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

@徐兆玮 2011-10-23 23:08:20
李亚子还真不如刘知远留下的太原军事集团。看看他打个已极端堕落的朱梁都打成什么样子,最后还要靠侥幸冒险赌一把

——————————————————
这话,我想刘知远自己都不敢说。别忘了,刘知远自己都差点在“已极端堕落的朱梁”军队手中丧命。
......
-----------------------------
赞同徐兄,五代时能够算得上人物的人,主要集中在前后期,中期没几个像样的。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4 12:26:58 +0800 CST  
天下藩镇 三

最先还是介绍一下几位老牌明星吧:

魏博镇,老资格的割据者——“河朔三镇”之一,由安史叛将田承嗣建立,堪称天下至乱之源,曾多次领头和中政府对着干。总部魏州(今河北大名),辖区包括魏、博、相、澶、卫、贝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东北部一部份。地方富庶,人口较多,民风强悍,军力不俗,在诸藩中属于强镇,本年节度使为韩简。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6 12:04:04 +0800 CST  
成德镇,“河朔三镇”之一,由安史叛将李宝臣建立。总部镇州(今河北镇定),辖区包括镇、赵、深、冀四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省中南部。成德原为强镇,但自从易、定二分离为义武镇、沧州失给义昌镇之后,实力大衰,变成三镇中的软柿子,在天下诸藩里边算中等。可能正因如此,它在三镇中对朝廷最为友善,内部也相对最稳定,本年节度使为王景崇。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6 12:05:06 +0800 CST  
卢龙镇,也称作幽州镇,“河朔三镇”之一,由安史叛将李怀仙建立。总部幽州,辖区包括幽、檀、蓟、妫、涿、莫、瀛、平、营、顺、儒、新、武,共十三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京津地区以及辽宁省西部。在三镇中领土最大,超过了魏博与成德的和,但富庶度稍差,是当时最强的藩镇之一,本年节度使先为张公素,后为李茂勋。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6 12:07:01 +0800 CST  
明星也是会过气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数十年,身处聚光灯中心的藩镇并不是它们,而是下面两个:

宣武镇,总部设在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区包括汴、宋、亳、颍四个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东部一部份和安徽北部一部份,本年节度使由宰相王铎兼任。宣武镇因地扼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地,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是江南财帛输送往关中的重要中转站,对朝廷意义重大,但所相临的四面藩镇都不算弱,且面面无险可守,是所谓的“四战之地”,在当时诸藩镇中,基础实力只能算中上。在乾符二年时,还很难看出它将在今后约两百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6 12:08:43 +0800 CST  
河东镇,总部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又称晋阳,辖区包括太原府与岚、汾、代、忻、仪、石、沁,共一府七州,大致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的中部与北部的大部份,地方广大,兵力强劲,为诸藩镇中的强藩。这里曾是大唐帝国的龙兴之地,不知是否真的因为有王气所聚,它在未来的年岁里,又一次次成为了新王朝的培育基地。河东镇本年节度使为萧邺,将来的各种风云变幻,与他毫无关系。





注:公元843年,分出云、蔚、朔三州归大同防御使管辖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6 12:22:56 +0800 CST  
一幕剧情错综复杂的大戏,不是仅靠几个主角就能演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配角也值得提一下:

忠武镇,总部许州(今河南许昌),辖区包括许、陈、蔡三个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东南部,本年节度使为杜审权。在影响了五代时代的藩镇中,忠武镇是个有点独特的地方,它辖区不大,只不过约为大唐帝国的百分之一(此时唐帝国的州、府总数,在三百个左右),也从未成为强镇。但这个曾是三国时曹魏王朝龙兴地的地方可谓卧虎藏龙,将从这里走出的风云人物,数量颇为众多,今后我们将一一认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7 08:06:46 +0800 CST  
淮南镇,总部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区包括扬、楚、滁、和、庐、舒、光、安、沔、泗十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以及河南省一小块,是大唐帝国最大且最富的藩镇之一,本年节度使刘邺。几百年前,曹操与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头一个便说:“淮南袁术,兵精粮足,可谓英雄?”以袁公路的草包程度,就因为占有了淮南,便得到了一个“英雄”候选人的名额,可知这块地方,在东汉末年已经很发达了。到了大唐帝国,淮南发展更为迅速,扬州已成为了富庶的代名词,得到它便意味着拥有雄踞一方,甚至逐鹿天下的资本。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7 08:09:56 +0800 CST  
注:图中忠武镇所辖的溵州,在公元821年撤销建制。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7 08:13:06 +0800 CST  
西川镇,总部成都府,辖区包括成都府、戎、眉、茂、彭、雅、蜀、嘉、汉、黎、简、邛,共一府十一州,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中部,是“剑南三川”中最大最强的藩镇(“剑南三川”指西川、东川、山南西道),本年的节度使前面已介绍过,名声赫赫的高骈高大帅。自古以来,素以山川险固著称的巴蜀,便是军阀们割据于乱世的最佳选择,而要控制巴蜀,必先控制西川,对即将到来的五代时代,自然也不例外。



