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对曹皇后的真实感情



根据小说《孤城闭》改编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曹皇后与宋仁宗之间的感情也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然而,所有人都忘记了仁宗与曹皇后这段姻缘的前题:政治婚姻。

一旦有政治因素的参与,夫妻之间就很难有多少单纯热烈的儿女情长,感情往往被扭曲得让我们几乎看不到多少人性,更不要说浪漫。而且宋代的政治婚姻尤其如此。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曹皇后自打十八岁奉诏入宫,晋身中宫那一刻,就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而且只能二选一:要想自己命长,就不能产子,要产子,就别想活得长。

这是天水朝的一条至今人们都没注意到的隐性家规,而且是仅仅是之一。

天水朝开国初的那些烂事迷团太多了,太祖、太宗和他们那个老谋深算的妈,为了确保赵氏王朝的国祚绵长,颇设计了一些史书根本不敢记载的、恐怖而神秘的家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如何防制皇后、外戚的坐大:

想做皇后就不能产子,要么,可以产子,但你和你儿子都不能活太长。

咱先看看曹皇后之前历任皇后的遭遇:

宋太祖元配贺氏,糟糠之妻,没能看到自己丈夫当皇帝就死了,所以就不说她了,虽然关于她背后的故事也足够多,足够复杂。

太祖第二任妻子、大宋第一任皇后王氏,宋太祖感情最深的女人,当时大宋初建,各类阴苟家法还没完全成型,所以王皇后在前期是幸运的,结婚6年,育有3个儿女。只是,结尾很凄惨,这些儿女都早夭,连王皇后自己也才22岁就死了,这里边的猫腻,以后会专文分析。

太祖第三任妻子宋皇后,青春靓丽,性格温柔贤慧,忠贞于太祖,虽说是“小妈”,却与太祖几个女儿的关系也非常好,与太祖结婚8年,竟奇怪的没生一个儿子,一心一意为太祖抚育的幼子赵德芳,是一个史书故意隐去名字的低级妃妾所生。

宋太宗就更奇怪了,他初婚发生在后周朝显德年间,因为当时哥哥赵匡胤正处在事业上升期,所以赵光义的初婚就参杂了老谋深算的母亲杜氏的种种复杂考虑,因而他的元配尹氏不仅早亡,且未育一子。

随后赵光义在母亲的设计下,攀上了高枝,娶了后周国丈、第一将门符彦卿的女儿,而符女不仅与光义夫妻情深,又是赵光义得力的助手和战友,陪伴夫君共同渡过了深受太祖猜忌、打压的一段艰难岁月,在赵光义登基前两年撒手而去,可以说倒在黎明之前。所以,符氏是赵光义最深爱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两人结婚十六七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铁的感情,竟也没留下一儿半女!史书上留下的是暧昧诡异的空白。

真正在太宗登上大宝之后的正宫娘娘,是李皇后,李皇后父亲李处耘,是密谋陈桥兵变,把赵匡胤送上皇位的主要功臣。然而,他实际是赵光义山头上的人,而且是头面人物,所以,李处耘遭到宋太祖设局迫害,抑郁而终。李皇后做为太宗心腹战友的女儿,可谓根正苗红,理应得到绝对信任,表面看也的确如此:李氏这个皇后之位,从头做到尾,二十年下来一直做到太宗去世,理所当然晋级为临朝太后。

可惜,一看她的子嗣记录,你就发现太宗留了一手:结婚这么多年,李皇后也没有自己的儿子!做为太后,她只能辅佐别人的儿子。

继统的宋真宗,非自李太后所出,而是当年宋太祖推荐给赵光义的另一个来路不明的李女士所生。这位李女士在太宗窃位成功的当年,便“知趣”的去世了。恐怕也正因为母亲不在,所以留下的儿子才能安全的长大,直到被选为新的天子。

然后宋真宗的婚姻也是这个操性:

真宗还没取得太子之位时,他元配妻子是宋朝良将、太宗的配享功臣潘美的女儿,结婚六年去世,同样没有产子。

继室郭氏,亦出自将门,给宋真宗当了十年皇后,郭氏倒是争气,生了三个儿子,却无一不是早亡,连她本人也只活了32岁。

第三任皇后可不得了,就是差点当了武则天的刘娥。可这么厉害的女人,自宋真宗还是襄王时就与他勾搭上,俩人鬼混了十五年。真宗继位后,又被接入皇宫,享受了25年的专宠,竟然连个蛋都没下,干脆就不孕不育!

