,道安还要作进一步的注解。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工作,即使外面的战鼓敲到了寺院门口,他们也不为所动。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4 15:16:16 +0800 CST  
NO.23往生兜率

在襄阳的时候,道安曾与弟子法遇、昙戒等8人在弥勒像前发誓,愿此身结束后往生到弥勒兜率净土继续修行。
他为什么要选择弥勒净土呢?这个说来有点话长。原始佛教认为人只要修炼成阿罗汉即可获得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解脱得不够彻底,功德耗尽后还要回到人间继续轮回,只有成佛才能彻底解脱。但成佛又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要经过无数劫①的修行。那么在轮回与成佛之间这个漫长的时段怎么办呢?他们于是设计了一个中转站——净土世界。既然暂时成不了佛,又不想轮回受苦,那就先去净土世界继续修行,直至成佛为止。所谓的“净土”就是指摆脱了各种烦恼痛苦的世界。与之相对,我们人类世界因为充满各种烦恼和痛苦,叫做“秽土”,由于此界众生贪念情欲,不愿出离,也叫婆娑世界。
大乘佛教开发的净土产品有很多种,有弥勒兜率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华藏密严净土、东方琉璃净土、不动如来妙喜净土、文殊普照佛土……成千上万,几乎每个佛菩萨都有自己的净土,区别只在于量级和功能不同。在众多的净土中,道安之所以选择弥勒净土,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在涅槃之前,专门嘱咐过弥勒,要他留驻在欲界为众生解疑答惑。弥勒接受任务后,便在兜率天开办了一所佛教大学,专门供人类前去进修。一旦被这所大学录取,就不用再来世间轮回受苦了。当然,如果你想中途退学返回尘世,也没人会拦你。但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退学的,除非被开除学籍。而弥勒的兜率大学离人类的婆娑世界较近,是相对容易到达的地方。更为关键的是,弥勒菩萨是专门解答疑问的,道安有很多问题想去请教他老人家。
太元十年(385)正月二十七日,有一个形状怪异的僧人来寺中投宿。当时由于住房紧张,就安排他在讲堂里面住。当晚是道安的弟子维那值夜班,他看见那个僧人从窗户的缝隙中进进出出,马上把情况报告了师父。道安很吃惊,立即起床来到讲堂对那位僧人施礼,并问他为何会来到本寺?僧人告诉道安:“贫道是专门为你而来的。”
道安说:“我自知往昔的罪障深重,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轮回之苦?”
僧人说:“其实不难。”于是告知了道安在临终之前沐浴、打坐、观想之法。
道安又问自己此身结束后,来生会去往哪里?
那个僧人用手对着西北的夜空拨弄了几下,西北方位立即出现了兜率天宫的殊胜景象。当时在场的几十人都看到了。正当大家赞叹兜率胜境时,那个僧人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不见了。众人便认为那个僧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专门来指引道安法师的。
道安知道自己留在尘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最有意义的就是翻译整理佛经。只要有佛经在,后人就能从中发现解脱的真理,寻得成佛的途径。由于僧伽提婆新译的经典很多,道安更是不眠不休,夜以继日地整理经典。为了避免在流传中产生歧义,新译的佛经最好是由译经人自己注解,但僧伽提婆等外国僧人不懂汉语,只好由道安亲自动手。
太元十年二月八日,由于劳累过度,道安忽然放下了手中的笔,按照那个怪僧传授的方法沐浴,然后来到大殿,和众人告别,他说自己要走了,你们要继续精进。殿内众人非常惊愕,问和上要去哪里?道安说,准备去兜率世界。弟子们纷纷跪下,泣请师父再多留几年。道安说,时间到了,贫道也是非走不可,你们还是各自努力吧,如果有缘,将来还会在兜率相聚。说完后,就回到自己的禅房,结跏趺坐,心中观想着弥勒兜率净土的庄严美好,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人世。
散居四方的弟子闻讯无不恸哭,如丧父母。
十六年后,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因无缘与道安相见而悲痛叹惜。
东晋著名玄学家、评论家、诗人孙绰在他的《名德沙门论》中对道安有诗赞叹:“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同年七月,苻坚战败被杀,长安和整个关中陷入了后秦姚苌、西燕慕容冲、前秦残余势力的混战时代。随着苻坚政权的崩溃,长安的僧团失去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他们随后纷纷离开长安,有的去了洛阳,有的南下去了庐山或建康,给南方的佛教注入了新的元素。