注:嶲州在公元865年被南诏攻陷,之后未能收复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7 08:16:18 +0800 CST  
凤翔镇,总部凤翔府,辖区很小,只包括凤翔府和陇州,共一府一州,相当于今天陕西省西部一小块,本年节度使由宰相令狐绹兼任。论基础条件,凤翔镇可谓又小又穷,但由于它紧靠长安,加上一些复杂的历史因素,凤翔节度使常常成为关中诸镇的领袖,其影响力一般都会越出凤翔府,成为左右朝廷政局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好了,我们已经拜访了在公元875年时,大唐这座外表依然巍峨的“帝国大厦”,看过它的地基,认识了它的业主(僖宗李儇)和物业公司代表(田令孜),以及几位大厦维护人员(杨知至、卢携、高骈、李茂勋),还简单参观了其中几个房间(藩镇)。想来已经清楚: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曾让中国人无比自豪的大唐,不再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它在不久未来的轰然倒塌,并不是出人意料的事!

大幕已经拉开,就让正剧上演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7 08:18:06 +0800 CST  
数风流人物,还看盐贩 一


假如在乾符二年的年底,让大唐史官们作一个“年度要闻回顾”的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和冤句(今山东菏泽马头集)先后有两个盐帮头目聚众造反这档子事儿,可能还进不了“十大”。

注:王仙芝起义的时间,在正史中有两个不同记载,一为乾符二年五月(见《旧唐书•僖宗纪》),一为乾符元年末(见《资治通鉴》)。相比之下,在下认为前者较为可信。前文说过,唐朝廷在乾符二年正月,将名将高骈从天平调任西川,另换素不知兵的薛崇接任天平节度使,同时抽调天平、义成、昭义三镇军队驰援成都。王仙芝起兵的地点长垣属于义成镇管辖(黄巢起兵的冤句属于天平镇管辖),假如他在乾符元年起事,唐朝廷似不在可能作出这种火上屋顶时还关水闸的决策。反之,王仙芝如起事于乾符二年五月,则正好利用了中原唐军抽兵调将,实力大为减弱的空子,不管从唐朝还是从王、黄方面来说,都比乾符元年一说在逻辑上合理得多。方积六先生在其所著的《黄巢起义考》中,比较了各种史料的异同,也认为王仙芝起义的真正时间应在乾符二年五月,仅比黄巢起义早一个月。

这一来是因为这年头造反的报告太多,中书门下那几位同平章事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三月,感化军闹事儿;四月份,西川就发生成都突将营暴动(见“厕所中的‘能臣’”一节),而浙西的狼山镇遏使王郢的造反,更加声势浩大,聚众达一万余人,船队横行长江下游以至两浙、福建,连克苏州、常州,重创国家的摇钱树,其声势丝毫不比稍后的北方那两个盐贩子小;五月,盐贩王仙芝在长垣造反;六月,另一个姓黄的盐贩在冤句造反,同时卢龙镇兵变(见“天下藩镇”一节);十月,昭义镇兵变,赶跑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入冬以后,大批失去正常生路的饥民,更让中原大地变得遍地皆“贼”,支数已经多到没法统计(想想卢携的奏章和蝗虫的“义举”,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应该不难明白了)!一片叶子一旦放进一堆叶子,它也就不那么醒目了,这道理是很好理解的。