正因为如此,刘娥才会去抢李宸妃的儿子,归于自己名下,这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宋仁宗呢?头婚娶的是刘娥刘太后挑中的郭皇后,在仁宗性成熟的青春期,他的初夜以至早年的闺房之乐基本是由郭皇后承包的,俩人结婚九年,郭皇后又有刘太后的支持,居然亦未产子,这也成为翻脸后的仁宗废后的借口。

郭皇后被废,后位就轮到了我们的女主角曹女士。我们很难想像,当曹小姐被选中成为大宋 时的心里阴影面积:

开国以来历任储后、皇后12人,除两人外,其余都神奇般的患了不孕不育症一般,特别有幸能当太后的,没一个能生儿子。

更可怖的是,有产子纪录的硕果仅存的王、郭两皇后,不仅儿子早夭,连自己也都早亡。


-------你别告诉我,这些都是仅仅是巧合,只是他们点背,几代人都恰好挑了些不下蛋的母鸡当媳妇,那我会强烈推荐你去冲击“骡卑尔杠精奖”。

更何况,这种“巧合”并非赵氏男人的基因问题,那些没有继统权的赵氏宗室家庭,就没有这种怪事,仅见于皇帝。

这背后要没有赵氏的政治考虑,恐怕傻子都不信。

毛骨竦然吧? 这让人想起了历史上冷酷无情的汉武帝,为了防止汉初吕后临朝,刘姓江山险些被后族篡夺的事情重演,汉武帝的做法是,后宫一旦产子,其母就会被搞死。皇后卫子夫算是少有的例外,但照样深受打压没落个好死。

而赵氏一族为了让江山永固,在这一点上玩得更过份,更无情,大概连老天爷也被惹火了吧?玩花样是吧?好啊!来,玩到底,玩个够!

于是我们看到,赵宋在位最久的皇帝宋仁宗,御极四十一年,采花无数,却始终没有一个子嗣。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报应?

曹皇后与仁宗的“爱情”(如果有的话),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的。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1 09:56:31 +0800 CST  


步步惊心的皇后生涯

说到心里阴影面积,宋仁宗赵桢其实更大。

当时的时间节点是:曹皇后的前任郭皇后于明道二年(1033)十一月正式被废,景佑元年(1034)八月,仁宗还气冲冲又下了一道诏书,痛责郭氏的过错,义无反顾把她踢进冷宫,一个月后,立曹小姐为皇后。

可是,曹小姐晋身中宫,与赵桢的婚姻生活没多久,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赵桢突然又吃起了回头草,想念起不久前还被他衔恶的郭氏,贱兮兮的热脸去贴郭氏的冷腚,又是遣使存问示好,又是赐以乐府歌谱,两个离婚者之间微信不断,无非一个热烈,一个哀怨,总之是迅速回暖。更过份的是,赵桢甚至动了让郭氏回宫,重归于好的心思,幸好郭氏心气依然盛,说是要回来也成,得由赵桢召集文武百官,正式上册请封才行,台阶大得仁宗也给不起,不得不作罢。

这件事足以折射仁宗与曹皇后初期的感情质量,此时的曹皇后,像极了韩剧《明成皇后》里刚嫁给李朝高宗的主人公,在近乎冷暴力的煎熬中,孤独的咽着泪水、委屈和失望,用毅力支撑过最初的岁月。

按说,仁宗是史上出名的有人情味的皇帝,对别人的错误缺陷很宽容很大条。曹皇后又是史上公认的温柔淑贤,贤良有德的皇后,放到整个历史上,也是后中模范,为何仁宗偏对新妻是这种态度呢?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3 10:44:08 +0800 CST  


咦? 更新的内容明明发出来了,显示也是两个跟贴,怎么就是看不到呢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4 22:00:56 +0800 CST  


如果我们不深度分析史料的话,很容易将先从曹皇后自身情况上找原因。首先,曹皇后的家庭出身、家族基因让赵桢感到压力。比起历朝历代,赵宋皇帝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性格仁慈,富于才情,另一方面则是软弱、退缩、胆小、猜忌、敏感,宋仁宗更是这些特性的集大成者,一生中但凡遇到需要用坚强、毅力、韬略去克服的坎儿,没有一次不软下去,缺乏毅力和信心。这既承自他那个昏暗柔懦的父亲,也与他自幼在强势的刘太后阴影下性长大有关。