注:①劫,印度的时间单位,一劫等于43.2亿年。

总论:道安身逢石赵末年,乱世中弘法,如果没有国主的支持是难以展开的。但以解脱为归宿的出家人和以世间利益为目标的君王在价值追求上毕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僧人在与君王的周旋中有时就难免处于尴尬的地位。所以,法依国主,有利也有弊。这也是后来道安的弟子慧远主张沙门与王者保持距离的原因。
“本无宗”已成为历史。毗昙与般若,自性有与毕竟空,至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以佛法的深度,谁又敢大言一探到底了呢?
佛图澄的教化对象是黄河以北的石赵胡人,没有先入为主的儒、道思想,因此可以用神异法术加以引导。而道安的化区在黄河以南至大江两岸,这里深受儒、道的熏陶,必须因机设教,方便说法。他借助玄学,大弘像法,整理佛典,小大兼顾,为汉传佛教的发展做了重要的奠基工作。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4 22:45:02 +0800 CST  
第三章 鸠摩罗什

NO.24 少年神僧

苻坚派吕光攻打西域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鸠摩罗什,但也不能说不是为了鸠摩罗什。当时整个中国的大地主阶层都在崇尚虚荣,追求名誉。占据中原的苻坚肯定会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他的理想是成为千古不朽的“天下共主”,得到后世史家的一致认可。因此,他既要在武功上超过历代君王,也不能在文治上落后于人,否则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共主”。因此,一方面他要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其版图不能少历史上任何朝代,因此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另一方面他要收服天下人心,所以宽恕了慕容垂、姚襄这些曾经的敌人,目的就是要他们心悦诚服。同时,他还要把儒、释、道各家信仰者统统纳入自己的囊中。于是攻打襄阳,网取道安、习凿齿等名宿。然后攻伐西域,夺取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大德。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他建设“天下共主”工程的一部分。
吕光的军队主要是步兵。从长安到龟兹有四千多公里,他们并没有急行军,而是慢慢地走,一路收集给养,敲诈沿途州郡,时不时地休整十天半个月。大约要一年之后他们才能到达西域。在吕光的部队到来之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这位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生于龟兹,祖籍天竺。父亲鸠摩炎,生长于天竺某国的丞相世家。母亲帛耆婆,龟兹国公主,国王帛纯的妹妹。鸠摩炎不愿在天竺担任世袭丞相,出家当了和尚,后来越过葱岭到龟兹来宣传佛法,被龟兹公主帛耆婆看上,便还了俗,后来就有了鸠摩罗什。耆婆怀着罗什的时候,竟然能能说一口流利的天竺语,智商也比以前高出了很多。龟兹的一位阿罗汉说,这是怀了聪明智慧的孩子的征兆,当年佛祖大弟子舍利弗在母胎时也是这种情况。生下罗什之后,她就忘记了天竺语,智商也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
罗什出生后,耆婆自己也想出家了,但丈夫鸠摩炎不同意,她便又生了一个儿子弗沙提婆。后来,她在外出游玩时看到野外枯骨遍地,深感人生无常,便发誓非出家不可。丈夫阻拦,她便以死相逼。鸠摩炎无奈只得同意她出家为尼。由于勤于用功,很快证得了须陀洹果①。
当罗什七岁的时候,耆婆把他带入寺庙,做了沙弥。罗什跟着师父学习佛典,每天背诵三万二千个单词的偈语,很快就把整部《阿毗昙》给背下来了。师父再作讲解时,罗什早已通达了其中的义理。
由于耆婆是国王的妹妹,深受国民的敬重,很多人都来向她捐赠物品,以示供养。收到的供品连室内都放不下了。她觉得这样下去会妨碍自己和儿子的修行,便带着罗什离开了龟兹,渡过印度河,来到罽宾,拜入罽宾最著名的法师槃头达多门下。槃头达多是罽宾国王的堂弟,学识渊博,五明诸论无所不通,佛法三藏烂熟于胸。九岁的罗什跟着达多学习《杂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原始佛教经典。这三部佛经共计有四百万字(梵语单词),罗什很轻松地就把它们全背诵了下来,达多十分震惊。他于是确信罗什是阿罗汉转世,其前身已多次背诵过这些经文,否则怎么能轻易就背下四百万字,且能理会其中的深义?
