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

石晋辱国 二
2021-019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初,耶律德光率契丹大军北归,到达应州(另一说云州),借儿子皇帝的命令,要求大同、彰国、振武三镇节度使来朝见他。沙彦珣和安叔千不敢怠慢当今天子“他爹”,马上赶来晋见。尹晖当然是没来,但可能有个在应州代理其职务的官员也参加了晋见。耶律德光马上将此三人扣押,另行指派契丹的官员去接管他们的辖区。

虽然有耍弄阴谋之嫌,但耶律德光其实是在按条约办事,收取自己出兵的合法报酬,至于三镇的军民是不是愿意脱离故国,当异族统治者的顺民这个问题,重要吗?值得考虑吗?

其实还是值得考虑的,虽然在耶律德光亲自驾临的彰国镇,契丹的接收大员没有遇上太大阻力,顺利入驻。但在应州城内掌兵的将军郭崇威,就不愿意当契丹的臣下,悄悄放弃职位,逃往南方。而在另外两镇,契丹人都遇到了麻烦,尤其是大同镇的云州,耶律德光派去的官员更是受到了强烈抵制,一来便吃了个闭门羹。

在节度使沙彦珣被契丹扣押后,他属下一个文员,大同镇节度判官吴峦挺身而出,率先扛起反抗契丹的旗帜。吴峦,字宝川,汶阳卢县(今山东茌平)人,少时好学,后参加科举失败,只能投身沙彦珣为幕僚。其人迂直,深受儒家文化中“礼义廉耻”之说的熏陶,硬是没像很多士人那样被环境加工成混世老油条,仍然真的相信圣人教诲。

现在,节帅被契丹人捉去,眼看全城人要沦落为异邦的二等臣民了,云州军民群情激愤,吴峦乘势慷慨激昂地对云州军民发出号召:“咱们都生于堂堂的礼仪之邦,岂能屈膝臣服于蛮族!”于是众人推吴峦为首,登城防守,拒绝契丹人入城。

契丹派来的新任大同节度使名叫崔廷勋,是一个幼时被掳,在契丹长大的汉人,可见耶律德光在用人上,还是考虑到了以汉制汉的重要性。当然,崔廷勋已经是一个绝对忠实的精神契丹人了,他早早加入契丹军队,累积功劳升为大将,才得到今天的重任。

现在崔廷勋上任被拒,也没太当回事:虽然作为边防重镇,云州是一座坚城,但由于之前大同镇的兵马大多被调去讨伐石敬瑭,在晋安寨全军覆没,所以残存的守军不可能有多强。更何况连他们的主将都被抓了,只有个不知兵的文官领头,对这样的弱敌,一顿猛攻就可以把他们灭了!

然而,崔廷勋失算了,原来文官与不知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身为沙彦珣的幕僚,吴峦是经历过战事的文官,他为人清廉正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人心,崔廷勋猛攻多日,毫无进展。耶律德光得知云州不肯归附,非常恼火:毕竟云州可不是小地方,是山北各州的中心,如果不能拿下,契丹就不能真正控制山北之地。于是契丹皇帝亲征云州,准备严惩这些不识时务,不肯乖乖就范,接受命运的孤军。

虽然《辽史·太宗本纪》在此处吹嘘说:耶律德光神勇无比,气场强大,一到云州城下,吴峦就吓得投降了。但鉴于《辽史》那糟糕透顶的质量,以及这条记载与其他所有相关记载都南辕北辙(包括《辽史》自己在其他章节的记述)的事实,很显然,这条记载是假的,吴峦没有投降,而是带领着云州军民,勇敢地迎接了这更大的挑战。契丹皇帝亲自督军攻城,同样连续被守军打退,不能越雷池一步!

耶律德光很烦躁,他不可以在云州城下久留,东边的威塞、卢龙两镇还没有正式接收,如果那两镇的人听到风声,也不愿当契丹的顺民,再冒出第二个吴峦,麻烦就更大了!于是耶律德光留崔廷勋继续围攻云州,自己东下奔往新州去收取威塞镇,派卢龙镇出身的降将赵思温去幽州,接收已经没有节度使的卢龙镇。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0 14:20:09 +0800 CST  
是不是现在翻案成时尚了?只要翻案就能显得自己见识高明?见到某些朋友的发言,我实在忍不住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石敬瑭割十六州,就像现在我跟美国说跟我一起打日本吧,我把北海道割给你一样”?比喻的如此不伦不类。石敬瑭是后唐的高级将领,造反了也是后唐的叛将,不是自古以来存在的国家,我告诉你应该怎么比。

推宗(推特治国曰推,推诿甩锅曰推)懂皇帝失国于睡宗拜皇帝,愤而不平,美利坚虽大,已非懂皇之疆域,遂与某国密谋说:君和吾一起出兵,推翻睡宗,复吾大位,一旦事成,吾认君为父,且将“家里呆不下州”割让与君,可乎?

当然了,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起码更接近石敬瑭的所做所为。不像朋友举的那个例子,同样不可能发生,且与石敬瑭的做法毫无相似之处。

诚然,石敬瑭的作为有不得已之处,但人生世间,谁没有个不得已啊?李嗣源、李从珂、郭威被逼反的情节都比石敬瑭更无辜,更不得已,他们可都没有靠卖国来保护自己。石敬瑭需要卖国来自保,虽情有可原,但情有可原的犯罪仍然是犯罪。

再说另一个问题,丢失云南和越南什么时候变成了赵大的责任了?

皮罗阁“魁雄六诏”,一统云南,可是发生在唐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的事,之后没过多久,就在唐朝最鼎盛的天宝年间,南诏军便痛扁了唐军。赵大何德何能?凭什么要替两百多年前的李隆基承担丢失云南的责任?

我知道朋友大概会拿宋灭后蜀时,赵大命宋军不得越过大渡河说事,那我再告诉朋友一个常识:历史上的大人物们也不是神,他们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到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做哪一步的事。

比如在后周至南唐的战事至尾声时,南唐中主割江北剩余四州给后周,并自降等级称国主,请求周军罢兵和好。柴荣是这样回答的:我出兵本来要的就只是江北之地。然后,柴荣同意南唐用割地称臣的代价继续存在下去,命后周军队不得渡过长江。

请问,我们能否用这件事来指责柴荣出卖国土,把江南弄丢了?我看不能吧。

云南的情况又远比江南棘手。在赵宋灭后蜀时,它已经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了两百多年,境内又没有多少汉人,缺少对华夏的国家认同,当政的大理王朝尚处于和平安定的前期,非忽必烈渡江时那个内斗不止,分崩离析的易亡之国。对这样的小国,是不容易以武力强吞的,何况当时南唐、吴越、南汉、北汉、定难等皆尚存,燕云也未收复,夺回这些领土的优先级肯定都得排在云南之前。所以,赵大当时的那个决定,并无不合理之处。

至于越南吴朝的建立,是公元938年的事。当时是谁在中原当皇帝?哈,不是别人,正是石敬瑭。如果要把丢失越南的责任硬栽给中原的皇帝,那责任人也只能是石敬瑭。

当然,把丟失越南责任推给石敬瑭也是毫无道理的,毕竟后晋根本管不到那儿,真正该负责的是南汉。但朋友怎么能想出,让当时一个只有11岁,也没有任何职务和权力的男孩来担责任的道理?

朋友可能要转移一下话题,把丢失改成不能收复。你宋朝为什么这么差劲?不能把前朝丢失的云南和安南拿回来?

应该说,赵宋王朝在其大多数阶段武力不振,是个不争的事实,无可避讳。但不能收复失地,重建大一统的责任,你可以放赵大以后任何一任赵宋皇帝身上(尤其是赵二),唯独不能放到赵大身上。

第一、真正将赵宋军制改成一团酱糊的人,是赵二,不是赵大;第二、赵大在其整个帝王生涯中,一直在有步骤的恢复疆土,推进统一,而且他的每一个步骤,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果,前边我比较过:赵匡胤推进统一的速度慢于李存勖,但快于柴荣。他从没有主动停下统一的进程,只是他还没有完成,就被死亡挡住了进程。至于他的继任者没有能力完成整个进程,那责任该由他的继任者来负。就像柴荣也不该为天下不能统一负责一样。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0 15:16:21 +0800 CST  
朋友们新年好!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4 10:11:34 +0800 CST  
石晋辱国 三
2021-020


耶律德光来到新州(今河北涿鹿,威塞镇总部),下令让威塞节度使翟璋马上出钱十万贯,犒劳契丹大军。翟璋是员猛将,有个和三国名将许褚相同的绰号“虎痴”,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辖区被新皇帝割让了,他既不愿意当契丹的臣子,又不敢反抗两国君王的意志,遂决定全力配合契丹的要求,站好最后一班岗,耶律德光怎么要求他就怎么做,只提出一个请求:在威塞镇的交割工作完毕后,契丹皇帝能够放他南归。

看起来,耶律德光还是好说话的,答应了翟璋的请求,于是翟璋在威塞镇内强刮地皮,逼得不少百姓上吊之后,总算凑够了契丹皇帝索要的钱财。但耶律德光没有放他走。

原先在阿保机统一塞北的过程中,有一支奚人部落怨恨契丹人的贪婪残暴,不肯向其臣服,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对抗,便在首领去诸的率领下入塞,寻求刘仁恭的保护,后被刘仁恭安置于妫州(今河北怀来)一带,号称“西奚”。之后,在契丹帝国内部犯罪或斗争失败的逃人,也往往遁入西奚取得庇护,使得西奚部落成为契丹很讨厌,但手一时够不着的眼中钉之一。

现在,耶律德光取得威塞镇,西奚部落背靠的大树已倒,部落第三代首领拽剌不敢抵抗,只好主动出来迎降。耶律德光安慰他说:“你没有罪,有罪的是你的先人。”然后下令将西奚部上代首领扫剌,以及逃亡至此的契丹叛臣逐不鲁的两座坟墓挖开,取出尸身,锉骨扬灰!