曹皇后是号称大宋良将第一的武惠王曹彬之孙女,伯父曹玮也是名将,战功赫赫,朝廷谥之“武穆”,和后来的英雄岳飞同一个谥号。宋人有“今天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的说法。光凭这一点,就绝非前任郭皇后,后来的张贵妃、苗贵妃可比的。

郭皇后虽也出自将门,但比起曹皇后来,只能算“号称”。她家唯一能支撑门面的只有爷爷郭崇。可郭崇却是后周英主周世宗的亲信,长期镇守河北三大重镇之一的成德镇,赵宋窃夺后周江山时,郭崇成了前朝余孳,迫于形势,不得不归顺赵氏,但思念周室,常常流下眼泪,也就是说,郭皇后一门于大宋王朝并无点滴之功,相反,还曾是上了黑名单的人。

更甚的是,北宋诸帝出自宋太宗一脉,而郭崇跟宋太宗,也就是国初的皇弟赵光义关系更紧张,江山易代的敏感时刻,宋朝派去密切监视郭崇的,正是皇弟赵光义的党羽陈思诲,而陈思诲就积极告发郭崇有反宋之心,这显然是秉承赵光义的意思,打算清洗掉郭崇,幸亏宋太祖当时也与赵光义(背后靠山是那个偏心的母亲杜氏)关系复杂,暗战不断,又体谅郭崇的不忘旧主之心,没有听从,只让郭崇换了个地方继续当他的节度使。

所以郭皇后其实出身衰旧之门,她所以被刘太后选中,荣升皇后,无非是出身更卑贱的刘太后出于郭家背景衰败,只能依附于自己,便于驾驭操纵,用为棋子。

至于张贵妃的家庭“门第”,那纯粹就是个哈哈哈……


论出身,曹后无人可敌,论双商,曹皇后知书达理,贤明大度胸中却又自有兵甲,处事温柔、贤明、有主见,又融伟丈夫一般的克制力合于一身,完美的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基因,赵桢虽说毛病一堆,但还有个识人的长处。初次接触下来,赵桢就认定,曹家人果然不简单,看这妞能力见识比起只会蛮横瞎吵的郭氏,还有后来的头脑简单的尚美人、杨美人以及张贵妃她们来,令他不安,让他敬畏,甚至让他自卑,这样的妻子,定然是心机女,难于掌控,就得预防为先。

他赵桢只想太太平平守好这份祖宗的家业,大宋外有强辽、党项,内又要防制武人,还要跟那帮士大夫们斗心眼子,着实让人烦了,后宫不说是他放飞自我的乐园吧,起码也该是轻松愉快,解脱压力的港湾,要是还得带着个沉重的面具,整天端着,表面上你好我好,心里头这件事防着,那件事生疑,那就活得太累了。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4 22:32:04 +0800 CST  


然而,比起上面这些推测来,一个隐藏在史书边边角角里,却更具破坏力的因素,使赵祯对曹皇后的态度绝不仅仅是忌惮,而是反感和敌视。

这根源就出自我们都曾忽视的人物:杨太妃

曹氏能当上皇后,是因为被仁宗养母杨太妃看中。

按说,仁宗幼年在精明狠辣,严厉强势的刘太后阴影下长大,是杨太妃给了他最渴望的母爱,他与杨太妃的感情远过于对刘太后。怎么可能为杨太妃的缘故,而疏远曹后呢?这就是政治的反人性之处:

杨太妃与刘太后是一党的,俩人同是宋真宗的床上好炮友,又是政治上的亲密死党,杨太妃当年的贵幸,还多靠刘太后向真宗引荐。

所以,刘太后死后,杨太妃先是挑了个商人家庭的陈氏迷惑仁宗,被仁宗查觉后,便又换上了个大宋第一将门、本人又才兼文武的曹氏。对仁宗来说,好容易去掉刘太后扶持的郭皇后,又换了个可能比刘太后本人都厉害的主儿给自己当老婆,这不是杨太妃想重演刘后故伎,加强对自己的控制是什么?