达多经常在罽宾国王面前称赞罗什的神俊。罗什的名声很快就传遍了罽宾王室。国王在皇宫召开法会,请罗什与外道论师进行辩论。论师们见他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便出言调戏取笑,罗什抓住他们戏言中的漏洞进行攻击,论师们马上收敛了笑容。接着展开学术辩论,这些年长的论师竟然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一个个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国王于是提高了对罗什的供养标准,每天供给:鹅腊一双(原始佛教是可以吃肉的),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这些都是罽宾的上等供品。还派了五个比丘、十个沙弥来服侍罗什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罗什的弟子。这时的罗什才十岁,十五个弟子的岁数都比师父要大,由此可见其在罽宾受尊崇的程度。
十二岁时,罗什跟着母亲回到了龟兹。西域各国都想聘请他去做国师,但他一心向佛,对国师之位没有兴趣。耆婆把罗什带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告诉她:“这个沙弥只要在三十五岁前不破戒,就能大兴佛法,度脱无量众生。如果破了戒,就只是一个学识丰富的法师而已。”
母子俩来到沙勒国,罗什拜三藏法师佛陀耶舍为师。沙勒国王举行无遮大会②,请罗什升座讲《转法轮经》③。罗什在空闲时收集了大量的外道典籍,对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和六大学派④的论书,以及五明诸论和阴阳星算等人类的神秘文化基本上都搞通透了。在吉凶预测方面已非常灵验。按原始佛教的标准,此时的罗什至少已到三果的成就。但他性格随和,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没有刻意遵从戒条,这让其他修行者感到疑惑,但罗什只要觉得自己的内心没有障碍,便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
注:①须陀洹果。原始佛教将获得解脱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又称初果罗汉,已断除三结(疑、我见、戒禁取见),还要在天道和人道之间经历七次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斯陀含,又称二果罗汉,欲界的贪、瞋、痴三毒已经非常淡薄,但仍有剩余,死后升天,再来人间经历一次生死即可摆脱轮回,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也称为一来果。阿那含,又称三果罗汉,已经彻底断除了三结和三毒,再也不用来欲界接受生死,升到色界和无色界继续修行,直至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也叫不还果。阿罗汉,又称四果罗汉,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个阶位就不用再继续修行了,所以也称无学圣人,阿罗汉不仅断除了欲界的一切烦恼结使,也摆脱了色界和无色界的念想,彻底照破无明,大功告成,摆脱轮回,不受后有。
②无遮大会,意思是不分智愚贵贱,平等布施财物和佛法的法会。
③《转法轮经》佛陀成道之初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讲解四圣谛的佛经。
④四部《吠陀》和六大学派。《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也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内容主要是有关祭祀和对神的赞美,以散文诗的形式写成。六大学派是婆罗门教的六个正统学术流派,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论派、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5 15:55:29 +0800 CST  
NO.25 回小向大