二来,也是因为田公公和大唐的不少官吏充满爱心,都很注意保护大明宫中那个未成年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就应该多向他们展现社会的光明面,多用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人,比如那些了不起的蝗虫。像造反杀人之类的负面新闻,血腥暴力,你怎忍心拿它们来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摧残祖国的花骨朵呢?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僖宗皇帝根本不知道,在山东那边已经发生怎样的大乱子了。

但在很多年后,重新审视历史的人们,会发现其余的事件都很快变成了过眼的云烟,而黄巢的起兵,才是本年度的第一大事,它成为了引爆天下大乱的最重要一根导火索,并在后世以“黄巢起义”或者“唐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提法,浓墨重彩地写入中小学历史课本。

不过,同历史课本上多数“农民战争”一样,这次领头的,也不是农民,而是按当时法律来看,挖国家墙脚的非法商贩。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0-29 08:34:21 +0800 CST  
数风流人物,还看盐贩 二

那时贩盐之所以违法,是有经济方面深刻背景的。

在大唐帝国,除掉两税,盐铁专卖就是朝廷最大的收入进项了,而其中又以食盐专卖最为重要。毕竟铁是耐用消费品,比如说吧:一把菜刀只要保护的好一点,爷爷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孙子传给重孙子,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人不能不吃盐,而一袋盐巴,够吃多久?一旦对它实施垄断经营,就象中石油和中石化,还能不财源滚滚,赚个盆满钵满乎?比如说吧,就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食盐专卖刚开始执行那一年,盐价就由专卖前的每斗十文上涨为每斗一百一十文(到唐后期涨到每斗三百文以上,而且请注意:铜钱不是美元,它不那么容易大幅贬值),这是多么巨大的利润空间啊!(我想,假如水资源不是这样多,这样易得的话,大唐帝国很可能会出台“饮用水专卖制度”。)

到代宗大历年间,帝国在食盐专卖上取得的收入达到顶峰,每年六百万贯(理论上一千文铜钱为一贯),号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当然,这是古人写史时常用的夸张手法,并不属实。据《通典•赋税下》记载,德宗建中年间,两税收入总额是:钱三千万贯,粟一千六百万斛。按一般粟一斛一般合钱五百文算,总计三千八百万贯,盐利收入只相当于两税的15.8%。

到如今,垂垂老矣的帝国早已半身不遂,对不少藩镇失去了控制,根本不能从那些地方收到一分一文。即便是那些仍然听命于中央的藩镇,为应对内外的威胁,也多数卷入了不见尽头的军备竞赛,收到的捐税供养自身都不容易,实在没有多少盈余能上缴中央。正常的两税征缴正变得越来越困难,税收收入不断减少,与此对比之下,只要控制了少数产盐地,就能坐地收钱的食盐专卖制度,由于征收成本低,操作难度小,下降幅度也相对要小一些,其优越性越加明显。

如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朝廷总收入只剩下九百二十五万余贯,其中两税五百五十万余贯,茶酒税八十二万余贯,盐利二百七十八万余贯,盐利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已上升到两税的50.5%。

美中不足的是,制盐业不像航空航天,并不是一个技术门坎很高的行业,巨大的利润空间加上复杂程度有限的制作工艺,必然会给政府创造出海量的私人竞争者。显然,假如百姓能买到便宜的私盐,就不会选择昂贵的官盐,这不是靠一纸法令就能真正制止得住的。一个前途远大的朝阳产业——私盐贩因此应运而生。他们的经营活动,重创了帝国政府的盐利收入。

帝国政府对有人敢从自己盘中夺食,自然会感到分外不爽。想想看吧,在我们州官放火的时候,竟然有百姓点灯?反了你的!钱帛攸关(白银差不多是在唐朝中期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交易货币的,不过因为数量不足,唐朝的流通货币仍以铜钱和绢帛为主),是可忍,墪不可忍?

因此,帝国政府不断出台对制贩私盐惩治办法,对盐贩的打击力度私毫不逊于今天各国政府打击毒贩。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一斗以上杖背,没其车驴,能捕斗盐者赏千钱;节度观察使以判官、州以司录录事参军察私盐,漏一石以上罚课料;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盗刮鹻土一斗,比盐一升。”最严厉时,私自制贩盐达到一石(约合53公斤),即可处死!