仁宗怎么可能对曹女士有好感呢?

这种先天性的“政治不正确”人设,曹皇后出场就遇开门黑是必然的。何况郭皇后被废,仁宗转而跟自己喜欢的女人尚、杨二美女打得火热,不分白天黑夜的啪啪啪,生生搞得才二十来岁的仁宗身体萎靡,几天吃不下饭。杨太妃又拿这个借口干预仁宗,让心腹太监阎文应强行将二美女赶出宫去,二人哭泣不肯去,被凶狠的阎文应当众抽耳光,强行带走。仁宗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这当然会视为杨太妃在预先“扫清道路”,好推出自己的人选。


曹女士由此被扶上后位,紧接着发生的两件事更加剧了仁宗的敌意。

首先,是曹皇后的“上司”杨太妃强行给仁宗立养子。

于公说,仁宗御极十多年了没个儿子,对宋朝的江山是不稳定因素。可春秋正盛的仁宗似乎并不乐意,此时刘太后已去世,他已开始亲政,还做不了自己的主?

可不管仁宗愿不愿意,最后依然选了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做仁宗养子。此事自然又是杨太妃在操办,而且年仅两岁多的赵宗实入宫后,也是由杨太后亲自抚养。你想想,此时仁宗自认是什么处境?好容易熬到亲政了,可刘太后的余党依然要处处控制他:老婆是她们的人,还给自己急急弄了个继承人,她们想干什么?

这都算了,下面这件事更让曹皇后躺枪躺得无力回天,就是前边说过的,仁宗出于对杨太妃插手自己婚姻的抵触,又去重新找废掉的郭皇后,然后呢?然后郭皇后不久就暴死了!而史书指出的最大嫌疑人,正是那个太监阎文应,显然,他背后站着的是杨太妃。弄死郭废后,当然还是为曹皇后扫除威胁,稳固曹皇后的地位,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不管曹后怎么想,在仁宗眼里,她坐实了是杨太妃的人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6 10:33:14 +0800 CST  



所以说,对曹皇后与官家一生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竟然来自这位我们过去不曾注意到的杨太妃。太妃对仁宗的控制欲,一点不下于刘太后,如此步步进逼之下,赵祯都已不是喜不喜欢曹皇后的问题了,而是新的危局面前,他如何自保。因此,在迷团怪事已经足够多的北宋,我们看到了又一件“怪事”:

景佑元年,仁宗爱的女人被杨太后驱逐,身边换上了杨太后挑中的曹皇后

景佑二年杨太后又为仁宗安排了继承人,而郭皇后神秘暴死。

景佑三年,杨太后崩……………

杨太后是不是正常死亡,请君自品。

尽管我不想阴谋论,但这条处处踩点合拍的链条,怎么解释?

不过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曹女士来说,“靠山”杨太后被做掉,反倒是解脱:一个澄清自己的机会,只是过程将异常艰难。

在这段艰难的低谷期,曹皇后主要做了三件事:

1,疏远养子赵宗实,消弥仁宗的猜忌,洗清自己并非杨太后的同党,有什么企图。可怜的赵宗实,成了仁宗不待见,曹后也不敢待见的孩子,主要靠仁宗另一妃子苗氏抚养。

所以赵宗实长大继位后,对仁宗、曹后不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怨毒很深。可曹皇后的苦衷,谁又来理解呢 ?

这里顺便提一句,赵氏男丁的繁衍力和成活率底如何,他们的宗室是最好的反证,只要不是储君、皇帝,赵氏男人们的“产量”就高得吓人,光是赵宗实亲爹赵允让就生了22个儿子。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7 21:04:46 +0800 CST  


2,绝不争宠,还主动为他物色美女。这显然是吸取了郭皇后的教训,再说赵桢虽生性文弱,却是个色中饿鬼,肉欲极盛,又没有子嗣,更需广蓄妃妾,多方“播种”。曹皇后深敛锋芒,隐忍逢迎,放纵丈夫泡在花丛里,仁宗还专门挑了十个姿容绝美的少女,史称“十阁”,轮流让她们陪睡。不光如此,仁宗兴之所至,对女官、宫女们也是随手拥来,太祖时,宫女才二百,到了仁宗在位,光是宫中佳丽就多到两、三千,好色过度,损伤龙体,嘉佑元年(1056),46岁的仁宗纵欲体虚,发生昏迷,半个多月才恢复过来,后来还经常精神恍惚,甚至犯了被迫害妄想症,胡言乱语,可照样贪欢无度,直到去世前依然如此。曹皇后身为六宫之主不敢多言,反倒还为他物色美女,讨他欢心。这诚然是韬晦之术,但更多是无奈,说来说去,只有让赵桢放下对自己的警惕和戒备,夫妻关系才有转寰可能。