这时龟兹有一位出家的王子名叫须耶利苏摩(不一定是帛纯的儿子),在沙勒一带弘扬大乘佛法,周边很多沙门都尊其为师。罗什也去拜会,一交谈,彼此极为欣赏,有相见恨晚之感。罗什便投入苏摩门下,成为他的弟子。刚开始罗什也不信奉大乘,苏摩便利用各种机会在他面前念诵《阿耨达经》的经文①。
罗什长期以来都在学习原始佛经和萨婆多部的论典,相信万物皆有自性。当苏摩所念的经文中讲到世间万物、天地鬼神乃至佛法三昧都是空无自性时,罗什觉得与以前所学有很大的矛盾,便问苏摩:
“这是一部什么经?”
苏摩说:“这是大乘经。”
罗什又问:“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苏摩答:“主张毕竟空,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乃至心、意、意识、色、法、名相概念统统空无自性。”
罗什说:“眼睛能看到外面的东西,难道说眼睛也是空的吗?”
苏摩问他:“眼睛以什么为本性?(本体)”
罗什说:“眼睛以能‘看见’为本性。”
苏摩问罗什:“眼睛如果以‘看见’为本性,它为什么看不到眼睛本身,看不到眼球里面的组织结构?”
又问罗什:“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物是依靠里面的某一个单独的元件,还是依靠众多元件的组合才能看见外物?如果靠某一个元件就能看见外物,其他的元件就是多余的。如果不是靠某一个元件看见外物,依靠其他的元件也看不见外物。就像一个盲人看不见太阳,几百个盲人凑到一起仍然看不见太阳。所以,不仅外在现象是空的,眼睛本身也是空的,‘看见’也是空的。”
罗什说:“眼睛是由众多最细微的粒子(极微色)组成的。最细微的粒子本身是真实的。”
又问:“如果世上存在最细微的粒子(极微色),那它还是可以划分为前、后、左、右、上、下等几个部分,如果能进一步划分成不同部分,就不能说是最细微的粒子。而如果不能划分成前后左右的不同部分,你又如何确定它是真实存在的呢?”
罗什被问得哑口无言。
苏摩耐心地为罗什讲了各种各样的譬喻,他才有所领悟。感叹道:“我以前学小乘,就像不认识黄金的人把鋀石②当成了宝贝。”
此后,在苏摩的指导下,罗什深入钻研了大乘方等经,后又受持诵读印度龙树大师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苏摩告诉罗什,只要搞懂了这三论,就掌握了大乘中观学的精髓。
几年后,罗什随着母亲来到温宿国。当时温宿有一位口才极佳的论师,周围几十个绿洲国家都没人能辩论得过他。听说罗什到了温宿,便前来挑战。他对罗什说,论题由你选,只要你能取胜,我就把脑袋砍下来当礼品送给你。
罗什就以“俗谛”和“真谛”的关系为题与他讨论。罗什主张:俗不碍真,真不碍俗,真俗不二。论师作为反方主张:真俗之间有根本分别。罗什以万物皆从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灭,其真谛就在俗谛之中,离开俗谛就没有真谛,离开真谛也没有俗谛,从而论证俗即是真,真即是俗,真俗不二。而论师只能列举俗谛之间的区别,找不出真谛的区别。罗什是主张真俗无二的,所以他不需要给真谛一个特别的定义。而论师认为真俗之间有根本分别,就必须给真谛一个区别于俗谛的定义。但他每提出一个定义,罗什都能加以破拆。他便强词夺理,把俗谛和真谛弄成了完全对立的关系,遭到旁听者的一致嘲笑。论师被迫主动认输,深感人外在人,天外有天,便跪在地上,准备用刀自杀,被罗什制止。这个论师后来成了罗什的弟子。
经此一战,罗什的名声更响。龟兹王帛纯亲自来到温宿,把罗什母子接回了龟兹。龟兹王的儿子为尼,是罗什的表兄,也在修习禅法,对外界宣称自己已经证得了罗汉二果。他主持法会,请罗什讲授方等经③。罗什讲述了色、受、想、行、识五阴,十八界,十二入④等等世间法相都是人类思维想象出来的,究其实质毕竟空无自性。听讲者无不追悔自己长期以来信奉诸法皆有自性的错误。