不过,仅靠这些,就能禁绝私盐,让官府独享盐业盘中的那块大蛋糕了吗?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1 08:10:36 +0800 CST  
1,李亚子继承的是家族军队,有稳固的内核,比周世宗继位时那种相对松散的局面要坚固得多。因为前者有一个巨大的家族军事利益集团
======================================================================
李亚子继承的家业家族家队不假,但稳固的内核则谈不上,李克宁事件朋友就无视了么?柴荣即位时有过如此严重的危机吗?李亚子真正有了稳固的内核,是在潞州大捷之后,这与柴荣在高平大捷之后的情况相同,之前谁也不比谁稳固,但柴荣继承的家业比李亚子大得多,则是事实。



2,李亚子面临的是外部,是一盘散沙、互相混战和牵制的局面,无法形成合力。越乱越好对付。越乱,则自己发展条件、纵横的空间越大

而世宗面对的,却是一个坐拥幽云的强辽和势不两立的太原军事集团。是天下精兵云集之地。二者又是联盟,内部人心不齐。南北敌人共同将世宗置于被牵制的中心,而没有李亚子可以利用敌人的互相牵制作文章的好局。只要一次失败,就将带来大局覆亡。
====================================================================
朱梁的实力远在小小的北汉之上,而且朱李的关系更是不共戴天,绝无妥协可能。义武、成德实力已经微弱,卢龙在李亚子即位后一直与河东处在敌对状态,而且即使把河东、卢龙、成德、义武四镇加在一起(且不说还加不在一起),实力仍弱于朱梁。那时辽国也一直是与李亚子敌对的,阿保机时代的辽国,也远比“睡王”时代的辽更富侵略与扩张性。双方交战次数与规模都大大超过后周时代。
起码在下看不出李亚子面临的外部环境,怎么会是“一盘散沙、互相混战和牵制的局面”?反而是在高平之战中,辽军完全就是来打酱油的,北汉与辽这种联盟算不算“一盘散沙”?

就事论事,不能因为李存勖后期表现糟糕,就将他的前期一笔抹煞。朋友认为如何?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1 08:42:18 +0800 CST  
@ice0609 2011-11-02 23:54:48
大哥,你怎么转载别人的啊!!!!!晕死!!!这不是小马的吗?????
-----------------------------
这位朋友是否可以先看看贴子,再发表高见呢?这应该不会耽搁朋友太长时间吧,看看是否有那句话和小马相同?在下以前写刘裕时,前边写过刘裕的人更多,好象都没人说在下转载别人作品……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3 21:08:06 +0800 CST  
数风流人物,还看盐贩 三


差不多一千年后,一位长着一付大胡子的德国犹太思想家,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对这一类型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归纳总结:“……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敢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法;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说实话,在下一直觉得这句话的逻辑或是翻译有点儿问题:难道绞首就不属于“人间法律”吗?)

假设私盐的售价是官盐的一半,那么按马克思给出的公式计算,这份动力也足够胆大的盐贩子们将“一切人间法律”践踏个十几回,绞五次首了!唐朝的盐贩们,也没有辜负这个千年后的论断,私盐从来就不曾被大唐帝国的严打所禁绝,一次次的严打反而锻炼了盐贩,就像被抗生素捶炼出的耐药菌。正是在帝国政府的严刑峻法和重拳打击下,私盐行业如大浪淘沙,胆量和魄力稍差一点的朋友全部被淘汰出了局,剩下的私盐贩子们,全都是胆大包天,勇气过人,具有亡命徒气质,要钱不要命的主。如果要增加点感性认识,大家可以参考今天哥伦比亚或是金三角的那些毒枭们。

显然,要吃这碗饭,就得同大唐帝国的缉私部门斗智斗勇,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团结就是力量,为了利润和生存,无畏的私盐贩子们联合起来,拿起刀枪,组成了一个个非法的武装走私团体。他们整日里行走江湖,纵横大江南北,广交各地黑道白道的朋友,神通广大,往往成为体制外最有能量的一群人。不久大家就会发现,在未来数十年间的风云人物中,出身是私盐贩子的比例也空前的高。就这样,大唐帝国通过饮鸩止渴式的食盐专卖制度,间接为自己的灭亡,做好了人材储备工作。

盐贩们不容易,天天过得都是火中取栗、刀头舔血的日子,行业风险超过在中国证券市场炒股票。尤其是如今,经济那叫超级低迷,旱、蝗相继,千里赤地,闾无炊烟,野有饿殍,连私盐都不太好卖了!