这一来,拽剌虽然投降了,西奚部落的大部分部众仍畏惧契丹人,都不愿跟随他们的首领投降,纷纷叛离逃亡。于是,耶律德光把翟璋又叫了来:“如果你帮我讨平这些作乱的西奚人,我就会找合适的人来接替你,让你能够回到南方。”翟璋大喜,一面带兵出征,追歼逃亡的奚人,一面上疏石敬瑭,请求调自己去南边。

翟璋的表现很出色,没过太长时间,逃亡的奚人基本上就被招降或消灭,作为一个族群,西奚从此不再见于史册。然而,耶律德光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放翟璋南归。而只要父皇帝不点头,石敬瑭也是决没有二话的。

契丹皇帝又给翟璋安排了新任务:云州的吴峦仍然抗命,如果你把他拿下,我就让你回去。于是翟璋又再次带着他的“皇协军”西上,与崔廷勋会合,共同进攻云州。城外大军云集,兵力原本就比较薄弱的云州守军处境日渐艰难。到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六月(张从宾响应范延光造反的那个月),云州孤军已经坚守了半年之久,在几次出击袭营失利后,吴峦虽然仍能一次次挫败翟璋与崔廷勋的进攻,但他也认识到,云州城不可能仅靠自身的力量的解围,只有取得朝廷的援军,才有可能为华夏文明保住代北之地!所以,吴峦派勇士从小道突出重围,向汴梁的后晋朝廷紧急求援。

但结合当时的时势,吴峦的爱国努力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不少职位更大的人,都在朝着大汉奸的位子努力竞争着。比如已经反叛的范延光,就悄悄派使节求见耶律德光,请求与契丹人合作,一起推翻石敬瑭。由于记载不详,不知道范延光给契丹人开出了多大的卖国价码,但显然契丹皇帝很满意姓石的干儿子,完全拒绝了范延光的示好,表示会继续支持石敬瑭。

叛乱最猛烈的时候,石敬瑭的心腹大将刘知远为安慰老大,也这样说过:“如今天下已定,在内,咱们握有雄兵,在外,又有强大的契丹人当靠山,范延光、张从宾这几个鼠辈能有什么作为?”

显然,连刘知远都认为,后晋王朝要战胜叛乱,存在下去的关键条件,是要有契丹人当靠山。且不说十六州本来就是石敬瑭自己下诏割让出去的,就算不是,咱们的儿皇帝也绝对不敢在这个时候得罪契丹干爹,因为儿皇帝二号(说不定还有三号、四号……)还在后边排队等着呢!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4 10:12:49 +0800 CST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第一责任人是李从珂,因为他的命令,整个北部边境的防线七零八落!”是啊,谁让他“北门委公,何谓无防?”,非要任命石敬瑭担任防御契丹的主帅呢?即使这套防御体系,在石敬瑭叛变以前,已经打退过耶律德光的进犯。即使在李从珂自焚的时候,十六州其实还没有丢。但他任用石敬瑭,确实让整个北部边境的防线七零八落,真是罪无可恕。

原来被害者的罪行是要大于凶手的,谁让你给凶手提供了害你的机会呢?这样理解没错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4 10:23:27 +0800 CST  
石晋辱国 四
2021-021



于是,石敬瑭写信给父皇帝,表示云州的事我会处理,请大国的军队稍稍后撤,暂时解除包围。然后,石敬瑭派使臣进入云州传旨,征调吴峦南下,就任武宁节度副使。没有援助的孤城迟早守不住,吴峦无法抗拒,只得尊旨南下,坚持了半年多的云州抗战就此结束,石敬瑭成功替父皇帝拔出了一枚硬钉子,诚实守信地将原本不肯顺从的云州割让了出去。

虽然云州不是翟璋攻下来的,但在攻打云州的过程中翟璋也是立了功的,契丹人要求做的,我全做了,该让我回去了吧?然而耶律德光好像忘记了承诺,或者是觉得这么好用的工具人还有利用价值,反正绝口不提让翟璋南归的事。翟璋忧郁成疾,不久后病死。说不清楚翟璋生命的最后那几个月,他究竟是后晋的威塞节度使,还是契丹的官员,但在他的服从下,威塞四州未受阻碍地割给了契丹。

据《旧五代史 折从阮传》记载,河套内的河西三州(府州、胜州、麟州)同时也割给了契丹,三州军民最初没有反抗,接受了当契丹臣民的命运,但稍后,传来消息:契丹人不打算要河西三州之地,只想要河西三州之人,计划将三州百姓全部强行迁往辽东!于是,府州刺史折从远联合麟州土豪杨氏,据险而守,阻止契丹军入境。折氏从此据府、麟二州,成为一支半独立的小势力,只有胜州被契丹强行拆迁,在黄河对岸另建东胜州以安置。

但由于《辽史》中对此事无记载,《旧五代史 晋高祖本纪》以及《资治通鉴》相关年份内,提到石敬瑭割地的范围,都不包括河西三州。且在折从远抗命后,不管契丹还是后晋,都不像对付云州吴峦那样大动干戈,而是基本不见反应。这究竟是折从远(后来为避刘知远的讳改名折从阮)的传记夸大不实?还是仅仅因为契丹人嫌河西三州贫瘠,故不受重视?就不得而知了。

由于赵德钧早以被俘,耶律德光派来幽州接收的,又是原卢龙军降将的赵思温,故卢龙七州是十六州中割让最顺利的部分。但尽管如此,这里仍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秋,石敬瑭任命了一个叫赵延照的人出任祁州(今河北无极)刺史。由于割地的原因,原本属于中原内地的祁州,现在已经是后晋的边境城市,与契丹帝国的南京道相邻。

正巧,这赵延照正是契丹的南京留守赵思温的儿子。赵思温是在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于平州战败后投降的阿保机,从此滞留契丹,与原来的家人分离,已有二十一年了。如今突闻儿子到了祁州,触动了赵思温埋藏已久的故国之思,他想家了。于是赵思温写密信给儿子赵延照,让赵延照秘密转奏给石敬瑭说:契丹国内矛盾重重,迟早要发生变乱,只要石敬瑭同意,自己愿献出幽州之地,回归中国。

虽然此时张从宾已经被平定,后晋已经渡过了它建国后最危险的阶段,但还是把石敬瑭吓了一大跳:如果同意赵思温回归,肯定会触怒契丹!那可了不得!不论干爹的实力,还是干爹的用兵水平,做儿子的石敬瑭都自问不如,要打起来肯定没自己的好果子吃。更何况干爹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也不能忘恩负义不是?

于是石敬瑭坚决拒绝了赵思温的回归请求:你已经是契丹的臣子,就应该尽忠于父皇帝!我已经割让出去的地方又岂能背信弃义再拿回来?至于你那封密奏,就当我从来没见过好了!

石敬瑭的答复让赵思温大失所望,如果说此前他的故国之情还只是被埋藏,那之后就是被埋葬了。国,已经回不去,但家,还能再团圆。赵延照干脆放弃在后晋的官职,带着家人投奔幽州,从此,这个家族完全变成了契丹的臣民,连同着一度有可能被收复卢龙之地,渐渐变成契丹同化,成为后来辽帝国基本盘的一部分。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6 09:38:28 +0800 CST  
石晋辱国 五
2021-022


燕云十六州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割让完毕了,我们就此也可以来回顾小结一下:石敬瑭究竟该为此负多大的责任。

前文说过,在石敬瑭刚刚被立为皇帝,与干爹签订割地条约的时候,后唐还存在,十六州所在的五个藩镇全部服从后唐中央(当然里面有一个野心勃勃,对后唐中央也阳奉阴违的赵德钧),没有一个州在后晋手中。但这并不能说:石敬瑭不可能献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他没责任。因为在割地条约签订时,这条约还只是一份耶律德光与石敬瑭之间的合作意向,压根就还没有真正执行。不止此时,即使等到了李从珂自焚,后唐灭亡之时,十六州也还没有一个被契丹占领。

要在后晋朝确立在中原的主导地位之后,耶律德光北归,契丹才真正开始按照条约接收十六州。那这时的后晋朝对燕云五镇有没有控制力,它们被契丹接收与后晋朝有没有关系呢?显而易见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那种按制力,达不到百分之百,但历朝历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又什么时候达到过百分之百呢?