罗什二十岁时,在龟兹王宫受了比丘戒,跟卑摩罗叉⑤法师学习《十诵律》⑥。这时,耆婆看到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代高僧,自己做母亲的任务也完成了,她要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去印度继续修行,求证四果罗汉。临别时,她对罗什说:“大乘方等经是佛法最深的教义,只有你能把它们弘扬到东方去。但在弘扬的过程中对自身并不利,你将如何选择?”
罗什说:“菩萨行道,为道忘身。只要能使大法流传东土,涤除人们的蒙昧,就算我下地狱也是无怨无悔。”
此后,罗什离开皇宫,迁到新寺居住。这个新寺在以前也是一座皇宫,后来改成了佛寺。罗什在一间多年无人住的房间内发现了一本梵文版的《放光般若经》。打开经卷,里面竟然是空白的,没有文字,罗什大吃一惊,发现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于是平心静气,待心魔消退后,才看清上面的文字。罗什于是发誓一定要大力弘扬这部《放光般若经》。
至此,罗什对佛教大小乘经、律、论及外道诸学等知识智慧已完全通达,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三藏法师。龟兹王专门为罗什打造了一个纯金的狮子座,想把他长期留驻在龟兹担任国师。罗什说,自己的恩师槃头达多尚未领悟大乘佛法,自己有义务开导他,所以想去一趟罽宾。
恰好此时槃头达多翻越葱岭,穿过沙漠来到了龟兹。龟兹王问他,大师您为何来得这么巧?
达多说,听说大王护持佛教,我的弟子鸠摩罗什又领悟到了非同一般的境界,所以特来相会。
恩师的到来,让罗什喜出望外。他为达多讲说《德女问经》,论述大乘般若学的因缘空假关系。这部经是以前在罽宾时师徒二人都不相信的,所以讲在前面。
达多问:“大乘有什么神奇的,让你这么痴迷?”
罗什答:“大乘透彻广大,深明一切法皆空。小乘有局限,存在很多漏洞。”
达多说:“你讲的一切法皆空,非常可怕。一切法皆空,阿罗汉果,甚至佛果也是空的,修行就没有了追求目标,谁会愿意放弃佛果而去追求一个“空”呢?”
罗什说:“证得一切法空,这就是一种佛果。”
达多反驳说:“以前有一个狂人要求织师给他织世界上最细的丝线。织师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丝线织得细如微尘,狂人还是觉得很粗。织师大怒,指着空中说,这就是世上最细的线。狂人问:为何我看不见?织师说:这些丝线微细到了极点,连我这样的专业织师都看不见,何况其他人。狂人于是非常高兴,向织师支付了工钱。其他的织师也群起效仿,都获得了很好的报酬,其实他们连一根丝线都没有织过。你现在提倡一切法皆空,却得到了众人丰厚的供养,就类似于那些织师。”
罗什又用其他的譬喻来陈述一切法空的道理。师徒二人反反复复辩论了一个多月,具体讨论了些什么不清楚,反正最后槃头达多被他的弟子彻底说服了。
他感叹道:“师父不达不到的境界,弟子可以启发,今天总算见识了。”于是提出要拜罗什为师,这让罗什很为难,他说我只想帮师父开悟,并不想收师父为徒。达多对罗什说:“那就这样吧,从今以后咱们互为师徒,你是我的大乘师,我是你的小乘师。”
由于把师父变成了徒弟,西域诸国对罗什更加敬若神明,每次升坛讲法,各国的国王都趴在地下,让罗什踩着他们的身体登上讲坛,尊崇到了这种程度。他的名声也超出了西域,传播到了中原。
人怕出名猪怕壮,和氏璧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倒也罢了,但它是块价值连城的宝贝,因此害惨了它的发现者和氏,后来更换了无数个主人,无论谁把它拿在手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一些小国得到它,也会招来灭国之祸。再后来展转到了强大的赵国手里,仍然引来了更强大的秦国的侵犯。龟兹有了鸠摩罗什这样的国宝,也就成了苻坚派军讨伐西域的重要原因。