现在,就让我们对一位大唐乾符年间私盐贩小头目,进行一次跟踪采访吧。

在人迹罕至的山间小道上,这位小头目正和几个伙计一起,赶着几头驴,驴身上背的,除了从河中解县那边盗采的十几石食盐,还有暗藏的刀枪。他们一路南来,寻机贩卖。谁成想霉气无比:很多村庄已渺无人烟,而收不上两税的官府更加重视盐利收入,进一步增强严打力度,结果害得他们这一路,碰上缉盐衙役的机率比碰上买盐主顾还高,这生意真没法做了!

不过还好,他们在两天前和均州盐帮的王八(王家老八的意思,不是指那种长着硬壳的爬行动物)商量好了:王八愿意完全吃下这批货,只是价钱要打打折扣。虽然这位小头目的几个伙计都不太情愿,说王八这个人信誉不好,上次和他做买卖时,他明明说好用足陌钱付帐,可我们收到一数,全是短陌钱(理论上,每一千文铜钱为一贯或一缗,每一百文铜钱为一陌,但由于大唐的货帀发行量低于经济的实际需要量,因此在民间流通时,出现了不到一千文也算一贯,不到一百文也算一陌的现象,不足一百文的一陌,即称短陌)。但话又说回来,如今这私盐市场不景气不说,非经营性风险还格外的大,能够一次把这批货脱手已经不容易,大家也没资本再挑肥捡瘦了。

好,快到说好交货的那片林子了,小头目多了个心眼,他让毛驴停了下来,吩咐一个伙计去前边探探路,如果情形不正常,就放支响箭。

这伙计刚走,却见一个身材中等的白脸汉子突然从旁边的林间便道跑了出来,一把拉住了小头目,低声叫道:“孟掌柜,快走!”

“等等,你是谁啊?”吓一跳的小头目问道。

“在下曹州黄六先生的外甥林言。”白脸汉子答道。

“哦,原来是黄六先生的人,出什么事了吗?”

“孟掌柜还不知道吗?王八反水了,带着他那帮人投了官府,现在已经在忠武军中当上了军官,正抓其他贩盐的兄弟当头名状呢!”林言话未说完,远处一支鸣镝带着尖锐的啸声,划破了山谷的宁静。小头目情知不妙,忙抛弃驴和盐,带着其余的伙计,由林言带路,急速顺小道逃走。

一个时辰过去,他们总算躲开了追捕,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个姓孟的小头目出离地愤怒了:“这个该死的贼王八!当初他在许州偷盗事发,被关进官府的死囚牢,还是我一个远房的族叔救他,将他偷放出来呢。今天他要改行吃官饭倒也罢了,可竟然拉我孟楷当垫脚石,真真是太不仗义了!”

“就是,”黄六先生的那位外甥林言附和说,“现在盐不好卖了,换个营生吧。濮州的王大帮主正打算拉起杆子和官府干呢!”“这个,我也听别人说了,也不是不行,但是……”

“而且,你没听到那句民谣吗?”林言突然一脸神秘,压低了嗓音。

“什么?”

“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3 21:10:09 +0800 CST  
翻却曹州天下反 一

在这句下里巴人级的民谣中,“金色”,就是“黄”的意思,曹州姓黄的人物还能有谁?当然是黄六先生了!