3,清心寡欲,不群不党。曹后深知赵桢对她不放心的原因,一是自身的能力,二是曹家在朝中、军中的声望,一旦有野心,没准重演唐朝的武、韦之祸。所以曹皇后严守宫禁之法,长年不与家人见面,也不交际外臣,不营建势力,更不敢吹枕头风,干预朝政。更过份的是,虽是六宫之首,却放任后宫乱成一锅粥。

仁宗朝的后宫是个啥吊样?打架的打架,犯上的犯上,多嘴多舌,互相造谣进谗的满天飞,漫无尊卑。后宫伴驾出行,也是乱的跟逛步行街似的,按礼法应该皇后在先,各宫嫔妃按尊卑秩序排队。可在仁宗朝就乱了套,没人把曹皇后放在眼里,有的擅自僭越走在前边,有的大喇喇的跟皇后并肩而行,彼此间还互相抢道,让老百姓们看笑话,曹皇后照样没事人一样,不气不问更不管。仁宗下班回宫,一帮低级嫔御们可以没大没小翻他袖中的百官奏疏,围着叽叽喳喳,评点朝政。这哪像个后宫?整个就像姨太太俱乐部。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8 11:38:44 +0800 CST  

继续:

生活上大手大脚,一群败家娘们。我都奇怪,史书凭啥给仁宗安了个节俭的人设?就凭他经常穿旧服,宫中摆设旧了也不换,不喜欢珠玉奢侈品?咋不到他的后宫瞧瞧?前边那些不过是装模作样的小把戏。仁宗那个后宫,妹子多,嘴巴多,是非多,一个个能吃能喝又能造。宫里一年要吃掉几万只羊,一天要吃掉一万斤面;被宠幸的“十阁”,平日光一道菜就得花28贯钱,按祖宗之法,一位普通嫔妃一个月的正工资还不到三贯。宋太祖爱喝酒,宫里一年酿酒用的糯米不过800石,仁宗宫里一年却要用8000石糯米酿酒,这些娘们是拿酒当水喝呢?吃穿之外,官家那是真大方,给老婆们工资涨了几倍,另有大把的零花钱,尚、杨二美人花销之外还积存了十万贯计的钱;要是谁能给官家生个一儿半女,就更不得了,光是生女,绫罗一赏就是八千匹,换了别的朝代,妃子们一辈子也混不到这个数。

可钱再多还是不够嫔妃们造的,又把手伸到外廷,朝臣气呼呼的把报告打到仁宗那:后宫你还管不管?里边不管什么乌龟王八现在都伸手向外府要钱,还说是“奉旨要钱”,一年都给了几十万贯了,祖宗的家底都给空了,TM的现在外边在打仗知不知道?别再作了好么,亲?

可官家的大方是对别人的,唯独不包括曹皇后。当然曹皇后本就是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清心节俭,恭自约束,平日只是看看书,养养蚕,练习书法,甚至种些庄稼自娱。

至于张贵妃甚至敢于交通外臣,收授宰执大员们的好处,帮他们升官,更力推外戚进入中枢,曹皇后依旧岿然不动,严格律己,不论竞争对手怎么违规操作,绝不越雷池一步,体现了强大的战略定力。


三件事下来,我们发现曹皇后真的境界可以达到“无我”,甘心当一个摆设。这也是她家曹氏家族自曹彬起就刻进骨子里的传承。曹彬就是个极其乖顺,清廉却又无为,为了自保不要原则的人。曹皇后的亲爹吴王曹玘也大体如此,曹皇后的弟弟曹佾一辈子平淡无奇,在史书上没留下几句记载,却有“性和易”、“寡过善自保”的描述,所以干脆成了仙,成了民间故事八仙中的曹国舅的原型。可见曹家人性格特色上的一致,为了“自保”,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原则,磨平一切冲动和性格棱角。