-----------------------------------------------------------
注:①《阿耨达经》,此经着重宣讲大乘菩萨信仰,对般若中观学也有很多阐述,提倡不二法门,以“无著”心为本。
②鋀石:纯铜矿。
③方等经。方正、平等的佛经,泛指所有大乘经典。
④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是批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积聚而成的名相。十八界是指六根、六尘、六识,合计十八种分类。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身体功能;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六识是六根与六尘发生关系的媒介或纽带,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入是六尘入和六根入,六尘为外,六根为内,合计十二入,它们统统要汇聚入“心”中来,才有意义,所以叫“入”。
⑤卑摩罗叉。罽宾人,在龟兹以弘扬律藏闻名,后到中原传法,为完善汉传佛教的戒律作出了很大贡献。
⑥《十诵律》。佛教戒律经典,出自萨婆多部,所以被称为《萨婆多部十诵律》。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将其译为汉语,61卷。相传原有八十诵,叫《八十诵律》。从大迦叶传至第五代优波掘多时删减为十诵。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7 13:12:39 +0800 CST  
NO.26吕光拿下龟兹,罗什初破戒

吕光的大军从长安出发时,罗什就有了预感,他对龟兹王帛纯说,有一股劲敌正从东方过来,大王最好是作出妥协,才能保全您的王位,如果以硬碰硬,龟兹可能会亡国。帛纯说,我们自己有这么多军队,为何要屈服于人?
太元八年,正当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大战之际,吕光的七万大军到达了西域的东部。焉耆等原先不愿归附的小国,见到吕光的大军就吓破了胆,纷纷投降,他们出钱出物,为吕光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吕光在焉耆驻扎下来,向那些尚未归降的小国发出檄文,催促他们快点投降,否则就刀兵相向了。等了三个多月,愿意投降的都投降了,剩下的只有龟兹国这些顽固分子。
太元九年二月,吕光率军到达龟兹首都伊逻卢城外,帛纯没有听从罗什的建议,他指挥城中守军据城抵抗,同时向温宿等附属小国调兵支援。
吕光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名将,他见伊逻卢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如果让步兵乘云梯强行攻城会付出很大的伤亡,不如围而不攻,和它拼消耗。反正自己的部队有西域各国源源不断的后勤供应。而伊逻卢城被围后军需物质运不进去,总有一天会弹尽粮绝,城内的龟兹军就会被迫出城与他决战。而在城外,吕光并不怕他们。
围了几个月,帛纯既没有投降,也没有出城决战。而是请来了一支庞大的援军——狯胡。这是当时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有几十万骑兵。帛纯向狯胡王许以重利,请他发兵救龟兹。太元九年七月,狯胡王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呐龙、侯将馗率领20万骑兵,联合温宿、尉头等附属国的部队共计70万来救龟兹。
而吕光只有7万军队,其中重装骑兵有5千,步兵有6.5万。另有焉耆等小国的附属部队3万,但这3万人主要是搞后勤的,不能指望他们打战,而且如果自己作战不利,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反水的。吕光不愧为大秦的悍将,以7万对战狯胡联军70万仍毫无惧色。他用战车和木头扎成一个个圆形的战斗堡垒,战车后面架设有杀伤力极强的巨弩。旁边每两名士兵共持一杆5米长矛,矛尖对外,以防止敌人的骑兵直接跃过障碍冲入营内。
吕光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在武器和军人素质上具有优势。他的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军纪严明,作战能力强,属于前秦的精锐部队。苻坚如果不是把他们放到西域,而是用于淝水之战,中国的历史都有可能被改写。吕光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很先进,这次他带来了四千多部巨弩车。这种巨弩车要三到四个人操作,射程在200米以上,射出的不是普通的箭,而是比长矛还要重的巨箭,能同时射穿好几个人,没有什么盾牌能挡得住。特别是在空旷地带,这种机械弩简直就是骑兵的恶梦。由于狯胡联军从来没与中原军队交过手,根本不知道这种巨弩的厉害,所以一上来就直接对吕光发起了冲锋。进入射程后,四千巨弩同时发威。狯胡联军尚未接近营垒,就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好不容易冲到垒前,战马却跃不进去,白忙一场,只得调转马头。吕光的五千铁骑趁机杀出,狯胡联军被打得惨败,死伤遍地。