在后晋取代后唐之前,什么时候见过契丹君主能直接给中原的节度使们下命令?而节度使们还纷纷听令,不敢违抗的?如果不是石敬瑭成了中原之主,如果不是石敬瑭下了割地诏书,怎么可能如此?即使出现像云州吴峦这样拒绝接受割地诏书的反抗领袖,契丹方面调集大量皇军、伪军,甚至契丹皇帝亲征,但仍半年多拿不下来的地方,最后也是由石敬瑭的又一纸诏书给搞定的。这还要说石敬瑭控制不了十六州,所以不负责任的,估计是眼瞎了。

总的来说,经过朱温与李存勖的统一进程,北中国的中央集权已经重建,虽然李存勖的失败,导致藩镇势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潮,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强于地方的新常态。这种状态,与唐末那种朝廷虚弱无力,藩镇跋扈争雄的情况有着根本不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咱们再来讨论一个小问题:石敬瑭是不是汉奸?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论调:因为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他没有理由爱你汉人的国土,自然也不能算汉奸。

这种说法,可以说在根子上就很不严谨。首先,与李存勖、李嗣源、刘知远等人不一样,根本没有一本古史说过:石敬瑭是沙陀人。如果按后晋朝的官方说法,石敬瑭就是汉人,是春秋时“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之后,汉末大乱时家族流落至甘州,后随沙陀人的东归再回到中原。这种说法,已被相对严谨的《旧五代史》所采用。在严谨性略逊的《新五代史》中,也只是说石敬瑭的父亲“本出于西夷”,这范围就太广大了,西夷有多少个民族啊,沙陀仅仅是其中人数较少的一个。

现代其实并没有任何过硬的证据,能排除石敬瑭祖上是汉人的可能性。如果石敬瑭祖上真的不是汉人,那从“石”这个姓氏判断,更可能是出自昭武九姓的栗特人,出自沙陀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他的祖先是什么民族其实不重要,因为在精神上,文化上,石敬瑭已经认可自己是汉人了,而汉人本来就是以文化认同,而非血缘相同,构建起来的民族。

在当时也是这样,别说皇帝族源还不明的后晋朝,就算是由毫无争议的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朝、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朝,他们的国家机构,也都与历史上其他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有本质不同,不存在任何沙陀人的民族特色,也早不被中原军民认为是异族政权,可以说是由沙陀人当皇帝的汉人政权。所以吴峦才能向长期属于代北集团的云州军民高喊“咱们都生于堂堂礼仪之邦,岂能屈膝臣服于蛮族”,而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总之,即使不提石敬瑭的祖先更有可能是汉人或栗特人这件事,就当他是沙陀人,也不影响他是一代大汉奸的定位。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18 10:02:24 +0800 CST  
石晋辱国 六
2021-023



不过,如果站在石敬瑭自身的角度,遵守条约割完十六州,拒绝所有收复失地的诱惑,让他牢牢守住了自己对异国主子诚实守信,忠心不二的厚道人设,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对他和他的后晋王朝来说,后果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基本可以算理性最忧的选则。

但并不能说,这些选则就是历史的必然,换谁来都一样。后晋基础实力仍然不比契丹弱,如果历史在这里换一个做选则的人,就可能有不一样的变化。比如一向视信用为废纸的朱温,在秦宗权未灭之时,就敢向对自己有大恩,暂时实力也比自己更强的朱瑄、朱瑾两义兄下黑手,那他大概率会接受赵思温的归降;又比如一向迎难而上,不知畏惧为何物的李存勖,不顾强弱悬殊,两面作战甚至三面作战都是家常便饭,那他一开始就不可能去称子(李存勖的做法是让他的干叔叔当他干儿子)、称臣、割地。当然,那两位前辈的选择不可能成为石敬瑭的选则,毕竟石敬瑭从来就不是雄才大略之主,还是个相对的实诚人,没有能力,也缺少意愿,去做他实际上也做不到的事。

更何况,此时范延光的叛乱虽然已进入尾声,却还没有被彻底平定。

杨光远围攻广晋府(魏州)时间很久了,但无奈城池坚固,守军也不弱,所以一直无法攻克。杨光远打听到,跟着张从宾一起造反的叛将李彦珣逃入广晋城中后,被范延光任命为步军都监,负责一段城墙的防守,觉得有机可乘。杨光远便派人去李彦珣的家乡邢州,找来他的老母,带到城下召唤其投降。谁知李彦珣在家时就是出了名的不孝子,见此情景,不但不降,还亲手一箭将母亲射死!杨光远的计划只能落空。

不过并不是每个叛军都像李彦询这样,非要当死硬的造反派不可。八月,当初积极鼓动范延光起兵的澶州刺史冯晖,既对范老大屠杀孙锐一族感到兔死狐悲,又觉得造反事业大势已去,就借着率兵出击的机会,出城投降了杨光远。

投降后,冯晖介绍叛军的情况说:“城中存粮即将耗尽,撑不了太久了。”石敬瑭闻讯,心里有了一个新想法,不仅不追究冯晖过去的罪责,还一举提拔他当义成节度使,用最大限度的宽大,甚至是恩宠,来给范延光及其部众展示一条可让他们脱离苦海的金光大道!

应该说,石敬瑭原本是想快点解决掉范延光的,但久拖不决的战事改变了他的想法。做好了铺垫,石敬瑭派了一个叫朱宪的宦官带着诏书去广晋,向范延光及其同党许下了无比宽大的投降条件:范延光只要离开魏博,可以换个藩镇继续当节度使,以前的一切过错,都不再追究!同时,范延光的同党也都加以赦免,并保持与现在相同的官阶。

为让范延光放心,石敬瑭还赌咒发下毒誓:“如果你投降之后,我还杀你,那请天上的白日作证:我当身死国灭!社稷不得保存!”

由于石敬瑭平时比较言而有信,可能是五代君主中说话最算话的一个,为人也不算残暴,让已身陷困境的范延光感到自己终于又有了一条生路,高兴地对节度副使李式说:“主上最重承诺,他说不杀我们,那就一定不会杀!”

然后,范延光投降了,他先派两个儿子出城,充当人质,接着又派牙将携带奏章,前往汴梁请罪。石敬瑭接受,派使臣到广晋府受降,范延光率城内全体将领出城迎降,很多人不用丧命了,干戈化为玉帛,大家都很欣慰。

只有一个人不太高兴,那就是讨伐军主帅杨光远。他眼看就要建下的大功,以及攻破城池后可以靠洗劫获得的巨额财富,都因为范延光的投降而大大缩水,甚至没有了!他只能向范延光投过充满恨意的一瞥:别以为这就没事了,等着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20 09:15:31 +0800 CST  
石晋辱国 七
2021-024


九月二十五日,石敬瑭正式下诏:改任范延光为天平节度使,并赐给免死铁券。同时,广晋城中一切军民,在当日之前犯下的所有罪过全部赦免,再不许追究!范延光的手下将领,也纷纷得到安置,异地为官,果然都没受到追究。

反叛主谋之一的冯晖,仅仅因为提前一步投降,从此便官运亨通,成为五代后期的名臣,甚至受封王爵。

就连在河阳倒戈间接害死石重信,又在广晋亲手射死亲生母的李彦珣,居然也被石敬瑭赦免了,任命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刺史。这项人事命令一经公布,舆论大哗,都认为李彦珣这种不忠不孝、凶残忤逆之徒,什么样的赦令也不该被赦免!

但石敬瑭还是坚守他的诚信:“诏书上写的清楚,赦免诏书颁布之前的一切罪行!君无戏言,说过的话怎么可以不算数呢?”所以石敬瑭还是不顾民意沸腾,人皆曰“可杀!”坚持让李彦珣前往坊州上任。

在《旧五代史》中,此后不再有李彦珣这个人的任何记载。但到了北宋中期,不知道是欧阳修老先生,是无法忍受弑母的恶徒逍遥法外,还是他确实找了被薛居正忽略的史料,反正在他编写的《新五代史》中,李彦珣不久便因为贪污案发而被杀头。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还是造反的大头目范延光的结局。

按投降条件,范延光去天平镇当节度使,但仅仅过去一个多月,他便离开郓州,又一次进京入觐,然后就回不去了。据说是在范延光自己的反复恳请下,石敬瑭才不得不同意了这位昔日老战友的退休请求,让其以太子太师的身份致仕,然后就留在汴梁养老。每逢举行什么盛大的朝会、宴席,石敬瑭都会派人把范延光请来参加,待之与群臣无异,好象他们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似的。

大家对这个剧本是不是有点儿眼熟?以前有个叫李继韬的哥们,倒戈降后梁,造了李存勖的反,后梁一完蛋,又赶紧向李存勖认罪,那时李存勖对他也曾是亲密无间,像极了如今的石敬瑭待范延光。不过范延光和李继韬还是不同的,李继韬认罪后也还是不老实,惹一大堆小辫子让人抓,范延光投降后却真的很老实,石敬瑭怎么要求就怎么做,让人完全找不出什么新的罪名。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石敬瑭派宣徽使刘处让到范延光家赐酒,顺便告诉他一件朝中发生的新闻。刘处让说:“你知道吗,今天有契丹的使者来到京城,向我朝传达了北朝皇帝的旨意:‘魏博的叛臣是不是还在啊?如果晋朝没有本事处理自己的叛乱分子,那就把人绑赴到北朝来,我帮你们处理,不要让其为祸中国!’”