也正是承袭了这种绝不显山露水,佛系处世的曹氏定力,曹皇后终于让仁宗对她渐渐放下了警惕,夫妻关系开始趋于正常,不管仁宗如何宠爱张贵妃,如何贪欢,但同正宫的关系,总还算稳中向好,渐渐迎来了战略转折期。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8 21:51:14 +0800 CST  


使俩人进一步走近的,是仁宗帝王生涯中的一次大考:

景佑五年(1038)以西北灵州地区为核心的党项人政权,在一代枭雄元昊带领下,正式脱离宋朝,国号大夏(西夏),元昊自称皇帝,宋夏战争爆发。宋朝自澶渊和议以来,习于苟且三十余年,“天下空虚,全无武备”,如今骤逢劲敌,宋军丧师亡将,一败再败。北方辽邦又挟势敲诈,勒索国土,趁着宋朝外顾不暇,内地又接连爆发士兵暴动,横行州县如履平地,宋朝各种内外积弊在危机中集中爆发,把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宋仁宗雷了个外焦里嫩。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对仁宗来说,熟读经史,兼具贤妻、将才于一身的曹皇后,正是一座多么理想的交心纾困,慰解困苦的港湾啊!虽说仁宗新宠了一个张贵妃,但他也清楚,面对国事,只有曹皇后这样的女人才能为自己分忧,是他的助手,他的国家顾问,是六宫之中唯一能佐助他渡过惊涛骇浪的女人。

我们发现,在经历了对夏战争、对辽交涉,平定了重重危机之后,当史书上再次提到曹皇后时,已然在仁宗心中的地位高大了许多,禁中夜宿,是她陪伴在皇帝枕边。她的意见,对赵桢有着不可推拒的左右力,哪怕不情愿。

只可惜,世事难料,就在距理想的圆满越来越近的时候,一场骇人听闻的宫中大变,成就了曹皇后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却同时让夫妻关系急转直下,遭遇了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9 10:37:32 +0800 CST  



大家都知道仁宗最宠爱张贵妃,张贵妃虽说“巧慧,善迎人主意”,但自康定元年(1040)见幸于仁宗起,在起初的六七年里,上升势头其实并不快。她真正的大红大紫,宠冠后宫,恰好是曹皇后人生最高光的“庆历宫变”之后的事。

庆历八年(1048),大宋王朝一派详和,因为以“岁币”换和平,总算了结与西夏、辽邦的刀兵,搞了才一年的“庆历新政”也因为反对声大,仁宗索性半途而废,落个耳根清静。这年正月,河北王则的兵变又告平定,捷音飞至,仁宗终于可以继续享受苟且无事的太平了。这年元宵佳节,仁宗兴致特别好,打算到正月十五,京中重新张灯结彩,再过一次节,再来一场君民同乐。正处于夫妻关系“黄金十年”的曹皇后也不像过去那样谨小慎微,三缄其口,而突然敢于劝夫君不要劳民伤财了,史书用的是“力谏”这样的措词,可见曹皇后正重新找回皇后本有的地位与尊严,而仁宗对皇后的逆耳之言,竟也罕见的从善如流,可见对皇后的信任、感情在不断向好,当晚还睡在曹皇后宫里,相伴同眠----这些年了,夫妻关系终于有了难得的变化,要知道,十年前,还有外臣对仁宗不跟皇后过性生活而出来表达不满呢!

正当仁宗沉浸在温柔安祥的气氛里,突然听到外面一片慌乱叫喊之声,直到传来一声宫女的惨叫,把仁宗吓着了,仁宗想出去看个究竟,被曹皇后紧紧抱住。曹皇后第一时间就察觉到凶险:外面发生的,定然是变乱!