龟兹王帛纯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几个亲兵弃城而逃。
帛纯的弟弟帛震叫人打开城门,欢迎吕光大军入城。其他未降的小国也全部来投降了,除了东北方向的乌孙国,吕光基本上平定了整个西域。只要乌孙不来找茬,吕光也不想去动他们。
按照事先的约定,吕光任命帛震为新的龟兹王。他叫帛震在城内找到了鸠摩罗什。在吕光的想像中,鸠摩罗什应该是一个年高德劭,胡子雪白,仙风道骨的老头子。见面后才发现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子很高,身材瘦削,留着半寸长的短发,根本不像个出家人,更不像个大德高僧。吕光有些疑惑,问帛纯是否找错人了。帛纯告诉他,这就是鸠摩罗什,如假包换。
吕光问帛纯:“就这么个年轻人,你们这些国王竟然愿意趴在地上让他踩?太过分了。”
帛震哈哈大笑,他知道吕光根本无法理解佛法在这些国王心中的地位。
吕光感觉皇帝苻坚可能是被人欺骗了。当初从长安出发时苻坚有过交待,抓到罗什后要立即派人护送到长安。但这么个年轻人送回去,会不会有欺君之嫌?于是他想试一下罗什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你不是出家人吗,就用戒律来考验一下你。当初帛纯逃跑的时候,把女儿落在了城内。吕光便强迫罗什娶帛纯的女儿为妻。罗什坚决不同意,说自己从小就持戒,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不想辜负佛祖。吕光说:你父亲也是个出家人,照样娶了你的母亲,然后才有了你。难道你的德行比你父亲还高?
吕光叫人按住罗什,给他灌下催情的药酒,把他和帛纯的女儿关在同一个密室里。威胁说,如果生米煮不成熟饭,就把她交给士兵们享用。
帛纯的女儿是罗什的亲表妹,两人从小就认识,但罗什只对她只有兄妹之谊,没有男女之情。催情的药酒很快就产生了作用,但罗什还能扛得住。问题是如果不与表妹有夫妻之实,她就会遭到众多士兵的轮奸。无奈之下,他征求表妹的意见?她本来也是爱慕罗什的,两人便在密室内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当时罗什已经超过三十五岁①,他早已证得色空不二的境界,并不担心破戒损害自己的修行。他担心的是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像一旦被破坏,信徒们可能就会退失对佛法的信心,从而断了法身慧命。这个罪过就大了。
虽然强迫罗什破了色戒和酒戒,吕光仍不满意,还要继续折磨罗什。他叫人牵来一头强壮的公牛,叫罗什骑在牛背上跑一圈。罗什遵命,坐上了光溜溜的牛背。士兵在牛屁股上猛抽了一鞭,公牛立刻狂奔起来。罗什深知自己的身躯是五蕴和合的泡影,死生由命,心中毫无畏惧。这头公牛虽然在狂奔,但它知道自己的背上有人,所以有意地保持适当的平衡,以防止背上的人率下来。结果狂奔一圈后,罗什安然无恙。
吕光又找来一匹未经受训的烈马,没有上马鞍,叫罗什直接坐上去。然后在马腿上猛扎一刀,烈马大叫一声像箭一样狂奔出去,罗什仍然毫发无损。从马背上下来后,他的脸上毫无怨色,神情祥和,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吕光这才感到有些惭愧,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些神奇。便把他留在了身边,担任自己的顾问。

-----------------------------------------------------------
注:①此时罗什已经39岁。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8 09:08:31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8 11:10:42 +0800 CST  


楼主 驿渡山人  发布于 2020-06-28 20:49:03 +0800 CST  

楼主:驿渡山人

字数:54401

发表时间:2020-06-09 19:31: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6 04:13:47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