范延光一听,吓得哭出声来。契丹使者,在后晋朝那就是上国钦差,很多时候说话的份量比石敬瑭还重呢!他们要不放过自己,自己还能有活路吗?刘处让忙安慰他说:“这样吧,你不妨搬去洛阳居住,让契丹使者见不着,避避风头,也许就过去了。”

此时,杨光远正任西京留守,驻防洛阳。范延光不敢去,哀求刘处让道:“洛阳的杨光远对我有敌意,正好我还有些房产、田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可以让我去河阳吗?”刘处让代表石敬瑭同意了范延光的请求,于是范延光带来从秘琼那里抢来的巨额财产,装了好多辆大车,举家搬迁去河阳居住。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范延光退休了,消息不够灵通,此时的杨光远除了是西京留守之外,还兼任河阳节度使,去河阳与去洛阳其实差不了太多。杨光远得知眼中钉范延光,和昔日跑脱的那笔大财富,现在又进入自己的网罗中了,便上奏道:“范延光是个反复无常的叛臣,如果不把他看牢了,他不是北投胡人,也会南投吴越。这样吧,让他搬到洛阳来,由我看住,以免出事!”石敬瑭同意了,你的想法也很有合理性嘛。

于是,杨光远便派儿子杨承勋(也有被记作“杨承贵”的)率铁甲武士包围了范延光的私宅,强行给他搬家。武士们把刀架到了范延光的脖子上,要他识相点儿,自己了断算了!不想范延光还不肯死,哀嚎道:“天子在上,赐我免死铁券!答应过永远不杀我!你们父子怎么能这样!”

当初读史至此,我有些恍惚:这与当年那条被梁军俘虏后,受尽酷刑,一言不发的硬汉,会是同一个人吗?

杨承勋将范延光押上马背,一路驱赶南行,等走了黄河浮桥时,将他推入黄河中淹死。随后,杨光远上疏:不知道范延光是不是精神病犯了,突然自己投黄河身亡。石敬瑭得到奏报后,非常痛心:唉,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老干部心理健康的!但人死不能复生,石敬瑭下令:辍朝二日,以示哀悼,并追赠范延光为太师。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22 09:38:19 +0800 CST  
石晋辱国 八
2021-025


《资治通鉴》上说,石敬瑭完全知道范延光死亡的真相,只是因为杨光远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为避免出乱子,不敢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个人觉得,司马光老先生在这里可能把石敬瑭想像的过于敦厚朴实了,后晋皇帝又不是弱智,怎么可能想不到将肉包子交给饿狗看管会有怎样的结果?恐怕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最想让范延光早点儿死的人,还不是杨光远吧?只是石敬瑭非常重视自己的诚信纪录,不能言而无信,所以只好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引诱别人动手,从而继续保住自己言出必行的光辉形像。

比如,范延光之所以主动请求搬家,是因为石敬瑭让刘处让告诉他:契丹使臣要追究其反叛责任,要拿他开刀。但这件事在契丹方面没有记载,逻辑也不太合理,是不是真的很值得思量。毕竟范延光也曾向派使臣向耶律德光摇尾示好,并没有得罪过契丹人。而且耶律德光此时,正在其国内大力推动对新领土的消化进程,对中原降人还是比较优待的。

得到十六州后,为了减少大量汉民被胡人统治的排斥感,耶律德光甚至更改了国名,不再使用本族族名“契丹”为国号,而改用汉人更易接受的地域名称“大辽”。同时大量任用汉官治理汉地。像赵德钧的养子赵延寿,就耶律德光重新被起复并加以重用,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坐镇卢龙之地,取代了老资格的降将赵思温。(赵思温被派去担任出使后晋的副使,回到辽国后被升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不久便去世,追赠太师、魏国公。我有些怀疑:是不是他想献出幽州,回归中原的密谋泄露了?只是耶律德光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不想对他明正典刑。)因为赵延寿的妻子燕国长公主(李嗣源之女)和儿子赵匡赞仍住在洛阳,耶律德光还特别下旨给石敬瑭,要后晋方面赶紧把人送来幽州,帮助赵延寿一家团聚。

大家还记得当初在潞州郊外,赵家父子投降时的场景吧?那时石敬瑭可是趾高气扬,对赵德钧的讨好不闻不问,都不用正眼瞟赵家父子一下。可现在,天知道赵延寿怎么突然变成父皇帝身边的红人,石敬瑭的态度马上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变得异常和蔼可亲。不但马上将赵匡赞母子送了过去,还顺便派人向赵延寿赠送了大笔的钱财,好好叙叙咱们的连襟之情:在大辽皇帝面前,多给哥哥说两句好话吧!

当然,石敬瑭的银弹攻势不会只针对赵延寿,严格说赵延寿只是其中较小的一个目标而已。当时后晋与辽国之间的使臣往来非常频繁,双方有一点很相似:往南走的使团总是行囊空空,而往北走的使团总是载满了财物。

每逢喜庆、丧日、以及各种节日,后晋的使团都会恭恭敬敬地赶到辽国,向父皇帝耶律德光,应天太后述律平,以及元帅太子耶律李胡等献上厚礼。另外如伟王耶律宛(耶律李胡的儿子)、南院大王、北院大王、以重要汉臣如韩延徽、赵延寿等,都能收到一笔不菲的贿赂。毕竟国格有高下,辽国的官员们虽然收着钱,也很少给后晋的使团好脸色看,使团成员们如果装孙子装得稍稍不到位,常常遭到指责辱骂。这些细节随着使团成员的口传回后晋,朝野之人多感到是中原的奇耻大辱,唯有石敬瑭、桑维翰很淡定。

不过有趣的是,石敬瑭在联络感情,走辽国官员后门方面毫不吝啬,在真正履行条约义务时,却常常玩弄小动作。原先说好,后晋每年要向契丹进贡绢帛三十万匹,但石敬瑭年年哭穷,竟没有一年如数缴纳过。虽然这笔钱对后晋来说并不多,完全能够支付。而且辽国的主要官员都收到了好处,对于公家的损失好像就没人在意了,两国之间,完全没有因为后晋方面的违约而产生任何冲突。只是因为没有账簿留下来,不知道石敬瑭的这种操作,有没有为后晋节省下开支。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26 10:45:16 +0800 CST  
石晋辱国 九
2021-026


与之相反,南来的辽国使团总是趾高气扬,在一路吃拿索要之余,稍不如意,甚至会指着石敬瑭的鼻子骂。而后晋皇帝总是脾气极好,不恼不怒,端着笑脸赔礼道歉,尽最大可能让契丹使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通常的结果是:辽国使臣的好心情保住了,但与此同时,后晋皇帝在其臣民中的形像又一次下跌。

形像下跌可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尽管在五代诸帝中,石敬瑭的私德可以算是相对较好的一个:坚守承诺,待人较宽,慎于杀戮,不事奢华,但天下臣民对其政策的不满,还是在不断积累着,使得他的统治,看起来比之前的后唐三朝都显得要更弱势一些。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范延光投降的第二个月),辽国派使者南来,祝贺后晋平定内乱,并赐给石敬瑭一个新的光荣称号:英武明义皇帝!“明义”的石敬瑭当然不敢怠慢,赶紧派兵部尚书王权回访辽国,代表自己叩谢父皇帝的大恩大德。

这王权出身仕宦名门,从曾祖起四代为官,他本人在唐末任右补阙,后梁朝干到御史中丞,后唐朝升任户部尚书,后晋朝转任兵部尚书,到此时已是位七十二岁老翁,侍奉过六个皇室的足足十位皇帝!虽然王权在他漫长的官僚生涯中从未成为过核心人物,所以之前咱们都没有提过他的任何事迹,但如果只论资历的话,连冯道(时年五十六岁)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他一声前辈!

显然,王权是一位混日子型的职业官僚,与什么忠义之士毫无关联,从不会为跳槽或换老板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但是,王权觉得,此前不管怎么换老板,都是在咱们中原王朝内部的事,要是向着野蛮的胡人也屈膝叩头,还要被那些胡人和降胡的失节汉官们呼来喝去,那才真正是斯文扫地,他这辈子的最后一点儿尊严也没了!

所以接到诏书后,王权对身边人说:“我都这一把年纪了,怎么能再去契丹受辱?就算是违诏被治罪,也心甘情愿!”于是,王权上疏称自己病了,坚决不上路!

石敬瑭大怒,斥责他说:“要是嫌路远,朕的宰相刚刚才出使契丹回来(此时后晋宰相有四人,分别是桑维翰、赵莹、李崧、冯道,其中冯道在两个月前任“太后册礼使”,与左仆射刘煦一道出使辽国);要是说身体不好,你不刚刚去了趟凤翔执行公务吗?”当然,不管皇帝怎么发火,王权已铁了心,他的“病情”就是不见好转,气的石敬瑭只好将他革职了事。

但不管王权去不去,“父皇帝”的好意,还是必须回报的。石敬瑭只好再把好脾气的冯道找来:“怎么样?能不能请冯公再辛苦一趟。”好在冯道是位唾面自干的高手,就是好说话:“陛下受契丹的大恩,臣又受陛下的大恩,让臣去契丹报恩,有何不可?”(注:关于冯道出使辽国,不同的记载有歧义,也可能他就出使过这一次,两个月前的出使使团中没有他。)

如果说文官对石敬瑭做法的不满,还掀不起什么大乱子,那武臣对其皇权的轻视,就蕴藏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危险了。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成德节度使安重荣。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从祖父起三代在沙陀军中为将,他本人也膂力过人,善于骑射。他与石敬瑭可能在战场上有过交情,曾经是石敬瑭的铁粉一枚。所以当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时,就悄悄派人去联络时任巡边指挥使的安重荣,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造反队伍。