谁能料到,近些年来社会上的兵变作乱之风竟然也蔓延到深宫里,仁宗的亲从官们突然造反了!亲从官,是宋代负责内廷警卫的御林兵,“亲从,最为亲兵也”,相当于清代的乾清门侍卫,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虎狼之士。可是仁宗对后宫长期有贤不用,疏于管控,突临大变,喊杀、惊叫之声,“声彻帝所”,殿中完全乱了套,仁宗哪见过这等阵仗?彻底吓尿了,甚至精神失常。宫变从头到尾,史书上留下的记录全是曹皇后在做主。此时可谓火烧眉毛,危在旦夕,而平日看上去柔弱退让的曹皇后,像变了个人似的,临危不乱,有勇有谋,一派大将风度,她从容不迫的做了四件事:

1,锁住殿门,不让贼人闯进来,稳住人心。

2,审时度势:叛乱大概多大的规模?还能抵挡多久?宫里哪些人可靠可以用,哪些人未必可靠? 想好之后,兵分三路:先派人火速从旁门出去,传召都知官王守忠前来救驾。

3,另派一批宦官,手提水桶,绕到敌兵背后,只要看到点火,就立时扑灭。果然,由于贼兵人少,只有趁乱放火,把乱局搞大,才好混水摸鱼。他们边走边乱点燃宫中帷帐、帘幕,幸好曹皇后料敌在先,都及时扑灭了。否则大火熊熊之下,宫中之人必做鸟兽散,胆小的仁宗更会争先逃命,一旦撞上贼人,大宋江山社稷不堪设想。

4,对其他可靠之人,全部亲手剪下头发,做为标识,号召他们奋力杀贼,事后一律重赏。看到皇后如此英伟沉毅,指挥有度,宫中一时士气大振,宦官们争先赴敌,为援兵争取了时间,以致张贵妃(当时只是“修媛”)都有时间从自己寝宫跑过来了,安慰惊魂未定的仁宗。不久,王守忠带人赶到,终于将乱兵一网打尽。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19 22:16:25 +0800 CST  

更新:


原来,叛乱者的只有四个人,都是崇政殿的亲从官,其中三人被当场杀死,还有一人躲到宫中角落里,三天后被搜出,由于变乱中,极可能发生了叛兵强暴嫔妃、宫女的丑事(也可能有通奸预谋),太监杨怀敏下令对叛兵灭口,事后得到了仁宗的认可。

对于这场宫变的相关人员,也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但奇怪的是,做为平乱首功的曹皇后,非旦没得到任何奖励,反倒遭受于常理不合的冷落,疏远。曹皇后最艰险,最被打压的人生经历都发生在此事之后,仁宗还居然打算废后。

相反,张贵妃从此青云直上,仁宗将平乱之功,一股脑全算到张贵妃头上,不仅对她宠幸至极,百依百顺,而且皇恩浩荡延及她的家人。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早年在张贵妃一家落魄的时候,还曾狠心拒绝张贵妃母女的投靠,现在反倒沾光成了大红人,从小小的开封府推官,一下子提到三司,像是坐上了火箭,从三司户部判官一直升到三司使。三司,是主管国家财政的部门,三司使,就是大宋的财政部长,又称“计相”这是绝对的实权、肥缺。可仁宗还觉得让张伯父管钱袋子不够,还想让他管枪杆子,给没有半点军功的张尧佐建了节,升为淮康军节度使,对于大宋武将来说,这是多少人打一辈子仗都为不敢企及的尊荣啊。这还不够,张尧佐同时还出任宣徽南院使,做了宣徽院一把手,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

“宣徽使,执政之渐也”,在宋代,当到宣徽使意味着进枢密院不远了。枢密院是朝廷管枪杆子的最高机关,是“佐天子执兵政”的地方,相当于国防部。枢密院与宰相们主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是国家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又称“两府”。所以,宣徽使是绝不轻授于人的,更不要说对外戚。


想想大宋良将潘美何等功勋,在太祖一朝十七年也不过才混到宣徽使。在斧声烛影之夜为宋太宗窃位立下第一功的宦官王继恩,太宗尚不敢拿宣徽使来酬功,只给他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宣政使”。

看到这,你肯定会觉得:宋仁宗你TM疯了吗? 是非好歹都分不清?