所谓黄六先生,正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黄巢。他生于曹州冤句县(今山东曹县西北),一个世代靠贩私盐发财的富商之家,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六,所以又有“黄六”之称。

一般来说,小儿子都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家中长辈的宠爱,何况这位黄家的小六子,自幼就显得天资过人。传说在他八岁那年(也有说法是五岁或六岁时,但在下感觉那样似乎过份天才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以菊花为题联诗,父亲先成两句,祖父一时还未及对出后句,小小的黄巢便脱口对出两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父亲怪他没有礼数,但祖父对小孙儿的表现颇为吃惊,不予怪罪,要他尝试着重作一首。片刻之后,小黄巢写下了如下诗句: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神童啊!黄家虽然是地方上的小豪门,但因为是靠贩盐而起的暴发户,从没出过公务员,社会地位仍比较低下,做梦都想培养出一个当官为宦的,给黄家的家谱镀镀金,洗刷掉盐贩子的污名。这一联诗句,让家族长辈们,都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位小六子身上!

虽然后来的一代大儒欧阳修,在《新唐书》上对黄巢同学知识水平的评价仅仅是“稍通书记”,但这可能与正统观念强烈的欧阳永叔先生,不愿给这位反贼头目说好话有关。从黄巢留世的几首诗作来看,豪迈大气,其水平比几百年后那位同样科考失败,只能写些“看主当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此类打油诗的太平天国洪天王,要高得多了。

当然,后来也有人从“赭黄衣”和“为青帝”这两个词汇中,证明黄巢同学是天生反骨,这恐怕就有点儿反应过度了。比如九百多年后,在福建侯官有个少年作过一付有名的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揣摩一下,是不是也“反意”浓烈?但这位少年的名字,叫林则徐。

总之,在青少年时期的黄巢,孜孜以求的,也是如何通过科举,进入大唐帝国的统治阶层,而不是去推翻它。很多人反体制,并不是他们真的认为体制不好,而是因为他们进不了体制,古往今来,常常如此。

懿宗咸通年间,黄巢曾多次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但结果次次都是名落孙山。黄巢通过合法途径出人头地的小小梦想,终究还是被大唐的科考部门击得粉碎!

根据这一结果,有些网上文章,把黄巢说成是史上最牛的“高考落榜生”之一,说实在话,这种比喻不太恰当。首先是两者的性质不同,高考被录取者还是学生,将来就算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者仍然比比皆是,进士科的中举者则已经端上了朝廷的铁饭碗,进入了让大多数人羡慕的官老爷行列;

其次,它大大低估了在唐代进士科考试中,中举的难度。高考算得了什么?当年连不才如在下者,都曾蒙混过关,现今高校不断扩招,录取率已超过50%,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如果把科举比喻成国家公务员考试,那还有几分接近。据清人所著的《登科记考》统计,在大唐帝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上(包括武周),高中的举子总共也只有6442人,平均到每年不过22人,编成一个班,都嫌人数偏少。参加考试的举子总数超过五十万人次,平均录取率不到1.3%(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率为1.57%,仍然比它稍高)。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7 10:43:52 +0800 CST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前来捧场,谢了。

白云的观点过于主观了一点,在下和在下的几位老朋友都很难认同啊。尤其是中天和Lunter2009两位,以往常常意见相左,这次很少见的观点一致了,哈。
不过论坛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只要就事论事,言之有物,欢迎所有朋友来讨论。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7 13:33:35 +0800 CST  
@小学生阿萌 2011-11-06 11:11:27
顶麦加老师的好文章!
……记得原来香港有几部五代十国的电视剧,还有十三太保李存孝捏。最近热播的林心如那个倾世皇妃也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吼吼。。
-----------------------------
@才到中天万国明 2011-11-07 11:53:17
那片子剧本太白痴可,可惜了那么好的帅哥美女和服装,丫就是直接用五代人物都比那么弄强
-----------------------------

如果那样,剧本恐怕得大改吧,可能会减少很多宅女观众的。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7 13:39:07 +0800 CST  
@Lunter2009 2011-11-06 11:29:48
作者:徐兆玮 回复日期:2011-11-06 11:07:28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没搞混,很多人认为,李存勖就是一个猛将。但我认为,李存勖作为一个入塞多代的军事贵族,并不仅是猛将。
==================================================================......
-----------------------------

个人看法,整个五代,没有产生过达到慕容垂或刘裕这一级别的军事家。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11-11-07 13:41:49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2025434

发表时间:2011-10-08 20: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5:48:52 +0800 CST

评论数:355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