那时,石敬瑭还没有向契丹借兵,天下大势看起来还是李从珂的朝廷一方更有优势,故而安重荣的母亲和哥哥都强烈反对安重荣加入石敬瑭叛军。但安重荣更愿意相信偶像的实力,他仿照汉末吕布玩过的游戏,竖起一只箭,走到一百步外,对母亲说:“石公如果能当皇帝,我当一箭射中。”果然一箭中的。然后他又竖了一只箭:“如果我能当节度使,当一箭射中。”当然又中了,证明天意如此,他的母亲和哥哥才表示同意。于是,安重荣率先带所部一千余名骑兵反叛,进入太原,成为了后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2-28 09:12:17 +0800 CST  
石晋辱国 十
2021-027


但随着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让安重荣对石敬瑭渐渐粉转黑了,而且和我们的感觉差不多,由粉丝进化而来的黑粉,一般都比纯天然的黑粉更黑。

后晋王朝初定中原,石敬瑭论功行赏,提拔安重荣为成德节度使,去取代兵变自立的秘琼,但在让安重荣出发之前,又悄悄嘱咐说:“如果秘琼不愿意离开,以武力阻止你到任的话,我自然会另外给你安排一个藩镇,不要轻易与他开战,以免酿成大祸。”安重荣一听愕然,不禁刷新了三观,后来常常对人提起此事,并感叹道:“就秘琼那个乘乱抢钱,啥能耐都没有的小毛贼,当今天子居然会怕他!那以我今天的将相之高位,手下统领的士民之众多,还用得着说吗?”偶像啊,以前真是把你看高了!

安重荣不同于多谋但不善断的石敬瑭,他是一位简单粗暴,善断但从不多谋的纠纠武夫,认为天下事么,没有什么是辟头一大棒子解决不了的,如果真的一棒子没能解决,那大不了再来一棒子。

曾有一对夫妇到安重荣面前,状告他们的儿子不孝。安重荣没听两句,便勃然大怒:当儿子的,怎么可以不孝!于是抽出剑递给父亲,让他将儿子杀了!那父亲一惊,流泪不忍动手:“不必吧,我儿子罪不至死啊!”不想却是那当妈的大骂当爹的没用,抢过剑,就要去杀儿子。安重荣奇怪了,怎么这当妈的比当爹的还狠啊?再一问,原来爹是亲爹,妈只是后妈。安重荣又怒了,顷刻间他的判决便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折,马上将这后妈斥骂而出,再从其身后一箭射杀!

我不知道,安重荣在射杀别人的后妈时,是否心中还另有所指?想起某位孝敬后爹远远胜过亲爹的大人物?

原先以为那个人,英明神武,天降猛男,必能顺应天命,重建太平!谁知道他当个皇帝,都还要向契丹人借兵,接受契丹人的册封,出卖中原的国土人民给异族!而且,如果只是权宜倒也罢了,这都得到中原了,还这么软弱,且是对内对外都软弱,同块橡皮泥似的。就算偶像自己不觉得丢人,当粉丝的都拉不下那块脸了!

于是,安重荣在自己统辖的成德镇内,处处与石敬瑭的国策反着来。朝廷对辽国来的使者有多么恭敬,他就对辽国的使者有多么无礼,每见辽使,一定用最不礼貌的坐姿破口大骂,有时甚至派骑兵截杀辽使。不仅如此,安重荣还在私下里资助十六州内的反契丹力量,收留不愿受契丹统治而南逃的军民。安重荣所做的桩桩件件,让耶律德光极为愤怒,多次派人到汴梁痛骂石敬瑭:你这个儿皇帝是怎么当的?忘恩负义不说,还有没有一点儿孝心?

石敬瑭自然是有苦难言,他不是不想管管安重荣,而是他真的已经管不动安重荣了。何况范延光与张从宾的叛乱虽已平定,但后晋内部不把他这个皇帝当皇帝看藩镇还大有人在,比如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其嚣张跋扈,与对朝廷的不臣之心,较之安重荣甚有过之。

与安重荣不同,安从进是前任皇帝李从珂的大功臣,一开始就不是石敬瑭的人,对后晋王朝充满了天然的不信任。为防备新朝皇帝对前朝功臣有可能的清算,坐镇襄阳的安从进苦心经营自己的地盘。凭借地利,他一面大量招募亡命之徒扩充军力,一面截流南方各国送往后晋的贡赋以充实自己的财力,甚至有客商途经襄阳,都被抓了壮丁,刺字当兵。

石敬瑭对安从进的做法深感忧虑,担心迟早会引发大乱,便想试试能不能用比较温和的手段,削弱这个危险的策源地。他派人去对安从进说:“王建立入朝,请辞退休,现在已经回上党老家,把平卢节度使的位子空了出来,卿如果有意,朕马上下旨。”安从进回答道:“好啊,只要陛下把青州(今山东益都,平卢总部)搬到汉水南岸来(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我马上就去上任!”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02 10:22:07 +0800 CST  

二安之乱 一
2021-028


面对安仁义近乎挑衅的答复,石敬瑭害怕引发新的叛乱,也只好听之任之,不敢稍有责备。但就是这样的软弱,也没有让安从进暂停自己预备造反的脚步,他开始四面寻找盟友,试图组建对抗后晋朝廷的同盟体系。

安从进看中的第一个潜在盟友,是与其辖区相邻的后蜀帝国。然而,此时的后蜀,根本没有资助中原内乱,进而扩张领土的念头。这不是说后蜀对更大的国土毫无兴趣,而是因为它的内部正在经历着一轮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大规模权力重组,富有实战经验的开国元勋们,有的被逐步架空,有的甚至被消灭,他们留下的空位正在由缺少军事历练的新人们填补中。

创建后蜀的一代英主孟知祥,早在李从珂当上皇帝的当年(公元934年)七月便已病逝。临终前,孟知祥曾召见由宰相赵季良、武信节度使李仁罕、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等重臣,命他们辅助自己的太子,年仅十五岁的孟仁赞继位。

当晚,孟知祥病死,尚未得到主上死讯的李仁罕却已在私第集结军队,似有异心。赵季良和王处回便决定暂时封锁消息,安排布置,在孟知祥逝世后第三天,将刚刚改名为孟昶(读音:“厂”,用生僻字方便臣民们避讳)的孟仁赞,拥立登基,成为后蜀的第二代皇帝。

心高气傲的李仁罕,这才发现自己被老同事们算计,错过了最佳的夺权黄金期,颇为懊恼。但他还是看不起皇座上那个十五岁的半大孩子,又仗着自己在后蜀诸武将中排名第一的战功及老资格,便带着几分气势凛凛的威压向小皇帝提出:要求加授自己为判六军诸卫事,即统领全体皇家禁军。让忠心耿耿的老臣来保护陛下的安全,陛下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或者是同意呢?

孟昶,字保元,是孟知祥的第三子(另一说第五子),生母为贵妃李氏(据说原为李存勖嫔妃,又一说为琼华长公主婢女)。除去早夭的兄弟,孟昶其实至还少有一个由李皇后(李克用之女,后唐的琼华长公主)所生的哥哥,论嫡论长都比孟昶更有资格继承孟知祥的大位。但那个人被留在中原当人质,之后便下落不明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被史书记下来。而孟知祥来到蜀地的其他儿子,记载中都比孟昶小。

注:如果朋友们去查百度百科,孟昶的百科会告诉你:孟昶有个哥哥名叫孟涛。而孟涛的百科会告诉你:在孟知祥死后,孟涛当过三个月皇帝,后主动让位给弟弟孟昶。因为百科中孟涛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等都非常完整,我见网上好多人都信以为真了,但这一说法其实源自今人的一部电视剧《刁蛮公主消遥王》,此孟涛在历史上实无其人。

不过,李仁罕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孟昶能毫无争议地当上孟知祥的继承人,除排行原因外,还由于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尤其对政治的敏感度,拥有超出其正常年纪的成熟。在李仁罕的要挟下,孟昶批准了李仁罕的请求,任命其判六军,但同时又任命后蜀军界另一元老,与李仁罕一向不和的赵廷隐为六军副使,牵制李仁罕的权力。

即便如此,为防备李仁罕万一发难,孟昶又马上在皇宫新设了一支护卫亲军,号称“殿直四番”。为了让只服父亲不服自己的诸位元老们相信,新君是体恤老臣的,他们已经获得的权力不会受到挑战,孟昶特别挑选李仁罕的儿子李继宏、赵季良的儿子赵元振、张业的儿子张继昭、侯弘实的儿子侯令钦、赵廷隐的儿子赵崇韬等功臣子弟担任殿直四番的指挥官,一时间皆大欢喜。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04 14:27:41 +0800 CST  
二安之乱 二
2021-029


后蜀的昭武节度使李肇,原本对孟知祥都没有多少忠诚,此时听说新君即位,便按常规离开利州(今四川广元),前往成都朝见新君。一路上,李肇心存观望,一路走走停停,光在汉州(四川广汉)停留了十几天,与亲戚朋友们欢宴聚会,顺便探听成都传出的各种消息。

孟昶最初的表现让他放心了:新君就是个懦弱无能的小孩子罢了,对自己毫无威胁。在得意忘形之余,李肇大摇大摆地来到成都,晋见新主孟昶,声称自己有足疾,所以拄着拐杖,不肯跪拜。

李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眼中的小孩子孟昶,向所有元老功臣们示好,显得那么温良无害的同时,其内心却十分清楚:元老功臣们虽然强大,但从来不是一个集团,是可以被分化的。有些需要严加防备,尽早清除,比如现在最冒头的李仁罕;有些可能依靠或至少暂时利用,比如与李仁罕不和的赵季良和赵廷隐。

孟昶不动声色地派了一个与自己关系亲密,但又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医官韩继勋,借着给老干部们看病的名义,在私下穿针引线,秘密联络赵季良和赵廷隐,取得了这一文一武两大佬的明确支持。然后,孟昶在二赵支持下,于某日上朝时突然逮捕了毫无防备的李仁罕,向天下公布其未必属实的谋逆罪状,与此同时,李仁罕刚刚被升任殿直军官的儿子李继宏也被同时拿下,父子俩一并被诛!