其实错的未必是他,反倒是我们。

今天的我们远远低估了仁宗受的惊吓,他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因此惊魂未定,这从许多事情上反映出来:

宫变之后,仁宗把年号都改了,由“庆历”改为“皇祐”---大家想想这个字面用意。

更严重的是精神健康的损害,据记载,直到多年之后,仁宗依然时常精神恍惚,甚至大半夜持刀自伤,显然是宫变吓出来的病根。

精神疾病的另一体现,是极度的疑神疑鬼,仁宗总是无端认为曹皇后要害他,有一次还找宰相陈执中神神叨叨:“我在宫内,左右前后都是曹皇后的党羽,请你帮我想想办法”,陈执中本就是个尸位素餐的宰相,一听这话吓得“以足疾辞位“,躲出京外去了。仁宗又找上副宰相梁适,请他支持废曹皇后,幸亏梁适是个明白人把仁宗劝住了。至和元年(1054)张贵妃去世,仁宗愈发心无所属,对曹皇后更加猜忌。最高潮的是两年后仁宗在祭天仪式后突然昏迷,险些不治,慢慢好转后,依然魂魄不定,接见辽邦使者这样的重大场合,也语无伦次。没几天,竟然从殿中跑出来,疯了似的大喊大叫:“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而且还喊了许多别的疯话,“语极纷错”,吓得太监张茂则直接去上吊,幸亏被人劝下了。

所以,事发这么多年后,仁宗尚且神鬼不安,你想想当初的仁宗,是个啥精神状态?他对张尧佐一个劲的狂升滥升瞎升,是魔症般的拿这个当病在治,精神自慰,你当张尧佐真想当那个狗屁宣徽使?我估计连张贵妃都未必,相反,她们也极可能心惊胆战,没办法,不敢不配合仁宗罢了。

其实归根结底,仁宗的间歇性精神病还是源于赵氏皇帝们基因里就不正常的东西:懦弱,猜疑,不自信。

更不要说,平素温柔谦退的曹皇后在危机中的一显峥嵘更加剧了仁宗这种心理----这还是过去那个表面上软弱、顺从,看似全无主见的皇后吗?

曹家人了得!以前果然是演出来蒙朕的,到底是杨太妃选中的女人,可怕!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4-21 09:51:49 +0800 CST  



仁宗甚至怀疑这场宫变,都是曹皇后出于某种盘算,故意搞出来的。所以,他如此反常的不顾祖宗成法,越级超擢张贵妃伯父,给张贵妃以皇后待遇,都是为了平衡他所认为的曹皇后的威胁。张贵妃心机能力远不如皇后,家庭出身卑微,没势力没背景,所以他敢放心宠爱,放手重用。

但不论如何,仁宗这种骚操作,引起掀然大波,台谏官们差点把仁宗围起来了,包拯为了力阻这个“宣徽使”,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该!

包拯他们反应这么大,并不仅因为一个张尧佐,而是事态发展在不知不觉中,严重到了大宋政治平衡的打破----两府都在党附张贵妃

宰相文彦博就是张贵妃那边的人,所谓“文潞公入相,由张贵妃也”,张贵妃老爸曾在文家当过门客,文彦博后来也利用这份渊源,在四川做官时走张贵妃的门路,成功被调到中央,并受她举荐前去河北平定王则兵变,凭着这份殊功得以入相。

这是中书省,那么枢密院那边呢?做为掌军的机构,这是两府之中最敏感的权力部门。此时的一把手是夏竦,就是那个军事搞得一笔吊糟,被西夏人讥笑“夏竦何曾竦”的家伙。可此人却是个政治期货行家,虽说他早年是刘太后提上来的人,在仁宗亲政后官却越当越大,可见揣摩上意的本事,所以,他远远冲在文彦博前边,大加称赞张贵妃的“功劳”,更有甚者,不顾吃相的提出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为后。这还不够,夏竦甚至指使党羽王贽出来,直接向曹皇后泼污水,竟然连曹皇后临危不惧,从容应对都成了她谋划宫变的证据了,这个夏竦岂止是张派人物,简直丧心病狂。

也就是说,大宋王朝两府三司这些最高权力部门,都是挺张派,政治平衡像是一边倒,实乃开国以来未有之事。然而仁宗却还不警惕,中了邪一般非要把执掌三司的张尧佐塞到宣徽院,想想看,以张贵妃一家的气焰,一旦得逞,宣徽院上面的枢密院(相当于中央军委)将可能唯张家马首是瞻,倒过来舔张尧佐的沟子,等于说,大宋的兵柄迟早也落在张家人手里,这在凡事都讲究个“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的祖宗之法的天水朝,如此程度的犯忌,还得了吗?!





楼主 天水探幽  发布于 2020-05-17 11:21:20 +0800 CST  

楼主:天水探幽

字数:11142

发表时间:2020-04-11 17:56:3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4 05:43:31 +0800 CST

评论数: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