还在成都的李肇突然听闻李仁罕被杀,大惊失色,急忙晋见孟昶请罪。第二次见面,李肇将手中的拐仗扔到了一边,头叩得又响又标准!

哟,李公的足疾好得这么快啊!孟昶的左右显然不相信本国的医学水平已经如此发达,弹劾李肇:对君上倨慢无礼,其罪当诛!但孟昶很明智,知道过犹不及,于是下诏:鉴于李肇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就不再拿昭武节度使的繁重工作来辛苦老臣了,任命他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的高官太子少傅,全家搬到成都旁边的邛州养老。就这样,又一个可能潜在危险被孟昶清除。

当然,集权尚未成功,孟昶仍需努力。虽然相较之下,二赵比较忠诚,李仁罕比较跋扈,但让某一派重臣一家独大,显然是不符合平衡原则的。所以,孟昶又不计前嫌地特别优待了李仁罕的外甥,另一员大将张业。于是据调查:张业虽然的李仁罕的至亲,但确实没有参与谋逆。孟昶便提升张业为武信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让他重新整合被大大削弱后,危险性没那么大的李仁罕集团,以便平衡赵季良和赵廷隐在朝中的影响力。

对赵季良和赵廷隐两位大功臣,孟昶表现的虽极为尊敬,但对于能够减轻二人工作负担的机会,也从不放过。赵季良是聪明的一代贤臣,看出新主想干什么,便帮他一把,主动请求,将原本由自己独掌的三司(户部、盐铁、度支,其中户部掌管国家税收收入,盐铁掌管国家专卖的收入,度支掌管国库的支出,三司合起来便是国家的财政权)大权分摊给孟昶提拔的另两位新宰相(张业、毋昭裔)。于是孟昶顺水推舟,让赵季良继续管理户部,让毋昭裔判盐铁,张业判度支,实现财政的三权分立。

对于赵廷隐,孟昶将其尊为太傅,据说每遇国有大事,孟昶都会亲自到赵廷隐府上征求老将的意见。但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没遇上大事的话,老将军也就不必太辛苦了。

后来,等赵季良病逝,孟昶又遂步设计除掉了张业,罢免了王处回,安排赵廷隐退休,将元老功臣们的权力全部收回自己手中,再分配给自己提拔的新人。孟昶的整个重新集权的过程长达十五年,其间竟没有发生一次大的动乱,手腕不可谓不高明。不过在安从进向后蜀请求结盟反晋的时候,这个进程才进行了不到一半,对于此刻的孟昶而言,当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后晋作战,且不说胜负难料,就算胜了,难道让赵廷隐、张业这些人再建大功?那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08 10:42:42 +0800 CST  
二安之乱 三
2021-030


于是,孟昶便以出川的路途遥远而险峻,无法保障军队供给为由,拒绝了安从进的结盟请求。

安从进不肯就此罢手,咱拉不到大的外援,那就拉个小一点儿的,他再派使者到江陵(今湖北荆州),请求与南平王高从诲联手。安从进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此前高从诲曾主动派人来襄阳,与他有过私下联络,还拍过胸膛: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你有事尽管说,咱俩谁跟谁啊?

但这位兵微将寡的近邻,一看安从进送来的密信,不禁大吃一惊,咱说的“有事”里边可不包括这种要命的事啊,这不是给自己招祸吗?何况南平刚刚才与后晋强化过双边关系。

不久前,石敬瑭曾派翰林学士陶谷出使南平,给高从诲祝贺生辰。高从诲在长江边上的望沙楼上宴请后晋使臣,同时举行了一次水上阅兵,让南平的战船都驶到楼下,排成战阵,请陶谷观看,暗示咱南平虽小,还是有些武力的。当然,暗示不能让大国理解为示威,不然真要引来讨伐,会让小小的南平国吃不了兜着走。所以高从诲又解释说:“江南和蜀地一直不肯向大国臣服,我很义愤填膺,故而在此整修武备,就是为了在大囯兴师的那一天,出兵助战。”

陶谷回报石敬瑭,石敬瑭装作对高从诲的“忠贞”深信不疑,大喜,赏赐南平王盔甲一百套、战马一百匹。高从诲也忙进贡金器一百两,御衣锦缎一百五十匹,白银五百两,还有白龙脑香、金花手剑等回礼谢恩。后晋与南平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正十分融洽。

这里简单介绍一个人。此次出访的后晋使臣陶谷,他其实原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县人,虽早年丧父,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十几岁时已以文章知名,自负甚高,对功名富贵充满了渴望。后晋建立后,因为新皇帝叫石敬瑭,其中“瑭”字与其姓氏“唐”同音,虽然按常理这根本不用避讳,但为了最大限度避开有可能阻碍自己仕途的隐患,他还是抛弃了自己的祖姓,改名陶谷。

然后,改了名的陶谷主动写信给当朝宰相李崧,自我推荐。李崧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也愿意当伯乐,就将其提拔为集贤校理,官虽然不算大,但容易接近最高层。同时,李崧还常常向石敬瑭提起这个很有前途的新人,更使其在皇帝心中留了一个好印象。总之,陶谷遇上他的贵人李崧,从此走上人生的快车道。关于陶谷其人的故事还很多,咱们以后会提到。

让咱们回到主线。话说身为“高赖子2.0版”的南平王虽然并不是什么至诚君子,但人家赖也就是赖点儿小钱,绝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权衡利弊,高从诲认为安从进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于是写信给安从进,帮他分析天下大势,力劝其不要造反,尤其是不要把南平拖下水。

安从进大怒,那姓孟的叫不动到也罢了,反正我和他原本也没交情,但你姓高的可是和我拍过胸脯的,怎么一到关键时候也掉链子?一怒之下,安从进上奏石敬瑭,反过来诬告高从诲企图背叛大晋!

高从诲与安从进的塑料兄弟情就这样走到了头,便也将安从进企图谋反的事密奏后晋,并表示:如果朝廷要讨伐叛徒,南平愿出兵相助!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10 14:14:23 +0800 CST  
二安之乱 四
2021-031



如果说,石敬瑭对安重荣的再三宽容,还可以说成是厚待有功之臣,那么像安从进这种对后晋朝毫无寸功的大刺头,行事如此嚣张,意图谋反的证据又已经如此确凿,是不是该到重拳出击,修理修理的时候了?

然而,既使收到高从诲的密奏,石敬瑭依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对安从进的策略,仍然是执行了多年的姑息养奸。难道后晋皇帝不知道在条件许可时应该防患于未然?非要等到叛乱发生才想起动手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石敬瑭的智商,比咱们大多数人都要高,虽然类似汉末袁绍,有些“好谋无断,多疑少决”的犹豫,但在桑维翰等智谋之士的辅佐下,石敬瑭做出的各项决策、选择,如果站在他自身的立场,一般还是算得上理性最优的。

个人觉得,石敬瑭之所以一直有意无意地纵容安重荣与安从进,既是因为后晋朝的得国不正,对外软弱,导致软实力偏弱,不敢轻易对藩镇用强,更是因为在他眼中,还有一个比二安更具危险性的藩镇大帅,需要优先对付。而那个人,就是在平定范延光之乱中,为后晋朝立下大功的杨光远。

早在讨伐军仍在围攻广晋,范延光尚未开城投降之时,石敬瑭就已经从杨光远的一些作为中嗅到了让人不安的痕迹。那时,借助前线主帅的身份,杨光远经常通过宣徽使刘处让向朝廷提出很多要求,有不少要求甚至超出他的职权。对于这种过份的索取,石敬瑭不想让自己当恶人,于是便装糊涂,不置可否,将皮球踢给当时身兼同平章事和枢密使的桑维翰和李崧。

两位宰执大臣中,李崧地位比较软,只能顺从桑维翰的意见。而桑维翰则是公事公办,凡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律不予批准。见自己的要求一次次被驳回,杨光远十分恼火,便对刘处让发牢骚,抱怨朝廷不公。正好刘处让也对桑维翰和李崧不满,便来了次大爆料:“其实皇上对你是非常支持的,请求被驳回,全是因为桑维翰、李崧这两个宰相从中作梗!”

真的如刘处让所言,石敬瑭非常支持杨光远吗?明显不见得,大家别忘了,早在张从宾被消灭时,范延光就曾将造反责任推给替罪羊孙锐,想借他的脑袋向石敬瑭服软求饶。然而石敬瑭拒绝了范延光的请降,指示杨光远要攻下广晋,彻底将范延光消灭!然而,在平叛战争的最后阶段,范延光已陷入绝境,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时,石敬瑭却突然完全改变了态度,主动赦免了范延光,让杨光远的功绩大打折扣。现在来看,你还会觉得石敬瑭的这个改变很突然吗?

不知道杨光远是没看出来,还是他已经不再乎那位不够强势的皇帝的猜忌,等平定范延光的战事结束,便上奏抨击桑维翰、李崧的“误国之罪”。石敬瑭当然知道桑维翰、李崧是在替自己背锅,但鉴于形势,不能说破,便解除了桑维翰、李崧二人兼任的枢密使之职,由与杨光远有交情的刘处让担任枢密使,以免激化与杨光远的关系。

但与此同时,在桑维翰的建议下,石敬瑭乘胜将范延光的根据地魏博镇一分为三:将贝州、博州,以及从成德镇割出的冀州,组成永清镇;魏州(广晋府)再次改名邺都,单独设置留守;以相州、卫州、澶州设立彰德镇。

经过这次分割,使魏博这个从唐朝中叶以来最主要的动乱策源地不复存在,石敬瑭做到了当年朱友贞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同时,它也使得杨光远接替被他打败的范延光,成为了新的魏博节度使的理想落了空。当然,石敬瑭也没敢亏待杨光远,马上又将他转任西京留守,使他有机会在不久后帮助范延光“自杀”。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12 23:38:43 +0800 CST  
二安之乱 五
2021-032


既然洛阳已经不是首都,又位于内地,就没有必要配备太多军队了。石敬瑭以此为由,削夺了杨光远的部分兵权。杨光远非常窝火,虽然石敬瑭将女儿长安公主,嫁给杨光远的长子杨承祚,表示彼此君臣亲如一家,但杨光远还是觉得自己亏大了,内心开始蕴酿着更大的贪念。

他悄悄派人携带着不少珠宝出使契丹,贿赂上下,并找机会向契丹皇帝申诉自己在后晋遭到了如何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尝试与石敬瑭争夺干爹的可能性!

要与 同台竞技,去异族主子那里比试行贿的功力,那当然需要很多很多钱。于是杨光远在洛阳巧立名目,出台了各种横征暴敛的土政策,狂刮地皮,使其辖区内百姓的负担大大超标。石敬瑭听说这些事,让伶人编成戏剧讥讽,但杨光远顶着一张刀枪不入的厚脸,对此毫不再意!

另外,在被迫裁军之时,杨光远挑选悍勇军士一千余人,组成一支只忠于自己的私人部曲。为了让这群蛮横武夫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杨光远不再乎啃光窝边草,放纵他们在洛阳、河阳境内任意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和土匪的唯一区别,是他们作案之后,不用担心受到官府的追捕。

杨光远这一系列举动,让后晋皇帝如坐针毡,看来还得出手,否则后果难料。

于是,在范延光被“自杀”之后一个多月,杨光远受邀入京朝见,石敬瑭非常高调地设宴款待这位亲家公。席间,满面春风的后晋皇帝追忆功臣,关切地问:“之前围攻邺都之时,爱卿的左右部将多立功勋,可好多人现在还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这是朕的过失啊!这个错误现在就改过来,有功诸将各授刺史,让他们也有机会光宗耀祖!”

杨光远好像一时没反应过来,或者是当时喝醉了,只觉得提拔自己的手下,不就等同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吗?便欣然同意。石敬瑭马上将杨光远的几个心腹部将都任命为各州刺史,天南地北分散安插,让这些人离开杨光远的直接管辖。

然后,等入见完毕,杨光远刚离开汴梁准备回洛阳的路上,石敬瑭突然派人追上去,一道圣旨便将安从进不要的平卢节度使之职送给杨光远,同时自然而然地解除其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的职务。自当年王师范让朱温灭掉之后,平卢镇的额定军力就比较弱,《旧五代史》称之为“素无兵众”,所以为了让这次调动看上去不像是降级,石敬瑭还加封了杨光远一个“东平王”的高贵头衔。

杨光远这才发现,自己被算计了。他通过晋安投降和讨伐范延光构建起来的小集团,基本上被石敬瑭拆散。没奈何,杨光远只好压下刚刚萌芽的野心,老老实实去青州上任。如果说与从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洛阳任上,杨光远发财了。他的儿子杨承勋组织搬家,为将杨家的钱财、妓妾、仆从等运到青州,竟动用了一千多匹马,号称“满盈僭侈,为方岳之最”!

杨光远是有追求的,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富豪排行榜上已有的显赫位次,到了平卢节度使任上,仍以搜刮民财为工作重点!但石敬瑭就不管了,他对杨光远的压制到此为止,只要杨光远对朝廷的危胁程度缩小到可控范围,那他想贪点儿财,就让他去贪吧!

其实,石敬瑭对各地藩镇的各种不法行为,只要不是造反或预谋造反,基本上都是听之任之,哪怕那个藩镇没什么功劳,也并不强大。

比如当年在爬墙时,被皇甫晖抓住腿拽下来,而被迫成为革命领袖的草包赵在礼,此时正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归德节度使。赵在礼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没什么野心,当上节帅就是一心一意地盘剥百姓,宋州百姓对此苦不堪言,都盼着他早点儿离任。

一次,石敬瑭打算调赵在礼去长安任永兴节度使,消息传来,宋州百姓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彼此祝贺说:“赵在礼要走了,眼中钉总算可以拔去了!”

赵在礼也听说了民间对他调动的反应,勃然大怒,于是上疏,请求在宋州多留一年。石敬瑭对藩镇总是宽宏大量,便欣然同意。得到了最高领导的默许,赵在礼马上开始对民众展开报复,他命在归德镇内清查户口,然后每户强征一千文铜钱,号称“拔钉钱”。拔钉钱的催逼力度远超过皇粮正税,胆敢不交或交不齐的,一律抓起来,大刑伺候!很快,在小民们呼冤喊痛声中,一百多万的拔钉钱被强征上来。赵在礼一面得意洋洋地,将这笔赤裸裸的不义之财全装进自己私囊,一面居高临下渺视着治下的小民:看你们以后谁还敢说拔钉?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16 12:12:28 +0800 CST  
二安之乱 六
2021-033


又比如,因追随杨光远,在平定范延光之乱时立功,而得到提拔重用的诸将中,地位最显赫,最值得一提的,是荣升彰义节度使的张彦泽,一个粗暴残忍的蛮横武夫。

张彦泽,祖上出自突厥,虽已在中原生活了几代人,但好像仍未完全汉化。张彦泽自小勇悍过人,相传他长着一双类似于猫科动物的眼睛,黄色的虹膜,到夜晚能放出寒光,让人一眼望去,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我不懂医学,不清楚是人的眼睛真有可能长成那样,还是纯属修史者的夸张。

而且,不但是相貌奇异,不似人类,张彦泽的很多行为也让人感觉,他在进化族谱上位置可能更接近于兽人族。张彦泽喜欢家暴,他有个儿子,就经常遭到他的毒打。这个儿子受不了这种看不见尽头的折磨,被迫从泾州(今甘肃泾川)的家中逃走,流亡异乡。张彦泽大怒,上奏朝廷,在全国通缉自己儿子。最终,张彦泽的儿子在齐州(今山东济南)被捉住,之后石敬瑭特别为此事下诏,将其遣送回家。换句话说,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张彦泽的儿子一路亡命,几乎横穿了整个后晋,也没能逃脱自己恶魔般的父亲。

好小子!还敢逃?不知道他的儿子有没有向他保证:“下次不会了。”但他的回答肯定是:“你不会有下次了!”张彦泽吩咐,将自己儿子处死!

张彦泽手下有个掌书记张式,本是张彦泽的远亲,平时两人的关系好像还不错,见此情景,急忙出言相劝:他是你亲儿子,又没犯什么大错,何必把事做绝呢?

因为没有记载,我们不知张彦泽的儿子,究竟有没有因为张式的劝说而逃得一命,但张式一句小小的善言,就已经让自己很难逃命!张彦泽马上将怒气转移到劝阻的人身上,张弓搭箭就要射张式,吓得张式赶紧逃走。退下后,张式再也不敢留在泾州,一面称病辞职,一面带着妻子逃往邠州(今陕西彬州),投奔静难节度使李周(即当年夹河大战时死守杨刘的英雄)。但这样就能逃脱张彦泽的毒手了吗?大家不妨参考之前张彦泽的儿子。

李周将此事上奏给石敬瑭,石敬瑭便下诏将张式流放商州,希望就此帮张彦泽消消气,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但张彦泽不肯罢休,竟派使者到汴梁,直接用威胁的口吻吓唬皇帝:“如果不把张式交给张彦泽,西边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就谁也说不清了!”

石敬瑭再次展示他遇硬就软的橡皮泥属性,下诏将张式遣返泾州,交给张彦泽。就在张式被送回泾州的当天,张彦泽尽情放纵了自己的兽性,将这位远亲砍断四肢,再用刀从口中插入,一直向下剖开胸膛,挖出心脏!

然后,张彦泽强暴了张式的妻子,将她纳为小妾。所以又有人说:张彦泽之所以一定要杀张式,主要原因不是他犯了阻止张彦泽骨肉相残的“大罪”,而是他不该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

但张式不是一介草民,是国家的中层官员,他的无辜惨死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案。张式的父亲张铎赶到京城上告,为儿子喊冤!

此前曾劝石敬瑭要保全张全义之后的史官李涛,此时已转任刑部郎中,在得知此案细节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死者讨回公道。

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石敬瑭总算是调原永清节度使王周前往泾州,接手彰义,让张彦泽入京接受调查。事实证明:张彦泽并没有能力实践他之前威胁朝廷时表现出的嚣张,圣旨一下,他就乖乖入京受审了。后晋中央真要出手,大多数藩镇都是完全管得下来的。

王周是此时后晋诸镇节度使中,少有的勤政爱民的好官,泾州之民重见青天,感激之余,纷纷向他控诉前任节度使的暴政。王周大为吃惊,经过整理,他向朝廷奏报张彦泽在彰义镇上犯下的二十六项严重罪行,以及造成至少五千户百姓逃亡他乡的恶果!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18 12:27:45 +0800 CST  
二安之乱 七
2021-034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恶行累累,已经惹得天怒人怨的家伙,应该怎么惩处呢?

石敬瑭向有关部门做出指示:张彦泽是有功之臣,而且还是东平王杨光远的亲戚,关于对他过错的处理,应该尽量宽大!

右谏议大夫郑受益看不下去,上疏提醒石敬瑭:“陛下把张式交给张彦泽,等于变相地鼓励他无法无天,肆意逞凶!张彦泽的所作所为,无论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无人不切齿痛恨!陛下却连一句责备的话都不肯说,让是非没有了分别,赏罚没有了章法。您可知道,外边都在传说,陛下是收受了张彦泽骏马百匹的贿赂,才处处替他开脱?臣等不忍心看陛下蒙受污名,现在,只有按律法严惩张彦泽,才能让天下人重新敬拜陛下的圣德!”

李涛等刑部官员齐聚宫门,讨论应该惩处张彦泽,众人群情激愤,都认为决不能轻饶,否则今后谁还把国法当回事儿?讨论之后,众人将合议结果上报给石敬瑭。

第二天,后晋皇帝力排众议,作出了裁决:一、张彦泽的官阶、爵位各降一级,另行任用;二、张式的父亲、子弟都拜官,作为抚恤;三、让在张彦泽任上逃亡的彰义百姓回乡复业,酌量减免他们的税赋、徭役。

这份处理结果一经公布,群臣哗然,万钧雷霆之后就这点儿毛毛雨?于是由李涛倡仪领头,聚集了中书、门下、御史台等部门的官员们前往宫门抗辩,众人指出:对张彦泽的处罚太过轻微,应当依律处死!

石敬瑭无奈,只好召见李涛,想用皇帝的权威压服这个带头与自己开怼的法官。可李涛自恃公义,毫不屈服,逐条逐款与皇帝展开辩论!后晋皇帝本来就不占理,更何况论对法律条文的熟悉,他也不是专业法官的对手,不一会儿便理屈词穷,只得气急败坏地大声喝斥,令李涛退下!

但李涛毫不退缩,继续与皇帝硬顶!石敬瑭只好换了口气,用权大于法的理论给是终决定定调:“不管你怎么说,我已经答应过不让张彦泽死,岂能反悔?”李涛也不给皇帝留面子,直揭石敬瑭的软肋:“陛下既然答应过张彦泽不死,是不该反悔。但不知范延光被杀的时候,他的免死铁券在哪儿?”

被李涛直踩痛脚,石敬瑭又羞又怒,又无话可说。好吧,你不走,我走!石敬瑭一甩衣袖,起身回后宫,这次当廷抗争就这样不了了之。在那一刻,李涛的强项不输于董宣,无奈他的对面不是光武,没能成就一段佳话。不过,石敬瑭至少也没因为李涛不留情面的顶撞而惩处李涛,守住了自己“仁君”的底线。数日后,张彦泽被石敬瑭任命为左龙武大将军,作为高级将领到京城禁军中上班,为他后来进一步祸国殃民的后续事迹留下本钱。

通过前边讲述的这几个藩镇节度使的故事,大家大概已经对石敬瑭治理下的后晋王朝是个什么样子有所了解了。公平的说,作为皇帝,石敬瑭是比较俭朴的,“以絁为衣,以麻为履”;也是比较仁厚的,除非造反,否则他几乎不会杀大臣,甚至连该杀的,也能杀的都不杀;石敬瑭还曾多次下旨,要求减轻民众负担,但效果嘛,自然是一言难尽……

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如果去掉向契丹割地、称臣、当儿子的事迹,那么石敬瑭就一位难得的好皇帝!这种说法究竟靠不靠谱,我想朋友们也都心里有数了。起码个人认为,仅仅靠俭朴和仁厚,恐怕还支撑不起一个好皇帝的人设。

当时人的看法大概比我还要激进,最典型的还算石敬瑭曾经的粉丝安重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后晋皇帝的观感,最终由崇拜发展到蔑视,直至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念头!安重荣公开对身边人说:“天子这玩意儿哪有什么真的龙种啊!只要是兵强马壮,谁都可以干!”

那么其中包不包括安大帅呢?安重荣很快故技重施,给了左右一个答案。安重荣在自己节度使衙门的大门外,树起一根数十尺高的旗杆,然后张弓掿箭,对左右官员说:“我如果能一箭射中大旗上的龙头,就一定是真命天子!”很明显,安重荣的箭术功夫一直没落下,所以就像上次证明石敬瑭要当皇帝一样,这次弓箭又证明了安重荣也是有皇帝命的!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20 09:21:14 +0800 CST  
二安之乱 八
2021-035


不过,就算按照安重荣自己的说法,天子这玩意儿也是“兵强马壮者当为之”,不是箭射得准者当为之,所以要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梦想,光靠射龙头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那要怎么做才能加强自己的军力呢?

咱们知道,之前,石敬瑭在造反时的自身武力也不足,靠给契丹人当干儿子拉来强大外援,才补足了自己的短板。不过这种方法不是谁都能用的,从实践来看失败的概率更高:赵德钧想与契丹结盟反唐,结果到述律平那里聆听教训去了;范延光想与契丹结盟反晋,结果被赶下黄河长期潜水去了;杨光远想让契丹扶植自己取代石老板,结果好像也是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只能被削去兵权到青州闭门数钱去了。

我不知道安重荣是看到这些情况,觉得契丹人靠不住,还是他真的有比较浓重民族情节,对后晋向辽国全方位的委屈求全感到耻辱(安重荣的族属史书无记载,他可能是汉人或汉化粟特人),总之,他采用了与以上几个人完全相反的方法,来扩大自己的声势与实力。

不管有几成真心,安重荣公然与后晋朝廷的国策作对,高高举起了反对卖国的旗帜,向天下宣扬他的救国主张,牢牢占据舆论的道德制高点:反对向契丹进贡称臣!废除卖国条约!大量收容从辽国逃来的难民,将他们编组成军,准备收复失地!就这样,安重荣以准备收复十六州为名,不管不顾地扩充了自己的兵力。

看着安重荣在成德任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的出格举动,石敬瑭感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巨大危胁:一边,国内不堪屈辱,反对向契丹臣服低头的朝野舆论,因为有了安重荣的煽动,越来越难以忽视,这种思潮演变成一场大乱的可能性,正一步步增长;另一边,辽国的父皇帝因为后晋境内反辽声浪的高涨,对干儿子石敬瑭的指责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厉!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安重荣带来的问题,那契丹人会不会以此为由发动新的南侵?甚至重新选择他们在中原的代理人?不论那一边的威胁扩大化,都有可能成为后晋王朝的灭顶之灾!

正忧心间,石敬瑭打听到一个加大他忧虑的消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与义武节度使皇甫遇联姻,结成了儿女亲家。成德与义武两镇,地域紧邻,自唐末以来长期唇齿相依,有悠久的结盟传统,因此现在两镇节度使结亲,对朝廷而言显然不是好事。

不能让安重荣再增加帮手了!现在直接给安重荣下令肯定没用,于是石敬瑭先从他相对听话的亲家入手,一道圣旨将皇甫遇调往潞州,改任昭义节度使。

义武节度使的位置暂时空了下来,石敬瑭一时没想好让谁去顶替,这个新人选应该比较可靠,决不能与安重荣穿一条裤子。没想到石敬瑭尚未做出决定,他的干爹耶律德光就派使节送来了指导意见。

前文提到过:前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在被干儿子王都篡位之时,他的儿子王郁和王威跑到了契丹避难。现在王郁已死,但王威还活着,既然义武节度使的职位空了出来,耶律德光便顺势提出,让王威子承父业,出镇义武。

让一个已经当了十多年契丹大臣的人来当义武节度使?这与将义武再割让给辽国有多大区别?纵然你们契丹人对我有大恩,可我也尽全力报答了,不能无休止地得寸进尺啊!王威是不可能与安重荣穿一条裤子,但与辽国穿一条裤子也是石敬瑭没法接受的。

但石敬瑭也不敢强硬回绝,只好用程序正义当借口,软软地拒绝干爹:“按照咱们中原长久以来形成的制度,当节度使的人,要先从刺史干起,刺史干好了升团练使,团练使干好了升防御使,最后才能升到节度使。这样吧,让王威先回国,我会尽快安排他一级一级的升迁。”

耶律德光大怒,再派使节来责问石敬瑭:“你从节度使到皇帝,中间升了几级!”
楼主 总老师麦加  发布于 2021-03-22 10:23:32 +0800 CST  

楼主:总老师麦加

字数:2025434

发表时间:2011-10-08 20: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5:48:52 +0800 CST

评论数:355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